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6013A - 座椅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06013A CN107406013A CN201680016084.5A CN201680016084A CN107406013A CN 107406013 A CN107406013 A CN 107406013A CN 201680016084 A CN201680016084 A CN 201680016084A CN 107406013 A CN107406013 A CN 1074060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component
- cable assemblies
- supporting arrangement
- seat supporting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4—Hydro-pneumatic adjustments of the sha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having two or more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 B60N2/99—Side-rests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支承装置,其具备:基座部件,其固定于座椅的内侧;桨式部件,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接触分离;气囊,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与上述桨式部件之间,在展开状态下经由上述桨式部件按压上述座椅的座椅靠垫;以及线缆部件,其具有卡止于上述基座部件的第一端以及卡止于上述桨式部件的第二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气压式座椅支承装置,其通过设置于座椅内侧的气囊展开来按压座椅靠垫,从而能够变更座椅的支承形状。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座椅支承装置具备:通过该气囊的扩缩而移动的可动部件、固定部件、以及夹设于可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支承装置具备夹设于可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的牵拉螺旋弹簧。而且,在气囊收缩时,牵拉螺旋弹簧基于该弹性力使可动部件返回到初始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1896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支承装置在气囊展开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可动部件的情况下(例如,乘客牵拉了可动部件的情况等),能够克服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不断地使该可动部件动作。进而由此,例如可能导致以下问题:该弹性部件的恢复力变弱、或者可动部件脱落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靠性更高的座椅支承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座椅支承装置具备:基座部件,其固定于座椅的内侧;桨式部件,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接触分离;气囊,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与上述桨式部件之间,在展开状态下经由上述桨式部件按压上述座椅的座椅靠垫;以及线缆部件,其具有卡止于上述基座部件的第一端以及卡止于上述桨式部件的第二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座椅支承装置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座椅的椅背侧部在气囊收缩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椅背侧部在气囊展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是设置于图2的椅背侧部的座椅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座椅支承装置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气囊收缩状态的图。
图6是图4的座椅支承装置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气囊展开状态的图。
图7是图1的车辆座椅的椅背肩部在气囊收缩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椅背肩部在气囊展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是设置于图7的椅背肩部的座椅支承装置在气囊收缩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座椅支承装置在气囊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1是形成于图9的基座部件的上端部分的贯通孔附近的放大图。
图12是形成于图9的基座部件的下端部分的贯通孔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座椅支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具备座垫2、相对于该座垫2的后端部自由倾动的椅背3、以及设置于椅背3的上端的头枕4。而且,在该椅背3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座椅支承装置10(10A、10B)。
并且,椅背3具有椅背侧部3a、3b以及椅背肩部3c,它们分别具有朝向前方鼓出的支承形状。进而由此能够确保坐在该座椅1上的乘客的良好的坐姿,并且维持该坐姿。
各座椅支承装置10(10A、10B)具有设置于椅背3内侧的气囊5(5a~5c)。各气囊5通过未图示的给排气装置所进行的空气的填充以及排出来进行扩缩。进而由此座椅支承装置10(10A、10B)能够变更设定在椅背侧部3a、3b以及椅背肩部3c的支承形状。
若详细叙述,则如图2~图4所示,配置在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A分别具备固定于椅背3的框架11的基座部件21、和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基座部件21接触分离的桨式部件22。基座部件21具有与桨式部件22对置的表面Sa、和表面Sa的相反侧的背面S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椅背侧部3a、3b的左右座椅支承装置10A包含气囊5的扩缩动作在内除其左右的不同以外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以及图3中仅记载椅背3中的一个椅背侧部3a。
