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570A -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3570A
CN106663570A CN201580047100.2A CN201580047100A CN106663570A CN 106663570 A CN106663570 A CN 106663570A CN 201580047100 A CN201580047100 A CN 201580047100A CN 106663570 A CN106663570 A CN 106663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groove
leaf spring
leaf spring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1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3570B (zh
Inventor
小山夏生
中崎秀雄
近藤纯久
小材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63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3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01H1/28Assembly of three or more contact-supporting spring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H01H1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 H01H11/041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by bonding of a contact marking face to a contact body po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H01H1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 H01H11/041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by bonding of a contact marking face to a contact body portion
    • H01H11/04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by bonding of a contact marking face to a contact body portion by mechanical de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01H2001/265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hav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supporting, locating or pre-stressing the contact blade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接触片单元具备端子、接触片及触点。接触片具有多个板簧。多个板簧相互层积配置,并且通过铆接与端子接合。触点通过铆接与多个板簧接合。接触片以与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Description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中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具有层积了多个板簧的接触片。在接触片接合触点。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继电器中,层积有三张板簧,并与端子一体地接合。在将这样层积的多个板簧与端子一体接合的情况下,多个端子通过铆接与端子接合。另外,为了将触点与多个板簧一体接合,触点通过铆接与多个板簧接合。
详细地,在将多个板簧贯通的孔中插入有端子的突起,突起被加压变形。由此,可将多个板簧与端子一体接合。另外,在将多张板簧贯通的孔中插入有触点的端部,端部被加压变形。由此,能够将多个板簧与触点一体接合。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659800号
但是,如上所述,在触点和接触片和端子通过铆接而接合的情况下,触点和接触片的接合状态、或接触片和端子的接合状态的偏差容易变大。因此,接合部分处的接触电阻变得不稳定。在接触电阻由于接触电阻不稳定而变得过大的情况下,在大电流流过触点和接触片和端子时,会产生发热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可抑制接触电阻过度增大的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本发明一方面的接触片单元具备端子、接触片及触点。接触片具有多个板簧。多个板簧相互层积配置,并且通过铆接与端子接合。触点通过铆接与多个板簧接合。接触片以与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在本方面的接触片单元中,通过焊接实现的熔融接合,接触片与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电导通。因此,能够稳定地将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与接触片的接合部分处的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接触片也可以以与触点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该情况下,在接触片与触点的接合部分,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触点或接触片也可以具有遍及多个板簧而设置的槽。多个板簧也可以在槽与触点焊接。该情况下,由于焊接部分的面积扩大,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将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
接触片也可以具有将多个板簧贯通的贯通孔。触点也可以插入贯通孔。槽也可以设置在贯通孔的边缘。该情况下,容易形成槽。
槽也可以朝向多个板簧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该情况下,焊接金属在焊接时容易流过槽。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多个板簧与触点焊接。
越远离触点的接触面,板簧的槽也越大。该情况下,在从接触面的相反侧进行焊接的情况下,焊接金属容易流过槽。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多个板簧与触点焊接。
槽也可以具有沿着多个板簧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该情况下,容易形成槽。
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与端子接合的基端部、和位于基端部的相反位置的前端部。槽也可以在贯通孔的边缘,相比于贯通孔的中心,配置在基端部侧。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接触电阻。
接触片也可以还具有大弹簧常数板簧。大弹簧常数板簧也可以具有比多个所述板簧大的弹簧常数且层积在多个板簧上。大弹簧常数板簧也可以同多个板簧一起与触点焊接。该情况下,可将大弹簧常数板簧和多个板簧一同与触点焊接。因此,容易进行焊接作业。
接触片也可以还具有大弹簧常数板簧。大弹簧常数板簧也可以具有比多个板簧大的弹簧常数且层积在多个板簧上。大弹簧常数板簧也可以不与触点焊接。该情况下,可避免对大弹簧常数板簧造成热影响。由此,可抑制热影响引起的大弹簧常数板簧的疲劳强度的下降。
触点也可以具有配置在接触片上的接触面。接触片也可以在接触面与接触片的边界与触点部分焊接。该情况下,容易进行焊接操作。另外,能够将焊接对接触片的热影响抑制得较小。
接触片也可以在位于接触面与接触片的边界的至少一个焊接点与触点焊接。该情况下,容易进行焊接作业。另外,能够将焊接对接触片的热影响抑制得较小。
