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1006B - 一种取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1006B
CN107711006B CN201711003983.4A CN201711003983A CN107711006B CN 107711006 B CN107711006 B CN 107711006B CN 201711003983 A CN201711003983 A CN 201711003983A CN 107711006 B CN107711006 B CN 1077110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taking
gyrator
rice shoot
shaft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039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1006A (zh
Inventor
汤键
胡爱清
毛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039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110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11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1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1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1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以及设置在机架另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以及位于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第二夹紧限位器;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第一夹紧限位器和第二夹紧限位器形成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秧苗通过槽的高度由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的高度确定,而且,增加秧苗通过槽的高度不会增加秧苗通过槽的长度。由于第一秧苗通过槽的长度较短,不需秧苗完全进入就能被挟持,能解决现有技术高、粗秧苗通过率低的问题;且该取秧系统整体长度缩短许多,将其应用到抛秧机后,使抛秧机的转弯行驶更容易,还可减少运输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取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种植的栽培方式有插秧和抛秧两种,抛秧相较于插秧具有对秧苗根部损伤较小、入泥浅、返青快、分蘖早且多、栽培后的生长时间短及稳产高产的特点,因此,为实现抛秧机械化作业,抛秧机应运而生。而取秧系统是抛秧机上的第一个关键装置,其作用是使秧苗与秧盘分离,向抛秧机的抛秧装置输送秧苗。
在此前申请公开的取秧系统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和第一限位装置、第二限位装置;第一限位装置下设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装置下设第二限位块;两个限位块形成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其中,第一取秧带绕第一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二取秧带绕第二带轮和第二转轴回转,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取秧带由第一转轴向限位块移动过程中,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夹紧限位块的作用下,两带间的距离逐渐减少实现夹取秧苗的操作,由限位块到第二转轴的运行过程中,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间距逐渐增大进而完成释放秧苗的操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取秧系统在夹取、传送和释放秧苗时,对夹取、传送和释放高度较矮且径较细的秧苗较为顺利,而对夹取、传送和释放高度较高、较粗的秧苗常发生阻卡,其影响因素包括:秧苗通过槽不够高、秧苗通过槽较长。秧苗需完全通过秧苗通过槽后才被夹持,也因此对分秧要求高。秧苗通过槽由两个带轮形成,而带轮安装在第一转轴上,第一转轴穿过带轮的轴向中心,使得秧苗通过槽的高度因受到第一转轴的高低及带轮直径限制;同时因分秧要求高造成分秧器结构复杂且较长,使秧苗通道的长度大于秧苗通过槽高度的两倍多。在实际应用中又发现,上述取秧系统采用的带轮尺寸较大,使得取秧系统的整体长度较长,体积较大,应用到抛秧机后,不利于抛秧机的转弯行驶,还会增加运输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以解决采用现有的取秧系统时,高、粗秧苗通过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第一转轴,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所述第一取秧带绕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所述第一转轴、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侧的取秧带压轴,所述取秧带压轴固定于机架上,所述取秧带压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
可选的,所述取秧带压轴包括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所述第一压轮与第一转轴上的用于第一取秧带绕过的带槽对应;所述第二压轮与第一转轴上的用于第二取秧带绕过的带槽对应。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转轴,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的上端;所述第一取秧带绕过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回转器,所述第二取秧带绕过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回转器。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下端的第一秧盘导向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下端的第二秧盘导向器;
所述第一秧盘导向器靠近所述第一秧苗入口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秧盘导向部件,所述第二秧盘导向器靠近所述第一秧苗入口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秧盘导向部件;
所述第一秧盘导向器和所述第二秧盘导向器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相连通的第一秧苗导入间隙。
可选的,还包括数个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第二夹紧限位器的两侧。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上端的转轴,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所述第一取秧带绕第一转轴、转轴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第二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上端的转轴,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所述第一取秧带绕第一转轴、转轴、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上端的转轴,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第二回转器和第三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所述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三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回转器下端的第三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三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二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所述第一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一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三取秧带绕第一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四取秧带绕第一转轴、转轴、第三回转器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所述第三取秧带和所述第四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三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二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取秧带和所述第四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二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和所述第三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四取秧带移动的第三回转槽。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上端的转轴,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缘,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缘,或者,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缘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缘平齐,所述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所述第一取秧带绕第三转轴、转轴、第一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
