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1440A -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1440A
CN107251440A CN201580072343.1A CN201580072343A CN107251440A CN 107251440 A CN107251440 A CN 107251440A CN 201580072343 A CN201580072343 A CN 201580072343A CN 107251440 A CN107251440 A CN 107251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block
code
outer code
coding
code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2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强
黎超
周永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51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0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33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a block and a convolutional code
    • H03M13/293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a block and a convolutional code comprising an outer Reed-Solomon code and an inner convolutional cod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03M13/296Particular turbo code structure
    • H03M13/2966Turbo codes concatenated with another code, e.g. an outer block cod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1Asp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error detection, not provided for otherwise
    • H03M13/613Use of the dual cod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5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repetition or insertion of dummy data, i.e. rate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08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parametrability and configura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 H03M13/6516Support of multiple code parameters, e.g. generalized Reed-Solomon decoder for a variety of generator polynomials or Galois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15Reed-Solom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2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03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the interleaver involving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 H03M13/2707Simple row-column interleaver, i.e. pure block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78Interleaver using block-wise interleaving, e.g. the interleaving matrix is sub-divided into sub-matrices and the permutation is performed in blocks of sub-matr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33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a block and a convolutional c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编码方法及通信设备。其中,编码方法包括: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所述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所述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上述方案,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网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的数据编码采用外码和内码级联的方式实现,即,先将数据输入外码编码器进行外码编码,在完成外码编码之后,再输入到内码编码器对其进行内码编码。完成内码编码后的数据将通过传输资源进行传输。
其中,外码通常采用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内码通常采用Turbo码。
这种级联编码方法中,通常使用同一种RS外码编码方式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外码编码。其中,RS外码编码方式表示为(n,n-2t,t),n为编码后的符号的数目,n-2t为编码前的符号的数目,t为纠错能力。
由于一个符号对应8个比特,由上述外码编码方式可知:每次输入RS外码编码器的数据的比特数是固定的,经外码编码后输出的数据的比特数也是固定的。
然而,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采用上述编码方式对传输块进行级联编码时,由于每个传输块的比特数并非是固定的,当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n-2t)*8时,需要在传输块中增加无效数据补齐至(n-2t)*8比特,以能够对其进行外码编码,而增加的无效数据将会增加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降低数据可靠性,且传输级联编码后的数据时增加的无效数据将会导致占用过多的传输资源;当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n-2t)*8时,有部分数据则无法完成外码编码,可能导致数据丢失。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能够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所述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所述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所述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 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第一确定模块、外码编码模块、第二确定模块以及内码编码模块;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所述外码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所述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所述内码编码模块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对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 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所述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所述 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上述方案中,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编码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编码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通信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编码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当通信设备为基站时,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当通信设备为终端时,发送端为终端,接收端为基站,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本实施例以PDSCH为例进行说明(PUSCH的编码方法与PDSCH的编码方法类似),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S101: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通信设备对第一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进行校验,从而得到第二传输块。
其中,第一传输块为待传输的原始数据,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第一传输块和第二传输块的单位为比特(bit)。校验信息可以为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信息,也可以为奇偶校验信息,还可以为海明校验信息等,此处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校验信息为CRC校验信息,通信设备对第一传输块循环冗余校验,即在第一传输块后增加24比特的CRC校验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一传输块进行奇偶校验,或海明校验等。奇偶校验、海明校验具体的校验方式请参阅相关实现方法,此处不赘述。
S102: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
通信设备获取第二传输块包含的调度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或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调度信息用于标识基站从可用的传输资源中调度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的信息,RB用于传输第二传输块所包含的数据。在频域,基站 以RB为粒度进行调度。在LTE系统中,基站调度的最小单位为资源块对(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air,PRB)。
第二传输块包含的调度信息可以至少为以下其中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内码编码可以为Turbo码,但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的内码。
