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6823B -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6823B
CN107206823B CN201680006538.0A CN201680006538A CN107206823B CN 107206823 B CN107206823 B CN 107206823B CN 201680006538 A CN201680006538 A CN 201680006538A CN 107206823 B CN107206823 B CN 107206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transfer
layer
recording medium
dye layer
transfe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65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6823A (zh
Inventor
福永悟大
泷泽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41M5/443Silicon-containing polymers, e.g. silicones, silox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2Dye 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2T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6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relating to melt (thermal) mass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41M5/395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e.g. b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符合热转印的印刷速度的高速化、热转印图像的高浓度/高品质的需求,并能够抑制图像模糊或脏版等,而且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具有形成在基材(10)的一面上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在基材(10)的另一面上的底涂层(20)、形成在底涂层(20)的与基材(10)对向的面的相反面上的染料层(30),染料层(30)至少含有热转移性染料和第一粘结剂树脂和防粘剂,防粘剂含有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以重量比计,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在9:1至6:4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被称为热转印色带,为热敏转印式打印机中所使用的墨带,其具有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的热敏转印层、以及在基材的另一面上形成的耐热滑性层(背涂层)。
作为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相关技术,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4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01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使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并使用近来的升华转印式高速打印机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会发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印字浓度的问题、或者在热转印时发生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问题等。其结果是,在使用根据现有技术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会发生无法得到足够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印刷品的问题。
另外,即使是为了减少如上所述的线剥落或异常转印,而增加添加到染料层中的防粘剂的量,不仅无法解决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甚至还会发生图像模糊、脏版、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等涂布方面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能够抑制图像模糊或脏版等,而且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具有:基材、形成在所述基材的一面上的耐热滑性层、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另一面上的底涂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底涂层的与所述基材对向的面的相反面上的染料层,其中
所述染料层含有热转移性染料、第一粘结剂树脂和防粘剂,
所述防粘剂含有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
以重量比计,所述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在9:1至6:4的范围内。
发明的效果
只要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即能够抑制图像模糊或脏版等,且能够抑制在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附图简要说明
[图1]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概略构造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为了能够完全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对于特定的细节部分来进行记载。然而即使没有该特定的细节部分,显然也能够实施一个以上的实施方案。另外,为了使附图简洁,会有以略图来表示公知的构造和装置的情况。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进行说明。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构成)
如图1所示,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包括基材10、底涂层20、染料层30以及耐热滑性层40。更具体地,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具有这样的构成,即在基材10的一面上设置赋予与热头的滑动性的耐热滑性层40,在基材10的另一面上依次形成底涂层20、染料层30。
当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因为热转印时的热压而变形时,其在印刷时容易产生褶皱,因此施加热压时的延伸较小是优选的。特别是在对试样在延伸方向(机械运送方向)的MD(Machine Direction)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而进行拉伸并同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T若在205℃以上,则印刷时的褶皱难以发生。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SII公司制的TMA/SS6100测定以-5℃/分钟由室温冷却至0℃、然后以5℃/分钟加热至260℃时的试样的位移,从而求得前述的温度T。
(基材10的构成)
基材10需要具有不会因为热转印时的热压而软化变形的耐热性、以及强度。
因此,作为基材10的材料,可单独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赛璐酚、醋酸酯、聚碳酸酯、聚砜、聚酰亚胺、聚乙烯醇、芳香族聚酰胺、芳纶、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的膜,以及电容器纸、石蜡纸等纸类,或者使用它们组合后的复合体。若考虑到物理性能方面、加工性、成本方面等,则上述材料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另外,考虑到操作性、加工性,基材10的厚度可以在2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即使在该范围内,若考虑到转印适用性和加工性等操作性,则厚度优选在2μm以上9μ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基材10当中,也可对形成耐热滑性层40和底涂层20的面的至少一者进行粘接处理。作为该粘接处理,可适合地采用(例如)电晕处理、火焰处理、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放射线处理、粗糙化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底漆处理等。此外,也可将这些处理合并使用两种以上。
通过对基材10进行上述粘接处理,可提高耐热滑性层40或底涂层20对基材10的粘接性。
(底涂层20的构成)
底涂层20形成在基材10的另一面(在图1中为上侧的面)上。
另外,底涂层20是以与基材10和染料层30这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粘接性的粘结剂为主体而形成的。
作为用于形成底涂层20的粘结剂,可使用(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等。
底涂层20干燥后的涂布量并不一概而定,以固体成分的涂布量计,其在0.02g/m2以上2.0g/m2以下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在底涂层20的膜厚比0.02g/m2更薄的情况下,会有转印灵敏度降低的疑虑,另外,若底涂层20的膜厚比2.0g/m2更厚,则会有从热头到染料层30的热传导变差、印字浓度变低的缺点。
在此,底涂层20干燥后的涂布量指的是将底涂层20形成用的涂布液涂布并干燥之后残留的固体成分量。另外,后述染料层30干燥后的涂布量以及耐热滑性层40干燥后的涂布量也同样地指的是将各涂布液涂布并干燥之后残留的固体成分量。
另外,作为底涂层20的材料,可使用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颗粒、异氰酸酯化合物、硅烷偶联剂、分散剂、粘度调节剂、稳定剂等已知的添加剂。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胶体状无机颜料超微颗粒,可以列举常规已知的物质,例如二氧化硅(胶体二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氧化铝溶胶、胶体氧化铝、阳离子性铝氧化物或其水合物、拟薄水铝石等)、硅酸铝、硅酸镁、碳酸镁、氧化镁、氧化钛等。
(染料层30的构成)
染料层30形成在底涂层20的与基材10对向的面的相反面(在图1中为上侧的面)上。