第六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秧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上端的转轴,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缘,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缘,或者,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缘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缘平齐,所述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包括第一回转器,第二回转器和第三回转器,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所述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三回转器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下端的第三夹紧限位器;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
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三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间隙,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与所述第二秧苗通过槽连通;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入口,邻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出口;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第二取秧带,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
所述第一取秧带绕第三转轴、转轴、第一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绕第三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三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二回转器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回转;所述第四取秧带绕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轴、第三回转器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和所述第二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和所述第二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所述第三取秧带和所述第四取秧带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二回转器和所述第三回转器远离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二秧苗入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取秧带和所述第四取秧带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三取秧带和第四取秧带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二秧苗出口到所述第一转轴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夹紧回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移动的第一回转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上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和第三取秧带移动的第二回转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上用于限制所述第四取秧带移动的第三回转槽。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由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形成第一秧苗通过槽,由第一夹紧限位器和第二夹紧限位器形成第一秧苗通过间隙,位于第一夹紧限位器和第二夹紧限位器下的第一秧盘导向部件、第二秧盘导向部件形成第一秧苗导入间隙;第一秧苗导入间隙供秧苗萖部通过;第一秧苗通过槽与第一秧苗通过间隙、第一秧苗导入间隙相互连通。第一秧苗通过槽的深(高)度只与第一回转器和第二回转器的高度有关,因此,增加或减少秧苗通过槽的深(高)度不影响其它部件,特别是不会影响秧苗通过槽的长度。现有技术中,秧苗通过槽的高度取决于带轮的直径,增加秧苗通过槽的高度则要增大带轮的直径,增大带轮的直径就增加了秧苗通过槽的长度及取秧系统的长度。而本发明提供的取秧系统,第一秧苗通过槽的长度较短,秧苗不需完全进入秧苗通过槽就能被取秧带夹持,这样可简化现有技术中的分秧装置,使取秧系统整体长度缩短许多。另外,由于秧苗不需完全进入秧苗通过槽就能被取秧带夹持,即使第一秧苗通过槽的宽度稍小,也会被取秧带夹住拖着通过第一秧苗通过槽。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取秧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粗秧苗通过时常发生阻卡的问题;并使取秧系统的整体长度缩短许多,在将其应用到抛秧机上后,使抛秧机的长度也减短,从而使抛秧机的转弯行驶更容易,并减少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另一轴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夹紧限位器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又一轴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另一轴侧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图示说明:
其中,1-机架,2-夹紧回转装置,21-第一回转器,22-第二回转器,23-第三回转器,24-第一秧苗通过槽,25-第二秧苗通过槽,26-第一回转槽,27-第二回转槽,28-第三回转槽,3-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第一取秧带,6-第二取秧带,7-第三取秧带,8-第四取秧带,9-第一夹紧限位器,10-第二夹紧限位器,11-第三夹紧限位器,12-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1-第一秧苗入口,122-第一秧苗出口,13-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1-第二秧苗入口,132-第二秧苗出口,14-第一秧盘导向器,141-第一秧盘导向部件,15-第二秧盘导向器,151-第二秧盘导向部件,16-第三导向器,161-第三秧盘导向部件,17-转轴,171-第一回转轮,172-第二回转轮,173-第三回转轮,18-取秧带压轴,181-第一压轮,182-第二压轮,183-第三压轮,19-第一秧苗导入间隙,20-第二秧苗导入间隙,30-第三转轴,31-弹性部件,32-第一分秧器,33-第二分秧器,34-第三分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另一轴侧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一侧的第一转轴3,以及设置在机架1另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机架1与抛秧机本体连接,第一转轴3通过轴承座固定于机架1上,夹紧回转装置2与机架1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之间形成的第一秧苗通过槽24;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以及设置于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
继续参见图1、图2和图3。第一夹紧限位器9的下方设有第一秧盘导向器14、第二夹紧限位器10的下方设有第二秧盘导向器15;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第二秧盘导向器15靠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入口121端分别设有第一秧盘导向部件141和第二秧盘导向部件151,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第二秧盘导向器15的另一端向第一转轴3延伸。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从图4可看出: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第二夹紧限位器10平行设置,两个夹紧限位器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远离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结合图3可看出,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上方设有大于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秧苗通过间隙;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第二秧盘导向器15之间形成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的宽度能保证秧苗萖部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由前述还可想到,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向第一转轴3的延伸部分,能对下落的秧苗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秧苗准确地落入下一级装置上。
