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48392A - 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48392A CN106948392A CN201710331661.6A CN201710331661A CN106948392A CN 106948392 A CN106948392 A CN 106948392A CN 201710331661 A CN201710331661 A CN 201710331661A CN 106948392 A CN106948392 A CN 1069483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ng arm
- mentioned
- main body
- board unit
- lower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6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lements for hydraulic drives
- E02F9/2275—Hos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nd protection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Shov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使动臂主体强固且能在动臂主体中内装液压软管。具备由上壁部(51)将左右一对侧壁部(50)的上侧连接且由底壁部(52)将左右侧壁部的下部连接的动臂主体(31),在动臂主体(31)内的该动臂主体(31)的长度方向途中部设有分隔体(70),在分隔体(70)上形成有穿过内装在动臂主体(31)中的液压软管的软管孔(85),分隔体(70)具备与底壁部(52)焊接的下板部(71),和从下板部(71)立起并与左右侧壁部(50)焊接的纵板部(73),软管孔(85)从纵板部(73)越过该纵板部(73)与下板部(71)的弯曲部而遍及下板部(71)地形成。
Description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6月27日、申请号为201410301253.2、发明名称为“作业机的动臂”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反铲等的作业机上的作业机的动臂及具备该动臂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作业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反铲。
在此反铲中,在回转台上设有摆动托架,该摆动托架绕纵轴转动自如,动臂的基部通过横向的枢轴上下运动自如地支撑在此摆动托架上。在动臂上设置摆动自如的斗杆,在斗杆的端头设置有铲斗。设置在动臂的端头的斗杆、动臂通过液压缸等的液压执行器进行动作。
在这样的反铲中,用来向使斗杆、铲斗等动作的液压执行器供给工作油的多根液压软管从回转台遍及动臂进行配置,该液压软管沿动臂的外表面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6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反铲中,为液压软管沿动臂主体的外表面延伸设置的结构,因而,不用担心沿动臂主体的外表面配置的液压软管损伤。而且,为在动臂的外侧配置液压软管的结构,因此不用担心液压软管碍事而在掘削过程中影响视野。
于是,考虑到在动臂的根部支撑体的躯干部内设置穿通液压软管的软管导入孔,通过在此软管导入孔中穿通液压软管,从而把液压软管从根部支撑体的躯干部朝动臂主体延伸设置,将液压软管内装化。
在将软管内装化的情况下,在大型的反铲中,有时需要确保动臂的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即,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动臂主体强固且能在动臂主体中内装液压软管的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具备由上壁部将左右一对侧壁部的上部连接且由底壁部将上述左右侧壁部的下部连接的动臂主体,在上述动臂主体内的该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途中部设有分隔体,在上述分隔体上形成有穿过内装在上述动臂主体中的液压软管的软管孔,上述分隔体具备与上述底壁部焊接的下板部,和从上述下板部立起并与上述侧壁部焊接的纵板部,上述软管孔从上述纵板部越过该纵板部与下板部之间的第1弯曲部而遍及上述下板部地形成。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上述分隔体具备从上述纵板部的上端弯曲而朝上述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板部,上述软管孔从上述纵板部越过该纵板部与下板部之间的第2弯曲部而遍及上述上板部地形成。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在上述纵板部与下述下板部之间设有用来对上述分隔体进行加强的加强板,上述加强板与上述侧壁部焊接。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构成形成在上述下板部侧的软管孔的缘部对于上述下壁部为非焊接部。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上述分隔体设置在被形成在上述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途中部的主体弯曲部的两侧。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上述第1弯曲部的左右两端部对着上述左右侧壁部的内表面,而且,成为与该左右侧壁部不焊接的非焊接部。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特征为,具备具有上述特征的动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取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把具备与动臂主体的底壁部焊接的下板部和与侧壁部焊接的纵板部的分隔体设置在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途中部,因此,可以由该分隔体提高动臂的强度。而且,由于在分隔体上设有软管孔,所以可以把液压软管等的液压软管内装在动臂主体内。而且,由于把软管孔越过纵板部与下板部的第1弯曲部遍布下板部地形成,因此可以分散施加到分隔体的第1弯曲部的应力,即,可以避免应力集中。
