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90275A -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90275A
CN106890275A CN201710224212.1A CN201710224212A CN106890275A CN 106890275 A CN106890275 A CN 106890275A CN 201710224212 A CN201710224212 A CN 201710224212A CN 106890275 A CN106890275 A CN 106890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kidney
prepa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prog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242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2242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902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90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90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1Astragalus (milkvet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1Amaranthaceae (Amaranth family), e.g. pigweed, rockwort or globe amaran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2Angeli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6Ligusticum (licorice-ro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4Glycyrrhiza (lico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0Polygonaceae (Buckwheat family), e.g. spineflower or dock
    • A61K36/708Rheum (rhubar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4Rubiaceae (Madder fami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4Rubiaceae (Madder family)
    • A61K36/748Oldenlandia or Hedyot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9Poaceae or Gramineae (Grass family), e.g. bamboo, corn or sugar c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1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water, e.g. cold water, infusion, tea, steam distillation, deco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9Complex extraction schemes, e.g. fractionation or repeated extraction st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50Methods involving additional extraction steps
    • A61K2236/51Concentration or drying of the extract, e.g. Lyophilisation, freeze-drying or spray-dry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选用黄芪,当归,川芎,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多味中药制成纯中药制剂,已完成的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该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实验动物肾脏纤维化病变程度,降低肌酐水平,保护肾功能。改善慢性肾脏病相关的肾脏病理学病变程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疗效相关的机制。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可以减少慢性肾脏病相关的蛋白尿和血尿病情,还可以明显控制慢性肾脏病患者肌酐清除率下降(用Cockcraft‑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治疗总有效率达98%以上,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治疗疾病所需支出,而且疗效稳定,无明显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肾脏病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I)的基础上,国际肾脏病学会提高肾脏病整体预后工作组(KDIGO)明确提出了慢性肾脏病的定义:(1)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脏损伤(血、尿成分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eGFR<60ml·min-1·(1.73m2-1≥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慢性肾脏病是绝大多数的原发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统称,本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相对良性的疾病,患者具有共同的临床病理过程;但若未能及时有效诊治,肾脏功能将进行性的下降甚至快速恶化导致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由于慢性肾脏病发病特点有“三高”(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三低”(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管病的知晓率低),导致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美国和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2%~13.0%。
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家王海燕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经过5年的国内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惊人的10.8%,相关论文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发表。按照我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人数大约为1.5亿。目前慢性肾脏病发展成为尿毒症的比率平均为2%左右,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每年需要进行血液净化和肾移植的患者有数千万。如此庞大的患者人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病情控制,发展为尿毒症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带来家庭的痛苦并影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国目前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目前仅仅有12.5%,公众对慢性肾脏病认识的不足也是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生和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慢性肾脏病整个病变发展过程中,尽管从病变产生到肾功能损害并最终发展为尿毒症的时间一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过程。但会死患者肾脏功能一旦完全衰竭则无法逆转,面临的只能是血液净化和肾移植等手段,代价昂贵且生活质量差。如果能够在病变的开始阶段就能有效地延缓其发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及时有效地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减轻病情和尿毒症的发病率,对于患者及整个社会都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慢性肾脏病的产生和进展机制而言,慢性肾脏病往往是多种原因导致,病变发展则主要是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从而引起肾脏功能下降。从病理学的角度而言都是导致患者肾脏的组织结构病变,初期主要是产生临床上的蛋白尿和血尿。随着病情发展,病理学角度主要表现为引起肾脏非感染性炎症病变持续加重,细胞外基质增生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肾脏纤维化,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升高而导致肾衰竭。这是所有慢性肾脏病病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共同路径。基于上述病因,在疾病的治疗上主要是根据慢性肾脏病产生的病因病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进展,从而延缓肾脏功能下降导致的不良后果。
