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7418A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17418A CN107317418A CN201710274832.6A CN201710274832A CN107317418A CN 107317418 A CN107317418 A CN 107317418A CN 201710274832 A CN201710274832 A CN 201710274832A CN 107317418 A CN107317418 A CN 1073174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allel circuit
- mentioned
- positions
- loop piece
- pole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根据实施方式,在被收纳到设置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中,在第1相带(17)中配置有与第1并联电路、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2相带(18)中配置有与第4并联电路、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上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配置为,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彼此是相同的。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6-088276(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并根据该申请主张优先权,这里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在3相中每1极具备45槽的偶数极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5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
背景技术
在大容量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线以2层配置在将上线圈片和下线圈片设于层叠铁芯的槽中,通过将其串联连接而将发生电压提高,增大了设备容量。但是,如果电枢绕线的电压变高,则为了耐电压而电枢绕线的主绝缘厚度变厚,结果导体部分的截面积减小而电流密度增加,导致损失增加。
此外,特别在将电枢绕线从主绝缘的外侧冷却那样的间接冷却方式的机械中,主绝缘厚度变厚导致热阻的增加,有电枢绕线的温度上升变大的问题。因此,实施了如下方式:通过将电枢绕线分割为多个并联电路,设备的容量保持为原样而将电枢绕线的电压降低而使主绝缘厚度变薄,实现损失减小及冷却能力的提高。此外,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机中,通常使槽数变多来增加电枢绕线的冷却周长,所以需要具有超过3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
这样,在2极机中应用了具有超过3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的情况下,由于不能使各并联电路的发生电压完全相同,所以发生并联电路间的循环电流,发生电枢绕线的损失增加的问题。
为了减小该循环电流损失,使各并联电路的发生电压的不平衡尽可能变小是重要的,为此需要对属于各相带中的各并联电路的线圈配置加以特别的考虑。
参照图17所示的电枢绕线的1相的展开示意图来说明将这样的线圈配置改善后的例子。
图17是能够在基于汉密尔顿·泰勒(日语:ハミルトン·タイラー)的专利的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4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的例子。
另外,在图17中仅表示了1相,但关于其他的2相,能够容易地理解的是,将图示的相的电枢绕线的结构分别错开了120度及240度。
在汉密尔顿·泰勒的专利中,在将并联电路用1~4的编号表示的情况下,设第1相带17的12个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并联电路编号分别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122121121221,设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并联电路编号分别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344343343443,使各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比平均的相电压的偏差的绝对值)及各并联电路的电压的相位差的偏差(平均的相电压的相位角的偏差)变小。
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连接,在图17中在连接侧的线圈末端19a设有14根/相的跳线20a。
另一方面,关于使各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及相位角的偏差变小的专利,已知有鲁道夫·哈伯曼(日语:ルドルフ·ヘイバーマン)的专利。
在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中,示出各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以内、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这样的基准,但在上述汉密尔顿·泰勒专利中,各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12%,相位角的偏差为0度,从同基准看也显示出高度的平衡度,可以认为减小循环电流的效果是充分的。
上述汉密尔顿·泰勒的专利中的连接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在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4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但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旋转电机中需要并联电路数更多的电枢绕线。所以,已知有如图18所示那样在具有2极72槽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6并联电路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连接方法。但是,该连接方法提供能够在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6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但应用并不限于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
今后,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旋转电机预计会进一步的大容量化,要求使绕数更多而确保产生电压。为此,希望实现槽数更多的电枢绕线。例如,希望实现在3相、每1极具有45槽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5并联电路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发明内容
根据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是被收纳到设在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该绕线的各相具有被分割到由第1及第2相带构成的2个相带中的5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及反连接侧线圈末端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和下线圈片;在上述第1相带中配置有与第1、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中配置有与第4、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1及第2相带中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和下线圈片配置为,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彼此是相同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2是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4是第4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5是第5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6是第6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7是第7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8是第8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9是第9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0是第10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1是第1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2是第1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3是第13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4是第14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5是第15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6是第16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7是以往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8是以往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的电枢11由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线构成。在图1的例子中,在由层叠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每1极设有45个槽13,在该槽13中以2层收纳有2极3相5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在3相2极的旋转电机(2极机)的情况下,全部槽数为90个。
各相的电枢绕线具有被收纳在槽13内的上部的上线圈片15和被收纳在槽13内的下部的下线圈片16,将这些上下线圈片15、16的端部彼此分别串联连接到与绕线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侧不与绕线引出部连接的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上。进而,电枢绕线具有将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收纳到设在电枢铁芯12上的15个槽13中的第1相带17、和将上下线圈片15、16同样收纳到15个槽13中的第2相带18。
这里,所谓第1及第2相带,是指分别将上线圈片及下线圈片以2层收纳在将3相各相分割为两个而分配的层叠铁芯(电枢铁芯)上具有的每1极45个槽中,并将上线圈片及下线圈片依次串联连接而形成同一相的绕线部分。
各相的电枢绕线分别具有5个并联电路,对于该各并联电路,如图示那样对○中赋予1、2、3、4、5的电路编号来识别。另外,该电路编号单单是为了说明的方便、为了确定该并联电路而赋予的符号,特别将怎样的符号以怎样的顺序赋予都可以。
各相带17、18的上线圈片15在连接侧及反连接侧的线圈末端19a、19b、与处在离开了规定的线圈间距的位置处的对应的下线圈片16连接而形成5个并联电路,将各电路经由设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处的引出(日语:口出し)连接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电枢绕线14。图1是对线圈间距采用了2/3这样的较小的值的例子,但这是为了使图容易观看的目的,没有特别指定该线圈间距。
如图1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1、2、3、2、1、1、2、3、2、1、1、2、3、2、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4、5、3、5、4、4、5、3、5、4、4、5、3、5、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表1这样。
[表1]
如表1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6、10、11、15个位置,关于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7、9、12、14个位置,关于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的位置。
接着对1相中的发生电压的不平衡进行说明,但这里作为将该不平衡度进行数值评价的手段而通常采用以下的定义。即,将一相中的多数并联电路中的仅1电路的电压用p.u.显示表示的,是该并联电路的开放电压与作为相整体的平均电压(相电压)之比,表示该并联电路与相整体的电压的大小的不平衡的程度。同样,在1个并联电路中发生的开放电压与相电压的相位角偏差表示该并联电路与相整体的电压的相位角的不平衡的程度。
表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2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2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是0.49%,相位角的偏差是0.00度。可知该值相对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中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这样的基准而言,在电压的大小的偏差方面为0.4%台,在相位角的偏差方面为0.15度以内。