而且,由于从纵板部的上端弯曲地设有朝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板部,并且把软管孔从纵板部越过该纵板部与下板部的第2弯曲部遍布上板部地形成,因此可以加大软管孔,而且,可以分散所用在分隔体的第2弯曲部的应力。
而且,由于在纵板部与下板部之间设有对分隔体进行加强的加强板,所以可以提高分隔板的刚性,而且由于加强板与侧壁部焊接,因此可以由该加强板提高动臂主体的强度。
另外,软管孔的缘部的周边能够追随动臂主体的变形而变形。而且,可以分散在第1弯曲部集中的应力。
而且,可以提高动臂主体的强度,而且,即便动臂主体的基端侧、端头侧中的哪一方都可以容易地穿通液压软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动臂的内部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动臂的内部侧面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根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4A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根部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4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根部支撑体的侧面图。
图5A是图4A的A-A截面图。
图5B是图4B的B-B截面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动臂的内部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动臂的内部侧面图。
图8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根部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8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根部支撑体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变型例的图。
图10是反铲的侧面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0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动臂的作业机(反铲)。
如图10所示,反铲1具有下部的行驶装置2,和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此行驶装置2上的回转台3(机体)。另外,作业机不限于图10所示的反铲。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把落座在作业机的驾驶席7上的驾驶者的前侧当作前方(图10的左侧)、把驾驶者的后侧当作后方(图10的右侧)、把驾驶者的左侧当作左方、把驾驶者的右侧当作右方进行说明。
行驶装置2在左右两侧具备履带构架4,在左右各履带构架4上安装有履带式行驶装置5。
在回转台3上搭载座舱6,在此座舱6内设有驾驶席7。在设置在回转台3的前部的支撑托座8左右摆动自如地支撑着摆动托架9。
在回转台3的前部设有作业装置10。此作业装置10具有动臂11、斗杆12及铲斗13。动臂11的基部侧(根部侧)枢支在摆动托架9上。动臂11由设置在摆动托架9与动臂11之间的动臂油缸17上下摆动自如支撑,斗杆12由设置在动臂13与斗杆12之间的斗杆油缸15摆动自如地支撑,铲斗13由设置在斗杆12与铲斗13之间的铲斗油缸16以进行掬取和翻扣的方式支撑。
如图1及2所示,动臂11具备:基部(根部侧)枢支在摆动托架9且由铸件形成的根部支撑体30、根部侧与根部支撑体30连接且由且薄金属板形成的动臂主体31,和与动臂主体31的端头连接且由铸件形成的端头支撑体32。
如图3~5所示,根部支撑体30为俯视被形成为分叉状的部件,具备具有导入来自回转台3的液压软管H的软管导入孔47的躯干部34,和从此躯干部34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朝摆动托架9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腿部33。从躯干部34分成分叉的部分(躯干部34的基端侧与腿部33的端头部的边界附近)被称作分叉部(分叉侧)69。
躯干部34在大致水平的姿态下,具备左右侧壁60、将此左右侧壁60的上部间连接的上壁61U,和将左右侧壁60的下部间连接的下壁61D。即,在躯干部34的中心轴与设置面(地面等)水平的状态下,躯干部34具备左右侧壁60、上壁61U、下壁61D。这些左右侧壁60、上壁61U及下壁61D所围合部分成为软管导入孔47。
更为详细地进行说明,左腿部33L的端头侧与左右侧壁60中的左侧壁60L上相连,右腿部33R的端头侧与左右侧壁60中的右侧壁60R相连。在左腿部33L及右腿部33R的基部侧形成朝左右方向突出的连结毂部35,在此连结毂部35上形成沿左右方向(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36,通过在此安装孔36及摆动托架9中插入枢支轴37,把动臂11的基部侧枢支在摆动托架9上。
从回转台(机体)3延伸到根部支撑体30的液压软管H,首先,穿过枢支轴37的下侧在左腿部33L与右腿部33R之间通过,进而,进入作为由上述左右侧壁60、上壁61U及下壁61D的围合的部分的软管导入孔47,朝动臂主体31内延伸设置。
当动臂11不上下摆动时,主要为液压软管H被收纳在左腿部33L与右腿部33R之间的状态。。当动臂11上下摆动时,液压软管H挠曲,呈山形在左腿部33L与右腿部33R之间隆起。即,当动臂11上下摆动时,液压软管H从左腿部33L与右腿部33R之间呈开放状的开放部分48朝外方出来。即,左腿部33L与右腿部33R之间的开放部分48成为液压软管H退让用的退让部。
当液压软管H呈山形挠曲时,液压软管H相对于软管导入孔47的插入角度变得陡峭。在液压软管H的插入角度陡峭的状况下,液压软管H可能会碰到构成软管导入孔47的躯干部34的内表面而造成损伤,因而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根端部侧的软管导入孔47扩开,而防止液压软管H的插入造成的损伤。
下面对构成软管导入孔47的躯干部34进行详细说明。
躯干部34的上壁61U,以随着从该上壁61U的前后方向途中部趋于后部侧(根端部)而从下壁61D离开的方式朝上方鼓出。即,上壁61U的内表面(上壁内表面)62具备与下壁61D的内表面(下壁内表面)63大致水平的水平部62A,和从水平部62A连续地从下壁内表面63离开并渐渐朝上方过渡的过渡部62B。换言之,在上壁内表面62,在从开始朝上方过渡的上方过渡开始部64(水平部62A与过渡面62B的边界)到朝上方的过渡终了的顶部82的范围L1,成为将软管导入孔47扩大的扩大开口部80。
