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87662B - 握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握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87662B
CN107387662B CN201710134489.5A CN201710134489A CN107387662B CN 107387662 B CN107387662 B CN 107387662B CN 201710134489 A CN201710134489 A CN 201710134489A CN 107387662 B CN107387662 B CN 1073876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rail
linear body
rail portion
wed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344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87662A (zh
Inventor
铃木实
堀井智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Wi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ko Wi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ko Wi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ko Wi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87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7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87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7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1/00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 F16G11/04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with wedging action, e.g. friction clamps
    • F16G11/044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with wedging action, e.g. friction clamps friction clamps deforming the cable, wire, rope or cor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握持装置(10)包括:第1部件(11),具有第1轨道部(15)、第1楔部(16)及将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相连结的第1连结部(17);第2部件(12),具有第2轨道部(25)、第2楔部(26)及将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相连结的第2连结部(27)。第1连结部(17)在第1楔部(16)和第1轨道部(15)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第1轨道部(15)引导与第1楔部(16)之间夹持线状体(L)的状态的第2楔部(26)。第2连结部(27)在第2楔部(26)和第2轨道部(25)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第2轨道部(25)引导与第2楔部(26)之间夹持线状体(L)的状态的第1楔部(16)。通过握持装置(10),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所需作业的负担。

Description

握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日本专利公报第3220162号公开的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如图6所示,日本专利公报第3220162号公开的握持装置包括:框体81,形成有能使线状体L插通的贯通路81a;第1楔体82,配置在与贯通路81a相连的第1空间81b;第2楔体83,配置在与贯通路81a相连的第2空间81c;螺旋弹簧84,对第1楔体82施力;以及螺栓85,用于使第2楔体83移动。通过使螺栓85向一个方向旋转,能够使第2楔体83向第2空间81c滑动。据此,能够由第1楔体82和第2楔体83夹持线状体L。另一方面,通过使螺栓85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能够使第2楔体83离开线状体L,解除握持线状体L的状态。
日本专利公报第3220162号公开的握持装置具有将第1楔体82及第2楔体83设置在框体81内部的结构,因此,为了使第2楔体83滑动,需要使用螺栓85。而且,为了使第2楔体83滑动,需要进行使螺栓85旋转的作业。特别是,有时要在难以看到手边的作业空间进行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作业,因此,日本专利公报第3220162号公开的握持装置中存在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作业较为繁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所需作业的负担的握持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握持装置是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包括: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第1楔部及将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1楔部相连结的第1连结部;以及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第2楔部及将所述第2轨道部和所述第2楔部相连结的第2连结部。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所述第1连结部在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1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1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1楔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楔部。所述第2连结部在所述第2楔部和所述第2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2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2楔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1楔部。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握持装置是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包括: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和第1楔部;以及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和第2楔部。所述第1轨道部被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第2楔部。所述第2轨道部被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第1楔部。所述握持装置被构成为通过让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使所述第1楔部沿着所述第2轨道部滑动并且所述第2楔部沿着所述第1轨道部滑动,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2楔部彼此接近,从而握持所述线状体。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所需作业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握持装置握持线状体的情形的图。