另外,染料层30可通过(例如)配合热转移性染料、粘结剂树脂(第一粘结剂树脂)、防粘剂、溶剂等以制备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后使其干燥而形成。
染料层30干燥后的涂布量为1.0g/m2左右是适当的。需要说明的是,染料层30既可以由一种颜色的单层构成,也可以是在同一基材的同一面上依次重复形成含有色调不同的染料的多个层而构成。
染料层30所含有的热转移性染料只要是可通过热而熔融、扩散或者升华转移的染料即可使用,并不受到特别的限定。这些热转移性染料当中,作为黄色成分,可列举出(例如)溶剂黄56、16、30、93、33;分散黄201、231、33等。另外,作为品红色成分,可列举出(例如)C.I.分散红60、C.I.分散紫26、C.I.溶剂红27或者C.I.溶剂红19等。此外,作为青色成分,可列举出(例如)C.I.分散蓝354、C.I.溶剂蓝63、C.I.溶剂蓝36或者C.I.分散蓝24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油墨的染料,一般是将前述各染料组合调色而成。
作为染料层30所含有的粘结剂树脂,即第一粘结剂树脂,可以使用(例如)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羟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或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等乙烯基系树脂;或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苯氧基树脂等。然而,染料层30所含有的粘结剂树脂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此处,优选的是,以质量基准计,染料层30的染料与粘结剂的配合比例在(染料)/(粘结剂)=10/100以上300/100以下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染料)/(粘结剂)的配合比例若小于10/100,则染料过少,显色灵敏度变得不充分,不能获得良好的热转印图像。另外,(染料)/(粘结剂)的配合比例若超过300/100,则染料相对于粘结剂的溶解性极大地降低,因此在形成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时,保存稳定性变差,染料变得容易析出。
另外,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也可以在染料层30中含有(例如)异氰酸酯化合物、硅烷偶联剂、分散剂、粘度调节剂、稳定剂等添加剂。
添加到染料层30的防粘剂由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所构成。
这是因为,通过将由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构成的防粘剂添加到染料层30,可有效地抑制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
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分别单独使用时,虽然可发挥出防止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的效果,然而,在近来的升华转印式的高速打印机中,在热转印时会发生线剥落或异常转印,无法得到充分令人满意的性能。
另外,即使增加防粘剂的添加量,也会发生图像模糊、脏版、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或者在染料层30的内部或者底涂层20与染料层30的界面上也会有防粘剂存在,会发生因耐热性降低而造成的印刷褶皱或异常转印。
相对于此,通过混合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可使防粘剂成分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因此通过微量的添加量就能够抑制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
在将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聚醚改性硅油的防止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的能力更为优异。
然而,防粘剂不仅容易存在于染料层30的表面,还容易存在于染料层30的内部,因此会有底涂层20和染料层30之间的密合性降低的危险性。
另一方面,全氟烷基化合物与聚醚改性硅油相比,防止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的能力较差,然而容易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这是因为氟系防粘剂所含有的全氟烷基的表面张力较低,与空气具有较高的亲和性。
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混合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则通过较少的添加量就可以使防粘剂的成分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作为硅油,可以使用聚醚改性聚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酯改性聚硅氧烷、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芳烷基改性聚甲基烷基硅氧烷等,但从防止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的熔接的观点来看,优选为聚醚改性有机硅。
聚醚改性有机硅是在由硅氧烷键构成的聚合物即硅油(聚硅氧烷)中,将作为亲水性基团的聚醚导入到侧链及末端的至少一者而成的物质。需要说明的是,硅氧烷链可为直链状、分支状及交联型中的任一形状。
一般的硅油完全不溶于水而表现出疏水性,但通过使其聚醚改性,则在水系或非水系的环境下都具有优异的相溶性,通过极少量就可发挥出以往的有机系表面活性剂所无法得到的各种优异的效果。
另外,可依照材料构成或目的来使用在导入聚醚链的同时,还同时导入烷基、反应性的氨基或环氧基等的不同种类的官能团改性硅油等。
本实施方案所使用的聚醚改性有机硅可根据通用名称而由商业的方式取得,可使用(例如)下述制品。
“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的KF-351、KF-352、KF-353、KF-354L、KF-355A、KF-615A、KF-945、KF-640、KF-642、KF-643、KF-644、KF-6020、KF-6204、X-22-4515、KF-6011、KF-6012、KF-6015、KF-6017、KF-6004、X-22-4952、X-22-4272、KF-6123。“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社”制的SH8700、SF8410、SH8400、L-7002、FZ-2104、FZ-77、L-7604、FZ-2203。“モメンティブ·パフォ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社”制的TSF4440、TSF4441、TSF4445、TSF4450、TSF4446、TSF4452、TSF4460(任一者均为商品名)。
另外,分子量较小的防粘剂容易在染料层30的表面上局部存在化,但往往脏版或染料保存性容易降低。因此,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优选为8000以上。
作为本实施方案所使用的全氟烷基化合物,可使用已知的物质,可列举出(例如)全氟烷基磺酸盐、全氟烷基环氧乙烷加成物、全氟烷基三甲基铵盐、全氟烷基氨基磺酸盐、含有全氟烷基/亲水性基团的低聚物、含有全氟烷基/亲油性基团的低聚物、含有全氟烷基/(亲水性基团及亲油性基团)的低聚物、含有全氟烷基/亲油性基团的氨基甲酸酯、全氟烷基磷酸酯、全氟烷基羧酸盐、全氟烷基胺化合物、全氟烷基季铵盐、全氟烷基甜菜碱、非解离性全氟烷基化合物等。
本实施方案所使用的全氟烷基化合物可根据通用名称而由商业的方式取得,可使用(例如)下述制品。
作为氟系表面活性剂,可使用“大日本インキ化学工業株式会社”制的MEGAFAC F-470、MEGAFAC F-471、MEGAFAC F-472SF、MEGAFAC F-474、MEGAFAC F-475、MEGAFAC F-477、MEGAFAC F-478、MEGAFAC F-479、MEGAFAC F-480SF、MEGAFAC F-472、MEGAFAC F-483、MEGAFAC F-484、MEGAFAC F-486、MEGAFAC F-487、MEGAFAC F-489、MEGAFAC F-172D、MEGAFAC F-178K、MEGAFAC F-178RM;“AGCセイミケミカル社”制的Surflon S-242、S-243、S-420、S-386、S-611、S-651;日油株式会社制的Modiper F206、F606、F3636;“住友スリーエム株式会社”制的Novec TMFC-4430、FC-4432(任一者均为商品名)。然而,氟系表面活性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另外,在将配合到染料层30的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作为100质量%的情况下,配合到染料层30的防粘剂的含量优选在0.5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特别地,更加优选在1.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在将配合到染料层30的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作为100质量%的情况下,若配合到染料层30的防粘剂的含量低于0.5质量%,则防粘剂的绝对量较少,因此在印刷时,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之间会发生熔接,容易发生线剥落或异常转印。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将配合到染料层30的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作为100质量%的情况下,若配合到染料层30的防粘剂的含量超过3.0质量%,则容易发生脏版或模糊、异常转印、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
另外,以质量基准计,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优选在(聚醚改性硅油)/(全氟烷基化合物)=9/1以上6/4以下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9/1以上8/2以下的范围内。换句话说,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质量比优选在9:1至6:4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9:1至8:2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若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低于9/1(全氟烷基化合物变少),则防粘剂不易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容易熔接。
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超过6/4,则聚醚改性硅油的比例变少,因此染料层30与被转印体容易熔接。
