CN107458486B -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8486B
CN107458486B CN201710616283.6A CN201710616283A CN107458486B CN 107458486 B CN107458486 B CN 107458486B CN 201710616283 A CN201710616283 A CN 201710616283A CN 107458486 B CN107458486 B CN 107458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wler type
escaping apparatus
type escaping
crawl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62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8486A (zh
Inventor
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JIANGFUW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JIANGFUW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JIANGFUW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JIANGFUW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162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584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58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848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00271 priority patent/WO201901955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8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8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4Endless track vehicles with tracks and alternative ground wheels, e.g. changeable from endless track vehicle into wheeled vehicle and vice vers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其中,接地支重装置,包括:两边框组件,两边框组件相互平行,并具有第一距离,且每一边框组件由多个第一单元和多个第二单元依序间隔串列铰接而成,铰接的轴线水平并与串列的方向垂直;多个支重轮轴,每一支重轮轴的两端相应安装在两边框组件上,用于连接两边框组件,并提供轴头;第一支重轮,安装在所述轴头上。依据本发明接地可靠性更好且变形方向易于设计。

Description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支重装置,具有该接地支重装置的履带式脱困装置,以及具备该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针对现有车辆脱困装置提出了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其变形部分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基于两连架杆的转动实现机架与支重构架的距离远近的变化,从而具有张开和收起两个基本状态,张开状态时用于车辆的脱困或者特定路况下的辅助行行驶,而在收起状态时减少对车辆的可通过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基于前述的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脱困的辅助支撑取决于变形控制机构的撑开力,为了在给定的撑开力条件下获得比较大的驱动力(与地面的摩擦力),需要履带与地面保持比较良好的接触,或者说需要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有鉴于此,其支重轮系构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柔韧性则主要由弹性块通过上支撑件、下支撑块形成的总成提供,支重轮系构架的柔韧性,使其具备一定的适配地形的能力,从而能够与例如不平整的底面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
支重轮系构架的主体为线性弹性材料构成的线束组,线束组通过线性排列在线束组上的连接块锁铆起来。线束组的变形可控性比较差,尤其是除了能够适配地形的上下变形外,还具有例如平行于地面的变形,以及介于这两个变形间的变形形式,导致整体的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
线束组的变形能力也比较差,从而使支重轮系接地运行过程中随地形变形能力较差,因而在遇到较复杂地形时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小,履带行走所需要的摩擦力不够充分,行走效率低下。
相对而言,即便是车辆运行路面的路况不好,驾驶员有意识的驱动车辆,也能够有效的规避较大的障碍,从而使车辆运行状况趋于良好,但在一些应用中,例如两栖船舶、两栖车辆等,水底障碍或者说从水向陆上爬坡时,线束组所构造的支重轮系构架的适应性相对较差。
另外,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6143030A公开了一种两栖船舶,该两栖船舶包括能展开的活动吊舱以及展开机构,活动吊舱能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移动,展开机构构造成用于使能展开的活动吊舱在其展开位置与其收缩位置之间移动,活动吊舱的主体为履带式底盘结构,履带的行走依靠液压系统驱动实施,活动吊舱处于展开位置并支撑起船舶由液压系统驱动履带式底盘实现陆地行走功能,但用于支撑和行走的活动吊舱本身不具备收缩功能,且行走动力依靠液压系统提供,因此占用空间大并且行走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地可靠性更好且变形方向易于设计的接地支重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具备该接地支重装置的履带式脱困装置,以及具备该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设备。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地支重装置,包括:
两边框组件,两边框组件相互平行,并具有第一距离,且每一边框组件由多个第一单元和多个第二单元依序间隔串列铰接而成,铰接的轴线水平并与串列的方向垂直;
多个支重轮轴,每一支重轮轴的两端相应安装在两边框组件上,用于连接两边框组件,并提供轴头;
第一支重轮,安装在所述轴头上。
上述接地支重装置,可选地,所述轴头位于两边框组件的外侧。
可选地,介于两边框组件之间的支重轮轴部分提供第二支重轮安装部;
相应地,第二支重轮安装部安装有第二支重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单元为内链节,第二单元为外链节。
可选地,用于内链节和外链节铰接的连接销轴与所述支重轮轴为一体结构,而构成一通轴。
可选地,于两边框组件的两端配装有导向轮轴;
在导向轮轴上设有导向轮。
可选地,所述导向轮为齿型导向轮。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接地支重装置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中,该履带式脱困装置包括带内支架,该带内支架的主体为四边形结构;
所述接地支重装置构成四边形结构的下边,而四边形结构的上边构成主机架,四边形结构剩余两边的上端与上边铰接,且剩余两边的下端与下边铰接,而构成摇杆;
相应地,所述履带式脱困装置还配有用于驱动下边与上边距离变化的驱动机构。
上述履带式脱困装置,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撑杆,一端铰接于下边;
第一导引部件,在上边方向上装配在上边;
第一滑块,与第一导引部件配合而形成导引副;
驱动部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而在上边方向上驱动滑块;
其中,第一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滑块。
可选地,所述第一撑杆有一对,在接地支重装置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各一;
相应地,第一滑块也配有一对。
可选地,两第一滑块共用一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配置有:
驱动连接块,介于两第一滑块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滑块连接;
原动部件,提供驱动连接块的直线运动。
可选地,在履带式脱困装置前后方向上,在第一滑块的前方设有第二滑块;
相应地,在上边装配有与第二滑块配合的第二导引部件;
提供一连接臂,该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滑块;
提供一第二撑杆,该第二撑杆的一端与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记为支撑铰接点;
