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1455B -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 Google Patents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1455B
CN107171455B CN201710134075.2A CN201710134075A CN107171455B CN 107171455 B CN107171455 B CN 107171455B CN 201710134075 A CN201710134075 A CN 201710134075A CN 107171455 B CN107171455 B CN 107171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bypass
charging
receiving coil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340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71455A (zh
Inventor
加藤辉雄
原康范
前泽保
寺泽大
奥田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171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1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71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1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10/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power supplies in time piec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14Suspending devices, supports or stands for time-pieces insofar as they form part of the case
    • G04B37/1486Arrangements for fixing to a bracelet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9/00Electric power supply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electronic time-piec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04G21/04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using radio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其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便携钟表(10A)具备:外壳(11A);收纳于外壳(11A)中的受电线圈(21);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的旁路部件(30A);以及第1带(15A),旁路部件(30A)被埋设于第1带(15A)中,第1带(15A)能够变形为,在从充电装置(40)充电时将旁路部件(30A)配置于受电线圈(21)与充电装置(40)之间。

Description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背景技术
在手表或怀表等便携钟表、跑表、便携电话、便携型信息终端机等便携设备中,例如利用了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充电方式被不断推广,而不通过配线与充电器直接连接。在非接触充电方式中,利用了在非接触用的充电器中设置的供电线圈和在便携设备的壳体内设置的受电线圈。
在这样的非接触充电方式中使用的充电器例如具备供电线圈和罩板。另外,便携设备例如将受电线圈内置于壳体内。如果在对充电器的供电线圈通电的状态下使便携设备接近罩板,则在供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在受电线圈侧产生电力(自感应电动势)。在便携设备中,利用由受电线圈产生的电力对内置于便携设备中的蓄电池进行充电。
在通过非接触充电方式进行充电时,优选使供电线圈和受电线圈接近。作为提高了充电效率的电子设备(充电器),以往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备第2线圈(供电线圈),第2线圈与设置于手表(便携设备)的在钟表主体部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带部中的第1线圈(受电线圈)磁结合。另外,该电子设备具备对手表的带部进行定位的定位凹部,为了对设置于手表的电容器充电,在利用定位凹部对带部进行定位并使第1线圈和第2线圈接近的状态下进行充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0501号公报
但是,近年来,存在于自家住宅等固定的充电场所以外的场所设置充电器的情况,关于充电器,设置有各种各样的充电器。因此,存在如下要求:即使利用各种充电器进行充电也能够提高充电效率的便携设备。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相对于电子设备上的定位凹部来定位安装于手表上的带后对手表的电容器充电。因此,即使欲利用其它的电子设备对该手表进行非接触充电,也难以使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从而难以提高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的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本发明的便携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便携设备具备:外壳;受电部,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旁路部件,其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以及附属部件,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设于该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旁路部件所含有的软磁性材料的矫顽力小且导磁率大。因此,如果在充电装置与受电部之间配置旁路部件,则对充电装置供给电力时的电磁感应变强。因此,能够使受电部中产生的自感应电动势增大。从而,通过在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配置旁路部件,能够提高充电效率。另外,旁路部件被设置于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旁路部件配置在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因此,能够将旁路部件配置在使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自感应电动势变大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在上述的便携设备中,所述受电部具备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形成于沿着所述外壳的与所述充电装置对置的对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在沿与所述对置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携设备中,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充电时将旁路部件配置在使旁路部件和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处。通过在充电时将旁路部件配置在使旁路部件和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电磁感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在上述的便携设备中,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所述受电线圈的外缘部。
