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2831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2831B
CN107072831B CN201580056416.8A CN201580056416A CN107072831B CN 107072831 B CN107072831 B CN 107072831B CN 201580056416 A CN201580056416 A CN 201580056416A CN 107072831 B CN107072831 B CN 107072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fiber
sheet
fibers
nonwoven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64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2831A (zh
Inventor
渡边绘里香
加藤隆弘
石黑健司
中野康宏
牧野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24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044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958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032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7922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6021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072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2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2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2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正面片(2)包含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在宽度方向Y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1)。正面片(2)在凹条部(14)与邻接的下侧片(6)接合。无纺布(1)至少以高延伸度纤维作为原料。下侧片(6)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凸条部(13)具有中空构造。凸条部(13)的侧部区域(14c)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期卫生棉或抛弃式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已知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吸收性物品。例如,本申请人提出了使多个褶状部相互平行地形成的凹凸形成用片在各褶状部间线状地接合于基材片而成的正面片(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由透液性的纤维无纺布形成且被赋型为波形状的正面片。波形状在正面片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波形状的顶部与底部在与正面片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波形状的顶部区域与底部区域之间的壁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或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具有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垄状凸部的正面片。在各凸部的两侧,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右侧邻接位置和左侧邻接位置交替地赋予了点状的凹压纹,该凹压纹整体上呈交错状地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658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13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3-244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1的正面片,发挥能够将被吸收至褶状部间的黏性相对较高的液体与穿着者的肌肤隔离等的效果。然而,对于被大量地供给尿或黏度相对较低的液体的情况下的吸收性,期望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吸收性物品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于正面片,故而在被供给大量液体的情况下,存在从宽度方向的两端漏出(所谓的侧漏)或对穿着者的肌肤造成黏腻感的担心。
进而,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沿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于正面片,所以能确保沿该方向的透气性,但关于与其正交的方向,凸部成为透气的障碍。如此,在现有技术中,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难以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这两者确保充分的透气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在上述凹条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
上述无纺布至少以高延伸度纤维为原料。
上述下侧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
上述凸条部在上述无纺布与上述下侧片之间具有中空构造。
上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该两者之间的侧部区域,上述凸条部的顶部由该顶部区域形成,上述凹条部的底部由该底部区域形成。
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放大截面图。
图3为用于图1所示的卫生护垫的吸收体的截面图。
图4为将图1所示的卫生护垫的肌肤相对面侧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为说明构成图4所示的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彼此通过热熔接部而固定的状态的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卫生护垫的肌肤相对面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适当地用于制造图4所示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a)、图10(b)和图10(c)为说明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的1根构成纤维中,形成多个小径部与大径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的立体图。
图12(a)为图11的II-II线放大截面图,图12(b)为表示图11所示的失禁护垫的吸收体的背面(非肌肤抵接面侧的面)的图。
图13为将图11所示的失禁护垫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图14为表示正面片的凹条部与下侧片的接合部的配置例的失禁护垫的肌肤抵接面的局部选取放大俯视图。
图15为表示形成高密度部的压缩部的配置的另一例的吸收体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以下,也简称为“卫生护垫10”)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II-II线放大截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卫生护垫10包括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3和设置于该两片2、3间的吸收体4。不透液性包含液体难透过性。卫生护垫10具有纵长的形状,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与穿着卫生护垫10时的穿着者的前后方向一致,宽度方向Y为于俯视卫生护垫10时与长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卫生护垫10具有长度方向中央部收细的俯视长圆形状。
正面片2和背面片3的从吸收体4的周缘延出的部分在卫生护垫10的周缘部7相互接合。在卫生护垫10的背面片3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设置有用以固定于短裤等内裤的黏着部(省略图示)。肌肤抵接面为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为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相反侧(通常为内裤侧)的面。
卫生护垫10的吸收体4包含吸收性片42,更具体而言,吸收性片42包含以2层以上层叠的层叠体。2层以上的层叠体可为如例如图3所示那样,折叠一片吸收性片并且将其层间接合而制成的层叠体,也可以为将单片的吸收性片贴合多片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另外,也可以在2层以上的层叠体的层间或单面上配置添加的吸收性片而一部分厚度形成得较厚的吸收体。
在卫生护垫10中,作为吸收性片42,使用含有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片。作为吸收性片,优选使用如下所述的吸收性片等,即:经由湿润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所产生的黏着力或另外添加的粘合剂或接合性纤维等黏合剂,使构成纤维间或构成纤维与吸水性聚合物之间结合而成为片状的吸收性片。另外,作为吸收性片,也可以使用利用日本专利特开平8-246395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制造的吸收性片;在使随着气流被供给的粉碎纸浆和吸水性聚合物堆积后,向利用粘合剂(例如乙酸乙烯酯为粘合剂、PVA(polyvinylalcohol,聚乙烯醇)等)而凝固的干式片、纸或无纺布之间涂敷热熔粘合剂等之后,散布高吸水性聚合物而获得的吸收性片;在纺粘或熔喷无纺布制造步骤中调配高吸水性聚合物而获得的吸收性片等。这些吸收性片也可以不以2层以上层叠而以单层构造的吸收体的形式使用。另外,层叠的情况下的层间也可以不接合。
吸收体4的厚度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另外,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上且2mm以下。吸收体4的厚度通过下述方法来测定。
使用具有2个平行加压面(固定加压面和可动加压面)的即孔雀K式精密测定器(型号R1-C)测定厚度T。在测头可动加压面的直径为5mm、压力为100kPa以下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测定用试验片的大小设为下述板的大小以上。在试验片上放置20mm×20mm的板(质量5.4g),以2mm/s的速度操作测头可动加压面,与抵接该板,读取刚稳定后的值。加压面间(施加于试验片的压力)的压力成为1.3kPa以下。
作为背面片3的形成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先前用于吸收性物品的背面片的各种材料等,例如可以使用不透液性或拨水性的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
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中的正面片2包含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1。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正面片2在其凹条部14与邻接的下侧片6接合于接合部14s,凸条部13在无纺布1与下侧片6之间具有中空构造。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如下述图6所示,包含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17和小径部16、16的纤维11。
对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中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中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以下也称为“无纺布1”)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图4所示的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的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无纺布1为具有多个将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参照图6)的无纺布。另外,在无纺布1中,如图4所示,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延伸的“一个方向”为与卫生护垫10的长度方向X相同的方向,也表述为一个方向(X方向)。
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无纺布1具有: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现凸状的多个凸条部13;和位于相邻的凸条部13、13彼此之间的凹条部14。凹条部14其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现凹状。换言之,凹条部14为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下方呈现凸状。而且,多个凸条部13分别在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方向)连续地延伸,多个凹条部14也呈在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连续地延伸的槽状。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相互平行,且在与上述一个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如图5所示,沿厚度方向Z对无纺布1进行截面观察时,无纺布1包括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13c。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在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方向)上连续地延伸。在沿厚度方向Z对无纺布1进行截面观察时,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是将无纺布1的Z方向的厚度分成三等份,将厚度方向Z的上方的部位设为顶部区域13a,将中央的部位设为侧部区域13c,将下方的部位设为底部区域13b来加以区分。凸条部13的顶部由顶部区域13a形成。凹条部14的底部由底部区域13b形成。
如下所述,无纺布1是使用相互啮合的一对凹凸辊401、402对纤维片1a实施凹凸加工来制造的。上述无纺布1的长度方向X是指与对纤维片1a(参照图8)实施凹凸加工来制造无纺布1时的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与上述无纺布1的X方向正交的方向Y是指与和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图5所示,对无纺布1沿其厚度方向Z进行观察时,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所谓纤维密度是指无纺布1的截面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的根数。因此,侧部区域13c的纤维的根数比顶部区域13a和底部区域13b少(纤维间距离较大),成为疏松的区域。因此,侧部区域13c的透气性比顶部区域13a和底部区域13b高。其结果为,使用无纺布1作为正面片2的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在其穿着状态下,空气沿凹条部14流通,并且在凸条部13中,空气经由侧部区域13c在与凸条部13正交的方向上流通。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成为在肌肤相对面侧在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中的任一个方向上空气均流通的构造,因此肌肤相对面侧的透气性良好,不易产生穿着状态下的闷热。并且,由于由无纺布1构成的凸条部13与凹条部14交替地形成,故而在卫生护垫10的穿着状态下,正面片2的凹凸构造容易追随穿着者的动作,肌肤触感良好。