第二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下边,且第二撑杆与下边的铰接位置和第一撑杆与下边的铰接位置在下边长度方向上相同,或者位于第一撑杆与下边铰接位置后侧;
于下边还设有在支撑铰接点与下边脱开前为所述支撑铰接点提供支撑的支撑部件。
可选地,提供一上下导引部件,用于支撑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导引;
为支撑部件提供一向上复位的复位部件。
可选地,第二滑块配有一对;
相应地,第一导引部件和第二导引部件为同一导引部件,该导引部件构造为滑轨组件;
相应侧滑轨组件固定安装在相应侧上边边框上。
可选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共用一驱动连接块,该驱动连接块配置为:
第二滑块固定安装在驱动连接块上;
驱动连接块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开有通槽,通槽走向是上边的长度方向,而构成第一连接结构的驱动连接块侧部分;
提供一连接体,该连接体穿过通槽并导引于通槽,用于两第一滑块的连接,而构成第一连接结构的连接体部分;
在驱动连接块朝向原动部件的一端开有通入通槽的通孔;
相应地,原动部件配置为:
第一原动部件,输出端穿过所述通孔连接所述连接体;
第二原动部件,输出端直连驱动连接块。
可选地,第一原动部件和第二原动部件为液压缸。
可选地,第一原动部件和第二原动部件并列设置;
其中,第一原动部件配置为一个第一液压缸,第二原动部件配置为两个第二液压缸,并且第一液压缸居中设置,两第二液压缸关于第一液压缸对称。
可选地,在上边和下边之间还排布有至少一条支撑杆;
支撑杆相互平行,且上端铰接于上边,下端铰接于下边。
可选地,四边形结构配置为:
平行四边形或具有以下结构配置:
A+B=C+D
其中,A为四边形结构的前边长度,B为四边形结构的下边长度,C为四边形结构的后边长度,D为四边形结构的上边长度。
可选地,A与C的长度关系为:A大于C。
可选地,于履带式脱困装置的后部设有履带张紧装置。
可选地,所述履带张紧装置设置在上边;且该履带张紧装置包括:
导向组件,具有在上边长度方向上的导引方向,具有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其中静态部分固定安装在上边上,动态部分导引于静态部分;
张紧轮总成,安装在导向组件的动态部分上;
其中,静态部分上还设有用于约束静态部分的行程控制部分,并于长边的长度方向在静态部分上装有对动态部分弹性缓冲的弹性部件。
可选地,静态部分构造为长边长度方向上的张紧滑道;
动态部分构造为滑行在张紧滑道的滑动块;
行程控制部分则包括对滑动块后端阻挡的后端约束结构和对弹性部件的前端约束的压块。
可选地,提供一压块位置调整结构,用于调整压块与后端约束结构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压块位置调整结构包括螺杆和与该螺杆配装的螺母或一端具有螺栓头的螺杆;
相应地,压块于长边长度方向开有螺纹孔;
上边后端于长边长度方向开有光孔;
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穿过光孔后与所述螺母旋合或
螺杆的螺纹段从光孔自后向前穿过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螺栓头为所述光孔的后端所约束。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碟簧组。
可选地,提供一端铰接于履带张紧装置并向后向下延伸的转动支架;
提供一回缩调整装置,该回缩调整装置的一端铰接于下边后端,另一端通过托轮轴铰接于转动支架的另一端;
其中,托轮轴上安装有用于托持履带的托轮。
可选地,上边后部用于安装履带张紧装置的部分与上边本体采用辅助回缩机构连接,且辅助回缩机构包括:
第一支架,在上边长度方向上导引于上边本体,且该第一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履带张紧装置;
回缩驱动部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输出端与所述转动支架的前侧面接合,用于推持转动支架前侧面。
可选地,回缩驱动部件的输出端设有与转动支架接合的滚轮。
可选地,回缩调整装置的长度可调。
可选地,所述回缩调整装置包括:
第一总成;
第二总成,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第一总成连接。
可选地,所述螺纹连接结构构造为:
于第一总成上设有第一螺套,并于第二总成上设有第二螺套;
提供一与第一螺套和第二螺套连接的调节螺杆;
其中,第一螺套和第二螺套的螺纹旋向相反。
可选地,在调节螺杆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辅助连接结构,该辅助连接结构构造为:
于第一总成上设有套件,相应地,在第二总成上设有杆件,该杆件导引于所述套件。
可选地,还包括履带锁紧装置,该履带锁紧装置设置在上边,以在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后对履带进行锁紧。
可选地,所述履带锁紧装置的驱动部件为所述回缩驱动部件,所述履带锁紧装置包括:
锁止装置,具有锁止块,该锁止块位于履带上方;
锁止块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锁止块给定的工作行程;
传动链,用于锁止块驱动装置与所述回缩驱动部件的传动。
可选地,所述传动链包括:
拉杆总成,连接于所述回缩驱动部件上,而横置导引在上边两边框间;
滑杆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边边框上的导杆套和导引于导杆套的滑动导杆;
相应地,锁止块驱动装置包括锁止块运动方向的连接拉绳,该连接拉绳的一端连接在锁止块上,另一端经由导向轴连接在滑动导杆上。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有前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设备。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采用的接地支重装置的边框由多个第一单元和多个第二单元依序间隔串列铰接而成,由于铰链的轴线水平,并与接地支重装置前后方向垂直,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的转动,受铰链的约束,其转动方向可控性比较强,从而使其变形设计更加容易。相对而言,基于铰链连接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不必再使用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中的柔性结构,刚度则会使其可靠性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在一实施例中配有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越野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应于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在一实施例中配有履带式脱困装置的大巴车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应于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配有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船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相应于图5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履带式脱困装置局部结构。
图9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状态随地形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隐去部分主机架和履带)。
图13为一种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机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变形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相应于图16的原理图。
图18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变形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锁止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张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2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张紧装置可移动弹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辅助回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回缩调整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接地支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6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完全收起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27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连接示意图。
