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2147B -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2147B
CN107112147B CN201580073308.1A CN201580073308A CN107112147B CN 107112147 B CN107112147 B CN 107112147B CN 201580073308 A CN201580073308 A CN 201580073308A CN 107112147 B CN107112147 B CN 1071121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back panel
top plate
plate member
panel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3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2147A (zh
Inventor
李河泳
金东燮
裵相现
姜知恩
申东�
申东一
尹汝日
高铉锡
朴庆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Mtr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Mtron Ltd filed Critical LS Mtr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2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2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66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0Current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置有内部接线端,所述内部接线端配置于圆筒形金属外壳的内部并与裸单元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内部接线端包括:板状的接线端本体,具有圆形的外周;一个以上的电解质浸渍用通孔,以朝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接线端本体的方式形成;凸缘部,位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垂直的方式延伸;以及间隔件部,由所述浸渍用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浸渍用通孔的周缘凸出而形成,或者由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以部分的方式凸出而形成。

Description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能储存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设置有板状的内部接线端的电能储存装置。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5年1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5-0006832的优先权,通过援引将该专利申请结合在此,如同该专利申请在此被全部公开一样。
背景技术
被视为下一代电能储存装置的高电容储存装置是指作为电容器的一种的超电容器(Ultra Capacitor;UC)、超级电容器(Super Capacitor;SC)、双电层电容器(ElectricDouble Layer Capacitor;EDLC)等,它是具有电解电容器和二次电池的中间特性的储能装置,其为因具有高效率和半永久性的寿命特性,能够并用及代替二次电池的储能装置。
高电容储存装置在不容易进行维修(Maintenance)且要求长时间的使用寿命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中可以代替蓄电池来使用。高电容储存装置具有快速充放电特性,因而不仅在作为移动通信信息装置的手机、笔记本、PDA等中作为辅助电源使用,还非常适合在需要高容量的电动汽车、夜间路标灯、不间断供电(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等中作为主电源或辅助电源使用,并且以这样的用途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实现高电容储存装置的小型化,如图1所示,其较多地使用由圆筒形状构成的形态。
参照图1,高电容储存装置包括:裸单元10(bare cell),由阳极、阴极、分隔件以及电解质构成,容置于内部壳体;金属外壳40,用于容置裸单元10;阴极外部接线端70,位于金属外壳40的上部;阴极内部接线端20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0,呈实质上的板状形,结合于金属外壳4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裸单元10的阴极和阳极相连接;阳极外部接线端80,位于金属外壳40的下部。
阴极内部接线端20利用绝缘构件60来对金属外壳40绝缘且与顶板构件50相接触,阳极内部接线端30与金属外壳40相接触。
阴极外部接线端70在顶板构件50的上端部中心向上方凸出形成。顶板构件50夹设于金属外壳40的上部内,以密封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阳极外部接线端80与阳极内部接线端30进行电连接,其设置于金属外壳40的下端部中心。
近来,为了扩展金属外壳40的内部空间,阴极内部接线端20和阳极内部接线端30通常由实质上的板体形状构成。
图2中详细示出阴极内部接线端20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可同样适用于阳极内部接线端30。
如图2所示,阴极内部接线端20包括:接线端本体21,具有平坦的形状;电解质浸渍用通孔22,朝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接线端本体21而形成;凸缘部23,在所述接线端本体21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接线端本体21的平面呈垂直的方式延伸。
但是,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现有的内部接线端中,存在有用于部件插入等的自动化工艺中不易进行操作的缺点。即,在自动化工艺中,多个内部接线端在相互以上下层积的状态下移送,在此过程中,如图3所示发生某一个内部接线端20在另一个内部接线端20内侧紧密结合而被卡紧的现象,使得相互之间不易进行拆离,自动化工艺被中断而降低产品生产效率,并且使内部接线端的表面被损坏而增大内部阻力。
另外,高电容储存装置在常温下发生诸如过充电或过放电、过电压的异常动作时,在电解质和电极的界面进行副反应,从而作为与之对应的副产物产生气体。当如上所述产生气体并积蓄于内部时,金属外壳40的内部压力将持续增加,其结果,金属外壳40将发生变形,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发生爆炸。
考虑到这样的气体产生,现有技术中设计为在金属外壳40内面和裸单元10间设有一定的盈余空间,或者在阴极外部接线端70及顶板构件50上形成的中空部90安装安全阀91来能够排出气体。
但是,在设计为在金属外壳40和裸单元10间设置有盈余空间的情况下,在从外部施加的振动的作用下,裸单元10将左右游动,由此,顶板构件50和阴极内部接线端20相互分离而发生接触不良。
