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8442B - 共模噪声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共模噪声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8442B
CN107408442B CN201580077132.7A CN201580077132A CN107408442B CN 107408442 B CN107408442 B CN 107408442B CN 201580077132 A CN201580077132 A CN 201580077132A CN 107408442 B CN107408442 B CN 107408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sulator layer
coil conductor
conductor
comm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1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8442A (zh
Inventor
大森吉晴
松岛贤一
绳手优克
原田亮平
植野兼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08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8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Networks for transforming balanced signals into unbalanced signals and vice versa, e.g. baluns
    • H03H7/425Balance-balance networks
    • H03H7/427Common-mod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从上起依次层叠;以及第一至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且相互独立。第一线圈具有:第一线圈导体,形成在第一绝缘体层;以及第二线圈导体,与第一线圈导体连接,并形成在第四绝缘体层。第二线圈形成在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三绝缘体层。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二线圈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三线圈在俯视下重叠。

Description

共模噪声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字设备、AV设备、信息通信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小形且薄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移动设备中连接主IC和显示器、摄像机的数字数据传输标准而采用了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D-PHY标准,采用了使用两根传输线以差动信号进行传输的方式。近年来,摄像机的分辨率飞跃性地提高,作为更加高速的传输方式,作为mipiC-PHY标准制定了如下方式并进行了实用化,该方式使用3根传输线从发送侧对各传输线送出不同的电压,并在接收侧取各线路间的差分,从而进行差动输出。
图14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共模噪声滤波器500具有多个绝缘体层1和3个独立的线圈2~4。线圈2~4分别通过对线圈导体2a、2b、线圈导体3a、3b、线圈导体4a、4b彼此分别进行电连接而形成。3个线圈2~4从下起依次配置在层叠方向上。在这种构成中,在输入了共模噪声的情况下,在线圈2~4产生的磁场相互增强,线圈2~4作为电感进行动作,从而抑制噪声。
与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类似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有所公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77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从上起依次层叠;以及第一至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并相互独立。第一线圈具有:第一线圈导体,形成在第一绝缘体层;以及第二线圈导体,与第一线圈导体连接,并形成在第四绝缘体层。第二线圈形成在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三绝缘体层。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二线圈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导体和第三线圈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该共模噪声滤波器能够在3个线圈间平衡良好地进行磁耦合,不会使差动信号劣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1B是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2B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4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5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6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比较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对图14所示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中的课题进行说明。
在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中,在线圈2与线圈4之间配置有线圈3,因此线圈2与线圈4的距离远,由此,线圈2和线圈4基本不进行磁耦合。
当将这样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应用于前述的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而传输差动数据信号时,在相互不进行磁耦合的线圈2和线圈4中各自产生的磁通量不会抵消,由未进行磁耦合的分量产生大的残留电感,因此差动数据信号中产生损耗,差动信号品质劣化较大。
图15是比较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5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1中,依次层叠构成线圈2的线圈导体2a、构成线圈3的线圈导体3a、构成线圈4的线圈导体4a、构成线圈2的线圈导体2b、构成线圈3的线圈导体3b、以及构成线圈4的线圈导体4b,使得线圈2和线圈3在两处相互相邻,并使得线圈3和线圈4在两处相互相邻,从而提高磁耦合。
但是,在共模噪声滤波器501中,在线圈2与线圈4之间夹着线圈3,线圈2与线圈4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分开,因此与其它部分相比,磁耦合小,各线圈间的磁耦合的平衡变差。
在差动信号输入到这样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1的情况下,线圈3与接近的线圈2和线圈4进行良好的磁耦合,因此差动信号的劣化少。但是,在本构成中,线圈导体2b与线圈导体4b的距离、以及线圈导体4a与线圈导体2a的距离也会分开,磁耦合弱,因此同样地,流过线圈2和线圈4的差动信号会劣化。
以下,参照附图,对能够使3个线圈间平衡良好地进行磁耦合进而不会使差动信号劣化的基于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A是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的立体图。图1B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具备:从上起依次在向下方向的层叠方向1001a上层叠的绝缘体层11、绝缘体层12、绝缘体层13、绝缘体层14;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5a;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两个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6a、16b;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两个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7a、17b;以及形成在绝缘体层14的螺旋状的线圈导体15b。相互电连接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构成线圈15。相互电连接的线圈导体16a、16b构成线圈16。相互电连接的线圈导体17a、17b构成线圈17。线圈15、线圈16、线圈17相互独立。