需要说明的是,染料层30以上述染料、粘结剂树脂、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为必须成分,此外也可根据需要而加入与以往所知同样的各种的添加剂。
(耐热滑性层40的构成)
耐热滑性层40形成在基材10的一面(在图1中为下侧的面)上。更详细而言,耐热滑性层40是形成在基材10的一侧的层,是对于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赋予与热头的滑动性的层。本实施方案的耐热滑性层40优选具有抑制由于热压造成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延伸的效果。当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因为热转印时的热压而变形时,其在印刷时容易产生褶皱,因此特别是在对试样在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而进行拉伸并同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MD方向上的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T期望在205℃以上,然而在基材10的一面层叠有底涂层20、染料层30的状态下,也会有上述温度T低于20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必须使用进行热压时的变形较小的耐热滑性层40来抑制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整体的由于热压造成的变形,从而使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温度T变为205℃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SII公司制的TMA/SS6100,测定以-5℃/分钟由室温冷却至0℃,然后以5℃/分钟加热至260℃时的试样的位移,从而求得前述的温度T。
耐热滑性层40通过以下方式而形成:配合(例如)粘结剂树脂(第二粘结剂树脂)、赋予防粘性或滑动性的功能性添加剂、填充剂、固化剂、溶剂等以调制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后使其干燥。
耐热滑性层4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在0.1g/m2以上2.0g/m2以下的范围内是适当的。
作为耐热滑性层40中所含的、用以形成膜的必须成分的粘结剂树脂,即第二粘结剂树脂,可使用(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酰乙醛树脂、聚酯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醚树脂、聚丁二烯树脂、丙烯酸多元醇、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硝化纤维素树脂、醋酸纤维素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40中所含的、对耐热滑性层40的表面赋予滑动性且降低与打印机头的摩擦的功能性添加剂,可使用(例如)动物类蜡、植物类蜡等天然蜡;合成烃类蜡、脂肪族醇和酸类蜡、脂肪酸酯和甘油类蜡、合成酮类蜡、胺以及酰胺类蜡、氯代烃类蜡、α烯烃类蜡等合成蜡;硬脂酸丁酯、油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硬脂酸钠、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镁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盐;长链烷基磷酸酯、聚氧化烯烷基芳基醚磷酸酯或者聚氧化烯烷基醚磷酸酯等磷酸酯等表面活性剂,等。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40中所含的、与上述功能性添加剂相反通过赋予与打印机头的摩擦而发挥出打印机头清洁性的功能的填充剂,可使用(例如)滑石、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锌、碳酸钙、碳酸镁、高岭土、粘土、有机硅颗粒、聚乙烯树脂颗粒、聚丙烯树脂颗粒、聚苯乙烯树脂颗粒、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颗粒、聚氨酯树脂颗粒等。
在此,填充剂还具有以下效果,即进入粘结剂树脂之间从而妨碍粘结剂树脂彼此接近,由此抑制在进行热压时的耐热滑性层40的延伸。特别是通过将填充剂的粒径D50定为耐热滑性层40的膜厚以上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耐热滑性层40的重量定为小于20重量%,从而可得到优良的延伸抑制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本研究还发现,在相对于耐热滑性层40的重量为20重量%以上的情况下,耐热滑性层40的膜本身的强度降低,无法控制相对于温度的伸长率。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40中所含的、赋予耐热滑性层40以强度的固化剂,可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类及其衍生物,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案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受上述本实施方案所限定,即使是该实施方案以外的方案,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即可依照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变更。另外,上述本实施方案包括了各阶段的发明,通过将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可提取出各种发明。例如,在以下情况下:即使从上述实施方案所公开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削减几个构成要素,也能够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一栏中所记载的课题,得到发明的效果所记载的效果,则削减该构成要素的构成也能够提取为发明。
(本实施方案的效果)
(1)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具有基材10、形成在基材10的一面上的热敏转印层40、形成在基材10的另一面上的底涂层20、以及形成在底涂层20的与基材10对向的面的相反面上的染料层30。而且,染料层30含有热转移性染料和第一粘结剂树脂和防粘剂,以重量比计,将防粘剂所含的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设定在9:1至6:4的范围内。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含有染料层形成用染料的涂布液(即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且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2)在第一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为100质量%的情况下,防粘剂的含量可设定在0.5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且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3)在第一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为100质量%的情况下,防粘剂的含量可设定在1.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4)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可设定为8000以上。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有效地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能有效地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5)耐热滑性层40含有第二粘结剂树脂和填充剂,填充剂的粒径D50可为耐热滑性层40的膜厚以上的值,填充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耐热滑性层40的质量而言可小于20质量%。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能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另外,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则对耐热滑性层40进行热压时,变得难以延伸,因此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中,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在热转印时的延伸会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印刷褶皱的发生。
(6)第一粘结剂树脂与第二粘结剂树脂可为相同的粘结剂树脂。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另外,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能够减少制造成本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7)第一粘结剂树脂可为聚乙烯醇缩乙醛。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进一步地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且能够进一步地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
(8)在对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施加5000N/m2的荷重并在基材10的MD方向上进行拉伸并同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MD方向上的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T可设定为205℃以上。
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即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能够抑制对于油墨染料而言不适当的起泡、染料析出等不良状况、图像模糊或脏版等,并能够抑制热转印时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的发生。另外,只要设计成这样的构成,则对耐热滑性层40进行热压时,变得更加难以延伸,因此可提供这样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其中,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热转印时的延伸会进一步地受到抑制,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抑制印刷褶皱的发生。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定。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文中所记载的“份”均为质量基准。
