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7708B -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7708B
CN106707708B CN201610981958.2A CN201610981958A CN106707708B CN 106707708 B CN106707708 B CN 106707708B CN 201610981958 A CN201610981958 A CN 201610981958A CN 106707708 B CN106707708 B CN 1067077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ody
middle transfer
image forming
hardnes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819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07708A (zh
Inventor
吉田英一
坂本定章
铃木崇之
福田伊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707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7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07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77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对于具有凹凸的纸即使反复使用,开裂、切削的产生也少、能够将优异的二次转印图像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另外,提供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特征在于,为在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单元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MPa的范围内,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对于具有凹凸的纸即使反复使用,开裂、切削的发生也少、能够将优异的二次转印图像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高速进行图像形成、得到高品质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有经过下述工序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方法:通过利用显影辊向静电潜像负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供给的调色剂来进行显影、将形成了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体等的构件而转印到纸等的转印材料上。
对于该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要求从静电潜像负载体到中间转印体的、及、从中间转印体到转印材料的良好的调色剂转印性、和将转印后的残存调色剂干净地除去的清洁性能。
在近年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各种转印材料,不仅是普通纸、OA专用纸,而且要求向厚纸、涂布纸、进而在表面具有凹凸的纸(以下也称为“凹凸纸”。)等的纸的种类的应对。特别是在表面实施了压花加工的凹凸纸,由于其独特的质感,因此在名片、印刷物的封面等中使用增多。
为了在厚纸、凹凸纸形成良好的2次转印图像,作为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考虑能够吸收被转印体(记录纸)的厚度、凹凸的中间转印带的使用。例如,通过使中间转印带具有弹性,对于厚纸、凹凸纸,中间转印带面进行追随、可以期待转印性的改善。
但是,就弹性体而言,由于表面柔软、摩擦性高,因此如果使用凹凸纸进行多张的打印,表面切削而无法得到期待的效果。作为其对策,已知提高中间转印带面的弹性层的硬度、在弹性层表面设置涂层这样的对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如果提高弹性层的硬度,则凹凸纸转印性降低。另外,如果涂层过硬,则在复印机内的弯曲部开裂,在半色调这样的低浓度图像处开裂的部位以条纹状脱落。如果相反使其变软,则存在被与中间转印带滑动的感光体、清洁系统切削、转印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状况而完成,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对于具有凹凸的纸即使反复使用,开裂、切削的发生也少、能够将优异的二次转印图像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另外,提供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于上述问题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具有弹性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满足某特定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则不发生开裂、切削,能够确保对于具有凹凸的纸的转印性,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的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手段而得到解决。
1.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被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单元(手段)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MPa的范围内,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
2.第1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转印体具有基材层、弹性层及表面层。
3.第1项或第2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层含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与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共聚物。
4.第1项-第3项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为4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
5.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被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工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作为上述中间转印体,使用第1项-第4项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手段,能够提供对于具有凹凸的纸即使反复使用,开裂、切削的发生也少、能够将优异的二次转印图像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另外,能够提供具备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对于本发明的效果的显现机理乃至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但推测如以下所述。
一般而言如果硬度高,则难以切削,但容易开裂。但是,如果在弹性层上设置表面层、在维持中间转印体表面的硬度的同时降低弹性模量,则能够实现难以切削、难以开裂的状态。推测这是因为:通过降低弹性模量,在施加了应力时,通过进行变形而应力分散,能够防止开裂。另外,推测:通过使万能硬度成为0.5~2.0MPa,由于二次转印压料部的应力,弹性层进行变形、追随于纸,因此向凹凸纸的转印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中间转印体的层构成的一例的概念剖面图。
