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7745A -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 Google Patents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7745A
CN107097745A CN201710279904.6A CN201710279904A CN107097745A CN 107097745 A CN107097745 A CN 107097745A CN 201710279904 A CN201710279904 A CN 201710279904A CN 107097745 A CN107097745 A CN 107097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entimetres
buoyancy
diamet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799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昊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27990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977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97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7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8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 B63C9/13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 B63C9/15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having gas-filled compartments
    • B63C9/155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having gas-filled compartments infla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16Fall in water

Abstract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属于汽车用品技术领域,由浮力储气囊(1)、供气面罩(2)、固定带(3)、氧气罐(4)、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6)、安全带挂钩环(7)、导气管(10)、管囊活接(11)、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力储气囊(1)塑料质或橡胶质,长方体形,周围的壁为浮力储气囊壁(8),所围成的空间为浮力储气囊腔(9),在侧面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带(3),一端通过导气管(10)与氧气罐(4)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供气面罩(2),平时折叠,与氧气罐(4)和供气面罩(2)作为一个整体放置。该装置制作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效果明显。

Description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属于汽车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国家最新标准《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1-2001)中对汽车有如下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168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设想了喷气式汽车的方案,利用喷管喷射蒸汽来推动汽车,但未能制成实物。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用煤气燃烧产生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但是这种车的时速仅4公里,而且每15分钟就要停车向锅炉加煤,非常麻烦。后来车在一次行进中撞到砖墙上,碰得支离破碎。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二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同年11月,卡尔·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专利号:37435a。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1886年1月29日,卡尔·奔驰取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引擎专利。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轮汽车正式贩售。1888年,法国自行车商人埃米尔·罗杰斯获得奔驰的许可,开始生产商用汽车。汽车基本结构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和轮胎五部分,其中,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由2大机构5大系组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燃料供给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组成,但是柴油机比汽油机少一个点火系统。