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2230B - 一种取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2230B
CN106912230B CN201710045987.2A CN201710045987A CN106912230B CN 106912230 B CN106912230 B CN 106912230B CN 201710045987 A CN201710045987 A CN 201710045987A CN 106912230 B CN106912230 B CN 106912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taking
shaft
taking band
rice shoot
bel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459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2230A (zh
Inventor
彭忠圣
胡爱卿
彭韩非
汤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und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und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und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459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22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2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2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2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2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所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二取秧带绕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二带轮、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回转;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第二取秧带和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第三取秧带从夹紧限位块输出端至第二转轴和第二转轴侧错位张开,二者之间具有间隙。因为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之间一直保持间隙,所以二者不会夹持秧苗的秧叶,可避免秧苗被夹持而无法正常跌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取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秧装置。
背景技术
为实现抛秧机的快速取秧、运送及定位释放,在先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秧苗带土移植的取秧装置专利。在先申请公开的取秧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多个取秧传动组。各个取秧传动组均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带轮,第二带轮,以及由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形成的秧苗通过槽;各个取秧传动组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和限位块。
其中,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夹紧块抵靠在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外侧,使由第一转轴的下缘到夹紧限位器处,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以及使由夹紧限位器到第二转轴下缘处,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由第一转轴向夹紧限位器移动过程中,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配合实现夹取秧苗的操作;由夹紧限位器到第二转轴运行过程中,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距逐渐增大而完成释放秧苗的操作。
实际应用中发现,前述取秧装置夹取、传送和释放秧苗时,对夹取、传送和释放中、细型秧苗的操作较为顺利,而对夹取、传送和释放粗壮型秧苗的的操作故障率较高,具体表现为:一是被夹取的秧苗在经过夹紧限位器、随着取秧带向第二转轴运行时,秧苗的秧叶搭靠在相邻取秧传动组临近两根取秧带上。二是秧苗通过槽的两根取秧带从夹紧限位器输出端后张开宽度不够,秧苗无法正常下落。三是秧苗通过槽的宽度不够,分薛多的深粗秧苗无法进入到秧苗通过槽。
实际中,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常因天气及其它原因,造成不能完全按计划生产,特别是湖南等双季稻区,常因天气原因早稻不能安时收割,因而造成晚稻秧苗不能按时移植。而此时正值夏未高温的时节,阳光、水分十分充足,秧苗生长速度较特别快,只需几天就能使中壮秧苗生长成粗壮秧苗。如果抛秧机的取秧装置不能夹取、传送和释放粗壮秧苗,那么,原计划使用抛秧机作业的只能改用人工作业了,这样不仅不能完成作业计划,还会因此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改良取秧装置,增加取秧装置对秧苗的适应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为使取秧装置能夹取、传送和释放粗壮秧苗,按照在先申请制造的取秧装置尺寸很大,使得取秧装置的体积和制造成本较高,也使得配套使用的秧盘尺寸和用量增加,增加了实际育秧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取秧装置夹取粗壮秧苗故障率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取秧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沿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沿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第三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
第二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的第四转轴;
第四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
第四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可选的,第二带轮的轮缘设有一个同时定位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的带槽。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秧苗向第一转轴侧倒伏的压杆;压杆安装在机架上;压杆的高度可调。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二转轴的上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沿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沿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第二带轮的轮缘设有一个同时定位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的带槽。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秧苗向第一转轴侧倒伏的压杆;压杆安装在机架上;压杆的高度可调。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第三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
第二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的第四转轴;
第四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
第四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可选的,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第二转轴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的宽度;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第三转轴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的宽度。
可选的,第二带轮的轮缘设有一个定位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的带槽。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秧苗向第一转轴侧倒伏的压杆;
压杆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压杆的高度可调。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二转轴,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秧苗向第一转轴侧倒伏的压杆;
压杆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压杆的高度可调。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第三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
第二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的第四转轴;
第四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
第四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二转轴之间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之间的隔离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二转轴之间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之间的隔离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第三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
第二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的第四转轴;
第四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到第一转轴的距离;
第四转轴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的上缘与第三转轴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具体为: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回转。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三转轴之间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之间的隔离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设置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三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三转轴回转;第四取秧带绕第三带轮,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