就目前的治疗而言,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治疗指南是目前我国西医界指标的主要依据。其治疗核心内容包括除病因治疗外的治疗措施主要有控制血压、阻断RAS系统、降脂治疗、饮食治疗等。(1)积极降高血压: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加速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阻断RAS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常用的药物有ACEI或ARB类。(2)积极降脂:慢性肾脏病中,脂质代谢异常也相当常见。他汀类药物尚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T、B淋巴细胞功能等作用。(3)控制蛋白质摄入: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当肾功能不全时可加剧残存肾单位的损害,应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4)戒烟、限酒、控制体质量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另外,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康普查工作,也是延缓慢性肾脏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的治疗现状而言,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治疗指南并没有给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带来根本性的革新和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地寻找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是目前肾脏病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基于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魏明刚教授领衔的团队积极进行应用中医药方剂诊治慢性肾脏病。研究主要围绕慢性肾脏病病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病变发生和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的细胞信号通路等,在基础研究获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与临床研究互相配合,期望得到最为有效的中药方剂和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这项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723、81473633、8167389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2015096)和苏州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基金(SYS201602)的资助。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可以减轻肾脏病模型动物肾脏损害的程度和蛋白尿漏出的剂量、保护肾脏功能;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方剂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尿蛋白和红细胞,稳定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水平。
我们从中医的认识而言,结合慢性肾脏病不同病变时期的表现和证候研究来看,慢性肾脏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中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为主,标实则以湿、瘀、毒为甚。结合慢性肾脏病中医学病理病机的表现特点,相应再治疗上主要是扶助正气和祛除病邪。实际应用过程需要标本兼顾,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最佳疗效。
中国专利CN104027433 B公布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临床制剂,组合物由黄芪、当归、牛膝、川芎、白术、太子参、甘草、蝉蜕、白花蛇舌草、芡实、金樱子组成,这种中药组合物主要用于治疗肾脏病变初期引起的蛋白尿和血尿等症状,而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持续加重而导致的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升高的疗效不明显。中国专利CN105726893A公布了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组合物由黄芪、生地黄、石韦、芡实、益母草、苦参、土茯苓、水蛭、蜈蚣、紫苏叶、蝉蜕组成。中国专利CN105727014A公布了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方法,由多种虫类药物组成并配合西药治疗。还需要使用血液净化等方法配合。中国专利CN105031468A公布了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有中药益智仁经过多次萃取得到提取物进行治疗。中国专利CN104324061A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由水蛭和川芎制成胶囊。中国专利CN103656077B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它是由生黄芪、杜仲、女贞子、金樱子、青风藤、石苇、猫爪草、穿山龙、僵蚕、全蝎制成。中国专利CN103083434A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该中药复方制剂的原料由肉苁蓉、仙灵脾、桃仁、红花以及牡丹皮组成。中国专利CN103041099A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由鬼箭羽总黄酮、白花蛇舌草多糖、穿山龙总皂苷以及药用辅料制成。中国专利CN102614423B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金毛木通、金线草根、连翘、黄芩、穿心连、鱼腥草、生地黄、乳香、延胡索、薏苡仁、合欢皮、丹参、白术、甘草、续断、芡实、山药组成。中国专利CN102302270B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此药物是由黄芪,当归,枸杞子,丹参,赤芍,醋山甲,牛膝,薏苡仁,酒大黄,川芎,旱莲草,萆薢,茯苓,山茱萸,陈皮组成。中国专利CN102293980B公布了一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主要由当归,防风,五倍子,芡实,桑螵蛸,广藿香,茵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穿山龙,石苇,川芎,牛膝,石菖蒲,萆薢,陈皮,甘草,猪苓组成。上述组合物阐述具有减少蛋白尿或血尿病情等特点,但是上述中药组合物的方剂使用穿山甲、全蝎等名贵的动物药物,由于方剂较大导致药物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含量较少,不仅造成药源的浪费、患者支出的增加,而且药效不高;有些方剂直接使用含有较高马兜铃酸的肾毒性药物;有些方剂仅仅是中药材的堆积或者是药物提取物的使用,不符合中药使用的方式和方法,更加不符合中医药辩证用药的规律,其治疗效果很难得到认同,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关键问题,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均欠缺理论依据和直接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以复方应用为主,而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发明在前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明显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和血尿的病情,可以较好的降低患者血清肌酐的水平,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显示了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按照药物应用和患者肾功能保护的作用而言,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可以节约用药费用和延缓病变发展成为尿毒症的机率,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在卫生经济学方面和社会医疗保障方面均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肯定、药源充足、费用低廉且效果显著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黄芪 1~600份;
