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9481A - 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9481A
CN107409481A CN201680016625.4A CN201680016625A CN107409481A CN 107409481 A CN107409481 A CN 107409481A CN 201680016625 A CN201680016625 A CN 201680016625A CN 107409481 A CN107409481 A CN 107409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supplying
supplying part
opening portion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6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9481B (zh
Inventor
伊藤达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sh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09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9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12Resilient or clamping means for holding component to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气设备,在壳体(2)内部收容送风部(14),送风部(14)的正面位于壳体(2)的正面壁(6)侧。设置在壳体(2)内的约束构件(20)与送风部(14)的背面接触。在壳体(2)的正面壁(6)侧,与送风部(14)相向地在送风部安装部(12)安装了送风部罩(30)。设置在送风部罩(30)的壳体(2)侧的面上的推压构件(48、48、50、50),在送风部罩(30)向送风部安装部(12)安装的状态下,将送风部(12)的正面向约束构件(20)侧推压。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特别是涉及具有送风部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气设备中,为了冷却在其内部具有的发热零件,有的具备送风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电气设备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壳体的背面壁上形成了矩形的孔。送风部从该孔收容在壳体内部。送风部是外观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结构。送风部罩被安装在壳体上,以便覆盖上述的孔。送风部罩的安装,通过使形成在送风部罩上的卡定爪卡定在形成于壳体上的卡定部来进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46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可以认为送风部在被收在容壳体内的状态下由螺钉固定在壳体上。因此,在将送风部收容壳体内由螺钉将该送风部固定在壳体上后,必须将送风部罩安装在壳体上。因此,除了安装作业麻烦以外,送风部的保养检修作业也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部及送风部罩的安装作业及送风部的保养检修容易的电气设备。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电气设备,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内部收容了管道部的壳体;形成在此壳体的一个面上,与上述管道部连通的开口部;配置在上述管道部内的送风部;设置在上述管道部内部,与上述送风部抵接而限制上述送风部的移动的约束构件;内面与上述送风部相向,可相对于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装卸的送风部罩;和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内面上,当上述送风部罩安装在上述开口部时,将上述送风部支承在上述约束构件侧的支承构件。这样,通过由设置在送风部罩的内面上的支承构件和设置在管道部内部的约束构件夹持送风部,能固定送风部。因此,通过安装送风部罩,能进行送风部的固定,送风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如果卸送风部罩,则由于送风部的固定也被自动地解除,所以保养检修作业变得容易。
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内面上的上述支承构件,当上述送风部罩安装在上述开口部时,进入上述开口部的内侧,支承上述送风部。如果这样地构成,则当将送风部罩安装在开口部时,支承构件在开口部内部将送风部支承在约束构件侧而固定送风部。因此,能将配置送风部的位置选择在从开口部到里侧的管道部内的任意的位置,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具有卡合孔和轴孔,该卡合孔形成在一个壁上,该轴孔形成在与上述一个壁相向的另外的壁上,上述送风部罩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从外侧覆盖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的一个壁,该第二凸缘部从外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另外的壁,在上述送风部罩的第一凸缘部的内面上形成了可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在上述第二凸缘部的内面上形成了可插入上述轴孔的旋转轴部。如果做成这样的结构,则由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从外周侧夹入开口部地将送风部罩安装在开口部,所以在开口部的内侧不需要用于安装送风部罩的结构,能使开口部变大到与壳体的大小非常接近的大小。因此,从开口部插入管道部内的送风部也可以选择大型的结构。这样做,电气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增加。另外,即使不使用工具、螺钉也能容易地进行送风部罩的装卸。