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底盘作用是支撑、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的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悬挂系和制动系五部分组成。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乘用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包括:车身壳体(白车身)、车门、车窗、车前钣制件、车身内外装饰件和车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风、暖气、冷气、空气调节装置等等。在货车和专用汽车上还包括车箱和其它装备。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轮胎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与路面接触,和汽车悬架共同来缓和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保证汽车有良好的乘座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轮和路面有良好的附着性,提高汽车的牵引性、制动性和通过性;承受着汽车的重量,轮胎在汽车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特别是用于消费的私人轿车保有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经济活跃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道路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买私人轿车的能力。汽车保有量(car parc)指得就是一个地区拥有车辆的数量,一般是指在当地登记的车辆。但汽车保有量不同于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保有量包括摩托车、农用车保有量等在内。截至2016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944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88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6559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0876万辆。由于汽车数量越来越多,汽车的速度非常快,汽车活动的环境千差万别,汽车驾驶人员的技术也各有不同,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危险,每年都有数万记的事故发生,有些事故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避免,比如高速公路上直接碰撞,事故是瞬间发生的,一旦发生事故,其结果就是车毁人亡。但是有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落水事故,一旦落水,司乘人员被限制在车身狭小的空间中,静等救援则等于等待死亡,但是如果能够沉着冷静,有设备能够自救,则基本可以消除落水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因此如何设计车内设置的自救设备让落水汽车司乘人员在危急时刻能够自救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所以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利用氧气罐储存氧气,在汽车落水后,司乘人员迅速戴上供气面罩,将安全带从腋下穿过,使安全带挂钩钩住安全带挂钩环,司乘人员身体即可与浮力储气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开管囊活接,让氧气罐储存的氧气迅速充满浮力储气囊,然后摇动车窗或敲碎车窗玻璃,人从车窗或车门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从而达到让司乘人员处于危险境地时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设备不慌张,保持镇定,车内灌满水人也不会憋闷,即使不会游泳,借助浮力储气囊也可以迅速脱离危险的目的,发明一种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落水汽车司乘人员在危急时刻能够自救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了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该种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利用氧气罐储存氧气,在汽车落水后,司乘人员迅速戴上供气面罩,将安全带从腋下穿过,使安全带挂钩钩住安全带挂钩环,司乘人员身体即可与浮力储气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开管囊活接,让氧气罐储存的氧气迅速充满浮力储气囊,然后摇动车窗或敲碎车窗玻璃,人从车窗或车门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从而达到让司乘人员处于危险境地时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设备不慌张,保持镇定,车内灌满水人也不会憋闷,即使不会游泳,借助浮力储气囊也可以迅速脱离危险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由浮力储气囊1、供气面罩2、固定带3、氧气罐4、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6、安全带挂钩环7、导气管10、管囊活接11、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力储气囊1塑料质或橡胶质,长方体形,长度为1-1.5米,宽度为0.3-0.5米,高度为0.1-0.2米,浮力储气囊1周围的壁为浮力储气囊壁8,浮力储气囊壁8塑料质或橡胶质,厚度为0.1-1毫米,浮力储气囊壁8所围成的空间为浮力储气囊腔9,在侧面的浮力储气囊壁8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带3,一端通过导气管10与氧气罐4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两根吸气管16连通供气面罩2,同时吸气管16连接浮力储气囊1侧面的外侧各设置一个安全带挂钩环7,平时浮力储气囊1折叠,与氧气罐4和供气面罩2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车座下等司乘人员方便拿取的位置。