并且,阴极外部接线端70及顶板构件50上形成的中空部90不仅作为用于安装安全阀91的空间来使用,还作为用于注入电解质的通道和用于真空作业的通气孔(Air Vent)来使用,但是,因需要考虑到安装安全阀91的关系而在设计上存在有较多限制,近来,随着高电容储存装置的小型化,安全阀91和中空部90的大小也呈逐渐小型化的趋势,使得中空部90变得微小,这将导致无法顺畅地进行用于浸渍电解质的电解质的注入,并且较多地花费真空作业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所述电能储存装置具有在自动化工艺中能够在内部接线端相互叠合的状态下容易地将其拆离的结构,或者具有使内部接线端不相互叠合的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在确保对振动等外力的耐振性的同时,能够增大接线端和裸单元之间的内部空间和电解质通道,从而能够提高耐压特性和电解质浸渍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能够通过简化接线端结构来减小体积及重量,并且能够减少制造工艺的费用和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通过接线端和裸单元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和接触稳定性提高,能够提高阻力特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能储存装置,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置有内部接线端,所述内部接线端配置于圆筒形金属外壳的内部并与裸单元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内部接线端包括:板状的接线端本体,具有圆形的外周;一个以上的电解质浸渍用通孔,以朝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接线端本体的方式形成;凸缘部,位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垂直的方式延伸;以及间隔件部,由所述浸渍用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浸渍用通孔的周缘凸出而形成,或者由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以部分的方式凸出而形成。
所述浸渍用通孔中的一个浸渍用通孔的通孔的中心可与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一致,其余浸渍用通孔的与相邻的浸渍用通孔的中心间的距离相同,形成于从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沿着圆周方向具有相同的距离的位置,在从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沿着圆周方向所位置的所述浸渍用通孔中,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所述浸渍用通孔和未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通孔以相互交替的方式进行设置。
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所述浸渍用通孔可以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为基准以三角形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间隔件部的凸出高度优选是所述凸缘部高度的80~120%。
所述间隔件部可以所述内部接线端本体的平面为基准,以垂直的方式形成或以具有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形成。
优选地,所述接线端本体可与所述裸单元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与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内部接线端对应的位置的侧面厚度比其他部分的侧面厚度相对更厚地形成,所述凸缘部以比形成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的侧面高度更低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堆焊部,所述堆焊部通过将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对应的位置的侧部以部分的方式进行堆焊处理,从而能够与所述凸缘部的变形一同与所述凸缘部进行紧贴,利用所述堆焊部来紧固固定所述内部接线端。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可以比形成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堆焊部的高度更高的高度形成。
本发明可还包括顶板构件,所述顶板构件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圆形的外周;所述顶板构件向下部侧形成有结合凸出部,所述结合凸出部与圆形的外周具有同心圆,并且凸出形成以开放所述顶板构件的内部,所述结合凸出部插入结合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在所述顶板构件和所述内部接线端之间提供内部空间,所述顶板构件在其中心形成有用于注入电解质的中空部,在所述顶板构件的下部面的中空部周边形成有具有梯度以向下方凸出的电解质防泄漏部。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优选地以比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的高度更低的高度形成,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从圆形的外周以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的厚度对应地内陷。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可利用激光熔接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
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可包括:堆焊处理用沟槽,沿着外周面形成;以及结合部,形成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下端,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相结合;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与所述结合部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仅能够紧贴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堆焊部。
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优选地沿着外周面形成有堆焊处理用沟槽,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能够覆盖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堆焊部,所述堆焊部能够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的变形一同紧贴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电能储存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一、能够消除自动化工艺中因内部接线端以上下叠合的状态紧密结合而不易进行拆离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第二、在取给内部接线端时使相互间的干涉达到最小,从而防止表面损伤,以减小内部阻力及漏电流。