而且,在上壁61U的外表面(上壁外表面)65具备相应于上壁内表面62与该上壁内表面62平行地渐渐朝上方的过渡部65A。换言之,在上壁外表面65,从开始朝上方过渡的上方过渡开始部66到朝上方的过渡终了的顶部82的范围L2,成为相应于上壁内表面62朝分叉部69向上方过渡的鼓出部81。
那么,当上壁外表面65抵达分叉部69时,该上壁外表面65从分叉部69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朝腿部33的上表面渐渐向下方过渡。
即,从上壁外表面65朝上方最为鼓出的顶部82分成分叉状,分成分叉的左侧的上壁外表面65L(左上壁外表面65L)朝左腿部33L的上表面延伸设置,右侧的上壁外表面65R(右上壁外表面65R)朝右腿部33R的上表面延伸设置。左上壁外表面65L及右上壁外表面65R的高度随着从顶部82趋于根端部而渐渐变低。
进而,换言之,左上壁外表面65L及右上壁外表面65R成为从分叉部69的左右中央部朝腿部33的上表面渐渐朝下方过渡的缓坡部83。
以上,由根部支撑体30,在上壁内表面62形成从端头侧朝分叉部69侧渐渐朝上方过渡的扩大开口部80,而且,在上壁外表面65相应于上壁内表面62形成朝分叉部69向上方过渡的鼓出部81,进而,形成从分叉部69的左右中央部朝腿部33的上表面渐渐向下方过渡的缓坡部83,因此,根部支撑体30的上壁侧由这些扩大开口部80、鼓出部81及缓坡部83形成穹顶状。
这样,由于在软管导入孔47内形成将软管导入孔47的基端侧扩大的扩大开口部80,因此,导入软管导入孔47的液压软管H的外表面沿着扩大开口部80(上壁内表面62的过渡部62B),该液压软管H容易从上方侧进入软管导入孔47。因而,即便动臂11朝上方摆动而与根部支撑体30和摆动托架9接近,液压软管H的严重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该液压软管H沿扩大开口部80导入,可以抑制液压软管H的破损等。
如图5所示,在躯干部34的左右侧壁60的内表面(侧壁内表面86),与扩大开口部80上下重叠的部分朝内方侧鼓出,该左右侧壁60的壁厚形成厚壁。即,与从上方过渡开始部64到顶部82为止的范围L1前后重叠的左右侧壁60的壁厚t1,比其它左右侧壁60的壁厚大。
而且,上壁外表面65为从顶部82分成分叉状而依次朝腿部33的上表面延伸设置的形状,此上壁外表面65(65L、65R)与左右侧壁60前后重叠的左右侧壁60(图5的范围L3)朝内侧鼓出。
即,关于构成软管导入孔47的侧壁内表面86,与从上方过渡开始部64到顶部82为止的范围L1沿上下方向重叠,而且,与上壁外表面65L、65R沿左右方向重叠的范围(L2+L3)比其它的部分朝内侧鼓出而使壁厚变厚。
那么,当从侧面观察根部支撑体30时,在该根部支撑体30的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侧形成使该根部支撑体30的壁厚成为薄壁的薄壁部140。此薄壁部140通过使腿部3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外侧面的壁厚变薄,并使与腿部33相连的左右侧壁60的外周面的壁厚变薄来构成,因此,从由腿部33及躯干部34构成的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上下端侧形成壁厚比薄壁部140厚的上下厚壁部41U、41D。
上下厚壁部41U、41D中的至少上壁厚部41U从腿部33朝躯干部34的左右侧壁60的途中部延伸设置。此上厚壁部41U的上下幅宽L4随着趋于躯干部34而渐渐变大。换言之,在从侧面观察根部支撑体30的状态下,与缓坡部83沿上下方向重叠的上厚壁部41U的上下幅宽,随着从根端部侧趋于端头部侧而渐渐变大。即,作为薄壁部140与下壁厚部41U的边界的上棱线42,沿腿部33的上表面(上壁厚部41U的上表面)从后侧朝前侧延伸并在前后途中部随着趋于前侧而朝下侧过渡。
如图1及2所示,动臂主体31具备左右一对左右侧壁部50、将左右侧壁部50的上端间连结的上壁部51,和将左右侧壁部50的下端间连结的底壁部52。这些上壁部51、左右侧壁部50及底壁部52由板材形成,通过将这些的端部等相互焊接而将动臂主体31形成箱形(矩形)。在对动臂主体31的说明中,将从该动臂主体31的外部朝内部的方向当作“内方”,将从动臂主体31的内部朝外部的方向当作“外方”进行说明。
由上壁部51、左右侧壁部50及底壁部52在动臂主体31上从根端部遍布端头部形成空间部53,此空间部53可以穿通用来向斗杆油缸15等的液压执行器供给工作油的软管(液压软管)H。在动臂主体31的根端部侧,通过与根部支撑体30连通而形成用来导入来自该根部支撑体30侧的软管的软管导入孔。
而且,上壁部51、左右侧壁部50及底壁部52在长度方向途中部弯曲,动臂主体31在侧面观察时为へ字状。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把动臂主体31的弯曲部分称作弯曲部(主体弯曲部)58。
左右侧壁部50的上下幅宽随着从根端部趋于主体弯曲部58而渐渐变大,而且,在动臂主体31的主体弯曲部58变位最大,随着从主体弯曲部58趋于端头部而渐渐变小。上壁部51及下壁部的左右宽度,从根端部遍布到端头部都大致相同,在上壁部51的主体弯曲部58设有对斗杆油缸15的根端部侧进行支撑的上支撑部55,在底壁部52的主体弯曲部58设有对动臂油缸17的端头部侧进行支撑的下支撑部56。
在动臂主体31内的主体弯曲部58的两侧,设有将该动臂主体31内分隔的分隔体70。即,在从动臂主体31的端头部到弯曲部的空间部53中,设有分隔体(第1分隔体)70F,在从动臂主体31的主体弯曲部58到根端部的空间部53中,设有与第1分隔体70F不同的分隔体(第2分隔体)70R。
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通过把带状板材的长度方向的2个部位分别朝相反方向折曲而构成在侧面观察时为大致Z状。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具备:通过焊接在底壁部52的内表面而固定的下板部71、从下板部71通过折曲部(称作第1弯曲部72D)立起并焊接在左右侧壁部50上的纵板部73,和从纵板部73通过折曲部(称作第2弯曲部72U)沿与下板部7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上板部74。
在下板部71与纵板部73之间,设有由板材构成的左右一对加强板75。
详细来说,左侧的加强板(左加强板)75L的上端与纵板部73的左下端焊接,左加强板75L的下端与下板部71的左上表面焊接。而且,右侧的加强板(右加强板)75R的上端与纵板部73的右下端焊接,右加强板75R的下端与下板部71的右上表面焊接。即,跨下板部71与纵板部73之间的第1弯曲部72D设有加强板75。具有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与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焊接。