所述的供气面罩2硅胶质,人面形状,由供气面罩带12、眼区13、鼻区14、供气面罩体15、吸气管16和吸气管嘴17构成,是保护面部、供应落难人员顺利获得氧气的部件;供气面罩带12硅胶质,长度10-30厘米,宽度为0.5-1厘米,厚度为0.5-1毫米,两端各分出三个分支,分别连接在供气面罩2上中下三个部位;眼区13位于人眼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半球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鼻区14位于人鼻子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鼻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供气面罩体15是供气面罩2的主要部分,硅胶质,厚度为0.5-1毫米,在眼部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眼区13、在鼻子部位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鼻区14,其余在罩住面部、额部、颌部和腮部;吸气管16是内壁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橡胶管,直径为0.5-1厘米,壁厚1-2毫米,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嘴部的供气面罩体15后连通吸气管嘴17;吸气管嘴17扁平烟嘴状,基部设置有控制气体的结构,该控制气体的结构包括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四部分;弹力环18是横截面为3-5毫米的硅胶质圆环,具弹性;下膜19和上膜20硅胶质,薄膜状,厚度为0.1-0.3毫米,固定在弹力环18上,下膜19和上膜20紧贴着设置,在环中央处有部分重叠,重叠的宽度为1-1.5毫米,重叠部分中央的缝隙为膜间缝21。
所述的固定带3是用棉纤维编织而成的带子,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位于浮力储气囊1侧壁中央,围成一圈,由铆钉固定在浮力储气囊壁8上,相邻两个铆钉相距3-10厘米;安全带6是棉纤维编造而成的带子,长度为30-100厘米,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一端固定在固定带3接近供气面罩2的一端外表面,另一端固定有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挂钩5不锈钢质,基部为长方形环,供安全带6固定于此,端部弯钩状,钩腔较大,圆形,直径为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3-5倍,钩口狭小,小于安全带挂钩环7的直径,是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1/3-1/5倍,在相接处为U形;安全带挂钩环7端部圆环形,环腔圆形,直径为3-5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基部为长方形环,环腔长度为3-5厘米,宽度为1-3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
所述的管囊活接11是控制氧气罐4内氧气排出的结构,由导气管腔22、导气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顶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和囊嘴腔30组成;管囊活接11内的空间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所述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彼此相连通;导气管壁23连接在管囊活接罩29顶部中央,并成为一体;管囊活接罩29圆筒状,塑料质或橡胶质,顶部中央连接有导气管10,内腔直径为3-5厘米,内腔高度为3-5厘米,壁厚度为1-2毫米,壁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囊嘴壁25是氧气罐4出气口周围的壁,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2厘米,内直径为0.8-1.6厘米,高度为1-2厘米,一端连通氧气罐4,另一端游离,游离端外侧表面有一个直径为1-2毫米的半圆形凹槽,用于放置一个与其相啮合的直径为1-2毫米的橡胶环;封帽顶26圆片形,不锈钢质,直径为2-4厘米,厚度为5-10毫米,设置在封帽箍27的顶部与封帽箍27连成一体;封帽箍27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1-2.5厘米,内直径为1-2厘米,高度为1-2厘米。