[表2]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51 | 1.0024 | 1.0049 | 0.9951 | 1.0024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3表示由第1实施方式的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在表3中,记载了绕线间距是35/45~39/45的情况,但在第1实施方式中不论绕线间距如何,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都为一定。
[表3]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如以上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大致满足基于上述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处于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省略,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2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21根/相的跳线20a,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1、2、3、2、1、2、1、3、1、2、1、2、3、2、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4、5、3、5、4、5、4、3、4、5、4、5、3、5、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4那样。
[表4]
如表4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9、11、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10、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
表5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5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5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49%,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大致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
[表5]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77 | 0.9999 | 1.0049 | 0.9977 | 0.9999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6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在表6中记载了绕线间距是35/45~39/45的情况,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不论绕线间距如何,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都为一定。
[表6]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如以上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大致满足基于上述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处的线圈片替换。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3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7根/相的跳线20a,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1、2、3、2、2、1、1、3、1、1、2、2、3、2、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4、5、3、5、5、4、4、3、4、4、5、5、3、5、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表7表示。
[表7]
如表7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5、11、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
表8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8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8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49%,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大致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8]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19 | 0.9957 | 1.0049 | 1.0019 | 0.9957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9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在表9中记载了绕线间距是35/45~39/45的情况,但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论绕线间距如何,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都为一定。
[表9]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0.4891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如以上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大致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4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21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4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1、3、2、2、2、1、1、2、1、1、2、2、3、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4、3、5、5、5、4、4、5、4、4、5、5、3、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10那样。
[表10]
如表10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1、12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3、14个位置。
表11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11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11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19%,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11]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19 | 0.9982 | 0.9998 | 1.0019 | 0.9982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12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在绕线间距为37/45的情况下平衡度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12]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9038 | 0.4377 | 0.1888 | 0.4646 | 0.9035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如以上这样,第4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5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9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4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2、2、1、1、2、1、1、3、2、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5、5、4、4、5、4、4、3、5、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13那样。
[表13]
如表13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14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14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14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19%,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14]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19 | 0.9982 | 0.9998 | 1.0019 | 0.9982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15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在绕线间距是36/45~38/45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平衡度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15]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3183 | 0.1888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如以上那样,在第5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在以下说明的第6至第16实施方式中,表示将用来在相同的相带内将相同的并联电路的线圈片彼此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连接的跳线20a、连接在除了连接到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及位于该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以外的某个线圈片上的电枢绕线的结构例。通过该结构,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或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第6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6对第6实施方式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6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18根/相的跳线20b,从而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2、2、1、1、1、2、2、3、1、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5、5、4、4、4、5、5、3、4、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16那样。
[表16]
如表16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8、12、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9、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17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17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17所示,在第6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是0.0589%,相位角的偏差是0.00度。可知该值相对于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而言,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左右,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
[表17]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06 | 0.9995 | 0.9998 | 1.0006 | 0.9995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18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18]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2590 | 0.0589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6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大致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7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18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1、2、2、2、1、1、2、3、1、1、3、2,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4、5、5、5、4、4、5、3、4、4、3、5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19那样。
