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6224B -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6224B
CN107406224B CN201680015755.6A CN201680015755A CN107406224B CN 107406224 B CN107406224 B CN 107406224B CN 201680015755 A CN201680015755 A CN 201680015755A CN 107406224 B CN107406224 B CN 107406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urface
braking member
braking
guide rail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57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6224A (zh
Inventor
垣尾政之
渡边诚治
白石直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6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6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6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6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66B5/22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by means of linearly-movable we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其能够抑制制动元件的大型化并抑制制动力的变动,提高电力使用效率,并且能抑制减速度的变动。本发明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制动元件(23),其具有第1滑动面(23a),被按压于导轨(8)而产生制动力;可动部件(22),其具有与第1滑动面(23a)接触的第2滑动面(22a);以及弹性体(24),其对第1滑动面(23a)施加将制动元件(23)按压于导轨(8)的按压力,制动元件(23)构成为,通过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滑动而能够相对于可动部件(22)向铅直方向相对移动,弹性体(24)构成为,随着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部(25)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按压力(F1)增大,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

Description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当轿厢或对重等升降体的下降速度超过一定的速度时使升降体紧急停止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梯中装备有如下的紧急停止装置:当轿厢或对重等升降体的下降速度超过一定的速度时,限速器动作,将楔状的制动元件按压于导轨,利用制动元件与导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制动升降体。
但是,升降体的制动力因制动元件与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的不同而变动。即,即使将制动元件的制动面向导轨的制动面按压的垂直阻力一定,制动力、即摩擦力也根据制动面的状态、制动速度等而变化。因此,存在如下的课题:在开始减速时,由于制动速度快、摩擦力小,因此减速度减小,在结束减速时,由于制动速度慢、摩擦力大,因此减速度急剧增大。
鉴于这样的状况,提出具备如下机构的以往的紧急停止装置:楔状的制动元件在相对于导轨的制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制动力而变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以往的紧急停止装置中,制动元件的尺寸根据制动力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弹性体产生的按压力变化。此时,弹性体的按压力变化以抵消制动力的变动,制动力保持一定。这样,以往的紧急停止装置当检测到制动力的变化时,自动地以抑制制动力的变动的方式动作,从而抑制减速度的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21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紧急停止装置中,制动元件是分割成具有外侧斜面部及内侧倾斜面的楔状固定部和具有制动面的楔状可动部的结构,楔状可动部经由弹性体与固定部连接,构成为能够伴随着弹性体的变形而沿着固定部的内侧倾斜面移动。因此,若实现制动元件的小型化,则制动面小型化,因此存在制动力的波动增大的课题。另一方面,若为了抑制制动力的波动而实现制动面的大型化,则制动元件大型化,导致紧急停止装置大型化,因此存在重量增大、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恶化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其能够抑制制动元件的大型化并抑制制动力的变动,提高电力使用效率,并且能抑制减速度的变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制动元件,其被配置成能够在相对于导轨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且能够沿着所述导轨向铅直方向移动,在与所述导轨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第1滑动面,该制动元件被按压于所述导轨而产生制动力;可动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制动元件的所述第1滑动面侧,具有与所述第1滑动面接触的第2滑动面;以及按压力施加部,其产生将所述制动元件按压于所述导轨的按压力,所述制动元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滑动面和所述第2滑动面滑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向铅直方向相对移动,所述按压力施加部构成为,随着所述第1滑动面与所述第2滑动面的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所述按压力增大,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随着制动力增加,制动元件向铅直上方移动,第1滑动面与第2滑动面的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并且,随着第1滑动面与第2滑动面的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按压力增大,在超过最大值后减小。因此,在按压力达到最大值的状态下,若制动力增加,则按压力增加。并且,在按压力超过最大值的状态下,若制动力增大,则按压力减小,以抵消制动力的增加,若制动力减小,则按压力增大,以抵消制动力的减小。这样,当检测到制动力变化时,自动地以抑制制动力变动的方式动作,从而抑制减速度变化。
此外,不必将制动元件分割构成为具有外侧倾斜部及内侧倾斜部的楔状固定部和具有制动面的楔状可动部,不必设置承受制动力的弹性体,因此不使制动元件大型化,就能确保制动面的面积,并能抑制制动力的波动。并且,能够抑制制动元件的大型化,因此能使紧急停止装置轻量化,并能提高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理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比较例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理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弹性体的特性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制动元件的第1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制动元件的第2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并用的辅助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并用的其他辅助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并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和其他辅助紧急停止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第1弹性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螺旋弹簧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实施形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理的示意图,图3是说明比较例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理的示意图。
在图1中,驱动绳轮3及偏导轮4设置在形成于井道1的上部的机房2内,轿厢6及对重7被主绳索5悬吊,该主绳索5架设于驱动绳轮3和偏导轮4并向井道1内垂下。轿厢6及对重7配置成能够被在井道1内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8(仅图示轿厢侧)引导地升降。
在轿厢6安装有紧急停止装置20,构成为在主绳索5断开、或者驱动绳轮3的旋转速度变得异常、轿厢6的下降速度达到额定速度(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把持导轨8,使轿厢6机械地停止。
