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9619B -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9619B
CN106849619B CN201610811618.5A CN201610811618A CN106849619B CN 106849619 B CN106849619 B CN 106849619B CN 201610811618 A CN201610811618 A CN 201610811618A CN 106849619 B CN106849619 B CN 106849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eriod
current
circuit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116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9619A (zh
Inventor
塚原范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849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9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9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9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耗电的方式来实现谐振电路的驱动控制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等。电路装置(100)包括:驱动部(110),其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部(120),其具有被输入来自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的输入节点(NAIN)、输出基于谐振信号的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节点(NAOUT)、和被设置于输入节点(NAIN)与输出节点(NAOUT)之间的开关元件(121),驱动部(110)对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开关元件(121)的切断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等。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利用来自谐振电路的信号来实施各种处理的电路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公开了一种涉及利用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来实施蓄电池的充电的受电装置中的电力的供给控制的方法,但在其中,也公开了一种利用来自谐振电路的信号而实施受电侧(受电装置)与输电侧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法。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4(a)~(c)中,公开了一般的ASK(Amplitude ShiftKeying:振幅移位键控)调制方式。在图4(a)中图示了被实施了ASK调制的发送数据,在图4(b)中图示了作为谐振电路的输出波形的载波,在图4(c)中图示了ASK的调制信号的发送波形。
在现有技术中,如专利文献2的图4(a)~(C)所示,通过基于发送数据而对载波实施接通/切断的切换,从而实现了ASK调制。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如图4(b)所示,由于以使振荡电路(谐振电路)恒常地工作的方式而生成载波,因此无法削减振荡电路的耗电,从而会妨碍低耗电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5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43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可提供一种能够以低耗电来实现谐振电路的驱动控制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等。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电路装置,包括:驱动部,其实施谐振电路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部,其具有被输入有来自所述谐振电路的谐振信号的输入节点、输出基于所述谐振信号的输出信号的输出节点、和被设置于所述输入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的开关元件,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开关元件的接通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所述开关元件的切断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经由开关元件而输出基于谐振信号的输出信号的电路装置中,实施该开关元件的接通期间与切断期间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电流的控制。由此,能够实施与开关元件的状态对应的高效率的电流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信号输出部为基于发送数据而对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谐振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作为所述输出信号而进行输出的调制部,所述接通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一逻辑电平的期间,所述切断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二逻辑电平的期间。
由此,能够将调制信号作为输出信号而进行输出、以及实施与发送数据的逻辑电平对应的电流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对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相比而较小。
由此,能够相对地减小切断期间内的电流值,从而实现耗电的降低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所述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接通期间中的所述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相比而增大的控制。
由此,能够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相对地增大电流值,从而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增大接通期间内的谐振信号的振幅。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切断期间中的所述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相比而减小的控制。
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切断期间内的耗电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切断期间的所述开始期间内,实施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流切断的控制。
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切断期间内的耗电。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接通期间内,将多个第一电流脉冲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而输出,在所述切断期间内,将多个第二电流脉冲作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而输出,所述驱动部对所述第一电流脉冲以及所述第二电流脉冲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值进行控制。
由此,能够利用电流脉冲来作为驱动电流,从而与利用非间歇性的(非脉冲)电流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耗电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流源;晶体管,其被供给来自所述电流源的电流,并通过驱动定时信号而被控制,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电流源以及所述晶体管而输出所述第一电流脉冲以及所述第二电流脉冲。
由此,能够通过电流源和晶体管而输出电流脉冲。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对所述电流值的设定值进行存储。
由此,能够基于被存储于存储部中的设定值来对驱动电流的电流值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包括基准电压生成部,所述谐振电路具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基准电压生成部向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输出一次侧谐振信号的基准电压,所述驱动部向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输出所述驱动电流。
由此,通过利用具有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的结构的电路而作为谐振电路、以及向该谐振电路的初级线圈的各个端部输出基准电压和驱动电流,从而能够对谐振电路进行驱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包括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根据通过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初级线圈以及所述次级线圈而对所述一次侧谐振信号进行了升压所得到的信号、即所述谐振信号而生成所述开关元件用的的电源电压。
由此,能够利用整流电路而实施开关元件的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开关元件根据将来自所述整流电路的所述整流信号向以低电位侧电源电压为基准的信号进行了电平转换而得到的信号、和来自控制部的开关信号而进行动作。
由此,能够通过实施基于来自整流电路的信号的电平转换而使开关元件进行动作。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的电路装置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电路装置的结构例。
图2为驱动部的结构例。
图3为基准电压生成部的电路结构例。
图4为控制部的结构例。
图5为谐振电路的结构例。
图6为电路装置的各个部分与谐振电路之间的信号输入输出的示例。
图7为ASK调制的说明图。
图8为接通期间与切断期间内的驱动电流的控制例。
图9为接通期间与切断期间内的驱动电流的控制例。
图10为驱动电路的结构例。
图11为整流电路的结构例。
图12为现有的考毕兹振荡电路的结构例。
图13为现有的考毕兹振荡电路的信号波形的示例。
图14为驱动电路以及驱动定时设定电路的结构例。
图15为一次侧谐振信号和驱动定时设定电路的各部分中的信号波形的示例。
图16为驱动部的电路结构例。
图17为接通期间以及切断期间内的各个信号的信号波形的示例。
图18为接通期间以及切断期间内的各个信号的信号波形的示例。
图19为驱动部的其他的电路结构例。
图20为启动时的信号波形的示例。
图21为电路装置的各部分与谐振电路的之间的信号输入输出的其他的示例。
图22为包含电路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不会对权利要求的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限定。此外,并不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全部结构都为本发明的必需结构条件。例如,在下文中所说明的间歇性的电流控制或启动控制也可以不是本发明的必需结构条件。
1.电路装置的结构例
在图1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的结构例。电路装置100包括驱动部110、信号输出部120、基准电压生成部130、控制部140和存储部150。但是,电路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图1的结构,能够实施省略这些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追加了其他的结构要素等的各种改变。此外,关于能够实施省略附图所示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追加其他的结构要素等各种改变这一点,在本说明中所说明的其他的附图中也是相同的。