从图1、图2和图3可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具体是: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参见图4,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第一取秧带5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部分嵌入第一夹紧限位器9面向第二夹紧限位器10的槽内,并突出于槽;第二取秧带6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部分嵌入第二夹紧限位器10面向第二夹紧限位器10的槽内,并突出于槽。从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的远离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入口121端、至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入口121处,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距离逐渐靠拢;从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出口122端至第一转轴3,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二者的水平距离,也可为二者的竖直距离或斜线距离。
图5是夹紧限位器结构图,夹紧限位器的中间塞充弹性部件31。请给合图4和图5,可以看出,当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夹持秧苗进入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时,弹性部件31可自行调节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对秧苗的压力,这样,当秧苗被夹持时不会被压伤;由于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均突出于槽,因此,当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时不会被夹紧限位挂阻和擦伤。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作为主动轴,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为从第一转轴3的上缘向夹紧回转装置2运行;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布置,夹紧回转装置2与第一转轴3垂直设置。
从上述结构可得出,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长度较短、其高度取决于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的高度。增加或减少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高度只需增加或减少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的高度,不会影响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长度及其它部件。进一步分析还可得出:当秧苗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后,无需秧苗叶部完全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内,秧苗的茎就会被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夹持,即使秧苗较粗、秧叶较高、或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对秧苗有挂阻,秧苗也会被拖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内。
以上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基本结构作了详细描述,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运行作详细描述。值得说明的是,与本实施例配合的还有对育有秧苗的秧盘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和承接秧苗运行的下一级装置,这些装置在图中均未画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运行原理为:把育有秧苗的秧盘放在秧盘输送装置上,秧盘输送装置拖动秧盘向取秧系统的前端(安装夹紧回转装置2的一端)运行,秧苗在秧盘上随秧盘向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运行。秧盘运行进入取秧系统的下方,秧苗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并向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运行,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与秧苗同向运行。当秧苗运行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入口121前被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夹持,并继续运行。秧盘运行至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入口121的下方时受到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第二秧盘导向器15的阻挡,在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第二秧盘导向器15的第一秧盘导向部件141和第二秧盘导向部件151的引导下向下运行,使秧苗与秧盘分离;秧苗和两根取秧带一起通过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并向第一秧苗出口122运行。此时,秧苗的上部在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上部、秧苗的萖部在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运行。运行至第一秧苗出口122后,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距离逐渐增大,当距离增大到不能夹持住秧苗时,秧苗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落入下一执行装置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的作用是使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回转,因此,第一转轴3可以是轴,轴上应设置带槽或限制取秧带移动的装置;也可在第一转轴3上设置带轮,带轮上应设置带槽或限制取秧带移动的装置。
为使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运转顺利,在第一回转器21上设置第一回转槽26、在第二回转器22上设置第二回转槽27。第一取秧带5在绕第一回转器21回转时穿过第一回转槽26,由第一回转槽26限制第一取秧带5向两侧滑动;第二取秧带6在绕第二回转器22回转时穿过第二回转槽27,由第二回转槽27限制第二取秧带6向两侧滑动。为减小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回转时的摩擦力,第一回转槽26和第二回转槽27的内表面要设置的十分光滑。
为保证秧苗顺利地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回转器21远离第一转轴3的一侧还设有第一分秧器32,在第二回转器22远离第一转轴3的一侧设有第二分秧器33;第一分秧器32和第二分秧器33分别用于使秧苗的秧叶收拢,并使秧苗分成行。
第一分秧器32和第二分秧器33之间的缝隙为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延长区域。第一分秧器32和第二分秧器33的表面为倾斜向上设置的秧苗分行扶正面,在秧苗向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移动过程中,育秧盘上秧苗按设定的区域和方式分成行,秧苗的茎部先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随后秧苗的上部区域(秧叶)逐步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在秧苗上部进入第一分秧器32和第二分秧器33之间的过程中,秧苗分行扶正面可逐渐收拢秧苗的秧叶,防止苗叶以发散状进入第一秧苗通过槽24和第二秧苗通过槽25而造成秧苗的损伤。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分秧器32应盖住第一回转槽26,第二分秧器33应盖住第二回转槽27。这样,可防止秧叶进回转槽而被取秧带夹持,还可保护取秧带。
本实施例中,夹紧回转装置2、第一转轴3、第一取秧带5、第二取秧带6、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第二夹紧限位器10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取秧传动组。为了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性,本实施例中的取秧系统,可根据取秧行数设有多组取秧传动组,以便同时抓取更多行的秧苗。多个取秧传动组可共用一根第一转轴3。
