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630B - 牵引和冲撞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牵引和冲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630B
CN106573630B CN201580043332.0A CN201580043332A CN106573630B CN 106573630 B CN106573630 B CN 106573630B CN 201580043332 A CN201580043332 A CN 201580043332A CN 106573630 B CN106573630 B CN 106573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device
reversible
energy
irrevers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33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3630A (zh
Inventor
B.邦尼
M.许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142167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14216719A1/d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152078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15207849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6573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3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1/00Buffers
    • B61G11/16Buffers absorbing shocks by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buffer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9/00Draw-gear
    • B61G9/04Draw-gear combined with buffing applia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1/00Buff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9/00Draw-gear
    • B61G9/04Draw-gear combined with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9/06Draw-gear combined with buffing appliances with rubber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导引车辆、尤其有轨车辆的牵引和冲撞装置,其具有通过牵引弓与车辆的车箱相连的离合器杆,用于通过离合器杆将在行驶运行中产生的牵引和冲撞力传递至车箱,具有布置在离合器杆的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的带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能量消耗设备,其中,所述能量消耗设备设置为,由离合器杆向能量消耗设备所传递的挤压或冲撞力和经过牵引弓所传递的牵引力的能流通过该能量消耗设备传导,并且通过车箱上的或在车箱上与该车箱至少间接相连的部件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区域传递至车箱,其中,能量消耗设备在安装位置中沿离合器杆的纵向观察具有车辆侧的前部的传递元件和车辆侧的后部的传递元件,在所述前部的传递元件与后部的传递元件之间预紧地设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消耗设备此外还包括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并且能量消耗设备沿车辆的纵向观察布置在牵引弓的轴向尺寸以内。

Description

牵引和冲撞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和冲撞装置,具体而言其具有通过牵引弓与车辆的车箱相连的离合器杆,用于通过离合器杆将在行驶运行中产生的牵引和冲撞力传递至车箱,具有布置在离合器杆的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的带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能量消耗设备,其中,所述能量消耗设备设置为,由离合器杆向能量消耗设备所传递的挤压或冲撞力和经过牵引弓所传递的牵引力的能流通过该能量消耗设备传导,并且通过车箱上的或在车箱上与该车箱至少间接相连的部件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区域传递至车箱,其中,能量消耗设备在安装位置中沿离合器杆的纵向观察具有车辆侧的前部的传递元件和车辆侧的后部的传递元件,在所述前部的传递元件与后部的传递元件之间预紧地设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集成在所述类型的牵引和冲撞装置中的能量消耗设备。
文献EP 2 335 996 B1公开了一种具有至少两件式构成的离合器杆的中间缓冲离合器(Mittelpufferkupplung),所述离合器杆通过牵引弓固定在车箱上,其中,后部的离合器杆部段相对于牵引弓沿纵向可移动地与车箱相连。在后部的离合器杆部段与车箱之间布置和设有至少一个能量消耗装置,其例如呈弹簧组件的形式或呈变形管的形式,所述能量消耗装置在超过导入能量消耗元件中的临界冲撞力时应答,并且通过塑性变形消除导入能量消耗元件中的冲撞能量的一部分,以便至少部分地消耗在冲撞事故时或在正常行驶运行时所产生的并且从离合器杆传递至车箱的冲撞能量,也即将该冲撞能量转化为塑性形变功或热量或者吸收该冲撞能量。所述设计是根据所产生的力的大小进行的。对于非常高的能量消耗需要相应地设计能量消耗设备,其中,所述能量消耗设备表现出更高的空间需求。
此外,还已知一种牵引弓系统,其带有集成式前缓冲器和预紧弹簧单元形式的可逆的能量消耗器,例如在US 6,681,943 B2中所公开的。
由公开文献EP 1 468 889 B1已知一种有轨车辆,其带有离合器铰接部和橡胶缓冲器,所述橡胶缓冲器通过连接销与离合器的主体耦连并且具有不可逆的能量吸收元件,该不可逆的能量吸收元件是管状的并且在其整体长度上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其中,橡胶缓冲装置和不可逆的能量吸收元件沿车辆的车身的纵向串联地布置。车体框架构造用于吸收沿车身纵向的通过能量吸收元件传递的碰撞负载。橡胶缓冲器为此固持在支撑框架中,所述支撑框架安装在车身框架上。
凸缘连接地固定在有轨车辆的底盘上的牵引和冲撞装置连同布置在唯一的壳体中的牵引和压力侧的能量消耗装置由文献DE 20 2005 004 502 U1已知。压力侧和拉力侧的能量消耗系统在壳体中串联,其中,这两个能量消耗系统之一包括变形元件。
