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77516B -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77516B
CN106877516B CN201611037594.9A CN201611037594A CN106877516B CN 106877516 B CN106877516 B CN 106877516B CN 201611037594 A CN201611037594 A CN 201611037594A CN 106877516 B CN106877516 B CN 1068775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transmission
voltage
uni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375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77516A (zh
Inventor
大西幸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877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7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77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7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被使用于从输电装置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中的控制装置包括:电力供给部,其根据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供给电力;通信部,其实施向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控制部,其对电力供给部和通信部进行控制。控制部在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部的所述通信开始,并且在使通信部的通信开始之后,在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与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使电力供给部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开始。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利用电磁感应,即使不存在金属部分的触点也能够进行电力传输的无触点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受到注目,作为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应用例,提出有家庭用设备、便携终端或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的充电。
作为无触点电力传输的现有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在等待受电装置的着陆的待机期间内,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间歇地输送电力。而且,在该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内,与通常输电时相比,使向受电装置的输电电力下降。
在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中,在输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距离(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确切的着陆检测,需要将输电装置的输电的驱动电压(初级线圈驱动电压)设定为较高。
但是,当将驱动电压设定为较高时,在该状态下输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距离接近的情况下,受电装置的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将变得高于容许电压,从而有可能在受电装置的电路中产生不良现象。具体而言,会产生作为整流电压的输出电压变高并超过构成电路的晶体管的耐压的耐压异常等。因此,存在无法实现较广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3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可实现较广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等并且抑制电路的不良现象的产生等的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等。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其被使用于从输电装置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并包括:电力供给部,其根据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供给电力;通信部,其实施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控制部,其对所述电力供给部和所述通信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部的所述通信开始,并且在使所述通信开始之后,在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与所述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使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开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来自输电装置的电力被受电部接受,并根据所接受的电力而实施向负载的电力供给。而且,在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开始进行通信部的通信,从而通信数据被发送给输电装置。另外,设置与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并且在使通信开始之后,在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二电压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由电力供给部实施的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如此,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作为通信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和作为电力供给开始电压的第二电压作为独立的电压而被设置,利用上述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能够单独地实施通信开始的判断和电力供给开始的判断。由此,能够实现较广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等并且抑制受电侧的电路的不良现象的产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所述控制部而开始了所述通信的所述通信部将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作为所述通信数据而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在通过基于所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进行的所述输电装置的电力控制而使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开始。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由于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而开始进行通信时,输电装置接收输电电力设定信息,并能够根据所接收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且,当通过该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二电压时,开始进行向负载的电力供给,从而能够实现较广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等和电路的不良现象的产生的抑制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通过所述输电装置所实施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通信部的所述通信开始。
如此,通过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从而可实现着陆检测的期间内的低耗电化。而且,当通过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时,开始进行通信,从而能够使输电装置实施例如使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的各种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所述通信部将供所述输电装置对着陆检测进行判断的虚拟数据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当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时,着陆检测用的虚拟数据将被发送给输电装置。然后,输电装置通过对该虚拟数据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输电装置成功进行着陆检测而对所述受电装置作出了响应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允许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成功进行了着陆检测的输电装置对受电装置作出响应,从而能够将着陆检测成功的情况传递给受电侧的控制装置。而且,受电侧的控制装置能够以由输电装置作出了这样的响应为条件,而开始进行向负载的电力供给。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通信部为通过负载调制而发送所述通信数据的负载调制部,在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而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所述负载调制部开始进行所述负载调制,而在检测出取走的情况下,所述负载调制部停止所述负载调制。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在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而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通过负载调制而向输电装置发送各种信息,从而能够使输电装置实施各种处理或控制。而且,在检测出取走的情况下,通过停止负载调制,从而能够以负载调制的持续为条件而使输电装置持续进行通常输电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通信部为通过负载调制而发送所述通信数据的负载调制部,所述负载调制部针对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的所述通信数据的第一逻辑电平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第一模式的负载调制,针对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的所述通信数据的第二逻辑电平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与所述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的负载调制。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与以例如使通信数据的第一、第二逻辑电平与负载调制的第一、第二负载状态相对应的方式而进行通信的方法相比,可实现对于由于负载调制而产生的负载变动的检测灵敏度或检测的噪声耐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负载包括蓄电池和所述蓄电池的电力供给对象,所述电力供给部包括:充电部,其根据所述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放电部,其实施所述蓄电池的放电工作,从而向所述电力供给对象供给来自所述蓄电池的电力。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根据从输电装置接受的电力而实施蓄电池的充电,并且,实施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来自蓄电池的电力的放电工作,从而使电力供给对象进行工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部的所述放电工作停止,在取走期间,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部进行所述放电工作。
如上文所述,通过在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使放电工作停止,从而能够抑制无谓的电力消耗,由此实现省电化。而且,通过在取走期间内,进行放电部的放电工作而将来自蓄电池的电力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从而能够使电力供给对象进行工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电压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二电压相比较低的电压。
但是,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的关系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电压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对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进行存储,所述控制部根据被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电压信息,而对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是否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判断。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使被存储于存储部中的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不同,从而能够根据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情况而将第一电压设定为各种各样的电压。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任一方式所述的控制装置的受电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任一方式所述的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其包括输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输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所述受电装置根据接收来自所述输电装置的电力的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供给电力,并且实施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所述受电装置在所述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所述通信,所述输电装置从开始进行了所述通信的所述受电装置接收作为所述通信数据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并根据所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在通过所述输电装置的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与所述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所述受电装置开始进行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当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时,从受电装置向输电装置发送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输电装置根据所接收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且,当通过该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二电压时,开始进行向负载的电力供给。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可实现较广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等并且抑制电路的不良现象的产生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说明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输电装置、受电装置的结构例。