尤其,如图1所示,将卫生护垫10的各侧缘形成为组合曲线而成的形状,且在长度方向前方区域10A和后方区域10B,使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并且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10C,使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内侧呈凸状地弯曲,由此使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10C的宽度变得最窄,由此,易于有效率地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排出水蒸汽。由此,也不易引起卫生护垫10的穿着状态下的闷热。
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b)优选为0.15以上且0.9以下,进而优选为0.2以上且0.8以下。具体而言,关于无纺布1的纤维密度的值,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另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优选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另外,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纤维密度的测定方法如下。
[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将无纺布沿厚度方向Z截断。关于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将无纺布的截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时的上方的部位即顶部区域13a进行放大观察(调整为纤维截面能够计测到30~60根左右的倍率,150~500倍),对每固定面积(0.5mm2左右)的通过上述截断面截断的纤维的截面数进行计数。接着,换算成每1mm2的纤维的截面数,将其设为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测定在3个部位进行,取其平均值设为该样品的纤维密度。同样地,关于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对将无纺布的截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时的下方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出。同样地,关于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对将无纺布的截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时的中央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出。此外,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如上所述,凸条部13的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即,虽然优选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低于顶部区域13a和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但该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优选不为零。换言之,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优选为超过0根/mm2。所谓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为零是指在侧部区域13c形成有贯通孔。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侧部区域13c不形成贯通孔。在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为零的情况下,即在侧部区域13c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容易经由该贯通孔产生回液,或凸条部13易被压扁。若为了不产生这些因形成贯通孔所导致的不良情况而减少贯通孔的形成个数,则由此导致与凸条部13正交的方向上的空气的流通性降低。如此,在侧部区域13c形成贯通孔时存在各种不良情况,相对于此,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降低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则具有能够防止回液或凸条部13的压扁,同时能够确保与凸条部13正交的方向上的空气的流通性的优点。
由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构成的无纺布1的凹凸构造优选为至少形成于卫生护垫10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区域。由此,能够在最容易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部位设置凹凸构造,因此可靠地发挥上述防闷热的效果和对穿着者的动作的追随效果。尤其,就使这些效果更显著的方面而言,优选正面片2在比周缘部7(参照图1)靠内侧的整个区域具有凹凸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中,优选至少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10C,将吸收体4的各侧缘4a形成为直线状,且将该侧缘4a的延伸的方向设为与上述凹凸构造、即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的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由此,在吸收体4的侧缘4a,正面片2容易弯曲,减轻卫生护垫10的穿着不适感。所谓「大致平行」,包含完全平行的情形和以角度为3度以内交叉的情形。
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包含高延伸度纤维。此处,所谓构成纤维11包含的高延伸度纤维,不仅指在原料纤维的阶段为高延伸度的纤维,而且指在所制造的无纺布1的阶段也为高延伸度的纤维。作为「高延伸度纤维」,除具有弹性(弹性体)而进行伸缩的伸缩性纤维以外,还可以列举: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33]所记载的在以低速进行熔融纺丝而获得复合纤维后,不进行延伸处理而进行加热处理和/或卷缩处理,由此获得的通过加热使树脂的结晶状态发生变化而长度延伸的热伸长性纤维;或者,使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树脂,将纺丝速度设为相对较低的条件而制造的纤维;或者,在结晶化度较低的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或聚丙烯中干混(Dry blend)聚乙烯进行纺丝而制造的纤维等。这些纤维中,高延伸度纤维优选为具有热熔接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芯鞘型复合纤维可以为同心的芯鞘型,也可以为偏心的芯鞘型,可以为并列型,也可以为异形型,优选为同心的芯鞘型。从无论纤维采用何种形态的情况下,均制造出柔软且肌肤触感等良好的无纺布等的观点考虑,高延伸度纤维的纤度在原料阶段优选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优选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不仅包含高延伸度纤维,也可以包含其它纤维而构成,但优选为仅由高延伸度纤维构成。作为其它纤维,例如可以列举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成分且被实施了延伸处理而成的非热伸长性的芯鞘型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或原本不具有热熔接性的纤维(例如棉或纸浆等天然纤维、人造丝或醋酸纤维等)等。在无纺布1包含高延伸度纤维且也包含其它纤维而构成的情况下,该无纺布1中的高延伸度纤维的比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作为高延伸度纤维的热伸长性复合纤维是在原料阶段实施过未延伸处理或弱延伸处理的复合纤维,例如具有构成芯部的第1树脂成分与构成鞘部的含有聚乙烯树脂的第2树脂成分,第1树脂成分具有高于第2树脂成分的熔点。第1树脂成分是体现该纤维的热伸长性的成分,第2树脂成分是体现热熔接性的成分。第1树脂成分和第2树脂成分的熔点是使用示差扫描型热量计(精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DSC6200),以升温速度10℃/min对较细地裁断的纤维试样(样品重量2mg)进行热分析,测定各树脂的熔解峰温度,并以该熔解峰温度进行定义。在通过该方法无法明确地测定第2树脂成分的熔点的情况下,将该树脂定义为“不具有熔点的树脂”。在此情况下,作为第2树脂成分的分子开始流动的温度,将第2树脂成分熔接至能够计测纤维的熔接点强度的程度的温度作为软化点,使用该软化点代替熔点。
作为构成鞘部的第2树脂成分,如上所述含有聚乙烯树脂。作为该聚乙烯树脂,可以列举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尤其,优选密度为0.935g/cm3以上且0.965g/cm3以下的高密度聚乙烯。构成鞘部的第2树脂成分优选为聚乙烯树脂单体,但也能够混合其它树脂。作为混合的其它树脂,可列举聚丙烯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但,构成鞘部的第2树脂成分优选为鞘部的树脂成分中的50质量%以上、尤其7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为聚乙烯树脂。另外,该聚乙烯树脂的微晶尺寸优选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更优选为11.5nm以上且18nm以下。
作为构成芯部的第1树脂成分,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熔点高于鞘部的构成树脂即聚乙烯树脂的树脂成分。作为构成芯部的树脂成分,例如可列举聚丙烯(PP)等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树脂除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类树脂等。进而,也能够使用聚酰胺类聚合物或树脂成分为2种以上的共聚物等。也能够混合使用多种树脂,在这情况下,芯部的熔点设为熔点最高的树脂的熔点。从无纺布的制造容易的方面考虑,构成芯部的第1树脂成分的熔点与构成鞘部的第2树脂成分的熔点之差(前者-后者)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150℃以下。
作为高延伸度纤维的热伸长性复合纤维中的第1树脂成分的优选取向指数根据所使用的树脂自然会不同,例如在第1树脂成分为聚丙烯树脂的情况下,取向指数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而优选为25%以下。在第1树脂成分为聚酯的情况下,取向指数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而优选为10%以下。另一方面,关于第2树脂成分,其取向指数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进优选为30%以上。取向指数成为构成纤维的树脂的高分子链的取向程度的指标。而且,通过第1树脂成分和第2树脂成分的取向指数分别为上述值,使热伸长性复合纤维通过加热而伸长。
第1树脂成分和第2树脂成分的取向指数通过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27]~[0029]所记载的方法来求出。另外,热伸长性复合纤维中的各树脂成分达成如上所述的取向指数的方法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33]~[0036]。
另外,高延伸度纤维的延伸度在原料阶段优选为100%以上,优选为200%以上,尤其优选为250%以上。另外,高延伸度纤维的延伸度在原料阶段优选为800%以下,优选为500%以下,尤其优选为400%以下。具体而言,高延伸度纤维的延伸度在原料阶段优选为100%以上且800%以下,更优选为200%以上且500%以下,进而优选为250%以上且400%以下。通过使用具有该范围的延伸度的高延伸度纤维,该纤维在延伸装置内顺利地被拉伸,上文所述的自小径部向大径部的变化点邻接于熔接部,肌肤触感变得良好。
高延伸度纤维的延伸度为依据JISL-1015,以测定环境温湿度20±2℃、65±2%RH、拉伸试验机的夹持间隔20mm、拉伸速度20mm/min的条件下的测定作为基准。此外,从已经制造出的无纺布取纤维来测定延伸度时,不能将夹持间隔设为20mm的情况下,即测定的纤维的长度不满20mm时,将夹持间隔设定为10mm或5mm而进行测定。
作为高延伸度纤维的热伸长性复合纤维中的第1树脂成分与第2树脂成分的比率(质量比,前者:后者)在原料阶段优选为10:90~90:10,优选为20:80~80:20,尤其更优选为50:50~70:30。热伸长性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根据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使用适当的长度。在例如如下所述那样通过梳棉法制造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为将纤维长度设为30~70mm左右。
作为高延伸度纤维的热伸长性复合纤维的纤维直径在原料阶段根据无纺布的具体用途而适当选择。在使用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尤其优选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的结构。上述纤维直径通过如下方法来测定。
[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
作为纤维的纤维直径,使用显微镜VH-8000(基恩斯(KEYENCE)公司制造)将纤维的截面放大至200倍~800倍进行观察而测定纤维的直径(μm)。纤维的截面为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截断纤维而获得。对于所提取的1根纤维,在5个部位测定近似于圆形时的纤维直径,将分别测定所得的5处的值的平均值作为纤维的直径。
在原料阶段,作为高延伸度纤维即热伸长性复合纤维,除上述热伸长性复合纤维以外,也能够使用日本专利第4131852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5-35083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30303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899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901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902号公报等所记载的纤维。
无纺布1优选为,如图6所示,在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1根构成纤维11时,该构成纤维11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具有由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17。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1根构成纤维11时,从将与其它构成纤维11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纤维直径较小的小径部16以大致相同的纤维直径延伸形成。而且,当关注该1根构成纤维11时,在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各自延伸出的小径部16、16彼此之间,纤维直径比小径部16大的大径部17以大致相同的纤维直径延伸形成。详细地进行叙述,无纺布1具有以下述方式形成的构成纤维11: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11时,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中的一个熔接部12向另一个熔接部12去,依序配置有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1个大径部17、另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
