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6190B -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6190B
CN107046190B CN201610949676.4A CN201610949676A CN107046190B CN 107046190 B CN107046190 B CN 107046190B CN 201610949676 A CN201610949676 A CN 201610949676A CN 107046190 B CN107046190 B CN 107046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lat surface
spring member
busbar
electric condu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96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46190A (zh
Inventor
后藤优介
山口浩央
大塚浩
鹈饲伸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46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6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46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6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8Terminal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AC-mo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2Recording operating variables ;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vari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设计的自由度、节约空间化以及确保稳定的接触中的至少一方的电连接构造体、端子构造体、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电连接构造体(32)具备:第一导电构件(70),其具有第一板状部(80)(或者第一平坦面(90));第二导电构件(100),其具有配置为与第一板状部(80)对置的第二板状部(110)(或者第二平坦面(120));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64),其处于被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按压的状态且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

Description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实现节约空间化或者电接触状态的稳定化的电连接构造体、端子构造体、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了实现车辆中的电连接的构造(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体:该构造体具备连接件,该连接件具有设置在马达11的对面部位25或逆变器24的对面部位28中的任一方且向另一方突出的汇流条23、以及设置在对面部位的剩余另一方且与汇流条23接触的被接触部26,并且将马达11与逆变器24电连接(说明书摘要)。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被接触部26是接受从下方向上方延伸的汇流条23的朝下开口的插座,且具有三个插入口26p([0024]、图1、图2)。
在专利文献2中,使输出端子15(或者输入端子14)的前端侧弯曲而设置按压连接部16(17),另一方面,在印刷基板30的导体32的表面安装由导电性金属板构成的弹簧状端子配件33。并且,通过使按压连接部 16(17)与弹簧状端子配件33压接而进行电连接(说明书摘要、图1、图 10)。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0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6041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中,将汇流条23插入被接触部26的插入口26p([0024]、图1、图2)。在采用向插入口26p插入汇流条23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汇流条23与插入口26p的接触状态,必须使插入方向上的接触部的长度比较长。因此,在设计的自由度或者节约空间化的观点下存在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使按压连接部16(17)与弹簧状端子配件 33压接而进行电连接(说明书摘要)。按压连接部16(17)与弹簧状端子配件33之间为单一的面接触。例如在像车辆这样容易产生振动的环境下,对于单一的接触点,在稳定的接触的观点下存在改进的余地。
这些课题不限于车辆中的电连接构造,也能够适合其它用途中的电连接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设计的自由度提高、节约空间化以及确保稳定的接触中的至少一方的电连接构造体、端子构造体、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构造体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导电构件,其具有第一板状部;第二导电构件,其具有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板状部对置的第二板状部;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其处于被所述第一板状部以及所述第二板状部按压的状态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以及所述第二板状部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
根据本发明,将导电性弹簧构件按压配置在对置配置的第一板状部与第二板状部之间。由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插入式相比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者实现节约空间化。例如,若采用插入式,则需要确保插入方向上的长度,但在将导电性弹簧构件按压配置在第一板状部与第二板状部之间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与插入方向相当的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导电性弹簧构件与第一板状部以及第二板状部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因此,例如,在将电连接构造体置于产生振动的状况的情况下,即便在第一板状部或者第二板状部与导电性弹簧构件之间特定的接触点成为非接触,也能够通过其它接触点来确保接触。因此,例如能够提高产生振动的情况下的耐振动性。
所述第一板状部可以具有第一平坦面。所述第二板状部可以具有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平坦面对置的第二平坦面。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可以处于被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按压的状态,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接触点。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与第一平坦面以及第二平坦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一板状部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最前端。所述第二板状部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最前端且与所述第一板状部对置。由此,在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各自的最前端进行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的接触。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构造体整体的小型化。
所述电连接构造体可以具备:第一绝缘构件,其固定支承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第二绝缘构件,其固定支承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第一壳体,其固定支承所述第一绝缘构件:以及第二壳体,其固定支承所述第二绝缘构件,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由此,第一导电构件、第二导电构件、第一绝缘构件、第二绝缘构件、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被固定为整体。因此,能够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一导电构件与第二导电构件的接触。
