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379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3791A
CN106483791A CN201610730928.4A CN201610730928A CN106483791A CN 106483791 A CN106483791 A CN 106483791A CN 201610730928 A CN201610730928 A CN 201610730928A CN 106483791 A CN106483791 A CN 106483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rive shaft
carrier
flange
shaft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309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3791B (zh
Inventor
森田真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83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3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其使驱动轴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以具有游隙的状态连接;锥形联轴器(1017),其支承于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并按压驱动轴与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及推压部(1013),锥形联轴器由前端部(1061)、轴部(1062)、以及后端部(1063)构成,驱动联轴器由与图像载体的凸缘进行组合的爪部(1042)、以及驱动轴的轴向的长度比图像载体的凸缘与后端部(1063)之间的距离短的主体部(1041)构成。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针对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的各原色的图像载体。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各图像载体中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使该调色剂图像与中间转印体重叠,并将重叠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纸,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各图像载体通过设置于每个图像载体的驱动装置来驱动。驱动装置从主马达将经由多个齿轮而减速了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旋转轴插拔自如地贯通圆筒形的图像载体,被相反侧的轴承支承,并使图像载体旋转。
图像载体经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而接受来自马达的旋转,因此要求各齿轮的所有精度。由此,图像载体因各齿轮的累积的公差的影响,产生虽然小但实际存在的旋转不均。这样的图像载体的旋转不均成为图像产生模糊的重要因素。
因此,存在如下结构:在将来自马达的旋转经由齿轮系而向图像载体传递时,利用具有游隙的驱动联轴器将传递来自马达等的驱动力的驱动轴与图像载体连接,从而即使在驱动轴与图像载体之间产生偏心等误差,也不会使旋转不均恶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也存在如下结构:在驱动轴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在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形成有与花键对应的槽,从而改善在驱动轴与驱动联轴器之间产生的晃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2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87225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虽然能够防止图像载体的旋转不均的恶化,但无法消除由驱动轴与图像载体之间的晃动引起的振动。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虽然能够改善驱动轴与驱动联轴器之间产生的晃动,但无法避免由振动引起的图像载体的旋转不均的恶化,其中,上述振动是由于驱动时在花键等接触部位产生的微小的晃动而引起的。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驱动轴与图像载体的松动以及图像载体的旋转不均,恐怕无法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驱动轴,其将旋转力传递至上述图像载体;驱动联轴器,其被支承为能够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移动,并将该驱动轴与上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具有游隙的状态连接;锥形联轴器,其支承于上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并按压上述驱动轴与上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及推压部,其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对上述锥形联轴器进行推压,上述锥形联轴器包括:前端部,其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借助基于该锥形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上述推压部的推压力,与上述驱动轴以及上述图像载体的凸缘进行面接触;轴部,其由圆筒构造构成,该圆筒构造的外径比上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小;以及后端部,其形成有与上述推压部接触的面,上述驱动联轴器包括:爪部,其组装于上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及主体部,其上述驱动轴的轴向的长度比上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与上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还具备传递销,其贯通形成于上述驱动轴,并将上述旋转力传递至上述驱动联轴器,上述驱动联轴器包括:第1长孔,其沿着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形成于上述主体部,并且短径比上述传递销的直径大;第2长孔,其与上述第1长孔对置,沿着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形成于上述主体部,并且短径比上述传递销的直径大;第1凹陷,其沿着上述传递销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上述第1长孔的长径侧;以及第2凹陷,其沿着上述传递销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上述第2长孔的长径侧。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特别显著地减少图像载体的旋转不均。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凹陷以及上述第2凹陷分别形成于:上述传递销在朝向上述驱动联轴器传递上述旋转力时所同时接触的位置。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特别显著地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图像载体613与驱动装置1001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驱动联轴器1015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锥形联轴器1017的立体图。
图6是包括驱动轴1011、推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剖视图。
图7是包括驱动轴1011、推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详细的剖视图。
图8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3长孔1051、第2长孔1054b、第1长孔1054a、以及传递销1081的剖视图。