当归 1~100份;
牛膝 1~200份;
川芎 1~200份;
制大黄 1~200份;
六月雪 1~600份;
甘草 1~50份;
白花蛇舌草 1~600份;
积雪草 1~600份;
竹茹 1~300份。
优选的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黄芪 1~60份;
当归 1~10份;
牛膝 1~10份;
川芎 1~20份;
制大黄 1~10份;
六月雪 1~60份;
甘草 1~10份;
白花蛇舌草 1~60份;
积雪草 1~60份;
竹茹 1~30份。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肾脏本身功能失调,肾脏精气亏虚导致其闭藏精气的功能受损,病情逐渐发展影响而导致五脏六腑精气亏虚。脏腑精气亏虚则肾精化生无源导致肾脏不能固护机体,外在表现为精微下注和精气外泄等,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血尿;在内湿浊瘀毒均滞留体内,临床表现为乏力、气虚等,内外合邪则肾脏功能渐进性受损甚至导致肾脏功能衰竭。蛋白尿和血尿均是人体精微下注、精气外泄的病理产物,属中医学“精气”,“精微”范畴。因此,在理论上应以“肾”为主而论治慢性肾脏病。肾主闭藏精气,肾气充足则能调节机体“精气”充养全身器官。其病机主要是病变初始,肾脏亏虚导致闭藏精气失司而致肾不藏精,精气外泄;随着病变深入,精气耗损导致气不帅血出现血脉运行不利。血脉瘀滞引起脉络闭阻加重而致病变深入,因此在肾脏病变过程中注重益肾固精与活血化瘀的联合运用才能在治疗上取得理想的疗效。肾小球脉络微细,符合中医经络学说中“孙络”的范畴,络脉微细易于瘀阻,病变过程中瘀阻更甚因而将活血祛瘀的理念贯穿治疗始终。肾主水,水液的化生和输布需要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和肾脏主司前后二阴开合所导致的水液在体内的正常排泄。本发明选用黄芪,当归,川芎,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和积雪草等多味中药材制成中药组合物来治疗慢性肾脏病。
其中,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阳气、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含有多糖、皂甙、黄酮等多种成分,此外还有氨基酸、叶酸、咖啡酸、亚油酸、阿魏酸、羽扇豆醇以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等作用。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具有调经止痛、补血活血、润燥滑肠等重要的作用,当归味辛,性温,归肝经、心经和脾经。含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藁本骨酯,另外还含多种多糖、多种氨基酸、磷脂类、无机元素和维生素等成分。当归具有补血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等疗效,另外,当归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消炎杀菌、保护肝肾、保护胆脏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牛膝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性味苦酸平,归肝肾经。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强筋骨、利关节、利水、通淋等作用。牛膝含多糖、皂苷、微量元素及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川芎为伞形科藁本植物川芎的根茎,其性味温,辛,微苦,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挥发油和有机酸。生物碱部分有川芎嗪和川芎酚,挥发油中含有丁基呋内酯,有机酸主要有阿魏酸和叶酸等。主治血淤气滞所致的疾病。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脾、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缓和药性等功效。现代分析发现甘草含主要成分有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及甘草多糖类化合物等。甘草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能使健康人和多种动物尿和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具有提高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和广泛非特异的调节免疫力和抗炎、抗菌等作用。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味苦性寒,归于心、脾和肝经,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花蛇舌草主要成分包括蒽醌类、黄酮类、烷烃类、萜类、甾醇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等。白花蛇舌草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抗氧化作用,主要具有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成份。大黄具有对消化系统的治疗作用,同时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改善血液系统等方面发挥作用。
六月雪是茜草科植物小灌木白马骨的全草或根,其性味凉、苦、微辛,归肺、脾、肝、胃经,具有疏风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含有挥发油类,甾体类、萜类以及糖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和治疗慢性肾脏病等多种药理学作用。
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干燥全草,性味寒、苦、辛,归肝、脾、肾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积雪草中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皂苷、三萜酸、多炔烯类和挥发油等。现代研究证明,积雪草具有抗氧化、治疗肾脏病等作用。
竹茹,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青秆皮、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杆的干燥中间层。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茹中含有生物碱,鞣质,皂甙,氧基酸,有机酸, 还原糖、三萜等多种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竹茹具有抗炎和治疗痰热病等多种药理学作用。
本发明中所述的黄芪、当归、川芎、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可以通过商业途径从医药商店购买得到或通过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方法栽培、采收得到,其规格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即可。同时所用药材均无毒,长期服用药物依赖性小,且价格低廉,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制备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取1~100质量份当归、1~200质量份川芎经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油和蒸馏后残液,将药渣进行1~3次煎煮得到提取液,过滤后收集滤液,将所述滤液与所述蒸馏后残液混合后浓缩得到第一清膏,所述第一清膏在60~80℃下相对密度为1.10~1.20。
(2)取步骤(1)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1~600质量份黄芪、1~200质量份牛膝、1~200质量份制大黄、1~600质量份六月雪、1~50质量份甘草、1~600质量份白花蛇舌草、1~600质量份积雪草、1~300份竹茹加水煎煮,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得到第二清膏,所述第二清膏在60~80℃下相对密度为1.10~1.20。