第三、利用间隔件部加强接线端本体以增强耐久性,因此,容易较低地设计内部接线端的高度。由此,能够扩展金属外壳的内部空间,从而降低内压以提高稳定性及寿命。
第四、在确保对振动等外力的耐振性的同时,能够增大接线端与裸单元之间的内部空间和电解质通道,从而提高耐压特性和电解质浸渍性。
第五、通过简化接线端结构,能够减小体积及重量,并且能够减少制造工艺的费用和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第六、通过接线端和裸单元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和接触稳定性提高,能够提高阻力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电能储存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内部接线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现有技术中的内部接线端相互紧密卡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内部接线端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图4中的阴极内部接线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b是示出图6a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a是示出图6a中附加电解质排出孔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b是示出图6b中附加电解质排出孔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a及图8b是示出间隔件部与凸缘部间的高度关系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6a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阴极内部接线端相互上下叠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内部的内部剖视图。
图12及图13是本发明的内部接线端结构的主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14是将图11的A部分进行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实际截面结构的X射线(X-ray)照片。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内部的内部剖视图。
图17至图19是本发明的接线端结构的主视、后视及侧视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中顶板构件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21是将图16的A部分进行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设置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内部接线端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剖视图。
参照图4及图5,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能储存装置包括:裸单元100;圆筒形的金属外壳101,容置裸单元100(bare cell);阴极外部接线端110a,位于金属外壳101的上部;阴极内部接线端140,配置于金属外壳101的内侧,与裸单元100的阴极相连接;阳极外部接线端150,位于金属外壳101的下部;阳极内部接线端111,配置于金属外壳101的内侧,与裸单元100的阳极相连接。
裸单元100由阳极、阴极、分隔件(separator)以及电解质构成,用于提供电化学能储存功能。作为这样的裸单元100可以采用通常的凝胶卷(Jelly roll)形态的单元,因此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金属外壳101具有形成有内部空间的圆筒形的本体,可在所述内部空间容置以卷绕元件形态加工后容置于内部壳体的所述裸单元100。优选地,金属外壳101可由铝圆筒形态构成。
阴极外部接线端110a在顶板构件110b的上端部中心向上方凸出形成。顶板构件110b夹设于金属外壳101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顶板构件110b具有与金属外壳101的内周面对应的圆形的外周面,其上面和下面可构成为多种三维形状。顶板构件110b的边缘端将绝缘构件130置于其间而与卷边加工部103相邻。
在阴极外部接线端110a的中心形成有朝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13。贯通孔113例如不仅作为用于安装自动复位式的安全阀120的空间来使用,还作为用于注入电解质的通道和用于真空作业的通气孔来使用。
顶板构件110b通过对金属外壳101的堆焊(Beading)加工来固定于金属外壳101。由此,在与顶板构件110b对应的金属外壳101的外部形成有堆焊部102。
阴极内部接线端140的上部与顶板构件110b相结合,其下部与裸单元100的阴极相连接。
阳极外部接线端150位于金属外壳101的下端部,并且设置于与外壳侧面部以呈一体的方式连接的底面部。
阳极内部接线端111在金属外壳101的内侧与阳极外部接线端150进行电连接,并且与裸单元100的阳极相连接。
图6a中更加详细示出阴极内部接线端140的结构。如图所示,阴极内部接线端140包括:板状的接线端本体141,具有圆形的外周;多个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形成于接线端本体141;间隔件部143(spacer),在接线端本体141的上面凸出形成;凸缘部144,形成于接线端本体141的外周。本发明中,这样的内部接线端的结构可同样适用于阳极内部接线端111,以下以适用于阴极内部接线端140的例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说明。
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朝厚度方向贯通接线端本体141而形成,以在电解质注入工艺时提供液相电解质的移动通道。为使电解质均匀地移动,多个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中的大部分朝接线端本体141的圆周方向按等间隔形成,其中一个优选地形成于接线端本体141的中心。
间隔件部143在接线端本体141的一面凸出形成,以在自动化工艺中相互不同的内部接线端140相互叠合时,提供防止其被卡紧而是保持适当隔开距离的分隔(Spacing)功能。
间隔件部143通过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的边缘周缘被冲缘(Burring)加工而形成,以从接线端本体141的一面凸出预定高度。
如图6a所示,间隔件部143可以与接线端本体141的上面垂直的方式形成,如图6b所示,也可以与接线端本体141的上面非垂直的方式,以从接线端本体14的上面具有一定的角度的形态形成。在间隔件部143以具有一定的角度的形态形成的情况下,通过阴极外部接线端110a的贯通孔113向金属外壳101内部供给的电解液中沿着阴极外部接线端110a的下面掉落到内部接线端140的电解液,其能够容易地通过以相对于接线端本体141的上面具有一定的角度而形成的间隔件部143流入到通孔142下方,从而能够减少电解液浸渍的时间。