线圈导体15a、16a具有将在层叠方向1001a上延伸的中心轴1001b作为中心的螺旋形状。线圈导体16b、17a具有将从中心轴1001b离开并在层叠方向1001a上延伸的中心轴1001c作为中心的螺旋形状。线圈导体16b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c位于线圈导体16a的螺旋形状之外,线圈导体16a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b位于线圈导体16b的螺旋形状之外。线圈导体15b、17b具有将从中心轴1001b、1001c离开并在层叠方向1001a上延伸的中心轴1001d作为中心的螺旋形状。线圈导体17b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d位于线圈导体17a的螺旋形状之外,线圈导体17a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c位于线圈导体17b的螺旋形状之外。线圈导体15b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d位于线圈导体15a的螺旋形状之外,线圈导体15a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1001b位于线圈导体15b的螺旋形状之外。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b相互串联连接。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b相互串联连接。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b相互串联连接。
绝缘体层11具有上表面11a和下表面11b。绝缘体层12具有上表面12a和下表面12b。绝缘体层13具有上表面13a和下表面13b。绝缘体层14具有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绝缘体层12的上表面12a配置在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绝缘体层13的上表面13a配置在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配置在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还具备绝缘体层18。绝缘体层18具有上表面18a和下表面18b。绝缘体层18的上表面18a配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线圈导体15a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上表面11a。线圈导体16a、16b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上表面12a,即,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并设置在绝缘体层12的上表面12a与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之间。线圈导体17a、17b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上表面13a,即,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并设置在绝缘体层13的上表面13a与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之间。线圈导体15b形成在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即,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并设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与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之间。
另外,图1B示出形成有线圈导体的绝缘体层11~14的上表面11a~14a。
绝缘体层11~14由其厚度大致相同且构成为片状的Cu-Zn铁氧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或Ni-Cu-Zn铁氧体等磁性材料构成。而且,对绝缘体层11~14进行层叠,使得绝缘体层12位于绝缘体层11的下方,绝缘体层13位于绝缘体层12的下方,绝缘体层14位于绝缘体层13的下方。
此外,线圈导体15a形成在绝缘体层11。线圈导体16a、16b形成在绝缘体层12。线圈导体17a、17b形成在绝缘体层13。线圈导体15b形成在绝缘体层14。通过在绝缘体层11~14呈螺旋形状镀覆或印刷银等导电材料,从而构成线圈导体15a、15b、16a、16b、17a、17b。这些线圈导体的螺旋形状的匝数可以小于1,也可以为1以上。
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线圈导体15a与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线圈导体16a、16b中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6a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1相互对置,且相互磁耦合。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两个线圈导体16a、16b中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6b与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两个线圈导体17a、17b中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7a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2相互对置,且相互磁耦合。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两个线圈导体17a、17b中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7b与形成在绝缘体层14的线圈导体15b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3相互对置,且相互磁耦合。线圈导体15a与线圈导体16b在俯视下不重叠,且相互不进行磁耦合。线圈导体16a与线圈导体17a在俯视下不重叠,且相互不进行磁耦合。线圈导体16b与线圈导体17b在俯视下不重叠,且相互不进行磁耦合。线圈导体17a与线圈导体15b在俯视下不重叠,且相互不进行磁耦合。像这样,线圈导体15a配置为与线圈16在俯视下重叠。线圈16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1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线圈导体15b配置为与线圈17在俯视下重叠。
线圈15由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构成。线圈16由形成在一个绝缘体层12的线圈导体16a、16b构成。线圈17由形成在一个绝缘体层13的线圈导体17a、17b构成。
绝缘体层18位于绝缘体层14的下方。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经由形成在绝缘体层11~14的过孔电极19a和形成在绝缘体层18的上表面18a的引回用的布线用导体15c电连接。
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b经由形成在绝缘体层12~14的过孔电极19b和形成在绝缘体层18的布线用导体16c相互电连接。
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b经由形成在绝缘体层13、14的过孔电极19c和形成在绝缘体层18的上表面18a的布线用导体17c相互电连接。
通过这样的构成,设置有3个独立的线圈15、线圈16、线圈17。线圈15和线圈16在一处相互进行磁耦合。线圈16和线圈17在一处相互进行磁耦合。线圈17和线圈15在一处相互进行磁耦合。
布线用导体15c、16c、17c分别构成线圈15、16、17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1A所示,根据需要将其它绝缘体层59层叠在绝缘体层11~14、18的上表面11a~14a、18a或下表面11b~14b、18b,并通过这些构成,形成层叠体。此外,在该层叠体的两端面设置有分别与线圈导体15a、15b、16a、16b、17a、17b的端部连接的6个外部电极。
