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5702B -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5702B
CN107205702B CN201680007806.0A CN201680007806A CN107205702B CN 107205702 B CN107205702 B CN 107205702B CN 201680007806 A CN201680007806 A CN 201680007806A CN 107205702 B CN107205702 B CN 1072057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elastic member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8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5702A (zh
Inventor
有田荣次
坪内猛
桃木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5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5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5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5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03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invasive, e.g. 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by a catheter or needle or using implanted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31Implanted circuit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glucose, e.g. by tissue impedance measur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61B5/1459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invasive, e.g. 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by a cath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7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integrated means for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46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 A61B5/6879Mean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body
    • A61B5/688Mean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body using adhes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2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ysiological signals or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olog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具备: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其通过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成为蓄能状态;第一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保持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第二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以及所述蓄能状态下由所述第一保持机构进行的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所述针部件借助所述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所述插入位置期间,保持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姿势。

Description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能够检测患者等生物体的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插入生物体内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患者等被测定者的体内插入或者埋入传感器,通过该传感器来检测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中的分析物(例如,葡萄糖、pH、胆固醇、蛋白质等)。在该情况下,为了贯通患者的皮肤而迅速且容易地配置传感器而使用传感器插入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传感器一起插入的锋利部件(针部件)、和使该传感器以及锋利部件移动而进行穿刺的柱塞。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能够将安装单元与插入到生物体内的传感器一起向生物体侧留置。而且,在该安装单元设置有存储取得了血糖值的生物体信息的身体装戴用电子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23217号公报
然而,在这种传感器插入装置中,为了减轻患者等被测定者在针部件插入以及拔除的动作中感到的疼痛,而谋求缩短针部件的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传感器插入装置构成为:由驱动弹簧将柱塞向针部件的插入方向施力,由此将针部件插入到生物体内,由复位弹簧将柱塞向针部件的拔除方向施力,由此将针部件从生物体内拔除。
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以减少针部件插入时驱动弹簧的作用力的方式作用,并且驱动弹簧的作用力以减少针部件拔除时复位弹簧的作用力的方式作用。因此需要考虑到驱动弹簧与复位弹簧的平衡的设计,存在难以实现能够进一步缩短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问题。
另外,也谋求将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等一部分作为一次性的更换件,而能够将其他部分再利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能够缩短针部件的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结构、和能够再利用的结构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该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将针部件与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一起插入至生物体内,在将所述传感器的前端侧留置于生物体内之后,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所述针部件,所述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弹性部件,其能够蓄积使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内插入的插入位置的第一弹性能量;第二弹性部件,其能够蓄积使所述针部件从所述插入位置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的第二弹性能量;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其通过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成为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一弹性能量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第一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保持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以及第二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以及所述蓄能状态下由所述第一保持机构进行的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所述针部件借助所述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所述插入位置期间,保持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姿势。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具备:夹着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固定部件以及相对于该固定部件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固定部件具备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而位于所述针部件的拔除方向,所述可动部件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而位于所述针部件的插入方向,使所述主体部向所述拔除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移动限制部之间同时压缩变形,由此成为所述蓄能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第一保持机构具备在所述蓄能状态下卡止所述可动部件的卡止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配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划分出中空部,所述可动部件具备棒状部,该棒状部与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操作部连接,所述棒状部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方划分出中空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另一方在所述一方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另一方划分出中空部,所述可动部件具备棒状部,该棒状部与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操作部连接,所述棒状部在所述另一方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在将所述可动部件作为第一可动部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保持机构具备:第二可动部件,该第二可动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夹着,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移动;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下,与处于被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向所述固定部件侧施力的状态的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卡合,从而能够固定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优选为,具备卡合解除部,其在所述针部件到达所述插入位置时,将所述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卡合解除。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优选为,具备安装部,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能够供具备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的更换件从外侧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更换件,具备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所述更换件能够安装于上述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所述安装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件,优选为,还具备传感器壳体,其划分出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针部件借助所述传感器插入装置而能够从所述插入位置向所述拔除位置移动,所述传感器具备从所述传感器壳体中形成于所述针部件的间隙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传感器具备:前端留置于生物体内且基端向生物体外延伸的导光部件、和设置于所述导光部件的前端部且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所述导光部件具备从形成于所述针部件的所述间隙向外侧延伸的弯曲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件,优选为,还具备中空部件,其在所述针部件移动到所述拔除位置时,收容所述针部件,所述中空部件具备单向锁定部,该单向锁定部在所述针部件从所述插入位置向所述拔除位置移动后,限制所述针部件向所述插入位置再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备能够缩短针部件的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结构、和能够再利用的结构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该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分别示出图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相对于图2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安装有图2所示的更换件的状态下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蓄能状态下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安装有更换件的状态的图,图4中(a)是主视图,图4中(b)是侧视图。
图5是表示利用图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4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中(a)是主视图,图5中(b)是侧视图。
图6是表示利用图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4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的图,图6中(a)是主视图,图6中(b)是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使从图4所示的更换件取下的图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的安装的方式而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的图,图7中(a)是主视图,图7中(b)是侧视图。
图8中(a)~(c)是表示图4所示的更换件的形态变化的图。
图9中(a)是表示传感器壳体以及处理装置连接前的状态的图,图9中(b)是表示连接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变形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0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分别表示图10、图1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该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相对于图12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安装有图12所示的更换件的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蓄能状态下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安装有更换件的状态的图,图14中(a)是主视图,图14中(b)是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利用图1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14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5中(a)是主视图,图15中(b)是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利用图1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14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6中(a)是主视图,图16中(b)是侧视图。
图17是表示使从图14所示的更换件取下的图14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的安装的方式而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的图,图17中(a)是主视图,图17中(b)是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夹持部附近的上表面的图。
图19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其他变形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蓄能状态下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安装有更换件的状态的图,图20中(a)是主视图,图20中(b)是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利用图20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20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1中(a)是主视图,图21中(b)是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利用图20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使图20所示的更换件的针部件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2中(a)是主视图,图22中(b)是侧视图。