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用于标识第二传输块所包含的数据所占用的比特数。其中,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以及外码编码方式允许输入的最大比特数,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或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用于标识第二传输快所包含的数据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或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调制方式可以包括四相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16QAM)、相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调制方式的阶数越高,误码平台越高,纠错能力越弱,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较高时,可以选取编码效率较低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较低,误码平台满足可以要求时,可以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用于标识第二传输块内码编码输入的比特数与输出的比特数的比值。其中,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越高,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高,纠错能力越弱,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当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较高时,可以选取编码效率较低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较低,误码平台满足可以要求时,可以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其中,外码编码方式为预先设置的。当外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为唯一的外码编码方式。
当外码编码方式有至少两种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从至少两种外码编码方式中选择其中一种与调度信息匹配的外码编码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外码为RS码。RS码表示为(n,n-2t,t),其中,n为编码后的符号的数目,n-2t为编码前的符号的数目为,t为纠错能力,一个符号对应8个比特。两种RS编码方式中,n、n-2t以及t中的任一个不同时,则为两种不同的RS编码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码也R M码、BCH码或至少两种外码的组合,此处不作限制。
其中,不同的外码编码方式,其纠错能力也不尽相同。第二传输块的外码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越强,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低,数据传输可靠性越强。
S103:所述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通信设备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三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传输块完成外码编码时,第二传输块可以包括一个或至少两个码块。当第二传输块包括至少两个码块时,通信设备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方式对每个码块分别进行外码编码,并将外码编码后的外码编码块依次进行顺序连接,从而将各外码编码块块串联起来,得到第三传输块。
其中,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确定的外码编码方式所允许输入的最大比特数时,通信设备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码块分割,第二传输块包括一个码块,直接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进行外码编码后的第二传输块即为第三传输块。
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大于确定的外码编码方式所允许输入的最大比特数时,通信设备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码块分割,将第二传输块分割成至少两个码块,再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方式分别对每个码块进行外码编码,并 将外码编码后的外码编码块依次进行顺序连接,从而将各外码编码块块串联起来,得到第三传输块。
例如,假设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为3752,第一传输块经过校验(CRC检验)后的比特数为3752+24=3776,那么,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为3776。
当确定的外码(RS码)编码方式为(255,239,4)时,由于一个符号对应8个比特,那么,一个RS编码块输入的比特为239*8=1912。又因为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为3776,因此,通信设备需要将第二传输块分割为2个码块以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由于1912*2=3824>3776,因此,通信设备在对第二传输块需要进行外码编码前,在每个码块的头部或尾部增加24个填充比特,以使每个码块输入的比特为1912,再对每个码块进行外码编码,输出255*8*2=4080比特的数据。在通信设备对第二传输快包括的所有码块都完成外码编码后,将外码编码后的外码编码块依次进行顺序连接,从而将各外码编码块块串联起来,得到第三传输块。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时,通信设备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三传输块具体为第二传输块。
其中,预设条件是预先设定并存储在通信设备中的规则。预设条件可以依照第二传输块对应的内码的误码平台进行设置,以使得第二传输块经过内码编码后的误码平台能够满足当前的数据传输要求,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当第二传输块对应的内码的误码平台能够满足当前的数据传输要求时,判定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不需要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对应的内码的误码平台不能满足当前的数据传输要求时,判定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需要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预设要求可以为调度信息包含的传输块的比特数满足预设要求,也可以为调度信息包含的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预设的调制方式,还可以为传输块的比特数满足预设要求,且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预设的调制方式,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的预设条件。
S104:所述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在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后,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以使经过内码编码后的第三传输块的误码平台能够满足当前的数据传输要求,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其中,预定义的规则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内码编码的方法。本实施例中以内码为Turbo码的编码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内码还可以为卷积码或其他的内码。Turbo码的编码方式具体如下:
(1)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是否超过6144,当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超过6144时,对第三传输块进行码块分割以及对分割后的每个码块进行校验。
通信设备获取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确定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是否超过6144。当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6144时,对第三传输块进行码块分割以及对分割后的每个码块进行校验,以适应下一步信道编码(内码编码)方式的要求。
其中,经过码块分割后第三传输块被分为大小相等的码块。假设第三传输块被分割成了C个码块,记得到的码块为其中r是码块的序号,0<r≤C,Kr是第r个码块中的比特个数。
在本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对第三传输块包含的每个码块循环冗余校验,即在第三传输块包含的每个码块后增加24比特的CRC校验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三传输块包含的每个码块进行奇偶校验,或海明校验等。奇偶校验、海明校验具体的校验方式请参阅相关实现方法,此处不赘述。
当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6144时,通信设备执行步骤(2)。
(2)通信设备对第三传输块进行Turbo编码。
通信设备分别对第三传输块包含的每个码块进行信道编码。
其中,当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6144时,第三传输块包含一个码块,通信设备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当第三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6144时,第三传输块包括至少两个码块,通信设备分别对校验后的每个码块进行内码编码。
对于第r个码块,Turbo编码后的码块包含三个编码流,记为其中,i=0,1,2;Dr是第r个码块第i个编码流上 的比特个数,Dr=Kr+4。其中i=0的流包含了信息比特,i=1,2的流是Turbo编码添加的冗余比特。
Turbo编码方法与现有技术中的Turbo编码方法一致,具体请参阅现有技术的Turbo编码方法,此处不赘述。
(3)通信设备对每个Turbo编码块进行速率匹配。
通信设备对第三传输块的每个码块完成Turbo编码后,分别对每个码块的三个编码流进行子块交织,以对每个码块进行速率匹配。
在子块交织时,设计一个列,行的矩阵,是满足的最小值,将每个流的比特按行写入矩阵,对矩阵进行列置换,再按列读出比特流,得到的比特流为i=0,1,2,KΠ是进行子块交织后的一个码块的三个比特流中每个比特流的比特数。i=0的流包含了信息比特。将这三个比特流放入缓存中,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数据,缓存的大小Ncb=Kw=3KΠ,记缓存中的比特为wk,k=0,...,Ncb-1。 k=0,...,KΠ-1,因此在缓存中的数据排放如下所示:
将第r个码块速率匹配之后得到的序列长度表示为Er,冗余版本号表示为rvidx,rvidx=0,1,2或3。
将一个传输块的传输总共可用的比特的个数表示为G,即G是在比特级别上表示了一个传输块可以占用的资源。