将上述送风部配置在由上述管道内部的上述约束构件限制位置的位置,使上述送风部罩朝向其内面与上述送风部相向的方向,将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轴孔从外侧在倾斜方向插入,使上述送风部罩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使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卡合部从外侧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卡合孔卡合,由此,当将上述送风部罩安装在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时,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支承构件以能支承上述送风部的方式进入上述开口部内部。如果这样地构成,则能将配置送风部的位置选择在从管道部内部的开口部到里侧的任意的位置,不需要工具、螺钉等,即使由单手也能容易地安装送风部罩。
形成了上述卡合部的上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下部,上述卡合孔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下部,形成了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二凸缘部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上部,上述轴孔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上部。如果这样地构成,则如下的那样做,能将送风部罩安装在开口部。首先,通过将送风部罩从开口部的倾斜上侧盖上,将旋转轴插入轴孔。送风部罩以此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送风部罩与开口部的下部卡合。通过这样的少的动作,将送风部罩安装在开口部。
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第一凸缘部在夹着上述卡合部的两侧具有切槽。由于有切槽,所以卡合部能相对于第一凸缘部弯曲。其结果,通过反抗卡合部与卡合孔卡合的力地从卡合孔卸爪,能解除送风部罩的向开口部的固定。
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送风部的至少4角对应地设置在送风部罩的内面上。如果这样地构成,则能将送风部的4角稳定地支承在上述约束构件侧。
进而,上述支承构件也设置在上述卡合部的附近,由上述支承构件和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第一凸缘部夹持上述开口部的上述一个壁。通过在卡合部的两侧形成切槽,第一凸缘部的切槽的附近的强度变小一些,但由于在切槽的附近,开口部的一个壁由第一凸缘部和上述支承构件夹持,所以当送风部动作时送风部罩也不会振动。
也可以做成如下的结构:在上述管道部内部设置弹性构件,上述弹性构件将上述送风部朝向与设置了上述弹性构件的壁面相向的壁面推压。如果这样地构成,则当从开口部将送风部插入到约束构件的位置时,能将送风部由弹性构件的推压力临时固定在规定的位置,能使得送风部不立即从开口部落下。因此,由于送风部不进行移动,所以不存在送风部阻碍送风部罩的安装作业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部分省略纵剖主视图。
图2a是图1的电气设备的部分省略纵剖侧视图。
图2b是图1的电气设备的部分省略横剖俯视图。
图3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送风部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4a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送风部罩的主视图。
图4b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送风部罩的纵剖侧视图。
图4c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送风部罩的后视图。
图5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送风部罩的安装图。
图6是图1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电气设备的从与图6相反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板弹簧的主视图。