在上述的便携设备中,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充电时将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受电线圈的外缘部。通过将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受电线圈的外缘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电磁感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本发明的便携钟表的特征在于,所述便携钟表具备:钟表主体;受电部,其被收纳于所述钟表主体中的背面侧;旁路部件,其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以及附属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且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设于所述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通过将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由此能够提高充电效率。另外,旁路部件被设置于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旁路部件配置在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因此,能够将旁路部件配置在使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自感应电动势变大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附属部件是具备变形部的带,所述变形部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沿着所述受电部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旁路部件配置于沿着受电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旁路部件配置在使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自感应电动势变大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附属部件是第1活动环和第2活动环,所述第1活动环和所述第2活动环以能够沿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的带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带,并通过使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化而变形。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设于第1活动环和第2活动环中。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另外,第1活动环和第2活动环通过使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化而变形,因此,即使在从各种形状的充电装置进行非接触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便携钟表具备:突起部,其被设置于所述第1活动环和所述第2活动环中的至少一方;和止动孔,其形成于所述带,所述突起部能够嵌合插入所述止动孔中,并且,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所述止动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突起部被设置于第1活动环和第2活动环中的至少一方,并且,形成有止动孔,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该止动孔被配置在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因此,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能够将第1活动环或第2活动环可靠地配置于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所希望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附属部件是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的绳状的带。
由于附属部件是绳状的带,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附属部件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部与充电装置之间的所希望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受电部具备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形成于沿着所述钟表主体的与所述充电装置对置的对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在沿与所述对置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能够在充电时将旁路部件配置于使旁路部件和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所述受电线圈的外缘部。
在上述的便携钟表中,能够在充电时将旁路部件配置于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受电线圈的外缘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能够提供如下的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立体图。
图2的(A)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变形前的俯视图,(B)是其变形后的俯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下的主剖视图。
图4的(A)是用于说明未配置旁路部件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便携钟表的主剖视图,(B)是用于说明配置有旁路部件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便携钟表的主剖视图。
图5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俯视图,(B)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侧视图。
图6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俯视图,(B)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7的(A)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俯视图,(B)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侧剖视图。
图8的(A)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俯视图,(B)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9的(A)是第4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带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0A~10D:便携钟表(便携设备);11A~11D:外壳(钟表主体);15A:第1带(附属部件,带);15A2:第2旁路收纳部(变形部);15A3:第3旁路收纳部(变形部);20:天线(受电部);21:受电线圈;21A:中央开口部(开口部);21B:外缘部;30A~30C:旁路部件;40:充电装置;41:壳体;42:供电线圈;51B:第2带(带);53A、58A:第1活动环(遊革)(附属部件);53B、58B:第2活动环(附属部件);55b:活动环止动孔(附属部件,止动孔);55B:第2带(带);58A1:第1突起部(突起部);58B1:第2突起部(突起部);70:带(附属部件,绳状的带);70A:带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功能相同的部件,可能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便携钟表的结构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立体图,图2的(A)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变形前的俯视图,(B)是其变形后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便携设备的一例的便携钟表10A具备作为本发明的钟表主体的一例的外壳11A。在外壳11A的正面,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显示时刻等信息。另外,在外壳11A中内置有机芯。机芯具备驱动单元和电池(蓄电池)等,并对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显示信息进行控制。
