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7274B -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7274B
CN106797274B CN201580023203.5A CN201580023203A CN106797274B CN 106797274 B CN106797274 B CN 106797274B CN 201580023203 A CN201580023203 A CN 201580023203A CN 106797274 B CN106797274 B CN 106797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cs
sta
mimo
mode
communication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32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7274A (zh
Inventor
X·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797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7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2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2Estimation of channel variability, e.g. coherence bandwidth, coherence time, fading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4Channel estim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s
    • H04L25/0242Channel estim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s using matrix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1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special codes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04L7/043Pseudo-noise [PN] codes variable during trans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一种选择用于向客户端站(STA)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的方法。该通信设备首先针对多种通信模式中的至少两种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通信模式来预测MCS。多种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或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以及开环模式。然后,该通信设备至少部分地基于所预测的MCS来选择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STA发送数据。

Description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具体地说,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环境中的速率适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技术被用于局域网(LAN)和4G蜂窝网络中,以使得接入点(AP)能够向客户端或用户站(STA)并发地发送多个数据流。MIMO通信相比于传统通信技术提供很多优点,其包括例如高容量、扩展的覆盖、增加的分集和/或干扰抑制。因此,多用户MIMO (MU-MIMO)已经显现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重要特征。MU-MIMO具有将 MIMO处理的高容量与空分多址(SDMA)的益处相结合的潜力。
MU-MIMO通信技术在例如IEEE 802.11ac规范中进行了描述。简而言之,从一个AP并发地向两个或更多个STA发送数据流。例如,波束成形可以用于从AP向第一STA发送第一数据流并且在基本相同的时间从该AP 向第二STA发送第二数据流。一些AP可以包括能够用于发送和/或接收去往以及来自STA的无线信号的天线阵列。更具体地,通过波束成形,AP可以在多用户环境中利用多个天线来将能量(例如,数据信号)朝向特定的STA集中。AP依赖于信道状态信息(CSI)来确定STA的位置并且因此确定集中该信号的方向。但是,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包括经常改变位置的移动设备(例如,蜂窝电话、平板设备、膝上型计算机等等)。因此,对于 AP而言期望的是,至少部分地基于STA的移动来适配其通信参数。
发明内容
这一概述是为了以简要的形式介绍以下在详细描述中将进一步描述的一些概念而提供的。这一概述并不旨在标识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并不旨在限制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一种选择用于向客户端站(STA)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案(MCS) 的方法。该通信设备首先针对多种通信模式中的至少两种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通信模式来预测MCS。多种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SU-MIMO)模式或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以及开环模式。然后,该通信设备至少部分基于所预测的MCS来选择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STA发送数据。
对于一些实施例,如果针对SU-MIMO模式所预测的MCS优于针对 MU-MIMO模式或开环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所预测的MCS,则该通信设备可以选择SU-MIMO模式。在其它实施例中,如果针对开环模式所预测的MCS等于或优于针对SU-MIMO模式或MU-MIMO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所预测的MCS,则该通信设备可以选择开环模式。如果上述条件都不满足,则该通信设备可以选择MU-MIMO模式。
该通信设备可以针对SU-MIMO模式和/或MU-MIMO模式来预测MCS (例如,通过首先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是响应于该通信设备在探测间隔开始时广播的空数据分组而接收的。然后,该设备可以确定针对栈式信道估计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最后,该通信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选择 MCS。
该通信设备可以针对开环模式来预测MCS(例如,通过首先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该设备还可以通过将循环延迟应用于栈式信道估计来计算等效的开环信道。然后,该设备可以确定针对等效开环信道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最后,计算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选择MCS。
对于一些实施例,该通信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通信设备和STA之间的距离来选择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例如,在中等范围处使用波束成形(例如,SU-MIMO和MU-MIMO)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并且在更大的距离处使用开环通信可能是更有效的。因此,当通信设备和STA之间的距离超过门限距离时,该设备可以选择开环模式。另一方面,当通信设备和ST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门限距离时,该设备可以选择SU-MIMO 模式或MU-MIMO模式。
更进一步,对于一些实施例,该通信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STA的多普勒水平来选择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例如,当STA相对静止时使用波束成形可能是更有效的,而当STA处于移动中时使用开环通信可能是更有效的。该通信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STA的多普勒水平。更具体而言,该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在第一时间实例处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第一信道反馈向量。该设备还可以至少部分基于在第二时间实例处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第二信道反馈向量。然后,该设备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一信道反馈向量和第二信道反馈向量之差来确定STA的多普勒水平。因此,当STA 的多普勒水平超过门限水平时,该通信设备可以选择开环模式。另一方面,当STA的多普勒水平小于或等于门限水平时,该通信设备可以选择 SU-MIMO模式或MU-MIMO模式。
本文中公开的操作方法允许通信设备至少部分地基于多种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通信模式相关联的可达到的数据速率,来选择与STA的最佳通信模式。例如,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针对通信信道来优化通信模式。替代地和/或另外,可以至少部分基于STA的移动和 /或位置,针对STA来优化通信模式。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是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进行说明的,并且并不旨在限于附图的这些图。
图1A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1B是描绘由图1A的通信系统实现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的变化的示例性时序图。
图2A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个通信系统。
图2B是描绘图2A的通信系统的分组差错率(PER)的变化的示例性时序图。