图3A至图3C为着陆检测的问题点的说明图。
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为第一电压、第二电压、工作下限电压的电压关系的说明图。
图6为被存储于存储部中的电压信息的说明图。
图7为输电装置的响应方法的说明图。
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输电装置、受电装置的详细的结构例。
图9为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工作顺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0为对着陆检测时的工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1为对取走时的工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2为对取走时的工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3为基于负载调制的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14为输电侧的通信部的结构例。
图15为受电侧的通信结构的说明图。
图16为因通信时的噪声而引起的问题点的说明图。
图17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18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19A、图19B为通信数据的格式的示例。
图20A、图20B为电力控制方法的说明图。
图21为受电部、充电部的详细的结构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以下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非对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限定的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也并不一定都是作为本发明的解决方法所必须的。
1.电子设备
图1A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个示例。充电器500(电子设备的一种)具有输电装置10。电子设备510具有受电装置40。另外,电子设备510具有操作用的开关部514(广义而言为操作部)和蓄电池90。并且,虽然在图1A中示意性地图示了蓄电池90,但是,该蓄电池90实际上是被内置于电子设备510中的。由图1A的输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40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电力经由电源适配器502而被供给至充电器500,并且该电力通过无触点电力传输而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输送。由此,能够对电子设备510的蓄电池90进行充电,从而使电子设备510内的装置进行工作。
并且,充电器500的电源可以为通过USB(USB电缆)而实现的电源。另外,作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510,能够设想各种设备。例如,能够设想助听器、手表、生物体信息的测量装置(测量脉搏等的可穿戴设备)、便携式信息终端(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无绳电话、剃须刀、电动牙刷、腕式计算机、手持终端、车载用设备、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等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等)能够被组装到汽车、飞机、摩托车、自行车或船舶等各种移动体中。移动体为具备例如电动机或发动机等驱动机构、方向盘或舵等转向机构、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设备),并能够在陆地上、空中、海上进行移动的设备或装置。
如图1B示意性所示的那样,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的电力传输通过如下的方式而实现,即,使被设置于输电侧的初级线圈L1(输电线圈)和被设置于受电侧的次级线圈L2(受电线圈)电磁耦合从而形成电力传输变压器的方式等。由此,能够实现非接触的电力传输。并且,作为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能够采用电磁感应方式或磁场共振方式等各种方式。
2.输电装置、受电装置、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50以及包含该控制装置20、50的输电装置10、受电装置40的结构例。并且,上述各装置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2的结构,能够实施省略其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追加其他的结构要素(例如通知部)或者对连接关系进行变更等各种改变。
图1A的充电器500等输电侧的电子设备包括输电装置10。另外,受电侧的电子设备510包括受电装置40和负载80。负载80可以包括蓄电池90、电力供给对象100。电力供给对象100例如为处理部(DSP等)等各种装置。而且,通过图2的结构,可实现通过使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电磁耦合从而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传输电力的无触点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
输电装置10(输电模块、初级模块)包括初级线圈L1、输电部12、控制装置20。输电部12在电力传输时生成预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将该交流电压供给至初级线圈L1。输电部12可以包括对初级线圈L1进行驱动的输电驱动器、向输电驱动器供给电源的电源电路(例如电源电压控制部)、与初级线圈L1一起构成谐振电路的至少一个电容器(蓄电器)。
初级线圈L1(输电侧线圈)与次级线圈L2(受电侧线圈)电磁耦合从而形成电力传输用变压器。例如在需要进行电力传输时,如图1A、图1B所示,将电子设备510放置于充电器500上,从而形成初级线圈L1的磁通穿过次级线圈L2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不需要电力传输时,使充电器500与电子设备510物理性地分离,从而形成初级线圈L1的磁通不穿过次级线圈L2的状态。
控制装置20为实施输电侧的各种控制的装置,并能够通过集成电路装置(IC)等而实现。控制装置20包括控制部24、通信部30。并且,也能够实施将输电部12内置于控制装置20中等的改变。
控制部24实施输电侧的控制装置20的各种控制处理。例如,控制部24实施输电部12和通信部30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24实施电力传输、通信处理等所需的各种顺序控制或判断处理。该控制部24能够通过例如门阵列等利用自动配置布线方法所生成的逻辑电路或微型计算机等各种处理器而实现。
通信部30实施与受电装置40之间的通信数据的通信处理。例如,通信部30实施用于对来自受电装置40的通信数据进行检测并接收的处理。
受电装置40(受电模块、次级模块)包括次级线圈L2、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为实施受电侧的各种控制的装置,并能够通过集成电路装置(IC)等而实现。控制装置50包括受电部52、控制部54、电力供给部57。另外,可以包括通信部46、存储部48。并且,也能够实施将受电部52设置于控制装置50的外部等的改变。
受电部52接受来自输电装置10的电力。具体而言,受电部52将次级线圈L2的交流的感应电压转换为直流的整流电压(VCC)并输出。
电力供给部57根据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80供给电力。例如,通过供给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或者,将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或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电力供给部57包括电力供给开关42。电力供给开关42为,将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向负载80供给的开关(开关元件、开关电路)。例如,电力供给开关42将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供给至作为负载80的蓄电池90,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
控制部54实施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的各种控制处理。例如,控制部54实施通信部46、电力供给部57的控制。另外,也能够实施受电部52、存储部48的控制。控制部54能够通过例如门阵列等利用自动配置布线方法所生成的逻辑电路或者微型计算机等各种处理器而实现。
通信部46实施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或者,也可以实施从输电装置10接收通信数据的通信。通信部46的通信例如能够通过负载调制而实现。但是,通信部46的通信方式并不限定于负载调制。例如,通信部46也可以利用初级线圈L1、次级线圈L2而通过负载调制以外的方式来进行通信。或者,也可以设置与初级线圈L1、次级线圈L2不同的其他线圈,并利用该其他线圈而以负载调制或负载调制之外的通信方式来进行通信。或者,通过RF(Radio Frequency,射频)等近场无线通信来进行通信。
存储部48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存储部48例如能够通过非易失性存储器而实现,但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外的存储器(例如ROM)来实现存储部48。或者,也可以通过使用了熔断器元件的电路等来实现存储部48。
负载80包括蓄电池90、电力供给对象100。但是,也能够实施未设置蓄电池90、电力供给对象100中的任意一个的改变。
蓄电池90例如为可充电的二次电池,例如锂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等)、镍电池(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等)等。电力供给对象100例如为处理部(DSP、微型计算机)等装置(集成电路装置),并为被设置于内置有受电装置40的电子设备510(图1A)中,且成为例如蓄电池90的电力供给对象的装置。并且,也可以将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直接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从输电装置10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40所使用的控制装置50包括控制部54、电力供给部57和通信部46。电力供给部57根据接受来自输电装置10的电力的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80供给电力。例如,经由电力供给开关42而向作为负载80的蓄电池90供给电力,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通信部46实施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例如,通过负载调制等各种通信方式,而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控制部54对电力供给部57和通信部46进行控制。
而且,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整流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54使通信部46的通信开始。例如,在通过受电部52的受电而使由受电部52转换得到的整流电压即输出电压VCC上升的情况下,在输出电压VCC达到第一电压之前,通信部46不实施通信,而在输出电压VCC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通信部46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
而且,在使通信开始之后,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与上述的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54使电力供给部57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开始。例如,即使在输出电压VCC超过第一电压从而通信部46开始进行了通信的情况下,也不会开始电力供给,在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才开始进行电力供给。例如将电力供给开关42设为导通,从而将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供给至负载80,由此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等。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开始进行通信部46的通信的第一电压(后文所述的VST)与开始进行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的第二电压(后文所述的VCCL)不同。而且,即使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未超过第二电压,在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也开始进行通信部46的通信,从而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接收到该通信数据的输电装置10的控制装置20(控制部24)能够实施用于提高受电侧的输出电压VCC的各种控制。例如,能够实施通过对输电部12进行控制从而提高输电电力的控制。通过采用此方式,当输出电压VCC上升并超过第二电压时,例如电力供给开关42导通,从而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向负载80供给。因此,例如,即使不将着陆检测时的输电部12的驱动电压(输电驱动器的电源电压)设定为那么高的电压,也能够实现较大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而且,由于能够将着陆检测时的驱动电压设定为较低的电压,因此,能够抑制由于VCC变高而引起的电路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即,通过将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定为较低,从而受电侧的电压(VCC)也变低,由此能够抑制受电侧的过电压的产生。
在此,第一电压为能够进行通信部46的通信的电压。例如,在受电侧的通信部46发送了通信数据时,输电侧的通信部30能够对来自受电侧的通信数据进行检测的电压。另外,第二电压为高于受电侧的电路的工作下限电压的电压。更具体而言,第二电压为高于蓄电池90的充电电压(例如4.2V)的电压。例如,第二电压为高于充电电压的可充电电压,例如为高于CV充电的情况下的CV(constant voltage,恒压)充电电压的电压(例如+0.6V)。
另外,通过控制部54而开始进行了通信的通信部46将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作为通信数据而发送给输电装置10(控制装置20)。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为用于对输电侧的输电电力进行控制的信息,作为一个示例,为作为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的输出电压VCC的信息。输电侧的控制装置20(控制部24)根据该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对输电部12的输电电力进行控制。例如,实施当输出电压VCC变高时使输电电力降低,而当输出电压VCC变低时使输电电力提高的输电控制。
