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836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08361A CN107408361A CN201680014222.6A CN201680014222A CN107408361A CN 107408361 A CN107408361 A CN 107408361A CN 201680014222 A CN201680014222 A CN 201680014222A CN 107408361 A CN107408361 A CN 1074083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flexible base
- base board
- angle
- liquid crys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5—Flexible substrates, e.g. plastics, organic fil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4—Drivers integrated o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面板驱动基板(21),其对液晶面板(11)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以及多个柔性基板(20),其一端部(20a)以在周向上与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而另一端部(20b)分别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而且柔性基板(20)设为将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将液晶层夹持在基板间的液晶面板,在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文字或图像的显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圆形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包括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基板,其中的第1区域由在切出基板时的切断部位形成的曲线状的露出端面和位于基板内部的曲线状的非露出端面包围,第2区域由非露出端面和3个直线状的露出端面包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517787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较小地形成液晶面板且较大地形成显示区域。但是,例如当推进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显示区域内的配线数量增加时,基板上的端子部的形成范围变大并且连接到端子部的柔性基板的宽度也大。当端子部的形成范围和连接到该处的柔性基板的宽度变大时,需要相应地扩大第2区域,因此不得不使基板的最大外径随之大型化。在此,若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外形设为与基板的外形相仿的形态,则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箱体等的形状会复杂化,所以有时优选将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设为简单的圆形。然而,在该情况下,不得不使液晶显示装置的直径尺寸设定为与液晶面板的基板的最大外径相等,因此不得不加大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并且不得不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大型化。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窄边框化并且抑制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面板驱动基板,其对上述显示面板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以及多个柔性基板,其一端部以在周向上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而另一端部分别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而且,上述柔性基板设为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这样,多个柔性基板的一端部以与将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多个直线状缘部在周向上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所以能缩小各柔性基板各自的宽度,并且能缩短各直线状缘部各自的长度。由此,能缩窄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该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另外,在安装柔性基板时,能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来实现多个柔性基板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定位。
而且,多个柔性基板的另一端部分别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所以能从共用的面板驱动基板对多个柔性基板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若与需要与多个柔性基板的数量相同的面板驱动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面板驱动基板的数量,所以在实现低成本化等方面是优选的。而且,多个柔性基板设为将一端部与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所以其长度不易变长而能实现配线电阻的减小,并且能通过折叠容易且紧凑地收纳。此外,此处所说的“多个柔性基板”当然包括在物理上分离、独立的多个柔性基板,还包括一部分彼此在物理上相连的多个柔性基板。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上述另一端部相互并行并且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的同一边部。这样,能将多个柔性基板的另一端部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并且在将面板驱动基板保持为小型上是优选的。
(2)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另一端部比上述一端部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靠内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能在将多个柔性基板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将各个另一端部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另外,各个另一端部在面板驱动基板中安装在相互更接近的位置,因此在实现面板驱动基板的小型化上也是优选的。而且,不易发生例如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显示面板和各柔性基板的处理变得容易。
(3)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其整个区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收纳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形内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可避免多个柔性基板在展开状态下在排列方向上向显示面板的外形外突出。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显示面板和各柔性基板的处理变得更容易。
(4)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以及第4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3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这样,多个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在展开状态下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不易成为在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在排列方向上向外扩展的方式。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显示面板和各柔性基板的处理变得更容易。并且,由于多个柔性基板的各弯曲部位的弯曲角度全部相同,所以在搬运时拉力等作用于柔性基板等情况下,应力不易作用于特定的弯曲部位。由此,不易在各柔性基板中伴随着折叠等而发生破损等。另外,由于各柔性基板的另一端部在展开状态下为相互并行的形式,所以能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
(5)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并且上述第2部分与上述第3部分的边界部位沿着其边界线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而且,上述第3部分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2部分侧的部分形成{180°-(θ/2)}/2的角度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通过这样折叠多个柔性基板,能将面板驱动基板收纳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折叠后的多个柔性基板以各自的第2部分与第3部分相互重叠的形式紧凑地收纳,并且能利用第2部分的长度避免各柔性基板相互重叠,向各柔性基板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发生干扰。
(6)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以及第4部分,其以向从上述显示面板离开的一侧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3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这样,多个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在展开状态下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不易成为在排列方向上向外扩展的方式。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显示面板和各柔性基板的处理变得更容易。并且,多个柔性基板的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以及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直角,所以展开状态下的各柔性基板的配置空间紧凑。另外,由于各柔性基板的另一端部成为相互并行的形式,所以能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
(7)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并且上述第2部分沿着相对于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1部分侧的部分形成(45°+θ/2)的角度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而且,上述第3部分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2部分侧的部分形成135°的角度的折弯线向第2部分侧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通过这样折叠多个柔性基板,能将面板驱动基板收纳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折叠后的多个柔性基板以各自的第2部分与第3部分相互重叠的形式紧凑地收纳,并且能利用第2部分的长度避免各柔性基板相互重叠,向各柔性基板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干扰。
(8)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上述另一端部彼此相连,并且一并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这样,能减少将多个柔性基板连接到面板驱动基板时的安装次数,在实现生产周期的缩短和制造成本的低廉化上是优选的。
(9)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另一端部比上述一端部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靠外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在将多个柔性基板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的另一端部彼此不易在物理上直接干扰。并且,当采用在将多个柔性基板折叠后的阶段将各个另一端部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的次序时是优选的。此时,优选将各柔性基板折叠而使另一端部比一端部在排列方向上靠内侧配置。
(10)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并且以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上述第1部分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上述第2部分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以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180°-θ)/2,上述第3部分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这样,多个柔性基板在以各第1部分沿着与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时,各第2部分会以相互按直线状延伸的形式配置。若与各第2部分以相互交叉地延伸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将各第2部分收纳于更窄的空间,因此能实现更紧凑的收纳,并且各第2部分的长度变短,由此,配线电阻更低。而且,各柔性基板的折叠次数可以是1次,因此可减轻折叠对配线带来的物理负荷。
(11)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构成为,在上述另一端部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时,上述第3部分以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并且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形探出的形式配置。这样,当将多个柔性基板的第3部分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时,另一端部会从显示面板的外形探出,因此能使用通用的安装装置将另一端部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这样,由于能使用通用的安装装置进行安装,因此在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上是优选的。在将另一端部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后,通过使折叠的第3部分复原,能将连接到多个柔性基板的面板驱动基板收纳于显示面板的外形内。
(12)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为90°。这样,显示面板的外周缘部中的、安装多个柔性基板的多个直线状缘部的延伸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关系。因而,例如在安装多个柔性基板时,通过利用在周向上与多个柔性基板对准配置的多个直线状缘部,能在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上对显示面板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多个柔性基板。另外,在将多个柔性基板以外的构件安装于显示面板时,也能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得到高的定位精度等。
(13)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为60°。这样,在由与多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正交的中心线将显示面板划分为2个区域时,该区域中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与安装于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各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会大致一致。因而,例如能将显示面板上的配线群大致均等地连接到各柔性基板的隔着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一侧部分和另一侧部分。由此,能缩窄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14)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以及第2部分,其以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这样,多个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彼此会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将各柔性基板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不易成为向外扩展的方式。由此,不易发生例如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显示面板和各柔性基板的处理变得容易。
(15)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并且以至少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上述第1部分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上述第2部分以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180°-θ)/2。这样,多个柔性基板在以至少各第1部分沿着与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时,各第2部分会以相互按直线状延伸的形式配置。若与各第2部分以相互交叉地延伸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将各第2部分收纳于更窄的空间,因此能实现更紧凑的收纳,并且各第2部分的长度变短,由此,配线电阻更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窄边框化并且抑制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7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9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11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13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15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面板和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9是表示在比较实验中实施例1~3的柔性基板的配线电阻与弯曲拉伸次数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面板和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图21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面板和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图23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液晶面板和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液晶面板和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的俯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2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3的液晶面板、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面板驱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俯视图。
图38是将柔性基板折叠而收纳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一部分附图中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4和图5为基准,且以该图上侧为表侧并且以该图下侧为里侧。