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一带轮的下缘和第二带轮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的下缘和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由第二带轮的下缘和第三带轮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输出端到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在第一转轴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三转轴之间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之间的隔离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中,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二取秧带由第二带轮下缘向第三转轴运行,第三取秧带由第二带轮下缘向第二转轴运行,因此,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第二取秧带和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第三取秧带,在第二限位块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处,上下错位张开,一直保持间隙。因为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从第二限位块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处一直保持间隙,所以二者不会夹持秧苗的秧叶,也就避免秧叶被取秧带夹持、秧苗无法正常跌落的问题。在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中,第二转轴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的下缘,第三取秧带由第二带轮下缘向第三转轴运行,第二取秧带由第二带轮下缘向第二转轴运行,也可避免秧叶被取秧带夹持、秧苗无法正常跌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另一轴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取秧提供的取秧装置仰视图;
图6是图5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11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13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14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C区域放大图;
图16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17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18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19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20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21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22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23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D区域放大图;
图25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26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图27是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28是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图29是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
图30是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
其中:11-机架、12-第一转轴、121-第一带轮、122-第二带轮、123-第三带轮、124-第一秧苗通过槽、125-第二秧苗通过槽、13-第二转轴、14-第三转轴、15-第一取秧带、16-第二取秧带、17-第三取秧带、18-第四取秧带、19-第一限位块、20-第二限位块、21-第三限位块、22-连接板、23-横梁、24-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5-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6-压杆、27-秧盘导向器、28-限位装置、29-分秧板、30-第四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另一轴侧示意图。请参见图1、图2和图3,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以及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第三转轴14位于第二转轴13的上侧,并且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转轴12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形成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轮缘均设置定位取秧带的带槽。另外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的轮缘处也设置定位取秧带的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其中,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转轴12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分别位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两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分别位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两侧。
图4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仰视图,图6是图5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请参见图4-图6,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各个限位块均通过活动设置的连接板22(可两边摆动)和水平设置的横梁23与机架11连接。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形成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对应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形成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对应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宽度小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宽度小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请继续参见图4-图6,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向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的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于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而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12轴向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大;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向第二转轴13下缘移动,第二取秧带16向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所以,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垂直于第一转轴12轴向方向的距离也逐渐增大。这样,在有限空间内,第一取秧带15与第二取秧带16间张开的距离最大化。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所以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待抓取秧苗粗细适应的前提下,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可夹取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侧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并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跌落释放。
同样的,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向第二转轴13下缘和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的间距逐渐减小;而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大。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向第二转轴13下缘移动,第四取秧带18向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所以由第二限位块20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垂直于第一转轴12轴向方向的距离也逐渐增大。这样在有限的空间中,第三取秧带17与第四取秧带18间张开的距离最大化。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所以在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和待抓取秧苗粗细适应的前提下,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可夹取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侧向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跌落。
