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9739U -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29739U
CN214929739U CN202120794528.6U CN202120794528U CN214929739U CN 214929739 U CN214929739 U CN 214929739U CN 202120794528 U CN202120794528 U CN 202120794528U CN 214929739 U CN214929739 U CN 214929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buffer
pressurizing
absorbing
crush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45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晗
陆青松
李辛
齐亚文
宿方宗
阳华平
谢想
孟繁彬
孙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945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29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29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29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包括吸能管、加压锥、缓冲器壳体、缓冲器本体,加压锥滑动设置于吸能管内,且加压锥的外壁与吸能管的内壁相接;缓冲器壳体与吸能管相互贯通连接;缓冲器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缓冲器壳体内;第二本体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本体内,其另一端与加压锥固定相接;且第一本体能够沿着第二本体来回滑动;其中,在缓冲器本体受力且达到吸能管的触发力时,缓冲器本体能够推动加压锥朝向吸能管内运动,使得吸能管变形且吸收冲击能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缓冲压溃装置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钩缓冲技术领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背景技术
压溃管和缓冲器作为吸收冲击能量来保护车体和乘客安全的车端安全部件,广泛应用于轨道车辆钩缓装置中。其中,缓冲器主要用于吸收列车正常运行、连挂冲击等工况下车辆间的冲击能量,提升乘坐舒适性并保护车体;压溃管可在列车异常碰撞情况下发挥巨大缓冲吸能作用,保护车体设备和司乘人员的安全。
随着轨道交通车辆节能、高效、安全等理念的不断深入,钩缓装置的轻量化和高吸能要求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现有技术中缓冲器和压溃管通常采用前后串行连接,这种结构占用了大量的纵向空间,从而不利于在有限的纵向空间下设计更大的吸能能力。由此,为了满足以上高吸能要求,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紧凑、兼具超强吸能能力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缓冲压溃装置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包括,
吸能管;
加压锥,所述加压锥滑动设置于所述吸能管内,且所述加压锥的外壁与所述吸能管的内壁相接;
缓冲器壳体,所述缓冲器壳体与所述吸能管相互贯通连接;
缓冲器本体,所述缓冲器本体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内,其另一端与所述加压锥固定相接;且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沿着第二本体来回滑动;
其中,在所述缓冲器本体受力且达到所述吸能管的触发力时,所述缓冲器本体能够推动所述加压锥朝向吸能管内运动,使得所述吸能管变形且吸收冲击能量。
优选的,还包括拉伸吸能组件,所述拉伸吸能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远离所述加压锥的一端;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靠近所述加压锥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外壁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外部,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
其中,在所述缓冲器本体受到拉力时,所述缓冲器本体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限位件运动,使得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被压缩,实现对拉伸冲击能量的吸收。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缓冲器壳体上设置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缓冲器壳体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缓冲器本体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缓冲器本体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器壳体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吸能管上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内螺纹与所述连接部处的外螺纹相对应设置,使得所述缓冲器壳体与所述吸能管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加压锥的一端相卡接,在所述连接部的作用下,使得所述加压锥被预压于所述吸能管内且与所述吸能管形成紧密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能管包括相互贯通设置的,
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缓冲器壳体相接;
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一吸能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加压锥包括并排设置的,
第一加压部,所述第一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内,且所述第一加压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内壁相接;
第二加压部,所述第二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加压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内壁相接,且所述第二加压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加压部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加压锥还包括,
第三加压部,所述第三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内,所述第三加压部与所述第一加压部相接;
且所述第三加压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缓冲器本体的端部插入所述卡槽内,使得所述缓冲器本体与所述加压锥相接。
