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6920A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6920A
CN106556920A CN201610842492.8A CN201610842492A CN106556920A CN 106556920 A CN106556920 A CN 106556920A CN 201610842492 A CN201610842492 A CN 201610842492A CN 106556920 A CN106556920 A CN 106556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imaging
thing side
lens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24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6920B (zh
Inventor
成濑洋介
长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全长变化而能够对焦、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且抑制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在对焦时不动的第一透镜组(G1)、以及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向物侧移动的正的第二透镜组(G2)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将双凸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接合而成的第一接合透镜、和将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负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正透镜接合而成且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接合透镜构成。摄像透镜满足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尤其是涉及适于FA(factory automation)、机器视觉、监视相机、更换透镜等的单焦点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单焦点的摄像透镜的以往公知的结构,举出在物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组、在像侧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的反远距类型。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比光阑靠物侧的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比光阑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反远距类型的透镜系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88512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利用摄像透镜来拍摄物体并自动地进行检测、测定等的机器视觉被频繁使用。由于成为拍摄对象的物体的形状以及从摄像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各种各样,因此期望所使用的摄像透镜具有对焦功能,且该焦点调节范围较大。在此基础上,检测、测定要求准确性,因此还期望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另一方面,FA、机器视觉中摄像装置的设置条件大多受到限定,监视相机优选最靠物侧的透镜在对焦时不动的类型,因此用于上述装置的摄像透镜被期望透镜全长在对焦时不发生变化。
专利文献1存在关于对焦动作的记载,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焦点调节范围不能说是足够宽,并且没有充分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像散的变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全长发生变化而能够对焦、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并且抑制了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和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该第一透镜组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该第二透镜组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成为一体而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二透镜组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接合透镜和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接合透镜构成,该第一接合透镜是将双凸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的,该第二接合透镜是将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负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正透镜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的,在从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第二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光阑,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所有的条件式(1)~(5)。
N21<N22 (1)
v22<v21 (2)
N24<N23 (3)
v23<v24 (4)
0.2<D/f<0.8 (5)
其中,
N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D: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在光轴上的以空气换算长度计的间隔;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接合透镜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2)、(5-1)~(8-1)中的任一个或者任意的组合。
0<f/f1<0.6 (6)
0.3<f/f2<0.8 (7)
0<β2<0.6 (8)
0.25<N22-N21<0.6 (9)
25<v21-v22<70 (10)
0.25<N23-N24<0.7 (11)
40<v24-v23<75 (12)
0.25<D/f<0.7 (5-1)
0.1<f/f1<0.5 (6-1)
0.4<f/f2<0.7 (7-1)
0.1<β2<0.5 (8-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β2: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N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D: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在光轴上的以空气换算长度计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组从最靠物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单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组从最靠像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正透镜以及负透镜。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凸面朝向像侧。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组由5片以上且7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摄像透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由…构成”表示实际的构件组成,本发明的摄像透镜除了列举的构成要素以外,也包含实际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光阑、玻璃罩、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手抖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上述的“第二透镜组由…构成”、“第一透镜组由…构成”也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的透镜组的光焦度的符号、透镜的光焦度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在含有非球面的情况下是在近轴区域内考虑的。另外,“单透镜”是指由未接合的一片透镜构成的透镜。另外,上述的各条件式的值是以d线(波长为587.6nm)为基准波长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横向倍率的符号以如下方式定义。即,在包含水平方向的光轴的垂直剖面中,在将比光轴靠上方的物体的物体高度设为正、将比光轴靠下方的物体的物体高度设为负、将比光轴靠上方的像的像高设为正、将比光轴靠下方的像的像高设为负时,在物体高度和像高为相同的符号的情况下,横向倍率的符号为正,在物体高度和像高为不同的符号的情况下,横向倍率的符号为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物侧起依次由在对焦时固定的第一透镜组、以及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向物侧移动的正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的透镜系统中,详细地设定第二透镜组的结构,将在对焦时固定的光阑配置在适宜的范围内,并满足规定的条件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不使全长变化而能够对焦、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并且抑制了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摄像透镜
