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3923B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3923B CN106793923B CN201580055586.4A CN201580055586A CN106793923B CN 106793923 B CN106793923 B CN 106793923B CN 201580055586 A CN201580055586 A CN 201580055586A CN 106793923 B CN106793923 B CN 1067939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side
- closing force
- flexible portion
- length axis
- flexi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1/0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 F16L11/04—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ubber or flexible plastics
- F16L11/1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ubber or flexible plastics with reinforcements not embedded in the wal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nsertion parts, e.g. vertebral ele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61M2025/015—Details of the distal fixation of the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挠性管具有螺旋管和外皮,该螺旋管具有密卷区域和疏卷区域,该外皮包覆螺旋管的外侧。密卷区域具有:密卷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长度轴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疏卷部,其配设于密卷部的基端侧;以及密合力的变化部,其配设于疏卷部的基端侧,在该密合力的变化部中,沿着长度轴使线状部件彼此密合并且使沿着长度轴比该密合力的变化部的前端侧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线状部件彼此的密合力比密卷部的密合力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被插入到管路等的孔内且用于内窥镜等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和具有该挠性管的插入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09732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挠性管:在具有密卷区域的螺旋管的外侧包覆有外皮,在上述密卷区域中沿着长度轴交替地配置有密卷部与疏卷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长度轴彼此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密合力,在该疏卷部中,沿着长度轴彼此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分开。
在日本特开2013-097327号公报所公开的在挠性管的基端侧配设有疏卷区域的情况下,用户有时在将挠性管的前端部插入到了体腔内等狭窄且弯曲的管路内的状态下把持着位于密卷部的基端侧的具有疏卷部的部分的外周,将挠性向管路内压入。在该情况下,由于密卷区域与疏卷区域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之差导致容易在挠性管的具有密卷区域的部分与具有疏卷区域的部分的边界中的具有疏卷区域的部分产生较大的挠曲,有可能难以将挠性管向管路内压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易于向管路内的里侧(深部)压入的挠性管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的插入设备。
本发明的由前端和基端规定了长度轴的挠性管包含:螺旋管,其具有密卷区域和疏卷区域;以及筒状的外皮,其在所述螺旋管的整个长度范围包覆所述螺旋管的外侧,规定所述螺旋管的长度,所述密卷区域具有密卷部、疏卷部以及密合力的变化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该疏卷部配设于所述密卷部的基端侧,在所述疏卷部中,所述线状部件彼此沿着所述长度轴分开,该密合力的变化部沿着所述长度轴配设于所述疏卷部的基端侧,在所述密合力的变化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使所述线状部件彼此密合并且使沿着所述长度轴比该密合力的变化部的前端侧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的密合力比所述密卷部的密合力减小,所述疏卷区域沿着所述长度轴与所述变化部的基端侧连续配置,在所述疏卷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相互分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概略图。
图4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4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5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5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6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6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7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7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8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8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9A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9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图10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概略图。
图10B是示出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螺旋管以及外皮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的概略曲线图。
图10C是示出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的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线状部件之间的密合力的概略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至图4B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设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例如是医疗用的内窥镜来进行说明。除了医疗用的内窥镜之外,插入设备10也优选是工业用的内窥镜、不具有照明光学系统和观察光学系统的例如导管等插入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具有:插入部12,其具有前端部12a和基端部12b;以及把持部(操作部)14,其配设于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把持部14具有把持部主体14a和止折件14b,其中,该把持部主体14a供用户把持。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通过止折件14b与把持部14连结,防止了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处的屈曲等弯曲。
插入部12利用其前端部12a和基端部12b、或者后述的挠性管26的前端26a和基端26b规定作为中心轴的长度轴L。另外,如图3所示,设挠性管26的前端26a与基端26b之间的长度为Lo。
如图1所示,插入部12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以及挠性管26。弯曲部24的前端24a与前端硬质部22连结。挠性管26的前端26a与弯曲部24的基端24b连结。挠性管26的基端26b与把持部14的止折件14b连结。
另外,通过配设于把持部主体14a的旋钮16a、16b能够使弯曲部24向例如四个方向弯曲。
如图2所示,挠性管26相对于中心轴(长度轴)L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依次具有螺旋管32、网状并且筒状的编带34以及筒状的外皮36。另外,编带34不是必需的,也优选在螺旋管32的外侧直接包覆外皮36。
螺旋管32例如是带状等的线状部件32a绕着长度轴L卷绕而形成的,其中,该线状部件32a是不锈钢材等金属材质的。螺旋管32优选形成为从其前端到基端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内径和外径。螺旋管32是具有弯曲难度和弹性的螺旋状的管状部件,其中,该弯曲难度针对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的弯曲,该弹性是指想要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挠性管26的螺旋管32配置在长度轴L上,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朝向基端具有第一疏卷区域(弹性比高弹性区域低的正常弹性区域)42、密卷区域(高弹性区域)44以及配设于密卷区域44的基端侧的第二疏卷区域(弹性比高弹性区域低的正常弹性区域)46。在长度轴L上,第一疏卷区域42比密卷区域44短。在长度轴L上,第一疏卷区域42比第二疏卷区域(弹性比高弹性区域低的正常弹性区域)46短。密卷区域44与第一疏卷区域42的基端侧连续配置,弹性比第一疏卷区域42高。第二疏卷区域46与密卷区域44的基端侧连续配置,形成为比密卷区域44容易弯曲(参照图4A)。