例如,在将电连接构造体置于产生振动的状况的情况下,第一导电构件与第二导电构件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连接,因此有可能使第一导电构件与第二导电构件的振动的相位偏离。相对于此,经由第一绝缘构件、第二绝缘构件、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将第一导电构件、第二导电构件连结固定,因此第一导电构件与第二导电构件的振动的相位不易偏离。因此,能够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一导电构件与第二导电构件的接触。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可以包括汇流条。所述第一绝缘构件可以是供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前端固定的第一端子座。所述第二绝缘构件可以是供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前端固定的第二端子座。
所述第一板状部中的与所述第一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可以紧贴并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所述第二板状部中的与所述第二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可以紧贴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由此,同与第一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没有紧贴于第一导电构件、或者与第二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没有紧贴于第二导电构件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2)相比,容易防止第一平坦面以及第二平坦面各自的振动的相位偏移。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可以具备第一根部侧部分,该第一根部侧部分与所述第一板状部相邻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板状部靠根部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状部弯曲。所述第一板状部以及所述第一根部侧部分可以紧贴并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由此,能够将第一导电构件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绝缘构件。
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可以具备第二根部侧部分,该第二根部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板状部相邻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板状部靠根部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板状部弯曲。所述第二板状部以及所述第二根部侧部分可以紧贴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由此,能够将第一导电构件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绝缘构件,并且将第二导电构件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二绝缘构件。因此,容易防止第一板状部以及第二板状部各自的振动的相位偏移。
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构造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导电构件,其具有板状部;绝缘构件,其支承所述导电构件;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其配置在所述板状部上,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构件或者所述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具备:相对于所述板状部具有多个接触点的第一接触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多个接触点的第二接触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具备:行驶马达;转换器,其转换朝向所述行驶马达输入的输入电流或者输入电压;马达外壳,其收容所述行驶马达;转换器壳体,其收容所述转换器且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第一汇流条,其连接所述转换器与所述转换器壳体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二汇流条,其连接所述马达外壳的输入端子与所述行驶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中的第一平坦面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中的第二平坦面对置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之间设有导电性弹簧构件,该导电性弹簧构件处于被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按压的状态,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连接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使第一导电构件的第一按压面相对于配置在第二导电构件的第二按压面的导电性弹簧构件接近以及接触,从而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之间将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设为按压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各自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之间产生多个接触点;以及固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在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被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按压且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各自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之间存在有多个所述接触点的状态下,固定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按压面相对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接近以及接触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按压面按压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的方向相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设计的自由度、节约空间化以及确保稳定的接触中的至少一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一部分电路的图。
图2是简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简略地示出图2的III-II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一部分电路的图。
图5是简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简略地示出图5的VI-V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车辆
22…换流器(转换器)
24…逆变器(转换器)
26…行驶马达
32、32a…电连接构造体
50…PCU壳体(第一壳体、转换器壳体)
52…马达外壳(第二壳体)
64…导电性弹簧构件
70…第一汇流条(第一导电构件、导电构件)
72…第一端子座(第一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80、172…第一板状部(板状部)
82…第一根部侧部分