[第一实施例]
(实施例1-1)
<形成有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的制作>
作为基材10,使用厚度为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其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1.0g/m2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1),然后在温度100℃下干燥1分钟。其后,在温度40℃的环境下熟化一周,从而得到了形成有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131
接着,在形成有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当中的并未形成耐热滑性层40的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20g/m2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底涂层20形成用涂布液(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1),然后在温度100℃下干燥2分钟,从而形成了底涂层20。
然后,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70g/m2的方式将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涂布在底涂层20之上,在温度90℃下干燥1分钟,从而形成了染料层30。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实施例1-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14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54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06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2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2)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2>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8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3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3)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3>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2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8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4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4)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4>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2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5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5)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5>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9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2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实施例1-6)
在实施例1-6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6)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6>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1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0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8份
(实施例1-7)
在实施例1-7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7)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7>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8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比较例1-1)
在比较例1-1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8)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8>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12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2)
在比较例1-2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9)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9>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12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3)
在比较例1-3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0)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0>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28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4.86份
·甲乙酮 44.86份
(比较例1-4)
在比较例1-4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1)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1>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3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5)
在比较例1-5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2)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2>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6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6)
在比较例1-6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3)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3>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18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4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7)
在比较例1-7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4)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4>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8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8)
在比较例1-8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5)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5>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全氟烷基化合物 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1-9)
在比较例1-9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6)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1-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1-16>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全氟烷基化合物 0.28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4.86份
·甲乙酮 44.86份
<被转印体的制作>
作为基材,使用厚度为188μm的白色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其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5.0g/m2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1),然后使其干燥。以这样的方式,制作了热敏转印用的被转印体。
<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11
[评价]
<模糊/脏版印刷评价>
对于实施例1-1至1-7以及比较例1-1至1-9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使用热敏转印用的被转印体,通过热模拟仪进行印刷,评价印刷品的模糊和脏版。其结果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印刷品的模糊使用自然图像(人物图像)作为评价图像。另外,在表1中,脏版使用白色实地图像(白ベタ画像)作为评价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印刷条件如下所示。
·印刷环境:23℃、50%RH
·施加电压:29V
·线周期:0.9msec
·印刷密度:主扫描300dpi副扫描300dpi
另外,印刷品的模糊及脏版的评价根据以下的基准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此外,