接触片也可以以与端子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该情况下,在接触片与端子的接合部分,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接触片也可以具有槽。槽也可以遍及多个板簧设置且以到达端子的方式设置。多个板簧也可以在槽与端子焊接。该情况下,由于焊接部分的面积扩大,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将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
槽也可以设置在多个板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容易形成槽。
槽也可以朝向多个板簧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在该情况下,焊接金属在焊接时容易流过槽。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多个板簧与端子焊接。
越远离端子,板簧的槽越大。该情况下,在从端子的相反侧进行焊接的情况下,焊接金属容易流过槽。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多个板簧与触点焊接。
槽也可以具有沿着多个板簧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该情况下,容易形成槽。
端子也可以具有突起。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供突起插入的贯通孔。接触片也可以在突起与贯通孔的边界与端子焊接。该情况下,容易进行焊接操作。
接触片也可以在位于突起与贯通孔的边界的至少一个焊接点与端子焊接。该情况下,容易进行焊接操作。另外,能够将焊接对接触片的热影响抑制得较小。
接触片也可以以与触点及端子二者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该情况下,在接触片与触点的接合部分、及接触片与端子的接合部分,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继电器具备上述的接触片单元。在本发明的继电器中,通过基于焊接的熔融接合,接触片与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电导通。因此,能够稳定地将触点及端子的至少一方与接触片的接合部分处的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的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重置状态的继电器的平面图;
图3是设置状态的继电器的平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的平面图;
图5是接触片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接触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大弹簧常数板簧侧观察到的可动接触片的侧面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剖面图;
图9是可动接触片的基端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图9中的X-X剖面图;
图11是实施焊接前的可动接触片的基端部的放大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的侧面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的剖面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的剖面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的侧面图。
标记说明
16:可动触点端子
15:可动接触片
33~35:多个板簧
31:第一触点
61:第一槽
51:第一贯通孔
41:基端部
42:前端部
36:大弹簧常数板簧
311:第一接触面
63:第一槽
46:突起
43: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平面图。继电器1具有基体11、电磁体单元12、衔铁单元13、连结体14、可动接触片15、可动触点端子16和固定触点端子17。
基体11对电磁体单元12、衔铁单元13、连结体14、可动接触片15、可动触点端子16和固定触点端子17进行收纳。在基体11安装有未图示的盖部件。
电磁体单元12产生使衔铁单元13旋转的电磁力。如图2所示,电磁体单元12具有线圈21、卷轴22、第一磁轭23和第二磁轭24。线圈21卷绕在卷轴22上。在卷轴22插入有未图示的铁芯。第一磁轭23与铁芯的一端连结,第二磁轭24与铁芯的另一端连结。
衔铁单元13相对于基体11可旋转地被支承。衔铁单元13配置在第一磁轭23与第二磁轭24之间。衔铁单元13具有第一衔铁25、第二衔铁26、永磁体27和可动体28。第一衔铁25、第二衔铁26和永磁体27安装于可动体28。可动体28能够以旋转轴281为中心进行旋转地被基体11支承。可动体28具有连结部282。
第一衔铁25具有第一端部251和第二端部252。第二衔铁26具有第三端部261和第四端部262。第一端部251和第三端部261从可动体28朝同向突出。第二端部252和第四端部262朝与第一端部251和第三端部261相反的方向,从可动体28突出。
连结体14连结可动体28和可动接触片15。连结体14的一端与可动体28连结。连结体14的另一端与可动接触片15连结。
在可动接触片15接合有可动触点18。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合。在固定触点端子17接合有固定触点19。固定触点19与可动触点18相对配置。
接着,对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重置状态下,第一衔铁25的第一端部251与第一磁轭23接触,第二端部252从第二磁轭24分离。第二衔铁26的第四端部262与第二磁轭24接触,第三端部261从第一磁轭23分离。另外,可动触点18从固定触点19分离。
当对线圈21向规定方向通电时,产生使衔铁单元13向规定的正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电磁力。由此,衔铁单元13向正向旋转。当衔铁单元13向正向旋转时,连结体14向图2中的左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15的前端向图2中的左方向移动,同时可动触点18向靠近固定触点19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可动触点18与固定触点19接触。由此,继电器1从图2所示的重置状态被切换成图3所示的设置状态。
如图3所示,在设置状态下,第一衔铁25的第一端部251从第一磁轭23分离,第二端部252与第二磁轭24接触。另外,第二衔铁26的第四端部262从第二磁轭24分离,第三端部261与第一磁轭23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即使向线圈21的通电被停止,利用永磁体27的磁力也能够维持设置状态。
接着,当对线圈21向与上述的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通电时,产生使衔铁单元13向与上述的正向相反的逆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电磁力。由此,衔铁单元13向逆向旋转。当衔铁单元13向逆向旋转时,连结体14向图3中的右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15的前端向图3中的右方向移动,同时可动触点18向从固定触点19分离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可动触点18从固定触点19分离。由此,继电器1从图3所示的设置状态回到图2所示的重置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该状态下停止向线圈21的通电,利用永磁体27的磁力也能够维持重置状态。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2。图4是接触片单元2的平面图。图5是接触片单元2的立体图。图6是接触片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2具有上述可动接触片15、可动触点端子16和可动触点18。如图5所示,可动触点18具有第一触点31和第二触点32。可动接触片15、可动触点端子16、第一触点31和第二触点32一体地相互接合,从而构成接触片单元2。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18的触点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比两个多或为一个。