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上形成大致圆形状,如图1所示,至少具备能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于里侧并且供应用于在液晶面板11中进行显示的光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此外,虽省略图示,但液晶显示装置10也能设为具备在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保持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的外框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例如优选应用于便携电话(包括智能手机等)、笔记本电脑(包括平板型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信息终端(包括电子书或PDA等)、电子相框、便携型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但不一定限于此。因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屏幕尺寸例如为几英寸~几十英寸左右,一般优选设为被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大小,但不一定限于此。
首先,详细地说明液晶面板11。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上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如图4所示,液晶面板11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其大致透明并具有优良的透光性,由玻璃制成;以及液晶层(未图示),其介于两基板11a、11b之间,包含作为光学特性随着施加电场而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两基板11a、11b在维持液晶层的厚度的量的间隙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密封剂贴合。该液晶面板11具有:显示区域(有源区域)AA,其为大致圆形状,配置于屏幕中央侧而显示图像;以及非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NAA,其配置于屏幕外周侧并形成包围显示区域AA的大致圆环状(大致圆形的框状、环状)并且不显示图像。液晶面板11能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供应的光在显示区域AA中显示图像,其表侧为出光侧。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c、11d。
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液晶层侧、与CF基板11a为相对面的一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显示元件)和像素电极按矩阵状(行列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形成格子状的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以包围的方式配设于这些TFT和像素电极的周围。通过驱动器(未图示)分别对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供应与图像有关的信号。配置于由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包围的方形区域的像素电极包括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或者ZnO(Zinc Oxide:氧化锌)等透明电极。而且,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设置有通过对各栅极配线供应栅极信号(扫描信号)而依次扫描各TFT并将其选择性地驱动的栅极电路部(扫描电路部)。栅极电路部以与TFT相同的半导体膜(优选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基底在阵列基板11b上单片地形成,从而具有用于控制输出信号(栅极信号)向TFT的供应的控制电路。栅极电路部是通过将构成控制电路的各种电路元件(控制电路用TFT等)分散配置到在显示区域AA内的规定范围中存在的各像素而设置的。若这样将栅极电路部设置于显示区域AA内,则与将栅极电路部设置于非显示区域NAA的情况相比,能缩窄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由此,能实现液晶面板11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另外,通过将栅极电路部设置于显示区域AA内,在设定液晶面板11的外形上的自由度高。另一方面,在CF基板11a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在与各像素对应的位置以矩阵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为R、G、B的三色交替地排列的配置。在各彩色滤光片之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遮光层(黑矩阵)。在彩色滤光片和遮光层的表面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相对的相对电极。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未图示)。
构成液晶面板11的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中,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上为大致圆形的各个外周缘部被局部地按直线状切口,从而具有直线状缘部11a1、11b1,CF基板11a与阵列基板11b相比被切口的宽度较大。因而,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以比CF基板11a的直线状缘部11a1在径向上更向外侧突出的形式配置。此外,在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中被切口的部分分别形成弓形状。并且,在作为阵列基板11b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在周向上与直线状缘部11b1对准配置的位置,安装有用于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各种信号的柔性基板(面板连接柔性基板)20,并且设置有连接到柔性基板20的未图示的面板侧端子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柔性基板20的安装区域和面板侧端子部的形成区域俯视时为被夹在CF基板11a的直线状缘部11a1与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之间的一定宽度的带状的区域。面板侧端子部包括多个单位端子,上述多个单位端子沿着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排列并且相邻的单位端子彼此空开间隔配置。另外,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将面板侧端子部与源极配线连接的未图示的源极连接配线、将面板侧端子部与栅极电路部连接的未图示的栅极连接配线等。
如图2和图5所示,柔性基板(面板连接柔性基板)20以其一端部20a连接到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具体为在周向上与直线状缘部11b1对准的位置)、另一端部20b连接到配置于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的面板驱动基板21的方式,整体上以经过背光源装置12的外侧的形式折回。柔性基板20以其宽度方向与直线状缘部11b1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一致并且其长度方向与直线状缘部11b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形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1b的上述位置。柔性基板20至少具有:基材,其为膜状,包括具有绝缘性和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其布设形成于基材上;以及一对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其设置于基材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此外,关于柔性基板20的具体的平面形状等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再说明。
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到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的面板驱动基板21包括玻璃基板,具有安装于该玻璃基板上的驱动器(驱动控制部)22。其中的驱动器22具有生成并输出供应到液晶面板11的源极配线的源极信号(数据信号、图像信号)的源极电路部(数据电路部)。另外,在将栅极驱动器分散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像素内的情况下,具有生成并输出驱动该栅极驱动器所需的栅极时钟等控制信号的栅极控制信号电路部。来自控制基板(面板驱动基板)24的各种信号经由中继柔性基板(基板间连接柔性基板)23传送到面板驱动基板21。中继柔性基板23的一端侧连接到面板驱动基板21,另一端侧连接到控制基板24,将面板驱动基板21与控制基板24中继连接。控制基板24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各种信号,是面板驱动基板21的一部分。即,有时也将面板驱动基板21与控制基板24统称为面板驱动基板21。控制基板24具有包括刚性(硬质)的纸苯酚或者玻璃环氧树脂等的基板(PWB:PrintedWiring Board;印刷线路板)和安装于上述基板上的输出各种信号的显示控制电路部。这样,从作为信号供应源的控制基板24所具有的显示控制电路部输出的各种信号经由中继柔性基板23、面板驱动基板21和柔性基板20向液晶面板11传送,并且基于该各种信号来驱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内的TFT,从而控制图像的显示。
在此,如上所述,液晶面板11设为直线状缘部11a1、11b1与面板侧端子部相互并行的构成,因此作为将柔性基板20的一端部20a安装于阵列基板11b时的对位的基准,能利用直线状缘部11a1、11b1。具体地,例如若安装的柔性基板20所具有的柔性基板侧端子部的、相对于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平行度是一定程度以上,则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和面板侧端子部会被适当地对位,所以在安装柔性基板20时,若在使未图示的定位销抵接到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而将液晶面板11固定的状态下安置柔性基板20,并在将柔性基板20的阵列基板11b侧的端缘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平行度确保为一定程度以上的状态下进行柔性基板20的安装,则柔性基板侧端子部和面板侧端子部会在被适当地对位的状态下连接。
接着,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上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的大致框状。如图1和图4所示,背光源装置12至少具备:底座(箱体)13,其形成朝向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箱型;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17,其为光源;LED基板(光源基板)18,其安装有多个LED17;导光板14,其相对于底座13重叠于表侧并且引导来自LED17的光;多个光学片15,其相对于导光板14重叠于表侧(出光侧)并且用于对来自导光板14的出射光赋予光学作用而使该光向液晶面板11出射;以及反射片16,其以被夹在底座13与导光板14之间的形式重叠,向导光板14侧反射光。该背光源装置12将来自LED17的光通过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光学作用转换为面状的光且使其从底座13的开口部位向表侧的液晶面板11出射。即,对于背光源装置12来说,表侧为出光侧。以下,依次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部件。此外,各附图所示的Z轴方向与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一致,并且与底座13、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重叠方向一致。
底座13包括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如图1和图4所示,平面形状形成大致圆形,并且形成向表侧开口的大致箱型(有底大致圆筒形),从而在其内部收纳LED基板18、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底座13整体上与液晶面板11等同样俯视时(从Z轴方向观看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底座13包括大致圆形状的底壁部13a和从底壁部13a的外周端部向表侧立起的侧壁部13b。底壁部13a设为其板面与导光板14、光学片15、反射片16和液晶面板11的各板面并行,从里侧支撑收纳于底座13内的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侧壁部13b以从外周侧包围收纳于底座13内的导光板14、光学片15、反射片16和LED基板18(LED17)的形式配置,从而整体上形成大致圆环状(大致圆形的框状)。另外,在侧壁部13b的前端部固定有用于将液晶面板11固定于背光源装置12的面板固定胶带19的外周端部的里侧的面。该面板固定胶带19设为基材的两面为粘合面的双面胶带,以横跨侧壁部13b和后述的光学片15(具体为后述的第2透镜片15c)的形式固定于这两者和液晶面板11。
如图1和图4所示,LED17设为将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芯片(LED元件)利用树脂材料密封到固定于LED基板18的板面的基板部上的构成。该LED17具有未图示的阳极端子和阴极端子,在它们之间流过成为正向偏压的直流电流,由此,LED芯片发光。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使用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芯片。另一方面,在将LED芯片密封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有被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励而发出规定颜色(例如绿色、红色、黄色等)的光的荧光体,LED17整体上发出大致白色光。该LED17设为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邻的侧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侧面发光型。该LED17的高度尺寸比后述的导光板14的厚度尺寸小,具体地,例如为0.4mm左右。该LED17的光轴与相对于发光面17a的法线方向并行。此外,此处所说的“光轴”是指从LED17发出的光(配光分布)中的发光强度最高的光的行进方向。
如图1和图4所示,LED基板18包括绝缘材料(例如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并且形成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片状),其板面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等板面并行,外形形成大致圆形状。LED基板18包括:基板主体18a,其形成沿着导光板14、光学片15和反射片16的周向延伸的无端环状;以及引出部18b,其从基板主体18a局部地沿着径向引出到外侧。形成无端的圆环状的基板主体18a的内径尺寸比导光板14和反射片16的外径尺寸小且外径尺寸为与反射片16的外径尺寸相同的程度,并且以相对于导光板14的外周端部重叠于表侧的形式配置。基板主体18a经由未图示的固定材料固定到重叠于其表侧的光学片15(具体为后述的扩散片15a)。作为该固定材料,能使用双面胶带或粘合剂。另外,在基板主体18a中以沿着周向延伸的形式图案化有用于对所安装的各LED17供电的配线部(未图示)。此外,此处所说的“径向”是形成圆形状或者圆环状的部件(液晶面板11、导光板14、LED基板18等)的离中心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而“周向”是离该中心的距离不发生变化的方向。
如图1和图4所示,在LED基板18的基板主体18a的表里两板面中的里侧的板面安装有多个LED17,各LED17的各端子通过焊接实现了机械连接和电连接。LED17在基板主体18a中沿着其周向以圆环状(环状且曲线状)排列多个并且以在周向上空开间隔的形式排列。具体地,总共12个LED17在周向上空开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于基板主体18a,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角度间隔为约30度左右。这样,多个LED17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因此从各LED17入射到导光板14的光在周向上均等化,因而在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不易发生亮度不匀。在将从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位置到LED17的距离即半径设为“r”、将圆周率设为“π”、将LED17的设置数量设为“n”时,在LED基板18的基板主体18a中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距离通过“2πr/n”近似地求出。各LED17设为关于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为点对称的配置。另外,各LED17的各个发光面17a全部指向导光板14的中心(基板主体18a的外形或者内形的中心),各光轴在导光板14的中心交叉。
如图1所示,引出部18b与基板主体18a的外周缘部的规定的位置相连,设为从基板主体18a沿着径向大致笔直地向外侧延伸的形态。在引出部18b设置有与基板主体18a的配线部相连的引出配线部(未图示)。另外,与引出配线部相连的端子部(未图示)以露出的形式设置于引出部18b在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该引出部18b经过局部地形成于底座13的底壁部13a的开口部(未图示)引出到背光源装置12的外部。经过该开口部的引出部18b连接到配置于底座13的里侧的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导光板14为合成树脂制(例如由PMMA等丙烯酸树脂制成),并且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同样地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底座13的底壁部13a小一圈。即,可以说导光板14具有与在LED基板18中按圆环状排列的LED17的排列相仿的外形。导光板14在底座13内以其周围由侧壁部13b包围的形式收纳,并且配置于液晶面板11和光学片15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划分为与LED17形成相对状的LED相对部(光源相对部)以及与LED17不相对的LED非相对部(光源非相对部),但其中的LED相对部构成来自LED17的光直接入射的光入射面14a。而LED非相对部为来自LED17的光几乎不会直接入射的非入光面14d。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在其周向上光入射面14a和非入光面14d以交替地反复排列的形式配置,它们之间在周向上的角度间隔根据在LED基板18中在周向上相邻的LED17之间的角度间隔而定。另外,光入射面14a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的周向上的形成范围与LED17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并且比非入光面14d的该形成范围窄。另外,该导光板14的厚度尺寸比已述的LED17的高度尺寸大,具体地,例如为0.6mm左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非相对部作为“非入光面14d”进行说明,但并不意味着光完全不入射,例如在从非入光面14d一度探出到外侧的光被侧壁部13b反射而返回的情况下,该返回的光有时也会入射到非入光面14d。
另一方面,导光板14的表里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如图4所示为使光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光出射面14b。而朝向导光板14的里侧(反射片16侧、底壁部13a侧)的板面为与光出射面14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反射片侧板面)14c。根据这种构成,LED17与导光板14的排列方向和光学片15(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4的排列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导光板14具有将从各LED17发出的光从各光入射面14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且以朝向光学片15侧(表侧、光出射侧)的方式立起而从作为表侧的板面的光出射面14b出射的功能。在该导光板14的相反板面14c形成有光反射图案(未图示),上述光反射图案包括用于使导光板14内的光朝向光出射面14b反射从而促进该光从光出射面14b出射的光反射部。构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包括多个光反射点,其分布密度根据离光入射面14a(LED17)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构成光反射部的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是在导光板14的径向上离光入射面14a越远则越高、离光入射面14a越近则越低的倾向,在导光板14的中心位置为最高且在导光板14的外周端位置为最低。而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在导光板14的周向上在导光板14中的非入光面14d的中央位置(相邻的光入射面14a的中间位置)为最高且在光入射面14a的中央位置(相邻的非入光面14d的中间位置、LED17的发光面17a的垂线上)为最低。通过这样将光反射图案的光学设计最佳化,来自导光板14的光出射面14b的出射光的亮度均匀性良好。
