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5871A -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 Google Patents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5871A
CN107095871A CN201610096388.9A CN201610096388A CN107095871A CN 107095871 A CN107095871 A CN 107095871A CN 201610096388 A CN201610096388 A CN 201610096388A CN 107095871 A CN107095871 A CN 107095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ion
acid
plasmodium
pharmaceutically
analo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963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陆斌
黄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 Pasteur of Shanghai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 Pasteur of Shanghai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 Pasteur of Shanghai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 Pasteur of Shanghai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6100963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95871A/zh
Priority to CN202211242735.6A priority patent/CN11548719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74255 priority patent/WO201714396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095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58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3Amines
    • A61K31/135Amines having aromatic rings, e.g. ketamine, nortriptyline
    • A61K31/137Arylalkylamines, e.g. amphetamine, epinephrine, salbutamol, ephedrine or methad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496Non-condensed piperazines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rifampin, thiothixene or sparfloxac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06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3/00Antiparasitic agents
    • A61P33/02Antiprotozoals, e.g. for leishmaniasis, trichomoniasis, toxoplasmosis
    • A61P33/06Antimala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在治疗疟疾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Quisinostat的药物组合物。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Quisinostat对疟原虫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小鼠体内甚至表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杀虫效果。

Description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背景技术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原生动物造成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所述疟原虫属原生动物寄生在红血细胞中,并且通过疟蚊(Anophele)属受感染蚊子的叮咬传播。所述疾病的特征在于以一定间隔时间发生的发冷、发热和盗汗的发作,所述间隔时间取决于新一代寄生虫在体内发育所需的时间。从急性发作恢复后,所述疾病倾向于变成慢性的,偶有复发。存在四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P.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P.ovale)。
在各种形式的人类疟疾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特征在于严重的全身症状,有时甚至导致死亡,它是造成人类死亡率中的大多数病例的原因。恶性疟原虫是危险的,不仅因为它消化红血细胞的血红蛋白,而且还因为它改变了所栖息细胞的粘附特性,这造成所述细胞粘到血管壁上。当受感染的血细胞粘到血管上从而阻塞血液流动时,这变得危险。所述疾病在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包括巴西的亚马逊地区、东部和南部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世界疟疾报告,在2010年有216,000,000例疟疾,并且其中81%在WHO非洲区。在2010年估计有655,000例疟疾有关的死亡,其中86%的受害者是5岁以下的儿童。
在整个近代史中,已经用多种药物来治疗疟疾,包括药物的组合。然而,抗药性疟疾虫株的出现已成为疟疾治疗中的显著问题。WHO建议青蒿素(artemisinin)与其它种类的抗疟疾药组合(基于青蒿素的组合疗法(ACT))作为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一线治疗。2009年在柬埔寨-泰国边境证实出现并且在缅甸和越南的部分地区疑似出现抗青蒿素的恶性疟原虫,因此,本领域中急需新的高效抗疟药的出现,来遏制疟疾的传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的用途,用于制备
(1)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或
(2)抑制和/或杀灭疟原虫的试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抗疟原虫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