图2为表示利用纳米压痕法的测定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为用纳米压痕法所得到的典型的载荷-位移曲线。
图4表示压头与试样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可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剖面构成图。
符号的说明
70 中间转印体
701 基材层
702 弹性层
703 表面层
31 换能器
32 90° Cube Corner Tip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就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单元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MPa的范围内,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该特征是上述的1-5的方面所涉及的发明共同的技术特征。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从转印性和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中间转印体具有基材层、弹性层和表面层。另外,从弹性变形量调节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表面层含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与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共聚物。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上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为4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由此,得到塑性变形抑制的效果。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优选使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对本发明及其构成要素、以及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应予说明,本申请中“~”以包含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含义来使用。
《中间转印体的概要》
就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而言,其特征在于,是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单元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MPa的范围内,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层构成优选在基材层上具有弹性层及表面层的构成。
图1为表示中间转印体的层构成的一例的概念剖面图。
在图1中,70表示中间转印体,701表示基材层,702表示弹性层。703表示表面层。特别是从能够独立地控制中间转印体表面的硬度、弹性模量考虑,优选这样在基材层上依次具有弹性层和表面层的构成。
中间转印体的厚度可根据其使用目的等来适当地确定,一般地优选满足强度、柔软性等的机械特性的150~500μm,更优选200~400μm的范围内。
就中间转印体的形状而言,环状结构的中间转印带具有不存在重叠引起的厚度变化、可以使任意的部分作为带旋转的开始位置、可以省略旋转开始位置的控制机构的优点等,优选。
应予说明,在本发明中,所谓表面,是指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的面。
另外,作为凹凸纸,可以优选地应用具有实施了压花加工等的凹凸大的表面形状、作为单位重量为150~300gsm的范围内的用纸。
首先,对本发明涉及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及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进行说明。
《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GPa,优选为200~300GPa的范围内。另外,中间转印体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述那样维持中间转印体的最表面的硬度、且使弹性模量降低到特定的范围内、而且设为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能够实现弹性层变形、改善对于凹凸纸的追随性、并且即使反复使用,开裂、切削的发生也少的中间转印体。
就利用纳米压痕法的硬度的测定方法而言,可以使用微小的金刚石压头对薄膜施加载荷、然后一边卸载一边测定载荷与压入深度(位移量)的关系、由其测定值来得到。
特别是对于1μm以下的薄膜的测定,具有不易受到基材的物性的影响、另外在压入时薄膜难以发生开裂这样的特征。一般在非常薄的薄膜的物性测定中使用。
图2为表示利用纳米压痕法的测定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该测定装置可以使用换能器31和90° Cube Corner Tip压头32,一边施加μN级的载荷一边以纳米的精度测定位移量。在该测定中可以使用例如市售的“Triboscope”(Hysitron公司制造)。
图3表示用纳米压痕法所得到的典型的载荷-位移曲线。
图4表示压头与试样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
(硬度的测定)
用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H由下述式(1)来求出。
式(1)
H=Pmax/A
其中,P为对压头施加了的最大载荷,A为此时的压头与试样间的接触投影面积。
接触投影面积A可以使用图4中的hc来由下述式(2)表示。
式(2)
A=24.5hc2
其中,hc如图4中所示那样由于接触点的周边表面的弹性凹陷,变得比全体的压入深度h浅,由下述式(3)表示。
式(3)
hc=h-hs
其中hs为弹性产生的凹陷的量,由压头的压入后的载荷曲线的斜率(图4的斜率S)和压头形状,由下述式(4)
式(4)
hs=ε×P/S
表示。
其中,ε为与压头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90° Cube Corner Tip压头,为0.75。
使用这样的测定装置,能够测定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硬度。
(弹性模量的测定)
用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弹性模量E,能够由下述式(5)求出。
式(5)
E=π1/2·S/(β·2·A1/2)
S为接触刚性,A为接触投影面积,β为由压头的形状所确定的常数。对于四角锥压头,为β=1.012。
就接触刚性S而言,可以对微小的金刚石压头施加了载荷后一边卸载一边测定载荷与压入深度(位移量)的关系、由其斜率来求出(参照图3。)。
(测定条件)
测定机:Triscope(Hysitron公司制造)
测定压头:90° Cube Corner Tip压头
测定环境:20℃、60%RH
测定试样:将中间转印体切断为5cm×5cm的大小来制作测定试样
最大载荷设定:30μN
压入速度:以用5秒达到最大载荷25μN的速度、与时间成比例地施加加重
应予说明,测定是对各资料都随机地测定10点、将其平均值作为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
《万能硬度》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万能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
所谓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一边对压头施加载荷一边压入测定对象物,由此作为下述式(6)
式(6)
万能硬度=(试验载荷)/(试验载荷下的压头的与测定对象物的接触表面积)
而求出,单位用MPa(N/mm2)表示。该万能硬度的测定可以使用市售的硬度测定装置进行,例如,可以使用超微小硬度计“H-100V”(Fisher Instruments公司制造)测定。该测定装置中,将四角锥或三角锥形状的压头一边施加试验加重一边压入被测定物、从到达了所期望的深度的时刻的其压入深度求出压头与被测定物接触的表面积,由上述式(6)算出万能硬度。