2 轴上光束
2a 轴上边缘光线
3 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
3c 主光线
4 滤光片
5 摄像元件
6 信号处理部
7 聚焦控制部
10 摄像装置
G1 第一透镜组
G2 第二透镜组
L11~L17、L21~L24 透镜
PP 光学构件
Sim 像面
St 孔径光阑
Z 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分别与后述的实施例1~4对应。由于图1~图4所示的例子的基本结构、图示方法相同,故以下主要参照图1所示的例子而进行说明。在图1中,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作为光路而示出轴上光束2、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3的光路。
该摄像透镜为单焦点透镜,实质上沿着光轴Z而从物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第一透镜组G1、以及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构成。即,该摄像透镜采用将第二透镜组G2设为聚焦组的后聚焦方式。在图1的标注有“无限远”这样的语句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在标注有“200mm”这样的语句的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200mm的近距离物体的状态。在此,物体距离是指,从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物体的在光轴Z上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在最靠像侧的透镜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构件PP的例子,但光学构件PP也可以配置在与图1的例子不同的位置,并且也可以是省略光学构件PP的结构。光学构件PP假定有红外线截止滤光片、低通滤光片等各种滤光片、玻璃罩等。
另外,在该摄像透镜中,在从第一透镜组G1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孔径光阑St。由此,能够减小因对焦导致的F值的变动。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孔径光阑St并非一定表示大小、形状,而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通过使第一透镜组G1在对焦时不动,能够容易地避免对焦动作中的摄像透镜与其他的构造物之间的干涉。例如,在将该摄像透镜应用于半球型监视相机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即便进行对焦动作、摄像透镜与半球也不发生干涉的结构。
第二透镜组G2构成为,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成为一体而从像侧向物侧移动。图1的上段的第二透镜组G2之下的箭头表示对焦时的该移动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镜组G2成为一体而…移动”是指,第二透镜组G2的所有构成要素同时、同方向地同量移动。
以下,对第二透镜组G2的结构进行详述。第二透镜组G2是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由此,能够减小周边视场角的主光线向像面Sim射入的入射角。
第二透镜组G2构成为,实质上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接合透镜、第二接合透镜构成。第一接合透镜将作为双凸透镜的透镜L21、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即透镜L22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第二接合透镜将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负透镜即透镜L23、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正透镜即透镜L24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且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而且,第二透镜组G2构成为满足下述所有的条件式(1)~(5)。
N21<N22 (1)
v22<v21 (2)
N24<N23 (3)
v23<v24 (4)
0.2<D/f<0.8 (5)
其中,
N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N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D: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在光轴上的以空气换算长度计的间隔;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透镜L21、L22通过具有上述形状和上述光焦度且满足条件式(1),能够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透镜L21、L22通过具有上述形状和上述光焦度且满足条件式(1)、(5),能够在对焦的整个区域内高均衡性地控制球面像差。透镜L21、L22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良好地修正轴上色差。透镜L21、L22通过满足条件式(2)、(5),能够在对焦的整个区域内高均衡性地控制轴上色差。
透镜L23、L24通过具有上述形状和上述光焦度且满足条件式(3),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射入第二接合透镜的接合面的轴上边缘光线2a的高度变高,能够增大球面像差的修正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不同的、在对焦时使透镜系统整体移动的整体抽出方式的透镜系统中,在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下,球面像差容易变得修正不足。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中,采用后聚焦方式,透镜L23、L24通过具有上述形状和上述光焦度且满足条件式(3),与整体抽出方式的透镜系统相比,能够减小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的变动。另外,透镜L23、L24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减小因对焦导致的轴上色差的变动。
通过避免使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的间隔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能够确保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的间隔,能够很好地利用因对焦导致的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各自的接合面处的轴上边缘光线2a的高度的变化、以及最大视场角的主光线3c等的轴外主光线的高度的变化来进行像差修正。例如,在对焦时,在第一接合透镜的接合面处的轴上边缘光线2a的高度的变化小、且第二接合透镜的接合面处的轴上边缘光线2a的高度的变化量大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透镜不考虑物体距离而进行整体的球面像差的修正,第二接合透镜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的变动等,使第一接合透镜与第二接合透镜分担不同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像差修正。