图2C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可以由图2A的通信系统实现的速率适配过程的示例性时序图。
图3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将用于与客户端站通信的MCS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图4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初始MCS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其它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6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将通信设备配置用于多个通信模式之一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图7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用于经波束成形的数据传输的MCS 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图8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用于开环数据传输的MCS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接入点(AP)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部件、电路和过程的例子,以提供对本公开内容的透彻理解。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耦合”意为直接地连接或通过一个或多个介于中间的部件或电路连接。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以及为了解释的目的,给出了特定的命名,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不需要这些特定细节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在其它实例中,用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的电路和设备,以避免模糊本公开内容。本文中描述的各个总线上提供的信号中的任何信号可以是与其它信号时间复用的,并且在一个或多个公共总线上来提供。另外,可以将电路元件或软件块之间的互连示为总线或单信号线。总线中的每一个可以替代地是单信号线,并且单信号线中的每一个可以替代地是总线,并且单线或总线可以代表用于部件之间的通信的大量物理或逻辑机制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描述的特定例子,而是将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所有实施例包括在其范围内。
图1A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通信系统100包括接入点(AP)110和用户站(STA)120。AP 110和STA 120可以例如是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关和/或类似的设备。对于一些实施例,通信系统100可以对应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无线网络(例如,如IEEE 802.11ac规范所定义的)。因此,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STA 和/或AP(为了简单而未示出)。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可以通过将数据信号集中(例如,作为能量束)在STA 120的方向上来对与STA 120的通信进行优化。AP 110可以使用“探测”技术来确定STA 120的相对位置以及因此确定将波束成形(BF) 信号101指向的方向。更具体而言,探测是AP 110通过其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例如,通过以空数据分组(NDP)112的形式向STA 120发送训练数据和/或元数据)的过程。STA 120至少部分地基于对应的训练数据来计算反馈向量(V)并将该反馈向量V以压缩的波束成形帧(CBF)122的形式返回给AP 110。然后,AP 110使用该反馈向量V来生成引导矩阵(Q),其可以用于对旨在针对STA 120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更具体而言,AP 110 可以使用引导矩阵Q来在STA 120的方向上产生(或“引导”)BF信号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STA 120可以是随时间移动和/或改变位置的移动设备(例如,蜂窝电话、平板设备、膝上型计算机等等)。例如,虽然STA 120 的两个天线可以在时间t0处都直接处于BF信号101的范围内,但是只有一个天线在时间t3处仍然处于BF信号101的范围内。AP 101可以将BF信号 101重定向为朝向STA 120(例如,通过定期地(例如,在“探测间隔”期间)重新计算引导矩阵Q)。但是,为了考虑STA 120在探测间隔之间进行的移动,AP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当前信道的性能来调整用于向STA 120 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案(MCS)。
例如,参考图1B,AP 110可以在探测间隔开始时(例如,在时间t0处)向STA 120发送NDP 112(1)。STA 120利用CBF 122(1)来进行响应, AP 110可以使用该CBF122(1)来确定STA 120的位置并将BF信号101引导到STA 120的方向上。更具体地,AP 110可以选择初始MCS(例如,数据速率)来开始向STA 120发送数据(例如,在时间t1处)。对于一些实施例, AP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与CBF 122(1)包括在一起的CSI来选择MCS。然而,由于STA 120的移动(和/或系统100中的其它设备的移动),系统 100的总体吞吐量和/或有效吞吐量(例如,有用数据的吞吐量)随着时间而恶化(例如,从时间t0到t3)。为了补偿有效吞吐量的下降,AP 110可以 (例如,逐步地)减小到STA 120的传输的MCS或数据速率。因此,在探测间隔结束时(例如,在时间t2处)使用的MCS可以低于在该探测间隔开始时(例如,在时间t1处)使用的MCS。
当启动后续的探测间隔时(例如,在时间t3处),AP 110可以向STA 120 发送另一NDP 112(2),并且接收另一CBF 122(2)作为响应。此时,AP 110 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STA120的当前位置来生成新的BF信号(例如,或者重新引导BF信号101)。对于一些实施例,AP110还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与CBF 122(2)包括在一起的新的CSI和/或对系统性能的一个或多个测量 (例如,分组差错率(PER)和/或误比特率(BER))来调整MCS。在传统实现下,AP110至少部分地基于跨越整个探测间隔(例如,从时间t0到时间t3)测量的PER的移动平均来调整MCS。
虽然在时间t2处测量的PER(例如,PER[t2])可以是比在时间t1处测量的PER(例如,PER[t1])更新的测量,但是PER[t1]可能是更准确的系统性能指示符(通过其来确定新的探测间隔开始时的MCS)。PER受到信道估计(例如,BF信号101是否准确地跟踪STA 120)和所选择的MCS(例如,数据速率是否适合于STA 120和/或信道状况)二者的影响。由于PER[t1] 反映了紧接在AP 110将BF信号101引导到STA 120的方向上(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120的CSI反馈)之后的系统100的性能,因此,信道估计可以对该时间处的系统性能有很小的或没有影响。相反,任何后续的PER测量(例如,在时间>t1处)可能受到STA 120的移动的不利影响。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仅基于紧接在先前的探测间隔之后测量的 PER和在该时间处确定的CSI,来调整每个探测间隔开始时的MCS。例如,在时间t3处,AP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与CBF 122(2)包括在一起的CSI 和在时间t1处(或时间t0处)测量的PER,来选择新的MCS以开始下一个探测间隔。一旦选择了新的MCS,AP 110就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随着时间进行的PER测量来继续调整所选择的MCS,直到下一个探测间隔开始为止。在探测期间或紧接在探测之后测量的每个PER在下文中被称为“探测间” PER(例如,PERR),而在探测间隔之间测量的每个PER被称为“探测内” PER(例如,PERA)。类似地,仅基于一个或多个探测间PER(例如,以及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的每个MCS在下文中被称为探测间MCS(例如,MCSR),而取决于一个或多个探测内PER的每个MCS被称为探测内MCS(例如, MCSA)。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同一探测间隔内的两个或更多个探测内PER的平均移动来选择探测内MCS。
例如,相对低的PER[t1](例如,低于PER门限)可以指示对应的MCS (例如,MCS[t1])非常适合于给定的通信信道。因此,AP 110可以通过为随后的探测间隔选择较高的MCSR(例如,MCS[t3]>MCS[t1])来对低PERR值进行响应。另一方面,相对高的PER[t1](例如,高于PER门限)可以指示对应的MCS(例如,MCS[t1])不太适合于给定的通信信道。因此,AP 110 可以通过为随后的探测间隔选择较低的MCSR(例如,MCS[t3]<MCS[t1]) 来对高PERR值进行响应。
可以将由于STA 120的移动而造成的有效吞吐量的损失可以特征化为“多普勒位移”。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在探测间隔期间获得的信道反馈来确定STA 120的多普勒位移的量和/或程度。例如,由于STA 120的移动,STA 120在第一探测间隔开始时返回的反馈向量V 可能不同于STA 120在下一个探测间隔开始时返回的反馈向量V(例如, V[ti]≠V[tj])。因此,AP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每次探测的信道反馈的差异来计算STA 120的多普勒水平(DL)。例如,nx1反馈向量V的多普勒水平可以被计算为:
其中,V[ti]和V[tj]表示由STA 120在不同时间实例ti和tj处测量的信道反馈向量。