图8b是在图1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板弹簧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板弹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例如是电镀用电源装置,如图1及图2a、2b所示,例如具有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壳体1。壳体1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壳体1由大致长方形状的底壁4和2个平行配置的侧壁10、10(仅图示一方)、背面壁(未图示)及正面壁6构成。进而壳体1具有图1、图2a所示的盖体3。背面壁和正面壁6被相互相向地设置在底壁4的纵向边缘。侧壁10、10,与背面壁和正面壁6成直角地位于底壁4的两侧。壳体1的内部,由设置在侧壁10、10之间的隔板5隔开成主体2和管道部8两个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3从正面壁6遍及背面壁地覆盖了包含管道部8和主体2的双方的区域在内的壳体1的上面整体。管道部8在正面壁6上具有吸气口,在背面壁上具有排气口。在使盖体3盖在壳体1上的状态下,侧壁10和隔板5和底壁4及盖体3形成了筒状体。如图2a所示,在吸气口侧的底壁4的端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穿设了用于卡合后述的送风部罩30的卡合孔46。通过将底壁4在吸气口的位置由折边弯曲而向上侧折弯,形成了弯曲部4a。弯曲部4a配置在卡合孔46的上面上,如果从上看管道部8内,则卡合孔46由弯曲部4a隐藏,如果从下看壳体1,则能看见卡合孔46。通过形成弯曲部4a,既能增加底壁4的强度,也能在安装后述的送风部14时作业者不会因吸气口的端缘而伤手。
如图2a、图2b所示,在管道部8内安装了送风部安装部12。送风部安装部12,如图3所示,具有顶板9及侧板18、18,被形成为大致框状。侧板18、18与构成管道部8的侧壁10和隔板5平行地配置,夹着底壁4的弯曲部4a地被固定在作为管道部8的内侧的与吸气口一致的位置。另外,从送风部安装部12的正面看在最里侧,在空开间隔地相互相向的方向,侧板18、18被折弯成直角,形成了约束构件20。顶板9被形成为与底壁4平行。在顶板9上,以从吸气口向外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了鼓出部9a,该鼓出部9a与正面壁6相比向正面侧鼓出了一些。因此,此鼓出部9a,与盖体3的正面端相比向正面侧鼓出。另外,在鼓出部9a的左右两端形成了用于安装后述的送风部罩30的轴孔44。而且,由底壁4、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侧板18、18构成了开口部7。送风部安装部12的高度即顶板9的高度,如图2a所示,与送风部14相比被设定得高一些。另外,送风部安装部12的进深尺寸与送风部14的进深尺寸相比被设定得大。另外,在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上,在正面及背面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了用于安装弹性组件例如板弹簧22的窗口25、25。被安装在顶板9上的板弹簧22,如图8a、8b所示,被形成弯曲成凸状的大致长方形状,在其两短边的中央,形成了与板弹簧22相比宽度小的长方形状的安装片23、23。安装片23、23被穿插在送风部安装部12的2个窗口25、25中,板弹簧22被安装在顶板9的内面侧。
在配置在管道部8内的送风部安装部12内,收容了送风部14。送风部14,其正面与底壁4的弯曲部4a相比被配置在里侧,并以其背面与送风部安装部12的约束构件20、20抵接的方式被配置在送风部安装部12内。如图2a、图2b所示,因为送风部14的背面与约束构件20抵接而被约束,所以送风部14在管道部8内进一步向里侧移动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送风部14,如图6及图7所示,是在收容了风扇15的圆筒状的体部14a上设置了底壁4、侧壁10、隔板5及与顶板9平行的平面部14b的结构。
在送风部14的背面与约束构件20、20抵接的状态下,由安装在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的内面侧的板弹簧22推压送风部14的平面部14b,将送风部14向底壁4侧推压。
板弹簧22的凸的部分被设定为宽阔的面积,当从开口部7将送风部14插入到约束构件20的附近的位置时,板弹簧22的凸的部分与平面部14b接触。由于板弹簧22的凸的部分具有宽阔的面积,所以作用一边将送风部14向底壁4侧推压一边将送风部14向送风部安装部12的内部拉入的那样的推压力,将送风部14引导到正确的安装位置。即使送风部14要进一步向里移动,由于送风部14的背面与约束构件20抵接,所以送风部14与约束构件20相比也不会向里进入。如果送风部14被配置在正确的位置,则由于板弹簧22的推压力向底壁4的方向即正下方作用以便将送风部14留在该位置,所以能临时固定送风部14。另外,由于底壁4的弯曲部4a与送风部14的正面下部相向,所以弯曲部4a作为防松件发挥作用,送风部14不会从开口部7简单地落下。因此,不存在送风部14移动,送风部14阻碍后述的送风部罩30的安装作业的情况。
在管道部8内,虽然未图示,但安装了由来自送风部14的风进行空冷的要冷却零件,例如在电镀用电源装置中使用的半导体元件、线圈、电容器及变压器等。
在开口部7,安装送风部罩30。送风部罩30,如图4a-4c所示,是具有从其外面35b分别向后方伸长的第一凸缘部32、第二凸缘部31的框状。在送风部罩30上形成多个横条36,冷却风通过横条36之间。横条36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此横条36的列在横方向配置成3列。另外,在送风部罩30的内面35a的没有配置横条36的部分上,设置了上部区域33和下部区域34。支承构件48从上部区域33的内面朝向后方突出。支承构件52、54从下部区域34的内面朝向后方突出。支承构件48、52、54的顶端面,被形成为与送风部14的前面平行。送风部罩30,例如是合成树脂制。
在此送风部罩30的第一凸缘部32的后缘的中央,如图4c所示,空开间隔地形成了2个切槽39。如图4c所示,在切槽39之间,形成了臂状的卡合部40。卡合部40,如图4b所示,从送风部罩30的内面向斜下方后方伸长后向水平延伸,在其顶端朝向上方地形成了爪。
另外,如图4c所示,在与送风部罩30的第二凸缘部31的内面的两端接近的位置,形成了旋转轴部42。在旋转轴部42中,如图4b所示,形成了从2个凸缘部31的内面向后方及下方突出的台阶部42b和从此台阶部42b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及下方突出的旋转轴42a。