在外壳11A的两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另外,在外壳11A的背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开口部安装有背盖13。背盖13堵住开口部。在一侧的表耳12A、12C上,通过第1销14A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附属部件和带的一例的第1带15A。在另一侧的表耳12B、12D上,通过第2销14B安装有第2带15B。在第1带15A的安装于外壳11A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搭扣16。
在外壳11A的内部设有天线20。天线20具备:作为本发明的受电部的一例的受电线圈21;和电磁屏蔽件22(参照图3)。受电线圈21被配置在接近背盖13的位置处。在此,将背盖13的在装配于外壳11A时露出在外部的露出面的相反侧的面定义为背盖13的背面。受电线圈21被设置在沿着作为本发明的对置面的一例的背盖13的背面的面上。沿着背盖13的背面的面是与背盖13的背面大致平行的面。
受电线圈21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涡卷状。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背盖13的背面垂直的轴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受电线圈21的中央,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开口部的一例的中央开口部21A。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是本发明的外缘部的一例。
如图3所示,电磁屏蔽件22隔着受电线圈21配置在背盖13的相反侧。电磁屏蔽件22覆盖受电线圈21的几乎整体。在电磁屏蔽件22上载置有内置于外壳11A中的未图示的蓄电池。
电磁屏蔽件22抑制了穿过受电线圈21的磁力线向上方泄漏。由受电线圈21产生的电力被供给至蓄电池。蓄电池蓄积被供给的电力。蓄电池对机芯供给用于产生使机芯的驱动单元驱动的驱动力等的电力。
另外,第1带15A由能够伸缩的材料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带15A具备作为本发明的变形部的一例的第1旁路收纳部15A1、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第1旁路收纳部15A1配置在被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夹着的位置处。在第1旁路收纳部15A1与第2旁路收纳部15A2之间,形成有第1槽隙15a1。在第1旁路收纳部15A1与第3旁路收纳部15A3之间,形成有第2槽隙15a2。
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都能够以沿着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方式变形。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在变形时以朝向与第1带15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方式变形。
如图2的(A)所示,非变形时的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形成为直线状。此时,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都沿着第1带15A的延伸方向配置。因此,第1旁路收纳部15A1、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被配置成互相大致平行。
如图2的(B)所示,变形时的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弧状。此时,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沿着以第1旁路收纳部15A1上的一点为中心的圆弧配置。另外,对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变形时的第1槽隙15a1和第2槽隙15a2进行俯视观察时的形状都为大致半圆形状。
在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变形时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的第1槽隙15a1和第2槽隙15a2中能够插入配件。通过在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的第1槽隙15a1和第2槽隙15a2中插入配件,由此,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的变形时的形状被维持。
配件能够插入图2的(B)所示的第1槽隙15a1和第2槽隙15a2中。配件是使第1槽隙15a1和第2槽隙15a2互相分离并变形为大致半圆形状的部件。例如,被插入第1槽隙15a1中的配件的形状形成为如下的锥状:第1槽隙15a1侧尖细,随着远离第1槽隙15a1,宽度扩大。另外,配件的平面截面中的面积最大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通过将配件插入第1槽隙15a1,由此使得第1槽隙15a1变形为大致半圆形状。能够插入第2槽隙15a2中的配件也可以形成为同样的形状。
在第1带15A中收纳有作为本发明的旁路部件的一例的旁路部件30A。具体来说,在第1旁路收纳部15A1中埋设有第1旁路31A。在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中分别埋设有多个、在此为7个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多个第2旁路32A被配置成沿着第2旁路收纳部15A2的延伸方向互相以大致等间隔分离。同样,多个第3旁路33A被配置成沿着第3旁路收纳部15A3的延伸方向互相以大致等间隔分离。
在第2旁路收纳部15A2和第3旁路收纳部15A3变形时,多个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被排列在以第1旁路31A为中心的圆弧上。该状态下的第1旁路31A与第2旁路32A的分离距离、和第1旁路31A与第3旁路33A的分离距离大致相同。另外,彼此面对的第2旁路32A与第3旁路33A之间的距离与受电线圈21的直径大致相同。
第1旁路31A、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都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是指矫顽力小且导磁率大的材料,可以列举出例如铁、硅钢、强磁性铁镍合金(铁镍合金)、铁硅铝磁性合金(铁硅铝合金)、坡明德合金(铁钴合金)、软磁铁氧体(以氧化铁为主成分的陶瓷)、非晶态磁性合金、纳米晶体磁性合金等。
1-2.充电时的形态
接下来,说明对内置于便携钟表10A的外壳11A中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时的形态。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下的主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便携钟表10A充电时,便携钟表10A被载置在充电装置40上。此时,便携钟表10A的背盖13的露出面与充电装置40对置。
在此,对充电装置40进行说明。充电装置40具备箱状的壳体41。充电装置40具备供电线圈42。供电线圈42被内置于壳体41的内部。供电线圈42形成为与受电线圈21大致相同的形状。供电线圈42形成为涡卷状。在沿上下方向观察供电线圈42时的中央形成有中央开口部。供电线圈42沿着大致水平面形成。在供电线圈42的下方设置有屏蔽部件43。屏蔽部件43抑制了穿过供电线圈42的磁力线向下方泄漏。
另外,在便携钟表10A被载置于充电装置40时使便携钟表10A中的第1带15A弯折。此时,第1旁路31A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开口部21A的下侧。而且,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分别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外侧的下侧。设置于充电装置40的供电线圈42形成为与受电线圈21大致相同的形状。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能够配置在俯视时大致重合的位置。
因此,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被配置在由受电线圈21及供电线圈42的外缘部夹着的位置的外侧。另外,第1旁路31A被配置在由受电线圈21及供电线圈42的中央开口部夹着的位置处。这样,第1旁路31A、第2旁路32A和第3旁路33A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不与受电线圈21重合的位置。
另外,变形时的第2旁路收纳部15A2成为使第2旁路32A沿着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配置的形状。变形时的第3旁路33A成为使第3旁路33A沿着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配置的形状。
当便携钟表10A被载置于充电装置40后,使电在充电装置40的供电线圈42中流动,开始对便携钟表10A充电。当电在供电线圈42中流动时,在供电线圈42的周围产生磁场。如果在供电线圈42的周围产生磁场,则在供电线圈42与内置于外壳11A的受电线圈21之间产生电磁感应。通过该电磁感应,在受电线圈21中产生电流。基于该电流的电力被充入蓄电池中。