图9是对由锥形联轴器1017的有无引起的颜色偏差量进行比较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1...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图像读取部;121...第1稿台玻璃;122...第2稿台玻璃;123...光源;124~126...反射镜;127...成像光学部;128...图像传感器;14...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1...原稿载置部;142a、142b、143、144…辊;145...翻转部;146...排纸盘;20...供纸部;200...供纸盒;201...送出辊;30...输送部;300...输送路径;302A…供纸辊;302B、302C、302D…输送辊;303...定位辊;304...排纸辊;305...排纸托盘;306...分支部;307A…循环通纸路;307B…反转输送路;307C…再供纸输送路;41...控制部;43...图像处理部;60...图像形成部;601、601Y、601M、601C、601K…图像形成单元;611、611Y、611M、611C、611K…LED写入单元;612、612Y、612M、612C、612K…显影部;613、613Y、613M、613C、613K…图像载体;614、614Y、614M、614C、614K…带电部;616、616Y、616M、616C、616K…清洁部;620...中间转印部;621...被转印介质;622、622Y、622M、622C、622K…一次转印辊;623...二次转印辊;624...带清洁装置;630...定影部;631...定影辊;632...加压辊;633...加热部;71...定位传感器;1001...驱动装置;1011...驱动轴;1013...推压部;1015...驱动联轴器;1017...锥形联轴器;1021、1023...凸缘;1030...贯通口;1031...凸部;1033...凹部;1035...夹头部;1041...主体部;1042...爪部;1051、1051a、1051b...第3长孔;1052a...第1凹陷;1052b...第2凹陷;1054a...第1长孔;1054b...第2长孔;1061...前端部;1062...轴部;1063...后端部;1071a、1071b…切入部;1081...传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彩色复印机的一个例子,并且是通过读取形成于原稿T的彩色图像来取得图像信息、并基于所取得的图像信息使颜色重叠从而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彩色复印机之外,还优选应用于彩色用的打印机或者传真机、或者它们的复合机等。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上部,配设有彩色用的图像读取部12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包括控制部41、图像处理部43、图像形成部60、供纸部20、以及输送部30,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的叙述。
接下来,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进行说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设置在图像读取部12上,并且在自动供纸模式时进行自动供给一张或者多张原稿T的动作。这里,自动供纸模式是供给载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的原稿T、并读取打印于原稿T的图像的动作。
具体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具备原稿载置部141、辊142a、辊142b、辊143、辊144、翻转部145、以及排纸盘146。原稿载置部141供一张或者多张原稿T载置。在原稿载置部141的下游侧设置有辊142a以及辊142b。在辊142a以及辊142b的下游侧设置有辊143。另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在辊143的外周侧具备定位传感器71。
当选择了自动供纸模式的情况下,从原稿载置部141抽出的原稿T借助辊143以U字旋转的方式被输送。此外,当原稿T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41、并选择自动供纸模式的情况下,原稿T的记录面可以是朝上的状态。
另外,原稿T在由图像读取部12读取后,通过辊144而被输送并向排纸盘146排出。此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通过将原稿T输送至翻转部145,从而不仅是原稿T的记录面,还能够使图像读取部12读取原稿T的记录面的背面侧。
接下来,对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说明。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读取形成于原稿T的彩色图像、即原稿T上印有的彩色图像的动作。图像读取部12具备一维的图像传感器128。另外,图像读取部12除了图像传感器128之外,还具备第1稿台玻璃121、第2稿台玻璃122、光源123、反射镜124、125、126、成像光学部127、以及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
光源123朝向原稿T照射光。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使原稿T或者图像传感器128沿副扫描方向相对移动。这里,副扫描方向是在将构成图像传感器128的多个受光元件的配置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的情况下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
由此,原稿T被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输送,利用图像读取部12的光学系统对原稿T的一面或者两面的图像进行扫描曝光。接着,反映图像读取动作的入射光被图像传感器128读入。图像传感器128如果是压板模式时,则输出读取原稿T所得到的RGB颜色体系的图像读取信号Sout。这里,压板模式是通过使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驱动,从而自动地读取在第1稿台玻璃121以及第2稿台玻璃122那样的稿台玻璃上载置的原稿T上印有的图像的动作。
接下来,对图像传感器128进行具体的说明。图像传感器128使用三线彩色CCD拍摄装置。图像传感器128通过将多个受光元件列沿主扫描方向配置而构成。具体而言,红(R)色、绿(G)色、以及蓝(B)色各自的光检测用的读取传感器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的不同位置分割像素,并同时读取R色、G色、以及B色各自的光信息。例如,在自动供纸模式时,当利用辊143使原稿T在U字上反转的情况下,图像传感器128读取原稿T的表面,并输出图像读取信号Sout。
更具体而言,图像传感器128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经由控制部41而连接有图像处理部43。借助图像传感器128而进行了光电转换的模拟图像读取信号Sout在图像处理部43中,执行模拟处理、A/D转换、阴影校正、图像压缩处理、以及变倍处理等。其结果是,图像读取信号Sout成为包含R色成分、G色成分、以及B色成分的数字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43根据三维颜色信息转换表,将其图像数据、即RGB代码转换为Y(黄)、M(品红)、C(青)、以及K(黑)色的图像数据即Dy、Dm、Dc、Dk。图像处理部43将转换而得的图像数据朝向图像形成部60所包含的LED写入单元611Y、611M、611C、611K转送。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部60进行详细的说明。图像形成部60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且形成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部60采用垂直串联方式。
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60基于从图像处理部43转送的图像数据即Dy、Dm、Dc、Dk,形成彩色图像。图像形成部60具备针对每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601Y、601M、601C、601K、中间转印部620、以及使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630。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单元601Y进行说明。图像形成单元601Y形成Y(黄)色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601Y具备图像载体613Y、带电部614Y、LED写入单元611Y、显影部612Y、以及清洁部616Y。