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哌喹、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和/或
苯芴醇、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疟原虫选自下组: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哌喹为磷酸哌喹。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摩尔比约为1~20:20~1,优选地为1~10:10~1,更更优选地为1~5:5~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注射剂、或口服液。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组合物为单元剂型,每个单元剂型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所述第二活性成分的含量约为日剂量的0.1至1(或0.25-1,或0.5-1),其中所述日剂量为20-1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日剂量为25-70mg,如25mg、40mg、50mg。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抗疟原虫组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备
(1)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药物;
(2)抑制和/或杀灭疟原虫的试剂。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给需要的对象施用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或者给需要的对象施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疟原虫组合物,从而预防和/或治疗疟疾。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对象包括人和非人哺乳动物(如啮齿动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施用的用量为1-1000mg/kg体重,较佳地15-700mg/kg体重,更佳地20-500mg/kg体重,以所述第一活性成分的重量计。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疾病疟疾。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No.37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疟原虫的生长抑制效果(EC50 3.91nM),青蒿素作为阳性对照(EC50 6.38nM);采用3-day SYBR GREEN I细胞生长测定的方法来确定疟原虫的生长情况。
图2显示了No.37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以及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的细胞毒性作用;同时显示了No.37化合物对疟原虫抑制效果与对不同细胞系毒性之间的选择指数,青蒿素作为阳性对照;采用3-day cell titer Glo的方法测定细胞系的生长情况,采用3-day SYBR GREEN I的方法来测定疟原虫的生长情况。
图3显示了No.37化合物与常用抗疟药,本芴醇、青蒿素、磷酸哌喹之间的药物互作情况;药物互作在体外培养的疟原虫中进行,采用3-day SYBR GREEN I的方法来测定疟原虫的生长情况;FIC为药物互作指数。
图4显示了No.37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杀虫效果;No.37化合物测试10mg/kg和20mg/kg这两个不同的浓度,同时联合用药浓度分别为:No.37化合物(10mg/kg)+本芴醇(10mg/kg);No.37化合物(10mg/kg)+磷酸哌喹(10mg/kg),青蒿素以10mg/kg和30mg/kg作为阳性对照,DMSO作为阴性对照。
图5显示了本发明人事先配置好浓度为400nM的各化合物溶液,在96孔板中的B1-H12孔中分别加入100ul完全培养基,在A1-A12孔的200ul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相互作用的两种化合物溶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意外地发现Quisinostat(即,本发明中的No.37化合物)对疟原虫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小鼠体内甚至表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杀虫效果。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发现Quisinostat与Piperaquine和Lumefantrine分别联合用药对小鼠进行静脉注射,表现出了显著的协同作用,同样表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杀虫效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在描述本发明之前,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具体方法和实验条件,因为这类方法和条件可以变动。还应当理解本文所用的术语其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案,并且不意图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将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制。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中所用的全部技术与科学术语均具有如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如本文所用,在提到具体列举的数值中使用时,术语“约”意指该值可以从列举的值变动不多于1%。例如,如本文所用,表述“约100”包括99和101和之间的全部值(例如,99.1、99.2、99.3、99.4等)。
虽然在本发明的实施或测试中可以使用与本发明中所述相似或等价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文在此处例举优选的方法和材料。
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在本发明中,Quisinostat和No.37化合物为同一化合物。作为本发明活性成分的No.37化合物是新型的二代Hdac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Hdac家族Class I中的Hdac1。No.37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N-羟基-2-[4-{[(1-甲基吲哚1-3-基甲基)氨基]甲基}-1-哌啶基]-5-嘧啶羧酰胺