如上所述,低刚性的小径部16以与无纺布1的刚性较高的部位即熔接部12相邻的方式存在,由此无纺布1的柔软性提高,肌肤触感变良好。另外,越具有多个大径部17、换言之在构成纤维11存在越多低刚性的小径部16,则无纺布1的柔软性越进一步提高,肌肤触感变得越进一步良好。
如图6所示,在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1根构成纤维11时,无纺布1具有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包括多个(无纺布1中为2个)大径部17的构成纤维11。详细地进行叙述,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11时,无纺布1包括以下述方式形成的构成纤维11: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中的一个熔接部12向另一个熔接部12去,依序配置有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第1个大径部17、小径部16、第2个大径部17、另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从提高肌肤触感的观点和防止无纺布强度降低的观点出发,无纺布1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11时,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优选具有1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大径部17,从提高肌肤触感和无纺布强度降低的观点出发,进而优选具有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大径部17。
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具体而言,从提高肌肤触感的观点考虑,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直径L16)优选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进而优选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7.5μm以上16μm以下。从提高肌肤触感的观点考虑,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7)优选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小径部16和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6、L17)以与上述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同样的方式来测定。
另外,如图6所示,关于无纺布1,在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1根构成纤维11时,从邻接于熔接部12的小径部16向大径部17的变化点18优选为配置于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此处,所谓无纺布1的变化点18,不包括从以较小的纤维直径延伸的小径部16向以纤维直径比小径部16大的纤维直径延伸的大径部17连续地逐渐变化的部位或者连续地以多个阶段变化的部位,而是意味着纤维直径极端地以一段变化的部位。另外,在上述1根构成纤维11为热伸长性复合纤维的情况下,所谓无纺布1的变化点18,不包含因在构成芯部的第1树脂成分与构成鞘部的第2树脂成分之间产生剥离而纤维直径发生变化的状态,而是始终意味着纤维直径由于延伸而变化的部位。
另外,所谓变化点18配置在从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是指,随机提取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如图6所示那样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以能够观察到构成纤维11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间的方式(100倍~300倍)对该构成纤维11进行放大观察。继而,将相邻的熔接部12、12的中心彼此的间隔T分成3等份,划分为一方熔接部12侧的区域AT、另一方熔接部12侧的区域BT、中央区域CT。而且,变化点18配置于上述区域AT或上述区域BT。另外,所谓变化点18配置于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的无纺布1,是指随机提取20根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时,将变化点18配置于上述区域AT或上述区域BT的构成纤维11在20根构成纤维11中至少有1根以上的无纺布。具体而言,从提高肌肤触感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根以上,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尤其优选为10根以上。
无纺布1形成为,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及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多。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具体而言,关于无纺布1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另外,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如下。
[构成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或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
关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将无纺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时的上方的部位即顶部区域13a的顶点附近进行放大观察(调整为纤维截面能够计测到30~60根左右的倍率,50~500倍),随机提取20根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对20根构成纤维11内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数进行计数。将其设为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测定对3个部位进行,取其平均值设为该样品的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同样地,关于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对将无纺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时的下方的部位即底部区域13b的底点附近进行测定而求出。同样地,关于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对将无纺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时的中央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出。此外,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关于无纺布1的厚度,将无纺布1的侧视时的整体的厚度设为片厚度TS,将其凹凸地弯曲的无纺布1的局部的厚度设为层厚度TL。片厚度TS根据用途适当调节即可,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或子层的情况下,优选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设为该范围,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较快,能够抑制从吸收体的回液,而且实现适度的缓冲性。另外,即便施加负载,也能够维持凸条部13的形状。
层厚度TL也可以在无纺布1内的各部位不同,根据用途适当调节即可。顶部区域13a的层厚度TL1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底部区域13b的层厚度TL2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侧部区域13c的层厚度TL3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通过各层厚度TL1、TL2、TL3的关系设为该范围,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较快,能够抑制自吸收体的回液,进而实现适度的缓冲性。
片厚度TS和层厚度TL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片厚度TS的测定方法是在对无纺布1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进行测定。厚度测定器为使用欧姆龙(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为测定10处,算出它们的平均值而设为厚度。
层厚度TL的测定法为通过KEYENCE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900将片的截面以约20倍左右放大,由此测定各层的厚度。
俯视无纺布1时,在Y方向上相邻的凸条部13的顶部彼此之间的节距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10mm以下。凸条部13的高度H(参照图4)优选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高度H为以显微镜观察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Z的截面,在无负载下进行测定。
另外,无纺布1的克重以其整体的平均值计优选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的表面,在原料阶段也能够附着少量的纤维着色剂、抗静电特性剂、润滑剂、亲水剂等纤维处理剂。
作为使纤维处理剂附着于构成纤维11的表面的方法,能够无特别限制地采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利用喷涂的涂敷、利用狭缝式涂敷机的涂敷、利用转印的涂敷、浸渍于纤维处理剂等。这些处理能够对网化前的纤维进行,也能够在通过各种方法将纤维网化后进行。但是,必须在比下述的热风吹送处理之前进行处理。表面附着了纤维处理剂的纤维例如通过热风送风式干燥机在比聚乙烯树脂的熔点充分低的温度(例如120℃以下)下进行干燥。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中的正面片2为在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凹条部14的各自通过热熔接与邻接的下侧片6接合。本实施方式中的下侧片6为配置于正面片2与吸收体4之间的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第二片6。作为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一般能够使用无纺布。
正面片2的凹条部14在卫生护垫1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与第二片6接合,该接合部14s在位于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密封部7间,能够在其间沿卫生护垫10的长度方向X断续地形成。通过将正面片2与第二片6断续地接合,能够确保两片间的透气性,能够进一步减轻卫生护垫10的穿着状态下的闷热。但是,也能够将正面片2与第二片6在整个长度方向X上连续地接合。
正面片2与第二片6的接合并不限定于上述热熔接,也能够采用利用热熔型粘合剂等粘合剂的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能够使第二片6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的长度比正面片2短。或者,也能够使第二片6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的长度与正面片2相同。
通过将具有凹凸构造的正面片2与平坦的第二片6接合,正面片2的凹凸构造成为即便对其施加负载,凸条部13的中空构造也不易被压扁的构造。例如,优选在对卫生护垫10自其正面片2侧施加4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进而优选在施加20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所谓「能够维持中空构造」是指在施加负载后,也在凸条部13的内部存在空间,允许空间的形状相比于施加负载前产生变形。在凸条部13的内部是否存在空间,是通过将正面片与第二片6的接合体沿厚度方向Z截断而形成截面,并以显微镜观察该截面来确认。4g/cm2的负载为设想将卫生护垫10安装于短裤,穿着该短裤时施加于卫生护垫10的压力。20g/cm2的负载为设想在卫生护垫10的穿着状态下穿着者坐在椅子上时施加于卫生护垫10的压力。
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为高延伸度纤维时也有助于凸条部13不易被负载压扁。详细而言,在下述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纤维片1a(参照图8)延伸而制造无纺布1时,若纤维因延伸而被截断,则即便形成有凸条部13,相对压缩的强度也降低。对此,通过使用高延伸度纤维,而在纤维片1a的延伸过程中不易产生纤维的截断,能够顺利地形成上述低纤维密度的侧部区域13c,同时有效地防止凸条部13的强度降低。
作为构成第二片6的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能够使用通过各种制法而获得的无纺布。例如,能够使用在利用梳棉法或气流成网法所获得的纤维网布通过热风法形成纤维彼此的热熔接点的热风无纺布、在利用梳棉法所得的纤维网布利用热辊法形成纤维彼此的热熔接点的热辊无纺布、热压纹无纺布、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树脂粘合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
尤其,作为无纺布,优选使用视密度为0.005g/cm3以上且0.5g/cm3以下、尤其为0.01g/cm3以上且0.1g/cm3以下的蓬松的无纺布。通过使用蓬松无纺布作为第二片6,该第二片6作为隔离吸收体4与正面片2之间的隔件发挥功能,促进吸收体4与正面片2之间的空气的流通。由此,也进一步防止卫生护垫10的穿着状态下的闷热。作为蓬松无纺布,例如能够优选使用热风无纺布、气流成网无纺布、树脂黏合无纺布等。
另外,在卫生护垫10的至少长度方向中央区域10C,使吸收体4的宽度比正面片2的宽度和第二片6的宽度的任一者都窄,由此,易于保持正面片2的宽度和第二片6的左右的侧部中从吸收体4的侧缘4a(参照图2)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的部分的干燥状态。其结果为,即便在吸收体4吸收了液体后,也不易破坏卫生护垫10的左右的侧部的水蒸汽的透过性。因此,进一步降低穿着状态下的闷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护垫10中,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为通过具有如下步骤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来适当地制造:熔接步骤,其为在熔接部将包含高延伸度纤维的纤维网的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纤维片;和使上述纤维片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延伸步骤。关于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能够列举上述无纺布1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为例,参照图8来进行说明。图8中示意性地表示用于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制造装置100。制造装置100为适当地用于热风无纺布的制造装置。制造装置100自制造步骤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序具有网形成部200、热风处理部300、延伸部400及下侧片接合部500。
如图8所示,在网形成部200具有网形成装置201。作为网形成装置201,使用梳棉机。作为梳棉机,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与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相同的梳棉机。也能够使用其它网制造装置、例如气流成网装置代替梳棉机。