限速器绳索10架设于设置在机房2内的限速器9和设置在底坑(未图示)内的张紧轮(未图示)。并且,限速器绳索10经由提拉装置(未图示)与轿厢6连结,与轿厢6的升降联动地循环行进。
在这样构成的电梯系统中,驱动绳轮3由电梯控制盘(未图示)进行驱动控制,轿厢6及对重7由导轨8引导而在井道1内升降。此时,限速器绳索10与轿厢6的升降联动地循环行进,限速器9经由限速器绳索10检测轿厢6的速度。并且,当限速器9检测到轿厢6的超速度时,组装于限速器9的绳索把持部(未图示)动作,从而把持卷绕于限速器9的限速器绳索10。由此,紧急停止装置20动作,轿厢6机械地停止。
接着,参照图2说明紧急停止装置20的结构。此处,导轨8被制作成头部从基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突出的T字状。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将与导轨8的长度方向和头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导轨8的宽度方向。另外,导轨8的宽度方向是与头部的侧面即制动面垂直的方向。此外,导轨8的长度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
紧急停止装置20具备:固定部件21,其安装于轿厢6,并配置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可动部件22,其使第2滑动面22a朝向导轨8,以能够沿导轨8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件21与导轨8之间;制动元件23,其使第1滑动面23a朝向第2滑动面22a,以能够沿导轨8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且能够沿导轨8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可动部件22与导轨8之间;以及弹性体24,其配置在固定部件21与可动部件22之间,对可动部件22向导轨8侧施力。另外,固定部件21安装于轿厢6,但也可以将轿厢6的一部分作为固定部件21。
此处,将本申请的紧急停止装置20的制动机理与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的制动机理对比来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3,对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的制动机理进行说明。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具备:固定部件301,其安装于轿厢6,配置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楔状的固定部302,其使倾斜面302a朝向导轨8,以能够沿导轨8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件301与导轨8之间;楔状的制动元件303,其使倾斜面303a朝向倾斜面302a,以能够沿导轨8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且能够沿导轨8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302与导轨8之间;弹性体304,其配置在固定部件301与固定部302之间,对固定部302向导轨8侧施力;以及止动件305,其限制制动元件303向上方移动。另外,倾斜面302a、303a形成为彼此平行的平坦面。
限速器绳索10与制动元件303连接。因此,当把持限速器绳索10时,制动元件303相对于轿厢6被相对地拉起。由此,制动元件303沿着倾斜面302a向上方移动,同时接近导轨8。由此,制动元件303的形成于与倾斜面303a相反的一侧的制动面303b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抵接。并且,当制动元件303向上方移动时,固定部302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移动。由此,弹性体304收缩,从而产生按压力F1。并且,在导轨8与制动元件303之间产生摩擦力F0(=F1×μ)。该摩擦力F0成为制动力。另外,μ是导轨8与制动元件303之间的摩擦系数。
弹性体304的按压力F1作用于固定部302,由此产生倾斜面313的垂直阻力Fv。此时,垂直阻力Fv与按压力F1所成的角度θ成为倾斜面313与铅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即倾斜面313的倾斜角度。
在tanθ<μ的情况下,制动力F0始终比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大,因此如果没有止动件305,制动元件303会相对于固定部302持续相对地上升。因此,设置有止动件305,使制动元件303的上升停止。由此,固定部302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的移动量是唯一确定的,弹性体304产生的按压力F1的值是确定的。这样,按压力F1成为一定的值,因此当摩擦系数变动时,制动力F0变动。因此,在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中,不能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不能抑制减速度的变化。
在tanθ>μ的情况下,制动力F0始终比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小,因此制动元件303不能相对于固定部302相对地上升。因此,制动元件303不能进入固定部302与导轨8之间,从而不产生制动力F0。因此,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不发挥功能。
在tanθ=μ的情况下,制动力F0与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相等。但是,摩擦系数μ由导轨8及制动元件303的材质、滑动面的状态等决定,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角度θ由倾斜面313的倾斜角度决定。因此,不能使tanθ与μ一致,因此在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中,力不平衡。
接着,使用图2,对紧急停止装置20的制动机理进行说明。此处,可动部件22的第2滑动面22a形成为随着去往上方而向导轨8侧移位的凹状的弯曲面。此外,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形成为随着从顶部去往上方而向导轨8侧移位的凸状的弯曲面。并且,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以与铅直方向和导轨8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线段接触、即线接触。
限速器绳索10与制动元件23连接。因此,当把持限速器绳索10时,制动元件23相对于轿厢6被相对地拉起。由此,制动元件23以第1滑动面23a在第2滑动面22a上滑动的方式向上方移动,同时接近导轨8。由此,制动元件23的形成于与第1滑动面23a相反的一侧的制动面23b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抵接。并且,当制动元件23向上方移动时,第1滑动面23a在第2滑动面22a上向上方滑动移动,可动部件22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移动。由此,弹性体24收缩,从而产生按压力F1。并且,在导轨8与制动元件23之间产生摩擦力F0(=F1×μ)。该摩擦力F0成为制动力。另外,μ是导轨8与制动元件23之间的摩擦系数。
弹性体24的按压力F1作用于可动部件22,由此在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部25产生垂直阻力Fv。并且,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如果比制动力F0大,则以使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下降的方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如果比制动力F0小,则以使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上升的方式发挥作用。该铅直分量Fp的作用也可以称作制动力F0的检测功能。因此,在紧急停止装置20中,能够使用检测到的制动力F0使按压力F1变化,自动地进行调整以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从而抑制减速度的变化。
接着,对可动部件22及制动元件23的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表面形状具体地进行说明。
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在接触部25处线接触。该接触部25成为与导轨8的长度方向和导轨8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线段。与导轨8的制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接触部25与导轨8的制动面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水平方向距离)随着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上升而缩短。
