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4313B - 摩托车前罩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前罩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4313B CN107074313B CN201480082804.9A CN201480082804A CN107074313B CN 107074313 B CN107074313 B CN 107074313B CN 201480082804 A CN201480082804 A CN 201480082804A CN 107074313 B CN107074313 B CN 1070743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nap fit
- inner cover
- cover
- internal frame
- front shrou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前罩安装结构,包括前罩、内罩和内架。前罩的后侧通过卡扣配合接头附接至内罩的前侧,所述卡扣配合接头将内罩的上部朝前罩向前牵拉。每个卡扣配合接头是通过凸形卡扣元件与凹形卡扣元件的接合形成的。在与内架袋对应的内架孔口的上方,内罩带有左右凸形卡扣元件,在内架孔口的下方,前罩带有附加的左右凸形卡扣元件。因此,内架孔口和内架袋不会被布置在内架孔口上方的卡扣配合接头阻挡,这有助于骑乘者迅速、轻松地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以及骑乘者从内架袋中取出物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多个方面涉及一种围绕摩托车转向头管的前部的前罩和围绕转向头管的后部的内罩,其中,所述前罩和所述内罩可通过卡扣配合接头接合。前罩和内罩分别带有凸形和凹形卡扣元件,这些卡扣元件的布置形式使得骑乘者更易向其中插入物品和从其中抽出物品。
背景技术
摩托车(例如小型摩托车)包括作为遮护骑乘者的腿部的前罩组件的组成部分的罩件。这种罩件包括:具有朝前的外表面并围绕转向头管的前部的前罩;以及具有朝后(即,朝向骑乘者的腿部)的外表面并围绕转向头管的后部的内罩。前罩和内罩通过紧固机构紧固在一起。
在日本实用新型专利H06-15791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前罩仅带有凹形卡扣元件,而内罩仅带有凸形卡扣元件,从而前罩与内罩能够以卡扣配合方式接合;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前罩仅带有凸形卡扣元件,而内罩仅带有凹形卡扣元件,从而实现这种卡扣配合式接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每个凹形卡扣元件需要预定量的空隙以接收、容纳并牢固地接合对应的凸形卡扣元件。例如,内罩所带的凹形卡扣元件需要在向后方向上有一定量的空隙,以容纳前罩所带的向后突出的凸形卡扣元件。由于有这种空隙要求,对于具有带凹形卡扣元件的内罩的摩托车来说,与凹形卡扣元件对应的内罩部分与不带凹形卡扣元件的内罩相比在摩托车上占用更多的后侧位置,这对于空间效率和/或外观有不良影响。
特别是,摩托车(例如小型摩托车)普遍包括安装在内罩之后的内架袋。该内架袋包括与内架袋的上孔眼对正的内架孔口,以便骑乘者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和从内架袋抽出物品。若内架孔口上方的卡扣配合结构需要空隙,则内罩会突出到更向后的位置,骑乘者无法迅速、轻松地向内架袋中插入各种物品以及迅速、轻松地从其中抽出这些物品。另一方面,在内罩装设到摩托车架上之后,前罩才组装到内罩上。因而,在前罩上安装凸形卡扣元件更容易从前向后将前罩组装到内罩上,因为工厂的工人是将前罩朝内罩移动的。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前罩组件或结构,该前罩组件或结构能够实现前罩与内罩之间的牢固、节省空间的卡扣配合接头布置形式,这有助于骑乘者轻松、迅速地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或从内架袋中抽出物品,同时使得前罩和内罩的组装容易/更容易。
技术方案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前罩结构,该摩托车前罩结构包括:围绕转向头管的前部的前罩,该前罩具有面向转向头管的后侧;以及围绕转向头管的后部的内罩,该内罩包括面向转向头管的前侧,并在后方安装有内架,其中,所述前罩的后侧通过多个卡扣配合接头附接至所述内罩的前侧,多个卡扣配合接头之中的每一个是通过凸形卡扣元件与凹形卡扣元件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所述摩托车前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内架对应的内架孔口的上方,所述内罩带有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并且,在所述内架孔口的下方,所述前罩带有所述凸形卡扣元件。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罩包括构成所述内架孔口的一部分的孔部,其中,有内架罩从前方安装到所述内罩上,与所述内罩的孔部一起形成所述内架孔口。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所述前罩的上部布置有第一卡扣配合接头,第二卡扣配合接头布置在第一卡扣配合接头的下方和所述内架孔口的上方,并且第一和第二卡扣配合接头包括由所述前罩所带的所述凹形卡扣元件和由所述内罩所带的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并且第三卡扣配合接头布置在所述内架孔口的下方,并包括由所述前罩所带的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和由所述内罩所带的所述凹形卡扣元件。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每个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朝向前斜下方,并且每个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与其它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彼此大致平行。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前罩的左右外侧形成分别从外侧与所述内罩的左右外侧交叠的交叠部分,其中,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卡扣配合接头的接合部分布置在所述交叠部分的前方。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内架罩一体形成为延伸至所述内罩的左右外侧附近,从而分别提供右内架袋和左内架袋,其中,所述内架罩通过所述第二卡扣配合接头与所述第三卡扣配合接头之间的上下紧固元件紧固到所述内罩上。