驱动部110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具体而言,驱动部110向谐振电路200输出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此处的驱动信号也可以为驱动电流。此外,如使用图17的H3或图18的I3而在后文中所叙述的那样,驱动信号也可以为在所给的定时处成为激活(高电平),并且在其他的定时处成为非激活(低电平)那样的间歇性的信号、即驱动脉冲信号。此外,驱动信号也可以为间歇性的驱动电流、即电流脉冲。
在图2中图示了驱动部110的结构例。驱动部110也可以包括驱动电路111、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和启动控制电路115。另外,对于驱动部110的各部分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将使用图16等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驱动电路111为向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信号的电路。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为对驱动定时进行设定的电路。此处的驱动定时表示驱动信号的输出定时。即,驱动电路111在由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所设定的定时(驱动定时)处,对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信号。
通过驱动电路111以及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能够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狭义上为,维持谐振状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谐振电路200启动时(谐振的启动时、开始时),也可以实施启动用的控制。启动控制电路115为在谐振电路200启动时进行工作的电路。具体而言,启动控制电路115在输入有来自控制部140的启动信号(使能信号EN)的情况下,实施向驱动电路111输出驱动信号的控制。
信号输出部120输出基于来自谐振电路200(谐振信号)的信号的输出信号。虽然此处的输出信号为例如将谐振信号设为载波、并通过发送数据(数据信号DATA)而对该载波进行了ASK调制而得到的数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像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所述输出信号也可以为,为了电力传输而将谐振信号作为输出信号而输出的数据。
基准电压生成部130生成基准电压,并将该基准电压向谐振电路200进行供给。此处的基准电压为,例如决定谐振的基准(谐振的中心电压)的模拟接地电压AGND(模拟基准电压)。此外,所生成的基准电压不仅会被供给至谐振电路200,而且也可以作为电路装置100的各部分的电源电压(VDD)来利用。
在图3中图示了基准电压生成部130的电路结构例。如图3所示,基准电压生成部130能够通过一般的线性稳压器来实现。基准电压生成部130包括输出晶体管Tr、运算放大器Op、分压用的两个电阻R1、R2。
P型的输出晶体管Tr的源极被供给有输入电压VIN,并且其栅极被供给有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而且,从所述P型的输出晶体管Tr的漏极输出模拟接地电压AGND。电阻R1和R2被串联设置于输出晶体管Tr的漏极(基准电压生成部130的输出端子)与大地(低电位侧电源)之间。
在运算放大器Op的反转输入端子上输入有参照电压Vref,在非反转输入端子上输入有AGND通过R1和R2而被分压所得到的信号。根据这种方式,即使输入或负载发生变动而使输出(AGND)发生变动,运算放大器Op也能够对基于AGND的反馈电压与参照电压Vref进行比较,并且以使其差分成为零的方式来实施调节,从而能够将AGND保持在固定的电位。
控制部140实施电路装置100的各部分的控制。例如,如果是在通过信号输出部120而实施ASK调制的情况下,控制部140也可以实施数据信号DATA的取得(例如生成)、和该数据信号DATA的对信号输出部120的输出。此外,在实施谐振的启动时,也可以对驱动部110(狭义而言为启动控制电路115)发送指示启动的启动信号(使能信号EN)。此外,为了对是否输出使能信号EN进行判断,也可以实施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状态进行监控的控制。
控制部140的功能能够通过各种处理器、ASIC(门阵列等)等硬件、程序等来实现。例如,控制部140也可以通过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
在图4中图示了控制部140的结构例。控制部140也可以包括监控计时器141、谐振使能控制部143和数据输出控制部145。
监控计时器141通过对时钟信号CK进行检测来实施谐振状态的监控。关于时钟信号CK的详细内容会在后文中进行叙述。谐振使能控制部143在实施谐振的启动的情况下,输出使能信号EN。例如,只要在通过监控计时器141而判断为谐振停止(暂停)了的情况下,输出使能信号EN即可。数据输出控制部145对信号输出部120等输出数据信号DATA。另外,为了在谐振的启动时使该启动稳定,数据输出控制部145也可以实施启动用的输出控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存储部150对在电路装置100中所利用的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存储部150例如既可以对被用于驱动部110的控制的信息进行存储,作为一个示例,也可以对驱动信号的信号值(电流脉冲的电流值)的设定值进行存储。虽然存储部150可以通过RAM等易失性存储器来实现,但在如上文所述那样设想了控制信息的存储的情况下,优选为通过ROM或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来实现。
在图5中图示了通过驱动部110而被驱动的谐振电路200的结构例。如图5所示,谐振电路200包括电容器(condenser)C1、具有初级线圈(电感元件)L1的LC振荡电路、次级线圈(2次侧电感元件)L2。通过LC振荡电路的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而构成变压器。此外,在次级线圈L2的一端与低电位侧电源(大地)之间设置有电容器(condenser)C2。
在图5的谐振电路的示例中,基准电压生成部130向初级线圈L1的一端供给基准电压(AGND),并且驱动部110向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供给驱动信号。由此,LC谐振电路以AGND为中心而进行谐振,且输出有一次侧谐振信号SW。而且,通过初级线圈L1与次级线圈L2的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L2中会产生振幅根据变压比(狭义而言为匝数比)而被转换了的谐振信号AIN,并且该谐振信号AIN会返回至信号输出部120。在信号输出部120中,根据需要而对谐振信号AIN实施转换,并将其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输出。如上文所述,在通过信号输出部120而实施ASK调制的情况下,只要将以谐振信号AIN为载波而通过数据信号DATA实施了调制所得到的结果设为输出信号AOUT即可。此外,也可以根据电路装置的使用方式,将所输入的正弦波(谐振信号AIN)直接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进行输出。
虽然在以下的本说明书中,以谐振电路200为图5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谐振电路2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5。
在图6中图示了上述的各部分之间的信号的输入输出的关系的示例。基准电压生成部130生成基准电压(模拟接地电压AGND),且将该基准电压作为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基准而向谐振电路200进行输出,并且将其作为电源电压(VDD)而向驱动部110、信号输出部120、控制部140进行输出。
驱动部110通过向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信号而使谐振电路200驱动,并在初级线圈的一端处产生一次侧谐振信号SW。信号输出部120取得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并经由开关元件121而将其作为输出信号AOUT输出。另外,作为对开关元件121进行控制的电源电压,也可以实施整流电路160的输出和基于数据信号DATA的电平转换,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控制部140向驱动部110输出用于谐振电路200的启动的使能信号EN、或数据信号DATA。在驱动部110中,将数据信号DATA用于驱动定时的控制。
以下,在对考虑了节电的控制、具体而言为通过驱动部110而实施的电流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之后,对谐振的启动控制进行说明。最后,对包括电路装置100的电子设备的示例进行说明。
2.驱动部中的电流控制方法
如上文所述,驱动部110通过供给驱动信号,从而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被谐振)。因此,能够通过以高效率来供给驱动信号而降低电路装置100的耗电。具体而言,根据状况,能够通过减小驱动信号的信号值(电流值)来实现节电。此外,由于如果间歇性地进行驱动,则存在将电流值形成为极小(狭义上为0)的期间,因此能够降低总体上的耗电。以下,对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2.1与开关元件(数据信号)连动的电流值的控制
如上文所述,作为调制方式已知有ASK调制。在图7中图示了使用了ASK的情况下的波形的示例。如图7所示,在取得了0或1的数据信号DATA、和作为正弦波的谐振信号AIN的情况下,信号输出部120例如会生成ASK调制波形,并将其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进行输出。信号输出部120能够通过例如具有如下的开关元件121的结构来实现,所述开关元件121仅在数据信号为1时成为接通。
从图7可知,在数据信号DATA成为0的定时处,输出信号AOUT的振幅也成为0。也就是说,在数据信号DATA为0的情况下,载波(谐振信号AIN)的振幅的大小不会对输出信号AOUT造成影响。极端地说,即使谐振电路200未被驱动并且不存在谐振信号(即使AIN的振幅为0),在数据信号DATA为0的期间内也不会产生问题。相对于此,在数据信号DATA为1的期间内,由于输出信号AOUT的振幅必须增大到能够与数据信号DATA为0的期间内的振幅区别开来的程度,因此需要使谐振信号AIN成为一定程度的大小的振幅。当然,由于谐振的维持也较为重要,因此即使数据信号为0,也不优选为使谐振信号AIN消失这样的控制,这一点会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也就是说,根据数据信号DATA的值来确定谐振信号AIN所应当满足的条件、尤其是振幅值的条件。由于谐振信号AIN的振幅值依赖于驱动信号的信号值,具体而言依赖于驱动电流的电流值,因此能够通过在驱动部110中实施与数据信号DATA对应的电流控制来实现谐振电路200的高效率的驱动。
另外,虽然在上文中对信号输出部120为调制部、特别是实施ASK调制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信号输出部120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信号输出部120也可以为实施谐振信号AIN的输出的接通切断且不实施调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原本在输出切断期间内不向信号输出部120供给谐振信号AIN亦可,因此由实施驱动电流的控制产生的价值较大。
也就是说,如图1或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包括:驱动部110,其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部120,其具有被输入来自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的输入节点NAIN、基于谐振信号AIN的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节点NOUT、和被设置于输入节点NAIN与输出节点NOUT之间的开关元件121。而且,驱动部110对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开关元件121的切断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此处,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是指,由开关元件121所实施的节点间的连接被实施的期间,具体而言,表示基于谐振信号AIN的信号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被输出的期间。同样,切断期间表示由开关元件121所实施的节点间的连接被切断的期间,具体而言,表示基于谐振信号AIN的信号未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被输出的期间。