图28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辅助连接机构所构成的四边形机构示意图。
图29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接地支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0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状态时辅助回缩机构推杆与转动支架状态示意图。
图31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假设无负载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中:100.车辆;100a.船舶;200.履带式脱困装置。
1.驱动机构;2.承载机架;3.主机架;4.变形控制机构;5.托架轮系;6.支撑杆系;7.锁止机构;8.辅助连接机构;9.履带; 10.接地支重装置;11.支撑轴; 12.主动变形支撑机构。
101.驱动轴;102.驱动轮;103.键。
401.辅助滑块;402.连接臂;403.一级撑杆;404.一级滑块组件;405.驱动连接块;406.二级滑块组件;407.滑轨组件;408.二级撑杆;409.第一油缸;410.第二油缸;411.导滑槽;412.滚轮;413.压缩弹性组件。
406a.滑块组件;407a.滑轨组件;408a.撑杆; 409a.油缸。
701.限位块;702.拉杆;703.横向支杆;704.导杆套;705.滑动导杆;706.导向轮;707.销轴;708.扭簧;709.锁止块;710.连接拉绳。
801.履带张紧装置;802.转动支架;803.履带托架轮;804.托架轮轴;805.回缩调整机构。
8011.张紧托架;8012.履带托架轮;8013.导向轮;8014.导向轮轴;8015.张紧调节螺杆;8016.张紧滑道;8017.可移动弹性组件;8018.辅助回缩机构。
80171.螺栓;80172.压块;80173.弹簧组;80174.滑动块。
80181.第一支架;80182.驱动油缸;80183.连接块;80184.推杆;80185.滚轮。
8051.第二支架;8052.调节螺杆;8053.第三支架。
1001.导向轮;1002.导向轮轴;1003.支重轮;1004.支重轮轴;1005.导向轮轴;1006.导向轮;1007.支撑滑道;1008.扭簧;1009.支重轮轴;1010.铰接链板;1011.导引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例如车辆100,其具有确定的头和尾,从而具有确定的前和后,以及左和右,在本发明中,以例如车辆100前后所确定的方向为第一基准方向。而车辆100的宽度方向是在水平面内与第一基准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般观念上,关于例如车辆100的前方或者后方,并不具有严格的方向属性,而是基于前后所确定的大致方向,例如车大灯在车头(前端),对于一个个体相对较大的车辆100来讲,其基准点与车灯并不具有严格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关系,而是一个大致的前“面”的关系。在本发明中,该观念同样适用。
同样地,对于宽度方向,也是观念上的大致的基于方位上的“面”上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线”上的关系。
同样地,在例如车辆100的高度方向,是履带式脱困装置200所期望的变形方向,或者说高度变化方向。同时,也可以理解的是高度的变化并不必然是在纯粹的竖直方向的机构运动才能实现。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词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结构;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级”、“二级” 、“三级”等词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说明,术语“杆长”指一构件两连接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例如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其长度是指其两端铰接点的连心线长度。
另外,关于车辆100,其车架为其参考系,车辆的前后方向称为纵向,左右方向称为横向,一般而言,在车辆中,例如车架的纵梁和横梁均以此命名。
图1~4是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车辆上100的配置方式,车辆较小时,例如越野车,可以为其配置一对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左右各一地设置在车辆100的底盘上。
车辆较大时,例如图3和图4所示的大巴,为其配置六个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大巴的前中后各设有一对。
图5和图6中,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船舶100a上的安装示意图,船舶100a的两侧各设置一套,船舶100a在水中正常航行时,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处于收起的初始状态,当船舶100a需要上岸停泊或行驶时,在水中控制履带式脱困装置张开,运行履带式脱困装置使其带动船舶驶离正常航行的水域。
关于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基本机构,实施例中的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轮系配置方式是将轮系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配置,下面的部分是接地支重装置10,由于接地支重装置10的左右边框链式结构,从而可以是等效的柔性结构,区别于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中的柔性结构,链式结构受链节销轴的约束,其变形依赖于受链节销轴所约束而仅存的一个转动自由度。而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中的柔性结构的变形自由度太多,变形可控性相对比较差。
接地支重装置10是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带内支架位于下面的架体部分,为了描述方便,由于带内支架的机械原理图可以表示为图31所示的平面四连杆机构,因此,以平面四连杆机构的基本概念来表述带内支架,并且为了进一步简化描述,直接使用下边表示接地支重装置10,上边表示四边形结构的托链结构总成,平面四连杆机构的其余两个边,基于长度,是双曲柄,不过转动转角范围相对较小,因此,表示为双摇杆。
另外,具体地,平面四连杆机构的上边本体是图12中所示的承载机架2,承载机架2侧面固定在主机架3,主机架3避开履带9在上下方向上的覆盖,用于履带式脱困装置200与例如车辆车架间的固定连接。
其中,承载机架2构造为托架轮系架体,用于安装托架轮系5,如图12所示。
车辆100所使用的平面四连杆机构是平行四边形机构,而船舶100a所使用的平面四连杆机构则是不等边平面四连杆机构。平面四连杆机构可以控制其中的一对边产生距离的变化,使得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具有高度或厚度的变形能力,这与常规履带式底盘高度不能变化的结构并不相同。
本实施例中,图12示出的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包括如下机构和部件:驱动机构1、承载机架2、主机架3、变形控制机构4、托架轮系5、支撑杆系6、锁止机构7、辅助连接机构8、履带9、接地支重装置10、支撑轴11和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下面对各机构和部件进行具体的描述。
首先是接地支重装置10,接地支重装置10的作用类同于履带式底盘中的支重轮总成。
如图25所示,接地支重装置10包含以下主要部件:导向轮1001、导向轮轴1002、支重轮1003、导向轮轴1005、导向轮1006、支撑滑道1007、扭簧1008、支重轮轴1009和铰接链板1010。
图25所示结构的接地支重装置10适用于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承载状态下张开变形的应用场景,如应用于车辆100。
其中,导向轮1001和导向轮1006位于接地支重装置10的两端,用于履带9在接地支重装置10的两端的导向。
导向轮1001采用齿型导向轮,能够与履带链板链节配合,不会产生滑动。
导向轮1001套置于导向轮轴1002上,因只是导向,因此,导向轮1001需要具有顺畅的转动自由度,用于在接地支重装置10的后端对履带9进行导引,从而导向轮1001与导向轮轴1002间需要采用例如辊子轴承连接。
同样地,导向轮1006套置于导向轮轴1005上,用于对履带9在接地支重装置10前端对履带9进行导引。
另,接地支重装置10上还设有支撑滑道1007,支撑滑道1007的一端套(图25中的左端,即前端)置于导向轮轴1005上形成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导引槽1011套置于相邻的支重轮轴1009上,由于导引槽1011是上下方向的导引槽,因此,可以使支撑滑道1007具有上下方向上一定范围内的活动空间,其活动范围受导引槽1011的约束。
进而,提供一扭簧1008套置于支重轮轴1009上且两末端连接于支撑滑道1007上,构成支撑滑道1007的复位装置,复位力向上。
关于上下浮动的复位力,除了前述的扭簧1008,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弹性部件来实现,例如圆柱弹簧,只不过圆柱弹簧需要设置在竖直方向,可以是拉伸弹簧,也可以采用采用压缩弹簧,采用不同的弹簧,其安装位置会有不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实现。