使用多组取秧传动组时,为增加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实用性,相邻的两根取秧传动带共用一个回转槽,且两根取秧传动带叠绕在槽中,即:第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取秧带6和第二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共用第二回转槽27,二者以层叠的方式位于回转槽中;因此,第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回转器22与第二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回转器21共用。这样,在取秧系统的宽度和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可尽量多地设置取秧传动组;在取秧系统的宽度和取秧传动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尽量增加第一秧苗通过槽24的宽度。
由上述可想到,在实际应用中只增加1个第二回转器22(含设置在第二回转器22上的其它必要件)和第一转轴3的长度就可增加一个取秧传动组,当然还需拓宽机架。
还应想到,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取苗传动组也可采用两根或多根第一转轴3;采用两根第一转轴3时,可将第1取秧传动组、第3取秧传动组…的取秧带绕在同一根第一转轴3,将第2取秧传动组、第4取秧传动组…的取秧带绕在另一根第一转轴3,这样,对实现前述的功能是有利的。但是,采用多个第一转轴3会增加取秧系统的结构复杂度,降低应用可靠性,因此,实际应用价值相对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取秧系统还可应用于如油菜移栽机等其他的农作物移栽机上。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二者结构相同的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一,下文仅对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做介绍。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秧系统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取秧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3一侧的取秧带压轴18,取秧带压轴18的轴线与第一转轴3的轴线平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6所示,由于第一转轴3的作用是实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回转,因此,为了保证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在第一转轴3侧回转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取秧系统在第一转轴3的外侧设有取秧带压轴18,取秧带压轴18的作用是使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紧贴第一转轴3,这样能保证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在第一转轴3的带动下顺利回转。
具体的,取秧带压轴18包括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第一压轮181与第一转轴3上用于第一取秧带5绕过的带槽对应,用于压紧第一取秧带5,使第一取秧带5紧贴于第一转轴3上,以防止第一取秧带5出现滑动;第二压轮182与第一转轴3上的用于第二取秧带6绕过的带槽对应,用于压紧第二取秧带6,使第二取秧带6紧贴于第一转轴3上,以防止第二取秧带6出现滑动。
由于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置于第一转轴3上的带槽中,因此,在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的轮缘上无需设置轮槽。为实现压紧取秧带的目的,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的宽度均应小于第一转轴3上的带槽的宽度,以防止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因张紧力减小而从带槽处跳出,影响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回转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下文仅对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做介绍。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取秧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一侧的转轴17,该转轴17位于夹紧回转装置2的上端。其它部件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对相同部分及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可以以转轴17作为主动轴,以第一转轴3作为从动轴实现取秧带的回转;也可以以第一转轴3作为主动轴,转轴17作为从动轴;还可同时以转轴17和第一转轴3作为主动轴。实际中,以转轴17作为主动轴为较优方案。
本实施例中,转轴17与第一转轴3平行设置,以便于取秧带的布置,也有利于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回转的稳定性;在其它实施例中二者也可不平行设置。
参见图7,本实施例三以转轴17作为主动轴进行举例说明。为保证取秧带回转的可靠性,在转轴17上设置了第一回转轮171和第二回转轮172;第一回转轮171和第二回转轮172上还设置了带槽。第一回转轮171与第一回转器21对应,第二回转轮172与第二回转器22对应;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一回转轮171、第一回转器21上的第一回转槽26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器22上的第二回转槽27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二中的取秧带压轴18也可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压轴18的设置方式有多种:
第一种方式:将压轴18设置于主动转轴17的外侧。具体的:当以第一转轴3作主动轴时,其设置方式按实施例二不变;当以转轴17作主动轴时,应将取秧带压轴18设置于转轴17上方的斜上方,此时主动轴上也可不设置带轮。
需说明的是,取秧带压轴18上不设置压轮、且取秧带压轴18按前述第一种方式设置在主动转轴17外侧时,主动转轴17(含带轮)的带槽深度应小于取秧带厚度。这样,当取秧带绕转轴17入槽后仍有一部分突出于轴缘,取秧带压轴18可直接压在取秧带上。同样,当使用多个取秧传动组时,相邻两取秧带共用的槽深应小于两根取秧带叠加厚度。
第二种方式:将取秧带压轴18设置于第一转轴3和转轴17之间,安装于机架上,并有向下调节的空间。取秧带压轴18(含带轮)的下缘低于所述第一转轴3和转轴17(含带轮)的上缘的连线,以使取秧带压轴18对取秧带有张紧的压力。此时,取秧带压轴18上可以设压轮也可以不设置压轮,如设置压轮,则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分别对应一条取秧带,即,第一压轮181对应第一取秧带5,第二压轮182对应第二取秧带6;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还可设置带槽或其他形式的限位装置。
综合本实施例三及实施例二可知,取秧带压轴18是一种防止取秧带打滑的装置。因此,还可想到,本实施例的取秧系统也可以不设置取秧带压轴18而设置其它形式的能使取秧带张紧的装置;当然,也可不设置取秧带张紧装置,通过定期移动第一转轴3从而调节取秧带的张紧度也可实现其功能。
显而易见,本实施例三相较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其结构虽然复杂些,但所提供的取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也是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相同。
本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一是在第一转轴3侧增加了第二转轴4;二是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不同,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运行原理是:一个取秧传动组的两根取秧带,其中一根取秧带绕转轴17(主动轴)、第一转轴3实现回转,另一根取秧带绕转轴17、第二转轴4实现回转。
下文仅对实施例四中的取秧系统不同于实施例三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8、图9所示的取秧系统,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一侧的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第一转轴3位于第二转轴4的上侧。另一侧的设置与实施例三相同。
本实施例中,两根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具体是: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一回转轮171、第一回转槽26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二转轴4、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由于第二转轴4的下缘低于第一转轴3的下缘,所以,由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第一秧苗出口122至第一转轴3的下缘和第二转轴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在垂直于第一转轴3的轴向方向的距离也逐渐增大。