测定条件
测定机:硬度计压入试验机“H-100V”(Fisher Instruments公司制造)
测定压头:Vickers压头
测定环境:20℃、60%RH
测定试样:将中间转印体切断为5cm×5cm的大小,制作测定试样
最大试验加重:2mN
加重条件:以用10sec到达最大试验加重的速度、与时间成比例地施加加重
加重蠕变时间:5秒
应予说明,测定是对各资料都随机地测定10点、将其平均值作为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
接着,对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层构成、各层的组成、中间转印体的制作方法等进行说明。
《中间转印体的层构成》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优选具有基材层、弹性层及表面层。通过形成为该层构成,容易得到满足用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塑性变形硬度和弹性模量、及万能硬度这两者的中间转印体。
以下,对构成中间转印体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层〉
对本发明涉及的基材层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材料、采用公知的形成方法来制作。
作为公知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碳酸酯、聚苯硫醚、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的树脂材料;以聚苯硫醚作为主成分的树脂等。
作为公知的形成方法,可列举出涂布将树脂溶解于溶剂的涂布液而形成的方法、将树脂直接制膜的方法,优选将树脂直接制膜的方法。
作为将树脂直接制膜来形成基材层的方法,有挤出成型、吹胀成型等。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将树脂材料和各种导电性物质熔融混炼,在挤出机的情况下将树脂挤出而冷却来成型,在吹胀法的情况下在模具内使熔融树脂为筒状、用吹风机向其中吹入空气、冷却而成型为环形带形状,由此来制作。
以下,对于使用以聚苯硫醚作为主成分的树脂的基材层、用挤出成型法制作基材层的方法具体地说明。
以聚苯硫醚作为主成分的基材层由聚苯硫醚、含有环氧基的烯烃共聚物和乙烯基系(共)聚合物构成的接枝共聚物、导电性填料和润滑材料所形成。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苯硫醚(PPS)是具有亚苯基单元与硫原子交替地排列而成的结构的热塑性的塑料。
亚苯基单元为可具有取代基的邻亚苯基单元、间亚苯基单元或对亚苯基单元,也可将它们混合。优选的亚苯基单元至少含有对亚苯基单元、其含量相对于全部亚苯基单元为50%以上。亚苯基单元特别优选只有未取代对亚苯基单元构成。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导电性填料,可以使用炭黑。作为炭黑,可以使用中性炭黑。导电性填料的使用量因使用的导电性填料的种类而不同,进行添加以使得中间转印体的体积电阻值及表面电阻值成为规定的范围即可,通常,相对于聚苯硫醚100质量份,为10~20质量份,优选为10~16质量份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润滑材料改善向中间转印体的成型加工性,例如为石蜡、聚烯烃蜡等的脂肪族烃系;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等的高级脂肪酸;该高级脂肪酸的钠盐、锂盐、钙盐等的高级脂肪酸金属盐等。这些润滑材料可单独使用,也可将2种以上并用。润滑材料的使用量相对于聚苯硫醚100质量份,0.1~0.5质量份、优选地0.1~0.3质量份的范围内是优选的。
就本发明涉及的基材层而言,可以将环状模头安装于单螺杆挤出机、将由上述的材料构成的混合物投入该挤出机中、从环状模头前端的无缝带形状的树脂排出口将熔融树脂组合物挤出、然后外插于具有冷却机构的冷却筒,由此使树脂固化而容易地成型为无缝圆筒形状。
此时,作为不使结晶化发生的办法,优选刚刚从模具将带排出后用水、空气、冷却了的金属块等进行冷却。具体地,模具使用在模具夹着绝热材料而附设的冷却筒,由此急速地吸收带的热。在冷却筒的内侧,总是使温度被调节到30℃以下的水进行循环。另外,可通过以高速牵引从模具排出的带来进行薄膜化而提高冷却速度。该情况下,牵引速度优选1m/分钟以上,特别优选2~7m/分钟的范围内。
在环状模头的直径ΦD与冷却筒的直径Φd的比值D/d为0.9~1.1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一边从环状模头将被挤出了的树脂向冷却筒外插一边通过牵引装置来进行牵引。此时,在D/d为0.9~0.98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为了使树脂沿着冷却筒,需要在从环状模头至冷却筒之间抽真空。但是,在D/d为0.99~1.0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从环状模头至冷却筒之间的抽真空地使树脂沿着冷却筒,另外,得到不发生抽真空引起的脉动、在牵引方向的膜厚变动不易发生的有利之处。
〈弹性层〉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中的弹性层可通过以热塑性弹性体(TPE)作为主成分的材料、以硫化橡胶作为主成分的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的发泡体来形成。
作为热塑性弹性体(TPE),为例如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等的苯乙烯系TPE,氨基甲酸酯系TPE(TPU)、烯烃系TPE(TPO)、聚酯系TPE(TPEE)、聚酰胺系TPE、氟系TPE、聚氯乙烯系TPE等。这些可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并用。
作为硫化橡胶,只要是硫化而显示橡胶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则并无特别限定,如果列举高分子材料的例子,可例示天然橡胶(NR)、丁二烯橡胶(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氢化NBR(H-N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异戊二烯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CR)、氯化聚乙烯(Cl-PE)、表卤醇橡胶(ECO,CO)、丁基橡胶(IIR)、乙烯丙烯二烯聚合物(EPDM)、氟橡胶、硅橡胶、丙烯酸类橡胶(ACM)等。
作为硅橡胶,例如可列举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具体地可例示信越化学工业(株)制造的、KE-106、KE1300等。
作为丁基橡胶,可列举出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
丙烯酸类橡胶为通过丙烯酸酯的聚合、或以其为主体的共聚而得到的橡胶状弹性体。
作为聚氨酯橡胶,例如可列举出主链为酯键的聚酯系聚氨酯橡胶(AU)、主链为醚键的聚醚系聚氨酯橡胶(EU)等。
作为ECO,可列举出表卤醇均聚物及表卤醇与氧化烯和/或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的共聚物。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列举出表氯醇均聚物、表溴醇均聚物、表氯醇-氧化乙烯共聚物、表氯醇-氧化丙烯共聚物、表氯醇-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共聚物、表氯醇-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共聚物、表氯醇-氧化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共聚物。
其中,如果对于伸缩疲劳、永久变形、弯曲龟裂进行考虑,弹性层的材料优选为选自硅橡胶、氟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及丙烯酸类橡胶中的至少1种。