绝缘体层59和绝缘体层11~14、18全部可以由非磁性材料构成,也可以由磁性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是,绝缘体层59和绝缘体层11~14、18中的至少一个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其它由磁性材料构成。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中,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与构成线圈16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6a在一处在俯视下重叠,构成线圈16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6b与构成线圈17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7a在一处在俯视下重叠,构成线圈17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7b与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b在一处在俯视下重叠,因此能够使3个线圈15~17间分别相互相同地进行磁耦合。
而且,在绝缘体层12的同一平面(上表面12a)只设置有构成线圈16的两个线圈导体16a、16b,在绝缘体层13的同一平面(上表面13a)只设置有构成线圈17的两个线圈导体17a、17b,因此不会产生与上述平面平行的横向的磁耦合。
此外,线圈15、线圈16、线圈17分别由两个线圈导体构成,因此能够使3个线圈15、16、17的长度大致相同。
此时,通过调整布线用导体15c、16c、17c的长度,从而能够使3个线圈15、16、17的长度接近相同。
进而,3个线圈15、16、17中的两个线圈只在一处在俯视下重叠,因此能够降低线圈15、16、17间的寄生电容。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具备:从上起依次在层叠方向1001a上层叠的绝缘体层11、12、13、14;以及形成在绝缘体层11、12、13、14并相互独立的线圈15、16、17。线圈15具有: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线圈导体15a;以及与线圈导体15a连接并形成在绝缘体层14的线圈导体15b。线圈16形成在绝缘体层12。线圈17形成在绝缘体层13。线圈导体15a配置为与线圈16在俯视下重叠。线圈16的至少一部分和线圈1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线圈导体15b配置为与线圈17在俯视下重叠。
线圈16具有: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线圈导体16a;以及与线圈导体16a连接且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线圈导体16b。线圈17具有: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线圈导体17a;以及与线圈导体17a连接且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线圈导体17b。线圈导体15a配置为与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在俯视下重叠。线圈导体17a和线圈导体16b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线圈导体17b和线圈导体15b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实施方式2)
图2A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的立体图。图2B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的电路结构图。在图2A至图3中,对于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还具备:设置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的绝缘体层18的下方的绝缘体层28;以及设置在绝缘体层28的下方的绝缘体层38。绝缘体层28具有上表面28a和下表面28b,绝缘体层38具有上表面38a和下表面38b。在实施方式2中,绝缘体层28的上表面28a设置在绝缘体层18的下表面18b,绝缘体层38的上表面38a设置在绝缘体层28的下表面28b。
在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中,如图2B和图3所示,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b相互并联连接并与外部电极20a、20b连接,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b相互并联连接并与外部电极22a、22b连接,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b相互并联布线并与外部电极21a、21b连接。
构成线圈15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5a和构成线圈16一方的线圈导体16a在俯视下重叠,构成线圈16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6b和构成线圈17的一方的线圈导体17a在俯视下重叠,构成线圈17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7b和构成线圈15的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5b在俯视下重叠,因此能够使3个线圈15~17间平衡良好地进行磁耦合。
对将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应用于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具有相互相反的相位的一对差动信号进入到线圈15和线圈16的情况下(差动信号从外部电极20a、22a进入的情况下),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6a进行磁耦合,由差动信号在线圈导体15a、16a产生的磁通量相互抵消,线圈导体15a、16a对差动信号具有低阻抗,变得容易使差动信号通过。另一方面,在俯视下与并联连接于线圈导体15a的线圈导体15b重叠地对置并进行磁耦合的线圈导体17b中,并不流过抵消由差动信号在线圈导体15b中差生的磁通量的信号,因此线圈导体15b作为电感器动作,随着信号的频率的增加而具有大的阻抗,在线圈导体15b中难以流过差动信号。
此外,在具有相互相反的相位的一对差动信号进入到线圈15和线圈17的情况下(差动信号从外部电极20a、21a进入的情况下),线圈导体15b和线圈导体17b进行磁耦合,由差动信号在线圈导体15b、17b中产生的磁通量相互抵消,线圈导体15b、17b对差动信号具有低阻抗,容易使差动信号通过。另一方面,在俯视下与并联连接于线圈导体15b的线圈导体15a重叠地对置并进行磁耦合的线圈导体16a中,并不流过抵消由差动信号在线圈导体15a产生的磁通量的信号,因此线圈导体15a作为电感器动作,随着信号的频率提高而具有大的阻抗,在线圈导体15a中难以流过信号。
即,构成流过差动信号的一方的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即使并联连接,也通过根据流过差动信号的另一方的另一个线路是线圈16和线圈17中的哪一个来决定流过差动信号的主要路径是线圈导体15a还是线圈导体15b,能够抑制差动信号的损耗。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线圈15~17分别平衡良好地进行磁耦合,因此即使在将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用作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的情况下,差动信号的损耗也小,能够维持信号品质。
此外,构成线圈15的两个线圈导体15a、15b相互并联布线,构成线圈16的两个线圈导体16a、16b相互并联布线,构成线圈17的两个线圈导体17a、17b相互并联布线,因此能够降低线圈15~17的直流电阻值(频率为零的分量),能够防止流过线圈15~17的信号的损耗。
(实施方式3)
图4是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的电路结构图。在图4和图5中,对于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绝缘体层11~14、18和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5a、15b、16a、17a。如图4所示,绝缘体层11~18从上起依次在向下方向的层叠方向1001a上层叠。在绝缘体层11上形成有线圈导体15a。在绝缘体层12上形成有线圈导体16a。在绝缘体层13上形成有线圈导体17a。在绝缘体层14上形成有线圈导体15b。由线圈导体16a构成线圈16,由线圈导体17a构成线圈17,通过将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电连接而构成线圈15。线圈15、线圈16、线圈17相互独立。