综合前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夹取秧苗的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在第一秧苗出口122至第一转轴3的下缘和第二转轴4的下缘,两根取秧带即沿第一转轴3轴线方向逐渐张开、又沿垂直于第一转轴3的轴向方向逐渐张开,实现了两根取秧带在有限的空间内张开距离的最大化。这样,两根取秧带从第一秧苗出口122至第一转轴3处张开的距离明显大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因此,本实施例四相较于实施例一、二和三更有利于秧苗下落,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实施例中,由转轴17、夹紧回转装置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取秧带5、第二取秧带6、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第二夹紧限位器10组成一功能完整的取秧传动组。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工作效率,会设置多个取秧传动组,设置多个取秧传动组时,相邻的两个取秧传动组的两根取秧带在转轴17和回转器上可共用一个带槽,并在槽中层叠。但为了避免两者之间的相邻两根取秧带相互干涉,该两根取秧带采用互锁的结构设置。以设置两个取秧传动组为例说明:
图10为设置两个取秧传动组的取秧系统的又一轴侧示意图,参见图10,在夹紧回转装置2中增加一个第三回转器23及第三夹紧限位器11等附件,在转轴17上增加一个第三回转轮173,取秧带为四根;其中,第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缠绕方式与前述相同;第二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回转,第二取秧带6和第二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共用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并在带槽中层叠。此时第二取秧带6和相邻的第一取秧带5形成环形封闭圈相互交叉,两个取秧带之间无法脱开。如果,第二取秧带6和相邻的第一取秧带5都绕第二转轴4、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回转(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一回转轮171、第一回转槽26回转,第二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三回转轮173、第三回转槽28回转),则第二取秧带6和相邻的第一取秧带5不需形成互锁;但这种缠绕方式的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第二取秧带6和相邻的第一取秧带5在夹紧限位器后到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的张开距离不如前一种。
本实施例中,也可使用取秧带压轴18,取秧带压轴18应设置于转轴17的上方或斜上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取秧带压轴18的设置方式、具体结构、实现的功能和取得的有益效果可相应的参照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转轴17和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相互平行设置,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3、转轴4和转轴17不平行也可实现前述取秧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多个取秧传动组时,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共用,相邻的取秧带共用回转器;在其它实施中不共用也可实现前述功能,但是,会增加取秧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制造成本,还会降低取秧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相同,不同之处是:第二转轴4的直径大于第一转轴3的直径,第二转轴4设置在第一转轴3远离转轴17的一侧。这样,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第二转轴4的下缘,因此,是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下文仅对实施例五中的取秧系统不同于实施例四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四。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12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与实施例四相同,由于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第二转轴4的下缘;第一转轴3位于由第二转轴4与转轴17之间,所以,由第一秧苗出口122至第一转轴3侧处,第一取秧带5位于第二取秧带6的上方,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之间不发生干涉。
同样的,在取秧系统中设置多个取秧传动组时,相邻两个取秧传动组中相邻的两根取秧带之间也不会发生干涉,因此,该两根取秧带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实施例四所述的互锁结构。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的上缘可与第二转轴4的上缘平齐。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还可在转轴17侧设置取秧带压轴18,取秧带压轴18的设置方式同实施例四,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相较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由于解决了设置多个取秧传动组时,前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取秧带与后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形成互锁的问题,因此,可简化取秧带的制作、装配及更换维护。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其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相同。不同的是:两根取秧带的缠绕方式不同,因而取秧系统的运行原理也就不同。本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原理是:一个取秧传动组的两根取秧带,其中一根取秧带绕转轴17、第一转轴3实现回转,另一根取秧带绕转轴17、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实现回转。
下文仅对实施例六中的取秧系统不同于实施例四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四。
图13为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14为实施例六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13、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由上述结构可知,由于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第二转轴4的下缘,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的上缘向转轴17回转,因此,第一取秧带5不会与第二取秧带6发生干涉。
可见,在设置有多个取秧传动组的取秧系统中,其中一个取秧传动组中第二取秧带6和与其相邻取秧传动组中的第一取秧带5之间不发生如实施例四所述的干涉,相邻的两根取秧带可独立设置,而不再设置为如实施例四所述的互锁结构。
以设置两个取秧传动组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设置两个取秧传动组时,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第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绕第二转轴4、第一转轴3、第一回转轮171、第一回转槽26回转;第一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回转;第二个取秧传动的第一取秧带(第三取秧带7)绕第二转轴4、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回转;第二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二取秧带(第四取秧带8)绕第一转轴3、第三回转轮173、第三回转槽28回转;第二取秧带6和第三取秧带7共用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槽27,并在带槽中层叠,不会发生干扰,不需互锁。显而易见,取秧带这种缠绕方式在夹紧限位器后到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处各取秧带间张开的距离与实施例四一致。
显而易见,本实施例六在结构上与实施例四完全相同,仅改变取秧带的缠绕方式就解决了实施例四提供的取秧系统采用多组取秧传动组时,相邻两根取秧带之间存在的干涉问题,以及因设置互锁结构而造成的取秧带难装配的问题。
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相比,区别之处仅在于减小了第二转轴4的直径。
本实施例六是以转轴17作主动轴,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转轴3作主动轴。
在本实施例六的取秧系统中,还可设置取秧带压轴18,设置方式、有益效果与施例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四、实施例六提供的两个取秧传动组的取秧系统的改进,其结构与实施例四、实施例六提供的两个取秧传动组的取秧系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取秧传动组、四根取秧带的缠绕方式不同,因而其原理也就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运行原理是:两个取秧传动组的四根取秧带,三根转轴,其中一个取秧传动组的两根取秧带绕三根转轴实现回转,另一个取秧传动组的两根取秧带绕二根转轴实现回转。
