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027B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027B
CN107264027B CN201710180842.3A CN201710180842A CN107264027B CN 107264027 B CN107264027 B CN 107264027B CN 201710180842 A CN201710180842 A CN 201710180842A CN 107264027 B CN107264027 B CN 1072640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ed
ink
recorded amounts
recording medium
amou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808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027A (zh
Inventor
大矢将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装置提供如下的图像处理,在防止能够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的、要形成的图像的浓度范围减小的同时,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输入单元,其被构造为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第一确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输出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输出表示有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特性的图像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商业印刷等领域中,对高质量的、独特的印刷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响应于这些需求,存在通过控制要记录的图像的各个区域的光泽度特性来控制印刷品的光泽度特性的技术。已知光泽度特性涉及印刷品的表面不平坦度,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表面不平坦度来控制光泽度特性。例如,如果印刷品的表面不平坦度减小,则实现高光泽度的呈现。另一方面,如果表面不平坦度增大,则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日本特开2014-40011号公报讨论了一种技术,在该技术中,与通过在不同的目标位置处形成各自的墨来进行墨点的记录相比,更多地进行通过在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堆叠墨来进行墨点的记录,由此表面平滑度降低以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
然而,如在日本特开2014-40011号公报中所讨论的通过堆叠墨来记录墨点以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的技术可导致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墨覆盖率低,并且可以在记录介质上表现的浓度范围减小。为了防止图像质量的这种劣化,可以在使得墨点尽可能彼此不交叠的位置处记录要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多个墨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印刷品具有小的表面不平坦度,因此产生不能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防止可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的浓度范围减小的同时实现所要形成的图像的低光泽度的呈现的图像处理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被构造为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有色墨和无色墨而形成图像的数据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输入单元,其被构造为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第一确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和无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输出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和无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根据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图1D、图1E、图1F和图1G是各自示意性地示出形成图像的墨点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装置100的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7A、图7B、图7C和图7D各自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颜色分离查找表(LUT)的示例。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头的构造的示例。
图9A和图9B是各自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进行的图像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位置确定处理中的分散半色调处理(scatter halftone processing)的流程图。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分散半色调处理确定的墨点记录位置的示例。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位置确定处理中的集群半色调处理(cluster halftone processing)的流程图。
图14A和图14B各自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集群半色调处理中使用的点图案数据的示例。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17A和图17B各自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颜色分离LUT的示例。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位置确定处理中的分散半色调处理的流程图。
图20示意性地示出记录头和掩模图案。
图21A、图21B、图21C和图21D示意性地示出墨点布局与分配到各个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在下面参照图1A至图1G描述通过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所实现的墨点布局,图1A至图1G各自示意性地示出记录介质的横截面图。图1A示出通过在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堆高墨点来记录墨点的示例(下文中,该记录也被称为“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墨来进行的墨的记录”)。图1B示出通过以使得墨点尽可能彼此不交叠的方式将多个墨点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位置处来记录墨点的示例(下文中,该记录有时被称为“通过使墨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来进行的墨的记录”)。如本文所使用的,将墨点记录为使彼此交叠的墨点最少化的位置是,要形成的多个墨点以使得墨点尽可能彼此不交叠的方式被记录的位置。图1A和图1B示出具有大记录量的有色墨的高浓度部分。
如图1A所示,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墨对墨进行记录可以形成印刷品的具有大的表面不平坦度的图像。在具有大的不平坦度的图像表面上反射的光具有比镜面反射分量强的漫反射分量,因此可以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然而,由于墨覆盖率低,因此可能发生图像质量的劣化。例如,形成的图像可能具有较差的颗粒性,或者可以被呈现的浓度范围可能减小。如本文所使用的,墨覆盖率表示记录介质的各个区域被墨涂覆多少。
另一方面,在如图1B所示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的情况下,墨覆盖率高,因此防止了例如颗粒性低劣的图像质量的劣化。然而,表面是平滑的而没有不平坦度,因此入射光具有较强的镜面反射分量,并且获得高光泽度。因此,不能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
