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23533A -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23533A
CN107323533A CN201710517068.0A CN201710517068A CN107323533A CN 107323533 A CN107323533 A CN 107323533A CN 201710517068 A CN201710517068 A CN 201710517068A CN 107323533 A CN107323533 A CN 107323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p cover
posts
leading section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170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鹏飞
杨宇威
葛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1706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235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23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23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上车体包括:顶盖;两个A柱,两个A柱适于在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顶盖连接且A柱的一部分向前突出顶盖;两个B柱,两个B柱适于在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顶盖连接且B柱邻近顶盖的后端设置;前围前端部,前围前端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A柱的前端连接,前围前端部、顶盖以及两个A柱共同限定出前挡风玻璃安装孔;前围盖板,前围盖板适于在前挡风玻璃安装孔下方与前围前端部连接;顶盖、前围盖板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对称分布在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布层,A柱和B柱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上述上车体不仅强度高、隔音效果好,而且重量轻。

Description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的上车体通常为金属件,以对乘员舱形成防护。但是这样会造成整车的重量较大,严重影响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以及行驶速度,为此急需提供一种强度高且重量轻的上车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强度高、隔音效果好、重量轻的上车体。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上车体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车体包括:顶盖;两个A柱,两个所述A柱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A柱的一部分向前突出所述顶盖;两个B柱,两个所述B柱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B柱邻近所述顶盖的后端设置;前围前端部,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的前端连接,所述前围前端部、所述顶盖以及两个所述A柱共同限定出前挡风玻璃安装孔;前围盖板,所述前围盖板适于在所述前挡风玻璃安装孔下方与所述前围前端部连接;其中,所述顶盖、所述前围盖板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A柱和所述B柱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通过在A柱和B柱内设置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增强A柱和B柱的承载性能和抗弯曲性能,优化了上车体的力学性能;同时,顶盖和前围盖板均采用补强层与碳纤维布层组合的结构,以满足对顶盖和前围盖板的强度要求,同时具有足够的厚度,具有较好的隔音降噪效果。此外,采用重量较轻的碳纤维布层还实现了上车体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所述A柱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连接板以及A柱本体,所述A柱连接板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或右侧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A柱本体相对于所述顶盖向前突出,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A柱本体、所述B柱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和所述B柱的材料相同,所述A柱具有多个单向碳纤维布层和多个碳纤维织布层,所述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单向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织布层自外向内依次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和所述B柱均为七层结构,所述A柱和所述B柱的第三层和第五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织布层。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还包括两个A柱下板,两个A柱下板适于在相应的所述A柱下方与所述前端部连接,所述A柱下板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所述A柱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下板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所述前围前端部包括:前端部本体,所述前端部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的下端连接;以及前端部后板,所述前端部后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后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所述前端部本体以及所述前端部后板均包括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单向碳纤维布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所述上车体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前端部后板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所述上车体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部本体为五层结构,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9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部后板为五层结构,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围前端部还包括:前端部前板,所述前端部前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前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两个前端部前侧板,两个所述前端部前侧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所述前端部前板、所述前端部前侧板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两者的材料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部前板和所述前端部前侧板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所述前围盖板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后端连接;以及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盖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后端连接,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为五层结构,所述上盖板的第三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上盖板的第一层、所述上盖板的第五层、所述下盖板的第一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上盖板的第二层、所述上盖板的第四层、所述下盖板的第二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补强层为PVC层,所述下盖板的PVC层采用预成型PVC制成,所述PVC层的厚度为8mm-10mm。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还包括两个分别分布在顶盖的左侧和右侧的顶盖侧板,所述顶盖侧板的上端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顶盖侧板的前端与对应B柱连接,所述顶盖、所述顶盖侧板的材料相同且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盖为五层结构,所述顶盖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顶盖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顶盖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还包括:顶盖前连接板,所述顶盖前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前端;顶盖后连接板,所述顶盖后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后端;顶盖后上连接板,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上表面且邻近所述顶盖的后端;所述顶盖前连接板、所述顶盖后连接板以及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顶盖前连接板的材料与所述顶盖后连接板相同,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所述顶盖前连接板的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盖前连接板和所述顶盖后连接板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上车体。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上车体100,顶盖110,A柱120,A柱连接板121,A柱本体122,B柱130,前围前端部140,前端部本体141,前端部后板142,前端部前板143,前端部前侧板144,前围盖板150,上盖板151,下盖板152,A柱下板160,顶盖侧板170,顶盖前连接板181,顶盖后连接板182,顶盖后上连接板1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车体100包括:顶盖110、两个A柱120、两个B柱130、前围前端部140、前围盖板150。两个A柱120适于在顶盖11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顶盖110连接且A柱120的一部分向前突出顶盖110,两个B柱130适于在顶盖11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顶盖110连接且B柱130邻近顶盖110的后端设置,前围前端部140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A柱120的前端连接,前围前端部140、顶盖110以及两个A柱120共同限定出前挡风玻璃安装孔,前围盖板150适于在前挡风玻璃安装孔下方与前围前端部140连接。
