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2843B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2843B
CN107002843B CN201580066777.0A CN201580066777A CN107002843B CN 107002843 B CN107002843 B CN 107002843B CN 201580066777 A CN201580066777 A CN 201580066777A CN 107002843 B CN107002843 B CN 107002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friction clutch
input shaft
transmitting
step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67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2843A (zh
Inventor
内野智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2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2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2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2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65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30Fly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5CVT's in which the ratio coverage is used more than once to produce the overall transmission ratio coverage, e.g. by shift to end of range, then change ratio in sub-transmission and shift CVT through range once aga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如下的无级变速器:使用摩擦离合器作为用于对无级变速器内的动力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动力传递切换机构,并且不会使轴数和全长增加。在无级变速器(1)中具有输入轴(13)、第一输出轴(14)和第二输出轴(15)以及无级变速装置(20),该无级变速装置(20)具有设置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一带轮(21)、设置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带轮(22)以及卷绕在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2)上的无端带(23),与输入轴(13)同轴地配置4个摩擦离合器中的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与第二输出轴(15)同轴地配置第三摩擦离合器(63),与第一输出轴(14)同轴地配置第四摩擦离合器(64)。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等无级变速装置中组合了减速器和增速器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在车辆等上的变速用的无级变速器,存在在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等无级变速装置中组合了减速器和增速器的无级变速器。这种无级变速器所具有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为在一对带轮上卷绕无端带,减速器或增速器构成为具有使多个齿轮啮合的齿轮列。并且,这种无级变速器具有多个离合器作为动力传递切换机构,该动力传递切换机构对动力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并且,在这种无级变速器中,作为用于实现无级变速器整体的变速比(ratio)幅度扩大的结构,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知构成为能够将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动力(扭矩)传递方向切换为从一个带轮到另一个带轮的第1方向和从另一个带轮到一个带轮的第2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3/175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具有能够向正反两个方向传递驱动力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无级变速器中,在无级变速装置与最终输出机构之间具有啮合式的接合机构(牙嵌式离合器)作为动力传递切换机构。该牙嵌式离合器是如下构成的机构:具有能够在设置于一个旋转元素上的齿轮与设置于另一个旋转元素上的其他齿轮之间在轴向上移动的套筒等部件,该套筒等部件在轴向上移动,由此,对一个旋转元素与另一个旋转元素之间的接合的有无进行切换。与此相对,作为上述动力传递切换机构的其他结构例,存在构成为通过使摩擦材料彼此抵接来进行接合的摩擦离合器。
与摩擦离合器相比,上述牙嵌式离合器具有如下优点:在传递扭矩为相同程度的情况下,能够更短地构成其全长。但是,与摩擦离合器相比,牙嵌式离合器无法高效地吸收旋转元素彼此的差旋转,因此,特别是在一个旋转元素停止而另一个旋转元素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很难使这些旋转元素彼此接合。因此,考虑将向最终输出机构传递动力的牙嵌式离合器变更为摩擦离合器,但是,摩擦离合器的全长比牙嵌式离合器的全长长,因此,当单纯地将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所具有的牙嵌式离合器变更为摩擦离合器时,变速器的全长变长,可能导致变速器的大型化和重量的增加。并且,为了将变速器的全长抑制为较短,还考虑增加轴数,但是,轴数的增加使变速器的重量增加,并且,增加的轴被浸入滞留在变速器壳体内的底部的油中,由此,还存在伴随无级变速器的动作的摩擦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无级变速器:使用摩擦离合器作为用于对无级变速器内的动力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动力传递切换机构,并且不会使轴数和全长增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输入轴(13),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第一输出轴(14)和第二输出轴(15),它们与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无级变速装置(20),其具有设置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一带轮(21)、设置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带轮(22)、以及卷绕在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2)上的无端带(23);第一传递路径(51),其使来自输入轴(13)的输入减速,将驱动力传递到无级变速装置(20);第二传递路径(52),其使来自输入轴(13)的输入增速,将驱动力传递到无级变速装置(20);以及最终输出机构(30),来自第一输出轴(14)或第二输出轴(15)的驱动力被输出到该最终输出机构,与输入轴(13)同轴地具有对从输入轴(13)到第一传递路径(51)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一摩擦离合器(61),与输入轴(13)同轴地具有对从输入轴(13)到第二传递路径(52)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二摩擦离合器(62),与第二输出轴(15)同轴地具有对从第二带轮(22)到最终输出机构(30)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三摩擦离合器(63),与第一输出轴(14)同轴地具有对从第一带轮(21)到最终输出机构(30)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四摩擦离合器(64)。