在此,设想在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的上下方向之间未配置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的(A)所示,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B较短。因此,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难以到达受电线圈21,充电效率不怎么高。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有含有软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所含有的软磁性材料的矫顽力小且导磁率大。因此,如图4的(B)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如果在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配置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则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B变长。因此,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充分地到达了受电线圈21,磁力线B充分地遍及受电线圈21。
其结果是,对充电装置40供给电力时的电磁感应变强,从而能够增大在受电线圈21中产生的自感应电动势。从而,能够使受电线圈21中的、基于电磁感应的电流的产生量增多,因此能够提高针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被设置于第1带15A,其中,所述第1带15A能够以将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配置于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的方式变形。因此,通过调整第1带15A的弯折位置等,能够容易地调整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与受电线圈21的相对位置关系。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配置于使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的自感应电动势变大的位置。
另外,在受电线圈21的上方设有电磁屏蔽件22,在供电线圈42的下方设有屏蔽部件43。因此,抑制了磁力线B向受电线圈21的上方和供电线圈42的下方的泄漏。其结果是,如图4的(B)所示,磁力线B穿过第1旁路31A和第2旁路32A而在供电线圈42与受电线圈21之间被可靠地描画。或者,磁力线B穿过第1旁路31A和第3旁路33A而在供电线圈42与受电线圈21之间被可靠地描画。从而,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能够进一步增强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的电磁感应,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
另外,充电装置有各种各样。例如,根据充电装置的不同,供电线圈的大小或形状可能与受电线圈21的大小或形状不同。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难以接近的状态。关于这一点,在便携钟表10A中,通过调整第1带15A的弯折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的位置不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旁路部件30A配置在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之间。因此,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另外,旁路部件30A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不与受电线圈21重合的位置。具体来说,旁路部件30A的第1旁路31A~第3旁路33A分别配设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的中央开口部之间和外缘部之间。这样,通过将旁路部件30A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不与受电线圈21重合的位置,由此,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能够进一步增强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的电磁感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个第1旁路31A、7个第2旁路32A、7个第3旁路33A来作为旁路部件30A,但是,也可以设置1个旁路作为旁路部件。另外,作为旁路部件,也可以设置2个、3个等其它多个旁路。另外,旁路部件30A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开口部21A的下侧和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外侧的下侧,但是,也可以仅配置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开口部21A的下侧或者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外侧的下侧。另外,旁路部件30A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不与受电线圈21重合的位置,但是,旁路部件30A也可以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一部分与受电线圈重合的位置处。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便携钟表的结构
图5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俯视图,(B)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侧视图。另外,图6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时的俯视图,图6的(B)是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时的侧剖视图。如图5的(A)、(B)所示,便携钟表10B具备外壳11B。在外壳11B中,设置有显示装置,并内置有机芯。在外壳11B中设置有天线20。天线20具备受电线圈21和电磁屏蔽件22。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开口部21A。在受电线圈21上形成有外缘部21B。天线2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
在外壳11B的两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在外壳11B的一侧表耳12A、12C上,通过第1销14A安装有第1带51A。在另一侧的表耳12B、12D上,通过第2销14B安装有第2带51B。
在第1带51A上,多个子孔51a、51a…形成为沿着第1带51A的延伸方向以大致等间隔分离。在第2带51B的安装于外壳11B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搭扣52。通过将第1带51A插入搭扣52,由此第1带51A和第2带51B被连结。将搭扣52的搭扣针(つく棒)插入第1带51A的多个子孔51a、51a…中的任意一个,由此第1带51A和第2带51B被固定。
在第2带51B上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附属部件和第1活动环的一例的第1活动环53A。在第2带51B上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附属部件和第2活动环的一例的第2活动环53B。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成1组地设置于第2带51B。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分别包围第2带51B的一部分。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都能够沿着第2带51B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第2带51B、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中埋设有旁路部件30B。进一步说,在第2带51B中埋设有第1旁路31B。在第1活动环53A中埋设有第2旁路32B。在第2活动环53B中埋设有第3旁路33B。
第1旁路31B被埋设于如下的位置:当第2带51B在表耳12B、12D的部分处被折返时,第1旁路31B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开口部21A的正下方。第2旁路32B被埋设于第1活动环53A的下侧部分中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第3旁路33B被埋设于第2活动环53B的下侧部分中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