图2是所述握持装置的第1部件的立体图。
图3(a)是所述第1部件的正视图;图3(b)是所述第1部件的俯视图;图3(c)是所述第1部件的左侧视图;图3(d)是所述第1部件的右侧视图;图3(e)是所述第1部件的仰视图。
图4是所述握持装置的第2部件的立体图。
图5(a)至图5(e)是用于说明利用第1部件和第2部件握持线状体的顺序的图。
图6是以往的握持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握持装置10通过使两个部件11和12相卡止来握持线状体L。线状体L例如可以为钢缆、电缆等。图1表示用于保持形成有环的状态下的线状体L的握持装置10。即,表示将两根线状体L一并握持时的情形。然而,握持装置10的利用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握持装置10也可以握持一根线状体L。在此情况下,握持装置10也可以握持线状体L来防止插通于图中省略的固定体的通孔中的线状体L从通孔脱掉。
如图1所示,握持装置10具备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被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但是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形状。
第1部件11由金属或树脂制成,一体地具有第1轨道部15、第1楔部16和第1连结部17。第1连结部17将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相连结,从而在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2、图3(a)至图3(e)所示,第1轨道部15呈沿一个方向伸长的形状。第1轨道部15具有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底部15a、与底部15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左端部)相连接的左侧部15b以及与底部15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右端部)相连接的右侧部15c。底部15a的内侧面作为与第1楔部16相向的引导面15d发挥功能,并且,底部15a的朝向与内侧面(引导面15d)相反侧的外侧面构成第1部件11的外表面。左侧部15b和右侧部15c在与底部15a正交的方向上连接于底部15a。左侧部15b的内表面作为与引导面15d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相连接的左侧面15e发挥功能。右侧部15c的内表面作为与引导面15d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相连接的右侧面15f发挥功能。左侧面15e和右侧面15f彼此相向。后面叙述的第2楔部26插入到由引导面15d、左侧面15e和右侧面15f界定的空间。
第1楔部16也具有沿着一个方向伸长的形状。第1楔部16具有与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相向的握持面16a、朝向与握持面16a相反侧的按压面16b、将握持面16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和按压面16b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相连接的左被引导面16c、以及将握持面16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和按压面16b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相连接的右被引导面16d。
按压面16b构成朝向与第1轨道部15的外侧面相反侧的第1部件11的外表面。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和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相互平行。握持面16a的剖面被形成为凹状,以便使线状体L插入。因此,握持面16a被形成为沿着第1楔部1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沟状。另外,握持面16a并不限定为沟状,也可以为平坦。
第1连结部17具有左连结部17a和右连结部17b。左连结部17a将第1轨道部15的包含左侧面15e的左侧部15b与第1楔部16的包含左被引导面16c的左侧部相连结。右连结部17b将第1轨道部15的包含右侧面15f的右侧部15c与第1楔部16的包含右被引导面16d的右侧部相连结。左连结部17a的一端部与第1轨道部15的左侧部15b的突出端面(与底部连接的连接面相反侧的面)相结合,左连结部17a的另一端部与第1楔部16的左被引导面16c相结合。右连结部17b的一端部与第1轨道部15的右侧部15c的突出端面(与底部连接的连接面相反侧的面)相结合,右连结部17b的另一端部与第1楔部16的右被引导面16d相结合。
在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和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之间形成有间隙19。该间隙19沿着第1轨道部15的长边方向逐渐变窄。具体而言,握持面16a相对于引导面15d倾斜,以使握持面16a和引导面15d之间的间隔从第1轨道部15的末端部15g向顶端部15h逐渐扩大。即,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沿着相对于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在引导面15d和握持面16a之间的间隔最窄的第1轨道部1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末端部)15g配置有第1连结部17。在该一端部15g,由引导面15d、左连结部17a、握持面16a和右连结部17b界定开口20。引导面15d和握持面16a之间的间隔(间隙19的宽度)随着离开结合了第1连结部17的一侧的端部而逐渐扩大。因此,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顶端部)15h,第1轨道部15最远离第1楔部16。
在第1轨道部15的外表面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末端部15g)设置有加强部22。通过设置加强部22,可以增加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轨道部15的壁厚。但是也可以省略加强部22。
第2部件12也与第1部件11同样地由金属或树脂制成,被形成为与第1部件11同样的形状及尺寸。如图4所示,第2部件12一体地具有第2轨道部25、第2楔部26和第2连结部27。第2连结部27将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相连结,从而在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之间形成间隙。
第2轨道部25具有沿着一个方向伸长的形状。第2轨道部25具有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底部25a、与底部25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左端部)相连接的左侧部25b、以及与底部25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右端部)相连接的右侧部25c。底部25a的内侧面作为与第2楔部26相向的引导面25d发挥功能,并且,底部25a的朝向与内侧面相反侧的外侧面构成第2部件12的外表面。左侧部25b和右侧部25c在与底部25a正交的方向上连接于底部25a。左侧部25b的内表面作为与引导面25d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相连接的左侧面25e发挥功能。右侧部25c的内表面作为与引导面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相连接的右侧面25f发挥功能。左侧面25e和右侧面25f彼此相向。第1楔部16插入到由引导面25d、左侧面25e和右侧面25f界定的空间。
