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1553B - 电路断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路断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1553B
CN106531553B CN201610802078.4A CN201610802078A CN106531553B CN 106531553 B CN106531553 B CN 106531553B CN 201610802078 A CN201610802078 A CN 201610802078A CN 106531553 B CN106531553 B CN 1065315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gregation section
arc
cleavable portion
cut end
cut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020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1553A (zh
Inventor
堀启介
中村祥宜
福山岳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31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1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1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15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H01H39/006Opening by severing a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07Measures or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attenuating colli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H01H2039/008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using the switch for a battery cutof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路断路装置,其切断电路上一对装置之间的传导。电路断路装置包括:导电体,其具有可切割部;灭弧室,具有一对固定刃;气体发生器;切割件,其具有一对可动刃;以及,变形机构。当由固定刃和可动刃于两个位置处切割该可切割部,可切割部形成从电路分离的分离段以及仍然与电路连接的第一保留部和第二保留部。分离段在相对端具有切割端。变形机构使分离段变形,从而,相对于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的部分,分离段的切割端定位在切割件的运动方向的先端侧。

Description

电路断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断路装置,其通过用切断两个装置之间延伸的导体,从而断开构成电路的该两个装置之间的传导。
背景技术
一些电路设置有电路断路装置,当电路中的装置或者当安装有该电路的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激励该电路断路装置断开装置之间的导通。作为电路断路装置的一种形式,日本专利公报公开了No.2012-138286,其披露了一种电路断路装置,包括导电体、灭弧室、气体发生器和切割件。
导电体包括伸长的板状可切割部,布置在装置之间构成电路。灭弧室具有固定刃,以及设置于可切割部在厚度方向的一侧上。相对于可切割部的厚度方向,气体发生器布置在可切割部的与灭弧室相反的一侧。切割件布置在可切割部和气体发生器之间,并包括可动刃。可动刃与固定刃共同作用以切割可切割部。
采用上文描述的电路断路装置的结构,当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而导体本体正在通电,切割件承受气体压力并向灭弧室运动。随着切割件运动,可切割部承受由固定刃和可动刃产生的剪切力,其切割该可切割部。由此切断该装置之间的导通。
当启动电路断路装置以及电流承载状态的导电体被切断,在导电体上形成一对切开端。由于该一对切开端之间的电势差导致可能产生电弧。电弧是这样的现象,其克服了两个切割端之间的空气绝缘,在该切割端之间电流流过。
当产生电弧,切割端彼此之间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完成了物理切断,但是电流导通并没有切断,以及导体会仍然处于电流承载状态。此外,电弧会熔化导体以及其包裹的塑料件。
在这方面,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12-138286的电路断路装置具有两个固定刃,其布置于灭弧室并且在可切割部的纵向上彼此分开。于可切割部的纵向上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上,切割件具有两个可动刃。由此,随着切割件运动,可切割部承受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刃和可动刃产生的剪切力。剪切力在两个位置切开该可切割部。当可切割部在两个位置处被切开,其通过切割动作在电路上形成分开的段,以及两个保留部保留与电路的连接。据此,装置之间的导通被切断。由于可切割部在两个位置被切开,电阻会增加。由此,产生以及保持电弧所需的电压会升高。籍此,不容易产生电弧。
然而,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12-138286的电路断路装置中,所形成的分开的段具有与切开动作发生前的相似的平面形状。因而,各分开段的切开端与相应的保留部的切开端之间的距离比较短。该公开装置的灭弧效果因此容易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两个位置处切断可切割部,改善电路断路装置内的灭弧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路断路装置,其构造为切断电路上一对装置之间的传导。电路断路装置包括:导电体;灭弧室;气体发生器;以及切割件。导电体布置于装置之间,包括伸长的板状可切割部。灭弧室其形成于可切割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上,并具有一对固定刃,气体发生器布置在可切割部的厚度方向上灭弧室的相对侧。切割件布置于可切割部和气体发生器之间,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切割件朝向灭弧室移动。切割件包括一对可动刃,其与固定刃共同作用以切割可切割部。当固定刃和可动刃在两个位置切割可切割部,可切割部形成分离段,其与电路分开,并由切割件推入灭弧室,以及还形成第一保留部和第二保留部,其保持与电路的连接,由此切断装置之间的导通。分离段在可切割部的相对端具有切割端。第一保留部和第二保留部各具有通过切割可切割部形成的切割端。第一保留部的切割端和对应的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产生的电弧,以及第二保留部的切割端和对应的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产生的电弧,在灭弧室得以减弱。电路断路装置进一步包括变形机构,其使分离段变形,从而,相对于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的部分,分离段的切割端定位在切割件的运动方向的先端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剖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路断路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2是电路示意图,其中采用了图1的电路断路装置。
图3是放大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图1中X区域。
图4是局部立体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装置连同可切割部的一部分。