图23是表示使从图20所示的更换件取下的图20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的安装的方式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的图,图23中(a)是主视图,图23中(b)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3对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各图中共用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分别示出图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能够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件100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通过使图2所示的更换件100移动(参照图2的虚线箭头)来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有更换件100的状态即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的立体图。另外,图2以及图3为了方便说明而省略描绘图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2的操作部件3。因此在将更换件100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时(从图2的状态成为图3的状态时),通过图1中用双点划线(假想线)表示的壳体2的侧壁开口4,并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更换件100。
图3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具备:传感器插入装置1、和安装于该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更换件100。
传感器插入装置1通过操作操作部件3,使安装的更换件100的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参照图8等)向生物体侧移动,并向生物体内插入。另外,传感器插入装置1在将传感器101的前端侧留置在生物体内后,将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外拔除。此外,传感器插入装置1在将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外拔除后,从更换件100取下,为了将其他更换件100的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内插入、以及留置传感器101后拔除针部件102而被再利用。通过再利用传感器插入装置1,能够减轻患者等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的费用负担。
图1~图3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具备:壳体2、操作部件3、第一弹性部件5、第二弹性部件6、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以及保持机构。另外,保持机构具备第一保持机构8a以及第二保持机构8b。
另一方面,更换件100具有:从传感器插入装置1取下后,与传感器101一起留置于生物体侧的部件、和废弃的部件。
图1~图3所示的更换件100具备:传感器101(参照图8等)、针部件102(参照图8等)、传感器壳体103、中空部件104以及片状部件10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更换件100中、从传感器插入装置1被取下后为了作为生物体信息的分析物(例如葡萄糖、pH、胆固醇、蛋白质等)的检测以及测量而向生物体侧留置的部件,是传感器101、传感器壳体103以及片状部件105,从传感器插入装置1取下后废弃的部件是针部件102以及中空部件104。
<传感器插入装置1>
以下,对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更换件100进行详细地说明。首先,以下对传感器插入装置1进行详述。
如图1所示,壳体2是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外装部件,覆盖图2、图3所示的内部结构的周围。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2形成有侧壁开口4(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能够通过该侧壁开口4相对于位于壳体2的中空部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内部构造(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以及操作部件3以外的部分,图2、图3所示的部分)进行更换件100的安装以及取下。另外,壳体2的中空部的一端侧(图1下侧)开放,通过该开放部分进行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内的穿刺。因此,在利用传感器插入装置1将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插入到生物体内时,使壳体2的一端侧(图1下侧)的端面成为按压于生物体表面上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操作操作部件3,来执行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内的插入。
作为壳体2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聚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环氧乙烷、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注射成型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树脂等。
操作部件3以能够相对于壳体2转动的方式安装。患者等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在将壳体2的一端侧的端面按压于生物体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该操作部件3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将安装的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插入到生物体内。
另外,操作部件3能够由与上述的壳体2相同的材料成形。另外,此外也可以由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成形。
第一弹性部件5能够蓄积第一弹性能量,该第一弹性能量使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内插入的插入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使用两个发射弹簧5a以及5b,发射弹簧5a以及5b由螺旋弹簧构成。另外,此处所说的“插入位置”是指至少针部件的前端能够插入到生物体内的位置。
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蓄积第二弹性能量,该第二弹性能量使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从插入位置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使用一个复位弹簧6a,复位弹簧6a由螺旋弹簧构成。另外,此处所说的“拔除位置”是指能够将针部件向生物体外拔除的位置。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能够成为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弹性变形,而使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另外,图1~图3示出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弹性变形,由此实现蓄能状态。此处所说的“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弹性变形,由此成为蓄能状态”是指具有直至成为蓄能状态为止,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弹性变形的过程,也可以仅任一方一部分具有弹性变形的过程。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具备夹着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固定部件22、以及相对于该固定部件22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23。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固定部件22具备: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位于针部件102的拔除方向A的移动限制部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可动部件23具备: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位于针部件102的插入方向B的主体部1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中,能够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并在该主体部10与移动限制部9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压缩变形,由此成为蓄能状态。
作为构成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固定部件22以及可动部件23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钢、铝、铝合金、钛、钛合金等金属材料、能够用于上述的壳体2的树脂材料。
第一保持机构8a对蓄能状态下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进行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机构8a具备蓄能状态下卡止可动部件23的作为卡止部的卡止部件32。
作为第一保持机构8a的卡止部件32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可用于上述的壳体2的树脂材料。
第二保持机构8b在蓄能状态下以及蓄能状态下由第一保持机构8a进行的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针部件102借助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插入位置期间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具备:可动部件31、和作为锁定部的锁定部件36。此处,为了区别上述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可动部件23、和第二保持机构8b的可动部件31,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可动部件23记载为“第一可动部件23”,将第二保持机构8b的可动部件31记载为“第二可动部件31”。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部件31被固定部件22和第二弹性部件6夹着,并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22以及第一可动部件23移动。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部件31位于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与第二弹性部件6之间,能够改变相对于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以及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的对置距离。更具体而言,第二可动部件31相对于移动限制部9在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上能够移动,并且相对于主体部10在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上也能够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36在蓄能状态下,与处于被第二弹性部件6向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侧即拔除方向A施力的状态的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从而能够将第二可动部件31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位置固定。因此在锁定部件36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部件23与第二可动部件31的位置关系成为固定的状态。因此在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插入时,即使由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恢复力而使主体部10以从移动限制部9远离的方式向插入方向B移动,第一可动部件23与第二可动部件31的位置关系也由于锁定部件36而维持为蓄能状态下的位置关系。该详细情况将后述。
作为第二保持机构8b的第二可动部件31、锁定部件3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可用于上述的壳体2的树脂材料、可用于固定部件22以及可动部件23的金属材料。
以下,对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各部件、各机构以及其他特征部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壳体2]
壳体2是划分出中空部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外装部件。如图1所示,壳体2具备:划分出侧壁开口4的筒状的侧壁部14、和与该侧壁部14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一体形成的顶壁部15。另外,壳体2如上述那样,在与顶壁部15对置的位置不具有底壁,划分出与壳体2的中空部连通的开放部16。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4在隔着壳体2的中空部而与侧壁开口4对置的部分具备: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供操作部件3的转动轴部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的轴支承部17。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部17在侧壁部14的周向上隔着操作部件3而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4在隔着壳体2的中空部而与侧壁开口4对置的位置划分出开口18,以便使绕转动轴部21转动的操作部件3作用于位于壳体2内的第一保持机构8a的卡止部件32。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顶壁部15划分出顶壁开口19。用于供被测定者等实现蓄能状态(用于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的环状的操作部29,通过顶壁开口19而向壳体2的外侧突出。
另外,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内部构造从通过壳体2的侧壁部14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划分出的开放部16向壳体2内进入。另外,进入到壳体2内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内部构造,例如构成后述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固定部件22的一部分与形成于壳体2的侧壁部14的内表面的突起部滑动,并越过该突起部,从而能够相对于壳体2卡止。这样,通过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内部构造与壳体2之间设置凹凸形状等卡止部,由此能够防止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内部构造从壳体2的开放部16脱落。
[操作部件3]
操作部件3具备:主体部20,其由患者等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操作;以及转动轴部21,其与该主体部20一体形成或者固定于主体部20,并以使主体部20能够相对于壳体2的轴支承部17转动的方式安装。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0具有近似矩形板状的形状,并在位于与其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对置的端面设置有转动轴部21。患者等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在被测定者的生物体内插入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时,进行压入操作部件3的主体部20的操作(参照图1的空心箭头)。通过该操作,操作部件3的主体部20绕转动轴部21转动,并通过壳体2的侧壁部14划分出的开口18,能够作用于第一保持机构8a的卡止部件32。而且,主体部20作用于卡止部件32,由此能够解除由第一保持机构8a进行的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该详细情况将后述。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相对于壳体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但只要成为能够进行解除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的操作的结构即可,不局限于该结构。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
图4~图7是分别表示相对于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有更换件100的状态(参照图4)、在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下,使用第一弹性部件5所蓄积的第一弹性能量而使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参照图5)、使用第二弹性部件6所蓄积的第二弹性能量而使针部件102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参照图6)、以及使从更换件100取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100的安装的方式再次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参照图7)的图。图4中(a)、图5中(a)、图6中(a)以及图7中(a)是各状态的主视图,图4中(b)、图5中(b)、图6中(b)以及图7中(b)是各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图4~图7中也与图2以及图3相同,省略描绘壳体2以及操作部件3。另外,此处所说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正面”是指传感器插入装置1中的形成有壳体2的侧壁开口4的一侧的面,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侧面”是指朝向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正面位于左右的位置的面。
首先,参照图1~图7,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各部件进行说明。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具备:相对于壳体2位置固定的固定部件22、和相对于该固定部件22能够移动的第一可动部件23。
固定部件22具备:沿拔除方向A(或者插入方向B)延伸的棒状的引导部24、设置于该引导部24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的支承台部25、以及设置于引导部24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的移动限制部9。
引导部24在支承台部25与移动限制部9之间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在各引导部24的周围安装有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以及5b。换言之,引导部24在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以及5b划分的中空部延伸。
