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9610A -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 Google Patents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9610A
CN106659610A CN201580045320.1A CN201580045320A CN106659610A CN 106659610 A CN106659610 A CN 106659610A CN 201580045320 A CN201580045320 A CN 201580045320A CN 106659610 A CN106659610 A CN 106659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junction surface
line portion
synusia
top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53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9610B (zh
Inventor
泷山吉宏
田代和泉
杉山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Oji Pap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ji Pap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76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85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39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9930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46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59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3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615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39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71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Pap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Oji Pap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59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9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707Mechanical treatment, e.g. notching, twisting, compressing, shaping
    • A61F13/15731Treating webs, e.g. for giving them a fibrelike appearance, e.g. by embos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7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61F2013/5118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with non-continuous bon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 A61F2013/5133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having improved touch or feeling, e.g. smooth fil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以提高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部位的速干性为课题。本发明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10)具有上层片(11)、下层片(12)、接合所述片(11、12)的多个接合部(40)、以及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非接合部(50)由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及从此大区域(51)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所构成。上层片(11)在大区域(51)及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

Description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片,该顶片设于直接触及穿着具吸收功能物品的穿着者皮肤的面上。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藉由利用浮雕加工接合所叠层的多片薄片构件而得到的顶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穿在穿着者胯下的具吸收功能物品,已知的有带式的抛弃式尿布、或裤式的抛弃式尿布、尿垫、内裤衬里、轻度失禁垫、生理用卫生棉等。此种具吸收功能物品与面向穿着者皮肤的面(面向皮肤的面)具备顶片。顶片为持续抵接于穿着者皮肤的薄片构件,所以一般使用皮肤刺激性低的素材。例如,有关顶片,被认为最好使用对皮肤接触或摩擦而产生的机械性刺激、或具吸收功能物品穿着处的闷热等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刺激以及使用于顶片的亲水化剂或排泄物触及皮肤而产生的化学性刺激等刺激性低的顶片。
此外,一直以来,已知对具吸收功能物品用的顶片施以浮雕加工而形成凹凸的浮雕图案,藉由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使摩擦而产生的机械性刺激等减轻。此外,藉由对顶片施以浮雕加工,在皮肤与顶片间形成间隙,所以也可以期待解除部分闷热的效果。又,藉由对顶片施以浮雕加工,被认为尿等排泄物容易沿着凹凸流动而扩散,顶片的吸收性因其扩散效果而提高。如此,为使顶片的低刺激性、闷热解除效果及液体扩散效果更加提高,对于形成于顶片上的浮雕图案,一直以来都进行着各种设计(专利文献1~3)。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0005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0004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9—160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3中揭示了由三个以上的接合部所包围的区域为凸部的先前的浮雕图案。在先前的浮雕图案方面,在三角形、或四角形、其它多角形的格子状的顶点的位置上形成接合部。因此,在先前的浮雕图案方面,由多个接合部所包围的凸部成为例如正三角形、或正四角形、正六角形等类的单纯的形状。如此,藉由使浮雕图案的凸部的形状成为正四角形状等单纯的形状,穿着者所排泄的液体接触顶片时,此顶片会全方位均等地分散液体。藉由使液体全方位均等地分散,有液体的吸收效率提高这种优点。
又,使接触顶片的液体分散于整个凸部的周围时,液体所接触到的顶片的部位会在广泛的范围均等地湿润。其结果,有吸收液体而湿润的部位整体难以干燥的问题。即,藉由液体均等地分散于凸部的周围,因此藉由液体湿润的部位会几乎同时干燥。且,在顶片吸收液体时,却极需希望至少使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部位优先快速地干燥。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部位的速干性的顶片作为解决课题。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就上述问题点的解决手段经专心研讨的结果,以利用面积大的大区域与从此大区域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小的小区域构成呈凸状隆起的非接合部的方式,在此非接合部的周围形成多个接合部。如此一来,在液体接触到顶片时,可使液体从大区域往小区域迅速地移动,可使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大区域优先快速地干燥。由于液体从大区域流入小区域,所以小区域的干燥时间有变慢的可能性,但至少可提高大区域的速干性。若面积大的大区域的干燥时间变短,则具备顶片的具吸收功能物品的穿著舒适感提高。然后,本案发明人基于上述见解想到可解决先前发明的课题,使本发明完成。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10。
本发明的顶片10具有上层片11、下层片12、多个接合部40以及多个非接合部50。
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互相叠层。上层片11位于直接接触穿着者皮肤侧,下层片12配置于上层片11的背面,不直接接触穿着者的皮肤。
多个接合部40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
多个非接合部50分别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
此处,多个非接合部50分别包含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及从此大区域51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上层片11在大区域51及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
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可以在内部保持空间,也可以以纤维充满内部。
如上述构造,在本发明中,使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非接合部50成为只由面积大的大区域51与面积小的小区域52所构成的形状。如此一来,可使接触到顶片10的液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快速地移动。例如,为了缩短液体的移动时间,可以使大区域51比小区域52隆起较高,也可以将小区域52的纤维密度(纤维填充率)提高到比大区域51高。如此一来,可提高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大区域51的速干性。特别是藉由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在内部具有空间,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反弹力不会有大幅度差异而会缓慢变化,所以可使顶片10的触感柔和。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优选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为互相连结的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从其等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此外,优选第一线部41弯曲或屈曲成朝某方向鼓起,第二线部42弯曲或屈曲成朝与第一线部41相反的方向鼓起。即,利用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形成缓和的S状(弯曲线状)或Z状(屈曲线状)。
如上述构造,藉由使各接合部40成为三条线部朝三个方向分支的形状,并且有规则地配置此种形状的接合部40,可形成非接合部50。此外,藉由使三条线部中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弯曲或屈曲成互相朝相反方向鼓起,可在上述的非接合部50上形成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如此,在本发明中,优选使接合部40成为“λ状”。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可使多个接合部40全都成为λ状,并且全都配置于相同的方向,所以顶片10的外观也变得良好。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优选三个λ状的接合部40位于某一个非接合部50的周围。此时,以此等三个接合部40分别为第一接合部40a、第二接合部40b及第三接合部40c。
此情况,优选某一个非接合部50由以下(i)~(vi)的组件划定周围:
(i)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
(ii)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
(iii)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第一线部41
(iv)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三线部43间的第一间隙61
(v)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间的第二间隙62
(vi)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间的第三间隙63
如上述,藉由划定非接合部50的周围,可适当地形成由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所构成的非接合部50。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优选大区域51隆起的高度比小区域52隆起的高度高。
如上述构造,藉由将凸状的大区域51的高度提高到比凸状的小区域52高度高,可使接触到顶片10的液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快速地移动。此外,藉由大区域51比小区域52高,穿着者的皮肤容易接触面积大且高度高的大区域51。相反地,穿着者的皮肤难以接触面积小且高度低的小区域52。因此,穿着者的皮肤容易接触有速干性的大区域51,并且可防止触及难以干燥的小区域52。又,藉由使小区域52低于大区域51,可利用小区域52支持大区域51,大区域51的缓冲性提高。因此,即使穿着者的体压施加于顶片10时,大区域51也难以压扁,而即使一旦被压扁的情况,也容易恢复原来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也可以大区域51在内部保持空间,小区域52以纤维充满内部。
如上述构造,藉由使大区域51成为具有内部空间的圆顶状,并且以构成上层片11的纤维充满小区域52的内部,接触到顶片10的液体容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移动。此外,可利用小区域52支持大区域51,大区域51的缓冲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也可以大区域(51)及前述小区域(52)在内部保持空间。