图5是解释性的附图,示出俯视所见的切割件和可切割部。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示出通过对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的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路断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可切割部被切割之前的状态。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示出通过对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的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路断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可切割部被切割之前的状态。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示出通过对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的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图12是根据变化方式的限制部的局部剖视图,示出通过对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的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图13是根据变化方式的变形机构的局部剖视图,示出通过对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的分离段发生变形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至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路断路装置C。
图2示出电路11,其中并入有电路断路装置C。电路11包括蓄电池12和电气装置13作为其组成部件。在电路11中,电气装置13由蓄电池12供电运转。电气装置13构造为:由变流器14增加由蓄电池12的供电电压,以及输出升压供电;逆变器15,其将来自变流器14的DC电转化为AC电,以适合驱动电动机,并输出AC电;以及,电动机16,其由逆变器15输出的AC电驱动。
电路11安装在车辆10上。当车辆10承受由碰撞造成的冲击,电气装置13可能会非正常操作,或者发生从电路11漏电。因此,车辆10设置有电路断路装置C,其在发生碰撞时断开在电路11中的装置之间的导电,例如蓄电池12与电气装置13之间的导电。车辆10包括:碰撞传感器17,用于检测发生碰撞,以及输出检测结果作为输出信号;以及,电控单元18,其主要由微机构成,以及接收碰撞传感器17的输出信号。当基于碰撞传感器17输出的信号检测到车辆10的碰撞,电控单元18启动电路断路装置C。启动电路断路装置C断开蓄电池12对电气装置13的供电。
如图1所示,电路断路装置C包括导电体20、外壳30、爆炸型气体发生器45,以及切割件50。下文将描述电路断路装置C的组成。
<导电体20>
导电体20形成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之间建立导通的导电路径,导电体20也称为汇流条。导电体20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电传导性。这种金属的典型的例子是铜,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例如黄铜(铜锌合金)或者铝。导电体20的相对两端构成外部接头20a,20b。外部接头20a和20b被连接到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具体而言,各外部接头20a,20b具有通孔21。将固定装置例如螺栓插入到各通孔21,从而外部接头20a,20b之一被连接到蓄电池12的导电端子,以及另外的一个被连接到变流器14的导电端子。以此方式,导电体20经由外部接头20a,20b,在电路11中分别被连接到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的导电端子,从而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经由导电体20彼此电连接。
除了外部接头20a,20b,导电体20具有伸长的板状可切割部22,布置于外部接头20a,20b之间。可切割部22于外部接头20a,20b之间在它们的布置方向上延伸(在图1中为横向)。
可切割部22延伸的方向,或者说外部接头20a,20b的布置方向,称为可切割部22的纵向。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是指可切割部22被切割前的厚度方向。
<外壳30>
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30由具有电绝缘性能和高强度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外壳30具有布置部31,在布置部31中布置有导电体20。布置部31具有布置表面31a,其为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一侧的壁面。布置表面31a垂直于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具体说,布置部31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的壁面,一壁面在切割件50的运动方向的引向侧,将在下文讨论,形成布置表面31a。
导电体20布置在布置部31中,外部接头20a,20b暴露于外壳30之外。外壳30包括灭弧室32,其位于可切割部22相对于厚度方向的一侧(图1中看为上侧)。
在灭弧室32中,切割件50在两个位置切割可切割部22。当可切割部22被切开时,在切割端23a、23b与切割端24a、24b之间(参见图6)产生电弧,电弧通过切割动作形成。产生的电弧在灭弧室32中减弱。灭弧室32的深度(该尺度在垂直于图1中水平方向的方向上)设置为略微大于可切割部22的宽度(该尺度在垂直于图1中水平方向的方向上),从而通过切割可切割部22形成的分离段23能够进入灭弧室32。
如图3和图5所示,灭弧室32的内壁面包括一对第一内侧壁面33、一对第二内侧壁面34和底壁面35。该第一内侧壁面33于可切割部22纵向上两处彼此分开的位置,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上延伸。该第二内侧壁面34于可切割部22宽度方向上两处彼此分开的位置,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灭弧室32在与布置表面31a的交界处具有矩形开口36。底壁面35比开口36位于切割件50移动方向上更朝前进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平行或大致平行于被切割之前的可切割部22。
各第一内侧壁面33与布置表面31a之间的边界形成固定刃37,其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如图1所示,外壳30具有引导室41,相对于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引导室41位于可切割部22的与灭弧室32的相对侧(图1中看在下侧)。引导室41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以及具有大致筒形。引导槽42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其形成于引导室41的内壁。
<气体发生器45>
气体发生器45用作电路断路装置C的驱动源。气体发生器45布置于外壳30中,有一部分暴露于引导室41。相对于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气体发生器45位于可切割部22的与灭弧室32的相对侧。气体发生器45连接于电控单元18。气体发生器45接收电控单元18发出的启动信号,以响应该启动信号点燃并入的爆炸物,由此产生气体。
一般来说,由爆炸型气体发生器45进行驱动的装置,能够更快进行驱动,相比于采用其他系统(例如电磁式的)作为驱动源的装置,其操作成本低并更可靠。
<切割件50>
如图1、图4、图5所示,切割件50于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两个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切割该可切割部22。切割件50由具有电绝缘性能和高强度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切割件50位于引导室41,并布置于可切割部22和气体发生器45之间。切割件50包括大致柱状基座部51,其于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以及刃部52,其从基座部51朝向灭弧室32突出。基座部51于其外壁面上具有引导凸53,其于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引导凸53与引导室41的引导槽42接合,从而基座部51能朝向灭弧室32移动。