如图1和图4所示,光学片15与导光板14同样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导光板14稍大。光学片15载置于导光板14的光出射面14b的表侧并介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4之间配置,从而使来自导光板14的出射光透射并且对该透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且使其向液晶面板11出射。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15总共为3个,包括1个扩散片15a、2个透镜片15b、15c(第1透镜片15b和第2透镜片15c)。其中,扩散片15a设为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中分散混合有多个用于使光扩散的扩散颗粒的构成。扩散片15a重叠于导光板14的正上方,在光学片15之中配置于离导光板14最近的位置。
如图1和图4所示,2个透镜片15b、15c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的一个板面设置多个单位透镜而成的。2个透镜片15b、15c中的重叠于扩散片15a的正上方的透镜片为第1透镜片15b,重叠于第1透镜片15b的正上方并且配置于离液晶面板11最近的位置的透镜片为第2透镜片15c。第1透镜片15b是将沿着与该板面并行的第1方向延伸的单位透镜以沿着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排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而成的,在作为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对出射光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第2透镜片15c是将沿着与该板面并行的第2方向延伸的单位透镜以沿着与第2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排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而成的,在作为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的第1方向上对出射光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这样,第1透镜片15b和第2透镜片15c相互成为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和排列方向分别正交的关系。另外,在第2透镜片15c的外周端部固定有面板固定胶带19的里侧的面。此外,各附图所示的X轴方向与第1透镜片15b的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一致,而Y轴方向与第2透镜片15c的单位透镜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一致,特别是在图1中利用与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并行的条状的格纹图示出各透镜片15b、15c的各单位透镜。
如图1和图4所示,反射片16以覆盖导光板14中的里侧即与光出射面14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4c的形式配置。该反射片16包括表面呈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因此能使在导光板14内传播而从相反板面14c出射的光向表侧(光出射面14b)高效地立起。反射片16与导光板14和光学片15同样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状,其外径尺寸比导光板14大。反射片16以其中央侧的大部分被夹在导光板14与底座13的底壁部13a之间的形式配置。反射片16的外周端部比导光板14的外周端面更向外侧延伸,特别是能利用从光入射面14a向LED17侧延伸的部分使来自LED17的光高效地反射而入射到光入射面14a。
然而,近年来,有推进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中显示的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且显示区域AA内的配线数量随之增加的倾向,所以有阵列基板11b的面板侧端子部的形成范围变大并且柔性基板20的宽度也变大的倾向。这样的话,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的面板侧端子部的形成区域和柔性基板20的安装区域也变大,所以不得不增大非显示区域NAA的边框宽度,并且液晶面板11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不得不大型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作为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如图2所示,在其外周缘部设置有多个直线状缘部11b1,并且以在周向上与各直线状缘部11b1对准(日语原文:整合)的形式安装有多个柔性基板20。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状缘部11b1的设置数量与柔性基板20的安装数量为相同数量,具体为2个(偶数)。这样,若与直线状缘部和柔性基板各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将各柔性基板20各自的宽度减小约一半,并且能将各直线状缘部11b1各自的长度缩短约一半。由此,能缩窄作为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的非显示区域NAA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以利用与Y轴方向(源极配线)并行的第1中心线CL1将液晶面板11分为两半的形式进行划分时,2个柔性基板20以分散于两侧的区域的形式分别安装,这些各柔性基板20所连接的各面板侧端子部和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配置也同样。2个柔性基板20(各面板侧端子部和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以关于第1中心线CL1成为线对称的形式安装于液晶面板11。换句话说,第1中心线CL1是设为线对称配置的2个柔性基板20的对称轴,并且经过液晶面板11的中心C。2个柔性基板20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彼此形成的中心角例如为约90°左右。该中心角是将一个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另一个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而得到的角度。这样,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中的、安装各柔性基板20的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延伸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关系。因而,例如在安装各柔性基板20时,通过利用在周向上与各柔性基板20对准配置的各直线状缘部20a1、20b1,能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上对液晶面板11进行定位。由此,能以高的位置精度安装各柔性基板20。另外,在将各柔性基板20以外的构件安装于液晶面板11时,也能利用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得到高的定位精度等。另一方面,在利用与第1中心线CL1(Y轴方向)正交而与X轴方向并行的第2中心线CL2将液晶面板11分为两半的形式进行划分时,2个柔性基板20以集中于单侧(图2所示的下侧)的区域的形式配置,这些各柔性基板20所连接的各面板侧端子部和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的配置也同样。可以说2个柔性基板20的排列方向与第2中心线CL2(X轴方向)并行。另外,可以说2个柔性基板20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中的、与第1中心线CL1相交的位置(图2所示的下端位置)和与第2中心线CL2相交的位置(图2所示的左右两端位置)之间的周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中间位置)。
在此,说明柔性基板20的具体的平面形状。首先,柔性基板20从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沿着该图的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多次,从而成为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与面板驱动基板21、控制基板24等一起收纳于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背面侧)。并且,如图2所示,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20具有如下平面形状:从一端部(显示面板侧端部)20a到另一端部(面板驱动基板侧端部)20b之间的部分弯曲多次(在实施方式1中为3次)。根据这种构成,2个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分别安装于共用的面板驱动基板21,并且从该共用的面板驱动基板21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若与每2个柔性基板20单独需要2个面板驱动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面板驱动基板21的数量,所以在实现低成本化等方面是优选的。而且,2个柔性基板20设为连接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所以其长度不易变长而能实现配线电阻的减小,并且能通过折叠容易且紧凑地进行收纳。
具体地,如图2所示,各柔性基板20以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20b比一端部20a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20的排列方向)上靠第1中心线CL1侧(内侧、离另一个柔性基板20近的一侧)配置的方式具有中途弯曲的平面形状。根据这种构成,能在将各柔性基板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将各个另一端部20b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另外,各个另一端部20b在面板驱动基板21中安装于相互更接近的位置,因此在实现面板驱动基板21的小型化上也是优选的。而且,不易发生例如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容易。并且,各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相互并行并且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的同一边部。根据这种构成,能将2个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并且在将面板驱动基板21保持为小型上也是优选的。
而且,如图2所示,各柔性基板20以在展开状态下其整个区域在X轴方向上收纳于液晶面板11的外形内的方式具有中途弯曲的平面形状。根据这种构成,可避免各柔性基板20在展开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向液晶面板11的外形外突出。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更容易。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20的平面形状。如图2所示,柔性基板20具有:第1部分25,其具有一端部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大致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26,其以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20的排列方向)上向第1中心线CL1侧(向内、靠近另一个柔性基板20的方向)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25的弯曲角度为45°;第3部分27,其以在X轴方向上向第1中心线CL1侧弯曲的形式与第2部分26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26的弯曲角度为45°;以及第4部分28,其以在X轴方向上向与第1中心线CL1侧相反的一侧(向外、远离另一个柔性基板20的方向)弯曲的形式与第3部分27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3部分27的弯曲角度为45°,并且具有另一端部20b。即,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相对于第1部分25的弯曲角度、第3部分27相对于第2部分26的弯曲角度以及第4部分28相对于第3部分27的弯曲角度全部相同,在将各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该弯曲角度为“θ/2”,而且,还为“(180°-θ)/2”。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和具有另一端部20b的第4部分28均以与第1中心线CL1(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而第1部分25和第3部分27均沿着相对于第1中心线CL1和第2中心线CL2倾斜的方向(分别形成45°的角度的方向)延伸。特别是,具有一端部20a的第1部分25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沿着朝向液晶面板11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辐射方向延伸从而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大致垂直,而具有另一端部20b的第4部分28与第1部分25和第2部分26相比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离第1中心线CL1更近的位置,并且与面板驱动基板21中的柔性基板20的安装边部(图2所示的上侧的边部)大致垂直。此外,构成柔性基板20的各部分25~28的范围由在各部分25~28中相互并行的两个外缘规定。
根据这种构成,各柔性基板20中的第2部分26在展开状态下会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20不易成为在排列方向上向外扩展的形式。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更容易。并且,由于各柔性基板20的各弯曲部位的弯曲角度全部相同,所以在搬运时拉力等作用于柔性基板20等情况下,应力不易作用于特定的弯曲部位。由此,不易在各柔性基板20中伴随着折叠等而发生破损等。
接着,对在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非显示区域NAA)中在周向上安装于不同的位置的状态下的2个柔性基板20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2个柔性基板20的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第2部分26之间的间隔比液晶面板11的外径尺寸小,并且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第4部分28之间的间隔比上述的第2部分26之间的间隔小。在此,第4部分28之间的间隔与第2部分26之间的间隔的差在将第3部分27相对于第2部分26的弯曲角度设为“α”、将第3部分27的长度尺寸设为“L”时,由“2L·sinα”表示。此外,在将各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作为第3部分27相对于第2部分26的弯曲角度的“α”由“α=θ/2”表示。由此,将2个柔性基板20中的各第4部分28所具有的各个另一端部20b连接到同一边部的面板驱动基板21在该X轴方向上的尺寸设为与上述的第2部分26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或者比其小,实现了充分的小型化。2个柔性基板20的各第2部分26的长度尺寸设为比将各柔性基板20(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弦CH的长度的一半小的大小(参照图3)。在此,在将液晶面板11的半径设为“r”、将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的线段与上述弦CH形成的角度设为“β”时,各第2部分26的长度尺寸小于“r·cosβ”。此外,在将各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角度“β”表示为“β=90°-(θ/2)”,因此各第2部分26的长度尺寸也能表示为r·cosβ=r·sin(θ/2)。根据这种构成,在将各柔性基板20折叠的状态下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的各第2部分26不会超过第1中心线CL1且不会相互重叠(参照图3)。由此,向各柔性基板20传送的信号不易干扰,能抑制钝化等信号劣化。另外,2个柔性基板20设为关于第1中心线CL1成为线对称的形状。
接着,具体地说明各柔性基板20的折叠方法。各柔性基板20从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沿着3处的各折弯线FBL1~FBL3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从而成为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具体地,如图2所示,各柔性基板20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第1部分25沿着与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11a1、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并且第2部分26与第3部分27的边界部位沿着与其边界线一致的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而且,第3部分27沿着相对于图2所示的下侧(展开状态下的面板驱动基板21侧、离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26侧的部分形成规定的角度的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第1折弯线FBL1设定于第1部分25中的、与阵列基板11b的直线状缘部11b1重叠的位置或者比其稍微靠外的位置,由此,在折叠的状态下,第1部分25以仅从液晶面板11的外形稍微突出的形式配置。当柔性基板20沿着第1折弯线FBL1折叠时,第2部分26会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参照图3)。此外,此处所说的“山形折叠”是指折痕在俯视时关于其法线方向(Z轴方向)为近前侧(图2所示的纸面近前侧、表侧)的折叠方法,而“谷形折叠”是指折痕在俯视时关于其法线方向为进深侧(图2所示的纸面进深侧、里侧)的折叠方法。
第2折弯线FBL2设定于第2部分26与第3部分27的边界位置,因此可避免在折叠的状态下各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彼此重叠,并且第2部分26和与其相连的第3部分27以相互并行的形式(俯视时整个区域重叠的形式)高效地重叠而被收纳(参照图3)。并且,第3折弯线FBL3相对于第3部分27中的图2所示的下侧(离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26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67.5°,即,在将各柔性基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为“{180°-(θ/2)}/2”。由此,在各柔性基板20折叠的状态下,第4部分28彼此并行且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因此第4部分28彼此不会重叠(参照图3)。据此,2个柔性基板20随着折叠而紧凑地收纳于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并且避免了相互重叠,因此向各柔性基板20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干扰,能抑制钝化等信号劣化。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结构,接下来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过程中的柔性基板20的作用。在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0时,2个柔性基板20在分别将一端部20a连接(安装)到液晶面板11、将另一端部20b连接(安装)到面板驱动基板21后,沿着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从而与面板驱动基板21等一起收纳于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
具体地,如图2所示,2个柔性基板20例如以分别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沿着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的形式折叠。各柔性基板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时,第1部分25经过背光源装置12的侧方外部而折回到其里侧(参照图5),并且第2部分26相互并行且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于在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参照图3)。此时,各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不会相互重叠,隔着第1中心线CL1在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各柔性基板20在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时,第3部分27相对于第2部分26重叠于表侧,并被夹在第2部分26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参照图5),并且第3部分27和第2部分26以相互并行的形式配置(参照图3)。然后,各柔性基板20在沿着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时,第3部分27在第2部分26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折回(参照图5),并且第4部分28彼此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参照图3)。据此,如图3和图5所示,2个柔性基板20在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不会相互重叠而高效地被收纳,因此在收纳状态下应力等不易作用且连接可靠性高,并且不易发生信号劣化,因此显示质量也优良。另外,由于在各柔性基板20中从一端部20a到另一端部20b的路径高效化,所以其长度充分短,由此,配线电阻充分低,不易发生信号劣化。
