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3980B - 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33980B CN107433980B CN201710353493.0A CN201710353493A CN107433980B CN 107433980 B CN107433980 B CN 107433980B CN 201710353493 A CN201710353493 A CN 201710353493A CN 107433980 B CN107433980 B CN 1074339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vehicle
- mounting bracket
- transverse frame
- body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加或者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来稳定地支承由悬架部件传递的载荷。设置用于将悬架部件的上部安装于车身框架的安装支架(17)。安装支架(17)具有:支架主体(17A),其插入配置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用于保持悬架部件的上部;车外侧紧固部,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7A)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和车内侧紧固部,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7A)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上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悬架,人们公知如下一种悬架,即,用于保持车轴的悬架臂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在悬架臂与车身框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和弹簧等悬架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在减震器的上端部安装有杯状的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通过螺栓紧固方式固定于截面呈大致矩形的车身框架的下壁。更详细来说,在车身框架的下壁设置有用于使安装支架的一部分向下壁的上方突出的开口,在安装支架的下端延伸设置有与车身框架的开口的下缘抵接的凸缘部。在使安装支架的一部分从车身框架的开口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该安装支架的凸缘部通过螺栓被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403546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用于保持减震器的上端部的安装支架通过螺栓仅被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因此,为了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来稳定地支承(承受)由减震器输入的载荷,需要采取增加安装支架的厚度或者加强车身框架的截面等的措施。
然而,采取像这样的措施,可能会导致因零部件的厚度增加引起的车辆重量的增加或者因零部件个数的增加引起的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加或者产品成本的上涨,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来稳定地支承由悬架部件传递的载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采用了以下结构。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具有:车身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其为闭合截面结构,且具有面对车厢内侧的上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上壁20u)和面对车厢的下方外侧的下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下壁201);悬架臂(例如,实施方式的内侧臂部11和外侧臂部12),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的下方;悬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15和弹簧16),其安装于所述悬架臂与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用于承受作用于所述悬架臂的输入载荷;和安装支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安装支架17、18),其将所述悬架部件的上部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安装支架具有:支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支架主体17A),其插入配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保持所述悬架部件的上部;车外侧紧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紧固凸缘17B),其将所述支架主体紧固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下壁;和车内侧紧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紧固板17C),其将所述支架主体紧固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上壁。
根据上述结构,安装支架的支架主体配置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在该状态下,支架主体通过车外侧紧固部和车内侧紧固部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和上壁。因此,输入悬架部件的载荷能够分散地由车身框架的多个壁来进行承受。另外,支架主体通过车外侧紧固部和车内侧紧固部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和上壁,因此,能够使安装支架具有加强车身框架的截面的加强部件的功能。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下壁设置有开口(例如,实施方式的开口25),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支架主体插入所述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所述安装支架具有抵接面(例如,实施方式的抵接面a),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开口的周缘部抵接。
这种情况下,安装支架通过抵接面与车身框架的开口的周缘部抵接,因此,能够由抵接面来加强车身框架的开口的周缘部以提高该周缘部的刚性。再者,安装支架与车身框架的下壁的较广范围抵接,因此,也能够有利于抑制车身框架的截面变形。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相连结的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所述横向框架具有:一对侧端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侧端部件6L、6R),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中央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中央部件6C),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所述侧端部件被设定为板厚比所述中央部件厚。