如图3和图5所示,刃部52的外壁面包括一对第一外侧壁面54、一对第二外侧壁面55,以及两个外端壁面56。第一外侧壁面54于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两个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于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各第一外侧壁面54位于与对应的固定刃37以微小距离D1分开的位置。该距离D1为例如大约0.5mm。第二外侧壁面55从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上两个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在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延伸。外端壁面56位于刃部52的与基座部51的分开的位置处,其比基座部51更为朝向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的先端侧。也就是,外端壁面56在切割件50上位于切割件50的先端侧。外端壁面56平行或大致平行于切割前的可切割部22。
各外侧壁面54和对应的外端壁面56之间的边界,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构成可动刃57,可动刃57与对应的固定刃37协同作用剪切可切割部22。相对于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两个可动刃57位于相同的位置。
如图6所示,当在两个位置切割,可切割部22形成一分离段23,通过切割动作,分离段23与电路11分开,以及第一和第二保留部241,242仍然与电路11连接。此时,分离段23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相对端具有切割端23a,23b。同时,第一保留部241具有切割端24a,以及第二保留部242具有切割端24b。也就是,切割端23a,24a是通过在两个切割位置之一切割可切割部22制成的,并形成为一对。切割端23b,24b是通过在两个切割位置的另外一个切割位置处切割可切割部22制成的,并形成为一对。
上述结构是电路断路装置C的基本结构。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装置C,除了上述基本结构之外,还包括变形机构60。变形机构60构造成用于弯折分离段23,使得切割端23a,23b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切割端23a,23b之间的中心部23c定位在距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
变形机构60包括:板状限制部61,其位于灭弧室32;以及,凹进部62,其设置于刃部52。限制部61构造为用以接触分离段23的中心部23c,以及限制中心部23c向灭弧室32内移动。限制部61从灭弧室32的底壁面35上的位置朝向气体发生器45延伸,该位置是可切割部22纵向上的中心。限制部61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侧的部分,连接于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限制部61靠近气体发生器45的端面具有曲面状,朝向气体发生器45膨出。
凹进部62构造为与限制部61共同作用使分离段23变形。凹进部62具有在刃部52的两个外端壁面56之间的开口,以及该开口朝向气体发生器45凹进。凹进部62的内壁的部分形成一对斜面63。斜面63于可切割部22纵向上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延伸。斜面63相对于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倾斜,并朝向气体发生器45彼此靠近。凹进部62形成为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中心部最深。
也就是,由于凹进部62具有形成在切割件50的一个外端壁表面的开口,切割件50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于凹进部62两侧上具有两个外端壁面56。
进一步,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装置C包括保证机构70,其用于确保切割件50处于分离段23完成变形的位置处。
也就是,如图5所示,灭弧室32成形为,第二内侧壁面34之间的距离在切割件50行进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保持不变。换言之,第二内侧壁面34彼此平行。刃部52成形为,使得第二外侧壁面55之间的距离在朝向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的先端逐渐减小。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壁面55相对于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倾斜,以符合上述条件。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和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构成该保证机构70。
如上文所述构造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断路装置C。下文中描述该电路断路装置C的操作。
如图2所示,当通过碰撞传感器17没有检测到车辆10的碰撞,从电控单元18没有启动信号输出给气体发生器45,以及不会从气体发生器45产生气体。此时,如图1和图3所示,切割件50位于灭弧室32与气体发生器45之间,并且与灭弧室32分开。因此,经由导电体20,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彼此电连接。
当通过碰撞传感器17检测到车辆10的碰撞,同时导电体20载有电流时,从电控单元18提供启动信号输出给气体发生器45。启动信号启动气体发生器45以产生气体。切割件50承受朝向灭弧室32的气体压力。在引导室41的引导槽42中,引导凸53被引导,从而引导切割件50朝向灭弧室32。
切割件50沿着引导槽42朝向灭弧室32快速运动。随着切割件50运动,相对于可切割部22的纵向,各可动刃57经过靠近于相对应的固定刃37的位置。刃部52的外端壁面56接触可切割部22,并朝向灭弧室32推压可切割部22。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可切割部22承受由可动刃57和固定刃37产生的剪切力。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剪切力同时或充分接近于同时切割该可切割部22。
如图6所示,当在两个位置切割,可切割部22形成一分离段23,通过切割动作,分离段23与电路11分开,以及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仍然与电路11连接。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没有被刃部52推压,由此保留在布置部31。通过切割操作,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形成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端部。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与固定刃37相邻。
切割件50在切开可切割部22之后继续运动,从而刃部52通过开口36进入灭弧室32的内部。分离段23由刃部52的外端壁面56推入灭弧室32。形成于分离段23的相对端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分开,从而装置之间的导通断开。
此时,在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会产生电势差。此电势差可能产生电弧。也就是,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的空气绝缘,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空气绝缘被克服,从而允许电流通过。