90、180…第一平坦面(第一按压面)
92…与第一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
100…第二汇流条(第二导电构件、导电构件)
102…第二端子座(第二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110、200…第二板状部(板状部)
112…第二根部侧部分
120、210…第二平坦面(第二按压面)
122…与第二平坦面相反一侧的面
130…第一接触部
132…第二接触部
150…布线(第一导电构件、导电构件)
152…树脂模塑部(第一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190…汇流条(第二导电构件、导电构件)
192…端子座(第二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车辆10的结构>
[A-1-1.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的一部分电路的图。图2是简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简略地示出图2的III-II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图2以及图3中的箭头X1、X2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箭头Y1、Y2表示车辆10的宽度方向,箭头Z1、Z2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后述的图5以及图6也是同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是所谓的电动机动车(battery vehicle)。或者,车辆10也可以是混合动力车辆等电动车辆。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有:蓄电池20、换流器22、逆变器24、行驶马达26(以下也称作“马达26”)、以及电子控制装置28(以下称作“ECU28”)。换流器22与逆变器24构成动力控制单元30(以下称作“PCU30”)。在逆变器24与马达26之间设置有电连接构造体32。
[A-1-2.蓄电池20]
蓄电池20是包括多个蓄电池单体且能够输出高电压(数百伏)的蓄电装置(储能装置),例如能够利用锂离子充电电池、镍氢充电电池等。也可以代替蓄电池20或者在蓄电池20的基础上,使用电容等蓄电装置。
[A-1-3.换流器22以及逆变器24]
换流器22(转换器)使用多个开关元件以及电抗器(均未图示)转换蓄电池20的输出电压(向马达26输入的输入电压)。逆变器24(转换器)使用多个开关元件将来自换流器22的直流(向马达26输入的输入电流)转换成交流。换流器22以及逆变器24控制行驶马达26的输出。
如图2所示,PCU30收容在PCU壳体50(第一壳体、转换器壳体)内。PCU壳体50是保护PCU30的构件,经由螺栓54固定于马达外壳52 (第二壳体)。在PCU壳体50与马达外壳52之间夹设有密封构件56(参照图2以及图3)。
[A-1-4.行驶马达26]
行驶马达26为三相交流无刷式,作为车辆10的行驶用的驱动源而生成动力Ttrc并向未图示的车轮(驱动轮)侧供给。另外,马达26在车辆 10制动时进行再生,将再生电力Preg向蓄电池20供给。如图2所示,马达26收容到马达外壳52内。
[A-1-5.ECU28]
ECU28使用来自各种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来计算马达26的目标动力Ttrc_tar,将PCU30的各开关元件控制为实现该目标动力Ttrc_tar。
[A-1-6.电连接构造体32]
(A-1-6-1.概要)
电连接构造体32将逆变器24(或者PCU壳体50)与马达26(或者马达外壳52)之间电连接。如图3等所示,电连接构造体32具有PCU30 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马达26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64(以下也称作“弹簧构件64”)。
(A-1-6-2.PCU30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
(A-1-6-2-1.第一端子构造体60的整体结构)
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构造体60具有第一汇流条70(第一导电构件、导电构件)和第一端子座72(第一绝缘构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马达 26为三相(参照图1),在其每一相中分配有两根第一汇流条70。因此,第一汇流条70的合计根数为六根(参照图2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数量)。第一汇流条70的合计根数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原则上为3的倍数)。由图 2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配置可知,各第一汇流条70配置为平行。
(A-1-6-2-2.第一汇流条70)
第一汇流条70在PCU壳体50中将逆变器24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 电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70自身构成PCU壳体50中的输入输出端子。也可以代替该情况,在第一汇流条70的前端设置其它端子。如图3所示,第一汇流条70具有通过螺栓78与第一端子座72紧固在一起的第一汇流条片74以及第二汇流条片76。第一汇流条70可以具备除此以外的汇流条片,另外,也可以由单一的汇流条片构成。
第一汇流条片74具有:配置在第一汇流条70的最前端的第一板状部 80、以及与第一板状部80相邻且配置在比第一板状部80靠根部侧并且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弯曲的第一根部侧部分82。第一根部侧部分82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呈大致直角,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它角度弯曲。
第一板状部80(板状部)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侧的面(以下称作“第一平坦面90”)平坦,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相接。另外,第一板状部80 以及第一根部侧部分82紧贴并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此时,第一板状部 80中的与第一端子座72紧贴的面92是与第一平坦面90相反一侧的面。
(A-1-6-2-2.第一端子座72)
第一端子座72是汇集六根第一汇流条70对其固定支承的绝缘构件(例如为树脂)。也可以针对每根第一汇流条70设置第一端子座72。在第一端子座72上固定第一汇流条70的前端即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一根部侧部分82。第一端子座72通过螺栓94(图3)固定于PCU壳体50。
第一汇流条70与第一端子座72从PCU壳体50中的与马达外壳52 接触的接触面96突出并露出。由此,第一汇流条70与第一端子座72进入马达外壳52的凹部98内。
(A-1-6-3.马达26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
(A-1-6-3-1.第二端子构造体62的整体结构)
如图3所示,第二端子构造体62具有第二汇流条100(第二导电构件、导电构件)和第二端子座102(第二绝缘构件、绝缘构件)。第二汇流条 100的合计根数与第一汇流条70相对应地为六根(参照图2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数量)。由图2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配置可知,各第二汇流条100配置为平行。
(A-1-6-3-2.第二汇流条100)
第二汇流条100在马达外壳52中将马达26与第一端子构造体60电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汇流条100自身构成马达外壳52中的输入输出端子。也可以代替该情况,在第二汇流条100的前端设置其它端子。如图3所示,第二汇流条100具有通过螺栓108紧固在一起的第三汇流条片104以及第四汇流条片106。第二汇流条100可以具备除此以外的汇流条片,另外,也可以由单一的汇流条片构成。
第三汇流条片104具有:配置在第二汇流条100的最前端的第二板状部110、以及与第二板状部110相邻且配置在比第二板状部110靠根部侧并且相对于第二板状部110弯曲的第二根部侧部分112。第二根部侧部分 112相对于第二板状部110呈大致直角,但也可以通过其它角度弯曲。
第二板状部110(板状部)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侧的面120(以下称作“第二平坦面120”)平坦,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相接,并且与第一板状部80对置地配置。更具体来说,第二板状部110的第二平坦面120配置为与第一板状部80的第一平坦面90对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平坦面90与第二平坦面120大致平行。