如图2a所示,利用卡合部40和旋转轴部42,送风部罩30被安装在开口部7。当将送风部罩30安装在开口部7时,第二凸缘部31位于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的上侧,第一凸缘部32位于底壁4的下侧,支承构件48、52、54从开口部7进入管道部8内部,支承构件48、50将送风部14的正面向约束构件20、20侧推压,支承送风部14。
图6表示从背面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状态,图7表示从正面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状态。如果从开口部7插入送风部14,则送风部14由板弹簧22的加载力以一边向斜下方推压一边向管道部8的里侧移动的方式引导,送风部14的背面与约束构件20抵接。其结果,送风部14被配置在由约束构件20确定的正确的位置。在送风部14被配置在送风部安装部12的正确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送风部14与顶板9相比在低的位置由板弹簧22向正下方推压,送风部14向上下左右移动被抑制。在送风部14的向管道部8的送风部安装部12的安装后,送风部罩30被安装在开口部7的正面侧。
送风部罩30的向开口部7的安装,如下面的那样进行。首先,如图5所示,使送风部罩30的第二凸缘部31位于与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的鼓出部9a接近的位置,而且送风部罩30被配置成使送风部罩30的第一凸缘部32位于从底壁4离开了的位置的倾斜的姿势。接着,送风部罩30的台阶状的旋转轴部42、42的旋转轴42a、42a被从斜上方插入顶板9的鼓出部9a的轴孔44、44。接着,送风部罩30的第一凸缘部32在接近底壁4的方向,以旋转轴42a、42a为支点使送风部罩30旋转。而且,如果送风部罩30的第一凸缘部32的卡合部40到达底壁4的下侧,则卡合部40一边推底壁4向下挠曲一边进行移动。进而如果使送风部罩30旋转,则卡合部40与形成在底壁4上的卡合孔46卡合,将送风部罩30安装在开口部7。此时,旋转轴42a被插入顶板9,但因为旋转轴部42的台阶部42b位于顶板9之上,所以送风部罩30的第二凸缘部31离开顶板9,被保持在浮着的高度。在将送风部罩30从开口部7取下的情况下,使卡合部40反抗其卡合力向底壁4的下方侧挠曲,使卡合部40从卡合孔42脱离,使送风部罩30向开口部7的固定解除。而且,以旋转轴42a、42a为支点使送风部罩30向与安装的情况相反方向旋转。这样送风部罩30的向开口部7的安装及取下,就不需要工具、螺钉,而且此安装及取下作业,作业者由单手就能容易地进行。在此,当卸送风部罩30时,由于第二凸缘部31因旋转轴部42的台阶部42b而处于从顶板9离开了的高度,所以旋转轴42a的旋转不会被顶板9阻碍,能立即使送风部罩30以旋转轴42a为中心开始旋转,能效率良好地进行取下作业。
如图4c所示,位于送风罩30的内面35a的上部区域33的支承构件48、48,在台阶状的旋转轴部42、42的附近,与台阶状的旋转轴部42、42相比被形成在与罩侧壁接近的位置。进而,支承构件48、48,如图4b所示,与第二凸缘部31的后缘相比也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了顶端。在与罩内面35a的下部区域34的罩侧壁接近的位置也形成了支承构件50、50,以便与这些支承构件48、48对应。支承构件50、50与第一凸缘部32的后缘相比顶端也向后方突出。
这些支承构件48、48、50、50,当将送风部罩30安装在开口部7时,如图1及图4c所示,被设置在与送风部14的正面的至少4角对应的位置。在这些支承构件48、48、50、50的顶端进入管道部8的位置,支承构件48、48、50、50将送风部14从开口部7的正面侧向约束构件20,20侧推压进行支承。由于这样地构成,所以即使从外部加上振动等,送风部14要向开口部7侧移动,支承构件48、50也以将它们推回到由原来的约束构件20约束的位置的方式支承。另外,如上所述,因为送风部14也受到由板弹簧22产生的推压力,所以不会容易地移动。由于支承构件48、48、50、50进入管道部8内,能支承被收容在管道部8内的送风部14的4角,所以在管道部8内的进深方向从开口部7配置送风部14的位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增加,能稳定地支承送风部14。由于由约束构件20和支承构件48、48、50、50从正面侧和背面侧两侧支承送风部14,所以即使不将送风部14向开口部7进行螺钉固定,也能进行送风部罩30的安装和自动地固定送风部14。其结果,送风部14的安装作业因不用使用工具、螺钉而变得容易。另外,如果卸送风部罩30,则由于送风部14的固定也被自动地解除,所以送风部14的取下变得容易。因此,保养检修作业也变得容易。另外,送风部罩30,由于第一凸缘部32从底壁4的下侧、第二凸缘部31从顶板9的上侧分别夹入开口部7地安装在开口部7,所以在开口部7的内周侧不需要用于安装送风部罩30的构造,所以即使将开口部7变大到壳体1的上限的位置也能固定送风部14,能选择大型的送风部等设计的自由度增加,冷却效果也能变大。
另外,在将送风部罩30安装在开口部7的状态下,支承构件48、48,如图2a所示,处于从开口部7进入管道部8内部的位置,由支承构件48、48的上面和第二凸缘部31夹持顶板9。另外,支承构件50、50处于从开口部7进入管道部8内部的位置,由支承构件50的下面和第一凸缘部32夹持底壁4。这样,由于由送风部罩30夹着构成开口部7的顶板9和底壁4,所以即使上下方向的力作用在送风部罩30上,也能抑制送风部罩30在上下方向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c所示,在形成于送风部罩30的内面35a的下部区域34的支承构件50、50和切槽39、39之间,也设置了与上述的支承构件50、50相同形状的支承构件52、52、54、54。第一凸缘部32的中央部分,通过形成了切槽39,其强度下降,但由于这些支承构件52、52、54、54也能与第一凸缘部32共同地夹入构成开口部7的底壁4,所以能更牢固地稳定地将送风部罩30固定在开口部7。
