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7827B - 轴承的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承的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7827B
CN106917827B CN201611193418.4A CN201611193418A CN106917827B CN 106917827 B CN106917827 B CN 106917827B CN 201611193418 A CN201611193418 A CN 201611193418A CN 106917827 B CN106917827 B CN 106917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hell
bracket stand
bearing bracket
abut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934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7827A (zh
Inventor
川原田耕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17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7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7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7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 F16C35/07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between housing and outer race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42Housings for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 for rotary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main drive shafting, e.g. cardan shaft
    • B60K17/24Arrangements of mountings for shaf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00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adjustable for aligning or positioning
    • F16C23/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26/00Joining parts; Fasten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parts
    • F16C2226/50Positive connections
    • F16C2226/60Positive connections with threaded parts, e.g. bolt and nut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01Parts of vehicles in general
    • F16C2326/06Driv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67Fixing them in a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2003/22326Attachments to the outer joint member, i.e. attachments to the exterior of the outer joint member or to the shaft of the outer joint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的支承装置,该轴承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该轴承的支承装置具备收纳轴承的外壳和固定有外壳的轴承架。在外壳被固定于轴承架上时,外壳主体部的第一外壳抵接部在第一方向上处于与轴承架主体部的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外壳主体部的第二外壳抵接部在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上处于与轴承架主体部的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在这些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之间具有外壳与轴承架分离的区域。

Description

轴承的支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的支承装置,该轴承对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
背景技术
用于对车辆的驱动轴进行支承的轴承被固定在设置于车辆侧的轴承架上。在日本特开2012-26495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利用车辆侧的轴承架和轴承盖来对驱动轴支承用的轴承实施夹持从而对该轴承进行支承。在日本特开2012-26495的装置中,通过轴承架的支承部处的嵌合而对轴承的半周部分进行支承,并使轴承的剩余的部分嵌入到轴承盖的支承部中。通过将螺栓插入到轴承盖的两端部的被紧固部中,并将螺栓拧入轴承架的内螺纹孔中,从而将轴承盖固定在轴承架上。在轴承架上,设置有从内螺纹孔向驱动轴的轴向延伸的销插穿孔,销插穿孔朝向轴承架外表面开口。在该插穿孔中被压入有销。通过将螺栓拧入到轴承架的内螺纹孔中,从而在销插穿孔中使销被螺栓按压而向轴承架外部突出,进而对轴承盖的被按压部进行按压。由此,轴承与轴承盖一起在驱动轴的轴向上滑动,轴承的一面与被设置在轴承架的支承部上的基准面抵接。由此,欲实现高精度的轴承的定位。