[表19]
如表19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4、8、9、12、13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5、6、7、10、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20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20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20所示,在第7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0885%,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大致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
[表20]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92 | 1.0009 | 0.9998 | 0.9992 | 1.0009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21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1]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2590 | 0.0885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7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没有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7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8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8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上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上设置12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2、2、1、1、2、1、2、3、1、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5、5、4、4、5、4、5、3、4、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22那样。
[表22]
如表22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2、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23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23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23所示,在第8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3654%,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大致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3]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37 | 0.9964 | 0.9998 | 1.0037 | 0.9964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24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7/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4]
线圈间距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859 | 0.3654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8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9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9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上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上设置20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1、2、2、2、2、2、1、1、3、1、1、3、2,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4、5、5、5、5、5、4、4、3、4、4、3、5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表25那样。
[表25]
如表25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3、9、10、12、13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4、5、6、7、8、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26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26中表示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26所示,在第9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2705%,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6]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74 | 1.0027 | 0.9998 | 0.9974 | 1.0027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27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7/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7]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2590 | 0.2705 | 0.4161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9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9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0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0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20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1、2、2、2、2、1、1、3、1、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4、5、5、5、5、4、4、3、4、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28那样。
[表28]
如表28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4、9、10、12、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5、6、7、8、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29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29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29所示,在第10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0946%、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29]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09 | 0.9991 | 0.9998 | 1.0009 | 0.9991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30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0]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6473 | 0.3632 | 0.0946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10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0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1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3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10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1、3、2、2、1、2、1、2、1、2、3、1、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4、3、5、5、4、5、4、5、4、5、3、4、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31那样。
[表31]
如表31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9、12、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8、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32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32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32所示,在第11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1990%,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2]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81 | 1.0020 | 0.9998 | 0.9981 | 1.0020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33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3]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2590 | 0.1990 | 0.3790 | 0.5558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11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1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对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2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3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16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2、1、3、1、2、2、1、3、1、2、1、2、2、1、3,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5、4、3、4、5、5、4、3、4、5、4、5、5、4、3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34那样。
[表34]
如表34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7、9、11、14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6、10、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5个位置。
表35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35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35所示,在第12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2158%,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5]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20 | 0.9991 | 0.9978 | 1.0020 | 0.9991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36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4/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6]
线圈间距 | 33/45 | 34/45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4891 | 0.3058 | 0.1727 | 0.1550 | 0.2158 | 0.3823 | 0.5458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12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2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3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3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24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2、1、3、1、2、1、2、3、1、2、1、2、1、3、2,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5、4、3、4、5、4、5、3、4、5、4、5、4、3、5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37那样。