此外,在折叠各柔性基板20时,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而沿着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并且沿着第3折弯线FBL3山形折叠。这样,当将各柔性基板20沿着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时,第2部分26相对于第3部分27重叠于表侧,并被夹在第3部分27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另外,当将各柔性基板20沿着第3折弯线FBL3山形折叠时,第3部分27以相对于第2部分26重叠于里侧的状态折回。即,通过该折叠方法,会成为第2部分26被形成折回状的第3部分27从里侧按压的形式。
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11a1、11b1;面板驱动基板21,其向液晶面板11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以及多个柔性基板20,其一端部20a以在周向上与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外周侧部分)NAA,而另一端部20b分别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而且,柔性基板20设为连接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这样,多个柔性基板20的一端部20a以与将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在周向上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所以能缩小各柔性基板20各自的宽度,并且能缩短各直线状缘部11a1、11b1各自的长度。由此,能缩窄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的宽度即边框宽度,因此在实现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上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大型化的抑制上是优选的。另外,在安装柔性基板20时,能利用多个直线状缘部11a1、11b1实现多个柔性基板20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定位。
而且,多个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分别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所以能从共用的面板驱动基板21对多个柔性基板20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若与需要与多个柔性基板20的数量相同的面板驱动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面板驱动基板21的数量和驱动器22的数量,所以在实现低成本化等方面是优选的。而且,多个柔性基板20设为连接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所以其长度不易变长而能实现配线电阻的减小,并且能通过折叠容易且紧凑地收纳。此外,此处所说的“多个柔性基板20”当然包括在物理上分离、独立的多个柔性基板20,也包括一部分彼此在物理上相连的多个柔性基板20。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相互并行,并且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的同一边部。这样,能将多个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并且将各个另一端部20b与驱动器22连接的面板驱动基板21上的配线布局长度变短,在将面板驱动基板21保持为小型上是优选的。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以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20b比一端部20a在多个柔性基板20的排列方向上靠内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能在将多个柔性基板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将各个另一端部20b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另外,各个另一端部20b在面板驱动基板21中安装于相互更接近的位置,因此在实现面板驱动基板21的小型化上也是优选的。而且,例如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容易。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以在展开状态下其整个区域在排列方向上收纳于液晶面板11的外形内的方式具有将一端部20a与另一端部20b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可避免多个柔性基板20在展开状态下在排列方向上向液晶面板11的外形外突出。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更容易。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25,其具有一端部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26,其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25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27,其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2部分26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26的弯曲角度为θ/2;以及第4部分28,其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第3部分27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3部分27的弯曲角度为θ/2,并且具有另一端部20b。这样,多个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在展开状态下会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20不易成为在排列方向上向外扩展的形式。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更容易。并且,多个柔性基板20的各弯曲部位的弯曲角度全部相同,所以在搬运时拉力等作用于柔性基板20等情况下,应力不易作用于特定的弯曲部位。由此,不易在各柔性基板20中伴随着折叠等而发生破损等。另外,由于各柔性基板20的另一端部20b在展开状态下为相互并行的形式,所以能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21。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第1部分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并且第2部分26与第3部分27的边界部位沿着该第2折弯线(边界线)FBL2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而且,第3部分27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离液晶面板11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26侧的部分形成{180°-(θ/2)}/2的角度的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通过这样折叠多个柔性基板20,能将面板驱动基板21收纳于液晶面板11的背面侧。折叠后的多个柔性基板20以各自的第2部分26与第3部分27相互重叠的形式紧凑地收纳,并且能利用第2部分26的长度避免各柔性基板20相互重叠,向各柔性基板20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干扰。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20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25,其具有一端部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11a1、11b1垂直的形式延伸;以及第2部分26,其以在多个柔性基板20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25的弯曲角度为θ/2。这样,多个柔性基板20的第2部分26彼此会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将各柔性基板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20不易成为向外扩展的方式。由此,例如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11和各柔性基板20的处理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
根据图6或者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将柔性基板1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6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111。这样,在将液晶面板11用与各柔性基板12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第1中心线CL1划分为2个区域(半区)时,该区域中的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与安装于液晶面板111的外周侧部分的各柔性基板1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大致一致。因而,例如能将液晶面板111上的配线群大致均等地连接到各柔性基板120的隔着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一侧部分和另一侧部分。由此,能缩窄液晶面板111的边框宽度。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1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的形状。即,柔性基板120的第2部分126相对于第1部分125的弯曲角度、第3部分127相对于第2部分126的弯曲角度、以及第4部分128相对于第3部分127的弯曲角度分别为30°。在将各柔性基板1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这些各弯曲角度为“θ/2”,但不同于“(180°-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120的第2部分126和第4部分128分别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但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126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参照图7)。如图7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126以从与第1部分125的边界侧朝向与第3部分127的边界侧在Y轴方向上接近面板驱动基板121的方式延伸。
如图6和图7所示,各柔性基板120沿着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但其中的第3折弯线FBL3相对于第3部分127的图6所示的下侧(离液晶面板1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126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75°。在将各柔性基板1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1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该角度为“{180°-(θ/2)}/2”。由此,在各柔性基板120被折叠的状态下,第4部分128彼此并行且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参照图7)。
<实施方式3>
根据图8或者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2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2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2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12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211。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2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形状。即,柔性基板220的第2部分226相对于第1部分225的弯曲角度、第3部分227相对于第2部分226的弯曲角度、以及第4部分228相对于第3部分227的弯曲角度分别为60°。在将各柔性基板2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2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这些各弯曲角度为“θ/2”,但不同于“(180°-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220的第2部分226和第4部分228分别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但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226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参照图9)。如图9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226以从与第1部分225的边界侧朝向与第3部分227的边界侧在Y轴方向上从面板驱动基板221离开的方式延伸。
如图8和图9所示,各柔性基板220沿着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但其中的第3折弯线FBL3相对于第3部分227的图8所示的下侧(离液晶面板2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226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60°。在将各柔性基板2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2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该角度为“{180°-(θ/2)}/2”。由此,在各柔性基板220被折叠的状态下,第4部分228彼此并行且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参照图9)。另外,第3折弯线FBL3与Y轴方向并行。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0或者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320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320中,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325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320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第2部分326的弯曲角度为45°,但相对于第2部分326在X轴方向上向内弯曲的第3部分327的弯曲角度和相对于第3部分327在X轴方向上向外弯曲的第4部分328的弯曲角度分别为90°。因而,第2部分326和第4部分328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第3部分327沿着X轴方向延伸。其中,在将各柔性基板3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部分326相对于第1部分325的弯曲角度为“θ/2”且为“(180°-θ)/2”、具体为45°,其作用和效果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而第3部分327相对于第2部分326的弯曲角度和第4部分328相对于第3部分327的弯曲角度均为直角,因此若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320的全长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柔性基板20的全长相同,则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320在展开状态下在Y轴方向上的配置空间相对较小,因而可实现紧凑化。可以说第4部分328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3部分327朝向从液晶面板311离开的一侧(接近面板驱动基板321的一侧)以直角弯曲。
接着,说明处于展开状态的2个柔性基板320的关系。如图10所示,2个柔性基板320的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第2部分326之间的间隔小于液晶面板311的外径尺寸,并且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第4部分328之间的间隔小于上述第2部分326之间的间隔。在此,第4部分328之间的间隔与第2部分326之间的间隔的差与第3部分327的长度尺寸(L)的2倍(2L)大致相等。
接着,具体地说明各柔性基板320的折叠方法。各柔性基板320从图10所示的展开状态沿着3处的各折弯线FBL1~FBL3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从而成为图11所示的折叠状态。具体地,如图10所示,各柔性基板320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第1部分325沿着与其宽度方向并行的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并且第2部分326沿着相对于在X轴方向上的外侧(与第1中心线CL1侧相反的一侧、与另一个柔性基板320侧相反的一侧、离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1部分325侧的部分形成规定的角度的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而且,第3部分327沿着相对于图10所示的下侧(展开状态下的面板驱动基板321侧、离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形成135°的角度的第3折弯线FBL3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
在将各柔性基板3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折弯线FBL2相对于第2部分326的外缘中的第1部分325侧的部分形成“45°+θ/2”的角度。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中心角是90°,所以第2折弯线FBL2相对于第2部分326的上述外缘(即,柔性基板320的信号配线的延伸方向)形成90°。由此,与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将第2部分26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即,柔性基板320的信号配线的延伸方向)形成直角以外的角度的第2折弯线FBL2折叠的情况相比,不易在柔性基板320中发生断线。由于不易在柔性基板320中发生断线,因此在将柔性基板320折叠时能缩小曲率半径。由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310的可靠性提高、薄型化等方面是优选的。另外,在各柔性基板320被折叠的状态下,第2部分326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折回。在此,第2部分326中的第2折弯线FBL2的配置设定为:从第1折弯线FBL1到第2折弯线FBL2的距离成为将各柔性基板3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弦CH的长度的一半以下的大小。在此,在将液晶面板311的半径设为“r”、将柔性基板3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C连接的线段与上述弦CH形成的角度设为“β”时,从第1折弯线FBL1到第2折弯线FBL2的距离小于“r·cosβ”。根据这种构成,在将各柔性基板320折叠的状态下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的各第2部分326不会超过第1中心线CL1且不会相互重叠(参照图11)。由此,向各柔性基板320传送的信号不易发生干扰,能抑制钝化等信号劣化。