如上述构造,在本发明中,使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非接合部50成为只由面积大的大区域51与面积小的小区域52所构成的形状。然后,将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以在内部保持空间的方式形成为隆起的圆顶状。如此一来,可使接触到顶片10的液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快速地移动,可提高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大区域51的速干性。又,藉由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在内部具有空间,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反弹力不会有大幅度差异而会缓慢变化,所以可使顶片10的触感柔和。
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优选在多个非接合部50的几个中形成有朝下层片12侧按压上层片11的压扁点53。此情况,优选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连续配置于一定方向。
如上述构造,对顶片10施以浮雕加工,有规则地形成多个接合部40,使由此接合部40所包围的非接合部50以在内部保持空间的方式隆起成凸状。且,在有规则地排列多个非接合部50的图案中,在几个非接合部50上形成压扁点53,以降低隆起的高度,并且去除或窄化其内部的空间。即,形成有此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抑制凸状的隆起,相较于其它的未形成压扁点53的周围的非接合部50,其高度变低,可在与穿着者的皮肤间产生空间。如此,在未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图案中,藉由将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连续配置于一定方向,可沿着连接此压扁点53的一定方向形成液体的流路。此外,藉由按压非接合部50,此非接合部50内的空间变窄,所以利用毛细管现象,可沿着连接压扁点53的一定方向引导液体的扩散。因此,例如藉由将列排列而形成有此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预先形成在顶片10的宽度方向外侧等,因此即使尿排泄于顶片10的侧缘附近的情况,也可以将尿的扩散方向控制于不产生侧漏的方向。如此,藉由利用压扁点53适当地控制尿的扩散方向,可防止尿的侧漏。
在本发明的顶片中,优选在邻接的压扁点53彼此间形成有接合部40。具体而言,划一条连接压扁点53的假想直线时,在此直线上,优选接合部40的一部分必定位于邻接的压扁点53彼此间。
如上述构造,藉由在压扁点53间设有接合部40,而在此压扁点53与接合部40间形成隆起较小的小壁部54。如此,藉由形成小壁部54,相较于不形成小壁部54而完全压扁上层片11的情况,可维持上层片11的缓冲性。此外,藉由形成小壁部54,可适度地放慢沿着一个方向相连的压扁点53流动的液体的速度,所以在此压扁点53的周围也可以有效地吸收液体。即,在压扁点53间未设置接合部40的情况,压扁点53彼此间有形成平坦或槽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液体会在压扁点53上快速地流动,有液体在此压扁点53附近过而不停地流过的可能性。于是,如上述构造,藉由在压扁点53的周围设置小壁部54,以将液体某种程度储存于此压扁点53的周围,可有效地活用整个顶片10的吸收性能。
优选本发明的顶片区分为多个形成接合部区域70与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形成接合部区域70为在宽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接合部40的区域。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为在形成接合部区域70间,遍及整个宽度方向未形成接合部40的区域。
此处,有关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至少包含长度方向的长度(纵宽)为第一长度S1的第一区域81、及长度方向的长度(纵宽)为第二长度S2的第二区域82。而且,第二长度S2比第一长度S1短。
如上述构造,设置至少两处以上遍及整个宽度方向都未形成接合部40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使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纵宽不同。只要是纵宽宽一点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则即使是盐分浓度与黏性高、移动原动力小的状态的尿,也可以在毛细管内顺利地引导。因此,纵宽宽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适合盐分浓度高的尿的扩散。另一方面,纵宽窄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即使是少量的液体,也可以朝宽度方向有效地扩散。而且,纵宽窄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适合盐分浓度低的尿的扩散。藉此,本发明的顶片10为尿的盐分浓度高的情况与低的情况,都可以使尿适当地扩散。因此,顶片10成为可因应所排泄的尿的盐分浓度变化的构造。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具有顶片10的具吸收功能物品100。
本发明的具吸收功能物品100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以及配置于所述顶片与背片间的吸收体30。
顶片10与有关上述第一方面的顶片相同。
即,顶片10具有上层片11、下层片12、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多个接合部40、以及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非接合部50包含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及从此大区域51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上层片11在大区域51及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
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可以在内部保持空间,也可以以纤维充满内部。
【发明的效果】
藉由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提高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部位的速干性的顶片。本发明的顶片即使触及尿等液体而湿润的情况,因容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部位也会快速地干燥,故干爽的触感长时间拉长,触感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从顶片侧观看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视图;
图2为形成于顶片上的浮雕图案的放大图;
图3为显示抽出构成顶片的浮雕图案的组件的图;
图4为形成于顶片上的接合部的设计方法的说明图;
图5为显示有关第1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剖面图;
图6为显示有关第1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制造方法的例子;
图7为显示有关第2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剖面图;
图8为显示形成有压扁点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9为显示有关第2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制造方法的例子;
图10为显示形成有压扁点的部位的制造方法的例子;
图11为用于说明形成接合部区域与不形成接合部区域的示意的顶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虚线框内组件的放大图;
图13为包含不形成接合部区域的部位的剖面图;
图14为显示抽出构成顶片的浮雕图案的组件的图;
图15为显示浮雕图案的第1变化例;
图16为显示浮雕图案的第2变化例;以及
图17为显示浮雕图案的第3变化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面就实施本发明用的形态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说明的形态限定,也包含熟习本技术者从以下的形态可在明显的范围内作适当修正者。
在本案说明书中,所谓“长度方向”,基本上为连结具吸收功能物品的正面与背面的方向(Y轴方向),所谓“宽度方向”,为与此长度方向平面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
此外,在本案说明书中,所谓“A~B”,意味着为“A以上B以下”。
〔1.第1实施形态:以纤维充满小区域内部的情况〕
参照图1至图7,就有关本发明的抛弃式尿布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第1实施形态为以纤维充满后述的上层片11的小区域52内部的形态。
图1为从面向皮肤的面侧观察有关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具吸收功能物品100的顶视图。有关本发明的具吸收功能物品100可用于例如抛弃式尿布、或尿垫、内裤衬里、轻度失禁垫、生理用卫生棉。图1中概略地显示具吸收功能物品100的内部构造。如图1所示,具吸收功能物品100包含顶片10、背片20及吸收体30。顶片10为配置于吸收体30的面向皮肤的面侧、直接接触穿着者皮肤的薄片。此外,背片20配置于吸收体30的皮肤非对向面侧。如图1所示,顶片10与背片20也可以在吸收体30的周围互相接合。如此一来,在顶片10与背片20间封入吸收体30。
顶片10为用于直接接触穿着者胯下部的皮肤、使尿等液体穿透到吸收体30的构件。因此,顶片10以柔软性高的透液性材料构成。所谓透液性材料,意味着例如在标准的大气压下,将常温的水5ml置于其上时,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穿透水的材料。构成顶片10的透液性材料的例子为织布、不织布或多孔性薄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将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聚酯、尼龙类的热塑性树脂的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后再制成不织布的顶片。
背片20为用于防止穿透顶片10的被吸收体30所吸收的液体漏出外部的构件。因此,背片20以不透液性材料构成。所谓不透液性材料,意味着例如在标准的大气压下,将常温的水5ml置于其上时,即使经过一分钟以上该水也透不过去的材料。构成背片20的不透液性材料的例子为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不透液性薄膜。特别地,优选是使用形成有多个0.1~4μm的细微孔的细微多孔性聚乙烯薄膜。
吸收体30为用于吸收尿等液体及保持吸收的液体的构件。吸收体30配置于透液性的顶片10与不透液性的背片20间。吸收体30以具有吸收尿等液体的功能的吸收性材料构成。有关构成吸收体30的吸收性材料,可采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就吸收性材料而言,可以单独使用例如粉碎纸浆(蓬松纸浆)、高吸收性聚合物或亲水性薄片中的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吸收性材料通常被形成为单层或多层的垫子形状而使用。
具吸收功能物品100具有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在本案的图中,具吸收功能物品100的长度方向以Y轴方向显示,具吸收功能物品100的宽度方向以X轴方向显示。
如图1所示,顶片10藉由将多张的薄片构件叠层贴合而形成。构成顶片10的薄片构件的张数为两张以上即可,可设定为例如2~5张。在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中,顶片10藉由贴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两张薄片构件而构成。上层片11位于面向皮肤的面侧,下层片12位于皮肤非对向面侧。因此,直接接触穿着者皮肤的薄片构件成为上层片11。
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分别可用织布、不织布或多孔性薄膜等透液性材料形成。特别是就上层片11及下层片12而言,优选使用不织布。就不织布而言,可使用由众所周知的纤维构成的不织布。例如,就不织布而言,可列举透气不织布或热熔合不织布、纺丝黏合不织布、熔喷不织布、水针不织布及针刺不织布等各种不织布。此外,利用热熔接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情况,优选是不织布中含有热熔接纤维。就热熔接纤维而言,优选为PET/PE、PP/PE等芯鞘构造的热熔接纤维。此外,对于不织布,优选是施以使用界面活性剂等的亲水化处理。
如图1所示,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利用浮雕加工而互相接合。所谓浮雕加工,是一种藉由在外周面上设有预定图案的凸状浮雕突起的浮雕辊与具有平滑面的平面辊间,将两张热塑性的薄片构件一面加热一面夹入而使其接合的加工方法。藉由施以浮雕加工,在浮雕辊的浮雕突起接触的位置,将多个凹状的接合部40形成于顶片10上,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在各接合部40熔接。此外,一般利用浮雕加工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所以上层片11的厚度在接合部40变薄。因此,在未形成接合部40的非接合部50方面,上层片11相对地成为隆起的状态。如此,顶片10藉由将多张薄片构件利用浮雕加工进行热熔接而形成。
接着,就形成于顶片10上的浮雕图案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为浮雕图案的放大图,放大显示图1所示的虚线的框内组件。此外,图3进一步显示抽出浮雕图案中构成一个非接合部50的组件的放大图。
如图2及图3所示,顶片10的浮雕图案包含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多个接合部40、及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多个接合部40空开间隔而有规则地配置。具体而言,在长度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而列状地排列配置具有相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多个接合部40,并且朝宽度方向形成多列的接合部40。此外,在邻接的接合部40的列方面,在长度方向互相错开地排列各接合部40,成为所谓的交错形的配置。此外,各接合部40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而排列在一直在线。在接合部40方面,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热熔接着。因此,在接合部40方面,上层片11呈凹状凹陷。另一方面,非接合部50为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未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区域。因此,非接合部50相较于接合部40,上层片11朝接触穿着者皮肤的方向呈凸状隆起。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顶片10的接合部40及非接合部50的形状成为以往所没有的崭新的形状。
