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06704A -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06704A
CN106806704A CN201510893563.2A CN201510893563A CN106806704A CN 106806704 A CN106806704 A CN 106806704A CN 201510893563 A CN201510893563 A CN 201510893563A CN 106806704 A CN106806704 A CN 106806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ng
parts
bag
treating acute
phle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935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祥菲
曾祥云
曾祥霖
曾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8935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06704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06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067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取竹沥15份用2倍量50%乙醇稀释均匀;取洋金花5份,旋覆花40份、款冬花40份,捡拣,混匀,置糖衣锅中加热60℃±2℃,运转,喷雾加入上述竹沥乙醇液,混匀,继续运转加热至干燥失重≤10%,停机,冷至室温,分装成每袋10g,密封,装盒,装箱,即得;具“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降气润肺,镇痛止呕”功效,用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用热水冲泡饮用,每次1包,每日3次,连续1周。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1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系将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药效学、药剂学与病症关系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研究组方,提炼精制配剂而成。本发明属中医药制剂领域。
2背景技术
2.1现代医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
呼吸器管从鼻腔开始到环状软骨下端,称为上呼吸道,主要作用是调节吸入气体湿度和作为气体的通道。环状软骨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为下呼吸道。下呼吸道即传导性气道,可分为2个部分:(1)软骨气道,包括气管和各级支气管;(2)膜气道,主要是细支气管。以上两者主要作为气体的通道。最后一部分是呼吸单位,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述如下:
(1)上呼吸道:鼻腔具有弯曲的鼻甲,并有鼻毛、富于血管和纤毛上皮的粘膜,为过滤、湿化和加温吸入空气提供结构基础。有灭菌和保护作用。
(2)气管-支气管:气管从喉起达隆凸,长11~13cm。总气管下分左右两总支气管,右总支气管在1~2.5cm处分出右上叶支气管,然后中间支气管下行再分出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左总支气管长约5cm,分为上下叶支气管。叶支气管再分为段支气管。支气管分支常有变异。
(3)气管-支气管壁的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为假复层纤毛粒状上皮和无纤毛、分泌粘膜液的环状细胞所组成。纤毛具有清除异物的重要功能。
(4)肺段及其结构:肺段分布完全根据支气管分支。段与段之间仅在外周有纤维间隔划分。A.经末呼吸单位:末稍细支气管远端为肺的终末单位(约10000个),上接终末细支气管,内含三级呼吸细支气管,管壁肺泡数逐渐增多,每一呼吸细支气管接2-11个肺泡管,再接肺泡囊和肺泡(总数约3亿-7.5亿个),正常人肺泡表面积为100m2。B.肺泡壁:肺泡与毛细血管互相接触,似成一体;肺泡-毛细血管膜有利于气体弥散,胞质内含溶菌酶和吞噬溶酶体质。C.肺间质:指肺泡细胞基底膜与肺泡毛细血管周围空隙(间质腔)及其中的细胞与结缔组织等。
(5)肺的血液供应:肺有双重血液供应。肺动脉沿支气管-再分支到达肺腺泡成为末稍细动脉,在肺泡间隔层成为毛细血管网,便于气体交换。肺静脉从肺毛细血管开始不与肺小动脉并行,在肺小叶的外则向内到达肺小叶间隔,形成总肺静脉,回到左心房。A.肺循环:在心室的输出全部血液进入肺动脉。肺微循环为广泛的毛细血管网,每一毛细血管网与几个肺泡相连,然后集成肺静脉系统。B.营养肺和支气管的支气管动脉:血液入肺后与支气管伴行,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为止,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各级支气管。
(6)肺的神经分布:肺的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和胸2,3,4交感神经节的纤维,分布到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和血管的肌纤维。
(7)肺淋巴引流:肺脏有丰富的淋巴管分布,肺泡有直接的淋巴引流,对于肺泡壁颗粒的清除、感染的播散和肿瘤的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8)胸膜:胸膜为中胚层源的浆膜,含有单层间皮细胞,覆盖在结缔组织上,内具有丰富血管和淋巴管网,可以透过体液和气体。
2.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等对气管-支气管结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本病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多由于呼吸道含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为多见。感染病毒后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粘液腺体肥大,分泌物增加,并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上初起如鼻塞、喷嚏、咽痛、声斯等,有轻度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咳嗽开始不重,痰少,加剧后粘液脓性,咳嗽加重,有哮喘等。