一种车钩,包括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所述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为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通过将缓冲器壳体与吸能管直接相连接,且吸能管中滑动设置有加压锥,且加压锥的外壁与吸能管的内壁相接;同时,缓冲器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缓冲器本体,并且缓冲本体的一端与加压锥相连接。由此,在缓冲器本体受到压缩力时,第一本体能够被往复压缩至缓冲器壳体内,从而达到重复吸收能量的效果。当外力达到吸能管的触发力时,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本体进一步带动第二本体推动加压锥朝向吸能管内滑动,在加压锥的作用下使得吸能管变形,从而能够达到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效果,实现一次性吸能效果,进一步增加了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的吸能能力,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由此,本申请通过将缓冲器壳体与吸能管连接在一起,使得缓冲器壳体充当了吸能管的加压管,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加压管结构,有效的缩短了车钩的长度;并且通过加压锥与缓冲器本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即能够实现重复吸能,又能够实现一次性吸能。由此,在吸收相同能量的前提下,本申请中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所占用的纵向空间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串联式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同时,在相同的纵向空间下,本申请中的吸能管和缓冲器壳体能够设计为更长的结构,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拉伸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压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缓冲器壳体;2、缓冲器本体;21、第一本体;22、第二本体;3、吸能管;31、第一吸能部;32、第二吸能部;4、加压锥;41、第一加压部;42、第二加压部;43、第三加压部;44、卡槽;5、第一限位件;6、第二限位件;7、弹性件;8、车钩连挂系统;9、安装吊挂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通过将缓冲器壳体与吸能管直接相连接,且吸能管中设置有加压锥,且加压锥的外壁与吸能管的内壁相接;同时,缓冲器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缓冲器本体,并且缓冲本体的一端与加压锥相连接。由此,在缓冲器本体受到压缩力时,缓冲器本体能够被往复压缩至缓冲器壳体内,从而达到重复吸收能量的效果。当外力达到吸能管的触发力时,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缓冲器本体进一步推动加压锥朝向吸能管内滑动,在加压锥的作用下使得吸能管变形,从而能够达到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效果,实现一次性吸能效果,进一步增加了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的吸能能力,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由此,本申请通过将缓冲器壳体与吸能管连接在一起,使得缓冲器壳体充当了吸能管的加压管,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加压管结构,有效的缩短了车钩的长度;并且通过加压锥与缓冲器本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即能够实现重复吸能,又能够实现一次性吸能。由此,在吸收相同能量的前提下,本申请中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所占用的纵向空间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串联式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同时,在相同的纵向空间下,本申请中的吸能管和缓冲器壳体能够设计为更长的结构,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包括,
吸能管3;
加压锥4,所述加压锥4滑动设置于所述吸能管3内,且所述加压锥4的外壁与所述吸能管3的内壁相接;
缓冲器壳体1,所述缓冲器壳体1与所述吸能管3相互贯通连接;
缓冲器本体2,所述缓冲器本体2包括,
第一本体21,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1内;
第二本体22,所述第二本体2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1内,其另一端与所述加压锥4固定相接;且所述第一本体21能够沿着第二本体22来回滑动;
其中,在所述缓冲器本体2受力且达到所述吸能管3的触发力时,所述缓冲器本体2能够推动所述加压锥4朝向吸能管3内运动,使得所述吸能管3变形且吸收冲击能量。
如图1至图4所示,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安装于钩缓装置的车钩连挂系统8和安装吊挂系统9之间。具体地,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包括缓冲器壳体1、缓冲器本体21、吸能管3、加压锥4。
缓冲器壳体1的一端与吸能管3相互贯通连接,即缓冲器壳体1的腔体与吸能管3的腔体相互贯通,且缓冲器壳体1的轴线与吸能管3的轴线重合。本实施例中,缓冲器壳体1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此连接部使得缓冲器壳体1与吸能管3相连接。
缓冲器本体2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1内,且缓冲本体的能够沿着缓冲器壳体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吸收纵向压缩或拉伸的冲击能量。具体地说,当缓冲器本体2受到压缩力,缓冲器本体2被压缩至缓冲器壳体1内一定的行程,由此能够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当缓冲器本体2被拉伸时,在此拉伸过程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能够吸收拉伸的冲击能量。进而,由于缓冲器本体2能够在缓冲器壳体1内往复运动,继而能够重复吸收压缩时的冲击能量,从而达到了重复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目的。更具体地说,缓冲器本体2包括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第一本体21滑动设置于缓冲器壳体1内,第二本体22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本体21内,其另一端与加压锥4固定连接,同时,第一本体21能够沿着第二本体22来回滑动。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当缓冲器本体2受到压缩力,第一本体21被压缩至缓冲器壳体1内一定的行程,从而能够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由于第一本体21能够往复运动,从而能够实现重复性吸能。进一步,当外力达到吸能管3的触发力时,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本体21推动第二本体22,使得第二本体22推动加压锥4朝向吸能管3内滑动,在加压锥4的作用下使得吸能管3变形,从而能够达到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效果,实现一次性吸能效果,进一步增加了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的吸能能力,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吸能管3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缓冲器壳体1上的连接部处的外螺纹相对应设置,使得缓冲器壳体1与吸能管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通过将缓冲器壳体1与吸能管3连接在一起,使得缓冲器壳体1充当了吸能管3的加压管,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加压管结构,有效的缩短了车钩的长度。
具体地说,吸能管3包括相互贯通设置的第一吸能部31和第二吸能部32,且第一吸能部31和第二吸能部32的轴线相重合,第一吸能部31与第二吸能部3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吸能部31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二吸能部32的内径尺;同时,第一吸能部31与第二吸能部3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当采用分体结构时,可以选用环焊接进行连接。且,第一吸能部31上设置有上述内螺纹,通过此内螺纹使得第一吸能部31与缓冲器壳体1上的连接部螺纹连接。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能部31与第二吸能部32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加压锥4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加压部41和第二加压部42,第一加压部41滑动设置于第一吸能部31内,且第一加压部41的外壁与第一吸能部31的内壁相接;第二加压部42滑动设置于第二吸能部32,第二加压部42的外壁与第二吸能部32的内壁相接,第二加压部42的外径小于第一加压部41的外径。由于第一加压部41的外径大于第二加压部42的外径,且第二加压部42的外壁与第二吸能部32的内壁相接,由此可知,第一加压部41的外径大于第二吸能部32的内径。从而,当第一加压部41被压缩至第二吸能部32处时,第二吸能部32被扩张,进而达到吸能的效果。