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二取秧带16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向第三转轴14的下缘运行,第三取秧带17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向第二转轴13的下缘运行,所以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第二取秧带16和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限位块20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上下错位张开,二者之间一直具有间隙。因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之间从第二限位块20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一直具有间隙,所以二者不会夹持秧苗的秧叶,也就可避免秧苗无法正常跌落的问题。
请参见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面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侧面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同样的,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面向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侧面也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各个取秧带限位槽的深度小于对应的取秧带宽度;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对应的秧苗通过间隙时均会通过对应的取秧带限位槽,并使取秧带凸出于取秧带限位槽。
取秧带限位槽可使得各个取秧带适当的张紧,并保证经过限位块处的、成对使用的两根取秧带具有较大重合面、较好地夹持秧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限位块也可不设置取秧带限位槽,但这种情况下取秧带夹取秧苗的效果较差。
请参见图2、图3和图5,第二带轮122轮缘处仅设置有一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层叠设置在第二带轮122轮缘处的带槽中;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在第一带轮121至第二带轮122和第二带轮122至第三带轮123的中心距离确定的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一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从而保证粗壮秧苗通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带轮122上也可设置两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分别占用一个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为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秧苗顺利跌落,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也就是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的轴向方向),第一取秧带15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为使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顺利跌落,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实际应用中,为避免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相互干涉,第一实施例选用两个互锁的皮带作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两个皮带互锁是指两个皮带形成的环形封闭圈相互交叉而无法脱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一取秧带15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转轴13下缘处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在此情况下,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以独立设置;在此情况下,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14间,在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间及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可设置张开器。
实际应用中,为满足后续设备的自动抛秧需求,秧苗从取秧装置上跌落后,最好能够自动向第一转轴12侧依序倒伏。为达到这一效果,第一实施例中的取秧装置还包括压杆26。
请参见图2和图3,压杆26设置在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14间的取秧带上侧,并通过两侧的连接板22与机架11固定连接。取秧装置运行时,被取秧带夹持的秧苗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后继续向第二转轴侧移动,当秧苗运行至压杆26处时,由于压杆26的限位作用,秧苗上部运行受阻而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本实施例中,为适应不同高度的秧苗,压杆26的高度可调。
如前文表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应当注意,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仅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即使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相互不平行,取秧装置也可实现前述取秧功能。
请继续参见图1-图4,取秧装置还包括位于各个限位块(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下侧、用于使秧苗和承载秧苗的秧盘分离的秧盘导向器27;秧盘导向器27面向秧盘输送的一侧倾斜向下,另一侧向第二转轴13侧延伸,该延伸部份能使秧苗释放下落时不左右窜位。
为使秧苗运行至第二转轴13侧前在设定距离处从取秧带之间跌落,取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限位块和第二转轴13之间的限位装置28。
另外,为保证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取秧装置的秧苗输入端侧还设置分别贴合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分秧板29,各个分秧板29面向来秧方向均设置倾斜向上、以使秧苗的秧叶收拢的分秧面。为保证粗壮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各个分秧板29的上还可设置秧叶疏理装置,秧叶疏理装置面向来秧的一侧设有倾斜向下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秧叶疏理装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突出于分秧板29的分秧面。
应当注意,为便于理解方案,本实施例仅就实现抓取两行秧苗的取秧装置做介绍,实际应用中,根据取秧行数,可设置更多带轮、取秧带和限位块,抓取更多行的秧苗。由前述第二带轮122上仅设置一个带槽,使相邻的秧苗槽的两根相邻的的取秧带层叠缠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宽度确定的条件下,可增加在第一转轴12上设置带轮的数量,使取秧装置抓取更多行秧苗;还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个数确定的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秧苗通过槽的宽度,利于粗壮秧苗通过。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一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大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二实施例中取秧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实施例。
图7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请参见图7,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3的直径大于第三转轴14的直径,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第三转轴14位于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所以由第二转轴13上缘向第一带轮121回转的第一取秧带15、由第二转轴13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三取秧带17位于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二取秧带16、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三带轮123回转的第四取秧带18的上方,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相比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也不会发生干涉,所以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3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避免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干涉。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一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三实施例取秧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实施例。
图9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10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9和图10,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三转轴14的上缘高于第二转轴13的上缘,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因为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也就是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第四取秧带18都通过第三转轴14的上缘向第一转轴12回转,所以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
因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不发生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干涉,所以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
请参见图10,在第三实施例中,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一取秧带15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一取秧带15在第三转轴14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也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第三取秧带17在第三转轴14处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显而易见,本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都解决了第一实施例存在的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的问题,及第二取秧带16与第三取秧带17互锁结构造成的取秧带装配难的问题;本实施例相较第二实施例减少了第二转轴13的直径。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改进,也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四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实施例。