如图2及图3所示,非接合部50其一部分成为朝一个方向延伸的形状。例如,非接合部50的形状也可以表现为灯泡状、钥匙孔状、葫芦状或西洋梨状等。具体而言,非接合部50包含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及从该大区域51仅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间无界线,两者连成一体。即,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间未形成接合部40。如图所示,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成为不同的形状。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大区域51成为大约正圆形状的区域。此外,小区域52为从非接合部50去除正圆形状的大区域51的剩余的区域。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小区域52可视为大约长方形的区域。因此,在图所示的优选形态中,非接合部50可说是呈现一体组合圆形的大区域51与方形的小区域52的形状。
要正确地测定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面积很困难。且,如图3所示,在非接合部50内,首先划定正圆形状的大区域51,将长方形的小区域52划定为其剩余的部分的情况,比较两者的宽度(X轴方向的宽度),显然大区域51的宽度比小区域的宽度更宽。同样地,在非接合部50内,首先划定正圆形状的大区域51,将长方形的小区域52划定为其剩余的部分的情况,比较两者的长度(Y轴方向的长度),则大区域51的长度比小区域的长度更长。如此,所谓面积大的大区域51,也可以是相较于小区域52,宽度及长度都大的区域。同样地,所谓面积小的小区域52,也可以是相较于大区域51,宽度及长度都小的区域。优选小区域52的宽度与长度分别为大区域51的宽度与长度的一半(1/2)以下。
此外,如图2所示,有关顶片10的浮雕图案,有规则地形成多个实质上相同形状的非接合部50。又,各非接合部50是小区域52从大区域51延伸的方向全都成为相同的方向。因此,在顶片10的表面上表现出有统一性的有规则性的图样,外观上很美丽。
上述特殊形状的非接合部50由多个特殊形状的接合部40所形成。如图1~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优选接合部40为三条线部41~43朝不同的三个方向分支的形状。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各接合部40呈现“λ”类的形状。此外,顶片10的浮雕图案可利用相同形状(λ状)的接合部40形成。
参照图3,就接合部40的形状与配置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接合部40成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从其等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基端(一端)在连结部44连结,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前端(另一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此外,优选至少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为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或者在一点以上的转折点屈曲的形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弯曲成圆弧状。此外,如图3所示,优选圆弧状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的弧鼓起的方向(弧弯曲的方向)为互相相反方向。即,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连结,形成平缓的S字状。此外,第三线部43可以与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同样,为圆弧状,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此外,优选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延伸的方向与第三线部43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例如,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朝大约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相反地第三线部43朝大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又,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延伸的方向为大约相反方向。例如,第一线部41朝Y轴的正方向(图的上方)延伸,相反地第二线部42则朝Y轴的负方向(图的下方)延伸。在此种意义上,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延伸的方向与第三线部43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又,也可以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朝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第三线部43朝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也可以长度分别不同。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比第二线部42长,第二线部42比第三线部43长(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此外,各线部41~43全都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各线部41~43的曲率(或曲率半径)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各线部41~43的曲率全都成为相同的值。
如图3所示,三个接合部40位于某一个非接合部50的周围。将位于某一个非接合部50周围的三个接合部40分别定义为第一接合部40a、第二接合部40b及第三接合部40c。此情况,某一个非接合部50由以下(i)~(vi)的组件划定周围:
(i)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
(ii)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
(iii)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第一线部41
(iv)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三线部43间的第一间隙61
(v)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间的第二间隙62
(vi)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间的第三间隙63
即,如图3所示,首先,以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的前端与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三线部43的前端对顶(接近)的方式形成接合部40。在其间形成第一间隙61。此外,以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的前端与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的前端对顶(接近)的方式形成接合部40。在其间形成第二间隙62。又,以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的前端与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的前端对顶(接近)的方式形成接合部40。在其间形成第三间隙63。又,第一间隙61、第二间隙62及第三间隙63设定为0.1mm~20mm程度的距离即可。依照此种法则配置多个接合部40下去,形成有规则的浮雕图案。
如图3所示,在由上述(i)~(vi)的组件划定周围的非接合部50上形成圆形的大区域51与方形的小区域52。圆形的大区域51的周围为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第一间隙61、以及第二间隙62所划定。此处,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以及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弯曲成朝非接合部50(大区域51)的外侧鼓起。因此,大区域51成为大约圆形,其面积变大。另一方面,方形的小区域52的周围为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第三线部43以及第三间隙63所划定。此处,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以及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第三线部43弯曲成朝非接合部50(小区域52)的内侧鼓起。因此,小区域52其面积变小。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多个非接合部50分别成为由接合部40所区分的独立的区域,可以说未与其它的非接合部50连接。且,严格地说,也可以理解为非接合部50彼此通过间隙61~63的间隙而连接。且,如图3所示,间隙61~63为三个接合部40的线部的前端对顶的区域,所以实际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时,此间隙61~63也与接合部40相同程度,成为呈凹状凹陷。至少间隙61~63不呈凸状隆起。具体而言,位于某一个非接合部50周围的间隙61~63的各间隙成为三个接合部40的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前端对顶的区域。因此,形成有三个接合部40的结果,此间隙61~63和三个接合部40共同压扁或抑制隆起。因此,邻接的凸状的非接合部50不会通过间隙61~63而连接,实质上凸状的各非接合部50为独立的。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各接合部40的第三线部43区分成邻接于长度方向(Y方向)的非接合部50彼此不连接。在此点上,接合部40的第三线部43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着,参照图4,就浮雕图案的设计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首先,作为前提,设想格子状的图案,其将有某种程度宽度的多个假想正圆连接配置成彼此的宽度部分重叠。即,所谓格子状的图案,是将某假想正圆配置成以90度间隔连接于其它的假想正圆的图案。多个假想正圆全都以相同的半径(r)形成。优选假想圆的半径(r)为1.0mm~11.0mm的范围,更优选为2.0mm~5.0mm。又,假想正圆的宽度与接合部40的宽度一致。
此情况,首先,接合部40的第一线部41形成为沿着某假想正圆的圆周而弯曲的圆弧状。第一线部41的长度L1以〔算式〕L1=2πr×(θ1/360)求出。此处,“r”为假想正圆的半径。此外,“θ1”为将第一线部41的前端和基端分别以直线与假想正圆的中心连结时,各直线形成的角(即扇形的角度)。例如,θ1设定为60度~100度、70度~90度或75度~85度即可。
此外,接合部40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沿着不同于上述第一线部41的假想正圆的圆周而形成。即,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位于邻接于形成有第一线部41的假想正圆的假想正圆的圆周上。因此,各线部41~43的连结部44位于邻接的两个假想正圆的边界。此外,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位于相同假想正圆的圆周上。因此,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以一体形成一个圆弧状。因此,各接合部40也可以说是组合第一线部41形成的圆弧和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形成的圆弧的两个圆弧的形状。
第二线部42的长度L2以〔算式〕L2=2πr×(θ2/360)求出。“θ2”为将第二线部42的前端和基端分别以直线与假想正圆的中心连结时,各直线形成的角(即扇形的角度)。例如,θ2设定为45度~85度、50度~80度或55度~70度即可。此外,第三线部43的长度L3以〔算式〕L3=2πr×(θ3/360)求出。“θ3”为将第三线部43的前端和基端分别以直线与假想正圆的中心连结时,各直线形成的角(即扇形的角度)。例如,θ2设定为5度~45度、10度~40度或20度~35度即可。此外,如图4所示,优选θ2与θ3的和为90度(±5度)。
如此一来,可比较简单地设计特殊形状的接合部40。此外,各接合部40的配置是以配置成格子状的假想正圆的图案为基础,所以可以有规则地配置各接合部40。又,优选对各线部41~43的前端施以R加工,形成平滑的曲线。此外,在第一线部41与第三线部43的连结处会形成锐角,所以优选对此连结处也施以R加工而形成曲线。
图5为概略地显示顶片10的剖面。图5(b)为图5(a)所示的Y-Y线的剖面图,图5(c)为图5(a)所示的X-X线的剖面图。如图5(b)及图5(c)所示,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非接合部50分别只由一个大区域51与一个小区域52构成。此外,上层片11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而且,上层片11在大区域51上隆起的高度比上层片11在小区域52上隆起的高度更高。例如,以小区域52的高度H1为100%时,优选大区域51的高度H2为120%~300%、130%~250%或140%~200%。
此外,在图5(b)及图5(c)所示的例子中,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形成为在内部保持空间的圆顶状。即,在大区域51方面,上层片11离开下层片12而呈凸状隆起。因此,在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间形成空间。另一方面,非接合部50的小区域52的内部由构成上层片11的纤维所充满。因此,在小区域52方面,上层片11的纤维至少部分地接触下层片12。如此,构成上层片11的纤维的密度可以在大区域51成为稀疏,在小区域52成为紧密。