然而,两个向量V[ti]和V[tj]之差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的情况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计算(例如,能够将点之间的距离相关到一个值的任何类型的等式)。例如,在V[ti]=[v1(ti),v2(ti),…,vn(ti)]并且V[tj]=[v1(tj), v2(tj),…,vn(tj)]的情况下,多普勒水平可以被计算为: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可以使用该DL值来进一步增强MCS选择过程。例如,较高的DL值可以指示STA 120进行的较大程度的移动。因此,对于一些实施例,AP 110可以针对给定的PER门限来将MCS调整与该DL 值成比例的程度。例如,AP 110通常可以单独地基于特定PER测量来将 MCS减小例如2倍。然而,通过将高DL值考虑在内,AP 110现在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相同的PER测量来将MCS减小例如3或4倍。对于其它实施例,AP 110可以使用DL值来调整将触发MCS的变化的PER门限。参考上面的例子,通过将高DL值考虑在内,AP 110可以减小PER门限,否则该PER门限会使得MCS被减小2倍。DL值可以用于增强MCSR和/或 MCSA二者的选择。
此外,对于一些实施例,DL值可以用于确定探测间隔的长度或持续时间。例如,低DL值(例如,低于较低多普勒门限)可以指示STA 120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很可能即使在已经经过大量时间之后给定信道估计仍然是有效的。因此,AP 110可以通过增加每个探测间隔的长度(例如,通过较不频繁的探测)来对低DL值进行响应。相反,高DL值(例如,高于上限多普勒门限)可以指示STA 120进行的高程度和/或速率的移动,这造成由AP 110执行的信道估计的大变化。因此,为了更精确地跟踪STA 120的移动,AP 110可以从STA 120请求较频繁的CSI报告(例如,通过减小每个探测间隔的长度(例如,通过较频繁地探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 120的上行链路确认 (ACK)来确定(或增大)DL值。这些实施例在例如2014年9月11日公开的、名称为“Systems and Methodsfor Determining a Channel Variation Metric”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US20140254648中更详细地进行了讨论,故以引用的方式将该专利的全部内容合并。
图2A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个通信系统200。通信系统200包括AP 210和STA 220。如上所述,AP 210和STA 220可以是例如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关和/或类似的设备。对于一些实施例,通信系统200可以对应于MU-MIMO无线网络(例如,如IEEE802.11ac规范所定义的)。因此,通信系统200可以包括多个STA和/或AP(为了简单而未示出)。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210可以通过将数据信号集中在STA 220的方向上来与STA220进行通信。如上所述,AP 210可以使用探测技术来定期地确定STA 220的位置,并且因此确定要将每个BF信号201-203指引的方向。例如,AP 210可以在时间t0处将第一BF信号201引导到STA 220的方向上。然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由STA 220进行的后续移动,AP 210可以在时间t6处将第二BF信号202引导到STA 202的方向上,并且还可以在时间t12处将第三BF信号203引导到STA的方向上。因此,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每个探测间隔处的CSI反馈来跟踪STA 220的移动,并且可以将对应的BF信号201-203引导(和/或重新引导)到STA 220的方向上以改善信道响应。
图2B是描绘图2A的通信系统200的分组差错率的变化的示例性时序图250。如图2B中所示,AP 210至少部分地基于到STA 220的数据传输来在每个探测间隔过程中测量一系列PER。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探测事件(例如,NDP1)之后测量第一系列PER(例如,PER[t0]-PER[t5]),并且在第二探测事件(例如,NDP2)之后测量第二系列PER(例如,PER[t6]-PER[t11])。每个系列中的第一个PER(例如,PER[t0]和PER[t6])对应于探测间PER (PERR),而每个系列中的剩余PER(例如,PER[t1]-PER[t5]和 PER[t7]-PER[t11])对应于探测内PER(PERA)。
紧接在探测事件之后的PER(例如,PERR)可以低于针对给定探测间隔测量的任何后续PER(例如,PERA)。例如,在时间t0处,STA 220直接位于BF信号201的范围内。然而,随着时间推进,STA 220可能进一步从 BF信号201的最佳波束成形方向偏离。因此,在时间t0处的PERR低于(例如,指示较少的错误)时间t1到t5处的PERA。类似地,在时间t6处,STA 220 直接位于BF信号202的范围内,这使得时间t6处的PERR相对于时间t5处的PERA降低。然而,STA220逐渐地移动离开BF信号202的最佳波束成形方向,使得PERA从时间t7到t1处增加。最后,在时间t12处,STA 220 直接位于BF信号203的范围内,这使得时间t12处的PERR相对于时间t11处的PERA再次降低。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PERR和/或PERA来调整数据传输的MCS。更具体而言,紧接在探测事件之后,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一个或多个先前的PERR值来选择MCS。然而,在探测间隔之间,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该探测间隔的PERR和/或一个或多个PERA值来调整所选择的MCS。
图2C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可以由图2A的通信系统200实现的速率适配过程的示例性时序图260。参照例如图2C,AP 210可以选择初始 MCS(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 220的CSI反馈)来开始向STA 220 发送数据(t0),然后至少部分地基于在时间t0到t4处测量的PER来调整所选择的MCS。例如,MCS[t1]可以取决于PERR[t0],MCS[t2]可以取决于PERR[t0]和PERA[t1](的平均),MCS[t3]可以取决于PERR[t0]和 PERA[t1]-PERA[t2](的平均),MCS[t4]可以取决于PERR[t0]和PERA[t1]-PERA[t3] (的平均),而MCS[t5]可以取决于PERR[t0]和PERA[t1]-PERA[t4](的平均)。
由于紧接在时间t6之前发生新的探测事件,因此AP 210可以单独地基于在时间t0处测量的PERR(例如,以及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 220的 CSI反馈)来选择新的MCS。然后,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在时间t6到t10处测量的PER值来调整新的MCS(例如,以如上所描述的方式)。然后,在时间t12处,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PERR[t0]和PERR[t6]的平均(例如,以及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 220的CSI反馈)来选择另一MCS。 MCS[t6]不取决于任何先前的探测内PER(例如,PERA[t1]-PERA[t5]),并且 MCS[t12]也不取决于任何先前的探测内PER(例如,PERA[t7]-PERA[t11])。 AP 210可以以此方式继续,例如,通过至少部分地基于先前PERR值的移动平均在每个探测间隔开始时选择新的MCS。
图3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将用于与客户端站通信的MCS的方法300的说明性流程图。参照例如图2A,方法300可以由AP 210实现,以配置和/或调整将用于向STA 220发送数据的MCS。具体而言,AP 210 可以首先确定将用于在探测间隔期间向STA 220发送数据的MCS(310)。例如,STA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 220接收的、响应于探测事件的CSI,来选择特定MCS。对于一些实施例,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针对给定通信信道的预测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将用于向STA 220发送数据的初始 MCS(例如,如下更详细描述的)。
然后,AP 210在探测间隔测的持续时间内确定与到STA 220的数据传输相关联的一系列PER(320)。例如,参照图2B,AP 210可以在对应的探测事件(例如,NDP1)之后测量一系列PER(例如,PER[t0]-PER[t5])。更具体而言,对应序列中的第一个PER(例如,PER[t0])对应于探测间PER (PERR),而该系列中的剩余PER(例如,PER[t1]-PER[t5])对应于探测内 PER(PERA)。
最后,AP 210至少部分地基于该系列PER中的第一PER,来确定将用于在后续探测间隔期间向STA发送数据的MCS(330)。更具体而言,MCS 确定可以不取决于该系列中的剩余MCS中的任何MCS。如上所述,探测间PER可以是更准确的系统性能指示符,通过其来确定针对给定通信信道的最佳MCS,这是因为其最不可能受到STA的任何移动的影响(例如,相比于探测内PER)。例如,如果探测间PER是相对低的(例如,PERR<PER 门限),则AP 210可以选择与先前的探测间MCS相比更高的MCS(例如,与更高的数据速率相关联)。相反,如果探测间PER是相对高的(例如, PERR>PER门限),则AP 210可以选择与先前的探测间MCS相比更低的MCS(例如,与更低的数据速率相关联)。对于一些实施例,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在多个探测间隔上测量的探测间PER的平均来确定新的MCS。
另外,对于一些实施例,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STA的多普勒水平来确定新的MCS。更具体而言,DL值可以用于确定AP降低和/或增加 MCS的程度(例如,相对于先前的探测间MCS)。例如,如果探测间PER 是高的,则AP 210可以将MCS降低与该DL值成比例的程度。因此,可以针对较高DL值来将MCS减小较大的程度,而针对较低DL值来将MCS 减小较小的程度。相反,如果探测间PER是低的,则AP 210可以将MCS 增加与该DL值成反比的程度。因此,可以针对较高DL值来将MCS增加较小的程度,而针对较低DL值来将MCS增加较大的程度。
替代地,DL值可以用于调整将触发MCS的对应变化的PER门限。例如,AP 210可以随着其感测到STA进行的更多移动,来减小PER门限。因此,AP 210可以将PER门限与DL值成比例地减小。例如,较高DL值可以造成PER门限的较大的减小。相反,较低DL值可以造成PER门限的较少的减小(或增加)。
图4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初始MCS的方法400的说明性流程图。参照例如图2A,方法400可以由AP 210实现以确定将用于向STA 220 发送数据的初始MCS(例如,MCS[t0])。具体而言,AP 210可以首先从对应的用户站获取信道状态信息(410)。例如,AP 210可以向STA 220发送包含训练数据和/或元数据的NDP。STA 220可以利用包含由STA 220测量的CSI(例如,其可以是反馈向量V的形式)的CBF来进行响应。