由于上下浮动结构的控制对象是支撑滑道1007,重量相对较小,因此,可以使用套件设置在支重轮轴1009上且两末端和支撑滑道1007连接的扭簧1008 来实施上下浮动的功能,在支撑滑道1007不承受向下外力的状态下由于扭簧1008的作用,使其始终处于上浮状态(上止点)。
上下浮动结构的作用是履带式脱困装置200收起状态时,支撑滑道1007受到变形控制机构4的挤压,而处于下浮状态(下止点),不影响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收起高度,而在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张开状态时,支撑滑道1007处于上浮状态,不会干涉履带9的正常运转,如图12所示。
为了克服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接地支重装置10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链式结构构造接地支重装置10的左右边框。
链式结构受链节销轴的约束,从而其变形设计易于控制。
左右两个边框具有相互加强的作用,此处的加强是基于链节销轴在接地支重装置10的宽度方向上分布距离较大,整体的抗扭能力变强,从而变形的可控性也就更强。
接地支重装置10边框的铰接链板1010可以采用单纯的板件,在优选的结构中可以采用传动链的链节结构。对于传动链,可以理解的是其包括内链板和外链板,这属于链传动技术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对此不再赘述。
基于内链板和外链板通过链节销轴(在传动链技术领域简称为销轴)依序串接起来,具有非常强的抗拉能力(用于传动)。在本发明中,所形成的边框主要用于支重。
在图25所示的结构中,接地支重装置的两个边框间还通过图中所示的支重轮轴1009连接,使其整体的结构可靠性更强,其整体强度受单个边框强度的影响减小,主要依靠支重轮轴1009的连接强度。
因支重轮轴1009还用于安装支重轮1003,需要具有比较强的抗扭剪能力,因此,要求其具有比较强的抗扭剪能力,因此接地支重装置10的本体具有比较强的结构可靠性,减轻了铰接链板1010自身的负担。
进而,接地支重装置10的边框部分主要用来实现连接和可控的变形,而提供支重的部分即为图25中所示的支重轮1003,支重轮1003通过轴承安装在支重轮轴1009上。
整体而言,履带式脱困装置200个体相对较小,并且包含多个可动部分,为了获得较高的支撑能力,支重轮轴1009具有较大的排布密度,如图25所示,图中共有11个支重轮轴1009,相应地,其包含11组支重轮3,可以形成比较强的承载载荷能力。
图25中所示的支重轮轴1009除最前面的支重轮轴1009外,所配置的支重轮1003均有三个,以提高荷载能力。
支重轮轴1009除了作为支重轮轴1009外,还作为链节销轴,并且其从边框的外部露出,露出的部分作为轴头,用于安装个体较小的支重轮1003;介于两边框间的支重轮轴1009部分安装了一个较大的支重轮1003。
其中,关于内外,由接地支重装置10的两边框所约束,两边框间为内,两边框所约束的空间之外为外。
图25、图12中,铰接链板1010配置在接地支重装置10的两侧,将支重轮轴1009、导向轮轴1005和导向轮轴1002连接为可转动变形的链接结构,在纵向方向不同部位出现载荷时,载荷点处铰接链板1010互相之间会产生相对转动,其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接地面积,进而增大履带9与地面的摩擦力以提高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行走效率,改善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如图11所示的链节变形状态。
附图29中示出的另一种接地支重装置10包含以下主要部件:导向轮1001、导向轮轴1002、支重轮1003、支重轮轴1004、导向轮轴1005、导向轮1006和铰接链板1010。
附图29中所示结构的接地支重装置10适用于履带式脱困装置在空载状态下张开变形的应用场景,如应用于船舶。
再看辅助连接机构,图12、图24和图27所示,辅助连接机构8的上端所具有的张紧托架8011具有一对导柱机构,该导柱机构与承载机架2后端所具有的一对导套机构配合,构成一对轴线与承载机架2前后方向平行且可沿轴线方向相互移动的孔轴滑动配合连接,该可以沿轴线方向移动的孔轴滑动配合连接能够实现履带9的张紧调整功能,辅助连接机构8的下端所具有的回缩调整机构805的一端与接地支重装置10的导向轮轴1002铰接并形成转动连接副。
图27、图28所示,辅助连接机构8与支撑杆系6以及承载机架2的后端共同构成一四边形机构,其中张紧托架8011具有的一对导柱机构和承载机架2的后端所具有的的一对导套机构的配合部分作为一杆件理解,该杆件的长度为支撑杆系6与承载机架2铰接点至张紧托架8011与转动支架802铰接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该四边形机构的边长应满足以下条件:支撑杆系6杆长a与回缩调整机构805杆长b之和应等于转动支架802杆长c与支撑杆系6和承载机架2形成铰接点至张紧托架8011和转动支架802形成铰接点之间的直线距离d之和,即a+b=c+d,以保证履带式脱困装置200收起后具有最小的高度或厚度,如图7所示。
图20示出了辅助连接机构8的主要组成机构或部件,包含履带张紧装置801、转动支架802、履带托架轮803、托架轮轴804以及回缩调整机构805,其中转动支架802的两端相应铰接于履带张紧装置801和托架轮轴804上并分别形成转动连接副,履带托架轮803套置于托架轮轴804上并形成转动连接副以托持履带并与履带形成滚动摩擦,回缩调整机构805的一端铰接于托架轮轴804上形成转动连接副。
关于履带张紧装置801,如图21所示,履带张紧装置801包含以下部件:张紧托架8011、履带托架轮8012、导向轮8013、导向轮轴8014、张紧调节螺杆8015、张紧滑道8016、可移动弹性组件8017以及辅助回缩机构8018。
图21所示,辅助回缩机构8018与张紧托架8011形成固定连接,张紧托架8011铰接于导向轮轴8014上形成转动连接副,导向轮8013作为从动部件套置于导向轮轴8014上形成转动连接副,用于对履带9的导向,履带托架轮8012套置于导向轮轴8014上形成转动连接副,用于托持履带9并与履带9形成滚动摩擦,可移动弹性组件8017对称配置于两侧的张紧滑道8016内并可沿张紧滑道8016移动,导向轮轴8014的两端连接于可移动弹性组件8017并随同移动,张紧滑道8016固定连接于两侧主机架3,如图15所示。
图22所示,可移动弹性组件8017包含:与滑动块80174形成螺纹连接并通过压块80172压缩弹簧组80173形成预紧结构的一组螺栓80171,位于压块80172和滑动块80174之间并处于一定的预紧状态的弹簧组80173,与张紧调节螺杆8015形成螺纹连接并压缩弹簧组80173的压块以及与导向轮轴8014连接并可在张紧滑道8016内移动的滑动块80174。
图22所示,由于主机架3端面的支撑作用,通过旋转张紧调节螺杆8015能够实现压块80172沿主机架3前后方向发生位移,由于弹簧组80173的作用,压块的位移会导致滑动块80174随同产生位置的前后变化,进而滑动块80174带动导向轮轴8014产生沿主机架3前后位置的变化,如图21所示,张紧托架8011随同导向轮轴8014发生位移,此过程中张紧托架8011所具有的一对导柱和承载机架2的后端所具有的一对导套发生沿导柱、导套轴向的位移,如图27所示,从而实现履带9张紧程度的调节。
图12、图22所示,由于压块80172与滑动块80174之间存在具有一定预压缩力的弹簧组80173,在履带9张紧程度调节完成后,一方面预压缩力可以使履带9保持始终具有适当的张紧度,另一方面在于当履带9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通过接地支重装置10传递到导向轮轴8014,带动滑动块80174对弹簧组80173产生压缩,从而实现接地支重装置10的随地形变形功能,如图11所示。
其中,弹簧组80173主要用来提供履带式脱困装置200行走时的缓冲,类同于车辆的悬架系统。
同时,为确保履带9正常行走张紧的需要,应考虑使用具有相应刚度的弹簧组80173,优选多组碟形弹簧的叠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劲度系数比较强大的圆柱弹簧。
关于辅助回缩机构,如图21、图23所示,辅助回缩机构8018包含的部件以及连接结构如下:第一支架80181的一端具有导柱结构,如图23左端,该导柱结构与承载机架2具有的导套结构形成可沿承载机架2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配合;第一支架8018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张紧托架8011上,从而使辅助回缩机构8018在履带张紧调整过程中跟随张紧托架8011移动并与转动托架802、导向轮轴8014保持稳定的位置关系;驱动油缸80182尾部固定于第一支架80181上,推杆80184沿第一支架80181设置的导滑孔移动并与连接块80183连接以带动连接块80183。
如图23所示,随驱动油缸80182推杆80184的推出或回缩,推杆80184带动连接块80183及其端部的滚轮80185前行或后退,滚轮80185前行时推动转动支架802产生履带式脱困装置200收起时的逆时针旋转运动,滚轮80185后退不会阻碍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张开时转动支架802所需要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以实现履带式脱困装置200收起或张开过程中转动支架802位置变化的需要。
在此,辅助回缩表现在接地支重装置10的边框为链式铰接结构,履带变形控制机构带动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回缩后,支撑杆系6的收缩回转呈现随机状态,需要辅助回缩机构帮助其回缩,以便使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完全回收。