要将大区域51形成为圆顶状,在叠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前,在相当于大区域51的部位上,从皮肤非对向面侧(背面侧)按压上层片11,使上层片11呈凸状隆起即可。其后,叠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藉由在各接合部40接合两薄片,而在大区域51上,在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间形成空间。此外,藉由在相当于大区域51的部位按压上层片11,可使构成上层片11的纤维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流动。藉此,可降低大区域51的纤维密度,提高小区域52的纤维密度。如此一来,可形成高度高、纤维密度低的大区域51与高度低、纤维密度高的小区域52。
如上述,藉由调整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高度和纤维密度,穿着者排尿时等液体接触到顶片10时,可使此液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快速地移动。即,液体从高度高的大区域51往高度低的小区域52流下。此外,比起纤维密度低的大区域51而言液体更易被纤维密度高的小区域52所吸收。因此,即使是液体接触而湿润的情况,大区域51也会快速地干燥。大区域51其面积大且高度高,所以容易触及穿着者的皮肤。因此,藉由缩短大区域51的干燥时间,可缩短液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时间,可防止不舒适感。另一方面,从大区域51移动的液体暂时储存于小区域52。因此,小区域52相较于大区域51,到完全干燥可以说需要时间。且,小区域52的面积小、高度低,所以难以触及穿着者的皮肤。因此,即使到小区域52干燥需要时间,也可以说难以给予穿着者不舒适感。此外,本发明的顶片10对于一个大区域51,只在一处设有小区域52。因此,接触到大区域51的液体朝从其大区域51延伸的小区域52只朝一个方向移动。即,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中,液体四面八方地分散于大区域51的周围,暂时储存液体的部位不会变得过多。若储存液体的部位多数(两处以上)存在于大区域51的周围,则有穿着者的皮肤触及该液体储存部位的可能性提高的缺点。此外,恐怕触及穿着者皮肤的液体储存部位的数量会增加。因此,会对穿着者给予不舒适感。相反地,如本发明,藉由将储存液体用的小区域52对于一个大区域51只设定一处,可将液体储存部位的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藉由本发明,可适当地控制液体的暂时储存部位,以免使穿着者产生不舒适感。
接着,参照图6,就上述顶片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显示构成顶片10的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中,在上层片11上形成凸状的隆起部分,其后以预定的浮雕图案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方法。如图6所示,顶片10的制造装置具备销辊110、浮雕辊120及平面辊130。
如图6所示,销辊110在其周面的多处具有呈凸状突起的突起部111。销辊110的突起部111用于在顶片10的上层片11上形成呈凸状隆起的大区域51。因此,突起部111设于与成为上层片11的大区域51的预定部位接触的位置上。
浮雕辊120形成有以预定图案配置于其周面上的多个凸状的浮雕突起122、及多个凹状的凹坑部123。浮雕突起122用于以预定的浮雕图案接合顶片10的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也可以为加热装置(图标省略)所加热。此外,凹坑部123设于与销辊110的周面所设置的多个突起部111对应的位置上,成为可收容此突起部111的形状。又,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未形成于设有凹坑部123的地方。
平面辊130其周面成为平滑面。平面辊130用于在与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间夹入顶片10的上层片11和下层片12,进行加压及加热,使两薄片热熔接。平面辊130的周面可以是金属制,也可以是橡胶制。此外,平面辊130的周面也可以为加热装置(图标省略)所加热。
如图6所示,销辊110与浮雕辊120对向配置,在此等两辊间导入上层片11。此外,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对向配置,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在互相重叠的状态被导入此等两辊间。
如图6所示,从原布卷(图示省略)送出的上层片11经由一个或多个导辊,被导入销辊110与浮雕辊120间。上层片11的皮肤非对向面(不直接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面)接触销辊110,面向皮肤的面(直接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面)接触浮雕辊120。此时,上层片11藉由一面被销辊110的突起部111按压,一面嵌入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其被按压的部分隆起。如此一来,在上层片11上形成朝面向皮肤的面侧呈圆顶状隆起的部分(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其后,上层片11在抵接浮雕辊120周面的状态下被导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
另一方面,从其它原布卷(图示省略)送出的下层片12经由一个或多个导辊,被导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在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互相重叠。此时,上层片11的面向皮肤的面侧接触浮雕辊120,下层片12的皮肤非对向面侧接触平面辊130。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在叠层的状态下被夹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藉由被加热及加压而互相热熔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会按照形成于浮雕辊120周面上的多个浮雕突起122的浮雕图案被热熔接。藉此,在顶片10上形成多个朝皮肤非对向面侧凹陷的凹状接合部40。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接触到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的部位成为接合部40,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周围的区域成为非接合部50。
如此,藉由以销辊110按压上层片11后,以浮雕辊120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可使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成为在内部保持空间的圆顶状。此外,藉由以销辊110的突起部111按压上层片11,可使构成上层片11的纤维从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流动。因此,可使大区域51的纤维密度降低,同时使小区域52的纤维密度提高。
〔2.第2实施形态:小区域在内部保持空间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就有关本发明的抛弃式尿布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第2实施形态为上层片11的小区域52在内部保持空间的形态。在第2实施形态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的构造,说明省略,而就与第1实施形态不同点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7显示有关第2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剖面图,与图5对应。图7(b)为图7(a)所示的Y-Y线的剖面图,图7(c)为图7(a)所示的X-X线的剖面图。如图7(b)及图7(c)所示,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形成为在内部保持空间的圆顶状。即,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方面,上层片11离开下层片12而呈凸状隆起。因此,在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间形成空间。此空间并未为构成上层片11或下层片12的纤维所充满。
要将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形成为圆顶状,在叠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前,在相当于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部位上,从皮肤非对向面侧(背面侧)按压上层片11,使上层片11呈凸状隆起即可。或者,也可以在相当于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部位上,从面向皮肤的面侧(表面侧)吸引上层片11,使上层片11呈凸状隆起。然后,其后叠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藉由在各接合部40接合两薄片,而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上,在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间形成空间。如此一来,如图7所示,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上,使上层片11离开下层片12,可形成在内部保持空间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大区域51隆起得比小区域52高,因此,形成于大区域51上的空间比形成于小区域52上的空间更宽广。例如,形成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时,藉由调节从皮肤非对向面侧按压上层片11的高度,使大区域51隆起得比较高而使小区域52隆起得比较低的调整成为可能。或者,也可以藉由调节从面向皮肤的面侧吸引上层片11的吸引力,使大区域51隆起得比较高而可使小区域52隆起得比较低。
如上述,藉由使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高度不同,并且在此等两区域内形成空间,液体接触到顶片10时,可使此液体从大区域51往小区域52快速地移动。即,液体从高度高的大区域51往高度低的小区域52流下。此外,相较于空间宽广的大区域51,液体被往空间狭窄的小区域52吸引。因此,即使是液体接触而湿润的情况,大区域51的顶部也会快速地干燥。大区域51其面积大且高度高,所以容易触及穿着者的皮肤。因此,藉由缩短大区域51顶部的干燥时间,可缩短液体触及穿着者皮肤的时间,可防止给予不舒适感。另一方面,从大区域51移动的液体暂时储存于小区域52。因此,小区域52相较于大区域51,到完全干燥前可以说需要时间。且,小区域52的面积小、高度低,所以难以触及穿着者的皮肤。因此,即使到小区域52干燥需要时间,也可以说难以给予穿着者不舒适感。此外,藉由在小区域52形成空间,可缩短小区域52的干燥时间。
此外,如图7所示,藉由将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各区域形成为保持空间的圆顶状,可以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使对按压的反弹力成为相同程度。即,如本实施形态,在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的两方形成空间,使两区域的反弹力成为相同程度或保留较大的差异,可期待整个顶片10的触感更加柔软。
图8(a)为浮雕图案的放大图,放大显示在图1中以符号A2显示的虚线的框内组件。如图1所示,图8(a)放大显示顶片10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区域。此外,图8(b)为图8(a)所示的B-B线的剖面图。此处,参照图8,就在顶片上形成压扁点53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对顶片施以浮雕加工,形成多个凸状的非接合部50,同时在此非接合部50的几个上形成压扁点53,并且在一定方向排列配置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藉此,沿着连接此压扁点53的一定方向,形成液体的流路。此外,藉由按压非接合部50的凸部,此非接合部内的空间变窄,所以利用毛细管现象,可沿着连接压扁点53的一定方向引导液体的扩散。因此,可控制流经顶片表面的液体的分散方向。
如图8(a)所示,在顶片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上形成有多个压扁点53。压扁点53形成于顶片10上所形成的几个多个非接合部50上。具体而言,压扁点53形成于非接合部50中的大区域51上。如图8(b)所示,此压扁点53藉由在厚度方向按压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而形成。因此,形成有压扁点53的大区域51的隆起高度变低,同时大区域51内的空间变窄或空间消失。压扁点53在大区域51上,可以藉由仅按压上层片11而形成,也可以藉由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而形成。至少在压扁点53上,优选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接触。特别是为了维持压扁点53,在此压扁点53上,优选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利用热封或超音波密封等进行热熔接即可。
此外,如图8(a)所示,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沿着一定方向而连续地形成。换句话说,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邻接于一定方向。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连续的方向并非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及宽度方向(X轴方向),具体而言为对于此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例如,如图8(a)所示,以假想的直线连接连续形成的压扁点53彼此时,此直线对于长度方向(Y轴方向)倾斜的角度(θ)设定为15度~75度、30度~60度、40度~50度或45度即可。