另外,第二板状部110以及第二根部侧部分112紧贴并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此时,第二板状部110中的与第二端子座102紧贴的面122是与第二平坦面120相反一侧的面。
(A-1-6-3-3.第二端子座102)
第二端子座102是汇集六根第二汇流条100对其固定支承的绝缘构件(例如为树脂)。也可以针对每根第二汇流条100设置第二端子座102。在第二端子座102上固定有第二汇流条100的前端即第二板状部110、以及第二根部侧部分112。第二端子座102通过螺栓114(图3)固定于马达外壳52。
第二汇流条100以及第二端子座102配置为在形成于马达外壳52的凹部98从马达外壳52的表面露出。由此,第二汇流条100与进入到马达外壳52的凹部98内的第一汇流条70接触。
(A-1-6-4.导电性弹簧构件64)
导电性弹簧构件64将PCU30侧的第一汇流条70与马达26侧的第二汇流条100电连接。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弹簧构件64是交替重复有山部和谷部的波纹状的弹性构件。如后述那样,弹簧构件64也能够设为其它形状。
弹簧构件64由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铜、铁等金属或者导电性树脂)形成。弹簧构件64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例如,也可以在第二端子座102形成有壁部116(图2)作为固定机构,通过将弹簧构件64嵌入由该壁部116形成的凹部内,从而固定弹簧构件64。或者,作为固定机构也可以使用螺栓。在上述情况下,弹簧构件64具有被该固定机构固定的固定部(例如为弹簧构件64的侧壁或者形成有螺栓孔的凸缘部)。需要说明的是,弹簧构件64也可以不固定于第二端子座 102,而是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
如图3所示,弹簧构件64处于被第一汇流条70的第一板状部80的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汇流条100的第二板状部110的第二平坦面120 按压的状态。由此,弹簧构件64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 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参照图3)。换言之,弹簧构件64具有: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的第一接触部130、以及相对于第二板状部110具有多个接触点的第二接触部132。
第一平坦面90中的与弹簧构件64接触的部分均在使弹簧构件64从第一平坦面90朝向第二平坦面120分离的方向(图3中的箭头Z2的方向)上产生应力。同样,第二平坦面120中的与弹簧构件64接触的部分均在使弹簧构件64从第二平坦面120朝向第一平坦面90分离的方向(图3中的箭头Z1的方向)上产生应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70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第一端子座72固定于PCU壳体50,PCU壳体50固定于马达外壳52。此外,第二汇流条100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第二端子座102固定于马达外壳52,马达外壳52固定于PCU壳体50。因此,弹簧构件64能够在第一平坦面 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之间保持按压状态。
在此,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作为与第一端子构造体60以及第二端子构造体62独立的构成要素进行记载。然而,在制造电连接构造体32时,导电性弹簧构件64与第一端子构造体60或者第二端子构造体62的一方组合并装配。因此,导电性弹簧构件64也能够被视为第一端子构造体60 或者第二端子构造体62的一部分。
<A-2.电连接构造体32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电连接构造体32时,例如经过以下的步骤。首先,分别装配 PCU30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马达26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将装配后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组装于PCU壳体50。将装配后的第二端子构造体 62组装于马达外壳5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电性弹簧构件64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一并装配。
接下来,如图2所示,将PCU壳体50安装于马达外壳52。具体来说,相对于在第二汇流条100的第二板状部110的第二平坦面120(第二按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使第一汇流条70的第一板状部80的第一平坦面90(第一按压面)接近以及接触(接触步骤)。由此,在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之间将弹簧构件64形成为按压状态,并且在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各自与弹簧构件64之间产生多个接触点(图3)。
接下来,在导电性弹簧构件64被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 按压且在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各自与弹簧构件64之间存在多个接触点的状态下,紧固螺栓54(图2以及图3)。由此,固定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的位置(固定步骤)。因此,将第一端子构造体60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组合而形成电连接构造体3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业者以及制造装置的一方或者双方进行各部分的装配或者组装。另外,使第一板状部80接近第二板状部110的方向(接近方向)与第一板状部80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方向均为Z2方向,是相同的(参照图2以及图3)。换言之,第一板状部80与第二板状部110 相对移动的方向与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方向均为Z1、Z2方向,是相同的。
<A-3.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对置配置的第一板状部80与第二板状部110 之间按压配置导电性弹簧构件64(图3)。由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插入式相比,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或者实现节约空间化。例如,若采用插入式,则需要确保插入方向上的长度,但在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按压配置在第一板状部80与第二板状部110之间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与插入方向(图3的箭头Z1、Z2的方向)相当的长度。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导电性弹簧构件64与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图3)。因此,例如,即便因在车辆 10中产生振动而在第一板状部80或者第二板状部110与导电性弹簧构件 64之间使特定的接触点成为非接触,也能够通过其它接触点来确保接触。因此,能够提高产生振动的情况下的耐振动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0具有第一平坦面90,第二板状部 110具有与第一平坦面90对置地配置的第二平坦面120(图3)。导电性弹簧构件64处于被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按压的状态且相对于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图3)。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与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垂直的方向(图3 的箭头Z1、Z2的方向)的长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0配置在第一汇流条70(第一导电构件)的最前端,第二板状部110配置在第二汇流条100(第二导电构件)的最前端而与第一板状部80对置(图3)。由此,在第一汇流条70以及第二汇流条100各自的最前端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64进行接触。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构造体32整体的小型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构造体32具备:第一端子座72(第一绝缘构件),其固定支承第一汇流条70(第一导电构件);第二端子座102(第二绝缘构件),其固定支承第二汇流条100(第二导电构件);PCU壳体50 (第一壳体、转换器壳体),其固定支承第一端子座72;以及马达外壳52 (第二壳体),其固定支承第二端子座102(第二绝缘构件),并且固定于 PCU壳体50(图2以及图3)。