弹性层中优选含有导电剂。作为在弹性层中所分散的导电剂,例如可列举出炭黑、石墨等的导电性碳系物质;铝、铜合金等的金属或合金;进而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锑、氧化铟、钛酸钾、氧化锑-氧化锡复合氧化物(ATO)、氧化铟-氧化锡复合氧化物(ITO)等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等,这些的微粉末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导电性碳系物质,更优选炭黑。
作为导电剂的平均粒径,从赋予适合中间转印体的电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20~15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23~140nm,进一步优选为25~130nm的范围内。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导电剂的平均粒径可以通过使用了光子计数方式的FPAR-1000(大塚电子公司制造)的方法来测定。
就弹性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而言,从赋予适合中间转印体的电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5~35质量%,更优选为10~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25质量%的范围内。应予说明,弹性层中的导电剂的量可以通过TG-DTA来测定。
另外,在弹性层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固化剂。例如,在硅橡胶的情况下,作为固化剂,可列举出氢有机聚硅氧烷等,在聚氨酯橡胶的情况下,作为固化剂,可以使用脂肪族二胺、二异氰酸酯或多元醇。另外,在丁基橡胶的情况下,作为固化剂,可以使用脂肪族二胺、芳香族二胺。另外,在氯丁二烯橡胶的情况下,作为固化剂,可以使用脂肪族二胺、芳香族二胺。这些固化剂可在该层材料中配合使用。
就弹性层的厚度而言,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并无特别规定,如果考虑纸的厚度、能够柔软地应对凹凸纸的中间转印体的功能,优选为150~400μm,更优选为150~300μm的范围内。
〈表面层〉
本发明涉及的表面层只要得到通过上述的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及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形成优选的表面层的树脂,优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只要是具有氨基甲酸酯键、进而在1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的丙烯酰氧基的高分子化合物,则可以无特别限定地使用。
例如,可以使用在主链具有氨基甲酸酯键、1个以上的丙烯酰氧基键合于主链的末端或侧链的低聚物、聚合物。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例如可以通过使醇成分和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以及酸成分和丙烯酸酯聚合而得到。
具体地,可以使将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和酸成分以及过剩的醇成分进行聚合而得到的、在末端具有羟基的聚氨酯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的具有缩水甘油基的(甲基)丙烯酸酯、或者、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反应,由此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另外,也可以使将醇成分和酸成分以及过剩的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的、在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与具有羟基和反应性双键的化合物、或者、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反应,由此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这些。
作为醇成分,例如可以使用1,6-己二醇、季戊四醇、聚丁二醇、聚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2-甲基-1,8-辛二醇、1,9-壬二醇、3-甲基-1,5-戊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乙二醇-丙二醇嵌段共聚物、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共聚物、甲基戊二醇改性聚四亚甲基二醇、丙二醇改性聚四亚甲基二醇、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体、氢化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体、双酚F的环氧丙烷加成体、氢化双酚F的环氧丙烷加成体等。
以上的醇成分可以1种单独地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氢化的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降冰片烯二异氰酸酯等的二异氰酸酯、进而上述的二异氰酸酯的聚合物、或者、二异氰酸酯的脲改性体、缩二脲改性体等。
以上的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1种单独地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酸成分,可以使用二羧酸。作为二羧酸,可以是在由烷烃、烯烃、炔烃等衍生的2价的取代基的两末端具有羧基的二羧酸,也可以是具有芳香族基团且在末端具有羧基的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
例如可以使用己二酸、癸二酸等。
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可以使用选自由间苯二甲酸和萘二甲酸(不过,不包括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及2,6-萘二甲酸。)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特别地,优选使用间苯二甲酸、1,3-萘二甲酸、1,6-萘二甲酸、1,7-萘二甲酸或2,7-萘二甲酸,从实现耐切削、耐磨损性优异的中间转印体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间苯二甲酸。
就二羧酸化合物的使用比例而言,相对于用于形成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醇成分和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的聚合物1摩尔,优选为0.03~0.3摩尔,更优选为0.05~0.2摩尔的范围内。
以上的酸成分可以1种单独地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具有羟基和反应性双键的化合物,可列举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2-羟基丙酯、丙烯酸3-羟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丙烯酸酯、乙二醇-丙二醇·嵌段共聚物单丙烯酸酯、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共聚物单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单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等的丙烯酸衍生物、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丙二醇·嵌段共聚物单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共聚物单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单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等。这些可以1种单独地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优选为在分子链两末端具有丙烯酰基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10000的范围内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更优选地,重均分子量为3000~5000的范围内。