然而,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两个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切割该可切割部22,使电阻增加。因此,提高了产生和维持电弧所需的电压。也就是说,不容易产生电弧。
如上文说明的,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定位于与固定刃37靠近,与之相反,分离段23被刃部52推入灭弧室32,同时变形机构60使之变形。也就是,在由刃部52推入灭弧室32的过程中,分离段23在中心部23c处接触限制部61。分离段23的中心部23c被限制进一步移入灭弧室32。由于切割件50继续运动,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分离段23的相反侧由刃部52的外端壁面56继续推压。分离段23在中心部23c处弯曲,在中心部23c处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中心部23c作为支撑点(弯曲点)。据此,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分离段23的相反侧进入灭弧室32。
随着刃部52移入灭弧室32,分离段23的弯曲程度增加。当刃部52抵达灭弧室32一位置处,在该处凹进部62的底部接触分离段23,也就是,在该处分离段23被夹持在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的底部之间,凹进部62的斜面63接触分离段23。也就是分离段23经弯曲,使得切割端23a、切割端23b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中心部23c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此时,相对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之间的部分,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定位在切割件50的运动方向的先端侧。
因此,与常规技术相比,常规技术中分离段23与切割操作之前一样具有平直的形状(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12-138286),本披露中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距离较长。同样,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较长。因此,容易使电弧衰减。
结果,电路断路装置C上发生电弧的副作用得以减少。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不容易发生电弧造成的电连接,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不容易发生电弧造成的电连接。不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已经分开,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已经分开,从而导电体20已经被物理断开,而导电仍然没有断开并得以保持。由此阻止导电体20及其周边塑料制成的部件(例如外壳30)因暴露于高温电弧而软化或者熔化。
在刃部52进入灭弧室32的过程中,由上文描述的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使分离段23变形。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刃部52进入灭弧室32,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压靠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这是因为,在切割件50的运动方向的任何位置处,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而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之间的距离朝向运动方向的先端减少。
由于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压靠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即便是在变形机构60已经使分离段23变形之后,在切割件50的凹进部62和灭弧室32的限制部61之间,切割件50将分离段23保持为变形状态,如图6所示。
由此,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继续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分离段23的中心部23c继续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在分离段23变形之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的距离得以保持。在分离段23变形之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也同样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分离段23的相对端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得以稳定化。
上文描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电路断路装置C(图6),其中,可切割部22在纵向上彼此分开的两处被切割,从而可切割部22形成分离段23和第一保留部241、第二保留部242。相应地,在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产生的电弧,以及在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产生的电弧,在灭弧室32中得以衰减。
电路断路装置C包括变形机构60,其使分离段23变形,由切割件50将分离段23推入灭弧室32,从而,相对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之间的部分,切割端23a、切割端23b定位在切割件50的运动方向的先端侧(图6)。
因此,相比于分离段23与切割操作之前一样具有平直的形状(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12-138286)的情况,本披露中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较长,籍此灭弧性能得以改善。
(2)变形机构60使分离段23弯曲,从而切割端23a、切割端23b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中心部23c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图6)。
因此,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的距离,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与分离段23变形为其他不同形状的情形相比会更长,从而得以有效灭弧。
(3)变形机构60包括:限制部61,其位于灭弧室32;以及,凹进部62,其设置于切割件50(图3和图6)。
由此,分离段23在中心部23c处弯曲,在中心部23c处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中心部23c作为支撑点(弯曲点)。据此,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的接触部的相对侧进入灭弧室32内部,从而分离段23变形成为符合上述第(2)项的条件。
(4)电路断路装置C还包括保证机构70,用于确保在切割件50就位处通过变形机构60完成分离段23的变形(图5)。
由此,即使通过变形机构60完成分离段23的变形之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较长,从而灭弧性能得以保持在高水平上。
(5)灭弧室32的内侧壁面包括两个第二内侧壁面34,它们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第二内侧壁面34形成为彼此平行。刃部52的外侧壁面包括两个第二外侧壁面55,它们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彼此离开。该两个第二外侧壁面55形成为,两个第二外侧壁面55之间的距离在朝向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的先端逐渐减小。由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和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构成该保证机构70(图5)。