其中,顶盖110、前围盖板150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对称分布在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布层,A柱120和B柱130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也就是说,A柱120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A柱12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B柱130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B柱13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车体100,通过在A柱120和B柱130内设置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增强A柱120和B柱130的承载性能和抗弯曲性能,优化了上车体100的力学性能;同时,顶盖110和前围盖板150均采用补强层与碳纤维布层组合的结构,以满足对顶盖110和前围盖板150的强度要求,同时具有足够的厚度,具有较好的隔音降噪效果。此外,采用重量较轻的碳纤维布层还实现了上车体100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参照图1和图3所示,A柱120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连接板121以及A柱本体122,A柱连接板121适于在顶盖110的左侧或右侧与顶盖110连接,A柱本体122相对于顶盖110向前突出,A柱连接板121、A柱本体122、B柱130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
也就是说,左侧的A柱120和右侧的A柱120均包括A柱连接板121和A柱本体122,左侧的A柱120的A柱连接板121适于在顶盖110的左侧与顶盖110的左边沿连接,右侧的A柱120的A柱连接板121适于在顶盖110的右侧与顶盖110的右边沿连接,左侧的A柱120的A柱本体122以及右侧的A柱120的A柱本体122均相对于顶盖110向前突出。
由此,两个A柱120与顶盖110的连接更紧密,进一步增强了上车体100整体的强度和承载性能。
具体地,A柱120和B柱130的材料可以相同,A柱120具有多个单向碳纤维布层和多个碳纤维织布层,碳纤维织布层、单向碳纤维布层、碳纤维织布层自外向内依次分布。
如表1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A柱120和B柱130均为七层结构,A柱120和B柱130的第三层和第五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织布层,其中第一层、第四层、第七层的纤维取向为±45°,第二层、第六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由此,通过采用七层碳纤维布层的铺设方式且相邻的碳纤维布层交叉铺设,进一步提升了A柱120和B柱130的承载性能。
表1 A柱/B柱的碳纤维铺设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还包括两个A柱下板160,参照图4和图5所示,两个A柱下板160适于在相应的A柱120下方与前端部连接,A柱下板160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A柱120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换言之,左侧的A柱下板160在左侧的A柱120下方与前端部的左端连接,右侧的A柱下板160在右侧的A柱120下方与前端部的右端连接。由此,通过将A柱下板160的碳纤维布层设置的较多以增强A柱下板160的受力强度和刚度,这样在A柱下板160与下车体连接后,能够对成员舱形成充足的保护。
如表2所示,A柱下板160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由此,通过采用九层碳纤维布层的铺设方式且相邻的碳纤维布层交叉铺设,进而使A柱下板160在上车体100中的力学性能最高,有效增强了上车体100在竖直方向上的抗弯曲性能。
表2 A柱下板/顶盖后上连接板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2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3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4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5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6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7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8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9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前围前端部140包括:前端部本体141以及前端部后板142。
如图2和图3所示,前端部本体14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A柱120的下端连接,前端部后板142适于在前端部本体141的后方与前端部本体141连接,前端部本体141以及前端部后板142均包括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及对称分布在单向碳纤维布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其中,前端部本体141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上车体10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前端部后板142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上车体100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具体而言,前端部本体141的左端与左侧的A柱120的下端连接,前端部本体141的右端与右侧的A柱120的下端连接,前端部后板142的顶端与前端部本体141的后端连接。
由此,通过在前端部后板142上设置沿上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以保证前端部后板142在左右方向上的防撞性能,通过在前端部本体141上设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增强前端部本体141在前后方向上的防撞性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表3所示,前端部本体141为五层结构,前端部本体141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前端部本体141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前端部本体141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前端部本体141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90°。
表3 前端部本体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2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3 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布 90°
4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5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如表4所示,前端部后板142为五层结构,前端部后板142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前端部后板142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前端部后板142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前端部后板142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0°。
表4 前端部后板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2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3 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布
4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5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前围前端部140还包括:前端部前板143以及两个前端部前侧板144。前端部前板143适于在前端部本体141的前方与前端部本体141连接,两个前端部前侧板144适于在前端部本体141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与前端部本体141连接,前端部前板143、前端部前侧板144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两者的材料相同。由此,前围前端部140采用上述结构,减少了应力的集中分布,整体受力更均衡。
具体地,左侧的前端部前侧板144连接在前端部本体141的左前方,右侧的前端部前侧板144连接在前端部本体141的右前方,前端部前板143、前端部后板142均可以由多个碳纤维层组成。