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中,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配合接头具有侧向的连接力,所述前罩和所述内罩通过布置在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接头上方或接近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接头的紧固元件彼此紧固,前下罩和所述前罩的下部通过紧固元件彼此紧固,前下罩通过紧固元件从前方紧固到所述内罩上。
有益效果
根据如权利要求1公开的本发明,在内架孔口的上方,前罩所带的向前延伸的凹形卡扣元件可为内罩所带的凸形卡扣元件提供前空隙。因此,内罩的上部被朝前罩向前牵拉。所以,位于内架孔口上方的部分可占据摩托车的更多前侧位置。另外,内架孔口和与之对应的内架袋不会被布置在内架孔口上方的卡扣配合接头阻挡,从而有助于骑乘者迅速、轻松地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以及骑乘者从内架袋中取出物品。
而且,前罩还在内架孔口的下方带有凸形卡扣元件,并且使组装更容易,因为前罩向内罩移动,使凸形卡扣元件对准凹形卡扣元件。相应地,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前罩组件或结构,该前罩组件或结构能够实现前罩与内罩之间的牢固、节省空间的卡扣配合接头布置形式,这有助于骑乘者轻松、迅速地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或从内架袋中抽出物品,同时使得前罩和内罩的组装更容易。
根据如权利要求2公开的本发明,内架罩从向前方向紧固到内罩上,两个罩的固定部位于前罩和内罩之间的空间中。因此,从外部观察摩托车时看不到内架罩紧固到内罩上的方式,这提高了摩托车的视觉设计外观,并确保了连接前罩和内罩的卡扣配合的良好外观。
根据如权利要求3所公开的本发明,在内架孔口的上方,内罩带有两个凸形卡扣元件,而前罩带有两个对应的凹形卡扣元件。因此,内罩不必在内架孔口的上方或附近为凸形卡扣元件提供后空隙。所以,内架孔口上方的内罩表面部分可朝更加向前或较少向后的方向延伸,从而骑乘者会发现更容易向内架袋中插入物品和从内架袋中取出物品。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前罩和内罩之间可靠地提供牢固的卡扣配合接合所需的卡扣配合接头数目,三个卡扣配合接头的布置形式是最佳的。
根据如权利要求4公开的本发明,由于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的朝向,因此能够简单、迅速和轻松地在前罩和内罩之间从前方向下完成卡扣配合接合,从而缩短前罩结构的组装时间,并提高组装的可靠性。
根据如权利要求5公开的本发明,由于凸形和凹形卡扣元件的接合部分位于交叠部分的前方,因此内罩可被前罩向前牵拉,同时保持交叠部分的长度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如权利要求6公开的本发明,由于内架罩一体形成为延伸至摩托车的左右侧,因此内架罩的结构完整性补偿了内罩的强度,使得前罩与内罩通过卡扣配合接头稳定地接合。另外,在第二与第三卡扣配合接头之间附近竖向布置有插入到凸台中的上下紧固元件,例如螺钉。这种凸台可形成在内罩的部分中,并提高内罩的结构强度,这有助于快速、轻松地实现前罩与内罩之间的卡扣配合接合,使得卡扣配合连接力更高。
根据如权利要求7公开的本发明,具有侧向的连接力的侧面摩擦型卡扣配合接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足够的空隙。但是,三个紧固元件在卡扣配合接头的上方和下方的位置通过前下罩紧固前罩和内罩。这样,虽然采用侧面摩擦卡扣配合接头,也能保持高质量的罩配合外观。而且,能够实现更好的外观,因为从侧面观察时难以看到紧固部分。
附图说明
图1A和1B分别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摩托车前罩组件或结构的前视图和左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A所示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摩托车前罩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另一个前视图,其中,前罩以轮廓形式示出,并且布置在前罩后方的结构以虚线示出。
图3A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罩结构的各个部分的俯视图,其中,前罩以轮廓形式示出,布置在前罩下方的结构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
图3B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罩和内架罩(没有前罩)的俯视图,其中,内罩以轮廓形式示出,位于内罩下方的内架罩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
图4A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罩结构的后视图,其中,内罩以轮廓形式示出,位于内罩前方的结构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
图4B是图4A所示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AA截面图。