在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上升时,为了使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连续地持续接触,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部25处的法线与垂直于导轨8的制动面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必须随着制动元件23上升而连续地增大。即,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部25处的法线与垂直于导轨8的制动面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必须随着制动元件23上升而单调递增。另外,角度θ与垂直阻力Fv和按压力F1所成的角度一致。即,角度θ为接触部25处的切平面的法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此处,当制动动作时,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的整个面不必在可动部件22的第2滑动面22a的整个面上滑动,只要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的一部分区域在可动部件22的第2滑动面22a的一部分区域上滑动即可。因此,可动部件22及制动元件23的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即可:至少实际上滑动的区域的曲面形状在接触部25处线接触,接触部25与导轨8的制动面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通过制动元件23的相对上升而连续地缩短,且在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通过制动元件23的相对上升而单调递增。
如图2所示,由弹性体24产生的按压力F1与接触部25处的水平方向的力一致,以F1=Fv×cosθ表示。在制动中的制动元件23的摩擦力F0(=F1×μ)的摩擦系数μ增加,制动元件23相对于轿厢6相对地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具有使按压力F1或者水平方向的力(Fv×cosθ)减小的功能,能够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此外,反之,在制动中的制动元件23的摩擦力F0(=F1×μ)的摩擦系数μ减小,制动元件23相对于轿厢6相对地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具有使按压力F1、或者水平方向的力(Fv×cosθ)增加的功能,能够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即,在制动中的制动元件23的摩擦系数μ变动,制动元件23相对于轿厢6相对地上下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使水平方向的力(Fv×cosθ)相反地变化的功能,能够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
接着,对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曲面形状的组合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2滑动面22a由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第1滑动面23a由与第2滑动面22a相同半径的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的情况下,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以整个面进行面接触。因此,制动元件23不能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升降,失去了制动力F0的自动调整机构。
接着,在上述的组合中,仅略微增大第2滑动面22a的半径、仅略微减小第1滑动面23a的半径、或者略微增大第2滑动面22a的半径且略微减小第1滑动面23a的半径。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略微地相对升降,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大幅地变动。此时,可动部件22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微小,按压力F1几乎不变动。
进而,仅增大第2滑动面22a的半径、仅减小第1滑动面23a的半径、或者增大第2滑动面22a的半径且减小第1滑动面23a的半径。在该情况下,通过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略微地相对升降,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进一步大幅地变动。此时,可动部件22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大,按压力F1变动。
这样,通过测定可动部件22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或者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的相对升降量,能够检测制动力F0。
此处,可动部件22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为(rincosθ+routcosθ),设计者能够适当地用于设计。另外,rin为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的半径,rout为可动部件22的第2滑动面22a的半径,θ为接触部25处的法线与垂直于导轨8的制动面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接着,对弹性体24的特性进行说明。
该弹性体24具有如下的特性:随着被压缩,反作用力增大,当超过最大值时减小。该反作用力成为按压力F1。即,在紧急停止装置20的动作中,如图4所示,在伴随着制动力F0的增加,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上升,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增大,可动部件22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弹性体24的按压力F1增加,当超过最大值时减小。由此,在制动开始初期,制动力F0大幅地增加,当制动力F0超过最大值时,制动力F0的变动被抑制,因此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被抑制。换言之,紧急停止装置20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力F0的变动,使得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被抑制。
反之,在伴随着制动力F0的减小,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下降,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减小,可动部件22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下,按压力F1增加。
这样,在该紧急停止装置20中,利用反作用力伴随压缩量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的弹性体24的特性,进行制动动作,利用反作用力伴随压缩量的增加而超过最大值并减小的弹性体24的特性,进行制动力F0的变动抑制。
此处,弹性体24构成按压力施加部。此外,第1滑动面23a与第2滑动面22a线接触,构成为接触部25处的切平面的法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向铅直上方的相对移动而增大,因此能利用接触部25的略微移动来使按压力F1的变化量增大,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
接着,对具有在可动部件22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移动时弹性体24的按压力F1减小的特性的机构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的图。
在图5中,碟形弹簧30被制作成满足t1/t2≥1.4(其中,t1为压缩余量,t2为板厚),配置在固定部件21与可动部件22之间。碟形弹簧30由于被制作成满足t1/t2≥1.4,因此具有随着收缩量增加而按压力F1增加且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的特性。因此,使用碟形弹簧30作为弹性体的紧急停止装置20A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力F0的变动,以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的图。
在图6中,弹性体31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肘杆机构:第1连杆32,其一端固定于固定部件21;第2连杆33,其一端与第1连杆32的另一端连结,另一端经由第1螺旋弹簧34固定于固定部件21;以及第2螺旋弹簧35,其被配置成经由第1连杆32与第2连杆33的连结部即力点对可动部件22向导轨8侧施力。并且,第1连杆32能够相对于与固定部件21的固定点自由地旋转,第1连杆32和第2连杆33能够相对于两者的连结点自由地旋转。这样构成的弹性体31具有如下的特性:随着可动部件22从导轨8的离开量增加,按压力F1增加,在第1连杆32与第2连杆33成为一直线而达到最大值后,按压力F1减小。因此,能够使用弹性体31的紧急停止装置20B自动调整制动力F0的变动,以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的图。
