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5784B - 手术用器具 - Google Patents

手术用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5784B
CN106535784B CN201580037738.8A CN201580037738A CN106535784B CN 106535784 B CN106535784 B CN 106535784B CN 201580037738 A CN201580037738 A CN 201580037738A CN 106535784 B CN106535784 B CN 1065357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ssue
joint portion
cut
bio
utens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77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5784A (zh
Inventor
瓮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35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5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003Apparatus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Anti-eating devices
    • A61F5/0013Implantable devices or invasive measures
    • A61F5/0083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stomach, e.g. gastroplas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17/07207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equential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9Incision instruments
    • A61B17/3211Surgical scalpels, kni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2017/07214Stapler heads
    • A61B2017/07228Arrangement of the stap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2017/07214Stapler heads
    • A61B2017/07278Stapler heads characterised by its sled or its staple hold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2017/07214Stapler heads
    • A61B2017/07285Stapler heads characterised by its cut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5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手术用器具包括成为把持部的第一钳构件和第二钳构件、第一接合部(54a)、第一切离部(55a)、第二接合部(54b)、第二切离部(55b)以及组织保留部(56),该组织保留部(56)配置在第一接合部(54a)与第二接合部(54b)之间,当第一接合部(54a)与第二接合部(54b)接合生物体组织时,该组织保留部(56)将未接合区域保留在第一接合部(54a)与第二接合部(54b)之间。

Description

手术用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用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3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222759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针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各种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医疗器具为了提高针对处置对象的操作性,根据使用者等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进。
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公知有能够以一连串的动作来完成组织的把持、切离、缝合的手术用器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0-5087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854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0-508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对组织的一部分进行缝合时,有时要对以隔开期望的间隙的状态分开的两个部位进行缝合。例如,在使管腔组织缩径的手法中,以往,考虑在与管腔组织相对的两个部位对组织进行缝合而使管腔组织缩径。
但是,例如在多个部位对柔软性较高的管腔组织进行缝合时,由于组织柔软,因此易于产生位置偏移,而且,有时难以确保从多个方向朝向组织推进器具的空间。因此,为了高精度地缝合以隔开期望的间隙的状态分开的两个部位而要求特别高的技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操作高精度地缝合以隔开期望的间隙的状态分开的两个部位的手术用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术用器具,其中,该手术用器具包括:一对把持部,其具有远位端部和近位端部,并形成沿着连结所述远位端部与所述近位端部的长度中心轴线延伸的形状,该一对把持部具有以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方式相对的一对把持面;第一接合部,其设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远位端部附近,且以不可逆的方式接合由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所述生物体组织;第一切离部,其在利用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区域内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切离由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了的所述生物体组织;第二接合部,其远离所述第一接合部并设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近位端部附近,且以不可逆的方式接合由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所述生物体组织;第二切离部,其在利用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区域内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切离由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了的所述生物体组织;以及组织保留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当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时,该组织保留部在所述把持面具有成为相对于所述把持面凹陷的形状的凹坑部以使未接合区域保留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热接合机构,该热接合机构对所述生物体组织施加由电力产生的热能,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状态下以使所述多个组织彼此能够粘连的方式接合该多个组织彼此。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缝合机构,该缝合机构使缝合钉与所述生物体组织相结合,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状态下以利用所述缝合钉使所述多个组织彼此能够粘连的方式连结该多个组织彼此。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切离部具有第一组织切离结构,该组织切离结构设定于在与所述凹坑部之间夹设有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的区域的位置,且在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较长,所述第二切离部具有第二组织切离结构,该组织切离结构设定于在与所述凹坑部之间夹设有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的区域的位置,且在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较长。
也可以是,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所述第一切离部的长度比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所述第二切离部的长度长。
也可以是,上述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还包括:开闭操作部,其使所述一对把持部进行开闭动作;接合操作部,其通过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单独进行动作而使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使所述生物体组织相接合;以及切离操作部,其通过根据与针对所述接合操作部的操作不同的操作使所述第一切离部与所述第二切离部单独进行动作而使用所述第一切离部与所述第二切离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切离所述生物体组织。
也可以是,上述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还包括:开闭操作部,其使所述一对把持部进行开闭动作;以及缝合切离同时操作部,其通过一个操作使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切离部以及所述第二切离部进行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操作高精度地缝合以隔开期望的间隙的状态分开的两个部位的手术用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配置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内的第一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7是配置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二钳构件内的第二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第二钳构件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其他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另外其他一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对生物体组织确定了接合区域和切离线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接合的一例的缝合的一过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手术用器具向消化管靠近的靠近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消化管的把持及接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接合了的消化管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接合了的消化管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袋底部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形成后的胃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形成后进一步对胃进行接合及切离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进行了胃袋与残胃之间的接合和切离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切离后的消化管再造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切离及消化管再造之后向消化管内导入内窥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经由形成于胃的侧路从胃袋到十二指肠导入内窥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另外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后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中的筒身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手术用器具向消化管靠近的靠近状态的说明图。
图4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消化管的把持及接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42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一起为了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而使用的输送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4是表示利用该输送装置留置在胃内的连通阀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该连通阀的主视图。
图46是该连通阀的轴向剖视图。
图47是表示安装于该输送装置的连通阀留置器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8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输送装置的导入状态的示意图。
图4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5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为了形成侧路的、向胃壁靠近的靠近状态的示意图。
图5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为了形成侧路的、胃壁的把持以及胃壁的接合和切离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2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连通阀向侧路留置的留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53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连通阀向侧路留置的留置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图6是配置在第一钳构件内的第一工作部的立体图。图7是配置在第二钳构件内的第二工作部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第二钳构件的后视图。图9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其他一例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另外其他一例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是利用缝合钉27对生物体组织T1进行缝合、并切掉缝合后的部位的(例如参照图10)医疗器具。