另外,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容易利用上述两个接合面的相对于对焦所导致的球面像差和像散的作用的不同。由此,能够使因对焦导致的纵向的球面像差和像散的变动的差分符号相同,在对焦的整个区域内,容易使关于成像区域中心部的光轴方向上的最佳像面位置和关于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光轴方向上的最佳像面位置吻合或者接近。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能够将透镜全长抑制得较短。为了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5)相关的效果,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25<D/f<0.7 (5-1)
通过将第二透镜组G2的对焦时的移动方向和透镜设为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像差的变动、尤其是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变动,从而容易实现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的摄像透镜。
关于第二透镜组G2,还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2)中的任一个或者任意的组合。
0.3<f/f2<0.8 (7)
0<β2<0.6 (8)
0.25<N22-N21<0.6 (9)
25<v21-v22<70 (10)
0.25<N23-N24<0.7 (11)
40<v24-v23<75 (12)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β2: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N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1:第一接合透镜的双凸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2:第一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3:第二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4:第二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能够减小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歪曲像差的变动。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8)的下限以下,能够减小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需要说明的是,在β2成为-1倍的附近,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急剧增大,当成为-1倍时无法聚焦。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8)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轴上色差的变动。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9)的下限以下,有利于球面像差的良好的修正。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9)的上限以上,能够适当地保持第二透镜组G2的正光焦度,并抑制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下限以下,有利于轴上色差的良好的修正。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轴上色差变得修正过度。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的变动。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能够适当地保持第二透镜组G2的正光焦度,并抑制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轴上色差的变动。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轴上色差变得修正过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7)~(12)分别相关的效果,更优选在条件式(7)~(12)各自的范围内分别满足下述条件式(7-1)~(12-1)。
0.4<f/f2<0.7 (7-1)
0.1<β2<0.5 (8-1)
0.27<N22-N21<0.5 (9-1)
30<v21-v22<65 (10-1)
0.25<N23-N24<0.6 (11-1)
45<v24-v23<70 (1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合透镜可以是整体具有正光焦度,也可以是整体具有负光焦度,但第一接合透镜在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情况下,与第二接合透镜分担正光焦度,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接下来,对关于第一透镜组G1的优选结构进行说明。第一透镜组G1优选整体具有正光焦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轴上色差的变动。
另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0<f/f1<0.6 (6)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因对焦导致的球面像差、轴上色差的变动。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能够减小对焦时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6)相关的效果,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1<f/f1<0.5 (6-1)
另外,优选第一透镜组G1从最靠物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单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最靠物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单透镜,能够将透镜全长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修正歪曲像差。另外,利用上述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能够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并且容易确保后焦距。
优选第一透镜组G1从最靠像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正透镜以及负透镜。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透镜组G1的从像侧起第1、2个的两片正透镜来分担正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另外,能够利用第一透镜组G1的从像侧起第3个透镜即负透镜来修正球面像差、色差。
优选第一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凸面朝向像侧。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第一透镜组G1之中最接近第二透镜组G2的透镜面和第二透镜组G2来分担正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对于构成第一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而言,为了抑制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而优选为5片以上,为了透镜系统的小型化而优选为7片以下。
以下,作为第一透镜组G1的可能的结构例,对图1~图4所示的例子进行详述。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4中透镜所使用的符号为了避免因符号的位数的增大导致的说明的复杂化而在各附图中独立使用,因此即便标注与其他的附图的构件共用的符号,也并非一定局限于共用的结构。
图1所示的例子的第一透镜组G1实质上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构成。透镜L11是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抑制像散的产生。透镜L12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透镜L13是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另外,通过将透镜L13设为该形状,能够抑制轴上边缘光线2a的各透镜面处的折射角,能够抑制高阶球面像差的产生。透镜L14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弯月透镜,通过设为该形状,有助于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的确保,并且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透镜L15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弯月透镜,通过设为该形状,有助于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的确保,并且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图2所示的例子的第一透镜组G1实质上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6这6片透镜构成。