如表5所示,前端部前板143和前端部前侧板144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表5 前端部前板/前端部前侧板/顶盖前连接板/顶盖后连接板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2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3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4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5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如图1好恶徒3所示,前围盖板150包括:下盖板152以及上盖板151。下盖板152的前端与前围前端部140的后端连接,上盖板151的下端与下盖板152的上端连接,上盖板151的前端与前围前端部140的后端连接,上盖板151和下盖板152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
这样,上车体100的前围盖板150用于支撑并罩盖在下车体的前围板上,通过将前围盖板150设置成下盖板152与上盖板151叠加的结构以增强前围盖板150局部的抗压性能,而且上盖板151和下盖板152均采用补强层和碳纤维织布层结合的结构,兼具重量轻和强度高的优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表6所示,上盖板151和下盖板152均为五层结构,上盖板151的第三层和下盖板152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上盖板151的第一层、上盖板151的第五层、下盖板152的第一层和下盖板152的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上盖板151的第二层、上盖板151的第四层、下盖板152的第二层和下盖板152的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表6 上盖板/下盖板/顶盖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2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3 补强层
4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0/90°
5 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45°
进一步地,上盖板151和下盖板152的补强层为PVC层,下盖板152的PVC层采用预成型PVC制成,PVC层的厚度为8mm-10mm。由此,上盖板151采用预制成型的PVC,成型性更好,而且上盖板151和下盖板152采用PVC层不仅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而且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行车过程中车辆前下方传来的噪音。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还包括两个分别分布在顶盖110的左侧和右侧的顶盖侧板170,如图3所示,顶盖侧板170的上端与顶盖110连接且顶盖侧板170的前端与对应B柱130连接,顶盖110、顶盖侧板170的材料相同且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由此,顶盖110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以及抗压性能,顶盖侧板170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设置在顶盖侧板170的后下方的电池发出的噪音传递到乘员舱内,且增强了顶盖侧板170与周围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具体而言,左侧的顶盖侧板170的上端与顶盖110的左后端连接且前端与左侧的B柱130连接,右侧的顶盖侧板170的上端与顶盖110的右后端连接且前端与右侧的B柱130连接。
如表6所示,顶盖110为五层结构,顶盖110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顶盖110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顶盖110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车体100还包括:顶盖前连接板181、顶盖后连接板182、顶盖后上连接板190。
如图1和图3所示,顶盖前连接板181连接在顶盖110的前端,顶盖后连接板182连接在顶盖110的后端,顶盖后上连接板190连接在顶盖110的上表面且邻近顶盖110的后端。顶盖前连接板181、顶盖后连接板182以及顶盖后上连接板190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顶盖前连接板181的材料与顶盖后连接板182相同,顶盖后上连接板190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顶盖前连接板181的层数。
由此,顶盖前连接板181和后连接板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为相应的前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的安装提供稳定的支撑,此外顶盖后上连接板190进一步提升了上车体100顶部的强度和刚度,增强了上车体100顶部的防撞性能。
参照表5所示,顶盖前连接板181和顶盖后连接板182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如表2所示,顶盖后上连接板190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本发明描述的上车体100为一体式结构,主体部分均为碳纤维、局部区域采用补强层与碳纤维层组成的夹心结构,此结构根据上车体100受力区域进行碳纤维排布方向的设计。此外,采用预浸料热压罐工艺,将每个部分分块成型之后粘接成一体结构,一方面降低了碳纤维材料制件的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设计自由度和装配的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上车体100。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上车体100,不仅使A柱120和B柱130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和抗弯曲性能,而且实现了整车的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上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
两个A柱,两个所述A柱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A柱的一部分向前突出所述顶盖;
两个B柱,两个所述B柱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B柱邻近所述顶盖的后端设置;
前围前端部,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的前端连接,所述前围前端部、所述顶盖以及两个所述A柱共同限定出前挡风玻璃安装孔;
前围盖板,所述前围盖板适于在所述前挡风玻璃安装孔下方与所述前围前端部连接;
其中,所述顶盖、所述前围盖板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A柱和所述B柱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连接板以及A柱本体,所述A柱连接板适于在所述顶盖的左侧或右侧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A柱本体相对于所述顶盖向前突出,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A柱本体、所述B柱均包括多个碳纤维织布层以及至少一个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的单向碳纤维布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和所述B柱的材料相同,所述A柱具有多个单向碳纤维布层和多个碳纤维织布层,所述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单向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织布层自外向内依次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和所述B柱均为七层结构,所述A柱和所述B柱的第三层和第五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织布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A柱下板,两个A柱下板适于在相应的所述A柱下方与所述前端部连接,所述A柱下板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所述A柱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下板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前端部包括:
前端部本体,所述前端部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的下端连接;以及
前端部后板,所述前端部后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后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所述前端部本体以及所述前端部后板均包括单向碳纤维布层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单向碳纤维布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所述上车体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前端部后板的单向碳纤维布层的纤维取向与所述上车体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本体为五层结构,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前端部本体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9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后板为五层结构,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三层为单向碳纤维布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前端部后板的第三层的纤维取向为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前端部还包括:
前端部前板,所述前端部前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前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
