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8459B -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8459B
CN107428459B CN201580078056.1A CN201580078056A CN107428459B CN 107428459 B CN107428459 B CN 107428459B CN 201580078056 A CN201580078056 A CN 201580078056A CN 107428459 B CN107428459 B CN 1074284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connecting component
storage member
mounting surface
gui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80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8459A (zh
Inventor
藤森昭一
清水寿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kawa Ltd
PF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fa Ltd
Araka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fa Ltd, Araka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f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8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8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8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8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9/00Nozzles, funnels or guides for introduc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to containers or wra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 Supply Of Fluid Materials To The Packaging Location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部件,其与收纳部件的收纳口连接,将零件引导到收纳部件内,其中,该连接部件具有:基台部,其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部件时高于收纳部件内的底部的载置面;和引导部,其对被载置在载置面上的零件向收纳部件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部具有:引导侧部,其在引导部的收纳侧端部处具有窄于收纳部件内的宽度的引导宽度以限制零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和引导上部,其将在载置面上移动时的零件的高度位置限制在低于收纳部件内的高度,基台部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口时被插入到收纳部件内,插入部的上表面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口时高于收纳部件内的底部且在载置面以下的高度。

Description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零件向收纳部件引导的连接部件和包括该连接部件的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电子零件等零件在制造工序间的运送或完成后的运送时被收纳在规定的收纳部件内。例如,在收纳部件中排列着收纳有多个零件。此外,收纳部件作为一个运送单位而被运送到下一工序或交货目的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收纳有电子零件的筒状的包装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0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制造过程中或完成后的零件具有特有的形状。此外,例如,有时电路部分或端子等不宜与其它零件或收纳部件接触的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被收纳在收纳部件中。因此,多根据零件的状态或形状、运送目的地(下一工序或交货目的地)等而使用专用收纳部件。在该情况下,可结合零件的形状和尺寸来设计收纳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此外,有时收纳口的开口尺寸按与零件尺寸接近的尺寸形成。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这样的问题:有时零件不能顺畅地被收纳到收纳部件中。
有时电子零件等零件由于受到静电或摩擦阻力等影响而收纳时的零件的位置突然变动。因此,例如,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这样的问题:有时零件堵塞在收纳部件的收纳口处。此外,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这样的问题:有时收纳时可能产生的静电引起电子零件的内部电路的破损(静电破坏)。此外,例如,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这样的问题:当零件在带静电的状态下被收纳时,有时会给收纳完毕的其它零件带来静电影响。