第3折弯线FBL3相对于第3部分327中的图2所示的下侧(离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135°。由此,在各柔性基板320被折叠的状态下,第3部分327中的隔着第3折弯线FBL3与第4部分328侧相连的部分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并且第4部分328彼此并行且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因此第4部分328彼此不会重叠(参照图11)。据此,2个柔性基板320随着折叠紧凑地收纳于背光源装置312的里侧,并且避免了相互重叠,因此向各柔性基板320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干扰,能抑制钝化等信号劣化。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结构,接下来说明液晶显示装置310的制造过程中的柔性基板320的作用。如图10所示,2个柔性基板320例如以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沿着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沿着第3折弯线FBL3山形折叠的形式分别折叠。各柔性基板3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时,第1部分325经过背光源装置312的侧方外部而折回到其里侧,并且第2部分326相互并行且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于背光源装置312的里侧(参照图11)。此时,各柔性基板320的第2部分326不会相互重叠,隔着第1中心线CL1在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各柔性基板320在沿着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时,第2部分326以第2部分326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第3部分327侧的部分相对于处于第1部分325侧的部分重叠于里侧的方式折回。此时,第3部分327中的隔着第3折弯线FBL3处于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各柔性基板320在沿着第3折弯线FBL3山形折叠时,如图11所示,第3部分327以第3部分327中的隔着第3折弯线FBL3处于第4部分328侧的部分相对于处于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重叠于里侧并且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的方式折回。并且,第4部分328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据此,2个柔性基板320不会相互重叠而高效地收纳于背光源装置312的里侧,因此在收纳状态下应力等不易作用,连接可靠性高,并且不易发生信号劣化,因此显示质量也优良。
此外,在折叠各柔性基板320时,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而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并且沿着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这样,在将各柔性基板320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时,第2部分326以第2部分326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第3部分327侧的部分相对于处于第1部分325侧的部分重叠于表侧(背光源装置312侧)的方式折回。另外,在将各柔性基板320沿着第3折弯线FBL3谷形折叠时,第3部分327以第3部分327中的隔着第3折弯线FBL3处于第4部分328侧的部分相对于处于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重叠于表侧并且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的方式折回。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柔性基板320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325,其具有一端部3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311a1、311b1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326,其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3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325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327,其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2部分326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326的弯曲角度为直角;以及第4部分328,其以向从液晶面板311离开的一侧弯曲的形式与第3部分327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3部分327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另一端部320b。这样,多个柔性基板320的第2部分326在展开状态下会以相互并行的形式延伸,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320不易成为在排列方向上向外扩展的方式。由此,例如更不易发生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柔性基板320在搬运时卡挂于其它构件等事态等,对液晶面板311和各柔性基板320的处理变得更容易。并且,多个柔性基板320的第3部分327相对于第2部分326的弯曲角度与第4部分328相对于第3部分327的弯曲角度均为直角,所以展开状态下的各柔性基板320的配置空间变得紧凑。另外,由于各柔性基板320的另一端部320b为相互并行的形式,所以能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321。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320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第1部分3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311a1、3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并且第2部分326沿着相对于在排列方向上的外侧(离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1部分325侧的部分形成(45°+θ/2)的角度的第2折弯线(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而且,第3部分327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面板驱动基板321侧(离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2部分326侧的部分形成135°的角度的第3折弯线(折弯线)FBL3向第2部分326侧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通过这样折叠多个柔性基板320,能将面板驱动基板321收纳于液晶面板311的背面侧。折叠后的多个柔性基板320以各自的第2部分326与第3部分327相互重叠的形式紧凑地收纳,并且能利用第2部分326的长度避免各柔性基板320相互重叠,向各柔性基板320传送的信号彼此不易干扰。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320中,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3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90°,并且在展开状态下第2部分326相对于第1部分325的弯曲角度为45°。这样,第2部分326会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第2折弯线(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所以若与将第2部分326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以外的角度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的情况相比,不易在柔性基板320中发生断线。由于不易在柔性基板320中发生断线,因此在将柔性基板320折叠时能减小曲率半径。由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310的可靠性提高、薄型化等方面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5>
根据图12或者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柔性基板4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4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6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411。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4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形状。即,柔性基板420的第2部分426相对于第1部分425的弯曲角度为30°,而第3部分427相对于第2部分426的弯曲角度和第4部分428相对于第3部分427的弯曲角度分别为90°。在将各柔性基板4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部分426相对于第1部分425的弯曲角度为“θ/2”,但不同于“(180°-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420的第2部分426和第4部分428分别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但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426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参照图7)。如图13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426以从与第1部分425的边界侧朝向与第3部分427的边界侧在Y轴方向上接近面板驱动基板421的方式延伸。
各柔性基板420沿着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但如图12所示,其中的第2折弯线FBL2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426在X轴方向上的外侧(离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1部分425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75°。在将各柔性基板4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4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该角度为“45°+θ/2”。由此,在各柔性基板420被折叠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第2部分426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第3部分427侧的部分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
<实施方式6>
根据图14或者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柔性基板5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5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5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12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511。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5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形状。即,柔性基板520的第2部分526相对于第1部分525的弯曲角度为60°,而第3部分527相对于第2部分526的弯曲角度和第4部分528相对于第3部分427的弯曲角度分别为90°。在将各柔性基板5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5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部分526相对于第1部分525的弯曲角度为“θ/2”,但不同于“(180°-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520的第2部分526和第4部分528分别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但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526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参照图15)。如图1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2部分526以从与第1部分525的边界侧朝向与第3部分527的边界侧在Y轴方向上从面板驱动基板521离开的方式延伸。
各柔性基板520沿着各折弯线FBL1~FBL3折叠,但如图14所示,其中的第2折弯线FBL2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526在X轴方向上的外侧(离液晶面板511的中心C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第1部分525侧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105°。在将各柔性基板5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5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该角度为“45°+θ/2”。由此,在各柔性基板520被折叠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第2部分526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第3部分527侧的部分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
<实施方式7>
根据图16至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620的平面形状和相对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安装次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620以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620b比一端部620a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620的排列方向)上靠外侧配置即靠与第1中心线CL1侧相反的一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一端部620a与另一端部620b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根据这种构成,在将2个柔性基板6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620的另一端部620b彼此不易在物理上直接干扰。并且,当采用在将2个柔性基板620折叠后的阶段将各个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次序时是优选的。此时,优选将各柔性基板620折叠而使另一端部620b比一端部620a在X轴方向上靠内侧配置即靠第1中心线CL1侧配置。
具体地,如图16所示,2个柔性基板620以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90°的形式将一端部620a安装于液晶面板611。并且,柔性基板620具有:第1部分625,其具有一端部6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大致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626,其以在X轴方向上向内即向第1中心线CL1侧(靠近另一个柔性基板620的方向)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6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625的弯曲角度为45°;以及第3部分627,其以在X轴方向上向外侧即向与第1中心线CL1侧相反的一侧(远离另一个柔性基板620的方向)弯曲的形式与第2部分626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626的弯曲角度为90°(直角),并且具有另一端部620b。因而,在将各柔性基板6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柔性基板620的第2部分626相对于第1部分625的弯曲角度为“(180°-θ)/2”,而且还为“θ/2”,而第3部分627相对于第2部分626的弯曲角度为直角。柔性基板620的第2部分626以与第1中心线CL1(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而第3部分627以与第2中心线CL2(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一端部620a被安装于液晶面板611的2个柔性基板620以在展开状态下第3部分627比液晶面板611的外形在X轴方向上更向外侧探出的形式配置,并且在其最外端位置配置有另一端部620b。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在将液晶面板611的半径设为“r”、将柔性基板6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连接的线段与上述弦CH形成的角度设为“β”时,第2部分626的长度尺寸小于“r·cosβ”,由此,在折叠状态下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的各第2部分626不会超过第1中心线CL1且不会相互重叠(参照图17)。
接着,具体地说明各柔性基板620的折叠方法。各柔性基板620从图16所示的展开状态沿着2处的各折弯线FBL1、FBL2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从而成为图17所示的第1折叠状态,在该第1折叠状态下进行相对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安装。然后,各柔性基板620在相对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安装完成后,将沿着第2折弯线FBL2的折叠状态复原,从而如图18所示,成为沿着第1折弯线FBL1折叠的第2折叠状态,从而,面板驱动基板621等被收纳于背光源装置612的里侧。这样,在第2折叠状态下,各柔性基板620的折叠次数为1次,因此可减轻折叠对配线图案带来的物理负荷。
具体地,如图16所示,各柔性基板620以第1部分625沿着与宽度方向(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并且第3部分627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而成为第1折叠状态(参照图17)。第1折弯线FBL1设定于第1部分625中的、与阵列基板611b的直线状缘部611b1重叠的位置或者比其稍微靠外的位置,由此,在折叠的状态下第1部分625以仅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稍微探出的形式配置。柔性基板6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折叠时,如图17所示,第2部分626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并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第2部分626彼此不会重叠。此时,第3部分627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第2折弯线FBL2相对于第3部分627的外缘形成直角,所以在第3部分627沿着第2折弯线FBL2折叠时,第3部分627会相对于第2部分626向与第2中心线CL2侧(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侧)相反的一侧(图17所示的下侧)延伸。此时,第3部分627与第1部分625和第2部分626相比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离第1中心线CL1更近的位置。并且,配置于第3部分627的延伸前端位置的另一端部620b在第1折叠状态下与面板驱动基板621中的柔性基板620的安装边部(图17所示的上侧的边部)大致垂直并且以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向图17所示的下侧探出的形式配置。由此,在第1折叠状态下将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时,能使用通用的压接装置(安装装置)容易地进行安装。更具体地,能使用压接工具的形状为直线状形状的通用的压接装置将多个另一端部620b一并同时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一边。若采用在安装时另一端部不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的构成,则需要使用具备特殊机构的压接装置,因此为了准备这种特殊的压接装置,成本有可能变高。关于该点,若是如上所述在安装时另一端部620b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的构成,则能使用通用的压接装置压接(安装)另一端部620b,无需具备特殊机构的压接装置,因此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在将各柔性基板620中的、沿着第2折弯线FBL2的第3部分627的折叠从上述第1折叠状态复原的第2折叠状态下,如图18所示,第3部分627与Y轴方向并行并且相对于第2部分626向第2中心线CL2侧(图17所示的上侧)延伸。在此,第3部分62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第2折叠状态下面板驱动基板621和控制基板624等不会从液晶显示装置610的外形探出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结构,接下来,说明液晶显示装置610的制造过程中的柔性基板620的作用。2个柔性基板620在将一端部620a分别安装于液晶面板611后,如图16所示,例如以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沿着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的形式分别折叠。各柔性基板6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时,第1部分625经过背光源装置612的侧方外部而折回到其里侧,并且第2部分626以相互并行且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配置于背光源装置612的里侧(参照图17)。此时,各柔性基板620的第2部分626不会相互重叠,隔着第1中心线CL1在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另外,各柔性基板620的第3部分627相互并行且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从第2部分626向第2中心线CL2侧延伸。各柔性基板620在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时,如图17所示,第3部分627相对于第2部分626重叠于表侧并被夹在第2部分626与背光源装置612之间,并且第3部分627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与第2部分626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626向与第2中心线CL2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另一端部620b配置为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在该第1折叠状态下,各柔性基板620的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同一边部。在进行该安装时,由于另一端部620b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因此能利用通用的安装装置,实现了安装成本的低廉化。