鉴于上述情况,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具有如图1C中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所示的墨点布局的图像。如图1C所示,为了增加墨覆盖率,通过将多个墨点以使彼此交叠的墨点最少化的方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位置处来形成涂覆层。如本文所使用的,涂覆层是指如下的墨层,利用该墨层以使纸白色最少化的方式对记录介质上的区域进行涂覆。在形成涂覆层之后,通过在可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量的范围内,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堆高有色墨点来记录有色墨点,由此在印刷品的表面上形成有大的不平坦度的不平坦层。实现上述墨点布局以实现低光泽度和高墨覆盖率的呈现。
在如图1E所示仅使用有色墨的情况下,用于再现由图像数据指定的颜色的墨量不足以实现上述的低浓度和中浓度部分中的涂覆层和不平坦层的层结构。因此,仅包括有色墨的装置构造可以仅在高浓度部分中实现低光泽度和高墨覆盖率这两者的呈现。然而,除了有色墨之外还使用无色墨使得即使在低浓度和中浓度部分中也可以实现包括涂覆层和不平坦层的层结构。如上所述,在仅包括有色墨的构造的情况下,当在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堆高有色墨点时,可能发生有色墨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无色墨代替有色墨,减少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相同浓度的区域之间的墨记录量的差异,并且根据图像浓度在印刷品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小差异的不平坦形状的图像。图1F示出在使用无色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墨点布局。对于低浓度至中浓度区域,为了减少区域之间的浓度不均匀性,有色墨点优选地以使得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多个墨点尽可能彼此不交叠的方式布置在位置处。通过如上所述实现用于各个浓度区域的墨点布局,对于图像的所有浓度区域实现均匀的低光泽度呈现,同时防止形成的图像的颗粒度降低和能够被呈现的浓度范围减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下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的各个组合对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总是必要的。类似的构造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此外,根据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各自包括无色墨和四种类型的有色墨。此外,根据第三和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各自仅包括四种类型的有色墨。在下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墨由它们的颜色(例如,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或透明)指代。此外,墨的颜色或墨的数据由诸如C、M、Y、K或CL的大写字母表示。具体地,C表示青色或其数据。M表示品红色或其数据。Y表示黄色或其数据。K表示黑色或其数据。CL表示无色(透明)墨的透明颜色或数据。墨的数量不限于作为示例的上述数量。在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需要包括无色墨和至少一种类型的有色墨。在第三和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需要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有色墨。此外,无色墨可以稍微含有颜色或浑浊到能够被呈现在记录介质上的浓度不受影响的程度。在下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术语“像素”是指可以呈现灰度的最小单位并且是作为多位的输入数据的图像处理(例如,下述的颜色分离处理)的目标的最小单位。在下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每4×4个像素进行处理。
下面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硬件构造的示例的框图。信息处理装置100中的中央处理单元(CPU)1001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03作为工作存储器来执行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002或存储单元105中的操作系统(OS)和各种程序,以经由系统总线1008控制下述组件。存储单元105例如是经由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ATA)接口(I/F)1006连接到系统总线1008的硬盘驱动器(HDD)、固态驱动器(SSD)或闪速存储器。通用I/F 1005是诸如通用串行总线(USB)的串行总线接口。诸如鼠标或键盘的输入装置102、用于记录介质的通用驱动器103、打印机104等连接到通用I/F 1005。CPU 1001经由输入装置102将由用户指定的程序从存储单元105加载到RAM 1003中,并执行该程序以在连接到视频卡(VC)1004的显示器101上显示用户界面。用户使用用户界面来选择、生成并编辑要在下述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中输入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或要生成图像数据所依据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105或通用驱动器103的记录介质中。网络接口卡(NIC)1007是用于将信息处理装置100连接到诸如有线局域网(LAN)或无线LAN等的网络的网络接口。要由信息处理装置100执行的程序和图像数据或要生成图像数据所依据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网络上的服务器装置中。下述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处理和功能可以由打印机驱动器实现,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安装了打印机驱动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00用作图像处理装置200。图像处理装置200可以作为硬件并入打印机104中。
图3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的逻辑构造的详细内容。图像处理装置200和打印机104经由打印机接口或电路彼此连接。图像处理装置200经由图像数据输入端子201接收要打印的输入图像数据,并将输入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冲器202中。图像数据是对于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各具有8位的数据,并且呈现三通道彩色图像。
记录量确定单元204中的图像数据转换单元2041将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冲器202中的图像数据转换为表示要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墨的记录量的记录量数据。下文中,将该转换处理称为颜色分离处理。在颜色分离处理中,使用颜色分离查找表(LUT)203a以及常用的内插处理将输入信号值转换为各种墨的记录量数据,该颜色分离查找表(LUT)203a是存储输入信号值和各种墨的对应的记录量的表,如图7A所示。颜色分离LUT 203a存储在ROM1002中。此后,记录量数据分配单元2042将各种墨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到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中。基于记录量与记录介质上的墨覆盖率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要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被有色墨尽可能完全地涂覆的方式进行分配。分散记录量数据表示用于形成涂覆层的记录量(下文中,“分散记录量”)。集群记录量数据表示用于形成不平坦层的记录量(下文中,“集群记录量”)。如上面在将由本示例性实施例实现的墨点布局的描述中所述,因为无色墨被用于形成不平坦层,所以无色墨(CL)的记录量数据完全是集群记录量数据。此外,为了减少源于要记录的图像的浓度的印刷品表面上的不平坦形状的差异,不管输入信号值如何,由集群记录量数据表示的集群记录量都是恒定的。通过转换图像数据而获取的记录量数据被发送到记录位置确定单元205。
记录位置确定单元205基于从记录量确定单元204输入的记录量数据来确定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墨点的位置,并且生成图像形成数据。记录位置确定单元205包括三个处理单元:分散半色调处理单元2051、集群半色调处理单元2052和合并处理单元2053。分散半色调处理单元2051使用分散记录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以获取布局数据。集群半色调处理单元2052使用集群记录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以获取布局数据。两个获取的布局数据由合并处理单元2053合并(组合)以生成图像形成数据。所生成的图像形成数据被存储在图像形成数据缓冲器206中。下面将描述如何分配记录量数据以及如何从记录量数据生成图像形成数据的详细内容。在图像形成数据缓冲器206中存储的图像形成数据从输出端子207输出到打印机104。输出端子207包括通用I/F。