○:未观察到印刷品的模糊/脏版
△:观察到印刷品极少的模糊/脏版
×:观察到印刷品整体的模糊/脏版
<线剥落/异常转印评价>
对于实施例1-1至1-7以及比较例1-1至1-9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使用在常温下经过了熟化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和被转印体,在温度48℃、湿度5%的环境下,通过热模拟仪进行黑色渐变印刷30片,然后评价剥落痕迹或异常转印的有无。其结果示于表1。
线剥落/异常转印的评价根据以下的基准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此外,异常转印被评为“×”的情况指的是染料层30转移至被转印体,无法进行线剥落的评价,因此无法进行评价。
○:在被转印体并未观察到线剥落/异常转印
△:在被转印体观察到极少的线剥落/异常转印
△×:观察到被转印体有部分的线剥落/异常转印
×:观察到被转印体整体有线剥落/异常转印
<表面Si量(Si/C)的测定>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混合,可使防粘剂成分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为了确认其效果,着眼于聚醚改性硅油所含的Si原子,对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进行测定。由此可以确认,若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多的话,则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聚醚改性硅油的量也多。
Si量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而进行测定。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测定原理为:对元素照射X射线,然后定量且定性地检测由原子所发出的特有的自由电子的运动能量。从测定原理的特性上来看,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是测定构成自固体表面算起约为10nm左右的表面的元素的方法,而不是在测定对象的厚度方向整体上进行测定。另外,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装置(商品名“ESCA1600”:アルバック·ファイ社制)来进行评价。
另外,所使用的X射线源设为MgKα,并将X射线源的加速电压设为15kV,在测定范围为10eV以上1100eV以下的范围内具有结合能的元素中,对C、Si、N、O进行定性及定量,由各元素的定量值计算出(Si/C),从而对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防粘剂的量进行定量。
进行测定的范围约为0.8mmφ。其结果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这两者都与被转印体具有防粘性,因此,仅通过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无法对线剥落或异常转印等性能方面进行讨论。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31
<评价结果>
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确认,将混合有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实施例1-1至1-7与分别单独使用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较例1-1至1-3、1-8至1-9相比,不会发生线剥落/模糊/脏版/异常转印。
另外,在将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配合比例设定为5/5的比较例1-4、1-5以及将配合比例设定为3/7的比较例1-6、1-7中,确认发生了线剥落,因而确认了以重量比计,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配合比例在9:1至6:4的范围内是有效的。
此外,在防粘剂的添加量为3%的实施例1-5中,仍有模糊/脏版的顾虑,在防粘剂的添加量为0.5%的实施例1-6中,仍有线剥落发生的顾虑。由此可以确认,防粘剂的添加量优选在0.5%以上3.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通过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为8000以上的实施例1-2与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小于8000的实施例1-7的比较,可以确认,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较大的情况对于模糊/脏版来说是有效的。
此外,无法判断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与线剥落/模糊/脏版/异常转印的关联性,通过实施例1-1中的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与比较例1-1中的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的比较,可以确认,通过混合全氟烷基化合物,聚醚改性硅油容易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第二实施例]
(实施例2-1)
<形成有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的制作>
作为基材10,使用厚度为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其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1.0g/m2(膜厚0.60μm)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1),然后在温度100℃下干燥1分钟。其后,在温度40℃的环境下熟化一周,得到了形成有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1>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51
接着,在形成耐热滑性层40的基材10当中的并未形成耐热滑性层40的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20g/m2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底涂层20形成用涂布液(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2),然后在温度100℃下干燥2分钟,从而形成了底涂层20。
然后,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70g/m2的方式将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涂布在底涂层20之上,在温度90℃下干燥1分钟,从而形成了染料层30。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实施例2-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52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54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06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2-2)
在实施例2-2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2)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2>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8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2-3)
在实施例2-3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3)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3>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2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8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2-4)
在实施例2-4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4)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4>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2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2-5)
在实施例2-5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9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2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实施例2-6)
在实施例2-6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6)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6>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1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0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8份
(实施例2-7)
在实施例2-7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7)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7>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48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实施例2-8)
在实施例2-8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2)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2>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81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91
(实施例2-9)
在实施例2-9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3)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3>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92