设置G′=G/(NL·Qm),当采用的调制方式是QPSK时,Qm=2,16QAM时,Qm=4,64QAM时,Qm=6,NL在采用传输分集时等于2,其它情况下,NL等于一个传输块映射到层的个数。
令γ=G′modC,C是总的码块的个数。如果r≤C-γ-1,其中,G′为在调度的资源块上传输的符号的数目,r表示第r个码块(code block);否则Er表示的是第r个码块要传的比特数。
按照上面的分配方式,表示的是某一个码块发送的符号的数目,不同的码块之间最多差一个符号,其中,前面的第r≤C-γ-1(r的编号从0开始)的码块,符号要少一个。
比特选择和打孔的过程如下:
表示比特选择的起始位置,然后从k0开始,在wk中顺次循环选取Er个比特,且选取的比特不为空比特。
其中,比特选择和打孔的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对于码块r,速率匹配后得到的比特为
通信设备对每个码块完成速率匹配后,将每个码块依次进行顺序连接,得到最终的编码比特。其中,最终的编码比特个数为G。
通信设备对第三传输块完成内码编码后,将一个传输块这G个编码比特进行调制,将编码后的数据映射为调制符号,再将调制符号放到一个子帧的相应资源(RB)上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Turbo编码(信道编码)方法、速率匹配方法以及速率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法相同,具体请参阅现有技术中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PUSCH的编码方法与PDSCH的编码方法类似,具体请参照上述PDSCH的编码方法,此处不赘述。解码是编码的反过程,此处对解码过程不赘述。
上述方案,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编码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当通信设备为 基站时,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当通信设备为终端时,发送端为终端,接收端为基站,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本实施例以PDSCH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S201: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通信设备对第一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进行校验,从而得到第二传输块。
其中,第一传输块为待传输的原始数据,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第一传输块和第二传输块的单位为比特(bit)。校验信息可以为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Check,CRC)信息,也可以为奇偶校验信息,还可以为海明校验信息等,此处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校验信息为CRC校验信息,通信设备对第一传输块循环冗余校验,即在第一传输块后增加24比特的CRC校验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一传输块进行奇偶校验,或海明校验等。奇偶校验、海明校验具体的校验方式请参阅相关实现方法,此处不赘述。
S202: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其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所述第二传输快的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通信设备获取第二传输块包含的调度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或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快的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但并不限于此,调度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信息。
其中,调度信息用于标识基站从可用的传输资源中调度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的信息,RB用于传输第二传输块所包含的数据。在频域,基站以RB为粒度进行调度。在LTE系统中,基站调度的最小单位为资源块对(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air,PRB)。
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 (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其中,外码编码方式为预先设置的。当外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为唯一的外码编码方式。当外码编码方式有至少两种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从至少两种外码编码方式中选择其中一种与调度信息匹配的外码编码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外码为RS码。RS码表示为(n,n-2t,t),其中,n为编码后的符号的数目,n-2t为编码前的符号的数目为,t为纠错能力,一个符号对应8个比特。两种RS编码方式中,n、n-2t以及t中的任一个不同时,则为两种不同的RS编码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码也R M码、BCH码或至少两种外码的组合,此处不作限制。
其中,不同的外码编码方式,其纠错能力也不尽相同。第二传输块的外码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越强,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低,数据传输可靠性越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的步骤具体为:
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其中,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通信设备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通信设备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例如,请参阅表一,表一是一个码字映射到一层的TBS表。其中,在传输层一个TB视为一个码字。一个码字映射到一层的TBS表保存在通信设备(基站、与终端)中。
表一中,ITBS为调度信息中TBS的索引值,NPRB为调度信息中RB的数量,NPRB用于标识传输传输块包含的数据的RB的个数。其中,TBS的索引值的取值范围为0~26,即ITBS=0,1,2,......,25,26。NPRB的取值范围为1~110,即NPRB=0,1,2,3,......,109,110。一个ITBS以及NPRB对应一个TBS值,TBS的单位为比特,TBS的范围为16~75376。比如,当调度信息中ITBS=10,NPRB=1时,对应的TBS值为144,标识一个TBS包含144比特的数据。
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后,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ITBS、NPRB,根据ITBS以及NPRB查询表一,从而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
通信设备在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后,将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其中,通信设备中预先存储有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对应的第一阈值、第一外码编码以及第二外码编码。第一阈值是用户综合考虑外码编码方式允许输入的比特数、外码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以及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预先设定的,以使得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能够满足第二传输块的输出要求。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一外码(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至少有两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一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二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一外码编码方式(15,11,2)的纠错能力比第二外码编码方式(7,5,1)的纠错能力强,第一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比第二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并不限于120比特、第一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15,11,2)、第二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7,5,1),三者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一外码编码方式与第二外码编码方式不同。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的步骤具体为:
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通信设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通信设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 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调制方式可以包括QPSK、16QAM、64QAM。
本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一实施方式方式中的第一阈值是固定值,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阈值与调制方式对应。
例如,请参阅表二,表二是PDSCH中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调制方式以及TBS索引值的对应表。
其中,PDSCH中调制编码方式、调制方式以及TBS索引值的对应表保存在通信设备(基站与终端)中。MCS包含在调度信息中,MCS字段指示调制方式以及TBS的索引值。MCS字段用Imcs表示,调制方式用Qm表示,TBS索引值用ITBS表示。Imcs、Qm以及ITBS一一对应。Imcs的取值范围为0~32,Qm的取值为2、4、6,ITBS的索引值的取值范围为0~26。当Qm=2时,第二传输块采用的调制方式为四相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当Qm=4时,第二传输块采用的调制方式为包含16种符号的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当Qm=6时,第二传输块采用的调制方式为64QAM。
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后,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Imcs、ITBS,根据Imcs以及ITBS查询表二,从而获取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