如图8所示,热风处理部300具有罩301。在罩301内,能够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另外,热风处理部300具有包含透气性网状物的环形状的输送带302。输送带302在罩301内旋转。输送带30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或金属形成。
在罩301内吹送的热风的温度和热处理时间优选以纤维网1b的构成纤维11所含的高延伸度纤维的交点进行热熔接的方式来调整。更具体而言,热风的温度优选调整为相对于纤维网1b的构成纤维11内的熔点最低的树脂的熔点高0℃~30℃的温度。热处理时间优选对应于热风的温度调整为1秒~5秒。另外,从促进构成纤维11彼此进一步的交络的观点考虑,热风的风速优选为0.3m/秒~1.5m/秒左右。另外,输送速度优选为5m/min~100m/min左右。
如图8及图9所示,延伸部400具有能够彼此啮合的一对凹凸辊401、402。一对凹凸辊401、402形成为可加热,大径凸部403、404和小径凹部(未图示)分别在辊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形成。凹凸辊401、402可加热也可不加热,对凹凸辊401、402加热时的加热温度,从使后述的纤维片1a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延伸度纤维容易延伸的观点考虑,优选设为高延伸度纤维内的玻璃转化温度最高的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以上、且为高延伸度纤维内的熔点最低的树脂的熔点以下。更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转化温度高10℃的温度以上且为比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进而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转化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且为比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例如,纤维中作为芯/鞘构造的纤维使用玻璃转化温度67℃、熔点258℃的PET(芯)/玻璃转化温度-20℃、熔点135℃的PE(鞘)时进行加热时,优选加温至67℃以上且135℃以下,更优选加温至77℃以上且125℃以下,进而优选加温至87℃以上且115℃以下。
另外,如图9所示,于制造装置100中,凹凸辊401的在辊轴方向上相邻的大径凸部403、403彼此的间隔(节距)、以及凹凸辊402的在辊轴方向上相邻的大径凸部404、404彼此的间隔(节距)为相同的间隔(节距)w,从纤维片1a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延伸度纤维在延伸装置内顺利地伸长、之前叙述的从小径部向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邻接于熔接部而肌肤触感良好的观点考虑,间隔(节距)w优选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1.5mm以上且8mm以下。从相同的观点考虑,如图9所示,一对凹凸辊401、402的压入量t(在辊轴方向上相邻的大径凸部403的顶点与大径凸部404的顶点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特别优选为1.2mm以上且2.5mm以下。而且,从相同的观点考虑,机械延伸倍率优选为1.5倍以上且3.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7倍以上且2.8倍以下。
下侧片接合部500包括凹凸辊402和表面平滑的平辊501,在凹凸辊402的大径凸部404与平辊501的周面之间,通过加热和加压将为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和下侧片6接合。
对使用具有以上构成的制造装置100的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在网形成部200中,使用具有作为高延伸度纤维的热伸长性复合纤维的短纤维状的构成纤维11作为原料,利用作为梳棉机的网布形成装置201形成纤维网1b(网布形成步骤)。通过网布形成装置201所制造的纤维网布1b处于其构成纤维11彼此较松地络合的状态,并未获得作为片的保形性。
继而,如图8所示,将包含高延伸度纤维的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在熔接部12热熔接而形成纤维片1a(熔接步骤)。具体而言,纤维网布1b在输送带302上被输送,利用热风处理部300,在通过罩301内的期间,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当像这样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时,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彼此进一步交络,同时络合了的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参照图10(a)),制造出具有片状的保形性的纤维片1a。
继而,如图8所示,使熔接后的纤维片1a在一个方向延伸(延伸步骤)。具体而言,将具有作为片的保形性的熔接后的纤维片1a在一对凹凸辊401、402之间输送,如图10(a)~图10(c)所示,使纤维片1a延伸,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一根构成纤维11中,形成由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17,并且在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形成从该小径部16向该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详细地进行叙述,将图10(a)所示的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在熔接部12热熔接的纤维片1a在一对凹凸辊401、402之间输送,使纤维片1a在与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上延伸。纤维片1a在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上延伸时,图10(a)所示的将构成纤维11彼此固定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区域在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上积极地被伸长。尤其是,如图10(b)所示,在将构成纤维11彼此固定的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产生局部收缩,关于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一根构成纤维11,在两端形成2个小径部16、16,由该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部分成为大径部17,形成由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大径部17。由于像这样在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产生局部收缩,因此从小径部16向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形成在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
而且,关于一部分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一根构成纤维11,如图10(c)所示,在留有能够伸长的余地(伸长范围)的状态下,进一步在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上延伸,该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大径部17延伸,在大径部17中形成多个小径部16。
在延伸步骤中,在由高延伸度纤维形成小径部16和大径部17的同时,纤维片1a中位于凹凸辊401的大径凸部403与凹凸辊402的大径凸部404之间的部分比其它部分拉长。在该情况下,由于纤维片1a的构成纤维为高延伸度纤维,故而即便受到拉伸也不会截断,从而顺利地进行拉伸。由于纤维片1a中位于凹凸辊401的大径凸部403与凹凸辊402的大径凸部404之间的部分为作为目标的无纺布1中的凸条部13的侧部区域13c,故而通过上述拉伸,纤维在侧部区域13c没有被截断且纤维间距离比延伸前增加。其结果为,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其它部位降低,透气性提高。而且,由于构成侧部区域13c的纤维没有产生截断,故而凸条部13的强度维持为较高的水平。其结果为,即便对凸条部13施加负载,该凸条部13也不易被压扁。
以如上方式制造的无纺布1在通过凹凸辊402而变形为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保持该状态被输送至下侧片接合部500的片合流部。对片合流部供给从辊状卷绕物6'卷出的第二片用的带状的无纺布6,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成为与带状的无纺布6重叠的状态,被导入凹凸辊402与平辊501之间。在凹凸辊402与平辊501之间,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中的凹条部部分与带状的无纺布6在凹凸辊402的大径凸部404与平辊501的周面之间被进行加热和加压而接合。如此,获得包括无纺布1的正面片2在凹条部14与下侧片6接合的带状的复合片8。带状的复合片8在卷取后被导入至卫生护垫10的制造线或者不进行卷取而被导入至卫生护垫10的制造线。
图1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以下,也简称为“失禁护垫10”)的立体图。图12(a)为图11的II-II线放大截面图,图12(b)为表示图11所示的失禁护垫10的吸收体的背面(非肌肤抵接面侧的面)的图。此外,对于以下所述的图11至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方面,适当应用对图1至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所详细叙述的说明。另外,在图11至图16中,对与图1至图10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1和图12(a)所示,失禁护垫10包括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3和设置于该两片2、3之间的吸收体4。不透液性包括液体难透过性。失禁护垫10具有纵长的形状,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为与穿着失禁护垫10时的穿着者的前后方向一致,宽度方向Y为在俯视失禁护垫10时与长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失禁护垫10俯视时具有长圆形状。
正面片2和背面片3从吸收体4的周缘延伸出。在失禁护垫10的背面片3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设置有用以固定在短裤等的内裤的黏着部(省略图示)。
失禁护垫10的吸收体4包括吸收性芯40和包覆该吸收性芯40的包芯片41。吸收性芯40能够包括例如纸浆等吸液性纤维的积纤体、或该吸液性纤维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作为构成吸收性芯40的吸液性纤维,例如能够列举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除纤维素为亲水性纤维以外,也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纤维、聚酯、聚酰胺等缩聚类纤维等。作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能够列举聚丙烯酸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异丁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其皂化物、聚天冬氨酸等。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可以分别使用一种或组合二种以上使用。作为包芯片41,优选使用卫生纸或无纺布等透水性的纤维片。另外,包芯片41可以利用一片片包覆吸收性芯40的整体,也可以利用2片以上的包芯片包覆吸收性芯40的整体,例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片被覆吸收性芯40的肌肤抵接面侧与非肌肤抵接面侧。
吸收体4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另外,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另外,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进而优选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吸收体4的厚度通过上文所述的方法来测定。
在失禁护垫10的肌肤抵接面侧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防漏翻边8。防漏翻边8包括分别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自由端8a和固定端8b。固定端8b位于正面片2上。防漏翻边8在固定端8b与正面片2固定。此外,防漏翻边8的固定端8b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延伸,其延伸部位与背面片3的宽度方向延伸部位接合而形成侧翼7。在防漏翻边8,沿着长度方向X延伸的弹性部件8c以伸长状态安装在自由端8a或其附近的位置。弹性部件8c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有多个。安装有该多个弹性部件8c的部位形成面状弹性区域8d。面状弹性区域8d沿着宽度方向Y具有特定的长度,至少在穿着者的排泄部相对部位的位置沿着长度方向X延伸。面状弹性区域8d能够沿着长度方向X伸缩。通过弹性部件8c的收缩,防漏翻边8的自由端8a与固定端8b之间的位置朝向穿着者的身体侧大致L字状地立起,面状弹性区域8d抵接于穿着者的肌肤,阻止液体侧漏。
如图12(a)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的正面片2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1。另外,如图12(a)和图13所示,正面片2在其凹条部14与邻接的第二片6(下侧片)在接合部14s接合,凸条部13在与第二片6之间具有中空构造。如上文所述的图6所示,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包括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17和小径部16、16的纤维11。
对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3中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无纺布1为包括多个将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参照图6)的无纺布。另外,在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中,如图13所示,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延伸的“一个方向”为与失禁护垫10的长度方向X相同的方向,在无纺布1中将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延伸的“一个方向”也表述为X方向。
更具体而言,如上文所述的图5所示,无纺布1具有: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现凸状的多个凸条部13;和位于相邻的凸条部13、13彼此之间的凹条部14。凹条部14其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现凹状。换言之,凹条部14为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下方呈现凸状。而且,多个凸条部13分别在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方向)连续地延伸,多个凹条部14也呈在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连续地延伸的槽状。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相互平行,且在与上述一个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包括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的无纺布1的凹凸构造优选为至少形成于失禁护垫10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区域。由此,能够在与穿着者的肌肤最容易抵接的部位设置凹凸构造,因此更可靠地发挥上述防黏腻等效果。
