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54827A -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54827A
CN107354827A CN201710347568.4A CN201710347568A CN107354827A CN 107354827 A CN107354827 A CN 107354827A CN 201710347568 A CN201710347568 A CN 201710347568A CN 107354827 A CN107354827 A CN 107354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ck rail
side member
foreign substance
removing apparatus
substance re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475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54827B (zh
Inventor
木上昭吾
衣笠有辉
佐藤孝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bte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bte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02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77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abtesco Corp filed Critical Nabte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54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54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54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54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8/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the permanent way of railways; 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tramway rails
    • E01H8/1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ails, flange grooves, or the like railway parts, e.g. removing ice from contact rails, removing mud from flange grooves
    • E01H8/12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ails, flange grooves, or the like railway parts, e.g. removing ice from contact rails, removing mud from flange grooves specially adapted to grooved rails, flangeways, or like parts of the permanent way, e.g. level crossings or switches
    • E01H8/125Pneumatically or hydraulically loosening, removing or dislodging undesirable matter, e.g. removing by blowing, suction or flushing ; Loosening or removing by means of hea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9/00Protection of permanent way against development of dust or against the effect of wind, sun, frost, or corrosion; Means to reduce development of nois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20Safety means for switches, e.g. switch point protectors, auxiliary or guiding rail memb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24Heating of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eaning Of Streets, Tracks, Or Beaches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具备基本轨(100)和尖轨(200)的转辙器部(X1)的异物除去装置(Y1)包括:导入侧构件(4),其具有导入流路(44),在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沿着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22),其具有使喷嘴部(21)和导入流路(44)连通的连通流路(22c),该喷嘴部(21)用于向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喷射异物除去用介质,连结部(22)在比基本轨(100)的底面(B1)靠下方的区域连结于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在俯视时位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的导入侧构件(4)的另一端部(42)能够进行用于将一端部(41)以防脱的状态保持在连结部(22)上的操作。

Description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9月11日、申请号为2015105805995、发明名称为“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和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铁道的转辙器部包括基本轨和位于该基本轨附近的尖轨。在该转辙器部中,通过尖轨以接近基本轨的方式移动或者尖轨以远离基本轨的方式移动,能够变更通过该转辙器部的列车的行进方向。在该转辙器部设置在例如降雪地区的情况下,有时会在基本轨和尖轨之间蓄积冰雪等异物。在基本轨和尖轨之间蓄积了冰雪等异物时,尖轨有可能无法与基本轨接触。因此,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8657号)和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44602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用于除去基本轨和尖轨之间的异物的异物除去装置。
如图11所示,专利文献1的异物除去装置包括从隔着基本轨71而与尖轨72相反的一侧延伸到基本轨71的底面73的下方的接合部74、连接于该接合部74的靠尖轨72侧的端部的弯曲部75、以及连接于该弯曲部75并且配置在基本轨71和尖轨72之间的喷嘴部76。在专利文献1的异物除去装置中,从外部的储气罐输送到接合部74的压缩空气经过弯曲部75而从喷嘴部76喷射。由此,能够除去已蓄积在基本轨71和尖轨72之间的冰雪等异物。
此外,如图12所示,专利文献2的异物除去装置包括从隔着基本轨81而与尖轨相反的一侧延伸到基本轨81的底面82的下方的配管接合部83、连接于该配管接合部83的靠尖轨侧的端部并且在基本轨81和尖轨之间沿着各轨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角管84、以及设置在该角管84上的喷嘴部。在此,配管接合部83在基本轨81的底面82的下方被分割为一侧部83a和另一侧部83b。而且,该一侧部83a和另一侧部83b利用螺钉构件85互相固定。在专利文献2的异物除去装置中,从外部的压缩空气源装置输送到配管接合部83的压缩空气经过角管84而从喷嘴部喷射。由此,能够除去已蓄积在基本轨81和尖轨之间的冰雪等异物。
在专利文献1的异物除去装置中,例如在接合部74、弯曲部75以及喷嘴部76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难以将该异物除去装置设置在转辙器部。具体地讲,在基本轨71和尖轨72之间的间隔较窄的情况下,难以将由接合部74、弯曲部75以及喷嘴部76一体地形成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接合部74从基本轨71和尖轨72之间向基本轨71的底面73的下方插入。因此,作为将由接合部74、弯曲部75以及喷嘴部76一体地形成的异物除去装置设置在转辙器部的方法,想到在从隔着基本轨71而与尖轨72相反的一侧将喷嘴部76、弯曲部75以及接合部74插入到基本轨71的下方之后、再将喷嘴部76配置在基本轨71和尖轨72之间的方法。但是,例如在转辙器部应用于板式轨道的情况下,基本轨71的底面73下方的空间较窄,难以将喷嘴部76和弯曲部75插入到该空间中。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异物除去装置中,配管接合部83在基本轨81的底面82的下方被分割为一侧部83a和另一侧部83b。因此,在将专利文献2的异物除去装置向转辙器部设置的情况下,例如将一侧部83a、角管84以及喷嘴部以一体地形成的状态从基本轨81和尖轨之间配置在预定的设置部位。然后,将另一侧部83b从隔着基本轨81而与尖轨相反的一侧向基本轨81的下方插入。由此,即使在基本轨81的底面82下方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异物除去装置设置在转辙器部。