图4C是图4A所示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XX截面图。
图5A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罩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BB截面图。
图5C是图5A所示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CC截面图。
图6A示出了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典型凸形卡扣元件和典型凹形卡扣元件的具体特征。
图6B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通过凸形卡扣元件和凹形卡扣元件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典型卡扣配合接头的横截面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罩的前表面和从前方安装至该内罩的内架罩。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松理解,摩托车在典型情况下包括用于遮盖或隐藏摩托车的内部部分(例如摩托车架和结构的各个部分或它们所带的装置)的各种罩件。这种罩件用于为摩托车提供所需的视觉外观,并保护摩托车的内部部件。另外,摩托车的前部所带的罩件可形成前罩结构,该前罩结构可保护或遮盖摩托车骑乘者的下部肢体,防止其受到相对于摩托车的前面沿大致向后的方向袭来的风和碎片或小物体的伤害。
图1A和1B分别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摩托车(例如小型摩托车)的前罩结构10的前视图和左侧视图,该前罩结构10包括内罩100、内架罩150、前罩200、以及前下罩250。图2是与图1A对应的前视图,其中,前罩200以轮廓形式示出,位于前罩后方的内罩100和内架罩150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图3A是示出前罩结构10的各个部分的俯视图,其中,前罩200以轮廓形式示出,布置在前罩200下方的内罩100和包括内架罩150的内部件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图3B是内罩100和内架罩150的俯视图,其中,内罩100以轮廓形式示出,位于内罩100下方的内架罩150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图4A是前罩结构10的后视图,其中,内罩100以轮廓形式示出,内架罩150和前罩200的各个部分以虚线示出。图5A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罩结构10的右侧视图。
请参考图1A,前罩200的外露或外部部分形成前罩结构10的前外表面的上部。前罩200包括形成在其中的若干孔眼或孔口,这些孔眼或孔口的形状使它们可容纳多个摩托车照明元件。例如,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前罩200包括:对称布置在竖向均分前罩结构10的摩托车中心线2的左右侧的前大灯单元孔眼210;分别布置在中心线2的左右侧的一对转向灯单元孔眼212L、R;以及位于前大灯单元孔眼210上方或高于前大灯单元孔眼210的喇叭孔214,该喇叭孔214也对称布置在中心线2的左右侧。前罩200的上部还包括左右撑条孔眼216L、R,前号牌撑条或保持结构的左、右部分从该孔眼216L、R伸出。
前下罩250附接在前罩200的下方。前下罩250的外露或外部部分形成前罩结构10的前外表面的下部。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松理解,摩托车包括前轮和轮胎(未示出),前轮和轮胎之中的每一个位于前罩200的下方和前下罩250的前方。
如图1B和4A所示,内罩100的外露或外部部分形成其后侧或朝后侧102,该后侧或朝后侧102形成前罩结构10的后外表面部分,该后外表面朝向骑乘者。在组装前罩结构10时,内罩100作为基准安装元件,内架罩150、前罩200和前下罩250从内罩的前侧依次牢固地安装到内罩上。在将前下罩250和前罩200安装到内罩100上之前,要通过插入到布置在内罩100上的五个内架罩和内罩固定点中的一组紧固元件将内架罩150牢固地安装到内罩100上,如下文中参照附图7给出的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如图1A-1B所示,内架罩150安装到内罩100的前侧或朝前侧,并且布置在其前方。
在将内架罩150安装到内罩100上之后,将内架罩150竖向布置在前罩的前大灯单元孔眼210的高度处,在前视图中,位于前大灯单元孔眼210的正后方,并且大致或基本上在前大灯单元孔眼210的竖向范围内。在多种实施方式中,内架罩150形成为至少延伸至内罩100的左右外侧附近的单个结构或单片材料件(例如,单片塑料聚合材料件,这种材料件可通过常规的模制工艺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制造)。因此,内架罩150在固定到内罩100后能提高或补偿内罩100的强度,并提高内罩100的结构稳定性或完整性,这有助于将前罩200安装到内罩100上。这又相应地使前罩与内罩通过卡扣配合接头300形成稳定的接合,如下文中进一步详述。
内架罩150提供布置在右侧的右内架部分152R和布置在左侧的左内架部分152L。左右内架部分152L、R在与内罩100的前表面附接到一起时分别形成左右内架袋154L、R。这种袋154L、R之中的每一个具有预定的内部形状和容积,用于接收和承载由骑乘者插入在其中的物品。内罩100包括内架孔口104L、R,每个内架孔口104L、R与相应的内架袋154L、R的上边界或边缘对正,以便骑乘者向内架袋154L、R中插入物品和从内架袋154L、R中抽出物品。每个内架孔口104L、R由内架罩150的上表面和内罩100的孔部形成。内罩100的孔部形成内架孔口104的后部;而且,内架罩150在从前方附接至内罩时形成内架袋154的前表面和内架孔口104的前部。相应地,内架袋154L、R的内架孔口104L、R在附接两个罩100、150时形成。如图1A、图3A-3B和图4所示,在典型情况下,右内架袋154R显著小于左内架袋154L,这是因为考虑到例如在位于内罩100后侧的上孔眼108中存在点火开关单元(未示出)的原因。因此,左内架袋154L与右内架袋154R相比在侧向和前向方向上延伸更大的距离,如图1、2、3A和3B所示。相应地,左内架袋154L有三个紧固点,比右内架袋154R的紧固点多。