此外,虽然驱动电流的控制狭义而言为电流值的控制,但并不限定于此。如上文所述,由于作为高效率的谐振电路200的驱动只要能够对谐振信号的振幅进行控制即可,因此只要实施所供给的电力的大小的控制即可。因此,例如在将驱动电流作为电流脉冲而进行供给的情况下,作为驱动电流的控制也可以实施脉冲宽度(占空比)的控制。脉冲宽度能够通过众所周知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等来进行控制。
根据这种方式,由于基于处于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还是切断期间,即,基于谐振信号AIN是否被用于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来对驱动电流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电路装置100的控制。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在谐振信号AIN被用于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的期间内,将驱动电流设为相对较大来实现输出信号AOUT的精度的提高(例如ASK调制中的数据错误的抑制),并且能够通过在谐振信号AIN未被用于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的期间内,将驱动电流设为相对较小来实现节电化。
而且,具体而言,信号输出部120也可以为,基于发送数据DATA而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进行调制,并且将调制信号作为输出信号AOUT而进行输出的调制部。在该情况下,接通期间为,发送数据DATA为第一逻辑电平的期间,切断期间为发送数据DATA为第二逻辑电平的期间。
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实现高效率地输出ASK调制信号的电路装置100。
另外,虽然在图7中对二进制的ASK调制进行了说明,但在信号输出部(调制部)120中也可以实施四进制等的其他的ASK调制。例如,以四阶来对输出信号的振幅值进行控制,只要使各振幅值与2位的数据信号“11”、“10”、“01”、“00”对应即可。在该情况下,一般会利用0来作为ASK调制后的信号之中的最小的振幅值。也就是说,即使在四进制以上的ASK调制中,在发送数据DATA为所给的逻辑电平(例如“00”)的情况下,载波(谐振信号AIN)的振幅值较小也不会成为问题。因此,能够说,以对数据信号DATA为该逻辑电平的情况、和为其他的逻辑电平(例如“11”、“10”、“01”)的情况进行区别的方式来实施驱动电流的控制是有用的。但在该情况下,需要设置用于即使在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之中,也能够变更振幅值(在为四进制的示例的情况下,能够设定分别与“11”、“10”、“01”相对应的三阶的振幅值)的结构。
或者,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包括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的驱动部110、通过数据信号DATA而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进行调制的调制部(信号输出部120),驱动部110也可以对数据信号DATA处于第一逻辑电平的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数据信号DATA处于第二逻辑电平的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
以下,对具体的驱动电流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较为宽泛地对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与切断期间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如上文所述那样,在接通期间内,谐振信号AIN的振幅需要足够大以输出输出信号AOUT,与此相对,在切断期间内,谐振信号AIN的振幅也可以不必那么大。
由此,驱动部110对谐振电路200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相比变小。
在图8中图示了该情况下的各信号的时间变化波形。如图8的DATA、AIN所示,在数据信号DATA成为1的接通期间内,谐振信号AIN的振幅较大(B1),在数据信号DATA成为0的切断期间内,谐振信号AIN的振幅相对较小(B2)。由于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和谐振信号AIN的振幅由变压比(初级线圈L1与次级线圈L2的匝数比)来决定,因此能够通过使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接通期间内的振幅(B3)大于切断期间内的振幅(B4)来取得这样的谐振信号AIN。而且,由于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依赖于从驱动部110(驱动电路111)所供给的驱动电流,因此只要使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小于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便能够取得图8所示的输出信号AOUT。具体而言,使切断期间内的驱动电流(B7)的电流值与接通期间内的驱动电流(B6)的电流值相比而较小。如上文所述,由于在切断期间内被输出的输出信号AOUT(B5)不需要振幅,因此,不会因谐振信号AIN的振幅较小而产生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会实施接通期间、切断期间这两类控制,也可以实施更精细的控制。例如,设想在切断期间内,使谐振信号的振幅相对地变小,而以该振幅难以生成(例如在ASK调制中生成与作为“1”的数据信号对应的输出波形)适当的输出信号。当然,虽然在切断期间内这一点不会构成问题,但不可否定的是,在从切断期间向接通期间切换的定时有可能会成为问题。具体而言,虽然在向接通期间进行了切换之后,需要尽快地(狭义而言为立即)输出振幅相对较大的输出信号AOUT,但由于谐振信号AIN从切断期间内的较小的振幅向充分大小的振幅的变化需要消耗时间,因此在接通期间刚开始后可能无法输出适当的输出信号AOUT。若采用ASK调制,则存在如下可能,即,虽然欲输出“1”这样的数据,但由于振幅不够大从而在接收侧对应期间内的信号会被误判为“0”。
考虑到以上内容,也可以不对接通期间统一进行控制,而是在接通期间内将开始期间与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分开进行控制。具体而言,驱动部110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与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相比使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增大的控制。
此处,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表示,在从切断期间向接通期间切换之后、至经过了给定的时间为止的期间。
在图9中图示了该情况下的各信号的时间变化波形。如图9所示,在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C1)内,谐振信号AIN的振幅与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C2)相比而较大。与使用图8而在上文中所述的示例同样,能够通过使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振幅(C3)大于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的振幅(C4),从而取得这样的谐振信号AIN,更具体而言,只要使开始期间内的驱动电流(C5)的电流值大于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的驱动电流(C6)的电流值即可。
此外,在图9中,图示了如下示例,即,切断期间内的谐振信号的振幅(C7)与接通期间中的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C2)相比更小,且切断期间的驱动电流(C8)的电流与接通期间的驱动电流(C5、C6)相比较小的情况。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至少三阶的驱动电流的控制。换言之,C5为用于使在切断期间内较小的谐振信号的振幅在短时间内增大的升压控制,C6为使数据信号发送所需的振幅持续的接通控制,C8为考虑了维持谐振的切断控制。但是,升压控制、接通控制、切断控制之间的关系并不限定于图9。例如,也可以不对接通控制与切断控制进行区别,而实施将C6和C8中的驱动电流的电流值设为共用的改变。
另外,如上文所述,此处,作为的问题是从切断期间向接通期间的切换。因此,例如在使数据信号的“1”持续了2位以上的情况下,虽然接通期间会以对应于多位的期间而持续,但上述升压控制只要在对应于最初的1位的接通期间内实施即可。
此外,不仅可以将接通期间分为开始期间与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来进行控制,对于切断期间也可以分为开始期间与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来进行控制。如上文所述,由于在切断期间内输出信号AOUT的振幅会成为0,因此不需要谐振信号AIN的振幅。但是,若谐振本身停止,那么在切换至接通期间时,必须使谐振(振荡)从最初开始进行,从而至谐振以充分的振幅而结束为止将会消耗时间。由于即使是实施上述的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升压控制(C5),从0开始的谐振也需要时间,因此即使在切断期间内维持谐振也较为重要。即,需要将切断期间内的谐振信号AIN的振幅设为能够维持谐振的最低限度的振幅。在于这样的条件下实施驱动电流的降低的情况下,首先在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尽快地使振幅降低至最低限度的水准,并且当振幅降低至该最低限度的水准时,对该振幅进行维持即可。
具体而言,驱动部110在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切断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开始期间经过后的期间)相比而较小的控制。
此处,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表示,在从接通期间向切断期间进行了切换之后,经过给定的时间为止的期间。此外,虽然在使数据信号的“0”持续了2位以上的情况下,切断期间会以对应于多位的期间而持续,但此处的控制只要在对应于最初的1位的切断期间内实施即可,这一点与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是相同的。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切断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C9)内,与切断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C10)相比,谐振信号AIN的振幅较小。只要使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振幅(C11)小于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的振幅(C12)即可,具体而言,只要使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驱动电流(C13)的电流值小于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的驱动电流(C14)的电流值即可。
另外,在实现图9的C11、C12所示的振幅时,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电流值只要小于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的电流值即可,作为一个示例其也可以为未切断时所给的电流值。
或者,如图9的C13所示,驱动部110也可以在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第二驱动电流切断的(狭义而言为将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设为0)控制。虽然在驱动电流为0的情况下,如果为损耗为0的理想的线圈,则会维持之前的振幅,但由于在实际的线圈上存在损耗,因此谐振信号的振幅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减少。
