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2385B -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 Google Patents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2385B
CN106662385B CN201580040976.4A CN201580040976A CN106662385B CN 106662385 B CN106662385 B CN 106662385B CN 201580040976 A CN201580040976 A CN 201580040976A CN 106662385 B CN106662385 B CN 1066623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orking fluid
tube
heater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09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2385A (zh
Inventor
李根炯
金宗律
郑光洙
姜佑澈
李钟敏
赵悬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1156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60046713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5/01116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64200A2/en
Publication of CN106662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2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08Removing frost by electric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1/28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the element being built-up from finned s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12Removing frost by hot-fluid circulating system separate from the refrigerant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一种除霜装置,包括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填充有工作流体并且包括主动加热部和被动加热部,主动加热部被加热至能够蒸发工作流体的第一温度,被动加热部被定位在主动加热部的后侧处并且被加热至比第一温度低的温度。除霜装置还包括加热管,该加热管与蒸发器相邻地布置以在使由主动加热部加热的工作流体循环的同时向蒸发器传递热,加热管包括进入部和返回部,进入部被构造成接收由主动加热部蒸发的工作流体,返回部与被动加热部相邻地连接并且被构造成接收在通过加热管循环之后已经冷凝的工作流体。在加热单元处接收的被冷凝的工作流体在于主动加热部处重新加热之前首先经过被动加热部。

Description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该除霜装置用于去除形成在制冷单元中设置的蒸发器上的霜。
背景技术
设置在制冷单元中的蒸发器能够利用由流动通过冷却管的冷却剂的循环而产生的冷空气来降低周围温度。在冷却过程期间,由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空气中的水分可能冷凝并在冷却管的表面上冻结。在一些情况中,可以使用电加热器来去除这种形成在蒸发器上的霜。
近年来,已经开发和设计了使用加热管的除霜装置,并且现有技术包括发明名称为“蒸发器”的韩国专利登记No.10-0469322、发明名称为“使用泡沫喷射的环形加热管”的韩国专利登记No.10-1036685、以及发明名称为“应用使用泡沫喷射的环形加热管的除霜模块”的韩国专利登记No.10-1125827。
然而,上述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具有以下缺点。
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蒸发单元内的工作流体仅填充在蒸发单元的下部中,同时蒸发单元(或加热单元)竖直或水平地布置,因此,在应用于典型的家用冰箱的除霜装置中,工作流体的量是非常少的。
由于迅速加热,所以,少量工作流体的使用能够提高蒸发速率,但当其应用于家用冰箱时,具有对蒸发单元中设置的电加热器过度加热的危险。
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冷凝单元的两个端部被构造成位于蒸发单元的一侧(或上部)处,并且工作流体仅在蒸发单元的另一侧(下部)中填充和加热以产生高泡沫推进(high bubble propulsion)。因此,能够获得诸如在加热管内的振动循环的流动,但会造成阻止加热管内的蒸汽流在一个方向上循环的问题。
虽然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获得了高泡沫推进,但存在如下问题:有效循环流动在加热管内被抑制。
典型地,加热管式除霜装置主要可以包括: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被构造成加热液体制冷剂;和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具有进入部和返回部,该进入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一侧,以接收工作流体(包括以高温加热的处于汽相的工作流体或处于高温下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该返回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另一侧,以再次使工作流体返回到蒸发单元。
这里,在工作流体在高温下被立即收集到安装在蒸发单元内侧的电加热器的侧或者通过电加热器的加热而产生的处于高温下的泡沫返回到推进位置的结构中,可能发生如下情况:所收集的工作流体被重新加热而流回,但没有有效地返回到蒸发单元中。这可能引起以下问题:工作流体在加热管内的循环流动被抑制,从而过度加热了整个蒸发单元或加热管。
在这种其中工作流体在加热管内的循环流动被抑制的结构或工作流体由于工作流体的重力而沿着构成冷凝单元的加热管的内表面被再次收集到蒸发单元的情况中,当冷凝单元具有水平区段时,工作流体可能残留而未有效地循环,从而造成以下问题:未有效地执行工作流体的收集。
在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具有利用工作流体的振动的循环结构的情况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加热管的整个区段到达稳定的工作温度之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除霜的除霜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热管和蒸发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除霜装置。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在除霜期间消耗的电力的新型除霜装置。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其中构成除霜装置的加热管能够稳定地运行而不被过度加热的除霜装置。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是稳定地形成其中在构成除霜装置的加热管内的工作流体从蒸发单元的一侧传输到冷凝单元并再次从冷凝单元循环到蒸发单元的另一侧的循环流动。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允许从蒸发单元传输到冷凝单元的工作流体在再次返回蒸发单元时流回冷凝单元中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它能够有效地收集工作流体而没有残留,即使在构成冷凝单元的加热管的水平区段上也没有残留。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确保工作流体连续地供应到加热管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完成本公开的前述任务,根据一个方面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包括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被构造成填充有预定量的工作流体,该加热单元包括主动加热部和被动加热部,该主动加热部被构造成加热至能够蒸发工作流体的第一温度,该被动加热部位于主动加热部的后侧处并构造成被加热至第二温度,该第二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并且在第二温度下,不发生工作流体的蒸发。该除霜装置还包括加热管,该加热管被构造成与蒸发器相邻地布置,以在使由主动加热部加热的工作流体循环的同时将热量传递至蒸发器,该加热管包括:进入部,该进入部被构造成接收由主动加热部蒸发的工作流体;和返回部,该返回部与所述被动加热部相邻地连接并构造成接收在通过加热管循环之后已经冷凝的工作流体。通过返回部在加热单元处接收的被冷凝的工作流体在主动加热部处被重新加热之前首先经过所述被动加热部。
根据此方面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该加热单元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该加热器壳体分别连接到加热管的进入部和返回部;和加热器,该加热器安装在加热器壳体内,该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产生热量。该加热器的可以与加热管的进入部相邻地布置的第一侧是主动加热部的一部分,并且该加热器的与加热管的返回部相邻地布置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可以是被动加热部的一部分。该主动加热部和被动加热部可以沿着加热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被动加热部可以包括第一被动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主动加热部介于该第一被动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之间。该被动加热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延伸至加热器壳体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加热器可以包括:本体部,该本体部沿着一个方向延伸,和线圈部,该线圈部布置在本体部的一部分上并连接到电力单元以基于电力的施加来产生热量,其中,该加热器的与线圈部对应的部分可以是所述主动加热部的一部分,并且该加热器的其中未形成有线圈部的部分可以是所述被动加热部的一部分。绝缘材料可以填充在该加热器的其中线圈部未形成在本体部上的部分中。加热器壳体可以限定有插入部,该加热器的被动加热部的后端部通过该插入部插入,由此将电力单元通过加热器的后端部暴露于加热单元的外部,并且,被构造成限制工作流体泄露的密封部可以设置在加热器的后端部和插入部之间。该主动加热部可以包括加热器,并且该被动加热部可以包括限定在加热器和返回部之间的空闲空间(vacant space)。该加热器壳体可以包括:主壳体部,该主壳体部连接至加热管的入口部并设有主动加热部和被动加热部;以及缓冲器部,该缓冲器部从主壳体部的外周延伸并构造成提供所述加热管的返回部和主壳体部之间的流体连通,由此,在所述被动加热部处接收被冷凝的工作流体。
在一些情况中,所述加热管的进入部可以布置在沿竖直方向与蒸发器的冷却管的最下一排相同或比其低的位置处。冷却管的最下一排可以沿着蒸发器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加热管的进入部可以沿着与冷却管的最下排的延伸方向相对应的水平方向延伸。加热单元可以布置在蒸发器的下端部处并构造成增加向冷却管的最下一列的热传递。加热管可以经过安装到冷却管的多个冷却翅片。该加热管可以容纳在安装在冷却管的每一排处的多个冷却翅片之间。与加热管和加热器壳体的总体积相比而言的约30%至50%的工作流体可以填充在加热管中。加热单元可以相对于进入部的中心轴线以-90°至2°的角度布置,由此促进工作流体的流动。
根据另一当面,一种冰箱包括:冰箱本体;蒸发器,该蒸发器安装在冰箱本体上并构造成吸收周围的蒸发热量以冷却蒸发器内的流体;和除霜装置,该除霜装置被构造成根据关于本公开的前述方面描述的实施方案来去除形成在蒸发器上的霜。
根据此方面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该蒸发器可以包括:冷却管,该冷却管以曲折形状(zigzag shape)重复地弯曲,以形成竖直地间隔开的多个排;多个冷却翅片,所述多个冷却翅片固定到冷却管并布置成沿着冷却管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以及多个支撑固定件,所述多个支撑固定件被构造成支撑冷却管的每个水平排的两个端部。冷却管可以包括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该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分别形成在该冷却管的前部和后部处而形成两排,并且该加热管可以布置在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该加热管可以从加热单元延伸和分支,并且该加热管可以包括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该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布置彼此相邻,使得冷却管介于该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之间。该加热管可以以曲折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水平排,并且,布置在加热管的下部处的每一排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布置在加热管的上部处的每一排之间的距离。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除霜装置包括: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被构造成加热该蒸发单元中的工作流体;和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连接至蒸发单元的两侧,以传输被蒸发的工作流体并收集被冷凝的工作流体。该蒸发单元包括:加热器,该加热器在蒸发单元内布置在蒸发单元的长度方向上;出口,该出口连接到冷凝单元的一侧,以将在蒸发单元上加热的工作流体传输至冷凝单元;和入口,该入口连接到冷凝单元的另一侧,以使已经在冷凝单元中循环的工作流体返回。基于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工作流体可以填充该蒸发单元,使得加热器浸没在工作流体中。
根据此方面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该冷凝单元可以包括:入口部,该入口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出口,以在冷凝单元处接收来自蒸发单元的工作流体;和返回部,该返回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入口,以将冷凝单元的工作流体收集至蒸发单元。基于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工作流体可以填充所述进入部的一部分和所述返回部的一部分。蒸发单元可以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该进入部和返回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处于与蒸发单元相邻的位置。基于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工作流体可以填充蒸发单元的从进入部和返回部中的至少一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返回部还可以包括缓冲器部,该缓冲器部垂直地将返回部和蒸发器的入口连接。缓冲器部的直径可以大于返回部的直径。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除霜装置包括: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被构造成加热该蒸发单元中的工作流体;和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的两端连接到蒸发单元以形成通道,使得在蒸发单元中加热的工作流体循环并再次返回至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可以包括较高温度部和较低温度部。冷凝单元的一侧连接到蒸发单元的较高温度部,并且冷凝单元的另一侧连接到蒸发单元的较低温度部。蒸发单元的较高温度部包括主动加热部,该主动加热部被构造成产生热量,并且蒸发单元的较低温度部被构造成保持低于将工作流体蒸发的温度。