2-2.充电时的形态
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B在充电时如图6的(A)、(B)所示那样被载置于充电装置40。充电装置40具备壳体41、供电线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电装置4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
在携钟表10B中,在进行充电时,第2带51B在表耳12B、12D的部分处被折返。另外,通过使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化,由此,便携钟表10B的整体形状变形。第1活动环53A和第2活动环53B的配置位置分别被设定在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外侧的下侧。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B,在充电时,第1旁路31B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的中央开口部之间,第2旁路32B和第3旁路33B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的外缘部的外侧之间。因此,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充分地遍及至受电线圈21,因此,能够使受电线圈21中的基于电磁感应的电流的产生量增多。其结果是,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40中的供电线圈42与受电线圈21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旁路32B被埋设于第1活动环53A,第3旁路33B被埋设于第2活动环53B。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旁路32B与第3旁路33B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在充电装置中的线圈较小的情况、或相反地较大的情况下,也容易将第2旁路32B和第3旁路33B配置在恰当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旁路32B和第3旁路33B的配置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1.便携钟表的结构
图7的(A)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俯视图,(B)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侧剖视图。另外,图8的(A)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时的俯视图,图8的(B)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时的侧剖视图。如图7(A)、(B)所示,便携钟表10C具备外壳11C。在外壳11C中,设置有显示装置,并内置有机芯。在外壳11C中设置有天线20。天线20具备受电线圈21和电磁屏蔽件22。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开口部21A。在受电线圈21上形成有外缘部21B。天线2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
在外壳11C的两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在外壳11C的一侧表耳12A、12C上,通过第1销14A安装有第1带55A。在外壳11C的另一侧的表耳12B、12D上,通过第2销14B安装有第2带55B。
在第1带55A上,多个子孔55a、55a…形成为沿着第1带55A的延伸方向以大致等间隔分离。在第2带55B的安装于外壳11C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搭扣57。另外,在第2带55B上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附属部件和第1活动环的一例的第1活动环58A。在第2带55B上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附属部件和第2活动环的一例的第2活动环58B。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成1组地设置于第2带55B。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分别包围第2带55B的一部分。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都能够沿着第2带55B的延伸方向移动。
而且,在第2带55B上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止动孔的一例的活动环止动孔55b。活动环止动孔55b在第2带55B上形成有多个。多个活动环止动孔55b、55b…被配置成沿着第2带55B的延伸方向以大致等间隔分离。在第1活动环58A上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突起部的一例的第1突起部58A1,该第1突起部58A1能够嵌合插入活动环止动孔55b中。在第2活动环58B上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突起部的一例的第2突起部58B1,该第2突起部58B1能够嵌合插入活动环止动孔55b中。通过将第1突起部58A1嵌合插入多个活动环止动孔55b中的任意一个中,由此,第1活动环58A相对于第2带55B被定位。同样,通过将第2突起部58B1嵌合插入多个活动环止动孔55b中的任意一个中,由此,第2活动环58B相对于第2带55B被定位。
另外,在第2带55B、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中埋设有旁路部件30C。进一步说,在第2带55B中埋设有多个第1旁路31C、31C…。另外,在第1活动环58A的第1突起部58A1中埋设有第2旁路32C。在第2活动环58B的第2突起部58B1中埋设有第3旁路33C。
埋设于第2带55B中的多个第1旁路31C被埋设的位置处于相邻的活动环止动孔55b、55b之间。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33C被埋设在第1突起部58A1和第2突起部58B1各自的大致中央位置。
3-2.充电时的形态
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C在充电时如图8的(A)、(B)所示那样被载置于充电装置40。充电装置40具备壳体41、供电线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电装置4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
在携钟表10C中,在进行充电时,第2带55B在表耳12B、12D的部分处被折返。通过使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化,由此,便携钟表10C的整体形状变形。第1活动环58A和第2活动环58B的配置位置分别被设定在受电线圈21的外缘部21B的外侧的下侧。
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C,在充电时,第1旁路31C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的中央开口部之间,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33C被配置在受电线圈21和供电线圈42的缘部的外侧之间。因此,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充分地遍及至受电线圈21,因此,能够使受电线圈21中的基于电磁感应的电流的产生量增多。其结果是,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40中的供电线圈42与受电线圈21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旁路32C被埋设于第1活动环58A,第3旁路33C被埋设于第2活动环58B。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旁路32C与第3旁路33C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在充电装置中的线圈较小的情况、或相反地较大的情况下,也容易将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33C配置在恰当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难以实现充电装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33C的配置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充电效率。