如图1所示,手术用器具1具有装有缝合钉27(参照图3)的筒身2和能够安装筒身2的缝合器60。
如图2和图3所示,筒身2具有轴部3、开闭连杆部8以及构成一对把持部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
轴部3是能够将筒身2连结于缝合器60的大致棒状的部位。
轴部3具有筒部4和连接构件5。
在筒部4的内部配置有连接构件5。筒部4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缝合器60的后述的轴61的远位端。筒部4的远位端连接于开闭连杆部8和第二钳构件50。
连接构件5(第一连接构件5a、第二连接构件5b、第三连接构件5c、第四连接构件5d以及第五连接构件5e)是通过使用者对缝合器60的操作而进行动作的构件。
第一连接构件5a是用于使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的大致棒状的构件。第一连接构件5a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参照图1)中的第一传递构件71a的远位端。第一连接构件5a的远位端连接于开闭连杆部8。
第二连接构件5b是用于使后述的第一接合部54a进行动作的大致棒状的构件。第二连接构件5b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中的第二传递构件71b的远位端。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构件5b的远位端连结于作为第一接合部54a的一部分的第一凸轮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构件5b是主要通过被牵引而使第一接合部进行动作的构件,因此也可以是例如线等挠性构件。
第三连接构件5c是用于使后述的第二接合部54b进行动作的大致棒状的构件。第三连接构件5c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中的第三传递构件71c的远位端。如图7所示,第三连接构件5c的远位端连结于作为第二接合部54b的一部分的第二凸轮37。
第四连接构件5d是用于使后述的第一切离部55a进行动作的大致棒状的构件。第四连接构件5d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中的第四传递构件71d的远位端。如图6所示,第四连接构件5d的远位端连结于作为第一切离部55a的一部分的第一切离刀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连接构件5d是主要通过被牵引而使第一切离部进行动作的构件,因此也可以是例如线等挠性构件。
第五连接构件5e是用于使后述的第二切离部55b进行动作的大致棒状的构件。第五连接构件5e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中的第五传递构件71e的远位端。如图7所示,第五连接构件5e的远位端连结于作为第二切离部55b的一部分的第二切离刀39。
图2所示的开闭连杆部8具有将第一连接构件5a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一连接构件5a的移动转换为第一钳构件10的开闭移动的连杆结构。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钳构件10具有基座部11、缝合钉支承件15、缝合钉27以及工作部31。
基座部11是具有长度轴线的大致棒状或者通道状的构件。
基座部11具有能够收纳缝合钉支承件15以及工作部31的凹部12、和与轴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13。
凹部12朝向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侧开口。
与轴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13是供连接构件5贯穿的通路。
缝合钉支承件15具有支承件体部16和驱动器26。
支承件体部16具有在把持组织时与组织相接触的第一把持面17、收纳有缝合钉27的收纳部18以及在第一把持面17上开口的槽部22。支承件体部16以第一把持面17自基座部11暴露的朝向安装于基座部11的凹部12。
第一把持面17是在支承件体部16安装于基座部11的凹部12的状态下朝向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的面。
图3、图4以及图5所示的收纳部18在缝合钉27的刺入端朝向第二把持面51的状态下能够收纳缝合钉27。
如图5所示,第一把持面17中的、包围多个收纳部18的包络线的内侧区域限定利用缝合钉27缝合组织的第一缝合区域(第一接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第二接合区域)A2。第一缝合区域A1是位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部附近的区域。第二缝合区域A2是位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附近的区域。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以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的方式分开。另外,保留区域A3是指未设有缝合钉27及其收纳部18且不进行生物体组织的缝合的区域。
在缝合钉27收纳于收纳部18的状态下,在通过被槽部22截断且进一步也被保留区域A3截断而分为4个的区域中分别构成有缝合钉列19(远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a、远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b、近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c、近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d)。
远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a和近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c包括在槽部22延伸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缝合钉27。在本实施方式中,远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a和近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c在与槽部22延伸的方向正交且沿着第一把持面17的方向上设有两列以上。远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a与近位端第一缝合钉列19c沿着槽部22延伸的方向以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并隔开间隙的状态进行排列。
远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b和近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d包括在槽部22延伸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缝合钉27。在本实施方式中,远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b和近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d在与槽部22延伸的方向正交且沿着第一把持面17的方向上设有两列以上。远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b与近位端第二缝合钉列19d沿着槽部22延伸的方向以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并隔开间隙的状态进行排列。
由此,缝合钉列19在槽部22的周围具有能够从第一钳构件10朝向第二钳构件50发射的多个缝合钉27。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槽部22是以使工作部31的后述的第一切离刀35能够进退的方式收纳有该第一切离刀35的线状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呈直线状。槽部22限定组织的切离中的切离线L。在本实施方式中,切离线L呈与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状。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槽部22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壁面23和第二壁面24以及连结第一壁面23与第二壁面24的底面25。槽部22具有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侧的第一槽部22a和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侧的第二槽部22b。第一槽部22a与第二槽部22b分别具有上述第一壁面23、第二壁面24以及底面25。
图2所示的第一槽部22a限定后述的第一切离刀35对组织的切离长度。即,第一槽部22a限定沿着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第一切离部55a的长度。沿着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第一切离部55a的长度比沿着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第二切离部55b的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槽部22a的长度是能够在向使用第一切离刀35切离生物体组织时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切口内插入公知的缝合器的钳构件并从该切口进一步推进切离生物体组织的程度的长度。另外,在适用于不必从在使用第一切离刀35切离生物体组织时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切口进一步推进切离生物体组织的手法的情况、或者适用于不需要使用第一切离刀35的组织的切离的手法的情况下,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槽部22a的长度并不特别限定。
第一槽部22a以在组织保留部56与第一槽部22a之间夹设有基于第一接合部54a的可接合区域(第一缝合区域A1)的方式限定第一切离部55a的配置。
图2所示的第二槽部22b限定后述的第二切离刀39对组织的切离长度。即,第二槽部22b限定沿着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第二切离部55b的长度。第二槽部22b以在组织保留部56与第二槽部22b之间夹设有基于第二接合部54b的可接合区域(第二缝合区域A2)的方式限定第二切离部55b的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二槽部22b的长度与收纳部18的配置对应设定,以使得第二槽部22b被收纳部18包围。由此,在对使用了第二接合部54b的接合部位使用第二切离刀39进行切离时难以引起体液等的泄漏。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槽部22的底面25由基座部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钳构件10的中间区域为了使工作部31通过而在第一壁面23与底面25之间开设有间隙,在第二壁面24与底面25之间开设有间隙。
第一壁面23具有与支承件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一壁面23从支承件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座部11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一壁面23沿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第二壁面24是在从第一壁面23离开了能够供工作部31的第一切离刀35通过的距离的位置形成得与第一壁面23平行(包括大致平行的)的面。第二壁面24是与支承件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二壁面24从支承件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座部11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二壁面24沿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驱动器26配置在收纳部18的内部。驱动器26在收纳部18的内部能够利用工作部31的第一凸轮33进行移动。即,若驱动器26利用第一凸轮33朝向收纳部18上的第一把持面17侧的开口移动,则驱动器26朝向第一把持面17侧的开口按压缝合钉27的连结部30,从收纳部18中压出缝合钉27。
缝合钉27是能够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结合于生物体的构件。
例如如图18所示,缝合钉27具有形成有向组织刺入的刺入端的一对腿部28、29和连结一对腿部28、29彼此的连结部30。缝合钉27成形为通过对能够变形且生物适应性较高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日语コ字状(所有的角为直角的U字状)。关于缝合钉27的形状,适当地选择采用公知的结构较好。
如图2所示,工作部31具有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部附近的第一工作部32和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部附近的第二工作部36。
如图2、图3以及图6所示,第一工作部32为了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部附近进行对夹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生物体组织的接合部分的切离而进行动作。第一工作部32具有第一凸轮33和第一切离刀35。
如图3所示,第一凸轮33为了从收纳部18中压出包含于第一缝合区域A1的缝合钉27而使驱动器26进行移动,因此配置于基座部11的内部。如图6所示,第一凸轮33连接于连接构件5的第二连接构件5b的远位端,通过第二连接构件5b向其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移动。第一凸轮33具有相对于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倾斜的倾斜面34。第一凸轮33的倾斜面34在第一凸轮33沿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从远位端侧向近位端侧移动时与驱动器26相接触而使驱动器26移动。第一凸轮33的移动方向是槽部22所延伸的方向(参照图2)。
图6所示的第一切离刀35具有能够与第一凸轮33相独立地动作的刃。第一切离刀35在近位端具有能够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锐利的结构。第一切离刀35以从第一把持面17朝向第二钳构件50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槽部22a(参照图2)。如图2和图14所示,第一切离刀35从第一把持面17突出的突出量是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处于闭合的状态时第一切离刀35不会碰到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的程度的突出量。
第一切离刀35在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侧向近位端侧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离夹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生物体组织。
图2、图4以及图7所示的第二工作部36为了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部附近进行对夹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生物体组织的接合部分的切离而进行动作。第二工作部36具有第二凸轮37和第二切离刀39。