根据此方面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该主动加热部可以包括加热器,该加热器与蒸发单元内的出口相邻地安装,由此形成与所述出口相邻的较高温度部,并且加热器可以不与所述入口相邻地布置,由此形成与所述入口相邻的较低温度部。所述入口、较低温度部、较高温度部和所述出口可以依次位于蒸发单元上,所述入口被构造成收集来自冷凝单元的已冷却的工作流体,较低温度部以不发生工作流体的蒸发的较低温度被加热,较高温度部以高温被加热以蒸发工作流体,并且所述出口被构造成排放为了传输至冷凝单元而被加热的工作流体。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除霜装置包括: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被构造成加热该蒸发单元中的工作流体;和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连接到蒸发单元的两侧,以传输被蒸发的工作流体并收集被冷凝的工作流体。蒸发单元包括:加热器,该加热器在蒸发单元内布置在蒸发单元的长度方向上;出口,该出口连接到冷凝单元的一侧,以将在蒸发单元上加热的工作流体传输到冷凝单元;和入口,该入口连接到冷凝单元的另一侧,以使已经在冷凝单元中循环的工作流体返回。冷凝单元包括:进入部,该进入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出口,以在冷凝单元处接收来自蒸发单元的工作流体;和返回部,该返回部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入口,以将冷凝单元的工作流体收集至蒸发单元。缓冲器部设置在所述入口和返回部之间,以连通所述入口和返回部而转变工作流体的方向至少一次,从而将工作流体收集至蒸发单元。
根据此方面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该缓冲器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弯曲部。该缓冲器部可以被构造成垂直地将返回部和蒸发单元连接,返回部和蒸发单元二者都布置在水平方向上。该缓冲器部可以具有比返回部的直径大的直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性冰箱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示例性除霜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部分“A”的放大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4是图2中示出的示例性除霜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图4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
图6至图9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除霜装置的示例性变型例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10至图12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除霜装置的进一步的示例性变型例的示意图;
图13是除霜装置的示例性加热单元部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14至图16是示出了除霜装置内的工作流体的各种示例性填充高度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了具有竖直布置的加热单元的示例性除霜装置的示意图;
图18和图19是示出了图17所示的加热单元的变型例的示意图;
图20(a)至(f)是示出了根据加热单元的出口侧相对于其入口侧的倾斜角度的、加热单元和加热管的每一列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21是示出了所述出口侧相对于入口侧向下倾斜的、水平布置的加热单元的示例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了所述出口的出口侧相对于入口侧向上倾斜的、水平布置的加热单元的另一示例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了加热单元的另一示例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24和图25是示出了在加热单元的操作之前和加热单元的操作之后的、工作流体的循环的示意图;
图26至图28是说明适当量的工作流体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29和图30是示出了分别具有水平布置和竖直布置的加热单元的示例性装置的示意图;
图31是示出了除霜装置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32(a)和(b)分别是图31所示的示例性除霜装置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33和图34是图32的部分“C”的放大视图;
图35是示出了加热单元的另一示例的概念图;
图36和图37是加热单元的不同示例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38至图40是示出了包括缓冲器部的除霜装置的不同示例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41和图42是另一示例性加热单元的局部截面视图;并且
图43 是示例性加热器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图示了示例性冰箱100的构造的纵向截面视图。
冰箱100是使用通过依次执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过程的制冷单元产生的冷却空气而以低温储藏保存在其内部的食物的装置。
如图中所示,冰箱本体110可以包括用于在其中储藏食物的储藏空间。该储藏空间可以被分隔壁111分开,并根据所设定的温度而划分为冷藏室112和冷冻室113。
虽然示出了其中冷冻室113布置在冷藏室112上方的顶部安装式冰箱,但也可以使用各种其他类型的冰箱。例如,本公开可以应用于其中冷藏室和冷冻室水平地布置的并排型冰箱、其中冷藏室设置在顶部处且冷冻室设置在底部处的底部冷冻室式冰箱等。
门连接到冰箱本体110,以打开或关闭冰箱本体110的前开口部。图1示出了分别被构造成打开或关闭冷藏室112和冷冻室113的前部的冷藏室门114和冷冻室门115。所述门可以以各种方式被构造,例如:其中门可旋转地连接到冰箱本体110的旋转型门;其中门可滑动地连接到冰箱本体110的抽屉型门等。
冰箱本体1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容纳单元180(例如架181、托盘 182、篮183等),用于有效地利用内部储藏空间。例如,架181和托盘182可以安装在冰箱本体110内,并且篮183可以安装在连接于冰箱本体110的门114的内侧处。
在一些情况中,冷却室116具有蒸发器130并鼓风机140设置在冷冻室113的后侧处。在分隔壁111上可以形成有用于将冷藏室112 和冷冻室113的空气吸入并返回至冷却室116侧的冷藏室返回导管 111a和冷冻室返回导管111b。此外,与冷冻室113连通并在其前部上具有多个冷却空气排放端口150a的冷却空气导管150可以安装在冷藏室112的后侧处。
机械室117可以设置在冰箱本体110的下后侧处,并且压缩机160、冷凝器等可以设置在机械室117内。
能够发生利用冷却室116的鼓风机140将冷藏室112和冷冻室113 中的空气通过分隔壁111的冷藏室返回导管111a和冷冻室返回导管 111b吸入到冷却室116以执行与蒸发器130的热交换的过程。随后,能够重复地进行通过冷却空气导管150的冷却空气排放端口150a将空气再次排放至冷藏室112和冷冻室113的过程。此时,由于与通过冷藏室返回导管111a和冷冻室返回导管111b重新引入的循环空气的温度差,可能在蒸发器130的表面上形成霜。
因此,可以在蒸发器130中设有除霜装置170以去除这种霜,并且,由除霜装置170去除的水(即除霜水)可以通过除霜水排放管118 收集到冰箱本体110的下部除霜水托盘。
在下文中,将描述能够在除霜期间减少电力消耗并提高热交换效率的除霜装置170。
参照图2和图3,蒸发器130可以包括冷却管131(即冷却管)、多个冷却翅片132和多个支撑固定件133。
冷却管131可以以曲折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列,并且制冷剂能够填充在冷却管131中。冷却管131可以由水平管部和弯曲管部组合地构造。这些水平管部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水平地布置,并构造成穿过冷却翅片132,并且,所述弯曲管部将上侧水平管部的端部连接到下侧水平管部的端部,以使上侧水平管部和下侧水平管部的内部彼此连通。
在一些情况中,冷却管131可以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排。
在图2中,下面将要描述的加热管172具有与冷却管131对应的形状,因此,冷却管131的一部分被加热管172隐藏。
对于冷却管131,多个冷却翅片132可以布置成沿着冷却管131 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冷却翅片132可以以由铝材料制成的扁平体形成,并且冷却管131可以在插入到冷却翅片132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向外展开(flare),并且可靠地插入所述插入孔中。
多个支撑固定件133可以分别设置在蒸发器130的两侧,并且每个支撑固定件13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支撑冷却管131的弯曲端部。
除霜装置170可以构造成去除从蒸发器130产生的霜,并且如图所示地安装在蒸发器130上。除霜装置170可以包括加热单元171和加热管172(即热传递管)。
加热单元171可以电连接到控制器并设计成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时产生热量。例如,该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对于每个预定的时间间隔将操作信号施加到加热单元171,或者当冷却室116的所感测到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时将操作信号施加到加热单元171。
参照图3,加热单元171包括加热器壳体171a和加热器171b。
加热器壳体171a可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加热器171b。加热器壳体171a尤其可以形成为圆柱体或矩形柱体形状。
加热器壳体171a分别连接到加热管172的进入部172a和返回部 172b。因此,加热器壳体171a将进入部172a流体(fluidically)连接到返回部172b以形成通道,来自返回部172b的工作流体(F)通过该通道被引入到进入部172a中。
在一些情况中,与进入部172a连通的出口1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171a的一侧处。例如,加热器壳体171a的与进入部172a相邻的第一侧壁(或可替代地,与该第一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可以限定有出口171'。换言之,出口171'是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能够通过其排放到加热管172的开口。
与返回部172b连通的入口1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171a的另一侧。例如,加热器壳体171a的与返回部172b相邻的第二侧壁(即,与第一侧壁相对)(或可替代地,与该另一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可以限定有入口171",换言之,入口171"是如下的开口:通过该开口,被冷凝的工作流体(F)能够在通过加热管172的同时被收集到加热单元171中。
加热器171b能够容纳在加热器壳体171a内并具有沿着加热器壳体171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加热器171b可以通过加热器壳体171a 的与入口171"相邻的第二侧壁插入并固定到加热器壳体171a。这样,加热器171b的一侧能够以密封且被支撑的方式固定到第二侧壁,并且加热器171b的另一侧可以在加热器壳体171a的出口方向上朝向第一侧壁延伸。
连接到电源的电力单元171k可以连接到加热器171b的一侧。加热器171b可以包括线圈部,该线圈部连接到电力单元171k并构造成在加热器壳体171a内发出热量。在电力施加期间,加热器171b的与该线圈部的位置对应的部分能够被加热至高温。加热器171b的与该线圈部对应且被该线圈部加热的部分可以称为加热器171b的用于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在加热过程期间,加热器171b的未被该线圈部直接加热但可以被间接加热的其它部分能够称为非主动加热部或被动加热部。
再次参照图2,加热管172连接到加热单元171,并且预定量的工作流体(F)填充在加热管172中。对于工作流体(F),可以使用以下制冷剂:在冰箱100的冷冻状态中以液相存在,但当被加热器171b 加热时相变为气相以执行传递热量的作用,例如R-134a、R-600a等。加热管172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加热管172可以包括进入部172a和返回部172b,该进入部172a 和返回部172b分别连接到加热单元171的出口171'和入口171"。进入部172a对应于被加热单元171加热的工作流体(F)所供应到的部分,并且返回部172b对应于工作流体(F)在被加热单元171加热之前通过加热管172循环并然后返回到的部分。
随着工作流体(F)被加热单元171以高温加热,工作流体(F) 由于使工作流体(F)在加热管172内循环的压力差而流动。返回部172b 通过加热单元171连接到进入部172a,由此使通过加热管172的返回部172b进入的工作流体(F)循环。
加热管172布置成与蒸发器130相邻,以允许工作流体(F)被加热单元171加热,从而将热传递到蒸发器130以便除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加热管172具有与冷却管131同样的重复弯曲的形状(曲折形状)。图2示出了加热管172可以形成为与冷却管 131对应的相同形状。因此,加热管172可以包括水平部172c、竖直部172d和热量发出部172e。
水平部172c连接到加热单元171的出口171',并且相对于蒸发器 130沿水平方向布置。水平部172c上的与加热单元171的出口171'连接的一个端部可以称为进入部172a。水平部172c可以水平延伸而到达冷却管131的弯曲部。
在一些情况中,如果加热单元171位于图2中看到的加热单元171 的左侧处,则加热单元171可以直接连接到竖直部172d而不是水平部 172c。
竖直部172d可以沿着其外部延伸到蒸发器130的上部。竖直部 172d可以延伸到与收集器(accumulator)134相邻的位置,以去除形成在收集器134上的霜。如图2中所示,加热管172的竖直部172d可以在向上方向上朝向收集器134延伸,然后在向下方向上朝向冷却管131弯曲并延伸且连接到热量发出部172e。
热量发出部172e可以沿蒸发器130的冷却管131以曲折形状从竖直部172d延伸并连接到加热单元171的入口171"。热量发出部172e 可以包括:多个水平管172e',所述多个水平管172e'形成竖直间隔开的多个排;和连接管172e",该连接管172e"具有以曲折形状连接水平管 172e'的U形形状。热量发出部172e上的与加热单元171的入口171" 连接的一个端部可以称为返回部172b。
由于这种构造,参照图20,加热单元171的温度(TH)被示出为系统中最高的,并且加热管172的热量发出部172e的最下一列的温度 (TL)被示出为最低的。这里,热量发出部172e的最下一列对应于直接连接到加热单元171的水平管,该水平管用作工作流体(F)恰在被收集到加热单元171中之前所经过的水平管。
如上所述,加热器171b具有能够容纳在加热器壳体171a内并沿着加热器壳体171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预定量的工作流体(F) 能够填充在加热单元171和加热管172中。
如果加热器171b的一部分变得暴露在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F) 的表面之外,则在除霜操作期间,与加热器171b的保持浸没在工作流体(F)中的部分相比,加热器171b的暴露部分的温度能够突然升高。
如果发生加热器171b的暴露部分的这种突然温度升高,则在暴露在加热单元171中的工作流体(F)之上的空间中的温度也可能突然升高,并且可以在其中形成高压。
另一方面,由于加热器171b的浸没在工作流体(F)以下的部分的温度并不突然升高,因此,维持比在工作流体(F)以上的暴露部分的温度低的温度,所以,实际上执行工作流体(F)的蒸发的部分的温度相对地降低。因此,所浸没的部分的压力变得小于暴露部分的压力,由此防止了所蒸发的蒸汽通过所暴露的空间传输至加热管172。
当这种过程持续时,加热单元171可能对除霜装置170造成临界损坏,例如火灾损坏。另外或替代地,可能发生被加热的工作流体(F) 向后流到该工作流体(F)进入加热单元171的一侧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填充在加热单元171中的工作流体(F)例如在除霜装置170的非操作期间以液相被填充至竖直地比加热器171b的最高侧高的液位。在此情况中,加热单元171的出口171'和入口171" 的整体位于工作流体(F)的表面以下。在一些情况中,在加热器171b 保持完全浸没时,出口171'和入口171"的一部分可以竖直地位于工作流体(F)的表面以上。