由此,第一汇流条70、第二汇流条100、第一端子座72、第二端子座 102、PCU壳体50以及马达外壳52被固定为整体。因此,能够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64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一汇流条70与第二汇流条100的接触。
例如,在将电连接构造体32置于产生振动的状况的情况下,第一汇流条70与第二汇流条100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64连接,因此有可能使第一汇流条70与第二汇流条100的振动的相位偏移。相对于此,经由第一端子座72、第二端子座102、PCU壳体50以及马达外壳52将第一汇流条 70、第二汇流条100连结固定,因此第一汇流条70与第二汇流条100的振动的相位不易偏移。因此,能够经由导电性弹簧构件64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一汇流条70与第二汇流条100的接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0中的与第一平坦面90相反一侧的面92紧贴并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第一绝缘构件)。第二板状部110中的与第二平坦面120相反一侧的面122紧贴并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第二绝缘构件)(图3)。由此,同与第一平坦面90相反一侧的面92没有紧贴于第一汇流条70、或者与第二平坦面120相反一侧的面122没有紧贴于第二汇流条100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2)相比,容易防止第一平坦面90 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各自处的振动的相位偏移。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70具备第一根部侧部分82,该第一根部侧部分82与第一板状部80相邻且配置在比第一板状部80靠根部侧的位置,并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弯曲(图3)。另外,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一根部侧部分82紧贴并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图3)。由此,能够将第一汇流条70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汇流条100具备第二根部侧部分112,该第二根部侧部分112与第二板状部110相邻且配置在比第二板状部110靠根部侧的位置,相对于第二板状部110弯曲。另外,第二板状部110以及第二根部侧部分112紧贴并固定于第二端子座2(第二绝缘构件)(图3)。由此,能够将第一汇流条70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并且能够将第二汇流条100更加牢固地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因此,容易防止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各自处的振动的相位偏移。
B.第二实施方式
<B-1.车辆10A的结构>
[B-1-1.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A的一部分电路的图。图5是简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A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简略地示出图5的VI-V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构造体32设置于连接马达26与PCU30的部位(图1),第一端子构造体60设置于PCU壳体50,第二端子构造体62 设置于马达外壳52(图2以及图3)。相对于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构造体32a设置于连接蓄电池20与PCU30的部位(图4),第一端子构造体60a设置于附加壳体140,第二端子构造体62a设置于PCU壳体50(图 5以及图6)。附加壳体140是附加地设置于PCU壳体50的壳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构造体3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构造体32a组合使用。
[B-1-2.电连接构造体32a]
(B-1-2-1.概要)
如图4以及图6所示,电连接构造体32a具有蓄电池20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a、PCU30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a、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64。
(B-1-2-2.蓄电池20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a)
(B-1-2-2-1.第一端子构造体60a的整体结构)
如图6所示,第一端子构造体60a具有布线150(第一导电构件)和树脂模塑部152(第一绝缘构件、绝缘构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于直流部位,因此第一端子构造体60a的布线150的合计根数为两根(或者是2的倍数的根数)(参照图4)。
(B-1-2-2-2.布线150)
布线150在附加壳体140中将蓄电池20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a电连接。布线150具有电缆160和压接端子162。电缆160例如呈圆柱状。压接端子162具有压接于电缆160的周围的压接部170以及配置在布线150 的最前端的第一板状部172。
第一板状部172(板状部)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a侧的面(以下称作“第一平坦面180”)平坦,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相接。另外,电缆160 的一部分以及第一板状部172的一部分埋设于树脂模塑部152(以下也称作“模塑部152”)。电缆160从模塑部152的侧面(图6中的左侧的面)伸出。因此,布线150在模塑部152的内部与第一板状部172大致平行地延伸。
(B-1-2-2-3.树脂模塑部152)
树脂模塑部152是保护第一端子构造体60a、第二端子构造体62a以及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接触部的罩,并且是汇集多根布线150对其固定支承的绝缘构件。也可以针对每根布线150设置模塑部152。模塑部152 通过螺栓184固定于PCU壳体50。另外,在PCU壳体50与模塑部152 之间配置有密封构件186。
(B-1-2-3.PCU30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a)
(B-1-2-3-1.第二端子构造体62a的整体结构)
如图6所示,第二端子构造体62a具有汇流条190(第二导电构件、导电构件)和端子座192(第二绝缘构件、绝缘构件)。第二端子构造体 62a的汇流条190的合计根数与布线150相对应地为两根(或者2的倍数的根数)(参照图4)。
(B-1-2-3-2.汇流条190)
汇流条190在PCU壳体50中将PCU30(换流器22)与第一端子构造体60a电连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90自身构成PCU壳体50 中的输入输出端子。也可以代替该情况,在汇流条190的前端设置其它端子。
汇流条190具有:配置在汇流条190的最前端的第二板状部200、以及与第二板状部200相邻且配置在比第二板状部200靠根部侧并且相对于第二板状部200弯曲的第二根部侧部分202。第二根部侧部分202相对于第二板状部200呈大致直角,但也可以通过其它角度弯曲。
第二板状部200(板状部)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a侧的面(以下称作“第二平坦面210”)平坦,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相接,并且与第一板状部172对置地配置。更具体来说,第二板状部200的第二平坦面210与第一板状部172的第一平坦面180对置地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平坦面180与第二平坦面210大致平行。