在将各柔性基板620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后,将各柔性基板620中的第3部分627的折叠复原而成为第2折叠状态。具体地,如图18所示,第3部分627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与第2部分626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包含另一端部620b)相对于第3部分627中的隔着第2折弯线FBL2处于第2部分626侧的部分而配置于第2中心线CL2侧来消除其重叠。与此相伴地,连接到第3部分627的另一端部620b的面板驱动基板621等相对于第2部分626而配置于隔着第2中心线CL2的相反的一侧,并且以不会从液晶显示装置610的外形探出的方式收纳。此外,在折叠各柔性基板620时,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沿着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而沿着第2折弯线FBL2山形折叠。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柔性基板620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时,在将各柔性基板620沿着第2折弯线FBL2一度折叠并完成安装后,消除该折叠而复原,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6相比,作用于各柔性基板620的配线图案的物理负荷相对变大,担心会发生断线等不良。因此,为了获知在反复进行将柔性基板620折叠后复原的作业时配线电阻如何变化而进行了以下的比较实验。在该比较实验中,将配线电阻为约0.3Ω的柔性基板620作为实施例1,将配线电阻为约3.0Ω的柔性基板620作为实施例2,将配线电阻为约2.8Ω的柔性基板620作为实施例3,反复进行(10次)通过将这些各柔性基板620卷绕于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金属棒使其折回后再将其复原的弯曲拉伸作业,每次进行弯曲拉伸作业时测定了配线电阻。在实施例1、2中,使用曲率半径为约0.5mm的金属棒,而在实施例3中,使用了曲率半径为约0.75mm的金属棒。进行了3次实施例1的实验,进行了2次实施例2、3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图19所示。在图19中,纵轴表示配线电阻(单位为“Ω”),横轴表示弯曲拉伸次数(单位为“次”)。
说明比较实验的实验结果。根据图19可知,实施例1~3均是:即使弯曲拉伸次数增加,配线电阻也几乎不会变化,若是将弯曲拉伸重复10次左右,则发生断线等不良的可能性极低。因而,可以说即使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将各柔性基板620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时,一度进行弯曲拉伸作业,在配线图案中发生断线等不良的可能性也极低,能得到充分高的连接可靠性。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柔性基板620以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620b比一端部620a在多个柔性基板620的排列方向上靠外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一端部620a与另一端部620b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这样,在将多个柔性基板6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下,各柔性基板620的另一端部620b彼此不易在物理上直接干渉。并且,当采用在将多个柔性基板620折叠后的阶段将各个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的次序时是优选的。此时,优选将各柔性基板620折叠而使另一端部620b比一端部620a在排列方向上靠内侧配置。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620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625、第2部分626以及第3部分627并且以第1部分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第1部分625具有一端部6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626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6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625的弯曲角度为(180°-θ)/2,第3部分627以在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第2部分626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2部分626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另一端部620b。这样,多个柔性基板620在以各第1部分6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时,各第2部分626会以相互按直线状(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若与各第2部分以相互交叉地延伸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将各第2部分626收纳于更窄的空间,因此能实现更紧凑的收纳,并且由于各第2部分626的长度变短,所以配线电阻更低。而且,各柔性基板620的折叠次数可以是1次,因此可减轻折叠对配线带来的物理负荷。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620构成为,在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时,第3部分627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第2折弯线(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并且另一端部620b以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的形式配置。这样,当将多个柔性基板620的第3部分627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第2折弯线FBL2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时,另一端部620b会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探出,因此能使用通用的压接装置(安装装置)将另一端部620b容易地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这样,由于能使用通用的压接装置进行安装,因此在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上是优选的。在将另一端部620b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621后,通过将折叠的第3部分627复原,能将连接到多个柔性基板620的面板驱动基板621收纳于液晶面板611的外形内。
另外,多个柔性基板620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6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625和第2部分626并且至少以第1部分6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第1部分625具有一端部620a,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626以在多个柔性基板620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第1部分625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第1部分625的弯曲角度为(180°-θ)/2。这样,多个柔性基板620在以至少各第1部分625沿着与直线状缘部611a1、611b1并行的第1折弯线FBL1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时,各第2部分626会以相互按直线状延伸的形式配置。若与各第2部分以相互交叉地延伸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将各第2部分626收纳于更窄的空间,因此能实现更紧凑的收纳,并且由于各第2部分626的长度变短,所以配线电阻更低。
<实施方式8>
根据图20或者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将柔性基板7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7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7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6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711。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7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形状。即,柔性基板720的第2部分726相对于第1部分725的弯曲角度为60°,而第3部分727相对于第2部分726的弯曲角度为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90°。在将各柔性基板7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7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部分726相对于第1部分725的弯曲角度为“(180°-θ)/2”,但不同于“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720的第2部分726相对于第1部分725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720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即向第1中心线CL1侧(接近另一个柔性基板720的方向)弯曲。另一方面,柔性基板7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折叠时,如图21所示,第2部分726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并且第3部分727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此外,柔性基板720的各折弯线FBL1、FBL2的平面配置(相对于外缘的角度等)与上述实施方式7相同。
<实施方式9>
根据图22或者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将柔性基板820的配置和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2个柔性基板820以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8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为120°的方式安装于液晶面板811。与此相伴地,各柔性基板820的平面形状成为如下形状。即,柔性基板820的第2部分826相对于第1部分825的弯曲角度为30°,而第3部分827相对于第2部分826的弯曲角度为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90°。在将各柔性基板8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液晶面板811的中心C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第2部分826相对于第1部分825的弯曲角度为“(180°-θ)/2”,但不同于“θ/2”。因而,在展开状态下,柔性基板820的第2部分826相对于第1部分825在X轴方向(2个柔性基板820的排列方向)上向外即向与第1中心线CL1侧相反的一侧(远离另一个柔性基板820的方向)弯曲。另一方面,柔性基板820在沿着第1折弯线FBL1折叠时,如图23所示,第2部分826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并且第3部分827以与Y轴方向并行的形式延伸。此外,柔性基板820的各折弯线FBL1、FBL2的平面配置(相对于外缘的角度等)与上述实施方式7相同。
<实施方式10>
根据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920的结构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920为一部分彼此相连的构成。具体地,2个柔性基板920通过使具有连接到面板驱动基板921的另一端部920b的第4部分928彼此相连而一体化。因而,2个柔性基板920各自的一端部920a单独安装于液晶面板911,但实现了共用化的另一端部920b一并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921。由此,能减少对面板驱动基板921连接2个柔性基板920时的安装次数,在实现生产周期的缩短和制造成本的低廉化上是优选的。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柔性基板920的另一端部920b彼此相连并且一并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921。这样,能减少将多个柔性基板920连接到面板驱动基板921时的安装次数,在实现生产周期的缩短和制造成本的低廉化上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11>
根据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柔性基板10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0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4、10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020通过使具有连接到面板驱动基板1021的另一端部1020b的第4部分1028彼此相连而一体化。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0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12>
根据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1120的结构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120为在膜状的基材上分别安装有驱动器1122的构成。驱动器1122直接安装于柔性基板1120中的第4部分1128上。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21和中继柔性基板23(参照图2),各柔性基板1120的另一端部11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1124的同一边部。根据这种构成,可削减部件数量并且可削减安装次数,因此在实现低成本化上是更优选的。
<实施方式13>
根据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该实施方式1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柔性基板12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4、1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220为在膜状的基材上分别安装有驱动器1222的构成。驱动器1222直接安装于柔性基板1220中的第4部分1228上。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3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10),各柔性基板1220的另一端部12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1224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14>
根据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在该实施方式1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将柔性基板13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7、1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320为在膜状的基材上分别安装有驱动器1322的构成。驱动器1322直接安装于柔性基板1320中的第3部分1327上。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6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18),各柔性基板1320的另一端部13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未图示)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15>
根据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在该实施方式1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0将柔性基板1420的结构如实施方式12那样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0、1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420为在彼此相连的第4部分1428上直接安装有驱动器1422的构成。驱动器1422以横跨2个柔性基板1420的第4部分1428之间的形式安装,从而实现了共用化。由此,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并且可削减驱动器1422的安装数量,因此能使柔性基板1420的制造成本更低廉化。
<实施方式16>
根据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在该实施方式1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1将柔性基板15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5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1、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2个柔性基板1520为在彼此相连的第4部分1528上直接安装有驱动器1522的构成。驱动器1522以横跨2个柔性基板1520的第4部分1528之间的形式安装,从而实现了共用化。由此,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17>
根据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在该实施方式1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液晶面板1611的结构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611为在阵列基板1611b上安装有驱动器1622的构成。驱动器1622直接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6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自身的直线状缘部1611b1与CF基板1611a侧的直线状缘部1611a1之间的区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21和中继柔性基板23(参照图2),各柔性基板1620的另一端部16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1624的同一边部。根据这种构成,可削减部件数量并且可削减安装次数,因此在实现低成本化上是更优选的。
<实施方式18>