密卷区域44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在例如将插入部12从肛门插入到大肠的深部时与使大肠大致直线化时的长度相同程度或者比该长度大。
在插入设备10是大肠用的内窥镜的情况下,优选为,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的长度(距离)Lb是大致700mm左右,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第二挠性部74的前端的长度(距离)Lc(参照图3和图10A)是大致300mm左右。另外,后述的第三挠性部76优选是例如数厘米至10厘米左右。这在后述的各变形例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密卷区域44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即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密卷区域44的基端(第二疏卷区域46的前端)为止的距离(长度)La(<Lo)是按照应用部位而适当设定的。也能够适当设定第二疏卷区域46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
在密卷区域44中,多个密卷部52和多个疏卷部54沿着长度轴L交替地连续。即,疏卷部54配设于多个密卷部52彼此之间。另外,在密卷部52是三个的情况下,当然也优选疏卷部54至少是两个等、疏卷部54是多个。
密卷区域44的各密卷部52优选沿着长度轴L形成得比各疏卷部54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密卷区域44中的、密卷部52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之和形成得比疏卷部54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之和大。优选为,多个密卷部52中的至少一个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比后述的密合力的变化部56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大。
如图2和图4B所示,在各密卷部52中,借助使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为密合状态的初始张力来赋予使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初始张力)。此时赋予的初始张力(密合力)是能够根据例如线状部件32a的卷绕情况而适当调节的。这里,使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基于初始张力的密合力在任何位置都是大致恒定的。
另外,在线状部件32a中,能够通过适当变更卷绕的构造、线状部件32a自身的宽度或板厚等来改变密合力。
在将密卷部52的长度轴L配置为例如垂直时,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借助密合力并克服着重力而维持密合的状态,以使得不在线状部件32a之间产生间隙。在将密卷部52的长度轴L配置为例如水平的状态下,在朝向长度轴L施加外力时,在外力达到解除密合力的力之前,密卷部52极力地使得不在线状部件32a之间形成间隙,极力不让挠曲产生。另一方面,当朝向长度轴L施加的外力达到解除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的力以上时,在密卷部52中,在密合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形成间隙,密卷部52产生挠曲。因此,借助施加于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在密卷部52开始弯曲之前,密卷部52的弯曲刚性较大,在密卷部52开始弯曲、密合力被解除后,密卷部52与螺旋管32所具有的弹簧常数对应地弯曲。即,如图4A和图4B所示,施加于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的大小与螺旋管32的弯曲难度对应。因此,在将插入部12向适当的管路插入时,一旦挠性管26的密卷部52开始弯曲,就能够使挠性管26在不存在密卷部52的状态下弯曲。
密卷部52的沿着长度轴L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在密卷部52弯曲了的状态下易于发挥想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的弹性。即,赋予给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的大小与螺旋管32的弹性对应。尤其是,在密卷部52中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使密卷部52弯曲时的曲率半径较大的情况)下,发挥比各疏卷部54高的弹性。
如图2所示,在各疏卷部54中,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分开适当的间隔(节距)。在疏卷部54中,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相互分开,在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没有被赋予密合力(参照图4B)。因此,如图4A所示,疏卷部54形成为比密卷部52容易向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弯曲。另外,疏卷部54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间隔不必须是恒定的,可以根据部位而或大或小。并且,疏卷部54形成为不仅相对于密卷部52、即使相对于后述的密合力的变化部56也容易相对于长度轴L弯曲。
各疏卷部54具有弹簧特性。因此,各疏卷部54发挥想要使各疏卷部54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的适当的弹性。然而,与密卷部52不同,在各疏卷部54中,没有赋予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因此,各疏卷部54的弹性比密卷部52低。
如图2至图4B所示,密卷区域44在其基端部的位置具有密卷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相对于密卷部52发生变化的密合力的变化部56。变化部56的前端(与挠性管26的前端26a相距距离Lb的位置)与最基端的疏卷部54的基端连续配设。变化部56的基端(与挠性管26的前端26a相距距离La的位置)与第二疏卷区域46的前端连续配设。变化部56的全长被规定为La-Lb。
另外,关于螺旋管32,可以由一个线状部件32a一体地形成密卷区域44的密卷部52、疏卷部54以及变化部56、进而第二疏卷区域46。或者也可以是,例如通过焊接等将一体地形成密卷区域44中的密卷部52和疏卷部54的第一螺旋管、形成密卷区域44的变化部56的第二螺旋管以及形成第二疏卷区域46的第三螺旋管中的各线状部件32a接合来形成一个螺旋管32。
变化部56形成为被赋予使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为密合状态的初始张力。因此,变化部56被赋予了使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
如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变化部56中,使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减小。具体而言,变化部5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62a,其将与密卷部52相同的、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保持为恒定;第二部分62b,其将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以比第一部分62a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以及第三部分62c,其将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以比第二部分62b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变化部56在其第一部分62a与第二部分62b之间具有第一降低部64a,该第一降低部64a使第一部分62a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二部分62b的密合力。变化部56在其第二部分62b与第三部分62c之间具有第二降低部64b,该第二降低部64b使第二部分62b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三部分62c的密合力。变化部56在其第三部分62c与第二疏卷区域46之间具有第三降低部64c,该第三降低部64c使第三部分62c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二疏卷区域46的密合力。虽然后面描述,但在第二疏卷区域46中,为了使线状部件32a之间分开而使密合力为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降低部64a、第二降低部64b以及第三降低部64c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分别优选在数毫米以内。由于第一降低部64a、第二降低部64b以及第三降低部64c比其他部位短,因此在图4B中使用纵线记载。这样,使第一降低部64a、第二降低部64b以及第三降低部64c的密合力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在较小的范围内降低。但是,该第一降低部64a、第二降低部64b以及第三降低部64c的降低量分别比密卷部52与疏卷部54之间的降低量小。
第一部分62a、第二部分62b、第三部分62c以及变化部56的长度、第一部分62a、第二部分62b、第三部分62c的相对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并且,第一降低部64a、第二降低部64b以及第三降低部64c的大小(下降幅度)没有特别限定。这样的部分和降低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这样,在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中,随着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使密合力从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密合力的状态阶段性地降低以接近第二疏卷区域46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