(3)将步骤(1)所述的第一清膏与步骤(2)所述的第二清膏混合制得浸膏。
(4)将步骤(3)所述的浸膏与步骤(1)所述的挥发油混合即得到中药复方组合物。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水蒸气蒸馏1~3次,每次2~10h。
进一步的,步骤(1)中以g:mL计,所述第一煎煮为所述第一药渣与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6~12。
进一步的,步骤(2)中以g:mL计,所述第二煎煮为所述第二药渣与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5~15。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步骤(2)中煎煮次数1~3次,每次0.5~3h。
加水煎煮的加水量非常关键,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利于后期浓缩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中,收集挥发油与上述浸膏合并制得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药材中的药物活性成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所述中药组合物的临床制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将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药学上常规的辅料,如崩解剂、润滑剂、乳化剂、粘合剂等,以常规中药制剂方法,经常规加工直接或间接的加入药学上的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常用制剂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散剂、丸剂、口服液和糖浆剂等。
进一步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的临床制剂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或口服液,易于服用,针对性强,疗效明显。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自然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化合物的活性强度、服用时间、代谢速率、病程严重程度以及诊治医师的主观判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因素决定药物组合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本发明选用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实验,全部动物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中国专利CN104027433 B公布的中药组合物的基础上更换了制大黄、六月雪、积雪草、竹茹四位中药,这四位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过与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生甘草、白花蛇舌草六味中药的配伍与组合,在肾脏病治疗过程中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尿和血尿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从而对由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所引起的肾脏功能下降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对于实验大鼠的肝功能无不良影响,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减少柔红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保护试实验鼠肾功能,抑制肾脏组织硬化的进展;通过对肾脏组织的观察分析,从细胞因子、组织代谢酶和系膜基质在肾脏组织的比例可以证实,本发明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肾脏组织纤维化的进展,保护肾脏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物。
本发明经临床疗效观察,在6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用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8.3%。表明本发明所述治疗性肾脏病的中药组合物疗效显著。在所由治疗的患者中没有一例出现不良反应,表明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对人体安全无毒。在前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明显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和血尿的病情,可以较好的降低患者血清肌酐的水平,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和生活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按照药物应用和患者肾功能保护的作用而言,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可以节约用药费用,延缓病变发展成为尿毒症的机率,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在卫生经济学方面和社会医疗保障方面均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效果,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有关本发明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施例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肾小球基底膜的透射电镜图,其中图1(A)表示治疗组,图1(B)表示对照组;
图2大鼠肾组织HE染色光镜图片,其中图2(A)表示治疗组,图2(B)表示对照组;
图3大鼠肾组织MMP-2免疫组织化学图片,其中图3(A)表示治疗组,图3(B)表示对照组;
图4大鼠肾组织Col-Ⅰ免疫组织化学图片,其中图4(A)表示治疗组,图4(B)表示对照组;
图5大鼠肾组织TIMP-1免疫组织化学图片,其中图5(A)表示治疗组,图5(B)表示对照组;
图6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图;
图7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ILK的影响图;
图8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SMAD2-3的影响图;
图9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TGF-1的影响图;
图10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NF-KB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发明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中。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30g、当归20g、牛膝10g、川芎20g、制大黄5g、六月雪10g、甘草9g、白花蛇舌草15g、积雪草30g、竹茹3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3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5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5℃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药渣加5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8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2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60g、当归10g、牛膝5g、川芎10g、制大黄15g、六月雪1g、甘草1g、白花蛇舌草60g、积雪草60g,竹茹3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4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8倍量水煎煮提取1次,每次1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5;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6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5;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