[表37]
如表37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9、11、13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10、12、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4个位置。
表38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38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38所示,在第13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2242%,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8]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86 | 1.0003 | 1.0022 | 0.9986 | 1.0003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39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41/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39]
此外,如图13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3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对第1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4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13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28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2、1、3、1、2、1、2、3、1、2、1、2、1、2、3,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5、4、3、4、5、4、5、3、4、5、4、5、4、5、3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40那样。
[表40]
如表40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9、11、13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10、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5个位置。
表41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41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41所示,在第14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2500%,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1]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0.9986 | 1.0025 | 0.9978 | 0.9986 | 1.0025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42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2]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4141 | 0.2996 | 0.2500 | 0.3823 | 0.5458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14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4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对第1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5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22根/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2、3、1、1、2、1、2、2、1、1、3、2、2、3、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5、3、4、4、5、4、5、5、4、4、3、5、5、3、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43那样。
[表43]
如表43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8、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表44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44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44所示,在第15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1531%,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4]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15 | 0.9986 | 0.9998 | 1.0015 | 0.9986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45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6/45~38/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5]
线圈间距 | 35/45 | 36/45 | 37/45 | 38/45 | 39/45 |
电压的大小的偏差(%) | 0.5424 | 0.2590 | 0.1531 | 0.2895 | 0.5563 |
相位角的偏差(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如图15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5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第1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对第1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省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图1)共通的部分的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
如图16所示,通过在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5根/相的跳线20a、在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设置14条/相的跳线20b,第1相带17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从极中心侧起依次为第2、3、1、1、2、1、2、2、1、1、3、2、3、2、1,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及下线圈片16的电路编号依次为第5、3、4、4、5、4、5、5、4、4、3、5、3、5、4而连接。
由此,在将相带内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相对位置用从极中心起的位置表示的情况下,各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的位置成为表46那样。
[表46]
如表46所示,第1及第4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及第5并联电路的各6个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8、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各3个上下线圈片15、16分别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3个位置。
表47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根据绕线间距而变化,所以在表47中表示了37/45(82.22%)的绕线间距的情况。如表47所示,在第16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电压的大小的偏差(p.u.电压的与1.0的偏差)最大为0.2765%,相位角的偏差为0.00度,可知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7]
并联电路 | 1 | 2 | 3 | 4 | 5 |
电压的大小(p.u.) | 1.0015 | 0.9972 | 1.0025 | 1.0015 | 0.9972 |
电压的相位(度)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此外,表48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由绕线间距带来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的变化。电压的大小的偏差在绕线间距为37/45~40/45的范围中,满足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电压的大小的偏差为0.4%、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
[表48]
此外,如图16所示,由于连接侧跳线20a不与位于连接在引出连接导体21上的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连接,所以连接侧跳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不易干涉,连接侧跳线20a及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不易发生线圈连接的加工不良及绝缘不良,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旋转电机。
如以上这样,在第16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并联电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基于鲁道夫·哈伯曼的专利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减小循环电流。
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以将跳线位置配置在与图示不同的位置,或例如将并联电路1和并联电路4的处于电气上等价的位置的线圈片替换。
(在各实施方式中共通的事项)
以下列举在各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线中共通的结构上的特征点。
·是在设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的槽中收纳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线。
·该绕线的各相具有被分割到由第1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中的5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由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及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上分别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构成。
·在第1相带17上配置有与第1、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2相带18上配置有与第4、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1及第2相带17、18上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
·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和下线圈片配置为,使其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相互相同。
·将与第1相带17内的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和与第2相带18内的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用1个跳线20a连接。具体而言,将位于与和向引出部穿通的引出连接导体21连接的第1相带17内的第1或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1个上线圈片15或下线圈片16(例如下线圈片16)的旁边的第3并联电路的线圈片、和同样位于与和向引出部穿通的引出连接导体21连接的第2相带18内的第4或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1个上线圈片15或下线圈片16(例如下线圈片16)的旁边的第3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用1个跳线20a连接。
如以上详细叙述,根据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适合于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旋转电机的槽数较多且可靠性较高的电枢绕线。
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中。