发明的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装置中,为了高精度地实施轴承的定位,需要对轴承的外表面所嵌合的轴承架的支承部的内表面以及基准面整体进行机械加工,并大范围地提高它们的尺寸精度。但是,这种加工的加工范围越大,则加工的难度越增大。其结果为,例如有时会导致成本上升。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被设置于车辆侧的轴承架中,减小与轴承的定位有关的抵接区域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对轴(例如,驱动轴)进行支承的轴承的支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轴承支承装置,该轴承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所述轴承支承装置具备:外壳,其以对所述轴承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并具备外壳主体部、和被设置于该外壳主体部的外侧的外壳固定部;轴承架,其被固定于基体上,并具备以对所述外壳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的轴承架主体部、和以能够通过卡合单元而对所述外壳固定部进行固定的方式而构成的轴承架固定部,在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壳抵接部和第二外壳抵接部,在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轴承架抵接部和第二轴承架抵接部,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处于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处于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与所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外壳固定部处于与所述轴承架固定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中的所述轴承的圆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位、和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位之间,具有所述外壳与所述轴承架分离的区域。
优选为,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对置的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中的、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外壳主体部分离。
优选为,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以及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分别为平坦面,并且,所述外壳固定部与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分别为平坦面。
优选为,所述外壳固定部的抵接面所抵接的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的抵接面沿着由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所确定的面而延伸,并且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螺纹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并处于贯穿所述外壳固定部的孔的贯穿状态、且拧合在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的螺纹孔中。
优选为,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被构成为,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状部,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被构成为,从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突出的凸状部,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而相对于彼此相互抵接的抵接面。
优选为,所述第二方向为铅直方向,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被构成为凹状或凸状,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被构成为凹状或凸状。在该情况下,更优选为,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具备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上侧的外壳上侧抵接部、和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下侧的外壳下侧抵接部,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具备能够与所述外壳上侧抵接部抵接的轴承架上侧抵接部、和能够与所述外壳下侧抵接部抵接的轴承架下侧抵接部。
优选为,所述轴为驱动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在由卡合部件实施的外壳固定部与轴承架固定部的固定时(即,在将外壳固定于轴承架上时),能够通过第一外壳抵接部与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而实施第一方向上的外壳(即,被收纳在外壳内的轴承)的定位。此外,能够通过第二外壳抵接部与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与第一方向成直角)而实施第二方向上的外壳的定位。而且,还能够通过外壳固定部与轴承架固定部的抵接(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而实施第三方向上的该外壳的定位。并且,在外壳被固定于轴承架上时,在被收纳于外壳内的轴承的周向上,第一外壳抵接部和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在其与第二外壳抵接部和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之间,具有外壳与轴承架分离的区域。因此,根据上述方式,能够使第一方向上的外壳的定位与第二方向上的外壳的定位分离,从而易于提高其定位精度,并且能够将通过卡合部件而对外壳固定部与轴承架固定部进行相互固定时的、轴承的定位用的收纳轴承的外壳主体部与轴承架主体部的抵接区域从这些第一外壳抵接部与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以及第二外壳抵接部与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中减少。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为表示应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装置的驱动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6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外壳的仰视图。
图7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外壳的侧视图。
图8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轴承架的侧视图。