基于所述的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改进上述类型的离合器铰接部、尤其通过例如对于SA-3离合器或AAR离合器来说常见的牵引弓的离合器铰接部,从而为了通过牵引杆传递拉力和压力而能够在不需要明显的额外改变的情况下在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内安装较高的能量消耗装置。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此应该见长于相对较简单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一种根据本发明构成的用于轨道导引车辆、尤其有轨车辆的牵引和冲撞装置解决,其带有通过牵引弓与车辆的车箱相连的离合器杆,通过该离合器杆将在行驶运行时产生的牵引力传递至车箱(尤其从离合器杆经过弹簧组件从一侧并且从离合器杆直接经过该弹簧组件从另一侧传递至车箱),带有布置在离合器杆的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的设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能量消耗设备(尤其带有布置在离合器杆的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的设有具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弹簧组件的能量消耗设备),其中,所述能量消耗设备设计成,使得通过离合器杆直接传递至能量消耗设备的压力或冲撞力和通过牵引弓传递的牵引力的能流被能量消耗设备传导(尤其通过离合器杆传递至牵引弓的牵引力和通过离合器杆直接经过弹簧组件导入的压力被该能量消耗设备传导)并且经过在车箱上或与该车厢至少间接相连的部件上的用于导入拉力和/或压力的止挡区域传递至所述车箱,其中,能量消耗设备或弹簧组件在安装位置中沿离合器杆的纵向观察具有车辆侧的前部传递元件和车辆侧的后部传递元件,在前部传递元件与后部传递元件之间预紧地布置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能量消耗设备此外还包括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并且能量消耗设备沿车辆的纵向观察布置在牵引弓的轴向尺寸以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此在维持现有安装条件的情况下在用于牵引和冲撞装置的最小结构空间中汇集可逆和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优点,并且允许在现有的系统中简单的改装。
原则上,根据所期望的力导引,存在串联或并联各个能量消耗装置、尤其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的可能性。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能够以较低费用实现的结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串联,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在超出预定的最大牵引/冲撞力时不可逆地变形和/或损毁。也即,能流在此前后依次地通过各个能量消耗装置完成。每个能量消耗装在此都能够在其使用范围方面设计。
在一种改进方式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之间设置剪切装置,剪切装置设计和布置用于,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应答并且允许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上的破坏性作用。该技术方案提供了预定义地确定所需剪切力的优点。
在此针对一些实施方式得到了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组装,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沿车辆的纵向观察至少部分地、优选完全相互并排或前后依次布置,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至少间接地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以其相互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之一上,并且其中,传递元件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尤其拉伸螺杆相互夹紧,并且传递元件具有为了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而与车辆侧所设置的止挡面区域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区域,并且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上,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上。
为了确保紧凑的且在装配方面可良好操作的牵引/冲撞装置,能量消耗装置优选相互共轴地布置。能量消耗装置能够作为结构上的单元整个预装入牵引弓和车箱或者与车厢相连的且具有牵引和压力止挡的部件的空隙中。
为了提供用于相互支撑在两个能量消耗装置上的足够大的支撑面,并且为了通过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能量消耗装置相互间的作用连接,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之间设有中间元件,该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挤压力都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出最大允许牵引/挤压力时操作剪切装置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产生破坏性的作用。由此通过中间元件能够相互协调不同大小的支撑区域和支撑区域之间的错移。尤其是在尺寸方面设置不同的能量消耗装置能够相互结合。