这种情况下,用于安装安装支架的横向框架的侧端部件的板厚比连结一对侧端部件的中央部件的板厚厚,因此,与使横向框架的整个区域的板厚相同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提高安装支架的安装部的刚性和强度。再者,在侧端部件安装有安装支架,因此,能够由安装支架提高横向框架与侧框架的结合部附近的刚性和强度。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相连结的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所述横向框架具有:一对侧端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侧端部件6L、6R),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中央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中央部件6C),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所述侧端部件由强度比所述中央部件高的部件构成。
这种情况下,用于安装安装支架的横向框架的侧端部件由强度比连结一对侧端部件的中央部件高的部件构成,因此,与由强度同样高的材料构成横向框架的整个区域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抑制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确保安装支架的安装部的足够的刚性和强度。再者,安装支架安装于侧端部件,因此,能够由安装支架提高横向框架与侧框架的结合部附近的刚性和强度。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左右的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在左右的各所述侧框架安装有所述安装支架,其中,与安装于所述横向框架的所述悬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15)不同的悬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弹簧16)安装于该安装支架。
这种情况下,两个悬架部件通过同样的安装支架安装于横向框架和侧框架,因此,能够有利于提高整个悬架的安装部的刚性和强度。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在所述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安装有对该横向框架的内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所述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通过所述分隔部件和左右相应的所述侧框架构成闭合空间部,并且,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支架主体配置在所述闭合空间部的内侧。
这种情况下,在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由左右相应的侧框架和分隔部件构成刚性较高的闭合空间部。安装支架由于其支架主体配置于该闭合空间部的内侧,因此能够以较高的刚性支承于横向框架的端缘。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分隔部件和所述横向框架的所述上壁具有相互接合的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接合部b),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车内侧紧固部固定于所述接合部。
这种情况下,安装支架的车内侧紧固部固定于刚性较高的分隔部件和横向框架的接合部,因此,能够使车身框架以更高的刚性和强度支承悬架部件。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左右的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和车身框架5),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地板5),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和连结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外伸支架4和车身地板5),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与左右相应的门槛(例如,实施方式的门槛3)连结,所述悬架臂为构成半拖曳臂式悬架的零部件,且具有:内侧臂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内侧臂部11),其从车轴支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轴支承部10)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和外侧臂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侧臂部12),其从所述车轴支承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所述内侧臂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所述外侧臂部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通过作为所述悬架部件的衬套(例如,实施方式的衬套1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连结框架,在所述内侧臂部与所述横向框架之间以及所述内侧臂部与所述侧框架之间分别安装有作为所述悬架部件的减震器(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15)和弹簧(例如,实施方式的弹簧16),所述减震器、所述弹簧和所述衬套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框架。
这种情况下,在半拖曳臂式悬架中,在横向框架与配置于其下方的内侧臂部之间配置有作为悬架部件的减震器,因此,减震器不会向车身地板上方的车轮罩方向突出,相应地能够确保后备箱等较为宽敞。另外,减震器、弹簧和衬套中的至少一个悬架部件通过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框架,因此,能够使悬架以较高的刚性支承于车身框架,并且还能够提高车身框架的刚性。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横向框架的下壁的下表面具有槽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槽部24),其中,所述槽部向车身上方侧凹进,且沿所述内侧臂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内侧臂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且其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槽部的内部。
这种情况下,能够由横向框架的下壁的槽部避免悬架动作时内侧臂部和横向框架的干涉,因此,不必使车辆的下表面的离地间隙大幅度地上升,即可轻松地将悬架部件设置于悬架臂与车身框架之间。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左右的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和车身框架5),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向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和车身框架5),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所述横向框架与车身地板(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身地板5)的纵壁(例如,实施方式的纵壁5P-1)一起构成俯视时车宽方向中央向车身前后方向弯曲的闭合截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闭合截面部20),其中,所述车身地板的纵壁与该横向框架的主体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6)接合,所述闭合截面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加强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连结板21)与所述车身地板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中央通道部9)连结。