3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50g、当归15g、牛膝1g、川芎1g、制大黄10g、六月雪15g、甘草6g、白花蛇舌草30g、积雪草50g、竹茹6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2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7倍量水煎煮提取1次,每次1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7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4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600g、当归100g、牛膝100g、川芎200g、制大黄100g、六月雪500g、甘草50g、白花蛇舌草300g、积雪草500g,竹茹1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6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9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8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8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5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500g、当归30g、牛膝30g、川芎20g、制大黄50g、六月雪100g、甘草50g、白花蛇舌草100g、积雪草200g,竹茹2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5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9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3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药渣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6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150g、当归100g、牛膝10g、川芎90g、制大黄100g、六月雪50g、甘草100g、白花蛇舌草200g、积雪草100g,竹茹5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8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11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1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8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8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药渣加10倍量水提取1次,每次2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即得。
实施例7 片剂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500g、当归100g、牛膝100g、川芎200g、制大黄200g、六月雪150g、甘草50g、白花蛇舌草20g、积雪草300g,竹茹15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4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10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0;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1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药渣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加入辅料适量,制粒、压片、包衣、分装,即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片剂。
实施例8 胶囊剂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500g、当归100g、牛膝100g、川芎200g、制大黄100g、六月雪600g、甘草100g、白花蛇舌草600g、积雪草600g,竹茹3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8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8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煎煮1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5;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9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5;药渣加7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5;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真空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加入辅料适量,制粒、装胶囊、分装,即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胶囊剂。
实施例9 颗粒剂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1000g、当归20g、牛膝1000g、川芎2000g、制大黄1000g、六月雪6000g、甘草100g、白花蛇舌草6000g、积雪草3000g,竹茹30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6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12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取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药渣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3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7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加入辅料适量,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剂。
实施例10 丸剂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1000g、当归300g、牛膝100g、川芎200g、制大黄300g、六月雪300g、甘草200g、白花蛇舌草600g、积雪草200g,竹茹1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6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10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药渣加11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3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2;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混匀,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
(4)将步骤(3)所得的浸膏粉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加入辅料适量,制丸、打光、包衣、分装,即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丸剂。
实施例11 口服液的制备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黄芪200g、当归1000g、牛膝100g、川芎200g、制大黄200g、六月雪100g、甘草100g、白花蛇舌草300g、积雪草600g,竹茹600g。
制备方法:
(1)当归、川芎水蒸气蒸馏6h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液收集,药渣加7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h,滤过,滤液合并前述蒸馏后水液,常压或减压状态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2)向步骤(1)提取后的药渣中加入黄芪、牛膝、制大黄、六月雪、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竹茹,加入10倍量体积的水煎煮,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药渣加9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滤液常压或减压浓缩成清膏,清膏在60℃下测定相对密度为1.1;