防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治感冒,防止有害气体、粉尘吸入。药物治疗:喷托维林(咳必清)、美沙芬、可待因、溴已新、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安茶碱、沙丁胺醇等或加抗菌素,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2.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粘膜炎症腺体增生,粘液分泌物增多。临床上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气喘。其病因较为复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烟雾、粉尘及有害气体等,呼吸道感染病毒是主要因素。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A.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及鳞状上皮化生,其纤维毛变短,参差不齐或脱落。B.环状细胞增生,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分泌亢进。后期粘膜腺出现分泌衰竭。C.粘膜下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禁烟限酒,远离污染环境,加强个人卫生,加强呼吸锻炼,防寒,防感冒,增强体质。
药物治疗: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药物如:A.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新大环内脂类等抗菌药;B.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羟甲基半胱氨酸、溴已新、氯化铵等祛痰镇咳药;C.氨茶碱、麻黄碱、盐酸普鲁卡地鲁、特布他林、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班布耐得等解痉平喘药;D.必要时加激素治疗。
2.4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系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COPD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状态,其气流阻塞一般呈进行性加重,可以有部分可逆性,或者伴有气道高反应性。COPD通常包括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合并肺气肿的部分哮喘,本品起病隐潜,多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病因。肺气肿患者常有气急症状,早期多在活动后如登楼梯或快步行走时感气急,以后逐步加重,在说话、穿衣、洗脸乃至静休亦有气急,提示肺气肿相当严重,急性发作期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症状,临床上分为支气管炎型(BB型)和气肿型(PP型)两种。并发症: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胃溃疡、睡眠呼吸障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防治: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治疗目标为:A.延缓病情进展;B.控制症状;C.减少并发症发生;D.增加活动能力,扩大活动范围;E.降除心理情绪障碍。治疗方法:A.戒烟和除去诱因;B.对症治疗:a.药物治疗:①抗生素;②祛痰剂;③解痉平喘药;④激素治疗;⑤蛋白酶抑制剂等。b.长期家庭氧疗。c.营养支持。C.康复治疗:①体育锻炼;②呼吸锻炼;③呼吸肌锻炼;④心理治疗。D.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E.手术治疗(肺减容术和肺移植术)。
2.5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性炎症。引起气道收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哮喘有明显的家族基因遗传因素,同时伴有激发因素发病。
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二丙酸倍他米松、丁地去炎松、丙酸氟替卡松等);2.色甘酸钠是一种治疗哮喘的非激素类吸入型的抗炎药物;3.β2激动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奈多罗米纳);4.黄嘌呤类药物(氨茶碱类);5.抗胆碱药(溴化异丙托品等);6.抗白三烯药物:A.白三烯(LTs)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哮喘炎症病变中起重要作用,Zafirlukast和Zileuton为常用药。
此外,呼吸系统疾病尚有支气管扩张症、各种肺炎、肺脓肿、肺肿瘤、气管肿瘤等病症。
2.6现代中医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
现代中医药对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列为杂病:咳嗽、喘证、哮证、小儿哮喘、肺痨、肺痿等证。
2.6.1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是肺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故咳嗽并称,多因外邪侵袭,肺已受感,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病,表现为以咳嗽为主证时,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风寒咳嗽: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燥热咳嗽:则清肺润燥止咳。
痰湿蕴肺: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肝火犯肺:则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痰热郁肺:则清热化痰,开肺宣郁。
肺阴亏虚:则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2.6.2喘证
中医认为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煸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由外感六淫乘袭,内伤于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而致使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或肺不立气,肾失摄纳。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心痛、心源性哮喘等病,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辩证施治。
风寒袭肺:则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外寒里热:则宣肺泻热。
痰热郁肺:则清泻痰热。
痰浊阻肺:则化痰降气。
肺气郁痺:则开郁降气平喘。
肺气阴两虚:则补肺益气养阴。
脾肺气虚:则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肾不纳气:则补肾纳气。