如图3~图6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多个板簧33~35。多个板簧33~35相互层积配置。多个板簧33~35由例如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可动接触片15还具有大弹簧常数板簧36。大弹簧常数板簧36层积在多个板簧33~35上。大弹簧常数板簧36由例如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大弹簧常数板簧36由不同于多个板簧33~35的材料形成。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比多个板簧33~35高的弹性。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通过铆接与可动触点端子16一体接合。
详细地,多个板簧33~35具有第一板簧33、第二板簧34和第三板簧3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5具有三个板簧33~35和一个大弹簧常数板簧36。但是,多个板簧33~35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比三个多或比三个少。另外,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比一个多。或者,也可以省略大弹簧常数板簧36。
第一板簧33、第二板簧34和第三板簧35中,第一板簧33配置在最外侧。即,第一板簧33、第二板簧34和第三板簧35中,第一板簧33配置在距可动触点端子16最远的位置。第三板簧35配置在第一板簧33、第二板簧34和第三板簧35中距可动触点端子16最近的位置。第二板簧34配置在第一板簧33与第三板簧35之间。
大弹簧常数板簧36配置在多个板簧33~35与可动触点端子16之间。换言之,大弹簧常数板簧36配置在第三板簧35与可动触点端子16之间。大弹簧常数板簧36与可动触点端子16相对配置。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与可动触点端子16的固定位置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触。
可动接触片15具有基端部41和前端部42。基端部41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合。前端部42位于基端部41的相反位置,为自由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从基端部41朝向前端部4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作长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及可动接触片15的板厚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另外,可动接触片15的板厚方向与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同义。
如图5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多个贯通孔43~45。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5具有三个贯通孔43~45。多个贯通孔43~45沿板厚方向将可动接触片15贯通。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多个贯通孔43a~45a。第二板簧34具有多个贯通孔43b~45b。第三板簧35具有多个贯通孔43c~45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多个贯通孔43d~45d。第一板簧33的贯通孔43a、第二板簧34的贯通孔43b、第三板簧35的贯通孔43c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贯通孔43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贯通孔43。
同样地,贯通孔44a~44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贯通孔44。贯通孔45a~45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贯通孔45。
可动触点端子16具有多个突起46~48。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端子16具有三个突起46~48。多个突起46~48分别插入可动接触片15的多个贯通孔43~45。这些突起46~48在插入多个贯通孔43~45后被铆接。由此,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合。即,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一体地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可动接触片15的多个贯通孔及可动触点端子16的突起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比三个少或比三个多。
图7是从大弹簧常数板簧36侧观察到的可动接触片15的一部分的侧面图。如图7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沿板厚方向将可动接触片15贯通。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第二贯通孔52的直径小于第一贯通孔51的直径。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第一贯通孔51a和第二贯通孔52a。第二板簧34具有第一贯通孔51b和第二贯通孔52b。第三板簧35具有第一贯通孔51c和第二贯通孔52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一贯通孔51d和第二贯通孔52d。
第一板簧33的第一贯通孔51a、第二板簧34的第一贯通孔51b、第三板簧35的第一贯通孔51c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贯通孔51d的直径相同。第一板簧33的第一贯通孔51a、第二板簧34的第一贯通孔51b、第三板簧35的第一贯通孔51c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贯通孔51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通过这些各板簧的第一贯通孔51a~51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贯通孔51。
同样地,第二贯通孔52a~52d的直径相同。第二贯通孔52a~52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通过这些第二贯通孔52a~52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二贯通孔52。
如图6所示,第一触点31具有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一突起部312。第一接触面311是与上述固定触点19接触的面。第一突起部312的直径小于第一接触面311。第一突起部312被插入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贯通孔51。第一突起部312在插入第一贯通孔51后被铆接。由此,第一触点31与可动接触片15接合。即,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一体地与第一触点31接合。
第二触点32具有第二接触面321和第二突起部322。第二接触面321未作图示,是与另一个固定触点19接触的面。第二突起部322的直径小于第二接触面321。第二接触面321的直径小于第一接触面311的直径。第二突起部322插入可动接触片15的第二贯通孔52。第二突起部322在插入第二贯通孔52后被铆接。由此,第二触点32与可动接触片15接合。即,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一体地与第二触点32接合。
