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9555A -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9555A
CN107129555A CN201710264382.2A CN201710264382A CN107129555A CN 107129555 A CN107129555 A CN 107129555A CN 201710264382 A CN201710264382 A CN 201710264382A CN 107129555 A CN107129555 A CN 107129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xafluoro
octenes
ethylene propylene
fluorinated ethylene
emul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43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春明
余晓斌
王树华
陈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hua Group Technology Centre
Original Assignee
Juhua Group Technology Cent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hua Group Technology Centre filed Critical Juhua Group Technology Centre
Priority to CN2017102643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295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29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9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4/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214/18Monomers containing fluorine
    • C08F214/26Tetrafluoro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2Emulsion polymerisation
    • C08F2/24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 C08F2/28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catio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7/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7/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7/1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L27/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r tetrafluoro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 C08L2203/202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use in electrical wires or wireco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具有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加入占总体积50~70%的去离子水;通过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再加入乳化剂或其它助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120℃,反应压力控制在2~5MPa,加入引发剂,补加一定量的共聚单体,得聚合物乳液;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本发明采用的十六氟‑1‑辛烯改性单体为全氟单体,制得的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耐热性能优良,其粒料无染色现象,可作为高速挤出级产品,能在300~500m/min的高速下平稳地涂覆于线缆表面。

Description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改性技术领域,涉及了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全氟乙丙烯是继聚四氟乙烯之后关于四氟乙烯的商业化较早的共聚物,是一种可熔融加工的全氟塑料,商业化产品出现在20实际60年代。在聚四氟乙烯的基础上,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合成、成型加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均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具有聚四氟乙烯树脂几乎所有的优异性能,它的独特优势在于可以进行熔融加工,通过注塑和挤出成型,六氟丙烯的引入降低了树脂的熔点及熔融粘度,提高了加工性能,扩大了氟树脂的应用范围,尤其是高性能、高品质的电线电缆,在通讯、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既具有聚四氟乙烯树脂的优良性能又具有热塑加工成型的特点,具优异的耐高温性、耐腐蚀性、耐溶剂性、耐候性和低可燃性等,还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和高频下的低介电损耗角正切,因此聚全氟乙丙烯树脂被广泛用于电线电缆的绝缘层。
为提高聚全氟乙丙烯的加工效率、粘接性能等,国内外企业采用第三单体对其进行改性。
专利CN104479061A公开了用偏氟乙烯单体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由于引入的偏氟乙烯单体中含有氢,会大幅度降低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耐热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
专利CN104530291A公开了用三氟氯乙烯单体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由于引入的三氟氯乙烯单体中含有氯,也会降低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耐热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等。
专利CN105504133A公开了引入全氟烷基乙烯基醚为共聚单体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仍为全氟树脂,不会影响其耐热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但使用的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全氟乙基乙烯基醚或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其烷基侧链较短,改性效果不如长侧链的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借助三共聚单体以乳液聚合方式制备聚全氟乙丙烯树脂,该工艺简单、反应稳定,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杂质少、挥发分低,其粒料无染色现象,产品可作为高速挤出级产品,能在300~500m/min的高速下平稳地涂覆于线缆表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是由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共聚而成的含氟共聚物,其中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百分比为80~95:4.9~15:0.1~5。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向具有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加入占总体积50~70%的去离子水;
(2)置换至反应器的氧含量合格后,预加共聚单体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再加入乳化剂或其它助剂;
(3)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120℃,反应压力控制在2~5MPa,加入引发剂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共聚单体,得聚合物乳液;
(4)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优选后,步骤(2)中乳化剂为全氟辛酸盐、全氟烷氧基羧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乳化剂进一步优选为全氟烷氧基羧酸盐。
优选后,在步骤(2)预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1~8%,进一步优选为2~5%。
优选后,在步骤(3)补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0~8%,进一步优选为2~5%。
优选后,步骤(3)中引发剂为过硫酸盐、过氧化物中一种或几种,引发剂进一步优选为为含氟过氧化物。