在内架罩150安装到内罩100上之后,前下罩250通过非卡扣配合紧固元件(例如首先装到内罩100上的前下罩-内罩固定点360a、b、c-L、R的螺钉)安装到内罩100上。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将前下罩250装设到摩托车的主架(未示出)上,然后将内罩100附接到前下罩250上。三个固定点360a、b、c-L、R位于内罩100的下部区域中,并可包括例如内罩的前表面的凸台等结构。当前罩附接至内罩时,顶部固定点360a-L、R被前罩200遮挡住(因此这种固定点360a-L、R在图1A中未示出)。
前下罩250还在固定点350a-L、R固定在前罩200上。因此,前下罩250沿内罩100的预定下段或下部区域竖向延伸。然后,在卡扣配合接头300a-c的下方,前罩200通过非卡扣配合紧固方式经由前下罩250固定到内罩100上,因为卡扣配合接头300是侧面摩擦型,在上下方向上有空隙。
在前下罩250安装到内罩100上之后,前罩200在前下罩250的上方安装到内罩100的前侧,并分别位于内罩100和内架罩150的前方。前罩200在安装到内罩100上时沿内罩100的预定上段或上部区域竖向延伸。如下文中进一步详述,前罩200首先通过多个卡扣配合接头300安装到内罩100上,然后前罩200通过一个或多个非卡扣配合型紧固元件(例如螺钉和/或螺栓)进一步紧固到内罩100上。
这些非卡扣配合型紧固元件安装到内罩100上的多个固定点350,包括前罩-前下罩固定点350a-L、R,如图1A和1B所示;以及前罩-内罩固定点350b-L、R,如图3A所示。前罩-前下罩固定点350a-L、R位于前罩200的底部左右侧,靠近内罩的中间高度区域,与顶部前下罩-内罩固定点360a-L、R几乎处于相同的高度。前罩-前下罩固定点350a-L、R与前罩200的下侧部或外部上的对应孔眼对正。固定点360a、b、c-L、R和350a-L、R都可按照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松理解的方式包括如凸台等结构。前罩-内罩固定点350b-L、R位于内罩100的顶面的左右侧,并与前罩200的上部上的相应孔眼对正。在固定点350a-L、R处,紧固元件从向前方向紧固,在固定点350b-L、R处,紧固元件从向上方向紧固。这种固定点350a、b-L、R都位于卡扣配合接头300范围内的上下部分上,使得侧面摩擦型卡扣配合接头的上下空隙消失,实现高质量的罩配合。
如图1B所示,前罩结构10围绕或包围转向头管20、以及主架或前架构件(未示出)的部分。更确切地说,转向头管20沿竖向平分前罩200的摩托车中心线2的部分竖直地延伸,从而转向头管20相对于内罩100的外缘和前罩200的外缘沿侧向居中布置。转向头管20配置为接收转向柱(未示出),该转向柱以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松理解的方式与前叉(未示出)耦合。
如上所述,前罩200首先通过多个卡扣配合接头300紧固至内罩100。如下文中所详述,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是通过内罩100和前罩200之中的一个所带的凸形卡扣元件与内罩100和前罩200之中的另一个所带的凹形卡扣元件之间的锁定卡扣配合联接或配合接合形成的。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相对于前罩结构10的各个部分布置在预定的侧向和竖向位置和预定的朝向,并且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的接合方式使得小型摩托车的外观更好,提供高质量的形象,并有助于迅速、方便、可靠地在内罩100上安装前罩200。
在多种实施方式中,前罩结构10包括三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c,即:第一对(a)卡扣配合接头300a-L、R;第二对(b)卡扣配合接头300b-L、R;以及第三对(c)卡扣配合接头300c-L、R,这些对卡扣配合接头位于邻近、贴近或邻接前罩结构10的左右外缘的预定侧向和竖向位置。第一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L、R分别布置在前罩结构10的上部的左右侧上,位于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b-L、R的上方。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b-L、R分别布置在前罩结构10的左右侧上,位于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例如,至少稍高于内架孔口104L、R)。最后,第三对卡扣配合接头300c-L、R分别布置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下方。仅包括以与在此所述的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方式竖向布置的三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c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卡扣配合接头300的配置,这种配置能够减少卡扣配合接头的数目(从而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外观,并实现前罩200与内罩100之间的迅速、轻松和可靠的卡扣配合接合。