但是,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将专利文献2的异物除去装置向转辙器部设置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在基本轨81的底面82的下方利用螺钉构件85将一侧部83a和另一侧部83b固定起来的作业,从而可能会降低作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作业性降低的同时容易地设置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和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的设置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包括基本轨和尖轨,该尖轨位于所述基本轨的附近,能够以接近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并且能够以远离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其中,该异物除去装置包括:导入侧构件,其具有供异物除去用介质导入的导入流路,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沿着该基本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具有使喷嘴部和所述导入流路连通的连通流路,该喷嘴部用于向所述基本轨和所述尖轨之间喷射所述异物除去用介质,所述连结部在比所述基本轨的所述底面靠下方的区域连结于所述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所述导入侧构件的在俯视时位于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外侧的另一端部能够进行用于使所述导入侧构件的所述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连结部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转辙器部、异物除去装置以及压缩空气源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表示安装在基本轨上之后的状态。
图3是从与图2相反的一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表示安装在基本轨上之后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是省略了保持板和拉拽构件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图,是从尖轨侧观察连结部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表示使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保持于导出侧构件的连结部之前的状态。
图9是图8所示的变形例的连结部的下端部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异物除去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异物除去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例子,其本质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参照的各图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构成构件中的、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需的主要构件简化示出。
图1示出用于列车轨道进行分岔的部分即转辙器部X1、设置在转辙器部X1的异物除去装置Y1、以及用于向异物除去装置Y1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源Z1。
转辙器部X1是在列车的路线上切换该列车的行进方向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辙器部X1应用于多个枕木并列并且在各枕木之间铺满了砾石的有砟轨道。另外,转辙器部X1也可以应用于板式轨道。
转辙器部X1具有以预定间隔设置的一对基本轨100和设置在该一对基本轨100之间的一对尖轨200。尖轨200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基本轨100附近。尖轨200通过沿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移动,能够以接近基本轨100的方式移动,并且能够以远离基本轨100的方式移动。具体地讲,在一对尖轨200的顶端安装有共用的转轨棒210,通过利用未图示的转辙器(日文:ポイント)切换装置操作该转轨棒210,一对尖轨200以保持着预定间隔的状态在一对基本轨100之间沿宽度方向移动。由此,转辙器部X1能够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一侧的尖轨200接近一侧的基本轨100且另一侧的尖轨200远离另一侧的基本轨100的状态、和另一侧的尖轨200接近另一侧的基本轨100且一侧的尖轨200远离一侧的基本轨100的状态。
如图2~图4所示,基本轨100具有轨道主体110和脚部120。
轨道主体110具有第1部位111和第2部位112。第1部位111是轨道主体110中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位,其支承第2部位112。第1部位111具有位于尖轨200侧的第1侧面111a和位于该第1侧面111a的相反侧的第2侧面111b。第2部位112连接于第1部位111的上端,其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第1部位111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宽。列车的车轮在第2部位112的上表面滚动。此外,第2部位112是供尖轨200接触的部位。在尖轨200与基本轨100的第2部位112接触了的状态下,在尖轨200和第1部位111的第1侧面111a之间存在空隙。另外,在图1中,对于一对基本轨100中的一侧的基本轨100的第2部位112,省略了其一部分而示出。
脚部120是支承轨道主体110的部位。脚部120连接于第1部位111的下端。脚部120具有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自轨道主体110向尖轨200侧延伸的第1脚部121、和向该第1脚部121的相反侧延伸的第2脚部122。脚部120的下表面成为基本轨100的底面B1。其中,如图4所示,在基本轨100的底面B1和位于该底面B1的下方的地面之间设有空隙。
异物除去装置Y1是用于除去已蓄积在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的冰雪等异物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异物除去装置Y1沿着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空开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其在构成有砟轨道的多个枕木之间安装在基本轨100上。另外,在图1中仅图示了安装在一对基本轨100中的一侧的基本轨100上的异物除去装置Y1,在一对基本轨100中的另一侧的基本轨100上也同样安装有异物除去装置Y1。
异物除去装置Y1向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喷射从压缩空气源Z1供给来的压缩空气。具体地讲,压缩空气源Z1包括共通地连接于各异物除去装置Y1的连接管300、用于打开/关闭该连接管300的电磁阀400、在比电磁阀400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于连接管300的空气罐500、以及连接于该空气罐500的压缩机600。压缩空气源Z1通过打开电磁阀400而将空气罐500中的利用压缩机600压缩了的空气经由连接管300向各异物除去装置Y1导入。而且,在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各异物除去装置Y1通过喷射自压缩空气源Z1导入的压缩空气而除去冰雪等异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除去冰雪等异物的异物除去用介质,压缩空气被向异物除去装置Y1中导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温水等作为异物除去用介质而向异物除去装置Y1导入,使蓄积在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的冰雪等异物融化,从而实现除去该异物。
如图2~图4所示,异物除去装置Y1具有导出侧构件2、垫片构件3、导入侧构件4、保持板5以及拉拽构件6。
导出侧构件2是用于导出自压缩空气源Z1导入到异物除去装置Y1的压缩空气的构件。导出侧构件2具有喷嘴部21和连结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部21和连结部22一体地形成。
喷嘴部21是向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喷射压缩空气的部位。喷嘴部21配置在尖轨200和基本轨10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部21是扁平状的构件,其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喷嘴部21沿着轨道主体110的第1部位111的第1侧面111a配置。在喷嘴部21和第1侧面111a之间设有空隙S1。另外,喷嘴部21和第1侧面111a也可以彼此接触。
喷嘴部21具有用于喷射压缩空气的多个流出口21a。流出口21a为了沿着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喷射压缩空气而在喷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面开口。
连结部22是用于连结喷嘴部21和导入侧构件4的构件。连结部22连接于喷嘴部21,相对于该喷嘴部21向下方延伸。具体地讲,如图2所示,连结部22在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比喷嘴部21的尺寸小的宽度。
连结部22具有位于第1脚部121的上方的上端部22A、隔着第1脚部121而位于与上端部22A相反的一侧的下端部22B、以及用于连接上端部22A和喷嘴部21的连接部22C。
上端部22A沿着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延伸。下端部22B位于底面B1的下方。连结部22以自上端部22A起到下端部22B为止沿着第1部位111的第1侧面111a、第1脚部121以及底面B1的方式设置,上端部22A和下端部22B在垂直方向上将第1脚部121夹在中间。上端部22A和下端部22B的在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稍稍大于导入侧构件4的直径。