肺气欲竭、心肾阳衰:则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2.6.3哮证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以呼吸急促、喉间哮呜为特征的病证。主要由于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引动伏痰,痰随气并,气因痰阻,痰气相博,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而致痰呜如吼,气息喘促。辩证总属正虚邪实,已作时以邪实为立,邪实有寒痰、热痰之别;未作时以正虚为主,有肺、脾、肾虚之不同。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可参照本证进行辩证施治。
寒哮: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阳气暴脱:则回阳救脱。
肺虚:则补肺固卫。
脾虚:则健脾化痰。
肾虚:则补肾摄纳。
2.6.4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发作性哮呜气喘性疾病,以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不能平卧、反复发作等为临床特征。常以春秋两季发病为最多见,任何年龄都可患病。其治疗原则为:急性发作时邪实为主,应攻邪以治标,缓解期则以正虚为主,宣扶正以固其本。
现代医学亦有哮喘之论,它是指由于外在或内在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使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而见临床症状的疾病。
热哮:则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寒哮: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虚哮:则肺脾虚,则益气固表,健脾化痰平喘;肾虚则补肾纳气平喘。
肺气不足:则益气补肺。
肺气虚弱:则健肺化痰。
肾气不足:则补肾平喘。
现代中医药学者大都根据病证情况,依据中草药(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合现代药理学、药效学,对症治疗咳嗽、喘证、哮证及哮喘等病症。
2.7医药学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ISBN 7-117-04313X,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2年4月第11版。
(2)周文泉等编《新编中医临床手册》ISBN7-80022-555-0金盾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3)鲁兆麟等点校《神农本草经》巍·吴晋等述,清.孙星衍辑ISBN7-5381-2560-4辽宁医科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版。
(4)牛占兵编著中医经典通缉《黄帝内经》ISBN7-5375-1518-8/R-297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5)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ISBN7-117-00728-1/R.729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4月第二版
(6)佘靖等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ISBN7-5077-1318-0学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7)谢宗万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ISBN7-117-02380-5/8.285,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二版。
(8)丁兆梦主编《中药药效与临床》ISBN7-5067-1925-8/R.285,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刘国杰主编《药剂学》统一书号:14048-4693,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2月第2版;
(10)曹春林主编《中药药剂学》ISBN7-5323-0304-7/R.83,1986年1月第1版。
(11)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ISBN7-80568-077-9/R.1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1版(商务印书馆版本影印)。
(12)王晓明主编《西京老年病科临床工作手册》ISBN978-7-5662-0270-3/R.1103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13)王宪楷主编《天然药物化学》ISBN7-117-00063-5/R.64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5月第11版。
(14)杨云等主编《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ISBN7-80089-332-4/R.333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2版。
(15)张汝华主编《工业药剂学》ISBN7-5067-1894-4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6)沈丽英主编《实用呼吸内科手册》ISBN7-80020-580-0/R.516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3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气管炎的袋泡茶剂,根据病症的中医临床治疗原则,用4味中药之化学成分、药理学、药效学与病症的关系结合中医理论组方制成,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轻及服用方便。
3.1配方
竹沥15份,洋金花5份,旋覆花40份、款冬花40份。注:每种具体实施时取量误差应为标示量的95%-105%之内。
3.2工艺过程
取竹沥15份用2倍量50%乙醇稀释均匀;取洋金花5份,旋覆花40份、款冬花40份,捡拣,混匀,置糖衣锅中加热60℃±2℃,运转,喷雾加入上述竹沥乙醇液,继续运转加热,挥去乙醇继续干燥至干燥失重≤10%,停机,冷至室温,分装成每袋10g,密封,装盒,装箱,即得。
3.3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
(1)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降气润肺,镇痛止呕。用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用法用量:用热水冲泡饮用,每次1包,每日3次,连续1周。
3.4药物功效分析