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零件顺畅地收纳到收纳部件中的连接部件和包括该连接部件的收纳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收纳时的零件的内部带电的收纳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为一种连接部件,其与收纳部件的收纳口连接,将零件引导到收纳部件内,所述连接部件的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件具有:基台部,其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部件时高于收纳部件内的底部的载置面;和引导部,其对被载置在载置面上的零件向收纳部件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部具有:引导侧部,其在引导部的收纳侧端部处具有窄于收纳部件内的宽度的引导宽度以限制零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和引导上部,其将在载置面上移动时的零件的高度位置限制在低于收纳部件内的高度,基台部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口时被插入到收纳部件内,插入部的上表面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口时高于收纳部件内的底部且在载置面以下的高度。
此外,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部件;和供给装置,在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收纳部件时,所述供给装置朝向在载置面上移动的零件和收纳部件的内部中的任一方提供离子化气体。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连接有该连接部件的状态下的收纳部件和被收纳在收纳部件中的零件的立体图,(b)是收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和收纳部件的配置例的侧视图。
图3的(a)和(b)分别是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俯视图和剖视图,(c)是载置有零件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的(a)和(b)分别是被连接于收纳部件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5的(a)和(b)是示意性地示出被连接于收纳部件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插入部和引导部的图。
图6是被连接于未设置有肋的收纳部件的连接部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收纳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a)是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10的示意性立体图。连接部件10构成为与收纳部件ST的收纳口AP连接。此外,连接部件10构成为将零件PA引导到收纳部件ST内。为了附图的明确性,在图1(a)中,在收纳口AP施加有影线。此外,利用粗实线示出了连接部件10,利用细实线示出了零件PA,利用虚线示出了收纳部件ST。
在本实施例中,对零件PA是完成后的电子零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收纳部件ST是筒状的收纳部件、在收纳部件ST的端部设置有收纳口AP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沿收纳部件ST的长边方向收纳多个零件PA。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零件PA经由收纳口AP朝向收纳部件ST内移动的方向称为收纳方向SD。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连接部件10和收纳部件ST沿收纳方向SD倾斜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连接部件10被插入连接于收纳部件ST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连接部件10和收纳部件ST在被连接的状态下在铅垂方向(重力方向)G上倾斜地配置。即,收纳部件ST被配置为比连接部件10靠下方。并且,被载置于连接部件10的零件PA从连接部件10朝向收纳部件ST内靠自重移动并被收纳在收纳部件ST中。
这里,参照图1(a)对零件PA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零件PA具有平板形状。此外,零件PA具有俯视为矩形的形状。例如,零件PA具有俯视为长方形的形状。此外,零件PA从该长方形的长边侧的侧面的一方沿着该长方形的短边方向被收纳在收纳部件ST中。
此外,在零件PA的主面的一方(下面,称为电路面)具有在收纳时不宜与其它零件PA或收纳部件ST接触的部分(下面,称为非接触部分)NG1和NG2。非接触部分NG1和NG2形成在零件PA的电路面中的除了缘部的区域。非接触部分NG1例如是形成于电路面的中央部的IC等电子元件。此外,非接触部分NG2例如是形成于电子元件的侧部的配线。非接触部分NG1和NG2在电路面上露出。
图1(b)是从收纳口AP观察的收纳部件ST的立体图。收纳部件ST具有在收纳有零件PA时零件PA的非接触部分NG1和NG2不与收纳部件ST的内表面接触那样的形状。此外,收纳部件ST具有在收纳口AP的底部沿收纳方向SD延伸的平行的一对肋RB。肋RB从收纳部件ST的内部底面BT突出。零件PA以在收纳部件ST内在肋RB上滑动的方式移动。由于设置有肋RB,因此,在收纳时零件PA产生的摩擦阻力减少。在本实施例中,对两根肋RB被平行地设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肋RB的数量不限于此。
下面,再次参照图1(a)对连接部件10进行说明。连接部件10具有基台部11,该基台部具有在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时高度高于收纳部件ST的内部底面BT(收纳部件ST内的底部)的载置面11A。此外,连接部件10具有引导部12,该引导部对被载置在载置面11A上的零件PA向收纳部件ST内的移动进行引导。即,被载置在基台部11的载置面11A上的零件PA一边在载置面11A上被引导部12引导一边朝向收纳口AP移动。零件PA在载置面11A的末端从连接部件10被交接至收纳部件ST。载置面11A作为零件PA的运送面(运送路)而发挥作用。
图3(a)是连接部件10的俯视图。如图3(a)所示,基台部11具有在被连接于收纳口AP时被插入到收纳部件ST内的插入部11B。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与载置面11A形成同一平面。零件PA在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上移动,并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内。通过设置插入部11B,从而零件PA从载置面11A向收纳部件ST的移载可顺畅地进行。此外,连接部件10与收纳部件ST被可靠地连接(连结)。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零件PA的移载。