这种情况下,横向框架的主体部与车身地板的纵壁一起构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弯曲的闭合截面部,该闭合截面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加强部件与车身地板的中央通道部连结,因此,不仅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的增加,还能够以良好的效率提高靠近横向框架的车身地板部分的刚性,并且,能够由车身地板提高横向框架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配置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的支架主体通过车外侧紧固部和车内侧紧固部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和上壁,传递至悬架部件的载荷能够分散至车身框架的多个壁来进行支承,因此,不仅能够抑制安装支架的壁厚增加,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支承悬架部件。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安装支架具有从内侧加强车身框架的截面的加强部件的功能,因此,能够由安装支架提高车身框架的截面的刚性。
因此,在采用本发明时,不仅能够抑制因壁厚的增加引起的车辆重量的增加或者因零部件个数的增加引起的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稳定地支承由悬架部件传递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下侧的车身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去掉图2所示的悬架周围的零部件的一部分后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去掉车身地板的一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悬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具有沿图3的VI-VI线剖切所得的截面部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具有沿图4的VII-VII线剖切所得的截面部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悬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图3的IX-IX线剖切而成的车身后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图3的X-X线剖切而成的车身后部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图3的XI-XI线剖切而成的车身后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后侧框架(侧框架、车身框架);2l:下壁;3:门槛(车身框架);4:外伸支架(连结框架、车身框架);6:横梁(主体部、横向框架);6L、6R:侧端部件;6C:中央部件;9:中央通道部;10:车轴支承部;11:内侧臂部(悬架臂);12:外侧臂部(悬架臂);14:衬套(悬架部件);15:减震器(悬架部件);16:弹簧(悬架部件);17、18:安装支架;17A:支架主体;17B:紧固凸缘(车外侧紧固部);17C:紧固板(车内侧紧固部);18A:支架主体;18B:紧固凸缘(车外侧紧固部);18C:紧固壁(车内侧紧固部);20:闭合截面部;20l:下壁;20u:上壁;2l:连结板(加强部件);22:分隔部件;23:闭合空间部;24:槽部;25、28:开口;a:抵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箭头FR是指车辆1的前方,箭头UP、LH分别是指车辆1的上方和左侧方。
图1是从右前部斜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后部下方的骨架部时的图。图2是从下表面侧观察车辆1的后部时的图,图3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去掉后部悬架RS周围的零部件的一部分后的车辆1时的图。另外,图4是从图1中去掉车身地板5的一部分后的图。
车辆1中,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架2。另外,在车身中央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门槛3,其中,该门槛3为车身侧部下方的强度部件。左右的后侧框架2配置于门槛3的车宽方向内侧,左右的各后侧框架2的前缘部通过作为连结框架的外伸支架4与左右相应的门槛3的后端部连结。另外,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比其与外伸支架4的接合部稍微靠后方侧的部分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6相连结。
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和横梁6的上表面载置有车身地板5,该车身地板5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这些部件的上表面。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截面形成为朝上方侧开口的凹状,通过车身地板5与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上表面侧接合,使该左右的后侧框架2与车身地板5一起构成大致呈矩形的闭合截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侧框架2构成:在车身地板5与其上表面侧接合的状态下其闭合截面部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
同样,横梁6的截面形成为朝上方侧开口的凹状,通过车身地板5与横梁6的上表面侧接合,使该横梁6与车身地板5一起构成大致呈矩形的闭合截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横梁6构成:在车身地板5与其上表面侧接合的状态下其闭合截面部20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框架。横梁6构成横向框架的主体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伸支架4的截面也形成为朝上方侧开口的凹状。外伸支架4通过车身地板5与其上表面侧焊接在一起,由此与车身地板5一起构成闭合截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伸支架4构成:在车身地板5与其上表面侧接合的状态下连结门槛3和侧框架的连结框架。
左右的后侧框架2、横梁6以及外伸支架4通过车身地板5与其上表面接合在一起,由此分别构成闭合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
车身地板5上的比横梁6靠前方侧的区域被作为乘员坐入的车厢的地板部,车身地板5上的比横梁6靠后方侧的区域被作为货舱的地板部。货舱的地板部向下方凹进而呈凹状,凹进的部分被作为收纳备用轮胎的轮胎盘5P。另外,在车身地板5的位于左右的侧框架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接合有罩住左右的后轮Wr的上方的后轮罩8。
另外,在车身地板5的比横梁6靠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中央通道部9。中央通道部9形成为,开口朝向下方的“コ”字状的截面在车身地板5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沿车身前后方向连续。
图5是表示车辆1的后部悬架RS的图。
后部悬架RS为具有内侧臂部11和外侧臂部12的半拖曳臂式(Semi-trailing)悬架,其中,内侧臂部11从用于支承后轮Wr的车轴的车轴支承部10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外侧臂部12从车轴支承部10向车身前方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臂部11和外侧臂部12构成后部悬架RS的悬架臂。