而且,在通过基于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进行的输电装置10(控制装置20)的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54开始进行电力供给部57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例如,将电力供给开关42设为导通,从而开始进行向蓄电池90的充电。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即使在例如着陆检测时的输电部12的驱动电压被设定为较低从而输出电压VCC未达到第二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接收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的输电装置10提高输电电力,从而也会使输出电压VCC上升。而且,在输出电压VCC超过第二电压而成为适当的电压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从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等。
另外,输电装置10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例如,输电装置10(输电部12)不实施如通常输电那样的连续输电,而实施每隔给定的期间而间歇地输送电力的间歇输电,以对着陆(受电侧的电子设备的着陆)进行检测。而且,在通过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54使通信部46的通信开始。当作为该通信的结果,输出电压VCC上升而超过第二电压时,将开始进行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例如,当接收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的输电装置10使输电电力增加,由此输出电压VCC上升而超过第二电压时,开始进行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
另外,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通信部46将供输电装置10对着陆检测进行判断的虚拟数据发送给输电装置10。输电装置10利用该虚拟数据而对受电侧的电子设备510(受电装置)是否着陆进行判断。例如,作为虚拟数据,能够使用所有的位均成为预定的逻辑电平(例如逻辑电平“0”)的预定位数(例如64位)的数据。例如,在虚拟数据为p位(例如p=64)的情况下,当检测出p位中的q位(例如q=8位)为预定的逻辑电平(例如“0”)的情况下,输电装置10判断为检测到了着陆,并且开始进行通常输电。并且,在通信方式为负载调制的情况下,虚拟数据的各个位的逻辑电平通过负载调制模式(例如,与逻辑电平“0”对应的第二模式)来表示。
另外,在输电装置10成功进行着陆检测(例如虚拟数据的检测)而对受电装置40作出了响应的情况下,控制部54允许电力供给部57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蓄电池的充电)。即,成功进行了着陆检测的输电装置10对受电装置40作出响应的情况成为向负载80进行电力供给的条件。
例如,输电装置10通过使输电频率发生变化,从而作出上述的响应。例如,通经常性设为以第一输电频率(f1)实施输电。于是,输电装置10在着陆检测后(虚拟数据的接收后)的给定的响应期间内使输电频率从第一输电频率变更为第二输电频率(f2)。受电侧的控制部54通过在该输电频率(与输电频率对应的受电频率)进行测量,并在与响应期间对应的测量期间内对输电频率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对输电装置10的响应进行检测。例如,在该测量期间内检测出输电频率正在从第一输电频率(f1)向第二输电频率(f2)进行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来自输电装置10的响应。而且,以存在这样的响应为条件,而允许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蓄电池90的充电)。
另外,作为通信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被设定为,与作为电力供给开始电压的第二电压相比较低的电压。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电压也可以被设定为高于第二电压的电压。
另外,存储部48对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进行存储。存储部48例如能够通过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器而实现。控制部54根据被存储于存储部48中的电压信息(第一电压的信息)而对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是否变得高于第一电压进行判断。如此,通过使被存储于存储部48中的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不同,从而能够根据线圈性能等而将第一电压设定为各种各样的电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包括输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40,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输送电力,受电装置40根据接受来自输电装置10的电力的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80供给电力,并且实施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而且,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受电装置40开始进行通信。另一方面,输电装置10从开始进行了通信的受电装置40接收作为通信数据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例如VCC的电压信息),并根据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且,在通过输电装置10的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与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受电装置40开始进行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
3.本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中为了实现较大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需要提高输电部12的驱动电压(初级线圈驱动电压)。例如,在图3A中,初级线圈L1与次级线圈L2的距离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检测受电侧的电子设备510向充电器500的着陆,而需要提高输电部12的驱动电压。
并且,在将从初级线圈L1朝向次级线圈L2的方向设为Z轴,将与Z轴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Y轴的情况下,图3A为Z轴方向上的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并且,图3C为XY平面上的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确切的着陆检测,也需要提高输电部12的驱动电压。
但是,当将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定为较高时,在如图3B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基于受电电力的电压超过受电装置40的电路的耐压的耐压异常的风险。例如受电装置40的电路(电力供给部、控制部、通信部等)以基于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的电源电压而进行工作。因此,当输电侧的驱动电压变高而使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成为超过耐压的电压时,过电压将被施加于构成这些电路的晶体管,从而有可能会产生晶体管损坏或劣化等不良现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独立地设置作为通信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和作为电力供给开始电压的第二电压,并将第一、第二电压设为不同的电压。而且,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高于第一电压的情况下,使通信部46的通信开始,在输出电压VCC高于第二电压的情况下,使电力供给部57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开始。
并且以下,主要以通过向负载80的电力供给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的情况为例而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第二电压成为充电开始电压。具体而言,第二电压为与蓄电池90的充电电压(例如4.2V)相比较高的可充电电压(例如4.8V)。另外,以下,将作为通信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记载为电压VST,将作为充电开始电压的第二电压记载为电压VCCL。另外,适当地将VCC记载为整流电压,或者记载为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
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方法,考虑到如下的方法,即,仅实施在整流电压VCC变得高于充电开始的电压VCCL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的控制,而不设定通信开始的电压VST。
但是,在该比较例的方法中,例如,在如图3A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为了开始蓄电池90的充电,需要将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为足够高的电压以使整流电压VCC超过电压VCCL。因此,例如,在如图3B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上述的耐压异常的不良现象。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独立于电压VST而另行设定有电压VCCL。而且,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当整流电压VCC超过电压VST时,开始进行向输电侧的通信,当整流电压VCC超过电压VCCL时,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例如在如图3A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即使不将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定为那么高,通过整流电压VCC达到电压VST,而开始进行通信,从而也会从受电侧向输电侧发送通信数据。而且,通过输电侧接收该通信数据(例如虚拟数据),从而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开始进行例如输电电力控制等控制。而且,通过该输电电力控制等,从而使整流电压VCC变高,当VCC超过电压VCCL,从而VCC成为可充电电压时,将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无需为了扩大着陆检测的距离范围,而将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定为那么高,从而也能够抑制受电侧的耐压异常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其结果为,能够同时实现着陆检测的距离范围的扩大和受电侧的耐压异常等不良现象的产生的抑制。
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首先,输电侧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步骤S11)。例如,如后文所述,每隔第一期间(TL1)而实施第二期间(TL2)的输电。
在通过该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整流电压VCC变得高于电压VST(第一电压)的情况下,受电侧开始进行向输电侧的通信(步骤S21、S22)。具体而言,通信部46发送供输电侧对着陆检测进行判断的虚拟数据(步骤S23)。
接收到该虚拟数据(广义而言为通信数据)的输电侧通过虚拟数据的检测而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步骤S12)。然后,开始进行作为与间歇输电不同的连续输电的通常输电(步骤S13)。
受电侧在发送了着陆检测用的虚拟数据之后,发送输电电力设定信息(步骤S24)。例如,作为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发送VCC的电压信息。于是,接收到该输电电力设定信息的输电侧根据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部12的输电电力的控制(步骤S14)。
当通过该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输电侧的驱动电压(初级线圈电压)变高时,接受输电电力的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也变高。例如,当由于驱动电压变高从而输电信号波形的振幅变大时,受电信号波形的振幅也变大,从而受电信号波形的整流电压VCC也变高。而且,当VCC变得高于VCCL时,将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步骤S25、S26)。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不将图4的步骤S11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时的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设定为那么高的电压也是可以的。例如,即使如图3A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远离,并且输电侧的驱动电压未被设为那么高的电压,由于在图4的步骤S21中整流电压VCC变得高于电压VST,从而也会开始从受电侧向输电侧的通信。而且,根据来自受电侧的通信数据(虚拟数据)(S23),输电侧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S12)。接下来,通过输电侧根据来自受电侧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S24)而对输电电力进行控制(S14),从而使受电侧的整流电压VCC上升。然后,由于整流电压VCC变得高于电压VCCL(S25),从而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S2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实现较大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和受电侧的耐压异常的产生的抑制。
图5表示电压VST、VCCL、工作下限电压VL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示例。工作下限电压VL(最小工作电压)为能够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的电压,例如为,成为受电侧的电路(电力供给部、控制部、通信部)的工作所需的下限的电源电压。该工作下限电压VL例如成为相当于构成电路的N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P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之和的电压(例如0.9~1.4V左右)。
作为通信开始电压的电压VST和作为充电开始电压(电力供给开始电压)的电压VCCL成为充分高于该工作下限电压VL的电压。另外,在图5中,电压VCCL(第二电压)成为高于电压VST(第一电压)的电压。作为一个示例,工作下限电压VL在0.9~1.4V左右,电压VST在4.5V左右,电压VCCL在4.8V左右,从而VL<VST<VCCL的关系成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VST<VCCL的关系也可以不成立。例如,通信开始时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的状态和充电开始时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的状态不同。例如,由于在通信开始时,不实施向蓄电池90的充电(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因此,不会产生例如因在蓄电池90中流通有充电电流而引起的VCC的电压下降。另一方面,在充电开始时,会产生由于在蓄电池90中流通有充电电流而引起的VCC的电压下降。因此,也可以考虑到该电压下降的影响,而将电压VST、VCCL设定为VST>VCCL。