在一种优选的设计方式中,中间元件为此在其指向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的端侧上具有面区域,该面区域构成为,适合于与剪切装置和/或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共同作用,并且与至少一个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上的面区域共同作用。以类似方式,在与该面区域对置的端侧上还设置了另一个面区域,该另一个面区域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该能量消耗件能够串联或并联,以便能流的导引。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中,各个能量消耗件优选构成为聚合物弹簧。聚合物弹簧的构造一方面允许不同的弹簧形状。优选地选择弹簧元件的中心对称的构造。然而考虑到弹簧元件在离合器杆侧的传递元件上和在中间元件上或直接在带有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上的支撑,可以至少在端侧的端部区域上给出与中心对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几何形状、尤其是与圆形不同的横截面造型。椭圆形、卵形、类椭圆或其他横截面形状也可以考虑。当能量消耗件齐平地贴靠时,利用能量消耗件、例如利用具有这种不同于圆形的横截面造型的弹簧元件,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避免该能量消耗件相对于传递元件或中间元件的旋转。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中,中间元件至少在一个端侧上设计成锥体。这在与变形管形式的破坏性能量消耗元件的共同作用下允许优化的力导入。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式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在破坏性的变形元件的布置和构造方面具有多种可能性。优选地,单独的破坏性的变形元件构造为以下组别的元件中的元件:变形体、变形管或蜂窝结构。变形体在此是任意轮廓的三维形体。这具有的优点在于,可破坏性变形的元件能够适配任意的连接形状和安装情形以及负载情况。
在构造为变形管时,变形管至少在其轴向尺寸的部分区域上构造为空心型材元件,其中,空心型材的横截面设计为管、箱型断面或多边形。设计成管的构造与设计成弹簧单元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构造结合的优点在于,二者相互共轴对准地布置在壳体中。响应力和所期望的变形特性在此可以设置为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壁厚、纵向尺寸(长度)以及所使用材料的函数。
优选地,各个能量消耗装置布置在壳体中,其中,壳体优选多件式地构成。由此可以提供相对于安装情形中的环境影响被包封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呈现为独立可操作的预装单元并且以该形式可装配。
在车箱上的用于导入针对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区域优选布置在能与车箱相连的导引装置上,其中,导引装置优选地由型材元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能量消耗设备带有两个沿能量消耗设备的纵向经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尤其拉伸螺杆被夹紧的传递元件和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传递元件之间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能量消耗设备此外还包括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至少部分相互并排地或至少部分前后依次地布置,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至少间接地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以其相互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之一上。
能量消耗设备以最小化的结构空间将可逆和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优点汇集在紧凑的能够预制的结构单元中。
为了提供特别紧凑且简单构成的能量消耗设备,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优选相互共轴地布置。
为了实现破坏性的元件的准确定义的响应,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之间设置剪切装置,该剪切装置设计和布置为,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相应并且允许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通过有利的方式,较大的支撑面以及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之间的相互对应和必要时错移的补偿通过中间元件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之间的布置实现,该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都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支撑单元,并且一旦超出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才操作剪切装置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产生破坏性的作用。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中间元件为此设计成锥体。
带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构造(该能量消耗件能够串联或并联以便能流的导引)以及带有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的构造的优点参照关于牵引/冲撞装置所述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阐述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中具体示出如下: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离合器装置;
图2a和图2b参照离合器装置的局部以两个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成的牵引冲撞装置,
图3示出能量消耗设备。
图1示例性地示出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中间缓冲离合器101的结构。中间缓冲离合器101的理论纵轴线L在安装位置中与车辆的纵轴线重合。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离合器杆102上的拉压力负载的方向将拉力方向,即压力方向标记为Z,压力方向标记为D。
所示的中间缓冲离合器101例如是型号为SA-3的中间缓冲离合器,其中,离合器杆102通过楔件130与和车箱的底架109连接的牵引弓104相连。在与车箱背离的侧面上,离合器杆102与联接头103要么直接耦连要么在分体式离合器杆102的情况下通过其他的中间元件耦连。在离合器杆102、尤其离合器杆102的指向车箱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布置牵引和冲撞装置105,该牵引和冲撞装置105包括至少一个能量消耗装置107、尤其具有至少一个可逆的能量消耗元件的、弹簧组件形式的能量消耗设备106,其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包括至少一个变形管形式的破坏性的能量消耗元件的能量消耗装置。在此,在离合器杆102与它在车箱的底架109上为此设置的且沿拉力和压力方向有效的止挡面区域上的支撑部之间的牵引弓104的尺寸以内完成所述布置。