内侧臂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通过衬套13安装于横梁6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下表面侧。另外,外侧臂部1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通过衬套14安装于外伸支架4的下表面侧。并且,衬套13、14构成为:在轴部和筒部之间具有橡胶弹性部,由橡胶弹性部来吸收输入的振动和冲击。
如图2所示,内侧臂部11沿着横梁6的延伸方向配置于横梁6的下方侧。用于吸收来自后轮Wr的输入载荷的减震器15和弹簧16的各下端沿车宽方向并排安装于内侧臂部11的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的上表面。减震器15的上端部通过安装支架17安装于横梁6,弹簧16的各上端部通过其他的安装支架18安装于后侧框架2。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15和弹簧16同衬套13、14一起构成悬架部件。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对车身后部进行剖切且从右前斜下方观察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结合部附近时所得的图,图7是沿图4的VII-VII线对车身后部进行剖切且从左前斜上方侧观察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结合部附近时所得的图。
如图2、图3所示,横梁6具有:一对侧端部件6L、6R,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上左右相离的位置;和中央部件6C,其将一对端部件6L、6R相连结。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通过焊接等分别与左右相应的后侧框架2结合。
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中央部件6C的基本截面形状为向上方侧开口的凹状。车身地板5同侧端部件6L、6R和中央部件6C的上表面侧和后表面的一部分接合。
如图1~图3所示,车身地板5的轮胎盘5P具有从底壁的前部向上方立起的纵壁5P-1。该前部侧的纵壁5P-1在俯视时弯曲成凸状并且其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前方侧膨出。
横梁6在俯视时其车宽方向中央区域沿着轮胎盘5P的纵壁5P-1的弯曲形状向前方弯曲成凸状。横梁6的上表面侧被与车身地板5的轮胎盘5P的纵壁5P-1连续的上壁封闭,横梁6的后表面侧的一部分被轮胎盘5P的纵壁5P-1封闭。横梁6这样与车身地板5一起构成闭合截面部20,该闭合截面部20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向前方弯曲成凸状。构成闭合截面部20的横梁6的下壁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作为加强部件的连结板21与车身地板5的位于中央的中央通道部9连结。
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横梁6如前面所述那样由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使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相连结的中央部件6C构成,而构成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中央部件6C的板材的板厚不同。即,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的板厚比中央部件6C的板材的板厚厚。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中央部件6C的板厚不同,但也可以使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中央部件6C的板厚相同,且由强度比中央部件6C高的材料构成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
如图6、图7、图9所示,在横梁6的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与覆盖其上表面的车身地板5之间,于靠近与后侧框架2的接合部的位置安装有在车宽方向上分隔闭合截面部20的内部的分隔部件22。分隔部件22同侧端部件6L、6R中的任意一方、车身地板5以及左右相应的后侧框架2接合。据此,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车身地板5通过左右相应的后侧框架2和分隔部件22构成闭合空间部23。
另外,如图2、图3、图7所示,在横梁6的中央部件6C的下表面形成有槽部24,其中,槽部24向车身上方侧凹进,且沿左右的后部悬架RS的内侧臂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左右的内侧臂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安装于槽部24的侧缘部,并且其至少一部分面对槽部24的内部。
这里,图8是表示安装于减震器15的上端部的安装支架17的图,图9、图10是表示沿图3的IX-IX线剖切所得的截面和沿X-X线剖切所得的截面的图。
安装支架17同横梁6的左右的侧端部件6L、6R和位于侧端部件6L、6R上方的车身地板5结合。换言之,安装支架17同由横梁6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闭合截面部20的下壁20l和上壁20u结合。
安装支架17具有:有底圆筒状的支架主体17A,其用于安装减震器15的上端部;一对紧固凸缘17B,其从支架主体17A的下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延伸设置;和紧固板17C,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支架主体17A的上部。
在下壁20ld的位于闭合截面部20的两端附近(侧端部件6L、6R)的部分形成有开口25,其中,开口25用于将安装支架17的紧固板17C和支架主体17A插入闭合截面部20内。
在紧固板17C和支架主体17A通过开口25插入闭合截面部20内的状态下,安装支架17的支架主体17A上部的紧固板17C被螺栓和螺母等紧固部件26固定于闭合截面部20的上壁20u,支架主体17A下端的紧固凸缘17B被螺栓和螺母等紧固部件27固定于闭合截面部20的下壁20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的车外侧紧固部由紧固凸缘17B构成,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上壁的车内侧紧固部由紧固板17C构成。
另外,在安装支架17的下端设置有连结凸缘17D,其中,该连结凸缘17D在支架主体17A的外周部使一对紧固凸缘17B相连结。紧固凸缘17B和连结凸缘17D的上表面共面,两者的上表面在开口25的外周部与闭合截面部20的下壁20l抵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紧固凸缘17B和连结凸缘17D的相连续的上表面为与开口25的周缘部抵接的抵接面a。
安装支架17配置于横向框架的闭合截面部20中的、被分隔部件22和后侧框架2所夹的闭合空间部23内。另外,分隔部件22具有弯曲壁22a,其中,弯曲壁22a在面对闭合空间部23的位置与车身地板5的下表面接合。另外,安装支架17的紧固板17C被紧固部件26固定于分隔部件22的弯曲壁22a和车身地板5的接合部b。
图11是表示沿图3的XI-XI线剖切所得的截面的图。
如图11所示,用于将弹簧16的上端部安装于车身框架的安装支架18具有:支架主体18A,其具有上方突出部18A-1,在上方突出部18A-1插入配置于由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闭合截面内的状态下保持弹簧16的上端部;紧固凸缘18B,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8A紧固于后侧框架2的下壁2l;和紧固壁18C,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8A在上方突出部18A-1的上部紧固于车身地板5。在该安装支架18中,紧固凸缘18B构成车外侧紧固部,紧固壁18C构成车内侧紧固壁。