由此,弹簧构件64处于被第一板状部172的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板状部200的第二平坦面210按压的状态。此时,弹簧构件64相对于第一板状部172以及第二板状部200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参照图6)。
另外,第二板状部200以及第二根部侧部分202紧贴并固定于端子座 192。此时,第二板状部200中的与端子座192紧贴的面212是与第二平坦面210相反一侧的面。
(B-1-2-3-3.端子座192)
端子座192是汇集两根第一汇流条190对其固定支承的绝缘构件(例如为树脂)。也可以针对每根汇流条190设置端子座192。在端子座192 上固定有汇流条190的前端即第二板状部200、以及第二根部侧部分202。端子座19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PCU壳体50。
<B-2.电连接构造体32a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电连接构造体32a时,例如经过下述的工序。首先,分别制造蓄电池20侧的第一端子构造体60a、PCU30侧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a。通过在布线150的周围形成树脂模塑部152来构成附加壳体140,从而制作第一端子构造体60a。将装配后的第二端子构造体62a组装于PCU壳体5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a装配在一起。
接下来,将附加壳体140安装于PCU壳体50(参照图5)。具体来说,使布线150的第一板状部172的第一平坦面180(第一按压面)接近以及接触在汇流条190的第二板状部200的第二平坦面210(第二按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由此,在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 之间将弹簧构件64设为按压状态,并且在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各自与弹簧构件64之间产生多个接触点(图6)。
接下来,在导电性弹簧构件64被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 按压且在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各自与弹簧构件64之间存在多个接触点的状态下,紧固螺栓184(图5以及图6),从而固定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的位置。由此,将第一端子构造体60a与第二端子构造体62a组合而形成电连接构造体32a。
需要说明的是,作业者以及制造装置的一方或者双方进行各部分的装配或者组装。另外,第一板状部172接近第二板状部200的方向(接近方向)与第一板状部172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方向均为Z2方向,是相同的(参照图5以及图6)。换言之,第一板状部172与第二板状部200 相对移动的方向与第一板状部172以及第二板状部200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方向均为Z1、Z2方向,是相同的。
<B-3.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那样的第二实施方式,除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或者代替该效果,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布线150(第一导电构件)在模塑部152(第一绝缘构件)的内部与第一板状部172平行地延伸(图6)。由此,能够减少与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垂直的方向(图6的箭头Z1、 Z2的方向)的尺寸。
C.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而采用各种结构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能够采用以下结构。
<C-1.应用对象>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电连接构造体32、32a应用于车辆10、10A (图1以及图4)。然而,例如,只要是着眼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利用,则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它装置或者系统。作为这种装置或者系统,例如,能够举出航空器、船舶等移动体、制造装置、家电产品以及精密机械。
<C-2.行驶马达2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行驶马达26设为三相交流无刷式。然而,例如,只要是着眼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利用,则不限于此,马达26也可以是直流式或者电刷式。
<C-3.PCU30(转换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PCU30包括换流器22以及逆变器24(图1以及图4)。然而,例如,从控制马达26的输出的观点出发,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换流器22,使PCU30仅包括逆变器24。或者,在马达26 为直流马达的情况下,PCU30也能够省略逆变器24。
<C-4.电连接构造体32、32a>
[C-4-1.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PCU30侧的导电构件(第一导电构件)设置有第一汇流条70,作为马达26侧的导电构件(第二导电构件)设置有第二汇流条100(图3)。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池20侧的导电构件(第一导电构件)设置有布线150,作为PCU30侧的导电构件(第二导电构件)设置有汇流条190(图6)。
然而,例如,只要是着眼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利用,则设置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导电构件(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的组合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70 以及第二汇流条100置换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线150。或者,也能够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线150而使用汇流条。
[C-4-2.第一板状部80、172以及第二板状部110、20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构造体32具有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图3)。将这些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假定为平板状(以长方体状为基调的形状)。然而,例如,从通过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或者通过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观点出发,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平坦面90或者第二平坦面120形成为平板状以外的板状(例如在沿图3的箭头Z2的方向观察时,前端侧的主表面呈半圆状的板状)。或者,在沿图3的箭头Y2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平坦面 90相反的面92或者与第二平坦面120相反的面122可以呈曲面状(例如半圆状)。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部172以及第二板状部200也是同样的。
[C-4-3.第一平坦面90、18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21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具有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图3)。然而,例如,从在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之间以按压状态保持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观点出发,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板状部80以及/或者第二板状部110中的按压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面(按压面)设为曲面。在该情况下,导电性弹簧构件64从该曲面受到的力的方向与在组装时使第一板状部80与导电性弹簧构件64相对接近以及接触的方向(图3的箭头Y2的方向)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平坦面180以及第二平坦面210也是同样的(图6)。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0形成在第一汇流条70的最前端,第二板状部110配置在第二汇流条100的最前端(图3)。然而,例如,从在第一汇流条70形成有第一板状部80、并在第一汇流条70形成有第二板状部110的观点出发,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以还与图3的第一端子座 72的左侧面接触的方式使第一汇流条70延伸,并将第一板状部80设置在第一汇流条70的中途。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部172以及第二板状部 200也是同样的。