根据前述构造,由于加热器171b在浸没在工作流体(F)的表面之下的状态中被加热,所以,被加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F)可以随后被传输到加热管172,由此允许有效的循环流动并防止加热单元171的过度加热。
在上面的描述中,除霜装置170已被描述为包括加热单元171和加热管172。相同的除霜装置170能够可替代地被描述为包括蒸发单元 (即加热单元)和冷凝单元(即加热管)。
更详细地,因为蒸发单元是用于加热工作流体(F)的部分,所以工作流体(F)在蒸发单元内被加热器171b加热而进入气相。因此,蒸发单元可以理解为与前述加热单元171对应的部分。
因为连接到蒸发单元的两侧的部分被设计为传输已加热的工作流体(F)和收集被冷凝的工作流体(F),所以,冷凝单元与蒸发单元一起形成闭合回路。已经经过蒸发单元的出口171'的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被引入到冷凝单元并在流动的同时逐渐冷凝,并最终通过蒸发单元的入口171"被再次引入到蒸发单元中。因此,该蒸发单元可以理解为与前述加热管172对应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加热管172可以安装为经过多个冷却翅片132。因此,加热管172可以在插入到冷却翅片132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向外展开,并且可靠地插入在插入孔中。由于这种构造,热量可以通过冷却翅片132传递至冷却管131,由此导致提高的热传递效率。
在这种向外展开的结构中,加热管172可以分别插入到冷却翅片 132的前部和后部中而形成两排。另外,加热管172可以插入到冷却管 131的一个冷却翅片132(前部和后部中的一个)中以形成单排、或分别插入到位于前部和后部上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的冷却翅片132中而形成两排。
可替代地,加热管172可以容纳在固定到冷却管131的每一列的多个冷却翅片132之间。因此,加热管172布置在冷却管131的每一列之间。这里,加热管172可以构造成与冷却翅片132接触。
此外,加热管172可以分别与蒸发器130的前部和后部相邻地安装而形成两排。另外,加热管172可以与冷却管131中的一个(蒸发器130的前部和后部中的任一个)相邻地安装而形成单排、或分别布置在位于前部和后部上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而形成两排。
现在参照图4和图5,冷却管231以曲折形状重复弯曲而形成多个列。冷却管231可以包括第一冷却管231a和第二冷却管231b,所述第一冷却管231a和第二冷却管231b分别形成在蒸发器230的前部和后部上而形成两列。冷却管231可以由铝材料形成并填充有制冷剂。
加热单元271可布置在冷却管231的最下一列下方。加热单元271 可以布置在蒸发器230的一个下端部处,以增加向冷却管231的最下一列的热传递。
加热管272从加热单元271延伸并分支,并可以包括第一加热管 272'和第二加热管272”,所述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通过使冷却管231介于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之间而分别布置在两侧。第一加热管272'可以布置在第一冷却管231a的前表面上且第二加热管272”可以布置在第二冷却管231b的后表面上而形成两排。
当加热管272被构造成两排时,由于工作流体(F)可能被不均匀引入到第一加热管272'以及第二加热管272”中,所以,可能产生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之间的温度差。为了使温度差最小化,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长度。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可以形成有相同长度并形成有相同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加热管272'和第二加热管272”两者可以包括进入部272a'、272a"以及返回部272b'、272b"。被加热单元271加热的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被引入进入部272a'、272a"中,并且,已经通过加热管272循环并返回的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被引入返回部 272b'、272b"中。
加热单元271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271a和加热器271b。加热器壳体271a可以包括主壳体部271c和缓冲器部271f。加热器壳体271a可以由铜材料形成。
主壳体部271c可以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以在主壳体部271c中容纳加热器271b。主壳体部271c的一个端部可以连接至进入部272a'、 272a",并且主壳体部271c的另一端部可以封闭。
缓冲器部271f可以在离开主壳体部271c的外周的方向上突出和延伸。缓冲器部271f能够连接到返回部272b'、272b"以形成以下通道:其中,通过返回部272b'、272b"返回的工作流体(F)的方向在引入到主壳体部271c中之前被至少转向一次。
缓冲器部271f可以包括:第一缓冲器部271f',该第一缓冲器部 271f'连接至第一加热管272'的返回部272b';和第二缓冲器部271f",该第二缓冲器部271f"连接至第二加热管272"的返回部272b"。第一缓冲器部271f'和第二缓冲器部271f"可以分别从主壳体部271c的外周突出,并且沿着与主壳体部271c在安装期间的水平平面相同的水平平面在主壳体部271c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将参照图38至图40在下面进一步描述缓冲器部271f的进一步实施方案。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管272可以容纳在被固定到冷却管231的每一列的多个冷却翅片232之间。因此,加热管272布置在冷却管231 的每一列之间。加热管272可以构造成与冷却翅片232接触。
在一些情况中,进入部272a'、272a"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以对应于最下一列的延伸方向以便对应于沿着蒸发器230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冷却管231的最下一列的构造。加热单元271,特别是主壳体部271c 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此外,加热单元271可布置在蒸发器230的一个下端部处,以增加向冷却管231的最下一列的热传递。
现在参照图6,加热单元371可以相对于蒸发器330在水平方向上布置。加热单元371可以定位成在蒸发器330的下部处与蒸发器330 重叠。例如,加热单元371可以布置为与冷却管331的最下一列重叠,并且可以具有沿着冷却管33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
所布置的冷却管331与加热单元371的重叠范围可以理解为在加热管372的竖直部372d所在的蒸发器330的一侧与其相反侧所在的另一侧之间(即在蒸发器330的水平长度(E)内)。
延伸至水平部372c、竖直部372d和热量发出部372e的加热管372 能够连接到加热单元371。这种连接完成了工作流体(F)能够循环的闭合回路。
在一些情况中,如图7中所示,加热单元371可以布置为更靠近加热管372的竖直部372d被定位于此处的蒸发器330的一侧。
水平部372c可以连接到加热单元371的一侧,例如,加热器壳体的一个侧壁或与该同一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在水平部372c上的连接到形成在加热单元371的一侧处的出口371'的一部分可以称为进入部 372a,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通过该进入部372a被引入。
竖直部372d可以连接到水平部372c并朝向蒸发器330的上侧向上延伸。竖直部372d可以连接到热量发出部372e,并且热量发出部 372e可以以曲折形状朝向蒸发器330的下侧延伸并连接到加热单元 371的另一侧。热量发出部372e中的连接到形成在加热单元371的另一侧处的入口371"的一部分可以称为返回部372b,工作流体(F)通过该返回部372b返回。
水平部372c可以相对于蒸发器330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其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蒸发器330的水平长度(E)的1/2。加热单元371可以位于更靠近竖直部372d被定位在此处的蒸发器330的一侧。
如上面所示,当加热单元371安装得更靠近左侧时(当从图7的前侧看蒸发器330时),工作流体可以有效地循环。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连接到加热单元371的水平部372c的长度减小,其上由加热单元371蒸发的工作流体(F)流到竖直部372d的长度减小。这转换成流动阻力的降低,因此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可以迅速地增加以用于循环。
在一些情况中,出口371'可以形成在加热单元371的一侧处,例如,加热器壳体的一个侧壁或与所述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并且竖直部372d可以直接连接到出口371'。换言之,延伸至竖直部372d 和热量发出部372e的加热管372可以连接到加热单元371,由此完成工作流体(F)能够循环的闭合回路。
可替代地,如图8中所示,加热单元371可以布置得更靠近蒸发器330的另一侧,即,加热管372的竖直部372d被定位在此处的与蒸发器330的侧相反的一侧。
在此构造中,水平部372c可以连接到加热单元371的一侧(例如加热器壳体的一个侧壁或与所述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水平部 372c上的连接到形成在加热单元371的一侧处的出口371'的部分可以称为进入部372a,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通过该进入部372a被引入。
竖直部372d可以连接到水平部372c并朝向蒸发器330的上侧向上延伸。竖直部372d可以连接到热量发出部372e,并且热量发出部 372e可以以曲折形状朝向蒸发器330的下侧延伸并连接到加热单元 371的另一侧。热量发出部372e中的连接到形成在加热单元371的另一侧处的入口371"的部分可以称为返回部372b,工作流体(F)通过该返回部372b返回。
在此构造中,水平部372c可以相对于蒸发器330布置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其长度可短于蒸发器330的水平长度(E)的1/2。此外,加热单元371可以位于更靠近蒸发器330的另一侧处。
当加热单元371安装得更靠近右侧时(当从图8的前侧看蒸发器 330时),工作流体可以有效地循环。
这可能是因为:当在以曲折形状连接到热量发出部372e的弯曲部处形成大流动阻力时,加热单元371靠近弯曲部形成的结构在抑制通过返回部372b返回的工作流体(F)流回方面可以是有利的。
参照图9,加热器壳体371a内的工作流体(F)的表面高度可以被设计为在竖直方向上高于出口371'的顶部。因此,由于加热器371b 在完全浸没于工作流体(F)的表面以下的同时被加热,所以,由加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F)可以依次传输至加热管372,从而允许有效的循环流动并防止加热单元371的过度加热。
此外,进入部372a连接在位于蒸发器330的外侧处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布置的竖直部372d和加热单元371的出口371'之间以在它们之间连通。如图所示,加热器壳体371a相对于蒸发器330在水平方向上布置以形成水平部372c。水平部372c可以完全填充有工作流体(F),如图9中所示。
参照图10(a)和10(b),能够从前侧(a)和侧面(b)看到除霜装置470的示例。为了参照,由于与图10(a)中的加热管472重叠,冷却管431的一部分被隐藏,但包括第一冷却管431a和第二冷却管 431b的冷却管431的整个形状,可以通过冷却翅片432的布局而间接可视化或在图10(b)中直接可视化。
如所图示的,冷却管431和加热管472可以以曲折形状重复弯曲而形成多个列。
具体地,冷却管431可以由水平管部和弯曲管部组合地构成。水平管部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水平地布置,且构造成穿过冷却翅片 432,并且,所述弯曲管部将上侧水平管部的端部连接到下侧水平管部的端部,以将上侧水平管部和下侧水平管部的内部彼此连通。
如图中所示,所述水平管部的每一列可以以预定的间隔布置。
加热管472可以包括水平部472c、竖直部472d和热量发出部472e。
热量发出部472e以曲折形状沿蒸发器430的冷却管431从竖直部 472d延伸并连接到加热单元471的入口471"。热量发出部472e被构造成以构成多列的多个水平管472e'和形成为弯曲的U形管的连接管 472e"组合,以将它们以曲折形状连接。
根据该结构,水平部472c和热量发出部472e(严格地讲,水平管) 在水平方向上布置以形式水平布置管。在这种水平布置管中,下部的每一列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小于上部的每一列的距离。这是当工作流体(F)通过加热管472循环时、考虑根据工作流体(F)的温度的对流(convection)的设计。
具体地,在加热管472的循环过程期间,通过进入部472a引入的工作流体(F)在处于高温下的气相中具有最高的温度。如图所示,高温工作流体(F)流向位于上部处的冷却管431的侧,并且因此高温热通过在上部处的冷却管431的附近的对流而被传递到大区域。
相反,工作流体(F)在液体和气体共存的状态下流动,同时逐渐地散发热,并因此,在液相中被引入返回部472b,其中此时的热对于去除冷却管431的霜而言是足够的温度,但与前述情况相比,传递到周围的介质的热传递的程度更低。
因此,考虑到这点,与位于上部处的加热管472的每一列相比,与返回部472b相邻的加热管472的每一列(即热量发出部472e的水平管)以较小的间隔布置。例如,位于上部处的加热管472的每一列可以通过在其之间设有冷却管431的一列而布置成对应于邻接冷却管 431的列,并且位于下部处的加热管472的每一列可以布置为对应于冷却管431的每一列。
根据该结构,相对大量的热量发出部472e的水平管布置在蒸发器 430的下部处。
此外,根据该布置,与蒸发器430的上部相比,蒸发器430的下部被更快地除霜,在冷却管431和冷却翅片432处发生的除霜水的排水可以更有效率地执行。
现在参照图11(a)和图11(b),能够从前侧(a)和侧面(b) 看到另一示例性除霜装置570。用于参照,由于与图11(a)中的第一加热管572'重叠,看不见第二加热管572",但第二加热管572"的整个形状可以参照图11(b)被可视化。蒸发器530具有冷却管531,冷却管531包括第一冷却管531a和第二冷却管531b,冷却管531可以位于第一加热管572'和第二加热管572"之间。
如所图示的,布置在第一加热管572'和第二加热管572"的下部处的水平延伸的管之间的距离可构造成小于布置在上部处的水平延伸的管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考虑到能够随着工作流体(F)通过加热管572 循环而根据工作流体(F)的温度变化的对流因数。
在一些情况中,第一加热管572和第二加热管572"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以均匀地将工作流体573引入第一加热管572'和第二加热管 572"中。第一加热管572'和第二加热管572"还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
图12示出了除霜装置670的另一示例。为了清楚起见,第一冷却管631a和第二冷却管631b的一部分被省略。
参照图12,布置在第一加热管672'的下部处的水平排之间的距离可以构造成小于布置在第一加热管672'的上部处的水平排的距离。相反地,布置在第二加热管672"的上部处的水平排之间的距离可以构造成小于布置在第二加热管672"的下部处的水平排的距离。这里,第一加热管672'和第二加热管672"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以帮助将工作流体673均匀地引入第一加热管672'和第二加热管672"中。
由于这种构造,由于具有加热管672'、672"的较大的距离的任何一个部分造成的温度降低可以通过由于具有加热管672'、672"的较小的距离的对应的部分造成的温度升高而被补偿。因此,即使加热管672'、 672"被构造成具有小的距离,热量也可有效传递到冷却管631。
参照图13,该除霜装置可以包括加热单元771。加热单元771可以包括加热器771b,该加热器771b被构造成产生热能,以加热填充在其中的工作流体(F)。加热管能够分别通过进入部772a和返回部772b 连接至加热单元771的两侧,以形成工作流体(F)通过其循环的通道。
如所图示的,例如在除霜装置770的非操作期间,处于其液相的工作流体(F)完全填充加热单元771。根据此构造,加热单元771的出口771'位于工作流体(F)的表面之下。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单元771可以布置在该除霜装置的下部处。在此情况中,相当大量的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在加热管772的进入部772a和返回部772b中。例如,当进入部772a在水平方向上从加热单元771延伸时,工作流体(F)可以完全填充该进入部772a。
此外,在气相中的工作流体(F)向加热管的连续供应可以稳定地执行,由此防止工作流体(F)在加热管内的流动是间歇(脉动的)的异常现象。
现在参照图14至图16,示出了具有不同填充高度的工作流体(F) 的除霜装置的示例。