No.37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No.37化合物的类似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式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和/或羟基被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优选地所述取代基选自下组:卤素(F、Cl、Br、I)、C1-8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8环烷基、3-至12-元杂环基,芳基、杂芳基、CN、NO2
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适合与对象(例如,人)的组织接触,而不会产生不适度的副作用的盐。如本文所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No.37化合物或其类似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机酸和有机酸所形成的盐,其中,优选的无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盐酸、氢溴酸、磷酸、硝酸、硫酸;优选的有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甲酸、乙酸、丙酸、丁二酸、萘二磺酸(1,5)、亚细亚酸、草酸、酒石酸、乳酸、水杨酸、苯甲酸、戊酸、二乙基乙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马酸、庚二酸、己二酸、马来酸、苹果酸、氨基磺酸、苯丙酸、葡糖酸、抗坏血酸、烟酸、异烟酸、甲磺酸、对甲苯磺酸、柠檬酸,以及氨基酸。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No.37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具有酸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盐(例如,钾盐,钠盐,镁盐,钙盐)或具有碱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盐(例如,硫酸盐,盐酸盐,磷酸盐,硝酸盐,碳酸盐)。
在体外试验中No.37化合物表现出了与青蒿素相当的疟原虫生长抑制效果,而在小鼠试验中更表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杀虫效果。在药物互作实验中,发现No.37与现在最主要的几类抗疟药没有相互拮抗作用,且在小鼠联合用药试验中,发现No.37与Piperaquine(磷酸哌喹)和Lumefantrine(苯芴醇)分别联合用药对小鼠进行静脉注射同样表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杀虫效果。这意味着在未来成药研发以及临床试验中可以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这对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将大有帮助,同时将会更好的更高效的进行疟疾治疗。
在体外疟原虫生长抑制实验中以青蒿素作为对照,No.37作为实验组对其疟原虫生长抑制EC50进行测定,No.37展现出了非常好的对疟原虫的生长抑制功能,与青蒿素相当,EC50为3.91nM。实验已进行三次以上生物学意义上的重复,结果稳定,可信度高。
在小鼠实验中,对小鼠接种鼠疟致死株系Pb AnKa,并在接种24小时之后对小鼠进行青蒿素、No.37化合物以及No.37化合物+Piperaquine、No.37化合物+Lumefantrine不同浓度的静脉注射给药,分别为:
青蒿素10mg/kg,30mg/kg;
No.3710mg/kg,20mg/kg;
No.37(10mg/kg)+Piperaquine(10mg/kg);
No.37(10mg/kg)+Lumefantrine(10mg/kg);
每组三只作为重复。同时注射DMSO作为阴性对照。实验结果显示No.37以及No.37+piperaquine、No.37+lumefantrine展现出了比青蒿素更好的对鼠疟的抑制效果,实验在不同种系的老鼠中做了多次重复,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可信度高。
哌喹(Piperaquine)、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化学名:1,3-双[4-(7-羟基喹啉-4-基)哌嗪-1基]丙烷
结构式如下:
哌喹的类似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式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和/或一个或多个Cl被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优选地所述取代基选自下组:卤素(F、Cl、Br、I)、C1-8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8环烷基、3-至12-元杂环基,芳基、杂芳基、CN、NO2
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适合与对象(例如,人)的组织接触,而不会产生不适度的副作用的盐。如本文所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哌喹或其类似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机酸和有机酸所形成的盐,其中,优选的无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盐酸、氢溴酸、磷酸、硝酸、硫酸;优选的有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甲酸、乙酸、丙酸、丁二酸、萘二磺酸(1,5)、亚细亚酸、草酸、酒石酸、乳酸、水杨酸、苯甲酸、戊酸、二乙基乙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马酸、庚二酸、己二酸、马来酸、苹果酸、氨基磺酸、苯丙酸、葡糖酸、抗坏血酸、烟酸、异烟 酸、甲磺酸、对甲苯磺酸、柠檬酸,以及氨基酸。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哌喹或其类似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具有酸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盐(例如,钾盐,钠盐,镁盐,钙盐)或具有碱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盐(例如,硫酸盐,盐酸盐,磷酸盐,硝酸盐,碳酸盐)。
磷酸哌喹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之后的20年广泛用于中国和印度的疟疾预防和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磷酸哌喹的耐药虫株;因其半衰期长,现在多用于与青蒿素的联合用药(ACT)进行疟疾的预防和治疗。
苯芴醇(Lumefantrine)、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化学名:(Z)-2,7-二氯-9-[(4-氯苯基)亚甲基]-α-[(二正丁氨基)甲基]-9H-芴-4-甲醇