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包括高延伸度纤维。另外,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不仅包括高延伸度纤维,也能够包括其它纤维而构成,优选为仅由高延伸度纤维构成。高延伸度纤维的例和其它纤维的例子如上文所述。
如上文所述的图3所示,无纺布1中,凸条部13的顶部由顶部区域13a形成,凹条部14的底部由底部区域13b形成。因此,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凸条部13的各自在夹着顶部区域13a的两侧分别具有侧部区域13c,在顶部区域13a与接合部14s之间形成有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低的侧部区域13c。由于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低于顶部区域13a、或顶部区域13a和底部区域13b,故而进入凸条部13彼此间的液体经由侧部区域13c而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中空空间内或第二片6,另外,转移的液体不容易返回至形成接触肌肤的面的顶部区域13a。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等。
无纺布1形成为,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及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多。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具体而言,关于无纺布1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如下。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的正面片2在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各个凹条部14,通过热熔接而与邻接的作为下侧片的第二片6接合。本实施方式中的下侧片为配置于正面片2与吸收体4之间的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第二片6。作为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一般能够使用无纺布。
正面片2的凹条部14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无纺布1如图13所示那样,沿失禁护垫10的长度方向连续地接合于第二片6,该接合部14s遍及正面片2与第二片6重叠的部分的整个长度方向。如图14所示,通过将正面片2的凹条部14与第二片6连续地接合,可阻止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体向相邻的凸条部13下转移,并且使上述液体沿长度方向X高效率地扩散。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同时能够更有效果地利用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的较广范围的吸收容量。但是,也可以沿长度方向X断续地形成正面片2与第二片6。
在失禁护垫10中,正面片2和第二片6、更详细而言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和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分别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在上述接合部14s中,正面片2的凹条部14与第二片6通过热密封加工一体地被加热和加压而热熔接。
在基于热熔接的接合部14s中,优选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和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的构成纤维均没有维持纤维的形态。为了不维持纤维的形态,优选将热密封的加热温度设为无纺布和纤维集合体的一者或两者的构成纤维的熔点以上。包括熔点的温度不同的2种成分的复合纤维等情况下的构成纤维的熔点设为熔点最低的成分的熔点。
通过接合部14s具有该构成,能够阻止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体向相邻的凸条部13下转移,并且使上述液体沿长度方向X高效率地扩散。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同时更有效地利用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的较广范围的吸收容量。
另外,优选为凹条部14与第二片6(下侧片)的接合部14s为不透液性。此处所谓的不透液性是指液体不在正面片2或第二片6中通过。
作为形成不透液性的接合部14s的方法,可列举使正面片2与第二片6以两者的构成纤维不维持纤维的形态的方式热熔接的方法等。
也可以代替通过热熔接将正面片2与第二片6等下侧片接合,而通过利用热熔型粘合剂等粘合剂进行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与第二片6(下侧片)接合。
正面片2与第二片6的接合并不限于上述热熔接,也可以采用利用热熔型粘合剂等粘合剂的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第二片6能够使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的长度比正面片2短。或者,也能够使第二片6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的长度与正面片2相同。
作为构成第二片6的无纺布,优选为构成纤维在长度方向X取向的长纤维无纺布。所谓长纤维无纺布是指由长纤维构成的无纺布,能够列举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等。
另外,作为构成第二片6的无纺布,也能够使用长纤维无纺布以外的无纺布,例如也能够使用构成纤维在长度方向X上取向的热辊无纺布、热压纹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等。关于这些无纺布,构成纤维是否在长度方向X上取向可以按下述方法判断。
纤维的取向度利用微波式分子取向计MOA-6004(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公司制造(王子计测器株式会社))以MOR值来测定。纤维的取向度设为样品数5处的平均值。
通过使第二片6的构成纤维在长度方向X取向,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中空空间或第二片6的液体不会在凸条部13下转移至相邻的凸条部13下,而且容易在长度方向上扩散,更不易产生侧漏或黏腻感。
在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高于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纤维密度。
如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无纺布1那样,在厚度方向具有纤维密度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情况下,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D13a)设为凸条部13的顶部的纤维密度。另外,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D6)设为与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没有接合的非接合部6a的纤维密度。
凸条部13的顶部的纤维密度(D13a)以与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同样的方式测定。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D6)也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将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沿厚度方向Z截断,并对该纤维的集合体中的非接合部的截断面进行放大观察,除此以外,以与上述[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的测定方法]同样的方式测定。第二片6的非接合部6a的纤维密度优选为对第二片6中的与凸条部13的顶部(顶部区域13a)相对的部位的截断面进行观察来测定。
第二片6的纤维密度(D6)相对于凸条部的顶部(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的比率(D6/D13a)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2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的吸收体4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通过压纹加工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形成了高密度部43。高密度部43的密度比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44、44(以下也称为低密度部44)高,且分别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而形成。即,在吸收体4中,高密度部43与低密度部44交替地并排配置。
另外,如图12(a)所示,该高密度部43的各个形成在与凸条部13的顶部重叠的位置。详细地进行叙述,高密度部43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且在宽度方向Y上形成有多列,各个高密度部43与凸条部13的顶部沿长度方向X连续地重叠。
本实施方式中的高密度部43通过在压纹辊与表面平滑的砧辊之间进行加压而形成,上述压纹辊在周面上交替地具有沿周向或轴向延伸的凸部和槽部,在各个高密度部43中,吸收体4的厚度比其它部分薄。另外,吸收体4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面为压纹辊侧的面,高密度部43在吸收体4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面具有与压纹辊周面的凸条部对应的凹部。
高密度部43可仅通过加压而形成,也可以在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而形成。
沿吸收体4的宽度方向Y形成的与正面片2的凸条部13的顶部重叠的高密度部43的根数为多根,优选为3根以上,更优选为5根以上,进而优选为8根以上。
高密度部43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50mm以上。另外,高密度部43在长度方向X上连续的长度相对于吸收体4的该方向的全长,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100%。
另外,关于高密度部43,可以是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的高密度部43沿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X连续地形成,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使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的高密度部43沿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X断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高密度部43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L3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mm以上,另外,高密度部43的上述长度L3为该长度L3与在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高密度部43、43彼此间的长度的合计长度L5的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
高密度部43的密度(D3)的相对于低密度部44的密度(D4)的比率(D3/D4)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3以上。高密度部43和低密度部44的密度为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从吸收体4的各部位切出遍及整个厚度方向的细宽度的样品,测定各样品的质量,并将所测定的质量除以在俯视面积上乘以样品的厚度而算出的体积来求出。样品的厚度在从吸收体切出前在无负载下测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正面片2包括具有在长度方向X延伸的凸条部13和凹条部14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1,而且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高于无纺布1的纤维密度,因此当对肌肤抵接面侧供给尿等液体A时,该液体A如图16所示那样迅速地进入凸条部13彼此之间,并且从凸条部13的顶部的两侧部分、尤其是上述侧部区域13c向凸条部13下的第二片6上转移。
而且,关于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第二片6上或中的液体B,由于无纺布1与第二片6之间具有密度差,且凹条部14与第二片6接合,在穿着中容易维持凸条部13的内部中空的构造,故而上述液体B不易返回至凸条部13的接触肌肤的部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
从发挥该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第二片6(下侧片)的亲水性高于正面片2。第二片6的亲水性和正面片2的亲水性通过测定水相对构成第二片6的纤维的接触角与水相对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判定为接触角较小的一方的亲水性较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在吸收体4中与无纺布1的凸条部13的顶部(顶部区域13a)重叠的部分具有高密度部43,因此转移至凸条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体B在低密度部44上沿长度方向X流动后被高密度部43吸收。
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同时有效地充分利用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的较广范围的吸收容量。
第二片6与吸收体4之间、构成吸收体4的吸收性片的层间、吸收体4与背面片3之间优选分别利用粘合剂接合。在利用粘合剂将各部件间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为利用狭缝式涂敷机等的整面涂敷,优选为图案涂敷。作为图案涂敷的涂敷图案的优选例,可以列举螺旋图案、点图案、条纹图案(条状图案)、格子图案、棋盘格花纹状的图案等。
以上,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受上述本实施方式任何限制,可适当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应用于卫生护垫或失禁护垫的例,也可以取而代之,将本发明应用于其它吸收性物品、例如经期卫生棉或抛弃式尿布等。
另外,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包括无纺布的第二片6在失禁护垫10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的一者或两者的长度可以与正面片2相同,也可以比其短。另外,失禁护垫10也可以不具有防漏翻边。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揭示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在上述凹条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
上述无纺布至少以高延伸度纤维为原料,
上述下侧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
上述凸条部在上述无纺布与上述下侧片之间具有中空构造,
上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该两者之间的侧部区域,上述凸条部的顶部由该顶部区域形成,上述凹条部的底部由该底部区域形成,
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2>
如上述<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至少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具有上述凹凸构造。