另外,埋设有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的、第1活动环58A的第1突起部58A1和第2活动环58B的第2突起部58B1被嵌合插入形成于第2带55B的活动环止动孔55b中。因此,能够使第2旁路32C和第3旁路33C不动。另外,在相邻的活动环止动孔55b、55b之间配置有第1旁路31C。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1旁路31C配置在第2旁路32C与第3旁路33C之间。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1.便携钟表的结构
图9的(A)是第4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的充电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带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便携钟表10D具备外壳11D。在外壳11D中,设置有表镜18,并且内置有未图示的机芯。在外壳11D中设置有天线20。天线20具备受电线圈21和电磁屏蔽件22。在受电线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开口部21A。在受电线圈21上形成有外缘部21B。天线2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在天线20中载置有蓄电池80。
另外,在外壳11D的背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安装有背盖13。背盖13堵住开口部。在外壳11D的背面侧的四角设置有第1带安装部91A~第4带安装部91D。第1带安装部91A~第4带安装部91D都形成为同一形状。在图9的(A)、(B)中,第1带安装部91A处于第3带安装部91C的近前位置。第2带安装部91B处于第4带安装部91D的近前位置。在这些第1带安装部91A~第4带安装部91D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绳状的带的一例的带70,该带70形成为绳状。
如图9的(B)所示,带70具备带主体70A。在带主体70A的延伸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形成有旁路位置。在带主体70A上的旁路位置埋设有旁路31D。旁路31D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地由软磁性材料形成。
4-2.充电时的形态
第4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D在充电时如图9的(A)所示那样被载置于充电装置40。充电装置40具备壳体41、供电线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电装置40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
在第4实施方式的便携钟表10D中,在充电时,使带70的带主体70A适当地变形,从而使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旁路31D配置在受电线圈21与供电线圈42之间。因此,从供电线圈42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充分地遍及至受电线圈21,因此,能够使受电线圈21中的基于电磁感应的电流的产生量增多。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针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另外,由于带70是绳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旁路31D的配置位置。
并且,本发明不受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可以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便携设备,以携钟表10A~10D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具备充电用的天线,就不限于便携钟表10A~10D。因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心率计或身体成分分析仪等其它便携设备中。另外,作为附属部件,列举了便携钟表的带、活动环等,但也可以是其它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在外壳上设置引出部,将该引出部作为附属部件,并将旁路部件埋设于附属部件。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周知的结构要素。

Claims (9)

1.一种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具备:
外壳;
受电部,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
旁路部件,其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以及
附属部件,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设于该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所述受电部具备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形成于沿着所述外壳的与所述充电装置对置的对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在沿与所述对置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所述受电线圈的外缘部。
3.一种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钟表具备:
钟表主体;
受电部,其被收纳于所述钟表主体中的背面侧;
旁路部件,其构成为包含软磁性材料;以及
附属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且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设于所述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所述受电部具备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形成于沿着所述钟表主体的与所述充电装置对置的对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在沿与所述对置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部件是具备变形部的带,所述变形部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沿着所述受电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部件是第1活动环和第2活动环,所述第1活动环和所述第2活动环以能够沿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的带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带,并通过使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化而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钟表具备:
突起部,其被设置于所述第1活动环和所述第2活动环中的至少一方;和
止动孔,其形成于所述带,所述突起部能够嵌合插入所述止动孔中,并且,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所述止动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部件是安装于所述钟表主体的绳状的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部具备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形成于沿着所述钟表主体的与所述充电装置对置的对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在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在沿与所述对置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电部不重合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部件能够变形为,将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电线圈的形成于中央的开口部和所述受电线圈的外缘部。
CN201710134075.2A 2016-03-08 2017-03-08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Active CN107171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4682 2016-03-08