基座部件21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基座部件主体21a、和设置于该基座部件主体21a的单面(肋形成面21s)的多个肋23。而且,以将设置有肋23的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朝向椅背3的背面(图2以及图3中为上侧)的状态将基座部件21固定于椅背3的框架11。
并且,桨式部件22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并配置在与基座部件主体21a对置的位置。此外,在该桨式部件22的两侧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基座部件主体21a突出的凸缘状的折返部24。而且,座椅支承装置10A以在该桨式部件22与基座部件主体21a之间夹入气囊5(5a、5b)的方式保持气囊5。
通过气囊5展开,被该气囊5按压的桨式部件22从该对置配置的基座部件主体21a分离。由此,通过桨式部件22按压设置于椅背3的内侧的座椅靠垫30,该座椅靠垫30被按压的部位与椅背3的表皮31一体地移位。此外,座椅靠垫30例如使用海绵状的缓冲材料等形成。这样,座椅支承装置10A使椅背侧部3a、3b向座椅1的前方(图2以及图3中为下侧)鼓出,从而变更椅背侧部3a、3b的支承形状。
椅背侧部3a、3b的支承面3s与坐在座椅1上的乘客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图2以及图3中为右侧)抵接。并且,基座部件主体21a以及桨式部件22相对于该支承面3s以大致并行的方式配置在椅背3的内侧。此外,设置于该椅背侧部3a、3b的座椅靠垫30(30a、30b)的通过气囊5的展开而被桨式部件22按压的部分与该桨式部件22大致紧贴。由此,该椅背侧部3a、3b的支承面3s朝向座椅1的前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图2以及图3中为左侧)移动。
并且,如图4~图6所示,座椅支承装置10A具备将基座部件21与桨式部件22之间连接的线缆部件40。具体而言,该线缆部件40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21的第一端40a、和卡止于桨式部件22的第二端40b。进而由此,从基座部件21分离的桨式部件22的动作范围、即桨式部件22在气囊5展开方向上的动作范围被限制。
若详细叙述,则在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设置有大致球状的第一末端部件45a。并且,在线缆部件40的第二端40b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第二末端部件45b。在桨式部件22设置有具有狭缝状的插通孔46a的卡止部46。第二末端部件45b相对于该卡止部46沿该狭缝形状插通到插通孔46a中而被安装。由此,第二端40b卡止于桨式部件22。
并且,线缆部件40被从基座部件21的表面侧向背面侧拉回。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卡止于该基座部件21。
基座部件21具备设置于该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端部分的引导部48。该引导部48具有供线缆部件40嵌合的引导槽,并且使用滑动性较高的软质的树脂材料形成。线缆部件40以沿着该引导部48从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状态沿着基座部件主体21a的肋形成面21s被配线。
并且,座椅支承装置10A具备以沿着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下方向方式配置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的压缩螺旋弹簧50。具体而言,压缩螺旋弹簧50在上述引导部48的下方配置在设置于肋形成面21s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条纵肋23a、23b之间。在上述纵肋23a、23b之间设置有按压板51,在该按压板51与肋形成面21s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50。线缆部件40以插通到该压缩螺旋弹簧50内的状态沿着肋形成面21s被配线。
线缆部件40具有与第一末端部件45a相邻设置的大致圆板状的抵接部件(垫圈)55。线缆部件40在该板厚方向上贯通该抵接部件55。并且,在基座部件主体21a的肋形成面21s中,在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端部附近,与位于压缩螺旋弹簧50的两侧的两条纵肋23a、23b交叉的横肋23c与上述引导部48相邻设置。压缩螺旋弹簧50以被夹入横肋23c与抵接部件55之间的状态保持于肋形成面21s。
如图5所示,线缆部件40以设置于其第一端40a的抵接部件55支承压缩螺旋弹簧50的下端的状态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卡止于该基座部件21。由此,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形成有线缆部件40的卡止机构61。
并且,如图6所示,通过气囊5的展开使桨式部件22从基底部件21分离,从而夹入作为第一抵接部的抵接部件55与作为第二抵接部的横肋23c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50被进一步压缩。
即,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形成有基于压缩螺旋弹簧50的弹性力(弹性恢复力)将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牵拉的牵拉机构62。牵拉机构62在气囊5收缩时使从基底部件21分离的桨式部件22返回到初始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从而使通过气囊5(5a、5b)的展开而变更的椅背侧部3a、3b的支承形状快速地返回到初始状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支承装置10A通过夹入抵接部件55与横肋23c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50到达压缩极限,来限制从基座部件21分离的桨式部件22的动作。由此,构成可动部的桨式部件22以及椅背侧部3a、3b的过大的动作被限制。
并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配置在椅背肩部3c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B与上述那样的配置在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A同样,也具备基底部件71以及桨式部件72。具体而言,该座椅支承装置10B中的基座部件71也具备大致平板状的基座部件主体71a、和设置于该基座部件主体71a的肋形成面71s(图7以及图8中为右侧、椅背3的背面侧)的多个肋23。桨式部件72具有与基座部件主体71a对置的平板形状部72a并能够与基座部件71接触分离。座椅支承装置10B成为如下结构:以在上述基座部件主体71a与桨式部件72的平板形状部72a之间夹入气囊5(5c)的方式保持该气囊5。
即,座椅支承装置10B也成为如下结构:通过气囊5展开,被该气囊5按压的桨式部件72从该对置配置的基座部件主体71a分离。由此,向座椅1的前方鼓出的椅背肩部3c的支承形状被变更。