另外,无触点电力传输所使用的线圈的性能也影响通信开始的电压VST的高低。例如,在线圈性能较高的情况下,即使不将电压VST设定为那么高的电压,也能够实现由负载调制等实现的受电侧与输电侧的通信。另一方面,在线圈性能较低的情况下,当将电压VST设定为较低的电压时,例如,在如图3A那样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将难以进行由负载调制等实现的受电侧和输电侧的通信。因此,优选为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线圈性能来设定电压VST。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部48对VST(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进行存储。例如,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的存储部48对VST的电压信息进行存储。而且,根据被存储于存储部48中的VST的电压信息,而对VCC是否变得高于VST进行判断。由此,能够将VST设定为与线圈性能等相对应的电压。
例如,图6表示向存储部48存储的VST的电压信息的设定例。在图6中,作为VST的电压,能够进行4.5V、5.0V、5.5V、6.0V的设定。例如,通过作为电压信息的DVST[1∶0]的设定,从而对上述的VST的电压进行设定。
而且,在线圈性能较高的情况下,设定为DVST[1∶0]=0,从而设定为VST=4.5V。在该情况下,VST<VCCL(=4.8V)的关系成立。另一方面,在线圈性能不那么高的情况下,设定为DVST[1∶0]=1、2或3,从而设定为VST=5V、5.5V、6.0V。在该情况下,VST<VCCL的关系不成立。但是,即使设定为例如VST=5V,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在充电开始时流通有充电电流,从而VCC下降。因此,在VST=5.0V的状态下开始了通信之后,在充电开始时VCC暂时下降至低于5.0V的电压(例如4.0V),而后,VCC再次超过电压VCCL,从而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整流电压VCC变得高于电压VST的情况下,开始进行通信,从而着陆检测用的虚拟数据作为通信数据而从受电侧被发送至输电侧。输电侧通过对该虚拟数据进行检测,从而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而且,当输电侧成功进行着陆检测时,将对受电侧作出响应,受电侧以输电侧作出了响应为条件,开始进行向负载90的电力供给,从而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
例如图7为对输电侧的响应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例如,输电侧在通经常性以输电频率fck=f1来实施输电。受电侧在发送了着陆检测用的虚拟数据之后,向输电侧发送用于认证输电装置10(充电器)的ID信息(认证信息、ID代码)。在图7中,受电侧发送两次ID信息。对第一次的ID信息进行了检查的输电侧通过在第二次的ID通信期间中的响应期间TRS内,使输电频率fck从f1变化为f2,从而实施针对ID信息的认证的响应。在输电侧作出了这样的响应的情况下,判断为受电侧已着陆在适当的输电装置10(充电器)上。由此,实现了简单的认证处理。当认证成功时,受电侧向输电侧发送IC编号(ICN)、充电执行标志(CGO)。
具体而言,在图7中,受电侧在第一次的ID通信期间中的期间TREF内对输电频率fck=f1进行检测。而且,将期间TREF内的fck=f1设为参考频率,并在第二次的ID通信期间中的期间TMS内对输电频率fck=f2进行检测。在受电侧于期间TMS内检测出输电频率fck=f2的情况下,判断为输电侧作出了响应。
例如,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通过利用例如磁滞型的比较器而对出现于次级线圈L2的一端的线圈端信号进行整形,从而提取与输电信号波形(受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然后,利用所提取的矩形波信号,而对输电频率fck进行测量。具体而言,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内置有振荡电路(例如CR振荡电路),通过利用基于该振荡电路的振荡信号而生成的时钟信号,而实施对输电周期T=1/fck的长度(具体而言,为32×T)进行计数的测量,从而对输电频率fck(与输电频率对应的受电频率)进行测量。并且,输电侧的响应并不限定于通过这样的输电频率的变化而作出的响应,例如,还可以为通过输电信号波形的占空比的变化或振幅的变化而作出的响应。
4.输电装置、受电装置、控制装置的详细的结构例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50以及包括控制装置20、50的输电装置10、受电装置40的详细的结构例。并且在图8中,对与图2同样的结构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在图8中,输电部12包括对初级线圈L1的一端进行驱动的第一输电驱动器DR1、对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进行驱动的第二输电驱动器DR2和电源电压控制部14。输电驱动器DR1、DR2各自通过由例如功率MOS(Metal-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构成的倒相电路(缓冲电路)等而实现。这些输电驱动器DR1、DR2通过控制装置20的驱动器控制电路22而被控制(驱动)。即,控制部24经由驱动器控制电路22而对输电部12进行控制。
电源电压控制部14对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24根据从受电侧接收的通信数据(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对电源电压控制部14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对被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例如输电电力的可变控制等。该电源电压控制部14能够通过例如DCDC转换器等而实现。例如,电源电压控制部14实施来自电源的电源电压(例如5V)的升压动作,而生成输电驱动器用的电源电压VDRV(例如6V~15V),并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具体而言,在提高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的输电电力的情况下,电源电压控制部14使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提高,而在降低输电电力的情况下,使电源电压VDRV降低。
通知部16(显示部)利用光、声音或图像等来通知(显示)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各种状态(电力传输中、ID认证等),例如,能够通过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蜂鸣器或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等而实现。
输电侧的控制装置20包括驱动器控制电路22、控制部24、通信部30、时钟生成电路37、振荡电路38。驱动器控制电路22(预驱动器)对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控制。例如,驱动器控制电路22向构成输电驱动器DR1、DR2的晶体管的栅极输出控制信号(驱动信号),从而通过输电驱动器DR1、DR2而对初级线圈L1进行驱动。振荡电路38例如由水晶振荡电路等构成,并生成初级侧的时钟信号。时钟生成电路37生成对输电频率(驱动频率)进行规定的驱动时钟信号等。而且,驱动器控制电路22根据该驱动时钟信号和来自控制部24的控制信号等,而生成给定的频率(输电频率)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向输电部12的输电驱动器DR1、DR2输出从而对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控制。
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包括受电部52、控制部54、负载调制部56、电力供给部57、非易失性存储器62、检测部64。
受电部52包括由多个晶体管或二极管等构成的整流电路53。整流电路53将次级线圈L2的交流的感应电压转换为直流的整流电压VCC并输出。
负载调制部56(广义而言为,通信部)实施负载调制。例如,负载调制部56具有电流源IS,并利用该电流源IS而实施负载调制。具体而言,负载调制部56具有电流源IS(恒电流源)和开关元件SW。电流源IS和开关元件SW例如被串联设置于整流电压VCC的节点NVC与GND(广义而言为低电位侧电源)的节点之间。而且,例如,基于来自控制部54的控制信号而使开关元件SW导通或断开,通过使从节点NVC向GND流通的电流源IS的电流(恒电流)导通或断开,从而实现负载调制。
并且,在节点NVC上连接有电容器CM的一端。该电容器CM例如作为控制装置50的外设部件而被设置。另外,开关元件SW能够通过MOS的晶体管等而实现。该开关元件SW也可以作为构成电流源IS的电路的晶体管而被设置。另外,负载调制部56并不限定于图8的结构,例如,能够实施作为电流源IS的代替而利用电阻等的各种改变。
电力供给部57包括充电部58和放电部60。充电部58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充电控制)。例如,充电部58被供给基于来自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广义而言为直流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并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该充电部58能够包括电力供给开关42和CC充电电路59。CC充电电路59为实施蓄电池90的CC(Constant-Current,恒流)充电的电路。
放电部60实施蓄电池90的放电工作。例如,放电部60通过实施蓄电池90的放电工作,并将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向电力供给对象100供给。例如放电部60被供给来自蓄电池90的蓄电池电压VBAT,并将输出电压VOUT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该放电部60能够包括电荷泵电路61。电荷泵电路61对蓄电池电压VBAT进行降压(例如降压三分之一),并向电力供给对象100供给输出电压VOUT(VBAT/3)。该放电部60(电荷泵电路)例如将蓄电池电压VBAT作为电源电压而进行工作。
非易失性存储器62(广义而言为存储部)为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装置。该非易失性存储器62例如对受电装置40的状态信息等各种信息进行存储。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62,例如,能够使用EEPROM(Ele 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作为EEPROM,例如能够使用MONOS(Metal-Oxide-Nitride-Ox ide-Silicon,金属氧化氮氧化硅)型的存储器。例如,能够使用利用了MON OS型的存储器的闪存存储器。或者,作为EEPROM,也可以使用浮置栅型等其他类型的存储器。
检测部64实施各种检测处理。例如,检测部64对整流电压VCC或蓄电池电压VBAT等进行监控,并实施各种检测处理。具体而言,检测部64具有A/D转换电路65,通过A/D转换电路65而对基于整流电压VCC或蓄电池电压VBAT而得到的电压,或来自未图示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检测电压等进行A/D转换,并利用所得到的数字的A/D转换值而执行检测处理。作为检测部64所实施的检测处理,能够设想过放电、过电压、过电流或者温度异常(高温、低温)的检测处理。
而且,在图8中,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变得高于第一电压(VST)而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开始进行负载调制,而在检测出取走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停止负载调制。具体而言,在检测出电子设备510着陆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开始进行负载调制。输电装置10(控制部24)例如以受电装置40(负载调制部56)开始进行了负载调制为条件,而使输电部12的通常输电开始。而且,在检测出电子设备510被取走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停止负载调制。输电装置10(控制部24)在负载调制持续进行的期间内使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持续。即,在负载调制成为非检测的情况下,使通常输电停止,使输电部12实施例如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在该情况下,受电侧的控制部54能够根据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而实施着陆检测、取走检测。
另外,在图8中,图2的通信部46通过利用负载调制而发送通信数据的负载调制部56来实现。具体而言,负载调制部56针对向输电装置10(控制装置2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信数据的位)的第一逻辑电平(例如“1”)实施使由第一负载状态和第二负载状态构成的负载调制模式成为第一模式(第一位模式)的负载调制。另一方面,针对向输电装置1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信数据的位)的第二逻辑电平(例如“0”)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第二位模式)的负载调制。
另一方面,输电侧的通信部30在负载调制模式为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一逻辑电平的通信数据,在负载调制模式为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二逻辑电平的通信数据。
在此,第一模式为,例如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的宽度与第二模式相比较长的模式。例如,通信部30从第一模式中的被设定于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内的第一采样点起,以给定的采样间隔实施负载调制模式的采样,并取入给定的位数(例如16位、64位)的通信数据。
根据使用了这样的负载调制模式的方法,可实现对于因负载调制而产生的负载变动的检测灵敏度或检测的噪声耐性的提高。由此,能够将作为通信开始电压(负载调制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设定为较低的电压。其结果为,能够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对着陆进行检测,并开始通信,且使输电侧实施用于蓄电池90的充电的控制(例如输电电力控制)。
另外,电力供给部57包括充电部58和放电部60,充电部58根据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放电部60实施蓄电池90的放电工作,从而将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向电力供给对象100供给。
而且,控制部54(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在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使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停止。即,在图1A中,在检测出电子设备510的着陆的情况下,使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VOUT的供给)停止,从而不使蓄电池90的电力向电力供给对象100放电。而且,控制部54在取走期间(电子设备510被取走的期间)内,使放电部60进行放电工作。通过该放电工作从而使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经由放电部60而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
5.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工作顺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工作顺序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9为对工作顺序的概要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9的A1中,具有受电装置40的电子设备510未被放置于具有输电装置10的充电器500上,而是成为取走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成为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输电装置10的输电部12实施用于着陆检测的间歇输电,从而成为对电子设备510的着陆进行检测的状态。另外,在待机状态下,在受电装置40中,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工作成为开启,从而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电力供给成为使能。由此,处理部等电力供给对象100被供给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从而能够进行工作。