因此,在刃部52进入灭弧室32的过程中,刃部52的第二外侧壁面55压靠灭弧室32的第二内侧壁面34。因此,确保切割件50就位于使分离段23完成变形的位置处,从而保证上述第(4)项的优点。
(6)切割件50承受来自气体发生器45的气体压力,并朝向灭弧室32移动。为承受切割件50的动能,固定刃37及其在外壳30内的周围部件要求具备高刚性(图3和图6)。
就此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使分离段23变形会消耗一部分切割件50的动能。对应于此动能消耗,对于固定刃37及其周围部件所要求的刚性相应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和图8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电路断路装置C。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第一保持机构80代替保证机构70。第一保持机构80保持分离段23,在保持分离段23与限制部61接触的状态下,分离段23由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完成变形。第一保持机构80包括设置于限制部61上的柱状接合凸起81,以及设置于可切割部22的被接合部82。接合凸起81从限制部61的靠近气体发生器45的端部朝向气体发生器45突出。接合凸起81设置于限制部61的靠近气体发生器45的端部,具体地,在可切割部2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一部分上。可以设置多个接合凸起81和多个被接合部82。
被接合部82设置于可切割部22会成为分离段23的部分上,以及与限制部61接触。被接合部82形成为圆孔,其于厚度方向穿过可切割部22延伸。被接合部82的内部直径略微小于接合凸起81的直径。
除了这些区别之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并省去具体描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切割件50承受来自气体发生器45的气体压力,并朝向灭弧室32移动。可切割部22于纵向上在被接合部82的相反侧并与被接合部82分开的两个位置处切割该可切割部22。相应地,可切割部22形成一分离段23,以及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
在刃部52将分离段23推入灭弧室32的过程中,接合凸起81,其由限制部61朝向气体发生器45突出,压配合到可切割部22(分离段23)的被接合部82中。
进一步,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之后,由于刃部52继续移动,分离段23被弯曲成如同8所示,使得切割端23a,23b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中心部23c定位在距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
通过将接合凸起81压配合到被接合部82中,接合凸起81的外壁面压抵被接合部82的内壁面,从而分离段23与限制部61保持接触。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保持为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分开的状态。在分离段23变形之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的距离,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也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得以稳定化。即使是切割件50因为自重朝向气体发生器45移动,仍然能够获得此优点。
因此,除了上述的第(1)项至第(3)项和第(6)项的优点之外,第二实施方式获得以下优点。
(7)电路断路装置C包括第一保持机构80,第一保持机构80保持分离段23,在保持分离段23与限制部61接触的状态下(图8),分离段23由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完成变形。
由此,即使是变形机构60使分离段23变形之后,分离段23继续接触限制部61。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较长,从而灭弧性能得以保持在高水平上。
(8)第一保持机构80包括接合凸起81,该接合凸起81从限制部61朝向气体发生器45突出,以及还包括被接合部82,被接合部82布置于可切割部22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会成为分离段23,接合凸起81压配合于被接合部82(图7)。
由此,该压配合的压入使得接合凸起81的外壁面顶靠被接合部82的内壁面,从而分离段23与限制部61保持接触,以及获得以上第(7)项的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9至图11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车用电路断路装置C。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提供第二保持机构90。第二保持机构90保持分离段23,在保持分离段23与凹进部62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下,分离段23由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完成变形。
如图9所示,第二保持机构90包括一对限制片91,该限制片91设置于切割件50的刃部52。各限制片91设置于凹进部62内的斜面63之一与对应的刃部52的外端壁面56之间的边界上。各限制片91朝向另外一个相对的限制片91突出。相比于没有设置限制片91的情形,限制片91减少了凹进部62在外端壁面56沿着可切割部22的长度上的尺寸。
除了这些区别之外,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并省去具体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切割件50承受来自气体发生器45的气体压力,并朝向灭弧室32移动。两个固定刃37和两个可动刃57在两处位置切割可切割部22。相应地,可切割部22形成一分离段23,以及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如图10所示。
在刃部52将分离段23推入灭弧室32的过程中,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分离段23在中心部23c处接触限制部61,该分离段23的中心部23c被限制进一步移入灭弧室32。随着切割件50继续运动,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的分离段23的相反侧由刃部52的两个外端壁面56继续推压。分离段23在中心部23c处弯曲,在中心部23c处分离段23接触限制部61。中心部23c作为支撑点(弯曲点)。据此,使分离段23弯曲,使得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分离段23的相反侧进入灭弧室32。
随着刃部52进入灭弧室32,分离段23的弯曲程度增加。经过这样方式弯曲的分离段23从两个限制片91之间穿过。此时,与没有设置限制片91的情形相比,分离段23会更大程度弹性变形。如图11所示,当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经过限制片91,分离段23由于其弹性恢复力作用以恢复变形前的形状,并接触凹进部62的内壁面(斜面63)。分离段23经过弯折,使得切割端23a,23b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中心部23c定位在距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
限制片91接触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由此限制分离段23离开凹进部62。据此,分离段23保持与凹进部62的内壁面接触。
即便是在变形机构60使分离段23变形之后,在切割件50的凹进部62与灭弧室32的限制部61之间,切割件50的保证机构70保持分离段23的变形状态。