图11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请参见图11,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中,机架11设置第二转轴13的一侧还设置第四转轴30,第四转轴30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并且,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此外,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图12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请参见图12,第四转轴30上也设置有定位对应取秧带的带槽;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因为第四转轴30相比于第三转轴14远离第一转轴12,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所以由第四转轴30上缘向第一带轮121回转的第一取秧带15、由第四转轴30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三取秧带17位于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二取秧带16、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三带轮123回转的第四取秧带18上方,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
因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不发生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干涉,所以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显而易见,相较于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解决了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转轴13直径大造成的取秧装置长度增加的问题。
请参见图12,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一取秧带15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一取秧带15在第四转轴30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四转轴30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沿第一转轴12的轴向方向,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转轴13处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第三取秧带17在第四转轴30处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转轴30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四转轴30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避免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干涉的问题。
第五实施例
图13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14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侧示意图。请参见图13和图14,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以及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一转轴12的下侧,并且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如图14所示,第一转轴12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平行设置,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形成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轮缘均设置有用于定位取秧带的带槽。在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的轮缘处设置有顺次排布、用于定位取秧带的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14,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其中,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在第一转轴12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分别位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两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分别位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两侧。
图15是图14中C区域放大图,请参见图15,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各个限位块均通过活动设置的连接板22(可两边摆动)与机架11连接。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形成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对应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形成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对应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宽度小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宽度小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向第二转轴13下缘移动的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于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而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可夹取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侧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并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跌落释放。
同样的,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向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而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可夹取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侧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5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并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跌落释放。
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二取秧带16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向第二转轴13运行,第三取秧带17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向第三转轴14运行,所以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第二取秧带16和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限位块20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处上下错位张开,二者之间具有间隙。因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之间具有间隙,所以二者不会夹持秧苗的秧叶,也就避免了秧苗无法正常跌落的问题。
请参见图15,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面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侧面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同样的,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面向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侧面也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各个取秧带限位槽的深度小于对应的取秧带宽度。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对应的秧苗通过间隙时均会通过对应的取秧带限位槽,并凸出于限位槽。
请参见图14,第二带轮122轮缘处仅设置有一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带轮122轮缘处的带槽中层叠设置。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在第一带轮121至第二带轮122和第二带轮122至第三带轮123的中心距离确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一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利于粗壮型秧苗通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带轮122上也可设置两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分别占用一个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14,为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秧苗顺利跌落,第一取秧带15在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为使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顺利跌落,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实际应用中,为避免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相互干涉,第五实施例选用两个互锁的皮带作为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在此情况下,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以独立设置;在此情况下,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14间,在第一取秧带15、第一取秧带16间及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设置张开器。