<3>
如上述<1>或<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对上述吸收性物品从其正面片侧施加4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上述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与上述下侧片沿上述凸条部延伸的方向断续地接合。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长度方向中央区域,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比上述正面片的宽度和上述下侧片的宽度的任一者都窄,并且,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长度方向中央区域,上述吸收体的各侧缘为直线状,且与上述凸条部和上述凹条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
<6>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各侧缘呈组合曲线而成的形状,
上述吸收性物品在其长度方向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并且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内侧呈凸状地弯曲,由此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度变得最窄。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周缘部上述正面片与上述背面片被接合,
上述正面片在比上述周缘部靠内侧的整个区域具有上述凹凸构造。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对上述吸收性物品从其正面片侧施加20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上述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包括含有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片。
<10>
如上述<9>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包括上述吸收性片以2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的厚度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另外,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进而优选为0.5mm以上且2mm以下。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包括视密度(表观密度)0.005g/cm3以上且0.5g/cm3以下,尤其是0.01g/cm3以上且0.1g/cm3以下的蓬松的无纺布。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括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纤维。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括多个将其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的比率D13c/D13a、或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b优选为0.15以上且0.9以下,进而优选为0.2以上且0.8以下。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优选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为具有热熔接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的纤度在原料阶段优选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更优选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中的上述高延伸度纤维的比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关注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的1根构成纤维时,该构成纤维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被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
<23>
如上述<2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关注1根上述构成纤维时,在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多个上述大径部。
<24>
如上述<22>或<2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关注1根上述构成纤维时,在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彼此之间,优选具有1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上述大径部,进而优选具有1个以上且3个以下。
<25>
如上述<22>至<2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
<26>
如上述<22>至<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优选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进而优选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27>
如上述<22>至<2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优选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28>
如上述<22>至<2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关注1根上述构成纤维时,从与上述熔接部邻接的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的变化点配置于自该熔接部至相邻的熔接部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含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纤维,
上述无纺布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自与上述熔接部邻接的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和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多。
<30>
如上述<29>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
<31>
如上述<30>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32>
如上述<30>或<3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33>
如上述<30>至<3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上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片厚度TS优选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5mm以下。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顶部区域的层厚度TL1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底部区域的层厚度TL2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侧部区域的层厚度TL3优选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上述凸条部和上述凹条部延伸的方向即X方向、及与其正交的方向即Y方向,且
在Y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凸条部的上述顶部彼此的节距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条部的高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克重以其整体的平均值计优选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为配置于上述正面片与上述吸收体之间的、包括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的第二片。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包括纤维的集合体,且该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高于构成上述正面片的上述无纺布的纤维密度。
<43>
如上述<4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的构成纤维在长度方向上取向。
<44>
如上述<42>或<4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包括长纤维无纺布。
<45>
如上述<42>至<4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的亲水性高于上述正面片。
<46>
如上述<42>至<4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另外,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另外,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进而优选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
<47>
如上述<42>至<4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括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纤维。
<48>
如上述<42>至<4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多个将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49>
如上述<42>至<4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包括高延伸度纤维。
<50>
如上述<49>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为具有热熔接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51>
如上述<49>或<50>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的纤度在原料阶段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优选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52>
如上述<49>至<5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中的高延伸度纤维的比率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53>
如上述<42>至<5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时,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被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
<54>
如上述<5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构成纤维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多个大径部。
<55>
如上述<53>或<5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11时,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1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大径部,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3个以下。
<56>
如上述<53>至<5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
<57>
如上述<53>至<5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
<58>
如上述<53>至<5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优选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进而优选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59>
如上述<53>至<5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优选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60>
如上述<53>至<5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时,从与熔接部邻接的小径部向大径部的变化点配置于自该熔接部至相邻的熔接部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
<61>
如上述<42>至<6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在沿厚度方向Z截面观察时,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
上述凸条部的顶部由顶部区域形成,上述凹条部的底部由底部区域形成。
<62>
如上述<6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形成为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都低。
<63>
如上述<61>或<6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b)优选为0.15以上且0.9以下,进而优选为0.2以上且0.8以下。
<64>
如上述<61>至<6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65>
如上述<61>至<6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优选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66>
如上述<61>至<6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67>
如上述<60>至<6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形成为: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及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多。
<68>
如上述<62>至<6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
<69>
如上述<62>至<6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70>
如上述<62>至<6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71>
如上述<62>至<7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72>
如上述<42>至<7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片厚度TS为0.5mm以上且7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上且5mm以下。
<73>