图9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轴承架的主视图。
图10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轴承架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沿着图3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沿着图3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的支承装置的沿着图4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装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驱动轴1具备:等速滑动连接件2、车轮侧连接件3和中间轴4。等速滑动连接件2为驱动侧连接件。车轮侧连接件3为从动侧连接件。中间轴4对等速滑动连接件2与车轮侧连接件3进行连结。在等速滑动连接件2的外侧部件(外环)2a上结合有干轴5。干轴5与未图示的变速器的输出轴连结并以箭头标记A1所示的方式被驱动旋转。在等速滑动连接件2的内侧部件2b上连结有中间轴4。因此,当干轴5以及外侧部件2A被驱动旋转时,经由等速滑动连接件2而使中间轴4被从动旋转。中间轴4的从动旋转的力被传递到车轮侧连接件3,从而使未图示的车轮旋转。
驱动轴1经由中间轴承10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发动机主体(未图示)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装置12以图1所示的这种姿态而被应用为中间轴承10的支承装置。以下,根据图2至图14来对支承装置12进行说明。
在图2至图4中图示了支承装置12。支承装置12具备外壳14和轴承架16。外壳14以将中间轴承10收纳于其中的方式而构成。外壳14使用作为螺纹部件(卡合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螺栓而被固定在轴承架16上。轴承架16被固定在作为基体的发动机主体上,尤其是,在此被固定在发动机组的外表面上。以此方式,在将对中间轴承10进行收纳的外壳14固定在轴承架16上的状态下(参照图1),驱动轴1能够以上述方式而进行旋转。
在图5至图7中图示了外壳14。外壳14具备外壳主体部18和外壳固定部(紧固部)20、22。外壳14通过铸造而制成,在其外表面上仅机械加工有后述的抵接面20a、22a、26a、28a、30a。
外壳主体部18具有圆筒形状。外壳主体部18以在外壳主体部18的中央部处贯穿圆形截面的收纳孔24的方式而设置。在图1的状态下,收纳孔24的中心轴线B2与驱动轴1的轴线B1一致。收纳孔24具有收纳部24a和环状壁部24b,所述收纳部24a具有与中间轴承10的外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环状壁部24b具有与中间轴承10的外径相比而较小的内径。收纳部24a的轴线与环状壁部24b的轴线一致。在收纳孔24的收纳部24a中,从不同于环状壁部24b的一侧起沿着中心轴线B2而插入有中间轴承10,中间轴承10被嵌入至与环状壁部24b抵接为止。外壳主体部18被形成为,使中间轴承10与收纳部24a牢固地嵌合。
外壳14具备两个外壳固定部20、22。两个外壳固定部20、22分别以沿着第一假想平面P1延伸的方式而在外壳主体部18的径向外侧被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上,其中,所述第一假想平面P1以包含收纳孔24的中心轴线B2的方式而被规定。因此,两个外壳固定部20、22相对于彼此而位于外壳主体部18的相反侧。各外壳固定部为平板状,并且在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一方的区域(图5的下侧的区域)中,具有与第一假想平面P1平行的的抵接面20a、22a。抵接面20a、22a被构成为,被机械加工而成的平坦面。而且,在各外壳固定部20、22上,形成有一个螺栓插穿孔20b、22b。螺栓插穿孔20b、22b均具有在与第一假想平面P1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20c、22c。
而且,在假想平面P1的一方的区域(图5的下侧的区域)中,在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上设置有外壳中央突出部(第一外壳抵接部的一个示例)26和两个外壳侧部突出部(第二外壳抵接部的一个示例)28、30。从图5明确可知,该外壳中央突出部26与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在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上,在围绕被收纳于外壳主体部18中的轴承10的中心轴线(即,中心轴线B2)的周向上相互分离。这将在后文所述的外壳14被固定于轴承架16上时,确保该突出部26、28、30之间的周向上的外壳14与轴承架16分离的区域这方面发挥作用。
外壳中央突出部26在图5中,在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一方的区域中,被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8的中央部处,且以在朝向远离假想平面P1的方向上从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外壳中央突出部26为长方体形状。在此,将包含收纳孔24的中心轴线B2且与第一假想平面P1正交的平面定义为第二假想平面P2。第二假想平面P2实质上将外壳中央突出部26两等分。即,外壳中央突出部26以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P2而呈面对称的方式构成。而且,在此,将与第一假想平面P1和第二假想平面P2的双方正交且包含螺栓插穿孔20b、22b的中心轴线20c、22c的平面定义为第三假想平面P3。如图6所示,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大部分在由第三假想平面P3划分出的两个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内延伸。另外,外壳中央突出部26具备与收纳孔24的中心轴线B2成直角(即,朝中心轴线B2方向)的抵接面26a。抵接面26a以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的方式而延伸,且优选为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另外,抵接面26a以与后述的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从而有助于与外壳14、即中间轴承10的轴向(第一方向)上的定位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抵接面26a通过机械加工而被设为平坦面,其表面的精度被提高。