然后,AP 210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 220的CSI反馈来确定初始 MCS估计(MCS0)(420)。例如,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 220 接收的CSI来确定AP 210和STA 220之间的无线通信信道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SINR值可以用于预测指向STA 220处的BF信号的路径损耗。然后,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所预测的路径损耗来配置MCS0。例如,在给定预测的路径损耗的情况下,MCS0可以被设置为对于估计的信道而言优化的数据速率。
AP 210还至少部分地基于从STA 220接收的CSI反馈来计算引导矩阵 (Q)(430)。例如,CSI可以包括与由STA 220测量的信道的压缩(例如,精简的或简化的)表示相对应的反馈向量(V)。AP 210使用该反馈向量V 来生成引导矩阵Q,引导矩阵Q然后可以被用于生成和/或引导对应的BF 信号到STA 220的方向上。由于波束成形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优化给定信道上的吞吐量,因此该信道的PER应当在BF信号与STA 220直接对齐时处于其最低处。
因此,AP 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MCS0来测量针对数据传输的PER,以确定是否已经达到最小PER值(PERMin)(440)。对于一些实施例,PERMin可以对应于门限PER值(PERTH)。因此,只要测量出的PER低于门限PER 值(例如,PER<PERTH),则AP 210可以确定已经达到最小PER值。对于一些实施例,PERMin可以对应于针对给定的引导矩阵Q的集合的最低PER 测量。因此,AP 210可以获取针对多个不同引导矩阵Q的多个PER测量,并且确定哪个特定的引导矩阵Q产生最低PER值。
只要还没有达到PERMin,AP 210就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当前PER值来调整引导矩阵Q(450),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新的引导矩阵Q来获取新的 PER测量(440)。如果还没有达到PERMin,那么有可能BF信号与STA 220 没有完全对齐。因此,AP 210可以修改引导矩阵Q,以将BF信号引导到新的方向上。对于一些实施例,BR信号被引导的程度和/或方向可以取决于当前PER值和/或所接收的CSI。对于其它实施例,引导的程度和/或方向还可以取决于将STA220的移动进行特征化的DL值(参见上面的等式1)。
一旦已经达到PERMin,AP 210就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MCS0的速率适配来继续进行(460)。更具体而言,一旦AP 210确信其信道估计,其然后就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探测间和探测内PER测量开始调整MCS0(例如,如上关于图1-2所描述的)。虽然方法400有助于确定将用于AP 210和STA 220之间的通信的最佳引导矩阵Q,但是方法400可能需要耗费时间来实现。因此,对于一些实施例,方法400可以由AP 210出于重新校准MCS的目的而在每第n个探测间隔(例如,在n=100的情况下)处实现。
图5示出了根据其它实施例的通信系统500。通信系统500包括AP 510 和多个STA522和524。如上所述,AP 510和STA 522和524可以是例如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关和/或类似的设备。对于一些实施例,通信系统500可以对应于MU-MIMO无线网络(例如,如IEEE 802.11ac 规范所定义的)。根据与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相关联的信道属性和/或设备能力,AP 510可以并发地(例如,经由多个编码信道或子带)或顺序地(例如,经由多个时隙)来与STA 522和524中的多个进行通信。
对于一些实施例,AP 510可以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来将总体系统带宽划分为多个(N)正交子带(例如,“音调”)。每个音调的每个空间信道可以被视为独立的传输信道,其中与每个音调相关联的复合增益跨越该音调的带宽是有效恒定的。在OFDM的情况下,每个音调与相应的子载波相关联,该子载波可以利用数据来进行调制。更具体而言,将在每个音调上发送的数据首先使用被选择为与该音调一起使用的特定调制方案来进行调制(例如,通过符号映射)。
如上所述,AP 510可以使用波束成形技术,以通过将多个并发的数据流引导到STA522和/或524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增加吞吐量。更具体而言,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中,AP 510可以在某一时间将多个数据信号集中在一个特定STA处(例如,STA522或STA 524)。当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进行操作时,AP 510可以基本同时将多个数据信号集中到一组STA(例如,STA 522和524二者)。然而, AP 510还可以通过在不使用波束成形的情况下发送数据(例如,全方向地),从而在开环模式中进行操作。
每种通信模式(例如,SU-MIMO、MU-MIMO和开环)可以与针对给定信道上的该特定通信模式而言最佳的不同调制编码方案(MCS)相关联。例如,波束成形通常在中等范围(例如,23-30英尺远)内最有效。随着 AP 510与STA 522和/或524之间的距离增加,经波束成形的信号的数据速率(例如,MCS)可以接近全向信号的数据速率。同时,全向地发送数据比使用波束成形可能高效得多。
因此,对于一些实施例,AP 510可以预测针对每个通信模式(SU-MIMO、 MU-MIMO或开环)的MCS或数据速率,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所预测的 MCS来选择通信模式(SU-MIMO、MU-MIMO或开环)。例如,如果针对 AP 510与STA 522之间的SU-MIMO通信的MCS优于(例如,较高数据速率)针对AP 510与STA 522和524之间的MU-MIMO通信的组合MCS,则AP 510可以选择SU-MIMO作为与STA 522的优选通信模式。另一方面,如果针对AP 510与STA 522之间的开环通信的MCS等于或优于与任何波束成形技术相关联的总体MCS,则AP 510可以选择开环作为与STA 522 的优选通信模式。
图6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将通信设备配置用于多个通信模式之一的方法600的说明性流程图。参照例如图5,方法600可以由AP 510执行以选择与STA之一(例如,STA522)的特定通信模式。具体而言,AP 510 可以首先根据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通信模式来预测将用于向STA 522发送数据的MCS(610)。例如,AP 510可以单独地预测将用于与STA 522的 SU-MIMO通信的MCS(例如,如下面关于图7所描述的)。AP 510还可以预测将用于与作为包括STA 524的群组的一部分的STA 522的MU-MIMO 通信的MCS(例如,如下面关于图7所描述的)。AP 510还可以进一步预测将用于与STA 522的开环通信的MCS(例如,如下面关于图8所描述的)。
然后,AP 510可以将所预测的MCS中的每一个MCS进行比较,以便选择与STA 522进行通信的特定模式。更具体而言,AP 510可以选择与最高MCS索引(例如,对应于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的、同时还提供最有效的数据传输方式的通信模式。例如,如果针对SU-MIMO通信所预测的MCS 优于(例如,与其相比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针对MU-MIMO和开环通信二者所预测的MCS(620),则AP 510可以启用与STA 522的SU-MIMO通信(650)。另一方面,如果针对开环通信所预测的MCS等于或优于针对 SU-MIMO通信所预测的MCS并且等于或优于针对MU-MIMO通信所预测的MCS(630),则AP 510可以启用与STA 522的开环通信(660)。如果上面的条件都不满足,则AP 510可以启用与STA 522的MU-MIMO通信(640)。
使用波束成形(例如,SU-MIMO或MU-MIMO)或开环通信的决策还可以取决于STA522的位置和/或移动(例如,多普勒水平)。如上所述,波束成形通常在中等范围内最有效。因此,随着STA 522进一步从AP 510移动,波束成形数据信号的最佳MCS可以接近开环数据信号的MCS(例如,其是更有效的)。因此,对于AP 510而言可以优选的是,在STA 522距离 AP510更远时(例如,超过门限距离)启用开环通信,而在STA 522更靠近(例如,在门限距离内)AP 510时启用波束成形。
此外,如上所述,波束成形通常在STA 522直接处于经波束成形的信号的路径中时最有效。然而,随着STA 522移动,AP 510可能需要更新波束成形方向以跟踪STA 522的移动。相反,STA 522的移动趋于对开环通信的有效性产生很小的影响(如果有的话)。因此,对于AP 510而言可以优选的是,在STA 522的多普勒水平相对高(例如,超过门限水平)时启用开环通信,并且在STA 522的多普勒水平相对低(例如,在门限水平内) 时启用波束成形。
图7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用于经波束成形的数据传输的MCS 的方法700的说明性流程图。参照例如图5,方法700可以由AP 510实现以预测用于使用SU-MIMO和/或MU-MIMO通信模式向STA 522和/或524 进行数据传输的MCS。具体而言,AP 510可以首先从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获取信道状态信息(710)。如上所述,AP 510可以在探测事件期间向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发送包含训练数据和/或元数据的NDP。STA 522和524可以分别通过发送回CBF来对NDP进行响应,该CBF包含由 STA测量的具有压缩形式的CSI(例如,表示为反馈向量V)。
然后,AP 510至少部分地基于所接收的反馈向量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H)(720)。为了生成针对MU-MIMO通信的H(例如,HMU),AP 510 可以将从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接收的反馈向量V进行组合以形成栈式信道矩阵HMU。例如,假设AP 510具有4个发射天线并且STA522和524 中的每一个仅接收到一个数据流,则针对234个数据音调而言,HMU可以是4×2矩阵。另一方面,为了生成针对SU-MIMO通信的H(例如,HSU),来自特定STA 522或524的反馈向量V可以被直接转换为栈式信道矩阵HSU,这是因为波束成形被应用在一个方向上。