在打印机104中,记录头1041在与传送记录介质1042的方向正交或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基于由图像处理装置200生成并从输入端子1047接收的图像形成数据而在记录介质1042上记录墨点。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喷墨记录头被用作记录头1041。记录头1041包括多个记录元件(喷嘴)。移动单元1043在打印机控制单元1044的控制下移动记录头1041。传送部1045在打印机控制单元1044的控制下传送记录介质1042。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多遍记录方法,在该方法中,记录头1041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多次记录扫描以完成图像。此外,使用双向打印方法,在该方法中,记录头1041往复运动并在向前和向后扫描中进行记录操作。代替双向打印,可以采用单向打印。墨选择单元1046基于由图像处理装置200生成的各种墨的图像形成数据,从记录头1041中包含的墨中选择墨。
图8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头1041的构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记录头1041包含五种类型的墨C、M、Y、K和CL。虽然在图8中多个喷嘴在记录头1041移动的方向上布置成单行,但是喷嘴的数量和布置不限于图8所示的数量和布置。例如,相同排出量的喷嘴可以布置成多行,或者,多个喷嘴可以以“之”字形方式布置。此外,多个喷嘴可以在记录介质1042被传送的方向上布置成一行。
接下来,下面参照图9A所示的流程图描述由图像处理装置200中的CPU 1001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下文中,各步骤在其附图标记之前被加上“S”)。
在步骤S201中,从图像数据输入端子201输入图像数据,并将其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冲器202中。在步骤S202中,参照颜色分离LUT 203a将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冲器202中的RGB图像数据转换为五个面(five plane)的C、M、Y、K和CL的记录量数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颜色分离处理的结果所获取的记录量数据的各个像素数据被视为0到255的8位数据。位数不限于上面作为示例所指定的数量,并且可以基于任意数量的色调来确定。在步骤S203中,根据基于除了无色墨的记录量数据之外的四个面的记录量数据的记录量与记录介质上的墨覆盖率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墨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到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中。此外,如上所述,无色墨的记录量数据完全是集群记录量数据。
在步骤S204中,确定基于记录量数据所确定的记录量的墨点,要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位置。针对各个墨的各次记录扫描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并将其视为表示各个像素是否记录墨点的1位数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如下示例,通过八次记录扫描来记录墨点,这意味着针对各个颜色确定墨点的8个图案的记录位置,使得对于四种颜色C、M、Y和K总共确定墨点的32个图案的记录位置。通过依次选择并处理各种墨的记录量数据来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基于相应的分散记录量数据和相应的集群记录量数据的8个面的记录量数据来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首先,在步骤S2041中,基于用于形成涂覆层的分散记录量数据,生成仅通过前四次记录扫描来记录墨点的布局数据。下文中,将在步骤S2041中进行的处理称为“分散半色调处理”。此后,在步骤S2042中,基于用于形成不平坦层的集群记录量数据,生成仅通过最后四次记录扫描来记录墨点的布局数据。在生成两个布局数据之后,进行合并处理来合并两个布局数据,以确定墨点的总共8个图案的记录位置。下文中,将在步骤S2042中进行的处理称为“集群半色调处理”。合并处理通过连接用于前四次记录扫描的布局数据和用于最后四次记录扫描的布局数据,来合并这两个布局数据。如上所述,在前四次记录扫描中进行基于分散记录量数据的记录,并且在最后四次记录扫描中进行基于集群记录量数据的记录。以这种方式,基于集群记录量数据,可以在基于分散记录量数据记录的墨点上记录墨点。下面将描述在步骤S2041和S2042中如何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的详细内容。在步骤S205中,基于所确定的用于各种墨的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的记录位置,生成整个图像的图像形成数据或诸如各次记录扫描的带宽的大小的任意大小的图像形成数据,并将其存储在图像形成数据缓冲器206中。
打印机104从输入端子1047接收图像形成数据,并且在墨选择单元1046选择与图像形成数据相对应的墨之后,开始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中,当记录头1041在与记录介质1042移动的方向正交或平行的方向上移动时,以规则的驱动间隔驱动喷嘴以在记录介质1042上形成图像。在各次扫描中由传送部1045传送用于形成图像所需的量的记录介质1042。
然后,完成对图像数据的一系列图像形成处理。接下来,将按顺序描述在步骤S203、S2041和S2042中进行的处理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详细地描述记录量数据分配(步骤S203)。在步骤S2031中,通过将各种墨的记录量相加来计算总记录量X。在步骤S2032中,将在步骤S2031中计算的总记录量X与用于墨覆盖率为100%初步存储的记录量P进行比较。墨覆盖率为100%的记录量P是在所有像素中形成点所需的记录量。作为比较的结果,如果总记录量X小于记录量P(步骤S2032中为“是”),则与输入信号值相对应的记录量不足以使有色墨100%涂覆要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因此在步骤S2033中,将整个记录量确定为分散记录量。另一方面,如果总记录量X大于记录量P(步骤S2032中为“否”),则有色墨可以100%涂覆要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并且还可以形成不平坦度,因此处理进入步骤S2034。
在步骤S2034中,比较各种墨的记录量。然后,以记录量的升序选择墨,并且对于所选择的一种墨反复进行步骤S2035至S2037中的处理。在涂覆层的形成中,以记录量的升序来使用墨以防止色域变窄。当反复进行步骤S2035至S2037中的处理的同时,如果满足步骤S2036中指定的条件,则结束对步骤S2035至S2037中处理的反复进行,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2038。在步骤S2035中,基于所选择的墨的记录量Xi(i=C,M,Y,K)和已经确定为分散记录量的总记录量Xs,由下式1计算临时记录量Xtmp:
Xtmp=Xi+Xs (式1)。
在步骤S2036中,将临时记录量Xtmp与记录量P进行比较。如果临时记录量Xtmp小于记录量P(步骤S2036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2037,并且,将所选择的墨的全部记录量Xi确定为分散记录量。另一方面,如果临时记录量Xtmp大于记录量P(步骤S2036中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2038,并且使用下式2和3计算所选择的墨的分散记录量Xis和集群记录量Xic:
Xic=Xtmp–P (式2)以及
Xis=Xi-Xic (式3)。
最后,在步骤S2039中,如果在步骤S2035至S2037的处理中存在未选择的墨,则将未选择的墨的全部记录量确定为集群记录量Xic。
通过上述记录量数据分配(步骤S203),将各个有色墨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到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中。
接下来,下面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详细地描述分散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1)。分散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1)是如下的处理,对要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多个墨点的记录位置进行确定,使得墨点以使彼此交叠的墨点最少化的方式被定位。通过在由处理确定的位置处记录墨点,可以防止由于墨覆盖率的降低而引起的图像质量的劣化。
在步骤S20411中,输入预先保持的抖动矩阵。抖动矩阵是二维数据,其中,如图12中的抖动矩阵901中一样,存储针对各个像素的阈值。在各个像素中,存储0到M-1的值作为阈值,并且使用公知的蓝噪声掩码(blue noise mask)来确定阈值的布局。M的值基于抖动矩阵的大小来确定。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抖动矩阵的大小是4×4个像素,因此M是16(=4×4)。