此外,基台部11具有在与收纳方向SD垂直的方向上贯通基台部11的贯通孔11C。在贯通孔11C设置有例如对在载置面11A上移动的零件PA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能够使用该传感器对例如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中的零件PA的个数等进行计数。
图3(b)是连接部件10的剖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V-V线的剖视图。如图3(a)和(b)所示,基台部11具有在载置面11A上从载置面11A凹陷的凹部11D。由于载置面11A具有凹部11D,因此,能够抑制在载置面11A上移动的零件PA产生静电。此外,通过调节凹部11D的形成面积,从而能够调节载置面11A与零件PA的接触面积。例如,能够调节零件PA的移动速度。此外,通过调节凹部11D的形成位置,从而例如即使对于处于重心偏置的位置的零件PA也能够稳定地移动。
另外,在贯通孔11C的形成区域未设置凹部11D。这是因为,若在贯通孔11C的形成区域设置凹部11D,则通过贯通孔11C的形成区域后的零件PA的检测精度会降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凹部11D形成在零件P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因此,在凹部11D的形成区域中,仅零件PA的底面(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与载置面11A接触。
引导部12具有限制载置面11A上的零件PA在宽度方向(横向)上的移动的引导侧部12A。这里,将引导侧部12A限制的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的移动宽度(限制宽度)称为引导宽度WG。此外,如图3(a)所示,引导部12的引导侧部12A构成为,引导宽度WG沿插入方向SD逐渐变小。由此,零件PA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移动量随着接近收纳部件ST而变小。因此,零件PA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沿着收纳方向SD而确定。
此外,如图3(b)所示,引导部12具有引导上部12B,该引导上部限制载置面11A上的零件PA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这里,将引导上部12B限制的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的移动高度(限制高度)称为引导高度HG。
如图3(b)所示,连接部件10的基台部11和引导部12形成在基部BS上。更具体而言,基台部11形成在基部BS上。此外,引导部12由例如被固定于基台部11的侧面的一对板状部件构成。构成引导部12的板状部件隔着载置面11A而彼此对置地配置。此外,该板状部件分别具有在载置面11A上沿与载置面11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从该垂直的部分向载置面11A侧倾斜的部分。该垂直的部分是引导侧部12A,倾斜的部分是引导上部12B。引导侧部12A垂直地形成于载置面11A。此外,引导上部12B从与载置面11A垂直的方向朝向载置面11A倾斜。另外,这里,将引导上部12B与引导侧部12A所成的角度(内角)称为倾斜角度θ。
图3(c)是示出零件PA被载置在载置面11A上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10的剖视图。图3(c)是与图2(b)同样的剖视图。此外,在图3(c)中,为了图的明确性,省略连接部件10的构成要素的影线,在零件PA上施加有影线。零件PA以非接触部分NG1(电路面)被配置在上方的状态被载置在载置面11A上。通过引导侧部12A限制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此外,通过引导上部12B限制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图4(a)是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10的沿着收纳方向SD的剖视图。图4(a)是沿着图3(a)的W-W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4(a)和后述的图4(b)中,利用虚线示出了收纳部件ST的构成要素,利用细实线示出了零件PA。如图4(a)所示,引导部12的引导上部12B构成为,引导高度HG沿着收纳方向SD逐渐变小。由此,零件PA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量随着接近收纳部件ST而变小。因此,零件PA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沿着收纳方向SD而确定。
此外,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与载置面11A形成同一平面。即,插入部11B的上表面形成载置面11A。零件PA在收纳部件ST内从连接部件10被移载到收纳部件ST。此外,插入部11B的上表面在被插入到收纳部件ST中时被配置在高于肋RB的上表面的位置。因此,零件PA在移载时不会与肋RB发生干涉。
此外,插入部11B形成厚度沿着收纳方向SD而变薄的楔形状。即,插入部11B沿着收纳方向SD在维持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楔形状。由于插入部11B具有楔形状,因此,连接部件10与收纳部件ST容易被连接。
图4(b)是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的状态下的连接部件10的俯视图。零件PA在被载置在载置面11A上后沿着收纳方向SD移动。此外,在零件PA在贯通孔11上通过时,可通过光学传感器等传感器检测到零件PA的通过。进而,零件PA通过插入部11B后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内。
此外,如图4(b)所示,连接部件10的引导宽度WG通过引导部12而逐渐变窄。因此,零件PA在连接部件10的载置面11A上移动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逐渐确定。这样,通过沿着收纳方向SD而缩小引导高度HG和引导宽度WG,从而零件PA被可靠地收纳在收纳部件ST内。