(1)竹茹: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 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 Stapf的茎杆的干燥中间层。竹沥为鲜竹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本品有竹叶、竹沥、天竺黄、姜竹茹等几种用药分目。
性味与归径:甘、微寒。归肺、胃径。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为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物,P-羟基苯甲醛,丁香醛等。竹沥含愈创木酚(Guaiacol)、苯甲酸(Benzoic acid)、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葡萄糖、果糖、蔗糖、天冬氨酸(ACP)、谷氨酸(GLU)、丝氨酸(SER)、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丙氨酸(ALA)、苏氨酸(THR)、脯氨酸(PRO)、甘氨酸(GLY)、缬氨酸(UAL)、蛋氨酸(MET)、赖氨酸(LYS)、酪氨酸(TYR)等氨基酸,Cu、Fe、Zn、Mn、Se、Co、Ge、Ni等微量元素。竹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芦竹素(arundoin)、白毛素(Cylindrin)、蒲公英萜醇、无羁萜、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等。
药理作用:竹沥镇咳、祛痰作用强为治疗肺热咳嗽要药,增血糖作用,增加尿中氯化物作用,促进小肠推进运动作用;竹茹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竹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淡竹叶有退热作用,利尿作用等。
临床应用:止咳化痰总有效率近90%,用于气管-支气管炎,竹叶治疗前列腺增生所致排尿困难,竹茹治疗皮肤病,天竺黄治疗高脂血症等等。
文献资料:①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第139页。②谢宗万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ISBN7-117-02380-5/8.285,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第1442条。③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ISBN7-5323-0842-1/R-230,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5次印刷,第1802条。④佘靖等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ISBN7-5077-1318-0学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1910页。
(2)洋金花:本品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
性味与归径:辛,温;有毒。归肺、肝径。
功能与主治:平喘止咳,镇痛,解痉。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痺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
化学成分:东莨菪碱(scopolamme)、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醉茄甾内脂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麻醉作用,镇痛作用,抗休克作用,对气管平滑肌抑制扩张支气管并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平喘止咳;抗氧化作用,对胆碱酯酶有增效作用,降低胃肠道张力及蠕动,对子宫平滑肌有致痉作用,抗溃疡作用,减少自由基改善脑微循环,保护脑卒作用,对肾中毒有一定保护作用等。LD50为8.2mg/kg。
临床应用:麻醉,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眩晕,治疗癫痫,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治疗哮喘,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肺心病心衰,治疗肺性脑病,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中毒性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及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脊椎炎,白细胞减少症等。
文献资料:①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第267页。②谢宗万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ISBN7-117-02380-5/8.285,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上册803页。③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ISBN7-5323-0842-1/R-230,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5次印刷,第1719页。④佘靖等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ISBN7-5077-1318-0学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3461页。
(3)旋覆花:本品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径: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径。
功能与主治: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化学成分:旋覆花素(Inulicn)、大花旋覆花宁(britanin)、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旋覆花甾醇(inusterol)、咖啡酸、绿原酸、胡萝卜甙、豆甾醇、β-谷甾醇、木犀草素、峰花酸、旋覆花内脂等。