第2楔部26也具有沿着一个方向伸长的形状。第2楔部26具有与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相向的握持面26a、朝向与握持面26a相反侧的按压面26b、将握持面26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和按压面26b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相连接的左被引导面26c、以及将握持面26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和按压面26b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相连接的右被引导面26d。按压面26b构成朝向与第2轨道部25的外表面相反侧的第2部件12的外表面。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和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相互平行。握持面26a的剖面被形成为凹状,以便使线状体L插入。因此,握持面26a被形成为沿着第2楔部2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沟状。另外,握持面26a并不限定为沟状,也可以为平坦。
第2连结部27具有左连结部27a和右连结部27b。左连结部27a将第2轨道部25的包含左侧面25e的左侧部25b与第2楔部26的包含左被引导面26c的左侧部相连结。右连结部27b将第2轨道部25的包含右侧面25f的右侧部25c与第2楔部26的包含右被引导面26d的右侧部相连结。左连结部27a的一端部与第2轨道部25的左侧部25b的突出端面(与底部连接的连接面相反侧的面)相结合,左连结部27a的另一端部与第2楔部26的左被引导面26c相结合。右连结部27b的一端部与第2轨道部25的右侧部25c的突出端面(与底部连接的连接面相反侧的面)相结合,右连结部27b的另一端部与第2楔部26的右被引导面26d相结合。第2连结部27的左连结部27a和右连结部27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第1连结部17的左连结部17a和右连结部17b之间的间隔相同。
在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之间形成有间隙29。该间隙29沿着第2轨道部25的长边方向逐渐变窄。具体而言,握持面26a相对于引导面25d倾斜,以使握持面26a和引导面25d之间的间隔从第2轨道部25的末端部25g向顶端部25h逐渐扩大。即,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沿着相对于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在引导面25d和握持面26a之间的间隔最窄的第2轨道部2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末端部)25g配置有第2连结部27。在该一端部25g,由引导面25d、左连结部27a、握持面26a和右连结部27b界定开口30。引导面25d和握持面26a之间的间隔随着离开结合了第2连结部27的一侧的端部而逐渐扩大。因此,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顶端部)25h,第2轨道部25最远离第2楔部26。在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组合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第1楔部16沿着第2轨道部25向使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27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且,第2楔部26沿着第1轨道部15移动,从而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相互接近。此外,通过使第1楔部16沿着第2轨道部25向让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27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使第2楔部26沿着第1轨道部15移动,从而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相互离开。
另外,第1连结部17及第2连结部27的尺寸被设定为,当使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时,在第1楔部16及第2楔部26卡住线状体L之前不会相互碰撞的尺寸。
在第2轨道部25的外表面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末端部25g)设置有加强部32(参照图1)。通过设置加强部32,可以增加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第2轨道部25的壁厚。但是也可以省略加强部32。
第2楔部26的宽度(左被引导面26c和右被引导面26d之间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第1轨道部15的左侧面15e和右侧面15f之间的间隔的尺寸。此外,第1楔部16的宽度(左被引导面16c和右被引导面16d之间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第2轨道部25的左侧面25e和右侧面25f之间的间隔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楔部26的宽度和第1楔部16的宽度被设定为相同的尺寸。
在握持装置10设有使第1轨道部15和第2楔部26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35、以及使第2轨道部25和第1楔部16相卡合的第2卡合部36。第1卡合部35包括形成于第1轨道部15的卡合突条35a(参照图2)和形成于第2楔部26的卡合沟35b(参照图4),该卡合沟35b的剖面形状对应于卡合突条35a的剖面形状。第2卡合部36包括形成于第2轨道部25的卡合突条36a(参照图4)和形成于第1楔部16的卡合沟36b(参照图2),该卡合沟36b的剖面形状对应于卡合突条36a的剖面形状。另外,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第1卡合部35的卡合突条35a形成在第2楔部26,并将卡合沟35b形成在第1轨道部15。此外,也可以将第2卡合部36的卡合突条36a形成在第1楔部16,并将卡合沟36b形成在第2轨道部25。
在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分别形成有可与用于防止脱掉的销(图中省略)相卡合的防脱沟11a、12a。通过使销卡止到防脱沟11a、12a,能够阻止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另外,也可以省略销的防脱沟11a、12a。
另外,也可以设置将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连接的连接部件(图中省略)。连接部件例如可以由线状的部件构成。这样,不会在作业中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的任一个脱落。