连接部22C连接上端部22A中的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尖轨200的相反侧的端部、即上端部22A中的最接近第1部位111的顶端部22m和大致矩形的喷嘴部21中的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下端。由此,连接部22C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部22C的宽度稍稍小于上端部22A和下端部22B的宽度。
连结部22还具有相对部22a、内螺纹部22b以及连通流路22c。
相对部22a是用于连接上端部22A和下端部22B的部位,其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与第1脚部121相对。
相对部22a具有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与第1脚部121相对的相对面,在该相对面上设有垫片构件3。垫片构件3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被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夹在中间。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垫片构件3,而是使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的相对面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直接接触。
内螺纹部22b是与导入侧构件4中的后述的外螺纹部41a连结的部位。内螺纹部22b位于底面B1的下方。具体地讲,内螺纹部22b是使下端部22B中的、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靠导入侧构件4侧的表面的一部分向尖轨200侧凹陷而形成的。内螺纹部22b形成在连结部22的在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部22b位于底面B1的下方,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位于比底面B1靠下方的区域即可。即,内螺纹部22b位于将底面B1在水平方向上延长的虚拟面的下方即可。
连通流路22c是用于连通喷嘴部21的各流出口21a和后述的导出侧构件2的导入流路44的流路。连通流路22c共通地连接于各流出口21a,并且在内螺纹部22b处开口。
导入侧构件4是从压缩空气源Z1导入压缩空气的构件。导入侧构件4具有一端部41、另一端部42、该一端部41和另一端部42之间的中间部43、以及自一端部41起到另一端部42为止以直线状延伸的导入流路44。导入侧构件4由自一端部41起到另一端部42为止呈直线形状的管材构成。
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位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一端部41具有外螺纹部41a。外螺纹部41a呈朝向一端部41的顶端而直径变小的锥形。此外,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由此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在该状态下,一端部41在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以防脱的状态保持在连结部22上,在外螺纹部41a处开口的导入流路44与在内螺纹部22b处开口的连通流路22c相连接。
导入侧构件4的另一端部42位于俯视时的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其沿着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另一端部42成为在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时能够保持的部位。即,另一端部42是在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时能够保持的部位。异物除去装置Y1的设置作业人员能够在俯视时的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保持着另一端部42的状态下使该另一端部42转动,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由此,能够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另一端部42连接于压缩空气源Z1的连接管300,能够自该连接管300向在另一端部42处开口的导入流路44中导入压缩空气。
导入侧构件4的中间部43在一端部41和另一端部42之间且位于底面B1的下方。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部43具有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第1突出部43a向铅垂方向的一侧突出。此外,第2突出部43b向第1突出部43a的相反侧突出。即,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绕导入侧构件4的轴线以180°的相位差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43a与底面B1接触,后述的拉拽构件6的U型螺栓61被勾挂在第2突出部43b上。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彼此独立,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T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43a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突出部43a也可以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2突出部43b与底面B1接触,并且后述的拉拽构件6的U型螺栓被勾挂在第1突出部43a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43具有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这两个突出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1个或3个以上突出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绕导入侧构件4的轴线以180°的相位差设置,但各突出部的相位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90°等。
保持板5和拉拽构件6是用于将异物除去装置Y1固定在基本轨100上的构件。
保持板5具有按压部51和倾斜部52。按压部51以与第2脚部122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是从上方按压该第2脚部122的部位。倾斜部52连接于按压部51,以朝向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与第1脚部121相反的一侧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自按压部51延伸。在倾斜部52上形成有沿着该倾斜部52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长孔52a、52b。长孔52a、52b位于俯视时隔着导入侧构件4的位置。
拉拽构件6具有U型螺栓61和螺母62a、62b。U型螺栓61的弯曲部分勾挂在第2突出部43b上,并且其两端部分分别插入到长孔52a、52b中。而且,U型螺栓61的分别插入到长孔52a、52b中的两端部分由螺母62a、62b紧固,由此,U型螺栓61以沿着与倾斜部52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于该倾斜部52。
在此,U型螺栓61在利用螺母62a、62b固定于倾斜部52的状态下对第2突出部43b施力。由此,拉拽构件6在于保持板5处受到反作用力的同时将导入侧构件4向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42侧拉拽。与此相应地,连结于导入侧构件4的导出侧构件2也受到拉力,从而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部22a被隔着垫片构件3而按压于第1脚部121。通过这样利用保持板5和拉拽构件6将相对部22a按压于第1脚部121,能够将异物除去装置Y1安装在基本轨100上。
接着,对异物除去装置Y1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1)配置工序
首先,从上方向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插入导出侧构件2。此时,将连结部22的下端部22B插入到比基本轨100的底面B1靠下方的区域。而且,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彼此相对的位置停止插入,上端部22A和下端部22B以在垂直方向上将第1脚部12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连结部22。由此,设置在下端部22B上的内螺纹部22b在底面B1的下方以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向尖轨200侧凹陷的方式配置。
2)连结工序
接下来,保持导入侧构件4的另一端部42,并将该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沿着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从第2脚部122侧向底面B1的下方插入。此时,作业人员一边从上方看着基本轨100和导出侧构件2,一边将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朝向基本轨100的长度方向上的连结部22的中央部分插入。由此,将外螺纹部41a插入到内螺纹部22b中。接着,通过在底面B1的俯视时的外侧保持另一端部42并使该另一端部42转动,从而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由此,使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在该状态下,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以防脱的状态保持在连结部22上。而且,在外螺纹部41a处开口的导入流路44连接于在内螺纹部22b处开口的连通流路22c。