如图4所示,第二凸轮37为了从收纳部18中压出包含于第二缝合区域A2的缝合钉27而使驱动器26进行移动,因此配置于基座部11的内部。如图7所示,第二凸轮37连接于连接构件5的第三连接构件5c的远位端,通过第三连接构件5c向其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移动。第二凸轮37具有相对于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倾斜的倾斜面38。第二凸轮37的倾斜面38在第二凸轮37沿基座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从近位端侧向远位端侧移动时与驱动器26相接触而使驱动器26移动。第二凸轮37的移动方向是槽部22所延伸的方向(参照图2)。
图7所示的第二切离刀39具有能够与第二凸轮37相独立地动作的刃。第二切离刀39在远位端具有能够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锐利的结构。第二切离刀39以从第一把持面17朝向第二钳构件50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槽部22b(参照图14)。第二切离刀39从第一把持面17突出的突出量是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处于闭合的状态时第二切离刀39不会碰到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的程度的突出量。
第二切离刀39在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侧向远位端侧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离夹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生物体组织。
如图8所示,第二钳构件50具有形成有多个成形袋52的第二把持面51。
如图2所示,第二把持面51是朝向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的面。在第一钳构件10成为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的状态时,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根据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厚度预先进行设定(参照图14)。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成为在使用了缝合钉27的缝合之后引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粘连且难以引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过度的挤压的距离。
如图8所示,在第二把持面51上形成有上述成形袋52和能够供第一切离刀35的突出端进入且在第二钳构件50的长度轴线方向上较长的退避槽53。
图8所示的成形袋52为了使缝合钉27的腿部28、29(参照图18)塑性变形以成为缝合组织的形状而具有引导腿部28、29的斜面或弯曲面。多个成形袋52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与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对应的部位。在与保留区域A3对应的部位不必配置成形袋52。
如图8所示,退避槽53具有为了可靠地进行第一切离刀35对组织的切离而从第二把持面51凹陷形成的第一退避槽53a和为了可靠地进行第二切离刀39对组织的切离而从第二把持面51凹陷形成的第二退避槽53b。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具有收纳部18的支承件体部16、第一凸轮33、驱动器26以及缝合钉27构成了通过与针对操作部63(参照图1)的操作相应地缝合生物体组织而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第一接合部54a。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具有收纳部18的支承件体部16、第二凸轮37、驱动器26以及缝合钉27构成了通过与针对操作部63(参照图1)的操作相应地缝合生物体组织而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第二接合部54b。
第一接合部54a和第二接合部54b是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把持的状态下以利用缝合钉27使该多个组织彼此能够粘连的方式连结该多个组织彼此的缝合机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具有第一槽部22a的支承件体部16和第一切离刀35构成了与针对操作部63(参照图1)的操作相应地切离生物体组织的第一切离部55a的组织切离结构。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具有第二槽部22b的支承件体部16和第二切离刀39构成了与针对操作部63(参照图1)的操作相应地切离生物体组织的第二切离部55b的组织切离结构。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部54a与第二接合部54b之间以及第一切离部55a与第二切离部55b之间成为未接合且未切离因为留下生物体组织的织保留部56。
图1所示的缝合器60具有细长的筒状的轴61、连接于轴61的近位端的操作部63以及配置在操作部63和轴61的内部的传递构件71。
在轴61的远位端能够安装筒身2的轴部3的近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筒身2和缝合器60的轴61构成了在手术用器具1中能够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62。
操作部63使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而且由于使用者进行将缝合钉27安装于组织并进一步切离组织的操作而将操作部63设于轴61的近位端。
操作部63具有固定于轴61的近位端的筒64和连结于筒64的手柄部65。
为了使用者进行使轴61以轴6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操作而将筒64固定于轴61的近位端。
手柄部65具有主体部66、固定手柄67、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开闭操作部)、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接合操作部、切离操作部)以及固定部70。
主体部66以轴6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筒64。
固定手柄67具有自主体部66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形状。固定手柄67是供使用者用手握持的部分。
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是进行用于使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的操作的手柄。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被未图示的施力构件(例如弹簧)向一个方向施力,以使得第一钳构件10成为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打开的状态。操作者通过克服对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并使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进行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钳构件10为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的状态。
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连结于后述的第一传递构件71a。
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具有配置于固定手柄67的多个手柄构件(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多个手柄构件的配置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固定手柄67的长度方向成一列进行配置,以使得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由操作者的食指进行操作,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由操作者的中指进行操作,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由操作者的无名指进行操作,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由操作者的小指进行操作。
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是用于接合生物体组织的接合操作部。
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为了进行使用了第一接合部54a的接合操作而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67进行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固定手柄67。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连结于后述的第二传递构件71b。
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为了进行使用了第二接合部54b的接合操作而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67进行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固定手柄67。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连结于后述的第三传递构件71c。
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和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是用于切离生物体组织的切离操作部。
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为了进行使用了第一切离部55a的切离操作而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67进行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固定手柄67。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连结于后述的第四传递构件71d。
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为了进行使用了第二切离部55b的切离操作而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67进行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固定手柄67。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连结于后述的第五传递构件71e。
通过将操作者的手指分别置于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以及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并使其全部同时进行动作,从而能够通过一次的手的握拳操作使第一接合部54a、第二接合部54b、第一切离部55a以及第二切离部55b进行动作。
若操作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以及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全部,则如图10所示,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的每一者分别进行基于生物体组织T的缝合的接合和生物体组织T的切离。
另外,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以及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也能够根据需要任意进行选择并单独或组合进行操作。
例如,在进行针对生物体组织的接合但是不需要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切离的手法中,通过操作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不操作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和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从而如图11所示,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的每一者仅进行生物体组织T的接合。
另外,作为另一例,例如,在需要进行使用了第一接合部54a和第二接合部54b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以及使用了第一切离部55a的第一接合区域A1内的生物体组织的切离的手法中,通过操作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以及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不操作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从而如图12所示,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的每一者进行生物体组织T的接合,进一步在第一接合区域A1内进行组织的切离。
图1所示的固定部70为了利用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以第一钳构件10位于接近第二钳构件50的位置的闭合状态将第一钳构件10固定而配置于主体部66。固定部70根据操作者的操作,在第一钳构件10能够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相对移动的状态和第一钳构件10无法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相对移动地固定的状态之间切换。
传递构件71(第一传递构件71a、第二传递构件71b、第三传递构件71c、第四传递构件71d、第五传递构件71e)是用于将针对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和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的操作从操作部63传递至筒身2的构件。
第一传递构件71a是连结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与第一连接构件5a的棒状构件。
第二传递构件71b是连结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与第二连接构件5b的棒状构件。
第三传递构件71c是连结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与第三连接构件5c的棒状构件。
第四传递构件71d是连结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与第四连接构件5d的棒状构件。
第五传递构件71e是连结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与第五连接构件5e的棒状构件。
与经由传递构件71从可动手柄69向筒身2侧传递的力的方向、大小相对应,作为传递构件71的结构,适当地选择公知的结构较好。作为传递构件71的构成要素,例如可列举杆、线、连杆等。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作用。图13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对生物体组织确定了接合区域和切离线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接合的一例的缝合的一过程的说明图。
手术用器具1以如图3和图4所示缝合钉27收纳于收纳部18、如图2所示第一凸轮33和第一切离刀35位于基座部11的远位端附近、第二凸轮37和第二切离刀39位于基座部11的近位端附近的状态进行准备。