图5(a)是示出从正面观察收纳口AP时的连接部件10与收纳口AP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5(a)和后述的图5(b)中,利用虚线示出了收纳部件ST的构成要素,利用细实线示出了零件PA。此外,在零件PA施加有阴影。首先,引导侧部12A在引导部12的收纳侧端部(收纳部件ST侧的端部)处具有窄于收纳部件ST内的宽度WA的引导宽度WG。因此,零件PA在收纳口AP处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被抑制为小于收纳口AP的开口宽度WA。因此,零件PA被顺畅地收纳在收纳部件ST中而不会堵塞在收纳口AP。
此外,如图5(a)所示,若设以收纳口AP的底部为基准的情况下的肋RB的上表面的高度为高度H2,则连接时的载置面11A的高度H3大于高度H2。然后,引导上部12B构成为,将在载置面11A上移动时的零件PA的高度位置限制为低于自载置面11A起的收纳部件ST内的高度H1。即,引导高度HG被设定成,零件PA在引导部12的收纳侧端部处的移动高度低于高度H1。此外,引导上部12B相对于与载置面11A垂直的方向而朝向载置面11A向内侧倾斜。引导上部12B与引导侧部12A所成的倾斜角度θ在90°<θ<180°的范围内。通过形成这样的倾斜角度θ,从而能够抑制引导上部12与零件PA的非接触部分NG2(图1(a))接触。
假设倾斜角度θ为90°的情况下,引导上部12B平行地形成于载置面11A。在该情况下,有时零件PA的非接触部分NG2与引导上部12B接触。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角度θ被设定在90°<θ<180°的范围内。因此,零件PA的非接触部分NG2不会与引导上部12B接触,能够限制零件PA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若倾斜角度θ是90°,则有时引导上部12B的下表面与零件PA部分地通过面接触而接触。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角度θ被设定在90°<θ<180°的范围内。因此,在载置面11A上移动的零件PA通过点接触或线接触而与引导上部12B接触。因此,能够缩小零件PA移动时的引导部12与零件PA的接触区域。
此外,引导上部12B以角度θ形成,该角度θ将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最倾斜的情况下的零件PA的高度位置限制为低于收纳部件ST内的高度H1。图5(b)中示出了零件PA最倾斜的情况下的示例。在图5(b)所示的示例中,零件PA在零件的一端PA1(图5(b)中的左侧)与引导侧部12A的一方接触。并且,零件PA在零件PA的另一端PA2处倾斜到与引导侧部12A的另一方侧的引导上部12B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该情况下,零件PA的移动高度最高的部分、即零件PA的另一端PA2处的高度位置也低于收纳部件ST内的高度H1。这通过根据零件PA的尺寸及载置面11A的高度来调节引导上部12B的倾斜角度θ而能够得以实现。因此,零件PA向收纳部件ST的移载更顺利。另外,在该情况下,零件PA的另一端PA2也通过点接触或线接触与引导上部12B接触。因此,零件PA与引导上部12B的接触区域少。此外,能够抑制零件PA的非接触部分NG2与引导上部12B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件10具有基台部11和引导部12。此外,基台部11具有被插入到收纳部件ST内的插入部11B。此外,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与载置面11A形成同一平面。因此,能够将零件PA顺畅地移载到收纳部件ST内。
另外,作为连接部件10的材料,例如,除了使用不锈钢以外,还可以使用金属或树脂等。考虑制造工序及使用环境等,优选的是,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来构成连接部件10。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零件PA的形状及收纳部件ST的形状只是一个示例。此外,零件PA不限于电子零件,也可以是其它零件。
[变形例]
图6是示出上述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图。另外,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等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具体而言,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被连接于不具有肋RB的收纳部件ST1的连接部件10的剖视图。考虑减少零件PA产生的摩擦阻力,优选的是,在收纳部件ST设置有肋RB(在内部底面BT具有肋RB)。但是,连接部件10也可以被连接于不具有肋RB的收纳部件ST1。
如图6所示,连接部件10的载置面11A在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1时被配置在高于收纳部件ST内的底部的位置。在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1的情况下,载置面11A被设置在高于收纳部件ST的内部底面BT的位置即可。此外,引导上部12B形成为零件PA的引导高度HG低于从载置面11A到收纳口AP的内部上表面的高度H1即可。
在本变形例中,对于收纳部件ST1,也可以将连接部件10连接于未设置肋RB的收纳部件ST1。此外,即使是未设有肋RB的收纳部件ST1,也能够顺畅且可靠地将零件PA收纳到收纳部件ST1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中,对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与载置面11A形成同一平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插入部11B的上表面不限于与载置面11A形成同一平面的情况。例如,插入部11A的上表面也可以在与收纳口AP连接时配置在低于载置面11A的位置。即,插入部11B的上表面具有在被连接于收纳口AP时高于收纳部件ST内的底部且在载置面11A以下的高度即可。此外,在被连接于具有肋RB的收纳部件ST1的情况下,载置面11A与插入部11B的上表面双方具有在连接时高于肋RB的上表面的高度即可。通过这样构成插入部11B,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零件PA的移载。
