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89419U -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89419U
CN207089419U CN201720779648.2U CN201720779648U CN207089419U CN 207089419 U CN207089419 U CN 207089419U CN 201720779648 U CN201720779648 U CN 201720779648U CN 207089419 U CN207089419 U CN 207089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rame
fore sub
side wall
carbon fiber
fram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964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鹏飞
杨宇威
葛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7964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89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89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89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

Description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的前副车架通常为金属件,以满足车辆的承载需求。但是这样会造成整车的重量较大,严重影响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以及行驶速度,为此急需提供一种强度高且重量轻的前副车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强度高、重量轻的碳纤维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具有顶壁、左侧壁、右侧壁、底壁和前侧壁;以及外凸部,所述外凸部适于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上方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连接,所述外凸部分别向上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向左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向右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后端敞开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后端相平齐,所述外凸部具有顶壁、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分别对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左侧壁、右侧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顶壁的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且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前向后逐渐向内聚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左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右倾斜段,所述向右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右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外凸部的右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左倾斜段,所述向左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左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形成为折弯板,且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的后部向右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的后部向左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左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左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右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右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碳纤维前副车架300,
前副车架本体310,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311,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312,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313,前副车架本体的底壁314,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315,
外凸部320,外凸部的顶壁321,外凸部的前侧壁322,外凸部的左侧壁323,第一竖直延伸段323a,向右倾斜段323b,外凸部的右侧壁324,第二竖直延伸段324a,向左倾斜段324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内限定出安装腔,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后端敞开,碳纤维前副车架300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前副车架300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蜂窝铝层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通过在多个碳纤维布层之间夹设蜂窝铝层,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也就是说,第一层与第十五层相对于第八层对称分布,第二层与第十四层相对于第八层对称分布,依次类推。这样,在增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自身的承重性能以及实现零件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表1所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换言之,第一层、第三层、第五层、第七层、第九层、第十一层、第十三层、第十五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第二层、第四层、第六层、第十层、第十二层、第十四层的纤维取向为±45°。这样,任意相邻的两个碳纤维布层交叉分布,以增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在多个方向的受力强度,进而增强其整体强度。
表1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碳纤维铺设表
层编号 材料 纤维取向
1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2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3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4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5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6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7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8 蜂窝铝
9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10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11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12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13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14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45°
15 碳纤维预浸料织物 0/90°
其中,蜂窝铝层的厚度可以使15-25mm,优选地,蜂窝铝层的厚度为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包括:前副车架本体310以及外凸部320。前副车架本体310具有顶壁311、左侧壁312、右侧壁313、底壁314和前侧壁315,外凸部320适于在前副车架本体310的上方与前副车架本体310连接,外凸部320分别向上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21、向左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23、向右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右侧壁324。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外凸部320的后端敞开且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后端相平齐,外凸部320具有顶壁321、前侧壁322、左侧壁323和右侧壁324,外凸部320的前侧壁322、左侧壁323、右侧壁324分别对应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21、左侧壁323、右侧壁324连接。
由此,外凸部320不仅使容纳腔的后部空间增大,为零部件的安装提供了足够空间,而且增强了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强度。
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外凸部320的顶壁321的中部向下凹陷,外凸部320的前侧壁322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且外凸部320的前侧壁322自前向后逐渐向内聚拢(参见图3)。
具体而言,外凸部320的顶壁321的中部相对于左右部分向下凹陷,外凸部320的前侧壁3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至第三前侧壁,其中第二前侧壁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前侧壁连接在第二前侧壁的左端且自前向后逐渐向左倾斜,第三前侧壁连接在第二前侧壁的右端且自前向后逐渐向右倾斜。
这样,外凸部320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连接更稳定,而且外凸部320的凹陷以及折弯能够进一步增强外凸部320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所示,外凸部320的左侧壁3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延伸段323a以及向右倾斜段323b,向右倾斜段323b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12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竖直延伸段323a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11的下方,向右倾斜段323b全部位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11的下方。
参照图2和4所示,外凸部320的右侧壁32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竖直延伸段324a以及向左倾斜段324b,向左倾斜段324b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右侧壁313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竖直延伸段324a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11的下方,向左倾斜段324b全部位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11的下方。
这样,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左侧和右侧均形成为阶梯状结构,不仅增强了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强度,而且安装腔的左侧和右侧空间更大以为零部件(如悬架)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12和右侧壁313形成为折弯板,且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12的后部向右倾斜,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右侧壁313的后部向左倾斜,参见图4所示。
由此,通过在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12和右侧壁313上设置多处折弯,以进一步提升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强度。
如图4所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前侧壁315的左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左倾斜,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前侧壁315的右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右倾斜。
此外,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型面均采用直角过渡,更方便成型且生产成本较低。碳纤维前副车架300上还具有安装孔以安装相关零件。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各个侧壁所在的板体可以分别热压成型后粘接连接。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升了设计的自由度和装配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由此,采用上述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车辆,不仅整车强度高,而且重量更轻,提高了整车的续航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
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具有顶壁、左侧壁、右侧壁、底壁和前侧壁;以及
外凸部,所述外凸部适于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上方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连接,所述外凸部分别向上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向左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向右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的后端敞开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后端相平齐,所述外凸部具有顶壁、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分别对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左侧壁、右侧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的顶壁的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且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前向后逐渐向内聚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的左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右倾斜段,所述向右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右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
所述外凸部的右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左倾斜段,所述向左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左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形成为折弯板,且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的后部向右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的后部向左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左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左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右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右倾斜。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
CN201720779648.2U 2017-06-29 2017-06-29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Active CN207089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9648.2U CN207089419U (zh) 2017-06-29 2017-06-29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9648.2U CN207089419U (zh) 2017-06-29 2017-06-29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89419U true CN207089419U (zh) 2018-03-13

Family

ID=61554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9648.2U Active CN207089419U (zh) 2017-06-29 2017-06-29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894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7696B2 (ja) 補強ビームおよび補強ビー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ならびに繊維積層物
CN110329362A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A2768957C (en) Composite-material structure and aircraft main wing and aircraft fuselag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814255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CN103910058B (zh) 集成飞行器结构和集成飞行器结构的制造方法
EP2689918B1 (en) Laminated composite bending and stiffening members with reinforcement by inter-laminar metal sheets
US6110567A (en) Composite structural panel having a face sheet reinforced with a channel stiffener grid
CN102958802A (zh) 以复合材料制成的飞行器机身及制造方法
CN111051691A (zh) 抗剪腹板的腹板脚
CN210479007U (zh) 小型无人机轻型机翼
JP573417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7089419U (zh)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7089418U (zh) 碳纤维后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10063157U (zh) 一种通过拉挤成型梁来加强碳纤维地板横梁的地板结构
CN217539428U (zh)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板簧
KR20130012871A (ko) 상용차용 크로스멤버 제조방법
CN109131568B (zh) 一种轻量化平板半挂车车体
CN107323533A (zh)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US11466661B2 (en) Shear web for stiffening a wind turbine rotor blade
CN110203289B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门槛梁
CN113044071A (zh) 一种双蒙皮的拼接结构及双蒙皮拼接车身
CN207311623U (zh) 碳纤维翼子板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07310630A (zh) 下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JP6918406B2 (ja) 鉄道車両台車用板バネ及び鉄道車両用台車
JP5371023B2 (ja) 自動車用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