那么,在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的至少纵板部73的部分,形成有用来穿通内装在动臂主体31中的液压软管H的软管孔85。
详细地说,软管孔85,形成为将纵板部7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遍布上下整个区域(从纵板部73的上端到纵板部73的下端为止的整个区域)贯穿,接着贯穿第1弯曲部72D及第2弯曲部72U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整个区域,进而,接着贯穿下板部71及上板部74的形状。即,软管孔85从纵板部7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第1弯曲部72D延伸,沿该第1弯曲部72D前进,直至越过此第1弯曲部72D遍布下板部71为止进行延伸设置,进而,从纵板部7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第2弯曲部72U延伸,沿第2弯曲部72U前进,直至越过此第2弯曲部72U遍布上板部74为止进行延伸设置。
进而,详细地说,当从侧面观察软管孔85时,该软管孔85的一端侧位于比第1弯曲部72D开始的弯曲开始点(R起始的部分)86靠下板部71侧的位置,该软管孔85的另一端侧位于比第2弯曲部72U开始的弯曲开始点(R起始的部分)87靠上板部74侧的位置。即,软管孔85的下端从纵板部53的下端进入第1弯曲部72D,进而,成为使下板部71沿厚度方向进入的形状。
如上所述,由动臂主体31,在躯干部34的上壁内表面62形成扩大开口部80,因此使软管导入孔47变大。在此,当动臂11上下摆动时,液压软管H挠曲而朝上方升起,从软管退让部48朝上方突出,在侧面观察时成为山形。这样,即便液压软管H变成山形,液压软管H也沿过渡部62B延伸,因此,可以防止躯干部34与液压软管H接触造成液压软管H的损伤。
而且,由于在躯干部34的上壁外表面65形成有鼓出部81,所以,相应于扩大开口部80(鼓出部)的上壁61U的厚度变大,可以提高上壁61U的端头部侧(扩大开口部80的周围)的刚性。因此,可以防止因形成扩大开口部80而造成上壁61U的刚性降低。而且,由于形成了缓坡部83,所以,可以由该缓坡部83抑制液压软管H朝左右方向扩开,可以把液压软管H朝分叉部引导。而且,可以由缓坡部83将腿部33与躯干部34(侧壁)的相连部分强化,可以提高根部支撑体30的整体尤其是扩大开口部80的附近的刚性。
而且,由于把躯干部34的左右侧壁60的内表面朝内侧鼓出地形成厚壁,所以,可以提高扩大开口部80附近的刚性。尤其是,可以提高构成扩大开口部80的上壁内表面62与左右侧壁60的内表面的边界部的刚性。
而且,由于在根部支撑体30的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侧形成薄壁部40,从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上下端侧形成上下厚壁部41U、41D,使上厚壁部41U从腿部33朝躯干部34的侧壁的途中部延伸设置,并使该上厚壁部41的上下幅宽随着趋于躯干部34而渐渐变大,因此,可以提高作为根部支撑体30的外侧面的左右侧壁60的刚性。尤其是,可以提高左右侧壁60中的与扩大开口部80上下重叠的左右侧壁60的部分的刚性。
(第2实施方式)
图6~9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作业机的动臂。用图6~9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作业机的动臂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如图8A、8B所示,躯干部34具备左右一对侧部(左右侧壁)134A、与左右一对侧部134A的上部连结的上壁134U,和与左右一对侧部134A的下部连结的下壁134D。由左右一对侧部134A、上壁134U及下壁134D围合的部分成为软管导入孔146。
上壁134U具备从侧部134A的上部朝上方鼓出的穹顶状的穹顶部147。详细地说,穹顶部147成为随着从躯干部34的前部侧趋于后部侧而一边朝上方过渡一边从躯干部3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依次朝左右方向外侧过渡的穹顶形状。
在腿部33上形成有把该腿部33的外侧面的上下途中部按规定宽度沿厚度方向形成凹状的薄壁部140。此薄壁部140从比连结毂部35靠后方侧向前方侧延伸设置,在沿薄壁部140的上下形成了壁厚大的一对厚壁部141。薄壁部140及厚壁部141从腿部33遍布躯干部34的侧部134A延伸设置。
上侧的壁厚部(称作上壁厚部)141U被形成为,从基部侧朝前侧使上下尺寸(上下幅宽)固定,而且,在前后途中部使上下幅宽依次变大。即,作为薄壁部140与下壁厚部141U的边界的上棱线142,沿腿部33的上表面(上壁厚部141U的上表面)从后侧朝前侧延伸,并在前后途中部随着趋于前侧而朝下侧过渡。
动臂主体31内的空间部53与形成在根部支撑体30(躯干部34)上的软管导入孔146连通。空间部53能够穿过从回转台3穿通躯干部34的软管导入孔146被引导的液压软管H。详细地说,在空间部53中配置了例如用来向设置在斗杆油缸15、铲斗油缸16、斗杆12的端头的补给口供给工作油的6根液压软管H。设置在动臂主体31内的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与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焊接。
接着对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的配置及焊接固定进行说明。
如图6、7所示,在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中,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左右外侧面对着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上表面成为与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的焊接部76。
而且,下板部71的下表面对着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下板部71的根端部成为以规定宽度与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焊接的焊接部180。通过把下板部71的根端部与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焊接,该下板部71与底壁部52的阶梯(边界部分)因焊接部180而成为平缓曲线形状,液压软管H容易从底壁部52的内表面52A通过焊接部180的上表面通到下板部71的上表面。