实际应用中,为满足后续设备的自动抛秧需求,秧苗从取秧装置上跌落后,最好能够自动向第一转轴12侧依序倒伏。为达到这一效果,第五实施例中的取秧装置还包括压杆26。
请参见图14,压杆26设置在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第三转轴14间的取秧带上侧,并通过两侧的连接板22与机架11固定连接。取秧装置运行时,被取秧带夹持的秧苗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后继续向第二转轴侧移动,当秧苗运行至压杆26处时,由于压杆26的限位作用,秧苗上部运行受阻而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实施例中,为适应不同高度的秧苗,压杆26的高度可调。
如前文所述,第五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应当注意,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仅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即使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相互不平行,取秧装置也可实现前述取秧功能。
请参见图13-图14,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还包括位于各个限位块(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下侧、用于使秧苗和承载秧苗的秧盘分离的秧盘导向器27;秧盘导向器27面向秧盘输送的一侧倾斜向下,另一侧向第二转轴13侧延伸,该延伸部位使秧苗释放下落时不左右窜位。
为使秧苗运行至第二转轴13侧前设定距离处从取秧带之间跌落,取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限位块和第二转轴13之间的限位装置28。
另外,为保证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取秧装置的秧苗输入端侧还设置分别贴合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分秧板29,各个分秧板29面向来秧方向均设置倾斜向上、以使秧苗的秧叶收拢的分秧面。为保证粗壮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各个分秧板29的上方还设置了秧叶疏理装置,秧叶疏理装置面向来秧方向的一侧设有倾斜向下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秧叶疏理装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突出于分秧板29的分秧面。
应当注意,为便于理解方案,本实施例仅就实现抓取两行秧苗的取秧装置做介绍,实际应用中,根据取秧行数,可设置更多带轮、取秧带和限位块,抓取更多行的秧苗。由前述第二带轮122上仅设置一个带槽,使相邻的秧苗槽的两根相邻的取秧带层叠缠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宽度确定的条件下,可增加第一转轴12设置带轮的数量,使得取秧装置能抓取更多行秧苗;还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个数确定的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秧苗通过槽的宽度,利于粗壮秧苗通过。
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五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大体结构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六实施例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五实施例。
图16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请参见图16,第二转轴13的直径大于第三转轴14的直径,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第三转轴14位于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因为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所以由第二转轴13上缘向第一带轮121回转的第一取秧带15、由第二转轴13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二取秧带16始终位于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三取秧带17、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三带轮123回转的第四取秧带18上方,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
相比于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无需设置成如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
图17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17,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3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避免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与第三取秧带17、第四取秧带18干涉。
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五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七实施例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五实施例。
图18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19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请参见图18和图19,第三转轴14的上缘高于第二转轴13的上缘,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可想到,因为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这样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第四取秧带18都通过第三转轴14向第一转轴12回转,所以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
请参见图19,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也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但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
第八实施例
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五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也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八实施例不同于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五、第六实施例。
图20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请参见图20,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中,机架11设置第二转轴13的一侧还设置有第四转轴30,第四转轴30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并且,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此外,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图21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21,第四转轴30上也设置有定位对应取秧带的带槽;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因为第四转轴30相比于第三转轴14远离第一转轴12、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所以由第四转轴30上缘向第一带轮121回转的第一取秧带15、由第四转轴30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二取秧带16始终位于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二带轮122回转的第三取秧带17、由第三转轴14上缘向第三带轮123回转的第四取秧带18上方,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不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发生干涉。
请参见图21,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四转轴30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同样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但是,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互锁结构。
当然,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的距离也可小于或等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另外,第四转轴30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四转轴30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避免第一取秧带15、第三取秧带17与第二取秧带16、第四取秧带18干涉的问题。
第九实施例
图22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23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22和图23,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以及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三转轴14的下侧,并且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如图22所示,第一转轴12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形成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轮缘均设置用于定位取秧带的带槽。另外,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的轮缘处也设置有用于定位取秧带的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23,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其中,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在第一转轴12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分别位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两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分别位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两侧。