AP 510还确定针对信道H的N个数据音调中的每一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SVS)(730)。例如,SVS值可以通过对信道估计矩阵HMU的矩阵因式分解或分解来获得。由于HSU本质上是向量,因此可以不需要任何矩阵分解。
然后,AP 5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针对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的 SVS来计算该STA的信道容量(740)。例如,针对所有N个音调的信道容量可以使用下面的等式来计算(例如,针对k=1:N而言):
Ck=Ck-1+∑min(log2(1+SNR*SVS(k,:)),u) (2)
其中,C0=0,u对应于至少部分地基于调制方案的预定门限(例如,针对 256-QAM而言,u=8),SNR代表针对特定STA的平均信噪比,以及SVS(k,:) 代表针对该STA的平方奇异值,并且CN是针对所有N个音调的总体信道容量。
最后,AP 5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BPS)的数量(750),并且将该BPS值转换为特定的MCS(760)。例如,AP 510可以通过采用总体信道容量CN并除以子载波或音调的总数N 来计算BPS(例如,BPS=CN/N)。然后,AP 510可以例如使用查询表(例如,MCS相对于BPS的表)将该BPS值转换为MCS。
图8是描绘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确定用于开环数据传输的MCS的方法 800的说明性流程图。参照例如图5,方法800可以由AP 510执行,以预测用于使用开环通信模式向STA522和/或524进行数据传输的MCS。具体而言,AP 510可以首先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STA522和524中的每一个的CSI反馈,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H)(810)。如上所述,参照图7, AP510可以向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发送NDP,并且从每个相应的STA 接收对应的反馈向量V。然后,AP 510可以通过将从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接收的反馈向量V进行组合(例如,针对HMU)或直接地转换来自 STA 522或524中的一个的反馈向量V(例如,针对HSU),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矩阵H。
然后,AP 5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空间扩展来计算等效的开环信道 (HOL)(820)。空间扩展是用于改善AP 510和STA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信号质量的技术(例如,通过将多个数据流映射到甚至更大数量的发射天线)。例如,空间扩展可以通过减轻由多径衰减造成的所接收的信号中的频谱隆起和凹下,来改善STA处的信号接收。空间扩展可以使用造成跨越天线阵列的循环位移的循环延迟矩阵来实现。因此,AP 510可以通过将循环延迟矩阵应用于信道估计矩阵H来计算等效的开环信道矩阵(HOL)。
AP 510还确定针对开环信道HOL的N个数据音调中的每一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SVS)(830),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针对STA 522和524中的每一个的SVS来计算该STA的信道容量(840)。如上所述,SVS值可以通过对开环信道矩阵HOL的矩阵因式分解或分解来获得。然后,可以使用等式2来计算针对所有N个音调的信道容量(CN)(例如,如以上关于图7 所描述的)。
最后,AP 5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BPS)的数量(850),并且将该BPS值转换为特定的MCS(860)。例如,AP 510可以通过采用总体信道容量CN并除以子载波或音调的总数N 来计算BPS(例如,BPS=CN/N)。然后,AP 510可以例如使用查询表(例如,MCS相对于BPS的表)来将该BPS值转换为MCS。
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接入点(AP)900的框图。AP 900包括收发机910、处理器920和存储器930。收发机910可以用于与一个或多个 STA、与一个或多个其它AP和/或与其它适当的无线设备进行无线通信。耦合到收发机910和存储器930的处理器720可以是能够执行AP 900中存储的(例如,在存储器930中)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的脚本或指令的任何合适的处理器。
存储器930可以包括存储MCS索引值的MCS表931,MCS索引值可以用于引用确定通信系统的数据速率的通信参数的各种组合(例如,空间流的数量、调制类型和编码速率)。一般而言,对于给定的空间流数量和调制类型,较高的MCS索引值对应于较高的数据速率。存储器930还可以包括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元件,例如,EPROM、EEPROM、闪存、硬驱动等等),其可以存储下面的软件模块:
·多普勒感测模块932,其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两个或更多个所接收的信道反馈向量之差来确定STA的多普勒水平(例如,移动的程度);
·MCS初始化模块934,其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通信信道的预测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将用于向STA发送数据的初始MCS;
·MCS调整模块936,其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一个或多个探测间和/或探测内PER来调整用于向STA发送数据的MCS(例如,通过选择新的 MCS);以及
·模式选择模块938,其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预测的、将用于根据多种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发送数据的MCS,来将AP 900配置用于多种通信模式之一。
每个软件模块包括当由处理器920执行时使得AP 900执行对应的功能的指令。存储器930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因此包括用于执行以上关于图3、 4和6-8描述的操作中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指令。
在图9的例子中被示为耦合到收发机910和存储器930的处理器920 可以是能够执行AP 900中存储的(例如,在存储器930中)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的脚本或指令的任何合适的处理器。例如,处理器920可以执行多普勒感测模块932,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两个或更多个所接收的信道反馈向量之差来确定STA的多普勒水平。处理器920还可以执行MCS初始化模块 934,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通信信道的预测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将用于向STA发送数据的初始MCS。此外,处理器920可以执行MCS调整模块936,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一个或多个探测间和/或探测内PER来调整用于向该STA发送数据的MCS(例如,通过选择新的MCS)。另外,处理器920可以执行模式选择模块938,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所预测的、将用于根据多种通信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发送数据的MCS,来将AP 900配置用于多种通信模式之一。
在前述说明书中,已经参照具体例子描述了实施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给出的本公开内容的更广泛范围的情况下,对其作出各种修改和改变。例如,在图3、4和6-8的流程图中描绘的方法步骤可以以其它合适的次序执行,多个步骤可以被组合为单个步骤,和/或一些步骤可以被省略(或包括其它步骤)。因此,说明书和附图被视为具有说明性意义而非限制性意义。

Claims (30)

1.一种在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站(STA)发送数据的第一调制编码方案(MCS);
当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二MCS;
当在开环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三MCS;
将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每一个MCS的相应的数据速率与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其它MCS的所述数据速率进行比较;
基于所述比较,确定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相应的数据速率中的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包括:
如果针对所述第二MCS的所述数据速率高于针对所述第一MCS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包括:
如果针对所述第三MCS的所述数据速率等于或高于针对所述第二MCS或所述第一MCS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中的至少一者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确定针对所述栈式信道估计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三MCS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通过将循环延迟应用于所述栈式信道估计来计算等效开环信道;
确定针对所述等效开环信道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三MCS。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距离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还包括: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超过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所述STA的多普勒水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还包括: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超过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1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存储器单元,其存储用于选择用于向站(STA)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的指令;以及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其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当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一MCS;