另外,就表面层中所含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而言,从提高交联密度、容易得到耐切削、耐磨损性优异的中间转印体考虑,优选为在1分子中具有4官能以上的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作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多元醇型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另外,作为市售品,例如可以使用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造的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进而,表面层优选含有上述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共聚物。另外,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优选为4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
作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可以列举出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环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多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质量比优选为50/50~70/30的范围内。
就表面层的厚度而言,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并无特别规定,优选为1~7μm,更优选为2~5μm的范围内。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通过凝胶浸透色谱(Gel PermeationChromatography)法所测定的值。
〈表面层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表面层可以在形成具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添加剂及聚合引发剂的涂膜层后,照射紫外线、电子束而得到。
作为紫外线固化树脂的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出二苯甲酮、米蚩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噻吨酮、苯并丁基醚(ベンゾブチルエーテル)、酰肟酯、ジベンゾスロベン、双酰基氧化膦等。
表面层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导电性物质、无机填料、电阻调节剂等添加剂而形成。
表面层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及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可以通过使用的紫外线固化性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和其组成比、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和量、层的厚度、紫外线固化条件、根据需要添加的导电性物质、无机填料、电阻调节剂的种类、量等来控制。
特别地,受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丙烯酸系单体的种类、其组成比、紫外线固化条件等影响。
作为在基材层上设置表面层的方法,优选下述方法:将表面层用涂布液在基材层上喷射涂布而形成涂膜、进行1次干燥直至涂膜的流动性消失的程度后、照射紫外线而使紫外线固化树脂固化、进而为了使涂膜中的挥发性物质的量成为规定量而进行2次干燥来制作。
就喷射涂布液而言,可以在将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稀释溶剂、根据需要使用的导电性物质、无机填料、电阻调节剂等混合后,使用砂磨机、搅拌装置进行分散而制作。
作为稀释溶剂,只要将紫外线固化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和聚合引发剂溶解,则并无特别限定,具体地,可以列举出正丁醇、异丙醇、乙醇、甲醇、甲基异丁基酮、甲乙酮等。
作为照射紫外线的装置,可以使用用于使紫外线固化树脂固化的公知的装置。
使树脂进行紫外线固化的紫外线的量(mJ/cm2)优选用紫外线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进行控制。
《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优选在静电潜像负载体(以下也称为感光体)上具有带电单元、曝光单元、利用含小直径调色剂的显影剂的显影单元、将通过显影单元而形成了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体而转印于转印材料的转印单元。
具体地,可列举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特别优选可进行5000张以上的连续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样的装置中,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打印品制成的程度上,在中间转印体与转印材料之间容易产生电场,通过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抑制电场的产生,可进行稳定的2次转印。
可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形成与图像信息相符的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将在感光体上形成了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1次转印单元、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OHP片材等转印材料上的2次转印单元等。而且,通过具有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作为中间转印体,在2次转印时不发生剥离放电,可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
作为可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可列举出用单色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使各色每种的多个感光体在中间转印体上串联配置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等。
就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而言,如果用于串联型的彩色图像形成,则是有效的。
图5为表示可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剖面构成图。
在图5中,1Y、1M、1C及1K表示感光体,4Y、4M、4C及4K表示显影单元,5Y、5M、5C及5K表示作为1次转印单元的1次转印辊,5A表示作为2次转印单元的2次转印辊,6Y、6M、6C和6K表示清洁单元,7表示中间转印体单元,24表示热辊式定影装置,70表示中间转印体。
该图像形成装置被称为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组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及10K,作为转印部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输送记录构件P的环形带状的给纸输送单元21及作为定影单元的热辊式定影装置24。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A的上部,配置有原稿图像读取装置SC。