在后侧框架2的下壁2l形成有供安装支架18的支架主体18A的上方突出部18A-1插入的开口28。安装支架18的支架主体18A的上方突出部18A-1通过开口28插入由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闭合截面内,在该状态下,紧固凸缘18B被紧固部件27紧固于后侧框架2的下壁21,紧固壁18C被紧固部件26紧固于车身地板5。并且,在紧固凸缘18B的上表面设置有与下壁2l的开口28的下表面侧的周缘部抵接的抵接面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用于保持减震器15或者弹簧16的上端部的安装支架17、18具有:支架主体17A、18A,其配置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车外侧紧固部(紧固凸缘17B、紧固凸缘18B),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7A、18A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下壁;和车内侧紧固部(紧固板17C、紧固壁18C),其用于将支架主体17A、18A紧固于车身框架的上壁。因此,能够将传递至减震器15或者弹簧16的载荷分散至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的多个壁来进行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不仅能够抑制安装支架17、18的厚度增加,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来支承悬架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能够使安装支架17、18具有从内侧加强车身框架的截面的部件的功能。因此,能够通过安装支架17、18提高车身框架的截面的刚性。
据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时,不仅能够抑制因零部件的厚度增加引起的车辆重量的增加或者因零部件个数的增加引起的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使车身框架以较高的刚性和强度稳定地支承由悬架部件传递的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在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下壁20l、2l分别设置有用于插入安装支架17、18的支架主体17A、18A的开口25、28,在安装支架17的紧固凸缘17B和连结凸缘17D以及安装支架18的紧固凸缘18B上设置有与横梁6的开口25的下表面侧的周缘部和后侧框架2的下表面侧的周缘部抵接的抵接面a。因此,能够由安装支架17、18的各抵接面a加强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下壁20l、2l的开口25、28的周缘部,以提高各下壁20l、2l的开口25、28的周缘部的刚性。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的情况下,安装支架17、18的抵接面a在开口28、28的外周区域的较广范围内与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下壁20l、2l抵接,因此,能够有利地抑制横梁6和后侧框架2的截面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与车身地板5一起构成横向框架的横梁6具有与左右的后侧框架2结合的一对侧端部件6L、6R和使一对侧端部件6L、6R相连结的中央部件6C而成,在一对侧端部件6L、6R上分别安装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安装支架17,并且,各侧端部件6L、6R的板厚被设定为比中央部件6C的板厚厚。因此,与使横梁6整个区域的板厚相同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提高安装支架17的安装部的刚性和强度。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的情况下,板厚较厚且刚性和强度较高的侧端部件6L、6R上安装有也具有加强部件的功能的安装支架17,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横梁6的与后侧框架2的结合部附近的刚性和强度。
并且,若不将横梁6的侧端部件6L、6R的板厚设定得比中央部件6C的板厚厚,而代之以由强度比中央部件6C高的部件构成侧端部件6L、6R时,与由同样强度的材料构成横梁6的整个区域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抑制产品成本的急剧上涨,还能够提高安装支架17的安装部的刚性和强度。这种情况下,也在强度较高的侧端部件6L、6R上安装具有加强部件的功能的安装支架17,因此,有利于提高横梁6的与后侧框架2的结合部附近的刚性和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的情况下,作为悬架部件的减震器15和弹簧16分别通过具有同样结构的安装支架17、18紧固于由横梁6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闭合截面部和由后侧框架2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闭合截面部。因此,能够有利于提高后部悬架RS的整个安装部的刚性和强度。
并且,将安装支架紧固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部的下壁和上壁的结构,也可以仅用于减震器15的安装部和弹簧16的安装部中的任意一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在由横梁6和车身地板5接合而成的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安装有分隔部件22,由分隔部件22和后侧框架2分隔而成的闭合空间部23构成于横向构件的左右的端缘,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安装支架17的支架主体17A配置于该闭合空间部23的内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的情况下,安装支架17安装于刚性因闭合空间部23而得到提高的部分,能够使横向框架以更高的刚性支承悬架部件。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支架17的紧固板17C紧固于刚性较高的分隔部件22和横向框架的上壁20u的接合部b,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车身框架以更高的刚性和强度支承悬架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悬架RS由半拖曳臂式悬架构成,内侧臂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横梁6的车宽方向内侧,外侧臂部12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通过衬套14支承于由外伸支架4和车身地板5构成的连结框架,在内侧臂部11与横向框架之间以及内侧臂部11与侧框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15和弹簧16。并且,作为悬架部件的减震器15和弹簧16分别通过安装支架17、18安装于横向框架的闭合截面部和侧框架的闭合截面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悬架RS中,减震器15配置在横向框架与配置于其下方的内侧臂部11之间,因此,作为悬架部件的减震器15不会向位于车身地板5上方的后轮罩8方向突出。所以,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悬架RS,能够确保车身地板5上的后备箱等较为宽敞。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悬架部件的减震器15和弹簧16通过安装支架17、18安装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部,但配置于外侧臂部12的端部的衬套14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部。