此时,调整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的位置,使得第1突出部43a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突出而与底面B1接触。另外,在难以以第1突出部43a朝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突出的方式调整绕导入侧构件4的轴线的朝向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的位置,使得第2突出部43b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突出。
3)安装工序
接着,以按压部51位于第2脚部122之上且倾斜部52朝向与第1脚部121相反的一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保持板5。然后,将U型螺栓61的弯曲部分勾挂在第2突出部43b上,将该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分别插入到形成在倾斜部52上的长孔52a、52b中。在将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分别插入到长孔52a、52b中之后,将该U型螺栓61保持为与倾斜部52正交的姿态,并在该状态下将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和螺母62a、62b分别紧固。由此,U型螺栓61以在倾斜部52处获取反作用力、并对导入侧构件4施加拉力的状态被固定,将保持导入侧构件4的连结部22向基本轨100侧拉拽。因此,相对部22a被隔着垫片构件3而按压于第1脚部121。这样,异物除去装置Y1安装在基本轨100上,该异物除去装置Y1的设置完成。
另外,在紧固U型螺栓61和螺母62a、62b时,与第2突出部43b的位置相应地适当变更U型螺栓61在长孔52a、52b内的位置。具体地讲,在第2突出部43b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连结部22侧的情况下,使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穿过长孔52a、52b的接近上端的部分,在该状态下紧固该两端部分和螺母62a、62b。另一方面,在第2突出部43b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连结部22的相反侧的情况下,使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穿过长孔52a、52b的接近下端的部分,在该状态下紧固该两端部分和螺母62a、62b。通过这样适当地变更长孔52a、52b和U型螺栓6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应于第2突出部43b的位置来变更U型螺栓61相对于导入侧构件4的相对位置。由此,在使倾斜部52和U型螺栓61正交的状态下,将该U型螺栓61固定于倾斜部52。
在以上说明的异物除去装置Y1中,导入侧构件4和连结部22分离,在比基本轨100的底面B1靠下方的区域中,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在此,导入侧构件4的另一端部42在俯视时位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因此,异物除去装置Y1的设置作业人员从基本轨100和尖轨200之间在预定的设置部位设置导出侧构件2,在俯视时位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的区域保持导入侧构件4的另一端部42而使该另一端部42转动。由此,能够将导入侧构件4向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插入,并使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因此,即使在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狭窄那样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设置作业,并且不必在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进行复杂的固定作业等,因此,能够抑制作业性降低。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由于导入侧构件4自一端部41起到另一端部42为止呈直线形状,因此,在设置该异物除去装置Y1时,在将导入侧构件4插入到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的状态下使另一端部42转动的操作变容易。因此,一边使另一端部42转动一边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的操作变容易,作业性提高。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在设置该异物除去装置Y1时,通过一边使另一端部42转动一边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从而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的操作变容易。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外螺纹部41a和内螺纹部22b位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轨100的底面B1下方的空间而使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保持于连结部22。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由于外螺纹部41a呈锥形,因此,能够在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时容易地调整绕导入侧构件4的轴线的朝向。此外,通过使锥形的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能够抑制压缩空气从一端部41和连结部22之间漏出。因此,不必在该一端部41和连结部22之间设置密封垫,能够削减部件件数。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出侧构件2中喷嘴部21和连结部22一体地形成。因此,压缩空气不会从导出侧构件2中的除流出口21a之外的部位漏出。因此,从压缩空气源Z1向异物除去装置Y1导入的压缩空气的利用效率升高。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在保持板5上形成有长孔52a、52b,通过变更U型螺栓61在该长孔52a、52b内的位置,能够变更导U型螺栓61相对于导入侧构件4的相对位置。因此,即便例如第1脚部121的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产生尺寸误差、将异物除去装置Y1固定于该基本轨100的状态下的第2突出部43b的位置发生错位,也能够稳定地将U型螺栓61勾挂在该第2突出部43b上。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无论U型螺栓61在长孔52a、52b内的位置如何变更,都能够将U型螺栓61以与倾斜部52正交的姿态固定于该倾斜部52。因此,能够稳定地将U型螺栓61固定于倾斜部52。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中的一者承担相对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来说的抵座(日语:当て座)的作用,另一者承担勾挂在U型螺栓61上的作用。因此,能够对应于导入侧构件4的朝向而适当变更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这二者的作用,该导入侧构件4的设置变得容易。具体地讲,例如在仅设有第1突出部43a和第2突出部43b中的承担抵座作用的第1突出部43a的情况下,在第1突出部43a相对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位置发生了错位时,需要通过使外螺纹部41a相对于内螺纹部22b旋转而将其拧入内螺纹部22b,从而将第1突出部43a调整到适当的位置。此时,需要使外螺纹部22b最大程度地旋转将近360°。相对于此,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在由于第1突出部43a相对于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位置发生了错位而难以将该第1突出部43a用作基本轨100的抵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外螺纹部41a相对于内螺纹部22b旋转而将其拧入内螺纹部22b,将第2突出部43b调整到适合作为基本轨100的抵座的位置。此时,由于外螺纹部22b的旋转量最大也是180°以下,因此,与需要使该外螺纹部22b旋转将近360°的上述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很小的力进行安装作业。
并且,在异物除去装置Y1中,通过对应于基本轨100的尺寸的制造误差而在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之间设置垫片构件3,能够将喷嘴部21相对于轨道主体110的相对位置设定在最佳位置。
并且,异物除去装置Y1是在基本轨100的第1侧面111a和喷嘴部21之间设置空隙S1的方式。因此,能够降低与列车的行驶相应的振动经由基本轨100被传递到喷嘴部21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在喷嘴部21和连结部22之间的连结部位的由该振动的传递引起的应力集中。而且,在该方式中,不必对应于基本轨100的尺寸的制造误差来微调该喷嘴部21的位置以使得喷嘴部21与第1侧面111a接触,因此,异物除去装置Y1的设置作业变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外螺纹部41a和内螺纹部22b。
例如,也可以在连结部22的下端部22B中的、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靠导入侧构件4侧的面上形成压入口,将一端部41压入到该压入口,从而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