图4B是图4A的AA截面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卡扣配合接头300a-R,该卡扣配合接头300a-R是通过内罩100的上部所带的凸形卡扣元件310与前罩200的上部所带的对应凹形卡扣元件330之间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图5B是图5A的BB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布置在右内架孔口104R的上方和图4B的第一卡扣配合接头300a-R的下方的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b-R,该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b-R是通过内罩100所带的凸形卡扣元件310与前罩200所带的对应凹形卡扣元件330之间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图5C是图5A的CC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布置在内架孔口104R的下方的第三卡扣配合接头300c-R,该卡扣配合接头300c-R是通过前罩200所带的凸形卡扣元件310与内罩100所带的对应凹形卡扣元件330之间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左侧卡扣配合接头300L的结构与右侧卡扣配合接头300R的结构相同、基本相同或相似。
图4C是图4A的XX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左侧内架袋154L以及与之对应的内架孔口104L的典型截面轮廓,该截面轮廓是由于内罩100与内架罩150之间通过卡扣配合接头300a、b、c-L、R的卡扣配合联接而形成的。如图3B、4B和5B所示,第一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L、R的凸形卡扣元件310a-L、R和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b-L、R的凸形卡扣元件310b-L、R在内罩100上,而不是在前罩200上。换言之,前罩200带有第一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L、R的凹形卡扣元件330a-L、R以及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b-L、R的凹形卡扣元件330b-L、R,而不是带有第一和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b-L、R的凸形卡扣元件310a、b-L、R。因此,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附近,内罩100不带有(即,不包括)凹形卡扣元件330。因此,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内罩100不需要后空隙以接收和容纳向后突出的凸形卡扣元件310,如图4C所示。相反,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前罩200带有凹形卡扣元件330a、b-L、R,该凹形卡扣元件提供前空隙,用于接收和容纳内罩100所带的向前突出的凸形卡扣元件310a、b-L、R。而且,第一和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b-L、R的凸形卡扣元件310a、b-L、R和与之对应的凹形卡扣元件330a、b-L、R的锁定卡扣配合接合使得内罩100被朝前罩200向前牵拉,并牢固地紧固到前罩200上。因此,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内罩100可更向前地布置、停靠、延伸或成一定角度。而且,由于第一和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b-L、R布置在内架孔口104L、R的上方,因此第一和第二对卡扣配合接头300a、b-L、R不妨碍内架孔口104L、R和与之对应的内架袋154L、R上方的空间,因而有助于骑乘者轻松地向内架袋154L、R中插入物品和从内架袋154L、R中取出物品,如图4C所示。
如图1B、4B、5B和5C所示,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具有平行于纵轴302或沿纵轴302的预定长度。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沿其纵轴302a、b、c朝向前斜下方。但是,在从侧面观察时能够看到,每个卡扣配合接头300的纵轴302a、b、c大致或大约彼此平行。由于卡扣配合接头300的纵轴302的这种朝向,可将前罩200朝内罩100沿向后并稍向上的方向位移,从而使前罩200可以与内罩100通过卡扣配合接合。卡扣配合接头纵轴302的这种朝向有助于前罩200与内罩100之间迅速、轻松、可靠地卡扣配合接合,并且在前罩200与内罩100卡扣配合接合之前,还有助于迅速、轻松、无误地目视识别凸形和凹形卡扣元件310、330。
在多种实施方式中,前罩200的左右外缘延伸超出内罩100的相应左右外缘。另外,由于前罩200与内罩100的卡扣配合接合,前罩200的两个侧缘分别与内罩100的边缘重叠,从而沿前罩结构10的外周形成交叠部分340。例如,图4B示出了沿图4A的AA截面观察时的第一卡扣配合接头300a-R。如图4B所示,交叠部分340R形成在前罩200的外缘与内罩100的外缘相接并交叠的位置。这种交叠部分340R提高了第一卡扣配合接头300a-R的结构稳定性(例如侧向稳定性)。而且,第一凹形卡扣元件330a-R与第一凸形卡扣元件310a-R接触的接合部分X位于交叠部分340R的前方。因此,在第一凹形卡扣元件330a-R与第一凸形卡扣元件310a-R卡扣配合接合时产生的力会将内罩100朝前罩200牵拉一定距离或宽度,从而形成右侧交叠部分340R。因此,在右侧交叠部分340R处或附近的接触力在整个交叠部分340R上更好地分配,进一步有助于侧向稳定性。
交叠部分340R沿前罩结构10的外缘从至少稍高于第一卡扣配合接头300a-R的位置向下延伸,经过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b-R,并延伸到至少稍低于第三卡扣配合接头300c-R的位置。在图5B中,交叠部分340R相对于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b-R的位置以箭头示出。在图5C中,右侧交叠部分340R处于从内罩100所带的右侧第三凹形卡扣元件330c-R向外的位置。左侧交叠部分(未示出)的形成方式与右侧交叠部分340R的形成方式相同、基本相同或相似。