在图7中,可动部件22A以下端能够经由旋转轴36旋转的方式配置,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37以对可动部件22A向导轨8侧施力的方式配置在可动部件22A与固定部件21之间。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C中,伴随着制动元件23的上升,可动部件22A绕旋转轴36顺时针转动,旋转轴36与接触部25之间的距离变长。并且,螺旋弹簧37的高度位置被调整为,在制动元件23的上升过程中,使得螺旋弹簧37的与可动部件22A连结的连结部与旋转轴36之间的距离等于旋转轴36与接触部25之间的距离。由此,随着可动部件22A绕旋转轴36的顺时针转动量增加,作用于接触部25的按压力F1增加,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因此,紧急停止装置20C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力F0的变动,以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从而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此外,不必如以往的紧急停止装置那样,将制动元件分割构成为具有外侧倾斜部及内侧倾斜部的楔状固定部和具有制动面的楔状可动部,不必设置承受制动力的弹性体,因此不使制动元件大型化,就能够确保制动面的面积,并能抑制制动力的波动。并且,能够抑制制动元件的大型化,因此能使紧急停止装置轻量化,从而能提高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可动部件22和制动元件23的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曲面形状,只要是通过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的相对升降,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连续地变化,则不限于例如圆筒面的一部分。即,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由如下的曲面形成:该曲面在与导轨8的头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外周形状由圆、楕圆、正弦曲线等任意曲线的一部分构成。此外,两滑动面不限于相同曲面的组合,可以是不同曲面的组合。即,可以将一方的滑动面形成为在与导轨8的头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外周形状为圆的一部分,将另一方的滑动面形成为在与导轨8的头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外周形状为楕圆的一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减小可动部件22与制动元件23的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涂敷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制动元件23形成为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突出的D型形状,但制动元件23的从D型形状的顶部至下方的区域对于制动元件23被限速器绳索10拉起而进入导轨8与可动部件22之间的制动动作没有意义。即,制动元件23的从顶部至下方的区域为在制动元件23动作时不与可动部件22冲突的形状即可。因此,如图8所示,可以使用去除了从D型形状的顶部至下方的区域的银杏型的制动元件23A。此外,如图9所示,可以使用从D型形状的顶部至下方的区域为与导轨8的头部从基部突出的方向垂直的平坦面的制动元件23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力的紧急停止装置20配置在导轨8的一侧,但也可以将紧急停止装置20配置成夹着导轨8而对置。此外,还可以将紧急停止装置20和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配置成夹着导轨8而对置。
并且,可以代替比较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将不具有制动力的调整功能而仅具有按压力的辅助紧急停止装置310配置成夹着导轨8而与紧急停止装置20对置。如图10所示,辅助紧急停止装置310具备:固定部件311,其安装于轿厢6,配置在导轨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制动元件312,其以能够沿导轨8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件311与导轨8之间;以及螺旋弹簧313,其配置在固定部件311与制动元件312之间,对制动元件312向导轨8侧施力。此外,如图11所示,辅助紧急停止装置315可以省略螺旋弹簧313,仅由固定部件311和制动元件312构成,形成仅支承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力的紧急停止装置20对导轨8的按压力的结构。另外,在图10及图11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紧急停止装置20。
此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将使用碟形弹簧30替换了螺旋弹簧313的辅助紧急停止装置320配置成夹着导轨8而与紧急停止装置20对置。另外,在图12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紧急停止装置20中的固定部件21及弹性体24。
实施方式2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3中,导杆38以如下方式安装于制动元件23:当制动元件23的制动面23b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接触时,导杆38的长度方向成为铅直方向,且导杆38避免与可动部件22冲突地从制动元件23的外周面向上方突出。导孔39以孔方向为铅直方向,形成于固定部件21。此外,导孔39以如下方式形成于固定部件21:当制动元件23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接触并开始上升时,导杆38被插入导孔39中。此处,导杆38和导孔39构成防倾斜机构。
另外,其他的结构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D中,当制动元件23被限速器绳索10拉起时,第1滑动面23a在第2滑动面22a上滑动,制动元件23上升的同时靠近导轨8,制动面23b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抵接。此时,导杆38开始向导孔39插入。并且,当制动元件23上升时,导杆38插入导孔39内。由此,制动元件23由导孔39引导并上升,从而产生制动力F0。
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线接触。此外,当第1滑动面23a在第2滑动面22a上滑动而向上方移动时,接触部25处的垂直阻力Fv的方向变动。因此,在没有制动元件23的防倾斜机构的情况下,当制动元件23上升时,可能制动元件23倾斜,制动元件23的移动不稳定。
根据实施方式2,具备由导杆38和导孔39构成的防倾斜机构。因此,当制动元件23上升时,导杆38插入导孔39中,因此制动元件23由导孔39引导并上升,抑制了倾斜的发生。由此,制动元件23能够稳定地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导杆38安装于制动元件23,导孔39形成于固定部件21,但也可以是导杆38安装于固定部件21,导孔39形成于制动元件2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可以将导杆38的末端侧设为尖细形状,将导孔39的入口侧的开口缘部设为张口状。该情况下,导杆38容易被插入导孔39,从而提高了制动元件23的制动动作的稳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可以在导孔39的内部设置辊,或涂敷油。该情况下,导杆38在导孔39内移动时的摩擦减小,因此提高了制动元件23的制动动作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上述实施方式1的紧急停止装置设置由导杆和导孔构成的防倾斜机构,但即使该防倾斜机构设置于其他实施方式的紧急停止装置,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4中,可动部件22B的导轨8侧的面构成为第1分割滑动面22a1与第2分割滑动面22a2的阶梯状。此外,制动元件23C的可动部件22B侧的面构成为第1分割滑动面23a1和第2分割滑动面23a2的阶梯状。并且,可动部件22B的第1分割滑动面22a1和第2分割滑动面22a2形成为同一曲面形状。此外,制动元件23C的第1分割滑动面23a1和第2分割滑动面23a2形成为同一曲面形状。并且,可动部件22B和制动元件23C的第1分割滑动面22a1、23a1彼此在第1接触部25a1处线接触,并形成为如下的曲面形状:通过制动元件23C相对于可动部件22B的相对上升,与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连续地缩短,并且第1接触部25a1处的角度θ连续地增大。同样地,可动部件22B和制动元件23C的第2分割滑动面22a2、23a2彼此在第2接触部25a2处线接触,并形成为如下的曲面形状:通过制动元件23C相对于可动部件22B的相对上升,与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连续地缩短,并且第2接触部25a2处的角度θ连续地增大。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E中,可动部件22B和制动元件23C在第1及第2接触部25a1、25a2这两处线接触,因此抑制了制动元件23C上升时发生倾斜。即,可动部件22B与制动元件23C的构成为阶梯状的第1及第2分割滑动面22a1、23a1、22a2、23a2构成制动元件23C的防倾斜机构。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3中,当制动元件23C相对地上升时,也抑制了制动元件23C的倾斜的发生,因此制动元件23C能够稳定地沿铅直方向移动。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不使制动元件23C大型化就能够确保制动面23b的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制动力F0的波动,并且能提高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将可动部件22B的第2滑动面形成为由第1及第2分割滑动面22a1、22a2构成的阶梯状,将制动元件23C的第1滑动面形成为由第1及第2分割滑动面23a1、23a2构成的阶梯状,在两处线接触,但可动部件的第2滑动面与制动元件的第1滑动面的接触部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三个以上。该情况下,将可动部件和制动元件的滑动面的阶梯数设为与接触部的个数相同的阶梯数即可。