如图8(a)所示,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配置于未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图案中。即,至少两个以上未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存在于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周围。具体地说明,在图8(a)所示的浮雕图案方面,六个非接合部50邻接存在于某一个非接合部50的周围。此处,以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为中心观看,形成有一个或两个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存在于其周围,在剩余的五个或四个非接合部50上则未形成压扁点53。如此,优选至少两个以上未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邻接存在于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周围。
如此,在呈凸状隆起的非接合部50中的几个上形成压扁点53,藉由将形成有此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沿着一个方向连续地配置,可按照此压扁点53连续的方向形成液体的流路。此外,藉由按压非接合部50,此非接合部50内的空间变窄,所以利用毛细管现象,可沿着连接压扁点53的一定方向引导液体。藉此,沿着压扁点53连续的方向,可引导尿等液体。因此,藉由将列排列而形成有此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预先形成在顶片10的宽度方向外侧等,因此即使尿排泄于顶片10的侧缘附近的情况,也可以将尿的扩散方向控制于不产生侧漏的方向。如此,藉由利用压扁点53适当地控制尿的扩散方向,可防止尿的侧漏。
此外,如图8(b)所示,优选在邻接的压扁点53彼此间形成有接合部40。具体而言,划一条连接压扁点53的假想直线时,在此直线上,接合部40的一部分必定位于压扁点53彼此间。又,未形成接合部40的部位不存在于邻接的压扁点53彼此间。因此,在沿着连接压扁点53的直线的剖面图中,如图8(b)所示,压扁点53与接合部40成为交互地形成。此情况,在压扁点53与接合部40间会形成上层片11小幅隆起的小壁部54。在此小壁部54内也可以保持空间。此小壁部54的隆起高度(H3)低于未形成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的隆起高度(H2)。例如,相对于通常的大区域51的隆起高度H2,优选小壁部54的隆起高度H3为其20%~80%,更优选为30%~70%。
如此,藉由形成小壁部54,相较于不形成小壁部54而完全压扁上层片11的情况,可维持上层片11的缓冲性。此外,藉由形成小壁部54,可适度地放慢沿着连接于一个方向的压扁点53流动的液体的速度,所以在此压扁点53的周围也可以有效地吸收液体。即,在压扁点53间未设置接合部40的情况,压扁点53彼此间有形成平坦或槽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液体会在压扁点53上快速地流动,有液体在此压扁点53附近过而不停的可能性。于是,如上述,优选在压扁点53的周围设置小壁部54,以将液体某种程度储存于压扁点53的周围,可有效地活用整个顶片10的吸收性能。
此外,图8(a)中以虚线的箭形符号显示液体沿着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连续的方向流动的方向。如此箭形符号所示,液体可想成如通过接合部40彼此的第一间隙61与第二间隙62般地流动(参照图3)。连接第一间隙61和第二间隙62的方向与形成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连续的方向平行,所以藉由通过第一间隙61与第二间隙62,可使液体适当地扩散。
又,如图8(a)所示,沿着一个方向连续形成的压扁点53的数量适当调整即可。例如,优选连续的压扁点53的数量为3个以上,设定为3~15个或5~10个即可。
又,图8所示的压扁点53当然不只是第2实施形态有关的顶片,也可以形成于第1实施形态有关的顶片上。
接着,参照图9及图10,就图7及图8所示的顶片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及图10显示:于构成顶片10的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中,在上层片11上形成凸状的隆起部分后,以预定的浮雕图案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方法。如图9及图10所示,顶片10的制造装置具备销辊110、浮雕辊120及平面辊130。且,图9显示此等销辊110、浮雕辊120、平面辊130中,形成不具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部分的剖面构造。另一方面,图10显示销辊110、浮雕辊120、平面辊130中,形成具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部分的剖面构造。
首先,如图9所示,销辊110在构成其周面的平坦面111的多个地方具有呈凸状突起的突起部112。销辊110的突起部112主要是在顶片10的上层片11上形成呈凸状隆起的大区域51。因此,突起部112设于与成为上层片11的大区域51的预定部位接触的位置上。
浮雕辊120具有构成其周面的平坦的丘部121、以预定图案配置于丘部121上的多个凸状的浮雕突起122、及位于丘部121间的多个凹状的凹坑部123。浮雕突起122用于以预定的浮雕图案接合顶片10的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也可以为加热装置(图标省略)所加热。此外,凹坑部123设于与销辊110的周面所设置的多个突起部112对应的位置上,成为可收容此突起部112的形状。因此,藉由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与销辊110的突起部112配合作动,在上层片11上形成呈凸状隆起的大区域51。又,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未形成于设有凹坑部123的地方。
此外,如图9所示,在浮雕辊120的旋转方向上,丘部121设于两个凹坑部123间。此时,在本实施形态中,浮雕突起122形成于丘部121中靠近旋转方向前侧的凹坑部123的位置上。即,浮雕突起122形成于旋转方向前侧的凹坑部123与旋转方向后侧的凹坑部123中靠近旋转方向前侧的凹坑部123的位置上。因此,有关丘部121,中段区域121a存在于浮雕突起122与旋转方向后侧的凹坑部123间。此中段区域121a在浮雕辊120的直径方向观看,虽然存在于比凹坑部123高的位置上,却是存在于比浮雕突起122低的位置上的区域。因此,中段区域121a其高度成为凹坑部123与浮雕突起122间。此中段区域121a用于在顶片10的上层片11上形成呈凸状隆起的小区域52。因此,中段区域121a设于邻接于在上层片11上形成大区域51用的凹坑部123的位置上。又,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浮雕突起122形成于丘部121中靠近旋转方向前侧的凹坑部123的位置上。且,浮雕突起122也可以形成于丘部121中靠近旋转方向后侧的凹坑部123的位置上。
此外,如图9所示,浮雕辊120连结于吸引装置124优选。吸引装置124可采用以风扇等吸引空气的众所周知的装置。此外,如图9所示,此吸引装置124的吸引孔125与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的底部连通。因此,藉由销辊110的突起部112所压入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内的上层片11会一部分经由吸引孔125而为吸引装置124所吸引。如此,藉由利用吸引装置124吸引被压入凹坑部123的上层片11的一部分,可使形成于上层片11上的大区域51更高地隆起。
平面辊130其周面成为平滑面。平面辊130用于在与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间夹入顶片10的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进行加压及加热,使两薄片热熔接。平面辊130的周面可以是金属制,也可以是橡胶制。此外,平面辊130的周面也可以由加热装置(图标省略)所加热。
如图9所示,销辊110与浮雕辊120对向配置,在此等两辊间导入上层片11。此外,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对向配置,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在互相重叠的状态被导入此等两辊间。
其次,就制造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从原布卷(图示省略)送出的上层片11经由一个或多个导辊(图示省略),被导入销辊110与浮雕辊120间。上层片11的皮肤非对向面(不直接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面)接触销辊110,面向皮肤的面(直接触及穿着者皮肤的面)接触浮雕辊120。此时,上层片11一面被销辊110的突起部112按压,一面嵌入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与此同时,嵌入凹坑部123的上层片11的一部分经由设于凹坑部123底部的吸引孔125而为吸引装置124所吸引。藉此,嵌入凹坑部123的上层片11的一部分呈凸状隆起。如此一来,在上层片11上形成朝面向皮肤的面侧呈圆顶状隆起的部分,即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其后,上层片11在抵接浮雕辊120周面的状态下被导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
另一方面,从其它原布卷(图示省略)送出的下层片12经由一个或多个导辊(图示省略),被导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在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互相重叠。此时,上层片11的面向皮肤的面侧接触浮雕辊120,下层片12的皮肤非对向面侧接触平面辊130。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在叠层的状态下被夹入浮雕辊120与平面辊130间,被加热及加压而互相热熔接。此时,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会按照形成于浮雕辊120周面上的多个浮雕突起122的浮雕图案被热熔接。藉此,在顶片10上形成多个朝皮肤非对向面侧凹陷的凹状接合部40。另一方面,浮雕辊120中,在相当于位于浮雕突起122与凹坑部123间的中段区域121a的部位上,上层片11不与下层片12接合。且,在相当于中段区域121a的部位上,上层片11也不嵌入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因此,在相当于中段区域121a的部位上,上层片11虽然比接合部40更高地隆起,但却比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成为更低的状态。因此,在相当于中段区域121a的部位上形成朝面向皮肤的面侧呈圆顶状小规模地隆起的部分,即非接合部50的小区域52。如此一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接触浮雕辊120的浮雕突起122的部位成为接合部40,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周围的区域成为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或小区域52。如此,利用销辊110按压上层片11后,藉由以浮雕辊120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可使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成为在内部保持空间的圆顶状。
又,参照图10,就具有压扁点53的非接合部5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图10和图9为显示实质上相同装置的图,图10的剖面图为显示该装置中与图9不同的部分的剖面的图。如图10所示,在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中形成压扁点53的情况,将图9所示的浮雕辊120的凹坑部123去除一部分而作为丘部121,于该处设置用于形成压扁点53的压扁点用突起126。即,有关形成压扁点53,形成丘部121以取代用于使大区域51隆起的凹坑部123,在取代该凹坑部123而设置的丘部121上设置压扁点用突起126。此外,藉由设置丘部121以取代凹坑部123,销辊110的突起部112一部分成为不需要。
形成于浮雕辊120周面上的压扁点用突起126在与平面辊130的平滑面间夹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朝下层片12侧按压此上层片11。此时,压扁点用突起126也可以与浮雕突起122同样,接合(热熔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此外,压扁点用突起126也可以不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而仅进行按压。藉此,利用压扁点用突起126在顶片10的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中形成按压或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压扁点53。如上述,若形成压扁点53,则因可抑制上层片11的隆起,所以在一般情况,则形成于非接合部50的大区域51上的空间变窄或消除此空间。此外,在压扁点53的周围,由不织布等构成的上层片11的形状会复原而鼓起,所以在该压扁点53的周围形成小壁部54(参照图8)。如此,藉由图10所示的装置,可对于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形成浮雕用的接合部40,同时可形成用于控制液体扩散方向的压扁点53。
〔3.不形成接合部区域〕
接着,参照图11至图13,说明在本发明的顶片10上形成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情况的例子。以下说明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可形成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及第2实施形态的两方。
图11为顶片的顶视图的一例。图12为图11所示的虚线框内组件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顶片10分为多个形成接合部区域70与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形成接合部区域70为沿着具吸收功能物品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在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上述接合部40的区域。即,在形成接合部区域70方面,若沿着宽度方向划一条假想的直线,则接合部40位于该直线上。在本实施形态中,接合部40配置成几近交错形,所以有规则地形成此接合部40的部分相当于形成接合部区域70。另一方面,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分别形成于各个形成接合部区域70间。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为遍及整个具吸收功能物品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未形成上述接合部40的区域。即,在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方面,即使沿着宽度方向划一条假想的直线,接合部40也都不位于该直线上。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形成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则破坏一部分λ状接合部40的形状,并使在遍及整个宽度方向都不存在接合部40。