实施例2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收纳装置50的结构的框图。收纳装置50具有实施例1和变形例的连接部件10。此外,收纳装置50具有供给装置20,该供给装置20在连接部件10被连接于收纳部件ST时朝向在载置面11A上移动的零件PA和收纳部件ST的内部中的任一方提供离子化气体。此外,收纳装置50具有计数装置30,该计数装置对被载置在连接部件10内的零件PA进行检测以对被收纳在收纳部件ST内的零件PA的数量进行计数。
本实施例相当于在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10中追加了供给装置20和计数装置30的情况。零件PA在载置面11A上移动时和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内时容易产生静电。特别是,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内后的零件PA容易带静电。相对于此,收纳装置50具有供给装置20,该供给装置向在载置面11A上移动的零件PA、收纳部件ST的内部、或这双方提供离子化气体。即,离子化气体被提供到向收纳部件ST收纳前后的零件PA。因此,在收纳时零件PA被除电。因此,能够抑制零件PA产生静电。因此,能够确保收纳部件ST内的零件PA的品质。
此外,在收纳装置50中,将传感器(未图示)配置在贯通孔11C(参照图3(a)等),该贯通孔被设置于连接部件10的基台部11。因此,能够检测到通过连接部件10的零件PA。此外,能够检测到在收纳口AP之前、即即将被收纳到收纳部件ST内之前零件PA的通过。因此,误检测以外的误计数的可能性低。此外,如上所述,在凹部11D的形成区域以外的载置面11A上形成贯通孔11C。因此,能够可靠地检测零件PA的通过。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零件PA的计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收纳装置50具有计数装置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收纳装置50具有计数装置30的情况。
标号说明
10 连接部件
PA 零件
ST 收纳部件
AP 收纳口
RB 肋
11 基台部
11A 载置面
11B 插入部
11D 凹部
12 引导部
12A 引导侧部
12B 引导上部
50 收纳装置
20 供给装置

Claims (9)

1.一种连接部件,其将零件引导到具有收纳口的收纳部件内,所述连接部件的特征在于,
该连接部件具有:
基台部,其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收纳口时高于所述收纳部件内的底部的载置面,并且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收纳口时高于所述收纳部件内的底部且在所述载置面以下的上表面;和
引导部,其对所述载置面上的所述零件向所述收纳部件的移动进行引导,所述引导部具有:侧部,其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收纳部件侧的端部处具有窄于所述收纳部件内的宽度的引导宽度;和上部,其具有低于从所述载置面到所述收纳部件内的上表面的高度的引导高度;
其中,所述零件具有平板形状,
所述基台部在所述载置面上具有从所述载置面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的形成区域对应于所述零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
所述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载置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在所述凹部的形成区域中,仅所述零件的底面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与所述载置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侧部从所述载置面的侧部沿与所述载置面垂直的方向延伸,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上部从与所述载置面垂直的方向朝向所述载置面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上部与所述侧部所成的角度θ在90°<θ<180°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上部按如下角度倾斜:该角度将所述零件在所述载置面上最倾斜的情况下的所述零件的高度位置限制为低于所述收纳部件内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具有一对肋的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收纳口连接,所述一对肋在所述收纳部件内的底部沿所述收纳部件的收纳方向延伸,
所述载置面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上表面具有在该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收纳口时高于所述肋的上表面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侧部构成为,所述引导宽度沿所述收纳部件的收纳方向逐渐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上部构成为,所述引导高度沿所述收纳部件的收纳方向逐渐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形成厚度沿所述收纳部件的收纳方向变薄的楔形状。
9.一种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收纳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和
供给装置,在所述连接部件被连接于所述收纳口时,所述供给装置朝向在所述载置面上移动的所述零件和所述收纳部件的内部中的任一方提供离子化气体。
CN201580078056.1A 2015-03-25 2015-03-25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Active CN107428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9120 WO2016151799A1 (ja) 2015-03-25 2015-03-25 接続部材及び収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8459A CN107428459A (zh) 2017-12-01