所述浸渍用通孔142中的某一个浸渍用通孔142的中心与所述接线端本体141中心一致,其余浸渍用通孔142的与相邻的浸渍用通孔142的中心间的距离相同,其通孔中心具所述接线端本体141中心的距离彼此相同,在通孔中心距所述接线端本体141中心的距离彼此相同的所述浸渍用通孔142中,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143的所述浸渍用通孔142和未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143的通孔142优选地以相互交替的方式设置,从而提供整体上均衡的分隔功能,以防止相互不同的内部接线端140彼此被卡紧的现象。
在间隔件部143以接线端本体141的中心非对称地形成的情况下,在将内部接线端140相互叠合时发生向一侧偏靠的问题,并由此发生相互不同的内部接线端140彼此被卡紧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形成有间隔件部143的浸渍用通孔142优选地被配置为以三角形方式围绕接线端本体141中心的形态,即以接线端本体141中心为基准呈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7a所示,在间隔件部143的周缘可附加有一个以上的电解质排出孔143a。电解质排出孔143a以贯通间隔件部143的内外的方式形成,从而起到将间隔件部143外廓周边残留的电解质向位于间隔件部143的内侧区域的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排出的作用。电解质排出孔143a可从间隔件部143的下端至上端以垂直方式较长地延伸,其可沿着间隔件部143的下端通过孔加工来形成。
并且,如图7b所示,在变形的间隔件部143的周缘也可附加有一个以上的电解质排出孔143a。随着在间隔件部143的周缘形成有电解质排出孔143a,起到将间隔件部143外廓周边残留的电解质向位于间隔件部143的内侧区域的电解质浸渍用通孔142排出的作用,从而能够容易地移动电解质。
如图8a及图8b所示,凸缘部144具有相对于接线端本体141的平面部延伸的结构。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可在凸缘部144的高度H以下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在此情况下,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优选为凸缘部144的高度的80%以上的水平。具体举例有:凸缘部144的高度可被设计为1.5T,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可被设计为1.2T。另外,在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超过凸缘部144的高度的情况下,其被较高地设计为120%水平也无妨。
在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被设计为小于凸缘部144高度H的80%的情况下,将发生一个内部接线端被另一个内部接线端卡紧的现象,从而无法解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超出凸缘部144高度的120%时,内部接线端140彼此不易进行层积,并且即使实现了层积,其垮倒的可能性高而无法在自动化流水线较好地移送,因此,间隔件部143的凸出高度优选地被制作为凸缘部144高度的80%~120%。
图9中示出阴极内部接线端140的又一结构例。如图所示,间隔件部143’由接线端本体141的平面以部分的方式凸出而形成的棒形或杆形的凸起结构物来提供,以在自动化工艺中相互不同的内部接线端140相互叠合时,能够提供防止其被卡紧的分隔功能。图9中间隔件部143’仅位于以形成于接线端本体141的中心的通孔14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但是只要能够执行分隔功能,其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
虽未图示,作为代替方案,可通过在接线端本体141的平面部分反复形成凸出的结构物的压花(Embossing)处理来提供间隔件部。在此情况下,压花图案也优选地在接线端本体141上以相对于中心呈对称的方式形成,从而提供均衡的分隔功能。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如图10所示,即使在自动化工艺中某一个内部接线端140与另一个内部接线端140上下叠合,利用接线端本体141的平面部上凸出形成的间隔件部143来防止被紧密卡紧的现象,从而在相互之间容易进行拆离,能够有效地防止内部接线端的表面被损伤的问题。
在上述的实施例及附图中,以形成有间隔件部143的内部接线端为阴极内部接线端140的情形为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是,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143的内部接线端同样适用于阴极内部接线端140和/或阳极内部接线端111。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内部的内部剖视图,图12及图13是本发明的内部接线端结构的主视及后视立体图,图14是将图11的A部分进行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11,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包括:裸单元200;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分别与裸单元200的阴极和阳极以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金属外壳210,容置裸单元200和所述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顶板构件230,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210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圆形的外周;阴极及阳极外部接线端231、211,分别与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进行电连接,分别形成于所述顶板构件230的上部和所述金属外壳210的下部。
裸单元200由阳极、阴极、分隔件以及电解质构成,提供电化学能储存功能。
金属外壳210具有形成有容置空间的圆筒形的本体,所述容置空间能够容置以卷绕元件形态加工的裸单元200。优选地,金属外壳210可由铝圆筒形态构成。并且,金属外壳210在其下端部中心向下方凸出形成有阳极外部接线端211,所述阳极外部接线端211与阳极内部接线端240进行电连接。并且,金属外壳210可形成有卷边加工部260,所述卷边加工部260呈从上端向内侧弯曲的形态,以用于固定所述顶板构件230。利用这样的卷边加工部260,能够保持金属外壳210内部的内压。其中,在顶板构件230中的设置有所述卷边加工部260的部分可设置有气密用绝缘构件252。
附加地,在金属外壳210中,位于底部面侧的与阳极内部接线端240对应的位置的侧面厚度可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侧面厚度相对更厚。
顶板构件230夹设于金属外壳210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呈圆形的外周的板状体结构。并且,顶板构件230在其上端部中心向上方凸出形成有阴极外部接线端231,所述阴极外部接线端231与阴极内部接线端220进行电连接。并且,在顶板构件230可形成有作为用于注入电解质的通道和用于真空作业的通气孔来使用的中空部,在这样的中空部可设置有用于将金属外壳210内的增加的压力向外部排出的安全阀270。
阴极内部接线端220和阳极内部接线端240在金属外壳210内分别与裸单元200的阴极和阳极以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并连接。