线圈导体15a、15b、16a、17a具有将在层叠方向1001a上延伸的中心轴1001b作为中心的螺旋形状。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b相互并联连接。
绝缘体层11~14由其厚度大致相同且构成为片状的Cu-Zn铁氧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或Ni-Cu-Zn铁氧体等磁性材料构成。对绝缘体层11~14进行层叠,使得绝缘体层12位于绝缘体层11的下方,绝缘体层13位于绝缘体层12的下方,绝缘体层14位于绝缘体层13的下方。
此外,一个线圈导体15a形成在绝缘体层11,一个线圈导体16a形成在绝缘体层12,一个线圈导体17a形成在绝缘体层13,一个线圈导体15b形成在绝缘体层14。
即,只有线圈15~17中的线圈15分割为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一方的线圈导体15a配置在线圈16(线圈导体16a)的上方,另一方的线圈导体15b配置在线圈17(线圈导体17a)的下方。因此,从上起依次设置有线圈15(线圈导体15a)、线圈16(线圈导体16a)、线圈17(线圈导体17a)、以及线圈15(线圈导体15b)。
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1001a)上隔着绝缘体层11相互相邻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6a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1对置,且相互磁耦合。同样地,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1001a)上隔着绝缘体层12相互相邻的线圈导体16a和线圈导体17a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2对置,且相互磁耦合。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1001a)上隔着绝缘体层13相互相邻的线圈导体17a和线圈导体15b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3对置,且相互磁耦合。
通过这样的构成,设置有3个独立的线圈15、线圈16、线圈17,线圈15和线圈16对置并进行磁耦合,线圈16和线圈17对置并进行磁耦合,线圈17和线圈15对置并进行磁耦合。
进而,通过在绝缘体层11~14呈螺旋形状镀覆或印刷银等导电材料,从而构成线圈导体15a、16a、17a、15b。这些线圈导体的螺旋形状的匝数可以小于1,也可以为1以上。
此外,在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形成有与线圈15(线圈导体15a、线圈导体15b)、线圈16(线圈导体16a)、线圈17(线圈导体17a)分别连接的用作引出用(引回用)的布线用导体15c、16c、17c,在布线用导体15c、16c、17c的下表面设置有绝缘体层18。布线用导体15c、16c、17c位于绝缘体层18的上表面18a。
另外,绝缘体层11~14、18全部可以由非磁性材料构成,也可以由磁性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是,绝缘体层59和绝缘体层11~14、18中的至少一个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其它由磁性材料构成。
在此,线圈导体16a与布线用导体16c经由过孔电极19b连接,线圈导体17a与布线用导体17c经由过孔电极19c连接,线圈导体15a以及线圈导体15b与布线用导体15c经由过孔电极19a连接。此外,线圈导体15a与线圈导体15b也经由过孔电极19a连接。
另外,根据需要将其它绝缘体层层叠在绝缘体层11~14、18的上表面11a~14a、18a或下表面11b~14b、18b,通过这些构成,形成层叠体。此外,在该层叠体的两端面设置有对线圈导体15a、16a、17a、15b的一端部和布线用导体15c、16c、17c的一端部进行连接的6个外部电极。线圈导体15a的一端部和线圈导体15b的一端部与同一个外部电极连接,且并联连接。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与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不同,线圈15~17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b相互并联连接,在线圈导体15a与线圈导体15b之间配置有线圈16、17。由此,无需将实施方式2的线圈16分为两个线圈导体16a、16b进行并联连接,并将线圈17分为两个线圈导体17a、17b进行并联连接。
即,在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动作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地,线圈16与线圈17进行磁耦合,还与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进行磁耦合。线圈17与线圈16进行磁耦合,还与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b进行磁耦合,因此在输入了差动信号的情况下,作为低损耗的差动传输通路进行工作,不会使差动信号劣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中,能够比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更减少绝缘体层的数目,通过每一层绝缘体层配置一个线圈导体,从而还能够小型化。此外,如果换一种看法,则在面积与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相同的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中,能够缠绕更多卷数的线圈,在输入了共模噪声的情况下,通过大的电感而成为高阻抗,从而能够除去共模噪声。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中将线圈导体配置为4层,但是也可以将分别具有这种4层的线圈导体的多个单元配置在层叠方向1001a上并进行级联连接而将滤波器多级化。
(实施方式4)
图6是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的分解立体图。在图6中,对于与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
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不具备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的布线用导体15c、16c、17c,在布线用导体15c、16c、17c的形成部位设置有实施方式3的线圈15、线圈16、线圈17。即,在线圈导体15a、16a、17a、15b的下方也形成并层叠有分别与实施方式3的线圈导体15a、16a、17a、15b同样的构成的线圈导体(线圈导体15d、16d、17d、15e)。
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还具备层叠在绝缘体层18的下方的绝缘体层28、38、48。绝缘体层28、38、48分别具有上表面28a、38a、48a和下表面28b、38b、48b。绝缘体层28层叠在绝缘体层18的下表面18b。绝缘体层38层叠在绝缘体层28的下表面28b。绝缘体层48层叠在绝缘体层38的下表面38b。绝缘体层28的上表面28a位于绝缘体层18的下表面18b。绝缘体层38的上表面38a位于绝缘体层28的下表面28b。绝缘体层48的上表面48a位于绝缘体层38的下表面38b。
此时,在线圈15中,线圈导体15d与线圈导体15e并联连接。在线圈导体15d与线圈导体15e之间配置有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d和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d。此外,线圈导体15d和线圈导体15b相互相邻。而且,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d位于比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d更下方。
进而,线圈导体15e经由过孔电极19a与线圈导体15a连接。线圈导体16d经由过孔电极19b与线圈导体16a连接。线圈导体17d经由过孔电极19c与线圈导体17a连接。
此外,相互相邻的线圈导体15d和线圈导体15b经由过孔电极19d连接。
即,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具有层叠了两个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的构成。图7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的电路结构图。
线圈导体16a、16d相互串联连接在外部电极22a、22b间而构成线圈16。线圈导体17a、17d相互串联连接在外部电极21a、21b间而构成线圈17。线圈导体15a、15b、15d、15e连接在外部电极20a、20b间而构成线圈15。线圈导体15a、15e串联连接在外部电极20a、20b间。线圈导体15b、15d串联连接在外部电极20a、20b间。线圈导体15a、15b、15d、15e、16a、16d、17a、17d具有将中心轴1001b作为中心的螺旋形状。