实施方式4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5中,可动部件40的导轨8侧的面由第1分割滑动面40a1和第2分割滑动面40a2构成,第1分割滑动面40a1和第2分割滑动面40a2由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平坦面构成。另外,所谓倾斜角度是第1分割滑动面40a1或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与垂直于铅直方向的水平面所成的角度,第1分割滑动面40a1的倾斜角度比第2分割滑动面40a2的倾斜角度小。即,第1分割滑动面40a1为比第2分割滑动面40a2接近于水平面的平坦面。此外,制动元件41的可动部件40侧的面由第1分割滑动面41a1和第2分割滑动面41a2构成,第1分割滑动面41a1和第2分割滑动面41a2由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平坦面构成。并且,可动部件40的第1分割滑动面40a1和制动元件41的第1分割滑动面41a1形成为相同的倾斜角度。此外,可动部件40的第2分割滑动面40a2和制动元件41的第2分割滑动面41a2形成为相同的倾斜角度。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F中,在制动开始初期,第2分割滑动面41a2以面接触状态在可动部件40的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上滑动,同时制动元件41上升。并且,当制动元件41上升,达到第1分割滑动面41a1与可动部件40的第1分割滑动面40a1接触、且第2分割滑动面41a2与可动部件40的第2分割滑动面40a2接触的状态时,之后第2分割滑动面41a2从第2分割滑动面40a2离开,第1分割滑动面41a1以面接触状态在第1分割滑动面40a1上滑动。
因此,可动部件40与制动元件41的接触部和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随着第2分割滑动面41a2在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而直线地接近。同样地,可动部件40与制动元件41的接触部和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随着第1分割滑动面41a1在第1分割滑动面40a1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而直线地接近。并且,当从第2分割滑动面41a2在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转移至第1分割滑动面41a1在第1分割滑动面40a1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时,可动部件40与制动元件41的接触部和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离散地接近。
此外,当第2分割滑动面41a2在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第2分割滑动面40a2、41a2的法线与从导轨8分离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是一定的。同样地,当第1分割滑动面41a1在第1分割滑动面40a1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第1分割滑动面40a1、41a1的法线与从导轨8分离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是一定的,且比第2分割滑动面41a2在第2分割滑动面40a2上滑动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的角度θ大。
弹性体24构成为:其按压力F1伴随着制动元件41的上升而增加,在成为第1分割滑动面41a1与第1分割滑动面40a1接触、且第2分割滑动面41a2与第2分割滑动面40a2接触的状态前达到最大,之后减小。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F中,当第1分割滑动面41a1与第1分割滑动面40a1接触、并且制动力F0增大而使得制动元件41上升时,弹性体24产生的按压力F1减小。此外,当第1分割滑动面41a1与第1分割滑动面40a1接触、并且制动力F0减小而使得制动元件41下降时,弹性体24产生的按压力F1增加。因此,紧急停止装置20F能够以抑制制动力F0变动的方式自动调整,从而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也不使制动元件41大型化就能够确保制动面的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制动力F0的波动,并且能提高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
实施方式5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6中,可动部件43的导轨8侧的面是将由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平坦面构成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3a1、43a2、43a3、43a4、43a5以倾斜角度向下方逐渐增大的方式连结而构成的。此外,制动元件44的可动部件43侧的面是将由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平坦面构成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4a1、44a2、44a3、44a4、44a5以倾斜角度向着下方逐渐增大的方式连结而构成的。并且,可动部件43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3a1、43a2、43a3、43a4、43a5分别形成为与制动元件44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4a1、44a2、44a3、44a4、44a5各自相同的倾斜角度。
制动元件44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4a1、44a2、44a3、44a4、44a5各自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对应的可动部件43的第1至第5分割滑动面43a1、43a2、43a3、43a4、43a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窄。因此,伴随制动元件44的上升,能够从第5分割滑动面43a5、44a5滑动的状态向第4分割滑动面43a4、44a4滑动的状态、…第1分割滑动面43a1、44a1滑动的状态依次转变。此外,随着从第5分割滑动面43a5、44a5滑动的状态向第4分割滑动面43a4、44a4滑动的状态、…第1分割滑动面43a1、44a1滑动的状态转变,可动部件43与制动元件44的接触部和导轨8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离散地接近。
滑动面彼此的接触部处的角度θ按第5分割滑动面43a5、44a5的接触部、第4分割滑动面43a4、44a4的接触部、…、第1分割滑动面43a1、44a1的接触部依次增大。
弹性体24构成为:其按压力F1伴随着制动元件41的上升而增加,例如在从第4分割滑动面44a4在第4分割滑动面43a4上滑动的状态即将转移至第3分割滑动面44a3在第3分割滑动面43a3上滑动的状态前达到最大,之后减小。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G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紧急停止装置20F同样地,能够以抑制制动力F0变动的方式自动调整,从而抑制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也不使制动元件44大型化就能够确保制动面的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制动力F0的波动,并且能提高电梯系统的电力使用效率。
实施方式6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8是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第1弹性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在图17及图18中,第1弹性部件50安装于制动元件23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侧,并且构成为,当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相对地向上方移动了一定量时,与固定部件21抵接,从而产生作用力。
第1弹性部件50具备:螺旋弹簧51,其以外嵌状态安装于轴52;第1弹簧支座53,其固定于轴52的一端侧;第2弹簧支座54,其以能够沿轴52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2的另一端侧,并在与第1弹簧支座53之间夹入螺旋弹簧51;以及螺母55,其螺合于轴52的另一端,拧紧螺母55,从而螺旋弹簧51被保持为收缩在第1及第2弹簧支座53、54之间的状态。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H中,当伴随着制动力F0的增加,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上升,弹性体24产生的按压力F1超过最大值时,弹性体24产生的按压力F1减小。由此,抑制了制动力F0的变动,从而抑制了轿厢6的减速度的变化。
此时,接触部25处的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承受制动力F0,因此当制动力F0增大时,必须增大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