在步骤S20412中,输入点数比Rp(p=1至8)。点数比Rp是表示要形成的墨点的数量如何分配到记录扫描的数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分散记录量数据的墨点在总共八次记录扫描中的前四次记录扫描中形成,因此输入下述的点数比Rp:
Rp=1/4(p=1至4)以及
Rp=0(p=5至8)。
在下面的步骤S20413至S20415中,依次选择墨,并且对于所选择的墨的各次记录扫描进行处理。期望地,按照墨K、C、M和Y的顺序对墨进行选择,使得由较低入射光透射率的墨形成背景,以防止色域减小。
在步骤S20413中,计算出要被记录在与抖动矩阵901相同的4×4像素区域中的所选择的墨的总点数Dsi(i=C,M,Y,K)。此外,基于总点数Dsi和点数比Rp,针对各次记录扫描计算要针对所选择的墨而记录的总点数Dsip。使用下式4来计算总点数Dsi
Dfi=ΣI(x,y)/M(f=s,c) (式4),
其中I(x,y)是由所选择的墨的分散记录量数据表示的像素位置(x,y)的像素值。
具体地,总点数Dsi是通过将所选择的墨的分散记录量数据中的4×4像素区域的像素值的平均值除以M而获得的值。在图12中的墨K的记录量数据902的示例中,总点数由Dsk=4表示。接着,计算各次记录扫描中的点数Dsip。通过将总点数Dsi按照由针对各次记录扫描的点数比Rp确定的比率进行分配,来计算第p(p=1至8)次扫描中的点数Dsip。在图12中的墨点布局903的示例中,各次记录扫描的点数Dsip如下:
Dskp=1(p=1至4)以及
Dskp=0(p=5至8)。
各次记录扫描的点数Dsip必须是整数值,因此,取决于要记录在一区域中的总点数Dsip的值,根据点数比Rp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如在Dsip=5的情况中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下分配点数以使各次扫描中的点数Dsip与Dsi×Rp之间的差最小化:
Dsip=2(p=1),
Dsip=1(p=2至4),以及
Dsip=0(p=5至8)。
此外,对于Dsip=2的扫描,p的值不必如上所述为p=1,并且,可以是p=1至4中的任一个。
在步骤S20416中,将抖动矩阵901中的阈值与M进行比较,并且确定针对所选择的墨的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通过从抖动矩阵901中具有最小阈值Th(x,y)的像素开始,将Dsip像素点中的各个设置为“ON状态”来确定墨点布局。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对于墨K的第一次记录扫描中的墨点布局是基于Dsip=1的墨点布局903a,其中阈值为0的像素的墨点被设置为ON状态。如这里所使用的,ON状态或像素的墨点为ON的状态是指确定在该像素上形成点的状态。在步骤S20417中,将M添加到抖动矩阵901中的在步骤S20416中墨点被设置为ON状态的位置的阈值Th(x,y)。如上所述,更新抖动矩阵,使得墨点被设置为ON状态的区域的阈值超过M,并且基于更新的抖动矩阵,确定用于下一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图12中的墨点布局903a至903h示出基于墨K的记录量数据902确定的墨K的(第一至第八次)记录扫描中的墨点的记录位置的示例。如图12所示,确定要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多个墨点的位置,以使彼此交叠的墨点最少化。此外,如图11的流程图所示,使用具有在确定所选择的墨的墨点布局之后更新的阈值的抖动矩阵,来确定用于另一种墨的墨点布局。结果,获得图12中的用于墨K的墨点布局903a至903h和用于墨C的墨点布局906a至906h。在布置M个墨点并且抖动矩阵的所有值等于或大于M的情况下,将抖动矩阵重置为初始状态,并反复进行该处理。
作为上述分散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1)的结果,获取了前四次记录扫描的布局数据。
接下来,下面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详细地描述集群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2)。集群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2)是对如下的墨点布局进行确定的处理,在该墨点布局中,通过在记录介质上的用于形成墨点的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将有色墨点堆高来记录有色墨点。通过在由处理确定的位置处记录墨点,实现了印刷品的增加的表面不平坦度,以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
在步骤S20421中,输入在各次记录扫描中使用的点图案数据。图14A示意性地示出点图案的示例。输入的点图案数据是指定对于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的记录位置和顺序的二维数据。用于各次记录扫描中的记录的图14A中的点图案数据仅是示例。通常,打印各次记录扫描中要被记录的受控数量的墨点和受控的墨点布局的图表,并且用放大镜(loupe)等观察打印的图表,以获得用于呈现最低光泽度的条件并预先设置该条件。在步骤S20422至S20424中,选择一种墨,并且反复进行步骤S20422至S20424的处理,直到对所有墨进行处理。
在步骤S20422中,基于所选择的墨的集群记录量数据来计算总点数Dci(i=C,M,Y,K,CL)。如步骤S20413中一样,使用式4计算点数。在步骤S20423中,对于在步骤S20422中计算出的总点数Dci,按照从在步骤S20421中输入的点图案数据中的第一个的记录顺序,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
在步骤S20424中,识别在步骤S20423中被确定为点图案数据中的记录位置的位置,并且将与所识别的位置相对应的二维数据中的值更新为零。此外,所选择的墨的总点数Dci减去被更新为零的值的数目。在二维数据中的所有值变为零的情况下,二维数据被重置为初始状态,并且反复进行该处理。此外,一旦总点数Dci变为零,就选择下一种墨,并确定墨点位置。在下一种墨的选择和墨点位置的确定中,使用更新的点图案。
作为上述集群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2)的结果,获取了最后四次记录扫描的布局数据。然后,通过合并处理将通过分散半色调处理(步骤S2041)和集群半色调处理(步骤S2402)生成的两个布局数据进行合并,由此确定用于八次记录扫描的记录介质上的墨点的记录位置。
上述处理控制的执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中实现高的墨覆盖率,并且还实现具有大的不平坦度的墨点布局。此外,使用无色墨减少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相同浓度的情况下的墨记录量的差异,并且根据图像浓度在印刷品的表面上形成不平坦形状差异小的图像。以这种方式,在防止形成的图像的颗粒度降低和可以被呈现的浓度范围减小的同时,对于图像的所有浓度区域实现均匀的低光泽度的呈现。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在所有像素上形成点的布局作为设置形成涂覆层以通过分散半色调处理增加墨覆盖率所需的记录量P的示例,但是记录量P的设置不限于上述示例。在设置记录量P时,可以考虑在固定到记录介质上时的墨点的尺寸和在形成墨点时扩散到邻近区域(即,渗色)的墨量。一种考虑到点尺寸和渗色的情况下设置记录量P的方法是,通过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利用不同记录量的墨打印所获取的打印图表的表面,以通过确认记录介质是否存在纸白色来确定不能观察记录介质的纸白色的记录量P。例如,如果墨点尺寸大于一个像素,则用于分散半色调处理的记录量的最大值被减小为小于正常值,如图1D所示。通过减小记录量的最大值,不是在所有像素上,而是在更少的像素上布置通过分散半色调处理要记录的墨点的记录位置。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对墨覆盖率与记录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先测量并且保持用于100%的涂覆率的记录量P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上述示例不是限制性示例。例如,为了适应根据记录介质的类型的墨排出量的变化和墨覆盖率的变化,可以包括用户可用来校准用于100%的涂覆率的记录量P的机构。此外,记录量P的墨覆盖率不必为100%。例如,如果在墨覆盖率为80%的情况下颗粒性没有问题,则记录量P的墨覆盖率可以被降低至约80%。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按照该顺序进行分散半色调处理和集群半色调处理的示例,但是处理顺序不限于作为示例的上述顺序。如图9B所示,可以首先进行集群半色调处理。此外,可以同时进行分散半色调处理和集群半色调处理。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多个有色墨点以使得彼此交叠的墨点最少化的方式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处,然后使用无色墨来增加印刷品的表面不平坦度的示例,但是有色墨和无色墨的记录顺序不限于作为示例的上述顺序。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控制方法,在有色墨点之前将无色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以防止有色墨点渗透到记录介质中,并进一步增加印刷品的表面不平坦度。在使用如上所述的通过使用无色墨防止有色墨渗透的效果的情况下,进行以下处理。首先,准备所有输入信号值的无色墨的记录量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颜色分离LUT,并且将在步骤S20412中使用的点数比Rp设置为如下:
Rp=0(p=1),
Rp=1/4(p=2至5),以及
Rp=0(p=6至8)。