作为在各感光体中所形成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之一,形成黄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Y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Y、在该感光体1Y的周围配置的带电单元2Y、曝光单元3Y、显影单元4Y、作为1次转印单元的1次转印辊5Y及清洁单元6Y。另外,作为另外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之一,形成品红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M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M、在该感光体1M的周围配置的带电单元2M、曝光单元3M、显影单元4M、作为1次转印单元的1次转印辊5M及清洁单元6M。另外,进而作为另外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之一,形成青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C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C、在该感光体1C的周围配置的带电单元2C、曝光单元3C、显影单元4C、作为1次转印单元的1次转印辊5C及清洁单元6C。另外,进而作为其他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之一,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K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K、在该感光体1K的周围配置的带电单元2K、曝光单元3K、显影单元4K、作为1次转印单元的1次转印辊5K及清洁单元6K。
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被多个辊卷绕、具有作为可转动地被支承的中间转印环形带状的第2像负载体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
由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及10K形成的各色的图像,通过1次转印辊5Y、5M、5C及5K,被逐次转印到进行转动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上,形成合成了的彩色图像。作为在给纸盒20内被容纳了的转印材料的用纸等的记录构件P,通过给纸输送单元21而被给纸,经由多个中间辊22A、22B、22C、22D及送纸定位辊23,被输送到作为2次转印单元的2次转印辊5A,在记录构件P上成批地转印彩色图像。就将彩色图像转印了的记录构件P而言,通过热辊式定影装置24进行定影处理,被排纸辊25夹持而载置于机外的排纸托盘26上。
另一方面,通过2次转印辊5A将彩色图像转印于记录构件P后,就将记录构件P进行了曲率分离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而言,通过清洁单元6A将残留调色剂除去。
图像形成处理中,1次转印辊5K始终压接于感光体1K。其他的1次转印辊5Y、5M及5C只在彩色图像形成时才压接于各自对应的感光体1Y、1M及1C。
2次转印辊5A只在记录构件P通过其而进行2次转印时才压接于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
另外,可以从装置主体A将壳体8经由支承轨道82L、82R来抽出。
壳体8具有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及10K、和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
将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及10K在垂直方向纵列配置。在感光体1Y、1M、1C、1K的图示左侧方配置有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由卷绕辊71、72、73、74及76、可转动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1次转印辊5Y、5M、5C、5K及清洁单元6A组成。
通过壳体8的抽出操作,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及10K与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成为一体而从主体A被抽出。
这样在感光体1Y、1M、1C及1K上通过带电、曝光、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在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上使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成批地转印于记录构件P、用热辊式定影装置24通过加压及加热而进行固定来定影。就将调色剂像转移到记录构件P后的感光体1Y、1M、1C及1K而言,用清洁装置6A将在转印时残留于感光体的调色剂清扫后,进入上述的带电、曝光、显影的循环、进行下一次的像形成。
〈转印材料〉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转印材料,为保持调色剂图像的支承体,通常称为图像支承体、转印材料或转印纸。具体地,可以列举出从薄纸到厚纸的普通纸、美术纸、涂布纸等的被涂布了的印刷用纸、已市售的日本纸、明信片用纸、OHP用的塑料膜、布等的各种转印材料,本发明中,特别地,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实施了压花加工等的凹凸大的表面形状、作为单位重量为150~300gsm的范围内的用纸。
实施例
以下,记载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但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应予说明,下述文中的质量份只要无特别说明,则表示单体换算或固体成分换算的质量份。
《中间转印带1的制作》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的合成]
在带有冷却管、温度计、搅拌装置、滴液漏斗及空气注入管的反应容器中,投入聚丙二醇(分子量:2000)167g、丙烯酸2-羟基乙酯4.86g、间苯二甲酸5.79g、作为阻聚剂的对-甲氧基苯酚0.5g、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5g,一边使空气流入一边升温到70℃后,一边在70~75℃下搅拌一边历时2小时均匀地滴加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6.3g,进行了反应。滴加结束后,反应了约5小时时,IR测定的结果确认异氰酸酯的消失,结束反应,得到了具有聚丙二醇、间苯二甲酸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作为重复单元、在两末端有具有聚合性的不饱和双键的低聚物即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
[基材]
使用了コニカミノルタ制bizhub PRESS C1100的中间转印带作为基材。
[弹性层的形成]
将炭黑混炼于氯丁二烯橡胶、使该复合物在甲苯中溶解、分散,由此制备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1。接着,通过浸渍涂布法将该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1在上述的环形带状基材1的外周面上涂布、干燥、硫化60分钟而形成了干燥膜厚为200μm的弹性层1。
[表面层的形成]
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1的制备
将由
·KAYARAD DPCA-30(日本化药公司制造) 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 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公司制造) 4质量份组成的单体组合物及聚合引发剂添加到溶剂(醋酸乙酯)中使其溶解以使得单体浓度成为10质量%,由此制备了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1。