另外,引导部24在贯通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划分出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其两端与支承台部25以及移动限制部9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台部25具有使引导部24的延伸方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成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形状,在针部件102插入时,位于插入方向B的底面25b与生物体表面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限制部9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位于拔除方向A,并限制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拔除方向A的端部向拔除方向A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限制部9具有使引导部24的延伸方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成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限制部9且在与连接有引导部24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第一引导孔27a以及第二引导孔27b(参照图2、图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2具备:构成引导部24的棒状部件、与该棒状部件的一端连结并构成支承台部25的底板部件、以及与棒状部件的另一端连结并构成移动限制部9的顶板部件,但只要是具备引导部、支承台部以及移动限制部的结构即可,不局限于该结构。因此,例如也能够由一个或者两个部件来构成引导部、支承台部以及移动限制部,或将四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构成。
第一可动部件23具备:使其与移动限制部9的对置距离变化的板状的主体部10、从该主体部10朝向拔除方向A突出并通过移动限制部9的第一引导孔27a(参照图2等)以及壳体2的顶壁15的顶壁开口19而延伸至外侧的棒状突出部28、设置于该棒状突出部28的拔除方向A的前端的环状的操作部29、以及在与棒状突出部28不同的位置从主体部10朝向拔除方向A突出并能够在移动限制部9的第二引导孔27b内移动的棒状的引导部3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具有使引导部24的延伸方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成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形状。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是具备与第一弹性部件5抵接的第一板部、和经由阶梯差而与该第一板部一体成形并与第二弹性部件6抵接的第二板部的板部件。
此外,主体部10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位于插入方向B,并且能够在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与支承台部25之间沿着引导部24移动。因此主体部10能够沿着固定部件22的引导部24,以使主体部10与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的对置距离变化的方式移动。而且,通过这样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能够在与移动限制部9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弹性变形。
棒状突出部28从主体部10朝向拔除方向A突出,贯通移动限制部9的第一引导孔27a(参照图2等)而延伸至壳体2的外侧,并在其前端设置有操作部29。即,棒状突出部28将主体部10与操作部29连结,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通过对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进行拉动操作,能够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
引导部30在与棒状突出部28不同的位置,从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突出,并能够在移动限制部9的第二引导孔27b(参照图2等)内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另外,在引导部30中的移动限制部9与主体部10之间的部分,安装有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以及第二可动部件31。换言之,引导部30贯通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划分出的中空部内以及第二可动部件31划分出的贯通孔内而延伸。另外,沿着拔除方向A按照第二弹性部件6、第二可动部件31的顺序配置。
此处,主体部10的位于拔除方向A的顶面10a,构成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5b以及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的接受面。具体而言,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5b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与主体部10的顶面10a抵接。另外,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也与主体部10的顶面10a抵接。
此外,移动限制部9的位于插入方向B的底面9a,构成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5b的接受面。即,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5b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抵接。另外,在移动限制部9的位于插入方向B的底面9a与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之间,如上述那样夹设有第二可动部件31,第二可动部件31构成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的接受面,第二可动部件31能够与第二弹性部件6抵接。即,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不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可动部件23具备:构成主体部10的板部件、安装于该板部件的构成棒状突出部28的棒状部件、安装于该棒状部件的前端的构成环状的操作部29的环状部件、以及在与构成棒状突出部28的棒状部件不同的其他位置安装于构成第一可动部10的板部件的构成引导部30的棒状部件,但只要为具备主体部、棒状突出部、操作部以及引导部的结构即可,不局限于该结构。因此,例如也能够由1~3个部件构成主体部、棒状突出部、操作部以及引导部、或将5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的固定部件22以及第一可动部件23构成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通过该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能够使传感器插入装置1从未在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未在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参照图6)向蓄能状态(参照图4以及图7)改变。以下,对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而成为蓄能状态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中,使主体部10以相对于移动限制部9对置距离变短的方式向拔除方向A移动,在主体部10与移动限制部9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压缩变形,由此能够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另外,图1~图4以及图7示出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
更具体而言,首先,把持位于壳体2(参照图1)外侧的操作部29,并以使操作部29向该拔除方向A移动的方式赋予力。主体部10经由棒状突出部28与操作部29连结,因此通过附加于操作部29的拔除方向A的力,能够使主体部10抵抗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恢复力而向拔除方向A移动。即,若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主体部10与移动限制部9的对置距离变短,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5b,在主体部10的顶面10a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之间压缩变形。另外,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也在主体部10的顶面10a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之间,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10的顶面10a与第二可动部件31之间压缩变形。
另外,在主体部10与移动限制部9之间的对置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实现蓄能状态。
另外,若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第一可动部件23的引导部30也通过移动限制部9的第二引导孔27b(参照图2等)而向拔除方向A移动,但第二可动部件31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抵接而停住,不会比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的位置更向拔除方向A移动。即,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不与第二弹性部件6直接抵接,但在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经由第二可动部件31,相对于第二弹性部件6赋予反作用力。因此,在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成为对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赋予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壁,因此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在主体部10的顶面10a与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之间压缩变形。
另外,在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a以及5b一边与引导部24的外壁滑动一边压缩变形。即,第一弹性部件5的变形方向由于引导部24而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另外,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一边与引导部30的外壁滑动一边压缩变形,因此其变形方向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而且划分出主体部10的贯通孔的内壁与引导部24的外壁一边滑动一边移动,并且引导部30的外壁与划分出移动限制部9的第二引导孔27b的内壁一边滑动一边移动,因此以使移动方向成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的方式通过引导部24以及第二引导孔27b来引导主体部10本身。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变形方向、以及可动部件23的移动方向由于固定部件22而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通过使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压缩变形,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即,通过使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能够使传感器插入装置1成为蓄能状态。
另外,优选如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那样,构成为通过使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压缩变形,从而能够同时蓄能。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更少的动作来实现蓄能状态。
[第一保持机构8a]
如图2~图7所示,第一保持机构8a具备:在蓄能状态下卡止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的构成卡止部的卡止部件32。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机构8a由上述的固定部件22、上述的第一可动部件23以及卡止部件32构成。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机构8a由固定部件22的支承台部25、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以及与主体部10相对于支承台部25的移动对应地能够在与主体部10抵接的状态和不抵接的状态进行位移的卡止部件32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件32能够相对于支承台部25转动,且具备爪部33,其通过相对于支承台部25转动而能够在与主体部10的底面10b抵接的状态和不抵接的状态进行位移。如图4所示,在蓄能状态下,爪部33与主体部10的底面10b抵接,主体部10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被限制。若卡止部件32从图4所示的状态转动,则将爪部33与主体部10的底面10b的卡合解除,主体部10通过第一弹性部件5的恢复力而向插入方向B移动(参照图5、图6)。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件32具有由三个板部构成的U字形状。即,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件32具备:卡止板部11,其具有爪部33;卡合板部34,其通过位于壳体2的外部的操作部件3的操作而与操作部件3卡合;以及连结板部35,其将通过操作部件3的操作而作用于卡合板部34的力传递至卡止板部11。
卡止板部11具备:爪部33,其位于其拔除方向A的一端部;以及转动轴部21,其位于插入方向B的一端部,并对卡止板部11以相对于支承台部25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另外,在主体部10形成有供卡止板部11能够移动的贯通孔。因此,在爪部33与主体部10的底面10b抵接的状态下(参照图4),若通过操作部件3的操作而对卡合板部34作用有力,则卡止板部11绕转动轴部21转动。而且若将爪部33与主体部10的底面10b的卡合解除,则主体部10由于弹性部件5的恢复力而向插入方向B移动,卡止板部11此时贯通主体部10的贯通孔。而且,针部件102成为插入位置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的底面10b成为与支承台部25的顶面25a抵接的状态(参照图5、图6)。此外,卡止板部11的转动轴部21能够相对于支承台部25安装,也能够相对于壳体2安装。
另外,通过自重或者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对卡止部件32作用使卡止板部11从图5所示的状态(相对于支承台部25的顶面25a不垂直而倾斜的状态)转动并恢复至图4所示的状态(相对于支承台部25的顶面25a近似垂直的状态)的作用力。因此,在通过上述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再蓄能时(从图6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状态向图7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状态变化时),在主体部10的底面10b到达比爪部33更靠拔除方向A侧的时刻,卡止板部11恢复至图4所示的姿势(参照图7)。因此,即使该状态下被测定者等手从操作部29离开,主体部10底面10b也与卡止板部11的爪部33抵接,从而保持蓄能状态,通过卡止板部11而卡止(参照图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固定部件22的支承台部25、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以及卡止部件32构成第一保持机构8a,但只要成为能够保持蓄能状态下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并且能够解除保持该姿势的状态的结构即可,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的情况下,只要为至少具备在卡止主体部10的卡止位置、与解除主体部10的卡止的卡止解除位置之间能够变形或者移动的卡止部的第一保持机构即可。因此,不局限于与固定部件22成为分开独立部件的卡止部件32,也能够成为卡止部与固定部件一体形成,固定部件兼作卡止部件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成为将蓄能状态下卡止第一可动部件的卡止部设置于壳体本身的结构、将具备蓄能状态下卡止第一可动部件的卡止部的卡止部件安装于壳体的结构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件32为由三个板部构成的单一部件,但不局限于该形状、部件数量,例如也能够与弹性能量可变机构的结构等对应地适当地变更。
[第二保持机构8b]
第二保持机构8b具备:第一可动部件23、第二可动部件31以及锁定部件36。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构成为包括: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以及引导部30、被移动限制部9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夹着并能够沿着引导部30相对于移动限制部9以及主体部10移动的第二可动部件31、以及在蓄能状态下与被第二弹性部件6向拔除方向A施力的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并对第二可动部件31的相对于主体部10的位置进行固定的锁定部件36。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部件31具备:划分出贯通孔的筒状的主体部37、和从该主体部37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突出部38。如图2~图7所示,第一可动部件23的引导部30贯通第二可动部件31的主体部37划分出的贯通孔以及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6a划分出的中空部而延伸。在突出部38形成有夹持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的后述的第二夹持部47。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36,一端部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另一端部从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延伸。在锁定部件36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能够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的爪部39。另外,在锁定部件36设置有其他爪部40,其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时通过与设置于固定部件22的支承台部25的卡合解除部件41卡合而能够将爪部39与第二可动部件31的卡合解除。
首先,在图4所示的蓄能状态下,在第二可动部件31由于第二弹性部件6而向拔除方向A受到作用力的状态下,其顶面31a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39抵接。即,第二可动部件31通过第二弹性部件6的作用力来维持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39抵接的状态。