通信设备在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将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
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QPSK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为256(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值)。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256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256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有两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256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256比特时,通 信设备采用第四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调制方式为16QAM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为1000(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值)。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1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100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至少有两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1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1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四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调制方式为64QAM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为2000(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值)。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只有一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2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100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至少有两种,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2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三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2000比特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四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调制方式的阶数越高,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的比特数越高。第三外码编码方式(15,11,2)的纠错能力比第四外码编码方式(7,5,1)的纠错能力强,第三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比第四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15,11,2)、第二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7,5,1),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三外码编码方式与第四外码编码方式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外码编码方式或第四外码编码方式可以与上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码编码方式、第二外码编码方式中的其中一个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处不作限制。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的步骤具体为:
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通信设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通信设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第二编码效率,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编码效率为编码方式运行输入的最大比特数与编码后输出的比特数的比值。
例如,请继续参阅表一以及表二。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后,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ITBS、NPRB,根据ITBS以及NPRB查询表一,从而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Imcs、ITBS,根据Imcs以及ITBS查询表二,从而获取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
通信设备在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之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计算第二传输块的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通信设备在获取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后,根据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
当外码(RS码)编码方式至少有两种,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3/4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五外码编码方式(31,21,3)对第五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1/2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六外码编码方式(31,25,5)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五外码编码方式(31,21,3)的纠错能力比第六外码编码方式(31,25,5)的纠错能力弱,第五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比第六外码编码方式的误码平台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编码效率并不限于3/4,第二编码效率并不限于1/2,第五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31,21,3)、第六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31,25,5),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第五外码编码方式与第六外码编码方式不同。第五外码编码方式和第六外码编码方式可以在编码效率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择纠错能力不同的编码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五外码编码方式或第六外码编码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码编码方式、第二外码编码方式、第三外码编码方式、第四外码编码方式中的其中一个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处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的步骤具体为:
通信设备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将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与第二传输块对应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根据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的获取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获取方法一致,具体请参阅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关描述。
例如,当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3/4,通信设备采用第七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内码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1/2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八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其中,第七编码效率高于第八编码效率,第七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第八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当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12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外码编码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编码效率并不限于3/4,第二编码效率并不限于1/2,第七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7,5,1)、第八外码编码方式并不限于(15,11,2),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第七外码编码方式与第八外码编码方式不同。第七外码编码方式和第八外码编码方式可以在编码效率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择纠错能 力不同的编码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七外码编码方式或第八外码编码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九外码编码方式和第十外码编码方式可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中任一外码编码方式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处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时,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的步骤具体为:
通信设备从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根据调制方式确定该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将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根据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不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的获取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获取方法一致,具体请参阅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关描述。
例如,当通信设备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QPSK时,确定其对应的第二阈值为256。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大于256比特,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3/4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九外码编码方式(7,5,1)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1/2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十外码编码方式(15,11,2)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256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快进行外码编码。
当通信设备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16QAM时,确定其对应的第二阈值为1000。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大于1000比特,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3/4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九外码编码方式(15,9,3)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1/2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十外码编码方式(31,23,4)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 编码。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100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快进行外码编码。
当通信设备获取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为64QAM时,确定其对应的第二阈值为2000。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大于2000比特,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3/4时,通信设备采用第九外码编码方式(31,21,3)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为1/2时,通信设备采用第十外码编码方式(31,25,5)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快的比特数小于或等于1000比特时,不对第二传输快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第二编码效率,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第九外码编码方式与第十外码编码方式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编码效率并不限于3/4,第二编码效率并不限于1/2,第九外码编码方式和第十外码编码方式中各项的值并不限于上述编码方式中提及的值,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九外码编码方式和第十外码编码方式可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中任一外码编码方式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处不作限制。
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越高,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越高,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高。其中,调制阶数相同,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越高,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高;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相同,调制阶数越高,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越高。比如,当调制方式为64QAM调制时,1/2的码率比3/4码率的误码平台低。3/4码率的QPSK调制的误码平台比3/4码率的64QAM的误码平台低。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外码编码方式,其纠错能力也不尽相同。外码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决定了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外码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决定了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
S203:所述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203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3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S204:所述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204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PUSCH的编码方法与PDSCH的编码方法类似,具体请参照上述PDSCH的编码方法,此处不赘述。解码是编码的反过程,此处对解码过程不赘述。
上述各实施方式以PDSCH为例进行说明,PUSCH的编码方式与PDSCH类似,具体请参阅相关内容,此处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码并不限于RS码,还可以是BCH、RM,或其他的外码编码方法。内码并不限于Turbo,还可以为卷积码或其他的内码编码方法。
上述方案,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通信设备能够根据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中的之一或至少两个的组合,选择与其匹配的外码编码方式,以实时调整外码编码方式,使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满足传输要求,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当通信设备为基站时,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当通信设备为终端时,发送端为终端,接收端为基站,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
本实施例以PDSCH为例进行说明(PUSCH的编码方法与PDSCH的编码方法类似),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包括的各模块用于执行图1对应的实施例 中的各步骤,具体请参阅图1以及图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确定模块310、外码编码模块320、第二确定模块330以及内码编码模块340。
第一确定模块310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比如,第一确定模块310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第一确定模块310将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发送给外码编码模块320。
外码编码模块320用于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比如,外码编码模块320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在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后,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外码编码模块320将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发送给第二确定模块330。
第二确定模块330用于接收外码编码模块32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具体为第二传输块。
比如,第二确定模块330接收外码编码模块32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具体为第二传输块。第二确定模块330将第三传输块的信息向内码编码模块340发送。
内码编码模块340用于接收第二确定模块330发送的第三传输块的信息,根据预定义规则对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比如,内码编码模块340接收第二确定模块330发送的第三传输块的信息,根据预定义规则对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上述方案中,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3,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包括的各模块用于执行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步骤,具体请参阅图2以及图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确定模块310、外码编码模块320、第二确定模块330以及内码编码模块340。
第一确定模块310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比如,第一确定模块310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第一确定模块310将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发送给外码编码模块320。