在使用手术用器具1时,手术用器具1被利用公知的手法例如穿过套管针引导至处置对象部位。
设于手术用器具1的插入部62的远位端部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在未图示的腹腔镜观察下、根据操作部63的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的操作如图9所示把持成为接合或切离的对象的生物体组织T。
通过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成为接合或切离的对象的生物体组织T,从而针对接合或切离对象的生物体组织T,如图13所示限定安装缝合钉27的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在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之间保留生物体组织的保留区域A3以及切离线L(第一切离线L1、第二切离线L2)。
第一切离线L1与第二切离线L2位于同一直线上,位于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相互分开的位置。另外,第一切离线L1位于第一缝合区域A1的内侧,第一切离线L1被缝合钉27包围。另外,第二切离线L2位于第二缝合区域A2的内侧,第二切离线L2被缝合钉27包围。因此,在第一切离线L1与第二切离线L2均能够以不引起体液等的泄漏的方式利用缝合钉27进行接合。
手术用器具1的使用者通过操作图1所示的操作部63的固定部70并将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固定于操作部63的主体部66,从而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组织的状态下将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的位置固定。通过将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的位置固定,从而上述第一缝合区域A1、第二缝合区域A2、保留区域A3、第一切离线L1以及第二切离线L2以图13所示的状态确定。
使用者在使用固定部70将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固定于主体部66之后,进行针对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的操作。
例如,通过针对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的操作,第一凸轮33借助第二传递构件71b和第二连接构件5b从远位端侧向近位端侧移动。向近位端侧移动的第一凸轮33(参照图3)利用倾斜面34顶起驱动器26。由于驱动器26被倾斜面34顶起,因此驱动器26以缝合钉27的刺入端向组织刺入的方式从收纳部18中压出缝合钉27。另外,在第一槽部22a的远位端部分,通过以包围第一槽部22a的远位端的方式发射多个缝合钉27,从而预防在第一槽部22a内切离组织时的体液等的泄漏。
当各个缝合钉27被从收纳部18中压出时,各个缝合钉27的腿部28、29如图14所示与成形袋52相抵接。成形袋52使缝合钉27的腿部28、29向缝合组织的预定的形状变形。
伴随着第一凸轮33的移动,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朝向近位侧直至第一槽部22a的近位端部分从收纳部18依次发射缝合钉27。另外,在第一槽部22a的近位端部分,通过以包围第一槽部22a的近位端的方式发射多个缝合钉27,从而预防沿着第一槽部22a切离组织时的体液等的泄漏。
这样,第一接合部54a利用缝合钉27对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进行缝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有缝合钉27的生物体组织通过使用缝合钉27被缝合,从而以能够相互粘连的状态不可逆地进行接合。另外,在安装了缝合钉27之后,在生物体组织彼此粘连之前,从该生物体组织上卸下缝合钉27并不是不可能的。
接着,例如,通过针对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的操作,借助第三传递构件71c和第三连接构件5c,第二凸轮37从近位端侧向远位端侧移动。第二凸轮37与第一凸轮33相同地利用第二凸轮37的倾斜面38借助驱动器26从收纳部18中压出缝合钉27。利用第二凸轮37从近位端侧朝向远位端侧直至第二槽部22b的远位端部分依次发射配置于第二缝合区域A2的缝合钉27。在第二缝合区域A2中,也与第一缝合区域A1相同地通过以分别包围第二槽部22b的近位端与远位端的方式发射多个缝合钉27,从而预防在第二槽部22b内切离组织时的体液等的泄漏。
这样,第二接合部54b利用缝合钉27对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进行缝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有缝合钉27的生物体组织通过使用缝合钉27被缝合,从而以能够相互粘连的状态不可逆地相接合。
接着,例如,通过针对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的操作,借助第四传递构件71d和第四连接构件5d,第一切离刀35从远位端侧向近位端侧移动。第一切离刀35在图13所示的第一缝合区域A1内沿着由第一槽部22a限定的第一切离线L1将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着的生物体组织T切离。
接着,例如,通过针对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的操作,借助第五传递构件71e和第五连接构件5e,第二切离刀39从近位端侧向远位端侧移动。第二切离刀39在图13所示的第二缝合区域A2内沿着由第二槽部22b限定的第二切离线L2将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着的生物体组织T切离。
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的缝合、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的缝合、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内的第一切离线L1的切离以及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内的第二切离线L2的切离能够任意选择或者组合来进行。
例如,若进行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的缝合与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的缝合,则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分开的两个地方被缝合(参照图11)。
另外,若进行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内的第一切离线L1的切离与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内的第二切离线L2的切离,则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分开的两个地方在同一直线上被切离。
另外,若进行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的缝合、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的缝合以及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内的第一切离线L1的切离,则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分开的两个地方被缝合,在第一缝合区域A1内形成被缝合钉27包围的通孔(参照图10)。
如果进行针对被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着的生物体组织的接合或切离,则操作图1所示的固定部70而将第一钳构件10设为能够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移动的状态,通过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打开第一钳构件10,从而从手术用器具1上卸下进行了接合或切离的生物体组织。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着相互分开的组织的状态下,能够对与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相互分开的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对应的分开的部位进行接合或切离。而且,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的接合或者切离能够仅通过从操作部63上的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中选择期望的手柄并操作来进行。另外,对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全部或者任意选择的多个同时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中是较容易的,因此能够任意组合并容易地进行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的接合和切离以及针对第二缝合区域A2的接合和切离。
接着,公开使用了图1~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几个具体手法的例子。
(手法1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
关于使用手术用器具1对在生物体组织中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分开的两个地方进行接合的情况,公开具体手法的一例。图15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步骤的流程图。图16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手术用器具向消化管靠近的靠近状态的说明图。图17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消化管的把持及接合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接合了的消化管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接合了的消化管的立体图。
首先,进行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人在腹壁上施加小的切口并安装套管针,借助该套管针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引导到腹腔内。
利用手术用器具1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位于胃食道接合部或食道附近的消化管的一部分(参照图16和图17)。此时,手术用器具1的操作者适当地进行位置的调整,以使得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朝向与消化管T1的中心线大致正交的方向,而且保留区域A3在消化管T1的径向上位于大致中间部分。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适当地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下,以消化管T1包含于第一接合区域A1与第二接合区域A2两者的状态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消化管T1(把持工序、步骤S101、参照图15)。
在成为如此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适当地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之后,操作图1所示的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不操作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和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同时接合(缝合)工序、步骤S102、参照图15)。在步骤S102中,根据针对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的操作,在第一接合部54a和第二接合部54b,从收纳部18发射缝合钉27。从收纳部18发射的缝合钉27的一部分在消化管T1重叠的状态下对夹在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消化管T1进行缝合(参照图17和图18)。
当步骤S102结束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夹在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消化管T1成为保留区域A3以未缝合状态剩下且其他部分被缝合的状态。
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针对消化管T1,利用由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保留区域A3的长度尺寸限定的部分来继续发挥作为消化管T1的管腔的功能,其他部分被接合。其结果,消化管T1形成为比缝合前的直径缩小的状态。
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在缝合后作为管腔发挥作用的部分的大小由第一钳构件10的保留区域A3的尺寸唯一确定,因此不必从消化管T1的外部的多个方向进行多次缝合来调整消化管T1的直径,贲门的形成较容易。
而且,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通过一次缝合操作,就能够针对在中间夹着消化管T1的中心线而分开的两个部位进行缝合。因此,能够使用手术用器具1从最易于靠近消化管T1的方向来进行针对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缝合。
而且,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持并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下,能够直接对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进行缝合,因此与把持柔软的消化管T1组织进行多次缝合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精度较高的缝合。
另外,除了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以外,上述手法也能够应用于针对生物体组织的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在将管腔组织以管腔状态保留于各个部位之间的状态下对其两端进行接合或切离的手法。例如,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能够进行不损伤血管、尿管地对其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接合或切离的手法。
(手法2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
关于针对实施Roux-en Y胃分流术的患者、在胃中形成胃袋的过程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在胃中形成为了在再造后能够使内窥镜通过至十二指肠而使用的侧路的情况,示出具体的一个例子。
图20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的步骤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袋底部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22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23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24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形成后的胃的示意图。图25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形成后进一步对胃进行接合及切离的过程的示意图。图26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进行了胃袋与残胃之间的接合和切离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7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切离后的消化管再造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8是表示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切离及消化管再造之后向消化管内导入内窥镜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9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经由形成于胃的侧路从胃袋到十二指肠导入内窥镜的一例的示意图。