图像载体613Y形成Y色的调色剂像。带电部614Y配置于图像载体613Y的周围,并通过电晕放电使图像载体613Y的表面均匀地以负极性带电。LED写入单元611Y对图像载体613Y照射与Y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光。显影部612Y通过使Y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图像载体613Y的表面,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并形成调色剂像。清洁部616Y将一次转印后残存于图像载体613Y的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除去。
此外,图像形成单元601M、601C、601K中的每一个与图像形成单元601Y相比,除了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因此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对图像形成单元601Y、601M、601C、601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图像形成单元601。另外,在对LED写入单元611Y、611M、611C、611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LED写入单元611。另外,在对显影部612Y、612M、612C、612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显影部612。另外,在不特定图像载体613Y、613M、613C、613K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图像载体613。另外,在对带电部614Y、614M、614C、614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带电部614。另外,在对清洁部616A、616Y、616M、616C、616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清洁部616。
接下来,对中间转印部620进行说明。中间转印部620具备被转印介质621、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二次转印辊623、以及带清洁装置624等。
被转印介质621由环形带构成,其被多个支承辊架设成环状。多个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支承辊构成为驱动辊,其他支承辊构成为从动辊。例如,优选在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622K更靠带行进方向的下游侧配置的支承辊为驱动辊。通过使驱动辊旋转,从而被转印介质621朝向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行进。
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与各色成分的图像载体613对置地配置于被转印介质621的内周面侧。以夹持被转印介质621的方式,使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压接于图像载体613Y、613M、613C、613K。其结果是,形成用于从图像载体613Y、613M、613C、613K朝向被转印介质6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夹部。
此外,在对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进行统称的情况下,称为一次转印辊622。
二次转印辊623与多个支承辊中的一个支承辊对置地配置于被转印介质621的外周面侧。与被转印介质621对置配置的支承辊被称为承压辊。通过以夹持被转印介质621的方式,使二次转印辊623压接于承压辊,从而形成用于从被转印介质621朝向记录纸P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夹部。
在被转印介质621通过一次转印夹部时,图像载体6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与被转印介质621重叠而进行一次转印。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6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对被转印介质621的背面侧、即对和一次转印辊622抵接的一侧给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至被转印介质621。
之后,在记录纸P通过二次转印夹部时,被转印介质6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记录纸P。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623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对记录纸P的背面侧、即对和二次转印辊623抵接的一侧给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至记录纸P。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被朝向定影部630输送。
带清洁装置624具有与被转印介质6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带清洁装置624将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被转印介质621的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除去。
此外,在中间转印部620中,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623而采用在包含二次转印辊623的多个支承辊上呈环状地架设有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带的结构的所谓带式二次转印单元。
接下来,对定影部630进行说明。定影部630具备定影辊631、加压辊632、以及加热部633等,其将由图像形成部60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P。具体而言,定影部630通过使定影辊631与加压辊632相互压接,从而形成定影辊隙。定影部630的加热部633对定影辊631进行加热。定影部630通过由加压辊632进行的加压与定影辊631所具有的热的作用,将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P。由定影部630定影后的记录纸P供图像打印。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纸P借助排纸辊304而向机外排出,并堆积于例如排纸托盘305。此外,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纸P也可以不堆积于排纸托盘305而被输送至未图示的其他设备。
接下来,对供纸部20进行说明。供纸部20具备供纸盒200以及送出辊201等。供纸盒200收容记录纸P。送出辊201获取收容于供纸盒200的记录纸P,并将其向输送部30送出。
接下来,对输送部30进行说明。输送部30构成包括输送路径300,沿着输送路径300对记录纸P进行输送。输送路径300具备供纸辊302A、输送辊302B、302C、302D、以及定位辊303等。
输送路径300将从供纸部20供给的记录纸P输送至图像形成部60。此外,当也在记录纸P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针对记录纸P的表面进行图像形成后,记录纸P通过分支部306而沿着循环通纸路307A、反转输送路307B、以及再供纸输送路307C依次被输送。
接下来,对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控制部41执行各种处理。例如,从图像读取部12输出的图像读取信号Sout经由控制部41发送至未图示的图像存储器或者图像处理部43。图像存储器例如由硬盘等构成。另外,控制部41通过向未图示的马达发送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后述的驱动装置1001。由此,控制驱动装置1001而使后述的驱动轴1011旋转。
具体而言,控制部41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在控制部41中,CPU从ROM或者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各种程序,展开至RAM,并与所展开的各种程序进行配合。这样,控制部41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即,控制部41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的部件,能够通过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来实现。通过使控制部41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图像处理部43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在图像处理部43中,CPU从ROM或者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各种程序,展开至RAM,并与所展开的各种程序进行配合。这样,图像处理部43实现图像处理部43的各种功能。例如,在RAM中,以行为单位且以像素为单位分配出用于供给图像数据即Dy、Dm、Dc、Dk的作业区域。经过了图像处理的数据在向图像形成部60供给前被暂时储存。