图6A示出了典型凸形卡扣元件310的具体附加特征,凸形卡扣元件310包括由橡胶、胶质或软弹性材料制成的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和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图6B是通过图6A的凸形卡扣元件310与凹形卡扣元件330之间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典型的卡扣配合接头300的横截面图。将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插入到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中可形成凸形卡扣配合元件310。在多种实施方式中,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包括位于一对侧壁314a、b之间的具有预定宽度w的突出壁312,该突出壁312偏离内罩100或前罩200向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的尖端316横向延伸预定长度l(取决于该卡扣配合接头300相对于内架孔口104L、R的竖向位置)。突出壁31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孔眼318,包括布置在比第二或近侧孔眼318b更靠近尖端316的位置的第一或远侧孔眼318a。第一和第二孔眼318a、b分别相对于探出件312的宽度w居中布置。典型情况下,第一孔眼318a比第二孔眼318b窄。
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包括保持在前罩200或内罩100的凹槽或凹座334中的主体313(取决于该卡扣配合接头300相对于内架孔口104L、R的竖向位置),该主体313提供内部腔体315,凸形卡扣元件的突出壁312可插入到该内部腔体315中。主体313被牢固地保持在凹槽334中,例如通过凹槽334的内表面与主体313的外周313a之间的弹性摩擦配合和/或粘合密封保持。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包括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319a、b,这两部分分别配置为与凸形卡扣元件的第一和第二孔眼318a、b卡扣配合接合并锁定。在将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插入到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中时,凸形卡扣元件的突出壁312的平坦表面可以使凸形卡扣配合件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319a、b从默认位置朝凸形卡扣配合件的主体313的外周313a位移。随着凸形卡扣元件的突出壁312被进一步插入到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的内部腔体315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319a、b所在的位置或沿着该位置存在突出壁孔眼318a、b,因此使得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319a、b回弹到其默认位置,并部分地延伸到凸形卡扣配合壁的孔眼318a、b中。在凸形卡扣配合件311b完全插入到凸形卡扣配合壁311a中之后,形成凸形卡扣配合元件310,并且凸形卡扣配合元件310插入到凹形卡扣配合元件330中,该凹形卡扣配合元件330是形成在前罩200或内罩100中的孔。在凸形卡扣元件310和凹形卡扣元件330卡扣配合到一起后,卡扣配合接头300的纵轴302相对于上述水平面4向下成角度φ(例如,φ可在大约2-15度范围内,例如5-10度,这取决于具体实施方式)。
在前罩200以卡扣配合方式接合到内罩100上后,前罩200通过紧固元件(例如螺钉和/或螺栓)进一步紧固到内罩上。如上所述,前罩的下部包括如图1A和1B所示的前罩-前下罩固定点350a-L、R(例如凸台,用于提供机械强度),该固定点用于接收将前下罩250紧固到前罩200的下部上的螺钉。由于前下罩250在固定点360a、b、c-L、R紧固到内罩100上,因此这意味着前罩200通过前下罩250紧固到内罩上。另外,如图3A所示,内罩100的上部在邻近其环孔120的位置包括第二左右前罩-内罩固定点350b-L、R,在该处,内罩100的上部和前罩200的上部通过紧固元件(例如螺栓)紧固到一起,这能进一步减小卡扣配合接头300a-c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隙,并进一步提高机械强度。
图7示出了内罩100的前表面106、以及内架罩150附接到内罩100上的典型方式。图7包括截面图DD-HH,其中示出了插入到特定的内架罩安装件160和内架罩-内架固定点400的配合对正孔眼中的紧固元件450。图7还示出了内罩100所带的处于内架孔口104L、R上方的凸形卡扣元件310a、b-L、R,这些凸形卡扣元件与第一和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a、b-L、R对应;以及内罩100所带的处于内架孔口104L、R下方的每个凹形卡扣元件330c-L、R,该凹形卡扣元件与第三卡扣配合接头300c-L、R对应。
在多种实施方式中,在内罩100上安装内架罩150是通过将形成在内架罩150的安装件160中的孔眼与形成在内罩100中的凸台400a-e对正并将自攻螺钉450通过这些孔眼插入到凸台400a-e中而实现的。每个凸台400a-e配置为接收自攻螺钉450的整个轴的长度,并将内架罩150稳固地支撑并牢固地保持在内罩的前面106上的预定位置。内架罩150具有五个固定点,并且上部160a、160d和下部160c、160e的距离与第二卡扣配合接头300b和第三卡扣配合接头300c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这意味着这些固定点160a、d、160c、e靠近第二和第三卡扣配合接头300b、c,因此这种布局使得这些卡扣配合接头300b、c的组装更容易、连接更稳定。