(实施例2-10)
在实施例2-10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4)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2-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4>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293
(比较例2-1)
在比较例2-1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8)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8>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12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2-2)
在比较例2-2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9)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9>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12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2-3)
在比较例2-3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0)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0>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28份
(X-22-4957[分子量5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甲苯 44.86份
·甲乙酮 44.86份
(比较例2-4)
在比较例2-4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1)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1>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全氟烷基化合物 0.1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2-5)
在比较例2-5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2)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2>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全氟烷基化合物 0.28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4.86份
·甲乙酮 44.86份
(比较例2-6)
在比较例2-6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3)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3>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0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30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比较例2-7)
在比较例2-7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4)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4>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60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60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2-8)
在比较例2-8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5)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5>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18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42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94份
(比较例2-9)
在比较例2-9中,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染料层30形成用涂布液(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6)来形成染料层3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16>
·C.I.溶剂蓝63 6.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0份
·聚醚改性硅油 0.036份
(X-22-4272[分子量10000]:信越シリコーン社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0.084份
(MEGAFAC F-569:DIC株式会社)
·甲苯 45.00份
·甲乙酮 44.88份
(比较例2-10)
在比较例2-10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5>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331
(比较例2-11)
在比较例2-11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6)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1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6>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341
(比较例2-12)
在比较例2-12中,通过前述的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2-5来形成染料层30,以及通过组成如下所示的耐热滑性层40形成用涂布液(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7)来形成耐热滑性层40,除此以外,依照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得到比较例2-1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耐热滑性层形成用涂布液2-7>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342
<被转印体的制作>
作为基材,使用厚度为188μm的白色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其一面上,通过凹版涂布法并以使干燥后的涂布量为5.0g/m2的方式涂布组成如下所示的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2),然后使其干燥。以这样的方式,制作了热敏转印用的被转印体。
<图像接受层形成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351
[评价]
<模糊/脏版印刷评价>
对于实施例2-1至2-10以及比较例2-1至2-12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使用热敏转印用的被转印体,通过热模拟仪进行印刷,评价印刷品的模糊和脏版。其结果示于表2。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印刷品的模糊使用自然图像(人物图像)作为评价图像。另外,在表2中,脏版使用白色实地图像作为评价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印刷条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印刷条件相同。另外,第二实施例中的印刷品的影像模糊及脏版的评价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印刷品的影像模糊及脏版的评价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上述印刷条件及上述评价的详细说明。
<线剥落/异常转印评价>
对于实施例2-1至2-10以及比较例2-1至2-12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使用在常温下经过了熟化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和被转印体,在温度48℃、湿度5%的环境下,通过热模拟仪进行黑色渐变印刷30片,然后评价剥落痕迹或异常转印的有无。其结果示于表2。
第二实施例中的线剥落/异常转印的评价与第一实施例所说明的线剥落/异常转印的评价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上述评价的详细说明。
<表面Si量(Si/C)的测定>
第二实施例中的表面Si量(Si/C)的测定与第一实施例所说明的表面Si量(Si/C)的测定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上述测定的详细说明。
<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的测定>
对由实施例2-1至2-10以及比较例2-1至2-12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所构成的薄片施加荷重,进行拉伸的同时进行加热,测定其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T。其测定结果示于表2。
另外,在实施例2-1至2-10以及比较例2-1至2-12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构成中,不设置耐热滑性层40,将所制作出的薄片的温度T的测定结果示出于表2。
此外,耐热滑性层40的填充剂(滑石)相对于耐热滑性层40的重量比也合并记载于表2。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SII公司制的TMA/SS6100,测定在对试样在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并进行拉伸的同时以-5℃/分钟由室温冷却至0℃,然后以5℃/分钟加热至260℃时的试样的位移,从而求得温度T。
<印刷褶皱评价>
对于实施例2-1至2-10以及比较例2-1至2-12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以热头的保护膜为SiC的热模拟仪进行实地印刷,然后评价印刷褶皱。作为褶皱的评价,以10英寸/秒的速度对印刷能量改变为24V、27V所得到的两个图案进行印刷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褶皱造成的印刷不良的评价是根据以下的基准来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24V的电压没有发生褶皱,即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