如上述<42>至<7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顶部区域的层厚度TL1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4>
如上述<42>至<7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的层厚度TL2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5>
如上述<42>至<7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层厚度TL3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6>
如上述<42>至<7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凸条部的顶部彼此的节距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77>
如上述<42>至<7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条部的高度H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78>
如上述<42>至<7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更优选上述无纺布的克重以片整体的平均值计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79>
如上述<42>至<7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为纺粘无纺布或水刺无纺布。
<80>
如上述<42>至<7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或作为该下侧片的第二片的纤维密度(D6)相对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的比率(D6/D13a)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2以上。
<81>
如上述<42>至<8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纤维密度比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高的高密度部,且该高密度部分别形成于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重叠的位置。
<82>
如上述<8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列,各个上述高密度部沿上述长度方向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连续地重叠。
<83>
如上述<81>或<8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Y上形成的、与上述正面片的凸条部的顶部重叠的高密度部的根数为多根,优选为3根以上,更优选为5根以上,进而优选为8根以上。
<84>
如上述<81>至<8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50mm以上。
<85>
如上述<81>至<8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上述高密度部,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的高密度部沿吸收体的长度方向X连续地形成。
<86>
如上述<81>至<8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长度方向X上连续的长度相对于上述吸收体的该方向的全长,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100%。
<87>
如上述<81>至<8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具有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且沿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X断续地形成有多个。
<88>
如上述<81>至<8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L3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mm以上。
<89>
如上述<81>至<8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上述长度L3为该长度L3与在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高密度部彼此间的长度的合计长度L5的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
<90>
如上述<81>至<8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低密度部的密度(D4)相对于上述高密度部的密度(D3)的比率(D3/D4)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3以上。
<91>
如上述<42>至<9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侧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上述凹条部通过热熔接与该下侧片接合,在该接合部,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侧片的构成纤维没有维持纤维的形态。
<92>
如上述<42>至<9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条部与上述下侧片的接合部为不透液性。
<93>
如上述<42>至<9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接合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94>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设置于该两片间的吸收体,且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的无纺布,且在上述凹条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上述凸条部在与上述下侧片之间具有中空构造,
上述下侧片包括纤维的集合体,该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密度高于构成上述正面片的上述无纺布的纤维密度。
<95>
如上述<9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的构成纤维在长度方向上取向。
<96>
如上述<94>或<9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包括长纤维无纺布。
<97>
如上述<94>至<9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的亲水性高于上述正面片。
<98>
如上述<94>至<9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另外,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另外,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进而优选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
<99>
如上述<94>至<9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含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纤维。
<100>
如上述<94>至<9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多个将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101>
如上述<94>至<10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包含高延伸度纤维。
<102>
如上述<10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为具有热熔接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103>
如上述<101>或<10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纤维的纤度在原料阶段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优选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104>
如上述<101>至<10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中的高延伸度纤维的比率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105>
如上述<94>至<10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时,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被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
<106>
如上述<10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构成纤维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多个大径部。
<107>
如上述<105>或<106>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11时,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1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大径部,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3个以下。
<108>
如上述<105>至<10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
<109>
如上述<105>至<10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5以上且0.7以下。
<110>
如上述<105>至<10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6)优选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进而优选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111>
如上述<105>至<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直径L17)优选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112>
如上述<105>至<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在关注1根构成纤维时,从与熔接部邻接的小径部向大径部的变化点,配置于自该熔接部至相邻的熔接部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
<113>
如上述<94>至<1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在沿厚度方向Z截面观察时,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
上述凸条部的顶部由顶部区域形成,上述凹条部的底部由底部区域形成。
<114>
如上述<11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形成为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都低。
<115>
如上述<113>或<11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b)优选为0.15以上且0.9以下,进而优选为0.2以上且0.8以下。
<116>
如上述<113>至<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17>
如上述<113>至<1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优选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18>
如上述<113>至<1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119>
如上述<112>至<1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形成为: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及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多。
<120>
如上述<114>至<1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
<121>
如上述<114>至<12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122>
如上述<114>至<12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123>
如上述<114>至<12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值,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124>
如上述<94>至<12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片厚度TS为0.5mm以上且7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上且5mm以下。
<125>
如上述<94>至<12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顶部区域的层厚度TL1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6>
如上述<94>至<1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的层厚度TL2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7>
如上述<94>至<12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层厚度TL3为0.1mm以上且3.0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8>
如上述<94>至<12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凸条部的顶部彼此的节距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129>
如上述<94>至<12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条部的高度H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130>
如上述<94>至<12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更优选上述无纺布的克重以片整体的平均值计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131>
如上述<94>至<13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为纺粘无纺布或水刺无纺布。
<132>
如上述<94>至<13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侧片或作为该下侧片的第二片的纤维密度(D6)相对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的比率(D6/D13a)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2以上。
<133>
如上述<94>至<13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纤维密度比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高的高密度部,各个该高密度部形成于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重叠的位置。