蒸发器830可以包括冷却管831(冷却管)、多个冷却翅片832 和多个支撑固定件833。
冷却管831可以以曲折形状重复弯曲而形成多个列,并且制冷剂能够填充在其中。冷却管831可以由水平管部和弯曲管部组合地构成。水平管部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水平地布置,并且被构造成穿过冷却翅片832。所述弯曲管部能够将上侧水平管部的端部连接到下侧水平管部的端部,以将它们的内部彼此连通。
对于冷却管831,多个冷却翅片832可以布置为沿冷却管831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冷却翅片832可以由由铝材料制成的扁平体形成,并且冷却管831可以在插入地冷却翅片832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向外展开,并且可靠地插入该插入孔中。
多个支撑固定件833可以分别设置在蒸发器830的两侧,并且每个支撑固定件833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延伸,以支撑冷却管831的弯曲部。
除霜装置870可以构造成去除从蒸发器830产生的霜,并且如图所示地安装在蒸发器830上。除霜装置870可以包括蒸发单元871和冷凝单元872。
蒸发单元871可以电连接到控制器,并且构造成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时产生热量。例如,该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对于每个预定的时间间隔向蒸发单元871施加操作信号、或当冷却室816的所感测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时向蒸发单元871施加操作信号。
冷凝单元872连接到蒸发单元871,并且预定量的工作流体(F) 填充在其中。对于工作流体(F),可以使用制冷剂(例如R-134a、R-600a 等)
冷凝单元872可以包括进入部872a和返回部872b,该进入部872a 和返回部872b分别连接至蒸发单元871的出口871'和入口871"。进入部872a对应于由蒸发单元871加热的工作流体(F)被供应到的部分,并且返回部872b对应于工作流体(F)通过冷凝单元872循环并然后返回到的部分。
随着其中填充的工作流体(F)被蒸发单元871以高温加热,工作流体(F)能够由于用来在冷凝单元872中循环的压力差而流动。返回部872b通过蒸发单元871连接到进入部872a,以使引入到冷凝单元 872的返回部872b的工作流体(F)循环。
冷凝单元872与蒸发器830相邻地布置,以允许由蒸发单元871 加热的工作流体(F)将热量传递至蒸发器830,从而帮助去除霜。
在一些情况中,冷凝单元872可以像冷却管831一样具有重复弯曲的形状(曲折形状)。冷凝单元872可以包括水平部872c、竖直部 872d和热量发出部872e。
水平部872c连接到加热单元871的出口871',并相对于蒸发器830 在水平方向上布置。水平部872c上的连接到蒸发单元871的出口871' 的一个端部可以理解为进入部872a。水平部872c可以水平地延伸而到达冷却管831的弯曲部。
水平部872c可以布置在蒸发器830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以下,或在一些情况中,布置在与最下侧水平管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
如果蒸发单元871布置为更靠近左侧(如图14至图16中所示),则蒸发单元871可以直接连接到竖直部872d而不是水平部872c。
竖直部872d可以沿着蒸发器830的外侧延伸至蒸发器830的上部。竖直部872d可以延伸至与收集器834相邻的位置,以去除形成在收集器834上的霜。如图中所示,冷凝单元872的竖直部872d在向上方向上朝向收集器834延伸,然后在向下方向上朝向冷却管831弯曲并延伸并且连接到热量发出部872e。
热量发出部872e可以以曲折形状沿蒸发器830的冷却管831从竖直部872d延伸并连接到蒸发单元871的入口871"。热量发出部872e 可以包括:多个水平管872e',所述多个水平管872e'形成竖直地间隔开的多个排;和连接管872e",连接管872e"具有以曲折形状连接水平管 872e'的U形形状。热量发出部872e上的连接到蒸发单元871的入口 871"的一个端部可以称为返回部872b。
由于这种构造,蒸发单元871的温度(TH)可以是在系统中最高的,并且冷凝单元872的热量发出部872e的最下一列的温度(TL)可以是最低的。这里,热量发出部872e的最下一列对应于直接连接至蒸发单元871的水平管,该水平管用作工作流体(F)恰在被收集到蒸发单元871中之前所经过的水平管。
在一些情况中,冷凝单元872可以容纳在固定到冷却管831的每一列的多个冷却翅片832之间。冷凝单元872可以布置在冷却管831 的每一列之间。这里,冷凝单元872可以构造成与冷却翅片832接触。水平部872c可以布置在冷凝单元872的最下端处并布置在蒸发器830 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之下。
根据前述结构,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到高于冷凝单元872的水平部872c。这里,工作流体(F)在其中填充的高度可以设定为低于最下一列(L)和直接布置在冷凝单元872的水平部872c上的热量发出部872e的竖直部872d。
蒸发单元871可以完全填充有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F),同时蒸发单元871位于除霜装置870的下部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整个除霜装置870中发生突然温度差的现象。
此外,当被构造成工作流体(F)流出蒸发单元871的出口871' 以填充至冷凝单元872的进入部872a的一部分时,可以均匀地执行蒸发单元871的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工作流体(F)可以变为气相并连续而稳定地供应到蒸发单元871。
在一些情况中,当蒸发单元871的进入部872a和返回部872b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且工作流体(F)被构造成填充至进入部872a和返回部872b的一部分时,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本公开的目标。
另一方面,蒸发单元871可以布置在蒸发器830的水平方向上,并布置在蒸发器830的下部处与蒸发器830重叠的位置处。例如,蒸发单元871可以布置为与冷却管831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重叠,并且可以具有沿冷却管83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15中所示,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冷凝单元872的竖直部872d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中,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热量发出部872e的至少最下一列(L)。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16中所示,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热量发出部872e的最高列和水平部872c之间的中间高度(H/2)。在此情况中,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竖直部872d的一部分。
作为再一示例,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高于冷凝单元872的水平部872c但小于热量发出部872e的最高列和水平部872c之间的中间高度(H/2)。在此情况中,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冷凝单元872 的竖直部872d的一部分。
在图14中所示的示例(工作流体(F)的填充高度的下限)和图 16中所示的示例(工作流体(F)的填充高度的上限)之间的其它实施方案也是可以的。
蒸发单元871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可以不一定限于特定的构造。例如,蒸发单元871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可以布置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
根据图14至图16的示例,可以在连续并稳定地执行所加热和蒸发的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的供应的同时持续除霜操作,并且,即使当处于液相的所有工作流体(F)都已转变成气相时,工作流体(F) 也可以均匀地位于冷凝单元872的整个区域之上,由此获得由于工作流体的加热而造成的蒸发以及由于热交换和相变而造成的的工作流体 (F)的收集中的总体平衡。
因此,可以能够在短时间段内去除霜并减少电力消耗。
图17示出了其中加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竖直布置的蒸发器930的另一示例。
参照图17,蒸发器930可以包括冷却管931(冷却管)、多个冷却翅片932和多个支撑固定件933。
冷却管931可以以曲折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列。冷却管931 可以由水平管部和弯曲管部组合构成。水平管部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水平布置,并且构造成穿过冷却翅片932。弯曲管部能够将上侧水平管部的端部连接到下侧水平管部的端部,以将它们的内部彼此连通。
对于冷却管931,可以布置多个冷却翅片932以沿冷却管931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冷却翅片932可以由铝材料制成的扁平体形成,并且冷却管931可以在插入冷却翅片932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中向外展开,并且可靠地插入该插入孔中。
多个支撑固定件933可以分别设置在蒸发器930的两侧,并且所述多个支撑固定件933中的每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支撑冷却管 931的弯曲端部。
除霜装置970可以构造成去除从蒸发器930产生的霜,并且如图所示地安装在蒸发器930上。除霜装置930可以包括加热单元971和加热管972。
加热单元971可以电连接到控制器,并且构造成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时产生热量。例如,该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对于每个预定的时间间隔将操作信号施加到加热单元971,或在冷却室116的所感测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时将操作信号施加到加热单元971。
加热单元971可以布置在除霜装置970的下部处。加热单元971 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971a和加热器971b。
加热器壳体971a可以形成为在其中容纳加热器971b。加热器壳体 971a可以形成为其中包括圆柱形或矩形柱体。
加热器壳体971a可以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从蒸发器930的下侧向上侧延伸的部分。这里,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可以位于蒸发器930 的外侧(冷却管931的弯曲部外的位置)处。
加热器壳体971a分别连接到加热管972,以形成工作流体(F) 能够通过其循环的通道。
在一些情况中,连接到加热管的出口9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 971a的一侧处(例如加热器壳体971a的一个侧壁或与所述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换言之,出口971'是如下的开口: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能够通过该开口排放到加热管972。
连接到加热管972的入口9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971a的另一侧(例如加热器壳体971a的另一个侧壁或与所述另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处。换言之,入口971"表示如下的开口:所冷凝的工作流体 (F)在经过加热管972的同时通过该开口被收集到加热单元971中。
根据本示例,加热器壳体971a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从蒸发器930的下侧向上侧布置,并且出口971'和入口9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971a 的上端和下端处。出口971'连接到加热管972的竖直部972d的端部。这里,入口971"可以连接到加热管972的水平部972c的端部。
加热器971b容纳在加热器壳体971a中以具有沿加热器壳体971a 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换言之,加热器971b可以包括与加热器壳体 971a相似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部分。
加热器971b可以通过与入口971"相邻的加热器壳体971a的另一个侧壁插入并固定到加热器壳体971a。换言之,加热器971b的一侧可以以密封并被支撑的方式固定到另一个侧壁,并且另一侧可以在加热器壳体971a的出口方向上延伸。
连接到电源的电力单元971k可以连接到加热器971b的一侧。加热器971b可以包括线圈部,该线圈部连接到电力单元971k以在加热器壳体971a内发出热量。在电力施加期间,形成有线圈的部分能够被以高温加热,从而构成用于蒸发工作流体的加热器971b的主动加热部。
另一方面,构造成使得工作流体(F)在液相中完全填充在加热器壳体971a中(例如在除霜装置970的非操作期间)。根据该构造,加热单元971的出口971'位于工作流体(F)的表面以下。
加热管972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到加热单元971的两个端部部以形成闭合回路,并且与蒸发器930相邻地布置,使得由加热单元971 加热的工作流体(F)将热量传递至蒸发器930以去除霜。为此,加热管972可以包括竖直部972d和热量发出部972e。
竖直部972d连接到布置在外侧的加热单元971的出口971',并且朝向蒸发器930的上侧延伸。竖直部972d可以延伸至与收集器934相邻的位置,以去除形成在收集器934上的霜。如图所示,加热管972 的竖直部972d在向上方向上朝向收集器934延伸,然后在向下方向上朝向冷却管931弯曲并延伸并且连接到热量发出部972e。
热量发出部972e以曲折形状从竖直部972d沿着蒸发器930的冷却管931延伸并且连接到加热单元971的入口971"。热量发出部972e 由构成列的多个水平管972e'以及形成为弯曲U形管的连接管972e"组合构成,以将它们以曲折形状连接。
热量发出部972e的水平管的最下一列可以布置在蒸发器930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以下或在与最下侧水平管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
例如,加热管972可以容纳在固定到冷却管931的每一列的多个冷却翅片932之间。因此,加热管972可以布置在冷却管931的每一列之间。这里,加热管972可以构造成与冷却翅片932接触。
根据此构造,水平部972c的最下一列布置在蒸发器930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以下。
作为另一示例,加热管972可以安装为穿过多个冷却翅片932。因此,加热管972可以在插入冷却翅片932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向外展开,并且可靠地插入该插入孔中。这可以允许热量通过冷却翅片932 传递至冷却管931,由此导致升高的热传递效率。
根据此结构,热量发出部972e的水平管的最下一列可以布置在与蒸发器930的水平管部的最下侧水平管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
在另一方面,工作流体(F)可以在加热器壳体971a内被填充为高于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加热器971b的最高端。根据该结构,除霜操作可以在加热单元971不被过度加热的状态下安全地执行,并且可以稳定地执行将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向加热管的连续供应,由此防止其中工作流体(F)在加热管内的流动是间歇的(脉动的)异常现象。
作为另一示例,工作流体(F)可以在加热器壳体971a内被填充至高于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加热器971b的最高端,而低于在加热管972 的热量发出部972e的最高水平管与最低水平管之间的中间高度。
作为又一个示例,加热器壳体971a可以竖直地延伸,使得出口971' 形成在比加热管972的热量发出部972e的最高水平管和最低水平管之间的中间位置高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中,可以构造成使得工作流体 (F)填充为低于加热管972的热量发出部972e的最高水平管和最低水平管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加热器971b的最高高度不超过工作流体 (F)的液位。
