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7185A - 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7185A
CN106457185A CN201580033524.3A CN201580033524A CN106457185A CN 106457185 A CN106457185 A CN 106457185A CN 201580033524 A CN201580033524 A CN 201580033524A CN 106457185 A CN106457185 A CN 106457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art
cylindrical member
gas
hole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35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7185B (zh
Inventor
野田晃史
山下治彦
小峰佑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57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7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7/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g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7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characterised by ca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021/2642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mbustion chambers or sub-chamb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外壳配置有点火机构、和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内筒构件为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并在内筒构件内部填充了气体发生剂,上述间隙作为到达上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上述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连接部分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在各筒状构件的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作为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具有多个凹凸部分,通过互相的凹部与凸部啮合的方式进行嵌入而使筒状构件得以连接,在已连接的筒状构件的轴向两端部,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将上述点火器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上述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上述连接部分、上述第1抵接部分及上述第2抵接部分与上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并具有气体通过的孔或间隙。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于搭载于车辆的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已知在细长形状的壳体的一端部侧安装有点火器,另一端侧安装有扩散器部,它们之间的空间(燃烧室)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气体发生器。
就这样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而言,在工作时,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从接近点火器的一侧开始,燃烧向着相反侧的扩散器部进行。因此,存在以下问题,虽然接近点火器一侧的气体发生剂容易燃烧,但在远离点火器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难以燃烧。
已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以壳体的内周壁面和内筒构件的外周壁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内筒构件,将上述间隙作为气体排出路径利用,从而促进燃烧室全部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的气体发生器(US-B No.7654565的图1~图4)。
对US-B No.7654565的气体发生器(图1)而言,在外壳壳体12内部,配置有形成燃烧室22a的内部壳体22,从而在与外壳壳体12之间形成了环状的气体流路23。在气体发生器10的一端部配置有点火器20,在相反端部配置有形成有气体排出孔12e的喷嘴12d。
对内部壳体22而言,其一端部与配置在喷嘴12d侧的缓冲部件(buffer member)34抵接,相反端部与配置在点火器20侧的点火杯16抵接,从缓冲部件34到点火杯16由连续的1个构件构成。
在JP-A No.2011-157025的图2中也示出了在筒状外壳10内配置一个筒状构件30,并在其内侧填充了第2气体发生剂50的气体发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1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
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嵌合而连接的凹凸部分,
作为所述连接部分的凹凸部分,
连接的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
连接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已连接时的点火机构侧的端部和扩散器部侧的端部侧,均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通过互相的凹部与凸部啮合的方式嵌入而得以连接,
所述点火机构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
所述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直接或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
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1抵接部分及所述第2抵接部分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本发明的发明2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
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抵接的凸缘部,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已连接时的点火机构侧的端部和扩散器部侧的端部侧,均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所述点火机构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且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直接或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