并且,两个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以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P2而呈面对称的方式构成。在图5中,一方的外壳侧部突出部28被配置于第二假想平面P2的左侧,并在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18o上且于周向上,被设置在第二假想平面P2的左侧的外壳固定部20与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中间的位置处。同样地,在图5中,另一方的外壳侧部突出部30被配置于第二假想平面P2的右侧,并在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18o上且在周向上,被设置于第二假想平面P2的右侧的外壳固定部22与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中间的位置处。各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被形成为,在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的截面上具有三角形形状。而且,各侧部突出部28、30具有朝向远离第二假想平面P2的方向而与第二假想平面P2平行地延伸的抵接面28a、30a。另外,各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的抵接面28a、30a也可以与第二假想平面P2平行。在抵接面28a、30a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P2而倾斜的情况下,抵接面的延长面(未图示)可以在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所述抵接面所处的区域中,与第二假想平面P2交叉。这是为了后述的抵接面28a、30a与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另外,抵接面28a、30a与后述的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从而有助于外壳、即中间轴承10在铅直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上,在外壳侧部突出部与位于其附近的外壳固定部之间还设置有阶梯部32、34。该阶梯部32、34是通过利用机械加工而将抵接面28a、30a形成为平坦面从而被形成的,也就是说,其为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的削磨剩余物。因此,阶梯部32、34也可以不被形成。
接下来,对轴承架16进行说明。在图8至图10中图示了轴承架16。在图8以及图9中,图示了在假定外壳14被固定于轴承架16上时的、上述轴线B2以及上述第一至第三假想平面P1、P2、P3。图8的轴承架的朝向与图1相同。另外,轴承架16通过铸造而制成,且在后述的轴承架主体部上仅机械加工有后述的抵接面48a、50a、52a,并且在轴承架固定部上机械加工有后述的抵接面42a、43a以及螺纹孔42b、43b。
轴承架16具备轴承架主体部40和轴承架固定部42、43。并且,轴承架16具备用于将轴承架16固定在发动机主体上的基座部44。在基座部44上设置有用于通过螺栓(螺纹部件)而将轴承架16固定在发动机主体上的螺栓孔。在此,如图3、图8等所示,设置有三个螺栓孔44a。
如图9所示,轴承架主体部40整体位于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一方的区域中。并且,轴承架主体部40具有圆弧状截面形状的凹面46,以便收纳外壳主体部18的一半。但是,凹面46被形成为,具有沿着能够围绕驱动轴1的轴线B1而被规定的假想楕圆(未图示)的形状,且具有与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的外径相比而较大的内侧尺寸。并且,在凹面46上设置有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一个示例)、和两个轴承架突出部50、52(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一个示例)。从图9明确可知,该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和轴承架突出部50、52在外壳14被固定于轴承架16上时,在围绕被收纳于外壳主体部18内的轴承10的中心轴线(即中心轴线B2)的周向上相互分离。这将对后文所述的外壳14被固定于轴承架16上时确保在这些部分48、50、52之间的周向上的外壳14与轴承架16分离的区域这方面发挥作用。
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在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一方的区域中被设置在轴承架主体部的凹面46的中央部处,且以从凹面46朝向第一假想平面P1延伸的方式而形成。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具有圆弧状截面,且具有与第一假想平面P1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端缘部48e。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通过第二假想平面P2而被两等分,且被构成为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而呈面对称。并且,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实质上是向由第三假想平面P3划分出的两个区域中的另一侧延伸,该另一侧为,与配置有上述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大部分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另外,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具有抵接面48a,所述抵接面48a朝向由第三假想平面P3划分出的两个区域中的、配置有上述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大部分的区域侧延伸。抵接面48a以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的方式延伸,优选为,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另外,抵接面48a被形成为,在支承装置12的组装时,与外壳中央突出部(第一外壳抵接部的一个示例)26的抵接面26a抵接。因此,抵接面48a的表面的精度通过机械加工而被提高,并被构成为平坦面。