如上述结构那样,在输入轴(13)、第一输出轴(14)、第二输出轴(15)的三轴结构中,与输入轴(13)同轴地配置4个离合器中的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并且,与第二输出轴(15)同轴地配置第三摩擦离合器(63),并且,与第一输出轴(14)同轴地配置第四摩擦离合器(64)。这样,通过使接合元素全部为具有差旋转吸收功能的摩擦离合器,在存在差旋转的状态下也能够接合齿轮。而且,通过在各轴上分散配置4个摩擦离合器,能够高效地利用三轴结构的无级变速器(1)的内部空间,使用摩擦离合器,并且轴数与以往相同,并且,能够防止轴向的全长增加。
并且,在上述无级变速器(1)中,构成为第一传递路径(51)具有经由第一摩擦离合器(61)配设在输入轴(13)上的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和配设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第二传递路径(52)具有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62)配设在输入轴(13)上的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配设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在第一输出轴(14)上,隔着第一带轮(21)地在一侧配设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在另一侧配设第四摩擦离合器(64),在第二输出轴(15)上,隔着第二带轮(22)地在一侧配设第三摩擦离合器(63)在另一侧配设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于是,第三摩擦离合器(63)和第四摩擦离合器(64)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配设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且,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和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配设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这样,通过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错配设同种部件,能够更加有效地活用轴向的空间,使用摩擦离合器,并且轴数与以往相同,并且,能够防止轴向的全长增加。
并且,在上述无级变速器(1)中,具有:第三传递路径(53),其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的旋转方向相反,并将该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以及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其配设在输入轴(13)上,选择性地切换将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传递路径(52)还是传递到第三传递路径(53)。这样,当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构成为对使输入轴(13)的旋转增速的第二传递路径(52)和使输入轴(13)的旋转反转的第三传递路径(53)进行切换时,与以往那样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对使输入轴的旋转减速的路径和使输入轴的旋转反转的路径进行切换的情况相比,在切换前进后退时,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吸收的惯性减小,因此,在存在差旋转的状态下,也容易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动作。因此,针对前进后退的控制性提高。
并且,在上述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是,输入轴(13)具有:主输入轴(13A),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中空的第一副输入轴(13B),其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经由第一摩擦离合器(61)而与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联结;以及第二副输入轴(13C),其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62)而与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联结,第二副输入轴(13C)贯穿第一副输入轴(13B)的内部。这样,通过使输入轴(13)的下游侧成为第一副输入轴(13B)和第二副输入轴(13C)的双重构造,能够高效地配置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
并且,在上述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与输入轴(13)同轴配设,且配设在比无级变速装置(20)更靠近驱动源(E)的一侧。这样,通过更加高效地配置同轴配设的多个摩擦离合器(61、62),能够确保无级变速装置(20)的周围的空间。
并且,在上述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具有将来自第二输出轴(15)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的中间传递路径(54)。如果这样构成,则来自第二输出轴(15)的输出经由中间传递路径(54)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然后传递到最终输出机构(30),输出最终集中在第一输出轴(14)上,因此,仅在第一输出轴(14)上设置最终驱动齿轮(31),就能够进行最终的输出。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配置。
并且,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无级变速器(2)中,也可以在驱动源(E)与输入轴(13)之间配设带有带阻尼器(81)的飞轮(80)。由此,与在驱动源(E)与输入轴(13)之间配设变矩器(12)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上述括弧内的标号示出后述实施方式的对应结构元素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能够提供为了输出侧的接合而使用摩擦离合器且不会使轴数和全长增加的无级变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轴配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标注了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图。
图4是标注了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标注了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图。
图6是标注了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标注了RVS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图。
图8是标注了RVS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侧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无级变速器1的概略图。图2是用于说明无级变速器1的轴配置的概略侧视图。图2概念性地示出轴和齿轮的配置,示出从轴向观察无级变速器1的情况的概略。
如图1所示,搭载在车辆上的无级变速器1在发动机即驱动源E的曲轴11与输入轴13之间设置有变矩器12。通过变矩器12进行车辆起步时的半离合控制。无级变速器1具有从驱动源E经由变矩器12连接的输入轴13、以及与输入轴13平行配置的第一输出轴14和第二输出轴15。