外码编码模块320用于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比如,外码编码模块320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在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后,采用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外码编码模块320具体用于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比如,外码编码模块320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 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外码编码模块320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外码编码模块320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调度信息包括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外码编码模块320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其中,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比如,外码编码模块320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获取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
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外码编码模块320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外码编码模块320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其中,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外码编码模块320具体用于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第二编码效率,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比如,外码编码模块320接收第一确定模块31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信息包含的调度信息获取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外码编码模块320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外码编码模块320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第二编码效率,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外码编码模块320将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发送给第二确定模块330。
第二确定模块330用于接收外码编码模块32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具体为第二传输块。
比如,第二确定模块330接收外码编码模块320发送的第二传输块的信息以及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的信息,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调度信息不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三传输块具体为第二传输块。第二确定模块330将第三传输块的信息向内码编码模块340发送。
内码编码模块340用于接收第二确定模块330发送的第三传输块的信息,根据预定义规则对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比如,内码编码模块340接收第二确定模块330发送的第三传输块的信息,根据预定义规则对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上述方案,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通信设备能够根据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调制方式、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中的之一或至少两个的组合,选择与其匹配的外码编码方式,以实时调整外码编码方式,使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满足传输要求,提高数据传输 的可靠性。
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通信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当通信设备为基站时,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当通信设备为终端时,发送端为终端,接收端为基站,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信道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
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器410、处理器420、发送器430、只读存储器440、随机存取存储器450以及总线460。
接收器410用于接收信号。
处理器420控制通信设备的操作,处理器420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42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420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发送器430用于发送信号。
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440和随机存取存储器450,并向处理器42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
通信设备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46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46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460。
存储器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420通过调用存储器存储的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可存储在操作系统中),执行如下操作:
处理器420用于控制存储器存储数据;
处理器420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处理器4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所述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处理器4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处理器420还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其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处理器420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处理器420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其中,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处理器420具体用于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其中,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 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上述方案,通信设备通过确定第二传输块,并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确定是否对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通信设备在确定第三传输块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能够有效利用传输资源,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内码编码的误码平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以上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Claims (15)

  1. 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信设备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
    所述通信设备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
    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
    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 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包括:
    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所述通信设备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
    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6.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第一确定模块、外码编码模块、第二确定模块以及内码编码模块;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所述外码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所述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所述内码编码模块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对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
    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 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
    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9. 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所述外码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
    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11.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二传输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包括第一传输块和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校验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的方式,以及采用所述确定的外码编码的方式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外码编码;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确定第三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为所述第二传输块经过外码编码后的传输块,当所述调度信息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传输块具体为所述第二传输块;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对所述第三传输块进行内码编码。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一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二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和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三外码编码;当所述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不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四外码编码,或者不进行外码编码;