结构式如下:
苯芴醇的类似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式中的一个或多个氢、氯和/或羟基被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优选地所述取代基选自下组:卤素(F、Cl、Br、I)、C1-8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8环烷基、3-至12-元杂环基,芳基、杂芳基、CN、NO2
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适合与对象(例如,人)的组织接触,而不会产生不适度的副作用的盐。如本文所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指苯芴醇或其类似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机酸和有机酸所形成的盐,其中,优选的无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盐酸、氢溴酸、磷酸、硝酸、硫酸;优选的有机酸包括(但并不限于):甲酸、乙酸、丙酸、丁二酸、萘二磺酸(1,5)、亚细亚酸、草酸、酒石酸、乳酸、水杨酸、苯甲酸、戊酸、二乙基乙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马酸、庚二酸、己二酸、马来酸、苹果酸、氨基磺酸、苯丙酸、葡糖酸、抗坏血酸、烟酸、异烟酸、甲磺酸、对甲苯磺酸、柠檬酸,以及氨基酸。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苯芴醇或其类似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具有酸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 物的盐(例如,钾盐,钠盐,镁盐,钙盐)或具有碱性基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盐(例如,硫酸盐,盐酸盐,磷酸盐,硝酸盐,碳酸盐)。
本芴醇具有很长的半衰期,现在其最主要用途是和青蒿素的联合用药(ACT)进行疟疾的防治和治疗。
组合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组合物”包括药物组合物和试剂。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抗疟原虫的活性成分,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抗疟原虫的活性成分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包括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而第二活性成分为磷酸哌喹、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和/或
苯芴醇、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还可以包含各种与所含化合物或组合物相适应的药物辅料,并通过常规方法制备成有利于给药的剂型,如:但不仅限于水溶液注射剂、粉针剂、丸剂、散剂、片剂、贴剂、栓剂、乳剂、霜剂、凝胶剂、颗粒剂、胶囊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缓释剂和控释剂等。所述药用辅料既可以是各种制剂中常规使用的,如:但不仅限于等渗剂、缓冲液、矫味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等;也可以是为了与所述物质相适应而选择使用的,如:但不仅限于乳化剂、增溶剂、抑菌剂、止痛剂和抗氧剂等,这类辅料能有效提高组合物所含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或改变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和吸收速率等,从而改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进而增强组合物的给药效果。此外,还可以为实现特定的给药目的或方式,如:缓释给药、控释给药和脉冲给药等,而使用的辅料,如:但不仅限于明胶、白蛋白、壳聚糖、聚醚和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如:但不仅限于,聚乙二醇、聚氨酯、聚碳酸酯及其共聚物等)。所述有利于给药的主要表现有:但不仅限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等。
在水溶液注射剂中,辅料一般包括等渗剂和缓冲液,以及必要的乳化剂(如:Tweeen-80、Pluronic和Poloxamer等)、增溶剂和抑菌剂等。此外,还包括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药用辅料,如:抗氧剂、pH调节剂和止痛剂等。
用于制取口服液体制剂的辅料一般包括溶剂,以及必要的矫味剂、抑菌剂、乳化剂和着色剂等。
用于制取片剂的辅料一般包括填充剂(如:淀粉、糖粉、糊精、乳糖、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硫酸钙、磷酸氢钙和甘露醇等)、粘合剂(如:乙醇、淀粉浆、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溶液、蔗糖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液或醇溶液等)、崩解剂(如: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和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润滑剂(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和月桂醇硫酸镁等)等。
用于制取乳剂的辅料一般为水、油(如:脂肪酸)、乳化剂,以及必要的防腐剂和矫味剂等。
用于制取颗粒剂的辅料与片剂类似,但造粒过程不同。根据需要,将制得的颗粒剂与助流剂混合后装入胶囊即得胶囊剂。
如本文所用,术语“对象”、“生物体”、“动物”或“患者”包括人、野生动物和家畜(Livestock)。野生动物为自然状态下未经人工驯化的动物。家畜是为了提供食物来源而人工饲养的动物,如:但不仅限于狗、猫、鼠、大鼠、仓鼠、猪、兔、奶牛、水牛、公牛、绵羊、山羊、鹅和鸡等。给予治疗的“患者”或“生物体”优先选择哺乳动物,尤其是人。
如本文所用,术语“预防”是指在未被临床标准认定的疾病前,各种用于防止疾病发生或发展的手段或措施,包括医学、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以阻止和降低疾病各种症状的发生或发展。
如本文所用,术语“治疗”是指为了阻止和降低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使疾病病程的发展或加重得以抑制、遏制、减轻、改善、减缓、停止、延迟或反转,所描述的保持和/或用药时的疾病的、紊乱的或病理学状态的各种指标包括减轻或减少症状或并发症,或治愈或消除疾病、紊乱或状况。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物”是指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单一化合物、多种化合物形成的组合物,或指以单一化合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组合物或制剂(formulation),还指由多种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组合物或制剂。“药物”应理解为不仅指根据一国之法律规定,通过其设立的行政机构审批并准予生产的产品,还指在为了获得通过审批和准予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单一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各类物质形态。“形成”应理解为通过化学合成、生物转化或购买等途径获得。