图2a和图2b参照中间缓冲离合器1的局部以不同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杆2的通过在车箱的底架9上的牵引弓4的铰接。
图2a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的主要部件,而图2b示出立体图。仅示出了牵引和冲撞装置5的主要元件。牵引和冲撞装置5构造为,使得由离合器杆2传递的牵引/挤压力的能流全部导引经过能量消耗设备6。为此,能量消耗设备6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下简称为不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可逆和不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10串联地布置并且沿牵引/冲撞装置5的纵向观察前后依次地布置。这种布置发生在两个传递元件11与12之间,即沿离合器纵轴线L的纵向布置在离合器杆侧的传递元件11、尤其第一止挡板与布置在车箱侧的传递元件12、尤其第二止挡板之间,这两个传递元件通过至少一个、优选多个拉伸螺杆15相互连接以使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预紧。多个或单独的拉杆15在此优选绕各个能量消耗装置7和10的外周、尤其相对于能量消耗装置保持间隔地布置。还可以考虑的是,拉杆导引穿过能量消耗装置并且同时作为导引装置、尤其用于弹簧单元的导引装置。
传递元件11、12在其相离指向的端侧上分别具有支撑区域21和22、尤其支撑面或面区域的形式的支撑区域,该支撑区域能够与车箱、尤其底架9上的相应的止挡区域、尤其止挡13、14作用连接。传递元件11、12优选地盘状或板状地构造,然而也可以根据功能集中程度构造为壳体组成部分,该壳体组成部分优选沿周向至少部分包绕能量消耗装置7或10之一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止挡13和14在此能够直接构成在底架9上,然而或者优选构成在布置在底架9上的纵梁8上,其中,纵梁8优选与底架9连接在车箱上。在纵梁8上的用于牵引弓4的止挡13和14在此用作拉力或压力止挡。在所示情况下沿纵向L布置在离合器杆侧的止挡13用作拉力止挡,而止挡14用作压力止挡。止挡13和14分别具有与能量消耗设备6、尤其传递元件11和12共同作用的支撑区域、尤其是支撑面区域24和25。
牵引和冲撞装置5构造为,使得由离合器杆2所传递的压力的能流从离合器杆侧的且沿纵向L在前方的传递元件11经过能量消耗装置7传递至第二传递元件12的与第一传递元件11对置的端面,并且由离合器杆2和牵引弓4所传递的牵引力的能流从车箱侧的后部的传递元件12经过能量消耗设备6传递至与离合器杆侧的传递元件11的与车箱侧的传递元件12对置的端面,并且从该对置的端面通过第一传递元件11上和拉力止挡13上的支撑区域21和24的共同作用传递至第一止挡13。
牵引弓4与离合器杆4的指向车辆侧的端部区域连接、在此通过垂直于纵轴线L指向的楔件30连接,其中,连接可以是带有或不带有离合器杆2与牵引弓4之间的相对移动可能性。
各个能量消耗装置7和10在此分别以其面向传递元件11、12的带有面区域的端面优选完全贴靠在相应构造在传递元件上的面区域27和28上。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能量消耗件。该至少一个能量消耗件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中构造为弹簧组件、尤其聚合物弹簧。优选地,该能量消耗件在设置于中间元件17与传递元件11之间的导引装置29、尤其导引销上导引。能量消耗件的横截面形状可任意选择。优选地选择圆形横截面形状或与圆形略微不同的形状。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布置在离合器侧的传递元件11与不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在所示情况下,不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变形管16形式的不可逆的变形元件。不可逆的变形元件是指在所加载的力大于最大允许力时至少塑性变形的元件。
能量消耗装置7和10相互共轴地布置并且优选并排布置,其中,在此情况下在该能量消耗装置之间可以设置中间元件17。通过该中间元件17将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尤其弹簧装置支撑在变形管上。为此,中间元件17在指向离合器杆侧的传递元件11的端侧上具有面区域,该面区域用作用于弹簧装置的支撑区域、尤其用作在安装位置中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优选地,弹簧装置完全支撑在中间元件17上。在与离合器杆侧的端侧对置的端侧上支撑有变形管16。中间元件优选具有用于与配合元件共同作用的止挡面,该止挡面沿能量消耗元件的纵向观察倾斜地构造。变形管在离合器杆侧的端部区域中具有壁区域,该壁区域的端面齐平地贴靠在中间元件17上。优选地,尤其是中间元件17和变形管16的两个相互作用连接的或相互贴靠的面区域沿纵向倾斜地构成,在设计成带有圆形或环形横截面的锥面的情况下。
在变形管16的设计用于贴靠在中间元件17上的面区域上,沿纵向后置有剪切装置18,该剪切装置18呈布置在变形管16的内圆周上的凸起的形式。在剪切装置的具体构造方面具有多种可能性。通过特别有利的方式,各个止挡面由构造在能量消耗元件上或与能量消耗元件相连的凸起构成。一体式的构造提供了制造简单的优点。确保均匀的负载导入的方式是,各个止挡面沿能量消耗元件的周向观察设计成闭合的。在过载情况下,通过该构造确保凸起的剪切和变形管16的扩张。
能量消耗装置7被壳体件19包围。壳体件19沿周向包围能量消耗装置7的部分区域、尤其弹簧装置沿纵向观察的部分区域,并且构成间距,该间距描述空腔并且在弹簧装置变形时被至少部分填充。另外的壳体件在此直接构造在传递元件11上并且沿纵向观察在能量消耗装置7、尤其弹簧装置的延伸量的部分区域上延伸。另外的壳体件和壳体件19的至少部分相叠是可行的。
优选地,在传递元件11、12的指向能量消耗装置7和10的端侧上集成了用于导引能量消耗装置的器件。该用于导引能量消耗装置的器件可以是凹空或者也可以是凸起,该凹空或凸起使能量消耗装置在其相对于传递元件的位置方面垂直于纵向固定,也即避免垂直于纵向滑脱或推移。
图3示例性地示出牵引和冲撞装置5的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其带有能量消耗设备6。所述能量消耗设备包括两个设计用于与布置在车辆侧的止挡13、14共同作用的传递元件11、12,这两个传递元件11、12在中间布置能量消耗装置7、10的情况下沿轴向相互间隔地布置,并且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止挡13、14尤其设置在底架9上并且具有用于与传递元件11、12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者支撑面区域24和25。优选地,传递元件11、12板状或盘状地构成,其中,与布置在车辆侧的止挡13、14共同作用的支撑区域21和22由面状的区域或面区域构成。在局部剖视图中还可见中间元件17和剪切装置18。