(3)合并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清膏;
(4)将步骤(3)所得的清膏加入步骤(1)所得的挥发油,加入辅料适量,配置、分装,即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口服液。
实施例12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的药效学实验
药效实验的选择依据:根据文献相关报道选用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实验,应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柔红霉素按照每公斤体重7.5mg计算,尾静脉一次性注射,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这是研究慢性肾脏病疗效最为常用的动物模型和方法。
从药物的治疗效果而言,柔红霉素肾病大鼠最为主要的病变:初期表现为蛋白尿和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损害,和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以血肌酐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肾脏功能下降。
从病理学指标来看,肾脏病变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主要表现是组织纤维化的程度由轻到重,直至完全肾脏纤维化。组织纤维化是由于组织成分如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组成系膜基质的成分明显增加超出正常水平。其中系膜基质指数是细胞基质占肾小球总面积的比例,而胶原-1(COL-1)是系膜基质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两者数值增加是病变进展的标志。也就是说系膜基质数值越大,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越多则病变程度越重。基质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型抑制物-1(TIMP-1)是调节基质代谢的主要细胞因子,其中MMP-2可以降解细胞基质,减少系膜基质;而TIMP-1则抑制基质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活性从而导致系膜基质降解减少,细胞基质增加,病变加重。
因此从病理学角度观察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肾脏组织中肾小球系膜基质指数(系膜基质在肾小球所占比例);2、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3、肾脏组织中基质金属基质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型抑制物-1的表达情况。电镜表现见图1所示: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及内皮下致密物沉积(透射电镜*5000倍)。
表达数值使用棕色或者棕褐色着色面积作为阳性面积。应用计算机医学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对肾脏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进行分析,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每个组织切片采集10个不重叠视野中的阳性染色面积,然后计算每个视野内的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数值,然后将数据汇总,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治疗组:柔红霉素肾病大鼠灌胃治疗本发明实施例1~6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或者实施例7~11提供的中药制剂,使用剂量按照人类与大鼠之间药物使用的比例关系计算药物使用的剂量,疗程中不使用其它治疗该病的药物及方法。
对照组:柔红霉素肾病大鼠灌胃治疗不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6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或者实施例7~11提供的中药制剂,仅使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疗程中也不使用其它治疗该病的药物及方法。
对尿蛋白和肾功能的影响:通过尿蛋白和肾功能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蛋白尿和肾功能出现的情况相似,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4周和8周比较,治疗组对尿蛋白和肾功能治疗作用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差异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
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安全性指标的影响:通过统计学分析前述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
从表1可知,全部动物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说明药物干预未对实验动物模型的安全性造成明显危害。本发明药物对于实验大鼠的肝功能无不良影响,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减少柔红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保护实验大鼠肾功能,抑制肾脏组织硬化的进展,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物。本实验中病理学实验结果见表2,病理学图片如图2~5所示。
表1 柔红霉素肾病大鼠病变疗效结果
表2 柔红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学结果
对系膜基质指数和胶原-1的影响:通过柔红霉素肾病大鼠不同治疗组的分析研究发现,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减少系膜基质增生特别是胶原-1,对柔红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的治疗作用疗效显著,与未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差异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
对肾脏组织基质代谢酶的影响:通过统计学分析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MMP-2和TIMP-1作用疗效显著,可以上调MMP-2的同时抑制TIMP-1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与未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差异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药物对于实验大鼠的肾脏组织学作用明显,从组织代谢酶和系膜基质在肾小球中的比例可以证实,治疗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肾脏组织纤维化的进展,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物。
实施例13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的临床药效实验
1. 病例选择:从中医学来看,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症候和病变发生的特点,临床上多数的患者其病因病机应该从脾肾亏虚、血脉瘀阻论治。因此我们根据国家药品及食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候分类标准,慢性肾脏病2~3期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18岁,平均36.8岁;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0年,平均3.8年。
治疗方法:口服本发明方剂药物,一日2次,疗程2个月。疗程中停用其它治疗该病的药物及方法。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2)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3)血肌酐降低≥20%;(4)尿蛋白/肌酐定量小于0.3以上,其中(1)项必备,(2)、(3)、(4)具备1项,即可判定。