透镜L11是双凸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将全长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修正歪曲像差。透镜L12是双凹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透镜L13是双凸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由透镜L12产生的修正过度的球面像差。透镜L14是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弯月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另外,通过将透镜L14设为该形状,能够抑制轴上边缘光线2a的各透镜面处的折射角,并抑制高阶球面像差的产生。透镜L15和透镜L16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弯月透镜,这两片透镜有助于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的确保,并且通过分担正光焦度而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图3所示的例子的第一透镜组G1实质上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7这7片透镜构成。透镜L11是双凸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将全长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修正歪曲像差。透镜L12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负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透镜L13是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抑制像散的产生,并且修正由透镜L12产生的修正过度的球面像差。透镜L14是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抑制像散的产生,并且修正由透镜L12产生的修正过度的球面像差。透镜L15是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双凹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另外,通过将透镜L15设为该形状,能够抑制轴上边缘光线2a的各透镜面处的折射角,并抑制高阶球面像差的产生。透镜L16和透镜L17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弯月透镜,这两片透镜有助于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的确保,并且通过分担正光焦度而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图4所示的例子的第一透镜组G1实质上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7这7片透镜构成。透镜L11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将全长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修正歪曲像差。透镜L12是双凹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透镜L13是双凸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抑制像散的产生,并且修正由透镜L12产生的修正过度的球面像差。透镜L14是双凹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透镜L15是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能够利用该透镜来修正轴上色差、球面像差,从而容易确保后焦距。另外,通过将透镜L14和透镜L15设为上述形状,能够利用这两片透镜来分担负光焦度而抑制轴上边缘光线2a的各透镜面处的折射角,能够抑制高阶球面像差的产生。透镜L16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透镜。透镜L17是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正弯月透镜。透镜L16和透镜L17有助于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的确保,并且通过分担正光焦度而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在内,以上说明的优选结构、可能的结构能够任意地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而适宜选择地采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不使全长变化而能够对焦、具有从无限远到近距离的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并且抑制了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是指,可对焦的近侧的物体距离为整个系统的焦距的10倍的距离、或更近的距离。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1所示,其结构、图示方法如上所述,故在此省略一部分的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构成。聚焦组仅为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二透镜组G2成为一体而从像侧向物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述的两组结构的点、各透镜组的光焦度的符号、对焦的方法在后述的实施例2~4的摄像透镜中也相同。
在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t配置在透镜L12与透镜L13之间。
表1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表1的Si一栏示出以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物侧的面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对构成要素的面标注面编号的情况下的第i个(i=1,2,3,…)面编号,Ri一栏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一栏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之间的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Ndj一栏示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素的关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一栏示出第j个构成要素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在此,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侧的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设为负。表1还一并示出孔径光阑St、光学构件PP。在表1中,与孔径光阑St相当的面的面编号一栏记载有面编号和(St)这样的语句。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的间隔。
另外,在表1中,在对焦时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使用DD[]这样的记号,[]之中记入有该间隔的物侧的面编号。表2中以d线基准示出整个系统的焦距f’、F值FNo.、最大全视场角2ω、可变面间隔的值。2ω一栏的(°)的单位是度。在表2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对焦于物体距离为200mm的物体的状态各自的各值示于记作无限远、200mm的一栏。
在各表的数据中,角度的单位使用度,长度的单位使用mm,而光学系统即便比例扩大或者比例缩小也能够使用,故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位数取整后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i Ri Di Ndj vdj
1 34.98481 6.942 1.91650 31.60
2 91.11936 8.698
3 39.43817 4.091 1.80809 22.76
4 14.06533 6.601
5(St) 9.721
6 -10.99802 0.750 1.92286 20.88
7 -61.01086 1.444
8 -61.03421 5.881 1.65160 58.55
9 -14.95599 4.207
10 -183.93957 3.545 1.89286 20.36
11 -31.19526 DD[11]
12 35.97706 6.554 1.51633 64.14
13 -40.62468 0.750 1.80518 25.42
14 -260.78743 20.873
15 31.59658 0.750 1.84666 23.78
16 16.68808 6.851 1.49700 81.54
17 -164.97752 DD[17]
18 1.431 1.51633 64.14