图24是图23中D区域放大图。请参见图23和图24,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各个限位块均通过活动设置的连接板22(可两边摆动)和水平设置的横梁23与机架11连接。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形成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对应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形成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对应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宽度小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宽度小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请继续参见图23和图24,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向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的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于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而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轴向方向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由于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因此,第一取秧带15与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间,在与第一转轴12轴向垂直方向的距离也逐渐增大。这样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第一取秧带15与第二取秧带16间张开的距离最大化。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所以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待抓取秧苗粗细适应的前提下,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可夹取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侧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并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之间跌落释放。
同样的,由第一转轴12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向第二转轴13下缘和第三转轴14下缘移动的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的限位作用,从第一转轴12的下缘也就是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而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方向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由于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因此,第三取秧带17与第四取秧带18,在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间,在与第一转轴12轴向垂直方向的距离也逐渐增大。这样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第三取秧带17与第四取秧带18间张开的距离最大化。
因为由第一转轴12侧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所以在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和待抓取的秧苗粗细适应的前提下,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就可夹取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侧向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侧移动的秧苗;而因为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侧,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在秧苗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秧苗可从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之间跌落。
请参见图24,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面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侧面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同样的,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面向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侧面也设置有取秧带限位槽;并且,各个取秧带限位槽的深度小于对应的取秧带宽度。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经过对应的秧苗通过间隙时均会通过对应的取秧带限位槽,并凸出于取秧带限位槽。
取秧带限位槽可使得各个取秧带适当的张紧,并保证经过限位块处的、成对使用的两根取秧带具有较大重合面、较好地夹持秧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限位块也可不设置取秧带限位槽,但这种情况下取秧带夹取秧苗的效果较差。
请参见图23,第二带轮122轮缘处仅设置有一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带轮122轮缘处的带槽中层叠设置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在第一带轮121至第二带轮122和第二带轮122至第三带轮123的中心距离确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一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利于粗壮型秧苗通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带轮122上也可设置两个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分别占用一个带槽。
请继续参见图23,本实施例中,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在第二限位块20中处于张开,在第二限位块20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13下缘处逐渐靠拢,直至层叠或交叉,因此二者容易夹持秧苗的秧叶。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的取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紧靠第二限位块20上的连接板22的、向第二转轴13侧延伸的,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之间的隔离装置;优选的,隔离装置的上缘高于第二限位块20上的连接板22的上缘,或齐平于第二限位块20上的连接板22的上缘;隔离装置的下缘高于第二转轴13侧运行的第二取秧带16上缘和第三取秧带17上缘。
如此设置,使秧苗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输出端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输出端后,秧苗的部分较长的秧叶搭靠在隔离装置上侧,避免被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夹持,保证向第二转轴13侧移动一定距离后可正常跌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二转轴13侧,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也可占用不同的带槽,以使由第二限位块20到第二转轴13侧,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回转,而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第三转轴14回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二转轴13回转,而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实际应用中,为满足后续设备的自动抛秧需求,秧苗从取秧装置上跌落后,最好能够自动向第一转轴12侧依序倒伏。为达到这一效果,第九实施例中的取秧装置还包括压杆26。
请参见图23,压杆26设置在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至第二转轴、第三转轴14间的取秧带上侧,并通过两侧的连接板22与机架11固定连接。取秧装置运行时,被取秧带夹持的秧苗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后继续向第二转轴侧移动,当秧苗运行至压杆26处时,由于压杆26的限位作用,秧苗上部运行受阻而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本实施例中,为适应不同高度的秧苗,压杆26的高度可调。
如前文表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应当注意,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平行设置仅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即使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相互不平行,取秧装置也可实现前述取秧功能。
请继续参见图23,取秧装置还包括位于各个限位块(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下侧、用于使秧苗和承载秧苗的秧盘分离的秧盘导向器27;秧盘导向器27面向秧盘输送的一侧倾斜向下,另一侧向第二转轴13侧延伸,该延伸部份能使秧苗释放下落时不左右窜位。
为使秧苗运行至第二转轴13侧前在设定距离处从取秧带之间跌落,取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限位块和第二转轴13之间的限位装置28。
另外,为保证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取秧装置的秧苗输入端侧还设置分别贴合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的分秧板29,各个分秧板29面向来秧方向均设置倾斜向上、以使秧苗的秧叶收拢的分秧面。为保证粗壮秧苗顺利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1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125,在各个分秧板29的上还设置了秧叶疏理装置,秧叶疏理装置面向来秧的一侧设有倾斜向下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秧叶疏理装的秧叶疏理、收拢的分秧面突出于分秧板29的分秧面。