现在参照图18和图19,加热器单元1071的加热器壳体1071a可以包括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在此情况中,出口1071' 形成在从加热器壳体1071a竖直延伸的部分处,并且入口1071"形成在从加热器壳体1071a水平延伸的部分处。
从加热器壳体1071a竖直延伸的部分可以布置在蒸发器1030的外侧(冷却管的弯曲部外的位置)处,并且从加热器壳体1071a水平延伸的部分可以布置在蒸发器1030的下部处。这里,蒸发器1030的下部可以包括在最下一列以下或与最下一列重叠的位置。
如图19中进一步所图示的,加热器单元1071的加热器1071b可以水平地布置在加热器壳体1071a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内。这里,工作流体(F)填充至高于从加热器壳体1071a水平延伸的部分的最高端。
在一些的实施方案中,加热单元相对于加热管的安装角度具有影响工作流体(F)的循环的效果。
参照图20(a)-(f),一系列曲线图示出了根据图14的结构中的加热单元871的出口871'的侧相对于其入口871"的侧倾斜的角度的加热单元871和加热管872的每一列的示例性温度变化。
为了参照,“TH”是加热单元871的温度,并且“TL”是加热管 872的热量发出部872e的最下一列(L)的温度。由于工作流体(F) 被加热单元871加热并且通过加热管872循环并然后返回加热单元 871,所以加热单元871的温度(TH)是最高的,并且热量发出部872e 的最下一列(L)的温度(TL)是最低的。因此,应当理解,加热管 872的其余列的温度在TH和TL之间。在图20中,为了便于说明,仅作为指示线示出了与TH和TL对应的温度曲线。
工作流体(F)是否循环将根据由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 的中心轴线形成的角度而变化。当加热单元871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且出口871'和入口871"形成在加热单元871的两个端部处时,这与由出口871'的侧相对于入口871"形成的倾斜相关联。
0°表示加热单元871放置在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上,并且正(+) 角表示加热单元871布置为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而负 (-)角表示加热单元871布置为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下。
如图20(a)至图20(c)所示,当加热单元放置在进入部872a 的中心轴线上或布置为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下时(当出口871'的侧形成在与入口871"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或出口871'的侧形成在比入口871"的位置高的位置处时),加热单元871和加热管872的每一列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以相似的方式升高,并且在预定的时间段已经流逝之后到达稳定的运行温度。这表示工作流体(F)的循环被有效地执行。
作为实验的结果,当加热单元871布置在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的0°至-90°的范围内时,根据时间流逝的温度曲线表示工作流体(F)能够在加热管872中循环。
相反,参照图20(d)至图20(f),当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布置(出口871'形成在比入口871"的位置低的位置处)时,加热单元871和加热管872的每一列的温度被示出对于每个角度显著的差异。
当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2°时(入口871"的侧相对于出口871'的侧向上旋转2°),曲线图未示出与先前的曲线图的大的差异。
然而,能够看出,在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3°(入口871"的侧相对于出口871'的侧向上旋转3°)时,加热单元871的温度在初始阶段突然升高和降低,并且确认当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4°(入口871"的侧相对于出口871'的侧向上旋转4°)时,加热单元871的温度连续升高并且加热管872未离开初始温度。
因此,当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多于3°(入口871"的侧相对于出口871'的侧向上旋转多于3°)时,即使工作流体(F)被加热单元871加热,对于工作流体(F)朝向相对地在其下定位的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部向下流动仍可能变得困难。
特别地,当加热单元871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多于4°(入口871"的侧相对于出口871'的侧向上旋转多于4°)时,工作流体(F)不可以朝向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部向下流动而是通过返回部872b流回。因此,加热单元871的温度可以连续升高并且由于缺乏循环而潜在地被过度加热。
基于这些样本实验结果,加热单元871可以相对于进入部872a的中心轴线旋转多于-90°但少于2°。换言之,加热单元871的入口871" 的侧可以相对于出口871'旋转多于-90°但少于2°,以有效地使工作流体(F)循环。
图21图示了示例性结构,其中在加热单元1271的水平布置结构中,出口1271'的侧向入口1271"的侧向下倾斜
加热器壳体1271a布置在蒸发器的下部处。这里,蒸发器的下部可以包括在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以下或与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重叠的位置。
如所图示的,加热单元1271平行于进入部1272a的中心轴线或相对于进入部1272a的中心轴线向上旋转2°(入口1271"的侧平行于出口1271'的侧或相对于出口1271'的侧向上旋转2°),以有效地使工作流体(F)循环。
这里,加热器壳体1271a可以完全填充有工作流体(F)。
图22图示另一示例结构,其中在加热单元1271的水平布置结构中,出口1271'的侧向入口1271"的侧向上倾斜。
加热器壳体1271a布置在蒸发器的下部处。这里,蒸发器的下部可以包括在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以下的位置,或在一些情况中,包括与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重叠的位置。
根据本示例,加热单元1271相对于进入部1272a的中心轴线向下布置(当出口1271'的侧形成在比入口1271"的侧的位置高的位置处时,即,当出口1271'的侧具有相对于入口1271"的侧-90°至0°的倾斜时) 以有效地使工作流体(F)循环。为了参照,其中加热单元1271相对于进入部1272a的中心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布置的情况与上文在图17中描述的结构相同。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单元1271可以填充有工作流体(F),使得工作流体(F)的表面液位在加热单元1271内在竖直方向上高于加热器的最高点。
现在参照图23,示出了加热器壳体1271a位于蒸发器的下边缘处。这里,下部可以包括在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以下位置,或在一些情况中包括与冷却管1231的最下一列重叠的位置。
如图所示,加热管1272的竖直部的下端部(如图23中所示的进入部1272a)可以连接到加热器壳体1271a的出口1271'。在这种情况中,加热器壳体1271a的出口1271'可以位于蒸发器的外侧(冷却管1231 的弯曲部外的位置)处。
根据本示例,当加热单元1271相对于进入部1272a的中心轴线向下布置时(当出口1271'的侧形成在比入口1271"的侧的位置高的位置处时,即,当出口1271'的侧具有相对于入口1271"的侧-90°至0°的倾斜时),以有效地使工作流体(F)循环。
加热单元1271可以填充有工作流体(F),使得工作流体(F)的表面液位在加热单元1271内在竖直方向上高于加热器的最高点。
在下文中,将描述示例除霜装置1370的工作流体(F)循环机制。
图24和图25图示了在操作加热单元1371之前和操作加热单元 1371之后的工作流体(F)的循环的示例;并且图26至图28是图示了适当量的工作流体(F)的曲线图。
首先,参照图24,工作流体(F)在操作加热单元1371之前在液相中放置并且基于加热管1372的最下一列填充至预定的上列。例如,在此状态下,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加热管1372的下两列。
在一些情况下,冷凝单元可以包括:进入部1372a,该进入部1372a 连接到布置在除霜装置1370处的蒸发单元的出口以接收在气相中的工作流体(F);和返回部1372b,该返回部1372b连接到蒸发单元的入口以收集被冷凝的工作流体(F),并且当工作流体(F)处于液相时,工作流体(F)填充至进入部1372a的一部分和返回部1372b的一部分。
如图25中所示,在加热单元1371的操作期间,处于气相(F1) 的工作流体(F)被引入进入部1372a中以流动通过加热管1372,然后以液体和气体共存的相(F2)流动同时散发热量,最后以液相(F3) 被引入到返回部1372b中。引入到返回部1372b中的工作流体(F)通过加热单元1371以气相再次引入到进入部1372a中,以重复前述流动 (使前述流动循环),并且在该过程中,热量被传递到蒸发器1330以去除形成在蒸发器1330上的霜。
如上所述,工作流体(F)由于加热单元1371产生的压力差而流动以迅速地在加热管1372中循环,因此,加热管1372的整个区段可以在短时间段内到达稳定的操作温度,由此迅速地实现除霜功能。
通过进入部1372a引入的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可以在加热管 1372的循环过程期间具有最高的温度。因此,当使用由于放置在气相 (F1)中的工作流体(F)而导致的热对流时,可以能够有效去除形成在蒸发器1330上的霜。
在一些情况中,进入部1372a可以布置在比设置于蒸发器1330中的冷却管1331的最下一列相对低的位置处或在与最下一列相同的位置处。因此,通过进入部1372a以高温引入的工作流体(F)可以在冷却管1331的最下一列附近传递热量并允许所述热量向上流动以传递至与最下一列相邻的冷却管1331。
此外,响应于冷却管1331的最下一列沿着蒸发器1330的水平方向延伸,进入部1372a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以对应于最下一列的延伸方向。为此,加热单元1371、特别是主壳体部1371c,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此外,加热单元1371可以布置在蒸发器1330的一个下端部处,以增加向冷却管1331的最下一列的热传递。
因此,进入部172a可以与具有最长长度的冷却管131的最下一列相邻地布置,并且其余的冷却管131可以位于冷却管131的最下一列的上部处,由此能够使传递到冷却管131的热量最大。
为了允许工作流体(F)在具有这种相变的加热管1372中循环,合适量的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加热管1372中。
图26至图28图示了加热单元1371和加热管1372的每一列处的温度与当工作流体(F)分别填充至与加热管1372以及加热器壳体1371a 的总体积(排除在其中容纳的加热器1371b的体积)相比的20%、35%和70%的随时间流逝的示例性依赖关系。为了参照,用于此样本实验的加热器的功率是120W。
为了参照,“TH”是加热单元1371的温度,并且“TL”是加热管1372的热量发出部1372e的最下一列(L)的温度。由于工作流体 (F)被加热单元1371加热并且通过加热管1372循环,然后返回加热单元1371,所以加热单元1371的温度(TH)是最高的,并且热量发出部1372e的最下一列(L)的温度(TL)是最低的。因此,应当理解,加热管1372的其余列的温度在TH和TL之间。在图26至图28中,为了便于说明,仅作为指示线示出与TH和TL对应的温度曲线。
如图26中所示,当工作流体(F)填充至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20%时,能够看出加热单元1371的温度 (TH)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迅速升高。这表明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工作流体(F)是不足的,并且大多数工作流体(F)不能在加热管1372中循环。
此外,如图27中所示,当工作流体(F)填充至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70%时,能够看出加热管1372的一部分上的热的温度不能到达稳定的运行温度(小于50°)。随着加热管 1372更靠近返回部1372b定位,清楚地显示出了温度降低。这个结果可以表明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工作流体 (F)对于增加工作流体(F)在液相中流动通过的区段而言是过量的。
参照图28,当工作流体(F)填充至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 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35%时,加热单元1371的温度(TH)和加热管 1372的每一列的温度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到达稳定的运行温度。这里,能够看出加热管1372的每一列的温度随着更靠近进入部1372a而显示出更高的温度,并且随着更靠近返回部1372b而显示出更低的温度。为了参照,即使它是靠近返回部1372b的部分,最小到达温度(TL) 也高于能够去除霜的预定温度。
作为这些样本实验的结果,能够看出当工作流体(F)填充至与加热管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30%至50%时,可以如图28中所示地执行除霜装置170的稳定操作。同时,当工作流体(F) 降低时,在更靠近进入部172a的部分处的温度(TH)和更靠近返回部 172b的温度(TL)之间的差可以减小。然而,可以能够根据除霜装置 170的热传递结构、稳定性等对于每个除霜装置170选择最佳量的工作流体(F)。例如,根据本示例,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与加热管 1372和加热器壳体1371a的总体积相比的35%至40%。
图29和图30示出了被构造成具有较高温度部(H1)和较低温度部(H2)的加热单元1471、1571。附图图示了如下的结构:其中,加热单元1471、1571分别水平和竖直地布置,但无论加热单元1471、1571 布置的方向以及工作流体(F)的液位如何,下面的描述均是适用的。这里,应当注意,与较低温度部(H2)关联的温度相对于与较高温度部关联的温度(H1)低。换言之,在较低温度部(H2)处的温度可以仍然相对于除霜装置的其它部分被提高。
除霜装置1470、1570可以构造成去除从蒸发器产生的霜,并且能够安装在蒸发器上。除霜装置1470、1570可以包括加热单元1471、1571 以及加热管1472、1572。
加热单元1471、1571电连接到控制器,并且构造成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时产生热量。例如,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对于每个预定的时间间隔向加热单元1471、1571施加操作信号、或当冷却室116 的所感测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时向加热单元1471、1571施加操作信号。
加热单元1471、1571包括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以及加热器 1471b、1571b。
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可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且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加热器1471b、1571b。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可以形成为圆柱形或矩形柱体形状。
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分别连接到加热管1472、1572的进入部1472a、1572a和返回部1472b、1572b。换言之,加热器壳体1471a、 1571a分别与进入部1472a、1572a和返回部1472b、1572b连通,以形成工作流体(F)通过其从返回部1472b、1572b被引入进入部1472a、1572a的通道,这将在下文描述。
与进入部1472a、1572a流体连通的出口1471'、15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一侧处,例如,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 的一个侧壁或与所述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换言之,出口1471'、 1571'是所蒸发的工作流体(F)通过其向加热管1472、1572排放的开口。