19 9.656
[表2]
实施例1
无限远 200mm
f′ 34.976 33.771
FNo. 1.81 1.82
2ω(°) 26.6 27.2
DD[11] 9.400 3.917
DD[17] 4.100 9.583
图5是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图5的标有“无限远”的上段,从左起依次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畸变)、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在标有“200mm”的下段,从左起依次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200mm的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以黑的实线、长虚线、短虚线、灰色的实线示出关于d线(波长为587.6nm)、C线(波长为656.3nm)、F线(波长为486.1nm)、g线(波长为435.8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分别以实线、短虚线示出径向、切向的关于d线的像差。在歪曲像差图中,以实线示出关于d线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灰色的实线示出关于C线、F线、g线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的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
在上述的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只要没有特别地限定,则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相同,故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6这6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t配置在透镜L13与透镜L14之间。表3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4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图6示出各像差图。
[表3]
实施例2
Si Ri Di Ndj vdj
1 354.85779 4.527 1.72916 54.68
2 -121.60188 22.431
3 -37.65443 0.750 1.51600 52.00
4 21.19558 5.359
5 88.35110 3.880 1.73740 29.30
6 -509.17472 7.054
7(St) 6.824
8 -16.10327 0.750 1.93878 18.06
9 -52.31776 0.100
10 -65.61344 6.132 1.65160 58.55
11 -19.60151 0.100
12 -114.81816 4.946 2.00001 15.11
13 -35.85072 DD[13]
14 71.31716 7.844 1.49700 81.61
15 -39.64674 0.750 1.80518 25.42
16 -112.87567 11.732
17 44.74682 0.750 1.84666 23.78
18 27.99472 12.031 1.49700 81.54
19 -130.67553 DD[19]
20 1.431 1.94732 33.27
21 29.499
[表4]
实施例2
无限远 200mm
f′ 34.973 34.262
FNo. 1.90 1.93
2ω(°) 26.4 27.0
DD[13] 9.176 3.937
DD[19] 4.100 9.339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7这7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t配置在透镜L15与透镜L16之间。表5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6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图7示出各像差图。
[表5]
实施例3
Si Ri Di Ndj vdj
1 47.87887 4.708 1.72916 54.68
2 -189.08193 4.270
3 1216.27724 0.750 1.80518 25.42
4 18.26880 2.496
5 51.00407 1.846 1.95906 17.47
6 127.96618 0.100
7 16.32202 5.081 1.95906 17.47
8 16.63075 5.447
9 -15.72113 0.750 1.95906 17.47
10 285.65226 2.393
11(St) 2.000
12 -174.50241 6.212 1.65160 58.55
13 -25.93156 0.100
14 -67.85766 3.724 1.95906 17.47
15 -26.57797 DD[15]
16 30.11319 7.556 1.49700 81.61
17 -33.32285 0.750 1.80518 25.42
18 -111.04746 19.996
19 33.34834 3.253 1.84666 23.78
20 14.34535 6.033 1.49700 81.54
21 -314.35935 DD[21]
22 1.000 1.51633 64.14
23 13.720
[表6]
实施例3
无限远 200mm
f′ 34.983 34.236
FNo. 1.80 1.92
2ω(°) 26.6 24.6
DD[15] 6.585 0.758
DD[21] 2.000 7.827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7这7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t配置在透镜L13与透镜L14之间。表7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8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图8示出各像差图。
[表7]
实施例4
Si Ri Di Ndj vdj
1 -395.61328 3.500 1.75700 47.82
2 -74.63568 0.100
3 -182.39581 1.000 1.59551 39.24
4 23.10826 4.118
5 26.80840 4.116 1.80610 33.27
6 -322.04270 9.028
7(St) 2.433
8 -28.41721 0.750 1.75520 27.51
9 59.99152 3.556
10 -15.42630 1.000 2.00069 25.46
11 2103.93336 5.996 1.64000 60.08
12 -18.95009 0.100
13 -260.03809 5.069 2.00069 25.46
14 -27.80909 DD[14]
15 30.64804 7.035 1.49700 81.61
16 -41.18787 0.750 1.79952 42.22
17 -336.53718 17.934
18 41.63566 2.242 1.80610 33.27
19 17.98896 6.005 1.49700 81.54
20 -136.24330 DD[20]
21 1.000 1.51633 64.14
22 15.313
[表8]
实施例4
无限远 200mm
f′ 34.955 34.119
FNo. 1.75 1.94
2ω(°) 26.8 25.4
DD[14] 6.543 0.591
DD[20] 7.000 12.952
表9示出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的与条件式(1)~(4)相关的值、条件式(5)~(12)的对应值。表9所示的值是以d线为基准的值。
[表9]
式编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1) N21 1.51633 1.49700 1.49700 1.49700
(1) N22 1.80518 1.80518 1.80518 1.79952
(2) v21 64.14 81.61 81.61 81.61
(2) v22 25.42 25.42 25.42 42.22
(3) N23 1.84666 1.84666 1.84666 1.80610
(3) N24 1.49700 1.49700 1.49700 1.49700
(4) v23 23.78 23.78 23.78 33.27
(4) v24 81.54 81.54 81.54 81.54
(5) D/f 0.597 0.335 0.572 0.513
(6) f/f1 0.385 0.261 0.215 0.258
(7) f/f2 0.591 0.530 0.608 0.559
(8) β2 0.385 0.261 0.215 0.258
(9) N22-N21 0.28885 0.30818 0.30818 0.30252
(11) v21-v22 38.72 56.19 56.19 39.39
(10) N23-N24 0.34966 0.34966 0.34966 0.3091
(12) v24-v23 57.76 57.76 57.76 48.27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能够不使全长发生变化地对焦,能够从无限远对焦至整个系统的焦距的约5.7倍的近距离且具有较宽的焦点调节范围,从而因对焦导致的像差变动得以抑制,实现了良好的光学性能。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图9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摄像装置10的概要结构图。作为摄像装置10,例如,能够举出在FA、机器视觉的领域中使用的相机、监视相机。