而且,下板部71的左右两端部对着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下板部71的左右两端部的、比跟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进行焊接的下焊接部181靠后侧的范围L1,与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
另外,下板部71的左右两端部的、从下焊接部181到第1弯曲部72D终了的弯曲终了点189(后述的弯曲开始点186的相反侧)为止的范围,也可以与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换言之,也可以把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下端与下板部71相接的部分跟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
第1弯曲部72D为圆弧状(R状),第1弯曲部72D的左右两端部对着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该第1弯曲部72D为不进行焊接的非焊接部182。在第1弯曲部72D,从弯曲开始点186到弯曲终了点189为止的范围,成为与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不进行焊接的非焊接部182。
纵板部73的左右两端部对着处于左右方向同侧的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纵板部73的左右两端部的、焊接固定着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上焊接部183的上侧,跟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
另外,纵板部73的左右两端部的、从上焊接部183到弯曲开始点186为止的范围,也可以与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换言之,左加强板75L及右加强板75R的前端与纵板部73相接的部分也可以与左右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焊接。
而且,第2弯曲部72U为圆弧状(R状),第2弯曲部72U的左右两端部对着侧壁部50的内表面50A,该第2弯曲部72U的左右两端部被焊接。
如上所述,下板部71焊接固定在底壁部52上,纵板部73的左右两端部焊接固定在侧壁部50上,由此,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被安装在动臂主体31内。
那么,在第1分隔体70F及第2分隔体70R的至少纵板部73的部分,形成有穿通内装在动臂主体31中的液压软管H的软管孔85。
详细地说,软管孔85被形成为,遍布上下整个区域(从纵板部73的上端到纵板部73的下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地贯通纵板部7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接着贯通第1弯曲部72D及第2弯曲部72U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整个区域,再接着贯通下板部71及上板部74的形状。即,软管孔85从纵板部7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第1弯曲部72D延伸,沿该第1弯曲部72D前进,直至越过此第1弯曲部72D遍布下板部71为止进行延伸设置,进而,从纵板部7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第2弯曲部72U延伸,沿第2弯曲部72U前进,直至越过此第2弯曲部72U遍布上板部74为止进行延伸设置。
进而,详细地说,当从侧面观察软管孔85时,该软管孔85的一端侧位于比第1弯曲部72D起始的弯曲开始点(R起始的部分)86靠下板部71侧的位置,该软管孔85的另一端侧位于比第2弯曲部72U起始的弯曲开始点(R起始的部分)187靠上板部74侧的位置。即,软管孔85的下端,成为从纵板部53的下端进入第1弯曲部72D,进而使下板部71沿厚度方向进入的形状。
作为构成软管孔85的缘部,对着底壁部52的缘部88成为与底壁部52不进行焊接的非焊接部。如图6所示,构成进入下板部71的软管孔85的基端的缘部88(构成形成在下板部71侧的软管孔85的缘部)成为与底壁部52不进行焊接的部分。
以上,由动臂主体31,在该动臂主体31的主体弯曲部58的两侧设置分隔体70(第1分隔体70F、第2分隔体70R),在分隔体70中设置软管孔85,因此,通过把动臂主体31的基端侧或者从端头侧朝内部插入的液压软管H的端头对准软管孔85进行移动,就可以把液压软管H在动臂主体31内沿长度方向简单地穿通。
而且,由于把分隔体70制成具备下板部71、纵板部73及上板部74的大致Z字状,并且焊接安装在动臂主体31的内表面,因此,可以由分隔体70提高动臂整体的强度。而且,由于软管孔85不单形成在分隔体70中,而且,越过纵板部73与下板部71的第1弯曲部72D遍布下板部71地形成,因此,可以将施加在分隔体70的第1弯曲部72D的应力分散而避免应力集中。进而,由于把软管孔85越过纵板部73与下板部74的第2弯曲部72U遍布上板部74地形成,因此,可以加大软管孔85,可以使液压软管容易在动臂主体31内穿通,进而,可以将施加在分隔体70的第1弯曲部72D及第2弯曲部72U上的应力分散而避免应力集中。
而且,由于设有加强板75,可以提高分隔板的刚性,而且由于把加强板75与左右侧壁部50焊接,因此可以通过该加强板75也可以提高动臂主体31的强度。
图9是表示分隔体70的变型例的图。如图9所示,也可以由与底壁部52焊接的下板部71和与从下板部71立起的左右侧壁部50焊接的纵板部73把分隔体70构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L形。在此情况下,最好在纵板部73设置软管孔85,将此软管孔85从纵板部73越过第1弯曲部72D延伸设置到下板部71。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有点都是举例表示而不应被认为是对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上述说明,应包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中记载的与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由与底壁部52焊接的下板部71和与从下板部71立起的左右侧壁部50焊接的纵板部73将分隔体70构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L形也可以。在此情况下,最好在纵板部73设置软管孔85,将此软管孔85从纵板部73越过第1弯曲部72D延伸设置到下板部71。
Claims (7)