另外,也可以将减震器15、弹簧16和衬套14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任意两个悬架部件如上述那样通过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框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在构成横向框架的横梁6的下表面侧设置有沿内侧臂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部24,内侧臂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横梁6并且其至少一部分面对槽部24的内部。因此,尽管采用了内侧臂部11配置于横梁6的下方的后部悬架RS,但是能够由槽部24避免悬架动作时内侧臂部11与横梁6的干涉。所以,通过采用该结构,不必使车辆的下表面的离地间隙大幅度地上升,即可轻松地将悬架部件设置于内侧臂部11与横梁6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安装部结构中,横梁6同与该横梁6接合的轮胎盘5P(车身地板5)的纵壁5P-1一起构成俯视时车宽方向中央向车身前方弯曲成凸状的闭合截面部20,该闭合截面部20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连结板21与车身地板5的中央通道部9连结。据此,横梁6与车身地板5的纵壁5P-1一起构成向车身前方弯曲的闭合截面部20,并且,该闭合截面部20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连结板21与刚性较高的中央通道部9结合。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不仅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的增加,还能够高效地提高靠近横梁6的车身地板5部分的刚性,并且能够由车身地板5提高横梁6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的刚性。
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
车身框架,其为闭合截面结构,且具有面对车厢内侧的上壁和面对车厢的下方外侧的下壁;
悬架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的下方;
悬架部件,其安装于所述悬架臂与所述车身框架之间,承受作用于所述悬架臂的输入载荷;和
安装支架,其将所述悬架部件的上部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
所述安装支架具有:
支架主体,其插入配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保持所述悬架部件的上部;
车外侧紧固部,其将所述支架主体紧固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下壁;和
车内侧紧固部,其将所述支架主体紧固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上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下壁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支架主体插入所述车身框架的闭合截面内,
所述安装支架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开口的周缘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具有:
一对侧端部件,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
中央部件,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
所述侧端部件被设定为板厚比所述中央部件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具有:
一对侧端部件,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
中央部件,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
所述侧端部件被设定为板厚比所述中央部件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具有:
一对侧端部件,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
中央部件,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
所述侧端部件由强度比所述中央部件高的部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具有:
一对侧端部件,其与左右相应的各所述侧框架结合,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一对所述侧端部件;和
中央部件,其将一对所述侧端部件相连结,
所述侧端部件由强度比所述中央部件高的部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
左右的侧框架,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横向框架,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
在左右的各所述侧框架安装有所述安装支架,其中,与安装于所述横向框架的所述悬架部件不同的悬架部件安装于该安装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为将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框架相连结的横向框架,
在所述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安装有对该横向框架的内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所述横向框架的左右的端缘通过所述分隔部件和左右相应的所述侧框架构成闭合空间部,并且,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支架主体配置在所述闭合空间部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和所述横向框架的所述上壁具有相互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车内侧紧固部固定于所述接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
左右的侧框架,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横向框架,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和
连结框架,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与左右相应的门槛连结,
所述悬架臂为构成半拖曳臂式悬架的零部件,且具有:内侧臂部,其从车轴支承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和外侧臂部,其从所述车轴支承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
所述内侧臂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
所述外侧臂部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通过作为所述悬架部件的衬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连结框架,
在所述内侧臂部与所述横向框架之间以及所述内侧臂部与所述侧框架之间分别安装有作为所述悬架部件的减震器和弹簧,
所述减震器、所述弹簧和所述衬套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框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向框架的下壁的下表面具有槽部,其中,所述槽部向车身上方侧凹进,且沿所述内侧臂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内侧臂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且其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槽部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
左右的侧框架,其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横向框架,其将左右的所述侧框架相连结,
所述横向框架与车身地板的纵壁一起构成俯视时车宽方向中央向车身前后方向弯曲的闭合截面部,其中,所述车身地板的纵壁与该横向框架的主体部接合,
所述闭合截面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加强部件与所述车身地板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部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05304 | 2016-05-26 | ||