关于履带变形控制机构,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结构的核心在于变形,即实现图12中所示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反应为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高度或厚度尺寸的变化,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收起状态时具有较小的高度或厚度,而在张开状态时具有设定的高度或厚度。
如图12所示,变形的基础构件是承载机架2、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接地支重装置10和支撑杆系6所形成的铰接四边形机构,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和支撑杆系6的回转,实现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距离的变化。
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变形的基础构件承载机架2、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接地支重装置10和支撑杆系6所构成的四边形机构在假设无负载张开状态下应具有形成四边形的钝角α与β、γ与δ、ε与ζ两边长之和相等的关系,即A+B=C+D、C+E=F+G、F+H=I+J,以保证收起状态下具有如图7所示最小的高度或厚度,如图31所示。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A与C、C与F、F与I的长度关系为:A大于C、C大于F、F大于I,据此结构,如图6、图10所示,平面四连杆机构表现为具有一定仰角的机构,从而更适合爬坡,而更适于应用于例如船舶100a中。
接地行走部分即图12中所示接地支重装置10与承载机架2相对,在四边形机构变形过程或者在行走过程中,接地支重装置10会随承受的外力或载荷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因而,接地支重装置10在承受外力载荷的状态下往往并不表现为平直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随地变形能力,呈现如图11所示状态。
附图12中所示,变形控制机构4是促使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和支撑杆系6产生旋转、从而使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控制机构。
附图16所示的为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变形控制机构的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适用于履带张开变形过程中承受外力载荷的情况(如适用于车辆100),履带变形控制机构4包含如下构件:承载机架2上设置的滑轨组件407;在滑轨组件407上设置的与滑轨组件407间形成第一直线移动副的一级滑块组件404、与滑轨组件407间形成第二直线移动副的二级滑块组件406、与滑轨组件间形成第三直线移动副的辅助滑块组件401。
提供一个一端铰接于一级滑块组件404、另一端与第二油缸410直连,并设置有导滑槽411的驱动连接块405。该驱动连接块405开有左右方向的通槽或者说通孔,构造为图16中所示的导滑槽411,导滑槽411的走向是上边的长度方向;导滑槽411用于二级滑块组件406的导引。
此外,驱动连接块405朝向第一油缸409的方向开有与导滑槽411连通的过孔,以用于第一油缸409推杆的导入。
提供一个一端铰接于二级滑块组件406,另一端铰接于导向轮轴1005上的二级撑杆408;进而,提供两个固定在承载机架2上并直连驱动连接块405的第二油缸410;提供一个固定在承载机架2上并直连二级滑块组件406的第一油缸409;提供一端铰接于一级滑块组件404上,另一端铰接于连接臂402上并与连接臂402形成铰接部的一级撑杆403;提供一端铰接于辅助滑块组件401上,另一端铰接于一级撑杆403并形成所述铰接部的连接臂402和在所述铰接部设置的滚轮412以及设置在承载机架上的压缩弹性组件413。
图16中所示的一级撑杆403和连接臂402铰接,形成铰接部,该铰接部配有滚轮412,从而,铰接部基于滚轮412和支撑滑道1007之间为滚动摩擦,在一些实施例,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滚轮412的滑动摩擦。
图16中所示的二级撑杆408、连接臂402具有避让结构,以使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状态时,避免与接地支重装置10的构件干涉。
基于前述的结构,如图17所示,履带变形控制机构4的动作过程如下:
履带张开过程动作过程:
初始状态,履带式脱困装置在收起非工作状态时,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的推杆处于回缩状态,此时接地支重装置10和承载机架2处于压并状态,此时所述滚轮412和支撑滑道1007接触,而具有如图7所示设定的较小高度或厚度,此状态下二级滑块组件406位于导滑槽411的前端。
随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推杆的推出,驱动连接块405驱动一级滑块组件404直线移动推动与其铰接的一级撑杆403,同时,二级滑块组件406在第一油缸409推杆的作用下亦产生直线移动,一级撑杆403与连接臂402铰接部的滚轮412推动支撑滑道1007下移,支撑滑道1007带动与其连接的导向轮轴1005和接地支重装置10发生位移,从而使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产生斜度的变化,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作为主动件使图7所示状态的四边形机构张开,进而产生图16中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此时一级撑杆403产生斜度的变化并通过连接臂402带动辅助滑块组件401回移,在滚轮412与支撑滑道1007脱离时,完成履带的一级张开,此时连接臂402和一级撑杆403产生折叠,一级滑块组件404与辅助滑块组件401处于接触状态。
关于一级撑杆403与连接臂402的分级变形,可参见中国专利文献CN106828631A,对其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对此,整体引用至此。
应予明确,设置一级撑杆403实现分级张开变形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保证在履带张开初始状态具有一定大小的β角,减小初始变形阶段所需的推动力,保证在一定载荷下履带的顺利张开。
一级张开过程中二级撑杆408的斜度随同发生变化,由于二级撑杆408的长度大于一级撑杆403,二级撑杆408产生的斜度变化小于一级撑杆403斜度的变化,导致二级滑块组件406移动速度小于一级滑块组件404移动的速度,二级滑块组件406与导滑槽411之间产生相对移动,二级滑块组件406与导滑槽411的后端距离逐渐缩小。
直至滚轮412与支撑滑道1007脱离瞬间,一级张开变形完成时,二级滑块组件406与导滑槽411后端接触,一级滑块组件404和二级滑块组件406同步移动,随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推杆的进一步推出,驱动连接块405和第一油缸409共同驱动二级滑块组件406,二级撑杆408上端跟随二级滑块组件406移动时,会产生绕导向轮轴1005的转动,从而会产生二级撑杆408斜度的进一步变化,进而会产生对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间的距离的变化,实现履带的二级张开,此过程中辅助滑块组件401、连接臂402和一级撑杆403随同一级滑块组件404前移,直至第二油缸410完成设定的行程后,履带的二级张开变形结束。
二级张开变形结束后,此时二级撑杆408已产生较大的斜度变化,即已具有较大的α角,二级撑杆408与二级滑块组件406铰接端与导向轮轴1005间的垂直间距变大,相同负载下实现履带进一步张开变形所需的推动力变小。
随第一油缸409的推杆继续推出,二级滑块组件406继续推动二级撑杆408上端前移,α角进一步增大,从而实现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距离的进一步增大,直至达到设定的履带张开变形高度,完成履带的三级张开变形,此过程中驱动连接块405不再前移,二级滑块组件406沿滑轨组件407和导滑槽411前移,至三级张开变形完成后,二级滑块组件406处于导滑槽411的前端。
应该明确,在上述履带张开变形过程实施前,处于图12所示的辅助连接机构8中包含的辅助回缩机构8018中的驱动油缸80182推杆应先处于回位的初始状态,以避免推杆80184端部的滚轮80185阻碍转动支架802在履带张开变形过程中的转动需要,图23所示。
履带回缩过程动作过程:
初始状态,履带式脱困装置处于张开状态,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的推杆处于伸出状态,此时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具有较大的设定距离,具有如图9所示设定的高度。
随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推杆的回缩,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分别带动二级滑块组件406与驱动连接块405同步直线回移,进而驱动连接块405带动一级滑块组件404直线回移,此过程中辅助滑块组件401在压缩弹性组件413的作用下随同一级滑块组件404回移,一级撑杆403和连接臂402的折叠状态继续保持,直至压缩弹性组件413与一级滑块组件404分离,一级撑杆403和连接臂402的折叠状态开始产生分离。