此外,将在步骤S20421中使用的点图案改变为图14B所示的点图案,并且从第六次记录扫描开始依次进行步骤S20423中的墨点记录位置的确定,最后选择第一次记录扫描。通过使用上述条件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如图1G所示的墨点布局。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在分散半色调处理与集群半色调处理之间均等地划分记录扫描数的示例,但是记录扫描的比率不限于上述比率。例如,为了实现较低光泽度的呈现,使通过在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多个间隔开的目标位置处堆高有色墨点而记录的墨点的数量增加。为了实现该增加,可以增加集群半色调处理中的记录扫描数,并且可以减少分散半色调处理中的记录扫描数。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将与输入图像数据对应的无色墨的记录量保持在颜色分离LUT 203a中的示例,但是确定无色墨的集群记录量XcCL的方法是不限于上述示例。不管输入信号值如何总集群记录量Xcall都是恒定的,因此,例如,与输入图像数据对应的有色墨的记录量可以被保持在颜色分离LUT(未示出)中,并且,集群记录量XcCL可以使用下述方法计算。具体地,使用下式5从预先保持的总集群记录量Xcall和各种墨的集群记录量Xci(i=C,M,Y,K)计算集群记录量XcCL
XcCL=Xcall-XcC-XcM-XcY-XcK (式5)。
下面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之间的不同之处。图4是详细地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的框图。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不包括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量确定单元204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单元2042。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图像数据转换单元2041使用的颜色分离LUT是图7B所示的颜色分离LUT 203b。
将描述由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进行的图像处理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之间的不同之处。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保持各种墨的输入信号值和记录量的图7A所示的颜色分离LUT 203a,将输入图像数据转换为各种墨的记录量数据。然后,记录位置确定单元205基于记录量与记录介质上的墨覆盖率之间的关系,将记录量分配到分散记录量和集群记录量,并且确定墨点的记录位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预先进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记录量数据分配(步骤S203),以生成保持由图像数据表示的输入信号值与分散记录量和集群记录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颜色分离LUT 203b。图像数据转换单元2041使用LUT 203b,由此能够在图像处理期间不进行记录量数据分配(步骤S203)而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各种墨的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换句话说,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流程图中,在进行步骤S202中的颜色分离处理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204中的记录位置确定,而不在步骤S203中进行记录量数据分配。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图9A和图9B的图像处理期间不进行记录量数据分配(步骤S203),因此,省略对其余的图像处理的描述。
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本示例性实施例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中实现高的墨覆盖率,并且还实现具有大的不平坦度的墨点布局。此外,使用无色墨减少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相同浓度的情况下的墨记录量的差异,并且根据图像浓度在印刷品的表面上形成不平坦形状差异小的图像。以这种方式,在防止形成的图像的颗粒度降低和可以被呈现的浓度范围减小的同时,对于图像的所有浓度区域实现均匀的低光泽度的呈现。
下面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无色墨和四种类型的有色墨的示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仅使用四种类型的有色墨。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在于不使用无色墨。
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之间的不同之处。图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的框图。此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数据转换单元2041使用的颜色分离LUT是图7C所示的颜色分离LUT 203c。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进行的图像处理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不保持无色墨的记录量数据的LUT 203c。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类似的图像处理通过参照LUT 203c仅使用在颜色分离处理(步骤S202)中从图像数据转换的有色墨的记录量数据来进行。
由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不使用无色墨,因此不能实现通过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实现的上述墨点布局中的图1F和图1G所示的墨点布局。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实现如图1E所示的墨点布局,以在实现高的墨覆盖率的同时实现特别是对于高浓度部分的低光泽度的呈现。
下面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仅使用四种类型的有色墨。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在于不使用无色墨。
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之间的不同之处。图6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的框图。此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数据转换单元2041使用的颜色分离LUT是图7D所示的颜色分离LUT 203d。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进行的图像处理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不保持无色墨的记录量数据的LUT 203d。通过参照LUT203d仅使用在颜色分离处理(步骤S202)中从图像数据转换的有色墨的记录量数据来进行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类似的图像处理。
由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不使用无色墨,因此不能实现通过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实现的上述墨点布局中的图1F和图1G所示的墨点布局。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实现如图1E所示的墨点布局,以在实现高的墨覆盖率的同时实现特别是对于高浓度部分的低光泽度的呈现。
下面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之间的不同之处。图1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的框图。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首先,输入具有颜色信息的三通道RGB数据作为输入数据。然后,使用用于记录介质上的100%的墨覆盖率的记录量P,将通过使用输入数据的颜色分离处理所获取的CMYK记录量数据分配到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中。用于记录介质上的100%的墨覆盖率的记录量P对应于图7A中的颜色分离LUT 203a中的分散记录量,并且各个墨的分散记录量的最大值被设置为10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三通道RGB数据之外,还输入包括表示光泽度强度的光泽度数据的四个面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根据由输入数据表示的光泽度强度,从对于100、150和255的P1、Pm和Ph选择各个墨的分散记录量的最大值。