在该紧急停止装置20H中,当制动元件23的上升量超过一定量时,第1弹性部件50与固定部件21抵接,产生向铅直下方按压制动元件23的作用力。该第1弹性部件50产生的作用力承受一部分制动力F0,因此能减小接触部25处的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由此,不必过度增大弹性体24的按压力F1,弹性体24的设计自由度增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第1弹性部件50安装于制动元件23,但第1弹性部件50也可以安装于固定部件21。
实施方式7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9中,制动元件23D具有支承部23c,该支承部23c从制动元件23D的下端向离开导轨8的方向突出,并与可动部件22的下端相对。并且,第2弹性部件57与第1弹性部件50同样地构成,安装于支承部23c的与可动部件22的下端相对的部位,当制动元件23D的上升量超过一定量时与可动部件22的下端抵接,从而产生向下方按压制动元件23D的作用力。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I中,当制动元件23的上升量超过一定量时,第1弹性部件50与固定部件21抵接,产生向下方按压制动元件23的作用力,并且第2弹性部件57与可动部件22的下端抵接,产生向下方按压制动元件23的作用力。该第1及第2弹性部件50、57产生的向铅直下方的作用力承受一部分制动力F0,因此能减小接触部25处的垂直阻力Fv的铅直分量Fp。因此,在本实施方式7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使用第1及第2弹性部件50、57,但仅使用第2弹性部件57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7中,将对制动元件赋予向下的作用力的弹性部件设置于实施方式1的紧急停止装置,但即使该弹性部件设置于其他实施方式的紧急停止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8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1是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中的螺旋弹簧的动作的剖视图。
在图20中,固定部件106具有导孔101,且固定于轿厢6(未图示)。导孔101形成为与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平行的弧状的孔形状。在导孔101中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有滑块102。滑块102形成为能够沿导孔101的孔方向滑动移动的弧状体。连结轴103被配置成,其一端贯通滑块102,将轴向作为第1滑动面23a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能够沿第1滑动面23a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移动。此外,辊10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连结轴103的另一端。并且,弹性体即螺旋弹簧105以外嵌状态安装于连结轴103,并配置在滑块102与辊104之间。
另外,滑块102、连结轴103、辊104构成可动部件。辊104的外周面成为第2滑动面。此外,第1滑动面23a及螺旋弹簧105构成按压力施加部。第1滑动面23a成为如下的曲面:通过制动元件23相对于可动部件22的相对升降,与辊104接触的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连续地变化。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K中,当把持限速器绳索10时,制动元件23相对于轿厢6被相对地拉起。由此,第1滑动面23a与辊104接触,制动元件23向上方移动,同时被螺旋弹簧105按压而接近导轨8。由此,制动元件23的形成于与第1滑动面23a相反的一侧的制动面23b与导轨8的头部的制动面抵接。并且,当制动元件23向上方移动时,滑块102在导孔101内向上方滑动移动。并且,与滑块102的移动联动地,第1滑动面23a与辊104的接触部25相对于滑块102相对地向上方移动。此时,连结轴103维持轴向为接触部25处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的姿态,并且以轴向与铅直方向之间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移位。
如图21所示,螺旋弹簧105构成为在制动前不产生作用力。并且,在制动开始初期,弹簧支座113承受摩擦力F0的反力而从螺栓114分离,由此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急剧地上升。并且,导孔101形成为与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平行的弧状的孔形状,因此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在超过最大值后,即使连结轴103的姿态移位,螺旋弹簧105的长度也几乎不变,从而以最大值保持一定。即,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急剧地上升,并维持最大值。但是,由于制动开始初期时冲击大,因此也存在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急剧地上升后达到最大值,因冲击力的减小而减小并保持一定的情况。该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沿接触部25处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作用于接触部25。因此,在第1滑动面23a与辊104的外周面的接触部25处产生的垂直阻力Fv保持一定。并且,在制动元件23中产生按压力F1(=Fv×cosθ),在导轨8与制动元件23之间产生摩擦力F0(=F1×μ)。该摩擦力F0成为制动力。
在紧急停止装置20K中,伴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滑块102相对地向上方移动,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急剧地上升,超过最大值后减小,保持一定。此外,伴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滑块102相对地向上方移动,接触部25处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单调递增。因此,按压力施加部的按压力F1伴随着接触部25的位置向上方移动而增大,在达到一定后减小。在该紧急停止装置20K中,也利用按压力F1达到最大值的按压力施加部的特性来进行制动开始初期的制动动作,利用按压力超过最大值而减小的按压力施加部的特性来进行制动力F0的变动抑制。
即,在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保持一定的区域内,在摩擦系数μ增加、制动力F0增加的情况下,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上升,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增大,因此水平方向的力(Fv×COSθ)减小,从而能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反之,在摩擦系数μ减小、制动力F0减小的情况下,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下降,接触部25处的角度θ减小,因此水平方向的力(Fv×COSθ)增大,从而能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
这样,在紧急停止装置20K中,也能够使用检测到的制动力F0使按压力F1变化,自动地进行调整以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从而抑制减速度的变化。
此处,可以将螺旋弹簧105的作用力的初始载荷设置得比较小,根据螺旋弹簧105的压缩而增大作用力。由此,在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上升并刚接触导轨8后,为了抑制制动初期的冲击,可以将具有螺旋弹簧105的连结轴103产生的垂直阻力Fv设为比抑制摩擦力F0变化时的垂直阻力Fv小的值,伴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上升,螺旋弹簧105压缩,能实现抑制摩擦力F0变化时的垂直阻力Fv。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将由螺旋弹簧105决定的垂直阻力Fv设为一定的力,但也可以例如以导孔101与第1滑动面23a之间的距离伴随着滑块102向上方移动而逐渐缩短的方式形成导孔101的孔形状,使得由螺旋弹簧105决定的垂直阻力Fv变动。该情况下,角度θ1时的水平方向的力(Fv1×COSθ1)必须始终比大于角度θ1的角度θ2时的水平方向的力(Fv2×COSθ2)小。即,必须满足θ1<θ2、且Fv1×cosθ1>Fv2×cosθ2。
此外,如图22所示,可以代替辊104,将具有与第1滑动面23a线接触的第2滑动面107a的可动部件107配置在连结轴103的另一端。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L中也同样地动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可以像上述实施方式2、3那样,对制动元件23增加防倾倒机构,也可以像上述实施方式4那样,代替制动元件23而使用具有多个滑动面的制动元件44。
实施方式9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23中,电磁致动器110避免与可动部件22冲突地以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固定部件21,电磁致动器110的致动杆111构成为,以轴向为导轨8的宽度方向,避免与可动部件22冲突地按压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控制装置112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垂直方向的移动,并且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以得到期望的按压力。此处,电磁致动器110和控制装置112构成按压力施加部。