与返回部1472b、1572b流体连通的入口1471"、15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另一侧处,例如,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 的另一个侧壁或与所述另一个侧壁相邻的外周表面。换言之,入口 1471"、1571"是所冷凝的工作流体(F)在经过加热管1472、1572的同时而通过其被收集到加热单元1471、1571的开口。
加热器1471b、1571b可以容纳在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内,并且可以具有沿着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
根据在加热器1471b、1571b的操作期间在加热器壳体1471a、 1571a内的温度分布,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内部可以包括较高温度部(H1)和较低温度部(H2)。加热管1472、1572的一侧连接到较高温度部(H1)并且加热管1472、1572的另一侧连接到较低温度部 (H2)。
在一些情况中,能够产生热量的加热部可以布置在较高温度部 (H1)处,并且这种加热部可以不布置在较低温度部(H2)处。
加热部可以包括在电力施加期间被加热以产生热量的线圈。如图所示,较低温度部(H2)从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一个侧壁向加热部诸如线圈在此处开始的端部形成。这里,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 的入口1471"、1571"可以形成在较低温度部(H2)内。
较高温度部(H1)从线圈的一个端部向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 的另一个侧壁形成。这里,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出口1471'、1571' 形成在较高温度部内,更具体地,形成在线圈的另一个端部至加热器壳体1471a、1571a的另一个侧壁之间。
加热器的包括在电力施加期间被加热的加热部的部分可以称为用于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AHP)。另一方面,加热器的其上未布置有加热部的部分可以通过接收来自主动加热部的热量而被加热至预定的温度水平。然而,这种间接的加热可能仅引起不足够高以使得工作流体(F)从液相到气相的相变的工作流体(F)上的预定的温度升高。在这点上,其上未形成有加热部的部分可以称为非主动加热部或被动加热部(PHP)。在一些情况中,加热器壳体的与加热器的所述主动部和被动部对应的部分还可以分别称为加热器壳体的被主动加热部和被被动加热部。
关于其上布置有加热部的部分和其上未布置有加热部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可以理解为加热器的在此处形成加热部的侧能够形成较高温度部。此处未形成有加热部的相反侧能够形成较低温度部,较低温度部具有与较高温度部相比相对低的温度。
在一些情况中,能够以与和较低温度部的温度相比相对较高的温度加热的第一加热器可以安装在加热管1472、1572的较高温度部(H1) 上,并且具有相对较低加热值的第二加热器可以安装在较低温度部 (H2)上。
加热管1472、1572连接到加热单元1471、1571,并且预定量的工作流体(F)填充在其中。对于工作流体(F),可以使用典型的制冷剂(例如R-134a、R-600a等)。
加热管1472、1572可以包括进入部1472a、1572a和返回部1472b、 1572b,所述进入部1472a、1572a和返回部1472b、1572b分别连接到加热单元1471、1571的出口1471'、1571'和入口1471"、1571"。进入部1472a、1572a对应于供应被加热单元1471、1571加热的工作流体 (F)的部分,并且返回部1472b、1572b对应于工作流体(F)通过加热管1472、1572循环并随后返回到的部分。
随着填充在其中的工作流体(F)被加热单元1471、1571以高温加热,工作流体(F)由于压力差流动以在加热管1472、1572中循环。此时,返回部1472b、1572b通过加热单元1471、1571连接到进入部 1472a、1572a以使引入加热管1472、1572的返回部1472b、1572b的工作流体(F)循环。
加热管1472、1572可以与蒸发器相邻地布置,以允许由加热单元 1471、1571加热的工作流体(F)将热量传递到蒸发器以便去除霜。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管1472、1572可以具有像冷却管的重复弯曲的形状(曲折形状)。例如,加热管1472、1572可以具有与冷却管对应的相同形状。
加热管1472、1572可以分别包括竖直部1472d、1572d和热量发出部1472e、1572e。在一些情况中,如图29中所示,加热管1472、1572 还可以包括水平部1472c。
水平部1472c连接到加热单元1471的出口1471',并且相对于蒸发器130在水平方向上布置。在水平部1472c上的连接到的加热单元 1471的出口1471'的一个端部可以理解为进入部1472a。水平部1472c 可以延伸至冷却管131的弯曲部。
如果加热单元1571布置为向附图上的左侧倾斜(见图30),则加热单元1571可以直接连接到竖直部1572d而不是连接到水平部。
连接到进入部1472a的竖直部1472d、1572d可以沿着蒸发器的外侧延伸至蒸发器的上部。竖直部1472d、1572d可延伸至与收集器相邻的位置,以去除形成在蒸发器的收集器上的霜。加热管1472、1572的竖直部1472d、1572d可以在向上方向上朝向收集器延伸,然后可以在向下方向上朝着冷却管弯曲以及延伸并连接到热量发出部1472e、 1572e。
热量发出部1472e、1572e可以以曲折形状沿蒸发器的冷却管从竖直部1472d、1572d延伸并连接到加热单元1471、1571的入口1471"、 1571"。热量发出部1472e、1572e可以包括:多个水平管172e',所述多个水平管172e'形成竖直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排;和连接管172",该连接管172"形成为将所述多个水平管172e'以曲折形状连接的弯曲的U 型管。在热量发出部1472e、1572e上的连接到加热单元1471、1571 的入口1471"、1571"的一个端部可以称为返回部1472b、1572b。
在除霜装置1470、1570的操作期间,加热单元1471、1571的温度(TH)可以是系统内最高的,并且加热管1472、1572的热量发出部 1472e、1572e的最下一列的温度(TL)可以是最低的。这里,因为工作流体(F)恰在被收集到加热单元1471、1571之前经过的水平管,热量发出部1472e、1572e的最下一列对应于直接在加热单元1471、1571 上的水平管。
如上所述,加热器1472b、1572b具有容纳在加热器壳体1471a、 1571a中的形状,并且沿着一个方向延伸,所述一个方向是加热器壳体 1471a、1571a的方向。此外,预定量的工作流体(F)可以填充至加热单元1471、1571和加热管1472、1572中。
在上面的描述中,除霜装置1470、1570已被描述为包括加热单元 1471、1571和加热管1472、1572。相同的除霜装置1470、1570可替代地被描述为包括蒸发单元(即加热单元)和冷凝单元(即加热管)。
更详细地,因为蒸发单元是用于加热工作流体(F)的部分,所以在蒸发单元内工作流体(F)被加热器1472b、1572b加热以进入气相。因此,蒸发单元可以理解为与前述加热单元1471、1571对应的部分。
因为连接到蒸发单元的两侧的部分被设计为传输被加热的工作流体(F)并收集被冷凝的工作流体(F),所以冷凝单元与蒸发单元一起形成闭合回路。已经经过蒸发单元的出口1471'、1571'的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被引入冷凝单元中并在流动的同时逐渐冷凝,最终通过蒸发单元的入口1471”、1571”而再次引入到蒸发单元中。因此,蒸发单元可以理解为与前述加热管1472、1572对应的部分。
图31示出了示例性除霜装置1670,并且图32(a)和图32(b) 示出如从前侧(a)和侧面(b)看到的图31中所示的除霜装置1670。
参照图31-图32,蒸发器1630可以包括冷却管1631、多个冷却翅片1632和多个支撑固定件1633。冷却管1631可以包括第一冷却管 1631a和第二冷却管1631b,所述第一冷却管1631a和第二冷却管1631b 分别形成在蒸发器1630的前部和后部处而构成两排。
除霜装置1670可以构造成去除从蒸发器1630产生的霜,并且如图所示地安装在蒸发器1630上。除霜装置1670可以包括加热单元1671 和加热管1672(热传递管)。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管1672可以布置在第一冷却管1631a和第二冷却管1631b之间,并且以与第一冷却管1631a和第二冷却管1631b 对应的曲折形状形成。
图33和图34是其中图32的部分"C"以不同的比例系数放大的视图。
参照图33,加热单元1671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1671a和加热器 1671b。
加热器壳体1671a连接到加热管1672的进入部1672a和返回部 1672b。换言之,加热器壳体1671a允许进入部1672a和返回部1672b 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形成工作流体(F)从返回部1672b通过其被引入进入部1672a的通道。
加热器壳体1671a可以包括主壳体部1671c和缓冲器部1671f。
主壳体部1671c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以在其中容纳加热器1671b。主壳体部1671c的一个端部连接到进入部1672b,并且其另一个端部具有封闭的形状。
缓冲器部1671f以从主壳体部1671c的外周突出的形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返回部1672b以形成其中通过返回部1672b返回的工作流体 (F)的方向被转变至少一次且被引入到主壳体部1671c的通道。如图所示,缓冲器部1671f可以形成为位于主壳体部1671c以下。
在一些情况中,缓冲器部1671f的直径形成为大于返回部的直径,由此帮助稳定通过返回部1672b返回的工作流体(F)的流动。
如果工作流体(F)在通过返回部1672b而被引入加热单元1671 中时被加热器1671b直接加热,则可能造成工作流体(F)被蒸发从而向后流动的现象。
为了防止或减轻此现象,加热器1671b包括主动加热部(AHP) 和被动加热部(PHP)。通过加热管1672循环并随后返回并且被引入加热单元1671中的工作流体(F)在到达主动加热部(AHP)之前首先被引入被动加热部(PHP)。
主动加热部(AHP)被设计为产生加热工作流体(F)所需要的热能,并且与进入部1672a的侧相邻地布置。被动加热部(PHP)连接到主动加热部(AHP)的后端并且被最佳地加热至不发生工作流体的蒸发的较低温度。被动加热部(PHP)可以与封闭的主壳体部1671c的另一个端部相邻地布置。因此,缓冲器部1671f可以与主壳体部1671c流体连通使得其面向被动加热部(PHP)的外周。
主动加热部(AHP)和被动加热部(PHP)可以以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然而,本公开可以不限于此。在一些情况中,被动加热部(PHP)可以以相对于主动加热部(AHP)倾斜或弯曲的方式延伸。
通过返回部1672b引入到缓冲器部1671f中的工作流体(F)被引入被动加热部(PHP)和主壳体部1671c之间的空间(S2)中,而没有直接引入到主动加热部(AHP)中。因此,防止或减轻了工作流体(F) 的重新加热,因此,工作流体(F)被引入返回部1672b中的回流可不发生。随着工作流体(F)通过被动加热部(PHP)和主壳体部1671c 之间的空间(S2)依次到达主动加热部(AHP)和主壳体部1671c中的空间(S1),它被主动加热部(AHP)重新加热以如上所述地执行通过加热管1672的循环。
因此,可以提升加热管1672内的工作流体(F)的循环流动的效率以及所加热的工作流体(F)的持续供应,并且可以限制被冷却并返回的工作流体(F)的回流。
现在参照图34,当工作流体(F)全部处于液相时(例如在非操作期间),加热器1671b可以浸没在工作流体(F)中。换言之,加热器1671b的从一侧到其另一侧的整个部分可以浸没在处于工作流体(F) 的液相的工作流体(F)中。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F)可以完全填充蒸发单元。
因此,可以在不使加热单元1671过度加热的情况下安全地执行除霜操作,并且可以稳定地执行将处于气相的工作流体(F)持续地供应到加热管1672,由此防止工作流体(F)的流动在加热管内是间歇的(脉动的)异常现象。
加热器1671b可以包括本体部1671g和线圈1671h。
本体部1671g形成为构成加热器1671b的外观的中空形状。本体部1671g可以沿着如图所示的一个方向延伸。本体部1671g可以由具有高导热率的金属材料形成。
线圈1671h形成在本体部1671g的一部分上。线圈1671h连接到电力单元1671k,并构造成在电力施加期间产生热量。同时,绝缘材料 1671j可以填充在本体部1671g上的其上未形成有线圈1671h的部分中。根据本附图,示出了线圈1671h设置在本体部1671g的前侧处,并且绝缘材料1671j填充在其后侧处。
根据该结构,在电力施加期间,其上形成有线圈1671h的部分可以形成以高温加热从而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AHP),并且其上未形成有线圈1671h的部分不产生热量从而形成所述被动加热部 (PHP)。关于其上布置有线圈1671h的部分和其上未布置有线圈1671h 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可以理解为在此处形成线圈1671h的侧形成较高温度部(H1),并且,此处未形成有加热部的相反侧形成具有相对低的温度的较低温度部(H2)。
加热单元1671可以包括较高温度部(H1)和较低温度部(H2),并且加热管1672的一侧连接到加热单元1671的较高温度部(H1),并且加热管1672的另一侧连接到加热单元1671的较低温度部(H2)。以高温加热以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AHP)形成在加热单元1671的较高温度部(H1)内,并且加热单元1671的较低温度部(H2)被构造成不产生工作流体的蒸发。
其上未形成有线圈1671h从而形成被动加热部(PHP)的加热器 1671b的后端部可以插入到加热器壳体1671c的插入部1671c'中并固定到加热器壳体1671c。这里,用于防止工作流体(F)的泄漏的密封部 1673设置在加热器1671b的后端部和插入部1671c'之间。密封部1673 可以通过在加热器1671b的后端部或插入部上涂覆凝胶型密封构件(诸如硅)形成、或通过将封装构件(诸如橡胶)插入到加热器1671b的后端部形成。
在一些情况中,被构造成向线圈1671h供应电力的电力单元1671k 可以通过其上未形成有线圈1671h的部分延伸至加热单元1671的外侧。由于前述结构,电力单元1671k可以在不与工作流体(F)接触的情况下稳定地向线圈1671h供应电力。
在一些情况中,加热器1671b可以形成主动加热部(AHP),并且主动加热部(AHP)和返回部1671b之间的空的空间可以形成被动加热部(PHP)。
因此,流向加热管1672并然后通过返回部1672b被引导到加热单元1671的被冷凝的工作流体(F)通过形成被动加热部(PHP)的空的空间被引导到形成主动加热部(AHP)的加热器1671b以重新加热。因此,可以减少工作流体(F)蒸发而向后流动的现象。
在一些情况中,构成主动加热部(AHP)的加热器1671b可以安装在与加热单元1671内的出口部相邻的部分处以形成较高温度部 (H1),并且加热器1671b可以不布置在与入口相邻的部分处以形成较低温度部(H2)。
在此情况中,所述入口、较低温度部(H2)、较高温度部(H1) 和出口部依次从蒸发单元的后侧向其前侧形成,其中通过所述入口,被冷却的工作流体(F)从加热管1672收集,在较低温度部(H2)中,工作流体(F)以在该温度工作流体的蒸发不发生的低温加热,在较高温度部(H1)中,工作流体(F)以高温加热来蒸发工作流体(F),通过出口部,工作流体(F)被排放用于向蒸发单元的传输。
此外,在较高温度部(H1)上加热的、处于高温气相的工作流体 (F)被构造成形成循环回路,在该循环回路中,工作流体(F)通过出口被传输至加热管1672,并且在沿着加热管1672流动的同时通过热交换进行相变并以液相冷却,并且通过入口收集到较低温度部(H2) 的侧,并且然后由较高温度部(H1)重新加热并再次供应。
参照图35,加热单元1771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1771a和加热器 1771b。
加热器壳体1771a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以形成被外周表面和外周表面的两侧处的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制的内部空间。用作连接到加热管的一个端部的路径以排放工作流体(F)的出口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 1771a的一侧处,并且用作连接到加热管的另一个端部(返回部1772b) 的路径以收集工作流体(F)的入口17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1771a 的另一侧处。
如果工作流体(F)在通过返回部1772b被首先引入加热单元1771 中时被加热器1771b直接加热,则可能造成其中工作流体(F)蒸发而向后流动的现象。为了防止这样,构造成使得加热器1771b包括主动加热部(AHP)和被动加热部(PHP),并且通过加热管1772循环并随后返回并引入加热单元1771中的工作流体(F)被通过所述被动加热部(PHP)引入主动加热部(AHP)中。
加热器1771b可以包括线圈1771h和支撑固定件1771m。
线圈1771h布置在加热器壳体1771a内,并且连接到电力单元以在电力施加期间产生热量。因此,在其上形成有线圈1771h的部分形成在电力施加期间以高温加热而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AHP)。