本发明提供的作为药物组合物的给药途径,包括但不仅限于,口服(Oral)、鼻腔(Nasal)、(面)颊(Buccal)、透皮(Transdermal)、肺部(Pulmonal)、阴道(Vaginal)、皮下(Subcutaneous)或静脉(Intravenous)给予生物体。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
(1)首次揭示了Quisinostat(即,本发明中的No.37化合物)对疟原虫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2)首次发现Quisinostat与Piperaquine和Lumefantrine分别联合用药表现出了对疟原虫的显著的协同抑制作用。
(3)提供了一类新的,效果显著的抗疟药物。
(4)提供了一种对疟药虫株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同时该方案能有效的减缓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陈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详细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如美国Sambrook.J等著《分子克隆实验室指南》(黄培堂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所述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如无特别说明均可从市售渠道获得。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Artemisinin(青蒿素)Sigma Aldrich Cat.No.361593-100MG。
2.No.37化合物:Selleckchem Cat.No.S1096
3.恶性疟原虫(3D7C8):购自ATCC。
4.293T细胞株:购自ATCC。
5.HepG2细胞株:购自ATCC。
6.SYBR Green I:Invitrogen Cat.No.S-7585
7.Cell titer Glo:Promega Cat.No.G7572
8.96-孔板:Corning
9.胰酶-EDTA:Gbico Cat.No.25200-072
10.DMEM:Gbico Cat.No.11965-092
11.FBS:Gbico Cat.No.10082-147
13.HEPES,ULTROL级(100g)CalBiochem Cat.No.391338
14.次黄嘌呤(Hypoxanthine,25g)SIGMA Cat.No.H9377
二、方法
1.疟原虫培养:疟原虫培养使用RPMI(含NaHCO3,HEPES,Albumax I,Hypoxanthine,Genaotamicin)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在37℃培养箱(5%CO2,5%02)中培养。
2.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系293T和HepG2使用DMEM(含10%FBS,1X P/S)在37℃培养箱(5%CO2)中培养。
3.化合物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EC50测定:100ul完全培养基加入到96孔板中,在第一孔中加入适量的1uM的化合物并用完全培养基定容至200ul使得化合物的终浓度为400nM,然后用机器手按1/2的比例进行梯度稀释(11个浓度梯度),Artemsinin作为正对照,不加任何化合物作为阴性对照,不加疟原虫和化合物作为实验背景。之后用机器手每孔加入100ul的疟原虫培养物(1%ring parasitemia,4%HCT)使得最终的HCT和parasitemia为2%和1%,化合物的终浓度梯度为(200nm、100nm、50nm、25nm、12.5nm、6.25nm、3.125nm、1.5625nm、0.78125nm、0.390625nm、0.195313nm)。加样完成之后96孔板放置到37℃培养箱(5%CO2,5%O2)中培养72h。培养完成之后每孔加入100ul Lysis Buffer(10x SYBR Green I,0.5%v/v Triton X-100,0.5mg/ml saponin,0.75%EDTA in Tris-Cl Buffer),混匀之后,室温避光孵育2h。孵育完成之后用孔板荧光读数机读取数值(最大激发光/最大接受光:485nm/535nm)。根据荧光读值计算抑制率,抑制率=(阴性对照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实验背景),根据不同浓度的抑制率绘制生长抑制曲线并通过Graph Pad 6计算EC50。
4.化合物细胞毒性IC50测定:哺乳动物细胞293T、HepG2培养至p5代,采用胰酶-EDTA消化,用DMEM(10%FBS,1X p/S)重悬,用血球计算板计数并稀释至105cell/ml。用机器手在96孔板中每孔加入100ul细胞悬液,37℃、5%CO2培养24h。在新的96孔板中每孔加入100ulDMEM(10%FBS、No p/s),在96孔板的第一孔中加入200ul 1uM的化合物(溶于DMEM)用机器手按1/2比例进行梯度稀释(11个浓度梯度),不加任何化合物作为阴性对照,只加DMEM作 为背景。之后将先前96孔板中的培养液吸掉,再将梯度稀释之后的培养液对应加入到96-wellk孔板中。37℃5%CO2培养72h。培养完成之后取出96孔板在室温下平衡30min以上,之后每孔加入50ul cell title-Glo试剂(预先室温避光平衡1h以上),室温摇晃孵育10分钟,之后用荧光检测仪器进行荧光检测。根据荧光读值计算抑制率,抑制率=(阴性对照-实验组)/(阴性对照-背景),根据不同药物浓度下的抑制率绘制生长抑制曲线并通过Graph Pad 6计算IC50。
与常用抗疟药相互作用测定:根据化合物和抗疟药的单一EC50选择一个最佳的起始浓度,以确保EC50的浓度值位于浓度梯度的中间为最佳,在本实验中,化合物与常用抗疟药的起始浓度值都定为200nM,因此本发明人事先配置好浓度为400nM的各化合物溶液,在96孔板中的B1-H12孔中分别加入100ul完全培养基,在A1-A12孔的200ul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相互作用的两种化合物溶液,如图5所示。
之后从A-B按1/2比例进行梯度稀释,最后在每孔中加入100ulRBC压积为4%原虫率为1%的培养物使得最终的RBC压积为2%原虫率为1%,化合物的浓度梯度为(200nM,100,50,25,12.5,6.25,3.125,1.5625nM),加样完成之后将96孔板放入三气培养箱中(5%CO2,5%O2)培养72h,培养完成之后每孔加入100ul Lysis Buffer(10x SYBR Green I,0.5%v/v Triton X-100,0.5mg/ml saponin,0.75%EDTA in Tris-Cl Buffer),混匀之后,室温避光孵育2h。孵育完成之后用孔板荧光读数机读取数值(最大激发光/最大接受光:485nm/535nm)。根据荧光读值计算抑制率,抑制率=(阴性对照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实验背景),根据不同浓度的抑制率绘制不同组别生长抑制曲线并通过Graph Pad 6计算出每组的EC50。最后根据每组的EC50计算出两种化合物的相关系数,并绘制他们的相互作用关系图。