优选后,步骤(3)中其它助剂为缓冲剂、链转移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后,链转移剂为甲醇、丙酮、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或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几种,链转移剂进一步优选为环己烷。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借助三共聚单体以乳液聚合方式制备聚全氟乙丙烯树脂,该工艺简单、反应稳定,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杂质少、挥发分低,其粒料无染色现象,产品可作为高速挤出级产品,能在300~500m/min的高速下平稳地涂覆于线缆表面。其具体有益效果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本发明改性使用的十六氟-1-辛烯,相较于常用的全氟代(乙基乙烯基醚)、全氟代(丙基乙烯基醚)等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十六氟-1-辛烯的支链更长,更易破坏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结构的规整性,更少的含量即可达到改性效果,且其为全氟化单体,制得的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耐热性能优良,可显著提高线缆包覆速率、耐应力开裂性、耐折寿命等。同现有产品相比,其侧链更长,改性效果更显著,使用量少。
2、乳液聚合是单体借助乳化剂和机械搅拌,使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再加入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乳化剂起到单体增溶作用——胶束中单体浓度远大于单体在水中溶解度,利于传质,因此聚合速度快,产品分子量高;用水作分散介质,利于传热控温,防止爆聚,降低危险性;反应达高转化率后乳液体系的粘度仍很低,分散体系稳定,较易控制和实现连续操作;不使用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介质,降低危化品的安全风险及环境污染风险。
3、第三单体法(第三单体为十六氟-1-辛烯)改性效果非常显著,在树脂熔体粘度及四氯乙烯单元组分含量相同或相近情况下,三元共聚物的临界挤出涂覆速率较之二元共聚物提高2倍多。而且,三元共聚物的耐应力开裂性、耐折寿命等重要性能也随着加工性能同时得意显著改善,即三元共聚物的综合性能非常突出。
具体实施方式
1、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在5L反应器中加入30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2mol%的六氟丙烯(以下简称HFP),20mol%的四氟乙烯(以下简称TFE),8mol%的十六氟-1-辛烯),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60℃,之后再往其加3.2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5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20mol%的HFP,80mol%的TFE)来维持压力。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将被赶出,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和单体残余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2
在5L反应器中加入25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9mol%的HFP,20mol%的TFE,1mol%的十六氟-1-辛烯),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40℃,之后再往其加4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3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7mol%的HFP,88mol%的TFE,5mol%的十六氟-1-辛烯)来维持压力。消耗掉200g这些混合物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0.3g环己烷并继续共聚反应。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将被赶出,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和单体残余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3
在5L反应器中加入1200g二氯五氟丙烷,25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7mol%的HFP,20mol%的TFE,3mol%的十六氟-1-辛烯),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20℃,之后再往其加4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1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11mol%的HFP,88mol%的TFE,1mol%的十六氟-1-辛烯)来维持压力。消耗掉200g这些混合物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0.15g环己烷并继续共聚反应。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和溶剂将被赶出,通过冷凝物收集器回收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单体残余和溶剂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4
在5L反应器中加入1200g二氯五氟丙烷,25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7mol%的HFP,20mol%的TFE,3mol%的十六氟-1-辛烯),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20℃,之后再往其加4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1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11mol%的HFP,88mol%的TFE,1mol%的十六氟-1-辛烯)来维持压力。消耗掉200g这些混合物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0.15g环己烷并继续共聚反应。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和溶剂将被赶出,通过冷凝物收集器回收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单体残余和溶剂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5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60mL 5wt%全氟辛酸铵水溶液和10g甲醇链转移剂;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2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8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反应压力控制在2MPa,加入1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其中含12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来维持压力。持续加入500mL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6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2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0.7kg的CF3CF2OCF(CF3)CF2OCONH4乳化剂和10g环己烷;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9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1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120℃,反应压力控制在5MPa,加入10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来维持压力,补加的单体中包括4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8mol%的十六氟-1-辛烯。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对比例1
在5L反应器中加入30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80mol%的HFP,20mol%的TFE),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60℃,之后再往其加3.2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5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12mol%的HFP,88mol%的TFE)来维持压力。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将被赶出,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和单体残余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对比例2
在5L反应器中加入1200g 1H-全氟己烷,800g预加共聚单体(包括80mol%的HFP,20mol%的TFE),然后反应器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到60℃,之后再往其加3.2g全氟环已基过氧化物。此时反应器设定压力为1.5MPa,共聚过程中通过补加共聚单体(包括12mol%的HFP,88mol%的TFE)来维持压力。共聚进行到消耗1200g补加共聚单体为止。在共聚流程结束后将反应生成物冷却到40℃,打开反应器与密闭空间后处理设备相连的平衡阀门。后处理设备与单体蒸气直冷器和冷凝物收集器相连。将反应物从聚合反应器压送到后处理设备。然后往后处理设备夹套加热水,在搅拌条件下对反应物进行加热1h,此时大部分的未反应的单体和溶剂将被赶出,通过冷凝物收集器回收利用。然后通过通入水蒸气到夹套来加热到180℃,并抽真空,加热4小时来除去残余的引发剂、其分解产物、单体残余和溶剂等,获得共聚物白色粉末(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对比例3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60mL 5wt%全氟辛酸铵水溶液和10g甲醇链转移剂;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80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反应压力控制在2MPa,加入1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其中含20mol%的六氟丙烯,80mol%的四氟乙烯)来维持压力。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即为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取上述实施例1-6、对照例1-3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做评价测试,评价测试方法如下:
用螺杆直径为30mm的双螺杆挤出机将聚全氟乙丙烯粉末造粒,温度设定在360℃,造粒速度为7kg/h,并通过真空装置进行脱挥,获得测试样品。
(1)单体组成分析: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测试及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含量的分析来得到单体组成。
(2)熔体破裂个数分析:用粒料在高速单螺杆挤出生产装置上,在450m/min挤出速率下运行8小时,测试熔体破裂个数。
(3)外观:肉眼观察粒料染色情况。
(4)粒料挥发份含量:按照标准HG/T2902-1997中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实施例1-6、对照例1-3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经上述评价测试后,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样品评价结果汇总表
2、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60mL 5wt%全氟辛酸铵水溶液和10g甲醇链转移剂;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2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8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反应压力控制在2MPa,加入1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其中含12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来维持压力。持续加入500mL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2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2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0.7kg的CF3CF2OCF(CF3)CF2OCONH4乳化剂和10g环己烷;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9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1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120℃,反应压力控制在5MPa,加入10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来维持压力,补加的单体中包括4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8mol%的十六氟-1-辛烯。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3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0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1.0kg的C2F5OC2F4OCF2COONa乳化剂和15g丙酮;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5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5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100℃,反应压力控制在4MPa,加入7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来维持压力,补加的单体中包括10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2mol%的十六氟-1-辛烯。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4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0.7kg的CF3CF2OCF(CF3)CF2OCONH4乳化剂和10g丙二酸二乙酯;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8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2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80℃,反应压力控制在3MPa,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来维持压力,补加的单体中包括7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5mol%的十六氟-1-辛烯。持续加入10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实施例5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60mL 5wt%全氟辛酸水溶液、100mL pH值在6~8之间的0.1mol/L(磷酸根浓度)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和10g乙酸乙酯链转移剂;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77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3mol%的十六氟-1-辛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80℃,反应压力控制在3MPa,加入500mL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来维持压力,补加的单体中包括9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3mol%的十六氟-1-辛烯。持续加入8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对比例1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5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60mL 5wt%全氟辛酸铵水溶液和10g甲醇链转移剂;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80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反应压力控制在2MPa,加入1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其中含12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来维持压力。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对比例2
向具有搅拌器的50L反应器中加入30L去离子水,抽真空并通入高纯氮气置换至氧含量合格后,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中加入1.0kg的C2F5OC2F4OCF2COONa乳化剂和15g丙酮;加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等预加共聚单体(包括80mol%的六氟丙烯,20mol%的四氟乙烯);开启搅拌并升温至100℃,反应压力控制在4MPa,加入7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其中含12mol%的六氟丙烯,88mol%的四氟乙烯)来维持压力。持续加入500mL 2.5wt%过硫酸铵水溶液,共聚进行到消耗15kg补加共聚单体时结束反应。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取上述实施例1-5、对照例1-2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做评价测试,评价测试方法如下:
用螺杆直径为30mm的双螺杆挤出机将上述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粉末造粒,温度设定在360℃,造粒速度为7kg/h,并通过真空装置进行脱挥,获得测试样品。
(1)熔体破裂个数:用粒料在高速单螺杆挤出生产装置上,在450m/min挤出速率下运行8小时,测试熔体破裂个数。
(2)外观:肉眼观察粒料染色情况。
(3)粒料挥发份含量:按照标准HG/T2902-1997中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实施例1-5、对照例1-2制得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经上述评价测试后,所得数据如表2与表3所示:
表2 450m/min挤出速率下运行8小时熔体破裂个数
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对比例1 对比例2
熔体破裂(个) 2 1 0 1 0 9 8
表3不同实施例粒料产品的外观及挥发份含量
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对比例1 对比例2
外观 未染色 未染色 未染色 未染色 未染色 未染色 未染色
挥发份含量% 0.09 0.11 0.09 0.10 0.10 0.13 0.11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聚全氟乙丙烯树脂是由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共聚而成的含氟共聚物,其中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百分比为80~95:4.9~15:0.1~5。