相对于与位于层叠的绝缘体层11、12、13、14、18、28、38的层叠方向1001a上的中心并位于线圈导体15b与线圈导体15d之间的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平行、且通过上表面14a和下表面14b之间的直线L14,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e位于相互线对称的位置,构成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b、15d相对于直线L14位于相互线对称的位置。此外,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d也位于相对于直线L14相互线对称的位置。进而,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d也位于相对于直线L14相互线对称的位置。即,在构成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d之间夹着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以及线圈导体17d。在构成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d之间夹着构成线圈15且位于层叠方向1001a上的中心部的线圈导体15b以及线圈导体15d。
在这样的构成中,线圈导体15b和线圈导体15d具有同电位,因此可抑制线圈导体15b、15d间的寄生电容的产生,难以引起通过线圈15的差动信号的劣化。
进而,在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的线路并在线圈15和线圈17输入了具有相互相反的相位的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差动信号的一方通过线圈导体15a、15d,差动信号的另一方通过线圈导体17a、17d。此时,由差动信号在线圈导体17a和线圈导体15b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在线圈导体17d和线圈导体15d产生的磁通量相互抵消。因此,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对差动信号具有低的阻抗,难以在线圈导体17a和线圈导体15b的一对配对导体与线圈导体17d和线圈导体15d的一对配对导体之间产生电位差。此外,难以在每一对配对导体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产生寄生电容。由此,在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中可抑制差动信号的劣化。例如,在线圈导体16d与线圈导体17d调换的情况下,在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在线圈15和线圈17输入了差动信号的情况下,在与线圈导体15d对置的线圈导体16d并不流过抵消在线圈导体15d中产生的磁通量那样的差动信号的分量,因此线圈导体15d和线圈导体16d对差动信号阻抗变高,随着频率的增加产生电位差,并产生寄生电容,产生差动信号的劣化。
在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中,在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1003相同的作用,差动信号的损耗小,能够维持信号品质。
如上所述,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还具备从上起依次在层叠方向1001a上从绝缘体层14层叠的绝缘体层18、28、38、48。线圈16具有:形成在绝缘体层12的线圈导体16a;以及与线圈导体16a连接并形成在绝缘体层38的线圈导体16d。线圈17具有:形成在绝缘体层13的线圈导体17a;以及与线圈导体17a连接并形成在绝缘体层28的线圈导体17d。线圈15还具有:与线圈导体15a连接并形成在绝缘体层48的线圈导体15e;以及与线圈导体15b连接并形成在绝缘体层18的线圈导体15d。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和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1相互对置。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和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2相互对置。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b和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3相互对置。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e和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d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38相互对置。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d和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d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28相互对置。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d和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d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并隔着绝缘体层18相互对置。
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d在层叠方向1001a上位于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d之间。
线圈16的线圈导体16a、16d相互串联连接。线圈17的线圈导体17a、17d相互串联连接。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a、15e相互串联连接。线圈15的线圈导体15b、15d相互串联连接。
图8是实施方式4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1005的分解立体图。在图8中,对于与图6和图7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在图8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5中,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5b经由过孔电极19a相互并联连接,线圈导体15d和线圈导体15e经由过孔电极19a相互并联连接,由此,与图6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4相比,能够减少过孔电极的数目。
(实施方式5)
图9是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6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6的电路结构图。在图9和图10中,对于与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6还具备设置在线圈导体15a的上方的线圈导体16d、位于比线圈导体15a、16d更上方的绝缘体层26、以及绝缘体层23~25、27、29。绝缘体层26、27、29由磁性材料构成。线圈导体16d与线圈导体16a并联连接。
绝缘体层26、23、24、11、27、25、12、13、14、18、29从上起依次在层叠方向1001a上层叠。绝缘体层23~27、29分别具有上表面23a~27a、29a和下表面23b~27b、29b。绝缘体层29的上表面29a位于绝缘体层18的下表面18b。绝缘体层25的下表面25b位于绝缘体层12的上表面12a。绝缘体层25的上表面25a位于绝缘体层27的下表面27b。绝缘体层27的上表面27a位于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绝缘体层24的下表面24b位于绝缘体层11的上表面11a。绝缘体层24的上表面24a位于绝缘体层23的下表面23b。绝缘体层23的上表面23a位于绝缘体层26的下表面26b。线圈导体16d形成在绝缘体层24的上表面24a,并位于绝缘体层24的上表面24a与绝缘体层23的下表面23b之间。
即,在线圈导体15a、16a之间形成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27,在最上层形成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26,在最下层形成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29。