有效:(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2)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3)血肌酐降低≥10%;(4)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显意义者;(5)尿蛋白/肌酐定量小于0.5或减少的数值≥60%。其中(1)项必备,其他具备1项,即可判定。
稳定:(1)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2)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10%;(3)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4)尿蛋白/肌酐定量小于1.0或减少的数值≥30%。其中(1)项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无效:(1)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3)血肌酐增加;(4)尿蛋白/肌酐定量小于3.0或减少的数值<30%。其中(1)项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2.临床症状积分的疗效评价
主要进行对面色晦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的疗效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症状分级量化表
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淡有齿痕,舌苔厚腻,脉细涩,脉沉弱,均各记1分,无或恢复正常记0分。
3.实验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列于表4中。
表4 疗效结果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及中药制剂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具有益肾健脾,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治疗,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适合于长期服用,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药物。
实施例14 中药方剂在调控慢性肾脏病中非感染性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
柔红霉素肾病模型是研究人类早期慢性肾脏病的经典动物模型,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病变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表现为肾小球局灶阶段性硬化为主,最终导致肾脏纤维化和肾功能衰竭。病变发生与足细胞损伤、大量蛋白尿和肾脏实质的纤维化息息相关。因此选择柔红霉素肾病模型研究中药方剂实验大鼠肾脏病模型的防治作用。
1、实验材料
1.1实验用抗体
ILK、SMD2-3、TGF-b1、NF-KB一抗由美国Abcam公司提供,二抗由上海基因公司提供。
1.2供试样品
按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方剂提取物,将提取物用蒸馏水配制成相应浓度。
2、实验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0±20)g,由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苏)2013-0003。购入后适应饲养1周,普通饮食,自由饮水,1周后开始实验。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黄芪提取物组。各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0.2%柔红霉素溶液,每只按照7.5mg/kg剂量,进行造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周确定造模成功后,灌胃中药方剂,按照15g/kg、6g/kg、3g/kg计算药物浓度和使用量。56天取血后处死大鼠,取出左侧肾脏,选取肾脏纵切的外侧组织部位于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h,石蜡包埋后,切成4μm的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8周后取取出左侧肾脏,选取肾脏纵切的外侧组织部位于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h,石蜡包埋后,切成4μm的切片,组织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后PBS冲洗和抗原修复并封闭。分别进行ILK、SMD2-3、TGF-b1、NF-K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加一抗室温静置1h后,4℃冰箱过夜。第二日PBS冲洗后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室温静置1h。PBS冲洗后滴加SP(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室温30min~1h。然后PBS冲洗并DAB显色5~10min。常规脱水、透明、封片、镜检。观察肾组织切片ILK、SMD2-3、TGF-b1、NF-KB的表达,每组8张切片。切片结果如图6~10所示,采用病理图文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3、实验结果
3.1肾脏组织HE染色病理结果
对照组大鼠肾小球的结构未见破坏,未见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模型组大鼠肾脏肾小球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明显,系膜基质增厚增多,肾间质炎细胞浸润明显。各治疗组肾脏组织变化介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中药方剂提取物高剂量组肾小球的结构接近对照组,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明显减轻,肾间质的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3.2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结果
从表5中得出,中药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并且高剂量组比中低剂量组具有更好的降低效果。
表5 中药方剂对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光密度积分)
实施例15 中药方剂提取物对慢性肾脏大鼠模型在保护肾功能和降低蛋白尿中的作用
1、实验材料
1.1实验仪器
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供试样品
按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方剂提取物,将提取物用蒸馏水配制成相应浓度。
2、实验过程
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0±20)g,由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苏)2013-0003。购入后适应饲养1周,普通饮食,自由饮水,1周后开始实验。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黄芪提取物组。各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0.2%柔红霉素溶液,每只按照7.5mg/kg剂量,进行造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周确定造模成功后,灌胃中药方剂提取物,按照15g/kg、6g/kg、3g/kg计算药物浓度和使用量。分别在第14天、28天、42天和56天应用金属代谢笼留取大鼠24h尿液,8周后大鼠眼眶静脉取血后留取血清应用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肌酐。
3、实验结果
从表6和表7中得出,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肾脏病模型大鼠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的含量,对大鼠的肾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表6 大鼠尿蛋白含量的变化(mg/L)
表7 大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变化

Claims (10)

1.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黄芪 1~600份;
当归 1~100份;
牛膝 1~200份;
川芎 1~200份;
制大黄 1~200份;
六月雪 1~600份;
甘草 1~50份;
白花蛇舌草 1~600份;
积雪草 1~600份;
竹茹 1~3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黄芪 1~60份;
当归 1~10份;
牛膝 1~10份;
川芎 1~20份;
制大黄 1~10份;
六月雪 1~60份;
甘草 1~10份;
白花蛇舌草 1~60份;
积雪草 1~60份;
竹茹 1~30份。