图18是示出记录量数据分配处理(步骤S203)的流程图。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记录量数据分配处理(步骤S203)中的步骤S2030中进行的处理不同,因此下面描述在步骤S2030中进行的处理。
在步骤S2030中,根据表示光泽度强度的光泽度数据,从Pl、Pm和Ph中选择要用于记录介质上的涂覆层的记录量的最大值。光泽度数据是8位数据,并且具有0到255的值。光泽度数据值小的区域被设置为低光泽度区域,并且光泽度数据值大的区域被设置为高光泽度区域。如果光泽度数据的值为0至85,则选择P1。如果光泽度数据的值为86至170,则选择Pm。如果光泽度数据的值为171至255,则选择Ph。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对各个4×4像素区域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各个4×4像素区域选择要用于涂覆层的记录量的最大值。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不仅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而且还在期望高光泽度的区域中,通过使用于形成涂覆层的墨增加的同时减少用于形成不平坦层的墨,以使印刷品的表面不平坦度更平滑,而实现高光泽度的呈现。此外,在期望低光泽度与高光泽度之间的中间光泽度的区域中,通过将用于形成不平坦层的墨的记录量设置为用于低光泽度与高光泽度的值之间的中间值,并将印刷表面的不平坦度水平设置为用于高光泽度的水平与低光泽度的水平之间的中间水平,实现中间光泽度的呈现。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光泽度选自于包括低光泽度、中间光泽度和高光泽度的三种类型的示例,但是上述示例不是限制性示例。如果期望根据更宽的光泽度水平范围的光泽度控制,则可以根据光泽度数据保持用于在要形成墨点的区域上100%的墨覆盖率的三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记录量。可选地,可以通过保持包括低光泽度状态和高光泽度状态的两种状态并控制两种状态之间的面积比来实现中间光泽度的呈现。
下面描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构造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之间的不同之处。图16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逻辑构造的框图。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的示例,输入具有颜色信息的三通道RGB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并且使用颜色分离LUT将各个墨的图像数据分配到分散记录量数据和集群记录量数据中。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三通道RGB数据之外,还输入包括表示光泽度强度的光泽度数据的四个面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根据由输入数据表示的光泽度强度,从用于高光泽度、中间光泽度和低光泽度的LUT中选择要使用的LUT。图7B、图17A和图17B所示的颜色分离LUT 203b、203e和203f分别是用于低光泽度、中间光泽度和高光泽度的LUT。通过进行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量数据分配处理(步骤S203),预先准备颜色分离LUT 203b、203e和203f。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对各个4×4像素区域进行处理,因此为各个4×4像素区域选择LUT。因此,不仅如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而且还在期望高光泽度的区域中实现高光泽度的呈现,并在期望低光泽度与高光泽度之间的中间光泽度的区域中实现中间光泽度的呈现。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光泽度选自于包括低光泽度、中间光泽度和高光泽度的三种类型的示例,但是上述示例不是限制性示例。如果期望根据更宽的光泽度水平范围的光泽度控制,则可以保持根据光泽度水平的三种或更多种类型的LUT。
下面描述第七示例性实施例。在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的示例,基于要记录在区域中的总点数Dsi和点数比Rp,从分散记录量数据计算各次记录扫描中的点数Dsip,并且,基于点数Dsip确定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总点数Dsi确定墨点布局,并且将所确定的墨点布局分配到用于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中。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尤其在用于在分散半色调处理中从分散记录量数据确定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的处理的过程方面不同。除了分散半色调处理之外的处理类似于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处理,因此省略其描述。
图19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位置确定处理中的分散半色调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411中进行的处理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处理,因此省略其描述。在下述的步骤S20419至S20421中,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依次选择墨,并且确定用于针对选择的墨的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
在步骤S20419中,进行与在步骤S20413中进行的处理类似的处理,以根据分散记录量数据计算要在类似于抖动矩阵901的4×4像素区域中记录的所选择的墨的总点数Dsi(i=C,M,Y,K)。
在步骤S20420中,将抖动矩阵901中的阈值与M进行比较,并且确定针对所选择的墨的墨点布局。通过从抖动矩阵901中具有最小阈值Th(x,y)的像素开始将Dsi像素点中的各个设置为ON状态来确定墨点布局。图21A示出在Ds=8的情况下的墨点布局的示例。设置为ON状态的点被指定为黑色,而未被设置为ON状态的点被指定为白色。
在步骤S20421中,输入掩模图案2001。掩模图案2001是表示针对所选择的墨的墨点布局如何被分配到各次记录扫描的数据。将掩模图案2001与在步骤S20420中确定的墨点布局进行比较,以将墨点布局分配到各次记录扫描。首先,下面将参照图20描述掩模图案2001。
图20示意性地示出掩模图案2001和记录头2000。为了简化描述,记录头2000包括32个喷嘴。根据记录扫描的次数划分喷嘴。例如,在记录扫描次数为8次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将喷嘴划分为从第一喷嘴组至第八喷嘴组的八个喷嘴组。在掩模图案(记录图案)2001中,用黑色指定各喷嘴进行记录的单位区域。由各个喷嘴组记录的图案处于互补关系,并且当图案叠加时,完成对应于4×4单位区域的区域的记录。图案2002至2009示出图案是如何随着记录扫描的进行而完成的。各次记录扫描结束时,记录介质按照各个喷嘴组的宽度在图20中的箭头指定的方向上传送。因此,当八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完成记录介质的一个区域(对应于各个喷嘴组的宽度的区域)中的图像。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将被设置为ON状态的点数均匀地分配到各次记录扫描(即,各次记录扫描中四个点)的掩模图案,但是掩模图案不限于作为示例的上述掩模图案。可以考虑各个喷嘴的点定位精度(placement accuracy)来确定要记录的点数。例如,要记录的点数可以如下被不均匀地分配:对于第一喷嘴组一个点,对于第二喷嘴组三个点,对于第三喷嘴组五个点和对于四个喷嘴组七个点。
将用于各个喷嘴组的掩模图案2001与在步骤S20420中确定的墨点布局进行比较,并且进行处理以将已经相互被设置为ON状态的点都设置为ON状态,并且将作为处理的结果所获得的墨点布局确定为用于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具体地,将作为使用用于第一喷嘴组的掩模图案2001和在步骤S20420中确定的墨点布局进行的处理的结果所获取的墨点布局,设置为用于第一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此外,将作为使用用于第二喷嘴组的掩模图案2001和在步骤S20420中确定的墨点布局进行的处理的结果所获取的墨点布局,设置为用于第二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用于第三次及随后的记录扫描的处理类似于上述处理,因此省略其描述。图21B、图21C和图21D示出各自作为将掩模图案2001应用于图21A所示的墨点布局,并且将该墨点布局分配到用于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的结果而获取的墨点布局。图21B示出用于第一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的示例。图21C示出用于第二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的示例。图21D示出用于第三次至第八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的示例。上述处理基于总点数Dsi实现墨点布局的确定并将确定的墨点布局分配到针对各次记录扫描的墨点布局。