阳极内部接线端240配置于金属外壳210的底部面侧,与裸单元200的阳极进行电连接,接触于金属外壳210以与金属外壳210的下端部中心设置的阳极外部接线端211相连接。此外,阴极内部接线端220配置于金属外壳210的开放部侧,与裸单元200的阴极进行电连接,利用绝缘构件251来对金属外壳210进行绝缘的同时,接触于顶板构件230而与顶板构件230的上端部中心设置的阴极外部接线端231相连接。此时,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和裸单元200可利用激光或超声波熔接来进行面接触结合。
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可包括:接线端本体221、241,其一面与裸单元200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并且具有圆盘形状;凸缘部222、242,从所述接线端本体221、241的另一面边缘朝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圆筒形状。虽然附图中被省略,在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的接线端本体221、241上面优选地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的凸出形成有间隔件部。
并且,在所述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220、240的接线端本体221、241的平面上可形成有多个通孔225、245。这是为了提供用于将通过所述顶板构件230的中空部注入的电解质向裸单元200供给的通道。
更具体而言,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中,内部接线端结构可具有简化的结构,以使阳极内部接线端240可以通过堆焊处理来与金属外壳210一同变形而紧固固定。
阳极内部接线端240包括:接线端本体241,其一面与所述裸单元200的阳极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并且具有圆盘形状;凸缘部242,从所述接线端本体241的另一面边缘朝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圆筒形状。在接线端本体241的平面上形成有能够提供电解液的注入通道的多个通孔245。
阳极内部接线端240位于金属外壳210的底部面侧,在金属外壳210形成有堆焊部212,所述堆焊部212通过将与阳极内部接线端240的凸缘部242对应的位置的侧部以部分的方式进行堆焊处理,从而能够与凸缘部242的变形一同与其进行紧贴,利用所述堆焊部212来紧固固定阳极内部接线端240。
与形成于金属外壳210的堆焊部212的高度相比,阳极内部接线端240的凸缘部242优选地以更高的高度H形成。并且,在金属外壳210中,位于底部面侧的与阳极内部接线端240对应的位置的侧面厚度可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侧面厚度相对更厚,在此情况下,与金属外壳210的较厚的侧面高度相比,凸缘部242可以更低的高度形成。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随着阳极内部接线端240紧固固定于金属外壳210,利用凸缘部242来在与金属外壳210的底部面之间形成内部空间215,其可作为能够降低金属外壳210内部的压力的空间来使用。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实际截面结构的X射线(X-ray)照片。参照图15可以确认出,在采用本发明时,基于堆焊加工的金属外壳210的堆焊部212将阳极内部接线端240的凸缘部242一同变形为类似于沟槽的形态,从而紧密地紧贴并紧固固定,并且在阳极内部接线端240的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15。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内部的内部剖视图,图17至图19是本发明的接线端结构的主视、后视及侧视分解立体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中顶板构件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21是将图16的A部分进行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16,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包括:裸单元300;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分别与所述裸单元300的阴极和阳极以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金属外壳310,容置裸单元300和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顶板构件330,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310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圆形的外周;阴极及阳极外部接线端331、311,分别与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进行电连接,分别形成于顶板构件330的上部和金属外壳310的下部。
裸单元300由阳极、阴极、分隔件以及电解质构成,并且提供电化学能储存功能。
金属外壳310具有形成有容置空间的圆筒形的本体,所述容置空间能够容置以卷绕元件形态加工的裸单元300。优选地,金属外壳310可由铝圆筒形态构成。并且,金属外壳310在其下端部中心向下方凸出形成有阳极外部接线端311,所述阳极外部接线端311与阳极内部接线端340进行电连接。并且,金属外壳310可形成有卷边加工部360,所述卷边加工部360呈从上端向内侧弯曲的形态,以用于固定所述顶板构件330。利用这样的卷边加工部360,能够保持金属外壳310内部的内压。其中,在所述顶板构件330中的设置有所述卷边加工部360的部分可设置有气密用绝缘构件352。
附加地,在所述金属外壳310中,位于底部面侧的与阳极内部接线端340对应的位置的侧面厚度可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侧面厚度相对更厚。
顶板构件330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310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呈圆形的外周的板状体结构。并且,顶板构件330在其上端部中心向上方凸出形成有阴极外部接线端331,所述阴极外部接线端331与阴极内部接线端320进行电连接。并且,在顶板构件330可形成有作为用于注入电解质的通道和用于真空作业的通气孔来使用的中空部,在这样的中空部可设置有用于将金属外壳310内的增加的压力向外部排出的安全阀370。
阴极内部接线端320和阳极内部接线端340在所述金属外壳310内分别与所述裸单元300的阴极和阳极以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并连接。
阳极内部接线端340配置于金属外壳310的底部面侧,与所述裸单元300的阳极进行电连接,接触于金属外壳310以与金属外壳310的下端部中心设置的阳极外部接线端311相连接。此外,阴极内部接线端320配置于所述金属外壳310的开放部侧,与裸单元300的阴极进行电连接,利用绝缘构件351来对金属外壳310进行绝缘的同时,接触于顶板构件330而与顶板构件330的上端部中心设置的阴极外部接线端331相连接。此时,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和裸单元300可利用激光或超声波熔接来进行面接触结合。