线圈导体16d形成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绝缘体层24的上表面24a。线圈导体15a、15b、16a、16d、17a和布线用导体15c、16c、17c分别形成在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26、27、29与绝缘体层25之间。绝缘体层11~14、18、23~25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在该构成中,磁性体(绝缘体层27、29)与线圈15(线圈导体15a、15b)的距离、磁性体(绝缘体层26、27)与线圈16(线圈导体16a、16d)的距离变近,磁性体(绝缘体层27、29)与线圈17(线圈导体17a)的距离也比较近,因此线圈15、16、17的阻抗值相互接近。由此,在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输入了差动信号时,在线圈导体16d与线圈导体15a进行磁耦合而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线圈导体16a与线圈导体17a进行磁耦合而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以及线圈导体17a与线圈导体15b进行磁耦合而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起因于由差动信号造成的线圈的电感之差而产生的、由不能进行磁耦合的分量造成的损耗,因此可降低通过上述的共模滤波器部的差动信号的偏差。
图11是实施方式5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1007的电路结构图。在图11中,对于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在图11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7中,线圈导体15a和线圈导体16d的位置被调换。即,线圈导体15a形成在绝缘体层24的上表面24a,线圈导体16d形成在绝缘体层11的上表面11a。在共模噪声滤波器1007中,相互对置的线圈导体16a与线圈导体16d为同电位,因此可抑制线圈导体16a、16d间的寄生电容的影响,在将线圈16设为一条线的情况下难以发生通过的差动信号的劣化。
(实施方式6)
图12是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2中,对于与图2A、图2B以及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
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还具备绝缘体层23、26、29、31~37、39、40。绝缘体层23、26、29、31~37、39、40分别具有上表面23a、26a、29a、31a~37a、39a、40a和下表面23b、26b、29b、31b~37b、39b、40b。绝缘体层23的下表面23b配置在绝缘体层11的上表面11a。绝缘体层26的下表面26b配置在绝缘体层23的上表面23a。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配置在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绝缘体层32的上表面32a配置在绝缘体层31的下表面31b。绝缘体层33的上表面33a配置在绝缘体层32的下表面32b。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配置在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绝缘体层13的上表面13a配置在绝缘体层34的下表面34b。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配置在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绝缘体层36的上表面36a配置在绝缘体层35的下表面35b。绝缘体层37的上表面37a配置在绝缘体层36的下表面36b。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配置在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配置在绝缘体层39的下表面39b。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配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绝缘体层29的上表面29a配置在绝缘体层40的下表面40b。
布线用导体15c、16c设置在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并位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与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之间。线圈导体16b设置在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并位于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与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之间。布线用导体16c、17c设置在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并位于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与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之间。线圈导体17b设置在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并位于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与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之间。布线用导体15c、17c设置在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并位于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与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之间。
在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中,线圈导体16a、16b配置在层叠方向1001a上,线圈导体17a、17b配置在层叠方向1001a上。位于线圈导体16a、16b间的绝缘体层32、位于线圈导体17a、17b间的绝缘体层36、线圈导体15a的上方的绝缘体层26、以及线圈导体15b的下方的绝缘体层29由磁性材料构成。
在线圈导体15a、15b、16a、16b、17a、17b和布线用导体15c、16c、17c与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26、29、32、36之间形成有绝缘体层23、31、33、35、37、40。绝缘体层23、31、33、35、37、40由非磁性体构成。绝缘体层11~14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在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中,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同样地,线圈导体16a、16b经由外部电极22a、22b(参照图3)相互连接,线圈导体17a、17b经由外部电极21a、21b(参照图3)相互连接,线圈导体15a、15b经由外部电极20a、20b(参照图3)相互连接。
另外,它们的连接也可以用过孔电极19a、19b、19c来进行。因为过孔电极19a、19b、19c贯通作为磁性体的绝缘体层32、35,因此在低频区域在过孔电极19a、19b、19c产生起因于磁性体特性的阻抗,因此能够使低频区域的噪声衰减。
位于线圈导体16a、16b间的绝缘体层32、位于线圈导体17a、17b间的绝缘体层36、绝缘体层26、以及绝缘体层29中的每一个与线圈导体15a~17a、15b~17b均不接触。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线圈导体15a、16a和布线用导体15c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6、32夹着。由线圈导体16b、17a和布线用导体16c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32、35夹着。由线圈导体17b、15b和布线用导体17c构成的共模滤波器部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9、36夹着。通过该构成,上述3个共模滤波器部的特性变得大致相等,由此,能够降低各线圈15、16、17间的共模噪声除去特性、以及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输入了差动信号时的通过各共模滤波器部时的每个差动信号的通过特性之间的偏差。