当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二MCS;
当在开环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三MCS;
将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每一个MCS的相应的数据速率与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其它MCS的所述数据速率进行比较;
基于所述比较,确定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相应的数据速率中的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如果针对所述第二MCS的所述数据速率高于针对所述第一MCS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多种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如果针对第三MCS的所述数据速率等于或高于针对所述第二MCS或所述第一MCS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中的至少一者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确定针对所述栈式信道估计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确定所述第三MCS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通过将循环延迟应用于所述栈式信道估计来计算等效开环信道;
确定针对所述等效开环信道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三MCS。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距离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还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超过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还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所述STA的多普勒水平。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执行所述指令以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还使得所述设备进行以下操作: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超过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2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用于当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站(STA)发送数据的第一调制编码方案(MCS)的单元;
用于当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二MCS的单元;
用于当在开环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三MCS的单元;
用于将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每一个MCS的相应的数据速率与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其它MCS的所述数据速率进行比较的单元;
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确定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相应的数据速率中的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的单元;以及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单元。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的单元用于:
如果针对所述第二MCS的所述数据速率高于针对所述第一MCS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的单元用于:
如果针对所述第三MCS的所述数据速率等于或高于针对所述第二MCS或所述第一MCS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数据速率,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中的至少一者的单元用于: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确定针对所述栈式信道估计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一MCS或所述第二MCS。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确定所述第三MCS的单元用于:
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栈式信道估计;
通过将循环延迟应用于所述栈式信道估计来计算等效开环信道;
确定针对所述等效开环信道的每个数据音调的平方奇异值;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平方奇异值来计算信道容量;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信道容量来确定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可达到的每子载波比特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三MCS。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的单元用于: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距离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的单元还用于: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超过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STA之间的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距离,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所述STA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所述STA的多普勒水平的单元;以及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的单元。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来选择所述MU-MIMO模式、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开环模式中的一种模式的单元用于: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超过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开环模式;以及
如果所述STA的所述多普勒水平小于或等于所述门限水平,则选择所述SU-MIMO模式或所述MU-MIMO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可被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以下操作:
当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站(STA)发送数据的第一调制编码方案(MCS);
当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二MCS;
当在开环模式中操作时,确定要被实现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的第三MCS;
将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每一个MCS的相应的数据速率与针对所述第一MCS、所述第二MCS和所述第三MCS中的其它MCS的所述数据速率进行比较;
基于所述比较,确定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相应的数据速率中的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哪一种通信模式与所述最高数据速率相关联,选择所述MU-MIMO通信模式、所述SU-MIMO通信模式或所述开环通信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式用于向所述STA发送数据。
CN201580023203.5A 2014-05-09 2015-04-24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7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91329P 2014-05-09 2014-05-09
US61/991,329 2014-05-09
US14/539,721 US9735919B2 (en) 2014-05-09 2014-11-12 Updates to MU-MIMO rate adaptation algorithm
US14/539,721 2014-11-12
US14/539,541 US9444576B2 (en) 2014-05-09 2014-11-12 Updates to MU-MIMO rate adaptation algorithm
US14/539,541 2014-11-12
PCT/US2015/027667 WO2015171337A1 (en) 2014-05-09 2015-04-24 Updates to mu-mimo rate adaptation algorith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7274A CN106797274A (zh) 2017-05-31