摄像装置10具备摄像透镜1、在摄像透镜1的像侧配置的滤光片4、摄像元件5、对来自摄像元件5的输出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信号处理部6、以及用于进行摄像透镜1的对焦的聚焦控制部7。图9简要示出摄像透镜1具有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摄像元件5拍摄由摄像透镜1形成的被摄体的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且配置为其摄像面与摄像透镜1的像面一致。作为摄像元件5,例如可以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能够加以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等并不局限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而能够采用其他的值。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举出从无限远物体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透镜系统,但本发明当然能够应用于从有限距离的远距离物体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摄像透镜。
另外,在上述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在FA、机器视觉的领域中使用的相机、监视相机,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摄像机、数码相机、胶片相机等,并且还能够应用于它们的更换透镜。

Claims (19)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和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二透镜组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成为一体而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接合透镜和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接合透镜构成,所述第一接合透镜是将双凸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负透镜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的,所述第二接合透镜是将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物侧小的负透镜、以及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小的正透镜从物侧起依次接合而成的,
在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光阑,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所有的条件式(1)~(5):
N21<N22 (1)
v22<v21 (2)
N24<N23 (3)
v23<v24 (4)
0.2<D/f<0.8 (5)
其中,
N21:所述第一接合透镜的所述双凸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2:所述第一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3:所述第二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N24:所述第二接合透镜的所述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
v21:所述第一接合透镜的所述双凸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2:所述第一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3:所述第二接合透镜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24:所述第二接合透镜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D:所述第一接合透镜与所述第二接合透镜在光轴上的以空气换算长度计的间隔;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透镜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
0<f/f1<0.6 (6)
其中,
f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
0.3<f/f2<0.8 (7)
其中,
f2: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8):
0<β2<0.6 (8)
其中,
β2: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9):
0.25<N22-N21<0.6 (9)。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0):
25<v21-v22<70 (10)。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25<N23-N24<0.7 (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2):
40<v24-v23<75 (12)。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最靠物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单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最靠像侧起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正透镜以及负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凸面朝向像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由5片以上且7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25<D/f<0.7 (5-1)。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1<f/f1<0.5 (6-1)。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1):
0.4<f/f2<0.7 (7-1)。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8-1):
0.1<β2<0.5 (8-1)。
19.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CN201610842492.8A 2015-09-28 2016-09-22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6556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9266 2015-09-28
JP2015189266A JP6401137B2 (ja) 2015-09-28 2015-09-28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920A true CN106556920A (zh) 2017-04-05
CN106556920B CN106556920B (zh) 2020-06-12

Family

ID=58408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2492.8A Active CN106556920B (zh) 2015-09-28 2016-09-22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1102B2 (zh)
JP (1) JP6401137B2 (zh)
CN (1) CN10655692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8995A (zh) * 2018-01-18 2018-07-2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WO2021189452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肯维捷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的高成像质量的近距离成像模组
CN114167572A (zh) * 2021-10-19 2022-03-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移动对焦的光学透镜组
CN114935813A (zh) * 2022-06-01 2022-08-23 苏州东方克洛托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见到近红外紧凑型像方远心光学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2975B (zh) * 2017-08-17 2019-10-25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航天飞行器导航系统的星敏感器光学镜头