在此,参照图5(a)至图5(e),对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握持装置10来握持线状体L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a)所示,在使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向的状态下保持两个部件11和12。即,以使第1轨道部15的顶端部15h和第2轨道部25的顶端部25h相向的姿势,保持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接着,从外侧使线状体L的顶端L1插通于第1部件11的开口20,并且,从内侧使该线状体L的顶端L1插通于第2部件12的开口30。另外,也可以在现场组合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之前,先使线状体L插通于第1部件11中,并在现场使该线状体L插通于第2部件12。这样,能够减轻现场的作业负担。
接着,如图5(b)所示,使通过了第2部件12的线状体L的顶端L1折返,按照第2部件12、第1部件11的顺序使线状体L的顶端L1通过该第2部件12和第1部件11。即,从外侧使被折返的线状体L的顶端L1插通于第2部件12的开口30,并从内侧使通过了第2部件12的线状体L的顶端L1插通于第1部件11的开口20。
然后,如图5(c)所示,使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互接近。接着,使第1部件11的第1楔部16插入到由第2部件12的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左侧面25e和右侧面25f所界定的空间,并使第2部件12的第2楔部26插入到由第1部件11的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左侧面15e和右侧面15f所界定的空间。此时,使第2轨道部25的卡合突条36a插入第1楔部16的卡合沟36b,并使第1轨道部15的卡合突条35a插入第2楔部26的卡合沟35b。由此,能够防止第2部件12相对于第1部件11倾斜,并能防止第1部件11相对于第2部件12倾斜。这样,能够使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的姿势稳定。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线状体L的插通作业。此外,可以顺畅地进行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的相对移动。在此状态下,将由线状体L形成的环设定为规定的尺寸。
接着,如图5(d)所示,进一步使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沿着轨道部15、25的长边方向移动。由此,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逐渐接近。并且,在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之间卡住线状体L,线状体L被握持装置10可靠地握持后,停止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的相对移动。由此,线状体L以形成环的状态被固定。当利用第1楔部16及第2楔部26握持线状体L时,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从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力的反作用力。此外,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从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力的反作用力。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通过第1连结部17相连结,而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通过第2连结部27相连结。因此,各引导面15d、25d在握持线状体L时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楔部26、16的力。而且,此时沿着线状体L的顶端L1被拉拽的方向固定线状体L,因此握持装置10也不会松懈。另外,此时,由于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27相互离开,因此在作用有拉拽线状体L的力时,允许第1部件11的第1连结部17和第2部件12的第2连结部27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然后,在图5(d)的状态下,例如向线状体L的顶端L1被拉拽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线状体L时,根据力的大小,如图5(e)所示,第1部件11的第1连结部17和第2部件12的第2连结部27有时会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楔部16及第2楔部26可插入到第1部件11的第1轨道部15和第2部件12的第2轨道部25之间的间隙内。而且,第1楔部16被第2轨道部25引导,第2楔部26被第1轨道部15引导。由此,可以通过第1楔部16及第2楔部26夹住线状体L来进行握持。即,由于具有第1轨道部15及第1楔部16的第1部件11和具有第2轨道部25及第2楔部26的第2部件12被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因此能够使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相对地移动。而且,在第1部件11的第1楔部16和第1轨道部15之间形成有能够引导第2楔部26的间隙19,在第2部件12的第2楔部26和第2轨道部25之间形成有能够引导第1楔部16的间隙29,可以在所述第1楔部16和第2楔部26之间夹住线状体L。因此,通过让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相对地移动,能够使第1楔部16及第2楔部26以卡住线状体L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可以在第1楔部16和第2楔部26之间夹持线状体L。所以,不需要进行以往的使楔部相对于框体移动的作业,如旋转螺栓的作业等,只要使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相对地移动即可。因此,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L所需作业的负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从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力的反作用力。此外,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从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L的力的反作用力。此时,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通过第1连结部17相连结,第2楔部26插入于第1轨道部15和第1楔部16之间,而且,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通过第2连结部27相连结,第1楔部16插入于第2轨道部25和第2楔部26之间。因此,各引导面15d、25d当握持线状体L时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楔部26、16的力。所以能够可靠地握持线状体L。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和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相互平行,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和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相互平行。因此,可以使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互平行地滑动。