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可包括:接线端本体321、341,其一面与裸单元300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并且具有圆盘形状;凸缘部322、342,从所述接线端本体321、341的另一面边缘朝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圆筒形状。虽然附图中被省略,在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的接线端本体321、341上面优选地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的凸出形成有间隔件部。
并且,在阴极及阳极内部接线端320、340的接线端本体321、341的平面上可形成有多个通孔325、345。这是为了提供用于将通过所述顶板构件330的中空部注入的电解质向裸单元300供给的通道。
更具体而言,如图17至图19所示,本发明的电能储存装置中,接线端结构可具有所述阴极内部接线端320和形成有与所述阴极内部接线端320进行电连接的阴极外部接线端331的顶板构件330呈一体化的结构。
阴极内部接线端320包括:接线端本体321,其一面与裸单元300的阴极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并且具有圆盘形状;凸缘部322,从所述接线端本体321的另一面边缘朝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圆筒形状。在接线端本体321的平面上形成有能够提供电解质的注入通道的多个通孔325。
顶板构件330向下部侧形成有结合凸出部332,所述结合凸出部332与圆形的外周具有同心圆,并且凸出形成以开放所述顶板构件330的内部,所述结合凸出部332插入结合于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以在顶板构件330和阴极内部接线端320之间提供内部空间335。
另外,如图20所示,顶板构件330可设置有安全阀370,并可形成有作为用于注入电解质的路径来使用的中空部336。此时,在顶板构件330的下部面的中空部336周边可还形成有具有梯度以向下方凸出的电解质防泄漏部337。这是为了在设置有顶板构件330的部分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因内压上升而所述安全阀370开放时,防止电解质与内部气体释放的同时一同向外部泄漏。
顶板构件330的结合凸出部332为了能够插入到阴极内部接线端320,其从圆形的外周以与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的厚度T对应地内陷的方式形成,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优选地以比所述顶板构件330的结合凸出部332的高度更低的高度形成。并且,所述顶板构件330的结合凸出部332在插入到所述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的状态下,可利用激光熔接来进行结合。
优选地,如图21所示,顶板构件330的结合凸出部332可由沿着外周面形成的堆焊处理用沟槽334和在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334的下端形成的与所述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相结合的结合部333构成。在此情况下,凸缘部322以与所述结合部333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形成,以使由所述金属外壳310进行堆焊处理而形成的堆焊部315仅能够紧贴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334。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随着顶板构件330与内部接线端120以一体的方式结合,在其之间将形成内部空间335,从而可以作为能够降低金属外壳310内部的压力的空间来使用。
另外,虽未图示,在顶板构件330的结合凸出部332以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堆焊处理用沟槽334,阴极内部接线端320的凸缘部322以能够覆盖堆焊处理用沟槽334的高度形成,从而使由金属外壳310进行堆焊处理而形成的堆焊部315能够与凸缘部322的变形一同紧贴于堆焊处理用沟槽334。
工业实用性
在将本发明适用于制造电能储存装置的自动化工艺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并且实现稳定性和阻力特性等得到提高的电能储存装置。

Claims (12)

1.一种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置有内部接线端,所述内部接线端配置于圆筒形金属外壳的内部并与裸单元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内部接线端包括:
板状的接线端本体,具有圆形的外周;
一个以上的电解质浸渍用通孔,以朝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接线端本体的方式形成;
凸缘部,位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垂直的方式延伸;
间隔件部,由所述浸渍用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浸渍用通孔的周缘凸出而形成,或者由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以部分的方式凸出而形成;以及
顶板构件,所述顶板构件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圆形的外周,
所述顶板构件向下部侧形成有结合凸出部,所述结合凸出部与圆形的外周具有同心圆,并且凸出形成以开放所述顶板构件的内部,所述结合凸出部插入结合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在所述顶板构件和所述内部接线端之间提供内部空间,所述顶板构件在其中心形成有用于注入电解质的中空部,在所述顶板构件的下部面的中空部周边形成有具有梯度以向下方凸出的电解质防泄漏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浸渍用通孔中的一个浸渍用通孔的通孔中心与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一致,其余浸渍用通孔的与相邻的浸渍用通孔的中心间的距离相同,并且通孔中心距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的距离彼此相同,