如图1和图2所示,输入轴13由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的主输入轴13A、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且经由第一摩擦离合器61联结的中空的第一副输入轴13B、以及旋转中心与主输入轴13A相同且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62联结的第二副输入轴13C构成。第二副输入轴13C贯穿第一副输入轴13B的内部。
在第一输出轴14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配设无级变速装置20。无级变速装置20具有设置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一带轮21、设置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带轮22、以及卷绕在第一带轮21与第二带轮22之间的无端带23。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2的槽宽度根据油压而相互向相反方向增减,使第一输出轴14和第二输出轴15之间的变速比连续变化。第一带轮21由固定在第一输出轴14的内侧轴14A上的第一固定带轮21A和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带轮21A接近/分开的第一可动带轮21B构成。并且,第二带轮22由固定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固定带轮22A和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带轮22A接近/分开的第二可动带轮22B构成。
在输入轴13与第一输出轴14之间配设使来自输入轴13的输入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无级变速装置20的第一传递路径51。第一传递路径51具有配设在输入轴13上的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和配设在第一输出轴14的外周轴14B上的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与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的齿轮比大于1。因此,第一传递路径51作为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减速并进行传递的减速齿轮列发挥功能。
在输入轴13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配设使来自输入轴13的输入增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无级变速装置20的第二传递路径52。第二传递路径52具有配设在输入轴13上的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配设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与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的齿轮比小于1。因此,第二传递路径52作为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增速并将其传递到无级变速装置20的增速齿轮列发挥功能。
在输入轴13与第一输出轴14之间配设使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反转并将该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的第三传递路径53。第三传递路径53具有配设在输入轴13上的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配设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以及配设在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与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之间的第三传递空转齿轮53B。第三传递空转齿轮53B被支承在空转轴17上。由于具有第三传递空转齿轮53B,第三传递路径53作为使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反转并进行传递的齿轮列发挥功能。
在第一输出轴14与第二输出轴15之间配设将来自第二输出轴15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的中间传递路径54。中间传递路径54具有配设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配设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以及配设在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与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之间的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被支承在空转轴18上。这里,在图1中,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和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不相邻,但是,实际上,如图2所示,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和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相互相邻,它们相互啮合(接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作为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向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传递驱动力的中间传递部件,但是,不是必须使用齿轮。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第二输出轴15与第一输出轴14之间架设链条来传递驱动力。
与输入轴13同轴地配设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构成为选择性地切换将来自输入轴13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传递路径52还是传递到第三传递路径53。在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当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从中立位置向图中左侧移动时,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和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结合,驱动力从输入轴13传递到第二传递路径52侧。另一方面,当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从中立位置向图中右侧移动时,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和输入轴13的第二副输入轴13C结合,驱动力从输入轴13传递到第三传递路径53侧。
在第一输出轴14的下游侧配设用于输出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的驱动力的最终输出机构30。最终输出机构30具有配设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最终驱动齿轮31、在外周形成有与该最终驱动齿轮31啮合的最终从动齿轮32的差动齿轮33、以及用于将由差动齿轮33分配的驱动力传递到未图示的左右的驱动轮的驱动轴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第二输出轴15到最终输出机构30的差动齿轮33的驱动力经由中间传递路径54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然后传递到最终输出机构30,但是不限于此。因此,例如,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构成为不经由中间传递路径54,在第二输出轴15上配设最终驱动齿轮,将第二输出轴15的驱动力传递到最终输出机构30。