在图11所示的实施形态中,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设于三处。三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分别设定为第一区域81、第二区域82、第三区域83。此处,在图11中,第一区域81、第二区域82及第三区域83的纵宽(具吸收功能物品长度方向的长度)分别以符号S1、S2、S3表示。此处,第一~第三区域81、82、83的各纵宽S1、S2、S3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区域81的纵宽S1最宽,第二区域82的纵宽S2次宽,第三区域83的纵宽S3最窄(S1>S2>S3)。如此,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以至少两种以上的纵宽形成,特别是优选以三种以上的纵宽形成。只要是纵宽宽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则即使是盐分浓度与黏性高、移动原动力小的状态的尿,也可以在毛细管内顺利地引导。因此,纵宽宽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适合盐分浓度高的尿的扩散。另一方面,纵宽窄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即使是少量的液体也可以朝宽度方向有效地扩散。而且,纵宽窄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适合盐分浓度低的尿的扩散。因此,为了要可对应于尿的盐分浓度的变化,优选设置具有不同纵宽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
例如,最宽的第一区域81的纵宽S1设定为6mm~10mm,特别是优选为8mm。此外,次宽的第二区域82的纵宽S2设定为4mm~8mm,特别是优选为6mm。此外,最窄的第三区域83的纵宽S3设定为2mm~6mm,特别是优选为4mm。且,设定为S1>S2>S3的关系。
此外,在图11中,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具吸收功能物品长度方向的长度)以符号S0表示。形成接合部区域70存在于多个地方,其纵宽也有不同的情况,此处为了方便起见,将表示多个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统一为S0。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S0为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81~83)中的最宽的第一区域81的纵宽S1的两倍以上即可(S0≧2S1)。特别是优选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S0为第一区域81的纵宽S1的三倍以上,更优选为五倍或七倍。若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狭窄,则难以得到藉由此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浮雕来提高柔软度与提高通气性的效果,因此优选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确保某种程度宽阔。具体而言,优选形成接合部区域70的纵宽S0为40mm以上或60mm,其上限值设定为例如100mm或150mm即可。
在本实施形态中,于长度方向(X轴方向)观看,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81~83)排列成纵宽成为S1-S2-S3(S1>S2>S3)的顺序。如此,藉由将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排列成其纵宽长度方向的逐渐变窄,可使其有效对应于尿的盐分浓度的个体差异。且,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排列方法例如于长度方向观看,也可以排列成S2-S1-S3的顺序或S1-S3-S2的顺序。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纵宽不同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仅形成三处。且,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数量可按照具吸收功能物品的尺寸等适当调节。例如,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数量也可以设定为五~十处。此情况,有关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全部,可以使其纵宽不同,也可以将具有相同纵宽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设于多个地方。例如,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数量为六处的情况,于长度方向(X轴方向)观看,也可以有规则地重复排列成纵宽成为S1-S2-S3-S1-S2-S3(S1>S2>S3)。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有关三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分别使纵宽不同。且,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纵宽至少一个不同即可。例如,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形成于三处的情况,也可以于长度方向观看,使纵宽成为S1-S2-S2(S1>S2),设置仅一处宽的纵宽(S1)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使其它两处的纵宽(S2)相等。此外,例如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数量为六处的情况,也可以于长度方向观看,使其纵宽成为S1-S2-S2-S1-S2-S2(S1>S2)。
图13显示图12所示的C-C线的剖面形状。即,图13显示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长度方向的剖面图。如图13所示,接合部40未形成于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上,所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成为离开的状态。此外,在图13中,以符号H4表示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上层片11的隆起高度。此外,在图13中,以符号H1表示由接合部40所包围周围的非接合部50中上述小区域52的上层片11的隆起高度。此情况,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上层片11的隆起高度H4与小区域52的上层片11的隆起高度H1同等或优选低于此隆起高度H1(H4≦H1)。例如,相对于隆起高度H1,优选隆起高度H4为其30%~100%、40%~90%或50%~80%。如此,藉由使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的隆起高度H4与小区域52的隆起高度H1同等,或优选为设定得低,通过遍及整个顶片10的宽度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容易使尿或软便等排泄物扩散于宽度方向。
〔4.从另一观点观点特定本发明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14至图17,就从另一观点特定本发明有关的顶片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的发明是将提供一种即使在整个或部分折叠而其表面彼此密合的区域也不损坏吸收性能的顶片作为应解决的课题。然后,本发明的发明人就此种课题的解决手段专心研讨的结果,在形成于顶片表面上的有规则的浮雕图案方面,特意使位于一个非接合区域周围的接合部群的形状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如此,藉由使接合部群的形状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包含前后非线对称、左右非线对称或非旋转对称),即使顶片整个或部分成为对折而其表面彼此成为密合的状态,也可以避免接合部彼此完全互相重叠。藉此,即使在顶片折叠的区域,也可以有效地吸收尿等液体。
兹就形成于顶片10上的浮雕图案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4为显示抽出附加顶片的浮雕图案中构成一个非接合部50的组件的放大图。图14为对应于已说明的图3的图面。
如图14所示,顶片10的浮雕图案由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多个接合部40、及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所构成。多个接合部40空开间隔而有规则地配置。具体而言,在长度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而列状地排列配置具有相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多个接合部40,并且朝宽度方向形成多列的接合部40。此外,在邻接的接合部40的列方面,各接合部40在长度方向互相错开地排列,成为所谓的交错形的配置。此外,各接合部40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而排列在一直在线。
在接合部40方面,热熔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因此,在接合部40方面,上层片11呈凹状凹陷。另一方面,非接合部50为由多个接合部40所包围的区域,即为未接合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的区域。因此,非接合部50相较于接合部40,朝上层片11接触穿着者皮肤的方向呈凸状隆起。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顶片10的接合部40及非接合部50的形状成为以往所没有的崭新的形状。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中,多个接合部40配置于非接合部50的周围,藉此划定非接合部50。此处,在本案说明书中,将配置成包围某一个非接合部周围的多个接合部40统一称为“接合部群”。在图14中,示意地以斜线显示构成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在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中,接合部群由三个接合部40所构成。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中,接合部群成为不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具体地说明,首先,决定非接合部50的中心C。所谓非接合部50的中心C,是沿着将非接合部50的最大宽度二等分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直线与沿着将此非接合部50的最大长度二等分的宽度方向而延伸的直线交叉的点。此处,首先,接合部群对于沿着通过非接合部50的中心C的宽度方向的对称轴H成为不是线对称的形状,即成为前后非线对称的形状。即,接合部群即使在图14所示的对称轴H叠成对折,在镜面对合上也成为完全不重叠的形状。又,接合部群对于沿着通过非接合部50的中心C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V成为不是线对称的形状,即左右非线对称的形状。即,接合部群即使在图14所示的对称轴V叠成对折,在镜面对合上也成为完全不重叠的形状。
如此,藉由使接合部群的形状成为前后非线对称及左右非线对称的形状,顶片10整个或部分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成为对折,即使其表面彼此成为密合的状态,也可以避免接合部40彼此完全互相重叠。即,以往的浮雕图案在顶片成为对折时,成为凹部的接合部彼此会如镜面对合般完全互相重叠,在其互相重叠的部分产生大的间隙。而且,在产生于顶片表面的大的间隙方面,有尿等液体不被吸收而过而不入或液体积存于该间隙的情形。因此,在顶片彼此的表面互相重叠的区域,有此顶片的吸收性能可能会受损的问题。对此,例如如图14所示的例子,藉由使接合部群的形状成为前后非线对称及左右非线对称的形状,即使顶片10整个或部分成为对折,也可以避免接合部40彼此完全互相重叠。因此,藉由本发明,即使在顶片10折叠的区域,也可以有效地吸收尿等液体。
此外,如图14所示的例子,接合部群的形状为不具有以非接合部50的中心C为对称中心的旋转对称性的形状(非旋转对称的形状)优选。藉此,不仅将顶片10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对折的情况,而且即使是在任何方向将顶片10叠成对折的情况,构成接合部群的接合部40在镜面对合上也不会完全重叠。
又,优选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的形状全都为相同的形状。与已说明的接合部40的形状同样,在图14的实施形态中,各接合部40成为在三个方向分支的λ状。各接合部40的形状、大小及方向全都相同,有规则地排列配置成交错形。如此,藉由统一各接合部40的形状,可均等地接合顶片10。即,若形成多个形状或大小、方向等不同的接合部,则在形状复杂的接合部或小的接合部方面,可能无法熔接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对此,藉由统一接合部40的形状等,可更加确实地使上层片11与下层片12熔接。
此外,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为不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优选。在以往的浮雕图案方面,接合部以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十字形、星形等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构成。对此,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中,接合部40成为不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非旋转对称的形状)。藉此,即使是在通过某接合部40上的折线,将顶片10叠成对折的情况,也可以避免接合部40在镜面对合上完全互相重叠。即,在本发明中,优选接合部40的形状为如何叠成对折也不会互相重叠的形状。
又,有关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的顶片,基本上可采用与参照图1至图13所说明的实施形态同样的构造。有关顶片的具体构造的说明,可引用有关图1至图13的说明,此处的详细说明省略。
以下,就有关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的顶片的变化例进行说明。
〔4-1.第1变化例〕
图15显示形成于顶片上的浮雕图案的第1变化例。如图15所示,在第1变化例中,也与图14的实施形态同样,由包围一个非接合部50的多个接合部40构成的接合部群成为不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即,在变化例1中,接合部群满足以下的要件:
(1)对于沿着宽度方向的对称轴H,不是线对称(前后非线对称)。
(2)对于沿着长度方向的对称轴V,不是线对称(左右非线对称)。
(3)不具有以非接合部50的中心C为对称中心的旋转对称性(非旋转对称)。
(4)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全都相同。
(5)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不具有旋转对称性。
具体地说明,如图15所示,在有关第1变化例的浮雕图案方面,接合部40成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从其等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基端(一端)在连结部44连结,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前端(另一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此外,至少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为弯曲成圆弧状或S字状的形状或者在一点以上的转折点屈曲的形状。在图15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为圆弧状,第二线部42弯曲成S字状。如图15所示,圆弧状的第一线部41与S字状的第二线部42在连结部44附近,弧鼓起的方向(弧弯曲的方向)为互相相同方向。即,藉由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连结,形成缓和的大S字状。此外,第三线部43可以与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同样,为圆弧状,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延伸的方向与第三线部43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
此外,如图15所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长度分别不同。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线部42比第一线部41长,第一线部41比第三线部43长(第二线部42>第一线部41>第三线部43)。此外,各线部41~43全都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各线部41~43的曲率(或曲率半径)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如图15所示,上述形状的接合部40空开间隔而有规则地配置。具体而言,在长度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而列状地排列配置具有相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多个接合部40,并且朝宽度方向形成多列的接合部40。此外,在邻接的接合部40的列方面,各接合部40在长度方向互相错开地排列,成为所谓的交错形的配置。此外,各接合部40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而排列在一直在线。藉此,将非接合部50形成为由三个接合部40所包围。就非接合部50而言,如图15所示,存在有大致圆形状的大区域51和大致四角形状的小区域52。在第1变化例中,接合部40位于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间。于此点上,第1变化例与上述图14的实施形态不同。
〔4-2.第2变化例〕
图16显示形成于有关第2变化例的顶片上的浮雕图案的放大图。如图16所示,在第2变化例中,也与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同样,由包围一个非接合部50的多个接合部40构成的接合部群成为不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即,在第2变化例中,接合部群满足以下的要件:
(1)对于沿着宽度方向的对称轴H,不是线对称(前后非线对称)。
(2)对于沿着长度方向的对称轴V,不是线对称(左右非线对称)。
(3)不具有以非接合部50的中心C为对称中心的旋转对称性(非旋转对称)。
(4)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全都相同。
(5)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不具有旋转对称性。
具体地说明,如图16所示,在有关第2变化例的浮雕图案方面,接合部40成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从其等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基端(一端)在连结部44连结,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的前端(另一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此外,至少第一线部41为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或者在一点以上的转折点屈曲的形状。在图16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为圆弧状。另一方面,第二线部42和第三线部43可以与第一线部41同样,为圆弧状,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
此外,如图16所示,第一线部41的长度与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不同。另一方面,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的长度大约相等。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比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长,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大约相等(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此外,各线部41~43全都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各线部41~43的曲率(或曲率半径)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此外,如图16所示,藉由第一线部41与第三线部43连接,形成大约半圆状。
如图16所示,上述形状的接合部40空开间隔而有规则地配置。具体而言,在长度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而列状地排列配置具有相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多个接合部40,并且朝宽度方向形成多列的接合部40。此外,在邻接的接合部40的列方面,各接合部40在长度方向互相错开地排列,成为所谓的交错形的配置。此外,各接合部40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而排列在一直在线。藉此,将非接合部50形成为由三个接合部40所包围。就非接合部50而言,如图16所示,存在有大致圆形状的大区域51与大致四角形状的小区域52。在第2变化例中,接合部40位于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间。于此点上,第2变化例与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不同。
〔4-2.第3变化例〕
图17显示形成于有关第3变化例的顶片上的浮雕图案的放大图。如图17所示,在第3变化例中,也与图14的实施形态同样,由包围一个非接合部50的多个接合部40构成的接合部群成为不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即,在第3变化例中,接合部群满足以下的要件:
(1)对于沿着宽度方向的对称轴H,不是线对称(前后非线对称)。
(2)对于沿着长度方向的对称轴V,不是线对称(左右非线对称)。
(3)不具有以非接合部50的中心C为对称中心的旋转对称性(非旋转对称)。
(4)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全都相同。
(5)构成接合部群的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不具有旋转对称性。
具体地说明,如图17所示,在有关第3变化例的浮雕图案方面,接合部40成为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及第四线部45从其等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在第3变化例中,连结部44构成具有一定长度的线状。而且,第一线部41与第四线部45连结于线状的连结部44的一端,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连结于线状的连结部44的另一端。此外,至少第一线部41为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或者在一点以上的转折点屈曲的形状。在图17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成为圆弧状。此外,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及第四线部45可以为圆弧状,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一线部41与第四线部45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延伸的方向大约正交。
此外,如图17所示,第一线部41其长度与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及第四线部45不同。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部41比其它的线部42、43、45长,此等其它的线部42、43、45的长度大约相等(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第三线部43=第四线部45)。此外,各线部41、42、43、45全都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各线部的曲率(或曲率半径)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如图17所示,上述形状的接合部40空开间隔而有规则地配置。具体而言,在长度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而列状地排列配置具有相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多个接合部40,并且朝宽度方向形成多列的接合部40。此外,在邻接的接合部40的列方面,各接合部40在长度方向互相错开地排列,成为所谓的交错形的配置。此外,各接合部40沿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而排列在一直在线。藉此,将非接合部50形成为由三个接合部40所包围。就非接合部50而言,如图17所示,存在有大致圆形状的大区域51和大致四角形状的小区域52。在第3变化例中,接合部40位于大区域51与小区域52间。于此点上,第3变化例与图14所示的实施形态不同。
以上,在本案说明书中,为了表现本发明的内容,一面参照图面,一面进行了本发明实施形态的说明。且,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基于本案说明书所记载的事项,自当包含熟习本技术者可在明显的范围内作适当修正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抛弃式尿布等具吸收功能物品用的顶片。因此,本发明在抛弃式尿布等制造业方面可适当地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 顶片
11 上层片
12 下层片
20 背片
30 吸收体
40 接合部
41 第一线部
42 第二线部
43 第三线部
44 连结部
50 非接合部
51 大区域
52 小区域
61 第一间隙
62 第二间隙
63 第三间隙
70 形成接合部区域
80 不形成接合部区域
100 具吸收功能物品
110 销辊
111 突起部
120 浮雕辊
121 丘部
121a 中段区域
122 浮雕突起
123 凹坑部
124 吸引装置
125 吸引孔
126 压扁点用突起
130 平面辊

Claims (11)

1.一种顶片,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10),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层片(11);
下层片(12);
接合前述上层片(11)与前述下层片(12)的多个接合部(40);以及
由多个前述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
前述非接合部(50)包含:
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以及
从前述大区域(51)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
前述上层片(11)在前述大区域(51)及前述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为互相连结的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从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
前述第一线部(41)弯曲或屈曲成朝某方向鼓起,
前述第二线部(42)弯曲或屈曲成朝与前述第一线部(41)相反的方向鼓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在三个前述接合部(40)位于某一个前述非接合部(50)的周围,于以该三个接合部(40)分别为第一接合部(40a)、第二接合部(40b)及第三接合部(40c)的情况中,
前述某一个前述非接合部(50)由以下线部及间隙划定周围:
前述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
前述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
前述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第一线部(41);
前述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一线部(41)与前述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三线部(43)间的第一间隙(61);
前述第二接合部(40b)的第二线部(42)与前述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一线部(41)间的第二间隙(62);以及