如图4及图5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第一平坦部53、弯曲部54和第二平坦部55。第一平坦部53、弯曲部54和第二平坦部55沿可动接触片15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弯曲部54向从可动触点端子16分离的方向凸出地弯曲。弯曲部54配置在第一平坦部53与第二平坦部55之间。弯曲部54沿宽度方向延伸。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弯曲部54a。第二板簧具有弯曲部54b。第三板簧35具有弯曲部54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弯曲部54d。由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弯曲部54a~54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弯曲部54。
此外,在第二板簧34,以通过第二板簧34的弯曲部54b的方式设有一对狭缝341、342。一对狭缝341、342沿第二板簧34的长度方向延伸。一对狭缝341、342沿宽度方向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一平坦部53包括上述的基端部41。第一平坦部53包括上述的多个贯通孔43~45。即,第一平坦部53与可动触点端子16接合。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第一平坦部53a。第二板簧34具有第一平坦部53b。第三板簧35具有第一平坦部53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一平坦部53d。由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一平坦部53a~53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平坦部53。
第二平坦部55包括上述的前端部42。第二平坦部55包括上述的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即,在第二平坦部55接合可动触点18。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第二平坦部55a。第二板簧34具有第二平坦部55b。第三板簧35具有第二平坦部55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二平坦部55d。由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二平坦部55a~55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二平坦部55。
可动接触片15具有位移限制部56。位移限制部56与上述的连结体14卡止,从而对可动接触片15的前端向长度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详细地,位移限制部56设于第一板簧33。位移限制部56通过将第一板簧33的前端弯折而形成。
如图6及图7所示,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一狭缝57和第二狭缝58。第一狭缝57配置在第一贯通孔51d的周围。第一狭缝57具有呈U形弯曲的形状。第二狭缝58配置在第二贯通孔52d的周围。第二狭缝58具有呈U形弯曲的形状。
如图2及图3所示,可动接触片15的前端部42配置在连结体14的凹部141内。在接触片单元2安装到基体11之前,除去第一狭缝57与第一贯通孔51d之间的部分、及第二狭缝58与第二贯通孔52d之间的部分的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前端部421向可动触点端子16侧弯折。由此,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前端部421与连结体14的凹部141的侧面接触。由此,如图3所示,在继电器1为设置状态时,可稳定地得到触点的接触压。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剖面图。如图8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第一槽61。第一槽61遍及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而设置。第一槽61沿可动接触片15的板厚方向延伸,到达第一触点31。第一槽61设置在第一贯通孔51的边缘。第一槽61在第一贯通孔51的边缘,相比于第一贯通孔51的中心,配置于基端部41侧。
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第一槽61与第一触点31焊接。由此,可动接触片15以与第一触点31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即,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以与第一触点31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详细地,第一板簧33具有第一槽61a。第二板簧34具有第一槽61b。第三板簧35具有第一槽61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一槽61d。通过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一槽61a~61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槽61。
如图7所示,从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观察,第一板簧33的第一槽61a、第二板簧34的第一槽61b、第三板簧35的第一槽61c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槽61d依次变大。即,板簧的槽越远离第一触点31的第一接触面311,第一槽61越大。因此,第一槽61朝向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需要说明的是,图7表示实施焊接前的可动接触片15。如图7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第二槽62。与第一槽61同样地,第二槽62遍及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而设置。第二槽62沿可动接触片15的板厚方向延伸,到达第二触点32。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第二槽62与第二触点32焊接。由此,可动接触片15以与第二触点32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即,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以与第二触点32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详细地,第一板簧33具有第二槽62a。第二板簧34具有第二槽62b。第三板簧35具有第二槽62c。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二槽62d。通过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二槽62a~62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二槽62。
从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观察,第一板簧33的第二槽62a、第二板簧34的第二槽62b、第三板簧35的第二槽62c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二槽62d依次变大。即,板簧的槽越远离第二触点32的第二接触面321,第二槽62越大。因此,第二槽62朝向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图9是可动接触片15的基端部41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可动接触片15具有多个槽63、64。可动接触片15在多个槽63、64以与可动触点端子16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5具有第一槽63和第二槽64。但是,可动接触片15的槽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比两个多或为一个。