在该情况下,作为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只要设定为如下的期间即可,即,接通期间内的谐振信号的振幅因上述损耗而衰减、且成为维持谐振的最低限度的振幅为止的期间,或者与上述期间相比较短的期间。由于如果实施这样的控制,会在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的结束时使谐振信号保持在能够维持谐振的水准,因此能够通过在开始期间经过后供给非0的所给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而使谐振贯穿于切断期间而被维持为不停止,进而能够顺利地向之后的接通期间转移。另外,由于能够将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的驱动电流切断,因此能够期待进一步的节电化。
另外,在图9中,图示了将接通期间分为开始期间(与C1对应)与该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与C2对应),并且将切断期间分为开始期间(与C9对应)与该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与C10对应)而实施驱动电流的控制的示例。但是,驱动部110不需要实施这些控制的全部,例如只要实施上述四个期间之中的至少两个期间内的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不同的控制即可。
为了实现以上的控制,如图1所示,电路装置100也可以包括对电流值的设定值进行存储的存储部150。然后,在驱动部110中,根据设定值而向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电流。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控制部140从存储部150读取设定值,并向驱动部110输出依据了该设定值的控制信号,从而由驱动部110根据设定值而输出驱动电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想由控制部140来实施数据信号DATA的输出,因此在控制部140中能够实施对是否处于接通期间进行的判断或者对是否处于开始期间进行的判断,并且只要选择基于该判断而读取的设定值即可。
以下,对用于实现上述控制的驱动部110(尤其是驱动电路111)的具体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0中图示了驱动部110(驱动电路111)的电路结构。驱动电路111包括多个电流源IS1~IS3、和多个晶体管Tr1-1~Tr1-3。在所给的电源电压与构成后文所述的电流镜电路CM的第二晶体管Tr2之间,串联连接有IS1和Tr1-1。此处,虽然所给的电源电压例如能够利用由基准电压生成部130所生成的基准电压(模拟接地电压AGND),但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电压。同样,在AGND与Tr2之间串联连接有IS2和Tr1-2,在AGND与Tr2之间串联连接有IS3和Tr1-3。此外,IS1与Tr1-1的组合、IS2与Tr1-2的组合以及IS3与Tr1-3的组合是相互并联连接的。另外,虽然在图10中图示了具有三组电流源与晶体管的组合的结构,但其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如上文所述,鉴于驱动部110实施使至少两个期间内的电流值不同的控制,因此电流源与晶体管的组合为两个以上即可。
在图10的例中,在Tr1-1的栅极端子上输入有升压信号(BOOST)的反转信号,在Tr1-2的栅极端子上输入有接通信号(ON)的反转信号,在Tr1-3的栅极端子上输入有切断信号(OFF)的反转信号。升压信号是指,在实施驱动电流的升压控制的期间内成为高电平、而在其以外的期间内成为低电平的信号,具体而言,在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成为高电平。同样,接通信号是指,在实施驱动电流的接通控制的期间成为高电平、而在其以外的期间内成为低电平的信号,具体而言,在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成为高电平。同样,切断信号是指,在实施驱动电流的切断控制的期间内成为高电平、在其以外的期间内成为低电平的信号,具体而言,在开关元件121的切断期间内成为高电平。另外,将各自的输入设为反转信号是因为将Tr1-1~Tr1-3设为P型晶体管的缘故,如果是N型则不需要反转。
也就是说,在图10的示例中,Tr1-1~Tr1-3(为了与后文所述的电流镜电路CM的两个晶体管Tr2、Tr3区分开来,将这些晶体管统称为第一晶体管来表现)为对来自电流源的电流供给的接通切断进行控制的元件。由此,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将基于来自电流源IS1的电流的驱动电流供给至谐振电路,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将基于来自电流源IS2的电流的驱动电流供给至谐振电路,在切断期间内,将基于来自电流源IS3的电流的驱动电流供给至谐振电路。如果预先将电流值设为IS1>IS2>IS3,则能够利用图8或图9来实现上述的控制。另外,虽然在图10中图示了实施升压控制、接通控制、切断控制这三类电流控制的示例,但通过设置输出适当的电流值的电流的适当数量的电流源、和与各电流源连接且在适当的定时成为接通的晶体管,从而也能够实现图8、图9以外的驱动电流控制。
此外,如图10所示,驱动电路111也可以包括对来自电流源(在图10的示例中为IS1~IS3中的任一个)的电流进行镜像处理的电流镜电路CM。通过利用电流镜电路CM,从而能够抑制特性变化(例如电流值的变化等)而向谐振电路200供给稳定的驱动电流。
电流镜电路CM包括被流动有来自电流源的电流的第二晶体管Tr2、和栅极节点与第二晶体管Tr2的栅极节点所共用连接、且对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电流的第三晶体管Tr3。由此,从电流源经由第一晶体管而被供给的电流以通过Tr2与Tr3的尺寸比而决定的电流比被放大,并向谐振电路200输出。
虽然此处的电流比会不可避免地小于1(电流源的电流被降低而供给至谐振电路200),但若考虑其效率,则优选为设其为一定程度上较大的值,例如可以为10左右的值。这是由于,虽然流过第二晶体管Tr2中的电流不会被用于谐振而会成为损耗,但流过第三晶体管Tr3的电流会被蓄积于谐振电路200的电容器中而不易成为损耗,因此使流过Tr3的电流值与流过Tr2的电流值相比而增大是效率较高的。
此外,在谐振电路200为具有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基准电压生成部130向初级线圈L1的一端(E1)输出一次侧谐振信号的基准电压(AGND),驱动部110向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E2)输出驱动电流。具体而言,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E2)与电流镜电路CM的第三晶体管Tr3连接。
此外,虽然与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的控制没有直接关系,但电路装置100也可以具有用于根据谐振信号AIN而生成开关元件121的接通切断的控制所使用的电源电压的结构。
在图11中图示了用于开关元件121的电源电压生成电路的结构。如图11所示,电路装置100包括整流电路160,所述整流电路160根据通过谐振电路200的初级线圈L1以及次级线圈L2而将一次侧谐振信号SW进行了升压所得到的信号、即谐振信号AIN而生成开关元件121的电源电压用的整流信号。如图11所示,整流电路160例如能够通过具有二极管Dr和电容器Cr的半波整流电路来实现。
另外,在通过整流电路160的输出而使开关元件121进行动作时,也可以考虑电平转换。这是由于,如上文所述,一次侧谐振信号(SW)是以来自基准电压生成部130的基准电压(AGND)为中心的信号,因此在将二次侧的谐振信号AIN设为电源电压时,使基准返回至其他的电压、狭义而言为接地电压即可。因此,电路装置100(尤其是信号输出部120)也可以包括电平转换器123。而且,开关元件121根据将来自整流电路160的整流信号向以低电位侧电源电压(GND)为基准的信号实施了电平转换而得到的信号、和来自控制部140的开关信号而进行工作。
此处的开关信号是指,用于开关元件121的接通切断的控制的信号。在信号输出部120为实施ASK调制的调制部的情况下,由于开关元件121的接通切断是根据数据信号DATA的逻辑电平而被决定的,因此上述开关信号与数据信号DATA对应。
2.2间歇性的电流供给
在图12中作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比较例而图示了众所周知的考毕兹谐振电路的结构例,在图13的F1中图示了考毕兹振荡电路的电压的时间变化波形例,在F2中图示了电流的时间变化波形例。
如图12所示,通过向反相器IV供给电源电压VD从而输出谐振信号。具体而言,如图13的F11所示,通过供给恒电压VD,从而电压值如IND0(F12)、IND1(F13)所示而成为正弦波状。
该情况下的电流值为F2,并且F21表示流过构成反相器IV的P型晶体管的电流值,F22表示流过构成反相器IV的N型晶体管的电流值。
从图13的F1、F2可知,由于在现有的考毕兹谐振电路中,恒常持续地供给电力(F11、F21、F22),因此耗电较大。原本在谐振电路中,在开始了谐振信号的输出之后(谐振的启动后)也需要信号供给是因为在构成谐振电路的元件中存在损耗的缘故。若利用电阻元件R,则无法避免损耗。此外,虽然线圈L在理想状态下损耗为0,但这样的元件可以说是不现实的,从而线圈L也存在损耗的情况成为了前提。也就是说,由于若保持原有状态则振幅会因损耗而衰减,因此为了维持谐振而必须对谐振电路进行电力供给。
然而,虽说电力供给是必需的,但只要实施能够补充由电路元件所造成的损耗量的输入即可,而不需要如图13所示那样对电流进行恒常地进行输入。也就是说,若实施高效率的电力供给,驱动电流也为间歇性的。此处的间歇性是指,驱动电流具有成为接通的(取非0的值)期间和成为切断的(取0或充分接近0的值)期间。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利用间歇性的驱动信号、即驱动脉冲信号来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的电路装置100。具体而言,电路装置100包括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的驱动部110,并且如图2所示,驱动部110包括: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其对谐振电路的谐振波形进行监控,并基于监控结果来设定驱动定时;驱动电路111,其将通过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而对各驱动脉冲信号的驱动定时进行了设定的多个驱动脉冲信号向谐振电路200输出。
根据这种方式,由于能够通过驱动脉冲信号而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因此能够获得将驱动信号切断的期间,从而能够降低耗电。此时,由于基于谐振波形的监控结果来设定驱动定时(驱动脉冲信号成为高电平的定时),因此能够实施适当的设定。在理想状态下,只要根据谐振波形的规定振幅来推断其衰减程度,并且仅输入对该衰减进行补偿的驱动脉冲信号即可。但是,若考虑控制的容易程度,则设想使谐振波形的周期(相位)与驱动脉冲信号一一对应。例如,只要以在谐振波形的预定周期内输入一次(狭义而言为一个周期一次)预定脉冲宽度的驱动脉冲信号的方式来设定驱动定时即可。设想为,如果处于谐振信号的振幅被维持了的状态下,则每一周期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也就是说,通过针对谐振波形的周期而供给预定量的电力,会较为容易地取得损耗量与供给量的平衡。也就是说,此处的“多个驱动脉冲信号”表示在时间上不同的多个定时(期间)中所输出的脉冲信号(如果是后文所述的图15的G5则为三个大致矩形脉冲信号),狭义而言为,针对谐振波形的一周期而输出一个,并以跨及多个周期的方式而输出的信号。
在图14中图示了驱动部110的结构例。如图14所示,驱动电路111包括电流源IS、和被供给有来自电流源IS的电流并通过来自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驱动定时信号而被控制(成为接通)的第一晶体管Tr1。而且,驱动电路111通过电流源IS以及第一晶体管Tr1而将驱动脉冲信号作为电流脉冲进行输出。
具体而言,只要向第一晶体管Tr1的栅极节点供给驱动定时信号即可。在将于对电流进行供给的定时成为高电平、且在其他的定时成为低电平的信号设为驱动定时信号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晶体管Tr1为P型,则通过将该驱动定时信号的反转信号向栅极节点输入而仅在驱动定时期间供给来自电流源IS的电流。
此外,驱动电路111也可以包括对从电流源IS经由第一晶体管Tr1而流动的电流进行镜像处理的电流镜电路CM。电流镜电路CM包括流动有从电流源IS经由第一晶体管Tr1而流动的电流的第二晶体管Tr2、和栅极节点与第二晶体管Tr2的栅极节点共用连接、且对谐振电路200输出电流脉冲的第三晶体管Tr3。在该情况下,驱动电路111通过电流镜电路CM而输出电流脉冲。
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对电流值的变动等进行抑制并将稳定的电流作为电流脉冲而向谐振电路供给。另外,对于Tr2与Tr3的电流比,通过利用图10而采用与上述的示例相同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电流脉冲的供给。