基座部件主体71a以及桨式部件72的平板形状部72a相对于椅背肩部3c的支承面3s以大致并行的方式配置在椅背3的内侧。设置于椅背肩部3c的座椅靠垫30(30c)的通过气囊5的展开而被桨式部件72按压的部分与该桨式部件72大致紧贴。由此,该椅背肩部3c的支承面3s向座椅1的前方移动。
并且,座椅支承装置10B具备将基座部件71与桨式部件72之间连接的多个线缆部件80。具体而言,该座椅支承装置10B具备: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部分的第一端80a的第一线缆部件81、和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下端部分的第一端80a的第二线缆部件82。第一线缆部件81与第二线缆部件82在基座部件71的上端侧以及下端侧两处对从该基座部件71分离的桨式部件72的动作范围进行限制。
若详细叙述,则如图7~图10所示,各线缆部件80(81、82)具有第一端80a以及第二端80b。在第一端80a设置有大致球状的第一末端部件85a,在第二端80b设置有大致球状的第二末端部件85b。并且,在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部分以及下端部分对置的桨式部件72的两处与设置于上述座椅支承装置10A的桨式部件22的卡止部46相同地,分别形成有通过保持第二末端部件85b而将各线缆部件80的第二端80b卡止于桨式部件22的卡止部86、87。在基座部件主体71a中,在与上述卡止部86、87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将基座部件71的表面Sa与背面Sb连通的贯通孔88、89。而且,将第一线缆部件81与第二线缆部件82分别插通到这些贯通孔88、89中,从而该第一端80a配置在基底部件71的背面侧。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贯通孔(槽)88具有朝向该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开口的狭缝形状。第一线缆部件81相对于该贯通孔88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进入。
并且,如图12所示,形成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下端部的贯通孔89具有能够从基座部件71的表面侧插入线缆部件80(82)的第一末端部件85a的形状。该贯通孔89具有直径比第一末端部件85a大的大致圆孔形状。该贯通孔89包括向下方延伸的槽状的凹部89a。而且,插通到贯通孔89中的第二线缆部件82通过第一末端部件85a的自重而配置在该凹部89a内。
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末端部件85a配置在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供各线缆部件80插通的各贯通孔88、89具有第一末端部件85a无法从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向表面侧通过那样的孔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设置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部的贯通孔88的槽宽设定为比第一线缆部件81的第一末端部件85a的直径窄。而且,如图12所示,设置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下端部的贯通孔89的凹部89a的槽宽设定为比第二线缆部件82的第一末端部件85a的直径窄。
也就是说,上述贯通孔88、89构成为在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末端部件85a从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向表面侧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末端部件85a抵接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肋形成面71s。由此,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在基座部件71的背面Sb卡止于该基座部件71。
具体而言,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通过气囊5的收缩而使基座部件主体71a与桨式部件72的平板形状部72a处于接近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末端部件85a的自重,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向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被拉入。并且,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在通过气囊5的展开而使桨式部件72的平板形状部72a从基座部件主体71a分离的情况下,各线缆部件80经由各贯通孔88、89向基座部件71的表面侧被拉出。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末端部件85a抵接并卡止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肋形成面71s,从而各线缆部件80变成完全伸展的状态。由此,从基座部件71分离的桨式部件72的动作被限制,构成可动部的桨式部件72以及椅背肩部3c的过大的动作被限制。
并且,如图8所示,各线缆部件80(81、82)具有互不相同的牵拉长度L1、L2。即,第一线缆部件81以及第二线缆部件82在桨式部件72从基座部件71分离时,向基座部件71的表面侧被拉出的最大长度被设定为互不相同的值。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缆部件81的牵拉长度L1被设定为比第二线缆部件82的牵拉长度L2长(L1>L2)。上述第一线缆部件81以及第二线缆部件82对从基座部件71分离的桨式部件72的动作进行限制,从而规定桨式部件72在气囊5(5c)的最大展开时的姿势。
即,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支承装置10B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气囊5展开时,与桨式部件72的下侧部分相比,桨式部件72的上侧部分更向座椅1的前方突出,桨式部件72变成前倾姿势。由此,通过该桨式部件72按压座椅靠垫30(30c)的椅背肩部3c变形为其上侧比下侧更向座椅1的前方鼓出的支承形状。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1)座椅支承装置10(10A、10B)具备固定于椅背3的框架11的基座部件(21、71)、和能够相对于该基座部件(21、71)接触分离的桨式部件(22、72)。并且,座椅支承装置10在上述基座部件(21、71)与桨式部件(22、72)之间保持气囊5(5a~5c)。而且,座椅支承装置10具备线缆部件(40、80),该线缆部件(40、80)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21、71)的第一端(40a、80a)以及卡止于桨式部件(22、72)的第二端(40b、80b)。