形成有线圈1771h的部分及其前侧可以形成较高温度部(H1)并且其上未形成有线圈1771h的后侧可以形成处于相对低温度的较低温度部(H2)。
支撑固定件1771m分别连接到线圈1771h的两端,并且安装和固定到加热器壳体1771a。如图所示,支撑固定件1771m可以插入到设置在加热器壳体1771a的侧表面处的插入部1771a'中并固定到加热器壳体1771a。这里,用于防止工作流体(F)的泄漏的密封部设置在支撑固定件1771m和插入部1771a'之间。
电力单元连接到线圈1771h,并且通过支撑固定件1771m暴露于加热器壳体1771a的外部。
线圈1771h可以布置在加热器壳体1771a的入口1771"和出口之间。换言之,线圈1771h布置在离开加热器壳体1771a的入口1771"的位置处。
因此,加热器1771b能够通过以下结构形成主动加热部(AHP)、被动加热部(PHP)、较高温度部(H1)和较低温度部(H2),在该结构中加热器1771b布置在加热器壳体1771a的中间并且仅由线圈 1771h构造。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6和图37分别描述加热单元1871、1971的详细特征。
首先,参照图36,较低温度部(H2)从加热器壳体1871a的一个侧壁向线圈1871h从此开始的一个端部形成。这里,加热器壳体1871a 的入口1871"可以形成在较低温度部(H2)内。
较高温度部(H1)从线圈1871h的一个端部向加热器壳体1871a 的另一个侧壁形成。这里,加热器壳体1871a的出口可以形成在较高温度部(H1)内(严格地讲,在线圈1871h的另一个端部和加热器壳体1871a的另一个侧壁之间)。
较高温度部(H1)的长度可以被构造成比较低温度部(H2)的长度长。例如,较高温度部(H1)和较低温度部(H2)可以被构造成分别具有与加热单元1871的整个体积相比的最大70%和30%。为此,线圈1871h可以被构造成具有与加热器壳体1871a的整个长度相比的最大70%长度。
如上所描述的,当工作流体(F)通过其返回的返回部1872b形成在加热单元1871的较低温度部(H2)的侧处,并且处于高温的工作流体(F)通过其传输的出口形成在线圈加热单元1871的较高温度部(H1) 的侧处时,从高压至低压的循环通道可以构造成在根据本示例的加热管式除霜装置内以有效使工作流体(F)循环。
参照图37,加热器可以对应于入口1971"布置在加热器壳体1971a 内的空间内。然而,为了防止由于通过加热管的返回部1972b返回的工作流体(F)的蒸发而造成的回流,被动加热部(PHP)位于面向加热器的入口1971"的部分处,以从主动加热部接收部分热量,从而以低温加热工作流体(F)而避免造成不希望的蒸发。
线圈1971h可以安装在加热器内相对于入口1971”偏离出口侧方向的位置处。绝缘部可以位于面向加热器的入口1971”的部分处或构造成具有中空形状。换言之,线圈1971h不布置在该部分处,由此形成被动加热部(PHP)。
被构造成在前述构造中向线圈1971h供应电力的电力单元可以通过绝缘部的内部或空的空间延伸至加热器壳体1971a的外部。
如图38至40所示,如上文讨论的,除霜装置可以包括加热单元 2071、2171、2271和加热管。
参照图38,加热单元2071可以包括加热器壳体2071a和加热器 2071b。
加热器2071b可包括连接至电力单元以散发加热器壳体2071a内的热量的线圈。在电力施加期间,形成有线圈2071h的部分以高温加热从而构成用于蒸发工作流体的主动加热部。线圈2071h可位于与入口2071″对应的位置处。
缓冲器部2072f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2071a的入口2071"和加热管的返回部2072b之间。缓冲器部2072f可以从加热器壳体2071a的外周突出并连接到返回部2072b,以形成其中通过返回部2072b返回的工作流体(F)的方向被转变至少一次并被引入加热器壳体2071a的通道。缓冲器部2072f可以形成为U形管。
基于此构造,加热单元2071可以形成较高温度部,并且缓冲器部 2072f可以形成较低温度部。由于已经经过返回部2072b的工作流体(F) 通过缓冲器部2072f被引入作为较高温度部的加热单元2071中,所以工作流体(F)不被重新加热,因此可以防止或减轻工作流体(F)被引入返回部2072b中的回流。
参照图39,加热单元2171的入口21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 2171a的下侧外周上。缓冲器部2172f可以连接到入口2171"。缓冲器部2172f可以在向下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加热管的返回部2172b。缓冲器部2172f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
连接到缓冲器2172f的返回部2172b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与加热单元2171平行地延伸的部分。
参照图40,加热单元2271的入口2271"可以形成在加热器壳体 2271a的外周上。缓冲器部2272f可以连接到入口2271"。缓冲器部2272f 可以在与加热器壳体2271a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例如,缓冲器部2272f可以以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加热器壳体2271a突出的形状延伸,同时维持和加热器壳体2271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加热管的返回部2272b可以在交叉方向上连接到缓冲器部2272f。在此情况中,加热管的返回部2272b还可以与加热器壳体2271a平行地布置。
在一些情况中,缓冲器部2072f、2172f、2272f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返回部2072b、2172b、2272b的直径。此外,加热器壳体171a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缓冲器部2072f、2172f、2272f的直径。
现在参照图41和图42,加热单元3171的另一示例包括加热器壳体3171a和加热器3171b。这里,由加热器壳体3171a限定的、分别提供与出口管3171g′、3171g″流体连通的一对出口3171c'和3171c”可以被定位为从加热器壳体3171a的最前(即如图41中看到的左侧)部向后间隔开。换言之,加热器壳体3171a包括沿着加热器壳体3171a 的长度方向延伸超过出口3171c'和3171c”外的部分。
为了帮助减小加热器3171b的过度加热并提高工作流体(F)的循环流动,在加热器壳体3171a具有100mm的示例性长度的情况中,出口3171c'和3171c”的中心点可以被定位在距加热器壳体3171a的最前部 10mm和20mm之间。换言之,出口3171c'和3171c”可以从加热器壳体 3171a的最前部向后的路径的多于1/10但小于1/5地放置。
加热器3171b可以分为主动加热部3171b1、第一被动加热部 3171b2和第二被动加热部3171b3。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可以从主动加热部3171b1向后(即如在图41中看到的向左)延伸。虽然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可以通过接收来自主动加热部3171b1的热量而被加热至预定的温度水平,但这种间接加热可能仅造成工作流体(F)的不足够高以造成工作流体(F)从液相变为气相的相变的预定的温度升高。
参照图43,主动加热部3171b1可以包括加热线圈3171b1b。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能够允许用于线圈3171b1b的引线3171b1c穿过其中并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如氧化镁。
如上面关于其它示例加热单元所描述的,为了防止工作流体(F) 的不希望的加热以及其向后流动,加热单元3171中的入口3171d'和 3171d”可以被定位为离开主动加热部3171b1。
如图41和图42中所示,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的一部分可以向后延伸超过加热器壳体3171a。这样,一些来自加热器3171b的热量可以在外部被去除,由此降低了加热器3171b的表面负载。
对于具有100mm的示例性长度的加热器壳体3171a,主动加热部 3717b1可以具有约50mm的长度,换言之,约为加热器壳体3171a的长度的一半。在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可以具有约 30mm的长度,使得主动加热部3171b的长度与第一被动加热部3171b2 的长度之比大约是5:3。
进一步参照图43,加热器3171b能够包括盖构件3171bb和加热器框架3171ba,加热器框架3171ba的一部分可以延伸到加热器壳体 3171a的外侧。加热器框架3171ba可以由不锈钢制成,或其它材料制成。
加热线圈3171b1b可以围绕缠线管3171b1a缠绕。对应于第二被动加热部3171b1a的绝缘材料3171b3a可以被定位在缠线管3171b1a 的前部。
在不偏离本公开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公开可以包括其它具体形式。因此,上述详细描述在所有方面都应解释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应当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的解释而确定,并且落入本公开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除霜装置,包括:
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被构造成填充有预定量的工作流体,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主动加热部和被动加热部,所述主动加热部被构造成加热至能够蒸发所述工作流体的第一温度,所述被动加热部位于所述主动加热部的后侧处并构造成被加热至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比所述第一温度低并且在所述第二温度下不发生所述工作流体的蒸发;和
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被构造成与蒸发器相邻地布置,以在使由所述主动加热部加热的工作流体循环的同时将热量传递至所述蒸发器,所述加热管包括进入部和返回部,所述进入部被构造成接收由所述主动加热部蒸发的工作流体,所述返回部与所述被动加热部相邻地连接并构造成接收在通过所述加热管循环之后已经冷凝的工作流体,
其中,通过所述返回部在所述加热单元处接收的所述冷凝的工作流体在所述主动加热部处被重新加热之前首先经过所述被动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单元包括:
加热器壳体,所述加热器壳体分别连接到所述加热管的所述进入部和所述返回部;和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安装在所述加热器壳体内,所述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产生热量,
其中,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管的所述进入部相邻地布置的第一侧是所述主动加热部的一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是所述被动加热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侧与所述加热管的所述返回部相邻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主动加热部和所述被动加热部沿所述加热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被动加热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沿一个方向延伸;
线圈部,所述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一部分上,并且连接到电力单元以基于电力的施加来产生热量;以及
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被填充在所述加热器的、在所述本体部上未形成有所述线圈部的部分中;
其中,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线圈部对应的部分是所述主动加热部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加热器的未形成有所述线圈部的部分是所述被动加热部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限定有插入部,所述加热器的所述被动加热部的后端部通过所述插入部被插入,由此将所述电力单元通过所述加热器的所述后端部暴露于所述加热单元的外侧,并且
在所述加热器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插入部之间设置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被构造成限制工作流体的泄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主动加热部包括所述加热器,并且所述被动加热部包括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返回部之间限定的空闲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包括:
主壳体部,所述主壳体部连接到所述加热管的所述进入部,并且设置有所述主动加热部和所述被动加热部;以及
缓冲器部,所述缓冲器部从所述主壳体部的外周延伸并构造成提供所述加热管的所述返回部与所述主壳体部之间的流体连通,由此在所述被动加热部处接收所冷凝的工作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管穿过安装到所述蒸发器的冷却管的多个冷却翅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管被容纳在安装于所述蒸发器的冷却管的每一排中的多个冷却翅片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与所述加热管和所述加热器壳体的总体积相比的30%至50%的工作流体被填充到所述加热管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单元以相对于所述进入部的中心轴线-90°至2°的角度布置,由此促进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
12.一种冰箱,包括:
冰箱本体;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安装在所述冰箱本体上并构造成吸收周围的蒸发热量以冷却所述蒸发器内的流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霜装置,所述除霜装置被构造成去除形成在所述蒸发器上的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蒸发器包括:
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以Z形折返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的排;
多个冷却翅片,所述多个冷却翅片固定到所述冷却管并布置成沿着所述冷却管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以及
多个支撑固定件,所述多个支撑固定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冷却管的每个水平排的两个端部,
其中,所述冷却管包括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分别形成在所述冷却管的前部和后部处而形成两排,并且
所述加热管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管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蒸发器包括:
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以Z形折返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的排;
多个冷却翅片,所述多个冷却翅片固定到所述冷却管并布置成沿着所述冷却管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分开;以及
多个支撑固定件,所述多个支撑固定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冷却管的每个水平排的两个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加热管从所述加热单元延伸并分支,并且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布置成彼此邻近而使所述冷却管介于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加热管以Z形折返形状重复地弯曲以形成多个水平排,并且
布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下部处的每一排之间的距离小于布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上部处的每一排之间的距离。
16.一种除霜装置,包括:
蒸发单元,所述蒸发单元被构造成加热所述蒸发单元中的工作流体;和