下文仅对实施例七中的取秧系统不同于实施例四、实施例六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四、实施例六。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参见图15和图16,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各转轴的设置与实施例四相同,不同的是设置在机架1另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设第一回转槽26)、第二回转器22(设第二回转槽27)和第三回转器23(设第三回转槽28);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三回转器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25。也就是说在夹紧回转装置2中多设了一个第三回转器23,当然包括与第三回转器23相关的所有配套件。
不同的之处还在于,转轴17上增加设置第三回转轮173,与第三回转器23对应。
本实施例中,夹紧回转装置2与转轴17垂直设置,转轴17与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平行设置;第一回转器21、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三回转器23平行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夹紧回转装置2与第一转轴3可不垂直、各转轴可不平行、各回转器也可不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转轴17作为主动轴,取秧带的运行方向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
图17为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另一轴侧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夹紧限位器9与第二夹紧限位器10、第三夹紧限位器11并排平行设置,且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第二夹紧限位器10和第三夹紧限位器11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与第二秧苗通过槽25连通。
本实施例六上实施例四不同之处的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第二取秧带6、第三取秧带7和第四取秧带8;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回转轮171、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三取秧带7绕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轮172、第二回转器22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第四取秧带8绕第一转轴3、第三回转轮173、第三回转器23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与实施例四和实施例六的设置两个取秧传动组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四根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七提供的取秧系统的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也解决了实施例四存在的设置多个取秧传动组时,相邻的两根取秧带互锁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二取秧带6与第三取秧带7共用第二回转器22,并层叠于第二回转槽27中。以此类推,如需增设一行取秧,则只需增设一个回转器、两根取秧带及附件即可。这样,可大幅简化取秧系统的结构、缩减系统的宽度。可想到,在机架1宽度和秧苗通过槽宽度确定的条件下,可在取秧系统上设置更多的取秧传组,以提高效率。在机架1宽度和秧苗通过槽的个数确定的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秧苗通过槽的宽度,以利于粗壮秧苗通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根取秧带也可以并排的方式位于回转槽中,或各占用一条带槽,还可以一根取秧带用一个回转器。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可设置取秧带压轴18,设置方式、具体结构、实现的功能和取得的有益效果可相应的参照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五提供的取秧系统的改进,二者结构绝大部分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把位于机架1一侧的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变换成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30;第三转轴30位于第一转轴3与转轴17之间。相同的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五,下文仅对不同之处做介绍。
图19为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20为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在机架1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第三转轴30;第一转轴3位于第二转轴4的上方,第三转轴30的上缘低于第一转轴3的上缘,第三转轴30的下缘高于第二转轴4的下缘,第三转轴30设置于第一转轴3和转轴17之间。机架1另一侧的设置及其它设置与实施例五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是:第一取秧带5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显而易见,相较于实施例五,本实施例解决了实施例五的因第二转轴3直径大而造成的取秧系统的整体长度增加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转轴17为主动轴,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30是从动轴,各转轴均平行设置。需要注意的是,各转轴也可不平行设置,只是实现效果不好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转轴30的上缘也可与第一转轴3的上缘平行。
还需要注意的是,也可在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30设置带轮。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可设置取秧带压轴18,设置方式、具体结构、实现的功能和取得的有益效果可相应的参照实施例三提供的取秧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是实施例八提供取秧系统的改进,其结构与实施例八提供的取秧系统基本相同。下文仅对实施例九不同于实施例八的地方做介绍,其他结构相同部分及其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八。
图21为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的侧视图,图22为本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的轴侧示意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取秧系统与实施例八的区别之处包括:夹紧回转装置2中增设第三回转器23及其相配套的所有附件,这样,取秧系统就有两个取秧传动组。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七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取秧系统设有两个取秧传动组,其取秧带有四根,即:第一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第二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第三取秧带7)和第二取秧带(第四取秧带8)。
本实施例的取秧带的缠绕回转方式与实施例八不同,具体是:第一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5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带6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第二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第三取秧带7)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第二取秧带(第四取秧带8)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三回转器23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
可见,本实施例中,四根取秧带的缠绕原理为:从一个秧苗通过间隙中穿出的两根取秧带绕过第三转轴30,从另一个秧苗通过间隙中穿出的两根取秧带同时绕过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取秧带压轴18的设置方式、具体结构、实现的功能和取得的有益效果可相应的参照实施例二提供的取秧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公开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由于秧苗通过槽由回转器形成,因此,秧苗通过槽的高度由回转器的高度决定,秧苗通过槽的长度较短且不受自身高度影响。由于秧苗通过槽的长度较短,取秧系统的长度也随之减短、并简化整体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全部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秧苗通过槽较高、且长度较短,有利于粗壮秧苗的通过,从而使应用该取秧系统的抛秧机的整体长度减短很多,利于抛秧机的操作和运输。