此外,也可以使用管接头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管接头由两个构件构成,通过将一个构件安装于一端部41并且将另一个构件安装于连结部22,并在该状态下保持另一端部42而将一端部41插入到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从而在该下方使管接头的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连结。由此,使得一端部41和连结部22相互连结。
此外,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具有贯通孔22d而替代内螺纹部22b,导入侧构件4具有凸缘部45而替代外螺纹部41a。
贯通孔22d设置在连结部22中的、位于比基本轨100的底面B1靠下方的区域的部位,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下端部22B。连通流路22c在下端部22B的用于形成贯通孔22d的内周面上的上方部位处开口。
凸缘部45设置在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的顶端。导入流路44在比凸缘部45靠另一端部42侧的位置且在导入侧构件4的外周面上的上方部位处开口。凸缘部45具有比贯通孔22d的直径大的直径。此外,导入侧构件4中的除凸缘部45之外的部位具有比贯通孔22d的直径稍小的直径。
导入侧构件4插入到贯通孔22d中,凸缘部45与下端部22B中的靠尖轨200侧的面相接触。由此,导入侧构件4连结于连结部22。在该状态下,导入侧构件4于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中的、朝向隔着该基本轨100而与尖轨200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上以防脱的状态保持在连结部22上。此外,在该状态下,在下端部22B的内周面的上方部位开口的连通流路22c和在导入侧构件4的外周面的上方部位开口的导入流路44互相连接。
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为了使导入侧构件4连结于连结部22,作业人员在保持着凸缘部45的状态下将另一端部42从尖轨200侧向贯通孔22d中插入。而且,在隔着基本轨100而与尖轨200相反的一侧保持已到达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外侧的另一端部42并对该另一端部42进行拉拽,从而使凸缘部45与下端部22B中的靠尖轨200侧的面相接触。
这样,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向贯通孔22d中插入了另一端部42之后,在底面B1的俯视时的外侧保持另一端部42并对该另一端部42进行拉拽,从而使凸缘部45与下端部22B中的靠尖轨200侧的面相接触,由此能够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连结部22上设有凹部22e来替代贯通孔22d。凹部22e设置在与贯通孔22d同样的部位,连结部22b以从下方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导入侧构件4的一部分插入到底面B1的下方的状态下,通过在隔着基本轨100而与尖轨200相反的一侧保持位于底面B1外侧的另一端部42,并将导入侧构件4向上方提起,从而将该导入侧构件4嵌入到凹部22e中。然后,在将导入侧构件4嵌入到凹部22e中的状态下使凸缘部45与下端部22B中的靠尖轨200侧的面相接触,从而能够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
此外,在图8和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导入侧构件4具有一凸部46和另一凸部47来替代外螺纹部41a,连结部22具有开口部22f来替代内螺纹部22b。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中省略了基本轨100的图示。此外,图9是从正面观察图8所示的连结部22的下端部22B中的、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靠导入侧构件4侧的面时的图。
一凸部46形成在一端部41的顶端,其向该一端部41的径向的一侧突出。另一凸部47形成在一端部41的顶端,其在该一端部41的径向上向一凸部46的相反侧突出。
开口部22f以使下端部22B中的、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靠导入侧构件4侧的面的一部分向尖轨200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开口部22f具有一凹部22g和另一凹部22h。一凹部22g是在将一端部41向开口部22f插入时供一凸部46穿过的部分。此外,另一凹部22h是在将一端部41向开口部22f插入时供另一凸部47穿过的部分。
在此,在连结部22的下端部22B上设有一槽部22i和另一槽部22j。具体地讲,一槽部22i以使开口部22f中的靠尖轨20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沿径向凹陷的方式形成。一槽部22i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一凹部22g。一槽部22i的宽度形成得稍稍大于一个凸部46的厚度。此外,另一个槽部22j以使开口部22f中的靠尖轨20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沿径向凹陷的方式形成,且在该径向上位于与一槽部22i相反的一侧。另一槽部22j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另一凹部22h。一槽部22i的宽度形成得稍稍大于一个凸部46的厚度,另一槽部22j的宽度形成得稍稍大于另一凸部47的厚度。
在设置图8和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异物除去装置Y1时,设置作业人员一边在底面B1的俯视时的外侧保持另一端部42,一边将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向底面B1的下方插入。然后,使一凸部46的位置对准一凹部22g的位置、使另一凸部47的位置对准另一凹部22h的位置,从而将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向开口部22f插入。最后,在一端部41到达开口部22f的靠尖轨200侧的端部的时刻,使另一端部42在底面B1的俯视时的外侧向图9所示的箭头A1方向转动,从而将一凸部46嵌入到一槽部22i中、将另一凸部47嵌入到另一槽部22j中。
这样,在图8和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在底面B1的俯视时的外侧使另一端部42转动,将一凸部46嵌入到一槽部22i中、将另一凸部47嵌入到另一槽部22j中,由此,能够使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
此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基本轨100在三个以上部位处与导入侧构件4和连结部22接触。此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于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彼此分开的两个部位处从上方与第1脚部121接触。具体如下所述。
导入侧构件4在第1突出部43a处从脚部120的下方与该脚部120接触。即,导入侧构件4在一个部位处从基本轨100的下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
连结部22的上端部22A包含作为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顶端部22m和基端部22n。顶端部22m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1部位111侧,经由连接部22C与喷嘴部21相连接。基端部22n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顶端部22m相反的一侧,与相对部22a相连接。顶端部22m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第1部位111侧的部位的上表面相接触。此外,基端部22n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相对部22a侧的部位的上表面相接触。即,连结部22的上端部22A于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两个部位处从基本轨100的上方与该基本轨接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2的上端部22A不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第1部位111侧的部位接触,而仅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相对部22a侧的部位接触。相对于此,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的上端部22A的顶端部22m在喷嘴部21的垂直方向上的下方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第1部位111侧的部位接触。即,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更接近喷嘴部21的一侧与基本轨100的脚部120接触。
此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没有设置垫片构件3。因此,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在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之间形成有空隙。另外,第1脚部121和相对部22a也可以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接触。
这样,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导入侧构件4从基本轨100的下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并且连结部22从基本轨100的上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因此,基本轨100被夹持在导入侧构件4和连结部22之间。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异物除去装置Y1安装在基本轨100上。而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异物除去装置Y1以从上下两侧夹持脚部120的方式在三个部位处与该脚部120接触。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异物除去装置Y1安装在基本轨100上。