1.一种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具备由上壁部将左右一对侧壁部的上部连接且由底壁部将上述左右侧壁部的下部连接的动臂主体,在上述动臂主体内的该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途中部设有分隔体,在上述分隔体上形成有穿过内装在上述动臂主体中的液压软管的软管孔,
上述分隔体具备与上述底壁部焊接的下板部,和从上述下板部立起并与上述侧壁部焊接的纵板部,上述软管孔从上述纵板部越过该纵板部与下板部之间的第1弯曲部而遍及上述下板部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体具备从上述纵板部的上端弯曲而朝上述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板部,上述软管孔从上述纵板部越过该纵板部与下板部之间的第2弯曲部而遍及上述上板部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纵板部与下述下板部之间设有用来对上述分隔体进行加强的加强板,上述加强板与上述侧壁部焊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构成形成在上述下板部侧的软管孔的缘部对于上述下壁部为非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体设置在被形成在上述动臂主体的长度方向途中部的主体弯曲部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弯曲部的左右两端部对着上述左右侧壁部的内表面,而且,成为与该左右侧壁部不焊接的非焊接部。
7.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的动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6526A JP6013286B2 (ja) | 2013-06-28 | 2013-06-28 | 作業機のブーム |
JP2013-136526 | 2013-06-28 | ||
JP2013198428A JP6129036B2 (ja) | 2013-09-25 | 2013-09-25 | 作業機のブーム |
JP2013-198428 | 2013-09-25 | ||
CN201410301253.2A CN104250985B (zh) | 2013-06-28 | 2014-06-27 | 作业机的动臂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1253.2A Division CN104250985B (zh) | 2013-06-28 | 2014-06-27 | 作业机的动臂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48392A true CN106948392A (zh) | 2017-07-14 |
CN106948392B CN106948392B (zh) | 2021-01-05 |
Family
ID=5201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31661.6A Active CN106948392B (zh) | 2013-06-28 | 2014-06-27 | 作业机的动臂及作业机 |
CN201410301253.2A Active CN104250985B (zh) | 2013-06-28 | 2014-06-27 | 作业机的动臂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1253.2A Active CN104250985B (zh) | 2013-06-28 | 2014-06-27 | 作业机的动臂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534352B2 (zh) |
CN (2) | CN106948392B (zh) |
DE (1) | DE102014108768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69131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马鞍山金顺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斗杆 |
CN109469127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马鞍山金顺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 |
CN109537656A (zh) * | 2018-11-26 | 2019-03-29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动臂、动臂的制造方法以及挖掘机 |
CN110017106A (zh) * | 2019-04-17 | 2019-07-16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桅杆、旋挖钻机、用于桅杆的隔板及桅杆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86885B2 (ja) * | 2013-04-09 | 2015-09-30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スイングブラケット |
CN104831766A (zh) * | 2015-05-07 | 2015-08-12 | 吴军香 | 一种电力驱动挖掘机用摆臂 |
JP6626644B2 (ja) * | 2015-06-29 | 2019-12-25 |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 作業機械のブームの補強構造 |
JP6645161B2 (ja) * | 2015-12-11 | 2020-0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発電装置 |
US20180029851A1 (en) * | 2016-08-01 | 2018-02-01 | Caterpillar Inc. | Linkage assembly for machine |
US10072392B2 (en) * | 2016-09-29 | 2018-09-11 | Deere & Company | Boom foot design with protruding flanges |
JP6910803B2 (ja) * | 2017-01-17 | 2021-07-28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ョベル |