所述的氧气罐4同公知的储气罐,钢质,圆柱状,直径为5-10厘米,高度为10-30厘米,通过导气管10与浮力储气囊1连通;导气管10外壁称为导气管壁23,导气管壁23围成的空腔为导气管腔22,导气管10是导气管壁23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塑料管或橡胶管,导气管腔22的直径为1-2厘米,导气管壁23的厚度为1-2毫米,导气管10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管囊活接11后连通氧气罐4,拔开管囊活接11能够让氧气快速充填进入浮力储气囊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利用氧气罐储存氧气,在汽车落水后,司乘人员迅速戴上供气面罩,将安全带从腋下穿过,使安全带挂钩钩住安全带挂钩环,司乘人员身体即可与浮力储气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开管囊活接,让氧气罐储存的氧气迅速充满浮力储气囊,然后摇动车窗或敲碎车窗玻璃,人从车窗或车门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从而达到让司乘人员处于危险境地时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设备不慌张,保持镇定,车内灌满水人也不会憋闷,即使不会游泳,借助浮力储气囊也可以迅速脱离危险的目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所用装置制作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的供气面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的吸气管嘴基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的管囊活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力储气囊,2.供气面罩,3.固定带,4.氧气罐,5.安全带挂钩,6.安全带,7.安全带挂钩环,8.浮力储气囊壁,9.浮力储气囊腔,10.导气管,11.管囊活接,12.供气面罩带,13.眼区,14.鼻区,15.供气面罩体,16.吸气管,17.吸气管嘴,18.弹力环,19.下膜,20.上膜,21.膜间缝,22.导气管腔,23.导气管壁,24.封帽箍腔,25.囊嘴壁,26.封帽顶,27.封帽箍,28.管囊活接罩腔,29.管囊活接罩,30.囊嘴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所示,本发明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由浮力储气囊1、供气面罩2、固定带3、氧气罐4、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6、安全带挂钩环7、浮力储气囊壁8、浮力储气囊腔9、导气管10、管囊活接11、供气面罩带12、眼区13、鼻区14、供气面罩体15、吸气管16、吸气管嘴17、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膜间缝21、导气管腔22、导气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顶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囊嘴腔30组成。浮力储气囊1塑料质或橡胶质,长方体形,长度为1-1.5米,宽度为0.3-0.5米,高度为0.1-0.2米,浮力储气囊1周围的壁为浮力储气囊壁8,浮力储气囊壁8塑料质或橡胶质,厚度为0.1-1毫米,浮力储气囊壁8所围成的空间为浮力储气囊腔9,在侧面的浮力储气囊壁8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带3,一端通过导气管10与氧气罐4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两根吸气管16连通供气面罩2,同时吸气管16连接浮力储气囊1侧面的外侧各设置一个安全带挂钩环7,用于同固定在两侧壁一端的安全带挂钩5钩连在一起。平时浮力储气囊1折叠,与氧气罐4和供气面罩2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车座下等司乘人员方便拿取的位置。这样,当汽车落水后,司乘人员拿出放置在自己座位下方等司乘人员方便拿取位置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戴上供气面罩2,将安全带6从腋下穿过后,使安全带挂钩5钩连在安全带挂钩环7上,保证该人员与浮力储气囊1连接在一起,如果身边有小孩的话,同时设置的另一个供气面罩2可以用于给小孩供气;接着,用手捏住管囊活接11的封帽顶26,将封帽箍27从囊嘴壁25上拔掉,氧气罐4内储存的氧气即可快速充满整个浮力储气囊1,此时,司乘人员因有工具保命而不会慌张,即可沉着冷静等待着水将车内灌满,以便车门能够被轻松打开或者车窗能够被摇下或敲碎而制造出逃生通道,落难的人员即可在浮力作用下被带出水面而逃生。供气面罩2硅胶质,人面形状,由供气面罩带12、眼区13、鼻区14、供气面罩体15、吸气管16和吸气管嘴17构成,是保护面部、供应落难人员顺利获得氧气的部件。供气面罩带12硅胶质,长度10-30厘米,同公知的书包带一样靠公知的带子扣能够调节长度,宽度为0.5-1厘米,厚度为0.5-1毫米,两端各分出三个分支,分别连接在供气面罩2上中下三个部位,从而能够同时拉住整个柔软的供气面罩2紧贴在落难人员的面部。眼区13位于人眼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半球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如同在该区域设置一个游泳镜。鼻区14位于人鼻子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鼻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如同在该区域为鼻子设置一个没有压迫感的保护罩。供气面罩体15是供气面罩2的主要部分,硅胶质,厚度为0.5-1毫米,在眼部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眼区13、在鼻子部位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鼻区14,其余在罩住面部、额部、颌部和腮部。吸气管16是内壁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橡胶管,能够保证畅通以利气体通过,直径为0.5-1厘米,壁厚1-2毫米,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嘴部的供气面罩体15后连通吸气管嘴17。吸气管嘴17扁平烟嘴状,基部设置有控制气体的结构,该结构包括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四部分。弹力环18是横截面为3-5毫米的硅胶质圆环,具弹性,用牙咬住时能够发生变形。