本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的多个方面解决了前罩通过卡扣配合接头安装到内罩上的现有摩托车罩结构的至少一种弊病、问题、限制和/或缺点。虽然在本公开中已经说明了与某些实施方式相关的特征、方面和/或优点,但是在本公开范围之内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可能具有这些特征、方面和/或优点,并且并不是所有实施方式都必须具有这些特征、方面/或优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上文公开的各种结构、部件或其替代形式可任意组合到可替代结构、部件和/或应用中。另外,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对多种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变化和/或改进,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前罩结构,包括:
围绕转向头管的前部的前罩,该前罩具有面向转向头管的后侧;以及
围绕转向头管的后部的内罩,该内罩包括面向转向头管的前侧,并在后方安装有内架,
其中,所述前罩的后侧通过多个卡扣配合接头附接至所述内罩的前侧,多个卡扣配合接头之中的每一个是通过凸形卡扣元件与凹形卡扣元件的卡扣配合接合形成的,
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内架对应的内架孔口的上方,所述内罩带有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并且,在所述内架孔口的下方,所述前罩带有所述凸形卡扣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所述内罩包括构成所述内架孔口的一部分的孔部,其中,有内架罩从前方安装到所述内罩上,与所述内罩的孔部一起形成所述内架孔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从侧面观察时:
在所述前罩的上部布置有第一卡扣配合接头,
在第一卡扣配合接头的下方和所述内架孔口的上方布置有第二卡扣配合接头,第一和第二卡扣配合接头包括由所述前罩所带的所述凹形卡扣元件和由所述内罩所带的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并且
在所述内架孔口的下方布置有第三卡扣配合接头,并且第三卡扣配合接头包括由所述前罩所带的所述凸形卡扣元件和由所述内罩所带的所述凹形卡扣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每个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朝向前斜下方,并且每个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与其它卡扣配合接头的纵轴彼此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所述前罩的左右外侧形成分别从外侧与所述内罩的左右外侧交叠的交叠部分,其中,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卡扣配合接头的接合部分布置在所述交叠部分的前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所述内架罩一体形成为延伸至所述内罩的左右外侧附近,从而分别提供右内架袋和左内架袋,其中,所述内架罩通过所述第二卡扣配合接头与所述第三卡扣配合接头之间的上下紧固元件紧固到所述内罩上。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
所述卡扣配合接头具有侧向连接力,
所述前罩和所述内罩通过布置在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接头上方的紧固元件彼此紧固,
前下罩和所述前罩的下部通过紧固元件彼此紧固,并且
前下罩通过紧固元件从前方紧固到所述内罩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前罩结构,其中:
所述卡扣配合接头具有侧向连接力,
所述前罩和所述内罩通过布置在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接头附近的紧固元件彼此紧固,
前下罩和所述前罩的下部通过紧固元件彼此紧固,并且
前下罩通过紧固元件从前方紧固到所述内罩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TH2014/000054 WO2016093774A1 (en) | 2014-12-11 | 2014-12-11 | Frontal cove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4313A CN107074313A (zh) | 2017-08-18 |
CN107074313B true CN107074313B (zh) | 2019-07-19 |
Family
ID=56107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82804.9A Active CN107074313B (zh) | 2014-12-11 | 2014-12-11 | 摩托车前罩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230154B1 (zh) |
JP (1) | JP6494758B2 (zh) |
CN (1) | CN107074313B (zh) |
WO (1) | WO2016093774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3021A (zh) * | 2004-03-25 | 2005-09-28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前面板固定装置 |
CN101249857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
CN102556230A (zh) * | 2010-11-30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CN202358244U (zh) * | 2011-11-29 | 2012-08-01 | 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前面罩与挡风板的扣合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33975A (ja) * | 1982-02-04 | 1983-08-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のトランク装置 |