EP4202130A1 (en) | 2017-04-19 | 2023-06-28 |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 Implement carrier for coupling to a lift arm structure of a power machine |
USD840439S1 (en) | 2017-11-21 | 2019-02-12 | Deere & Company | Jib arm passage feature |
DE102017128176A1 (de) * | 2017-11-28 | 2019-05-29 | Schwing Gmbh | Mastsegment eines Knickmastes mit Kröpfung |
DE102017223230A1 (de) * | 2017-12-19 | 2019-06-19 | Putzmeister Engineering Gmbh | Mastarm-Segment mit mehrdimensionalem Formteil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Mastarm-Segments |
CN108100950B (zh) * | 2018-02-09 | 2024-01-26 | 荣成中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叉装机的驱动臂 |
US10822768B2 (en) | 2018-04-11 | 2020-11-03 | Deere & Company | Hybrid loader boom arm assembly |
US10697148B2 (en) | 2018-04-11 | 2020-06-30 | Deere & Company | Hybrid loader boom arm assembly |
EP3553231B1 (en) * | 2018-04-11 | 2023-10-11 | Deere & Company | Hybrid loader boom arm assembly |
US10662609B2 (en) | 2018-04-11 | 2020-05-26 | Deere & Company | Hybrid loader boom arm assembly |
US11035094B1 (en) | 2020-01-10 | 2021-06-15 | Ferguson Trailer Transport,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material mover reach |
JP7358306B2 (ja) * | 2020-08-03 | 2023-10-1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両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48513Y (zh) * | 2004-11-15 | 2005-12-28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挖掘机动臂 |
CN2777057Y (zh) * | 2005-01-10 | 2006-05-03 | 牛根元 | 拖拉机变型挖掘机 |
WO2008053779A1 (en) * | 2006-10-31 | 2008-05-08 | Amagasakijuki Co. Ltd. | Boom and front attachment for working machine |
CN101845834A (zh) * | 2010-05-13 | 2010-09-29 |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83部队 | 伸缩式挖掘臂液压管路随动机构 |
CN202370016U (zh) * | 2011-08-24 | 2012-08-08 |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挖掘机动臂 |
US20130078072A1 (en) * | 2011-09-26 | 2013-03-28 | Caterpillar Inc. | Beam struc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6415B2 (ja) * | 1989-12-13 | 1995-03-2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機のブームアセンブリ |
JP3501876B2 (ja) * | 1995-07-04 | 2004-03-02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ホーの作業腕構造 |
JPH10331184A (ja) * | 1997-05-30 | 1998-12-15 | Komatsu Ltd | 油圧ショベルの作業機 |
DE60045471D1 (de) * | 1999-02-09 | 2011-02-17 | Yanmar Co Ltd | Hydraulisch angetriebene arbeitsmaschine |
JP3697367B2 (ja) * | 1999-06-04 | 2005-09-2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装置 |
US6684537B2 (en) * | 2001-05-28 | 2004-02-03 | Kubota Corporation | Excavator with a piping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variations in hose length |
JP3822133B2 (ja) * | 2002-05-09 | 2006-09-13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旋回作業機の油圧配管構造 |
JP4005485B2 (ja) | 2002-11-25 | 2007-11-0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掘削作業機 |
JP4688569B2 (ja) * | 2005-05-16 | 2011-05-25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装着型バックホー |
JP5019516B2 (ja) | 2007-02-27 | 2012-09-05 |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 建設機械における油圧配管配設構造 |
DE202010003617U1 (de) * | 2009-06-19 | 2010-10-28 | Liebherr-Hydraulikbagger Gmbh | Baggerstiel |