进一步,加压锥4还包括第三加压部43,第三加压部43滑动设置于第一吸能部31内,且所述第三加压部43与第一加压部41相接。第三加压部43上还设置有卡槽44,缓冲器本体2的一端部与该卡槽44相配合,使得缓冲器本体2的此端部能够插入此卡槽44内,使得第三加压部43与缓冲器本体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加压锥4为一体结构,其也可以选用分体式结构。
为了使得本申请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能够更加有效的吸收拉伸时的冲击能量,还设置了拉伸吸能组件。具体地说,拉伸吸能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5、第二限位件6、弹性件7。
更具体地说,第一限位件5固定设置于缓冲器壳体1内,且第一限位件5设置于远离加压锥4的一端。第二限位件6滑动设置于缓冲器壳体1内,第二限位件6设置于靠近加压锥4的一端;且第二限位件6固定设置于缓冲器本体2的外壁上;弹性件7套设于缓冲器本体2的外部,且设置于第一限位件5和第二限位件6之间。同时,第一限位件5、弹性件7、第二限位件6同轴线设置,即第一限位件5、弹性件7、第二限位件6沿着缓冲器本体2的轴线依次排列设置,使得弹性件7设置于第一限位件5与第二限位件6之间,由此在缓冲器本体2受到拉力时,缓冲器本体2能够带动第二限位件6运动,使得第二限位件6挤压弹性件7,即弹性件7被压缩,进而实现对拉伸冲击能量的吸收。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5优选为端螺母,其套设于缓冲器本体2与缓冲器壳体1之间,即第一限位件5套设与缓冲器本体2的外部,第一限位件5的外壁与缓冲器壳体1的内壁相接。进一步,第一限位件5上设置有外螺纹,缓冲器壳体1上相对应设置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使得第一限位件5与缓冲器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5固定设置于缓冲器壳体1上;通过设置此第一限位件5还能够防止缓冲器本体2在拉力的作用下从缓冲器壳体1内脱出。第二限位件6优选位螺母结构,缓冲器本体2上相对应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使得第二限位件6与缓冲器本体2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限位件6固定设置于缓冲器本体2上,并能够随着缓冲器本体2同步运动,并能够对弹性件7产生挤压。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优选为弹簧或其他符合性能的弹性部件。
综上所述,通过将吸能管3与缓冲器壳体1相连接,使得缓冲器壳体1充当了吸能管3的加压管,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加压管结构,有效的缩短了车钩的长度。且通过将缓冲器本体2设计为,第一本体21滑动设置于缓冲器壳体1内,第二本体22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本体21内,其另一端与加压锥4固定连接,同时,第一本体21能够沿着第二本体22来回滑动。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当缓冲器本体2受到压缩力,第一本体21被压缩至缓冲器壳体1内一定的行程,从而能够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由于第一本体21能够往复运动,从而能够实现重复性吸能。进一步,当外力达到吸能管3的触发力时,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本体21推动第二本体22,使得第二本体22推动加压锥4朝向吸能管3内滑动,在加压锥4的作用下使得吸能管3变形,从而能够达到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效果,实现一次性吸能效果,进一步增加了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的吸能能力,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由此,通过设置缓冲器本体2、吸能管3、缓冲器壳体1、加压锥4,使其构成集成式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从而,在吸收相同能量的前提下,本申请中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所占用的纵向空间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串联式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同时,在相同的纵向空间下,本申请中的吸能管33和缓冲器壳体1能够设计为更长的结构,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钩,其包括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所述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为以上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下面以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就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在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受到压缩力时,缓冲器本体2的第一本体21能够被压缩至缓冲器壳体1内一定行程,且此过程能够重复进行,从而能够实现重复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当车辆发生碰撞且缓冲器本体2所受最大力达到吸能管3的触发力时,第一本体21带动第二本体22推动加压锥4,使得加压锥4朝向第二吸能部32处移动,由于第一加压部4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加压部42的外径尺寸,所以当第一加压部41移动至第二吸能部32处时,第二吸能部32被扩张,进而实现吸能效果;当加压锥4行走到第二吸能部32的底部时,吸能结束。由此,通过设置此结构能够进一步达到吸收压缩冲击能量的效果,且在此过程中,吸能管3被损坏,即吸能管3能够实现一次性吸能效果。综上所述,压缩力的传递方向为从缓冲器本体2传递到缓冲器壳体1,缓冲器壳体1将压缩力传递到加压锥4上,加压锥4将压缩力传递到吸能管3。
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受到拉伸力时,缓冲器本体2伸出缓冲器壳体1外一定行程,且此过程能够重复进行,从而能够实现重复吸收拉伸冲击能量。具体地说,缓冲器本体2带动第二限位件6挤压弹性件7,使弹性件7发生弹性变形,达到吸收拉伸冲击能量的目的。力的传递方向为拉力从缓冲器本体2通过螺纹将力传递到第二限位件6上,第二限位件6将力传递到弹性件7上,使得弹性件7被压缩。
由此,本申请通过设置缓冲器本体2、吸能管3、缓冲器壳体1、加压锥4,使其构成集成式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不仅能够节省了编组列车的纵向空间,减轻了重量。还使得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既能够实现重复性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也能够实现一次性吸收压缩冲击的能量;同时还能够实现现重复吸收拉伸冲击的能量。由此,在吸收相同能量的前提下,本申请中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所占用的纵向空间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串联式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同时,在相同的纵向空间下,本申请中的吸能管3和缓冲器壳体1能够设计为更长的结构,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占用纵向空间较大而影响吸能能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钩,且车钩上设置有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此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为上述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管;