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1抵接部分及第2抵接部分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本发明的发明3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
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在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嵌合而连接的凹凸部分,所述凹凸部分通过互相嵌合而得以连接,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外周面的角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而受到支撑。
另外,所述连接部分可以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附图说明
本发明通过下面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进一步完全得到理解,但这些仅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受其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
[图2]为用于说明将3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使用时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3]为将3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使用时的半径方向的概略截面图,(a)为使燃烧室的容积减少的实施方式,(b)为使燃烧室的容积增加的实施方式。
[图4]为将2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使用时的半径方向的概略截面图,(a)为使燃烧室的容积减少的实施方式,(b)为使燃烧室的容积增加的实施方式。
[图5]为用于说明进一步使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时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侧面图。
[图7]为用于说明进一步使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时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气体发生器的筒状外壳与内筒构件(筒状构件)的关系的宽度方向的概略截面图,(a)为使用了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内筒构件(筒状构件)的实施方式,(b)为使用了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的内筒构件(筒状构件)的实施方式。
发明详述
气体发生器由于要根据气囊装置的设置位置、气囊的容量等调整输出,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气体发生器,有时填充的气体发生剂量也要进行增减。
但是,在US-B No.7654565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例如在使气体发生剂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将燃烧室的轴向长度变短,但使燃烧室的轴向长度变短而不降低燃烧性能很难。另外,根据外壳壳体12的长度,内部壳体22等的尺寸也需要改变。
另外,在相反使气体发生剂量增加的情况下,需要将燃烧室的轴向长度变长。像这样使1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从而其它部件也产生了改变规格的需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气体发生器,其可以即使是相同的气体发生器,也根据气体发生剂量的增减而容易地增减燃烧室的容积。
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
对点火机构而言,可使用公知的气体发生器中使用的电气式点火器、或电气式点火器与传火药(或作为传火药发挥功能的气体发生剂)等。
在筒状外壳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扩散器部。
扩散器部的形状、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广泛应用例如为杯形状且开口部具有凸缘部的扩散器部。
在扩散器部内,可以根据需要配置过滤器。
另外,也可以配置用于与扩散器部进行组合,通过使气体迂回从而降低燃烧气体温度、降低燃烧气体中的烟雾量的迂回构件。
作为这样的扩散器部和迂回构件,可使用例如:JP-A No.2011-157025的图1所示的扩散器12和杯状构件(气体迂回机构)40的组合。
在筒状外壳内的未配置点火机构和扩散器部的剩余部分空间内,配置了内筒构件。
在内筒构件和筒状外壳之间形成作为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含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了气体发生剂。
在如上述US-B No.7654565的气体发生器那样使用一个内筒构件(内部壳体22)的情况下,内筒构件内部的容积为特定的容积,不容易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改变容积。
因此,在使气体发生剂的填充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另外使用圆形的支持件等,而在使其增加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应对。
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的。
筒状构件的数量可以根据气体发生器的筒状外壳的长度等进行适当选择,但优选为2~6个,更优选为2~4个。
对多个筒状构件而言,可以使用如下的筒状构件的组合。
(I)相同形状,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同,且长度相同的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
(II)相同形状,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同,且长度不同的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
(III)相同形状,且互相的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同,
且长度相同的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其中,上述多个筒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宽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IV)相同形状,互相的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同,且长度不同的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其中,上述多个筒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宽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在(III)、(IV)的组合中,“具有宽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部分”的结构,可以使用以下结构:宽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外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连续地增加或减少的结构,通过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形成台阶、使宽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外径)增加或减少的结构。