并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上端部22A中的与连接部22C相连接的顶端部22m与基本轨100的第1脚部121接触。具体地讲,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在喷嘴部21的垂直方向上的下方与基本轨100的脚部120接触。而且,连接部22C和喷嘴部21这两个在导出侧构件2中的比顶端部22m靠喷嘴部21侧的部位成为悬臂状态。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能够使连结部22和基本轨100的接触点接近喷嘴部21。因此,在成为悬臂状态的连接部22C和喷嘴部21这二者中,能够缩短连接部22C的长度。由此,能够减小由振动的影响引起的喷嘴部21的移位,并且能够抑制该喷嘴部21处的应力。具体地讲,能够使喷嘴部21处的最大应力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减少40%左右,并且将安全率设为两倍以上。由此,能够降低由振动导致喷嘴部21破损的可能性。
并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连结部22于在基本轨10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的顶端部22m和基端部22n这两个部位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因此,在将异物除去装置Y1设置于转辙器部X1时,该异物除去装置Y1稳定且设置容易。
并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顶端部22m和基端部22n这两个部位与基本轨100接触,能够稳定地将连结部22安装在基本轨100上,因此,还可以不设置垫片构件3,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并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不仅能够使连结部22的顶端部22m与第1脚部121中的靠第1部位111侧的部位接触,还能够降低喷嘴部21产生破损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使异物除去装置Y1的结构紧凑。
另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连结部22以在顶端部22m和基端部22n这两个部位从基本轨100的上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的方式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导入侧构件4在至少一个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并且连结部22在至少一个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导入侧构件4和连结部22在至少三个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异物除去装置Y1就能够稳定地安装在该基本轨100上。因此,例如,连结部22也可以通过在一个部位处从基本轨100的上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并且使图10所示的下端部22B与底面B1接触,从而从基本轨100的下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异物除去装置Y1在两个部位处从基本轨100的下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并且在一个部位处从基本轨100的上方与该基本轨100接触,由此,异物除去装置Y1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基本轨100上。另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对异物除去装置Y1在三个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异物除去装置Y1也可以在四个以上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例如,异物除去装置Y1也可以在顶端部22m、基端部22n、下端部22B以及第1突出部43a这四个部位处与基本轨100接触。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全部方面都只是例示,并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不以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说明表示,其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保持板5呈在按压部51和倾斜部52之间弯折的形状,按压部51和第2脚部122的上表面面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保持板5也可以呈没有弯折的平板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平板形状的保持板5以跨在导入侧构件4的上表面和第2脚部122的顶端上表面这二者上的方式倾斜配置,且与第2脚部122线接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导出侧构件2配置在基本轨100的预定位置之后,将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从第2脚部122侧向底面B1的下方插入,使该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基本轨100的底面B1的下方空间足够大的情况、或者能够通过挖掘基本轨100的底面B1下方的石渣而扩大该下方的空间的情况,就能够使导入侧构件4在连结于导出侧构件2的状态下配置在基本轨100的下方,之后再固定在该基本轨100上。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通过使外螺纹部41a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2b,能够使导入侧构件4的一端部41连结于连结部22。然后,以导入侧构件4从第1脚部121侧插入到底面B1的下方、且喷嘴部21从尖轨200的下方插入到该尖轨200和基本轨100之间的方式配置导出侧构件2和导入侧构件4之间的连结体。在这样将导出侧构件2和导入侧构件4配置在基本轨100的预定位置之后,将U型螺栓61以勾挂在第2突出部43b上的方式配置。然后,将U型螺栓61的两端部分插入到保持板5的长孔52a、52b中,利用螺母62a、62b将U型螺栓61固定在保持板5上。由此,异物除去装置Y1能够安装在基本轨100。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概述。
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包括基本轨和尖轨,该尖轨位于所述基本轨的附近,能够以接近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并且能够以远离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其中,该异物除去装置包括:导入侧构件,其具有供异物除去用介质导入的导入流路,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沿着该基本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具有使喷嘴部和所述导入流路连通的连通流路,该喷嘴部用于向所述基本轨和所述尖轨之间喷射所述异物除去用介质,所述连结部在比所述基本轨的所述底面靠下方的区域连结于所述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所述导入侧构件的在俯视时位于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外侧的另一端部能够进行用于使所述导入侧构件的所述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连结部的操作。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导入侧构件和连结部分离,在比基本轨的底面靠下方的区域中,该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连结部。在此,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在俯视时位于基本轨的底面的外侧。因此,异物除去装置的设置作业人员例如从基本轨和尖轨之间在预定的设置部位设置连结部,在基本轨的底面的俯视时的外侧区域操作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由此,能够将导入侧构件插入到基本轨底面的下方,并使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连结部。这样,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由于导入侧构件和连结部彼此分离,因此,即使在基本轨底面的下方空间狭窄的情况下,设置作业也很容易。而且,由于不必在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进行复杂的固定作业等,因此,能够抑制作业性降低。
优选的是,所述导入侧构件自所述一端部起到所述另一端部为止呈直线形状。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在设置该异物除去装置时,在将导入侧构件插入到基本轨底面下方的状态下使该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转动的操作变容易。因此,一边使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转动一边使该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连结部的操作变容易,作业性提高。