第一疏卷区域42和第二疏卷区域46优选与密卷区域44的疏卷部54同样地形成。即,在第一疏卷区域42和第二疏卷区域46中,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以适当的节距分开。在第一疏卷区域42和第二疏卷区域46中,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相互分开,在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没有赋予密合力(参照图4B)。因此,第一疏卷区域42和第二疏卷区域46与疏卷部54同样地形成为相对于密卷部52和变化部56容易弯曲,在被从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施加了外力时,比对密卷区域44施加外力时容易弯曲,弹性比密卷区域44低。
外皮36例如由抑制长度轴L方向的伸缩的适当的树脂材料通过挤出成型等形成为筒状。外皮3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是能够适当设定的。形成外皮36的树脂材料优选由具有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且能够耐得住反复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素材形成,并且优选具有电绝缘性(非导电性)。
外皮36在螺旋管32的整个长度范围包覆螺旋管32的外侧。而且,外皮36规定挠性管26的长度。这里,设外皮3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在从其前端到基端的范围内是恒定的。
利用外皮36规定了挠性管26的全长Lo,抑制了螺旋管32的全长Lo变化。假定螺旋管32的全长不变化,在从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对密卷区域44施加外力时,密卷区域44主要以疏卷部54作为缓冲部进行弯曲。即,能够减小疏卷部54的线状部件32a之间的间隙,使密卷部52在适当的位置弯曲。
在利用外皮36维持着挠性管26的全长Lo的状态下,在密卷区域44弯曲时,疏卷部54吸收螺旋管32的轴向上的、伴随着密卷部52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的、螺旋管32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因此,密卷区域44的疏卷部54抵消了螺旋管32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因此,在密卷区域44中,除了密卷部52之外还存在疏卷部54,由此能够在维持了相对于疏卷部54具有较高的弹簧特性的密卷部52的特性的状态下平滑地弯曲。而且,尤其是,能够借助密卷部52的基于密合力的弹性,在利用外皮36维持了全长的状态下使密卷区域44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当然,不仅在外力施加于密卷区域44的密卷部52时,在外力施加于疏卷部54时,密卷区域44也以被施加了该外力的疏卷部54自身和其他疏卷部54为缓冲部进行弯曲。另外,第一和第二疏卷区域42、46也能够与密卷区域44的疏卷部54同样地作为缓冲部。
而且,通过螺旋管32的第一疏卷区域42与第一疏卷区域42的外侧的外皮3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一挠性部72。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中的密卷部52和疏卷部54与密卷区域44的外侧的外皮3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二挠性部74。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中的变化部56与密卷区域44的外侧的外皮3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三挠性部76。通过螺旋管32的第二疏卷区域46与第二疏卷区域46的外侧的外皮3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四挠性部78。
这里,如图4A所示,可以认为,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第一疏卷区域42与外皮36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一挠性部72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第一疏卷区域42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
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中的密卷部52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之和、或者疏卷部54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之和。即,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能够是密卷区域44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中的密卷部52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或者疏卷部54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即,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能够是密卷区域44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微观上看,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根据具有密卷部52的位置或具有疏卷部54的位置而不同。另一方面,宏观上看,即当考虑在密卷区域44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第二挠性部74整体时,其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插入设备10的用户在使用挠性管26时,能够将其作为像后者那样发挥作用的器具进行使用。这是因为与密卷部52相比,疏卷部54的长度较短。
可以认为,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三挠性部76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
即,第三挠性部7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82a,其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第二部分82b,其比第一部分82a容易弯曲、弹性低,但保持适当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以及第三部分82c,其比第二部分82b容易弯曲、弹性低,但保持适当的弯曲难度和弹性。第三挠性部76在其第一部分82a与第二部分82b之间具有第一降低部84a,该第一降低部84a使第一部分82a的弯曲难度和弹性降低至第二部分82b的弯曲难度和弹性。第三挠性部76在其第二部分82b与第三部分82c之间具有第二降低部84b,该第二降低部84b使第二部分82b的弯曲难度和弹性降低至第三部分82c的弯曲难度和弹性。第三挠性部76在其第三部分82c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具有第三降低部84c,该第三降低部84c使第三部分82c的弯曲难度和弹性降低至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和弹性。
这里,除了图4A之外还参照图4B。微观上看,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根据具有第一部分62a的位置(第一部分82a)、或具有第二部分62b的位置(第二部分82b)、或具有第三部分62c的位置(第三部分82c)而不同。因此,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以从其前端朝向基端阶段性地降低的方式变化。另一方面,宏观上看,即当考虑在变化部56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第三挠性部76整体时,其弯曲难度和弹性从其前端朝向基端大致线性地降低。插入设备10的用户在使用挠性管26时,能够将其作为像后者那样发挥作用的器具进行使用。这是因为第三挠性部76自身的长度与第二挠性部74和第四挠性部78相比形成得比较短,而且与第一至第三部分62a、62b、62c相比,第一至第三降低部64a、64b、64c的长度较短,而且各降低部64a、64b、64c的降低量较小。
可以认为,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第二疏卷区域46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四挠性部78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螺旋管32的第二疏卷区域46与外皮36的弹性之和。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
第一挠性部72和第四挠性部78形成为比较容易弯曲。第一挠性部72比第二挠性部74容易弯曲。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比第二挠性部74容易弯曲并且比第四挠性部78难弯曲。即,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形成有具有两者的弯曲难/易度之间的弯曲难/易度的第三挠性部76。这样,在第三挠性部76中,随着沿着长度轴L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使弯曲难/易度从第二挠性部74接近第四挠性部78。并且,在第三挠性部76中,随着沿着长度轴L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使弹性从第二挠性部74接近第四挠性部78。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的作用进行说明。
插入设备10的用户对把持部14进行把持,且对挠性管26中的例如第二挠性部74和/或第三挠性部76进行把持。而且,按照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挠性管26的顺序将插入部12向例如大肠那样的适当弯曲且狭窄的管路内等的孔内插入。用户一边操作旋钮16a、16b使弯曲部24适当弯曲一边逐渐将把持位置改变到挠性管26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
第一挠性部72比第二挠性部74容易弯曲。第二挠性部74虽然比第一挠性部72难弯曲,但其弯曲难度是能够借助从大肠的管路的屈曲部的内周面(内壁)受到的外力等而弯曲的程度。