在连接多个筒状构件并作为一个内筒构件使用时,在其两端侧存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也可以是倾斜面部、凸缘部、多个突起部的组合。
上述点火机构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
上述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直接或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
这里,在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的情况下的“其他构件”,是指例如,如上所述,在使用JP-A No.2011-157025的图1所示的扩散器12和杯状构件(气体迂回机构)40的组合时的杯状构件(气体迂回机构)40。
进一步,除两端侧的抵接部分以外,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也可通过与上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而支撑内筒构件。
由于像这样第1抵接部分、第2抵接部分及连接部分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扩散器部抵接,因此使得内筒构件不能在轴向及半径方向上移动。
在连接多个筒状构件作为一个内筒构件使用时,需要多个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不容易分离,且增减筒状构件时能够容易地分离。
在本发明中,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通过使得能利用互相的凹凸部分的嵌入而进行连接,实现了装卸自如。
作为上述连接部分的凹凸部分,可以是例如,连接的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而连接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
通过这些凸部和凹部、凹部和凸部的互相嵌合而可以装卸自如地连接。
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使用了将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的结构,在包括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了气体发生剂。
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针对气体发生剂量的增减,可以如下这样进行对应。
使用上述(II)的筒状构件的组合时,在组合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筒状构件与1个长度为1/2L(或长度为1/3L)的筒状构件的情况下,在使气体发生剂量减少时,可以通过进一步组合另一个长度为1/2L的筒状构件或长度为1/3L的筒状构件,而使气体发生剂的填充空间容积减少(即,不改变筒状外壳的长度,通过增加作为气体的排出路径的间隙的容积,使燃烧室的容积减少)。
使用上述(II)的筒状构件的组合时,在组合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筒状构件、与两个长度为1/2L(或长度为1/3L)的筒状构件的组合的情况下,在要使气体发生剂量增加时,可以通过去掉两个长度为1/2L(或长度为1/3L)的筒状构件中的一个,使气体发生剂的填充空间容积增加。
另外,在根据气体发生剂的填充量而改变了筒状外壳的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改变连接的筒状构件的数量来进行应对。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除了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不同以外,与上述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在连接多个筒状构件作为一个内筒构件使用时,需要多个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不容易分离,且增减筒状构件时能够容易地分离。
上述发明中,使得多个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而进行连接。
对多个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而言,通过利用填充在筒状外壳内的气体发生剂在轴向上按压筒状构件、在连接部分设置的压入机构,可以使得其在工作前不会在轴向上分离。
上述气体发生器,可以为:
在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具有多个贯通孔,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凸缘部B的全部突起相对于凸缘部A的一部分的贯通孔嵌入,
凸缘部A的剩余部分的贯通孔与凸缘部B的全部贯通孔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孔。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例如合计具有8个贯通孔。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例如合计具有4个贯通孔和4个突起。
在将2个筒状构件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凸缘部B的4个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8个贯通孔之中的4个,将剩余部分的各自4个贯通孔以彼此在轴向上正对的状态进行连接。剩余部分的各自4个贯通孔作为气体能够通过的孔发挥功能。
在此,凸缘部A和凸缘部B的组合,表示互相连接的筒状构件的凸缘部的组合。因此,对凸缘部A和凸缘部B而言,如果筒状构件为2个,则指第1筒状构件的凸缘部和第2筒状构件的凸缘部的组合,如果筒状构件为3个,则指第1筒状构件的凸缘部和第2筒状构件的凸缘部的组合、以及第2筒状构件的凸缘部和第3筒状构件的凸缘部的组合。以下也相同。
上述气体发生器,可以为:
在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和多个贯通孔,
凸缘部A和凸缘部B的贯通孔的总数多于突起的总数,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凸缘部A的突起嵌入凸缘部B的贯通孔,剩余部分的贯通孔彼此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孔。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例如合计具有6个贯通孔和2个突起。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例如合计具有6个贯通孔和2个突起。
将2个筒状构件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凸缘部B的2个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6个贯通孔之中的2个贯通孔,凸缘部A的2个突起嵌入凸缘部B的6个贯通孔之中的2个贯通孔,将剩余部分的各自4个贯通孔以彼此在轴向上正对的状态进行连接。剩余部分的各自4个贯通孔作为气体能够通过的孔发挥功能。
上述气体发生器,可以为:
在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