此外,图像处理部43也可以以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主体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在DSP所包含的RAM中,与上述说明的RAM相同地,以行为单位且以像素为单位分配出用于供给图像数据即Dy、Dm、Dc、Dk的作业区域。经过了图像处理的数据在向图像形成部60供给前被暂时储存。
接下来,使用图2~图9对图像载体613周围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图2是表示图像载体613与驱动装置1001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001在内部收容有齿轮系等。驱动装置1001利用未图示的马达使齿轮系等旋转,从而使驱动轴1011旋转。驱动轴1011将旋转力传递至图像载体613。
由此,驱动装置1001使驱动轴1011旋转,从而控制图像载体613的旋转。在图像载体613的端部安装有凸缘1021。凸缘1021经由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而将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连接。此外,驱动联轴器1015经由传递销1081而将驱动轴1011的旋转力传递至图像载体613。
在驱动轴1011设置有推压部1013。推压部1013由弹性部件构成,其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对锥形联轴器1017进行推压。推压部1013设置在驱动装置1001与锥形联轴器1017之间。推压部1013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其产生推压力。
接下来,对凸缘1021进行具体说明。图3是表示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的立体图。凸缘1021形成有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是与驱动联轴器1015连接的部件。另外,在凸缘1021形成有夹头部1035。夹头部1035是与锥形联轴器1017连接的部件。此外,凸缘1021为了供驱动轴1011插通,而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口1030。因此,凸部1031、凹部1033、以及夹头部1035形成于贯通口1030的周围。
接下来,对驱动联轴器1015进行具体说明。图4是表示驱动联轴器1015的立体图。驱动联轴器1015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驱动联轴器1015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连接。驱动联轴器1015由爪部1042以及主体部1041构成。
爪部1042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进行组合。具体而言,爪部1042与凸缘1021的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进行组合。
在主体部1041中,驱动轴1011的轴向的长度比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与锥形联轴器1017的后端部1063之间的距离短。在主体部1041中,沿着驱动轴1011的轴向形成有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的第1长孔1054a。另外,在主体部1041中,沿着驱动轴1011的轴向形成有与第1长孔1054a对置且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的第2长孔1054b。
在第1长孔1054a的长径侧,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有第1凹陷1052a。在第2长孔1054b的长径侧,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有第2凹陷1052b。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分别形成于如下位置:传递销1081在朝向驱动联轴器1015传递旋转力时所同时接触的位置。
接下来,对锥形联轴器1017进行具体说明。图5是表示锥形联轴器1017的立体图。锥形联轴器1017例如通过树脂成型而得,由前端部1061、轴部1062、以及后端部1063构成。
前端部1061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其借助基于锥形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推压部1013的推压力,与驱动轴1011以及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面接触。此外,从前端部1061到轴部1062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入部1071a、1071b。
轴部1062由圆筒构造构成,圆筒构造的外径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轴部1062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与第3长孔1051a、1051b对置地形成。第3长孔1051a、1051b各自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此外,在不特定第3长孔1051a、1051b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称为第3长孔1051。
在后端部1063中,形成有与推压部1013接触的面。后端部1063限制驱动联轴器1015的驱动轴1011方向上的脱离。
接下来,对使用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将驱动轴1011的旋转力传递至凸缘102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图6是包括驱动轴1011、推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锥形联轴器1017供驱动轴1011插通。并且,锥形联轴器1017成为插通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并被推压部1013推压的状态。
图7是包括驱动轴1011、推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详细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驱动轴1011既被驱动装置1001的凸缘1023支承,又被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支承。
锥形联轴器1017的前端部1061与凸缘1023的夹头部1035通过夹持而连接。另外,借助从推压部1013朝向后端部1063的推压力,锥形联轴器1017的前端部1061被推压于凸缘1023的夹头部1035。另外,锥形联轴器1017的轴部1062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支承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根据这样的结构,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无晃动地连结。
驱动联轴器1015借助凹部1033、凸部1031、以及爪部1042,而与凸缘1021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连接,同时也与锥形联轴器1017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连接。
但是,在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贯通有传递销1081。传递销1081贯通设置于驱动轴1011。由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向传递销1081传递。使用图8对传递至传递销1081的振动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8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3长孔1051、第2长孔1054b、第1长孔1054a、以及传递销1081的剖视图。如上述说明的那样,驱动联轴器1015与锥形联轴器1017以具有游隙的状态配置。另外,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比锥形联轴器1017的外径大。根据这样的结构,锥形联轴器1017与驱动联轴器1015成为具有游隙的状态。由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