CN106797274B true CN106797274B (zh) 2018-11-23

Family

ID=543687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320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7274B (zh) 2014-05-09 2015-04-24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201580023713.2A Pending CN106664156A (zh) 2014-05-09 2015-04-24 对mu‑mimo速率适配算法的更新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3713.2A Pending CN106664156A (zh) 2014-05-09 2015-04-24 对mu‑mimo速率适配算法的更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444576B2 (zh)
JP (2) JP2017519408A (zh)
KR (1) KR101830810B1 (zh)
CN (2) CN106797274B (zh)
WO (2) WO2015171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44576B2 (en) 2014-05-09 2016-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dates to MU-MIMO rate adaptation algorithm
WO2016018309A1 (en) * 2014-07-30 2016-02-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obility determination
KR102301826B1 (ko) 2014-08-27 2021-09-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조정을 위한 자원 관리 방법
US9647736B1 (en) * 2015-03-05 2017-05-09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Compressed training for massive MU-MIMO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9673874B2 (en) * 2015-04-27 2017-06-06 Aruba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lection of network devices for beamforming
US10070454B2 (en) * 2015-05-22 2018-09-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rt grouping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tations
US9923680B2 (en) * 2015-06-03 2018-03-20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Beamforming feedback tone/sub-carrier location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219169B1 (en) * 2015-07-09 2019-02-26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Hybrid MU-MIMO spatial mapping using both explicit sounding and crosstalk tracking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O2017142551A1 (en) 2016-02-19 2017-08-2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u-mimo group assignment
JP6422903B2 (ja) * 2016-02-25 2018-11-1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170128019A (ko) * 2016-05-13 2017-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US9948376B1 (en) * 2016-05-27 2018-04-17 Sprint Spectrum Lp.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CN107770848B (zh) * 2016-08-15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传输唤醒包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75847B (zh) * 2016-11-18 202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802.11网络的csi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8347266B (zh) * 2017-01-24 2020-12-25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信道容量决定调制编码方式的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US11711125B2 (en) 2017-06-16 2023-07-25 Interdigital Ce Patent Holdings Performing enhanced sounding procedures using beamforming techniques
CN107659519B (zh) * 2017-09-15 2020-05-12 电子科技大学 Lte-v2v中基于导频的多普勒门限判决方法
JP2019213779A (ja) 2018-06-14 2019-12-19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スイッチ及びバックル
US11134403B2 (en) 2018-09-26 2021-09-28 Apple Inc. Rate feedback for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US11140639B1 (en) * 2018-12-06 2021-10-05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power class as basis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of MU-MIMO service
EP3998789A4 (en) * 2019-07-12 2023-08-0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862553B1 (en) * 2019-07-12 2020-12-08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RF correlation between UEs in a MU-MIMO group as a basis to bias MCS
CN112751792B (zh) * 2019-10-31 2022-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12532347B (zh) * 2020-11-03 2021-09-03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传输效果的链路自适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706008B2 (en) * 2021-04-29 2023-07-18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Adaptive channel sound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90092B1 (en) * 2007-08-29 2012-05-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CN103427885A (zh) * 2012-05-15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2035B2 (en) * 2000-09-19 2004-10-05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dynamically optimizing a transmission mode of wirelessly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DE10254384B4 (de) * 2002-11-17 2005-11-17 Siemens Ag Bidirektionales Signalverarbeitungsverfahren für ein MIMO-System mit einer rangadaptiven Anpassung der Datenübertragungsrate
JP2005102136A (ja) 2003-08-15 2005-04-14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433867B2 (ja) 2004-04-28 2010-03-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0578953C (zh) * 2004-11-08 2010-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和导频信号插入方法
US9071435B2 (en) 2005-12-29 2015-06-30 Celeno Communication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un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in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ystems with aged and noisy channel estimation
US7697626B2 (en) 2006-01-13 2010-04-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beam combination in a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005296A (ja) 2007-06-25 2009-01-08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09008180A1 (ja) * 2007-07-12 2009-0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cdd遅延量決定方法