并且,两个轴承架突出部50、52以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P2而呈面对称的方式被构成。在图9中,一方的轴承架突出部50被配置于第二假想平面P2的下侧处,并在轴承架主体部40的凹面46上且于其周向上,被配置于与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相比靠近第一假想平面P1的位置处。同样地,在图9中,另一方的轴承架突出部52被配置于第二假想平面P2的上侧处,并在其周向上被配置于与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相比靠近第一假想平面P1的位置处。各轴承架突出部50、52被形成为,在与第三假想平面P3平行的截面上具有三角形形状。并且,各轴承架突出部50、52具有朝向第二假想平面P2、且与第二假想平面P2平行地延伸的抵接面50a、52a。另外,各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抵接面50a、52a可以与第二假想平面P2平行。在抵接面50a、52a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P2而倾斜的情况下,抵接面的延长面(未图示)可以在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该抵接面所处的区域中与第二假想平面P2交叉。这是为了前述的与第二外壳抵接部的抵接面28a、30a的抵接。另外,抵接面50a、52a通过机械加工而被形成为平坦面,以便分别与前述的抵接面28a、30a抵接从而有助于外壳、即中间轴承10在铅直方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轴承架主体部40的凹面46上的、轴承架突出部和轴承架内侧延伸部之间,还设置有阶梯部54、56。该阶梯部54、56是通过利用机械加工来形成抵接面50a、52a而被形成的,也就是说,所述阶梯部54、56为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削磨剩余物。因此,阶梯部54、56也可以不被形成。
并且,如前文所述,轴承架16具备两个轴承架固定部42、43。两个轴承架固定部42、43与轴承架主体部40同样地,也如图9所示而整体位于由第一假想平面P1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内的一方的区域(轴承架主体部40所处的区域)中。轴承架固定部42、43在轴承架主体部的径向外侧被设置于其两侧。并且,两个轴承架固定部42、43相对于彼此以第二假想平面P2为基准而位于轴承架主体部40的相反侧。各轴承架固定部在其一端部上具有与第一假想平面P1平行的抵接面42a、43a,而且还具有向该抵接面42a、43a开口的螺纹孔42b、43b。抵接面42a、43a为,能够与外壳主体部的抵接面20a、22a牢固地抵接的、通过机械加工而被形成的平坦面。并且,在将与驱动轴的轴线B1的方向(第一方向)D1成直角的方向在第一假想平面上规定为第二方向D2时,第二方向D2为连接上述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方向,并且如图1所示在轴承架16被固定于发动机主体上时成为铅直方向。在该情况下,抵接面42a、43a分别沿着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确定的假想面(与第一假想平面P1平行的面)而延伸。并且,在将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D3时,螺纹孔42b、43b的各轴线在第三方向上(平行地)延伸。另外,在图1至图4、以及图11中,作为参考,而将如图1所示的支承装置12被应用于驱动轴1的支承时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进行了图示。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支承装置12的外壳14和轴承架16分别具备上述结构。对该外壳14与轴承架16的组装进行进一步说明。下面,对以下情况进行说明,即,如图1所示,轴承架16以轴承架突出部52相对于轴承架突出部50而位于铅直方向上方侧的方式被固定于发动机主体上,且上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上述第二方向为铅直方向。图11为表示支承装置12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将外壳主体部18插入到由轴承架主体部40的凹面46所规定的收纳空间S中。此时,使外壳14相对于轴承架16而移动,以使处于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18o的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抵接面26a与轴承架主体部40的凹面46的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的抵接面48a牢固地抵接并在第一方向、即轴向上相互卡合。并且,此时,使外壳14相对于轴承架16而移动,以使处于外壳主体部18的外表面18o的两个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的抵接面28a、30a与轴承架主体部40的凹面46的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抵接面50a、52a牢固地抵接并在第二方向、即铅直方向上相互卡合。在该状态下,两个轴承架固定部42、43的抵接面42a、43a分别与外壳固定部20、22的抵接面20a、22a对置,并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的第三方向上以相互卡合的方式而抵接。而且,在对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抵接面26a与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的抵接面48a的抵接卡合状态以及两个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的抵接面28a、30a与两个轴承架侧部突出部50、52的抵接面50a、52a的抵接卡合状态进行维持的同时,将螺栓60、62分别经由垫圈64、66而插穿至外壳14的螺栓插穿孔20b、22b中,然后将其拧入到轴承架16的螺纹孔42b、43b中。由此,以使外壳14的抵接面20a、22a分别处于与轴承架16的抵接面42a、43a牢固地抵接的状态,而使外壳14被固定在轴承架16上。另外,外壳14的螺栓插穿孔20b、22b也可以相对于轴承架16的螺纹孔42b、43b而稍稍偏移,以使抵接面彼此更可靠地互相抵接,从而更可靠地实施外壳相对于轴承架的定位。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12中,在由作为螺纹部件(卡合部件)的螺栓60、62实施的紧固连接时,作为外壳14的第一外壳抵接部的外壳中央突出部26的抵接面26a与作为轴承架16的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的抵接面48a牢固地抵接在一起(参照图12、图13)。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第一方向D1即驱动轴1的轴线B1方向上的、外壳14即被收纳于其中的中间轴承10相对于轴承架16的定位。并且,在螺栓60、62的紧固连接时,使作为外壳14的第二外壳抵接部的两个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的抵接面28a、30a与作为轴承架16的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两个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抵接面50a、52a牢固地抵接在一起,从而在第二方向D2上限制了外壳14的相对于轴承架16的移动(参照图13、图14)。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第二方向即铅直方向上的、外壳14即被收纳于其中的中间轴承10相对于轴承架16的定位。特别是,在此,由于轴承架16的螺纹孔42b、43b的轴线的方向为上述第三方向D3(即,所拧合的螺栓的紧固方向为与其定位方向不同的方向)、且两个轴承架固定部42、43的抵接面42a、43a与两个外壳固定部20、22的抵接面20a、22a牢固地抵接在一起,因此实现了第三方向D3上的、外壳14即被收纳于其中的中间轴承10相对于轴承架16的定位。因此,通过该外壳14的向轴承架16的固定,从而能够实现外壳14即中间轴承10的更准确的定位。以此方式,上述抵接面能够分别作为定位面(或基准面)而发挥优异的功能。