由此,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继续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远的位置,以及中心部23c继续定位在距离气体发生器45最近的位置。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保持为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分开的状态。在分离段23变形之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与第一保留部241的切割端24a之间的距离得以保持,以及,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b与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也同样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切割端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得以稳定化。
因此,除了上述的第(1)项至第(6)项的优点之外,第三实施方式获得以下优点。
(9)电路断路装置C包括第二保持机构90,第二保持机构90保持分离段23,在使分离段23保持为与凹进部62的内壁面(斜面63)接触的状态下(图11),分离段23由限制部61和凹进部62完成变形。
由此,即使在分离段23的变形之后,使分离段23保持为与切割件50的凹进部62的内壁面(斜面63)接触,由保证机构70确保切割件50在灭弧室32内。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较长,从而灭弧性能得以保持在高水平上。
(10)第二保持机构90包括两个限制片91,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于凹进部62相对侧的两个位置处,在刃部52包括该两个限制片91(图9)。
由此,借助于两个限制片91,限制已经变形的分离段23从凹进部62离开,从而分离段23保持与凹进部62的内壁面(斜面63)接触,以及获得第(9)项的优点。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改变。
<关于可动刃5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两个可动刃57设置于相同的位置。然而,可动刃57的位置可以不同。换而言之,一个可动刃57与另外一可动刃57相比,可以更为靠近或者更为远离气体发生器45。在此结构中,可切割部22会被切割两次,也就是,在两个位置于不同的时间被切割。因此,与可切割部22在两个位置同时被切割的情形相比,单次切割的动作需要较少的力。
<关于变形机构60>
可以将限制部61改变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图12示出这样的实施例。在图12的改进中,限制部61具有的形状与刃部52的凹进部62的形状相符。也就是说,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的尺寸朝向气体发生器45减小(倒三角截面形状)。
在此情形下,分离段23沿着限制部61的外壁面和凹进部62的内壁面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机构80(接合凸起81,被接合部82)可以应用于图12的变化方式中。
限制部61不是必须连接于灭弧室32的底壁面35。也就是,限制部61在切割件50的运动方向的先端,可以与灭弧室32的底壁面35分开。
分离段23可以变形为不同于上文描述的由变形机构60提供的方式。图13示出一种这样的实施例。在图13的改进中,于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中间部23d限定于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和中心部23c之间。另外的中间部23e限定于切割端23b和中心部23c之间。取代中心部23c,中间部23d和中间部23e位于最靠近气体发生器45的位置处。
即便是在上述情况下,相对于分离段23在切割端23a,23b之间的部分,分离段23的切割端23a,23b位于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的先端侧。与分离段23具有如切割动作之前的形状的平直形状相比,分离段23在切割端23a,23b与第一保留部241和第二保留部242的切割端24a和切割端24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较长,从而灭弧性能得以改善。
例如,如图13所示,可以通过提供在可切割部22的纵向上分开的两处位置的限制部61,以及在刃部52的凹进部62的底部上的膨出部64,获得分离段23的变形。膨出部64位于限制部61之间,并且朝向灭弧室32的底部膨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机构80(接合凸起81,被接合部82),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机构90(限制片91),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都可以应用于图13的改进方式。
<关于被接合部8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合凸起81压配合进入被接合部82,也可以是,替代可切割部22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通孔,在可切割部22的表面上形成对着灭弧室32的凹部。
<关于保证机构70>
如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保证机构70。
可以是仅仅一个第二外侧壁面55相对于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外侧壁面55之间的距离在朝向切割件50的移动方向的先端逐渐减小。
<其他变化例>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可以相结合。在此情况下,第一保持机构80(接合凸起81,被接合部82),以及第二保持机构90(限制片91),二者可以都采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壳30和切割件50由塑料制成。然而,外壳30和切割件50可以由这样的材料制成,只要该材料具有足够强度以适合切割可切割部22,以及适当的电绝缘性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制造外壳30和切割件50的方法,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方法,例如模塑和机加工。
电路断路装置C不限于放置于蓄电池12和变流器14之间的方式。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放置在电路上的装置之间的任何装置,并设计为断开装置之间的电传导。这样的电路断路装置包括,例如,放置于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和车辆驱动电机之间的电路断路装置,放置于固定系统的电源和电气装置之间的电路断路装置,放置于固定系统的电气装置之间的电路断路装置。

Claims (9)

1.电路断路装置,构造为切断电路上一对装置之间的传导,所述电路断路装置包括:
导电体,布置在装置之间,其中所述导电体包括伸长的板状可切割部;
灭弧室,其形成在所述可切割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上,并具有一对固定刃;
气体发生器,其布置在所述可切割部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灭弧室相反的一侧;以及
切割件,其布置在所述可切割部和所述气体发生器之间,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使所述切割件朝向所述灭弧室移动,其中
所述切割件包括一对可动刃,其与所述固定刃共同作用以切割所述可切割部,
当所述固定刃和所述可动刃在两个位置切割所述可切割部,所述可切割部形成分离段,所述分离段与所述电路分开,并由所述切割件推入到所述灭弧室,以及,形成第一保留部和第二保留部,其仍然与所述电路连接,由此所述装置之间的导通被切断,
所述分离段具有切割端,通过对所述可切割部的切割,在相对端形成该切割端,
所述第一保留部和所述第二保留部各具有切割端,其通过对所述可切割部的切割形成,
所述第一保留部的切割端和对应的所述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产生的电弧,以及所述第二保留部的切割端和对应的所述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所述灭弧室得以减弱,