接着,使用图1说明用于对无级变速器1内的动力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动力传递切换机构的配置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中,使用4个摩擦离合器作为该动力传递切换机构。具体而言,与输入轴13同轴地具有对从输入轴13到第一传递路径51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一摩擦离合器61,与输入轴13同轴地具有对从输入轴13到第二传递路径52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二摩擦离合器62,与第二输出轴15同轴地具有对从第二带轮22到最终输出机构30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三摩擦离合器63,与第一输出轴14同轴地具有对从第一带轮21到最终输出机构30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四摩擦离合器64。
详细地讲,第一摩擦离合器61设置在输入轴13与第一副输入轴13B之间。第二摩擦离合器62设置在输入轴13与第二副输入轴之间。第三摩擦离合器63设置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二固定带轮22A与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之间。第四摩擦离合器64设置在第一输出轴14和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与第一固定带轮21A之间。
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配设在与输入轴13同轴且比无级变速装置20更靠近驱动源E的一侧。并且,第三摩擦离合器63配设在比第二带轮22更靠近驱动源E的一侧,第四摩擦离合器64配设在比第一带轮21更远离驱动源E的一侧。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无级变速器1中、各变速模式中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首先,对在无级变速器1中设定LOW模式(低速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示出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在LOW模式中,第一摩擦离合器61被接合,另一方面,第二摩擦离合器62被释放。因此,从驱动源E传递到主输入轴13A的驱动力经由第一摩擦离合器61仅传递到第一副输入轴13B,而不传递到位于第二摩擦离合器62的下游侧的第二副输入轴13C。并且,在LOW模式中,第三摩擦离合器63和第四摩擦离合器64被接合。
其结果是,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源E的驱动力按照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A→第一副输入轴13B→第一传递驱动齿轮51A→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第一输出轴14→第一带轮21→无端带23→第二带轮22→第二输出轴15→中间传递驱动齿轮54A→中间传递空转齿轮54B→中间传递从动齿轮54C→第一输出轴14→最终驱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差动齿轮33→驱动轴35的路径传递到驱动轮。
接着,对在无级变速器1中设定HI模式(高速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和图6是示出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在HI模式中,第一摩擦离合器61被释放,另一方面,第二摩擦离合器62被接合。因此,从驱动源E传递到主输入轴13A的驱动力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62仅传递到第二副输入轴13C,而不传递到位于第一摩擦离合器61的下游侧的第一副输入轴13B。并且,在HI模式中,第三摩擦离合器63被释放,第四摩擦离合器64被接合。并且,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向HI侧(图中左侧)移动,使第二副输入轴13C和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接合。
其结果是,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源E的驱动力按照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A→第二副输入轴13C→第二传递驱动齿轮52A→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第二输出轴15→第二带轮22→无端带23→第一带轮21→第一输出轴14→最终驱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差动齿轮33→驱动轴35的路径传递到驱动轮。
接着,对在无级变速器1中设定RVS模式(后退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图7和图8是示出RVS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在RVS模式中,第一摩擦离合器61被释放,另一方面,第二摩擦离合器62被接合。因此,从驱动源E传递到主输入轴13A的驱动力经由第二摩擦离合器62仅传递到第二副输入轴13C,而不传递到位于第一摩擦离合器61的下游侧的第一副输入轴13B。并且,在RVS模式中,第四摩擦离合器64被释放。并且,使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的套筒71向RVS侧(图中右侧)移动,使第二副输入轴13C和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接合。
其结果是,如图7和图8所示,驱动源E的驱动力按照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A→第二副输入轴13C→第三传递驱动齿轮53A→第三传递空转齿轮53B→第三传递从动齿轮53C→第一输出轴14→最终驱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差动齿轮33→驱动轴35的路径传递到驱动轮。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RVS模式,不使用无级变速装置20。
通过以上的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在输入轴13、第一输出轴14、第二输出轴15的三轴结构中,与输入轴13同轴地配置4个离合器中的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并且,与第二输出轴15同轴地配置第三摩擦离合器63,并且,与第一输出轴14同轴地配置第四摩擦离合器64。这样,通过将动力传递切换机构(接合元素)全部设为具有差旋转吸收功能的摩擦离合器,在动力传递切换机构的前后存在差旋转的状态下也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有无的切换。而且,通过在各轴上分散配置4个摩擦离合器,能够高效地利用三轴结构的无级变速器1的内部空间,使用摩擦离合器,并且轴数与以往相同,并且,能够防止轴向的全长增加。
并且,在第一输出轴14上,隔着第一带轮21,在靠近驱动源E的一侧配设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在远离驱动源E的另一侧配设第四摩擦离合器64。而且,在第二输出轴15上,隔着第二带轮22,在一侧配设第三摩擦离合器63,在另一侧配设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由此,第三摩擦离合器63和第四摩擦离合器64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配设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且,第一传递从动齿轮51B和第二传递从动齿轮52B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配设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这样,通过隔着无级变速装置20在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错配设同种部件,能够更加有效地活用轴向的空间,使用摩擦离合器,并且轴数与以往相同,并且,能够防止轴向的全长增加。