若从图4所示的状态将上述的基于第一保持机构8a的主体部10的卡止解除,则主体部10由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第一弹性能量而向插入方向B移动,从而能够使安装的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移动至插入位置(参照图5)。而且,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时,设置于支承台部25的卡合解除部件41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抵接,将锁定部件36从卡合解除部件41向与插入方向B正交的方向(图5中(a)的左右方向)按压。因此,锁定部件36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的一端部作为中心而转动(参照图6中(a))。由此,将第二可动部件31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39的卡合解除,第二可动部件31由于蓄积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第二弹性能量而相对于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6)。通过该第二可动部件31的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向拔除方向A的移动,使被第二可动部件31的突出部38的第二夹持部47夹持的针部件102向拔除位置移动(参照图6)。
此处,卡合解除部件41具有固定于固定部件22的支承台部25的矩形板状的形状,在图4中(a)所示的主视中,在其拔除方向A的端部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能够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滑动的锥形部42。另外,在图4中(a)所示的主视中,锁定部件36隔着第二可动部件31而在左右两侧对置存在,在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也形成有能够与卡合解除部件41的锥形部42滑动的锥形部43。此处,在图4中(a)所示的主视中,位于左右两侧的卡合解除部件41的锥形部42以随着向拔除方向A进入而左右方向的对置距离渐减的方式倾斜。同样,在图4中(a)所示的主视中,在左右两侧的锁定部件36分别形成的爪部40的锥形部43也以随着向拔除方向A进入而左右方向的对置距离渐减的方式倾斜。
因此,若主体部10向插入方向B移动,进入卡合解除部件41对置配置的锁定部件36之间,则卡合解除部件41的锥形部42与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的锥形部43滑动,向使对置的两个锁定部件36的对置距离扩张的方向按压。对置的锁定部件36由于该按压力而以将固定于主体部10的转动轴为中心而对置距离远离的方式转动。其结果,位于锁定部件36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部的爪部39从第二可动部件31分离,第二可动部件31由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恢复力而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6)。此外,如图2~图7所示,在主体部10形成有供安装于支承台部25的卡合解除部件41能够贯通的贯通孔。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具备切换机构,其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参照图5)时,能够择一地切换基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变形的发射弹簧5a以及5b的恢复力)的针部件102的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和基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变形的复位弹簧6a的恢复力)的针部件102的向拔除方向A的移动。
此处,择一的切换是指:以在不同的弹性部件的影响下进行的方式切换,直至针部件102插入时的插入位置的移动、和直至针部件102的拔除时的拔除位置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切换不影响复位弹簧6a的恢复力而在发射弹簧5a以及5b的恢复力的影响下进行的针部件102的插入时的移动、和不影响发射弹簧5a以及5b的恢复力而在复位弹簧6a的恢复力的影响下进行的针部件102的拔除时的移动。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由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和安装于支承台部25的卡合解除部件41构成。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能够使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的插入动作、和针部件102的拔除动作自动地连动进行。因此,与通过分开的操作来进行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的插入动作和针部件102的拔除动作的结构比较,能够缩短从针部件102的插入动作至拔除动作的时间,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等被测定者感到的疼痛。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在蓄能状态下(参照图4)、以及蓄能状态下由第一保持机构8a进行的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针部件102借助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插入位置期间(参照图5),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而且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后,通过上述的切换机构,将基于第二保持机构8b的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保持解除,针部件102向拔除位置移动。
接下来,对从第二弹性部件6未蓄积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向蓄能状态变化时第二保持机构8b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通过利用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使主体部10向拔除方向A移动,由此能够实现蓄能状态。首先,若主体部10开始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锁定部件36的爪部40从卡合解除部件41分离。因此,锁定部件36向图4以及图5所示的状态变化。而且,若使主体部10抵抗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弹力而进一步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锁定部件36的爪部39的锥形部44开始与同移动限制部9的底面9a抵接的状态的第二可动部件31滑动。对置的锁定部件36由于爪部39的锥形部44与第二可动部件31的滑动而以使对置距离远离的方式受到按压力。对置的锁定部件36由于该按压力而以安装于主体部10的转动轴作为中心转动。而且,锁定部件36在爪部39越过了第二可动部件31的时刻姿势返回,爪部39钩挂于第二可动部件31。由此,第二保持机构8b能够保持蓄能状态的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参照图4、图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由第一可动部件23、第二可动部件31以及锁定部件36构成,但只要是在蓄能状态以及针部件向插入位置移动期间保持第二弹性部件的姿势的机构即可,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中,在蓄能状态(参照图4)以及针部件102向插入位置移动期间(参照图5),通过锁定部件36的爪部39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来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但也可以通过蓄能状态下爪部39不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而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针部件102向插入位置移动期间移动限制部9不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而爪部39与第二可动部件31卡合,由此以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换言之,锁定部件36至少在针部件102向插入位置移动期间,以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即可,也可以成为蓄能状态下,构成第二保持机构的其他部件(例如,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来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的结构。此外,在成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二保持机构由上述的其他部件(例如,固定部件22的移动限制部9)、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以及引导部30、第二可动部件31、以及锁定部件36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8b具备锁定部件36,该锁定部件36为与第一可动部件23、第二可动部件31分开独立的部件,但构成能够以第二弹性部件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姿势保持的锁定部即可,例如,也能够通过在第一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一体形成锁定部,来使第一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兼作锁定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解除部件41安装于固定部件22的支承台部25,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成为安装于固定部件22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部件41通过与固定部件22分开独立的部件构成,但也可以成为在固定部件一体地形成卡合解除部,固定部件兼作卡合解除部件的结构。即,具备:在针部件到达插入位置时将锁定部相对于第二可动部件的卡合解除的卡合解除部即可。
[安装部45]
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具备:供更换件100能够拆装的安装部45。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45具备:第一夹持部46,其由第一可动部件23构成,并夹持更换件100的传感器壳体103;和第二夹持部47,其由第二可动部件31构成,并夹持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
第一夹持部46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中的与插入方向B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具体而言,第一夹持部46在接受第二弹性部件6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的主体部10的第二板部,形成于接受第二弹性部件6的部分的附近。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10的第二板部的外缘形成有切口,传感器壳体103通过嵌入该切口而被夹持。即,第一夹持部46由划分出切口的内壁构成。此外,划分出本实施方式的切口的主体部10的内壁从主体部10的外缘依次排列形成有引导部、缩颈部、第一夹持部46。引导部是传感器壳体103从外侧安装的入口的部分,且具有随着靠近第一夹持部46而对置距离渐减的锥形形状。另外,第一夹持部46具有与传感器壳体103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从而能够按压并夹住传感器壳体103的周围。而且,通过引导部与第一夹持部46之间的缩颈部,能够抑制嵌入了第一夹持部46的传感器壳体103向引导部侧移动。
第二夹持部47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31的突出部38中的与插入方向B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具体而言,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夹持部46而位于拔除方向A的位置,与上述的第一夹持部46相同,由划分出切口的内壁构成。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45由设置于第一可动部件23的第一夹持部46、和设置于第二可动部件31的第二夹持部47构成,更换件100在通过第一保持机构8a以及第二保持机构8b保持了蓄能状态下的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安装部45安装(参照图4)。
<更换件100>
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件100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更换件100的形态变化的图。图8中(a)示出能够安装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状态。图8中(b)示出利用传感器插入装置1使针部件102移动至插入位置后,利用传感器插入装置1使针部件102移动至拔除位置的状态。而且,图8中(c)示出图8中(b)所示的状态下将传感器插入装置1取下,进一步分割为了两个部分的状态。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更换件100如上述那样,具备传感器101、针部件102、传感器壳体103、中空部件104以及片状部件105。
[传感器101]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能够插入以及留置于生物体内,对生物体信息进行检测。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具备:光纤150,其作为前端侧留置于生物体内、基端侧向生物体外延伸的导光部件;和检测部151,其设置于该光纤150的前端部108,并留置于生物体内而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此外,作为导光部件,也能够使用由光波导薄膜构成的光导波路。
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51具备荧光凝胶,该荧光凝胶包括通过激励光而发出荧光的荧光色素,该荧光凝胶产生与分析物量对应的荧光。
光纤150是传递照射于检测部151的激励光以及通过上述检测部151检测出的测定光的导光路。具体而言,在光纤150的基端侧配置有后述的处理装置200,从配置于光纤150的基端侧的处理装置200的发光部201产生的激励光通过光纤150而照射于检测部151。另外,因激励光而产生的检测部151的测定光通过光纤150,被处理装置200的光学检测部203的感光部202接受。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纤150被保持于传感器壳体103。具体而言,光纤150具备:直线部107,其在传感器壳体103划分出的贯通孔106内延伸;前端部108,其与该直线部107的前端侧连续,并从贯通孔106向外侧突出;弯曲部109,其与直线部107的基端侧连续;以及基端部110,其与该弯曲部109的基端侧连续。
在图8中(a)所示的状态下,直线部107以及前端部108位于针部件102的针部111内。此外,设置于前端部108的检测部151在图8中(a)所示的状态下也位于针部件102的针部111内。而且,光纤150的前端部108以及设置于该前端部108的检测部151成为由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而插入以及留置于生物体内的部分。
弯曲部109从直线部107的基端通过形成于针部件102的针部111的间隙而向针部111的外侧延伸。
[针部件102]
针部件102是与传感器101一起插入生物体内,并在将传感器101的前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151以及光纤150的前端部108)留置于生物体内后向生物体外被拔除的部件。具体而言,针部件102划分出中空部,并具备:在横截面形成有间隙的剖面U字型的针部111、和对该针部111进行支承的针支承部113。
针部111能够在传感器壳体103的贯通孔106内移动。具体而言,针部111在图8中(a)所示的状态下向贯通孔106内延伸,在从图8中(a)所示的状态移行至图8中(b)所示的状态时,在贯通孔106内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8中(b)的空心箭头)。此外,针部111在图8中(a)所示的状态下将传感器101的前端侧收容于内部。
针支承部113具有棒状的形状,在前端部固定有针部111的基端部。更具体而言,针支承部113沿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延伸,针部111从设置于针支承部113的插入方向B的端部的凸缘部113a朝向插入方向B突出地设置。另外,针支承部113在其拔除方向A的端部具有供形成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二可动部件31的第二夹持部47进入的环状槽部114。凸缘部113a能够在中空部件104的中空部121内移动。另外,凸缘部113a构成为外径大于中空部件104的顶壁部124划分出的贯通孔126。因此,可防止凸缘部113a通过贯通孔126而向中空部件104的外侧脱落。因此,也可防止从该凸缘部113a向插入方向B突出地设置的针部111通过贯通孔126而向中空部件104的外侧脱落。
[传感器壳体103]
传感器壳体103划分出贯通孔106,该贯通孔106供针部件102由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而能够从插入位置向拔除位置移动。另外,传感器壳体103划分出用于从形成于针部件102的针部111的间隙向针部111的外侧延伸的光纤150的与贯通孔106连通的引导路118。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壳体103具备:外形为圆柱状的躯干部115、与该躯干部115的插入方向B侧一体形成的圆盘状的台部116、以及从躯干部115的侧壁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部112。另外,上述的贯通孔106由躯干部115以及台部116划分出,并从躯干部115的顶面(图8的上表面)贯通至台部116的底面(图8的下表面)。在贯通孔106配置有盘状的弹性部件。作为该弹性部件的材料,可使用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酮橡胶、天然橡胶等硫化橡胶、苯乙烯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等。通过该弹性部件,在针部111拔除后也将传感器壳体103内密封,因此能够预防感染。另外,上述的引导路118由躯干部115以及连接部112划分出,光纤150的弯曲部109以及基端部110在引导路118内延伸。
另外,在躯干部115的顶面形成有供中空部件104的插入方向B的端部嵌入的嵌合槽117。在从顶面侧观察躯干部115的情况下,该嵌合槽117为四边形状,且在其中央部存在有贯通孔106。即,嵌合槽117的底壁在其中央部划分出贯通孔106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开口。此外,从顶面侧观察躯干部115的情况下的嵌合槽117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的四边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四边以外的多边形状。
连接部112能够与发出激励光以及接受测定光的处理装置200连接。连接部112的前端面划分出引导路118的一端开口,引导路118从该一端开口在连接部112以及躯干部115内延伸,与贯通孔106连通。
[中空部件104]