根据上述结构,线缆部件(40、80)将基座部件(21、71)与桨式部件(22、72)连接,从而能够限制从基座部件(21、71)分离的桨式部件(22、72)的动作范围。并且,希望配置在椅背3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是更加紧凑的结构。在这一点上,也有以下优点:在线缆部件(40、80)中,与桨式部件(22、72)相对于基座部件(21、71)的接触分离状态无关地,不需要较大的配置空间。由此,座椅支承装置10能够通过紧凑且简化的结构,来确保较高的可靠性。
(2)在配置于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A中,线缆部件40从与桨式部件22对置的基座部件21的表面侧向该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被拉回。并且,在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设置有作为第一抵接部的抵接部件(垫圈)55,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即基座部件主体21a的肋形成面21s设置有作为第二抵接部的横肋23c。而且,作为压缩弹簧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50以通过被夹入抵接部件55与横肋23c之间而被压缩的状态在基底部件21的背面侧被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中,能够紧凑地形成卡止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的卡止机构61、以及牵拉该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的牵拉机构62。由此,卡止机构61以及牵拉机构62能够通过紧凑并且简化的结构,来确保较高的可靠性。
即,基于压缩螺旋弹簧50的弹性力(弹性恢复力)牵拉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从而在气囊5收缩时,能够顺利地使从该基座部件21分离的桨式部件22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通过夹入设置于线缆部件40的第一端40a的抵接部件55与基座部件21的横肋23c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50到达压缩极限,能够限制从基座部件21分离的桨式部件22的动作。此外,通过将该压缩螺旋弹簧50、抵接部件55、以及横肋23c配置在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能够实现座椅支承装置10A的紧凑化。由此,通过提高座椅支承装置10A的配置自由度,能够有效利用该椅背3内侧的空间。
(3)基座部件21具备设置于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端部分的引导部48。并且,线缆部件40被该引导部48引导从而从基座部件21的表面侧向该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被拉回。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通过桨式部件22从基座部件21分离而从该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向表面侧被拉出的线缆部件40的移动、和通过桨式部件22接近基座部件21而被从该基底部件21的表面侧向背面侧被拉入的线缆部件40的移动顺滑。由此,通过降低线缆部件40的磨损、或者该线缆部件40缠在一起的可能性,能够确保较高的可靠性。而且,能够提高形成于该基座部件21的背面Sb的卡止机构61以及牵拉机构62的设计自由度。
(4)在配置于椅背肩部3c的内侧的座椅支承装置10B中,在基座部件71(具体而言,基座部件主体71a)形成有贯通孔88、89。第一线缆部件81的第一端80a插通到贯通孔88中,第二线缆部件82的第一端80a插通到贯通孔89中。在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分别设置有无法从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向表面侧通过上述贯通孔88、89的第一末端部件85a。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各线缆部件80成为完全伸展的状态,从而第一末端部件85a卡止于基座部件71的背面Sb。由此,通过紧凑、且简化的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对从基座部件71分离的桨式部件72的动作进行限制。并且,在基座部件71与桨式部件72处于接近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末端部件85a的自重,各线缆部件80成为被拉入到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的状态。由此,能够降低各线缆部件80缠在一起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更高的可靠性。
(5)座椅支承装置10B具备: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上端部分的第一端80a的第一线缆部件81、和具有卡止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下端部分的第一端80a的第二线缆部件82。而且,第一线缆部件81的牵拉长度L1比第二线缆部件82的牵拉长度L2长(L1>L2)。
根据上述结构,在气囊5展开时,能够使桨式部件72形成为与该下侧部分相比上侧部分更向座椅1的前方侧突出的前倾姿势。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设置有具有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A,在椅背肩部3c的内侧设置有不具有这种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B。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设置不具有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B,在椅背肩部3c的内侧设置具有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A。而且,也可以将座椅支承装置10A或者座椅支承装置10B中的任一个设置于椅背侧部3a、3b以及椅背肩部3c。
此外,对于不具有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B而言,也将设置于该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的第一末端部件85a用作重物,从而能够赋予与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50的座椅支承装置10A的牵拉机构62同等的牵拉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椅背侧部3a、3b的内侧以及椅背肩部3c的内侧配置有座椅支承装置10(10A、10B)。但并不限于此,关于该座椅支承装置10的配置,可以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座椅支承装置10配置在座垫2、头枕4的内侧。此外,在将座椅支承装置10配置在座垫2的内侧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配置于座垫侧部2a、2b等(参照图1)。并且,还可以在椅背3中的除椅背侧部3a、3b以及椅背肩部3c以外的部位配置座椅支承装置10。进一步,例如,还可以在长软椅等座椅附加的构成要件内配置座椅支承装置10。而且,关于座椅支承装置10的总数以及配置的组合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椅支承装置10A中,利用作为压缩弹簧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50、以及沿上下方向夹入该压缩螺旋弹簧50的第一抵接部(抵接部件55)以及第二抵接部(横肋23c)形成卡止机构61以及牵拉机构6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设置于基座部件21的背面侧,则该卡止机构61以及牵拉机构62的结构可以任意地变更。