通过二级滑块组件406对二级撑杆408的传动,二级撑杆408、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开始产生回转运动,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变小,实现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前部的回缩,此过程中一级滑块组件404跟随驱动连接块405同时回移,与一级滑块组件404铰接的一级撑杆403和连接臂402的折叠分离逐步加大,辅助滑块组件401与一级滑块组件404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加,直至承载机架2和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间恢复到设定位置后,所述铰接部的滚轮412进入支撑滑道1007的滑道内,并与支撑滑道1007接触,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前部的回缩完成。
在此过程中,根据前述图12、图25所示的履带式脱困装置200中与承载机架2相对的接地支重装置10具有可随载荷变形的功能,图12中所示的支撑杆系6的收缩回转角度与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的收缩回转角度并不相同,支撑杆系6的收缩回转角度呈现随机状态。
在履带式脱困装置前部回缩完成后,启动前述如图21、图23所示的辅助回缩机构8018的驱动油缸80182推杆80184的推出,推杆80184及其端部的滚轮80185前行,使转动支架802产生履带收缩的旋转运动,进而带动图20中所示的托架轮轴804、回缩调整机构805以及接地支重装置10产生履带收缩的运动,从而完成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后部的回缩,此过程中图12中所示的支撑杆系6随同旋转复位,呈现出如图7所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压缩弹性组件413的目的为了保证履带回缩后所述滚轮412准确地处于支撑滑道1007内。
附图18所示的为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变形控制机构的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适用于履带张开变形过程中不承受外力载荷或外力载荷仅为流体阻尼的情况,即在空载状态下实施履带式脱困装置200的张开变形(如适用于船舶),该实施例中履带变形控制机构连接结构如下:设置在承载机架2上的滑轨组件407a,与滑轨组件407a形成直线运动副的滑块组件406a,两端分别铰接于滑块组件406a和导向轮轴1005上的撑杆408a以及推杆端直连滑块组件406a并固定于承载机架2上的油缸409a。
附图18所示的变形控制机构与附图29所示的接地支重装置10配套使用。
附图18中所示的撑杆408a具有避让结构,以使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状态时,避免与接地支重装置10的构件干涉。
如图12、图18所示,该实施例变形控制机构动作过程如下:
履带张开过程动作过程:
初始状态,履带式脱困装置在收起非工作状态时,油缸409a推杆处于回缩状态,此时接地支重装置10和承载机架2处于压并状态,而具有如图7所示设定的较小高度或厚度。
随油缸409a推杆的推出,油缸409a的推杆推动滑块组件406a直线前移,与滑块组件铰接的撑杆408a会产生绕导向轮轴1005的转动,从而会产生撑杆408a以及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斜度的变化,进而会产生对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间的距离的变化,实现履带的张开,直至达到设定的变化距离后,履带的张开变形结束。
应该明确,在上述履带张开变形过程实施前,处于图12所示的辅助连接机构8中包含的辅助回缩机构8018中的驱动油缸80182推杆80184应先处于回位的初始状态,以避免推杆80184端部的滚轮80185阻碍转动支架802在履带张开变形过程中的转动需要,图23所示。
履带回缩过程动作过程:
初始状态,履带式脱困装置处于张开状态,油缸409a推杆处于伸出状态,此时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具有较大的设定距离,具有如图10所示设定的高度。
随油缸409a推杆的回缩, 通过滑块组件406a对撑杆408a的传动,撑杆408a、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开始产生回转运动,承载机架2与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变小,实现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前部的回缩,直至承载机架2和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间恢复到设定位置后,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前部的回缩完成。
在此过程中,根据前述图12、图29所示的履带式脱困装置200中与承载机架2相对的接地支重装置10具有可随载荷变形的功能,图12中所示的支撑杆系6的收缩回转角度与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的收缩回转角度并不相同,支撑杆系6的收缩回转角度呈现随机状态。
在履带式脱困装置前部回缩完成后,启动前述如图21、图23所示的辅助回缩机构8018的驱动油缸80182推杆80184的推出,推杆80184及其端部的滚轮80185前行,使转动支架802产生履带收缩的旋转运动,进而带动图20中所示的托架轮轴804、回缩调整机构805以及接地支重装置10产生履带收缩的运动,从而完成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后部的回缩,此过程中图12中所示的支撑杆系6随同旋转复位,呈现出如图7所示状态。
关于履带锁止机构,附图30示出了实施例中的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在完成履带收起后,辅助回缩机构的推杆80184与转动支架802之间的位置关系,推杆80184前移方向、滚轮80185与转动支架802的接触平面以及承载机架2的前后方向之间具有平行的关系,由此,在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完全收起即具有设定的最小高度或厚度后,推杆80184仍然可以带动滚轮80185继续前移,此结构便于实现辅助回缩机构在完成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后进一步实施对收起后的履带式脱困装置的锁止功能。
附图19为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锁止机构示意图,表示出了履带锁止机构的基本零部件及其连接关系:连接块80183与驱动油缸80186的推杆形成固定连接,拉杆702套置于连接块80183上构成可相互移动的孔轴滑动配合,拉杆7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横向支杆703上,另一端连接有限位块701;滑动导杆705套设于与主机架3固定连接的导杆套704内并能够沿导杆套704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锁止块709与固定在主机架3上的销轴707铰接形成转动连接副;扭簧708的两末端分别连接于锁止块709和主机架3并套置于销轴707上;连接拉绳710通过连接在主机架3上的导向轮706、两端分别连接于滑动导杆705和锁止块709;横向支杆70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的滑动导杆705。
附图19所示,在驱动油缸80182推杆带动连接块80183前移完成前述履带式脱困装置200处于完全收起状态时,根据上述附图31所示的辅助回缩机构的推杆80184与转动支架802之间的位置关系,驱动油缸80182推杆仍可带动连接块80183继续前移,此时,连接块80183与限位块701接触并推动限位块701,从而推动拉杆702和横向支杆703同步移动,横向支杆703带动滑动导杆705在导杆套704内移动,从而滑动导杆705通过连接拉绳710对锁止块709产生牵拉力,锁止块709克服扭簧708的扭转力绕销轴707转动,实现如图26所示对履带9的锁止状态。
应予理解的锁止释放过程如下:在履带式脱困装置200需要实施张开变形前,附图23所示的辅助回缩机构中的驱动油缸80182的推杆需要先行回缩,从而解除图19中所示连接块80183对限位块701的回移的限制,锁止状态下连接拉绳710对锁止块701的牵拉力解除,在扭簧708扭转力的作用下,处于锁止状态的锁止块709发生绕销轴707的解除锁止的转动,锁止块709的转动通过连接拉绳710传递到滑动导杆705,进而滑动导杆705带动横向支杆703、拉杆702回移,解除对履带9的锁止,呈现如图19所示的状态。
如图19所示,驱动油缸80182可以设置为电动马达组件。
如图19所示,锁止块709在主机架3两侧对称成组布置,图19所示为三组,当主机架3较长时则可以布置较多的锁止块709。
以下就变形控制机构4和四边形基础机构的构件借助于说明书附图提供优选的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案,并展开说明,且以下内容主要以平面机构的基本概念描述,但应当理解,平面机构中的术语名称多以理想模型为基础,例如图12、图16、图18中所示的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支撑杆系6等,在平面机构中都被简化为杆,而二级撑杆408以及撑杆408a,也会被简化为杆,简化的基础在于铰接点所限定的平面,该平面所约束的即为平面机构。
关于图16中所示的二级撑杆408,在结构设置上避让开连接臂402和一级撑杆403的前提下,优选为整体结构,以提高支撑强度。