但是,由于增大电流比(使在Tr3中流动的电流与在Tr2中流动的电流相比而增大),从而第三晶体管Tr3相对于信号变化的追随性会下降(动作变得延迟)。因此,即使驱动定时结束,第一晶体管Tr1成为切断且流过第二晶体管Tr2的电流成为切断,流过第三晶体管Tr3的电流也不会立即成为0,电流将会持续流动一定程度的时间。作为结果,会将所需以上的电流供给至谐振电路200,从节电的观点出发而并不优选。
由此,驱动电路111也可以包括在第一晶体管Tr1的切断期间内将第三晶体管Tr3设为切断状态的电路DIS。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该电路DIS作为第四晶体管Tr4而被实现,第四晶体管在第一晶体管Tr1的切断期间内成为接通状态。例如,如果Tr4为N型晶体管,则Tr4成为在栅极节点上供给有驱动定时信号的反转信号、漏极节点与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节点连接、并且源极节点接地的晶体管。
在图14的示例中,能够将通过第四晶体管Tr4而实现的上述电路DIS考虑为在第一晶体管Tr1的切断期间内实施第二晶体管Tr2以及第三晶体管Tr3的栅极节点的放电的放电电路。
由于上述的第三晶体管Tr3的电流的持续流动是由栅极节点处的充电而导致的,因此通过设置实施该栅极节点的放电的电路DIS,能够对不必要的电流流动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实现耗电的进一步的降低。
接下来,对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具体的动作例以及电路结构例进行说明。如上文所述,虽然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实施谐振波形的监控,但如图5所示,在谐振电路200具有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的情况下,谐振波形既可以为一次侧的波形(一次侧谐振信号SW),也可以为二次侧的波形(谐振信号AIN)。此处,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对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将从基准电压生成部130被供给有基准电压AGND的一侧设为一端的情况下的另一端)的电压进行监控,并基于监控结果来设定驱动定时。即,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通过对一次侧谐振信号SW进行监控来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波形进行监控。
更具体而言,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对以基准电压(AGND)为基准而被设定的判断电压与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的电压(SW的电压)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设定驱动定时。在振幅值大致被保持为固定的状况下,也可以认为,谐振波形成为所给的电压值的定时的相位(一个周期之中的定时)为大致固定。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对谐振波形的电压与所给的判断电压进行比较来设定适当的驱动定时。具体而言,能够在各个周期的预定定时中,向谐振电路200供给电流脉冲,从而即使是在低耗电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适当的振幅的谐振。另外,判断电压只要为以基准电压(AGND)为基准来设定其电压值的电压即可,而并不限定于利用基准电压所生成的电压。
尤其在图5的电路结构中,由于设想为,基准电压生成部130向初级线圈L1的一端输出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基准电压(AGND),并且驱动部110(驱动电路111)向初级线圈L1的另一端输出驱动脉冲信号,因此谐振波形成为以基准电压为中心的波形。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基于基准电压AGND来设定判断电压而适当地实施比较处理。例如,即使谐振波形的振幅值(电压值)存在稍许偏差,也不易发生谐振波形的振幅值与判断电压一致的定时消失这样的极端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判断处理失败的可能性。
实施这样的比较处理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如图14所示,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包括比较器CO、3级的反相器电路IV1~IV3和与非电路NA。另外,能够对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结构实施对反相器电路的级数进行变更等的各种改变。在比较器CO的反转输入端子上输入有一次侧谐振信号SW,在非反转输入端子上输入有基于基准电压的电压。向非反转输入端子的输入例如为AGND-α(V),并且α作为一个示例而为0.1V等。在“与非”电路NA上,输入有比较器CO的输出本身、和使该输出经由了3级的反相器电路IV1~IV3而得到的信号。
在图15中图示了各信号的时间变化波形例。在谐振波形(一次侧谐振信号SW)为图15的G1的情况下,比较器CO的输出成为G2。也就是说,在谐振波形的电压值低于判断电压的期间内成为高电平的信号从比较器CO被输出。此外,通过使G2所述的信号经由3级的反相器电路IV1~IV3,从而G2所示的信号会发生预定的时间的延迟并且会发生反转,从而成为G3所示的信号。由于在与非电路NA上输入有G2和G3的信号,因此该输出成为G4。也就是说,通过利用图14所示的电路而输出在驱动定时成为低电平、且在其他的定时成为高电平的信号、即输出驱动定时信号的反转信号。驱动定时的时长通过反相器电路IV1~IV3的延迟时间而被设定。但是,如图14的Tr1所示,如果晶体管为P型,则通过直接输入G4的信号(或者进行偶数次反转而输入)便能够在驱动定时使晶体管接通。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广义上,也可以将G4的反转信号和G4的信号这两者本身考虑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定时信号。
通过向第一晶体管Tr1输出G4所示的信号,从而驱动脉冲信号(电流脉冲)会成为图15的G5所示的信号。从G1与G5的比较可知,在谐振电路200上,在谐振的一个周期中供给一次预定量的电流,从而能够通过与实施连续的电流供给的情况相比而较少的电流来维持谐振。
2.3电流脉冲的电流值控制
在上文中,对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的控制、以及与驱动信号的输出定时对应的驱动定时的控制这两个控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将这些控制各自独立地实施,也能够对该两者进行组合。
在图16中图示了具体的电路结构例。另外,对与图10或图1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从图16可知,驱动电路111与图10同样,具有多个电流源与对该电流源的电流供给的接通切断进行控制的第一晶体管的组合。由此,与利用图10而在上文中所述的示例相同,针对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切断期间来对电流值进行控制。
此时,被供给至第一晶体管之中的一个(在图16中为Tr1-1)的栅极节点的信号成为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的反转信号和升压信号的与非输出。若考虑Tr1-1为P型晶体管的情况,则Tr1-1在驱动定时信号为高电平(为驱动定时)且升压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成为接通,从而向电流镜电路CM输出来自电流源IS1的电流。
同样,在Tr1-2的栅极节点上,供给有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的反转信号和接通信号的与非输出,在Tr1-3的栅极节点上,供给有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的反转信号和切断信号的与非输出。
通过采用这样的电路结构,在实施升压控制的期间、即如上文所述那样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会基于来自电流源IS1的电流而将振幅值相对较大的间歇性的驱动电流(电流脉冲)输出至谐振电路200。此外,在实施接通控制的期间、即如上文所述那样在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内,会基于来自电流源IS2的电流而将振幅值为中等程度的间歇性的驱动电流(电流脉冲)输出至谐振电路200。此外,在实施切断控制的期间、即如上文所述那样在切断期间内,会基于来自电流源IS3的电流而将振幅值相对较小的间歇性的驱动电流(电流脉冲)输出至谐振电路200。
通过采用以上的方式,由于能够同时利用从电流值的观点出发所实施的节电、和在时间轴上所实施的节电这双方,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耗电的降低。
在图17、图18中图示了具体的信号的时间变化波形的示例。图17的H1为数据信号的波形,H2为一次侧谐振信号SW和驱动定时信号的波形,H3为驱动电流的波形,H4为谐振信号AIN的波形,H5为输出信号AOUT的波形。此外,在图18的I1~I5中,以相同的方式排列有数据信号、一次侧谐振信号以及驱动定时信号、驱动电流、谐振信号、输出信号。
如H1所示,在图17中,在H11所示的定时,数据信号被从低电平切换至高电平。H2之中的H21表示一次侧谐振信号SW,H22表示驱动定时信号。H21在H11以前的期间(切断期间)内振幅较小,而在H11以后的期间(接通期间)内振幅较大。但是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由于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较为充分,因此其均存在低于判断电压的期间,并且如H22所示,驱动定时信号在一周期中会存在一次成为高电平的期间(驱动定时)。
从H3与H22的比较可知,驱动电流在驱动定时信号成为高电平的定时作为电流脉冲而被输出。此时,电流脉冲的电流值根据数据信号(H1)而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切断期间(H31)内,电流值相对较小,而在升压期间即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H32)内,电流值相对较大。与此相对,在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H33)内,电流值成为中间值。
谐振信号(H4)的大小与一次侧谐振信号(H21)对应,并且输出信号(H5)成为通过数据信号(H1)而对谐振信号进行了调制的信号。对于这一点,由于与上文所述相同因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如I1所示,在图18中,在I11所示的定时,数据信号被从高电平切换至低电平。因此,一次侧谐振信号(I21)的振幅在I11以后的期间内,与I11以前的期间相比有所衰减。但是,由于即使在该情况下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也较为充分,因此存在低于判断电压的期间,从而与H22同样,驱动定时信号在一周期会成为一次高电平(I22)。
驱动电流(I3)的电流值在接通期间之中的开始期间以后的期间(I31)内为中等程度,并且当向切断期间转移时(I32),电流值会成为相对较小的值。另外,如使用图9而于上文中所述那样,能够实施在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进一步减小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的(狭义而言为设为切断的)改变。
由于谐振信号(I4)、输出信号(I5)与上文所述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6所示的方法能够考虑为,相对于利用图10而在上文中所述的对驱动电流的电流值进行控制的方法追加了如下结构的方法,所述结构为,驱动部110在接通期间内输出多个第一电流脉冲以作为第一驱动电流,在切断期间内,输出多个第二电流脉冲以作为第二驱动电流。在该情况下,驱动部110对第一电流脉冲以及第二电流脉冲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值进行控制。如果进一步说明,驱动部110通过电流源(IS1~IS3)以及晶体管(Tr1-1~Tr1-3)而输出第一电流脉冲以及第二电流脉冲。
3.启动控制
接下来,对谐振的启动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在图5等所示的结构中,在开关元件121成为接通的情况下,被从谐振电路200输入有谐振信号AIN的输入节点NAIN和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节点NAOUT连接。因此,在NAOUT的顶端处连接有某种负载的情况下,该负载也会成为谐振电路200中的驱动对象。另外,对于负载的连接,既存在AOUT的输出端子通过与其他的电路装置等物理接触从而使该其他的电路装置的元件与该输出端子连接的情况,也存在以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式而在非接触状态下通过电磁感应等而相互干涉的情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于NAOUT的顶端处连接有较大的负载、例如电容较大的电容器的情况下,在谐振中必须考虑该电容器的存在。例如,即使是在不存在电容器的情况下供给了能够维持振幅中的谐振的电流,也会由于连接了该电容器、而在上述电流中存在谐振信号(一次侧谐振信号SW、以及谐振信号AIN)的振幅发生衰减的可能性,并且谐振自身将视情况而停止。