例如在插入部12被从大肠等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口部(肛门)向里侧(大肠的深部)插入时,从偏离沿着挠性管26的长度轴L的方向的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从管路的内周面(内壁)对第一挠性部72和第二挠性部74施加外力(包含重力)。在所施加的外力比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72不挠曲,维持直线状态。同样地,在所施加的外力比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二挠性部74不挠曲,一边维持直线状态一边被向管路内插入。
当从管路的内周面被施加的外力(包含重力)超过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时,第一挠性部72从大致直线状态开始挠曲。即,第一挠性部72从大致直线状态弯曲。
例如在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被插入到从肛门到大肠的深部的范围内的部位等管路内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72沿着管路的内周面适当地弯曲。而且,第二挠性部74也由于被施加从管路的内周面受到的超过弯曲难度的外力而弯曲。因此,包含第一和第二挠性部72、74在内的插入部12沿着大肠那样的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屈曲而弯曲。
第二挠性部74具有比第一挠性部72高的弹性。第二挠性部74易于借助其弹性而使其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因此,第二挠性部74在第一挠性部72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利用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将管路的屈曲部位调节为大致直线状。此时,在第二挠性部74弯曲后,将插入部12稍微拔出以减小施加于第二挠性部74的外力。而且,更容易发挥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因此,例如将S状结肠等弯曲半径较小的管路调节为大致直线状。此时,由于第一挠性部72也具有弹性,因此恢复成大致笔直。而且,大致直线状的挠性管26容易在大致直线状的管路中前进。因此,能够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的深部插入。
而且,按照第一挠性部72、第二挠性部74的顺序适当地弯曲,在超过了屈曲位置后,利用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使管路成为大致直线状,由此,能够防止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或者挠性管26的前端26a按压大肠的内壁面的所谓的粘附(stick)现象。
这样,插入部12的挠性管26的第一和第二挠性部72、74与从管路的内周面施加的外力对应地适当地弯曲,一边利用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反复将管路调节为大致直线状,一边使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向里侧移动。
假设在将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插入到了管路内的里侧时,挠性管26的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b(参照图3至图4B)的位置)位于比管路的口部(肛门)靠近前侧(体外)的位置。尤其是,假设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于管路的口部(肛门)的附近。在患部存在于管路的更里侧的情况下,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将插入部12压入管路,使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向管路的更里侧移动。此时,通过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挠性管26的弯曲难度(硬度)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的边界和第三挠性部76与第四挠性部78的边界平缓地变化。即,通过第三挠性部76的各第一至第三降低部84a、84b、84c,使沿着长度轴L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的弯曲难度之差(变化)平缓。因此,抑制了在第二挠性部74的位于最基端的密卷部52处直接连接有第四挠性部78的情况那样的产生沿着长度轴L的弯曲难度的急剧的差的情况。
因此,极力抑制了在从挠性管26的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置到挠性管26的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中折、挠曲。此时,在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由于存在第三挠性部76,因此,与在第二挠性部74的位于最基端的密卷部52处直接连接有第四挠性部78的情况相比,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中的用户所把持的位置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之间的力的传递良好地进行。即,用户沿着长度轴L压入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的作业的力被可靠地从该位置通过第三挠性部76、第二挠性部74传递到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
因此,通过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配设有第三挠性部76,即使在挠性管26的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置到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被施加沿着长度轴L前进的力,也抑制了该部位的挠曲(中折)。因此,插入设备10的用户使用右手进行保持的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的操作力量易于从该保持的位置传递到挠性管26的前端26a(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易于将挠性管26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换言之,易于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这样,第三挠性部76作为力传递部和挠曲抑制部发挥功能。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可知以下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挠性管26具有:螺旋管32,其在密卷区域44的最基端侧的疏卷部54与第二疏卷区域46之间具有密合力变化部56,该密合力变化部56使沿着长度轴L比该密合力变化部56的前端侧靠基端侧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比密卷部52的密合力减小;以及外皮36,其包覆该螺旋管32的外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的基端位置形成有第三挠性部76,该第三挠性部76配置有变化部56,使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的弯曲难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从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逐渐向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变化。
因此,比起在第二挠性部74的位于最基端的密卷部52处直接配置有第四挠性部78,利用第三挠性部76使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的弯曲难度的变化(差)平缓。此时,在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将插入部12即挠性管26在管路内压入到了管路的里侧时,能够将该力可靠地朝向挠性管26的前端26a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在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将插入部12即挠性管26在管路内压入到了管路的里侧时,第四挠性部78的前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之间的第三挠性部76的挠曲(中折)和第四挠性部78的前端部自身的挠曲(中折)。
因此,通过利用具有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第三挠性部76来调节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的部位的弯曲难度,能够更容易地传递相对于管路的、从挠性管26的第三和/或第四挠性部76、78朝向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的压入力。
并且,通过将具有密卷区域44的第二挠性部74配置于挠性管26的前端部侧,能够对相对于管路的外力发挥良好的弯曲性并且发挥良好的弹性。因此,在插入部12的挠性管26沿着大肠那样的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屈曲而弯曲并且第二挠性部74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能够利用挠性管26的弹性(弯曲的挠性管26想要恢复成直线状的性质)将屈曲部位调节为大致直线状并向深部插入。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挠性管26与弹性较低的挠性管相比,在插入时容易使管路大致直线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相对于例如大肠等曲折的管路内等的狭窄的孔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等的狭窄的孔内的状态向其里侧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但是,大肠是较长且屈曲多的脏器。因此,为了将插入设备10的插入部12向大肠插入,需要挠性管26沿着肠的屈曲而弯曲。但是,仅沿着屈曲压入而插入的话,也可能会使大肠过伸展从而插入屈曲较多的大肠直至盲肠花费时间,或者在大肠的伸展较大的情况下无法插入到盲肠。