图10是图9中的X-X剖面图。如图10所示,第一槽63遍及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而配置。第一槽63设置为沿可动接触片15的板厚方向延伸,到达可动触点端子16。因此,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第一槽63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槽64也是与第一槽63相同的构成。因此,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第二槽64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
详细地,如图6所示,第一板簧33具有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4a。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4a设置在第一板簧33的基端部。第二板簧34具有第一槽63b和第二槽64b。第一槽63b和第二槽64b设置在第二板簧34的基端部。第三板簧35具有第一槽63c和第二槽64c。第一槽63c和第二槽64c设置在第三板簧35的基端部。大弹簧常数板簧36具有第一槽63d和第二槽64d。第一槽63d和第二槽64d设置在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基端部。
第一槽63a~63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通过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一槽63a~63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槽63。
图11是实施焊接前的可动接触片15的基端部41的放大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槽63d、第三板簧35的第一槽63c、第二板簧34的第一槽63b及第一板簧33的第一槽63a依次变大。即,板簧的槽越远离可动触点端子16,第一槽63越大。由此,第一槽63朝向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同样地,第二槽64a~64d以相互重合的方式配置。通过这些板簧33~36的被层积的第二槽64a~64d,构成可动接触片15的第二槽64。
从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观察,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二槽64d、第三板簧35的第二槽64c、第二板簧34的第二槽64b及第一板簧33的第二槽64a依次变大。即,板簧的槽越远离可动触点端子16,第二槽64越大。由此,第二槽64朝向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2中,通过焊接实现的熔融接合,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18及可动触点端子16电导通。因此,可稳定地将在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18的接合部分、及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的接合部分的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抑制接触电阻的过度增大。
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在第一槽61与第一触点31焊接。因此,由于焊接部分的面积扩大,能够可进一步稳定地将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另外,第一槽61设置在第一贯通孔51的边缘。因此,容易形成第一槽61。
越远离第一触点31的第一接触面311的板簧的第一槽61越大。因此,在从第一接触面311的相反侧进行焊接的情况下,焊接金属容易流过第一槽61。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多个板簧33~35与第一触点31焊接。
第一槽61在第一贯通孔51的边缘,相比于第一贯通孔51的中心配置在基端部41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接触电阻。
大弹簧常数板簧36和多个板簧33~35一起与第一触点31焊接。因此,能够将大弹簧常数板簧36和多个板簧33~35一同与第一触点31焊接。因此,容易进行焊接作业。
此外,关于第二触点32及第二槽62,也能够起到与第一触点31及第一槽61带来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多个板簧33~35在第一槽63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因此,由于焊接部分的面积扩大,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将接触电阻抑制得较低。
第一槽63设置在多个板簧33~35的基端部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基端部。因此,容易形成第一槽63。
越远离可动触点端子16的板簧的第一槽63越大。因此,在从可动触点端子16的相反侧进行焊接的情况下,焊接金属容易流过第一槽63。由此,可稳定地将多个板簧33~35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
此外,关于第二槽64,也可起到与上述第一槽63带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3进行说明。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3的侧面图。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3,可动接触片15在第一接触面311和可动接触片15的边界与可动触点18部分地焊接。详细地,可动接触片15在位于第一接触面311和可动接触片15的边界处的焊接点W1与第一触点31焊接。另外,可动接触片15在位于第二接触面321和可动接触片15的边界处的焊接点W2与第二触点32焊接。
更详细地,在位于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一板簧33的边界处的焊接点W1,第一板簧33与第一触点31焊接。在位于第二接触面321和第一板簧33的边界处的焊接点W2,第一板簧33与第二触点32焊接。
另外,可动接触片15在突起46和贯通孔43的边界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详细地,可动接触片15在位于突起46和贯通孔43的边界处的焊接点W3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触片单元3中,例如通过对第一接触面311和可动接触片15的边界实施点焊,可容易将第一触点31和可动接触片15焊接。同样地,可容易进行第二触点32与可动接触片15的焊接。另外,通过对突起46和贯通孔43的边界实施点焊,可容易将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