药理作用:对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平喘,利尿,抗乙肝作用,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文献资料:①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第325页。②谢宗万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ISBN7-117-02380-5/8.285,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上册753页。③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ISBN7-5323-0842-1/R-230,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5次印刷,第2216页。④佘靖等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ISBN7-5077-1318-0学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4255页。
(4)款冬花:本品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
性味与归径:辛、微苦,温。归肺径。
功能与主治: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
化学成分:芸香甙(rutin)0.36%,金丝桃甙(hyperin)0.28%^,山柰素(kaempferol)、槲皮素及其甙类。款冬酮(tussilagone)、款冬花素(farfaratin)、款冬花内脂、千里碱(senecionione)、千里光碱(senkirkine)、链烯、β-倍半萜烯油、香芹酚、苯甲醇、锌、铜、铁、硒等等。
药理作用:祛痰作用,镇咳作用,兴奋中枢作用,款冬酮具有显著呼吸兴奋作用。LD50为124g/kg。
临床应用: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气喘等。
文献资料:①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第332页。②谢宗万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ISBN7-117-02380-5/8.285,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上册842页。③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ISBN7-5323-0842-1/R-230,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5次印刷,第2301页。④佘靖等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ISBN7-5077-1318-0学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4287页。
3.5关键性技术
3.5.1处方组成
竹茹(竹沥)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其主要化学成分愈创木酚(Guaiacol)等其镇咳祛痰作用可靠,竹沥对伤寒杆菌等有较好抑制作用,为治疗肺热咳嗽要药,在本组方中为君药。
洋金花:平喘止咳,镇痛解痉;其主要化学成分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醉茄甾内脂等对气管平滑肌抑制扩张支气管并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平喘、止咳、镇痛,在本项目中为臣药。
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其主要化学成分旋覆花素、大花旋覆花宁、槲皮素、咖啡酸、绿原酸等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平喘,其利尿作用亦较强,利于降气润肺,有一定抑菌作用,为佐药。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其主要化学成分款冬酮能兴奋中枢系统,使呼吸兴奋,镇咳嗽,润肺下气,为使药。
上述四味君臣佐使各有所长,互补增效,组成了“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降气润肺,镇痛止呕。”的方剂药效,对咳、痰、喘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有针对性治疗效果。
3.5.2工艺技术
款冬花、旋覆花、洋金花三味均为“花蕾或花”,一般情况下,热水冲泡其有效成分较易渗出,而竹茹选用规范炮制竹沥,其功效可靠,在热水中易于溶出;在生产工艺方面系用2倍50%乙醇液稀释,喷雾方式加入上述花(款冬花、旋覆花、洋金花)的干燥品,热水冲也易于溶出,所以做为茶剂工艺可行,溶出可靠,服用方便。
3.5.3洋金花剂量计算
中国药典规定洋金花日用量不超过1.5g,本项目在处方量中占5%,每10g含洋金花量0.5g,以每日服3次计划为1.5g,在规定范围内。
3.6有益效果
3.6.1本发明项目利用其药材原料为“花”的特性,用热水冲泡其有效成分较易溶出,故采用袋泡茶的形式作为剂型,对于咳喘患者须较多补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通常较多饮茶,本方案做到了药在茶中,饮茶即吃药补水,且袋泡茶无添加剂,贮存和运输携带服用都方便。
3.6.2临床试验:经9例急性支气管炎咳喘患者试用,随访均称止咳化痰效果较好。目前尚在扩大使用进行中。
4具体实施方式
4.1处方组成
竹沥15份,洋金花5份,旋覆花40份、款冬花40份。注:每种具体实施时取量误差应为标示量的95%-105%之内。
4.2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降气润肺,镇痛止呕。用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4.3用法用量
用热水冲泡饮用,每次1包,每日3次,连续1周。
4.4原材料来源
竹沥: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139页。
洋金花: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267页。
旋覆花: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325页。
款冬花: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332页。
纯化水:中国药典二部2015年版579页。
乙醇:中国药典二部2015年版13页。
4.5工艺规程
在GMP厂房条件下进行生产。
(1)取鲜竹杆(竹茎杆的中间层),除去表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经无烟炭火烤或电热烤燃一头,使其燃烧中产生的油黑液体从初燃部位沥流向待燃端,收集其沥溢液,即得竹沥,备用。
(2)用药用级乙醇加纯化水配制成含乙醇量50%的乙醇水溶液,将批料量竹沥用50%乙醇液2倍量稀释,混匀。
(3)将款冬花、旋覆花、洋金花分别进行捡拣,称定批投料量,混拌使均匀,移置糖衣锅或可加热且带搅拌之容器中。
(4)启动糖衣锅(或带搅拌设备),加热至60℃±2℃,喷雾加入竹沥50%乙醇液,不断运转混合,使均匀,继续干燥,挥去乙醇及水份,干燥。
(5)移置热风循环干燥箱进行80℃±2℃干燥,使物料干燥失重≤10%,停机,降温至室温。
(6)分装每袋10g,密封。
(7)包装入库:贴签,装盒,装箱,入库。
4.6具体实施范例
竹沥15kg,洋金花5kg,旋覆花40kg、款冬花40g、50%乙醇液30kg,按照本发明申报资料说明书“4.5工艺规程”项下实施,即得。

Claims (1)