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4外形大致为长方体形状,且划分出针部件102移动至拔除位置时收容针部111的中空部121。如图8中(a)、图8中(b)所示,中空部件104能够相对于形成于传感器壳体103的躯干部115的顶面的嵌合槽117嵌合。另外,如图8中(c)所示,中空部件104通过从嵌入于嵌合槽117的状态向拔除方向A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被取下。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4具备:方筒状的侧壁部122、位于该侧壁部122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的底壁部123、以及位于侧壁部122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的顶壁部124,并通过侧壁部122、底壁部123以及顶壁部124而划分出中空部121。
另外,中空部件104具备单向锁定部,该单向锁定部在针部件102从插入位置向拔除位置移动后,限制针部件102向插入位置再移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4的侧壁部122的内表面设置有向中空部121侧突出的作为单向锁定部的爪部125。如图8中(a)、图8中(b)所示,在针部件102移动至拔除位置时,针部件102的针支承部113的凸缘部113a与爪部125滑动,并越过该爪部125。其结果,凸缘部113a的插入方向B侧的面(图8中下表面)与爪部125的卡止面125a(图8中爪部125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可限制针部件102向插入方向B返回。而且,针部111的前端不从底壁部123的贯通孔127突出,维持停留于中空部121内的状态。因此如图8中(c)所示,在从传感器插入装置1取下了更换件100后,即使使针部件102以及中空部件104以从传感器101、传感器壳体103以及片状部件105分离的方式移动(参照图8中(c)的空心箭头),也由于针部件102的针部111位于中空部件104的中空部121内,因此可抑制被测定者、医疗从业者与在生物体内进行了穿刺以及拔除的针部111接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爪部125设置有两个在侧壁部122中的对置的两个壁部的内表面,但不局限于该数量,例如,也可以成为分别设置于三个或者四个壁部的结构、仅设置于一个壁部的结构。
底壁部123在其中央部划分出贯通孔127,在将中空部件104的底壁部123嵌入了传感器壳体103的躯干部115的嵌合槽117时,底壁部123的贯通孔127与传感器壳体103的贯通孔106连通。因此,在将中空部件104的底壁部123嵌入了嵌合槽117的状态下,能够使针部件102的针部111通过传感器壳体103的贯通孔106以及底壁部123的贯通孔127而向作为拔除位置的中空部121内移动。嵌合槽117与中空部件104的嵌合力大于使针支承部113向拔除方向移动时的滑动力。此外,通过使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的动作(参照图8中(b)),可抑制针部件102的针支承部113的凸缘部113a与上述的侧壁部122的爪部125滑动,越过爪部125,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嵌合槽117与中空部件104的嵌合力大于凸缘部113a为了越过爪部125所需要的抵抗力。
顶壁部124划分出供针支承部113能够移动的贯通孔126。如上述那样,该贯通孔126的内径小于针支承部113的凸缘部113a的外径,因此可防止针部件102通过贯通孔126而向中空部件104的外侧脱落。
[片状部件105]
片状部件105是拔除方向A或者插入方向B成为厚度方向的薄壁部件,位于其插入方向B的面(图8中下表面)在与生物体表面上抵接的状态下与传感器101以及传感器壳体103一起留置于生物体侧。
因此,也可以例如在片状部件105的下表面设置有能够粘着于生物体表面的粘着剂。若成为这样的结构,则在利用传感器插入装置1使针部件102移动至插入位置时粘着剂与生物体表面粘着。因此,能够抑制留置于生物体侧的传感器101以及传感器壳体103由于身体动等而移动。也可以在片状部件的粘着面设置有剥离纸。
<处理装置200>
接下来,对使用更换件100中的留置于生物体侧的传感器101、传感器壳体103以及片状部件105而进行的生物体信息的测定进行说明。首先,在传感器壳体103的连接部112连接处理装置200。图9是表示在连接部112连接处理装置200的动作的图。图9中(a)是连接前的状态,图9中(b)是从图9中(a)的状态使处理装置200向连接部112侧移动(参照图9中(a)的空心箭头),在连接部112连接了处理装置200的状态。此外,图9中(b)中简单地示出处理装置200的内部的结构。
如图9中(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200具备:发光部201,其产生照射于传感器101的检测部151的激励光;光学检测部203,其具备感光部202,该感光部202接受与分析物量对应地产生的检测部151的测定光(在本实施方式中荧光);以及处理部204,其对从该光学检测部203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为了使连接部112与处理装置200的定位变容易,例如通过在连接部112的外表面设置槽部,在处理装置200侧设置与连接部112的外表面的槽部嵌合的突起部,从而能够将连接部112与处理装置200连接。能够采用简化的连接结构。此外,图9所示的处理装置200划分出与圆筒状的连接部112连接时收容连接部112的连接开口205。
[基于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的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
最后,参照图1~图8,对由具备传感器插入装置1、和安装于该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更换件100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参照图3~图6)执行的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的插入动作、以及由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执行的针部件102的拔除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首先,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更换件100,其中传感器插入装置1通过第一保持机构8a以及第二保持机构8b维持使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参照图4)。更换件100以使针部件102的针支承部113的环状槽部114被第二可动部件31的第二夹持部47夹持、并且传感器壳体103的躯干部115被第一可动部件23的第一夹持部46夹持的方式安装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参照图4)。
接下来,将划分出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的开放部16的侧壁部14的一端按压于患者等被测定者的生物体表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以使操作部件3向壳体2侧转动的方式压入的操作(参照图1)。通过该操作,将构成第一保持机构8a的卡止部件32与第一可动部件23的主体部10的卡合解除,通过蓄积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第一弹性能量,使第一可动部件23以及第二可动部件31向插入方向B移动,使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插入生物体内的插入位置(参照图5)。此外在该移动时,第一可动部件23以及第二可动部件31在插入方向B上移动相等的距离,因此更换件100的姿势维持图8中(a)所示的状态。因此,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的针部111中的从片状部件105的下表面突出的部分插入生物体内。
另外,若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则锁定部件36与卡合解除部件41卡合,将基于锁定部件36的第二可动部件31的卡合解除。由此,第二可动部件31由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第二弹性能量而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23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6)。因此被第二可动部件31的第二夹持部47夹持的针支承部113相对于被第一可动部件23的第一夹持部46夹持的传感器壳体103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8中(b))。由此,针部件102向生物体外被拔除而移动至拔除位置。此外,移动至拔除位置的针部件102的针部111成为被收容于中空部件104的中空部121内的状态。而且,通过设置于中空部件104的侧壁部122的爪部125,限制针部件102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因此针部111停留于中空部121内(参照图8中(b))。
接下来,从更换件100取下传感器插入装置1。被取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通过使位于壳体2的外侧的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移动从而可再次实现蓄能状态,成为供其他更换件100能够安装的状态(参照图7)。即,根据传感器插入装置1,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够实现蓄能状态,能够仅通过安装其他更换件100来再利用。
另一方面,取下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更换件100使针部件102以及中空部件104从传感器壳体103取下,并使由传感器101、传感器壳体103以及片状部件105构成的向生物体侧留置的部件、和由针部件102以及中空部件104构成的废弃的部件分离(参照图8中(c))。这样,根据更换件100,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将为了生物体信息的测定而使用的部件向生物体侧留置,并且能够容易地使包括不希望医疗从业者等直接接触的针部111等废弃部件以安全的形态分离。
此外,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记载的内容的范围,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而言,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在拔除方向A设置有移动限制部9,在插入方向B设置有主体部10,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也能够构成在拔除方向A设置有主体部、在插入方向B设置有移动限制部那样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7通过使操作部29向拔除方向A移动而能够实现蓄能状态,但不局限于使操作部向拔除方向移动的结构,也能够成为通过向与拔除方向不同的规定方向移动而能够实现蓄能状态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
以下,参照图10~图23对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变形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及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进行说明。此外,对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及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中的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共用的结构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
<传感器插入装置401>
首先,参照图10~图18,对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进行说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具备:壳体402;第一弹性部件5,其能够蓄积使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内插入的插入位置的第一弹性能量;第二弹性部件6,其能够蓄积使针部件102从插入位置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的第二弹性能量;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7,其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弹性变形而能够成为使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第一保持机构408a,其在蓄能状态下保持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以及第二保持机构408b,其在蓄能状态下以及蓄能状态下由第一保持机构408a进行的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针部件102借助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插入位置期间,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
图10以及图11分别是表示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立体图。图12分别示出相对于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及该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能够安装的更换件100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表示通过使图12所示的更换件100移动(参照图12的虚线箭头),由此相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安装有更换件100的状态即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的立体图。
另外,图14~图17是分别示出相对于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安装有更换件100的状态(参照图14)、在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下使用蓄积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第一弹性能量使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5)、使用蓄积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第二弹性能量使针部件102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6)、以及使从更换件100取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100的安装的方式再次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参照图17)的图。图14中(a)、图15中(a)、图16中(a)以及图17中(a)是各状态的主视图,图14中(b)、图15中(b)、图16中(b)以及图17中(b)是各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12~图17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描绘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壳体402。另外,此处所说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正面”是指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中的形成有壳体402的侧壁开口404的一侧的面,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侧面”是指朝向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正面而位于左右的面。
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比较,成为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轴的引导部424、与成为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406a的轴的引导部430的位置关系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而言,复位弹簧6a以及该复位弹簧6a的引导部30配置于侧视(参照图4中(b)等)中与发射弹簧5a以及5b、以及该发射弹簧5a以及5b的引导部24离开规定距离以上的不同位置(离开规定距离以上的不重叠的位置),相对于此,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复位弹簧406a以及该复位弹簧406a的引导部430配置于侧视(参照图14中(b)等)中与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以及该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引导部424重叠的位置(图14中(b)中成为引导部430被引导部424遮住而看不见的状态)。
换言之,在与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正交的正交平面,对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复位弹簧406a的变形方向进行引导的轴亦即引导部430、与对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变形方向进行引导的轴亦即引导部424的分离距离小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相同的部分间的分离距离。这样,若使上述正交平面的引导部430与引导部424的距离接近,则连结引导部430与引导部424的部位的变形、公差等难以影响引导部430以及引导部424的平行状态,从而容易维持引导部430以及引导部424的平行状态。其结果,针部件102的插入移动的轨迹与拔除移动的轨迹容易一致,能够使针部件102的插入移动以及拔除移动的轨道稳定。
此外,对于图10~图18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复位弹簧406a的引导部430配置于侧视(参照图14中(b)等)中与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引导部424重叠的位置,但不局限于该结构,只要是这些引导部彼此配置于附近的关系即可。因此,例如,引导部彼此在与图14中(b)相同的侧视中不重叠,并且也可以成为仅离开了不足规定距离的位置关系。其中,如上述那样,引导部彼此的距离越近越好,因此如图14中(b)等所示,优选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引导部424与复位弹簧406a的引导部430在侧视(参照图14中(b)等)中成为重叠的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对于如图10~图18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那样具备多个(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中两个)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的结构而言,优选复位弹簧406a配置于多个发射弹簧405a以及405b之间。
另外,如图12等所示,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时所利用的棒状部件454的棒状部428兼作引导部430。更具体而言,棒状部件454具备:位于壳体402(参照图10、图11)的外侧并能够从壳体402的外侧操作的操作部429、和与该操作部429连接的棒状部428,棒状部件454的棒状部428在作为复位弹簧406a的螺旋弹簧的中空部内延伸。由此,复位弹簧406a的中心轴线与兼作引导部430的棒状部428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
此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使用划分出中空部的螺旋弹簧,但只要是划分出中空部的部件即可,不局限于螺旋弹簧。