并且,当以此方式而实施螺栓紧固时,由于外壳通过在中间轴承10的周向上处于相互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一抵接部(第一外壳抵接部以及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以及第二抵接部(第二外壳抵接部以及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而被可靠地定位,因此能够使轴承架16的凹面46中的、轴承架内侧延伸部48的抵接面以及两个轴承架突出部50、52的抵接面50a、52a以外的部分与外壳主体部18分离(参照图12、图13)。即,能够将轴承架16的凹面46中的这些抵接面之外的、与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18o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在其与外壳主体部之间具有间隙C。因此,对于与外壳主体部18分离的轴承架16的凹面46的部分而言,将无需实施机械加工。更具体而言,与需要进行轴承架主体部的凹面(圆筒面)整体的精密加工的情况相比,根据上述支承装置,能够将该整面的精密加工减少为极少一部分的加工。因此,相应地,能够减少定位用的机械加工的必要量,由此能够削减成本。
并且,如上文所述,特别是由图4、图12~图14明确可知,第一抵接部(第一外壳抵接部以及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与第二抵接部(第二外壳抵接部以及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抵接部位在被收纳于外壳14内轴承的周向上分离。特别是,在此,如图4所示,在外壳14被固定于轴承架16上时,第一抵接部的抵接部位在其与第二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之间具有外壳14与轴承架16分离的区域(参照间隙C)。因此,这些抵接部的抵接面的加工或形成变得更容易,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这些抵接面的精度。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方向D1上的外壳14相对于轴承架16的定位与第二方向D2上的外壳14相对于轴承架16的定位分离。反之亦然。
以上,虽然对支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虽然在上述支承装置12中,外壳主体部的外壳侧部突出部28、30以及轴承架主体部的轴承架突出部50、52分别被形成为凸状,但是也可以将至少任意一方形成为凹状。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与外壳主体部的凸状的侧部突出部128互补的凹状的抵接部150设置在轴承架主体部的凹面46上。在该情况下,凹状的抵接部150不仅朝向径向内侧开口,而且也可以朝向轴向(上述第一方向)开口。由此,朝向抵接部150的外壳主体部的凸状的侧部突出部128的插入能够从图15中的箭头标记A2、A3的各个方向实施,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对于由第一抵接部的相互抵接所实施的定位的影响。另外,如图15所示,由于凹状的抵接部150在轴向上具有与凸状的突出部128的轴向宽度相比而较大的宽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向抵接部150的外壳主体部的凸状的侧部突出部128的插入对于由第一抵接部所实施的定位的影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种抵接面为通过机械加工而被形成的平坦面。但是,抵接面并不限定于平坦面,也可以是至少一个抵接面或至少一个抵接面的一部分为弯曲面。此外,抵接面的形成并不限定于机械加工,也可以实施手工作业。而且,对于抵接面而言,为了提高其表面的精度,也可以实施研磨精加工。此外,虽然外壳14与轴承架16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能够通过铸造而由铁合金、铝合金等制成,但是也能够通过压模铸造而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在该情况下,则可以省去用于形成抵接面的后续加工(例如,机械加工)。而且,在外壳14与轴承架16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也能够省去这种后续加工。在通过树脂材料来制造上述的一方或双方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注塑成形法。以此方式,能够根据材料、制造工艺而省去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特别是加工工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支承装置12用于驱动轴上。但是,本支承装置也可以被适用于其它各种轴的轴承的支承中。例如,也可以为传动轴的轴承,特别是其中间轴承以外的轴承。更优选为,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车辆的驱动轴上,特别是所谓FF(Front-engineFront-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或4WD(4wheel drive: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轴上。此外,安装有轴承架的基体并不限定于发动机主体,其根据应用了本支承装置的轴而可以为各种位置或部件。例如,在轴为传动轴或后驱动轴的情况下,基体可以是车身。
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的思想中所包含的所有改变例或应用例、代替物均被包含在本发明中。因此,本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定性的发明,其能够适用于属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的其它的任意技术中。
符号说明
1、驱动轴;10、中间轴承(轴承);12、轴承支承装置;14、外壳;16、轴承架;18、外壳主体部;20、22、外壳固定部;40、轴承架主体部;42、43、轴承架固定部;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

Claims (8)