图13是实施方式6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1009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3中,对于与图12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在实施方式6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9中,相对于图12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8,线圈导体、布线用导体以及绝缘体层的配置不同。
在图13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9中,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配置在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绝缘体层12的上表面12a配置在绝缘体层31的下表面31b。绝缘体层32的上表面32a配置在绝缘体层12的下表面12b。绝缘体层33的上表面33a配置在绝缘体层32的下表面32b。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配置在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配置在绝缘体层34的下表面34b。绝缘体层13的上表面13a配置在绝缘体层35的下表面35b。绝缘体层36的上表面36a配置在绝缘体层13的下表面13b。绝缘体层37的上表面37a配置在绝缘体层36的下表面36b。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配置在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配置在绝缘体层39的下表面39b。绝缘体层14的上表面14a配置在绝缘体层40的下表面40b。绝缘体层29的上表面29a配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表面14b。
布线用导体15c、16c设置在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并位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31a与绝缘体层11的下表面11b之间。线圈导体16b设置在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并位于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34a与绝缘体层33的下表面33b之间。布线用导体16c、17c设置在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4的下表面34b,并位于绝缘体层35的上表面35a与绝缘体层34的下表面34b之间。线圈导体17b设置在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并位于绝缘体层39的上表面39a与绝缘体层37的下表面37b之间。布线用导体15c、17c设置在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即,设置在绝缘体层39的下表面39b,并位于绝缘体层40的上表面40a与绝缘体层39的下表面39b之间。
在图13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9中,布线用导体15c配置在线圈导体15a、16a之间,形成布线用导体15c和线圈导体15a、16a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6、32夹着的共模滤波器部。布线用导体16c配置在线圈导体16b、17a之间,布线用导体16c和线圈导体16b、17a形成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32、36夹着的共模滤波器部。布线用导体17c配置在线圈导体17b、15b之间,形成布线用导体17c和线圈导体17b、15b形成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9、36夹着的共模滤波器部。像这样,这3个共模滤波器部分别被由磁性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6、29、32、36夹着。被作为磁性体的绝缘体层26、29、32、36夹着的共模滤波器部在层叠方向1001a上具有对称性。即,构成一个共模滤波器部的线圈导体15a、16a在层叠方向1001a上相互对称地配置。构成另一个共模滤波器部的线圈导体16b、17a在层叠方向1001a上相互对称地配置。进而,构成另一个共模滤波器部的线圈导体15b、17b在层叠方向1001a上相互对称地配置。具体地,线圈导体15a、16a对与层叠方向1001a成直角位于线圈导体15a、16a之间的直线L31相互对称地配置。线圈导体16b、17a对与层叠方向1001a成直角位于线圈导体16b、17a之间的直线L35相互对称地配置。线圈导体15b、17b对与层叠方向1001a成直角位于线圈导体15b、17b之间的直线L40相互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使线圈15、16、17的阻抗更加大致相等,由此,能够使线圈15、16、17间的共模噪声除去特性、以及在作为3线式的差动信号线路在所述3个各共模滤波器部间分别输入了差动信号时的通过各共模滤波器部时的每个差动信号的通过特性之间的偏差进一步降低。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上表面”、“下表面”、“上方”、“下方”、“下方向”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由绝缘体层、线圈导体等共模噪声滤波器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铅直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尤其在使用于数字设备、AV设备、信息通信终端等的小形且薄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等中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绝缘体层(第一绝缘体层);
12:绝缘体层(第二绝缘体层);
13:绝缘体层(第三绝缘体层);
14:绝缘体层(第四绝缘体层);
15:线圈(第一线圈);
15a:线圈导体(第一线圈导体);
15b:线圈导体(第二线圈导体);
15d:线圈导体(第八线圈导体);
15e:线圈导体(第七线圈导体);
16:线圈(第二线圈);
16a:线圈导体(第三线圈导体);
16b:线圈导体(第四线圈导体);
16d:线圈导体(第四线圈导体);
17:线圈(第三线圈);
17a:线圈导体(第五线圈导体);
17b:线圈导体(第六线圈导体);
17d:线圈导体(第六线圈导体);
18:绝缘体层(第五绝缘体层);
26:绝缘体层(第五绝缘体层);
28:绝缘体层(第六绝缘体层);
29:绝缘体层(第六绝缘体层);
38:绝缘体层(第七绝缘体层);
48:绝缘体层(第八绝缘体层)。

Claims (2)

1.一种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
多个绝缘体层,包括从上起依次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第一绝缘体层、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绝缘体层和第四绝缘体层;以及
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绝缘体层和第四绝缘体层,且相互独立,
所述第一线圈具有:第一线圈导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层;以及第二线圈导体,与所述第一线圈导体连接,并形成在所述第四绝缘体层,
所述第二线圈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层,
所述第三线圈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体层,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二线圈导体配置为与所述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二线圈具有:第三线圈导体,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层;以及第四线圈导体,与所述第三线圈导体连接,且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层,
所述第三线圈具有:第五线圈导体,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体层;以及第六线圈导体,与所述第五线圈导体连接,且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体层,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三线圈导体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五线圈导体和所述第四线圈导体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六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线圈导体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相互并联连接,