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具有内螺纹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导入侧构件的所述一端部具有与所述内螺纹部螺纹结合的外螺纹部。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在设置该异物除去装置时,通过一边使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转动一边使外螺纹部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从而使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连结部的操作变容易。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外螺纹部呈朝向所述一端部的顶端而直径变小的锥形。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由于外螺纹部呈锥形,因此,在将该外螺纹部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时,能够容易地调整绕导入侧构件的轴线的朝向。此外,通过将锥形的外螺纹部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能够抑制异物除去用介质从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和连结部之间漏出。因此,不必在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和连结部之间设置密封垫,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基本轨具有:轨道主体,其沿着垂直方向延伸;以及脚部,其包含与所述轨道主体的下端连接的第1脚部和第2脚部,并且,所述第1脚部自所述轨道主体向所述尖轨侧延伸,所述第2脚部向所述第1脚部的相反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具有在所述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脚部相对的相对部,该异物除去装置还包括:保持板,其安装在所述第2脚部上;以及拉拽构件,其勾挂在所述导入侧构件上,在所述保持板处受到反作用力,并对所述导入侧构件施加拉力,以将所述相对部按压于所述第1脚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板以能够变更所述拉拽构件在所述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导入侧构件的相对位置的方式保持所述拉拽构件。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能够利用拉拽构件将导入侧构件和保持该导入侧构件的连结部朝向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的与尖轨相反的一侧拉拽。由此,相对部被按压于第1脚部,连结部和喷嘴部这二者相对于基本轨的相对位置固定。在此,例如于在基本轨的制造工序中第1脚部在该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导入侧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将会在相对部被按压于第1脚部的状态下产生错位。导入侧构件在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产生错位时,拉拽构件相对于该导入侧构件的勾挂位置也可能会产生错位。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导入侧构件在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拉拽构件的相对位置能够变更,因此,能够对应于所述勾挂位置的错位来变更拉拽构件相对于导入侧构件的相对位置。因而,能够使所述相对位置发生了变更的拉拽构件保持在保持板上。因此,即便在例如基本轨的尺寸产生了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异物除去装置固定在该基本轨上。
优选的是,所述导入侧构件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具有第1突出部和向所述第1突出部的相反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1突出部和所述第2突出部中的一者与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相接触,所述拉拽构件被勾挂在所述第1突出部和所述第2突出部中的另一者上。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中的一者承担相对于基本轨的底面来说的抵座的作用,另一者承担勾挂在拉拽构件上的作用。因此,能够对应于导入侧构件的朝向来适当变更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作用,该导入侧构件的设置变容易。
优选的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1脚部和所述相对部之间的垫片构件。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中,通过对应于基本轨的尺寸的制造误差而在第1脚部和相对部之间设置垫片构件,能够将喷嘴部相对于轨道主体的相对位置设定为最佳位置。
还优选的是,所述喷嘴部配置在所述基本轨和所述尖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喷嘴部和所述基本轨之间设有空隙。
由于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是不使喷嘴部密合于基本轨的方式,因此,不必对应于基本轨的尺寸的制造误差来微调喷嘴部相对于该基本轨的相对位置。
一种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的设置方法,该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包括基本轨和尖轨,该尖轨位于所述基本轨的附近,能够以接近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并且能够以远离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其中,该设置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配置工序,在该配置工序中,将具有与喷射异物除去用介质的喷嘴部连通的连通流路的连结部以该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基本轨的底面靠下方的区域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工序,在该连结工序中,通过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俯视时的外侧对具有与所述连通流路连通并且供有所述异物除去用介质导入的导入流路的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进行操作,从而将所述导入侧构件插入到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并在比所述基本轨的底面靠下方的区域中使所述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连结部。
在上述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的设置方法中,由于导入侧构件和连结部分离,从基本轨和尖轨之间在预定的设置部位设置连结部并将导入侧构件向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插入,因此,即使在基本轨底面的下方空间狭窄的情况下,设置也变容易。此外,通过在基本轨的底面的俯视时的外侧区域操作导入侧构件的另一端部,从而使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于连结部,因此,不必在基本轨底面的下方进行复杂的固定作业,能够抑制作业性降低。

Claims (6)

1.一种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包括基本轨和尖轨,该尖轨位于所述基本轨的附近,能够以接近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并且能够以远离该基本轨的方式移动,其中,
该异物除去装置包括:
导入侧构件,其具有供异物除去用介质导入的导入流路,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沿着该基本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连结部,其具有使喷嘴部和所述导入流路连通的连通流路,该喷嘴部用于向所述基本轨和所述尖轨之间喷射所述异物除去用介质,
所述连结部与所述导入侧构件的一端部连结,
所述导入侧构件在至少一个部位处从所述基本轨的下方与该基本轨接触,
所述连结部在至少一个部位处从所述基本轨的上方与该基本轨接触,
所述基本轨在至少三个部位处与所述导入侧构件和所述连结部这二者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部包括:上端部,其在铅直方向上隔着所述基本轨位于所述导入侧构件的相反侧;以及连接部,其用于将所述上端部中的在所述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距离所述尖轨较远那一侧的顶端部和所述喷嘴部连接起来,
所述连结部在至少所述上端部的所述顶端部处与所述基本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上端部中的、在所述基本轨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顶端部分开的部位接触于所述基本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隔着所述基本轨的脚部位于所述上端部的相反侧的下端部,
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之间隔着所述脚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中,
所述喷嘴部和所述基本轨之间设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侧构件在所述基本轨的底面的下方具有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基本轨的底面接触。
CN201710347568.4A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Active CN107354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6650 2014-09-12