图3示出能量消耗装置7,其包括一个弹簧组。还可以考虑具有功能上串联的多个弹簧单元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清单
1 中间缓冲离合器
2 离合器杆
3 联接头
4 牵引弓
5 牵引/冲撞装置
6 能量消耗设备
7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
8 纵梁
9 底架
10 不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
11 拉力侧的传递元件、尤其止挡板
12 压力侧的传递元件、尤其止挡板
13 止挡、尤其拉力止挡
14 止挡、尤其压力止挡
15 拉杆
16 变形管
17 锥体
18 剪切区域
19 壳体
20 弹簧单元
21 支撑区域、尤其在用于贴靠在拉力止挡上的拉力侧的传递元件上的面区域
22 支撑区域、尤其在用于贴靠在压力止挡上的压力侧的传递元件上的面区域
23 壳体件、扩展的区域
24 支撑面、尤其在拉力止挡上的支撑面区域
25 支撑面、尤其在压力止挡上的支撑面区域
27 支撑面、尤其在用于能量消耗装置7的拉力侧的传递元件上的支撑面区域
28 支撑面、尤其在用于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压力侧的传递元件上的支撑面区域
29 导引装置
30 楔件
101 中间缓冲离合器(现有技术)
102 离合器杆(现有技术)
103 联接头(现有技术)
104 牵引弓(现有技术)
105 牵引/冲撞装置(现有技术)
106 能量消耗设备(现有技术)
107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现有技术)
130 楔件(现有技术)
D 压力方向
Z 拉力方向

Claims (35)

1.一种用于轨道导引车辆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具有通过牵引弓(4)与车辆的车箱相连的离合器杆(2),用于通过离合器杆(2)将在行驶运行中产生的牵引和冲撞力传递至车箱,具有布置在离合器杆(2)的车箱侧的端部区域与车箱之间的带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能量消耗设备(6),其中,所述能量消耗设备(6)设置为,由离合器杆向能量消耗设备所传递的挤压或冲撞力和经过牵引弓所传递的牵引力的能流通过该能量消耗设备传导,并且通过车箱上的或在车箱上与该车箱至少间接相连的部件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区域(13、14)传递至车箱,其中,能量消耗设备(6)在安装位置中沿离合器杆(2)的纵向观察具有车辆侧的前部的传递元件(11)和车辆侧的后部的传递元件(12),在所述前部的传递元件与后部的传递元件之间预紧地设有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消耗设备(6)此外还包括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并且能量消耗设备(6)沿车辆的纵向观察布置在牵引弓(4)的轴向尺寸以内,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串接地相连,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超过预设的最大牵引/冲撞力时不可逆地变形或损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设置剪切装置(8),所述剪切装置配置和布置为,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响应并且允许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产生破坏性地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相互共轴地布置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中间元件(17)在其指向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端侧上具有面区域,所述面区域构成为,适合于与剪切装置和/或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的至少一个面区域共同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所述能量消耗件串联或并联,用于导引能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物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破坏性的变形元件构成为选自以下组元件中的元件
-变形体
-变形管(16)或
-蜂窝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变形管(16)至少在其轴向尺寸的部分区域中构成为空心型材元件,其中,空心型材的横截面构成选自以下组的形廓:
-管
-箱
-多边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能量消耗设备(6)至少部分地被壳体(19)包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壳体(19)多件式地构成,并且至少部分地与传递元件(11、12)集成式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
其特征在于,
在车箱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或止挡区域布置在能与车箱相连的导引装置(8)上,其中,所述导引装置由型材元件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轨道导引车辆是有轨车辆。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夹紧装置是拉杆(4)。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能量消耗设备(6)完全被壳体(19)包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相互共轴地布置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相互共轴地布置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间,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相互共轴地布置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间,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在其指向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端侧上具有面区域,所述面区域构成为,适合于与剪切装置和/或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的至少一个面区域共同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所述能量消耗件串联或并联,用于导引能流,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物弹簧。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其中,破坏性的变形元件构成为选自以下组元件中的元件