所述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形机构,该变形机构使所述分离段弯曲,从而,相对于所述分离段的切割端之间的部分,所述分离段的切割端定位在所述切割件的运动方向的先端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段的切割端定位在距离所述气体发生器最远的位置,以及该切割端之间的中心部定位在距离所述气体发生器最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切割件的外壁面包括外端壁面,其位于所述切割件的移动方向的先端侧,
所述变形机构包括:
限制部,其布置于所述灭弧室并且至少在所述可切割部的纵向上的中心部,其中,所述限制部限制至少所述分离段的中心部向灭弧室内移动,以及
凹进部,其开口于所述切割件的所述外端壁面并且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器凹进,其中,随着所述切割件移动,所述限制部进入所述凹进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持机构,其保持所述分离段,在保持所述分离段与所述限制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分离段由所述限制部和所述凹进部完成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机构包括:
接合凸起,所述接合凸起从所述限制部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器突出,以及
被接合部,其形成在所述可切割部会成为分离段的部分上,其中所述接合凸起压配合到所述被接合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保持机构,所述第二保持机构保持所述分离段,在保持所述分离段与所述凹进部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分离段由所述限制部和所述凹进部完成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机构包括两个限制片,该两个限制片在所述可切割部的纵向上于所述凹进部相对侧的位置处,以及该两个限制片限制所述分离段从所述凹进部离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保证机构,其确保所述切割件处于所述变形机构使所述分离段完成变形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割件包括刃部,其具有可动刃,其中,随着所述切割件的移动,所述刃部进入所述灭弧室以切割所述可切割部,
所述灭弧室的内壁面包括在所述可切割部的宽度方向彼此面对的两个内侧壁面,这两个内侧壁面形成为彼此平行,
所述刃部的外壁面包括两个在所述可切割部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外侧壁面,其中,所述外侧壁面形成为这两个外侧壁面之间的距离在朝向所述切割件的移动方向的先端逐渐减小,以及
所述灭弧室的内侧壁面和所述刃部的外侧壁面构成所述保证机构。
CN201610802078.4A 2015-09-11 2016-09-05 电路断路装置 Active CN1065315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9690A JP6406189B2 (ja) 2015-09-11 2015-09-11 導通遮断装置
JP2015-179690 2015-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1553A CN106531553A (zh) 2017-03-22
CN106531553B true CN106531553B (zh) 2018-09-14

Family

ID=58160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2078.4A Active CN106531553B (zh) 2015-09-11 2016-09-05 电路断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05383B2 (zh)
JP (1) JP6406189B2 (zh)
CN (1) CN106531553B (zh)
DE (1) DE10201611678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64107B1 (fr) * 2017-03-17 2023-03-10 Livbag Sas Interrupteur pyrotechnique avec moyens fusibles
DE102017207735B3 (de) * 2017-05-08 2018-08-23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Pyrotechnischer Trennschalter
DE102017011632B4 (de) * 2017-12-15 2020-03-26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Europe Gmbh Pyrotechnische Sicherung zum Unterbrechen eines elektrischen Stromkreises
DE102017011631B4 (de) * 2017-12-15 2020-02-13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Europe Gmbh Vorrichtung zum Unterbrechen eines elektrischen Stromkreises
FR3081255B1 (fr) * 2018-05-21 2020-05-29 Arianegroup Sas Dispositif de coupure pyrotechnique
JP7070855B2 (ja) * 2018-06-04 2022-05-18 太平洋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US11387062B2 (en) * 2018-06-04 2022-07-12 Pacific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ircuit breaker
WO2020026862A1 (ja) 2018-07-31 2020-02-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遮断システム
EP3696840B1 (en) * 2019-02-18 2021-10-20 ABB Schweiz AG Earthing module
FR3100375B1 (fr) * 2019-08-30 2022-01-21 Livbag Sas Interrupteur pyrotechnique
US11594391B2 (en) * 2019-12-16 2023-02-28 Littelfuse International Holding, Llc. Active/passive fuse module
US11387068B2 (en) * 2019-12-16 2022-07-12 Littelfuse, Inc. Active/passive fuse module
JP7413064B2 (ja) * 2020-02-14 2024-01-1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DE102020104935A1 (de) * 2020-02-25 2021-08-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bschalteinrichtung, Hochvoltbordnetz sowie Kraftfahrzeug
FR3111008B1 (fr) * 2020-05-28 2022-09-23 Arianegroup Sas Dispositif de coupure à chambre plasma
FR3117665B1 (fr) * 2020-12-10 2023-04-14 Arianegroup Sas Dispositif de coupure à accroissement diélectrique
US11784021B2 (en) 2020-12-11 2023-10-10 Xi' An Sinofuse Electric Co., Ltd. Mechanical breaking and fusing combined multi-fracture excitation fuse