再次,本发明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取秧系统,每个取秧传动组的第一取秧带和第二取秧带在穿过秧苗通过间隙时两根取秧带相互靠近,从而实现秧苗夹持的动作,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成一根取秧带向另一根取秧带靠拢,本发明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相同功能的设置方式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第一转轴(3),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与所述机架(1)连接;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所述第一转轴(3)、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所述第一转轴(3)、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3)侧的取秧带压轴(18),所述取秧带压轴(18)固定于机架(1)上,所述取秧带压轴(18)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3)的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秧带压轴(18)包括第一压轮(181)和第二压轮(182);所述第一压轮(181)与第一转轴(3)上的用于第一取秧带(5)绕过的带槽对应;所述第二压轮(182)与第一转轴(3)上的用于第二取秧带(6)绕过的带槽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转轴(17),所述转轴(17)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的上端;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过所述转轴(17)和所述第一回转器(21),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过所述转轴(17)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下端的第一秧盘导向器(14),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下端的第二秧盘导向器(15);
所述第一秧盘导向器(14)靠近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秧盘导向部件(141),所述第二秧盘导向器(15)靠近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秧盘导向部件(151);
所述第一秧盘导向器(14)和所述第二秧盘导向器(15)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相连通的第一秧苗导入间隙(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个弹性部件(31),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弹性部件(31),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弹性部件(31)。
8.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上端的转轴(17),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
10.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上端的转轴(17),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
12.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上端的转轴(17),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下缘;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三回转器(23),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所述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三回转器(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25);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设置于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回转器(23)下端的第三夹紧限位器(11);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和所述第三夹紧限位器(11)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与所述第二秧苗通过槽(25)连通;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入口(13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出口(13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第二取秧带(6),第三取秧带(7)和第四取秧带(8);
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三取秧带(7)绕第一转轴(3)、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所述第四取秧带(8)绕第一转轴(3)、转轴(17)、第三回转器(23)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所述第四取秧带(8)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三回转器(23)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二秧苗入口(131)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所述第四取秧带(8)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第四取秧带(8)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二秧苗出口(13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和所述第三取秧带(7)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23)上用于限制所述第四取秧带(8)移动的第三回转槽(28)。
14.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上端的转轴(17),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30),所述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下缘,所述第三转轴(30)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转轴(3)的上缘,或者,所述第三转轴(30)的上缘与所述第一转轴(3)的上缘平齐,所述第三转轴(3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和所述转轴(17)之间;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和第二回转器(22),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
16.一种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一侧的夹紧回转装置(2),位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上端的转轴(17),设置在所述机架(1)另一侧的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30),所述第一转轴(3)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下缘,所述第三转轴(30)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转轴(3)的上缘,或者,所述第三转轴(30)的上缘与所述第一转轴(3)的上缘平齐,所述第三转轴(3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和所述转轴(17)之间;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包括第一回转器(21),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三回转器(23),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槽(24),所述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三回转器(23)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槽(25);
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下端的第一夹紧限位器(9),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下端的第二夹紧限位器(1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23)下端的第三夹紧限位器(11);
所述第一夹紧限位器(9)和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之间设有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与所述第一秧苗通过槽(24)连通;所述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入口(12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一秧苗出口(122);
所述第二夹紧限位器(10)和所述第三夹紧限位器(11)之间设有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与所述第二秧苗通过槽(25)连通;所述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入口(131),邻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为第二秧苗出口(132);