所以,能够轻松地进行用于使楔部16、26嵌入的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的相对移动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沿着相对于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沿着相对于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倾斜的方向延伸。因此,只要使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相对地滑动,就能够使第1楔部16的握持面16a和第2楔部26的握持面26a彼此接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1卡合部35及第2卡合部36,因此可以防止第2部件12相对于第1部件11倾斜,还能够防止第1部件11相对于第2部件12倾斜。因此,在使线状体L插通于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时,即使不牢靠地保持这两个部件11、12,也能够使这两个部件11、12的姿势稳定。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线状体L插通于第1部件11及第2部件12的作业。此外,可以使第2楔部26沿着滑动方向相对于第1轨道部15轻松地移动,还可以使第1楔部16沿着滑动方向相对于第2轨道部25轻松地移动。即,可以防止第2楔部26脱离第1轨道部15,也可以防止第1楔部16脱离第2轨道部25,因此能够稳定地使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相对地移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及改善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和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相互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1轨道部15的引导面15d和第1楔部16的按压面16b也可以倾斜,随着接近第1轨道部15的末端部15g逐渐使引导面15d和按压面16b之间的间隔稍微变窄。在此情况下,随着第1楔部16进入第2部件12的里侧,能够提高针对线状体L的握持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和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相互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2轨道部25的引导面25d和第2楔部26的按压面26b也可以倾斜,随着接近第2轨道部25的末端部25g逐渐使引导面25d和按压面26b之间的间隔稍微变窄。在此情况下,随着第2楔部26进入第1部件11的里侧,能够提高针对线状体L的握持力。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第1卡合部35及第2卡合部36,但并不限定于此。其中,也可以省略第1卡合部35。此外,也可以省略第2卡合部36。
在此,将上述实施方式加以概括。
(1)上述实施方式的握持装置是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包括:
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第1楔部及将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1楔部相连结的第1连结部;以及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第2楔部及将所述第2轨道部和所述第2楔部相连结的第2连结部。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所述第1连结部在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1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1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1楔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楔部。所述第2连结部在所述第2楔部和所述第2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2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2楔部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1楔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楔部及第2楔部可以插入到第1部件的第1轨道部和第2部件的第2轨道部之间的间隙。并且,第1楔部被第2轨道部引导,第2楔部被第1轨道部引导。由此,可以通过第1楔部及第2楔部夹住线状体来进行握持。即,由于具有第1轨道部及第1楔部的第1部件11和具有第2轨道部及第2楔部的第2部件被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因此能够使第1部件及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而且,在第1部件的第1楔部和第1轨道部之间形成有能够引导第2楔部的间隙,在第2部件的第2楔部和第2轨道部之间形成有能够引导第1楔部的间隙,可以在第1楔部和第2楔部之间夹住线状体。因此,通过让第1部件及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能够使第1楔部及第2楔部以卡住线状体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可以在第1楔部和第2楔部之间夹持线状体。所以,不需要进行以往的使楔部相对于框体移动的作业,如旋转螺栓的作业等,只要使第1部件及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即可。因此,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所需作业的负担。
(2)所述第1轨道部也可以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第2楔部的引导面,所述第2轨道部也可以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第1楔部的引导面。在此情况下,所述第1楔部也可以具有利用从所述线状体接受的反作用力对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面,所述第2楔部也可以具有利用从所述线状体接受的反作用力对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面。
通过该方式,第1轨道部的引导面从第2楔部的按压面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的力的反作用力。此外,第2轨道部的引导面从第1楔部的按压面接受用于握持线状体的力的反作用力。此时,第1轨道部和第1楔部通过第1连结部相连结,第2楔部插入于第1轨道部和第1楔部之间,而且,第2轨道部和第2楔部通过第2连结部相连结,第1楔部插入于第2轨道部和第2楔部之间,因此,各引导面在握持线状体时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楔部件的力。所以能够可靠地握持线状体。
(3)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按压面也可以相互平行,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按压面也可以相互平行。
通过该方式,可以使第1部件和第2部件相互平行地滑动。所以,能够轻松地进行用于使楔部嵌入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相对移动操作。