CN101282204B (zh) * 2008-05-13 2011-04-27 山东大学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协作重传方法
US8619620B2 (en) 2008-09-16 2013-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in a multi 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964859B (zh) * 2008-12-08 2022-04-01 无线未来科技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及执行其的用户终端
US8649456B2 (en) 2009-03-12 2014-02-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731087B2 (en) 2009-06-30 2014-05-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Uplink MIMO transmission from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JP5280991B2 (ja) * 2009-11-30 2013-09-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mimo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KR101915271B1 (ko) * 2010-03-26 2018-11-0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을 위한 하향링크 제어 지시 방법 및 장치
JP5296004B2 (ja) * 2010-04-23 2013-09-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送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EP2814194A1 (en) 2010-06-01 2014-12-17 Global Invacom Lt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US9674890B2 (en) 2010-10-08 2017-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link adapt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CN102468939B (zh) 2010-11-05 2015-07-08 索尼公司 下行信道反馈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及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WO2012067393A1 (en) 2010-11-15 2012-05-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eedback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WO2013081430A1 (en) 2011-11-30 2013-06-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tation selection and link adaptation for 802.11ac compliant multi user-mimo operation
KR20140013542A (ko) * 2012-07-25 2014-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지시자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9306640B2 (en) 2012-09-07 2016-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US9055459B2 (en) 2013-02-07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ual-mode rate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55458B2 (en) 2013-02-07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AMPDU duration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12737B2 (en) 2013-03-06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channel variation metric
US9124318B2 (en) 2013-03-14 2015-09-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rt antenna array configuration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US9444576B2 (en) 2014-05-09 2016-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dates to MU-MIMO rate adaptation algorithm
US9571249B2 (en) * 2014-07-29 2017-02-14 Aruba Networks, Inc. Dynamic control of channel sounding for transmit beamformi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90092B1 (en) * 2007-08-29 2012-05-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CN103427885A (zh) * 2012-05-15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13700A (ja) 2018-07-19
CN106797274A (zh) 2017-05-31
JP2017519408A (ja) 2017-07-13
US20150326339A1 (en) 2015-11-12
WO2015171337A1 (en) 2015-11-12
US9444576B2 (en) 2016-09-13
US9735919B2 (en) 2017-08-15
CN106664156A (zh) 2017-05-10
US20150326340A1 (en) 2015-11-12
KR20170003921A (ko) 2017-01-10
WO2015171336A1 (en) 2015-11-12
KR101830810B1 (ko) 2018-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7274B (zh)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US1188190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KR101408938B1 (ko)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일반화된 아이겐 분석을이용한 빔포밍 장치 및 방법
US7912141B2 (en) Pre-coding method for MIMO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method
CN101507141B (zh) 用于mimo通信的变换域反馈信令
KR101125999B1 (ko) Mimo 시스템들에서 코드북들에 기반한 멀티-레졸루션 빔형성을 이용하는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003325A1 (en) Progressiv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10164694B2 (en) Beamforming using an antenna array
WO2010006845A2 (en) Method of assigning precoding vectors in a mobile cellular network
WO2010002964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a rank and a precoding matrix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EP206004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321976A (zh) 用于csi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US869961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paratus
KR101698568B1 (ko) 프리코딩을 이용하는 다중―이용자 네트워크에서 통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의 디바이스
KR101470501B1 (ko) 양자화된 채널 상태 정보에 기반하여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2932114A (zh) 一种上行预编码发射方法及装置
KR2012011274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폐루프 송신 피드백
CN103368629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KR102293045B1 (ko) Mimo 기반 빔포밍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080052900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1252859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10016948A (ko) 무선통신장치 및 무선통신방법
KR20130141941A (ko) 다중셀 협력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력적 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027650B1 (ko) 코드북을 이용한 빔포밍 시스템에서 최대 도플러 주파수 추정방법
EP4302422A1 (en) Event-based triggering of channel quality meas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