如图9的A2所示,当电子设备510被放置于充电器500上而检测出着陆时,成为通信检查和充电状态。在该通信检查和充电状态下,输电装置10的输电部12实施作为连续输电的通常输电。此时,在实施使电力基于电力传输的状态等而可变地发生变化的电力控制的同时实施通常输电。另外,还实施基于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的控制。电力传输的状态例如为,由初级线圈L1、次级线圈L2的位置关系(线圈间距离等)等决定的状态,例如,能够根据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等信息来进行判断。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例如能够根据蓄电池电压VBAT等信息来进行判断。
另外,在通信检查和充电状态下,受电装置40的充电部58的充电工作成为开启,根据受电部52所接受的电力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另外,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成为关闭,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不会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另外,在通信检查和充电状态下,通过负载调制部56的负载调制,从而使通信数据被发送至输电侧。例如,包括电力传输状态信息(VCC等)、充电状态信息(VBAT、各种状态标志等)、温度等信息在内的通信数据通过通常输电期间内的经常性的负载调制而从受电侧被发送至输电侧。
如图9的A3所示,当检测出蓄电池90的充满电时,成为充满电待机状态。在该充满电待机状态下,输电部12例如实施用于取走检测的间歇输电,从而成为对电子设备510的取走进行检测的状态。另外,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保持为关闭的状态,从而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电力供给也保持为非使能的状态。
如图9的A4所示,当检测出电子设备510的取走时,如A5所示,电子设备510成为使用状态,受电侧的放电工作成为开启。具体而言,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从关闭被切换为开启,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经由放电部60而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由此,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从而处理部等电力供给对象100进行工作,由此成为用户能够正常使用电子设备510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A2所示,当检测出电子设备510的着陆时,实施通常输电,在该常输电期间内实施经常性的负载调制。另外,当检测出着陆时,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停止。而且,通过该经常性的负载调制,包括用于输电侧的电力控制的信息和表示受电侧的状态的信息在内的通信数据从受电侧被发送至输电侧。例如,通过对用于电力控制的信息(电力传输状态信息)进行通信,从而能够实现例如与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的位置关系等相对应的最佳的电力控制。另外,通过对表示受电侧的状态的信息进行通信,从而能够实现最佳且安全的充电环境。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载调制持续的期间内,通常输电也被持续,并且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也保持为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A3所示,当检测出蓄电池90的充满电时,通常输电停止,而实施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且,如A4、A5所示,当检测出取走而成为取走期间时,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被实施。由此,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从而能够实施电子设备510的通常工作。并且,着陆检测或取走检测根据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而被实施。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电子设备510的蓄电池90的充电期间(通常输电期间)内,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工作成为关闭,因此,能够抑制在充电期间内电力被电力供给对象100无谓地消耗的情况。
而且,当检测出电子设备510的取走时,从通常输电被切换为间歇输电,并且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工作成为开启。像这样通过使放电工作成为开启,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由此能够实现处理部(DSP)等电力供给对象100的通常工作。通过采用如上的方式,例如,在电子设备510被放置于充电器500上的充电期间内不进行工作的类型的电子设备510(例如,助听器、可穿戴设备等用户所佩戴的电子设备)中,能够实现理想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的工作顺序。
图10、图11、图12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工作顺序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0的B1为图9的A1的待机状态,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即,每隔期间TL1的间隔而实施期间TL2的间隔的输电。TL1的间隔例如为3秒,TL2的间隔例如为50毫秒。而且,在图10的B2、B3中,由于整流电压VCC在电压VST以下(第一电压以下),因此不实施通过负载调制而进行的通信。
另一方面,在B4处,由于整流电压VCC超过了电压VST(例如4.5V),因此,如B5所示,负载调制部56开始进行负载调制。即,虽然在B2、B3处,L1、L2的线圈未充分地成为电磁耦合状态,但在B4处,L1、L2的线圈如图1B所示那样成为适当的电磁耦合状态。因此,整流电压VCC上升,并超过电压VST,从而如B5所示,负载调制开始。而且,通过该负载调制,从而如B6所示的通信数据被发送至输电侧。该B5的负载调制是以通过B7所示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整流电压VCC上升了的情况为条件而开始的。
具体而言,受电侧发送着陆检测用的虚拟数据(例如64位的“0”)。输电侧通过对该虚拟数据进行检测(例如8位的“0”的检测),从而对受电侧的着陆进行检测,由此如B7所示那样开始进行通常输电(连续输电)。
接下来,受电侧发送ID信息、整流电压VCC的信息。如前文所述,通过输电侧针对ID信息的发送而作出响应,从而实现简单的认证处理。
另外,输电侧接收作为整流电压VCC的信息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并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通过该输电侧的输电电力的控制,从而如B8所示,整流电压VCC上升。而且,如B9所示,当VCC超过电压VCCL(第二电压)时,开始进行向蓄电池90的充电。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开始进行负载调制(通信)的电压VST设定为较低。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被设定为较高而引起的耐压异常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而且,通过利用开始进行的负载调制而向输电侧发送输电电力设定信息(VCC),从而实施输电侧的输电电力的控制,并且通过该输电电力的控制,从而如B8所示,整流电压VCC上升。而且,当整流电压VCC上升而如B9所示那样超过作为可充电电压的电压VCCL时,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较大的距离范围内的着陆检测和耐压异常等不良现象的产生的抑制。
在图11的C1处,在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的通常输电期间内,电子设备510被取走。如C2、C3所示,该C1的取走为蓄电池90的充满电前(充满电标志为低电平)的取走。
当以这种方式实施了电子设备510的取走时,输电侧的电力不会传输至受电侧,从而整流电压VCC下降。而且,如C4所示,在例如成为VCC<3.1V时,如C5所示,由负载调制部56实施的负载调制停止。当负载调制停止时,如C6所示,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停止。
另外,当整流电压VCC下降而低于作为判断电压的例如3.1V时,开始进行未图示的受电侧的起动电容器的放电。该起动电容器为受电侧的放电工作的起动用(起动期间的计测用)的电容器,例如,作为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的外设部件而被设置。而且,当在整流电压VCC低于判断电压(3.1V)之后,经过了起动期间TST时,如C8所示,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从关闭被切换为开启,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另外,输电部12在停止了通常输电之后,如C9所示,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受电侧的控制部54,设置有充电系统的控制部和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充电系统的控制部被供给基于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输出电压)而得到的电源电压从而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和放电部60被供给基于蓄电池电压VBAT而得到的电源电压从而进行工作。而且,起动电容器的充放电的控制、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的控制(开启或关闭控制)由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实施。
在图12的D1处,充满电标志成为作为激活电平的高电平,从而检测出蓄电池90的充满电。当像这样检测出充满电时,如D2所示,实施充满电后的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即,每隔期间TR1的间隔而实施期间TR2的间隔的输电。TR1的间隔例如为1.5秒,TR2的间隔例如为50毫秒。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1的间隔与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L1的间隔相比较短。
通过该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从而如图12的D3、D4所示,整流电压成为VCC>VST,由此如D5、D6所示,实施负载调制。输电侧通过对该负载调制(空的通信数据等)进行检测,从而能够检测出电子设备510尚未被取走的情况。
而且,与通过前述的起动电容器而被设定的D7所示的起动期间TST的间隔(例如长于3秒)相比,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1的间隔(例如1.5秒)较短。因此,在电子设备510未被取走的状态下,起动电容器的电压(充电电压)不低于用于使放电工作开启的阈值电压VT,从而如D8所示,放电工作的从关闭向开启的切换不被实施。
另一方面,在D9处,电子设备510被取走。而且,由于在D4所示的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2结束后,如D10所示,整流电压VCC低于作为判断电压的3.1V,因此D7所示的起动期间TST的计测开始。而且,在D11处,起动电容器的电压低于用于使放电工作开启的阈值电压VT,从而检测出起动期间TST的经过。由此,放电部60的放电工作从关闭被切换为开启,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另外,如D12所示,电子设备510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被实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B5所示,以受电装置40开始进行负载调制的情况为条件,而如B7所示那样开始进行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而且,在B5的负载调制持续的期间内,B7所示的通常输电也持续。具体而言,在如图11的C5所示,在负载调制成为非检测的情况下,如C6所示,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停止。而且,如C9所示,实施由输电部12进行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工作顺序,即,以负载调制的开始为条件而开始进行通常输电,在负载调制持续的期间内通常输电也持续,当负载调制成为非检测时,停止通常输电。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通过简单且简化的工作顺序来实现无触点电力传输和由负载调制而实现的通信。另外,在通常输电期间内,通过实施由经常性的负载调制实现的通信,从而也能够实现与电力传输的状态等相对应的效率的无触点电力传输。
6.通信方法
图13为对由负载调制而实现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3所示,在输电侧,输电驱动器DR1、DR2根据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供给的电源电压VDRV而进行工作,从而对初级线圈L1进行驱动。
另一方面,在受电侧(次级侧),受电部52的整流电路53对次级线圈L2的线圈端电压进行整流,并将整流电压VCC向节点NVC输出。并且,通过初级线圈L1和电容器CA1而构成了输电侧的谐振电路,通过次级线圈L2和电容器CA2而构成了受电侧的谐振电路。
在受电侧,通过使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导通或断开,从而使电流源IS的电流ID2从节点NVC间歇地向GND侧流通,由此使受电侧的负载状态(受电侧的电位)发生变动。
在输电侧,由于因负载调制而引起的受电侧的负载状态的变动,从而在被设置于电源线上的检测电阻RCS中流通的电流ID1发生变动。例如,在输电侧的电源(例如图1A的电源适配器502等电源装置)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向电源流通的电流进行检测的检测电阻RCS。电源电压控制部14经由该检测电阻RCS而从电源被供给电源电压。而且,由于因负载调制而引起的受电侧的负载状态的变动,从而从电源向检测电阻RCS流通的电流ID1发生变动,通信部30对该电流变动进行检测。而且,通信部30根据检测结果而实施通过负载调制而被发送的通信数据的检测处理。
图14表示通信部30的具体结构的一个示例。通信部30包括电流检测电路32、比较电路34、解调部36。另外,能够包括信号放大用的放大器AP、滤波器部35。
电流检测电路32对从电源(电源装置)经由电源电压控制部14而向输电部12流通的电流ID1进行检测。该电流ID1也可以包含例如流通于驱动器控制电路22等中的电流。电流检测电路32由IV转换用放大器IVC构成。IV转换用放大器IVC对通过微少的电流ID1在检测电阻RCS中流通而生成的微少的电压VC1-VC2进行放大,并作为检测电压VDT而输出。放大器AP将以基准电压VRF为基准而对检测电压VDT进行放大所得到的检测电压VDTA的信号向比较电路34输出。
比较电路34实施由电流检测电路32产生的检测电压VDTA与判断用电压VCP=VRF+VOFF的比较判断,并输出比较判断结果CQ。比较电路34能够由比较器CP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判断用电压VCP=VRF+VOFF的电压VOFF能够通过比较器CP的失调电压等来实现。
解调部36通过根据比较电路34的比较判断结果CQ(滤波处理后的比较判断结果FQ)而实施负载调制模式的解调处理,从而对通信数据进行检测,并作为检测数据DAT而输出。在比较电路34与解调部36之间设置有滤波器部35,解调部36根据由滤波器部35实施的滤波处理后的比较判断结果FQ而实施负载调制模式的解调处理。
滤波器部35、解调部36例如被供给驱动时钟信号FCK而进行工作。驱动时钟信号FCK为对输电频率进行规定的信号,驱动器控制电路22通过被供给该驱动时钟信号FCK而对输电部12的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驱动。