○:印刷品没有褶皱造成的印刷不良
×:印刷品有褶皱造成的印刷不良
Figure BDA0001355739630000371
<评价结果>
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确认,将混合有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实施例2-1至2-10与分别单独使用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较例2-1至2-5相比,不会发生线剥落/模糊/脏版/异常转印。
另外,在防粘剂的添加量为3%的实施例2-5中,仍有模糊/脏版的顾虑,在防粘剂的添加量为0.5%的实施例2-6中,仍有线剥落发生的顾虑。由此可以确认,防粘剂的添加量优选在0.5%以上3.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通过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为8000以上的实施例2-2与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小于8000的实施例2-7的比较,可以确认,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较大者对于模糊/脏版来说是有效的。
另外,无法判断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与线剥落/模糊/脏版/异常转印的关联性,通过实施例2-1中的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与比较例2-1中的存在于染料层30表面的Si量的比较,可以确认,通过混合全氟烷基化合物,聚醚改性硅油容易在染料层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薄片在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并拉伸同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当将此情况下的MD方向的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定为温度T时,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温度T为205℃以上的实施例2-1至2-10、比较例2-1、2-2、2-4、2-6、2-8、2-9没有产生印刷褶皱。另一方面,可以确认,在温度T小于205℃的比较例2-3、2-5、2-7、2-10至2-12中产生了印刷褶皱。由此可以确认,只要温度T在205℃以上,则不会产生印刷褶皱。这被认为是因为只要温度T在205℃以上,则进行热压时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延伸足够小。
另外,由表2的实施例2-2、2-5、2-6的结果可知,在染料层形成用涂布液中添加的防粘剂的量越多,未设置耐热滑性层4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温度T越低,伴随而来的是,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温度T也会降低。因此,可以认为,若防粘剂的添加量增加,则进行热压时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伸长率变高。
此外,由表2的实施例2-5、2-8至2-10的结果可以确认,在耐热滑性层40所含的滑石(填充剂)的量为20重量%以下的情况下,耐热滑性层40的温度T变为205℃以上,未产生印刷褶皱。另一方面,可以确认,在耐热滑性层40所含的滑石(填充剂)的量为20重量%以上的比较例2-10、2-11中,耐热滑性层40的温度T小于205℃,产生了印刷褶皱。由此可知,在耐热滑性层40所含的滑石(填充剂)的量为20重量%以下的情况下,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因热压而造成的延伸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印刷褶皱,然而在耐热滑性层40所含的滑石(填充剂)的量为20重量%以上的情况下,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因热压而造成的延伸并未完全受到抑制,因而产生了印刷褶皱。
另外,由表2的实施例2-5和比较例2-12的结果可以确认,只要耐热滑性层40所含的填充剂的粒径D50为耐热滑性层40的膜厚(0.60μm)以上,则抑制前述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因热压而造成的延伸的效果出现,不会产生印刷褶皱,然而填充剂的粒径D50如果小于耐热滑性层40的膜厚(0.60μm),则无法抑制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的因热压而造成的延伸,因而会产生印刷褶皱。
在此,虽然参照有限数目的实施方案的同时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并不受其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基于上述公开进行各实施方案的改变。
(本发明的参考例)
将不具有上述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作为本发明的参考例,在以下作简单的说明。
一般而言,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被称为热转印色带,为热敏转印式打印机中所使用的墨带,其具有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的热敏转印层、以及在基材的另一面上形成的耐热滑性层(背涂层)。
在此,热敏转印层是油墨层,并且通过打印机的热头处所产生的热使该油墨升华(升华转印式)或者熔融(熔融转印式),从而转印至被转印体一侧。
目前,在热敏转印方式中,由于升华转印式不仅能够实现打印机的高功能化而且能够简便地形成各种全色图像,因此其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自助打印、身份证等卡片类、娱乐用输出物等。与像这样的用途的多样化一起,追求小型化、高速化、低成本化、以及所得印刷品的耐久性的呼声也变高,近年来,具有多个这样的热敏转印层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正在变得相当普及:在该热敏转印层中,在基材板的同一侧上以不重叠的方式设置有赋予印刷品以耐久性的保护层。
在上述情况下,伴随着用途的多样化以及普及推广,随着打印机印刷速度的进一步高速化的推进,对于常规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而言产生了不能获得充分的印刷浓度这样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转印灵敏度,已经进行了通过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薄膜化来提高印刷过程中的转印灵敏度的尝试,然而存在着在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制造时或印刷时由热或压力等引起褶皱产生的问题、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断裂这样的问题。
另外,进行了增大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染料层中的染料/树脂(dye/binder)的比例从而提高印刷浓度或印刷过程中的转印灵敏度的尝试,然而,由于增加了染料,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在制造工序中的卷取状态下,染料的一部分转移(蹭脏(裏移り))至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耐热滑性层,在其后的回卷时,该转移后的染料再转移(再蹭脏)至其他颜色的染料层或者保护层,如果将该受污染的层热转印至被转印体,那么将具有成为与预定颜色不同的色调的问题、或者发生所谓的脏版的问题。
另外,不仅在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方面,而且在打印机这方面也进行了提高形成图像时的能量的尝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增大了电力消耗,还会缩短印刷机的热头的寿命,而且在印刷时,容易发生染料层与被转印体熔接,染料层与被转印体无法连续剥离从而发生线剥落、或染料层转印至被转印体的所谓的异常转印。
为了防止染料层与被转印体的熔接,提出了使用有机硅化合物或氟化合物等防粘剂的方法。作为其中一个方法,提出了在被转印体侧导入这些防粘剂的方法,而在近来的升华型热转印记录方式中,从印刷品的耐摩擦性、耐酒精性或耐光性等的保护耐性提高的观点出发,很多情况是使作为保护层的透明树脂层叠在印刷后的被转印体。此时,若被转印体中存在有防粘剂,则会有保护层难以转印从而不利于层叠的情况。
作为其他方法,还有文献提出在染料层中导入防粘剂。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染料层油墨,其含有升华性染料、粘结剂树脂以及防粘剂,并且该染料层油墨的特征在于:粘结剂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防粘剂为聚硅氧烷和缩醛树脂的共聚物以及聚醚改性有机硅。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在染料层中含有氟系表面活性剂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工业实用性
通过本发明所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可用于升华转印式打印机,随着打印机的高速/高功能化,能够简便地形成各种全色图像。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自助打印、身份证等卡片类、娱乐用输出物等。
符号说明
1···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10···基材
20···底涂层
30···染料层
40···耐热滑性层

Claims (10)

1.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具有:
基材;
形成在所述基材的一面上的耐热滑性层;
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另一面上的底涂层;以及
形成在所述底涂层的与所述基材对向的面的相反面上的染料层,其中,
所述染料层含有热转移性染料、第一粘结剂树脂和防粘剂,
所述防粘剂含有聚醚改性硅油和全氟烷基化合物,
以重量比计,所述聚醚改性硅油和所述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在9:1至6:4的范围内,
所述耐热滑性层含有第二粘结剂树脂和填充剂,
所述填充剂的粒径D50为所述耐热滑性层的膜厚以上的值,
相对于所述耐热滑性层的质量,所述填充剂的添加量小于20质量%,