JP2016044682A JP6113882B1 (ja) 2016-03-08 2016-03-08 携帯機器及び携帯時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1455A CN107171455A (zh) 2017-09-15
CN107171455B true CN107171455B (zh) 2021-09-10

Family

ID=58666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34075.2A Active CN107171455B (zh) 2016-03-08 2017-03-08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1058B2 (zh)
JP (1) JP6113882B1 (zh)
CN (1) CN1071714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0425B1 (ko) * 2014-05-30 2015-1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의 충전 어셈블리
US11070071B2 (en) * 2016-12-12 2021-07-20 Dayton Technologies Limite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10469119B2 (en) * 2017-05-25 2019-11-05 Spigen Korea Co., Ltd. Magnetic mount for electronic devices
WO2024091262A1 (en) * 2022-10-24 2024-05-02 Pande Rajendranath Bhavaniprasad Electronic watch charging system, smart charging process, smart inductive power bank, smart charger system for charging while in use, and method of us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4894A (zh) * 2009-10-14 2011-05-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CN105009407A (zh) * 2013-02-20 2015-10-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便携式设备及其充电设备、便携式设备充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2073A (zh) * 1973-10-01 1975-05-27
WO2013095036A1 (ko) * 2011-12-21 2013-06-27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무선 충전기용 자기장 차폐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기용 수신장치
JP2011160501A (ja) 2010-01-29 2011-08-18 Casio Computer Co Ltd 電子機器
WO2012071088A1 (en) * 2010-11-24 2012-05-31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JP2013135523A (ja) * 2011-12-26 2013-07-08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EP2827473A4 (en) * 2012-03-14 2015-09-30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JP5942530B2 (ja) * 2012-03-28 2016-06-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TWI556073B (zh) * 2012-12-28 2016-11-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擴展近距離無線通信距離的可擕式電子裝置
JP6146124B2 (ja) * 2013-05-16 2017-06-14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システム
US9917468B2 (en) * 2015-08-05 2018-03-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Wearable char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4894A (zh) * 2009-10-14 2011-05-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CN105009407A (zh) * 2013-02-20 2015-10-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便携式设备及其充电设备、便携式设备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1455A (zh) 2017-09-15
JP6113882B1 (ja) 2017-04-12
US10291058B2 (en) 2019-05-14
JP2017163665A (ja) 2017-09-14
US20170261943A1 (en) 2017-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1455B (zh)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KR101874641B1 (ko) 동일 평면에 무선충전 코일과 안테나 소자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CN114303298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磁性对准系统
EP2926351B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a wrist-worn device
KR101653070B1 (ko) 전력 중계기
JP2022052762A (ja) 複数のデバイスを充電するための折り畳み可能剛性ドッキングステーション
KR100605775B1 (ko) 전자 시계 및 전자 기기
US7158449B2 (en) Electronic timepie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30257367A1 (en) Contact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ing device
EP2690742A1 (en) In-vehicle charger
WO2014184610A1 (en) Magnetic coupling of an accessory device to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7171445B (zh)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JP5118429B2 (ja) 電波修正時計
KR101924338B1 (ko) 동일 평면에 무선충전 코일과 안테나 소자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JP6343064B2 (ja) 携帯時計
KR101196994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무접점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JP2005311715A (ja) 電子機器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5712695B2 (ja)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CN105186638A (zh) 腕戴式电子设备
CN217390151U (zh) 电子设备保护套
JP2013021424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4314674U (zh) 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接收器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US20240136863A1 (en) Magnet assembly for mobile terminal an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ombined therewith
CN206908499U (zh) 电磁驱动器
WO2016195093A1 (ja)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