[C-4-4.导电性弹簧构件6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形状设为交替重复有山部与谷部的波纹状(或者将一个平板在多个位置弯折而连续形成有山与谷的形状)(图2以及图3)。然而,例如,只要着眼于相对于第一平坦面90 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各自(或者相对于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 各自)设置有多个接触点,则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螺旋弹簧横向(使螺旋弹簧的轴向与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平行)配置。第二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图 2以及图3)。然而,例如,只要从固定弹簧构件64的观点出发,则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弹簧构件64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第一绝缘构件)、第一汇流条70(第一导电构件)或者第二汇流条100(第二导电构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弹簧构件64相对于第一汇流条70的固定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在弹簧构件64形成凸缘部,该凸缘部形成有螺栓孔,并且在第一汇流条70上预先形成螺栓孔,通过螺栓将弹簧构件64固定于第一汇流条7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第一平坦面90以及第二平坦面120之间(或者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之间)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保持为按压状态,在PCU30侧,将第一汇流条70固定于第一端子座72,将第一端子座72固定于PCU壳体50,将PCU壳体50固定于马达外壳52 (图2以及图3)。另外,在马达26侧,将第二汇流条100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将第二端子座102固定于马达外壳52,将马达外壳52固定于 PCU壳体50(图2以及图3)。
然而,作为保持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按压状态的方法或者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机构来固定第一端子座72与第二端子座102,从而保持导电性弹簧构件64的按压状态。或者,只要在电连接构造体32组装结束后使导电性弹簧构件64成为按压状态,则也可以使组装电连接构造体32之前(随附于第二端子构造体62的状态(例如被第二端子座102支承的状态))的导电性弹簧构件64没有固定于第二端子构造体62。
[C-4-5.第一绝缘构件以及第二绝缘构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板状部80直接紧贴地固定于第一端子座 72,将第二板状部110直接并且紧贴地固定于第二端子座102。然而,例如,从在第一板状部80以及第二板状部110之间将导电性弹簧构件64设为按压状态的观点出发,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专利文献2的图1的按压连接部16那样,没有直接被绝缘构件支承。换言之,也能够采用没有为了第一板状部80以及/或者第二板状部110设置绝缘构件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车辆,其具有:
行驶马达;
转换器,其转换朝向所述行驶马达输入的输入电流或者输入电压;
马达外壳,其收容所述行驶马达;
转换器壳体,其收容所述转换器且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
第一汇流条,其连接所述转换器与所述转换器壳体的输出端子;以及
第二汇流条,其连接所述马达外壳的输入端子与所述行驶马达,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流条中的第一平坦面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中的第二平坦面对置地配置,
在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之间设有导电性弹簧构件,该导电性弹簧构件处于被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按压的状态,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面以及所述第二平坦面分别具有多个接触点。
2.一种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中具有:
连接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使第一导电构件的第一按压面相对于配置在第二导电构件的第二按压面的导电性弹簧构件接近以及接触,从而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之间将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设为按压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各自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之间产生多个接触点;以及
固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在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被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按压且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各自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之间存在多个所述接触点的状态下,固定所述第一按压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面的位置,
使所述第一按压面相对于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接近以及接触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按压面按压所述导电性弹簧构件的方向相同。
CN201610949676.4A 2015-12-21 2016-10-26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046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8670 2015-12-21
JP2015248670A JP6472744B2 (ja) 2015-12-21 2015-12-21 電気的接続構造体、端子構造体及び車両並びに電気的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6190A CN107046190A (zh) 2017-08-15
CN107046190B true CN107046190B (zh) 2019-10-11

Family

ID=5906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9676.4A Active CN107046190B (zh) 2015-12-21 2016-10-26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8722B2 (zh)
JP (1) JP6472744B2 (zh)
CN (1) CN1070461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5755B (zh) * 2015-07-07 2019-05-3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轮驱动装置的配置构造