首先,在腹壁上施加小的切口并安装套管针,借助该套管针,将各个医疗器具导入腹腔内。
如图21所示,在胃S1中形成胃袋S2的过程中,借助套管针,将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首先向腹腔内引导并使用该直线缝合器130。然后,如图21和图22所示,与以往的方法相同地使用直线缝合器130制成胃袋S2的底部(第一接合切离工序、步骤S111、参照图20)。
在步骤S111之后,从步骤S111中的切离线L0(参照图22)的远位端朝向与步骤S111中的切离线大致正交的方向(是与胃袋S2的底部大致正交的方向)引导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使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位于步骤S111中的切离线L0的远位端附近,在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是与手术用器具1的切离线L平行的直线。)朝向与胃袋S2的底部大致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胃S(把持工序、步骤S112、参照图20)。在步骤S112中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如图23所示把持着胃S1的状态下,以胃S1的内壁彼此接触的状态将胃壁夹在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把持面51之间。
在步骤S112之后,以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产生未缝合的保留区域A3的方式,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附近的一部分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附近的一部分接合胃壁(接合工序、步骤S113、参照图20)。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手法中,缝合钉27通过在手术用器具1的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两者中从收纳部18进行发射,从而具有利用配置在手术用器具1的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之间的保留区域A3的形状限定的预定的未缝合部分,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两者利用具有缝合钉27的缝合相接合。如图24所示,利用保留区域A3的形状限定的预定的未缝合部分利用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形成为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管腔状。该管腔状的部分为了使胃液、食物不向胃外泄漏而利用缝合钉27相接合并作为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发挥作用。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能够为了针对被实施了Roux-en Y胃分流术的患者在再造后将内窥镜90通过至十二指肠而进行使用。
在步骤S113之后,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胃壁的状态下,将接合的生物体组织切离(切离工序、步骤S114、参照图20)。在步骤S114中,针对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中的、至少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附近即第一缝合区域A1,进行向着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的切离(参照图24)。胃S1的第一缝合区域A1相对于在步骤S111中利用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切离的切离线L0位于在中间夹着利用保留区域A3形成为未接合状态的侧路B2的相反侧。另外,胃S1的第一接合区域A1因第一钳构件10的尺寸而有时未满足为了完成胃袋S2所应该接合的区域,在该情况下,需要从第一接合区域A1进一步朝向远位侧接合胃壁。在步骤S113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第一切离部55a,在第一接合区域A1内,沿着由第一槽部22a限定的第一切离线L1,如图24所示形成能够插入直线缝合器130的钳构件的程度的切口。另外,在为了完成胃袋S2所应该接合的区域通过上述步骤S112全部被缝合的情况下,不必进行本步骤S113。
在步骤S114之后,使用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如图25和图26所示,从沿着第一切离线L1的切口进一步接合胃壁并进行切离(追加接合工序、步骤S115、参照图20)。另外,在步骤S115中,切离胃壁的操作并不是必须的。在步骤S115中不切离胃壁时,侧路B2附近的强度较高。是否需要对胃壁切离,兼顾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的尺寸与应该接合的长度来确定较好。
在步骤S115之后,如图27所示利用公知的方法切离空肠J1,使空肠J1的切离位置的肛门侧部分与胃袋S2相吻合,使空肠J1的切离位置的口侧部分与比空肠J1的切离位置进一步靠肛门侧的壁相吻合(消化管再造工序、步骤S116、参照图20)。通过步骤S116,如图27所示,从胃袋S2形成与空肠J1相连的旁路B1。
通过上述步骤S111~S116中的各个工序,利用与公知的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袋S2的形成步骤大致相同的步骤,能够形成无泄漏地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
在本实施方式的胃分流术中,与公知的Roux-en-Y胃分流术后的内窥镜的操作相同地,如图28所示经由空肠J1逆行性地向十二指肠引导内窥镜90,从而能够进行胆固醇结石的去除等、以十二指肠乳头部附近为对象的治疗、检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能够经由侧路B2将内窥镜90向十二指肠进行引导。
若能够经由侧路B2将内窥镜90向十二指肠进行引导,则与经由空肠J1逆行性地向十二指肠内引导内窥镜90的情况相比,路径较短,为了以十二指肠乳头部附近为对象的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经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而能够容易地将内窥镜90引导至十二指肠乳头部附近。
另外,一般的消化管用内窥镜有时没有在公知的Roux-en-Y胃分流术后沿着从口经由空肠J1逆行性地至十二指肠的路径到达十二指肠乳头部所需的足够长的插入部。在这种内窥镜中,进行一边重叠空肠J1以缩短路径一边使插入部的远位端到达十二指肠的操作,手法较复杂。在本实施方式的胃分流术中,通过在形成胃袋S2时预先形成上述侧路B2,从而从口到十二指肠的最短路径成为与手术前相比基本上没有改变的长度。其结果,并不限于胆固醇结石的去除,在以十二指肠乳头部附近为处置对象进行使用了内窥镜90的手法时,与经由空肠J1的以往的手法相比较,起到能够使内窥镜90容易地到达处置对象这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胃分流术之后,能够实施使用了普通的侧视内窥镜的ERCP,与在Roux-en-Y再造法后的ERCP中使用的直视内窥镜相比,处置性也提高。
(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另外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
如图3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位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的保留区域A3中,设有相对于第一把持面17凹陷的形状的凹坑部40。
凹坑部40为了在利用第一把持面17和第二把持面51把持生物体组织并发射缝合钉27的工序中不挤压生物体组织而根据成为接合及切离的对象的组织的尺寸来进行设定。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针对上述手法1中的消化管T1、上述手法2中的侧路B2的创伤较少。
另外,如图31所示,也可以是,在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未设有凹坑部40,在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上设有凹坑部40b。第二钳构件50的凹坑部40b与上述第一钳构件10的凹坑部40相同地为了在利用第一把持面17和第二把持面51把持生物体组织并发射缝合钉27的工序中不挤压生物体组织而根据成为接合及切离的对象的组织的尺寸来进行设定。
另外,如图32所示,也可以是,上述第一钳构件10具有凹坑部40,而且第二钳构件50具有凹坑部40b。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图34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图35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后视图。图3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37是图36所示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俯视图。
图3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在以下所示的方面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术用器具的结构不同。
首先,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接合部54a而具有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热能并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第一接合部54aA。
而且,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接合部54b而具有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热能并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第二接合部54bA。
而且,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切离部55a而具有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热能并切离生物体组织的第一切离部55aA。
而且,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切离部55b而具有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热能并接合生物体组织的第二切离部55b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部54aA、第二接合部54bA、第一切离部55aA以及第二切离部55bA全部通过使用电力发出热能来对生物体组织发挥作用。在使热能作用于生物体组织时,在赋予了张力的状况下,通过使温度上升至200度左右,而能够切离生物体组织,在未赋予张力的情况下,通过使温度上升至300度左右并进行加热,从而切离生物体组织。另外,若以小于250度的预定温度使生物体组织热改性,则能够接合组织。
第一接合部54aA和第二接合部54bA是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状态下以能够粘连的方式接合该多个组织彼此的热接合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合部54aA具有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缝合区域A1相对应地设定于与第一缝合区域A1相同的区域的第一接合区域A11进行限定的第一面状加热器80和用于测量第一面状加热器80的加热温度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接合部54bA具有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缝合区域A2相对应地设定于与第二缝合区域A2相同的区域的第二接合区域A22进行限定的第二面状加热器81和用于测量第二面状加热器81的加热温度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切离部55aA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槽部22a相对应地沿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并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的第一线状加热器82和用于测量第一线状加热器82的加热温度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切离部55bA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槽部22b相对应地沿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并配置于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的第二线状加热器83和用于测量第二线状加热器83的加热温度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构件5和传递构件71中的、第一连接构件5a和第一传递构件71a(参照图1)设于手术用器具1A。而且,如图33和图34所示,用于根据针对操作部63的操作向第一面状加热器80、第二面状加热器81、第一线状加热器82以及第二线状加热器83供给电力的电力线84(电力线84a、电力线84b、电力线84c以及电力线84d)从操作部63延伸至筒身2。电力线84是电连接后述的操作部63A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钳构件10的连接构件,是从操作部63A向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钳构件10传输电力的传输构件。
电力线84a和电力线84b与设于温度调节部85的接合用电流控制器86相连接。
电力线84c和电力线84d与设于温度调节部85的切离用电流控制器87相连接。
如图33和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钳构件50A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第二钳构件50在未设有成形袋52和退避槽53、且第二钳构件50A整体被绝缘体覆盖这一点上结构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筒身2与缝合器60能够拆装,电力线84a、电力线84b、电力线84c以及电力线84d在各自的中间部具有能够拆装的触点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还取代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部63而具有通过相对于第一接合部54aA、第二接合部54bA、第一切离部55aA以及第二切离部55bA切换电力的供给状态来进行第一接合部54aA、第二接合部54bA、第一切离部55aA以及第二切离部55bA的操作的操作部63A。