CN113223905B (zh) * 2020-12-11 2024-01-19 西安中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熔断兼机械力断开熔体式熔断器
CN112447462A (zh) * 2020-12-11 2021-03-05 西安中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打断及熔断组合多断口激励熔断器
JP2023117244A (ja) * 2022-02-10 2023-08-2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2024075914A (ja) * 2022-11-24 2024-06-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3244A (zh) * 2011-01-28 2012-08-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导通遮断装置
JP2013114828A (ja) * 2011-11-28 2013-06-10 Daikin Ind Ltd 切断装置
CN103681036A (zh) * 2012-08-31 2014-03-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传导断开装置
CN103681104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传导断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1895Y2 (zh) * 1974-11-27 1979-10-04
US6843157B2 (en) * 2002-06-13 2005-01-18 Autoliv Asp, Inc. Severing vehicle battery cable
US7498531B2 (en) * 2003-03-12 2009-03-0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ousing and a conducting rail for disconnecting a battery
DE102004016884A1 (de) * 2003-06-26 2005-01-13 Dynamit Nobel Ais Gmbh Automotive Ignition Systems Meißel für ein pyromechanisches Trennelement
EP1492139B1 (de) * 2003-06-26 2016-01-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Meissel für ein pyromechanisches Trennelement
ATE373536T1 (de) * 2003-07-29 2007-10-15 Delphi Tech Inc Pyrotechnisch angetriebene trennvorrichtung zum trennen von massiven, kompakten materialien
EP2020013A1 (de) * 2006-05-22 2009-02-04 Takata-Petri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inmaligen und dauerhaften trennung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insbesondere in einem kraftfahrzeug
EP2200061A4 (en) * 2007-09-27 2013-08-07 Daikin Ind Ltd CUTTING DEVICE, INTERRUPTER, CONTACT MACHINE AND ELECTRIC INTERRUPTER SWITCH
JP5359982B2 (ja) * 2009-06-29 2013-12-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4973779B1 (ja) 2010-12-27 2012-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切断装置
DE102014117280A1 (de) * 2014-11-25 2016-05-25 Pilz Gmbh & Co. Kg Sicherheitsschaltgerät zum Ein- und sicheren Ausschalten eines elektrischen Verbrauchers
DE102015107579B3 (de) * 2015-05-13 2016-08-04 Lisa Dräxlmaier GmbH Sicherung mit Explosionskamm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3244A (zh) * 2011-01-28 2012-08-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导通遮断装置
JP2013114828A (ja) * 2011-11-28 2013-06-10 Daikin Ind Ltd 切断装置
CN103681104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传导断开装置
CN103681036A (zh) * 2012-08-31 2014-03-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传导断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6189B2 (ja) 2018-10-17
DE102016116781A1 (de) 2017-03-16
US20170076890A1 (en) 2017-03-16
CN106531553A (zh) 2017-03-22
DE102016116781B4 (de) 2018-11-15
US9905383B2 (en) 2018-02-27
JP2017054774A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1553B (zh) 电路断路装置
US9324522B2 (en) Conduction breaking device
US20140061161A1 (en) Conduction breaking device
JP5545231B2 (ja) 導通遮断装置
US9704681B2 (en) Conduction breaking device
CN103682855B (zh) 电源线
JP5817685B2 (ja) 導通遮断装置
JP5759030B2 (ja) 回路基板と電池装置間の電気的接続構造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7018919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80358188A1 (en) Opposite arc isolation device of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relay
EP3217449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9773628B2 (en) Breaker
KR101776326B1 (ko) 차량 충돌시 배터리 전원 차단장치
JP2015088315A (ja) バッテリ装置及び回路遮断構造
EP3748734B1 (en) Method for interrupting short circuit current in battery system, battery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which are equipped with battery system
JP5476603B2 (ja)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JP6344312B2 (ja) 導通遮断装置
JP5733173B2 (ja) 電源装置
US20240186083A1 (en)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device
US20240177952A1 (en)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device
CN1833904A (zh) 滑块去弧装置
CN117957628A (zh) 可切换烟火熔断器
JP2013060133A (ja) 自動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