JP6731900B2 (ja) * 2017-09-19 2020-07-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10376709A (zh) * 2018-04-13 2019-10-25 甘肃智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成像镜头
JP7171224B2 (ja) * 2018-05-01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554478A (zh) 2018-05-31 2019-12-10 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08653B (zh) * 2020-02-25 2022-01-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4876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Ukyo Tomioka Wide-angle zoom lens
JP2009036961A (ja) * 2007-08-01 2009-02-19 Olympus Imaging Corp 2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3676114A (zh) * 2012-09-07 2014-03-26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03713382A (zh) * 2012-10-02 2014-04-09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3748497A (zh) * 2011-08-25 2014-04-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包括该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8512A (ja) 1985-02-18 1986-08-22 Canon Inc バツクフオ−カスの長い撮影レンズ
JP2003043350A (ja) * 2001-07-30 2003-02-13 Pentax Corp 広角レンズ系
JP4789473B2 (ja) * 2005-01-21 2011-10-12 Hoya株式会社 超広角レンズ系
TW200903026A (en) * 2007-07-12 2009-01-16 Young Optics Inc Fixed-focus lens
JP5289795B2 (ja) * 2008-02-20 2013-09-1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493308B2 (ja) * 2008-08-13 2014-05-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5263589B2 (ja) * 2008-08-13 2013-08-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系、このズームレンズ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系を用いた変倍方法
EP2397880B1 (en) * 2010-06-16 2017-04-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form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with the image-forming lens
KR101390089B1 (ko) * 2011-02-02 2014-04-28 주식회사 나노포토닉스 어안 렌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4876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Ukyo Tomioka Wide-angle zoom lens
JP2009036961A (ja) * 2007-08-01 2009-02-19 Olympus Imaging Corp 2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3748497A (zh) * 2011-08-25 2014-04-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包括该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
CN103676114A (zh) * 2012-09-07 2014-03-26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03713382A (zh) * 2012-10-02 2014-04-09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8995A (zh) * 2018-01-18 2018-07-2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CN108318995B (zh) * 2018-01-18 2020-05-2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WO2021189452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肯维捷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的高成像质量的近距离成像模组
CN114167572A (zh) * 2021-10-19 2022-03-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移动对焦的光学透镜组
CN114935813A (zh) * 2022-06-01 2022-08-23 苏州东方克洛托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见到近红外紧凑型像方远心光学系统
CN114935813B (zh) * 2022-06-01 2024-04-26 苏州东方克洛托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见到近红外紧凑型像方远心光学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90150A1 (en) 2017-03-30
JP2017067805A (ja) 2017-04-06
CN106556920B (zh) 2020-06-12
JP6401137B2 (ja) 2018-10-03
US10061102B2 (en) 2018-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6920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4871061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5229554U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739058B (zh) 影像撷取镜头
CN104395808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4011577B (zh)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4238097B (zh)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CN209044175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205176367U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92083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4238098B (zh)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4635327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4204890B (zh)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N204666943U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CN104094157A (zh) 超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04094152B (zh) 摄像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CN111123489B (zh) 三片式薄型成像镜片组
CN105388597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884907A (zh) 成像透镜及光学装置
CN106249379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6019539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45185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102426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833372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7301468U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