在通孔中心距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的距离彼此相同的所述浸渍用通孔中,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所述浸渍用通孔和未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通孔以相互交替的方式进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间隔件部的所述浸渍用通孔以所述接线端本体中心为基准以三角形的方式进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部的凸出高度是所述凸缘部高度的8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部以所述内部接线端本体的平面为基准,以垂直的方式形成或以具有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本体与所述裸单元面对而进行面接触结合,与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内部接线端对应的位置的侧面厚度比其他部分的侧面厚度相对更厚地形成,所述凸缘部以比形成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的侧面高度更低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堆焊部,所述堆焊部通过将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对应的位置的侧部以部分的方式进行堆焊处理,从而能够与所述凸缘部的变形一同与所述凸缘部进行紧贴,利用所述堆焊部来紧固固定所述内部接线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比形成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堆焊部的高度更高的高度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比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的高度更低的高度形成,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从圆形的外周以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的厚度对应地内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利用激光熔接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包括:
堆焊处理用沟槽,沿着外周面形成,以及
结合部,形成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下端,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相结合;
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与所述结合部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仅能够紧贴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堆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构件的结合凸出部沿着外周面形成有堆焊处理用沟槽,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能够覆盖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的高度形成,在所述金属外壳形成有堆焊部,所述堆焊部能够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的变形一同紧贴于所述堆焊处理用沟槽。
12.一种电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置有内部接线端,所述内部接线端配置于圆筒形金属外壳的内部并与裸单元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内部接线端包括:
板状的接线端本体,具有圆形的外周,
凸缘部,位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接线端本体的平面垂直的方式延伸,以及
顶板构件,夹设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内,以密闭开放部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具有圆形的外周;
所述顶板构件向下部侧形成有结合凸出部,所述结合凸出部与圆形的外周具有同心圆,并且凸出形成以开放所述顶板构件的内部,所述结合凸出部插入结合于所述内部接线端的所述凸缘部,以在所述顶板构件和所述内部接线端之间提供内部空间,所述顶板构件在其中心形成有用于注入电解质的中空部,在所述顶板构件的下部面的中空部周边形成有具有梯度以向下方凸出的电解质防泄漏部。
CN201580073308.1A 2015-01-14 2015-09-14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Active CN1071121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50006832 2015-01-14
KR10-2015-0006832 2015-01-14
PCT/KR2015/009629 WO2016114472A1 (ko) 2015-01-14 2015-09-14 터미널의 구조가 개선된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2147A CN107112147A (zh) 2017-08-29
CN107112147B true CN107112147B (zh) 2019-02-01

Family

ID=5640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308.1A Active CN107112147B (zh) 2015-01-14 2015-09-14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2809B2 (zh)
EP (1) EP3246930B1 (zh)
KR (1) KR102116524B1 (zh)
CN (1) CN107112147B (zh)
ES (1) ES2922529T3 (zh)
PL (1) PL3246930T3 (zh)
WO (1) WO20161144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6430B1 (ko) * 2015-01-15 2020-04-02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전해질의 누액 방지구조를 갖는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의 외부 터미널
GB2550617A (en) * 2016-05-26 2017-11-29 Ou Skeleton Tech Group Integrated carbon/carbon ultracapacitor of high power density and battery composed from said capacitors
US11181344B2 (en) 2017-06-27 2021-11-23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Energy dense source for pulse power applications and novel electromagnetic arm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0636A (zh) * 2005-04-20 2008-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84778A (zh) * 2011-03-19 2011-09-14 淄博洁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电池接线柱绝缘锁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5632A (ja) * 1999-03-02 2000-1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
US7365962B2 (en) * 2003-03-19 2008-04-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the same