图33所示的操作部63A具有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8、切换针对第一面状加热器80、第二面状加热器81、第一线状加热器82以及第二线状加热器83的电力的接通与断开的开关部69A以及控制第一面状加热器80、第二面状加热器81、第一线状加热器82以及第二线状加热器83中的发热温度的温度调节部85。
开关部69A具有:第一接合开关69aA,其借助温度调节部85连接于第一接合部54aA的第一面状加热器80;第二接合开关69bA,其借助温度调节部85连接于第二接合部54bA的第二面状加热器81;第一切离开关69cA,其借助温度调节部85连接于第一切离部55aA的第一线状加热器82;以及第二切离开关69dA,其借助温度调节部85连接于第二切离部55bA的第二线状加热器83。
另外,如图36所示,操作部63A的开关部69A也可以取代包括第一接合开关69aA、第二接合开关69bA、第一切离开关69cA以及第二切离开关69dA而具有兼备上述第一接合开关69aA与第二接合开关69bA两者的功能的接合开关69e和兼备上述第一切离开关69cA与第二切离开关69dA两者的功能的切离开关69f。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接合部54aA与第二接合部54bA不是单独驱动的,因此电力线84a与电力线84b兼用一条线较好。同样地,在该情况下,如图37所示,由于第一切离部55aA与第二切离部55bA不是单独驱动的,因此电力线84c与电力线84d兼用一条线较好。
图33和图36所示的温度调节部85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部件(例如外部的电源装置)接收电力的供给,并根据针对开关部69A的操作来控制向第一面状加热器80、第二面状加热器81、第一线状加热器82以及第二线状加热器83供给的电力。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部85具有接合用电流控制器86、切离用电流控制器87以及用于从外部的电源装置等接收电力的供给的连接器部88。
接合用电流控制器86参照各个温度传感器并根据针对第一接合开关69aA、第二接合开关69bA的操作来对第一面状加热器80和第二面状加热器81进行控制以通过使生物体组织热改性而成为能够接合的温度。
切离用电流控制器87参照各个温度传感器并根据针对第一接合开关69aA、第二接合开关69bA的操作来对第一线状加热器82及第二线状加热器83进行控制以成为能够利用热能切开生物体组织的温度。另外,上述第一线状加热器82和第二线状加热器83作为一例也可以是镍铬合金线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是与连接于外部的电源装置等并粘贴于患者的体表的未图示的对电极板一起使用的单极型的器具。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也可以是在第二钳构件50A侧具有被动电极的双极型的器具。另外,通过利用热量、高频,从而在第一接合区域A11中与普通的把持类型的能量装置相同地能够进行仅使用顶端的组织切离和血管密封。因此,在手术中不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和能量装置这两者,仅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就能够进行组织的切离与血管密封、组织的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使用第一接合部54aA、第二接合部54bA、第一切离部55aA、第二切离部55bA来对在中间夹着保留区域A3而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进行接合或切离或者这两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进行生物体组织的接合和切离的加热器、电力线、开关以及温度调节的电路,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较,结构单纯且各个结构的配置的自由度也较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热能对组织进行接合,因此不会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中产生在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手术用器具1中产生的未缝合的发射完毕的缝合钉27的脱落。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筒身的剖视图。
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在位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的保留区域A3中设有相对于第一把持面17和第二把持面51凹陷的形状的凹坑部40B。
本实施方式的凹坑部40B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说明的凹坑部40不同,凹坑部40B为了能够包围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不同的医疗器具而设于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
凹坑部40B具有形成于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部分的第一凹坑部40Ba和形成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部分的第二凹坑部40B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坑部40Ba和第二凹坑部40Bb为了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处于闭合的状态时具有圆柱面状的内表面而分别具有大致半圆柱形状的内表面。第一凹坑部40Ba和第二凹坑部40Bb的尺寸考虑到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组合使用的医疗器具的尺寸和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的手法而最优化。
接着,公开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的几个具体手法的例子。
(手法3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
关于使用手术用器具1B对在生物体组织中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分开的两个地方进行接合的情况,公开具体手法的一例。图39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步骤的流程图。图40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手术用器具向消化管靠近的靠近状态的说明图。图4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的消化管的把持及接合状态的说明图。
首先,进行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人在腹壁上施加小的切口并安装套管针,借助该套管针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引导到腹腔内。而且,进行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的人将形成贲门时的限定内径的探针91如图40所示从口经由消化管T1插入至胃(探针插入工序、步骤S121、参照图39)。
在该手法的例子中,手术用器具1B的凹坑部40B的尺寸形成为仿照具有探针91的外径加上消化管组织的厚度的程度的外径的圆柱那样的尺寸。
接着,利用手术用器具1B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如图41所示一起把持成为胃食道接合部或食道附近的消化管T1的一部分和探针91(把持工序、步骤S122、参照图3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胃食道接合部或食道附近的消化管T1中插入有探针91。因此,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一起把持消化管T1和探针91。探针91以将消化管T1维持为筒状的方式从消化管T1的内部支承消化管T1。此时,消化管T1的内径不会成为探针91的外径以下。另外,当在探针91位于消化管T1内的状态下欲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该部位时,为了适当地闭合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探针91必须进入凹坑部40B内。若在探针91进入凹坑部40B内的状态下闭合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则消化管T1变形为具有利用探针91的外径限定的内径,通过该变形而剩余的消化管组织位于手术用器具1B的第一缝合区域A1或第二缝合区域A2或者这两者中。
另外,探针91在消化管T1内成为向大致沿着消化管T1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的棒状。因此,若将探针91放入凹坑部40B并闭合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则第一钳构件10的长度中心轴线通过被探针91引导而朝向与消化管T1的中心线大致正交的方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坑部40B对手术用器具1B中的保留区域A3进行限定,因此若将探针91放入凹坑部40B并闭合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则保留区域A3在消化管T1的径向上位于大致中间部分。
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适当地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下,在消化管T1包含于第一接合区域A1与第二接合区域A2两者的状态下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消化管T1。
在成为如此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适当地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之后,操作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不操作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和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同时缝合工序、步骤S123、参照图39)。在步骤S123中,根据针对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和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的操作,在第一接合部54a和第二接合部54b,从收纳部18发射缝合钉27。从收纳部18发射的缝合钉27的一部分在消化管T1重叠的状态下对消化管T1进行缝合。
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B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针对消化管T1,在利用由第一钳构件10的凹坑部40B限定的保留区域A3的内径限定的部分继续发挥作为消化管T1的管腔的功能,其他部分被接合。其结果,消化管T1形成为比缝合前的直径缩小的状态。
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B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在缝合后作为管腔发挥作用的部分的大小由成为第一钳构件10的保留区域A3的凹坑部40B的尺寸唯一确定,因此不必从消化管T1的外部的多个方向进行多次缝合来调整消化管T1的直径,贲门的形成较容易。
而且,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B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由于在接合后作为管腔留下的区域成为具有与探针91的外径对应的内径的筒状,因此如果适当地选择探针91的外径,则不必在接合时考虑接合后的消化管T1的内径的调整,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贲门的形成。
而且,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B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通过一次缝合操作,就能够针对在中间夹着消化管T1的中心线而分开的两个部位进行缝合。因此,能够使用手术用器具1B从最易于靠近消化管T1的方向来进行针对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缝合。
而且,在使用了手术用器具1的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中,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夹持并把持着消化管T1的状态下,能够直接对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进行缝合,因此与把持柔软的消化管组织进行多次缝合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精度较高的缝合。
另外,除了腹腔镜下贲门形成术以外,上述手法也能够应用于针对生物体组织的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在将管腔组织以管腔状态保留于各个部位之间的状态下对其两端进行接合或切离的手法。例如,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能够进行不损伤血管、尿管地对其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接合或切离的手法。
(手法4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
关于针对实施Roux-en Y胃分流术的患者、在胃S1中形成胃袋S2的过程中使用手术用器具1B在胃S1中形成为了在再造后能够使内窥镜90通过至十二指肠而使用的侧路B2的情况,示出具体的一个例子。
图42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的步骤的流程图。图43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一起为了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而使用的输送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4是表示利用输送装置留置在胃内的连通阀的立体图。图45是表示连通阀的主视图。图46是连通阀的轴向剖视图。图47是表示安装于输送装置的连通阀留置器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8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输送装置的导入状态的示意图。图49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侧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50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为了形成侧路的、向胃壁靠近的靠近状态的示意图。图5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为了形成侧路的、胃壁的把持以及胃壁的接合和切离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2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连通阀向侧路留置的留置状态的示意图。图53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腹腔镜下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连通阀向侧路留置的留置状态的示意图。
首先,在腹壁上施加小的切口并安装套管针,借助该套管针,将各个医疗器具导入腹腔内。
在胃S1中形成胃袋S2的过程中,借助套管针,将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首先向腹腔内引导并使用该直线缝合器130。
接着,与以往的方法相同地使用直线缝合器130制成(参照图21、参照图22)胃袋S2的底部(第一接合切离工序、步骤S131、参照图42)。