所述取秧系统还包括第一取秧带(5),第二取秧带(6),第三取秧带(7)和第四取秧带(8);
所述第一取秧带(5)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一回转器(21)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二取秧带(6)绕第三转轴(30)、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一秧苗通过间隙(12)回转;所述第三取秧带(7)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二回转器(22)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所述第四取秧带(8)绕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转轴(17)、第三回转器(23)和第二秧苗通过间隙(13)回转;
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回转器(21)和所述第二回转器(2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一秧苗入口(121)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所述第二取秧带(6)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取秧带(5)和第二取秧带(6)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一秧苗出口(12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所述第四取秧带(8)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二回转器(22)和所述第三回转器(23)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一侧的下端,到所述第二秧苗入口(131)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所述第四取秧带(8)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三取秧带(7)和第四取秧带(8)的运行方向,由所述第二秧苗出口(132)到所述第一转轴(3)逐渐增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回转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器(21)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取秧带(5)移动的第一回转槽(26),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转器(22)上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取秧带(6)和第三取秧带(7)移动的第二回转槽(2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转器(23)上用于限制所述第四取秧带(8)移动的第三回转槽(28)。
CN201711003983.4A 2017-10-24 2017-10-24 一种取秧系统 Active CN1077110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03983.4A CN107711006B (zh) 2017-10-24 2017-10-24 一种取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03983.4A CN107711006B (zh) 2017-10-24 2017-10-24 一种取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1006A CN107711006A (zh) 2018-02-23
CN107711006B true CN107711006B (zh) 2019-11-12

Family

ID=61213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03983.4A Active CN107711006B (zh) 2017-10-24 2017-10-24 一种取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110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8009B (zh) * 2019-10-09 2021-08-06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一种插秧用辅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98781B1 (ko) * 2013-05-15 2015-03-05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
US9392740B1 (en) * 2014-02-01 2016-07-19 Repreve Rënewables, Inc. Planter for rhizomes and the like
CN103999617B (zh) * 2014-06-19 2016-03-23 湖南农业大学 扇形齿轮式自动取苗机构
WO2017121071A1 (zh) * 2016-01-15 2017-07-20 彭忠圣 抛秧机的取秧装置
CN106912230B (zh) * 2017-01-22 2018-05-01 湖南巽地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取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1006A (zh) 2018-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1006B (zh) 一种取秧系统
CN106358836B (zh) 一种秧盘秧苗输送分离系统
CN106612791B (zh) 一种抛秧机
CN106171206A (zh) 一种夹苗装置
CN104528351A (zh) 多道输送装置及方法、合道输送装置及方法
CN208016602U (zh) 一种海带夹苗装置
CN201430782Y (zh) 一种薯类联合收获机除秧装置
US20160235004A1 (en) Corn Ear Harvester Device and Combine Harvester Comprising Corn Ear Harvester Devices
CN207269387U (zh) 一种辣椒采收机
CN106385892B (zh) 一种取秧系统
SE1350523A1 (sv) Överföringsanordning
CN206239379U (zh) 一种带可翻转支撑排的洗碗机搁架
CN103264799B (zh) 一种卷入型柑桔分类包装机
CN106912230B (zh) 一种取秧装置
CN211721153U (zh) 一种采用大孔状海绵材料的手指式扶菜装置
CN207932482U (zh) 一种水果传送装置
CN208523212U (zh) 一种相向旋转的圆盘撒肥车
CN108934519A (zh) 一种穴盘嫁接苗自动切削及输送装置
AOKI et al. DE-AND RE-GENERATION OF CHLOROPLASTS IN THE CELLS OF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II. EFFECTS OF ACTINOMYCIN ON GREENING OF" GLUCOSE-BLEACHED" AND" ETIOLATED" ALGAL CELLS
CN202197643U (zh) 海菜种植机
CN203294407U (zh) 一种卷入型柑桔分类包装机
CN215402681U (zh) 一种左右翻转的翻料斗
CN209242060U (zh) 一种翻本装置
CN102415327B (zh) 海菜种植机
CN209065059U (zh) 一种半自动多用途扒粮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2

Address after: 241080 Anhui province Wuhu City moun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 Xi Road No. 16

Applicant after: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7712 Shaxi Village, Heye Town, Shuangfeng County,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nan Sund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2

Address after: 415900 No.1 Zhonglian Avenue, Huangfu community, zhumushan street, Hanshou County,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1080 Anhui province Wuhu City moun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 Xi Road No. 16

Patentee before: ZOOMLION HEAVY MACHINER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5100 Guanxi Town, Dingcheng District,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lant 13, south of baijiaping Road, east of Puyuan Avenue, Changde high tech Zone)

Patentee after: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5900 No.1 Zhonglian Avenue, Huangfu community, zhumushan street, Hanshou County,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Zoomlion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