像这样,若成为连接有操作部429的棒状部428兼作第二弹性部件6的引导部430的结构,则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容易实现紧凑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此外,操作部429连接于棒状部428即可,也可以与棒状部428一体形成。
以下,针对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各结构,主要在上述的引导部430的结构以外对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壳体402]
如图10、图11所示,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壳体402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相同,具备:划分出侧壁开口404的侧壁部414、和与该侧壁部414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一体形成并划分出顶壁开口419的顶壁部415,但在侧壁部414为方筒状这点,主要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的结构不同。其中,也能够使侧壁部414的外形成为圆筒状等其他外形形状。另外,如图10、图11所示,壳体402除了侧壁部414的外形形状之外,还具有细节部分的形状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不同的部分,但也能够使形状的不同部分成为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相同的形状,能够根据收容于壳体402的内部的内部构造来适当地设计。
例如,图11中,在侧壁部414中的隔着壳体402的中空部而与侧壁开口404(参照图10)对置的部分划分出开口418,第一保持机构408a的卡止部件432的卡合板部434从该开口418向壳体402的外侧露出,但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成为进一步设置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操作部件3那样的操作部件的结构。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7]
如图10~图17所示,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7具备:相对于壳体402位置固定的固定部件422、和相对于该固定部件422能够移动的第一可动部件423。
固定部件422具备:沿拔除方向A(或者插入方向B)延伸的棒状的引导部424、设置于该引导部424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的支承台部425、以及设置于引导部424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的移动限制部409。如上述那样,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采用将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棒状突出部28与引导部30合二为一的结构,因此伴随于此,移动限制部409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移动限制部9比较也小型化。
第一可动部件423具备:主体部件,其构成使与固定部件422的移动限制部409的对置距离变化的主体部410;和棒状部件454,其在插通在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上贯通该主体部410的贯通孔以及移动限制部409的引导孔427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10以及移动限制部409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
对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而言,与操作部29连接的棒状突出部28固定于主体部10而一体化,但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与操作部429连接的棒状部428设置于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10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的棒状部件454。即,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第一可动部件423由相互独立而能够相对移动的主体部件以及棒状部件454构成,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一可动部件23在该点上结构不同。
其中,棒状部件454除了上述的操作部429以及棒状部428之外,还具备设置于棒状部428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且比棒状部428更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455(参照图12等),因此通过使棒状部件454向拔除方向A移动,能够使凸缘部455与构成主体部410的主体部件卡合,从而能够使主体部件向拔除方向A移动。即,通过棒状部件454的操作,使构成主体部410的主体部件向拔除方向A移动,从而在固定部件422的移动限制部409与主体部410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压缩变形,进而能够实现蓄能状态。
这样,第一可动部件423的结构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一可动部件23结构不同,但在通过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422移动且使与固定部件422的位置关系变更来实现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的蓄能状态的点上相同。此外,也能够使第一可动部件423的结构如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一可动部件23那样成为一体型的结构。
另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401而言,如上述那样棒状部件454的棒状部428兼作复位弹簧406a的棒状的引导部430,因此伴随于此,主体部410的形状也比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主体部10小型化。而且,如图10、图11所示,被测定者等在实现蓄能状态(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时把持的操作部429是具有板状形状的部件,操作部不局限于该形状,例如也能够成为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操作部29那样的环状等其他形状。
如以上那样,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7由上述的固定部件422以及第一可动部件423构成,通过该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7,能够使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从第一弹性部件5未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未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参照图16)向蓄能状态(参照图14以及图17)变化。
[第一保持机构408a]
如图12~图17所示,第一保持机构408a具备卡止部件432,该卡止部件432构成在蓄能状态下卡止第一可动部件423的主体部410的卡止部。具体而言,第一保持机构408a由上述的固定部件422、上述的第一可动部件423以及卡止部件432构成。更具体而言,第一保持机构408a由固定部件422的支承台部425、第一可动部件423的主体部410、以及与主体部410相对于支承台部425的移动对应地能够在与主体部410抵接的状态和不抵接的状态下进行位移的卡止部件432构成。
卡止部件432能够相对于支承台部425转动,且如图14中(b)、图15中(b)所示,具备爪部433,该爪部433通过相对于支承台部425转动而能够在与主体部410的底面410b抵接的状态和不抵接的状态下进行位移。如图14所示,蓄能状态下,爪部433与主体部410的底面410b抵接,可限制主体部410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若卡止部件432从图14所示的状态转动,则爪部433与主体部410的底面410b的卡合解除,主体部410借助第一弹性部件5的恢复力而向插入方向B移动(参照图15)
更具体而言,卡止部件432具备:卡止板部411,其具有爪部433;卡合板部434,其从壳体402的外部操作;连结板部435,其将作用于该卡合板部434的力传递至卡止板部411;以及加强板部450,其将卡止板部411与卡合板部434在与连结板部435不同的位置连结。换言之,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卡止部件432成为在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卡止部件32进一步追加了加强板部450的结构。通过设置加强板部450,由此抑制卡合板部434单独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容易使作用于卡合板部434的力传递至卡止板部411。
此外,卡止部件432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卡止部件32的结构相同。
[第二保持机构408b]
第二保持机构408b具备:第一可动部件423、第二可动部件431、以及构成锁定部的锁定部件436。更具体而言,第二保持机构408b由第一可动部件423的主体部410、第一可动部件423的兼作引导部430的棒状部428、被移动限制部409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夹着并能够沿着引导部430而相对于移动限制部409以及主体部410移动的第二可动部件431、以及蓄能状态下与被第二弹性部件6向拔除方向A施力的第二可动部件431卡合从而使第二可动部件431相对于主体部410的位置固定的锁定部件436构成。第二保持机构408b在棒状部428兼作引导部430的点以及伴随于此移动限制部409以及第二可动部件431的形状变更的点上,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二保持机构8b不同。
另外,对于第二保持机构408b而言,在第一可动部件423的主体部410的顶面410a设置有朝向拔除方向A突出并对转动的锁定部件436赋予恢复力的弹簧部件470。若锁定部件436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则锁定部件436使弹簧部件470弹性变形。而且,若利用第二弹性部件6的第二弹性能量使针部件102移动至拔除位置,则借助蓄积于弹簧部件470的恢复力使锁定部件436被压回而恢复至初始位置。
传感器插入装置401的第二保持机构408b除了上述的点以外与第二保持机构8b的结构相同。另外,如图14~图17所示,第二保持机构408b的动作也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二保持机构8b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安装部445]
传感器插入装置401具备供更换件100能够拆装的安装部445。具体而言,安装部445具备:由第一可动部件423构成并夹持更换件100的传感器壳体103的第一夹持部446、和由第二可动部件431构成并夹持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的第二夹持部447。
第一夹持部446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一夹持部46相同,由划分出形成于主体部410的外缘的切口的内壁构成,但划分出切口的内壁中的与第一夹持部446邻接的部分的结构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结构不同。图18是表示主体部410的第一夹持部446的附近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在第一夹持部446的两侧邻接的部分设置有使对置距离变化而能够变动缩颈量的移动片448a以及448b,该移动片448a以及448b被施力部件449a以及449b向对置方向施力。
施力部件449a以及449b被收容在形成于主体部410的划分出切口的内壁的凹部453a以及453b(参照图18的虚线)内,并对移动片448a以及448b向对置方向施力。另外,在凹部453a以及453b形成有抵接部451,该抵接部451与移动片448a以及448b的一部分抵接来防止移动片448a以及448b从凹部453a以及453b脱落。而且,凹部453a以及453b的拔除方向A侧以及插入方向B侧被与主体部410卡合的板片452关闭。由此,收容于凹部453a以及453b的施力部件449a以及449b借助划分出凹部453a以及453b的切口部的内壁、板片452以及移动片448a以及448b而不会从凹部453a以及453b脱落。
通过在与第一夹持部446邻接的部分设置这样的移动片448a以及448b,由此在安装更换件100的传感器壳体103时移动片448a以及448b朝向凹部453a以及453b的内侧移动。因此,容易使传感器壳体103移动至第一夹持部446。另外,若成为传感器壳体103被第一夹持部446夹持的状态,则移动片448a以及448b朝从凹部453a以及453b突出的状态移动,因此在切口的内壁形成缩颈部,并通过该缩颈部,能够抑制嵌入第一夹持部446的传感器壳体103以返回切口的边缘侧的方式移动。
第二夹持部447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第二夹持部47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传感器插入装置501>
接下来,参照图19~图23对作为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其他变形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进行说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具备:第一弹性部件5,其能够蓄积使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内插入的插入位置的第一弹性能量;第二弹性部件6,其能够蓄积使针部件102从插入位置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的第二弹性能量;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其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成为使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第一保持机构508a,其在蓄能状态下保持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以及第二保持机构508b,其在蓄能状态下以及蓄能状态下由第一保持机构508a进行的第一弹性部件5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针部件102借助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插入位置期间,保持第二弹性部件6的姿势。
图19是表示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立体图。另外,图20~图23是分别表示相对于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安装了更换件100的状态(参照图20)、在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下使用蓄积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第一弹性能量来使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1)、使用蓄积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第二弹性能量来使针部件102到达拔除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2)、以及使从更换件100取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以能够进行其他更换件100的安装的方式再次成为蓄能状态的状态(参照图23)的图。图20中(a)、图21中(a)、图22中(a)以及图23中(a)是各状态的主视图,图20中(b)、图21中(b)、图22中(b)以及图23中(b)是各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20~图23中,为了方便说明,仅图19所示的壳体502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由双点划线来描绘。另外,此处所说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正面”是指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中的形成有壳体502的侧壁开口504的一侧的面,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侧面”是指朝向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正面而位于左右的面。
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传感器插入装置401比较,第一弹性部件5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以及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是划分出沿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延伸的中空部的螺旋弹簧,发射弹簧505a在复位弹簧506a的中空部内延伸。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401而言,第一弹性部件5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心轴线不同,而相对于此,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能够使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的中心轴线与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
此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使用划分出中空部的螺旋弹簧,但只要是划分出中空部的部件即可,不局限于螺旋弹簧。
另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在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空部内延伸的结构,但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一方在另一方的中空部内延伸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成为第二弹性部件6在第一弹性部件5的中空部内延伸的结构。
若像这样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一方在另一方的中空部内延伸的结构,则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5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针部件102的插入移动的轨迹与拔除移动的轨迹大致一致,因此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401比较,能够使针部件102的插入移动以及拔除移动的轨道进一步稳定。
另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设置有棒状部件554,该棒状部件554具有与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操作部529连接的棒状部528,棒状部件554的棒状部528在作为发射弹簧505a的螺旋弹簧的中空部内以及作为复位弹簧506a的螺旋弹簧的中空部内延伸。这样,若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划分出例如螺旋弹簧那样的中空部,一方的弹性部件在另一方的弹性部件的中空部内延伸,并且棒状部件554在一方的弹性部件的中空部内延伸的结构,则能够成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中心轴线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心轴线与同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时把持的操作部529连接的棒状部528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结构。