因此,作为将插入部12向大肠插入的手术,如下进行:在越过了大肠的屈曲后,利用挠性管26的弹性(弯曲的挠性管26想要恢复成直线状的性质)将大肠的屈曲部调节为大致直线状进行插入。因此,为了使插入部12容易朝向大肠插入,用于将大肠调节为大致直线状的弹性较高(较强)的挠性管26是有效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挠性管26的密卷区域44中,沿着长度轴L对螺旋管3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赋予初始张力(密合力),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更容易朝向大肠插入。
另外,螺旋管32与外皮36的弯曲难度的关系是能够适当设定的。即,可以使外皮36比螺旋管32难弯曲(硬),也可以使外皮36比螺旋管32容易弯曲。并且,虽然后面描述,但也可以使外皮36的弯曲难度沿着长度轴L部分变更。
接下来,使用图5A和图5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这里,对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5B所示,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中的前端具有第一部分162a,该第一部分162a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在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中具有第二部分162b,在该第二部分162b中从其前端朝向基端,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线性地降低。这里,第二部分162b是使变化部56的弯曲难度线性地降低的降低部。即,变化部56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逐渐降低。此时,在变化部56的最基端的位置具有第三部分162c,该第三部分162c具有与第二疏卷区域46相同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即,变化部56的最基端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相互抵接,但没有被施加密合力。
而且,如图5A所示,第三挠性部7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182a,其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第二部分182b,其使弯曲难度比第一部分182a线性地降低;以及第三部分182c,其弯曲难度与在第二疏卷区域46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一致。即,这里,第二部分182b是使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线性地降低的降低部。
因此,这样的具有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在其前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一致,在其基端与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一致。这样,通过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8之间具备具有它们之间的弯曲难度的第三挠性部76,比起在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直接配置第四挠性部78,使弯曲难度的变化(差)平缓。
因此,能够防止在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将插入部12即挠性管26在管路内压入到了管路的里侧时,第四挠性部78的前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之间的第三挠性部76的挠曲(中折)和第四挠性部78的前端部自身的挠曲(中折)。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供相对于例如大肠等曲折的管路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的状态向管路内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另外,这里,以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变化部56的第二部分162b的密合力线性地降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当然也可以是,例如使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曲线地降低。
接下来,使用图6A和图6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6B所示,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中的前端侧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变化部56中的前端部具有第一部分262a,在该第一部分262a中维持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恒定的状态。变化部56中的基端侧具有第二部分262b,在该第二部分262b中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朝向基端而线性地降低。这里,第二部分262b是使变化部56的弯曲难度线性地降低的降低部。即,变化部56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逐渐降低。此时,在变化部56的最基端的位置具有与第二疏卷区域46相同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即,变化部56的最基端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相互抵接,但没有被施加密合力。
而且,如图6A所示,这样的具有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第三挠性部7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282a,其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以及第二部分282b,其使弯曲难度比第一部分282a线性地降低而与在第二疏卷区域46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一致。即,这里,第二部分282b是使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线性地降低的降低部。
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提供相对于例如大肠等曲折的管路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的状态向管路内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另外,像在第一变形例中说明那样,第二部分262b当然也可以使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曲线地降低。
接下来,使用图7A和图7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7B所示,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中的前端侧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变化部5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362a,其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第二部分362b,其使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以比第一部分362a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以及第三部分362c,其使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以比第二部分362b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变化部56在其第一部分362a与第二部分362b之间具有第一降低部364a,在该第一降低部364a中使第一部分362a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二部分362b的密合力。变化部56在其第二部分362b与第三部分362c之间具有第二降低部364b,在该第二降低部364b中使第二部分362b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三部分362c的密合力。变化部56在其第三部分362c与第二疏卷区域46之间具有第三降低部364c,在该第三降低部364c中使第三部分362c的密合力降低至第二疏卷区域46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
而且,如图7A所示,第三挠性部7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恒定部分382a,其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第一变化部分384a,其使弯曲难度比第一恒定部分382a线性地降低;第二恒定部分382b,其具有与第一变化部分384a的基端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第二变化部分384b,其使弯曲难度比第二恒定部分382b线性地降低;第三恒定部分382c,其具有与第二变化部分384b的基端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以及第三变化部分384c,其使弯曲难度比第三恒定部分382c线性地降低。即,这里,第一至第三变化部分384a、384b、384c是使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降低的降低部。
因此,这样的具有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在其前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一致,在其基端与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一致。