图15为对受电侧的通信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受电部52通过对次级线圈L2的线圈端信号进行整形从而提取与输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并将该矩形波信号供给至通信数据生成部43。通信数据生成部43被设置于控制部54中,并包括输电频率测量部44。输电频率测量部44通过利用由振荡电路45生成的时钟信号而对与输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的周期进行计数,从而对输电频率进行测量。而且,通信数据生成部43根据所测量出的输电频率而生成用于发送通信数据的控制信号CSW,并向负载调制部56输出。而且,通过利用控制信号CSW而实施例如开关元件SW的导通或断开控制,从而使负载调制部56实施与通信数据相对应的负载调制。
负载调制部56以成为例如第一负载状态、第二负载状态等的方式而使受电侧的负载状态(通过负载调制而形成的负载)发生变化,从而实施负载调制。第一负载状态例如为开关元件SW成为导通的状态,且为受电侧的负载状态(负载调制的负载)成为高负载(阻抗小)的状态。第二负载状态例如为开关元件SW成为断断的状态,且为受电侧的负载状态(负载调制的负载)成为低负载(阻抗大)的状态。
而且,在目前为止的负载调制方法中,例如,以使第一负载状态与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1”(第一逻辑电平)相对应,并使第二负载状态与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0”(第二逻辑电平)相对应的方式,而实施从受电侧向输电侧的通信数据的发送。即,通过在通信数据的位的逻辑电平为“1”的情况下,将开关元件SW设为导通,在通信数据的位的逻辑电平为“0”的情况下,将开关元件SW设为断断,从而发送预定的位数的通信数据。
但是,例如,在线圈间的耦合度较低,或线圈为小型,或者输电电力也为低功率之类的用途中,通过这样的现有的负载调制方法,难以实现适当的通信。即,即使通过负载调制而使受电侧的负载状态以成为第一负载状态、第二负载状态的方式而发生变化,也会因噪声等原因而产生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1”、“0”的数据检测错误。也就是说,即使在受电侧实施负载调制,通过该负载调制而在输电侧的检测电阻RCS中流通的电流ID1也会成为非常微少的电流。因此,当噪声叠加时,会产生数据检测错误,从而会产生原因在于噪声等的通信错误。
例如,图16为示意性地表示检测电压VDTA、比较电路34的判断用电压VCP以及比较判断结果CQ的信号波形的图。如图16所示,检测电压VDTA成为以基准电压VRF为基准而变化的电压信号,判断用电压VCP成为在该基准电压VRF上加上比较器CP的失调电压VOFF而得到的电压信号。
而且,如图16所示,例如,当在检测电压VDTA的信号上叠加有噪声时,如F1、F2所示,比较判断结果CQ的信号的沿的位置将发生变化,从而期间TM1的宽度(间隔)以变长或变短的方式发生变动。例如,当期间TM1为与逻辑电平“1”相对应的期间时,如果期间TM1的宽度发生变动时,则会产生通信数据的采样错误,从而产生通信数据的检测错误。尤其在通常输电期间内实施经常性的负载调制从而实施通信的情况下,叠加于通信数据上的噪声有可能会变多,从而产生通信数据的检测错误的概率变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法,即,利用负载调制模式而从受电侧发送通信数据的各位的逻辑电平“1”(数据1)、逻辑电平“0”(数据0),并在输电侧进行检测的方法。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受电侧的负载调制部56针对向输电装置10发送的通信数据的第一逻辑电平“1”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第一模式PT1的负载调制。另一方面,针对通信数据的第二逻辑电平“0”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与第一模式PT1不同的第二模式PT2的负载调制。
而且,输电侧的通信部30(解调部)在负载调制模式为第一模式PT1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一逻辑电平“1”的通信数据。另一方面,在负载调制模式为与第一模式PT1不同的第二模式PT2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二逻辑电平“0”的通信数据。
在此,负载调制模式为由第一负载状态和第二负载状态而构成的模式。第一负载状态为,由负载调制部56形成的受电侧的负载例如成为高负载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图17中,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为,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导通从而电流源IS的电流从节点NVC向GND侧流通的期间,且为与第一、第二模式PT1、PT2的高电平(位=1)相对应的期间。
另一方面,第二负载状态为,由负载调制部56形成的受电侧的负载例如成为低负载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图17中,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为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断开的期间,且为与第一、第二模式PT1、PT2的低电平(位=0)相对应的期间。
而且,在图17中,第一模式PT1成为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二模式PT2相比较长的模式。如此,对于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二模式PT2相比较长的第一模式PT1,判断为是逻辑电平“1”。另一方面,对于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一模式PT1相比较短的第二模式PT2,判断为是逻辑电平“0”。
如图17所示,第一模式PT1例如为与(1110)的位模式相对应的模式。第二模式PT2例如为与(1010)的位模式对应的模式。在这些位模式中,位=1对应于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导通的状态,位=0对应于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断开的状态。
例如,受电侧在所发送的通信数据的位为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通过与第一模式PT1相对应的(1110)的位模式,而将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设为导通或断开。具体而言,实施将开关元件SW依次设为导通、导通、导通、断开的开关控制。而且,输电侧在负载调制模式为与(1110)的位模式相对应的第一模式PT1的情况下,判断为通信数据的位的逻辑电平是“1”。
另一方面,受电侧在所发送的通信数据的位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通过与第二模式PT2相对应的(1010)的位模式,而将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设为导通或断开。具体而言,实施将开关元件SW依次设为导通、断开、导通、断开的开关控制。而且,输电侧在负载调制模式为与(1010)的位模式相对应的第二模式PT2的情况下,判断为通信数据的位的逻辑电平为“0”。
在此,在将输电部12的输电频率(驱动时钟信号FCK的频率)设为fck并将输电周期设为T=1/fck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模式PT1、PT2的长度例如能够表示为512×T。在该情况下,一个位区间的长度被表示为(512×T)/4=128×T。因此,受电侧在通信数据的位为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例如以128×T的间隔,并通过与第一模式PT1相对应的(1110)的位模式,而将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设为导通或断开。另外,受电侧在通信数据的位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例如以128×T的间隔,并通过与第二模式PT2相对应的(1010)的位模式,而将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设为导通或断开。
另一方面,输电侧例如以图18所示的方法来实施通信数据的检测处理以及取入处理。例如,通信部30(解调部)从被设定于第一模式PT1中的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内的第一采样点SP1起,以给定的采样间隔SI而实施负载调制模式的采样,并取入给定的位数的通信数据。
例如,图18的采样点SP1、SP2、SP3、SP4、SP5、SP6为每隔采样间隔SI而被设定的采样点。该采样间隔SI为与负载调制模式的长度相对应的间隔。例如,在图17中,由于第一、第二模式PT1、PT2的长度成为512×T(=512/fck),因此,采样间隔SI的长度也成为512×T。
而且,在图18中,期间TS1、TS2、TS3、TS4、TS5、TS6内的负载调制模式分别成为PT1、PT2、PT1、PT2、PT2、PT2。因此,在图18的情况下,通过从第一采样点SP1起,以采样间隔SI而实施负载调制模式的采样,从而取入例如位数=6的通信数据(101000)。
具体而言,在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处于第一范围宽度内(220×T~511×T)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在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内设定第一采样点SP1。即,在信号电平成为高电平的期间TM1的宽度处于第一范围宽度内的情况下,实施位同步,并在该期间TM1内的例如中心点设定第一采样点SP1。而且,从所设定的第一采样点SP1起,每隔采样间隔SI而实施采样。而且,所取入的信号的电平如果为高电平(第一负载状态),则判断为是逻辑电平“1”(第一模式PT1),如果为低电平(第二负载状态),则判断为是逻辑电平“0”(第二模式PT2)。
在此,第一范围宽度(220×T~511×T)为对应于第一模式PT1中的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384×T)而被设定的范围宽度。即,如通过图16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噪声等原因,期间TM1的宽度将会发生变动。而且,第一模式PT1中的期间TM1的宽度的典型值为与3位量(111)相对应的宽度即128×3×T=384×T。因此,设定包含该384×T的第一范围宽度220×T~511×T。而且,对于处于第一范围宽度220×T~511×T内的高电平的期间,判断为是第一模式PT1的期间TM1,并实施用于对第一采样点SP1进行设定的位同步。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即使在如图16所示那样噪声被叠加于信号上的情况下,通过实施适当的位同步,也能够设定适当的第一采样点SP1。
而且,在以此方式对第一采样点SP1进行了设定之后,每隔采样间隔SI而实施采样,并根据各采样点处的负载状态(信号电平),而对为第一、第二模式PT1、PT2的哪一个模式进行判断。
例如,在图18中,由于采样点SP2处的负载状态为第二负载状态(低电平),因此,判断为是第二模式PT2,并判断为是逻辑电平为“0”。由于采样点SP3处的负载状态为第一负载状态(高电平),因此判断为是第一模式PT1,并判断为逻辑电平是“1”。由于采样点SP4、SP5、SP6处的负载状态为第二负载状态(低电平),因此判断为是第二模式PT2,并判断为是逻辑电平为“0”。
并且,也可以在图18的各采样点SP2~SP6处,对包括该采样点的负载状态的期间的宽度是否处于预定的范围宽度内进行确认。
例如,在第二采样点SP2处,在负载状态为第一负载状态(高电平),并且包含第二采样点SP2的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处于第一范围宽度内(220×T~511×T)的情况下,判断为第二采样点SP2处的负载调制模式为第一模式PT1(逻辑电平“1”)。
另一方面,在第二采样点SP2处,在负载状态为第二负载状态(低电平),且包含第二采样点SP2的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的宽度处于第二范围宽度内(例如80×T~150×T)的情况下,判断为第二采样点SP2的负载调制模式为第二模式PT2(逻辑电平“0”)。
在此,第二范围宽度(80×T~150×T)为对应于第二模式PT2中的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128×T)而被设定的范围宽度。由于期间TM2的典型值成为与1位对应的宽度即128×T,因此,设定了包含该128×T这样的第二范围宽度80×T~150×T。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负载调制模式进行辨别,从而对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进行判断。例如,一直以来,采用了如下方法,即,将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导通的第一负载状态判断为逻辑电平“1”,将开关元件SW成为断开的第二负载状态判断为“逻辑电平“0”。但是,在该现有示例的方法中,如通过图16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噪声等原因,有可能产生通信数据的检测错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负载调制模式为例如图17所示的第一、第二模式PT1、PT2中的哪一个进行辨别,从而对通信数据的各位的逻辑电平进行检测。因此,即使在如图16那样的噪声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通信数据的恰当的检测。即,在图17的第一、第二模式PT1、PT2中,例如第一负载状态(高电平)的期间TM1的宽度大不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该期间TM1的宽度的不同进行辨别,从而对模式进行辨别,进而对通信数据的各位的逻辑电平进行检测。例如,在图18的最初的位同步中,在期间TM1的宽度处于第一范围宽度内(220×T~511×T)的情况下,在该期间TM1的中心点设定采样点SP1,并实施之后的采样点SP2、SP3、SP4……处的信号的取入。因此,即使在由于例如噪声的原因而使采样点SP1处的期间TM1的宽度等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通信数据的恰当的检测。另外,由于以后的采样点SP2、SP3、SP4……能够根据采样间隔SI而以简单的处理来进行设定,因此,具有还能够减轻通信数据的检测处理的处理负荷的优点。
图19A、图19B中图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通信数据的格式的示例。
在图19A中,通信数据由64位构成,并由该64位构成了一个包。第一个16位成为0000h。例如,在检测出受电侧的负载调制从而输电侧开始进行通常输电(或者间歇输电)的情况下,在通信部30的电流检测电路32等进行工作而能够恰当地检测出通信数据之前,需要某种程度的时间。因此,在第一个16位中设定作为虚拟(空)的数据的0000h。输电侧在该第一个16位的0000h的通信期间内实施例如位同步所需的各种处理。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16位中,设定数据代码和整流电压(VCC)的信息。如图19B所示,数据代码为用于确定在接下来的第三个16位中进行通信的数据的代码。整流电压(VCC)作为输电装置10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被使用。
在第三个16位中,根据数据代码的设定,而设定温度、蓄电池电压、蓄电池电流、状态标志、循环次数、IC编号、充电执行或关闭起动、或者ID等信息。温度例如为蓄电池温度等。蓄电池电压、蓄电池电流为表示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的信息。状态标志例如为表示温度错误(高温异常、低温异常)、蓄电池错误(1.0V以下的蓄电池电压)、过电压错误、计时错误、充满电(正常结束)等受电侧的状态的信息。循环次数(循环时间)为表示充电次数的信息。IC编号为用于对控制装置的IC进行确定的编号。充电执行的标志(CGO)为表示所认证的输电侧是恰当的,并根据来自输电侧的输电电力而执行充电的情况的标志。在第四个16位中设定CRC的信息。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并不限定于通过图17~图19B等所说明的方法,而是能够实施各种改变。例如,虽然在图17中,将逻辑电平“1”与第一模式PT1对应,将逻辑电平“0”与第二模式PT2对应,但是该对应也可以是相反的。另外,图17的第一、第二模式PT1、PT2为负载调制模式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的负载调制模式并不限定于此,而是能够实施各种改变。例如,在图17中,第一、第二模式PT1、PT2被设定为相同的长度,但是也可以被设定为不同的长度。另外,虽然在图17中,使用了位模式(1110)的第一模式PT1和位模式(1010)的第二模式PT2,但是也可以采用位模式与这些模式不同的第一、第二模式PT1、PT2。例如第一、第二模式PT1、PT2只需为至少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或者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的长度不同的模式即可,能够采用与图17不同的各种模式。另外,通信数据的格式或通信处理也不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法,而是能够实施各种改变。