2.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向具有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加入占总体积50~70%的去离子水;
(2)置换至反应器的氧含量合格后,预加共聚单体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十六氟-1-辛烯,再加入乳化剂或其它助剂;其中预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1~8%。
(3)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120℃,反应压力控制在2~5MPa,加入引发剂开始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共聚单体,得聚合物乳液;其中补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0~8%。
(4)乳液经凝聚、洗涤、干燥后得到改性后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乳化剂为全氟辛酸盐、全氟烷氧基羧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乳化剂为全氟烷氧基羧酸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预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2~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补加的共聚单体中,十六氟-1-辛烯的摩尔含量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总量的2~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引发剂为过硫酸盐、过氧化物中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发剂为含氟过氧化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其它助剂为缓冲剂、链转移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链转移剂为甲醇、丙酮、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或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CN201710264382.2A 2017-04-21 2017-04-21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1295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64382.2A CN107129555A (zh) 2017-04-21 2017-04-21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64382.2A CN107129555A (zh) 2017-04-21 2017-04-21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9555A true CN107129555A (zh) 2017-09-05

Family

ID=59716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4382.2A Pending CN107129555A (zh) 2017-04-21 2017-04-21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2955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935A (zh) * 2000-12-06 2004-12-08 杜邦三井氟化物有限公司 可熔融加工的含氟聚合物组合物
CN102443091B (zh) * 2011-10-25 2013-07-24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一种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凝聚洗涤方法
CN103554326A (zh) * 2008-02-15 2014-02-05 大金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和其生产方法以及电线
CN104448099A (zh) * 2014-12-15 2015-03-25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长链氟代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9061A (zh) * 2014-12-17 2015-04-01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偏氟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0291A (zh) * 2014-12-17 2015-04-22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氟氯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935A (zh) * 2000-12-06 2004-12-08 杜邦三井氟化物有限公司 可熔融加工的含氟聚合物组合物
CN103554326A (zh) * 2008-02-15 2014-02-05 大金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和其生产方法以及电线
CN102443091B (zh) * 2011-10-25 2013-07-24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一种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凝聚洗涤方法
CN104448099A (zh) * 2014-12-15 2015-03-25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长链氟代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9061A (zh) * 2014-12-17 2015-04-01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偏氟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0291A (zh) * 2014-12-17 2015-04-22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氟氯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3619C (zh) 制备氟聚合物的无乳化剂水乳液聚合方法
EP2058341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melt-moldable 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CN102558419B (zh) 一种适用于熔融加工的改性聚氟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86243B (zh) 高光泽度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的制备方法
CN102443091B (zh) 一种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的凝聚洗涤方法
CN1527852A (zh) 防应力开裂的含氟聚合物
WO2004094491A1 (en) Melt-processible thermoplastic fluoropolymers having improved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02127181B (zh) 一种制备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的方法
CN102516438B (zh) 一种汽车胶管用含氟橡胶的制备方法
CN103351446B (zh) 一种高拉伸强度聚偏氟乙烯的制备方法
CN105504133A (zh) 高速挤出级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0500710C (zh) 一种聚氟乙烯的制备方法
CN103694396B (zh) 一种高分子含氟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40059B (zh) 高耐碱性1,1-二氟乙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28235B (zh) 改性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7129554B (zh)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溶液聚合制备方法
CN101302263B (zh)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CN107129555A (zh)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乳液聚合制备方法
CN104530291A (zh) 三氟氯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78396A (zh) 一种聚四氟乙烯悬浮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US10975187B2 (en) Modifi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ic wire and tube using it
CN104479061A (zh) 偏氟乙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89001A (zh) 十六氟‑1‑辛烯改性的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及其本体聚合制备方法
CN109810213B (zh) 一种水/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体系下含氟聚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603953A (zh) 一种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