另外,实施方式9的紧急停止装置20J除了使用电磁致动器110及控制装置112来代替弹性体24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此处,电磁致动器110利用控制装置112,根据由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角算出的接触部25的位置信息来控制上下移动,使得致动杆111与第1滑动面23a的接触位置为接触部25的高度位置。此外,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由控制装置112控制,使得致动杆111产生的按压力F1在第1及第2滑动面22a、23a的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的同时、即制动开始初期急剧地增大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而逐渐减小,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向下方移动而逐渐增大。
在这样构成的紧急停止装置20J中,电磁致动器110由控制装置112驱动,致动杆111产生的按压力F1直接作用于制动元件23的第1滑动面23a。并且,在导轨8与制动元件23之间产生摩擦力F0(=F1×μ)。该摩擦力F0成为制动力。
在该紧急停止装置20J中,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使得随着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按压力F1急剧地上升并达到最大值,从而进行制动开始初期的制动动作,在按压力F1超过最大值后,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使得按压力F1根据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的相对位置而变动,从而进行制动力F0的变动抑制。
因此,在摩擦系数μ增加、制动力F0增加、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上升的情况下,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使得致动杆111的按压力F1减小,通过减小水平方向的力,能够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反之,在摩擦系数μ减小、制动力F0减小、接触部25相对于制动元件23相对地下降的情况下,控制电磁致动器110的驱动,使得致动杆111的按压力F1增大,通过增大水平方向的力,能够抑制摩擦力F0的变化。
这样,在紧急停止装置20J中,也能够使用检测到的制动力F0使按压力F1变化,自动地进行调整以抑制制动力F0的变动,从而抑制减速度的变化。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紧急停止装置安装于轿厢,但安装紧急停止装置的升降体不限于轿厢,可以是对重。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紧急停止装置,该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
制动元件,其被配置成能够在相对于导轨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且能够沿着所述导轨向铅直方向移动,在与所述导轨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第1滑动面,该制动元件被按压于所述导轨而产生制动力;
可动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制动元件的所述第1滑动面侧,具有与所述第1滑动面接触的第2滑动面;以及
按压力施加部,其产生将所述制动元件按压于所述导轨的按压力,
所述制动元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滑动面和所述第2滑动面滑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向铅直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构成为,随着所述第1滑动面与所述第2滑动面的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所述按压力增大,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以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导轨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电梯的升降体与所述制动元件之间,构成为随着所述制动元件向铅直上方的移动而向离开所述导轨的方向移动,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在所述可动部件与所述升降体之间,通过所述可动部件向离开所述导轨的方向的移动而移位,由此产生所述按压力,
所述弹性体的按压力经由所述可动部件施加于所述第1滑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第1滑动面和所述第2滑动面构成为在所述接触部处线接触的曲面,
所述曲面构成为,随着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制动元件向铅直上方相对移动,所述接触部处的切平面的法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第1滑动面和所述第2滑动面分别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平坦面,
所述多个平坦面以所述倾斜角度向着上方减小的方式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对所述制动元件沿着所述导轨的升降移动进行引导的防倾斜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直到所述制动元件的上升移动量达到一定量为止,不对所述制动元件赋予作用力,当所述制动元件的上升移动量超过一定量时,对所述制动元件赋予向下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直到所述制动元件的上升移动量达到一定量为止,不对所述制动元件赋予作用力,当所述制动元件的上升移动量超过一定量时,对所述制动元件赋予向下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构成为,随着所述制动元件向铅直上方移动,所述接触部向上方移动,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具备:所述第1滑动面;以及弹性体,其产生经由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接触部处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上作用于所述第1滑动面的作用力,
所述弹性体构成为,随着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所述作用力增大,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之后保持一定,
所述第1滑动面构成为,随着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制动元件向上方相对移动,所述接触部处的切平面的法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增大,
在所述接触部处的切平面的法线方向上作用于所述第1滑动面的所述作用力的水平分量成为所述按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以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导轨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电梯的升降体与所述制动元件之间,构成为随着所述制动元件向铅直上方的移动而向离开所述导轨的方向移动,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具备:电磁致动器,其产生所述按压力;以及控制装置,其驱动所述电磁致动器,使得随着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所述按压力增大,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小,
所述电磁致动器的按压力直接施加于第1滑动面。
10.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
CN201680015755.6A 2015-03-18 2016-01-14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Active CN107406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4465 2015-03-18
JP2015054465 2015-03-18
PCT/JP2016/051017 WO2016147686A1 (ja) 2015-03-18 2016-01-14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6224A CN107406224A (zh) 2017-11-28
CN107406224B true CN107406224B (zh) 2019-06-07

Family

ID=56919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5755.6A Active CN107406224B (zh) 2015-03-18 2016-01-14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0331B2 (zh)