冷凝单元,所述冷凝单元的两端连接到所述蒸发单元以形成通道,使得在所述蒸发单元中加热的所述工作流体被循环并重新返回到所述蒸发单元,
其中,所述蒸发单元包括较高温度部和较低温度部,
其中,所述冷凝单元的一侧连接到所述蒸发单元的所述较高温度部,并且所述冷凝单元的另一侧连接到所述蒸发单元的所述较低温度部,并且
其中,所述蒸发单元的所述较高温度部包括主动加热部,所述主动加热部被构造成产生热量,并且所述蒸发单元的所述较低温度部被构造成保持低于使所述工作流体蒸发的温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所述主动加热部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蒸发单元内的所述蒸发单元的出口相邻地安装,由此形成与所述出口相邻的所述较高温度部,并且
所述加热器不与所述蒸发单元的入口相邻地布置,由此形成与所述入口相邻的所述较低温度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除霜装置,其中,被构造成收集来自所述冷凝单元的被冷却的工作流体的入口、在不发生所述工作流体的蒸发的低温下被加热的所述较低温度部、在高温下被加热而蒸发所述工作流体的所述较高温度部、和被构造成排放已加热的所述工作流体以传输至所述冷凝单元的出口依次位于所述蒸发单元上。
CN201580040976.4A 2014-10-21 2015-10-21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Active CN106662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142753 2014-10-21
KR10-2014-0142753 2014-10-21
KR10-2015-0115650 2015-08-17
KR1020150115650A KR20160046713A (ko) 2014-10-21 2015-08-17 제상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KR1020150130506 2015-09-15
KR10-2015-0130506 2015-09-15
KR10-2015-0130510 2015-09-15
KR1020150130510 2015-09-15
PCT/KR2015/011164 WO2016064200A2 (en) 2014-10-21 2015-10-21 Defrost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385A CN106662385A (zh) 2017-05-10
CN106662385B true CN106662385B (zh) 2019-05-03

Family

ID=58848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0976.4A Active CN106662385B (zh) 2014-10-21 2015-10-21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386102B2 (zh)
EP (1) EP3209957B1 (zh)
JP (2) JP6355762B2 (zh)
KR (1) KR101969803B1 (zh)
CN (1) CN106662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09572B1 (en) * 2015-06-22 2019-05-01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US10520240B2 (en) 2015-10-21 2019-12-31 Lg Electronics Inc. Defrost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KR102292004B1 (ko) * 2017-04-11 2021-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US10914503B2 (en) * 2018-02-01 2021-02-0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oil heating systems for heat pump systems
CN108800670A (zh) * 2018-06-27 2018-11-13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蒸发器的安装结构及冰箱
KR20200065692A (ko) * 2018-11-30 2020-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3167541A (zh) * 2018-12-06 2021-07-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具有变化的翅片密度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9737676B (zh) * 2018-12-20 2023-09-19 西安交通大学 风冷冰箱用翅片管蒸发器及风冷冰箱
US11221151B2 (en) * 2019-01-15 2022-01-1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ot gas rehea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928705B (zh) * 2019-05-13 2022-03-25 亚浩电子五金塑胶(惠州)有限公司 具有重力型回路热管的散热装置
CA3163868A1 (en) * 2019-12-10 2021-06-17 Nejdet ULUDAG Heater
US20210354080A1 (en) * 2020-05-14 2021-11-18 Water Global Solutions, S.L. Air Humidity Condensing and Potabilizing Machine
CN114061240B (zh) * 2020-07-30 2023-08-04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管及冰箱
CN112066769A (zh) * 2020-09-17 2020-12-1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非均匀散热的冷凝器和环路热管
CN113915734B (zh) * 2021-09-27 2022-11-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81479A (en) * 1932-04-18 1937-05-25 Kelvinator Corp Refrigerator defro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652697A (en) * 1948-02-11 1953-09-22 Louis C Pellegrini Defrosting system for heat exchange devices
JPH08303932A (ja) * 1995-05-08 1996-11-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装置
JPH08313144A (ja) * 1995-05-17 1996-11-29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装置
KR20030006262A (ko) * 2001-07-12 2003-0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제상히터를 갖춘 냉장고
KR20030068931A (ko) * 2002-02-19 2003-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증발기
KR20100108978A (ko) * 2009-03-31 2010-10-08 공상운 버블젯을 이용한 루프형 히트파이프
CN202630542U (zh) * 2010-10-27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KR20130070309A (ko) * 2011-12-19 2013-06-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장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52103A (zh) 1974-05-28 1975-12-06
JPS5263246U (zh) * 1975-11-05 1977-05-10
JPS5263246A (en) 1975-11-19 1977-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s
JPS589911B2 (ja) * 1978-11-29 1983-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機用蒸発器
JPS5977282A (ja) * 1983-09-28 1984-05-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蒸発器の除霜装置
JPS6089653A (ja) * 1983-10-20 1985-05-20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冷凍機用蒸発器
JPS6071452A (ja) 1984-07-07 1985-04-23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ウエブの巻出姿勢制御方法
JPH0313144Y2 (zh) 1984-12-18 1991-03-27
JPS62261882A (ja) * 1986-05-09 1987-1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蒸発器
KR0169322B1 (ko) 1991-03-23 1999-02-18 정용문 링발생 회로
JPH07159018A (ja) * 1993-12-07 1995-06-20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方式
JPH0859018A (ja) 1994-08-22 1996-03-05 Daiwa Seiko Inc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3362596B2 (ja) * 1996-03-29 2003-01-0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器の除霜装置
US6456785B1 (en) 1999-06-01 2002-09-24 Robert Evans Resistance heating element
US20010042384A1 (en) * 2000-05-18 2001-11-22 Chiang Robert Hong Leung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r with transverse fan
US7087212B2 (en) * 2001-08-17 2006-08-08 Mallinckrodt, Inc Multicomponent assemblies having enhanced binding properti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
CN101291035B (zh) * 2001-10-05 2012-01-11 安芬诺尔公司 改进型径向弹性电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JP4033699B2 (ja) * 2002-04-08 2008-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ループ型サーモサイホンおよびスターリング冷蔵庫
JP2007198661A (ja) * 2006-01-25 2007-08-09 Twinbird Corp サーモサイフォン
DE102006005322B4 (de) * 2006-02-06 2010-04-29 Bleckmann Gmbh & Co. Kg Rohrheizkörper mit Isoliermasse im Anschlussendenbereich
KR20090099565A (ko) * 2007-01-16 2009-09-22 인티어 오토모티브, 인크. 스탠드 업 및 닐 좌석
WO2009134052A2 (ko) * 2008-04-28 2009-11-05 주식회사 에이엠오 스트립형 면상발열체를 이용한 제상히터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제상장치
KR101125827B1 (ko) * 2010-05-03 2012-03-27 김종수 버블젯을 이용한 루프형 히트파이프가 적용된 제상모듈
KR20160046713A (ko) * 2014-10-21 2016-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상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81479A (en) * 1932-04-18 1937-05-25 Kelvinator Corp Refrigerator defro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652697A (en) * 1948-02-11 1953-09-22 Louis C Pellegrini Defrosting system for heat exchange devices
JPH08303932A (ja) * 1995-05-08 1996-11-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装置
JPH08313144A (ja) * 1995-05-17 1996-11-29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装置
KR20030006262A (ko) * 2001-07-12 2003-0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제상히터를 갖춘 냉장고
KR20030068931A (ko) * 2002-02-19 2003-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증발기
KR20100108978A (ko) * 2009-03-31 2010-10-08 공상운 버블젯을 이용한 루프형 히트파이프
CN202630542U (zh) * 2010-10-27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KR20130070309A (ko) * 2011-12-19 2013-06-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장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1408B2 (ja) 2020-02-05
JP2018128250A (ja) 2018-08-16
EP3209957A2 (en) 2017-08-30
JP6355762B2 (ja) 2018-07-11
EP3209957B1 (en) 2021-04-07
US20170336114A1 (en) 2017-11-23
US10386102B2 (en) 2019-08-20
US20190368796A1 (en) 2019-12-05
KR20170059963A (ko) 2017-05-31
CN106662385A (zh) 2017-05-10
JP2017516972A (ja) 2017-06-22
KR101969803B1 (ko) 2019-04-17
US11079148B2 (en) 2021-08-03
EP3209957A4 (en) 2018-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2385B (zh) 除霜装置和具有该除霜装置的冰箱
US10871320B2 (en) Defroste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EP2574266B1 (en) Heat pump ice pipe
RU2496063C2 (ru) Холодильник с низкотемпературным отделением и холод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хранения
TWI439966B (zh) Vending machine
JP7369434B2 (ja) 冷蔵庫
JP5788264B2 (ja) 冷蔵庫
CN111344527B (zh) 冰箱
JP2014048031A (ja) 冷蔵庫
EP3757484B1 (en) Refrigerator appliance
KR20210099719A (ko) 냉장고
RU2645859C2 (ru) Холо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с испарителем
CN208588148U (zh) 冷藏冷冻装置及其防冰堵装置
JP6330137B2 (ja) 冷蔵庫
JP2015025566A (ja) 冷蔵庫
KR20180035620A (ko) 냉장고
JPH1163794A (ja) 冷却貯蔵庫
KR20160141583A (ko) 냉장고
JP2013224759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