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杀虫效率分析:选择两种不同品系的小鼠(ICR和BALB/c分别进行此实验,第0天,对所有小鼠进行鼠疟致死株系Pb ANKA的接种,每只小鼠接种106个疟原虫,24小时之后对小鼠进行青蒿素、No.37以及No.37+piperaqiuoine、No.37+lumefantrine不同浓度的静脉注射给药,分别为青蒿素10mg/kg,30mg/kg;No.3710mg/kg,20mg/kg;No.37+piperaquine(10mg+10mg)/kg;No.37+lumefantrine(10mg+10mg)/kg,每组三只小鼠作为重复。同时注射DMSO作为阴性对照。连续 按相同的方式给药四天,每天对所有小鼠进行尾部采血制作血涂片计算小鼠体内原虫率,连续观察10天以上,并根据结果作图。
实施例1化合物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EC50测定:
本发明人对No.37化合物进行EC50的测定,以青蒿素(Artemsinin)作为阳性对照,以200nm作为起始浓度按1/2的比例进行梯度稀释(11个梯度)按照上面描述的方法进行培养和对抑制率进行计算,最后使用Graph Pad计算化合物对疟原虫生长抑制的EC50。本发明人得到的结果如(图.1),化合物No.37与青蒿素的效果相当,表现出了对疟原虫(恶性疟原虫(3D7C8))生长很强的抑制效果。
实施例2化合物细胞毒性EC50测定:
本发明人采用人肾上皮细胞293T和人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测定,化合物1um作为起始浓度并按1/2的比例进行梯度稀释(11个梯度),青蒿素作为对照,按上面所描述的方法进行培养和抑制率计算。最后使用GraphPad进行EC50计算。如图所示(图2),化合物No.37对细胞表现出很微弱的毒性,相比于对疟原虫生长抑制的EC50其细胞毒性EC50要高出约1000倍(图2)。
实施例3与常用抗疟药相互作用检测:
本发明人将No.37化合物与几种常用抗疟药,青蒿素(Artemisinin),磷酸哌喹(Piperaqiuoine),本芴醇(Lumefantrine)进行药物互作测试,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No.37化合物与这三种常用抗疟药都未出现拮抗作用。
实施例4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杀虫效率分析:
在小鼠试验中,本发明人采用有两个不同品系的小鼠(BALB/c,ICR)来分别进行药物实验,给药前分别每只老鼠接种106的疟原虫,24小时之后进行给药,连续给药4天,DMSO作为负对照,青蒿素作为正对照,并连续记录小鼠原虫率的变化情况,如图4显示本发明人可以看到,对照组在接种之后很快原虫率就变得很高,而实验组则几乎看不到疟原虫,或者其出现的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推迟很多,而且本发明人可以看到No.37化合物组以及其联合用药组的效 果明显要优于青蒿素的对照组。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
(1)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或
(2)抑制和/或杀灭疟原虫的试剂。
2.一种抗疟原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
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哌喹、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和/或
苯芴醇、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疟原虫选自下组: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哌喹为磷酸哌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注射剂、或口服液。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为单元剂型,每个单元剂型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所述第二活性成分的含量约为日剂量的0.1至1(或0.25-1,或0.5-1),其中所述日剂量为20-100mg。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疟原虫组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备
(1)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药物;
(2)抑制和/或杀灭疟原虫的试剂。
10.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给需要的对象施用Quisinostat、其类似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或者给需要的对象施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疟原虫组合物,从而预防和/或治疗疟疾。
CN201610096388.9A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Pending CN1070958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96388.9A CN107095871A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CN202211242735.6A CN115487191B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PCT/CN2017/074255 WO2017143964A1 (zh) 2016-02-22 2017-02-21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96388.9A CN107095871A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2735.6A Division CN115487191B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5871A true CN107095871A (zh) 2017-08-29

Family

ID=596589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6388.9A Pending CN107095871A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CN202211242735.6A Active CN115487191B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2735.6A Active CN115487191B (zh) 2016-02-22 2016-02-22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7095871A (zh)