WO2019131421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8879230B (zh) * 2018-08-13 2024-04-02 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 电耦合器
JP2020039242A (ja) * 2018-09-06 2020-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EP3654454A1 (de) * 2018-11-16 2020-05-20 BorgWarner, Inc. Anordnung zu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zweier bauteile
EP3921926A1 (en) * 2019-02-08 2021-12-15 GKN Automotive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n inverter busbar to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of a drive unit and such a drive unit
WO2020196122A1 (ja) * 2019-03-27 2020-10-01 株式会社Ihi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気体供給装置
JP6827098B1 (ja) * 2019-12-26 2021-02-10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電動機及び一般電気機器
JP7310669B2 (ja) * 2020-03-18 2023-07-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557137B2 (ja) 2020-11-18 2024-09-27 日本ガスケット株式会社 ガスケット
JP7348159B2 (ja) 2020-12-04 2023-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ケーブル接続部構造
FR3142623A1 (fr) * 2022-11-29 2024-05-31 Valeo Systemes De Controle Moteur Interconnexion entre l’ensemble électronique et l’ensemble moteur d’une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673A (zh) * 2009-12-14 2011-08-03 安电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设备
CN104145404A (zh) * 2012-02-24 2014-1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电一体型电动机及机电一体型电动机的安装方法
CN104769814A (zh) * 2012-10-15 2015-07-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线板的固定构造、固定方法及旋转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3300A (ja) * 1986-02-20 1987-08-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磁シ−ルド筐体
JPH0187598U (zh) * 1987-12-01 1989-06-09
JPH0513037Y2 (zh) * 1987-12-23 1993-04-06
JP2786929B2 (ja) * 1990-06-18 1998-08-13 ピーター・ジェイ・バルセルス 電磁シールドガスケット
JP4813707B2 (ja) * 2001-09-28 2011-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WO2005015692A1 (ja) * 2003-08-07 2007-10-04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4434181B2 (ja) * 2006-07-21 2010-03-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9136041A (ja) * 2007-11-28 2009-06-1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回路保護材および回路保護材の接続構造
US7910839B2 (en) * 2008-11-26 2011-03-22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Electro-conductive contact structure for enclosure sealing in housings
JP2013150472A (ja) * 2012-01-20 2013-08-01 Ntn Corp 車両用モータとインバータとの接続構造
JP6271924B2 (ja) * 2013-09-17 2018-01-3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JP6225836B2 (ja) * 2014-06-02 2017-11-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673A (zh) * 2009-12-14 2011-08-03 安电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设备
CN104145404A (zh) * 2012-02-24 2014-1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电一体型电动机及机电一体型电动机的安装方法
CN104769814A (zh) * 2012-10-15 2015-07-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线板的固定构造、固定方法及旋转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17534A (ja) 2017-06-29
CN107046190A (zh) 2017-08-15
US10128722B2 (en) 2018-11-13
US20170179786A1 (en) 2017-06-22
JP6472744B2 (ja)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6190B (zh) 车辆以及电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US8869913B2 (en) Making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a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chargeable battery cells
US8628335B1 (en) Power terminal connector
CN104838546B (zh) 连接装置
CN103688386B (zh) 蓄电池单元、单元模块、制造蓄电池单元的方法及机动车
WO2016110519A1 (en) Integrated electric drive system
CN104472027A (zh) 用于接纳插塞模块的壳体盖板
WO2012023041A1 (en) Electrical power terminal
US9337466B2 (en) Power terminal connector
CN102484331A (zh) 直接安装连接器端子以及直接安装连接器
US20090096418A1 (e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equipping a motor vehicle
JP2022045921A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を有する充電ソケット
JP2018074706A (ja) 分岐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KR20120059049A (ko) 배터리모듈 구조
JP6392814B2 (ja) 電力分配器装置
CN109672059A (zh) 对壳体内电路体连接导线线束的连接构造
CN109660077A (zh) 电驱动单元
US2023003211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KR102077014B1 (ko) 양방향 조인트 커넥터
EP3050162A1 (en) Power terminal connector
JP2019021408A (ja) 接続部材
JP2013171728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616220A (zh) 电源转换设备
US20150038025A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y
KR102077019B1 (ko) 양방향 조인트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