JP2016105304A JP6263790B2 (ja) | 2016-05-26 | 2016-05-26 |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3980A CN107433980A (zh) | 2017-12-05 |
CN107433980B true CN107433980B (zh) | 2019-05-21 |
Family
ID=60458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53493.0A Active CN107433980B (zh) | 2016-05-26 | 2017-05-18 | 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63790B2 (zh) |
CN (1) | CN1074339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12220B2 (en) * | 2019-05-30 | 2022-04-26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
JP7158518B2 (ja) | 2021-03-04 | 2022-10-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7158519B2 (ja) | 2021-03-04 | 2022-10-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CN113200090B (zh) * | 2021-05-28 | 2022-07-22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后悬架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78737A (ja) * | 2003-03-18 | 2004-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ダンパーの取付構造 |
EP1084937B1 (en) * | 1999-09-17 | 2004-11-10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CN205044824U (zh) * | 2015-10-19 | 2016-02-24 | 东风汽车公司 | 电动汽车后悬架弹簧座与车身连接加强结构 |
CN105480301A (zh) * | 2014-09-18 | 2016-04-1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电动汽车悬置系统 |
CN105539590A (zh) * | 2015-12-30 | 2016-05-0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悬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35461B2 (ja) * | 2003-03-18 | 2008-01-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ダンパーの取付構造 |
JP4005548B2 (ja) * | 2003-10-07 | 2007-11-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構造 |
JP5953582B2 (ja) * | 2013-09-13 | 2016-07-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 |
-
2016
- 2016-05-26 JP JP2016105304A patent/JP62637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5-18 CN CN201710353493.0A patent/CN1074339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84937B1 (en) * | 1999-09-17 | 2004-11-10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2004278737A (ja) * | 2003-03-18 | 2004-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ダンパーの取付構造 |
CN105480301A (zh) * | 2014-09-18 | 2016-04-1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电动汽车悬置系统 |
CN205044824U (zh) * | 2015-10-19 | 2016-02-24 | 东风汽车公司 | 电动汽车后悬架弹簧座与车身连接加强结构 |
CN105539590A (zh) * | 2015-12-30 | 2016-05-0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悬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63790B2 (ja) | 2018-01-24 |
JP2017210141A (ja) | 2017-11-30 |
CN107433980A (zh) | 2017-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33980B (zh) | 车辆的悬架安装部结构 | |
US10583865B2 (en) | Vehicle rear structure | |
US9969432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EP2990307B1 (en) | Rear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9085329B2 (en) |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914484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102107679B (zh)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
US20190061507A1 (en) | Vehicle rear structure | |
US8998305B2 (en) |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5799781B (zh)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
US9988089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US10040487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
KR101592132B1 (ko) |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 |
WO2016199499A1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9580109B2 (en) | Rear en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 |
CN106184402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2020117208A (ja) | 車両用後方シャシモジュール | |
CN106985910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CN109278868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US20180029650A1 (en) | Rear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103042890B (zh) | 支柱悬架安装结构 | |
JP5950407B2 (ja) | 車体構造 | |
WO2015189909A1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CN107554546B (zh) | 一种转向架构架及具有该转向架构架的转向架 | |
CN202022248U (zh) | 汽车驾驶室地板骨架、汽车驾驶室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