并且,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构成为对使输入轴13的旋转增速的第二传递路径52和使输入轴13的旋转反转的第三传递路径53进行切换。由此,与以往那样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对使输入轴的旋转减速的路径和使输入轴的旋转反转的路径进行切换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切换前进后退时,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0吸收的惯性减小。因此,在存在差旋转的状态下,也容易进行前进后退切换动作。由此,伴随前进后退的切换的控制的响应性提高。
并且,通过使输入轴13的下游侧成为第一副输入轴13B和第二副输入轴13C的双重构造,能够高效地配置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进而,第一摩擦离合器61和第二摩擦离合器62配设在输入轴13的轴上比无级变速装置20更靠近驱动源E的一侧。这样,通过更加高效地配置同轴配设的多个摩擦离合器(第一摩擦离合器61、第二摩擦离合器62),能够确保无级变速装置20的周围的空间。
并且,通过具有将来自第二输出轴15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4的中间传递路径54,与LOW模式、HI模式、RVS模式无关,输出最终集中在第一输出轴14上。因此,仅在第一输出轴14上设置最终驱动齿轮31,就能够进行最终的输出。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2的概略图。通过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详细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驱动源E的曲轴11与主输入轴13A之间设置变矩器12。与此相对,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2在驱动源E的曲轴11与输入轴13之间设置有带阻尼器81的飞轮80。在无级变速器2中,未在主输入轴13A上配设变矩器,所以,通过第一摩擦离合器61或第三摩擦离合器63进行车辆起步时的半离合控制。
这样,通过在驱动源E与输入轴13之间配设有带阻尼器81的飞轮80,与在驱动源E与输入轴13之间配设变矩器1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无级变速器2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基本上通过第三摩擦离合器63进行车辆起步时的半离合控制。这样,当通过第三摩擦离合器63进行半离合控制时,在释放了第三摩擦离合器63的情况下,也继续进行输入轴13与无级变速装置20之间的驱动传递,所以,具有能够进行无级变速装置20中的变速这样的优点。另一方面,当通过第一摩擦离合器61进行半离合控制时,能够在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的旋转被减速之前进行离合控制。由此,在扭矩更小时进行离合控制,所以,具有容易进行控制这样的优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7)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
输入轴,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
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它们与所述输入轴平行地配置;
无级变速装置,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带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带轮以及卷绕在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上的无端带;
第一传递路径,其使来自所述输入轴的输入减速,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无级变速装置;
第二传递路径,其使来自所述输入轴的输入增速,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无级变速装置;以及
最终输出机构,来自所述第一输出轴或所述第二输出轴的驱动力被输出到该最终输出机构,
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地具有对从所述输入轴到所述第一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一摩擦离合器,
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地具有对从所述输入轴到所述第二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二摩擦离合器,
与所述第二输出轴同轴地具有对从所述第二带轮到所述最终输出机构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三摩擦离合器,
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同轴地具有对从所述第一带轮到所述最终输出机构的动力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的第四摩擦离合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递路径具有经由所述第一摩擦离合器配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一传递驱动齿轮和配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传递从动齿轮,
所述第二传递路径具有经由所述第二摩擦离合器配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二传递驱动齿轮和配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传递从动齿轮,
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隔着所述第一带轮而在一侧配设所述第一传递从动齿轮,在另一侧配设所述第四摩擦离合器,
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隔着所述第二带轮而在一侧配设所述第三摩擦离合器,在另一侧配设所述第二传递从动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
第三传递路径,其将来自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反转后传递到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其配设在所述输入轴上,选择性地切换将来自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传递路径还是传递到所述第三传递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具有:
主输入轴,其被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
中空的第一副输入轴,其旋转中心与所述主输入轴相同,经由所述第一摩擦离合器而与所述第一传递驱动齿轮联结;以及
第二副输入轴,其旋转中心与所述主输入轴相同,经由所述第二摩擦离合器而与所述第二传递驱动齿轮联结,
所述第二副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一副输入轴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摩擦离合器和所述第二摩擦离合器配设在所述输入轴的轴上比所述无级变速装置更靠近所述驱动源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将来自所述第二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中间传递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源与所述输入轴之间配设有带阻尼器的飞轮。
CN201580066777.0A 2014-12-16 2015-12-10 无级变速器 Active CN107002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4307 2014-12-16