<134>
如上述<13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列,各个上述高密度部沿上述长度方向与上述凸条部的顶部连续地重叠。
<135>
如上述<133>或<13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Y上形成的、与上述正面片的凸条部的顶部重叠的高密度部的根数为多根,优选为3根以上,更优选为5根以上,进而优选为8根以上。
<136>
如上述<133>至<13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50mm以上。
<137>
如上述<133>至<13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上述高密度部,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的高密度部沿吸收体的长度方向X连续地形成。
<138>
如上述<133>至<13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长度方向X上连续的长度相对于上述吸收体的该方向的全长,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100%。
<139>
如上述<133>至<13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具有在长度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且沿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X断续地形成有多个。
<140>
如上述<133>至<13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L3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mm以上。
<141>
如上述<133>至<14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上述长度L3为该长度L3与在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高密度部彼此间的长度的合计长度L5的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
<142>
如上述<133>至<14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密度(D3)的相对于低密度部的密度(D4)的比率(D3/D4)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3以上。
<143>
如上述<94>至<14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侧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上述凹条部通过热熔接与该下侧片接合,在该接合部,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侧片的构成纤维没有维持纤维的形态。
<144>
如上述<94>至<14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条部与上述下侧片的接合部为不透液性。
<145>
如上述<94>至<14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接合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正面片的凹凸构造容易追随穿着者的动作,且肌肤相对面侧的透气性良好,不易产生穿着状态下的闷热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能够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所带来的不快感,并且可有效地利用吸收体的吸收容量。

Claims (16)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包括凹凸构造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所述凹条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
所述无纺布至少以延伸度在原料阶段为100%以上且800%以下的高延伸度纤维为原料,
所述无纺布包含以下述方式形成的纤维,在该一根纤维中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
所述下侧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
所述凸条部在所述无纺布与所述下侧片之间具有中空构造,
所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该两者之间的侧部区域,所述凸条部的顶部由该顶部区域形成,所述凹条部的底部由该底部区域形成,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包括多个将其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具有所述凹凸构造。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吸收性物品从其正面片侧施加4 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所述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与所述下侧片沿所述凸条部延伸的方向断续地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比所述正面片的宽度和所述下侧片的宽度的任一者都窄,并且,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所述吸收体的各侧缘为直线状,且与所述凸条部和所述凹条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各侧缘呈组合了曲线而成的形状,
所述吸收性物品在其长度方向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并且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各侧缘向宽度方向内侧呈凸状地弯曲,由此在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度变得最窄。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周缘部所述正面片与所述背面片被接合,
所述正面片在比所述周缘部靠内侧的整个区域具有所述凹凸构造。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吸收性物品从其正面片侧施加20 g/cm2的负载的状态下,所述凸条部能够维持其中空构造。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的比率D13c/D13a、或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b为0.15以上且0.9以下。
1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包括凹凸构造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凸条部和凹条部,在所述凹条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
所述无纺布至少以高延伸度纤维为原料,
在关注所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的1根构成纤维时,该构成纤维在相邻的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被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
所述下侧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集合体,
所述凸条部在所述无纺布与所述下侧片之间具有中空构造,
所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该两者之间的侧部区域,所述凸条部的顶部由该顶部区域形成,所述凹条部的底部由该底部区域形成,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关注1根所述构成纤维时,在相邻的所述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多个所述大径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L16相对于所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为0.5以上且0.8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L16为5 μm以上且28 μm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L17为10 μm以上且35 μm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包含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纤维,
所述无纺布中,构成所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自与所述熔接部邻接的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比构成所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所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和构成所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所述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多。
CN201580056416.8A 2014-10-17 2015-10-15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7072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404A JP6440449B2 (ja) 2014-10-17 2014-10-17 吸収性物品
JP2014-212403 2014-10-17
JP2014-212404 2014-10-17
JP2014212403 2014-10-17
JP2015-195805 2015-10-01
JP2015195805A JP6080323B2 (ja) 2014-10-17 2015-10-01 吸収性物品
PCT/JP2015/079226 WO2016060212A1 (ja) 2014-10-17 2015-10-15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2831A CN107072831A (zh) 2017-08-18
CN107072831B true CN107072831B (zh) 2020-04-14

Family

ID=5698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6416.8A Active CN107072831B (zh) 2014-10-17 2015-10-15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72831B (zh)
TW (1) TWI6836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9971B1 (ja) * 2017-10-11 2018-11-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用の不織布及び不織布ロール
JP6509306B1 (ja) * 2017-11-17 2019-05-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057102B2 (ja) 2017-11-22 2022-04-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EP4096605A1 (en) * 2020-01-31 2022-12-0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pertured nonwoven web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62A (ja) * 1995-06-16 1997-01-07 New Oji Paper Co Ltd 吸収性物品
JP3258909B2 (ja) * 1996-06-28 2002-02-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の体液吸収性物品
JP3617637B2 (ja) * 2000-09-22 2005-02-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US7468114B2 (en) * 2002-11-13 2008-12-23 Kao Corporation Composite sheet and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4201939A (ja) * 2002-12-25 2004-07-22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
JP5054962B2 (ja) * 2006-11-06 2012-10-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979983B2 (ja) * 2012-05-28 2016-08-3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04878B2 (ja) * 2012-10-03 2016-10-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669A (zh) 2016-07-01
TWI683655B (zh) 2020-02-01
CN107072831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4082B (zh) 吸收性物品
JP551326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26866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10148730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11255023A5 (zh)
CN107072831B (zh) 吸收性物品
JP5449056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AU2014282421A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639675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9715115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135759B (zh) 吸收性物品
JP644044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8032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7252542A (ja) ヒートエンボス加工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39986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9859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658043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0576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4048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6724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3960960B2 (ja) 吸収性製品及び吸収性製品の製造装置
JP2006020977A (ja) エンボス溝の成形性評価方法
JP6580420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4034357A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874107B1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