应当注意,为便于理解方案,本实施例仅就实现抓取两行秧苗的取秧装置做介绍,实际应用中,根据取秧行数,可设置更多带轮、取秧带和限位块,抓取更多行的秧苗。由前述第二带轮122上仅设置一个带槽,使相邻的秧苗槽的两根相邻的的取秧带层叠缠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第二带轮122的厚度,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宽度确定的条件下,可增加在第一转轴12上设置带轮的数量,使取秧装置抓取更多行秧苗;还可想到,在第一转轴12长度确定、秧苗通过槽个数确定的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秧苗通过槽的宽度,利于粗壮秧苗通过。
第十实施例
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九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大体结构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十实施例不同于第九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九实施例。
图25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26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侧示意图。请参见图25和图26,第二转轴13的直径大于第三转轴14的直径,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第三转轴14位于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回转,而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第三转轴14回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二转轴13回转,而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当然,此时,隔离装置应当位于第二限位块20的输出端侧到第三转轴14之间。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3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形成与本实施例类似的功能。
第十一实施例
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九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十一实施例不同于第九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实施例。
图27是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图28是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27和图28,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三转轴14的上缘高于第二转轴13的上缘,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均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而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第三转轴14回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取秧带15可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可绕第三带轮123、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而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均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
第十二实施例
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是第九实施例提供取秧装置的改进,其主要结构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相同。下文仅对第十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九实施例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实施例。
图29是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侧视图,请参见图29,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中,机架11设置第二转轴13的一侧还设置有第四转轴30,第四转轴30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并且,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此外,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图30是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取秧装置的轴测示意图。请参见图30,第四转轴30上也设置有定位对应取秧带的带槽;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均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取秧带15可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第四取秧带18可绕第三带轮123、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而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均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转轴30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并且第四转轴30位于第三转轴14外侧,也可实现与本实施例类似的功能。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取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转轴(14)设置在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13)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的第四转轴(30);
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30)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带轮(122)的轮缘设有一个同时定位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的带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的压杆(26);压杆(26)安装在机架(11)上;压杆(26)的高度可调。
6.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转轴(14)的上缘高于第二转轴(13)的上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沿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带轮(122)的轮缘设有一个同时定位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的带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的压杆(26);压杆(26)安装在机架(11)上;压杆(26)的高度可调。
9.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到第二转轴(13),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转轴(14)设置在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13)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的第四转轴(30);
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30)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二转轴(13)处的距离大于第一秧苗通过槽(124)的宽度;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三转轴(14)处的距离大于第二秧苗通过槽(125)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带轮(122)的轮缘设有一个定位第二取秧带(16)和第三取秧带(17)的带槽。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的压杆(26);
压杆(26)安装在机架(11)上;压杆(26)的高度可调。
15.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到第二转轴(13),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上侧,以使经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秧苗向第一转轴(12)侧倒伏的压杆(26);
压杆(26)安装在机架(11)上;压杆(26)的高度可调。
17.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转轴(14)设置在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13)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的第四转轴(30);
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30)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二转轴之间(13)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15)和第三取秧带(16)之间的隔离装置。
21.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二转轴之间(13)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15)和第三取秧带(16)之间的隔离装置。
23.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二转轴(13)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转轴(14)设置在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3)之间;
第二转轴(13)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二转轴(13)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置高于第二转轴(13)的第四转轴(30);
第四转轴(30)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大于第三转轴(14)到第一转轴(12)的距离;
第四转轴(30)的上缘高于第三转轴(14)的上缘,或者,第四转轴(30)的上缘与第三转轴(14)的上缘平齐;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和第二转轴(13)回转具体为: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第二转轴(13)和第四转轴(30)回转。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转轴之间(14)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15)和第三取秧带(16)之间的隔离装置。