1.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其特征在于:取竹沥15份用2倍量50%乙醇稀释均匀;取洋金花5份,旋覆花40份、款冬花40份,捡拣,混匀,置糖衣锅中加热60℃±2℃,运转,喷雾加入上述竹沥乙醇液,混匀,继续运转加热至干燥失重≤10%,停机,冷至室温,分装成每袋10g,密封,装盒,装箱,即得;具“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降气润肺,镇痛止呕”功效,用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用热水冲泡饮用,每次1包,每日3次,连续1周。
CN201510893563.2A 2015-12-01 2015-12-01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Pending CN1068067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3563.2A CN106806704A (zh) 2015-12-01 2015-12-01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3563.2A CN106806704A (zh) 2015-12-01 2015-12-01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06704A true CN106806704A (zh) 2017-06-09

Family

ID=59105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3563.2A Pending CN106806704A (zh) 2015-12-01 2015-12-01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06704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3287A (zh) * 2006-08-03 2007-01-31 谷瑞起 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
US20070160689A1 (en) * 2006-01-12 2007-07-12 Everett Laboratorie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coughing, sneezing, rhinorrhea, and/or nasal obstruction
CN101745060A (zh) * 2010-02-09 2010-06-23 姜晓红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0689A1 (en) * 2006-01-12 2007-07-12 Everett Laboratorie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coughing, sneezing, rhinorrhea, and/or nasal obstruction
CN1903287A (zh) * 2006-08-03 2007-01-31 谷瑞起 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
CN101745060A (zh) * 2010-02-09 2010-06-23 姜晓红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医研究院编著: "《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30 June 1971, 中医研究院 *
邵长荣: "《中国食疗丛书 肺科疾病的食疗》", 31 August 1994,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邵长荣: "《邵长荣实用中医肺病学》", 31 October 2009,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8308B (zh) 一种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74638A (zh) 一种止咳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9926A (zh) 一种止咳药物的配方及制备方法
CN101322761B (zh) 一种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37174A (zh)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的燥湿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92822A (zh) 一种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的中药丸剂
CN104116979A (zh) 一种治疗肺结核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1349B (zh) 一种治疗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5885C (zh) 一种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的止咳颗粒剂及制备方法
CN102240341B (zh) 一种平喘滴丸的制备方法
CN103989911A (zh) 一种治疗百日咳的中药
CN106806704A (zh) 一种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袋泡茶剂
CN104138441B (zh) 一种治疗小儿咳嗽、哮喘的中药组方及制剂
CN103055049B (zh) 一种止咳定喘含片及其制备工艺
CN106805286A (zh) 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雪茄烟
CN103566029B (zh) 一种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806611A (zh)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口服液
CN107669890B (zh) 一种具有清咽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06497A (zh) 一种治疗支气管咳喘的中药喷雾剂
CN104043002B (zh) 用于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组合物、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4784384A (zh) 一种治疗咽炎的中药配方
CN104147094A (zh) 小儿支气管炎糖浆剂及制备方法
CN105194545B (zh)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组合物
CN104398610A (zh) 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7870A (zh) 一种预防和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