JP2014-254307 2014-12-16
PCT/JP2015/084732 WO2016098686A1 (ja) 2014-12-16 2015-12-10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2843A CN107002843A (zh) 2017-08-01
CN107002843B true CN107002843B (zh) 2019-06-25

Family

ID=56126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6777.0A Active CN107002843B (zh) 2014-12-16 2015-12-10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8986B2 (zh)
JP (1) JP6379218B2 (zh)
CN (1) CN107002843B (zh)
WO (1) WO201609868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7831B2 (en) * 2002-10-22 2006-02-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CN101238310A (zh) * 2005-03-31 2008-08-06 托罗特拉克(开发)有限公司 无级变速器
JP2008208854A (ja) * 2007-02-23 2008-09-11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変速装置
WO2013044896A1 (de) * 2011-09-27 2013-04-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Zwei-wellen-cvt
CN103807418A (zh) * 2012-11-09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的润滑装置
CN102518708B (zh) * 2005-07-23 2014-09-10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功率分流式变速器及转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7617A (en) * 1991-06-27 1993-05-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including reversing gear device and auxiliary transmission
DE19631072A1 (de) * 1996-08-01 1998-02-05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Wechselgetriebe für den Antrieb eines Fahrzeuges
JP2006329338A (ja) * 2005-05-26 2006-12-07 Nissan Motor Co Ltd 分流式無段変速機
DE112012006411T5 (de) 2012-05-22 2015-02-26 Honda Motor Co., Ltd. Stufenlos variables Getriebe
DE112014002589T5 (de) 2013-05-28 2016-03-31 Honda Motor Co., Ltd. Stufenlos variables Getrieb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7831B2 (en) * 2002-10-22 2006-02-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CN101238310A (zh) * 2005-03-31 2008-08-06 托罗特拉克(开发)有限公司 无级变速器
CN102518708B (zh) * 2005-07-23 2014-09-10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功率分流式变速器及转换装置
JP2008208854A (ja) * 2007-02-23 2008-09-11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変速装置
WO2013044896A1 (de) * 2011-09-27 2013-04-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Zwei-wellen-cvt
CN103807418A (zh) * 2012-11-09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的润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98686A1 (ja) 2016-06-23
US10138986B2 (en) 2018-11-27
JPWO2016098686A1 (ja) 2017-09-21
JP6379218B2 (ja) 2018-08-22
CN107002843A (zh) 2017-08-01
US20170343090A1 (en)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32002B2 (ja) 無段変速機
JP6014968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2691769A (zh) 自动变速器
JP5325754B2 (ja) 無段変速機
RU2011131367A (ru) Вариатор
CN107002843B (zh) 无级变速器
DE60109453D1 (d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für stufenlose riemengetriebe mit antriebsringen
CN10688496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机构
CN104930136A (zh) 一种齿轮调控变速箱
JP6332985B2 (ja) 動力分割式無段変速装置
JP6435416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2878268A (zh) 一种变径曲轴式齿轮无级变速方法及变速器
KR20110097196A (ko) 차량용 무단변속기
JP5963227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4797858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123733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6164439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7013636A (zh) 无级变速装置
JP2004245329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6068405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RU2637579C2 (ru) Привод для велосипеда с внутренни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м системы взаимосвязи двух валов
RU2612357C2 (ru) Передача с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й самоцентрирующейся системой с изменяемой геометрией
RU2634061C1 (ru) Муфта сцепления с бесконечным гибким замкнутым фрикцион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в составе одномуфтового и двухмуфтового приводов
JP6474661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Z2011864A3 (cs) Samocinná planetová rozbehová spojk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