-变形体
-变形管(16)或
-蜂窝结构。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其中,能量消耗设备(6)至少部分地被壳体(19)包围,其中,壳体(19)多件式地构成,并且至少部分地与传递元件(11、12)集成式构成。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其中,在车箱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或止挡区域布置在能与车箱相连的导引装置(8)上,其中,所述导引装置由型材元件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引和冲撞装置(5),其特征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部分并排地布置或至少部分地后置于所述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
传递元件(11、12)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并且包括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侧的用于导入牵引和/或挤压力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4、25)共同作用的支撑面或支撑面区域(21、22),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支撑地布置在第一传递元件(11)上,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支撑地布置在相对置的传递元件(12)上,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1、12)通过拉杆(15)相互夹紧,其中,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布置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发挥破坏性的作用,其中,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其中,能量消耗设备(6)至少部分地被壳体(19)包围,其中,壳体(19)多件式地构成,并且至少部分地与传递元件(11、12)集成式构成,其中,在车箱上的用于导入牵引力和/或挤压力的止挡或止挡区域布置在能与车箱相连的导引装置(8)上,其中,所述导引装置由型材元件构成。
29.一种能量消耗设备(6),其具有两个沿所述能量消耗设备(6)的纵向通过至少一个夹紧装置相互夹紧的传递元件(11、12)和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传递元件之间的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
其特征在于,
能量消耗设备(6)此外还包括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其中,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至少部分相互并排地或至少部分前后依次地布置,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至少间接支撑在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上,并且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以其相背离的端侧分别支撑在两个传递元件(11、12)之一上,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串接地相连,其中,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超过预设的最大牵引/冲撞力时不可逆地变形或损毁。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相互共轴地布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设置剪切装置(8),所述剪切装置配置和布置为,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响应并且允许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产生破坏性地作用。
32.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在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之间设有中间元件(17),所述中间元件构成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面和用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的支撑面,其中,中间元件(17)和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在直至达到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用作用于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支撑单元,并且在超过最大允许牵引/冲撞力时操作剪切装置(18)和/或对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中间元件(17)构成为锥体,其包括用于支撑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的端面和用于与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共同作用的止挡面。
34.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可逆的能量消耗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可逆的能量消耗件,所述能量消耗件串联或并联,用于导引能流;
并且带有不可逆的能量消耗器的能量消耗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破坏性的变形元件,所述破坏性的变形元件构成为选自以下组元件中的元件
-变形体
-变形管(16)或
-蜂窝结构。
35.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能量消耗设备(6),
其特征在于,
能量消耗设备(6)至少部分地被壳体(19)包围,其中,所述壳体(19)多件式地并且至少部分地与传递元件(11、12)集成式地构成。