例如,即使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的中心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中心产生偏移,而使得在驱动联轴器1015中产生振动,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也不会经由传递销1081而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由此,由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引起的驱动联轴器1015的旋转不均不会传递至图像载体613。因此,抑制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图9是对由锥形联轴器1017的有无引起的颜色偏差量进行比较的图。图9中的左侧一列的图表表示没有锥形联轴器1017的情况下的图像载体613的转印位置。另一方面,图9中的右侧一列的图表表示存在锥形联轴器1017的情况下的图像载体613的转印位置。如图9所示,锥形联轴器1017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支承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从而大幅改善图像载体613的转印位置的颜色偏差量。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抑制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防止分别在图像载体613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的颜色偏差。
具体而言,利用驱动联轴器1015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连接,并使锥形联轴器1017插通于驱动联轴器1015与驱动轴1011之间。锥形联轴器1017相对于驱动联轴器1015独立,并且与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驱动轴1011的双方具有游隙。
更具体而言,在锥形联轴器1017中,由于前端部1061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所以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无松动地连接。由此,能够消除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松动。另外,在锥形联轴器1017中,由于轴部1062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所以由驱动时产生的微小晃动引起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图像载体613。由此,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不会恶化。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驱动联轴器1015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连接,并使锥形联轴器1017插通于驱动联轴器1015与驱动轴1011之间。锥形联轴器1017相对于驱动联轴器1015独立,并相对于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驱动轴1011的双方具有游隙。
具体而言,在锥形联轴器1017中,由于前端部1061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所以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无松动地结合。由此,能够消除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松动。另外,由于锥形联轴器1017的轴部1062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驱动联轴器1015具有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移动的缝隙,所以由驱动时产生的微小晃动引起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图像载体613。由此,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不会恶化。
以上,图像形成装置1既能够利用相对于驱动联轴器1015独立构成的锥形联轴器1017,来消除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松动,又能够利用具有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移动的缝隙的驱动联轴器1015,来避免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的恶化,因此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另外,第1凹陷1052a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1长孔1054a的长径侧。另一方面,第2凹陷1052b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2长孔1054b的长径侧。由此,当传递销1081随着驱动轴1011的旋转而旋转的情况下,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存在于传递销1081的旋转方向上,因此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停留于第1凹陷1052a,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停留于第2凹陷1052b。
具体而言,由于形成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1长孔1054a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所以在传递销1081与第1长孔1054a之间具有缝隙。同样地,由于形成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2长孔1054b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所以在传递销1081与第2长孔1054b之间具有缝隙。由此,若驱动联轴器1015随着驱动轴1011的旋转而旋转,则传递销1081的两端在第1长孔1054a内与第2长孔1054b内分别朝向相反方向移动。此时,传递销1081的两端与第1长孔1054a以及第2长孔1054b的每一个同时接触,因此旋转中心不移动。由此,能够减少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因此,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而言,在驱动轴1011的旋转时,传递销1081同时与第1长孔1054a以及第2长孔1054b的每一个接触,从而不会使旋转中心移动,因此能够减少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另外,第1凹陷1052a形成于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长孔1054a。另一方面,第2凹陷1052b形成于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上的第2长孔1054b。由此,随着传递销1081旋转,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向第1凹陷1052a侧移动,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向第2凹陷1052b侧移动。其结果是,只要驱动轴1011处于旋转中,传递销1081就最终保持停留于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的状态地继续旋转。
另外,当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经由第1长孔1054a以及第2长孔1054b而与驱动联轴器1015一体旋转。由此,在因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的中心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中心产生偏移而使得驱动联轴器1015产生振动的情况下,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被传递至传递销1081。