进一步,凸缘部A和凸缘部B在没有上述突起和贯通孔的部分具有多个切口,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
凸缘部A的多个切口与第凸缘部B的多个切口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进行抵接,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间隙。
上述气体发生器,可以为:
在上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和多个贯通孔,
进一步,凸缘部A和凸缘部B在没有上述突起和贯通孔的部分具有多个切口,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凸缘部A的突起嵌入凸缘部B的贯通孔,
凸缘部A的多个切口与凸缘部B的多个切口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进行抵接,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间隙。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的贯通孔和突起,与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的贯通孔和突起进行组合而连接,进而多个切口彼此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进行连接。多个切口部分作为气体能够通过的间隙(或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合在一起而成的孔)发挥功能。
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使用了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构件作为形成内筒构件的多个筒状构件。
上述多边形优选为正多边形(例如:正方形、正六边形),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组合像这样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多个筒状构件时,可以使各个筒状构件的外周面的角部与上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该抵接部分可以支撑内筒构件整体。
因此,不需要上述气体发生器中的第1抵接部分和第2抵接部分。
另外,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可以与上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也可以不抵接。
上述各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为:进一步在筒状外壳内配置有用于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内筒构件(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的筒状间隔件或筒状多孔构件。
虽然上述各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可以通过增减多个筒状构件的数量而增减气体发生剂填充空间的容积,但在这样也不能充分地应对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进一步精细调整容积而组合筒状间隔件或多孔板构件。
筒状间隔件为如下构件:以外周面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的状态进行配置,通过将一端侧的开口部与其他构件(除了内筒构件以外的构件)抵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与一个筒状构件的端部抵接,从而直接地固定内筒构件(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
多孔板构件为如下构件:通过以周面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的状态,将气体发生剂向内筒构件侧按压,从而间接地固定内筒构件。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将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作为一个内筒构件使用,通过可以通过增减筒状构件的数量,从而增减气体发生剂的填充空间的容积。
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应对由气体发生剂量的增减而导致的输出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1)图1的气体发生器
利用图1、图2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筒状外壳10的第1端部10a侧,安装有作为点火机构的点火器16。对点火器16而言,为公知的电气式点火器固定于套环17的那些,包含点火药的点火部16a从套环17突出。
在筒状外壳10的第2端部10b侧安装有扩散器部12。
扩散器部12为具有凸缘部12a、周壁部12b、底部12c的大致杯形形状,在该凸缘部12a与筒状外壳10焊接固定。
在周壁部12b形成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5。
在筒状外壳10的点火器16侧,与点火器16隔开间隔配置有第1多孔板构件14。第1多孔板构件14是在圆形底面的周缘形成有环状壁14a的构件,环状壁14a通过与筒状外壳10的内壁面压接而得以固定。
被点火器16(点火器16和套环17)、筒状外壳10、第1多孔板构件14包围的空间作为第1燃烧室20。在第1燃烧室20中,填充有第1气体发生剂22。
第1气体发生剂22与点火器16的点火部16a接触。第1多孔板构件14的贯通孔(未图示)为小于第1气体发生剂22的开口。贯通孔也可以利用密封带进行封闭。
作为第1气体发生剂22,可使用着火性良好、燃烧可持续(燃烧温度高)的气体发生剂。
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温度优选在1700~3000℃的范围。作为这样的第1气体发生剂,可使用例如包括硝基胍(34质量%)、硝酸锶(56质量%),外径1.5mm、厚度1.5mm的圆盘状的气体发生剂。
第1气体发生剂22利用第1多孔板构件14而保持向点火器16侧挤压的状态。
在筒状外壳10内部的扩散器12侧端部(相反端部10b),设置有作为气体迂回机构的杯构件65。
杯构件65具有底面65a和周壁部65b,周壁部65b具有多个连通孔65c。
杯构件65以已知的方法(焊接等)相对于扩散器12的凸缘部12a固定。杯构件65的开口部由密封胶带66封闭,使潮气不从气体排出口15进入而发挥功能。
杯构件65的外径小于筒状外壳10的内径。由此,周壁部65b与筒状外壳10的内周壁面之间存在间隙67,以扩散器部的凸缘部12a作为终点形成袋部(间隙)67。
该袋部67由于与筒状空间(间隙)60连接,发挥功能使得燃烧气体中的烟雾滞留。
在筒状外壳10内,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这三者从点火器16侧向扩散器部12侧依次连接。
3个筒状构件之中,第3筒状构件50的长度最长,在将第3筒状构件50的长度设为L时,第1筒状构件30及第2筒状构件40的长度均为1/2L。
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内径也相同。
也可以为第1筒状构件30为最大内径、第3筒状构件50为最小内径、第2筒状构件40为中间内径的方式进行组合,也可以按照内径的关系相反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和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之间,形成有作为气体排出路径发挥功能、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筒状空间60。