WO (1) WO20171439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9240A (zh) * 2017-12-13 2018-04-20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哌喹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353A (zh) * 2004-07-28 2007-07-04 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作为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新抑制剂的取代的吲哚基烷基氨基衍生物
CN101516374A (zh) * 2006-09-15 2009-08-26 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具有针对i类和iib类组蛋白脱乙酰酶的组合活性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组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353A (zh) * 2004-07-28 2007-07-04 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作为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新抑制剂的取代的吲哚基烷基氨基衍生物
CN101516374A (zh) * 2006-09-15 2009-08-26 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具有针对i类和iib类组蛋白脱乙酰酶的组合活性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组合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IANNINI, GIUSEPPE等.: "Hydroxamic acid based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with confirmed activity against the malaria parasite.",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
谷华伟 等.: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国当代医药》 *
韩韬 等.: "简述使用青蒿素联合西药治疗疟疾的研究进展.", 《当代医药论丛》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9240A (zh) * 2017-12-13 2018-04-20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哌喹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43964A1 (zh) 2017-08-31
CN115487191A (zh) 2022-12-20
CN115487191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7456B (zh) 用於治療瘧疾之二茂鐵氯奎(ferroquine)及黃花蒿素(artemisinin)衍生物之組合
US11446353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AU2019394218B2 (en) Methods for cancer therapy
CN101810602B (zh) 化合物3,5,2′,4′-四羟基查尔酮作为制备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药物的应用
CN108012527A (zh) 苯并咪唑衍生物用于夜间酸突破的用途
MX2010012179A (es) Composicion farmaceutica para el tratamiento de eyaculacion prematura.
CN107095871A (zh) Quisinostat,一种新型的高效抗疟药物
WO2023138630A1 (zh) 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及用途
US20040192699A1 (en) Optic nerve protecting agents containing alpha1 receptor blocker as active ingredient
CN102349907B (zh) 包含西洛他唑的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
Ogata et al. Sedative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rimonidine tartrate ophthalmic solution in healthy cats
CN107224437A (zh) 含Trapoxin A和阿莫地喹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468682A (zh) 芒果苷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05688216B (zh) 治疗肠道病毒感染的组分和联合用药方法
AU2013239624A1 (en) Compounds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blastoma, Ewing's Sarcoma or rhabdomyosarcoma
CN109999045A (zh) 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制备自噬诱导剂中的应用
CN116251098B (zh) 去氢骆驼蓬碱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WO2021000062A1 (zh) 化合物sclerotiorin与利福平联用在制备抗结核病药物中的应用
TWI568437B (zh) 五味子素之用途
CN112999205A (zh) 厄弗酚在制备抗白色念珠菌药物中的应用
CN105934245A (zh) 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剂或预防剂
KR20220110518A (ko) 치매 환자의 행동 및 심리적 증상 치료
Bakr THE EFFECT OF LOCAL WOUND INFILTERATION VERSUS CAUDAL BLOCK ON WOUND INFECTION AND HEALING AFTER INGUINAL HERNIOTOMY IN PAEDIATRICS
TW202045180A (zh) 治療纖維化之方法
CN115957201A (zh) 异甘草素在制备防治冠状病毒感染药物中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