7.输电电力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输电侧根据来自受电侧的通信数据而实施输电控制的方法。具体而言,控制部24在通常输电的期间内将根据通信数据中所包含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可变地变化的电源电压VDRV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由此,输电部12的输电电力根据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可变地被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24在着陆检测用、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内将着陆检测用、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VDRV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
在此,着陆检测用、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为,与图10、图11、图12的初级线圈驱动电压的信号波形中的高电位侧的电压电平相对应的电压。这些着陆检测用的电源电压和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既可以为相同电压,也可以为不同电压。例如,可以将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设定为与着陆检测用的电源电压相比较高的电压。通过将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设定为较高的电压,从而能够对虽然实际上电子设备510并未被取走,但却误检测为已被取走的情况进行抑制。
或者,控制部24也可以将可变电压作为着陆检测用或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而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
作为着陆检测用的电源电压,通过设置例如6V、9V这样的两种电源电压,从而能够实现较大范围内的着陆检测。例如,当在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突然施加较高的电压(例如9V)的电源电压时,有可能超过受电侧(次级侧)的耐压而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在较低的电压(例如6V)的电源电压下,具有在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等,无法实现恰当的着陆检测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只要以可变的方式对着陆检测用或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进行控制,便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例如,在着陆检测用或取走检测用的间歇输电中,在输电期间(TL2、TR2)的前半期间内,例如以6V的电压进行驱动,之后,在该输电期间(TL2、TR2)的后半期间内,以9V(TL2=50msec)的电压进行驱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着陆检测。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实施以从6V到9V的方式而使着陆检测用或取走检测用的电源电压等逐渐地上升的控制。
图20A、图20B为对根据输电电力设定信息(整流电压VCC等)而对输电电力进行控制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0A图示了使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接近的情况下的示例。在该情况下,在实施了9V的电源电压VDRV下的着陆检测之后,实施随着线圈间的距离接近而使电源电压VDRV逐渐下降的控制。即,电源电压控制部14在控制部24的控制下实施使被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下降的控制。也就是说,以作为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的整流电压VCC成为恒定的方式而对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在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接近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使受电装置40的受电电力成为恒定的电力控制,从而也能够实现最佳且稳定的电力控制。
图20B图示了使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的示例。在该情况下,实施随着线圈间的距离远离而使电源电压VDRV逐渐地上升的控制。即,电源电压控制部14在控制部24的控制下实施使被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上升的控制。也就是说,以作为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的整流电压VCC成为恒定的方式而对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在L1、L2的线圈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使受电装置40的受电电力成为恒定的电力控制,从而也能够实现最佳且稳定的电力控制。
8.受电部、充电部
图21中图示了受电部52、充电部58等的详细的结构例。如图21所示,受电部52的整流电路53具有整流用的晶体管TA1、TA2、TA3、TA4和对这些晶体管TA1~TA4进行控制的整流控制部51。在晶体管TA1~TA4各自的漏极和源极之间设置有体二极管。整流控制部51向晶体管TA1~TA4的栅极输出控制信号,从而实施用于生成整流电压VCC的整流控制。
在整流电压VCC的节点NVC与GND的节点之间串联地设置有电阻RB1、RB2。通过电阻RB1、RB2而对整流电压VCC进行分压所得到的电压ACH1例如被输入至A/D转换电路65中。由此,能够实现对整流电压VCC的监控,从而能够实现基于VCC的电力控制、基于VCC的通信开始或充电开始的控制。
稳压器67实施整流电压VCC的电压调节(稳压)并输出电压VD5。该电压VD5经由晶体管TC1而被供给至充电部58的CC充电电路59。晶体管TC1例如在蓄电池电压VBAT超过给定的电压的过电压的检测时,根据控制信号GC1而成为断开。并且,控制装置50的各电路(除了放电部60等放电系统的电路以外的电路)将基于该电压VD5而得到的电压(对VD5进行稳压所得到的电压等)作为电源电压而进行工作。
CC充电电路59具有晶体管TC2、运算放大器OPC、电阻RC1和电流源ISC。以通过运算放大器OPC的虚拟接地,而使电阻RC1的一端的电压(非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和作为外设部件的检测电阻RS的另一端的电压VCS2(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成为相等的方式,对晶体管TC2进行控制。将通过信号ICDA的控制而流通于电流源ISC中的电流设为IDA,并将流通于检测电阻RS中的电流设为IRS。于是,以成为IRS×RS=IDA×RC1的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在该CC充电电路59中,流通于检测电阻RS中的电流IRS(充电电流)以成为通过信号ICDA而被设定的恒定的电流值的方式被控制,由此,能够实施CC(Constant-Current)充电。
晶体管TC3被设置于CC充电电路59的输出节点与蓄电池电压VBAT的供给节点NBAT之间。在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上连接有N型的晶体管TC4的漏极,在晶体管TC4的栅极中输入有来自控制部54的充电的控制信号CHON。另外,在晶体管TC3的栅极与节点NBAT之间设置有上拉用的电阻RC2,在晶体管TC4的栅极与GND(低电位侧电源)的节点之间设置有下拉用的电阻RC3。通过晶体管TC3(TC4)而实现了图2的电力供给开关42。
在充电时,控制部54将控制信号CHON设为激活电平(高电平)。由此,N型的晶体管TC4成为导通,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成为低电平。其结果为,晶体管TC3成为导通,从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
另一方面,当控制部54将控制信号CHON设为非激活电平(低电平)时,N型的晶体管TC4成为断开。而且,由于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通过电阻RC2而上拉至蓄电池电压VBAT,从而晶体管TC3成为断开,由此蓄电池90的充电停止。
另外,在充电系统的电源电压变得低于电路的工作下限电压的情况下,由于晶体管TC4的栅极电压通过电阻RC3而被下拉至GND,从而晶体管TC4成为断开。而且,由于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通过电阻RC2而被上拉至蓄电池电压VBAT,从而晶体管TC3成为断开。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例如在受电侧被取走从而电源电压变得低于工作下限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晶体管TC3成为断开,从而CC充电电路59的输出节点与蓄电池90的节点NBAT之间的路径被电隔断。由此,可防止电源电压成为工作下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的来自蓄电池90的逆流。
另外,在节点NBAT与GND的节点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C4、RC5,通过电阻RC4、RC5而对蓄电池电压VBAT进行分压所得到的电压ACH2被输入至A/D转换电路65。由此,能够实现对蓄电池电压VBAT的监控,从而能够实现与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相对应的各种控制。另外,在蓄电池90的附近,设置有热敏电阻TH(广义而言为温度检测部)。该热敏电阻TH的一端的电压RCT被输入至控制装置50中,由此,能够实现蓄电池温度的测量。
并且,虽然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理解如下内容,即,能够实施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颖事项和效果的多种多样的改变。因此,这种改变例也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为广义或同义的不同的用语一起被记载的用语,在说明书或附图中的任意位置,均能够被替换为该不同的用语。另外,本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的全部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输电侧、受电侧的控制装置、输电装置、受电装置的结构或动作等也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而是能够实施各种改变。
符号说明
L1…初级线圈;L2…次级线圈;DR1、DR2…输电驱动器;IS、ISC…电流源;SW…开关元件;CM…电容器;IVC…IV转换用放大器;AP…放大器;CP…比较器;TA1~TA4、TC1~TC4…晶体管;RCS、RS…检测电阻;RB1、RB2、RC1~RC5…电阻;OPC…运算放大器;TH…热敏电阻(温度检测部);10…输电装置;12…输电部;14…电源电压控制部;16…通知部;20…控制装置;22…驱动器控制电路;24…控制部;30…通信部;32…电流检测电路;34…比较电路;35…滤波器部;36…解调部;37…时钟生成电路;38…振荡电路;40…受电装置;42…电力供给开关;43…通信数据生成部;44…输电频率测量部;45…振荡电路;46…通信部;50…控制装置;51…整流控制部;52…受电部;53…整流电路;54…控制部;56…负载调制部;57…电力供给部;58…充电部;59…CC充电电路;60…放电部;61…电荷泵电路;62…非易失性存储器;64…检测部;65…A/D转换部;67…稳压器;80…负载;90…蓄电池;100…电力供给对象;500…充电器;502…电源适配器;510…电子设备;514…开关部。

Claims (9)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被使用于从输电装置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中,并包括:
电力供给部,其根据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供给电力;
通信部,其实施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
控制部,其对所述电力供给部和所述通信部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输电装置所实施的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所述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从而检测出向所述输电装置的着陆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部开始由通常输电期间内的经常性的所述负载调制实施的所述通信数据的发送,并且,使所述输电装置开始作为用于根据所述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的连续输电的通常输电,
所述通信部持续进行所开始的所述负载调制,直至从所述输电装置的取走被检测出为止,并在因所述负载调制持续进行而被持续进行的所述输电装置的所述通常输电的连续输电期间中,通过所述负载调制而将作为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的信息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作为所述通信数据而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
在通过基于所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进行的所述输电装置的电力控制而使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与所述第一电压相比较低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开始,
在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所述通信部将供所述输电装置对着陆检测进行判断的虚拟数据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从而使所述输电装置开始所述通常输电,
所述虚拟数据为,所有的位均成为预定的逻辑电平的预定位数的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电装置对着陆检测用的所述虚拟数据作出了响应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允许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针对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的所述通信数据的第一逻辑电平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第一模式的所述负载调制,针对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的所述通信数据的第二逻辑电平实施使负载调制模式成为与所述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的所述负载调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包括蓄电池和所述蓄电池的电力供给对象,
所述电力供给部包括:
充电部,其根据所述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
放电部,其实施所述蓄电池的放电工作,从而向所述电力供给对象供给来自所述蓄电池的电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出着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部的所述放电工作停止,在取走期间内,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部进行所述放电工作。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对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信息进行存储,