JP2006324641A (ja) 2005-04-20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96224B (zh) * 2007-04-24 2013-01-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p2p流量识别系统和方法
JP2009266873A (ja) 2008-04-22 2009-11-12 Panasonic Corp キャパシタ
EE05629B1 (et) * 2010-09-06 2013-02-15 O� Skeleton Technologies Meetod suure eriv?imsuse ja energiatihendusega superkondensaatori elektrokeemilise süsteemi valmistamiseks, sellele vastav superkondensaator ja meetod selle valmistamiseks
KR101288531B1 (ko) 2011-03-11 2013-08-23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울트라 캐패시터 어셈블리
DE102012102016B4 (de) * 2011-03-11 2019-01-31 Ls Mtron Ltd. Verbesserte Vorrichtung zum Speichern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KR101159652B1 (ko) * 2011-03-28 2012-06-26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전해질의 함침성이 개선된 울트라 캐패시터 및 이를 위한 내부 터미널
JP6127274B2 (ja) * 2011-12-15 2017-05-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KR101211916B1 (ko) 2011-12-22 2012-12-18 비나텍주식회사 슈퍼 커패시터 기반의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296224B1 (ko) * 2012-10-10 2013-09-16 주식회사 쿨스 울트라 커패시터
KR101726110B1 (ko) * 2012-11-15 2017-04-11 제이에무에나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축전 디바이스 및 축전 모듈
CN203192894U (zh) 2013-03-28 2013-09-11 凯迈嘉华(洛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引出结构
KR101537999B1 (ko) * 2013-06-07 2015-07-20 주식회사 네스캡 전기 이중층 소자
KR101345224B1 (ko) * 2013-08-05 2013-12-26 주식회사 쿨스 울트라 커패시터
KR102177485B1 (ko) * 2015-01-14 2020-11-1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내부 터미널의 결합 구조가 개선된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KR102096430B1 (ko) * 2015-01-15 2020-04-02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전해질의 누액 방지구조를 갖는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의 외부 터미널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0636A (zh) * 2005-04-20 2008-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84778A (zh) * 2011-03-19 2011-09-14 淄博洁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电池接线柱绝缘锁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46930A1 (en) 2017-11-22
US20170372849A1 (en) 2017-12-28
EP3246930A4 (en) 2018-12-19
EP3246930B1 (en) 2022-04-20
CN107112147A (zh) 2017-08-29
KR102116524B1 (ko) 2020-05-28
ES2922529T3 (es) 2022-09-16
US10262809B2 (en) 2019-04-16
KR20160087769A (ko) 2016-07-22
PL3246930T3 (pl) 2022-08-08
WO2016114472A1 (ko)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0874B (zh) 二次电池
KR101217071B1 (ko) 이차 전지
US9064641B2 (e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478256B2 (ja) 内部ターミナルの結合構造が改善された電気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CN107112147B (zh) 改进接线端的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CN107112137B (zh) 具有电解质的防漏液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的外部接线端
KR101593532B1 (ko) 내부 터미널 구조가 개선된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내부 터미널 구조
KR20110047608A (ko) 집전판의 구조가 개선된 이차전지 및 그 집전판
KR102337491B1 (ko) 이차 전지
KR20180082776A (ko) 가스켓이 용접에 의해 결합되어 있는 원통형 전지셀
CN107112148B (zh) 改进内部接线端的安装结构的电能储存装置
KR102217991B1 (ko) 울트라 커패시터
KR101207372B1 (ko) 내압특성의 향상 구조를 갖는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금속 케이스
KR20180065200A (ko) 내압개선 구조를 갖는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KR101568309B1 (ko) 터미널 구조가 개선된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터미널 구조
KR101549814B1 (ko) 표면 실장형 슈퍼 커패시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584298B1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4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Anyang

Patentee after: Ls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Anyang

Patentee before: LS MTRON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