CN107428459B true CN107428459B (zh) 2019-08-06

Family

ID=56978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056.1A Active CN107428459B (zh) 2015-03-25 2015-03-25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69210B2 (zh)
CN (1) CN107428459B (zh)
WO (1) WO2016151799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5794A (en) * 1983-07-26 1987-01-13 Alfred Lemmer IC rod-magazine
US5381641A (en) * 1993-11-26 1995-01-1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BGA funnel
CN101279443A (zh) * 2007-04-03 2008-10-08 雅马哈株式会社 螺钉安装作业用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4495A (ja) * 1983-04-19 1984-11-05 株式会社東芝 集積回路装置収容器
JPS60163799U (ja) * 1984-04-09 1985-10-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Dip形icの収容機構
JPH02180182A (ja) * 1988-12-26 1990-07-13 Hitachi Ltd マガジン
JP3406734B2 (ja) * 1995-06-29 2003-05-12 ローム株式会社 包装スティックへの電子部品の収納構造および包装スティック
JP3582681B2 (ja) * 1996-02-27 2004-10-27 株式会社インターパック カップ状商品の自動袋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5794A (en) * 1983-07-26 1987-01-13 Alfred Lemmer IC rod-magazine
US5381641A (en) * 1993-11-26 1995-01-1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BGA funnel
CN101279443A (zh) * 2007-04-03 2008-10-08 雅马哈株式会社 螺钉安装作业用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1799A1 (ja) 2016-09-29
JP6469210B2 (ja) 2019-02-13
JPWO2016151799A1 (ja) 2017-12-28
CN107428459A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5964B2 (en) Magnetically aligned accessory to device connections
CN108793013A (zh) 叉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3508314A1 (en) Transport device, transport method, and transport program
CN108692681A (zh) 凹陷部检测装置、输送装置以及凹陷部检测方法
US20160068352A1 (en) Article conveyor system
CN105547071B (zh) 检测对象物的位置的位置检测系统
US20170160840A1 (en) Digitizer with high accuracy of identifying position
US20120065912A1 (en) Calibr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use with a liquid handler
CN104891198B (zh) 使用机械手的集装箱搬送装置
CN107428459B (zh) 连接部件和收纳装置
US10518024B2 (en) Centering apparatus
US9501910B2 (en) Payment terminal with insertion slot parallel to terminal position surface
EP2891894A2 (en) Magnetic sensor
CN106233442A (zh) 粘晶装置
TW201407130A (zh) 倒角深度檢測裝置
CN104349982A (zh) 用于对物品进行运输和质量测定的装置
KR102156153B1 (ko) 전자부품 이송용 픽커장치
EP3611519B1 (en) Electric current sensor
US20110090090A1 (en) Impact detector and packaging container
JP2021046287A (ja) 走行車システム
KR102149842B1 (ko) 복합 수평대
CN208140727U (zh) 进样装置与样本分析仪
JP6661763B2 (ja) 電流センサ
US7900218B2 (en) Tray used in an optical disk drive
US11549823B2 (en) Compact 3-axis coil design for magnetic track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PIONEER Corp.

Applicant after: PFA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PIONEER Corp.

Applicant before: Pioneer F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8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INKAWA Ltd.

Applicant after: PFA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PIONEER Corp.

Applicant before: PFA Co.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