这样,由于由送风部罩30夹入开口部7的一部分,所以在将送风部罩30安装在开口部7的状态下,不存在送风部罩30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另外,送风部14没有由螺钉等安装在管道部8内的送风部安装部12,而是由设置在送风部罩30上的支承构件48、50、52、54和约束构件20、20夹持固定。进而,由设置在顶板9上的作为弹性组件的板弹簧22推压平面部14b,将送风部14向底壁4侧推压,保持送风部14的位置。这样,由于送风部14不使用螺钉等地固定,所以仅通过将送风部罩30从开口部7取下,就能将送风部14从管道部8内的送风部安装部12取下,能容易地进行送风部14的保养检修。
图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此实施方式,是将多个板弹簧22例如2个板弹簧22在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该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上的实施方式。如果这样地构成,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稳定地牢固地将送风部14固定在管道部8内。其它的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在同等部分上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10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板弹簧22a。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是将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板弹簧22变更成宽度宽的板弹簧22a的实施方式。如果使用这样宽度宽的板弹簧22a,则由于板弹簧22a与形成在送风部14的平面部14b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能更牢固地将送风部14安装在管道部8内。其它的结构,由于与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的两实施方式中,将送风部安装部12的侧板折弯形成了约束构件2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与送风部14的背面抵接的方式形成连接侧壁10和隔板5之间的壁,在此壁上留下边缘地设置将来自送风部的风送往背面壁侧的通气口,将这些边缘作为约束构件使用。或者,也可以从侧壁10、隔板5、底壁4、顶板9以与送风部14的背面抵接的方式使凸部朝向内侧突出,将这些凸部作为约束构件使用。另外,如上所述,也可以形成连接侧壁10和隔板5之间的壁,在此壁上留下边缘地形成通气口,在侧壁10侧的边缘、隔板5侧的边缘、底壁4侧的边缘、顶板9侧的边缘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上设置上述的凸部。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合计设置了8个支承构件,但能任意地变更其设置场所及数量。不过,至少以与送风部14的正面的4角对应的方式设置支承构件,希望从送风部14的稳定的固定的观点考虑。另外,将卡合部40设置在送风部罩30的第一凸缘部32侧,将旋转轴部42、42设置在送风部罩30的第二凸缘部31侧,但也可以相反地在第一凸缘部32侧设置旋转轴部42、42,在第二凸缘部31设置卡合部40。或者也可以将送风部罩30以相对于开口部7在横向打开的方式安装。进而表示了由底壁4和送风部安装部12的顶板9和侧板18、18构成开口部7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送风部安装部12地使用筒状的管道部8,在筒状的管道部8设置端部轴孔和卡合孔而做成开口部7。

Claims (10)

1.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内部收容了管道部的壳体;
形成在此壳体的一个面上,与上述管道部连通的开口部;
配置在上述管道部内的送风部;
设置在上述管道部内部,与上述送风部抵接而限制上述送风部的移动的约束构件;
内面与上述送风部相向,可相对于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装卸的送风部罩;和
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内面上,当上述送风部罩安装在上述开口部时,将上述送风部支承在上述约束构件侧的支承构件。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进入上述开口部的内侧支承上述送风部。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具有卡合孔和轴孔,该卡合孔形成在一个壁上,该轴孔形成在与上述一个壁相向的另外的壁上,
上述送风部罩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从外侧覆盖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的一个壁,该第二凸缘部从外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另外的壁,
在上述送风部罩的第一凸缘部的内面上形成了可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在上述第二凸缘部的内面上形成了可插入上述轴孔的旋转轴部。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部具有台阶部和旋转轴,该台阶部从上述第二凸缘部的内面朝向后方及下方突出形成,该旋转轴与此台阶部后方连续设置,从上述台阶部进一步向下方突出。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送风部配置在由上述管道内部的上述约束构件限制位置的位置,使上述送风部罩朝向其内面与上述送风部相向的方向,将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轴孔从外侧在倾斜方向插入,使上述送风部罩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使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卡合部从外侧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卡合孔卡合,由此,当将上述送风部罩安装在上述管道部的上述开口部时,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支承构件以能支承上述送风部的方式进入上述开口部内部。