根据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在该实施方式1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液晶面板171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7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4、1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711为在阵列基板1711b上安装有驱动器1722的构成。驱动器1722直接以COG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7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自身的直线状缘部1711b1与CF基板1711a侧的直线状缘部1711a1之间的区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3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10),各柔性基板1720的另一端部17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1724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7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19>
根据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在该实施方式1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将液晶面板181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7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7、1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811为在阵列基板1711b上安装有驱动器1822的构成。驱动器1822直接以COG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8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自身的直线状缘部1811b1与CF基板1811a侧的直线状缘部1811a1之间的区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6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18),各柔性基板1820的另一端部1820b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未图示)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7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20>
根据图3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在该实施方式2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0将液晶面板191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7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0、1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911为在阵列基板1911b上安装有驱动器1922的构成。驱动器1922直接以COG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19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自身的直线状缘部1911b1与CF基板1911a侧的直线状缘部1911a1之间的区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0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9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24),各柔性基板1920的实现了共用化的另一端部1920b直接一并安装于控制基板1924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7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21>
根据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在该实施方式21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1将液晶面板201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7同样地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1、1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011为在阵列基板2011b上安装有驱动器2022的构成。驱动器2022直接以COG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20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被夹在自身的直线状缘部2011b1与CF基板2011a侧的直线状缘部2011a1之间的区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1中记载的面板驱动基板1021和中继柔性基板(参照图25),各柔性基板2020的实现了共用化的另一端部2020b直接一并安装于控制基板2024的同一边部。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7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22>
根据图3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2。在该实施方式2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3将液晶面板2111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111的平面形状形成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23>
根据图37或者图3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3。在该实施方式2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柔性基板2220的设置数量变更后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2220在液晶面板2211上安装有总共4个,包括:配置于由与第1中心线CL1正交的第2中心线CL2划分的一个(图37的下侧)半区的2个第1柔性基板2220A;以及配置于另一个(图37的上侧)半区的2个第2柔性基板2220B。这2个第1柔性基板22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2220B分散配置于隔着第1中心线CL1的两侧。即,可以说总共4个柔性基板2220分别单独地配置于由相互正交的2个中心线CL1、CL2划分的4个区域。2个第1柔性基板22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2220B配置于关于第2中心线CL2成为线对称的位置。因而,将液晶面板2211的外周缘部局部切口而形成的直线状缘部2211b1总共设置有4个,并且其在周向上与2个第1柔性基板2220A和2个第2柔性基板2220B对准配置,而为关于第2中心线CL2对称的配置。
而且,如图37所示,面板驱动基板2221和中继柔性基板2223包括:第1面板驱动基板2221A和第1中继柔性基板2223A,其连接到2个第1柔性基板2220A的另一端部2220b;以及第2面板驱动基板2221B和第2中继柔性基板2223B,其连接到2个第2柔性基板2220B的另一端部2220b。另外,驱动器2222包括安装于第1面板驱动基板2221A的第1驱动器2222A和安装于第2面板驱动基板2221B的第2驱动器2222B。并且,如图38所示,第1中继柔性基板2223A和第2中继柔性基板2223B分别连接到控制基板2224的一对长边侧的缘部。即,控制基板2224通过第1中继柔性基板2223A和第2中继柔性基板2223B实现了共用化,对第1面板驱动基板2221A和第1柔性基板2220A供应信号,并且还对第2面板驱动基板2221B和第2柔性基板2220B供应信号。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能将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即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增加了柔性基板2220的设置数量的构成与其它实施方式2~22适当地组合。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设为“θ/2”和“(180°-θ)/2”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的情况,但除此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
(2)在上述实施方式1~6、10~13、15~18、20~22中,例示了柔性基板的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与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相等的构成,但也能采用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与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不同的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1~6、10~13、15~18、20~22中,例示了柔性基板的弯曲部位为3处而且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等的构成,但也能采用将柔性基板的弯曲部位设为2处以下(包含1处)而且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等的构成。相反地,也能采用将柔性基板的弯曲部位设为4处以上而且在展开状态下另一端部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等的构成。
(4)在上述实施方式1~3、10、12、15、17、20、22中,示出了柔性基板的各弯曲部位的弯曲角度全部相等的情况,但例如也能使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与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相等,且使该值与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不同。另外,还能使柔性基板的各弯曲部位的弯曲角度全部不同。
(5)在上述实施方式4~6、11、13、16、18、21中,示出了设为柔性基板的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和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90°且不同于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θ/2”)的角度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为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和第4部分相对于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锐角(小于90°的角度)并且不同于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θ/2”)的角度。
(6)在上述实施方式2、3、5、6中,例示了在设为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成为“θ/2”而没有成为“(180°-θ)/2”的构成的基础上,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在2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构成,但还能采用例如在设为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成为“θ/2”而没有成为“(180°-θ)/2”的构成的基础上,如实施方式7等那样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在2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与实施方式7等同样地设为第3部分具有安装于面板驱动基板等的另一端部的构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8、9、14、19中,例示了在设为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成为“(180°-θ)/2”而没有成为“θ/2”的构成的基础上,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在2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构成,但还能采用例如在设为柔性基板的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成为“(180°-θ)/2”而没有成为“θ/2”的构成的基础上,如实施方式1、4等那样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在2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与实施方式1、4等同样地设置相对于第3部分在2个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第4部分。
(8)在上述实施方式7~9、14、19中,例示了柔性基板的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90°的构成,但也能将第3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设为锐角或者钝角。在该情况下,各柔性基板的各个另一端部不是直接一并安装于控制基板的同一边部,而是分别安装于控制基板的多个边。
(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柔性基板的各折弯线的具体的平面配置或相对于柔性基板的各部分的外缘形成的角度等。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柔性基板的折叠部位的数量(折弯线的数量)为2个或者3个的情况,但柔性基板的折叠部位的具体数量能变更为1个或者4个以上。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为2个柔性基板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线对称的配置的情况,但在2个柔性基板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非线对称的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发明。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2个柔性基板设为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线对称的平面形状的情况,但在设为2个柔性基板关于第1中心线成为非线对称的平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发明。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2个柔性基板相对于第1中心线分散配置于两侧的情况,但也能采用2个柔性基板相对于第1中心线集中配置于单侧的构成。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2个柔性基板相对于第2中心线集中配置于单侧的情况,但也能采用2个柔性基板相对于第2中心线分散配置于两侧的构成。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柔性基板的安装数量为2个的情况,但也能将柔性基板的安装数量设为3个以上。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柔性基板被折叠时经过背光源装置的侧方外部而配置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构成,但也能采用例如在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形成开口或切口,柔性基板以经过这些开口或切口并贯通背光源装置的内部的形式折叠而配置于背光源装置的里侧的构成。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栅极电路部单片地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情况,但也能将栅极电路部单片地设置于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域。
(18)在上述实施方式22中,例示了使用横长的椭圆形状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但也能使用纵长的椭圆形状的液晶面板。
(19)也能将在实施方式2~21中记载的构成组合到如上述实施方式22所记载的椭圆形状的液晶面板中。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的外形和显示区域均为大致圆形状或者大致椭圆形状的情况,但在液晶面板的外形为大致圆形状或者大致椭圆形状而显示区域为方形等多边形的构成中也能应用本发明。另外,也可以是液晶面板的外形为大致圆形状(大致椭圆形状)而显示区域为大致椭圆形状(大致圆形状)的构成。
(2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构成背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厚度或LED的高度等具体数值。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TFT的半导体膜的材料示出了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但作为其具体材料,例如优选使用包含铟(In)、镓(Ga)、锌(Zn)、氧(O)的In-Ga-Zn-O系半导体(铟镓锌氧化物)。在此,In-Ga-Zn-O系半导体是In(铟)、Ga(镓)、Zn(锌)的三元氧化物,并且In、Ga和Zn的比例(组成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含In:Ga:Zn=2:2:1、In:Ga:Zn=1:1:1、In:Ga:Zn=1:1:2等。其中,使用按1:1:1的比例包含In、Ga和Zn的In-Ga-Zn-O系半导体是特别优选的。这种氧化物半导体(In-Ga-Zn-O系半导体)可以是非晶质的,但优选为包含结晶质部分的具有结晶性的物质。作为具有结晶性的氧化物半导体,例如优选c轴与层面大致垂直取向的结晶质In-Ga-Zn-O系半导体。这种氧化物半导体(In-Ga-Zn-O系半导体)的结晶结构例如已在特开2012-134475号公报中公开。为了参考,在本说明书中引用特开2012-134475号公报的全部公开内容。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TFT的半导体膜包括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情况,但除此以外,也能使用例如作为多晶硅(多结晶化的硅(多结晶硅)的一种的CG硅(Continuous Grain Silicon:连续晶粒硅))或非晶硅作为半导体膜的材料。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LED基板固定于光学片(扩散片)的情况,但也能使LED基板不固定于光学片。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以相对于导光板重叠于表侧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但也能在LED基板以相对于导光板和反射片重叠于里侧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中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LED安装于LED基板表侧的板面。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为侧面发光型的情况,但也能使用顶面发光型的LED。另外,关于在LED基板中沿着周向排列的LED之间的间隔,既可以是全部不相等,也可以是LED以非等间隔排列。另外,能适当地变更安装于LED基板的LED的数量或在周向上相邻的LED之间的间隔等。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包括膜状的基材的情况,但LED基板的基材也能设为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的构成。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例示了LED,但作为光源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液晶面板具有的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设为R、G、B的3色的情况,但也能将着色部设为4色以上。
(3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在具备触摸面板、视差屏障面板、罩玻璃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也能在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能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侧配置像素电极并且在CF基板侧配置相对电极的情况,但也能使用像素电极和相对电极均配置于阵列基板侧的构成的液晶面板。这种液晶面板优选设为IPS(In-Plane 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或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情况,例如也能使用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显示图像的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显示面板。该MEMS显示面板的构成显示像素的微小的机械式快门按矩阵状平面配置有多个,通过单独地控制各机械式快门的打开、关闭,能按每一显示像素调整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的透射光量,从而能显示规定灰度级的图像。