在对所述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在作为所述基材延伸方向的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并进行拉伸同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所述MD方向上的伸长率成为1%时的温度为20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为100质量%的情况下,所述防粘剂的含量在0.5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为100质量%的情况下,所述防粘剂的含量在1.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为800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为800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与所述第二粘结剂树脂为相同的粘结剂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
CN201680006538.0A 2015-01-28 2016-01-14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68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464 2015-01-28
JP2015-014464 2015-01-28
JP2015028473 2015-02-17
JP2015-028473 2015-02-17
PCT/JP2016/000157 WO2016121311A1 (ja) 2015-01-28 2016-01-14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6823A CN107206823A (zh) 2017-09-26
CN107206823B true CN107206823B (zh) 2020-06-23

Family

ID=56542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653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6823B (zh) 2015-01-28 2016-01-14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9498B2 (zh)
EP (1) EP3251867B1 (zh)
JP (1) JP6717205B2 (zh)
CN (1) CN107206823B (zh)
TW (1) TWI673185B (zh)
WO (1) WO20161213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4251A (ja) * 2017-03-01 2018-09-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885172B2 (ja) * 2017-04-13 2021-06-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TWI662730B (zh) * 2018-03-09 2019-06-1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熱轉印膜及其製備方法
TWI671931B (zh) * 2018-03-19 2019-09-1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熱轉印膜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方法
TW201943114A (zh) * 2018-03-31 2019-11-0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熱轉印膜連續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667A (ja) * 1992-09-22 1994-04-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色素供与材料
JP2010083002A (ja) * 2008-09-30 2010-04-15 Fujifilm Corp 感熱転写シート
JP2012187888A (ja) * 2011-03-14 2012-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3874584A (zh) * 2011-09-27 2014-06-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N103946033A (zh) * 2011-09-22 2014-07-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记录介质
JP2014237289A (ja) * 2013-06-10 2014-12-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5229B2 (ja) * 1988-02-05 1998-1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H06106861A (ja) * 1992-09-25 1994-04-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記録材料
JPH07101166A (ja) 1993-09-30 1995-04-18 Ricoh Co Ltd 昇華型熱転写記録媒体
US5763358A (en) * 1997-01-31 1998-06-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lease agents for dye-donor element used in thermal dye transfer
JP4887705B2 (ja) 2005-09-21 2012-02-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染料インキ
JP5659654B2 (ja) * 2010-09-21 2015-01-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型熱転写媒体
JP2013082212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667A (ja) * 1992-09-22 1994-04-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色素供与材料
JP2010083002A (ja) * 2008-09-30 2010-04-15 Fujifilm Corp 感熱転写シート
JP2012187888A (ja) * 2011-03-14 2012-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3946033A (zh) * 2011-09-22 2014-07-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记录介质
CN103874584A (zh) * 2011-09-27 2014-06-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JP2014237289A (ja) * 2013-06-10 2014-12-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51867A4 (en) 2018-10-03
TWI673185B (zh) 2019-10-01
JPWO2016121311A1 (ja) 2017-11-02
US10099498B2 (en) 2018-10-16
EP3251867A1 (en) 2017-12-06
TW201637893A (zh) 2016-11-01
CN107206823A (zh) 2017-09-26
JP6717205B2 (ja) 2020-07-01
US20170297356A1 (en) 2017-10-19
WO2016121311A1 (ja) 2016-08-04
EP3251867B1 (en) 202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6823B (zh)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EP1800887B1 (en) Protective layer thermal transfer film
JP2008213199A (ja) 熱収縮性積層フィルム、熱収縮性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容器、容器の製造方法
TW201323242A (zh) 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CN102635018A (zh) 染料升华型热转印记录用油墨承印纸及其制备方法
US7473450B2 (en) Protective layer thermal transfer film and printed article
US10696075B2 (en) Film media kit
EP2338690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s using a thermal transfer image-receiving sheet having a lenticular lens
WO2017171060A1 (ja) 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との組合せ
JP6784049B2 (ja)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5150870A (ja) 中間転写記録媒体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10035904B (zh) 保护层转印片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20118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5789956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6631184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7331180A (ja) 昇華転写受像シート、昇華転写シート及び昇華転写記録セット
JP2015178240A (ja) 中間転写記録媒体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572573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KR20190103299A (ko) 열전사 시트와 시일형 인화 시트의 조합, 및 열전사 시트
JP2018083331A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1068027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6021402A (ja) 保護層熱転写フィルム
JP2015098171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9150995A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9274292A (ja) パッチ中間転写記録媒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偽造防止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