(4)所述第1楔部也可以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所述第2楔部也可以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在此情况下,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握持面也可以沿着相对于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握持面也可以沿着相对于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通过该方式,只要使第1部件及第2部件相对地滑动,就能够使第1楔部的握持面和第2楔部的握持面彼此接近。
(5)所述握持装置还可以设有:第1卡合部,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用于使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2楔部相卡合;以及第2卡合部,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用于使所述第2轨道部和所述第1楔部相卡合。
通过该方式,能够防止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倾斜,并能防止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倾斜。因此,在使线状体插通于第1部件及第2部件时,即使不牢靠地保持这两个部件,也能够使这两个部件的姿势稳定。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线状体插通于第1部件及第2部件的作业。此外,可以使第2楔部沿着滑动方向相对于第1轨道部轻松地移动,还可以使第1楔部沿着滑动方向相对于第2轨道部轻松地滑动。即,可以防止第2楔部脱离第1轨道部,也可以防止第1楔部脱离第2轨道部,因此能够稳定地使第1部件和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
(6)上述实施方式的握持装置是用于握持线状体的握持装置,包括: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和第1楔部;以及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和第2楔部。所述第1轨道部被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第2楔部。所述第2轨道部被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第1楔部。所述握持装置被构成为通过让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使所述第1楔部沿着所述第2轨道部滑动并且所述第2楔部沿着所述第1轨道部滑动,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2楔部彼此接近,从而握持所述线状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使第1部件和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时,第1楔部被第2轨道部引导,第2楔部被第1轨道部引导。由此,可以通过第1楔部及第2楔部夹住线状体来进行握持。而且,第1部件设有第1楔部,第2部件设有第2楔部,因此,通过让第1部件及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能够使第1楔部及第2楔部以卡住线状体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可以在第1楔部和第2楔部之间夹持线状体。所以,不需要进行以往的使楔部相对于框体移动的作业,如旋转螺栓的作业等,只要使第1部件及移动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即可。因此,能够减轻握持线状体所需作业的负担。

Claims (7)

1.一种握持装置,用于握持线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第1楔部及将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1楔部相连结的一对第1连结部,所述第1楔部、第1轨道部和一对第1连结部以环形的方式彼此连结;以及
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第2楔部及将所述第2轨道部和所述第2楔部相连结的一对第2连结部,所述第2楔部、第2轨道部和一对第2连结部以环形的方式彼此连结;其中,
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所述第1楔部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
所述第2楔部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
所述一对第1连结部在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1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1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握持面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楔部,
所述一对第2连结部在所述第2楔部和所述第2轨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由所述第2轨道部引导与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握持面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1楔部,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以将所述线状体夹在中间的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2楔部插入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2轨道部之间的方式相互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轨道部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第2楔部的引导面,
所述第2轨道部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第1楔部的引导面,
所述第1楔部具有利用从所述线状体接受的反作用力对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面,
所述第2楔部具有利用从所述线状体接受的反作用力对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握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按压面相互平行,
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按压面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握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握持面沿着相对于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握持面沿着相对于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握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握持面沿着相对于所述第1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握持面沿着相对于所述第2轨道部的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握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1卡合部,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用于使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2楔部相卡合;以及