27.一种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1),设置在机架(11)一侧的第一转轴(12),设置在机架(11)另一侧的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第二转轴(13)的下缘低于第三转轴(14)的下缘;
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带轮(121),第二带轮(122),第三带轮(123),设置在第一带轮(121)和第二带轮(1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124),以及设置在第二带轮(122)和第三带轮(1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125);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取秧带(15),第二取秧带(16),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
第一取秧带(15)绕第一带轮(121),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二取秧带(16)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三取秧带(17)绕第二带轮(122)和第三转轴(14)回转;第四取秧带(18)绕第三带轮(123),第二转轴(13)和第三转轴(14)回转;
取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1),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9)和第二限位块(20)之间的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以及设置在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限位块(21)之间的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
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由第一带轮(121)的下缘和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入端,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24)的输出端到第二转轴(13)的下缘和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15)和第二取秧带(16)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通过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由第二带轮(122)的下缘和第三带轮(123)的下缘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入端,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第二秧苗通过间隙(25)的输出端到第三转轴(14)的下缘,第三取秧带(17)和第四取秧带(18)在第一转轴(12)轴向的距离逐渐增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取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第二限位块(20)和第三转轴之间(14)之间,并且位于第二取秧带(15)和第三取秧带(16)之间的隔离装置。
CN201710045987.2A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取秧装置 Active CN106912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5987.2A CN106912230B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取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5987.2A CN106912230B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取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2230A CN106912230A (zh) 2017-07-04
CN106912230B true CN106912230B (zh) 2018-05-01

Family

ID=5945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45987.2A Active CN106912230B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取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2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1006B (zh) * 2017-10-24 2019-11-12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秧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0012A (ja) * 2002-04-25 2003-11-05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9262719A (ja) * 2008-04-24 2009-11-12 Kubota Corp 移植機
CN102301856A (zh) * 2011-07-08 2012-01-04 新疆农业大学 自动取苗装置
JP5061076B2 (ja) * 2008-09-29 2012-10-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
CN202979644U (zh) * 2012-11-29 2013-06-12 江苏大学 一种自动移栽机取苗装置
CN205336823U (zh) * 2015-12-11 2016-06-29 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取苗投苗装置
CN205491744U (zh) * 2016-03-02 2016-08-24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移栽取苗装置
CN106171206A (zh) * 2016-07-20 2016-12-07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夹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0012A (ja) * 2002-04-25 2003-11-05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9262719A (ja) * 2008-04-24 2009-11-12 Kubota Corp 移植機
JP5061076B2 (ja) * 2008-09-29 2012-10-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
CN102301856A (zh) * 2011-07-08 2012-01-04 新疆农业大学 自动取苗装置
CN202979644U (zh) * 2012-11-29 2013-06-12 江苏大学 一种自动移栽机取苗装置
CN205336823U (zh) * 2015-12-11 2016-06-29 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取苗投苗装置
CN205491744U (zh) * 2016-03-02 2016-08-24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移栽取苗装置
CN106171206A (zh) * 2016-07-20 2016-12-07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夹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2230A (zh)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8836B (zh) 一种秧盘秧苗输送分离系统
CN106912230B (zh) 一种取秧装置
CN106612791B (zh) 一种抛秧机
CN106171206A (zh) 一种夹苗装置
CN109644696A (zh) 一种叶菜有序收获的同机绑条打捆系统及实现方法
CN206575817U (zh) 一种农业机械分苗装置
CN206359340U (zh) 一种铸件排水装置
CN108353621A (zh) 一种作物收割机
CN106167110A (zh) 饼干类自动理料包装系统
CN108249136A (zh) 一种洗瓶机自动排瓶输送系统
CN208480271U (zh) 一种柔性送苗装置
CN107711006B (zh) 一种取秧系统
CN106385892B (zh) 一种取秧系统
CN107079776A (zh) 一种园林作物枝杆自动捆扎装置
CN203997801U (zh) 双孢菇上料传送装置
CN104012224A (zh) 一种排种器种箱连接装置
CN107510072A (zh) 一种椰子剥衣机
CN106742106A (zh) 一种立体粉末包装机
CN206222908U (zh) 一种回转窑筛分装置
CN207549365U (zh) 一种管道下料冷却装置
CN209515630U (zh) 用于晶圆硅片的伸缩输送装置
CN104137705A (zh) 收割机拨禾机构
CN208353942U (zh) 一种高度机械化规模生态有机农业种植设备
CN207029588U (zh) 一种原盐输送装置
CN206502381U (zh) 药品包装线过渡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5

Address after: 241080 Anhui province Wuhu City moun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 Xi Road No. 16

Patentee after: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7712 Shaxi Village, Heye Town, Shuangfeng County,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Sund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2

Address after: 415900 No.1 Zhonglian Avenue, Huangfu community, zhumushan street, Hanshou County,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1080 Anhui province Wuhu City moun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 Xi Road No. 16

Patentee before: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5100 Guanxi Town, Dingcheng District,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lant 13, south of baijiaping Road, east of Puyuan Avenue, Changde high tech Zone)

Patentee after: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5900 No.1 Zhonglian Avenue, Huangfu community, zhumushan street, Hanshou County,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