也就是说,在电路装置100中,需要在谐振停止了的情况下实施再启动的控制。尤其是在使用了如图14至图18所示那样通过对谐振波形(一次侧谐振信号SW)进行监控,并基于监控结果而供给电流从而维持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的方法的情况下,由于在输出侧连接有较高的负载从而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会减小。因此,会出现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电压与所给的判断信号的比较结果不满足用于输出驱动电流的条件的情况。例如,由于一次侧谐振信号SW中的电压不存在成为AGND-α(V)以下的期间,因此有时不会输出驱动定时信号(图15的G4成为常时高电平)。因此,在图14至图18的方法中,在连接有高负载时谐振会停止,且无法直接恢复谐振。也就是说,由于如果采用了图12、图13所示的考毕兹谐振电路等现有方法,则会恒常地供给驱动信号,因此谐振不会停止,或者即使暂时性的停止也不需要明确的再启动控制,对此,在图14至图18的结构中再启动变得较为重要。
如图1所示,实施启动控制的电路装置100包括对谐振电路200输出驱动信号的驱动部110、和控制部140。而且,控制部140在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进行启动的启动期间内,输出启动信号(使能信号EN),并启动由驱动部110所实施的谐振电路200的谐振。另外,在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状态进行监控,并在谐振电路200的启动后检测到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的停止的情况下,对启动信号进行再输出。
根据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施最初的启动(电路装置100的启动时的谐振的启动),还能够在对谐振状态进行了监控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而实施谐振的再启动。因此,即使在较高的负载被连接在AOUT的输出端子的顶端上等的情况下、谐振停止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再次使谐振开始,并再次开始进行信号输出。
此时,在启动期间内,也可以将信号输出部120的开关元件121设为切断。如上文所述,作为使谐振停止的要因,考虑是由于在开关元件121的顶端(电路装置100的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端子)处连接有较高的负载。因此,即使输出启动信号而欲启动谐振,在连接有较高的负载的状态下,谐振电路200必须将该负载包括在内来实施谐振,从而难以稳定地进行谐振。
对于这一点,如果在启动期间(包括实施最初的启动的期间、以及实施再启动的期间这双方)内将开关元件121切断,则由于谐振电路200与AOUT的输出端子成为非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输出端子上连接了较高的负载,该负载也不会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造成影响,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谐振(振荡)。而且,只要在谐振结束后将开关元件121设为接通即可。
另外,虽然在向开关元件121的接通期间进行切换时,如果在AOUT的输出端子上连接有较高的负载,则在该定时谐振可能会再次停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容许该情况发生。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控制部140的对谐振波形的监控,从而会以开关元件121的再次切断、启动信号的发送、由驱动部110所实施的谐振的启动这样的顺序来稳定地实施谐振的再启动。
对于此处的“较高的负载”,将其设想为会对谐振造成影响的程度的较大的负载。也就是说,在电路装置100的设计上,该负载是不被认为在通常工作时(例如从信号输出部120发送具有价值的数据时)所连接的、非常规的负载。即使在连接了这样的非常规的负载的定时谐振停止,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中也不构成问题,只要在该负载的连接被解除时,谐振电路200处于谐振即可。即,在谐振停止时,只要暂时将开关元件121切断并实施谐振的再启动即可,并且可以说,在将开关元件121再次接通时,无论高负载的连接是继续还是解除,在再启动顺序中都不需要特别考虑。
例如,考虑有如下情况,即,包括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的电子设备包括露出于外部的导电部件,并且通过使该导电部件与发送数据的接收侧的设备接触,从而实施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上述部件在电子设备的内部与电路装置的AOUT的输出端子连接。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部件露出于电子设备外部的关系,用户可能会用手指等与其接触,在该情况下,会成为在输出端子上连接有较高的负载的状态。但是在该示例中,在信息发送时必须使上述部件与接收侧设备接触的前提下,难以想象使手指在与该部件接触的同时也与接收侧设备接触这样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由于取得了在信息发送时手指是从上述部件离开的这样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实施上述的控制则能够实现适当的信息发送。
在图19中,对实现上述启动控制的具体的电路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驱动部110包括通过控制部140而被控制的启动控制电路115。此外,驱动电路111具有通过启动控制电路115而在启动期间内被设为接通的启动用晶体管Tr5,驱动电路111将通过使启动用晶体管Tr5成为接通而生成的启动电流脉冲作为驱动脉冲信号而输出。
如图19所示,启动控制电路115例如能够通过S-R触发器来实现。在S-R触发器的一方的输入(S)上,输入有来自控制部140的启动信号(使能信号EN)。此外,在S-R触发的另一方的输入(R)上,输入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驱动定时信号或者其反转信号)。如使用图14等而在上文所述那样,在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中,输出表示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电压与所给的判断电压之间的比较结果的信号。因此,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在谐振被适当地实施且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输出脉冲信号,而在不实施谐振的情况下输出固定值。
也就是说,在图19所示的启动控制电路115中,在被输入了启动信号的情况下SET开关被接通,而在谐振波形(狭义而言为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足够大的情况下成为RESET开关被设为接通的S-R触发器。伴随于此,在栅极节点上被供给有S-R触发的输出的启动用晶体管Tr5在启动信号输入后至谐振信号的振幅足够大为止的期间内成为接通,并输出启动脉冲电流。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的启动期间与启动信号输入后至谐振信号的振幅足够大为止的期间对应。
在图20中图示了具体的波形的示例。图20的K1表示基准电压(AGND),K2表示一次侧谐振信号SW,K3表示启动控制电路115的输出,K4表示驱动定时信号。在与图21的K5对应的定时,从控制部140输入启动信号,启动控制电路115(S-R触发)的输出由此而发生变化,从而启动用晶体管Tr5成为接通。由此,启动脉冲电流被供给至谐振电路200,并且谐振如K2所示那样开始进行。在谐振波形的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的定时(在图21中为K6),启动脉冲电流被设为切断(启动用晶体管Tr5为切断),之后,如使用图14等于上文中所述那样,基于来自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驱动定时信号,驱动电路111向谐振电路200输出来自电流源IS的电流脉冲。从图20的示例可知,此处的启动脉冲电流只要为如下的信号即可,即,能够使谐振信号的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的信号,具体而言,能够实现使谐振信号的振幅超过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中的比较器CO的比较中的判断电压这样的驱动的信号。若满足这样的条件,则之后的谐振电路200的驱动能够通过使用图14等而在文所述的结构来实现。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9,其能够实施各种改变。例如,虽然在图19中,将启动时所使用的启动用晶体管Tr5与通常动作时所使用的晶体管(狭义而言为第一晶体管Tr1)设为不同的晶体管,但也可以使之共同化。换言之,即使在启动时也能够通过使用图16而在上文中所述的结构来输出驱动信号。
但是,优选为,用于启动的启动脉冲电流的电流值在用于通常动作的电流脉冲的电流值以上。在启动时需要使振幅从0的状态变化至大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因此,通过采用这样的电流值,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实现谐振的启动。由此,在于图16的结构中无法确保足够的电流值等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优选为,驱动电路111另外还具有包括电流源IS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r1)在内的通常工作用的结构、和启动用的结构。
此外,启动控制电路115除了图19的结构以外,也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图19中,将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作为RESET输入是由于,获得了的实验结果的缘故,即,在驱动脉冲电流的下降沿定时(图20的K6)与一次侧谐振信号SW和基准电压(AGND)的交越定时(图20的K7)一致的情况下,谐振有时会停止。在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中,由于设想为用于与一次侧谐振信号SW进行比较的判断电压与基准电压是不同的(AGND-α),因此如果将基于该比较结果的信号设为RESET输入,能够使驱动脉冲电流的下降沿定时处的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电压值与AGND不一致。
也就是说,如果满足了驱动脉冲电流的下降沿定时与一次侧谐振信号和基准电压(AGND)的交越定时不一致这样的条件,则也启动控制电路115也可以为不同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来设定,即,将启动脉冲电流的脉冲宽度设为所给的固定值,并且使该固定值成为与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半波长明显不同的长度。在该情况下,由于启动控制电路115只要生成对应于启动信号的输入而上升,并且用于输出上述固定值的脉冲宽度的驱动脉冲电流的信号即可,因此不需要如图19所示那样使用S-R触发。
此外,控制部140中的谐振状态的监控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具体而言,既可以对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电压电平等进行监控,也可以对谐振信号AIN的电压电平等进行监控。或者,如果存在基于谐振信号的时钟信号CK则也可以对该时钟信号CK进行监控。
例如,如图4所示,控制部140也可以通过利用监控计时器141而对基于来自谐振电路200的信号所生成的时钟信号CK进行检测,从而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状态进行监控。在监控计时器141中,在未实施规范的监控动作的情况下,在此为未实施时钟信号CK的输入的情况下,会成为暂停状态,并执行例外处理。也就是说,通过实施启动信号(使能信号EN)的输出来作为该例外处理,从而能够执行上述启动控制。