例如,压缩螺旋弹簧50以及第二抵接部的配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也可以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之间夹入压缩螺旋弹簧50之外的压缩弹簧部件。此外,还可以使用多个压缩弹簧部件。此外,该卡止机构61与牵拉机构62可以是独立的。而且,该牵拉机构62也可以使用牵拉弹簧部件、其他施力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椅支承装置10A中,线缆部件40经由设置于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上端部分的引导部48从基座部件21的表面侧向背面侧被拉回。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经由基座部件主体21a的下端部分、或者贯通孔等其他部位将线缆部件40从基座部件21的表面侧向背面侧拉回。这种情况下,在线缆部件40的经过部位也可以不具有引导部48。
·并且,在座椅支承装置10B中,各线缆部件80(81、82)插通到形成于基座部件主体71a的各贯通孔88、89中。而且,第一末端部件85a从基座部件71的背面侧抵接于基座部件主体71a,从而相对于该基座部件71卡止。但并不限于此,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相对于基底部件71的卡止结构也可以任意地变更。例如,可以是各线缆部件80在基底部件71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松弛那样的结构。而且,在基座部件71的表面侧,将各线缆部件80的第一端80a卡止的结构、或者在基座部件71与桨式部件72之间夹设牵拉弹簧部件的结构等组合也并不排除上述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支承装置10B具备两根牵拉长度(L1、L2)互不相同的线缆部件80(81、82)。但并不限与此,座椅支承装置10B也可以具备三根以上牵拉长度不同的线缆部件80。由此,能够任意地设定气囊5展开时的桨式部件72的姿势。此外,座椅支承装置10B也可以包含牵拉长度相等的多根线缆部件80。而且,所有的线缆部件80也可以具有相等的牵拉长度。
Claims (6)
1.一种座椅支承装置,其中,具备:
基座部件,其固定于座椅的内侧;
桨式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接触分离;
气囊,其设置于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桨式部件之间,在展开状态下经由所述桨式部件按压所述座椅的座椅靠垫;以及
线缆部件,其具有卡止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第一端以及卡止于所述桨式部件的第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线缆部件从与所述桨式部件对置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侧向该基座部件的背面侧被拉回,并且,
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背面侧设置有卡止所述线缆部件的第一端的卡止机构、和牵拉该线缆部件的第一端的牵拉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支承装置,其中,具备:
第一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线缆部件的第一端;
第二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背面;以及
压缩弹簧部件,其被夹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座部件设置有将所述线缆部件从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侧向背面侧引导的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将与所述桨式部件对置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与该基座部件的背面连通的贯通孔,
所述线缆部件被插通于贯通孔,并且,
在所述线缆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无法从所述基座部件的背面侧向表面侧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末端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支承装置,其中,
具备牵拉长度不同的多根所述线缆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76012A JP2016196202A (ja) | 2015-04-02 | 2015-04-02 | シートサポート装置 |
JP2015-076012 | 2015-04-02 | ||
PCT/JP2016/060438 WO2016159105A1 (ja) | 2015-04-02 | 2016-03-30 | シートサポー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06013A true CN107406013A (zh) | 2017-11-28 |
Family
ID=57005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16084.5A Pending CN107406013A (zh) | 2015-04-02 | 2016-03-30 | 座椅支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079336A1 (zh) |
EP (1) | EP3279028A4 (zh) |
JP (1) | JP2016196202A (zh) |
CN (1) | CN107406013A (zh) |
WO (1) | WO20161591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39882A (zh) | 2021-03-29 | 2022-10-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座椅调节装置 |
JP7382369B2 (ja) | 2021-08-06 | 2023-11-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0997A (en) * | 1991-03-05 | 1994-01-25 | Mercedes-Benz Ag | Motor vehicle seat |