CN201580043332.0A 2014-08-22 2015-08-06 牵引和冲撞装置 Active CN106573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216719.1A DE102014216719A1 (de) 2014-08-22 2014-08-22 Kupplungsanlenkung
DE102014216719.1 2014-08-22
DE102015207849.3A DE102015207849A1 (de) 2015-04-29 2015-04-29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DE102015207849.3 2015-04-29
PCT/EP2015/068164 WO2016026708A1 (de) 2014-08-22 2015-08-06 Zug- und stossein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630A CN106573630A (zh) 2017-04-19
CN106573630B true CN106573630B (zh) 2019-07-09

Family

ID=53800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3332.0A Active CN106573630B (zh) 2014-08-22 2015-08-06 牵引和冲撞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1387B2 (zh)
EP (1) EP3183157B1 (zh)
CN (1) CN106573630B (zh)
PL (1) PL3183157T3 (zh)
RU (1) RU2670735C9 (zh)
WO (1) WO2016026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6852B2 (en) * 2014-03-10 2018-10-02 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 Company End-of ca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railcars
DE102016205981A1 (de) * 2016-04-11 2017-10-12 Voith Patent Gmbh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PL233589B1 (pl) * 2017-08-29 2019-11-29 Axtone Spolka Akcyjna Aparat pochlaniajacy
USD886674S1 (en) * 2018-05-01 2020-06-09 Strato, Inc. F-type yoke for a railway car cushioning unit
RU185514U1 (ru) * 2018-08-02 2018-12-07 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арышников Трехступенчатый деформируемый буфер
DE102019114237A1 (de) * 2019-05-28 2020-12-03 Voith Patent Gmbh Zugkupplung
CN112977550A (zh) * 2019-12-17 2021-06-18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运控分区与牵引控制一体化的中速磁浮轨旁系统
RU200822U1 (ru) * 2020-03-13 2020-11-12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ООО "ВНИЦТТ") Тяговый хомут
CN111976780B (zh) * 2020-08-28 2021-10-29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适用于碰撞能量管理系统的中心式车钩及具有其的机车
SE544403C2 (en) * 2020-09-30 2022-05-10 Rxd Res Exchange Development Ab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US20220242463A1 (en) * 2021-01-29 2022-08-04 Amsted Rail Company, Inc. Modular crash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car coupling systems of rail cars
WO2022223394A1 (de) 2021-04-19 2022-10-27 Voith Patent Gmbh Zug- und stosseinrichtung für eine zugkupplung und zugkupplung
DE102022109045A1 (de) 2021-04-19 2022-10-20 Voith Patent Gmbh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für eine Zugkupplung und Zugkupplung
DE102022109189A1 (de) 2021-04-19 2022-10-20 Voith Patent Gmbh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für eine Zugkupplung und Zugkuppl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6771A (en) * 1964-09-01 1966-04-19 Cushion Coupler Corp Cushion couplers for railway cars
US3906868A (en) * 1973-08-28 1975-09-23 Bergische Stahlindustrie Articulating system for a central buffer coupling
CN201136516Y (zh) * 2007-12-18 2008-10-22 中国北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 筒形拉压转换集成型缓冲器
EP2072370B1 (de) * 2007-12-17 2010-06-23 Voith Patent GmbH Energieverzehrvorrichtung für einen Wagenkasten eines mehrgliedrigen Fahrzeu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95795A (fr) * 1972-02-22 1973-08-22 Paulstra Sa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es aux systemes d'attelage des vehicules, notammen ferroviaires
DE2949677A1 (de) * 1979-12-11 1981-06-19 Ringfeder Gmbh, 4150 Krefeld Zug- und stossvorrichtung fuer eine mittelpufferkupplung eines schienenfahrzeuges