另外,虽然也可以设置专用于生成时钟信号CK的电路,但如上文所述那样,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为了生成驱动定时信号而进行一次侧谐振信号SW(初级线圈L1之中的与供给有AGND的一侧不同的端部的电压)与判断电压的比较。而且,驱动定时信号为,在一次侧谐振信号SW的振幅大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被输出、且成为谐振信号的一周期一个时钟的频率的时钟信号。也就是说,如图19所示,能够将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的输出设为时钟信号CK。在该情况下,如图21所示,通过利用驱动部110(具体而言为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3)来生成时钟信号CK,并且在控制部140中取得该时钟信号并由监控计时器141来进行监控,从而执行谐振状态的监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启动控制所涉及的电路装置100也可以理解为如下的电路装置,包括:驱动部110,其实施谐振电路200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部120,其具有被输入来自谐振电路200的谐振信号AIN的输入节点NAIN、基于谐振信号AIN的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节点NAOUT、和被设置于输入节点NAIN与输出节点NAOUT之间的开关元件121,在驱动部110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进行启动的启动期间内,信号输出部120的开关元件121成为切断的电路装置。通过这样的结构,无论在输出信号AOUT的输出节点NAOUT上连接有高负载与否,均能够实现稳定地实施谐振的启动的电路装置10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如下的电路装置中,所述电路装置为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的电路装置,其在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进行启动的启动期间内,输出启动信号而使谐振电路200的谐振启动,并对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状态进行监控,并且在于谐振电路200的启动后检测到谐振电路200的谐振的停止的情况下,对启动信号进行再输出。
4.电子设备等
虽然在上文中对电路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电路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包括上述的电路装置的电子设备。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考虑有各种方式。在图22中图示了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上述的电路装置100、谐振电路200、处理部300和输出部400。处理部300实施电子设备中的各种处理,例如也可以实施电路装置100的控制。处理部300例如能够通过各种处理器来实现。输出部400将来自电路装置100的信号输出部120的输出信号AOUT输出。该输出部400如后文所述能够通过天线或线圈、导电部件等各种结构来实现。
例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如使用图7而在上文中所述那样,也可以为将使用数据信号(基带信号)、和来自谐振电路200的信号(载波)而生成的调制信号(调制波形)对其他的设备发送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实现上述的节电的结构与能够通过蓄电池而进行工作的电子设备亲和性较高,从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小型轻量的设备。
例如,作为上述数据信号,如果使用基于由用户所实施的操作的信号,则作为本实施方式所实施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器等设备。具体而言,也可以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等中的无钥匙进入组件等。无钥匙进入组件通过利用了天线的无线通信来实施与移动体(车身)的通信,在移动体侧,基于来自无钥匙进入组件的信号而对车门或后备箱的解锁上锁、车灯的点灯熄灯等进行控制。一般在无钥匙进入组件上设置有按钮等操作部,当用户对该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该操作信息会通过无线通信而向车身侧发出通知。也就是说,在作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0的电子设备而实现了无钥匙进入组件的情况下,只要采用如下方式即可,即,电路装置100取得用户的操作信息来作为数据信号,并通过驱动部110而对谐振电路200进行驱动从而生成载波,并将由数据信号和载波而生成的调制信号经由天线而对车身发送。
此外,如上文所述,数据发送并不限定于经由天线来进行发送,既可以采用使导电部件进行接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在电子设备的表面上设置线圈等元件,并利用电磁感应来进行发送的方式。例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为电子笔这样的设备。电子笔例如作为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计算机中的输入设备来使用,例如也可以与手写板(位置检测装置)组合使用。
具体而言,当利用电子笔而对手写板的所给的位置进行指示(利用笔尖等接触手写板上的所给的位置,或者实施使笔尖接近所给的位置的等的操作)时,手写板会对指示位置进行检测,并对计算机输出该指示位置的坐标。虽然对于手写板的结构考虑有各种方式,但也可以为例如相对于纵向(X轴)以及横向(Y轴)的长度,厚度方向(Z轴)的长度较短而较薄的板状的装置。而且,手写板包括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环状线圈、和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环状线圈。即,手写板具有在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上被配置为阵列状的环状线圈组。
在电子笔中,例如对笔尖输出图7所示的调制信号。因此,在笔尖接近手写板的情况下,在手写板侧,接近笔尖的位置处的环状线圈上的检测信号与距笔尖相对较远的位置处的环状线圈的检测信号相比而较大。因此,例如在手写板侧的检测电路中,只要实施对多个环状线圈的各线圈的检测信号电平进行扫描的处理、从而确定检测信号最大的环状线圈,便能够确定对应于所确定的环状线圈的位置通过电子笔而被实施了指示。即,能够将手写板作为位置检测装置来利用。
在该情况下,在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电子笔中,只要采用将从输出节点NAOUT被输出的调制信号(输出信号AOUT)对手写板的环状线圈进行发送这样的结构即可。作为一个示例,电子笔也可以在相当于笔尖的位置处包括发送用线圈,并且将来自输出节点的调制信号对该发送用线圈输出。在该情况下,如果电子笔的笔尖与手写板之中的所给的环状线圈的距离在接近到一定程度,则发送用线圈会作为一次侧线圈而发挥功能,环状线圈会作为二次侧线圈而发挥功能,从而会通过电磁感应而将调制信号向手写板侧发送。即,能够实现电磁感应式的位置检测装置。
此时,不仅是单纯的位置,也可以将笔压等信息从电子笔向手写板发送。例如,电子笔也可以在笔尖(芯)上包括可变电容电容器。该可变电容电容器的电容会根据对芯施加的按压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因此,电子笔能够通过对此处的电容变化进行检测来对笔压的信息进行检测。
然后,将该笔压等信息作为上述数据信号DATA的值而利用调制信号将其向手写板发送,然后向PC等计算机中发送,并在进行线的描绘时来使用。虽然位置检测、信息发送的顺序考虑有多种,但例如也可以具有以固定期间为单位而先实施位置检测处理、并在其之后发送笔压等信息这两个阶段。作为一个示例,首先在位置检测阶段中,在固定期间内不实施调制,而从笔尖直接发送谐振电路200的二次侧输出(谐振信号AIN)。这与上述的发送相当于固定期间的位数的量的、值为1的数据信号是相同的。然后,在此之后,对与笔压的检测精度对应的位数的量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发送。例如,在实施256阶的笔压检测的情况下,只要对至少8位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发送即可。另外,此处所发送的信息并不仅限定于笔压,也可以包括电子笔的充电状况的信息等其他的信息。
或者,也可以在电子笔的顶端处设置导电体的芯(导电芯),并对该导电芯施加从输出节点输出的调制信号。通过使该导电芯与手写板表面接触,从而对手写板发送调制信号。另外,该情况下的位置检测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静电电容耦合方式。
此外,虽然在此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示例而对无钥匙进入组件以及电子笔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包括上文所述的电路装置的各种的电子设备中。
另外,虽然如上文所述那样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很容易理解,可以实施实质上不脱离于本发明的新颖事项以及效果的多种改变这样的事项。因此,这种改变例也全部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广义或同义的不同用语一起记载的用语,在说明书或附图的任意位置处均能够置换为该不同的用语。此外,电路装置、电子设备的结构,动作也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其能够实施各种改变。
符号说明
100…电路装置;110…驱动部;111…驱动电路;113…驱动定时设定电路;115…启动控制电路;120…信号输出部;121…开关元件;123…电平转换器;130…基准电压生成部;140…控制部;141…监控计时器;143…谐振使能控制部;145…数据输出控制部;150…存储部;160…整流电路;200…谐振电路;300…处理部;400…输出部;AIN…谐振信号;AOUT…输出信号;CK…时钟信号;CM…电流镜电路;CO…比较器;DATA…数据信号;DIS…电路;IS1-IS3…电流源;IV1-IV3…反相器电路;L1…初级线圈;L2…次级线圈,NA…与非电路;Op…运算放大器;SW…一次侧谐振信号;Tr1-Tr4、Tr5…启动用晶体管。

Claims (13)

1.一种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部,其实施谐振电路的驱动控制;
信号输出部,其具有被输入有来自所述谐振电路的谐振信号的输入节点、输出基于所述谐振信号的输出信号的输出节点、和被设置于所述输入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的开关元件,
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开关元件的接通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所述开关元件的切断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所述信号输出部为基于发送数据而对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谐振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作为所述输出信号而进行输出的调制部,
所述接通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一逻辑电平的期间,
所述切断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二逻辑电平的期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对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相比而较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接通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所述第一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接通期间中的所述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相比而增大的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切断期间的开始期间内,实施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切断期间中的所述开始期间以外的期间相比而减小的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切断期间的所述开始期间内,实施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流切断的控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接通期间内,将多个第一电流脉冲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而输出,在所述切断期间内,将多个第二电流脉冲作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而输出,