    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具体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或第三调制方式中的一个或至少两个的组合,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对应的第二阈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一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五外码编码;当所述内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为第二编码效率时,确定对所述第二传输块进行第六外码编码;
    其中,第一编码效率高于所述第二编码效率,所述第五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低于所述第六外码编码的编码效率。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外码包括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码)、里德米勒码(Reed-Muller Code,RM)之一或组合,所述外码包括至少一种外码编码方式。
CN201580072343.1A 2015-05-08 2015-05-08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7251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78544 WO2016179743A1 (zh) 2015-05-08 2015-05-08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1440A true CN107251440A (zh) 2017-10-13

Family

ID=57248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2343.1A Pending CN107251440A (zh) 2015-05-08 2015-05-08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62669A1 (zh)
EP (1) EP3276837A4 (zh)
CN (1) CN107251440A (zh)
WO (1) WO20161797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4356A (zh) * 2021-10-27 2021-12-10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4791B2 (ja) * 2015-10-08 2018-1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HUE055725T2 (hu) 2016-11-23 2021-12-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Adatfeldolgozási módszer, valamint terminál és hálózati eszköz
US11792824B2 (en) * 2020-03-30 2023-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 feedback and retransmission for transport block group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4014A (zh) * 2004-06-04 2007-07-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广播和多播服务的开销信息的传输
CN101013931A (zh) * 2006-11-27 2007-08-08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信道编码和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00901A (zh) * 2009-02-09 2010-08-1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209956A (zh) * 2008-11-12 2011-10-05 微软公司 用于有记忆信道的认知差错控制编码
CN102246451A (zh) * 2008-12-14 2011-1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容量自适应中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4268A (ja) * 2003-03-28 2004-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CN100446574C (zh) * 2005-09-08 2008-12-2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移动和手持无线电视广播的传输帧方法
CN104518844B (zh) * 2013-09-27 2018-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窄带电力线通信中的级联信道编码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4014A (zh) * 2004-06-04 2007-07-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广播和多播服务的开销信息的传输
CN101013931A (zh) * 2006-11-27 2007-08-08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信道编码和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CN102209956A (zh) * 2008-11-12 2011-10-05 微软公司 用于有记忆信道的认知差错控制编码
CN102246451A (zh) * 2008-12-14 2011-1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容量自适应中继器
CN101800901A (zh) * 2009-02-09 2010-08-1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4356A (zh) * 2021-10-27 2021-12-10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784356B (zh) * 2021-10-27 2023-08-08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9743A1 (zh) 2016-11-17
EP3276837A4 (en) 2018-04-25
US20180062669A1 (en) 2018-03-01
EP3276837A1 (en) 201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809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 block division
CN108347302B (zh) 一种编译码方法和终端
JP6905066B2 (ja) 符号化及び復号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
CN105530072A (zh) 一种基于码块分割的上行信号解码方法及基站
JP2021502718A (ja) Ldpcコード化データを処理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50078486A1 (en) Cod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order modulation
WO2018196765A1 (zh)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51440A (zh) 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
CN103973402A (zh) 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US2018019855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and device
US20230283346A1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processor
US2011005172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relating to pseudo random network coding design
CN110149701B (zh)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581464B2 (en) Encoder device, decoder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CN110519018B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US8396031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by a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at least a channel element of a group of channel elements of a channel resource to a destination
WO201820190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和基站
US11283465B2 (en) Network data prediction method,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method
US20180351700A1 (en) Convolutional code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977913B2 (en) Method, device and baseband chip for receiving service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103926A1 (zh) 发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78839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20240039558A1 (en) Radi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JP2019083507A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JP2009284538A (ja) 送信装置、ビット配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