另外,若成为使棒状部件554、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结构,则除了上述的针部件102的轨道的稳定性之外,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401比较,更容易地实现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小型化。
以下,对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壳体502]
壳体502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相同,具备:划分出侧壁开口504的侧壁部514、和与该侧壁部514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一体形成的顶壁部515。壳体502在与顶壁部515对置的位置不具有底壁,而划分出与壳体502的中空部连通的开放部516。
另外,如图19所示,顶壁部515划分出顶壁开口519。被测定者等为了实现蓄能状态(为了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而使把持的球状的操作部529通过顶壁开口519而向壳体2的外侧突出。
此外,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内部构造从通过壳体502的侧壁部514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被划分出的开放部516朝壳体502内进入。在侧壁部514的开放部516的附近形成有供后述的支承台部525的嵌合突起525d嵌合的嵌合孔。
如图19所示,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壳体502而言,侧壁部514的外形为方筒状,但也能够使侧壁部514的外形成为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壳体2那样的圆筒状等其他外形形状。
另外,如图20~图23所示,在侧壁部514中的隔着壳体502的中空部而与侧壁开口504对置的部分划分出开口518,能够将基于第一保持机构508a的后述的主体部510的卡止状态解除的操作部件503从该开口518向壳体502的外侧露出。操作部件503具备向壳体502的内侧延伸的臂部503a,该臂部503a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502的内壁。另外,在操作部件503设置有朝向壳体502的内侧突出的卡合突起503b,若操作部件503以臂部503a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则卡合突起503b与主体部510的爪部510c卡合,从而能够解除爪部510c与第一保持机构508a的卡止部560的卡止状态。
此外,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壳体502构成后述的固定部件522的一部分。详细情况将后述。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具备:固定部件522、和能够相对于该固定部件522移动的第一可动部件523。
固定部件522具备移动限制部509和支承台部525。具体而言,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移动限制部509由壳体502的顶壁部515的内表面构成。另外,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支承台部525由通过嵌合突起525d与形成于壳体502的侧壁部514的开放部516(参照图19)附近的嵌合孔嵌合而固定于壳体502的板部件构成。因此,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固定部件522由设置有移动限制部509的壳体502、和相对于该壳体502而位置固定的板部件构成。
支承台部525具有使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成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形状,在针部件102的插入时,位于插入方向B的底面525b与生物体表面抵接。
移动限制部509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而位于拔除方向A,并对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拔除方向A的端部向拔除方向A的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限制。
更具体而言,位于移动限制部509的插入方向B的底面509a构成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的接受面。即,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抵接。此外,在位于移动限制部509的插入方向B的底面509a与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之间夹有第二可动部件531,第二可动部件531构成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的接受部,第二可动部件531能够与第二弹性部件6抵接。即,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不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抵接。即,移动限制部509直接限制第一弹性部件5的拔除方向A的端部向拔除方向A移动,经由第二可动部件531间接限制第二弹性部件6的拔除方向A的端部向拔除方向A移动。
此外,上述的顶壁开口519(参照图19)形成于顶壁部515中的移动限制部509的位置,该顶壁开口519作为对后述的棒状部件554的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孔发挥功能。
第一可动部件523具备:主体部件,其构成使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对置距离变化的主体部510;棒状部件554,其在插通在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上贯通该主体部510的贯通孔以及作为上述的引导孔的顶壁开口519(参照图19)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主体部510以及移动限制部509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
主体部510具备:基础部510a、和从该基础部510a朝向拔除方向A突出地设置的圆筒状的接受部510b。
在基础部510a设置有能够夹持更换件100的传感器壳体103的第一夹持部546(参照图23中(a))。
接受部510b在其顶面接受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另外,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部外嵌于接受部510b的外周面上。而且,复位弹簧506a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被基础部510a接受,复位弹簧506a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附近的螺旋状的一端部被接受部510b的外周面接受。
棒状部件554具备:球状的操作部529,其将直线状的棒状部528与该棒状部528的拔除方向A的一端连接,并位于壳体502的外侧;和板状的凸缘部555,其与棒状部528的插入方向B的一端连接,且比棒状部528更向径向突出。
棒状部528成为插通壳体502的顶壁开口519、贯通主体部510的贯通孔、以及后述的贯通第二可动部件531的贯通孔的全部的状态。
此外,棒状部件554未固定于壳体502、主体部5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531,在未对棒状部件554附加外力的状态下,成为其凸缘部555与支承台部525的顶面525a抵接的状态(参照图20)。而且,通过使操作部529向拔除方向A移动,能够使棒状部528以及凸缘部555向拔除方向A移动(参照图23)。在该移动时,凸缘部555与主体部510卡合,从而能够使主体部510与棒状部件554一起向拔除方向A移动。由此,主体部510能够以与固定部件522的移动限制部509的对置距离变化的方式移动。而且,通过像这样使主体部510向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移动,由此能够在主体部510与移动限制部509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弹性变形。
这样,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通过上述的固定部件522以及第一可动部件523构成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通过该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能够使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从第一弹性部件5未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未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参照图22)向蓄能状态(参照图20以及图23)变化。以下,对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而成为蓄能状态的操作进行说明。
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而言,通过使主体部510以相对于移动限制部509而对置距离变小的方式向拔除方向A移动,在主体部510与移动限制部509之间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压缩变形,由此能够成为使第一弹性部件5蓄积有第一弹性能量并且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此外,图19、图20以及图23示出处于蓄能状态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
更具体而言,首先,把持位于壳体502(参照图19等)的外侧的操作部529,使棒状部件554向拔除方向A移动。若使棒状部件554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凸缘部555与主体部510卡合,主体部510也向拔除方向A移动。此时,主体部510抵抗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恢复力而向拔除方向A移动。由此,主体部510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对置距离变短,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在主体部510的接受部510b的顶面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之间压缩变形。另外,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也在主体部510的基础部510a的顶面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之间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510的基础部510a的顶面与第二可动部件531之间压缩变形。
另外,在主体部510与移动限制部509之间的对置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可实现蓄能状态(参照图20、图23)。
此外,若使棒状部件554向拔除方向A移动,则能够使主体部510向拔除方向A移动,但第二可动部件531与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抵接而停住,从而不会比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的位置更向拔除方向A移动。即,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不与第二弹性部件6直接抵接,但在使主体部5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经由第二可动部件531,相对于第二弹性部件6赋予反作用力。因此,在使主体部5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移动限制部509的底面509a成为对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赋予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壁,因此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在主体部510与移动限制部509之间压缩变形。
另外,在第一可动部件523的主体部510向拔除方向A移动时,作为第一弹性部件5的发射弹簧505a一边与棒状部件554的棒状部528的外壁滑动一边压缩变形。即,第一弹性部件5的变形方向通过棒状部528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另外,对于作为第二弹性部件6的复位弹簧506a而言,其拔除方向A的端部外嵌于第二可动部件531的圆筒状的接受部531b,并且插入方向B的端部外嵌于主体部510的上述的接受部510b。因此,复位弹簧506a的变形方向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而且,第一可动部件523的主体部5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531一边与壳体502的内壁滑动一边移动,以使移动方向成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的方式被壳体502的内壁引导。即,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的变形方向、以及第一可动部件523以及第二可动部件531的移动方向被限制为拔除方向A以及插入方向B。
这样,根据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通过使操作部5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压缩变形,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蓄能。即,通过使操作部5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能够使传感器插入装置501成为蓄能状态。
另外,优选如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弹性能量可变机构507那样,通过使操作部529向拔除方向A移动的动作,来使第一弹性部件5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压缩变形,从而能够同时蓄能。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更少的动作来实现蓄能状态。
[第一保持机构508a]
如图20~图23所示,第一保持机构508a具备:蓄能状态下卡止第一可动部件523的主体部510的卡止部560。具体而言,第一保持机构508a的卡止部560由从壳体502的内壁突出、并与主体部510的爪部510c卡合的突起构成。如上述那样,通过使操作部件503以臂部503a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使卡合突起503b与爪部510c卡合,进而使爪部510c弹性变形,由此能够解除第一保持机构508a的卡止部560与主体部510的爪部510c的卡止状态。
[第二保持机构508b]
第二保持机构508b由第一可动部件523和第二可动部件531构成。更具体而言,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第二保持机构508b由构成第一可动部件523的主体部510的主体部件以及棒状部件554、和被移动限制部509以及第二弹性部件6夹着且能够沿着棒状部件554相对于移动限制部509、主体部件以及棒状部件554移动的第二可动部件531构成。
第二可动部件531具备:基础部531a、从该基础部531a朝向插入方向B突出地设置的圆筒状的接受部531b、以及从基础部531a的外边缘部朝向插入方向B突出的锁定部536。另外,在基础部531a形成有夹持更换件100的针部件102的第二夹持部547(参照图23中(a))。
此处,传感器插入装置501的第二保持机构508b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以及401比较,在蓄能状态下,在第二可动部件531被第二弹性部件6向拔除方向A施力的状态下对第二可动部件531相对于主体部510的位置进行固定的锁定部536设置于第二可动部件531本身,主要在这点上构成不同。
更具体而言,锁定部536是从第二可动部件531的基础部531a突出地设置的爪部,作为该锁定部536的爪部在第一可动部件523的主体部510与第二可动部件531之间压缩变形的第二弹性部件6蓄积有规定的弹性能量的状态下,钩挂于主体部510的基础部510a的外边缘部。由此,能够相对于构成主体部510的主体部件卡止第二可动部件531。
此外,对于传感器插入装置501而言,在支承台部525的顶面525a设置有向拔除方向A突出的突起部525c,通过该突起部525c与锁定部536卡合,能够将锁定部536与主体部510的卡止状态解除。具体而言,在突起部525c的前端面形成有锥形部525c1,在锁定部536的前端面也形成有与突起部525c的锥形部525c1对应的锥形部536a。这些锥形部525c1以及536a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参照图21)时滑动,由于锥形部525c1使锁定部536向与拔除方向A正交的方向接受力,并向该方向弹性变形。由此,能够解除锁定部536与主体部510的卡止状态,通过蓄积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弹性能量,能够使针部件102向拔除位置移动(参照图22)。
这样,传感器插入装置501具备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在针部件102到达插入位置(参照图21)时,能够择一切换基于第一弹性部件5的作用力(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中压缩变形的发射弹簧505a的恢复力)的针部件102的向插入方向B的移动、和基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作用力(传感器插入装置501中压缩变形的复位弹簧506a的恢复力)的针部件102的向拔除方向A的移动。此外,此处所说的择一切换是指与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中说明的意思相同。
如以上那样,对于作为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变形例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及501而言,与传感器插入装置1比较,能够实现针部件102的更稳定的插入动作以及拔除动作,并且容易实现更小型化的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401以及501安装有更换件100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所执行的传感器101以及针部件102的插入动作、以及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所执行的针部件102的拔除动作如图14~图17以及图20~图23所示,与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安装有更换件100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300的动作说明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将能够检测患者等生物体的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插入生物体内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能够安装于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更换件。