加压锥,所述加压锥滑动设置于所述吸能管内,且所述加压锥的外壁与所述吸能管的内壁相接;
缓冲器壳体,所述缓冲器壳体与所述吸能管相互贯通连接;
缓冲器本体,所述缓冲器本体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内,其另一端与所述加压锥固定相接;且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沿着第二本体来回滑动;
其中,在所述缓冲器本体受力且达到所述吸能管的触发力时,所述缓冲器本体能够推动所述加压锥朝向吸能管内运动,使得所述吸能管变形且吸收冲击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伸吸能组件,所述拉伸吸能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远离所述加压锥的一端;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缓冲器壳体内,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靠近所述加压锥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外壁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外部,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
其中,在所述缓冲器本体受到拉力时,所述缓冲器本体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限位件运动,使得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被压缩,实现对拉伸冲击能量的吸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缓冲器壳体上设置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缓冲器壳体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缓冲器本体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缓冲器本体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器壳体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吸能管上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内螺纹与所述连接部处的外螺纹相对应设置,使得所述缓冲器壳体与所述吸能管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加压锥的一端相卡接,在所述连接部的作用下,使得所述加压锥被预压于所述吸能管内且与所述吸能管形成紧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包括相互贯通设置的,
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缓冲器壳体相接;
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一吸能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锥包括并排设置的,
第一加压部,所述第一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内,且所述第一加压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内壁相接;
第二加压部,所述第二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加压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内壁相接,且所述第二加压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加压部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锥还包括,
第三加压部,所述第三加压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内,所述第三加压部与所述第一加压部相接;
且所述第三加压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缓冲器本体的端部插入所述卡槽内,使得所述缓冲器本体与所述加压锥相接。
10.一种车钩,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所述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为以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
CN202120794528.6U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Active CN214929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528.6U CN21492973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528.6U CN21492973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29739U true CN214929739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42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4528.6U Active CN21492973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29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45784B1 (en) A buffer
CN103507823B (zh) 牵引缓冲装置
CN106715230B (zh) 轨道车辆用车钩缓冲连接器以及使用其的缓冲连接系统
EP2851260B1 (en) A coupler
CN203637622U (zh) 吸能式汽车座椅
JP6313026B2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デバイス
CN202669839U (zh) 一种牵引缓冲装置
CN201329871Y (zh) 扩张式压溃装置
CN201792821U (zh) 具有缓冲碰撞作用的汽车防撞装置
CN112389487A (zh) 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CN110539773B (zh) 一种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及轨道列车
CN104973002A (zh) 一种装在汽车上可伸缩式液固耦合四级碰撞吸能装置
CN108297892B (zh) 一种用于轨道列车的碰撞吸能系统及轨道列车
CN102602351A (zh) 带有多级缓冲装置的汽车保险杠
CN214929739U (zh)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CN208198324U (zh) 基于分级蜂窝结构的吸能盒
CN104999977A (zh) 一种五级渐进式气液固耦合碰撞吸能装置及应用
CN201544901U (zh) 汽车碰撞气动吸能装置
CN105172827A (zh) 具有限位装置的车钩后置式压溃管
CN214929738U (zh) 一种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CN110641405A (zh) 一种气压缓冲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KR101143078B1 (ko) 복수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단계를 갖는 차량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장치
CN211995297U (zh) 一种多级高效吸能头枕
CN215042778U (zh) 轨道车辆缓冲装置及车钩缓冲系统
CN113335335A (zh) 轨道车辆缓冲装置及车钩缓冲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