6.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形成了上述卡合部的上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下部,上述卡合孔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下部,形成了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二凸缘部设置在上述送风部罩的上部,上述轴孔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上部。
7.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第一凸缘部在夹着上述卡合部的两侧具有切槽。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也设置在上述卡合部的附近,由上述支承构件和上述送风部罩的上述第一凸缘部夹持上述开口部的上述一个壁。
9.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送风部的至少4角对应地设置在送风部罩的内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道部内部设置弹性构件,上述弹性构件将上述送风部朝向与设置了上述弹性构件的壁面相向的壁面推压。
CN201680016625.4A 2015-03-20 2016-03-01 电气设备 Active CN107409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8086A JP6553381B2 (ja) 2015-03-20 2015-03-20 電気機器
JP2015-058086 2015-03-20
PCT/JP2016/056201 WO2016152403A1 (ja) 2015-03-20 2016-03-01 電気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9481A true CN107409481A (zh) 2017-11-28
CN107409481B CN107409481B (zh) 2019-12-13

Family

ID=56977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625.4A Active CN107409481B (zh) 2015-03-20 2016-03-01 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553381B2 (zh)
KR (1) KR102032145B1 (zh)
CN (1) CN107409481B (zh)
SG (1) SG11201707425XA (zh)
TW (1) TWI623256B (zh)
WO (1) WO2016152403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8442Y (zh) * 2002-11-21 2003-11-26 英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主机内部的散热结构
US20050243513A1 (en) * 2004-04-28 2005-11-03 Tatung Co., Ltd Screw-free fan bracket mounting structure
CN1710714A (zh) * 2004-06-17 2005-12-21 采石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导风罩
CN201123209Y (zh) * 2007-11-07 2008-09-24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罩
CN101312630A (zh) * 2007-05-25 2008-11-26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器之导风结构
JP4508144B2 (ja) * 2006-04-06 2010-07-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排熱装置
JP2012244657A (ja) * 2011-05-16 2012-12-10 Toshiba Schneider Inverter Corp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JP2013251298A (ja) * 2012-05-30 2013-12-12 Nec Network Products Ltd ファン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3701B1 (en) * 2001-05-30 2002-11-19 Sun Microsystems, Inc. Fan shroud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fan
JP2005197421A (ja) * 2004-01-07 2005-07-21 Funai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
JP4433849B2 (ja) * 2004-03-26 2010-03-17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の固定構造