但是,即使驱动联轴器1015产生较大的振动,传递至传递销1081的振动也被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抵消,因此能够特别显著地减少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因此,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而言,利用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从而使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图像载体613,能够特别显著地减少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另外,传递销1081在驱动轴1011的旋转时与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同时接触,从而抵消旋转中心的偏位,因此消除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因此,能够得到特别显著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于图像载体613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621,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备:驱动轴1011,其将旋转力传递至图像载体613;驱动联轴器1015,其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使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以具有游隙的状态连接;锥形联轴器1017,其支承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并按压驱动轴1011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以及推压部1013,其在驱动轴1011的轴向上对锥形联轴器1017进行推压,锥形联轴器1017由如下部件构成:前端部1061,其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借助基于锥形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推压部1013的推压力,与驱动轴1011以及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面接触;轴部1062,其由圆筒构造构成,圆筒构造的外径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以及后端部1063,其形成有与推压部1013接触的面,驱动联轴器1015由如下部件构成:爪部1042,其与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进行组合;以及主体部1041,其驱动轴1011的轴向的长度比图像载体613的凸缘1021与后端部1063之间的距离短。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得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传递销1081,该传递销1081贯通设置于驱动轴1011,并将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联轴器1015,驱动联轴器1015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长孔1054a,其沿着驱动轴1011的轴向形成于主体部1041,并且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第2长孔1054b,其与第1长孔1054a对置,沿着驱动轴1011的轴向形成于主体部1041,并且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第1凹陷1052a,其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1长孔1054a的长径侧;以及第2凹陷1052b,其沿着传递销1081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2长孔1054b的长径侧。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特别显著地减少图像载体613的旋转不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第1凹陷1052a以及第2凹陷1052b分别形成于如下位置:传递销1081在朝向驱动联轴器1015传递旋转力时所同时接触的位置。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得到特别显著地无颜色偏差的良好的图像品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变更。
例如,对推压部1013由螺旋弹簧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使弹力发挥功能的部件即可。
另外,对锥形联轴器1017是树脂成型的联轴器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薄的软体构造且使弹力发挥功能的部件即可。
另外,对图像读取信号Sout在RGB颜色体系中被规定作为包含R色、G色、以及B色成分的数字图像数据(RGB代码)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L*a*b*颜色体系等那样的不同的颜色体系中进行规定。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形成于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驱动轴,其将旋转力传递至所述图像载体;
驱动联轴器,其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上移动,并使该驱动轴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具有游隙的状态连接;
锥形联轴器,其支承于所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并按压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及
推压部,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对所述锥形联轴器进行推压,
所述锥形联轴器包括:
前端部,其由锥形的卡盘构造构成,借助基于该锥形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与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图像载体的凸缘进行面接触;
轴部,其由圆筒构造构成,该圆筒构造的外径比所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小;以及
后端部,其形成有与所述推压部接触的面,
所述驱动联轴器包括:
爪部,其组装于所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以及
主体部,其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图像载体的凸缘与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传递销,该传递销贯通所述驱动轴而设置,并将所述旋转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联轴器,
所述驱动联轴器包括:
第1长孔,其沿着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形成于所述主体部,并且短径比所述传递销的直径大;
第2长孔,其与所述第1长孔对置,沿着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形成于所述主体部,并且短径比所述传递销的直径大;
第1凹陷,其沿着所述传递销的第1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所述第1长孔的长径侧;以及
第2凹陷,其沿着所述传递销的第2端部的旋转方向形成于所述第2长孔的长径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陷以及所述第2凹陷分别形成于:所述传递销在朝向所述驱动联轴器传递所述旋转力时所同时接触的位置。
CN201610730928.4A 2015-08-28 2016-08-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483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8689A JP6187552B2 (ja) 2015-08-28 2015-08-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8689 2015-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791A true CN106483791A (zh) 2017-03-08
CN106483791B CN106483791B (zh) 2018-11-09

Family