US6446820B1 (en) 2000-09-07 2002-09-10 Amste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Railcar draft gear assembly and system
US6796448B1 (en) * 2003-03-04 2004-09-28 Miner Enterprises, Inc. Railcar draft gear housing
EP1468889B1 (en) 2003-04-14 2009-06-1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upler for a railway vehicle, with a rubber damper and energy absorbing members
DE202005004502U1 (de) 2005-03-17 2005-05-19 Faiveley Transport Remscheid Gmbh Zug- und Stoßvorrichtung für Mittelpufferkupplungen von Schienenfahrzeugen
PL1785329T3 (pl) * 2005-11-15 2008-09-30 Voith Turbo Scharfenberg Gmbh & Co Kg Układ przegubowy
EP1785330A1 (de) * 2005-11-15 2007-05-16 Voith Turbo Scharfenberg GmbH & Co. KG Kupplungsanlenkung mit Gelenkanordnung
EP2335996B1 (de) * 2009-12-18 2012-08-29 Voith Patent GmbH Mittelpufferkupplung für ein spurgeführtes Fahrzeug
CN103068664A (zh) * 2010-08-06 2013-04-24 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用于轨道导向车辆的减震器的能量吸收装置
UA65691U (uk) * 2011-05-30 2011-12-12 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идорчук Апарат поглинаючий апм-120 для залізнич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6771A (en) * 1964-09-01 1966-04-19 Cushion Coupler Corp Cushion couplers for railway cars
US3906868A (en) * 1973-08-28 1975-09-23 Bergische Stahlindustrie Articulating system for a central buffer coupling
EP2072370B1 (de) * 2007-12-17 2010-06-23 Voith Patent GmbH Energieverzehrvorrichtung für einen Wagenkasten eines mehrgliedrigen Fahrzeuges
CN201136516Y (zh) * 2007-12-18 2008-10-22 中国北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 筒形拉压转换集成型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3157B1 (de) 2020-10-07
US20170158211A1 (en) 2017-06-08
PL3183157T3 (pl) 2021-01-25
EP3183157A1 (de) 2017-06-28
RU2017105465A (ru) 2018-09-24
RU2670735C2 (ru) 2018-10-24
RU2670735C9 (ru) 2018-11-30
US10611387B2 (en) 2020-04-07
WO2016026708A1 (de) 2016-02-25
RU2017105465A3 (zh) 2018-09-24
CN106573630A (zh)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3630B (zh) 牵引和冲撞装置
CN109070912A (zh) 牵引和碰撞装置
CA2682476C (en) Combination of a yoke and an elastomeric draft gear
US8714377B2 (en) Energy absorbing coupler
US8783479B2 (en) Coupling arrangement for the front of a tracked vehicle
CN101835669B (zh) 尤其与缓冲器结合使用的可更换的能量吸收结构
US9493173B2 (en) Railcar
US9919721B2 (en)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having overload protection
PL217776B1 (pl) Zespół sprzęgowy do łączenia wagonów kolejowych
CN103068664A (zh) 特别用于轨道导向车辆的减震器的能量吸收装置
KR101973310B1 (ko) 충격 에너지 흡수 장치
JPWO2011099268A1 (ja) 鉄道車両の車両装備品保護構造
CN112406761B (zh) 将保险杠梁联接至车辆的冲撞盒和侧轨的安装装置
US20110162555A1 (en) Railway vehicle
EP2977289B1 (en)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 and multi-car vehicle having such an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
KR101762733B1 (ko) 철도차량 연결기용 완충장치
ITTO20110359A1 (it) Treno provvisto di interfacce collassabili tra le carrozze
CN103569152B (zh) 内剪切缓冲装置
CN214929739U (zh)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CN215663440U (zh) 用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厢的连接装置和车厢
CN103407458A (zh) 一种牵引装置
JP2020507515A (ja) 接続部材と鉄道車両の頭部モジュールのためのu字状リングビームとを接続するための方法
WO2016032962A8 (en) Energy absorption/coupling system for a railcar
AU2012212185B9 (en) Energy absorbing coupl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