步骤S131之后,在形成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侧路B2之前,从口向胃S1内插入用于将连通阀113向胃S1内输送的输送装置100,该连通阀113用于使胃袋S2与残胃S3连通(连通阀导入工序、步骤S132、参照图42)。
如图4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输送装置100具有:插入体101,其能够向体内插入;能动弯曲部102,为了改变插入体101的远位端的朝向而配置在从插入体101的远位端向近位侧离开了预定长度的位置;球囊103,其能够伸缩,在比能动弯曲部102靠远位侧的位置配置于插入体101的外周面;输送用通道104和观察部件用通道105,其配置于插入体101的内部;连通阀留置器具110,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在输送用通道104内;以及摄像装置120,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在观察部件用通道105内。
利用输送装置100向胃S1内输送的连通阀113是如图52所示能够安装于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的阀。如图44~图47所示,连通阀113以在连通阀留置器具110的护套111内重叠的状态进行配置,由在被推杆112推压而从护套111的远位端向外部伸出时恢复为预定的留置时形状的弹性构件形成。
如图46所示,连通阀113形成为大致筒状。位于连通阀113的两端的各个开口具有比连通阀113的中间部的外径大的第一凸缘部114和第二凸缘部115。第一凸缘部114和第二凸缘部115在恢复为预定的留置时形状时具有比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的外径大的外径。
如图45和图46所示,连通阀113通常限制物体从胃袋S2向残胃S3的移动,在内部具有进行开闭以使内窥镜90能够从胃袋S2向残胃S3插入的唇部116。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连通阀113,能够采用鸭嘴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第一凸缘部114成为胃袋S2侧、第二凸缘部115成为残胃S3侧的方式将连通阀113留置于侧路B2时,物体从胃袋S2向残胃S3的移动通常受到限制,在插入内窥镜时,唇部116被压开而能够供内窥镜通过。
在步骤S132中,如图48所示,以输送装置100与步骤S131中的切离线L0相邻的方式使输送装置100弯曲并配置在胃S1内。
在步骤S132之后,如图48和图49所示,从步骤S131中的切离线L0的远位端朝向与步骤S111中的切离线L0大致正交的方向引导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使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位于步骤S131中的切离线L0的远位端附近,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胃S1(把持工序、步骤S133、参照图42)。在步骤S133中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胃S1的状态下,如图50和图51所示,以胃S1的内壁彼此接触的状态将胃壁夹在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把持面51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以凹坑部40B包围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的顶端附近的外周的方式与输送装置100一起夹持胃壁。
在步骤S133之后,如图51和图52所示,以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产生未缝合的保留区域A3的方式,在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附近的一部分与第一钳构件10的远位端附近的一部分接合胃壁(接合工序、步骤S134、参照图42)。在步骤S134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的手法中,在手术用器具1B的第一缝合区域A1与第二缝合区域A2两者从收纳部18发射缝合钉27,在凹坑部40B中不进行缝合钉27的缝合。凹坑部40B与第一缝合区域A1之间的交界被缝合钉27缝合而没有泄漏。凹坑部40B与第二缝合区域A2之间的交界被缝合钉27缝合而没有泄漏。
利用凹坑部40B的形状限定的预定的未缝合部分利用第一缝合区域A1和第二缝合区域A2形成为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管腔状。该管腔状的部分为了使胃液、食物不向胃外泄漏而利用缝合钉27相接合并作为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的侧路B2的内径因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的外周面而与连通阀113的中间部的外径大致相等,成为第一凸缘部114和第二凸缘部115卡定于侧路B2的两端开口的周边组织的程度的大小。
在步骤S134之后,在利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胃壁的状态下,将已接合的生物体组织切离(切离工序、步骤S135、参照图42)。在步骤S135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24和图25),在第一接合区域A1内沿着由第一槽部22a限定的第一切离线L1形成能够插入直线缝合器130的钳构件的程度的切口。另外,在为了完成胃袋S2所应该接合的区域通过上述步骤S112全部被缝合的情况下,不必进行本步骤S134。
在步骤S135之后,使用公知的直线缝合器130,从沿着第一切离线L1的切口进一步接合胃壁并进行切离(追加接合工序、步骤S136、参照图42)。在步骤S136中,切离胃壁的操作并不是必须的。在步骤S136中不切离胃壁时,侧路B2附近的强度较高。
在步骤S136之后,将连通阀113留置于侧路B2(阀留置工序、步骤S137、参照图42)。在步骤S137中,使用推杆112从输送装置100的连通阀留置器具110的护套111将连通阀113向胃S1内推出,首先使连通阀113的一部分卡定于残胃S3侧,之后,使连通阀113的一部分卡定于胃袋S2侧,之后,将输送装置100向体外拔出(参照图52和图53)。
另外,步骤S137中的连通阀113的留置也可以在自上述步骤S136中的第一切离线L1追加的接合及切离之前来进行。
在步骤S137之后,利用公知的方法切离空肠J1,使空肠J1的切离位置的肛门侧部分与胃袋S2相吻合,使空肠J1的切离位置的口侧部分与比空肠J1的切离位置进一步靠肛门侧的壁相吻合(消化管再造工序、步骤S138、参照图42和图27)。
通过上述步骤S131~S138中的各个工序,利用与公知的Roux-en Y胃分流术中的胃袋S2的形成步骤大致相同的步骤,能够形成无泄漏地连结胃袋S2与残胃S3的侧路B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对侧路B2的形状进行限定,因此通过与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的外径相对应地使用能够分别卡定于残胃S3侧和胃袋S2侧的连通阀113,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从胃袋S2向残胃S3的泄漏较少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对侧路B2的形状进行限定,因此侧路B2的形状成为仿照输送装置100的插入体101的外周面的形状的筒状,因此能够容易且漂亮地形成侧路B2。
通过在形成胃袋S2时预先形成上述侧路B2,从而并不限于胆固醇结石的去除,也起到在以残胃S3、十二指肠为对象进行使用了内窥镜90的手法时能够使内窥镜90容易地经由连通阀113到达这些对象的效果。另外,由于连通阀113能够限制食物从胃袋S2向残胃S3的移动,因此能够预防食物从胃袋S2向残胃S3移动而被吸收。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例如,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说明的缝合切离同时操作部相同地根据一个操作进行接合与切离的操作部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术用器具。例如,通过将用于使第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第一切离部以及第二切离部进行动作的线彼此连结并使其连动,从而能够设为用于通过一个操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与切离的缝合切离同时操作部。
另外,即使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a、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c以及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d相互连结,也能够成为用于通过一个操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与切离的缝合切离同时操作部。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来进行构成。
例如,若将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相组合,则成为在一对把持部(例如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的远位端部附近应用使用了热能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接合部54aA和第一切离部55aA、在一对把持部的近位端部附近应用使用了缝合钉和切离刀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接合部和第二切离部的手术用器具。这样,针对一对把持部的远位端部附近与近位端部附近,能够适当地选择应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接合部54a、第二接合部54b、第一切离部55a、第二切离部55b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接合部54aA、第二接合部54bA、第一切离部55aA、第二切离部55bA。
另外,针对上述具体结构的设计变更等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其他各个技术方案。
(附记1)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接合生物体组织的接合方法,其中,该接合方法包括:
把持工序,使用能够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的一对钳构件把持接合对象组织;以及
同时接合工序,在所述把持工序之后,在所述一对钳构件的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远位端侧的第一接合区域与近位端侧的第二接合区域把持着所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接合区域与所述第二接合区域之间留下未接合的保留区域而一起接合所述第一接合区域与所述第二接合区域。
另外,上述附记1所记载的同时接合工序既可以是使用了缝合钉、缝合线的缝合,也可以是通过利用热能使生物体组织热改性而实现的接合。
(附记2)
在上述附记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在所述把持工序中,将相互分开的两个组织夹在所述一对钳构件之间,
在所述同时接合工序中,在所述第一接合区域与所述第二接合区域两者中以所述两个组织成为一体的方式接合所述两个组织并在所述保留区域形成管腔形状的侧路。
(附记3)
在上述附记2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在所述把持工序中,在所述两个组织之间配置预定的医疗器具并利用所述一对钳构件与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把持所述两个组织,
在所述同时接合工序中,在所述医疗器具配置于所述保留区域的状态下,以成为包围所述医疗器具的管腔形状的方式形成所述侧路。
(附记4)
在上述附记3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所述医疗器具是用于在所述侧路中留置管或阀的输送装置。
(附记5)
在上述附记2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在所述同时接合工序中,在开始所述第一接合区域中的接合之后且在所述一对钳构件打开之前,通过在所述第一接合区域内切离所述生物体组织,从而在所述第一接合区域内形成能够供医疗器具插入的切口。
(附记6)
在上述附记5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所述医疗器具是将所述生物体组织接合为预定的线状的接合器具或将所述生物体组织接合为预定的线状并沿该线状切离的接合切离器具。
(附记7)
在上述附记5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接合方法中,
在所述同时接合工序中,在开始所述第二接合区域中的接合之后且在所述一对钳构件打开之前,在所述第二接合区域内切离所述生物体组织。
(附记8)
本发明的其他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胃分流术,其中,形成使形成于胃的胃袋与自所述胃袋分离的残胃连通的侧路。
(附记9)
在上述附记8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胃分流术中,
通过在用于形成所述胃袋的切离线上留下未接合且未切离的保留区域而形成所述侧路。
(附记10)
在上述附记9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胃分流术中,
在将在中间夹着在所述切离线上成为所述保留区域的预定的部位并相邻的胃壁以胃的内表面彼此接触的方式压扁的状态下把持这两者,用一个动作同时或者通过一个操作连续地接合在中间夹着成为所述保留区域的预定的部位并相邻的两个地方。
(附记11)
在上述附记8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胃分流术中,
在所述侧路中留置能够限制物体从所述胃袋向所述残胃进入的能够开闭的阀。
(附记12)
在上述附记1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胃分流术中,
在形成所述胃袋之前,将用于从口向胃输送所述阀的输送装置以安装有所述阀的状态向所述胃内插入,
以与用于形成所述胃袋的切离线交叉的方式将所述输送装置配置在胃内并在所述残胃侧配置所述阀的一部分,
沿着所述切离线接合及切离所述胃并将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切离线之间的交叉部分设为未接合且未切离并作为仿照所述输送装置的外形的形状的管腔而形成所述侧路,
通过经由所述侧路使所述输送装置向所述胃袋侧移动并且使所述阀自所述输送装置分离,从而以在所述胃袋与所述残胃两者上开口的方式将所述阀留置于所述侧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用于切离生物体并且沿着其切离线缝合生物体的医疗器具中进行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手术用器具;2筒身;3轴部;4筒部;5连接构件;5a第一连接构件;5b第二连接构件;5c第三连接构件;5d第四连接构件;5e第五连接构件;8开闭连杆部;10第一钳构件;11基座部;12凹部;13连通路径;15缝合钉支承件;16支承件体部;17第一把持面;18收纳部;19缝合钉列;19a第一缝合钉列;19b第二缝合钉列;19c第一缝合钉列;19d第二缝合钉列;22槽部;22a第一槽部;22b第二槽部;23第一壁面;24第二壁面;25底面;26驱动器;27缝合钉;28、29腿部;30连结部;31工作部;32第一工作部;33第一凸轮;34倾斜面;35第一切离刀;36第二工作部;37第二凸轮;38倾斜面;39第二切离刀;40、40B凹坑部;50第二钳构件;51第二把持面;52成形袋;53退避槽;53a第一退避槽;53b第二退避槽;54接合部;54a、54aA第一接合部;54b、54bA第二接合部;55a、55aA第一切离部;55b、55bA第二切离部;56组织保留部;60缝合器;61轴;62插入部;63、63A操作部;64筒;65手柄部;66主体部;67固定手柄;68开闭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接合切离操作用的可动手柄;69a第一接合操作手柄;69b第二接合操作手柄;69c第一切离操作手柄;69d第二切离操作手柄;69A开关部;69aA第一接合开关;69bA第二接合开关;69cA第一切离开关;69dA第二切离开关;70固定部;71传递构件;71a第一传递构件;71b第二传递构件;71c第三传递构件;71d第四传递构件;71e第五传递构件;80第一面状加热器;81第二面状加热器;82第一线状加热器;83第二线状加热器;84电力线;84a电力线;84b电力线;84c电力线;84d电力线;85温度调节部;86接合用电流控制器;87切离用电流控制器;88连接器部;90内窥镜;91探针;100输送装置;101插入体;110连通阀留置器具;111护套;112推杆;113连通阀;114第一凸缘部;115第二凸缘部;116唇部;120摄像装置;130直线缝合器。