3.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取1~100质量份当归、1~200质量份川芎经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油和蒸馏后残液,将药渣进行1~3次煎煮得到提取液,过滤后收集滤液,将所述滤液与所述蒸馏后残液混合后浓缩得到第一清膏,所述第一清膏在60~80℃下相对密度为1.10~1.20;
(2)取步骤(1)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1~600质量份黄芪、1~200质量份牛膝、1~200质量份制大黄、1~600质量份六月雪、1~50质量份甘草、1~600质量份白花蛇舌草、1~600质量份积雪草、1~300份竹茹加水煎煮,过滤后收集滤液,浓缩得到第二清膏,所述第二清膏在60~80℃下相对密度为1.10~1.20;
(3)将步骤(1)所述的第一清膏与步骤(2)所述的第二清膏混合制得浸膏;
(4)将步骤(3)所述的浸膏与步骤(1)所述的挥发油混合即得到中药复方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水蒸气蒸馏1~2次,每次2~10h。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以g:mL计,所述煎煮所用药渣与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6~1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以g:mL计,所述煎煮所用药渣与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5~15。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煎煮次数1~3次,每次0.5~3h。
8.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备的中药组合物。
9.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临床制剂由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临床制剂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或口服液。
CN201710224212.1A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Pending CN1068902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24212.1A CN106890275A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24212.1A CN106890275A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90275A true CN106890275A (zh) 2017-06-27

Family

ID=5919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24212.1A Pending CN106890275A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902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1192A (zh) * 2017-09-20 2018-01-09 江苏省中医院 一种具有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982395A (zh) * 2018-01-24 2018-05-04 朱剑萍 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药汤剂及其用途
CN108619371A (zh) * 2018-07-23 2018-10-09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具有治疗肾脏病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1262A (zh) * 2006-10-12 2008-04-16 江西省药物研究所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88743A (zh) * 2011-12-16 2012-06-13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中药制剂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1262A (zh) * 2006-10-12 2008-04-16 江西省药物研究所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88743A (zh) * 2011-12-16 2012-06-13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中药制剂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1192A (zh) * 2017-09-20 2018-01-09 江苏省中医院 一种具有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982395A (zh) * 2018-01-24 2018-05-04 朱剑萍 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药汤剂及其用途
CN108619371A (zh) * 2018-07-23 2018-10-09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具有治疗肾脏病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0853B (zh) 一种治疗湿烂型脚癣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4814A (zh) 一种用于降低血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6022B (zh) 一种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6890275A (zh) 一种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CN104740583B (zh) 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16145B (zh) 一种治疗月经失调的中药组合物
CN104547961B (zh) 一种治疗胆结石的中药组合物
CN105663926A (zh) 一种降尿酸植物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27115B (zh) 一种防治ⅱ型糖尿病桑黄通泻配方及制备工艺
CN104027433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临床制剂
CN103933386B (zh) 一种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复方血友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57363A (zh) 一种降血脂的中药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11470A (zh) 含有艾叶的药物组合物用于制备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中的用途
CN104547800A (zh) 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药物中的用途
CN104825892B (zh) 一种治疗排卵期出血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40405B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损害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138494B (zh) 一种养肾组合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4645247B (zh) 一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41622A (zh) 一种治疗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874388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19939B (zh)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668329A (zh) 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植物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34963A (zh) 一种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01881B (zh) 一种治疗蛊毒的中药组合物
CN105169275A (zh) 一种保肝利胆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