Claims (19)
1.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是被收纳到设置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该绕线的各相具有被分割到由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中的5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及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
在上述第1相带(17)中配置有与第1并联电路、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18)中配置有与第4并联电路、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中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
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配置为,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彼此是相同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1相带(17)内的与上述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和上述第2相带(18)内的与上述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将用来在相同的相带内将相同的并联电路的线圈片彼此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连接的跳线,连接在除了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线圈片及位于该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以外的某个线圈片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6、10、11、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7、9、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9、11、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10、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5、11、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1、12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3、14个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8、12、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9、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4、8、9、12、13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5、6、7、10、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2、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3、9、10、12、13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4、5、6、7、8、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4、9、10、12、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5、6、7、8、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9、12、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8、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7、9、11、14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6、10、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5个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9、11、13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10、12、15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4个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9、11、13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10、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5个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8、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6、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8、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3个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88276A JP6615685B2 (ja) | 2016-04-26 | 2016-04-26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JP2016-088276 | 2016-04-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17418A true CN107317418A (zh) | 2017-11-03 |
CN107317418B CN107317418B (zh) | 2019-06-21 |
Family
ID=5863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74832.6A Active CN107317418B (zh) | 2016-04-26 | 2017-04-25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49396B2 (zh) |
EP (1) | EP3247025B1 (zh) |
JP (1) | JP6615685B2 (zh) |
CN (1) | CN107317418B (zh) |
PL (1) | PL3247025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15685B2 (ja) * | 2016-04-26 | 2019-12-04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WO2021117765A1 (ja) * | 2019-12-09 | 2021-06-17 | 株式会社 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および回転電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58510A (en) * | 1957-05-02 | 1961-01-11 | Vickers Electrical Co Ltd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armature winding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US3408517A (en) * | 1966-02-23 | 1968-10-29 | Gen Electric | Multiple circuit winding patterns for poly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CN102326321A (zh) * | 2009-04-13 | 2012-01-18 | 株式会社东芝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78962A (en) | 1954-02-11 | 1957-01-22 | Gen Electric | Armature winding with four parallels per phase |
US2731576A (en) * | 1954-10-18 | 1956-01-17 | Gen Electric | 6-phase, 2-circuit generators |
US2745029A (en) * | 1955-06-10 | 1956-05-08 | Gen Electric | Polyphase generators |
US2778963A (en) | 1955-06-10 | 1957-01-22 | Gen Electric | Polyphase generators |
US3652888A (en) * | 1971-03-18 | 1972-03-28 | Gen Electric | Two pole, 45 slot, three circuit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pattern |
JP3550847B2 (ja) * | 1996-01-24 | 2004-08-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パターン |
JP4914169B2 (ja) * | 2006-10-16 | 2012-04-1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 |
JP5193557B2 (ja) * | 2007-10-16 | 2013-05-08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機子 |
JP5060325B2 (ja) * | 2008-01-31 | 2012-10-31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JP6529876B2 (ja) * | 2015-09-25 | 2019-06-12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JP6490550B2 (ja) | 2015-09-25 | 2019-03-27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JP6560606B2 (ja) * | 2015-12-11 | 2019-08-14 |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615685B2 (ja) * | 2016-04-26 | 2019-12-04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巻線 |
-
2016
- 2016-04-26 JP JP2016088276A patent/JP66156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20 US US15/492,496 patent/US107493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4-25 CN CN201710274832.6A patent/CN10731741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4-25 EP EP17167924.4A patent/EP3247025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4-25 PL PL17167924T patent/PL3247025T3/pl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58510A (en) * | 1957-05-02 | 1961-01-11 | Vickers Electrical Co Ltd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armature winding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US3408517A (en) * | 1966-02-23 | 1968-10-29 | Gen Electric | Multiple circuit winding patterns for poly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CN102326321A (zh) * | 2009-04-13 | 2012-01-18 | 株式会社东芝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17418B (zh) | 2019-06-21 |
JP2017200288A (ja) | 2017-11-02 |
PL3247025T3 (pl) | 2018-12-31 |
EP3247025A1 (en) | 2017-11-22 |
EP3247025B1 (en) | 2018-09-19 |
US20170310182A1 (en) | 2017-10-26 |
JP6615685B2 (ja) | 2019-12-04 |
US10749396B2 (en) | 2020-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99685B (zh) | 电枢 | |
CN102326321B (zh)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
JP5193557B2 (ja) | 電機子 | |
CN106849438A (zh)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 | |
CN104247223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 | |
CN107317418A (zh)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 |
CN106849435A (zh) | 旋转电机 | |
CN106849439A (zh)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 | |
CN103023252B (zh) | 一种异步电机减额对称稳态运行的绕组连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