US9334624B2 (en) * | 2011-08-22 | 2016-05-10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Articulated work machine |
-
2014
- 2014-06-24 DE DE102014108768.2A patent/DE102014108768A1/de active Granted
- 2014-06-24 US US14/313,121 patent/US95343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27 CN CN201710331661.6A patent/CN106948392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27 CN CN201410301253.2A patent/CN104250985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14 US US15/294,066 patent/US1019028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48513Y (zh) * | 2004-11-15 | 2005-12-28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挖掘机动臂 |
CN2777057Y (zh) * | 2005-01-10 | 2006-05-03 | 牛根元 | 拖拉机变型挖掘机 |
WO2008053779A1 (en) * | 2006-10-31 | 2008-05-08 | Amagasakijuki Co. Ltd. | Boom and front attachment for working machine |
CN101845834A (zh) * | 2010-05-13 | 2010-09-29 |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83部队 | 伸缩式挖掘臂液压管路随动机构 |
CN202370016U (zh) * | 2011-08-24 | 2012-08-08 |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挖掘机动臂 |
US20130078072A1 (en) * | 2011-09-26 | 2013-03-28 | Caterpillar Inc. | Beam structure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69131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马鞍山金顺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斗杆 |
CN109469127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马鞍山金顺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 |
CN109537656A (zh) * | 2018-11-26 | 2019-03-29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动臂、动臂的制造方法以及挖掘机 |
CN110017106A (zh) * | 2019-04-17 | 2019-07-16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桅杆、旋挖钻机、用于桅杆的隔板及桅杆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34352B2 (en) | 2017-01-03 |
DE102014108768A1 (de) | 2014-12-31 |
CN104250985A (zh) | 2014-12-31 |
US20170030049A1 (en) | 2017-02-02 |
US10190284B2 (en) | 2019-01-29 |
CN104250985B (zh) | 2017-06-09 |
CN106948392B (zh) | 2021-01-05 |
US20150003949A1 (en) | 2015-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50985B (zh) | 作业机的动臂 | |
CN101356321A (zh) | 动臂 | |
CN103938666B (zh) | 工程机械 | |
JPH0475324B2 (zh) | ||
JP5189011B2 (ja) |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 |
JP6013286B2 (ja) | 作業機のブーム | |
CN204781067U (zh) |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 |
CN105051290B (zh) | 工程机械 | |
CN105683032B (zh) |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支撑结构 | |
JP6129036B2 (ja) | 作業機のブーム | |
JPWO2017065066A1 (ja) | 作業機械用ブーム | |
JP5709791B2 (ja) | クラムシェルバケット | |
JP2007069877A (ja) |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 |
JP5014875B2 (ja) | 作業機ブーム | |
EP2208827A2 (en) | Boom of a working machine | |
JP4689870B2 (ja) |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 |
CN108884654A (zh) | 工作装置用的箱形构造体 | |
JP2019049113A (ja) | 杭打機 | |
JP2003090060A (ja) | 建設機械のブーム | |
JP2557048Y2 (ja) | オフセット式掘削機の作業機腕装置 | |
JP6971212B2 (ja) | 作業機械 | |
CN107429499A (zh) | 液压挖掘机 | |
JPH0949246A (ja) | 作業車両のブーム | |
JP5991120B2 (ja) | 建設機械 | |
JP6293592B2 (ja) | 作業機の作業部連結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