JP3469070B2 (ja) * | 1997-11-25 | 2003-1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JP4248616B2 (ja) * | 1998-01-16 | 2009-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装置 |
DE19963721B4 (de) * | 1999-12-29 | 2006-05-11 | A. Raymond & Cie | Kunststoffklammer zur lösbaren Verbindung einer Verkleidungsplatte mit einem Trägerteil |
AUPS312302A0 (en) * | 2002-06-19 | 2002-07-18 | Telezygology Inc |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fixing and release systems |
JP5097067B2 (ja) * | 2008-09-19 | 2012-12-12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部品取付構造 |
JP5577120B2 (ja) * | 2010-03-16 | 2014-08-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
2014
- 2014-12-11 EP EP14908024.4A patent/EP323015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12-11 CN CN201480082804.9A patent/CN107074313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JP JP2017526631A patent/JP64947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WO PCT/TH2014/000054 patent/WO201609377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3021A (zh) * | 2004-03-25 | 2005-09-28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前面板固定装置 |
CN101249857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
CN102556230A (zh) * | 2010-11-30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CN202358244U (zh) * | 2011-11-29 | 2012-08-01 | 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前面罩与挡风板的扣合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30154B1 (en) | 2019-06-26 |
WO2016093774A8 (en) | 2016-07-21 |
WO2016093774A1 (en) | 2016-06-16 |
EP3230154A4 (en) | 2018-05-09 |
CN107074313A (zh) | 2017-08-18 |
EP3230154A1 (en) | 2017-10-18 |
JP6494758B2 (ja) | 2019-04-03 |
JP2017536289A (ja) | 2017-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28539A (zh) | 具有轮拱挡板的轮拱 | |
CN104767078B (zh) | 设备用连接器 | |
USD558736S1 (en) | Speaker | |
USD976179S1 (en) | Vehicle door | |
USD962505S1 (en) | Vehicle headlight | |
US20170245572A1 (en) | Cap for allowing decoration with assembly block or toy | |
US7891714B2 (en) | Structure of rear bumper cover | |
CN102897221A (zh) | 车身结构 | |
US20200171998A1 (en) | Integrated lamp-and-camera module | |
CN104512259B (zh) | 具有撕裂缝线的组合仪表面板 | |
USD896757S1 (en) | Connector adaptor | |
JPH11299929A (ja) | ダイビングフェイスマスク | |
USD966025S1 (en) | Screen | |
CN107074313B (zh) | 摩托车前罩安装结构 | |
USD624892S1 (en) |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8197107B2 (en) | Housing structure of door mirror | |
EP1293234A1 (en) | Swimming goggles | |
KR101087499B1 (ko) | 방독면 고글 체결구조 | |
KR102012031B1 (ko) | 룸미러와 보조미러 사이에 개재된 브래킷 | |
USD627319S1 (en) | Television receiver | |
CN110505986B (zh) | 雨刷片与雨刷臂的结合结构及雨刷片 | |
CN115912941A (zh) | 一种实现储能系统遮线罩快速拆装的防脱结构及遮线罩 | |
KR200374137Y1 (ko) | 차량용 사각지대감시 카메라 | |
US20090196057A1 (en) | Side Lights For Work Vehicles | |
CN215452807U (zh) | 一种实现储能系统遮线罩快速拆装的防脱结构及遮线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