所述控制部根据被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电压信息,而对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是否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判断。
7.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9.一种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电装置和受电装置,
所述输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输送电力,
所述受电装置根据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负载供给电力,并且实施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
所述受电装置实施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
所述受电装置在通过所述着陆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所述受电部的输出电压变得高于第一电压、从而检测出向所述输电装置的着陆的情况下开始由通常输电期间内的经常性的所述负载调制实施的所述通信数据的发送,
所述受电装置在所述负载调制开始的情况下,开始作为用于根据所述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而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的连续输电的通常输电,
所述受电装置持续进行所开始的所述负载调制,直至从所述输电装置的取走被检测出为止,并在因所述负载调制持续进行而被持续进行的所述输电装置的所述通常输电的连续输电期间中,通过所述负载调制而将作为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的信息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作为所述通信数据而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
所述输电装置接收所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并根据所述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
在通过所述输电装置的输电电力的控制而使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与所述第一电压相比较低的第二电压的情况下,所述受电装置开始进行向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
在所述受电部的所述输出电压变得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将供所述输电装置对着陆检测进行判断的虚拟数据发送给所述输电装置,从而使所述输电装置开始所述通常输电,
所述虚拟数据为,所有的位均成为预定的逻辑电平的预定位数的数据。
CN201611037594.9A 2015-11-25 2016-11-23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Active CN106877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9369 2015-11-25
JP2015229369A JP6880546B2 (ja) 2015-11-25 2015-11-25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77516A CN106877516A (zh) 2017-06-20
CN106877516B true CN106877516B (zh) 2022-10-04

Family

ID=58719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37594.9A Active CN106877516B (zh) 2015-11-25 2016-11-23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256668B2 (zh)
JP (1) JP6880546B2 (zh)
CN (1) CN1068775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84140B1 (ko) * 2017-05-12 2019-05-30 주식회사 맵스 전하 펌프 기반의 무선전력 수신기
EP3627179A4 (en) 2017-05-18 2021-02-24 Pioneer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SCANN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WO2019064339A1 (ja) * 2017-09-26 2019-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器、及び、受電器の制御方法
CN109921524A (zh) * 2017-12-12 2019-06-21 恩智浦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异物检测的电力水平计算电路的无线充电系统
CN111130180B (zh) * 2020-01-06 2021-10-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反向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008704B (zh) * 2023-01-03 2023-08-15 广州市德珑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一种emi电源滤波器的安规测试设备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3356A (zh) * 2008-01-07 2009-07-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电控制装置、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输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波形监控电路
CN101675406A (zh) * 2007-06-15 2010-03-17 苹果公司 用于通过电源信号提供设备之间握手的系统和方法
CN102165667A (zh) * 2008-09-26 2011-08-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无接点充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59951A1 (fr) 2000-02-10 2001-08-16 Omron Corporation Support et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contact
JP4413236B2 (ja) * 2007-02-16 2010-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送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884927B2 (en) * 2008-01-07 2011-0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instrument, and waveform monitor circuit
KR101061661B1 (ko) 2008-01-09 2011-09-01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송전 제어 장치, 송전 장치, 무접점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전자 기기 및 송전 제어 방법
KR101011836B1 (ko) 2008-01-09 2011-01-31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송전 제어 장치, 송전 장치, 무접점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및 전자 기기
JP5556002B2 (ja) * 2008-01-09 2014-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544705B2 (ja) * 2008-01-09 2014-07-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および送電制御方法
JP4572355B2 (ja) 2008-06-10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判定方法
JP4525806B2 (ja) * 2008-07-15 2010-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417907B2 (ja) * 2009-03-09 2014-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1030404A (ja) * 2009-06-22 2011-02-10 Felica Networks Inc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5434297B2 (ja) * 2009-06-23 2014-03-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519367B2 (ja) 2010-03-29 2014-06-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9219378B2 (en) * 2010-11-01 2015-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harging of devices
EP2673889B1 (en) * 2011-02-07 2020-04-15 Philips IP Ventures B.V. Method and device of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9306634B2 (en) * 2011-03-01 2016-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king up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from beacon mode
WO2012176264A1 (ja) 2011-06-20 2012-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受電装置、非接触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送受電システム
JP5700133B2 (ja) * 2011-10-27 2015-04-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受電装置、非接触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送受電システム
US20140252866A1 (en) * 2011-11-03 2014-09-11 Jim Walsh Presence and range detection of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devices and method thereof
KR101968605B1 (ko) * 2011-11-17 2019-04-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에서의 데이터 통신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6116832B2 (ja) * 2012-09-03 2017-04-1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EP2709285A1 (en) * 2012-09-17 2014-03-19 ST-Ericsson SA A method of and receiver for communication dur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JP6070503B2 (ja) * 2013-10-15 2017-02-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受電制御方法、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973039B2 (en) * 2014-01-20 2018-05-15 Stmicroelectronics S.R.L. Power receiver, wireless power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with a power receiver
JP6366292B2 (ja) * 2014-02-10 2018-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735585B2 (en) * 2014-05-05 2017-08-15 Google Inc.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US9634496B2 (en) * 2015-09-25 2017-04-25 Intel IP Corporation Powering up a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5406A (zh) * 2007-06-15 2010-03-17 苹果公司 用于通过电源信号提供设备之间握手的系统和方法
CN101483356A (zh) * 2008-01-07 2009-07-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电控制装置、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输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波形监控电路
CN102165667A (zh) * 2008-09-26 2011-08-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无接点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99151A (ja) 2017-06-01
JP6880546B2 (ja) 2021-06-02
US20170149290A1 (en) 2017-05-25
CN106877516A (zh) 2017-06-20
US11196303B2 (en) 2021-12-07
US10256668B2 (en) 2019-04-09
US20190207435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77516B (zh)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6160262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615612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534316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534317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086616B (zh) 电路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7086671B (zh)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电力传输系统以及电力供给方法
CN106160141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134863B (zh)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JP6784129B2 (ja)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880547B2 (ja) 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550914B2 (ja) 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682917B2 (ja) 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720533B2 (ja) 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860039B2 (ja) 制御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705198B2 (ja) 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