EP1162108A1 (de) * | 2000-06-08 | 2001-12-12 | Keiper GmbH & Co. | Fahrzeugsitz mit Einstiegs- und Ausstiegshilfe |
JP2008143306A (ja) * | 2006-12-08 | 2008-06-26 | Toyoda Gosei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2106601A (ja) * | 2010-11-17 | 2012-06-07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5003532A (ja) * | 2013-06-19 | 2015-01-0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7483Y2 (zh) * | 1980-11-12 | 1986-08-15 | ||
EP2431220B1 (en) * | 2009-05-11 | 2014-10-29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eat |
JP6140499B2 (ja) * | 2013-03-27 | 2017-05-3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駆動機構 |
-
2015
- 2015-04-02 JP JP2015076012A patent/JP2016196202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
- 2016-03-30 CN CN201680016084.5A patent/CN107406013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3-30 US US15/562,135 patent/US201800793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3-30 EP EP16772986.2A patent/EP327902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3-30 WO PCT/JP2016/060438 patent/WO20161591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0997A (en) * | 1991-03-05 | 1994-01-25 | Mercedes-Benz Ag | Motor vehicle seat |
EP1162108A1 (de) * | 2000-06-08 | 2001-12-12 | Keiper GmbH & Co. | Fahrzeugsitz mit Einstiegs- und Ausstiegshilfe |
JP2008143306A (ja) * | 2006-12-08 | 2008-06-26 | Toyoda Gosei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2106601A (ja) * | 2010-11-17 | 2012-06-07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5003532A (ja) * | 2013-06-19 | 2015-01-0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79028A4 (en) | 2018-03-21 |
WO2016159105A1 (ja) | 2016-10-06 |
US20180079336A1 (en) | 2018-03-22 |
EP3279028A1 (en) | 2018-02-07 |
JP2016196202A (ja) | 2016-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697331C2 (ru) |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инка сиденья для сидень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RU2697322C2 (ru) |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подушка сидень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1654072B (zh) | 汽车的可折叠椅背的侧边靠垫装置 | |
US8616642B2 (en) | Fold-and-dive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 |
US8960785B2 (en) | Vehicle seat | |
US9446694B2 (en) | Extendable comfort headrest | |
CN107406013A (zh) | 座椅支承装置 | |
CN206841214U (zh) |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 |
KR101428389B1 (ko) | Mpv 차량의 헤드레스트 장치 | |
RU2695548C2 (ru) |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гибкий закр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 |
US20210339869A1 (en) | Vehicle seating | |
US9409499B2 (en) | Conveyance seat | |
US11192474B1 (en) | Retractable car seat | |
CN110382289A (zh) | 头枕引导件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8688525B (zh) | 气动致动座椅坐垫 | |
US10231549B2 (en) | Multi-function seat cushion | |
US10252647B2 (en) | Vehicle seat | |
AU2017326743B2 (en) | Aircraft seat | |
US10843604B2 (en) | Vehicle seat | |
US11142108B2 (en) | Bushing arrangement for headrest assembly | |
JP5069092B2 (ja) | バックル付シートベルト構造 | |
KR100534943B1 (ko) | 자동차용 폴드 앤 다이브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 구조 | |
JPH11321419A (ja) | 車両ドア用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
JP6501025B1 (ja) | 挟み込み検知方法、及び挟み込み検知スイッチ | |
US11364830B2 (en) |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height of headrest for motor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