第一触点31与可动接触片15的焊接点W1、第二触点32与可动接触片15的焊接点W2、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的焊接点W3一同位于第一板簧33上。因此,容易进行这些焊接点W1~W3的焊接操作。另外,由于各焊接点W1~W3的焊接范围小,故而可将焊接引起的对可动接触片15的热影响抑制得较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15的剖面图。如图13所示,可动接触片15的第一槽61也可以具有沿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即,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槽61a~61d也可以为相同的大小。该情况下,容易形成第一槽61。关于第二槽62,也可以与第一槽61同样地具有沿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2的剖面图。如图14所示,可动接触片15的基端部41的第一槽63也可以具有沿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即,多个板簧33~35及大弹簧常数板簧的第一槽63a~63d也可以为相同的大小。该情况下,容易形成第一槽63。关于可动接触片15的基端部41的另一槽64,也可以同样地具有沿多个板簧33~35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2的剖面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大弹簧常数板簧36和多个板簧33~35一起与可动触点18焊接。但是,如图15所示,大弹簧常数板簧36也可以不与第一触点31焊接。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大弹簧常数板簧36也可以不与第二触点32焊接。即,第一槽61及第二槽62也可以不设于大弹簧常数板簧36。
图1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2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16A所示,将多个板簧33~35相互层积。接着,如图16B所示,将第一触点31的第一突起部312插入第一贯通孔51。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将第二触点32的第二突起部322也插入被层积的多个板簧33~35的第二贯通孔52。
接着,如图16C所示,对第一槽61实施焊接。由此,多个板簧33~35与第一触点31焊接。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对第二槽62实施焊接。由此,多个板簧33~35与第二触点32焊接。
接着,如图16D所示,在多个板簧33~35上层积大弹簧常数板簧36。此时,第一触点31的第一突起部312被插入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一贯通孔51d,第二触点32的第二突起部322被插入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第二贯通孔52d。
然后,将第一触点31的第一突起部312铆接,第一触点31与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接合。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将第二触点32的第二突起部322铆接,第二触点32与多个板簧33~35和大弹簧常数板簧36接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2中,可避免焊接对大弹簧常数板簧36造成热影响。由此,可抑制热影响引起的大弹簧常数板簧36的疲劳强度的下降。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接触片单元3的侧面图。如图17所示,第一触点31的第一接触面311与可动接触片15的焊接点W1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触点32的第二接触面321与可动接触片15的焊接点W2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端子16的焊接点W3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各焊接部分的焊接点各为三个,但也可以比三个少或比三个多。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触点18和可动触点端子16二者焊接。但是,可动接触片15也可以只与可动触点18焊接。或者,可动接触片15也可以只与可动触点端子16焊接。
关于上述的可动触点18,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用于将可动触点18与可动接触片15焊接的槽设于可动接触片15。但是,用于将可动触点18与可动接触片15焊接的槽也可以设于可动触点18。即,用于将第一触点31与可动接触片15焊接的槽也可以设于第一触点31。用于将第二触点32与可动接触片15焊接的槽也可以设于第二触点3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抑制接触电阻过度增大的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Claims (22)

1.一种接触片单元,其中,具备:
端子;
接触片,其具有相互层积配置且通过铆接与所述端子接合的多个板簧;和
触点,其通过铆接与多个所述板簧接合,
所述接触片以与所述触点及所述端子的至少一方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以与所述触点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触点或所述接触片具有遍及多个所述板簧而设置的槽,
多个所述板簧在所述槽与所述触点焊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具有将多个所述板簧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触点插入所述贯通孔,
所述槽设于所述贯通孔的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槽朝向多个所述板簧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越远离所述触点的接触面,所述板簧的槽越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槽具有沿着多个所述板簧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具有与所述端子接合的基端部、和位于所述基端部的相反位置的前端部,
所述槽在所述贯通孔的边缘,相比于所述贯通孔的中心配置于所述基端部侧。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还具有大弹簧常数板簧,该大弹簧常数板簧具有比多个所述板簧大的弹簧常数且层积在多个所述板簧上,
所述大弹簧常数板簧同多个所述板簧一起与所述触点焊接。
10.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还具有大弹簧常数板簧,该大弹簧常数板簧具有比多个所述板簧大的弹簧常数且层积在多个所述板簧上,
所述大弹簧常数板簧不与所述触点焊接。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触点具有配置在所述接触片上的接触面,
所述接触片在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接触片的边界与所述触点部分地焊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在位于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接触片的边界的至少一个焊接点与所述触点焊接。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以与所述端子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具有遍及多个所述板簧设置且以到达所述端子的方式设置的槽,
多个所述板簧在所述槽与所述端子焊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槽设置在多个所述板簧的端部。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槽朝向多个所述板簧的层积方向依次变大。
17.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越远离所述端子,所述板簧的槽越大。
18.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槽具有沿着多个所述板簧的层积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突起,
所述接触片具有供所述突起插入的贯通孔,
所述接触片在所述突起与所述贯通孔的边界与所述端子焊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在位于所述突起与所述贯通孔的边界的至少一个焊接点与所述端子焊接。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片以与所述触点及所述端子二者电导通的方式被焊接。