1.一种轴承用的支承装置,所述轴承被构成为,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以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所述支承装置具备:
外壳,其以对所述轴承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主体部和外壳固定部,所述外壳固定部被设置于外壳主体部的外侧;
轴承架,其被固定于基体上,所述轴承架包括轴承架主体部和轴承架固定部,所述轴承架主体部以对所述外壳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外壳固定部通过卡合部件而被固定在所述轴承架固定部上,
在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外壳抵接部和第二外壳抵接部,
在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轴承架抵接部和第二轴承架抵接部,
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以确定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
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以确定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方向,
所述外壳固定部与所述轴承架固定部抵接,以确定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的方向,
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中的所述轴承的圆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位、和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位之间的区域内,所述外壳与所述轴承架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对置的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中的、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外壳主体部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为平坦面,
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为平坦面,
所述外壳固定部与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分别为平坦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固定部的抵接面所抵接的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的抵接面沿着由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所确定的面而延伸,
所述卡合部件为螺纹部件,
所述螺纹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并处于贯穿所述外壳固定部的孔的贯穿状态、且拧合在所述轴承架固定部的螺纹孔中。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被构成为,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部,
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被构成为,从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突出的凸部,
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而相对于彼此相互抵接的抵接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方向为铅直方向,
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为凹状或凸状中的任意一方,
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为凹状或凸状中的任意一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铅直上侧的第三抵接部、和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铅直下侧的第四抵接部,
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具备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的第五抵接部、和与所述第四抵接部抵接的第六抵接部。
8.如权利要求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轴为驱动轴。
CN201611193418.4A 2015-12-25 2016-12-21 轴承的支承装置 Active CN106917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4427 2015-12-25
JP2015254427A JP6332261B2 (ja) 2015-12-25 2015-12-25 軸受支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7827A CN106917827A (zh) 2017-07-04
CN106917827B true CN106917827B (zh) 2019-03-12

Family

ID=57708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93418.4A Active CN106917827B (zh) 2015-12-25 2016-12-21 轴承的支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64153B2 (zh)
EP (1) EP3184833B1 (zh)
JP (1) JP6332261B2 (zh)
CN (1) CN1069178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11694B3 (de) * 2016-06-29 2017-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etriebe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8561537A (zh) * 2018-06-01 2018-09-21 芜湖贝埃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组合通用性轴承支架
JP7045950B2 (ja) * 2018-07-17 2022-04-01 中央可鍛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