附图标记说明:1...传感器插入装置;2...壳体;3...操作部件;4...侧壁开口;5...第一弹性部件;5a、5b...发射弹簧;6...第二弹性部件;6a...复位弹簧;7...弹性能量可变机构;8a...第一保持机构;8b...第二保持机构;9...移动限制部;9a...底面;10...主体部;10a...顶面;10b...底面;11...卡止板部;14...侧壁部;15...顶壁部;16...开放部;17...轴支承部;18...开口;19...顶壁开口;20...主体部;21...转动轴部;22...固定部件;23...可动部件(第一可动部件);24...引导部;25...支承台部;25a...顶面;25b...底面;27a...第一引导孔;27b...第二引导孔;28...棒状突出部;29...操作部;30...引导部;31...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31a...顶面;32...卡止部件(卡止部);33...卡止部件的爪部;34...卡合板部;35...连结板部;36...锁定部件(锁定部);37...主体部;38...突出部;39...锁定部件的爪部;40...锁定部件的爪部;41...卡合解除部件(卡合解除部);42...卡合解除部件的锥形部;43...锁定部件的爪部的锥形部;44...锁定部件的爪部的锥形部;45...安装部;46...第一夹持部;47...第二夹持部;100...更换件;101...传感器;102...针部件;103...传感器壳体;104...中空部件;105...片状部件;106...传感器壳体的贯通孔;107...光纤的直线部;108...光纤的前端部;109...光纤的弯曲部;110...光纤的基端部;111...针部;112...连接部;113...针支承部;113a...凸缘部;114...环状槽部;115...躯干部;116...台部;117...嵌合槽;118...引导路;121...中空部;122...侧壁部;123...底壁部;124...顶壁部;125...爪部(单向锁定部);125a...卡止面;126...顶壁部的贯通孔;127...底壁部的贯通孔;150...光纤(导光部件);151...检测部;200...处理装置;201...发光部;202...感光部;203...光学检测部;204...处理部;205...连接开口;300...传感器插入装置组件;401、501...传感器插入装置;402、502...壳体;404、504...侧壁开口;405a、405b、505a...发射弹簧;406a、506a...复位弹簧;407、507...弹性能量可变机构;408a、508a...第一保持机构;408b、508b...第二保持机构;409、509...移动限制部;410、510...主体部;410a...主体部的顶面;410b...主体部的底面;411...卡止板部;414、514...侧壁部;415、515...顶壁部;418、518...开口;419、519...顶壁开口;422、522...固定部件;423、523...第一可动部件;424...引导部;425、525...支承台部;427...引导孔;428、528...棒状部;429、529...操作部;430...引导部;431、531...第二可动部件;432...卡止部件;433...爪部;434...卡合板部;435...连结板部;436...锁定部件(锁定部);445...安装部;446、546...第一夹持部;447...第二夹持部;448a、448b...移动片;449a、449b...施力部件;450...加强板部;451...抵接部;452...板片;453a、453b...凹部;454、554...棒状部件;455、555...凸缘部;470...弹簧部件;503...操作部件;503a...臂部;503b...卡合突起;509a...移动限制部的底面;510a...主体部的基础部;510b...主体部的接受部;531a...第二可动部件的基础部;531b...第二可动部件的接受部;536...锁定部;536a...锥形部;516...开放部;525a...支承台部的顶面;525b...支承台部的底面;525c...支承台部的突起部;525c1...锥形部;525d...嵌合突起;560...卡止部;A...针部件的拔除方向;B...针部件的插入方向。

Claims (13)

1.一种传感器插入装置,将针部件与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一起插入至生物体内,在将所述传感器的前端侧留置于生物体内之后,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所述针部件,所述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弹性部件,其能够蓄积使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内插入的插入位置的第一弹性能量;
第二弹性部件,其能够蓄积使所述针部件从所述插入位置移动至能够向生物体外拔除的拔除位置的第二弹性能量;
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其通过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成为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一弹性能量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二弹性能量的蓄能状态;
第一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保持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以及
第二保持机构,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以及所述蓄能状态下由所述第一保持机构进行的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姿势保持解除后,在所述针部件借助所述第一弹性能量而移动至所述插入位置期间,保持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姿势,
所述弹性能量可变机构具备:夹着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固定部件以及相对于该固定部件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而位于所述针部件的拔除方向,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而位于所述针部件的插入方向,
使所述主体部向所述拔除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移动限制部之间同时压缩变形,由此成为所述蓄能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机构具备在所述蓄能状态下卡止所述可动部件的卡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配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划分出中空部,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棒状部,该棒状部与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操作部连接,
所述棒状部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方划分出中空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另一方在所述一方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方划分出中空部,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棒状部,该棒状部与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操作部连接,
所述棒状部在所述另一方的所述中空部内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可动部件作为第一可动部件的情况下,
所述第二保持机构具备:第二可动部件,该第二可动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夹着,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移动;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蓄积有所述第二弹性能量的状态下,与处于被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向所述固定部件侧施力的状态的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卡合,从而能够固定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卡合解除部,其在所述针部件到达所述插入位置时,将所述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卡合解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部,其在所述蓄能状态下,能够供具备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的更换件从外侧安装。
10.一种更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更换件能够安装于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所述安装部,并且具备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针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更换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传感器壳体,其划分出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针部件借助所述传感器插入装置而能够从所述插入位置向所述拔除位置移动,
所述传感器具备从所述传感器壳体中形成于所述针部件的间隙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更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具备:前端留置于生物体内且基端向生物体外延伸的导光部件、和设置于所述导光部件的前端部且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
所述导光部件具备从形成于所述针部件的所述间隙向外侧延伸的弯曲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更换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中空部件,其在所述针部件移动到所述拔除位置时,收容所述针部件,
所述中空部件具备单向锁定部,该单向锁定部在所述针部件从所述插入位置向所述拔除位置移动后,限制所述针部件向所述插入位置再移动。
CN201680007806.0A 2015-03-11 2016-01-05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Active CN1072057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8437 2015-03-11
JP2015048437 2015-03-11
PCT/JP2016/000024 WO2016143234A1 (ja) 2015-03-11 2016-01-05 センサ挿入装置及び交換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5702A CN107205702A (zh) 2017-09-26
CN107205702B true CN107205702B (zh) 2020-05-01

Family

ID=56879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806.0A Active CN107205702B (zh) 2015-03-11 2016-01-05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5459B2 (zh)
EP (1) EP3269306B1 (zh)
JP (2) JP6613297B2 (zh)
CN (1) CN107205702B (zh)
HK (1) HK1242944A1 (zh)
WO (1) WO2016143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09204B1 (en) 2016-01-29 2023-08-30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Biological information detection device
WO2021024640A1 (ja) * 2019-08-02 2021-02-11 テルモ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及び針部材
CN116195996A (zh) * 2021-11-30 2023-06-02 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针组件、传感器底座组件及植入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4335B1 (en) * 1997-08-09 2003-06-24 Roche Diagnostics Gmbh Analytical device for in vivo analysis in the body of a patient
CN1455654A (zh) * 2001-01-19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刺血针一体型传感器、测定装置、生物传感器用盒、以及刺血针一体型传感器用测定装置
CN1700883A (zh) * 2003-06-12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测定装置及生物信息测定方法
CN102639185A (zh) * 2010-03-24 2012-08-15 雅培糖尿病护理公司 医疗装置插入物以及插入和使用医疗装置的方法
CN103781422A (zh) * 2011-09-09 2014-05-07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和该装置的动作方法
CN104168826A (zh) * 2012-03-13 2014-11-26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7655A (ja) * 1993-05-21 1994-11-29 Nissho Corp 血液吸出器具
US7381184B2 (en) * 2002-11-05 2008-06-03 Abbott Diabetes Care Inc. Sensor inserter assembly
WO2006107914A2 (en) * 2005-04-04 2006-10-12 Facet Technologies, Llc Narrow-profile lancing device
EP1852069B1 (de) * 2006-05-04 2015-06-17 Roche Diagnostics GmbH Blutentnahmesystem zur Entnahme von Blut aus einem Körperteil für Diagnosezwecke
EP2099384B1 (en) * 2006-11-28 2018-09-05 Roche Diabetes Care GmbH An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a subcutaneously insertable element into a body
US8002752B2 (en) * 2007-06-25 2011-08-23 Medingo, Ltd. Protector apparatus
EP2200677A1 (en) * 2007-09-17 2010-06-30 ICU Medical, Inc. Insertion devices for infusion devices
EP3653531B1 (en) * 2009-01-21 2022-01-19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Infusion set
WO2012131044A1 (en) * 2011-03-30 2012-10-04 Unomedical A/S Subcutaneous inserter device
US20130060106A1 (en) * 2011-09-06 2013-03-07 Medtronic Minimed, Inc. Optical sen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9440051B2 (en) * 2011-10-27 2016-09-13 Unomedical A/S Inserter for a multiplicity of subcutaneous parts
US20130324886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Meng-Chen Fu Blood sampling syringe
US10456064B2 (en) * 2014-09-03 2019-10-29 Nova Biomedical Corporation Subcutaneous sensor inserter and method
EP3251596B1 (en) * 2015-01-27 2020-01-0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and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se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4335B1 (en) * 1997-08-09 2003-06-24 Roche Diagnostics Gmbh Analytical device for in vivo analysis in the body of a patient
CN1455654A (zh) * 2001-01-19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刺血针一体型传感器、测定装置、生物传感器用盒、以及刺血针一体型传感器用测定装置
CN1700883A (zh) * 2003-06-12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测定装置及生物信息测定方法
CN102639185A (zh) * 2010-03-24 2012-08-15 雅培糖尿病护理公司 医疗装置插入物以及插入和使用医疗装置的方法
CN103781422A (zh) * 2011-09-09 2014-05-07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和该装置的动作方法
CN104168826A (zh) * 2012-03-13 2014-11-26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43234A1 (ja) 2017-12-21
EP3269306A1 (en) 2018-01-17
WO2016143234A1 (ja) 2016-09-15
US10485459B2 (en) 2019-11-26
JP2020075124A (ja) 2020-05-21
EP3269306B1 (en) 2021-06-16
JP6613297B2 (ja) 2019-11-27
JP6856729B2 (ja) 2021-04-07
EP3269306A4 (en) 2018-10-17
US20170367630A1 (en) 2017-12-28
CN107205702A (zh) 2017-09-26
HK1242944A1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8486B2 (ja) センサ挿入装置及びセンサ挿入装置セット
JP6618487B2 (ja) センサ挿入装置セット及びベースプレート
US11051725B2 (en) Analyte sensor devices, connections, and methods
CN110720930B (zh) 助针器以及包括助针器的医疗系统
CN107205702B (zh)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JP5554237B2 (ja) 自動皮膚穿刺分析のための分析システム
CN211704640U (zh) 用于经皮植入传感器的助针器以及医疗系统
EP2433663A1 (en) Insertion system
EP2067440B1 (en) Disposable cartridge
WO2021024640A1 (ja) 挿入装置及び針部材
JP2021023495A (ja) 挿入装置及び針部材
CN113382681B (zh) 插入装置
JP2017131542A (ja) 生体情報処理装置
JP4995741B2 (ja) 穿刺装置
EP2591817A1 (en) Needle assembly, drug delivery device and needle dispens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294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