ID=58103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30928.4A Active CN106483791B (zh) 2015-08-28 2016-08-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85096B2 (zh)
JP (1) JP6187552B2 (zh)
CN (1) CN1064837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7551B2 (ja) 2015-08-28 2017-08-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8715A (en) * 1990-03-19 1992-07-07 Fuji Xerox Co., Ltd. Print cart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0112194A (ja) * 1998-09-30 2000-04-21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7986A (ja) * 2001-03-30 2002-12-13 Kyocera Mita Corp 感光体ドラムの支持装置及び感光体ドラム駆動連結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US20050025523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Takahiro Iw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45629A1 (en) * 2012-03-14 2013-09-19 Stryker Corporation Surgical drill with drive shaft and drill bit that, after disengaging the drill bit from the drive shaft, allows the drill bit to be driven in rever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6506B2 (ja) 1994-09-20 2000-05-29 株式会社東芝 駆動連結機構およびドラム駆動連結機構
JP2000227736A (ja) * 1999-02-08 2000-08-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29588B2 (ja) * 2000-01-17 2008-08-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877964B2 (ja) * 2001-02-06 2007-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連結装置、回転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33402B2 (ja) 2003-07-28 2009-09-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833B2 (ja) * 2003-09-19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1093A (ja) * 2005-06-30 2007-01-18 Toshiba Corp 駆動連結機構およびこの駆動連結機構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991324B2 (en) * 2006-04-28 2011-08-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893451B2 (ja) * 2012-03-13 2016-03-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8715A (en) * 1990-03-19 1992-07-07 Fuji Xerox Co., Ltd. Print cart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0112194A (ja) * 1998-09-30 2000-04-21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7986A (ja) * 2001-03-30 2002-12-13 Kyocera Mita Corp 感光体ドラムの支持装置及び感光体ドラム駆動連結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US20050025523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Takahiro Iw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45629A1 (en) * 2012-03-14 2013-09-19 Stryker Corporation Surgical drill with drive shaft and drill bit that, after disengaging the drill bit from the drive shaft, allows the drill bit to be driven in rever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60040A1 (en) 2017-03-02
JP6187552B2 (ja) 2017-08-30
CN106483791B (zh) 2018-11-09
US9785096B2 (en) 2017-10-10
JP2017044942A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9202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having a driving roller cleaning devic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80145102A1 (en) Surface-moving-body driving device,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16386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76620C (zh) 颗粒补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H08258342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107826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0545455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648380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837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1199022A (ja) 駆動伝達装置
US20090255359A1 (en) Rotational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523179B2 (en) Docu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ffset driven roller
CN101276180B (zh) 彩色成像设备及该彩色成像设备的成像单元
CN103293894B (zh) 旋转轴接合结构及包括该结构的中间转印单元
US8532527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35221A (ja) 駆動装置、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2942A1 (en) Conveying roll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ing method of image formed sheet
JP2022075015A (ja)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9460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502154Y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18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78687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9978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4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32119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