JP2014186650 2014-09-12
JP2014-240211 2014-11-27
JP2014240211A JP6457799B2 (ja) 2014-09-12 2014-11-27 軌道分岐部の異物除去装置
CN201510580599.5A CN105421164B (zh)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0599.5A Division CN105421164B (zh)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54827A true CN107354827A (zh) 2017-11-17
CN107354827B CN107354827B (zh) 2021-04-02

Family

ID=554062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7568.4A Active CN107354827B (zh)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CN20151058059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21164B (zh)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059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21164B (zh) 2014-09-12 2015-09-11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2) CN107354827B (zh)
DE (1) DE102015217361B4 (zh)
DK (1) DK179121B1 (zh)
FI (1) FI128667B (zh)
SE (1) SE542037C2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3530A (en) * 1955-01-12 1958-10-29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blowing devices
CA2273045A1 (en) * 1999-05-26 2000-11-26 Danny M. Sumpton Switch clearing system
KR20120007588A (ko) * 2010-07-15 2012-01-25 박춘산 철도레일의 도유기
CN103946454A (zh) * 2011-09-16 2014-07-23 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轨道分支部的异物去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4928A (en) 1955-05-11 1957-03-12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 Snow blower control systems
SE457218B (sv) 1983-11-17 1988-12-05 Flaekt Ab Anlaeggning foer att hindra snoe att laegga sig i taagvaexlar
SU1659560A1 (ru) * 1987-07-20 1991-06-30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Бюро Глав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Пути Мпс Ссср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очистки стрелочных переводов
JP3388600B2 (ja) * 1993-01-29 2003-03-24 株式会社京三製作所 転てつ装置
JP3990056B2 (ja) * 1998-11-13 2007-10-10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軌道分岐部の異物除去装置
CN2528676Y (zh) * 2002-03-18 2003-01-01 李晓 铁路道岔旋转式连接装置
CN2663498Y (zh) * 2003-12-19 2004-12-15 襄樊铁路分局电务分处 铁路提速道岔活动锁闭钩
DE202005021255U1 (de) 2004-10-06 2007-06-21 Scharrenbroich, Eugen Heiz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ienenweiche
JP4763473B2 (ja) * 2006-02-13 2011-08-31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分岐器の可動クロッシングにおける可動レールの支承装置
KR20130038567A (ko) * 2011-10-10 2013-04-18 양회성 외선형 경전철의 궤도 분기장치
JP5568153B1 (ja) 2013-03-25 2014-08-06 空港情報通信株式会社 乗客探知システム
JP2014240211A (ja) 2013-06-11 2014-12-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情報提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3530A (en) * 1955-01-12 1958-10-29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blowing devices
CA2273045A1 (en) * 1999-05-26 2000-11-26 Danny M. Sumpton Switch clearing system
KR20120007588A (ko) * 2010-07-15 2012-01-25 박춘산 철도레일의 도유기
CN103946454A (zh) * 2011-09-16 2014-07-23 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轨道分支部的异物去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E542037C2 (en) 2020-02-11
FI128667B (en) 2020-09-30
DK201500531A1 (en) 2016-03-21
DE102015217361A1 (de) 2016-03-17
DK179121B1 (en) 2017-11-13
CN107354827B (zh) 2021-04-02
FI20155654A (fi) 2016-03-13
CN105421164B (zh) 2017-05-31
SE1551148A1 (sv) 2016-03-13
DE102015217361B4 (de) 2023-12-21
CN105421164A (zh)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82238B2 (en) Fluid control apparatus
WO2009018019A3 (en) Drainage of heavy oil reservoir via horizontal wellbore
US1045674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column operation in offshore environments
US975282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maintaining a liquid level in a distillation tower
CA2840723A1 (en)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process
CN105421164B (zh) 转辙器部的异物除去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CN1447877A (zh) 采取低粘度流体用砂砾填塞钻井的方法和钻井工具
US20190219328A1 (en) Heat Exchange Mechanism For Removing Contaminants From A Hydrocarbon Vapor Stream
CN207045332U (zh) 轨道车辆车下高低压交换全密封布线结构
JP5205158B2 (ja) 管路内残留液の送液方法
US6129150A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by intermittent gas injection
CN206721579U (zh) 一种具有防爬功能的轨枕
CN108779961A (zh) 用于盘管式热交换器的用于从壳侧上传输的两相介质的液相分离气相的分离装置
US20030001292A1 (en) Column pack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829315A (zh) 一种新型焊接式电缆穿线管及其敷设方法
ATE446802T1 (de) Verfahren zur trennung mindestens eines gasgemisches in einer druckwechseladsorptionseinheit
CN205874858U (zh) 有枕无档肩弹性不分开式现代有轨电车扣件
JP6457799B2 (ja) 軌道分岐部の異物除去装置
CN206206838U (zh) 一种防止石油泄漏的接箍
WO2011073952A3 (fr) Procede d'extraction d'hydrocarbures
Jensen et al. Subtask 2.19–Operational flexibility of CO2 Transport and Storage
CN106838468A (zh) 管道支架以及其的设置方法
US20170130412A1 (en)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device for use in turnout,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device for use in turnout
CN202087491U (zh) 二极管匀胶装置
CN201972676U (zh) 水平井地层供液流量控制管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