图18中所示的撑杆408a优选为整体结构,以提高支撑强度。
图12中所示的承载机架2、主动变形支撑机构12和支撑杆系6以及接地支重装置10铰接形成的四边形机构,在假定接地支重装置10不变形(无负载张开)的情况下,承载机架2和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的形成的夹角可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选取,如用于车辆时优选承载机架2和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零,此时所述四边形机构为平行四边形,如图9所示;如用于船舶时优选承载机架2和接地支重装置10之间具有一定大小的夹角,如图10所示。
如图16中所示,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为变形控制机构4提供动力,根据车辆100的车型不同,第一油缸409和第二油缸410的数量可以进行调整。

Claims (32)

1.一种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履带式脱困装置包括带内支架,该带内支架的主体为四边形结构;
所述四边形结构的下边构成接地支重装置,而四边形结构的上边构成主机架,四边形结构剩余两边的上端与上边铰接,且剩余两边的下端与下边铰接,而构成摇杆;
相应地,所述履带式脱困装置还配有用于驱动下边与上边距离变化的驱动机构;
接地支重装置包括:
两边框组件,两边框组件相互平行,并具有第一距离,且每一边框组件由多个第一单元和多个第二单元依序间隔串列铰接而成,铰接的轴线水平并与串列的方向垂直;
多个支重轮轴,每一支重轮轴的两端相应安装在两边框组件上,用于连接两边框组件,并提供轴头;
第一支重轮,安装在所述轴头上;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撑杆,一端铰接于下边;
第一导引部件,在上边方向上装配在上边;
第一滑块,与第一导引部件配合而形成导引副;
驱动部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而在上边方向上驱动滑块;
其中,第一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滑块;
所述第一撑杆有一对,在接地支重装置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各一;
相应地,第一滑块也配有一对;
两第一滑块共用一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配置有:
驱动连接块,介于两第一滑块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滑块连接;
原动部件,提供驱动连接块的直线运动;
在履带式脱困装置前后方向上,在第一滑块的前方设有第二滑块;
相应地,在上边装配有与第二滑块配合的第二导引部件;
提供一连接臂,该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滑块;
提供一第二撑杆,该第二撑杆的一端与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记为支撑铰接点;
第二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下边,且第二撑杆与下边的铰接位置和第一撑杆与下边的铰接位置在下边长度方向上相同,或者位于第一撑杆与下边铰接位置后侧;
于下边还设有在支撑铰接点与下边脱开前为所述支撑铰接点提供支撑的支撑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头位于两边框组件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介于两边框组件之间的支重轮轴部分提供第二支重轮安装部;
相应地,第二支重轮安装部安装有第二支重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为内链节,第二单元为外链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内链节和外链节铰接的连接销轴与所述支重轮轴为一体结构,而构成一通轴。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于两边框组件的两端配装有导向轮轴;
在导向轮轴上设有导向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为齿型导向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一上下导引部件,用于支撑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导引;
为支撑部件提供一向上复位的复位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滑块配有一对;
相应地,第一导引部件和第二导引部件为同一导引部件,该导引部件构造为滑轨组件;
相应侧滑轨组件固定安装在相应侧上边边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共用一驱动连接块,该驱动连接块配置为:
第二滑块固定安装在驱动连接块上;
驱动连接块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开有通槽,通槽走向是上边的长度方向,而构成第一连接结构的驱动连接块侧部分;
提供一连接体,该连接体穿过通槽并导引于通槽,用于两第一滑块的连接,而构成第一连接结构的连接体部分;
在驱动连接块朝向原动部件的一端开有通入通槽的通孔;
相应地,原动部件配置为:
第一原动部件,输出端穿过所述通孔连接所述连接体;
第二原动部件,输出端直连驱动连接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原动部件和第二原动部件为液压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原动部件和第二原动部件并列设置;
其中,第一原动部件配置为一个第一液压缸,第二原动部件配置为两个第二液压缸,并且第一液压缸居中设置,两第二液压缸关于第一液压缸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边和下边之间还排布有至少一条支撑杆;
支撑杆相互平行,且上端铰接于上边,下端铰接于下边。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四边形结构配置为:
平行四边形或具有以下结构配置:
A+B=C+D
其中,A为四边形结构的前边长度,B为四边形结构的下边长度,C为四边形结构的后边长度,D为四边形结构的上边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A与C的长度关系为:A大于C。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于履带式脱困装置的后部设有履带张紧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张紧装置设置在上边;且该履带张紧装置包括:
导向组件,具有在上边长度方向上的导引方向,具有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其中静态部分固定安装在上边上,动态部分导引于静态部分;
张紧轮总成,安装在导向组件的动态部分上;
其中,静态部分上还设有用于约束静态部分的行程控制部分,并于长边的长度方向在静态部分上装有对动态部分弹性缓冲的弹性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静态部分构造为长边长度方向上的张紧滑道;
动态部分构造为滑行在张紧滑道的滑动块;
行程控制部分则包括对滑动块后端阻挡的后端约束结构和对弹性部件的前端约束的压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一压块位置调整结构,用于调整压块与后端约束结构间的间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位置调整结构包括螺杆和与该螺杆配装的螺母或一端具有螺栓头的螺杆;
相应地,压块于长边长度方向开有螺纹孔;
上边后端于长边长度方向开有光孔;
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穿过光孔后与所述螺母旋合或
螺杆的螺纹段从光孔自后向前穿过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螺栓头为所述光孔的后端所约束。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碟簧组。
22.根据权利要求16~21任一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端铰接于履带张紧装置并向后向下延伸的转动支架;
提供一回缩调整装置,该回缩调整装置的一端铰接于下边后端,另一端通过托轮轴铰接于转动支架的另一端;
其中,托轮轴上安装有用于托持履带的托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边后部用于安装履带张紧装置的部分与上边本体采用辅助回缩机构连接,且辅助回缩机构包括:
第一支架,在上边长度方向上导引于上边本体,且该第一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履带张紧装置;
回缩驱动部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输出端与所述转动支架的前侧面接合,用于推持转动支架前侧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回缩驱动部件的输出端设有与转动支架接合的滚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回缩调整装置的长度可调。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缩调整装置包括:
第一总成;
第二总成,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第一总成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连接结构构造为:
于第一总成上设有第一螺套,并于第二总成上设有第二螺套;
提供一与第一螺套和第二螺套连接的调节螺杆;
其中,第一螺套和第二螺套的螺纹旋向相反。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调节螺杆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辅助连接结构,该辅助连接结构构造为:
于第一总成上设有套件,相应地,在第二总成上设有杆件,该杆件导引于所述套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履带锁紧装置,该履带锁紧装置设置在上边,以在履带式脱困装置收起后对履带进行锁紧。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锁紧装置的驱动部件为所述回缩驱动部件,所述履带锁紧装置包括:
锁止装置,具有锁止块,该锁止块位于履带上方;
锁止块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锁止块给定的工作行程;
传动链,用于锁止块驱动装置与所述回缩驱动部件的传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包括:
拉杆总成,连接于所述回缩驱动部件上,而横置导引在上边两边框间;
滑杆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边边框上的导杆套和导引于导杆套的滑动导杆;
相应地,锁止块驱动装置包括锁止块运动方向的连接拉绳,该连接拉绳的一端连接在锁止块上,另一端经由导向轴连接在滑动导杆上。
32.一种装有如权利要求1~31任一所述的履带式脱困装置的设备。
CN201710616283.6A 2017-07-26 2017-07-26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Active CN1074584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6283.6A CN107458486B (zh) 2017-07-26 2017-07-26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PCT/CN2018/000271 WO2019019558A1 (zh) 2017-07-26 2018-07-26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6283.6A CN107458486B (zh) 2017-07-26 2017-07-26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8486A CN107458486A (zh) 2017-12-12
CN107458486B true CN107458486B (zh) 2019-11-15

Family

ID=60547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6283.6A Active CN107458486B (zh) 2017-07-26 2017-07-26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58486B (zh)
WO (1) WO2019019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8486B (zh) * 2017-07-26 2019-11-15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CN109017713A (zh) * 2018-03-16 2018-12-18 曾域广 一种辅助汽车脱困的装置
CN110510015B (zh) * 2019-08-26 2020-12-08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车辆
CN110510016B (zh) * 2019-09-12 2021-02-12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式脱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33147A1 (de) * 1990-10-03 1992-04-23 Jung Soo Cheol Mehrzweck-zusatzraupenfahrwerk fuer kraftfahrzeuge
CN205196360U (zh) * 2015-12-09 2016-05-04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履带收割机可升降底盘装置
CN106828631A (zh) * 2017-01-10 2017-06-13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式脱困装置和车辆
CN106864430A (zh) * 2017-01-10 2017-06-20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辅用行驶系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03149B1 (de) * 2004-05-21 2011-11-30 Wrh Walter Reist Holding Ag Rollenantriebselement.
JP2007022427A (ja) * 2005-07-20 2007-02-01 Kubota Corp クローラ走行型作業車
CN103847820B (zh) * 2014-02-28 2016-05-18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履带和轮式可切换的行走底盘
US20160297486A1 (en) * 2015-04-13 2016-10-13 Caterpillar Inc. Boltless Track Shoe
CN107458486B (zh) * 2017-07-26 2019-11-15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33147A1 (de) * 1990-10-03 1992-04-23 Jung Soo Cheol Mehrzweck-zusatzraupenfahrwerk fuer kraftfahrzeuge
CN205196360U (zh) * 2015-12-09 2016-05-04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履带收割机可升降底盘装置
CN106828631A (zh) * 2017-01-10 2017-06-13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式脱困装置和车辆
CN106864430A (zh) * 2017-01-10 2017-06-20 济南匠夫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辅用行驶系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19558A1 (zh) 2019-01-31
CN107458486A (zh) 2017-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8486B (zh) 接地支重装置、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设备
CN109649077A (zh) 一种全地形自适应轮履及其应用
CN101618669B (zh) 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及起重机
CN103935412B (zh) 模块化橡胶履带轮
CN106809230B (zh) 转向架总成和跨座式单轨车辆
CN1298578C (zh) 变形履带系统
CN105857392A (zh) 一种铰接履带车辆的三自由度铰接机构
CN205589303U (zh) 一种铰接履带车辆的三自由度铰接机构
CN108883675A (zh) 一种用于将道路行驶车辆转换为也能够在轨道上行进的车辆的转换装置
CN106864430B (zh) 辅用行驶系及车辆
CN109455046A (zh) 一种公铁两用车钢轨导向装置
US8708069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CN206634087U (zh) 一种电动履带式全地形底盘
CN111993850A (zh) 一种履带辅助行走系统
CN103832237B (zh) 用于调节轴距、车身高度、最小离地距离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汽车
CN201272219Y (zh) 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及起重机
CN207482039U (zh) 一种履带底盘和高空作业车
CN106828631B (zh) 履带式脱困装置和车辆
CN109774393B (zh) 一种用于水陆两栖车的悬浮支撑装置
CN203793463U (zh) 模块化橡胶履带轮
CN102785549A (zh) 一种用于水陆两栖车辆的电动可收放式悬架系统
CN101439660A (zh) 铰接式四轮车
CN110435609A (zh) 一种新型四轮驱动汽车
CN107804382B (zh) 一种能够越障的车辆底盘
CN110510015B (zh) 履带式脱困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