通过使用了涂布装置的浸渍涂布法将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1在上述的弹性层1的外周面上形成涂膜以使得干燥膜厚成为3μm、在下述的照射条件下对该涂膜照射紫外线,由此使涂膜固化而形成表面层,由此作为中间转印体得到了中间转印带1。
-紫外线的照射条件-
光源的种类:高压汞灯“H04-L41”(アイグラフィックス公司制造)
从照射口到涂膜的表面的距离:100mm
照射光量:1J/cm2
相对于固定光源的涂膜的移动速度(周速度):60mm/秒
照射时间(使涂膜旋转的时间):240秒
《中间转印带2~13的制作》
除了在弹性层1及表面层1的形成中如表1那样改变了作为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多官能丙烯酸酯(表中简写为Ac。)的KAYARAD DPCA-30(日本化药公司制造)和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表中简写为Uac。)的种类和质量比(Ac/Uac)及表面层的厚度以外,与中间转印带1的制作同样地形成各弹性层和各表面层,作为中间转印体,得到了中间转印带2~13。
应予说明,KAYARAD DPCA-30和DPCA-60都为日本化药公司制造,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是具有5官能以上的丙烯酰基的丙烯酸酯化合物。另外,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UV-1700B和UV-3000B使用了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造的产品,季戊四醇丙烯酸酯使用了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产品,丙烯酰基吗啉使用了4-丙烯酰基吗啉(和光纯药(株)制造)及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使用了东京化成工业(株)制造的产品。
[表1]
《中间转印带1~13的评价》
对于制作的中间转印带1~13,评价了耐开裂性、耐切削性、半色调画质、凹凸纸转印性、利用纳米压痕法的硬度、弹性模量、及万能硬度。
〈耐开裂性〉
作为中间转印带装载于“bizhub PRESS C1100”(コニカミノルタ公司制造),进行了形成100万张打字率10%的图像的耐久试验。
计数上述的耐久试验后的各中间转印带中的任意的10处的单位面积(1mm2)内的裂纹数,算出10处的平均值(平均裂纹数),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进行了评价。
-评价基准-
○:平均裂纹数为0个(合格)
△:平均裂纹数比0个多且不到10个(合格)
×:平均裂纹数为10个以上(不合格)
〈耐切削性〉
作为中间转印带装载于“bizhub PRESS C1100”(コニカミノルタ公司制造),进行了形成100万张打字率10%的图像的耐久试验。在该耐久试验前后,按照JIS B0601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z)测定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进行了评价。
-评价基准-
○: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ΔRz为不到0.5μm(合格)
△: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ΔRz为0.5μm以上且不到1.0μm(合格)
×: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ΔRz为1.0μm以上(不合格)
〈半色调画质〉
分别制作在图像形成装置“bizhub PRESS C1100”(コニカミノルタ公司制造)中安装了上述的中间转印带的评价机,使用其在レザック纸(凹凸纸)上输出了青色的半色调图像。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对其进行了评价。
-评价基准-
A3尺寸1张中
○:不存在长5mm以上的白色条纹(合格)
△:存在长5mm以上的白色条纹,不到3根(合格)
×:长5mm以上的白色条纹为3根以上(不合格)
〈凹凸纸转印性〉
分别制作在图像形成装置“bizhub PRESS C1100”(コニカミノルタ公司制造)中安装了上述的中间转印带的评价机,使用其在レザック纸(凹凸纸)上输出了各10张的调色剂浓度100%的实心(ベタ)图像。对于得到的各全面图像,通过扫描仪进行数字信息化,使用图像编辑、加工软件(“フォトショップ(注册商标)”:アドビシステムズ公司制造),通过图像处理求出了各实心图像的图像浓度的平均值。然后,求出各全面图像中的、该平均值的90%以下的区域的面积率,算出该面积率的每个中间转印带的平均值。将其作为图像浓度90%以下的面积率。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对其进行了评价。
-评价基准-
○:图像浓度90%以下的面积率小于1%(合格)
△:图像浓度90%以下的面积率为1%以上且不到5%(合格)
×:图像浓度90%以下的面积率为5%以上(不合格)
〈硬度、弹性模量的测定〉
就利用纳米压痕法的硬度、弹性模量、及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而言,使用上述的测定方法来测定。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如由表1的结果得知的那样,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1~6,与比较例的中间转印体7~13相比,在耐开裂性、耐切削性、半色调画质及凹凸纸转印性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Claims (5)

1.一种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被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单元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体,
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通过纳米压痕法所测定的硬度为150~350MPa的范围内,弹性模量为200~600MPa的范围内,由万能硬度所规定的硬度为0.5~2.0MPa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印体具有基材层、弹性层及表面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含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与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共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外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为4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
5.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将负载于静电潜像负载体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体后、将被1次转印了的调色剂像从该中间转印体2次转印于转印材料的工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作为所述中间转印体,使用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体。
CN201610981958.2A 2015-11-12 2016-11-08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7077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1711A JP6314960B2 (ja) 2015-11-12 2015-11-12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21711 2015-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7708A CN106707708A (zh) 2017-05-24
CN106707708B true CN106707708B (zh) 2019-05-21

Family