22.一种继电器,其中,具备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片单元。
CN201580047100.2A 2014-11-27 2015-08-05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Active CN106663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495A JP5954391B2 (ja) 2014-11-27 2014-11-27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JP2014-240495 2014-11-27
PCT/JP2015/072168 WO2016084428A1 (ja) 2014-11-27 2015-08-05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3570A true CN106663570A (zh) 2017-05-10
CN106663570B CN106663570B (zh) 2019-10-18

Family

ID=56074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100.2A Active CN106663570B (zh) 2014-11-27 2015-08-05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54391B2 (zh)
CN (1) CN106663570B (zh)
DE (1) DE112015004089B4 (zh)
WO (1) WO20160844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4745A (zh) * 2017-11-05 2018-01-30 西安晶海中德铁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静接点组合开关的分流导电保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11931B4 (de) * 2016-06-30 2023-03-16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Leistungsschütz mit hoher mechanischer Schockfestigkeit
KR102318851B1 (ko) * 2017-03-28 2021-10-28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적층형 터미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접촉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9648A (ja) * 1998-01-30 1999-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可動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が設けられた電磁継電器
CN102903575A (zh) * 2011-07-27 2013-0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触器件和包括该接触器件的电磁继电器
CN203721645U (zh) * 2014-01-23 2014-07-16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及其电磁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221A (ja) * 1982-07-20 1984-01-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磁接触器の接触子
JPH062521U (ja) * 1992-06-12 1994-01-14 中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点用線材
JP2005166431A (ja) * 2003-12-02 2005-06-23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9648A (ja) * 1998-01-30 1999-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可動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が設けられた電磁継電器
CN102903575A (zh) * 2011-07-27 2013-0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触器件和包括该接触器件的电磁继电器
CN203721645U (zh) * 2014-01-23 2014-07-16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及其电磁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4745A (zh) * 2017-11-05 2018-01-30 西安晶海中德铁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静接点组合开关的分流导电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4089B4 (de) 2024-11-07
JP5954391B2 (ja) 2016-07-20
DE112015004089T5 (de) 2017-05-24
CN106663570B (zh) 2019-10-18
WO2016084428A1 (ja) 2016-06-02
JP2016103374A (ja)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3570A (zh) 接触片单元及继电器
JP5864960B2 (ja) 電磁継電器
EP3879553B1 (en)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CN104508787B (zh) 触点机构部及具有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EP290832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930092B1 (ja) リレー
EP330663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660712B2 (ja) 電磁リレー
CN203895374U (zh) 电磁继电器
JP724601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89740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6538540B2 (en) Magnetic system for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5140074B (zh) 倾斜电接触器
US4034323A (en) Magnetic relay
CN108475604A (zh) 继电器设备
JP2013196923A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その接点構造
JP7487672B2 (ja) 接点開閉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WO2024122318A1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2248476A (ja) 電磁リレー
JPS5938010Y2 (ja) 電磁石鉄心
JP2022016094A (ja) 電磁継電器
JP6167372B2 (ja) 接点装置及び該接点装置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JP2023003206A (ja) 接点構造
JP2021082575A (ja) 切替装置
JPS6158216A (ja) 有極電磁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