附图标记说明
10、6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611、1711、1811、1911、2011、2111、22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a1、311a1、611a1、1611a1、1711a1、1811a1、1911a1、2011a1、2211a1:直线状缘部;11b1、311b1、611b1、1611b1、1711b1、1811b1、1911b1、2011b1、2211b1:直线状缘部;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220(2220A、2220B):柔性基板;20a、320a、620a、920a、2220a:一端部;20b、320b、620b、920b、1020b、1120b、1220b、1320b、1620b、1720b、1820b、1920b、2020b、2220b:另一端部;21、121、221、321、421、521、621、921、1021、2221(2221A、2221B):面板驱动基板;23、123、223、323、423、523、623、923、1023、2223(2223A、2223B):中继柔性基板(基板间连接柔性基板);24、624、1124、1224、1624、1724、1924、2024、2224:控制基板(面板驱动基板);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第1部分;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第2部分;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1327:第3部分;28、128、228、328、428、528、928、1028、1128、1228、1428、1528:第4部分;FBL1:第1折弯线(折弯线);FBL2:第2折弯线(边界线、折弯线);FBL3:第3折弯线(折弯线);NAA:非显示区域(外周侧部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多个将实质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外周缘部局部地设为直线状而成的直线状缘部;
面板驱动基板,其对上述显示面板供应与显示图像有关的信号;以及
多个柔性基板,其一端部以在周向上与多个上述直线状缘部对准配置的形式分别安装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部分,而另一端部分别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而且,上述柔性基板设为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上述另一端部相互并行并且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的同一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另一端部比上述一端部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靠内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其整个区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收纳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形内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以及第4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3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并且上述第2部分与上述第3部分的边界部位沿着其边界线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而且,上述第3部分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2部分侧的部分形成{180°-(θ/2)}/2的角度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
7.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第2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第3部分,其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以及第4部分,其以向从上述显示面板离开的一侧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3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3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是按如下形式折叠的: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并且上述第2部分沿着相对于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1部分侧的部分形成(45°+θ/2)的角度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而且,上述第3部分沿着相对于展开状态下的离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远的一侧的外缘中的上述第2部分侧的部分形成135°的角度的折弯线山形折叠或者谷形折叠。
9.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上述另一端部彼此相连,并且一并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以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另一端部比上述一端部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靠外侧配置的方式具有将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弯曲的平面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并且以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上述第1部分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上述第2部分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以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180°-θ)/2,上述第3部分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外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2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2部分的弯曲角度为直角,并且具有上述另一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构成为,在上述另一端部安装于上述面板驱动基板时,上述第3部分以沿着相对于其外缘形成直角的折弯线谷形折叠或者山形折叠并且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形探出的形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为9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为6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其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以及第2部分,其以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θ/2。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10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多个上述柔性基板在将它们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彼此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中心形成的中心角设为θ时,至少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并且以至少上述第1部分沿着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并行的折弯线山形折叠的形式折叠,上述第1部分具有上述一端部,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以与上述直线状缘部垂直的形式延伸,上述第2部分以在多个上述柔性基板的排列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形式与上述第1部分相连,在展开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的弯曲角度为(180°-θ)/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47181 | 2015-03-10 | ||
JP2015047181 | 2015-03-10 | ||
PCT/JP2016/056561 WO2016143656A1 (ja) | 2015-03-10 | 2016-03-03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08361A true CN107408361A (zh) | 2017-11-28 |
CN107408361B CN107408361B (zh) | 2020-04-28 |
Family
ID=5687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14222.6A Active CN107408361B (zh) | 2015-03-10 | 2016-03-03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01664B2 (zh) |
JP (1) | JP6154086B2 (zh) |
CN (1) | CN107408361B (zh) |
WO (1) | WO20161436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286316A1 (en) * | 2015-09-11 | 2018-10-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device and circuit member |
US10162311B2 (en) | 2015-12-15 | 2018-12-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splay panel with minimum borders |
CN205428453U (zh) * | 2016-03-23 | 2016-08-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DE102017218516B4 (de) * | 2017-10-17 | 2019-04-2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verkleidung mit Anzeigefunktionalität |
US10509277B2 (en) * | 2017-12-29 | 2019-12-17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10665618B2 (en) * | 2018-03-29 | 2020-05-26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9686757B (zh) * | 2018-12-04 | 2020-08-0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基板及采用该柔性基板的显示面板 |
WO2021126596A1 (en) * | 2019-12-19 | 2021-06-24 | Google Llc | Reducing electronic display bezel size |
CN113129751A (zh) * | 2021-04-12 | 2021-07-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EP4421559A1 (en) * | 2021-10-18 | 2024-08-28 | Japan Display Inc. | Light adjustment device and light adjustment panel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94172A (en) * | 1976-02-03 | 1977-08-08 | Seiko Epson Corp | Battery watch |
JP2008040036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Hitachi Displays Ltd | 表示装置 |
JP2008203448A (ja) * | 2007-02-19 | 2008-09-04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US20100134743A1 (en) * | 2008-12-02 | 2010-06-03 | Samsung Electonics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display panel |
CN103926979A (zh) * | 2013-01-11 | 2014-07-16 | 株式会社普莱斯科 | 用于显示装置的铰链 |
TWM503494U (zh) * | 2015-01-29 | 2015-06-21 | Ama Tech Corp | 線性滑軌封孔結構及孔塞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212566D0 (en) * | 2002-05-31 | 2002-07-10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Display device |
JP2005182339A (ja) * | 2003-12-18 | 2005-07-07 |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
TWI267058B (en) * | 2004-10-08 | 2006-11-21 | Ind Tech Res Inst | Non-rectangular display device |
JP2006243322A (ja) * | 2005-03-03 | 2006-09-14 | Seiko Epson Corp | パネル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移動体の表示モジュール |
JP4320682B2 (ja) * | 2006-07-20 | 2009-08-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8216348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Optrex Corp |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78729B2 (ja) * | 2007-04-27 | 2013-09-04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非矩形表示装置 |
JP2009064899A (ja) * | 2007-09-05 | 2009-03-26 | Sharp Corp | 電気接続構造、表示装置、表示パネル組立体の検査方法 |
JP5191286B2 (ja) * | 2007-11-09 | 2013-05-0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 電気光学装置 |
JP5177875B2 (ja) | 2008-07-14 | 2013-04-1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 液晶セルおよび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 |
JP5163953B2 (ja) * | 2008-09-26 | 2013-03-1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ユニット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5297952B2 (ja) * | 2009-09-04 | 2013-09-2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該表示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計器装置 |
JP6048061B2 (ja) * | 2012-10-18 | 2016-12-21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16
- 2016-03-03 US US15/550,046 patent/US100016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3-03 WO PCT/JP2016/056561 patent/WO20161436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3-03 JP JP2016572843A patent/JP61540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3-03 CN CN201680014222.6A patent/CN1074083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94172A (en) * | 1976-02-03 | 1977-08-08 | Seiko Epson Corp | Battery watch |
JP2008040036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Hitachi Displays Ltd | 表示装置 |
JP2008203448A (ja) * | 2007-02-19 | 2008-09-04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US20100134743A1 (en) * | 2008-12-02 | 2010-06-03 | Samsung Electonics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display panel |
CN103926979A (zh) * | 2013-01-11 | 2014-07-16 | 株式会社普莱斯科 | 用于显示装置的铰链 |
TWM503494U (zh) * | 2015-01-29 | 2015-06-21 | Ama Tech Corp | 線性滑軌封孔結構及孔塞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6143656A1 (ja) | 2017-05-25 |
JP6154086B2 (ja) | 2017-06-28 |
WO2016143656A1 (ja) | 2016-09-15 |
CN107408361B (zh) | 2020-04-28 |
US20180024395A1 (en) | 2018-01-25 |
US10001664B2 (en) | 2018-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08361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408360B (zh) | 显示装置 | |
TWI541572B (zh) | 顯示面板 | |
US10741136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431275A (zh) | 扫描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16974B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8140946B (zh) | 扫描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620040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7408759A (zh) | 扫描天线 | |
CN105900049A (zh) | 位置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 | |
US20160307528A1 (en) | Array substrat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0411353B2 (en) | Transparent antenna and transparent antenna-equipped display device | |
CN107003768A (zh) | 具有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CN104919512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849276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US20170299930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92408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110476A (zh)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
US9229290B2 (en) | Pixel structur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EP2706405A1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8027116A (zh) |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07111187A (zh) | 显示装置 | |
TW201227117A (en) | Pixel structure | |
CN109076699A (zh) | 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3576396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