ID=58690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81958.2A Active CN106707708B (zh) 2015-11-12 2016-11-08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04216B2 (zh)
JP (1) JP6314960B2 (zh)
CN (1) CN1067077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5864B (zh) * 2018-01-19 2020-10-20 国电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 材料延伸率的测量方法
KR102561186B1 (ko) * 2018-04-19 2023-07-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기재 부착 방법 및 기재 부착 장치
JP7094822B2 (ja) * 2018-08-07 202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056928A (ja) * 2018-10-03 2020-04-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75296A1 (ja) * 2019-10-18 2021-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2271A (ja) * 2009-07-14 2011-02-03 Gunze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
JP2011059220A (ja) * 2009-09-08 2011-03-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転写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56359A (zh) * 2009-03-18 2012-02-1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体
CN102402161A (zh) * 2010-09-10 2012-04-0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中间转印带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3456A (ja) * 2003-07-23 2005-02-17 Ricoh Co Ltd 定着用部材評価方法並びに定着ベルトおよび加熱定着ローラ
JP4810673B2 (ja) * 2006-02-13 2011-11-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110A (ja) * 2007-06-15 2008-1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3647B2 (ja) * 2014-02-05 2016-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転写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359A (zh) * 2009-03-18 2012-02-1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体
JP2011022271A (ja) * 2009-07-14 2011-02-03 Gunze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
JP2011059220A (ja) * 2009-09-08 2011-03-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転写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02161A (zh) * 2010-09-10 2012-04-0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中间转印带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90722A (ja) 2017-05-25
JP6314960B2 (ja) 2018-04-25
US20170139355A1 (en) 2017-05-18
CN106707708A (zh) 2017-05-24
US9904216B2 (en)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7708B (zh) 中间转印体及使用了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JP4810673B2 (ja)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10310447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346487B1 (ko) 현상 롤러, 현상 장치,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EP2463722B1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roller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EP2667258B1 (en) Developing roll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US7923084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5702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170158A (ja) 現像ローラ、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9513594B2 (en) Protective layer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40038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070574A (ja) 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弾性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38896B (zh)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8240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0878A (ja) 導電性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533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31023A (ja) 無端ベルト及び無端ベルトユニット
JP6488166B2 (ja) 現像ローラ、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1083B2 (ja) 現像ローラ、電子写真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856909A (zh)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9095656A (ja) 現像ローラ、該現像ローラ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75296A1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577207B2 (ja) 導電性ローラ、そ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4483B2 (ja) 現像ローラ、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305337B (zh) 图像载体保护剂、保护层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