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像在第一实施方式或者上述的变形例中说明那样提供相对于例如大肠等曲折的管路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的状态向管路内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接下来,使用图8A和图8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8B所示,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具有在图7B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一部分362a、第二部分362b、第一降低部364a以及第二降低部364b。即,本变形例的变化部56的密合力恒定的部分的区域的数量和使密合力降低的部分的区域的数量与第三变形例不同。
这样,在变化部56中,随着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使密合力从具有与密卷部52相同的密合力的状态阶段性地降低以接近第二疏卷区域46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
在对这样的螺旋管32的外侧包覆了弯曲难度沿着长度轴L恒定的外皮36时,在第三挠性部76中,随着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使弯曲难度从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阶段性地降低而容易弯曲以接近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
像以上说明那样,变化部56的螺旋管32的降低部的区域的数量和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恒定的部分的区域的数量是能够适当设定的。
接下来,使用图9A和图9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作为图5A和图5B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调节外皮36的弯曲难度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本变形例当然也可以作为图4A和图4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图6A至图8B所示的各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如图9A所示,关于本变形例的外皮36,在第一和第二挠性部72、74中弯曲难度是恒定的,但在第三挠性部76中使弯曲难度沿着长度轴L变化。即,本变形例的外皮36在第三挠性部76(至少,距离前端26a长度Lb与距离前端26a长度La之间的范围)中具有调节其弯曲难度(弯曲易度)的调节部190。具体而言,外皮36在变化部56与疏卷区域46的边界的外侧具有调节部190,该调节部190调节挠性管26的弯曲易度。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使第三挠性部76不仅包含变化部56,也包含第二疏卷区域46的前端部。
在本变形例中,调节部190具有:上升部192,其伴随着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密合力朝向基端侧逐渐降低而使外皮36自身的弯曲难度上升;以及降低部194,其使外皮36自身的弯曲难度朝向基端侧而逐渐降低(朝向基端侧而逐渐容易弯曲)。
调节部190中的例如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侧的外皮36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难弯曲。另一方面,调节部190中的第三挠性部76的基端侧的外皮36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容易弯曲。调节部190的上升部192与降低部194的边界是拐点196。
而且,如图9A所示,本变形例的第三挠性部76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部分482a,其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相同的弯曲难度;第二部分482b,其弯曲难度比第一部分482a线性地降低;第三部分482c,其利用外皮36的拐点196使该第三部分482c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弯曲难度变化;以及第四部分482d,其弯曲难度比第三部分482c线性地降低。这里,使第四部分482d的倾斜比第二部分482b的倾斜平缓。
即,外皮36的调节部190与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协同动作来调节使在变化部56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弯曲难度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降低的比例,使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接近在疏卷区域46上包覆了外皮36的其他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
通过利用调节部190来调节第二挠性部74的螺旋管32的变化部56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和外皮36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能够使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与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的边界附近的弯曲难度之差进一步平缓。因此,能够抑制第三挠性部76自身的挠曲和第四挠性部78的前端部的挠曲。
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提供相对于例如大肠等曲折的管路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的状态向管路内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接下来,使用图10A至图10C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包含各变形例在内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极力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除了具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变化部(第一变化部)56之外还具有另外的第二密合力变化部58。在最前端的密卷部52的前端侧配置有疏卷部(第二疏卷部)54,在其前端侧配置有第二变化部58。在第二变化部58的前端侧连续配置有第一疏卷区域42。
第二变化部58位于密卷区域44中的前端侧。具体而言,在第二变化部58与第一变化部56之间配置有至少一个的密卷部52和至少两个的疏卷部54。至少一个的密卷部52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优选比第二密合力变化部58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长。
另外,如图10A所示,使在沿着长度轴L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c(<Lb<La<Lo)的位置具有第二变化部58的前端,在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d(Lc<Ld<Lb<La<Lo)的位置具有第二变化部58的基端。
而且,如图10B所示,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4中的第二变化部58和密卷区域44的外侧的外皮3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五挠性部76a。第五挠性部76a形成于第一挠性部72与第二挠性部74之间。
如图10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变化部56相反,第二变化部58中的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变大。具体而言,第二变化部58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上升部66a,在该第一上升部66a中,密合力从第一疏卷区域42的密合力(使密合力为0的状态)上升;第一部分68a,其将利用第一上升部66a使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上升但比密卷部52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第二上升部66b,其使第一部分68a的密合力上升;第二部分68b,其将利用第二上升部66b使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上升但比密卷部52低的状态保持为恒定;第三上升部66c,其使第二部分68b的密合力上升;以及第三部分68c,其具有利用第三上升部66c上升了的与密卷部52相同的密合力。
这样,在螺旋管32的第二变化部58中,随着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使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阶段性地上升以接近在其基端具有与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相同的密合力的状态。
因此,如图10B所示,在这样的螺旋管32上包覆了外皮36的挠性管26的第五挠性部76a具有:第一上升部86a,其在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c的位置与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d的位置之间,使弯曲难度和弹性从在疏卷部54上包覆了外皮36的状态下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上升;第一部分88a,其将利用第一上升部86a上升后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保持为恒定;第二上升部86b,其使第一部分88a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上升;第二部分88b,其将利用第二上升部86b上升后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保持为恒定;第三上升部86c,其使第二部分88b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上升至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的状态下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以及第三部分88c,其将利用第三上升部86c上升后的弯曲难度和弹性保持为恒定,具有与在密卷部52上包覆了外皮36的部分相同的弯曲难度和弹性。