前述第三接合部(40c)的第三线部(43)与前述第一接合部(40a)的第二线部(42)间的第三间隙(6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大区域(51)隆起的高度比前述小区域(52)隆起的高度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大区域(51)及前述小区域(52)在内部保持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大区域(51)在内部保持空间,前述小区域(52)以纤维充满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多个非接合部(50)的几个上形成有朝前述下层片(12)侧按压前述上层片(11)的压扁点(53),
形成有前述压扁点(53)的前述非接合部(50)连续配置于一定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区分为在前述宽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前述接合部(40)的多个形成接合部区域(70)、和
在前述形成接合部区域(70)间,遍及整个前述宽度方向未形成前述接合部(40)的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
在前述多个不形成接合部区域(80)中至少包含:
前述长度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S1)的第一区域(81);以及
前述长度方向的长度为第二长度(S2)的第二区域(82);
前述第二长度(S2)比前述第一长度(S1)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片,其特征在于,由包围一个前述非接合部(50)的多个前述接合部(40)构成的接合部群的形状对于沿着通过该非接合部(50)的中心(C)的前述宽度方向的对称轴(H),不是线对称。
10.一种具吸收功能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及配置于前述顶片(10)与前述背片(20)间的吸收体(30),
前述顶片(10)具有:
上层片(11);
下层片(12);
接合前述上层片(11)与前述下层片(12)的多个接合部(40);以及
由多个前述接合部(40)所包围的多个非接合部(50);
前述非接合部(50)包含:
面积较大的大区域(51);以及
从前述大区域(51)朝一个方向延伸的面积较小的小区域(52);
前述上层片(11)在前述大区域(51)及前述小区域(52)上呈凸状隆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吸收功能物品,其特征在于,前述多个接合部(40)分别为互相连结的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及第三线部(43)从连结部(44)朝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形状,
前述第一线部(41)弯曲或屈曲成朝某方向鼓起,
前述第二线部(42)弯曲或屈曲成朝与前述第一线部(41)相反的方向鼓起。
CN201580045320.1A 2014-09-02 2015-08-26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Active CN106659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7689A JP6098592B2 (ja) 2014-09-02 2014-09-02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2014-177689 2014-09-02
JP2015-013996 2015-01-28
JP2015013994A JP6399305B2 (ja) 2015-01-28 2015-01-28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2015-013995 2015-01-28
JP2015014639A JP6375971B2 (ja) 2015-01-28 2015-01-28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2015-013994 2015-01-28
JP2015013996A JP6361519B2 (ja) 2015-01-28 2015-01-28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2015013995A JP6447176B2 (ja) 2015-01-28 2015-01-28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2015-014639 2015-01-28
PCT/JP2015/073968 WO2016035635A1 (ja) 2014-09-02 2015-08-26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9610A true CN106659610A (zh) 2017-05-10
CN106659610B CN106659610B (zh) 2022-03-29

Family

ID=55439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5320.1A Active CN106659610B (zh) 2014-09-02 2015-08-26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90718A1 (zh)
KR (1) KR101868500B1 (zh)
CN (1) CN106659610B (zh)
AU (1) AU2015313041B2 (zh)
BR (1) BR112017003964A2 (zh)
EA (1) EA033125B1 (zh)
MY (1) MY178368A (zh)
NZ (1) NZ728936A (zh)
TW (1) TWI581778B (zh)
WO (1) WO20160356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UA20163073A1 (it) * 2016-05-02 2017-11-02 Pantex Int S P A Materiale multistrato comprendente almeno uno strato di tessuto non tessuto
JP6379161B2 (ja) 2016-11-25 2018-08-2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553137B2 (ja) * 2017-08-30 2019-07-3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49610B2 (ja) * 2017-11-29 2020-09-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ペット用吸収性シート
USD871778S1 (en) * 2018-02-22 2020-01-07 Clearwater Paper Corporation Paper product
USD871777S1 (en) * 2018-02-22 2020-01-07 Clearwater Paper Corporation Paper product
USD871776S1 (en) * 2018-02-22 2020-01-07 Clearwater Paper Corporation Paper product
USD915583S1 (en) * 2019-03-28 2021-04-06 Audree Blaikie Incontinence art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3296A (ja) * 2005-03-25 2006-10-05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
JP2006271650A (ja) * 2005-03-29 2006-10-12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表面シート
JP2011015707A (ja) * 2009-07-07 2011-01-27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1407029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Kao Corp 繊維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8046B2 (en) * 2002-02-25 2005-05-03 Kao Corporation Topsheet for absorbent article
JP4280019B2 (ja) * 2002-03-28 2009-06-1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KR101459016B1 (ko) * 2007-05-23 2014-11-07 가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흡수성 물품의 표면 시트
EP2189562B1 (en) * 2007-08-28 2014-11-12 Kao Corporation Shaped sheet and absorbent article using the same
JP5329806B2 (ja) * 2007-12-28 2013-10-3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180659B2 (ja) * 2007-12-28 2013-04-1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394654B2 (ja) * 2007-12-28 2014-01-22 花王株式会社 賦形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507193B2 (ja) * 2008-10-15 2014-05-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TWI504385B (zh) * 2012-07-18 2015-10-21 Kang Na Hsiung Entpr Co Ltd A guide sheet for an absorbent article,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a molding die
JP6044413B2 (ja) * 2013-03-26 2016-12-14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108447B2 (ja) * 2013-03-27 2017-04-0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310294B2 (ja) * 2014-03-27 2018-04-1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3296A (ja) * 2005-03-25 2006-10-05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
JP2006271650A (ja) * 2005-03-29 2006-10-12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表面シート
JP2011015707A (ja) * 2009-07-07 2011-01-27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1407029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Kao Corp 繊維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9610B (zh) 2022-03-29
KR20170041833A (ko) 2017-04-17
WO2016035635A1 (ja) 2016-03-10
AU2015313041B2 (en) 2018-03-01
EA033125B1 (ru) 2019-08-30
EA201790219A1 (ru) 2017-08-31
US20170290718A1 (en) 2017-10-12
TWI581778B (zh) 2017-05-11
KR101868500B1 (ko) 2018-07-23
TW201609065A (zh) 2016-03-16
MY178368A (en) 2020-10-09
AU2015313041A1 (en) 2017-03-02
BR112017003964A2 (pt) 2018-06-26
NZ728936A (en) 2018-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610A (zh) 具吸收功能物品的顶片
JP2014188042A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031444B2 (ja) 吸収性物品
US10342716B2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01677886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1677882B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2120792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2120792A5 (zh)
JP648441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086706A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592489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3248309A (ja) 吸収性物品
JP64844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47176B2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4467405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CN203539554U (zh) 吸收性物品
JP607361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9930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CN209548233U (zh) 一种复合面层
KR20210060442A (ko) 흡수성 물품 및 표면 시트
JP2016137103A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5957240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16137145A (ja)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
JP543305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1019986A (ja) 吸収性物品用立体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38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338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