如上述的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本示例性实施例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点的区域中实现高的墨覆盖率,并且还实现具有大的不平坦度的墨点布局。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不仅如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而且有利于喷嘴的控制,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掩模图案来停止使用冲击位置精度差的喷嘴或不能排出墨的喷嘴。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抖动矩阵的垂直方向上的点数与喷嘴组的点数相同的示例,但是上述示例不是限制性示例。即使点数不相同,在具有较小数量的点的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反复参照最下面到最上面的行来确定对应关系,然后可以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读出并进行经由网络或存储介质供给到系统或装置的程序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实现,用于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此外,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可以通过用于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
提供如下的图像处理:其在防止能够在记录介质上呈现的形成图像的浓度范围减小的同时,实现低光泽度的呈现。
其它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也可更完整地称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利用通过由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例如读出并执行来自存储介质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控制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分开的计算机或分开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被提供给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诸如压缩光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存装置以及存储卡等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7)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被构造为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有色墨和无色墨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输入单元,其被构造为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第一确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和无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输出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和无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第二记录量是恒定的记录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输入单元还输入表示图像的各个区域的光泽度强度的光泽度数据,并且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基于图像数据和光泽度数据,确定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总记录量,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基于总记录量以及总记录量中的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比率,来确定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以这样的方式确定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随着有色墨的总记录量越小,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比率变得越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基于记录介质上的墨点的尺寸或由堆叠墨点而导致的墨扩散到邻近区域中的量,来确定第一记录量的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第一确定单元预先保持表示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关系的表,并且通过参照所述表来确定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比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第一确定单元基于总记录量与根据总记录量在记录介质上的墨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比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第一确定单元通过基于第一记录量与第二记录量之间的比率将总记录量分配为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来确定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形成单元,其被构造为形成涂覆层和不平坦层,所述涂覆层是通过基于用于使用第一记录量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的第一布局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并且,所述不平坦层是通过基于用于使用第二记录量在记录介质上堆叠有色墨的第二布局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形成单元,其被构造为形成涂覆层和不平坦层,所述涂覆层是通过基于用于使用第一记录量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的第一布局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并且,所述不平坦层是通过基于用于使用第二记录量在记录介质上堆叠有色墨和无色墨的第二布局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形成单元在形成涂覆层之后形成不平坦层。
13.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被构造为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在记录介质上至少记录有色墨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输入单元,其被构造为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第一确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输出单元,其被构造为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其中,第一记录量是用于涂覆记录介质的墨的记录量,并且第二记录量是用于对图像的表面增加不平坦度的墨的记录量。
14.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由图像处理装置来进行,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被构造为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将有色墨和无色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和无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和无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15.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由图像处理装置来进行,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被构造为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至少将有色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其中,第一记录量是用于涂覆记录介质的墨的记录量,并且第二记录量是用于对图像的表面增加不平坦度的墨的记录量。