JP4458360B2 (ja) 2005-06-07 2010-04-28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めっき用電源装置のファンカバーの係止構造
JP4848156B2 (ja) * 2005-08-26 2011-12-2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ドアパネル取り付け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8442Y (zh) * 2002-11-21 2003-11-26 英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主机内部的散热结构
US20050243513A1 (en) * 2004-04-28 2005-11-03 Tatung Co., Ltd Screw-free fan bracket mounting structure
CN1710714A (zh) * 2004-06-17 2005-12-21 采石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导风罩
JP4508144B2 (ja) * 2006-04-06 2010-07-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排熱装置
CN101312630A (zh) * 2007-05-25 2008-11-26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器之导风结构
CN201123209Y (zh) * 2007-11-07 2008-09-24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罩
JP2012244657A (ja) * 2011-05-16 2012-12-10 Toshiba Schneider Inverter Corp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JP2013251298A (ja) * 2012-05-30 2013-12-12 Nec Network Products Ltd ファン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3381B2 (ja) 2019-07-31
KR102032145B1 (ko) 2019-10-15
WO2016152403A1 (ja) 2016-09-29
JP2016178227A (ja) 2016-10-06
TW201707547A (zh) 2017-02-16
SG11201707425XA (en) 2017-10-30
CN107409481B (zh) 2019-12-13
TWI623256B (zh) 2018-05-01
KR20170123326A (ko)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8257B (en) Memory card socket structure
CN104422315B (zh) 换热器装置和制造方法
BR112018008162B1 (pt) Cartucho de barbear e lâmina de barbear
CN105003963A (zh) 空调机
RU2014149578A (ru) Картридж для бритвенного прибора
US7131861B2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flexible circuit
US6554230B1 (en) Engine cooling shroud having lead trough and motor lead wire locator associated with lead trough
CN107409481A (zh) 电气设备
TW201306387A (zh) 晶片卡固定結構
US9894786B2 (en) Sheet metal housing for an electronic controlling unit
JP2017500463A (ja) 送風装置
US9620892B2 (en) Multi-directional wiring rou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EP3093248A1 (en) Receiving box
US8317279B2 (en) Electronic assembly
US20070134091A1 (en) Fan frame and wire arrangement mechanism thereof
CN100477899C (zh) 需要很小的外部空间、能进行热插拔和冗余安装的空气移动设备组装装置
KR20180003037U (ko) 안착 및 고정이 가능한 휴대용 선풍기
US7232333B2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terminal to a connector and structure of the terminal
US20060143877A1 (en) Resilient contact for connecting two parts of a device
CN107851450B (zh) Hdd单元及电子设备
JP585926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6552524B2 (ja) 室外機
JP2014020740A (ja) 空気調和機室外ユニット
TW201342012A (zh) 外接卡固定裝置及具有該外接卡固定裝置之機箱元件
CN208058780U (zh) 分离式电源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29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