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三线圈导体和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相互并联连接,
所述第三线圈的所述第五线圈导体和所述第六线圈导体相互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分别连接于差动信号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相互并联连接。
CN201580077132.7A 2015-04-07 2015-12-07 共模噪声滤波器 Active CN107408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8183 2015-04-07
JP2015078183 2015-04-07
PCT/JP2015/006063 WO2016162909A1 (ja) 2015-04-07 2015-12-07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8442A CN107408442A (zh) 2017-11-28
CN107408442B true CN107408442B (zh) 2020-10-30

Family

ID=57073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132.7A Active CN107408442B (zh) 2015-04-07 2015-12-07 共模噪声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5441B2 (zh)
KR (1) KR102442756B1 (zh)
CN (1) CN107408442B (zh)
WO (1) WO2016162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4927B2 (ja) * 2015-07-22 2018-04-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ノイズフィルタ実装構造
US10742390B2 (en) * 2016-07-13 2020-08-1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Method of improving clock recovery and related device
JP6597542B2 (ja) * 2016-09-26 2019-10-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6848592B2 (ja) * 2017-03-29 2021-03-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12640013B (zh) * 2018-11-30 2023-06-1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噪声滤波器
CN115398740B (zh) * 2020-05-13 2024-06-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换衡器
JP7318592B2 (ja) * 2020-06-16 2023-08-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9425B1 (en) * 1998-07-10 2001-05-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mmon mode inductor
JP2007150209A (ja) * 2005-11-30 2007-06-14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01202152A (zh) * 2006-11-01 2008-06-18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JP2014123643A (ja) * 2012-12-21 2014-07-03 Panasonic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7437B2 (ja) 2001-09-05 2006-04-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214700B2 (ja) 2002-01-22 2009-01-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アレイ
JP2011129996A (ja) * 2009-12-15 2011-06-30 Murata Mfg Co Ltd ノイズフィルタ部品,ノイズフィルタ構造及びノイズフィルタ部品の使用方法
KR20130077400A (ko) 2011-12-29 2013-07-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박막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9425B1 (en) * 1998-07-10 2001-05-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mmon mode inductor
JP2007150209A (ja) * 2005-11-30 2007-06-14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01202152A (zh) * 2006-11-01 2008-06-18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JP2014123643A (ja) * 2012-12-21 2014-07-03 Panasonic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62909A1 (ja) 2016-10-13
KR102442756B1 (ko) 2022-09-13
US20180041185A1 (en) 2018-02-08
KR20170135835A (ko) 2017-12-08
CN107408442A (zh) 2017-11-28
US10305441B2 (en)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8442B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JP683719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US10096417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US10147534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CN109416970B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KR101955903B1 (ko) 적층 공통 모드 필터
US10366821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JP2017092434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CN112640013A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KR20190043495A (ko) 커먼 모드 노이즈 필터
JP5232562B2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CN108023152B (zh) 定向耦合器
US10937584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JP2020031118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6007399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737801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20184571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6201502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6082029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20136578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