两个前端部前侧板,两个所述前端部前侧板适于在所述前端部本体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与所述前端部本体连接,所述前端部前板、所述前端部前侧板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且两者的材料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前板和所述前端部前侧板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盖板包括:
下盖板,所述下盖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后端连接;以及
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盖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前端部的后端连接,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为五层结构,所述上盖板的第三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上盖板的第一层、所述上盖板的第五层、所述下盖板的第一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上盖板的第二层、所述上盖板的第四层、所述下盖板的第二层和所述下盖板的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补强层为PVC层,所述下盖板的PVC层采用预成型PVC制成,所述PVC层的厚度为8mm-1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分别分布在顶盖的左侧和右侧的顶盖侧板,所述顶盖侧板的上端与所述顶盖连接且所述顶盖侧板的前端与对应B柱连接,所述顶盖、所述顶盖侧板的材料相同且均包括补强层以及分布在所述补强层两侧的多个碳纤维织布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五层结构,所述顶盖的第三层为补强层且其余各层为碳纤维织布层,所述顶盖的第一层和第五层的纤维取向为±45°,所述顶盖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顶盖前连接板,所述顶盖前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前端;
顶盖后连接板,所述顶盖后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后端;
顶盖后上连接板,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连接在所述顶盖的上表面且邻近所述顶盖的后端;
所述顶盖前连接板、所述顶盖后连接板以及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均包括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顶盖前连接板的材料与所述顶盖后连接板相同,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的碳纤维布层的层数大于所述顶盖前连接板的层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连接板和所述顶盖后连接板均为五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所述顶盖后上连接板为九层结构且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车体。
CN201710517068.0A 2017-06-29 2017-06-29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Pending CN1073235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7068.0A CN107323533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7068.0A CN107323533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23533A true CN107323533A (zh) 2017-11-07

Family

ID=60197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17068.0A Pending CN107323533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2353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7532A (zh) * 2018-07-27 2019-01-01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轻量化优化方法
CN109987151A (zh) * 2017-12-0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20707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Decoma Gmbh Structural component for a motor vehicle
GB2521937A (en) * 2014-12-11 2015-07-08 Daimler Ag Body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ody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CN205417800U (zh) * 2016-03-17 2016-08-03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CN106585727A (zh) * 2016-12-06 2017-04-2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具有其的车身以及车辆
CN206155579U (zh) * 2016-10-31 2017-05-1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碳纤维发动机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20707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Decoma Gmbh Structural component for a motor vehicle
GB2521937A (en) * 2014-12-11 2015-07-08 Daimler Ag Body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ody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CN205417800U (zh) * 2016-03-17 2016-08-03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CN206155579U (zh) * 2016-10-31 2017-05-1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碳纤维发动机罩
CN106585727A (zh) * 2016-12-06 2017-04-2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具有其的车身以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7151A (zh) * 2017-12-0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9117532A (zh) * 2018-07-27 2019-01-01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轻量化优化方法
CN109117532B (zh) * 2018-07-27 2022-07-08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轻量化优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21300B1 (en) Composite laminate having a damping interlayer
US20070102239A1 (en) Integrally damped composite aircraft floor panels
JP2012196967A (ja) 薄肉プライラミネート
CN106029346B (zh) 复合材料构造体、具有该复合材料构造体的航空机机翼及航空机机身、以及复合材料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EP2006464B1 (en) Sandwich panel
KR20120081976A (ko) 수지 적층판
CN104448877B (zh) 包括分散的纤维丝的复合织物
US11807309B2 (en) Composite structures with embedded veils for anchoring fasteners
CN107323533A (zh)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JP573417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GB2513834A (en) Improved vehicle floor
CN206900153U (zh) 碳纤维车门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JP5151499B2 (ja) 繊維補強複合材料の成形方法及び繊維補強複合材
JP6686700B2 (ja) 繊維強化樹脂部品のフランジ製造方法及び繊維強化樹脂部品のフランジ構造
CN107310630A (zh) 下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04395634A (zh) 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371023B2 (ja) 自動車用パネル
US8375656B2 (en) Insulating sheet and refrigerated trailer components formed from same
WO2013038900A1 (ja) 複合材料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733018A (zh) 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US11745848B2 (en) Sound waves absorbing laminate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
JPS5989842A (ja) Frp製ばね板
CN207089419U (zh)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WO2019221558A1 (ko) 적층시트
CN109606475B (zh) 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