JP (1) JP6395922B2 (zh)
KR (1) KR101986928B1 (zh)
CN (1) CN107406224B (zh)
DE (1) DE112016001260T5 (zh)
WO (1) WO20161476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5081B (zh) * 2017-01-10 2021-08-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升降机轿厢的稳定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升降机系统
US10889467B2 (en) * 2018-05-08 2021-01-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f magnet assembly to rail
CN109750465B (zh) * 2019-03-21 2023-09-26 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晾杆上升遇阻保护装置和运行方法及晾衣机
ES2935963T3 (es) * 2019-05-08 2023-03-13 Otis Elevator Co Aparato de montaje para freno de seguridad
CN114746353B (zh) * 2019-12-09 2023-07-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及其紧急停止装置
JP7276727B1 (ja) 2022-03-11 2023-05-18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停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6584A (ja) * 1990-12-07 1992-10-12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箱と釣り合い重りのための落下防止用ブレーキつかみ装置
CN1129190A (zh) * 1994-10-21 1996-08-21 科恩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的安全制动器
CN1960931A (zh) * 2004-12-15 2007-05-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
CN101233068A (zh) * 2006-07-26 2008-07-30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暂时的电梯安全空间防护等的制动装置或安全钳
CN101605713A (zh) * 2007-02-15 2009-1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安全装置
JP2014065591A (ja) * 2012-09-27 2014-04-17 Hitachi Ltd 非常止め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
JP2015009981A (ja) * 2013-07-02 2015-01-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81458A (en) * 1924-07-11 1926-04-20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afety appliance
FI98295C (fi) 1991-11-18 1997-05-26 Kone Oy Tarraaja
JP2566855Y2 (ja) * 1993-08-31 1998-03-30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ロープレスエレベータの制動装置
FI103962B (fi) * 1996-11-07 1999-10-29 Kone Corp Tarraaja
FI101782B (fi) * 1996-11-07 1998-08-31 Kone Corp Liukutarraaja
JP2001192184A (ja) 2000-01-11 2001-07-1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非常止め装置
MY143851A (en) * 2006-12-05 2011-07-15 Inventio Ag Braking device for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cabin in a lift facilit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6584A (ja) * 1990-12-07 1992-10-12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箱と釣り合い重りのための落下防止用ブレーキつかみ装置
CN1129190A (zh) * 1994-10-21 1996-08-21 科恩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的安全制动器
CN1960931A (zh) * 2004-12-15 2007-05-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
CN101233068A (zh) * 2006-07-26 2008-07-30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暂时的电梯安全空间防护等的制动装置或安全钳
CN101605713A (zh) * 2007-02-15 2009-1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安全装置
JP2014065591A (ja) * 2012-09-27 2014-04-17 Hitachi Ltd 非常止め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
JP2015009981A (ja) * 2013-07-02 2015-01-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6224A (zh) 2017-11-28
US20180044136A1 (en) 2018-02-15
JP6395922B2 (ja) 2018-09-26
US10640331B2 (en) 2020-05-05
KR101986928B1 (ko) 2019-06-07
DE112016001260T5 (de) 2017-12-07
JPWO2016147686A1 (ja) 2017-10-12
KR20170117141A (ko) 2017-10-20
WO2016147686A1 (ja) 2016-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6224B (zh) 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系统
US9663327B2 (en) Elevator braking system
US8006806B2 (en) Emergency brake of elevator
CN103492302B (zh) 具有制动器释放特征的电梯制动器
KR101033343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안전장치
EP2736828B1 (en) Adjustable safety brake
EP2695842B1 (en) Elevator device
CN106494962B (zh) 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
JP5818810B2 (ja) エレベータブレーキ装置
JPWO2007102211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CN110775769A (zh) 用于电子安全制动致动器(esba)的磁体组件
JP580975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非常止め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EP3328772B1 (en) Safety block for elevator
JP2010083640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CN114368703A (zh) 电梯机器制动控制
US20190367331A1 (en) Elevator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elevator cars that can travel along a common rail section
KR100643526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캠형 비상정지장치의 슬라이딩 깁 모듈구조
US20220135368A1 (en) Brake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an elevator and an elevator
US20210107767A1 (en) Parking brake
JP2011001150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CN111902355B (zh) 升降机设备
EP4197953A1 (en) Elevator parking brake,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vator parking brake, and control device for an elevator parking brake
EP3369687A1 (en) Elevator device
CN209427912U (zh) 大吨位电梯安全钳
JP2017065861A (ja) 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