第2卡合部,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用于使所述第2轨道部和所述第1楔部相卡合。
7.一种握持装置,用于握持线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部件,具有第1轨道部、第1楔部及用于连接第1轨道部和第1楔部的一对第1连结部,所述第1楔部、第1轨道部和一对第1连结部以环形的方式彼此连结;以及
第2部件,具有第2轨道部、第2楔部及用于连接第2轨道部和第2楔部的一对第2连结部,所述第2楔部、第2轨道部和一对第2连结部以环形的方式彼此连结;其中,
所述第1轨道部能够引导所述第2楔部,
所述第2轨道部能够引导所述第1楔部,
所述第1楔部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
所述第2楔部具有用于握持所述线状体的握持面,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组合,以使得将所述线状体夹在中间的所述第1楔部和所述第2楔部插入所述第1轨道部和所述第2轨道部之间,
通过让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使所述第1楔部沿着所述第2轨道部滑动并且所述第2楔部沿着所述第1轨道部滑动,所述第1楔部的所述握持面和所述第2楔部的所述握持面彼此接近,从而握持所述线状体。
CN201710134489.5A 2016-03-28 2017-03-08 握持装置 Active CN107387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3630A JP6077158B1 (ja) 2016-03-28 2016-03-28 把持装置
JP2016-063630 2016-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87662A CN107387662A (zh) 2017-11-24
CN107387662B true CN107387662B (zh) 2020-08-25

Family

ID=57981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34489.5A Active CN107387662B (zh) 2016-03-28 2017-03-08 握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77158B1 (zh)
CN (1) CN1073876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2563B1 (ja) 2017-10-12 2018-06-13 東京製綱株式会社 くさびクランプ及び鋼線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95563A (en) * 1945-04-09 1947-12-09 Gordon Cargal Improvement in anchorage or coupling devices for cable or rope ends
SU580387A1 (ru) * 1976-02-11 1977-11-15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И Энергетики Лес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Канатный зажим
SU1204843A1 (ru) * 1984-04-04 1986-01-15 Волжско-Кам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Водного Лесотранспорта Канатный зажим
CN2213886Y (zh) * 1994-12-28 1995-11-29 顾成 锥形紧固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73128A (ja) * 1989-04-12 1990-11-07 Toho Perlite Co Ltd 樹木の支持施工方法
JP2651800B2 (ja) * 1994-09-12 1997-09-10 耕市 長畑 索道ワイヤーの固定具
JP5697292B1 (ja) * 2014-02-18 2015-04-08 Rtb株式会社 ロープ装着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95563A (en) * 1945-04-09 1947-12-09 Gordon Cargal Improvement in anchorage or coupling devices for cable or rope ends
SU580387A1 (ru) * 1976-02-11 1977-11-15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И Энергетики Лес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Канатный зажим
SU1204843A1 (ru) * 1984-04-04 1986-01-15 Волжско-Кам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Водного Лесотранспорта Канатный зажим
CN2213886Y (zh) * 1994-12-28 1995-11-29 顾成 锥形紧固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77158B1 (ja) 2017-02-08
CN107387662A (zh) 2017-11-24
JP2017180500A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8519B2 (ja) 連結具
JP4125991B2 (ja) 斜面部の傾斜を大きくしたボールロック式ケーブルタイ
EP3006653A1 (en)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JP2017022100A (ja) 押込クランプ保持具、押込クランプアセンブリ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要素
US20020000026A1 (en) Binding tool
JPH03201374A (ja) 端子係止具付コネクタ
EP2700779A1 (en) Moving device for moving movable body
CN114305567B (zh) 医疗设备
US11199244B2 (en) String stopper
CN111656048B (zh) 夹紧装置
CN107387662B (zh) 握持装置
KR20140058686A (ko) 커넥터의 단자 분리 구조
US7295746B2 (en) Optical connector which can be disassembled and disassembling tool suitable to disassemble the same
US20100284761A1 (en) Press Type Fastener
EP4067671A1 (en) Lock for holding a first part to a second part and assembly of a first part and a second part
JP5331979B2 (ja) 取り外し工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アダプタの取り外し方法
CN112628262A (zh) 组合式锁固单元
JP2017180823A (ja) 把持装置
CN108140987B (zh) 电连接装置
KR20110032881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20160113245A (ko) 통합형 클램프를 갖는 에지 보호 부싱
CN110100116B (zh) 楔形夹及钢丝
JP2006039444A (ja) 光コネクタ用アダプタに対する挿抜工具
KR20200079724A (ko) 스페이서를 구비한 커넥터
JP6997281B1 (ja) ケーブル抜け止め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