下膜19和上膜20硅胶质,薄膜状,厚度为0.1-0.3毫米,固定在弹力环18上,下膜19和上膜20紧贴着设置,在环中央处有部分重叠,重叠的宽度为1-1.5毫米,重叠部分中央的缝隙为膜间缝21。当落难人员用嘴含住吸气管嘴17后,用牙咬弹力环18,弹力环发生变形,在浮力储气囊1内释放出气体的冲击下,氧气进入人口中,达到获取氧气而不会呛水的目的。固定带3是用棉纤维编织而成的带子,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位于浮力储气囊1侧壁中央,围成一圈,由铆钉固定在浮力储气囊壁8上,相邻两个铆钉相距3-10厘米,一方面为浮力储气囊1充气后提供支撑,让落水人员有手握的部件,另一方面,为安全带6提供牢固地固定支点,以便更好地将落水人员的身体与浮力储气囊1在水中连接成一个整体。氧气罐4同公知的储气罐,钢质,圆柱状,直径为5-10厘米,高度为10-30厘米,能够储存压缩氧气,使氧气有一定的压力,通过导气管10与浮力储气囊1连通,在管囊活接11被拔开后,能够迅速将储存的氧气填充到浮力储气囊1中。安全带6是棉纤维编造而成的带子,长度为30-100厘米,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一端固定在固定带3接近供气面罩2的一端外表面,另一端固定有安全带挂钩5,当安全带6从人的两腋下穿过后,安全带挂钩5钩住安全带挂钩环7,即可将人与浮力储气囊1固定在一起,从而当人在水中打开车门等逃生通道后,借助浮力,浮力储气囊1即可将落水人员安全带到水面逃生。安全带挂钩5不锈钢质,基部为长方形环,供安全带6固定于此,端部弯钩状,钩腔较大,圆形,直径为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3-5倍,钩口狭小,小于安全带挂钩环7的直径,是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1/3-1/5倍,在相接处为U形,这样安全带挂钩5钩安全带挂钩环7时,稍一用力即可将安全带挂钩5拉入安全带挂钩环7中,需要取下时,稍一用力,也可从安全带挂钩环7中取出。安全带挂钩环7端部圆环形,环腔圆形,直径为3-5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基部为长方形环,环腔长度为3-5厘米,宽度为1-3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用于将安全带挂钩环7固定在固定带3上。导气管10外壁称为导气管壁23,导气管壁23围成的空腔为导气管腔22,导气管10是导气管壁23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塑料管或橡胶管,能够保证导气管腔22畅通以利气体通过,导气管腔22的直径为1-2厘米,导气管壁23的厚度为1-2毫米,导气管10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管囊活接11后连通氧气罐4,拔开管囊活接11能够让氧气快速充填进入浮力储气囊1。管囊活接11是控制氧气罐4内氧气排出的结构,由导气管腔22、导气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顶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和囊嘴腔30组成。管囊活接11内的空间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所述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彼此相连通,以便氧气通过。导气管壁23连接在管囊活接罩29顶部中央,并成为一体。管囊活接罩29圆筒状,塑料质或橡胶质,顶部中央连接有导气管10,内腔直径为3-5厘米,内腔高度为3-5厘米,壁厚度为1-2毫米,壁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囊嘴壁25是氧气罐4出气口周围的壁,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2厘米,内直径为0.8-1.6厘米,高度为1-2厘米,一端连通氧气罐4,另一端游离,游离端外侧表面有一个直径为1-2毫米的半圆形凹槽,用于放置一个与其相啮合的直径为1-2毫米的橡胶环。封帽顶26圆片形,不锈钢质,直径为2-4厘米,厚度为5-10毫米,设置在封帽箍27的顶部与封帽箍27连成一体。封帽箍27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1-2.5厘米,内直径为1-2厘米,高度为1-2厘米,当封帽顶26连同封帽箍27按压在囊嘴壁25上后,封帽箍27正好套在囊嘴壁25的外面,同时借助囊嘴壁25游离端外侧表面橡胶环的密封作用,使得氧气被密封在氧气罐4中不会释放出来;当汽车落水后,司乘人员拿出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用手捏住封帽顶26,用力上拔,将封帽箍27从囊嘴壁25上拔掉,氧气罐4内的高压氧气就可通过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充填进浮力储气囊腔9,让浮力储气囊1充盈,从而发挥救生圈的作用,达到落水人员自救的目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由浮力储气囊(1)、供气面罩(2)、固定带(3)、氧气罐(4)、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6)、安全带挂钩环(7)、导气管(10)、管囊活接(11)、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力储气囊(1)塑料质或橡胶质,长方体形,长度为1-1.5米,宽度为0.3-0.5米,高度为0.1-0.2米,浮力储气囊(1)周围的壁为浮力储气囊壁(8),浮力储气囊壁(8)塑料质或橡胶质,厚度为0.1-1毫米,浮力储气囊壁(8)所围成的空间为浮力储气囊腔(9),在侧面的浮力储气囊壁(8)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带(3),一端通过导气管(10)与氧气罐(4)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两根吸气管(16)连通供气面罩(2),同时吸气管(16)连接浮力储气囊(1)侧面的外侧各设置一个安全带挂钩环(7),平时浮力储气囊(1)折叠,与氧气罐(4)和供气面罩