EP3696433B1 (en) * 2018-09-28 2021-10-27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 LLC Center bearing assembly
CN117072569B (zh) * 2023-10-18 2023-12-29 万向钱潮股份公司 一种传动轴的轴承架结构及其传动轴总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2445A (zh) * 2002-07-12 2004-02-04 �����Զ�����ʽ���� 曲轴轴承
CN1769730A (zh) * 2004-11-05 2006-05-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转动体的支承结构
CN1842666A (zh) * 2003-08-25 2006-10-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轴部件支撑装置
CN101622436A (zh) * 2007-03-06 2010-01-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的轴承结构
JP2012026495A (ja) * 2010-07-22 2012-02-09 Toyota Motor Corp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ベアリングのハウジ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08463U (zh) * 1976-02-16 1977-08-18
JPS57133419U (zh) * 1981-02-13 1982-08-19
DE10349783A1 (de) * 2003-10-24 2005-05-25 Ina-Schaeffler Kg Radiallagerung für eine Antriebswelle von Fahrzeugen
JP2008064287A (ja) 2006-09-11 2008-03-21 Ntn Corp 揺動軸受
JP2008082486A (ja) 2006-09-28 2008-04-10 Ntn Corp 揺動軸受
DE102011120633B4 (de) * 2011-12-09 2013-10-10 Carl Freudenberg Kg Lagerträger für Wälzlager an Wellen
CN103832210B (zh) * 2014-03-31 2016-06-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驱动轴总成的中间支撑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2445A (zh) * 2002-07-12 2004-02-04 �����Զ�����ʽ���� 曲轴轴承
CN1842666A (zh) * 2003-08-25 2006-10-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轴部件支撑装置
CN1769730A (zh) * 2004-11-05 2006-05-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转动体的支承结构
CN101622436A (zh) * 2007-03-06 2010-01-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的轴承结构
JP2012026495A (ja) * 2010-07-22 2012-02-09 Toyota Motor Corp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ベアリングのハウジ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4833A2 (en) 2017-06-28
EP3184833A3 (en) 2017-08-16
US9964153B2 (en) 2018-05-08
CN106917827A (zh) 2017-07-04
JP2017116052A (ja) 2017-06-29
US20170184154A1 (en) 2017-06-29
JP6332261B2 (ja) 2018-05-30
EP3184833B1 (en) 202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7827B (zh) 轴承的支承装置
US9027912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9279450B2 (en) Structure of bush bearing
TWI558598B (zh) 自行車底部托架總成
CN104214232A (zh) 滚动元件中间轴组件
CN106489035B (zh) 滚动轴承的保持架和制造该保持架的方法
JPWO2013137003A1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用ベアリ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US20180073552A1 (en) Socket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Boot
WO2014083907A1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CN204659809U (zh) 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的支撑结构
JP2011137489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US9964149B2 (en) Cage for a ball bearing provided with a wire and added interposed parts
KR102447103B1 (ko) 미끄럼 베어링
KR20230054335A (ko) 볼 조인트, 이를 포함하는 현가 장치, 및 볼 조인트의 제조 방법
CN105817879B (zh) 同轴装配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JP2014109341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US20160138644A1 (en) Split ball sleeve
CN206316302U (zh) 一种用于冷挤压成型高精度内孔的冲头结构
JP2009208692A (ja) タイロッドエンド用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CN219633541U (zh) 一种亲水晶体载体治具
JP5267212B2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CN205496578U (zh) 一种新型小型车床主轴轴外套
CN206243053U (zh) 一种汽车用新型支撑座
JP2004257490A (ja) 給脂軸受
JP2006226346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