所述驱动部对所述第一电流脉冲以及所述第二电流脉冲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值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
电流源;
晶体管,其被供给来自所述电流源的电流,并通过驱动定时信号而被控制,
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电流源以及所述晶体管而输出所述第一电流脉冲以及所述第二电流脉冲。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对所述电流值的设定值进行存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基准电压生成部,
所述谐振电路具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所述基准电压生成部向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输出一次侧谐振信号的基准电压,
所述驱动部向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输出所述驱动电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根据通过所述谐振电路的所述初级线圈以及所述次级线圈而对所述一次侧谐振信号进行了升压所得到的信号、即所述谐振信号而生成所述开关元件的电源电压用的整流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元件根据将来自所述整流电路的所述整流信号向以低电位侧电源电压为基准的信号进行了电平转换而得到的信号、和来自控制部的开关信号而进行动作。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
13.一种谐振电路的驱动控制方法,其中,
基于发送数据而对从所述谐振电路发送的谐振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作为输出信号而进行输出,从而对所述谐振信号进行开关,
对用于驱动所述谐振电路的驱动电流之中的、所述开关的接通期间内的第一驱动电流以及所述开关的切断期间内的第二驱动电流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所述接通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一逻辑电平的期间,
所述切断期间为,所述发送数据为第二逻辑电平的期间。
CN201610811618.5A 2015-09-11 2016-09-08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Active CN106849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9592A JP6641815B2 (ja) 2015-09-11 2015-09-11 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79592 2015-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9619A CN106849619A (zh) 2017-06-13
CN106849619B true CN106849619B (zh) 2020-05-12

Family

ID=58239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1618.5A Active CN106849619B (zh) 2015-09-11 2016-09-08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85697B2 (zh)
JP (1) JP6641815B2 (zh)
CN (1) CN10684961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4917A (en) * 1990-11-30 1994-04-19 Burr-Brown Corporation Compact low noise low power dual mode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US5615093A (en) * 1994-08-05 1997-03-25 Linfinity Microelectronics Current synchronous zero voltage switching resonant topology
US6362575B1 (en) * 2000-11-16 2002-03-26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Voltage regulated electronic ballast for multiple discharge lamps
CN10451857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供电系统、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3188A (ja) 1993-11-17 1995-06-02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Ask変調回路
JPH1052035A (ja) 1996-07-31 1998-02-2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自励発振コンバータの自動起動回路
JP2007129298A (ja) 2005-11-01 2007-05-24 Epson Toyocom Corp Ask変調方法及びask送信器
JP2009027781A (ja) 2007-07-17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充電制御装置、バッテリ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546710B2 (ja) * 2012-04-27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車載機器および充電装置
BR112015009554B1 (pt) * 2012-11-02 2021-05-25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conversor de energia ressonante auto-oscilante e montagem do mesmo
US9112418B2 (en) * 2013-12-02 2015-08-18 Grenergy Opto Inc. Controller for a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hav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multifunction pin
JP6350009B2 (ja) * 2013-12-24 2018-07-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発振器および電源装置
US9520795B2 (en) * 2014-01-08 2016-12-13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 of forming a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and structure therefor
JP6213318B2 (ja) * 2014-03-13 2017-10-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流共振型直流電圧変換器、制御用集積回路および電流共振型直流電圧変換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4917A (en) * 1990-11-30 1994-04-19 Burr-Brown Corporation Compact low noise low power dual mode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US5615093A (en) * 1994-08-05 1997-03-25 Linfinity Microelectronics Current synchronous zero voltage switching resonant topology
US6362575B1 (en) * 2000-11-16 2002-03-26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Voltage regulated electronic ballast for multiple discharge lamps
CN10451857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供电系统、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77822A1 (en) 2017-03-16
US9985697B2 (en) 2018-05-29
JP6641815B2 (ja) 2020-02-05
JP2017055339A (ja) 2017-03-16
CN106849619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3695B2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power reception method for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US9716389B2 (en) Power feeding system, power feeding device, and power feeding method
JP4687958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US9075587B2 (en) Induction type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control for data transmission
EP2879023B1 (en) Capacitive stylus pen
CN107134923B (zh) 开关调节器
JP2008206327A (ja)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9508775B (zh) 射频标签电路
US20160250995A1 (en) Driver Circuit For An Inductor Coil,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nductor Coil And Active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A Driver Circuit
JP6518829B2 (ja) 送電装置
JP6053496B2 (ja)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データキャリア駆動装置、及びデータキャリア装置
US8750007B2 (en) Power conversion
JP2014054134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送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電力伝送能力調整方法
CN106849619B (zh) 电路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谐振电路的驱动方法
JP2019087340A (ja) 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CN110945744B (zh) 用于无线功率接收器的数字分流调节
JP2017055340A (ja) 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7055624A (ja) 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59650A (ja) 無接点給電装置
US20220062620A1 (en) Rectifier and the timing of switching of capacitors
JP2016082573A (ja) 駆動装置
US20100277133A1 (en) Power supply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H0567990A (ja) 識別システム
JPH10320682A (ja) 高周波形リモートセンサ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