这样,在第五挠性部76a中的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c的位置与距离挠性管26的前端26a长度Ld的位置之间的位置,随着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使弯曲难度和弹性逐渐接近第二挠性部74。即,随着从第五挠性部76a的前端朝向基端,其弹性逐渐变大。
另外,当然可以像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调节部190那样调节第五挠性部76a的外皮3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即,当然也可以是,外皮36和第二变化部58协同动作来调节第五挠性部76a的弯曲难度和弹性。
并且,由于在包含各变形例在内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挠性部74的构造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这里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的作用进行说明。
插入设备10的用户把持挠性管26中的第五挠性部76a和/或第二挠性部74。而且,按照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挠性管26的顺序将插入部12向例如从肛门到大肠的横结肠的范围内的那样的适当的弯曲且狭窄的管路内插入。用户将把持位置逐渐改变到挠性管26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并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
随着插入部12被向管路内插入,从偏离沿着挠性管26的长度轴L的方向的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从管路的内周面对第一挠性部72、第五挠性部76a、第二挠性部74施加外力(包含重力)。在施加于第五挠性部76a的外力比第五挠性部76a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五挠性部76a不挠曲,维持直线状态。
当从管路的内周面被施加的外力(包含重力)在第五挠性部76a的弯曲难度以上时,第五挠性部76a从大致直线状态开始挠曲。即,第五挠性部76a从大致直线状态弯曲。由于第二挠性部74形成为借助来自大肠那样的管路的外力而适当地弯曲并且第五挠性部76a形成为易于接着第一挠性部72而弯曲,因此防止了对大肠施加过大的负荷。而且,在第五挠性部76a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难弯曲,利用第五挠性部76a使第一挠性部72与第二挠性部74之间的弯曲易度之差平滑。因此,在第一挠性部72由于外力而弯曲情况下,第五挠性部76a也容易由于外力而弯曲。
并且,第五挠性部76a具有比第一挠性部72高的弹性。因此,第五挠性部76a比第一挠性部72容易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即,借助对第五挠性部76a的密卷区域44的线状部件32a彼此施加的密合力,即使在第五挠性部76a中的任何位置弯曲,也容易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例如在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被向从肛门到大肠的深部的范围内的部位等管路内插入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72容易弯曲,因此易于沿着管路的内周适度地弯曲。因此,包含第一挠性部72、第五挠性部76a以及第二挠性部74在内的插入部12沿着大肠那样的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屈曲而弯曲。并且,第五挠性部76a和第二挠性部74易于借助弹性而使其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因此,在第一挠性部72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利用第五挠性部76a的弹性和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将屈曲部位调节为大致直线状。因此,能够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的深部插入。
而且,第五挠性部76a使其弯曲难度从第一挠性部72向第二挠性部74平缓地变化。因此,在用户把持着第二挠性部74而将插入部12的前端向大肠的里侧压入时,作用于第二挠性部74的力通过第五挠性部76a可靠地传递给第一挠性部72。此时,如果超过弯曲难度的外力作用于第五挠性部76a,则第五挠性部76a适当地弯曲。
同样地,在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而将插入部12的前端向大肠的里侧压入时,作用于第三挠性部76和/或第四挠性部78的力通过第三挠性部76、第二挠性部74、第五挠性部76a可靠地传递给第一挠性部72。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可知以下内容。
通过在第一挠性部72的基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前端之间连续地配置第五挠性部76a,消除了第一挠性部72的基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前端之间的弯曲难度的急剧的变化。因此,在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沿着管路向里侧插入时,挠性管26在第一挠性部72与第二挠性部74的边界附近适当地弯曲,从而能够极力防止对管路施加负荷。并且,借助第五挠性部76a和第二挠性部74所具有的弹性易于使屈曲的管路恢复成大致笔直。因此,易于在第一挠性部72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利用第五挠性部76a的弹性和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将屈曲部位调节为大致直线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的深部插入。
另外,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挠性部76a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与第三挠性部76相反地使弯曲难度阶段性地上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当然可以使第五挠性部76a的弯曲难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线性地上升。并且,第一至第三上升部86a、86b、86c分别急剧地上升,但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增加上升部的数量以使弯曲难度更平滑地上升。
至此,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的实施。
标号说明
L:长度轴;10:插入设备;26:挠性管;26a:前端;26b:基端;32:螺旋管;32a:线状部件;36:外皮;42:第一疏卷区域;44:密卷区域;46:第二疏卷区域;52:密卷部;54:疏卷部;56:密合力变化部;62a:第一部分;62b:第二部分;62c:第三部分;64a:第一降低部;64b:第二降低部;64c:第三降低部;72:第一挠性部;74:第二挠性部;76:第三挠性部;82a:第一部分;82b:第二部分;82c:第三部分;84a:第一降低部;84b:第二降低部;84c:第三降低部。
Claims (10)
1.一种挠性管,其具有:
螺旋管,其由前端和基端规定了长度轴并且具有密卷区域和疏卷区域,所述密卷区域具有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为密合状态的部分,在所述疏卷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相互分开;以及
筒状的外皮,其在所述螺旋管的整个长度范围包覆所述螺旋管的外侧,规定所述螺旋管的长度,
其中,所述密卷区域在所述密卷区域的基端侧具有:
密卷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
疏卷部,其配设于所述密卷部的基端侧,在所述疏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沿着所述长度轴分开;以及
变化部,其配设于所述疏卷部的基端侧,在所述变化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使所述线状部件彼此密合并且使沿着所述长度轴比该变化部的前端侧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的密合力比所述密卷部的密合力减小,
所述疏卷区域沿着所述长度轴与所述变化部的基端侧连续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在所述变化部与所述疏卷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侧具有调节部,该调节部调节所述挠性管的弯曲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在所述密卷区域中,在所述密卷部的前端侧配设有:
与所述疏卷部不同的其他疏卷部,在该其他疏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互相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分开;以及
与所述密卷部不同的其他密卷部,其与所述其他疏卷部的前端侧连续,在该其他密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互相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密合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变化部的前端部具有如下的部分:该部分具有与所述密卷部的密合力相同或比所述密卷部的密合力小的恒定的密合力,
所述变化部的基端部具有如下的部分:该部分具有比所述恒定的密合力小的密合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密卷部的沿着所述长度轴的长度比所述变化部的沿着所述长度轴的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挠性管沿着所述长度轴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依次具有:
第一挠性部,在该第一挠性部中,所述密卷部和所述疏卷部与所述外皮协同动作;
第二挠性部,在该第二挠性部中,所述变化部与所述外皮协同动作;以及
第三挠性部,在该第三挠性部中,所述疏卷区域与所述外皮协同动作,
所述第二挠性部使所述第一挠性部的基端的弯曲难度沿着所述长度轴逐渐接近所述第三挠性部的前端的弯曲难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密卷区域具有:
与所述疏卷部不同的其他疏卷部,其配设于所述密卷部的前端侧,在所述其他疏卷部中,所述线状部件彼此沿着所述长度轴分开;以及
第二密合力变化部,其配设于所述其他疏卷部的前端侧,在所述第二密合力变化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使所述线状部件彼此密合并且使该第二密合力变化部的基端侧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的密合力相对于该第二密合力变化部的前端侧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的密合力沿着所述长度轴朝向所述密卷部的密合力上升,
所述螺旋管具有第二疏卷区域,该第二疏卷区域与所述第二密合力变化部的前端侧连续配置,在所述第二疏卷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相互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密卷部的沿着所述长度轴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密合力变化部的沿着所述长度轴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在所述螺旋管与所述外皮之间配设有编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外皮的所述调节部具有上升部和降低部,该上升部随着所述螺旋管的所述变化部的密合力朝向所述基端侧逐渐降低而使所述外皮自身的弯曲难度上升,该降低部使所述外皮自身的弯曲难度朝向所述基端侧逐渐降低,所述外皮的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螺旋管的所述变化部协同动作来调节使在所述变化部上包覆了所述外皮的位置的弯曲难度从该调节部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降低的比例,使在所述密卷部上包覆了所述外皮的挠性部的弯曲难度接近在所述疏卷区域上包覆了所述外皮的其他挠性部的弯曲难度。
10.一种插入设备,其中,
该插入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44360 | 2014-12-02 | ||
JP2014-244360 | 2014-12-02 | ||
PCT/JP2015/083801 WO2016088771A1 (ja) | 2014-12-02 | 2015-12-01 | 可撓管及び挿入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3923A CN106793923A (zh) | 2017-05-31 |
CN106793923B true CN106793923B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6091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55586.4A Active CN106793923B (zh) | 2014-12-02 | 2015-12-01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07422B2 (zh) |
JP (1) | JP6064093B2 (zh) |
CN (1) | CN106793923B (zh) |
WO (1) | WO20160887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99052A1 (en) | 2003-04-01 | 2004-10-07 |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 |
WO2016088770A1 (ja) * | 2014-12-02 | 2016-06-09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可撓管及び挿入機器 |
CN106999011B (zh) * | 2015-05-18 | 2019-04-09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挠性管以及使用该挠性管的插入设备和内窥镜 |
JP7339355B2 (ja) * | 2019-10-03 | 2023-09-05 |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医療用管状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03431A (ja) * | 1981-12-12 | 1983-06-20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可撓管 |
US5549542A (en) * | 1992-11-17 | 1996-08-27 | Life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 Deflectable endoscope |
CN101370434B (zh) * | 2006-02-21 | 2010-09-08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 |
JP2007236472A (ja) * | 2006-03-06 | 2007-09-20 | Terumo Corp | カテーテル |
JP5566221B2 (ja) * | 2010-08-23 | 2014-08-0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ワイヤガイド部材 |
JP2012120573A (ja) * | 2010-12-06 | 2012-06-28 | Olympus Corp | 内視鏡 |
JP2013090717A (ja) * | 2011-10-25 | 2013-05-16 | Goodtec Co Ltd | カテーテル |
JP5907696B2 (ja) * | 2011-11-04 | 2016-04-2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
CN104023617B (zh) * | 2012-05-11 | 2016-05-18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
JP6063727B2 (ja) * | 2012-12-10 | 2017-01-1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
CN105792726B (zh) * | 2013-12-06 | 2018-04-20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 |
-
2015
- 2015-12-01 JP JP2016538823A patent/JP606409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2-01 CN CN201580055586.4A patent/CN106793923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01 WO PCT/JP2015/083801 patent/WO20160887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05-23 US US15/602,827 patent/US1010742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088771A1 (ja) | 2016-06-09 |
US10107422B2 (en) | 2018-10-23 |
US20170261136A1 (en) | 2017-09-14 |
CN106793923A (zh) | 2017-05-31 |
JP6064093B2 (ja) | 2017-01-18 |
JPWO2016088771A1 (ja) | 2017-04-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3923B (zh)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
CN107072480B (zh)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
JP2021166733A (ja) | ばねが組み込まれたカテーテル先端及びカテーテル | |
CN102770061B (zh) | 插入辅助器械和内窥镜装置 | |
KR20130111026A (ko) | 가변 유연관 및 이를 갖춘 매니퓰레이터 | |
CN107249491A (zh) | 医疗用机械手 | |
JP5885889B2 (ja) | 内視鏡 | |
ATE476215T1 (de) | Schubschlauch für stent-implantationsvorrichtung | |
CN105079939A (zh) | 导管 | |
CN106687021B (zh)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
MX2009013207A (es) | Un cateter y un metodo y un aparato para fabricar tal cateter. | |
CN104043184A (zh) | 改良的导管刚度调节系统和方法 | |
US20200016370A1 (en) | Catheter | |
JP6623462B2 (ja) | 処置具挿入補助具 | |
CN203809914U (zh) | 伸缩管 | |
CN106102663A (zh) | 支架输送系统和内窥镜系统 | |
EP4061465A4 (en) | ACTIVELY DISTRACTABLE URINARY CATHETER | |
JP6525050B2 (ja) | 処置具挿入補助具 | |
JP7126683B2 (ja) | 疑似病変を模した血管モデル | |
EP1051989A3 (en) | Ureteral catheter stent | |
KR200204357Y1 (ko) | 손가락 관절 교정용 반지 | |
PH22019000204U1 (en) | Pipe nipple | |
AU2019904394A0 (en) | An Actively Deflectable Urinary Catheter | |
JP2019157915A (ja) | 緩衝用パイプ | |
DE602005025262D1 (de) | Stent mit verkürzungsreduzierender geometri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