Claims (7)

1.一种手术用器具,其中,该手术用器具包括:
一对把持部,其具有远位端部和近位端部,并形成沿着连结所述远位端部与所述近位端部的长度中心轴线延伸的形状,该一对把持部具有以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方式相对的一对把持面;
第一接合部,其设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远位端部附近,且以不可逆的方式接合由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所述生物体组织;
第一切离部,其在利用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区域内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切离由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了的所述生物体组织;
第二接合部,其远离所述第一接合部并设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近位端部附近,且以不可逆的方式接合由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所述生物体组织;
第二切离部,其在利用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区域内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切离由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了的所述生物体组织;以及
组织保留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当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生物体组织时,该组织保留部在所述把持面具有成为相对于所述把持面凹陷的形状的凹坑部以使未接合区域保留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热接合机构,该热接合机构对所述生物体组织施加由电力产生的热能,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状态下以使所述多个组织彼此能够粘连的方式接合该多个组织彼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缝合机构,该缝合机构使缝合钉与所述生物体组织相结合,在相互分开的多个组织被所述一对把持部把持着的状态下以利用所述缝合钉使所述多个组织彼此能够粘连的方式连结该多个组织彼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切离部具有第一组织切离结构,该组织切离结构设定于在与所述凹坑部之间夹设有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的区域的位置,且在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较长,
所述第二切离部具有第二组织切离结构,该组织切离结构设定于在与所述凹坑部之间夹设有能够进行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接合的区域的位置,且在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上较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所述第一切离部的长度比沿着所述长度中心轴线方向测量时的所述第二切离部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该手术用器具还包括:
开闭操作部,其使所述一对把持部进行开闭动作;
接合操作部,其通过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单独进行动作而使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使所述生物体组织相接合;以及
切离操作部,其通过根据与针对所述接合操作部的操作不同的操作使所述第一切离部与所述第二切离部单独进行动作而使用所述第一切离部与所述第二切离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切离所述生物体组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器具,其中,
该手术用器具还包括:
开闭操作部,其使所述一对把持部进行开闭动作;以及
缝合切离同时操作部,其通过一个操作使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切离部以及所述第二切离部进行动作。
CN201580037738.8A 2014-10-31 2015-09-10 手术用器具 Active CN106535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2759 2014-10-31
JP2014-222759 2014-10-31
PCT/JP2015/075701 WO2016067768A1 (ja) 2014-10-31 2015-09-10 手術用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5784A CN106535784A (zh) 2017-03-22
CN106535784B true CN106535784B (zh) 2019-03-08

Family

ID=5585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7738.8A Active CN106535784B (zh) 2014-10-31 2015-09-10 手术用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3815B2 (zh)
EP (1) EP3213692A4 (zh)
JP (1) JP6023921B2 (zh)
CN (1) CN106535784B (zh)
WO (1) WO20160677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30587A1 (en) * 2019-03-01 2022-01-05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fastening tissue
US11925347B2 (en) 2019-12-13 2024-03-12 Dinesh Vyas Stapl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
US20220008068A1 (en) * 2019-12-13 2022-01-13 Dinesh Vyas Stapl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
US20230056943A1 (en) * 2019-12-13 2023-02-23 Dinesh Vyas Stapl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
WO2021159483A1 (en) 2020-02-14 2021-08-19 Covidien Lp Cartridge holder for surgical staples and having ridges in peripheral walls for gripping tissue
CA3170349A1 (en) 2020-03-03 2021-09-10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fastening tissue
US20220031312A1 (en) * 2020-08-03 2022-02-03 Covidien Lp Surgical stapling device with staple cartridge having dummy portion
US11864761B2 (en) 2021-09-14 2024-01-09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illumination mechanism
CN114767196B (zh) * 2022-06-17 2022-09-30 迈迪威(深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缝合切口的切割吻合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280A (zh) * 2006-01-31 2007-08-08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带有机械闭合系统的电动外科切割和紧固器械
CN200984211Y (zh) * 2006-10-30 2007-12-05 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装订仪装订机构
CN10201476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学校法人自治医科大学 经自然腔道内窥镜手术(notes)用外科手术系统及外科手术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5100A (en) 1989-12-05 1997-09-09 Yoon; Inbae Multifunctional instrument with interchangeable operating units for performing endoscopic procedures
JP3425417B2 (ja) 2000-09-04 2003-07-14 世晃 趙 胃の仕切り用クランプ
US7213736B2 (en) * 2003-07-09 2007-05-08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incorporating an electroactive polymer actuated firing bar track through an articulation joint
US8028883B2 (en) 2006-10-26 2011-10-0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Methods of using shape memory alloys for buttress attachment
US8348947B2 (en) * 2008-04-25 2013-01-0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system,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US8945163B2 (en) * 2009-04-01 2015-02-03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utting and fastening tissue
US8523042B2 (en) * 2009-10-21 2013-09-03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serving a tissue margin
US9173698B2 (en) * 2010-09-17 2015-11-03 Aesculap Ag Electrosurgical tissue sealing augmented with a seal-enhancing composition
US20120080344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Implantable fastener cartridge comprising a support retainer
US9370362B2 (en) * 2011-04-07 2016-06-21 Wake Forest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Surgical staplers with tissue protec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US9011434B2 (en) * 2012-01-31 2015-04-2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ulti-functional medical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280A (zh) * 2006-01-31 2007-08-08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带有机械闭合系统的电动外科切割和紧固器械
CN200984211Y (zh) * 2006-10-30 2007-12-05 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装订仪装订机构
CN10201476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学校法人自治医科大学 经自然腔道内窥镜手术(notes)用外科手术系统及外科手术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5784A (zh) 2017-03-22
JPWO2016067768A1 (ja) 2017-04-27
JP6023921B2 (ja) 2016-11-09
US20170112561A1 (en) 2017-04-27
US9693815B2 (en) 2017-07-04
WO2016067768A1 (ja) 2016-05-06
EP3213692A1 (en) 2017-09-06
EP3213692A4 (en) 2018-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5784B (zh) 手术用器具
AU2010341614B2 (en) Medica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uturing tissue
CA2490678C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ralumenal anastomosis
JP4563446B2 (ja) 胃の処置システム
JP4658557B2 (ja) 自己配置ファスナーのための単一内腔吻合用アプライヤー
US6988987B2 (en) Guide tube
JP4477382B2 (ja) 内視鏡的腹腔内処置システム
CN102802541A (zh) 在组织中形成管道的装置、方法和成套用具
JPH02501275A (ja) 食道空腸吻合を確立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ES2963392T3 (es) Gastroplastia de manguito endoluminal
Cao et al. A novel robotic suturing system for flexible endoscopic surgery
JP2010502326A (ja) 腔内吻合術および/または経内腔吻合術を実行するための外科器具
CN106232025A (zh) 线固定系统
Reddy et al. Use of a novel transluminal balloon accessotome in transmural drainage of pancreatic pseudocyst (with video)
WO2016080175A1 (ja) 人工腱索形成用補助具、生体測定具および補助具セット
RU24788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ложения скобочного шва
ES2947435A1 (es) Dispositivo endoscópico de sutura con hilo
JP2005000294A (ja) 縫合装置
US20090320861A1 (en) Methods For The Placement Of Sutures In Tissue
WO2017008820A2 (en) A 2-part system for endoluminal suturing: "a flexible needle holder and a flexible cond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