16.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该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将有色墨和无色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和无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和无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17.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该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生成用于通过使用打印机至少将有色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的数据,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表现图像的图像数据;
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紧挨方式布置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量,以及用于通过在记录介质上以离散位置堆叠有色墨来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量;以及
基于第一记录量和第二记录量的布局数据,输出表示有色墨在记录介质上的布局的布局数据,
其中,第一记录量是用于涂覆记录介质的墨的记录量,并且第二记录量是用于对图像的表面增加不平坦度的墨的记录量。
CN201710180842.3A 2016-03-31 2017-03-24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Active CN1072640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2601 2016-03-31
JP2016072601 2016-03-31
JP2016241709A JP6516717B2 (ja) 2016-03-31 2016-12-13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6-241709 2016-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027A CN107264027A (zh) 2017-10-20
CN107264027B true CN107264027B (zh) 2019-08-30

Family

ID=60044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80842.3A Active CN107264027B (zh) 2016-03-31 2017-03-24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6717B2 (zh)
CN (1) CN1072640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95357B2 (ja) * 2021-03-09 2022-12-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4841A (zh) * 2001-04-24 2003-12-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方法、油墨组和使用这些的记录物
CN102653181A (zh) * 2011-03-02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3167956A (zh) * 2010-10-20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6482A (ja) * 2001-04-24 2007-10-2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セット、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記録物
US7382495B2 (en) * 2003-12-12 2008-06-03 Xerox Corporation Reduction of differential gloss
US7637585B2 (en) * 2007-06-05 2009-12-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alftone printing on an inkjet printer
GB2472608B (en) * 2009-08-12 2013-09-04 M Solv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solar panel that is partially transparent
JP2011104954A (ja) * 2009-11-20 2011-06-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7352B2 (ja) * 2011-02-24 2015-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色処理装置および色処理方法
JP5988679B2 (ja) * 2012-05-08 2016-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9168757B2 (en) * 2013-08-22 2015-10-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15120279A (ja) * 2013-12-24 2015-07-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生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4841A (zh) * 2001-04-24 2003-12-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方法、油墨组和使用这些的记录物
CN103167956A (zh) * 2010-10-20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2653181A (zh) * 2011-03-02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027A (zh) 2017-10-20
JP2017185779A (ja) 2017-10-12
JP6516717B2 (ja) 2019-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28782B2 (ja) 印刷用色変換プロファイルの生成
US8651609B2 (en) Color processing device for determining colorless material recording amount data
CN103167956B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5773532B2 (ja) 画像データ生成方法、画像記録方法、画像データ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6167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8025561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方法、图像形成设备和介质
US9832349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4427206B (zh) 图像数据生成方法及装置、图像记录方法及装置
US7342685B2 (en) Constraint correlation for computer to plate inkjet system
CN107264027B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JP6442294B2 (ja) 画像データ生成方法、画像記録方法、画像データ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6493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6528009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US11310393B2 (en) Clustering colors for halftoning
US1013115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5634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3118516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4273318B2 (ja) 色変換装置、色変換方法、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529513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01277556A (ja) 色調再生改善方法
EP1126390A2 (en) Simulation program having generic attribute access schema
JP2021037622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6913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1130121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2009006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