(2)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车座下等司乘人员方便拿取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气面罩(2)硅胶质,人面形状,由供气面罩带(12)、眼区(13)、鼻区(14)、供气面罩体(15)、吸气管(16)和吸气管嘴(17)构成,是保护面部、供应落难人员顺利获得氧气的部件;供气面罩带(12)硅胶质,长度10-30厘米,宽度为0.5-1厘米,厚度为0.5-1毫米,两端各分出三个分支,分别连接在供气面罩(2)上中下三个部位;眼区(13)位于人眼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半球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鼻区(14)位于人鼻子部位的区域,内表面有鼻形透明塑料质的支架支撑;供气面罩体(15)是供气面罩(2)的主要部分,硅胶质,厚度为0.5-1毫米,在眼部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眼区(13)、在鼻子部位由于加设支架而形成鼻区(14),其余在罩住面部、额部、颌部和腮部;吸气管(16)是内壁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橡胶管,直径为0.5-1厘米,壁厚1-2毫米,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嘴部的供气面罩体(15)后连通吸气管嘴(17);吸气管嘴(17)扁平烟嘴状,基部设置有控制气体的结构,该控制气体的结构包括弹力环(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间缝(21)四部分;弹力环(18)是横截面为3-5毫米的硅胶质圆环,具弹性;下膜(19)和上膜(20)硅胶质,薄膜状,厚度为0.1-0.3毫米,固定在弹力环(18)上,下膜(19)和上膜(20)紧贴着设置,在环中央处有部分重叠,重叠的宽度为1-1.5毫米,重叠部分中央的缝隙为膜间缝(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带(3)是用棉纤维编织而成的带子,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位于浮力储气囊(1)侧壁中央,围成一圈,由铆钉固定在浮力储气囊壁(8)上,相邻两个铆钉相距3-10厘米;安全带(6)是棉纤维编造而成的带子,长度为30-100厘米,宽度为1-5厘米,厚度为1-2毫米,一端固定在固定带(3)接近供气面罩(2)的一端外表面,另一端固定有安全带挂钩(5);安全带挂钩(5)不锈钢质,基部为长方形环,供安全带(6)固定于此,端部弯钩状,钩腔较大,圆形,直径为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3-5倍,钩口狭小,小于安全带挂钩环(7)的直径,是安全带挂钩环(7)直径的1/3-1/5倍,在相接处为U形;安全带挂钩环(7)端部圆环形,环腔圆形,直径为3-5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基部为长方形环,环腔长度为3-5厘米,宽度为1-3厘米,环体横截面圆形,直径为0.5-1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囊活接(11)是控制氧气罐(4)内氧气排出的结构,由导气管腔(22)、导气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顶(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和囊嘴腔(30)组成;管囊活接(11)内的空间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所述导气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彼此相连通;导气管壁(23)连接在管囊活接罩(29)顶部中央,并成为一体;管囊活接罩(29)圆筒状,塑料质或橡胶质,顶部中央连接有导气管(10),内腔直径为3-5厘米,内腔高度为3-5厘米,壁厚度为1-2毫米,壁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囊嘴壁(25)是氧气罐(4)出气口周围的壁,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2厘米,内直径为0.8-1.6厘米,高度为1-2厘米,一端连通氧气罐(4),另一端游离,游离端外侧表面有一个直径为1-2毫米的半圆形凹槽,用于放置一个与其相啮合的直径为1-2毫米的橡胶环;封帽顶(26)圆片形,不锈钢质,直径为2-4厘米,厚度为5-10毫米,设置在封帽箍(27)的顶部与封帽箍(27)连成一体;封帽箍(27)不锈钢质,圆筒状,外直径为1.1-2.5厘米,内直径为1-2厘米,高度为1-2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气罐(4)同公知的储气罐,钢质,圆柱状,直径为5-10厘米,高度为10-30厘米,通过导气管(10)与浮力储气囊(1)连通;导气管(10)外壁称为导气管壁(23),导气管壁(23)围成的空腔为导气管腔(22),导气管(10)是导气管壁(23)内嵌有钢丝质螺旋丝的塑料管或橡胶管,导气管腔(22)的直径为1-2厘米,导气管壁(23)的厚度为1-2毫米,导气管(10)一端连通浮力储气囊(1),另一端穿过管囊活接(11)后连通氧气罐(4),拔开管囊活接(11)能够让氧气快速充填进入浮力储气囊(1)。
CN201710279904.6A 2017-04-17 2017-04-17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Pending CN1070977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9904.6A CN107097745A (zh) 2017-04-17 2017-04-17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9904.6A CN107097745A (zh) 2017-04-17 2017-04-17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7745A true CN107097745A (zh) 2017-08-29

Family

ID=59657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79904.6A Pending CN107097745A (zh) 2017-04-17 2017-04-17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9774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1242A (zh) * 2019-01-10 2019-05-10 郑璇 一种落水快速氧气供给的呼吸设备
CN109747581A (zh) * 2019-02-11 2019-05-14 衢州乐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沉水报警救助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18132A1 (fr) * 1991-09-09 1994-10-05 UNDER SEA INDUSTRIES, Inc. Système d'alarme de pression d'air faible pour les plongeurs en scaphandre autonome
CN2790904Y (zh) * 2005-04-29 2006-06-28 蔡柏军 一种水上救生装置
CN101544275A (zh) * 2009-04-27 2009-09-30 袁柯铭 一种辅助潜水员快速上浮的救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602519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充氧头罩
CN203611916U (zh) * 2013-12-23 2014-05-28 吉林大学 一种车用防水淹应急装置
DE202015003651U1 (de) * 2015-05-21 2016-08-23 Christopher Fuhrhop Gurtretter-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18132A1 (fr) * 1991-09-09 1994-10-05 UNDER SEA INDUSTRIES, Inc. Système d'alarme de pression d'air faible pour les plongeurs en scaphandre autonome
CN2790904Y (zh) * 2005-04-29 2006-06-28 蔡柏军 一种水上救生装置
CN101544275A (zh) * 2009-04-27 2009-09-30 袁柯铭 一种辅助潜水员快速上浮的救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602519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充氧头罩
CN203611916U (zh) * 2013-12-23 2014-05-28 吉林大学 一种车用防水淹应急装置
DE202015003651U1 (de) * 2015-05-21 2016-08-23 Christopher Fuhrhop Gurtretter-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1242A (zh) * 2019-01-10 2019-05-10 郑璇 一种落水快速氧气供给的呼吸设备
CN109747581A (zh) * 2019-02-11 2019-05-14 衢州乐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沉水报警救助器
CN109747581B (zh) * 2019-02-11 2020-07-10 衢州乐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沉水报警救助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745A (zh) 落水汽车司乘人员自救气囊
US5535446A (en) Motorcyclist's air strips II
CN103802775A (zh) 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
ITVR20120005A1 (it)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personale ed indumento incorporante tale dispositivo.
CN106608149A (zh) 气囊式防爆安全汽车轮胎
CN206678939U (zh) 一种汽车安全装置
CN101574953A (zh) 环保型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气囊充气式气体发生器
CN108973532A (zh) 一种散球填充式防爆轮胎
CN107097832A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童车装置
CN203612214U (zh) 救生气囊
CN105539222A (zh) 一种车载儿童安全摇篮
CN108602456A (zh) 便携式安全座椅
CN215622615U (zh) 一种车辆落水自救逃生装置
CN207360268U (zh) 一种可移动安全气囊
CN203780471U (zh) 一种汽车落水逃生装置
CN203913460U (zh) 气胀式摩托车防撞安全服
CN209441321U (zh) 一种感应救生衣
CN211893137U (zh) 用于汽车座椅的儿童安全保护装置
CN204452129U (zh) 一种汽车用儿童座椅
CN2865335Y (zh) 颈椎旅行保护器
CN217598508U (zh) 一种车用安全气囊
CN219214800U (zh) 一种车用充气式救生枕
FR2778067A1 (fr) Systeme de protection pour conducteurs de vehicules a 2 roues
CN201205902Y (zh) 车内儿童安全坐垫
CN2242220Y (zh) 便携式飞行升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