第1筒状构件30的点火器16侧的第1端部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径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
如图2所示,第1筒状构件30的与第1端部为相反侧的第2端部具有第1凹凸部34,第1凹凸部34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32、和在相邻的凸部32间存在的凹部33的组合。
虽然凸部32和凹部33是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但仅以1个部位或2个部位的程度存在没有凸部32的部分。
第1筒状构件30具有多个沿厚度方向的第1气体出入孔37。对第1气体出入孔37而言,是在周向上以均等间隔形成的,可以在X轴方向上分离而形成于1个部位或2个部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第1环状倾斜面部31也可以制成与第1凹凸部34相同的形状。
如图2所示,第2筒状构件40的第1筒状构件30侧的第1端部和与之相反侧的第2端部这两者,具有第2a凹凸部44a和第2b凹凸部44b,第2a凹凸部44a和第2b凹凸部44b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42、和在相邻凸部42间存在的凹部43的组合。
虽然各个凸部42和凹部43是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但以仅1个部位或2个部位的程度存在没有凸部42的部分。
第2筒状构件40具有多个沿厚度方向的第2气体出入孔47。对第2气体出入孔47而言,是在周向上以均等间隔形成的,可以在X轴方向上分离而形成于1个部位或2个部位以上。
如图2所示,对第3筒状构件50的第2筒状构件40侧的第1端部而言,具有第3凹凸部54,第3凹凸部54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52、和在相邻凸部52间存在的凹部53的组合。
虽然凸部52和凹部53是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但以仅1个部位或2个部位的程度存在没有凸部52的部分。
第3筒状构件50的与第1端部相反侧存在的第2端部,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径的第3环状倾斜面部51。
第3环状倾斜面部51具有沿厚度方向的多个贯通孔或切口。第3环状倾斜面部51也可以制成与第3凹凸部54相同的形状。
第3筒状构件50具有多个沿厚度方向的第3气体出入孔57。对第3气体出入孔57而言,是在周向上以均等间隔形成的,可以在X轴方向上分离而形成于2个部位或3个部位以上。
第1筒状构件30的第1气体出入孔37、第2筒状构件40的第2气体出入孔47、第3筒状构件50的第3气体出入孔57的配置状态没有特别的限制,也可以使得气体出入孔的数量随着靠近扩散器部12侧而变多。
作为第1筒状构件30的第1突出部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其外周部31a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抵接(第1抵接部分)而受到支撑。
对第1筒状构件30的第1凹凸部34与第2筒状构件40的第2a凹凸部44a而言,以互相的凹部与凸部啮合的方式进行嵌入而得以连接,上述连接部分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抵接。这里,由于第1凹凸部34和第2a凹凸部44a分别具有欠缺凸部的部分,因此,该部分作为筒状空间60中的气体排出路径。
对第2筒状构件40的第2b凹凸部44b与第3筒状构件50的第3凹凸部54而言,通过以互相的凹部与凸部啮合的方式进行嵌入而得以连接,上述连接部分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抵接。这里,第2b凹凸部44b和第3凹凸部54分别具有欠缺凸部的部分,因此该部分作为筒状空间60中的气体排出路径。
作为第3筒状构件50的第2突出部的第3环状倾斜面部51,与杯状构件65的底面65a与周壁部65b的边界部分抵接(第2抵接部分)而受到支撑。第3环状倾斜面部51具有通孔或切口,因此,该部分作为筒状空间60中的气体排出路径。
对作为第1突出部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和作为第2突出部的第3环状倾斜面部51而言,也可以是与图5所示的第1凸缘部131相同的凸缘部、与图7所示的第1凸缘部231相同的凸缘部(不需要孔232)中的任一者。
在第1筒状构件30与第1多孔板构件14之间,配置有第2多孔板构件24。
第2多孔板构件24是在圆形底面的周缘形成了环状壁24a的构件,环状壁24a通过与筒状外壳10的内周壁面压接而得以固定。
在第2多孔板构件24与第1多孔板构件14之间形成有空间18。环状壁24a向点火器16侧延伸。
第2燃烧室25被第2多孔板构件24、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和筒状外壳10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
在第2燃烧室25中填充有第2气体发生剂70。第2多孔板构件24的贯通孔(未图示)为小于第2气体发生剂70的开口。贯通孔也可以利用密封带进行封闭。
就第2气体发生剂70而言,使用比第1气体发生剂22燃烧温度低的气体发生剂。第2气体发生剂70的燃烧温度,优选在1000~1700℃的范围,例如可以使用包括硝酸胍(41质量%)、碱式硝酸铜(49质量%)及粘合剂、添加物,且外径1.8mm、内径0.7mm、长度1.9mm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第2气体发生剂70利用第2多孔板构件24而保持向扩散器部12侧挤压的状态。
因此,第2燃烧室25内的第2气体发生剂70为紧密填充,阻止移动形成间隙,并且还间接地沿X轴方向按压并固定第1筒状构件30。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也可以通过在第1筒状构件30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与第2多孔板构件24之间配置能够与两者抵接的筒状间隔件、筒状的多孔构件,使得直接地固定第1筒状构件30。
下面,对于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装配方法进行说明。
利用焊接将具有气体排出口15的扩散器部12固定在筒状外壳10的第2端部10b侧的开口部。
随后,将杯状构件(气体迂回机构)65以开口部侧在扩散器部12侧的方式安装于凸缘部12a。
随后,从筒状外壳10的第1端部10a侧,压入预先连接成为一体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组合。
随后,将所需量的第2气体发生剂70一边轻敲一边填充于作为第2燃烧室25的空间(气体发生剂填充空间)内,之后压入第2多孔板构件24。通过如上所述地压入第2多孔板构件24,从而使第2气体发生剂70紧密地填充并防止其移动,因此可防止在第2燃烧室25内产生间隙。并且,第1筒状构件30也经气体发生剂70被按压而由此得以固定。
随后,压入第1多孔板构件14,填充第1气体发生剂22使得其与第1多孔板构件14抵接。预先将第1多孔板构件14配置在第1端部10a附近,在从第1端部10a插入套环17时,将第1多孔板构件14和第1气体发生剂22一起按入至深处。
随后,安装固定于套环17的点火器16,形成第1燃烧室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填充的第2气体发生剂70的量较多的情况下,将图1中的第2筒状构件40去掉,使用包括第1筒状构件30和第3筒状构件50的组合的结构。
通过像这样用2个筒状构件代替3个筒状构件,可以增加第2燃烧室25的容积,也可以增加填充的气体发生剂70的量。
下面,对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第1燃烧室20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22由于点火器16的工作而燃烧,从该处产生燃烧产物(火焰、高温气体),通过第1多孔板构件14的多孔而进入空间18。另外,由于第1气体发生剂22在第1燃烧室20内紧密地填充,因此,难以发生着火斑(斑驳不均地燃烧的现象),第1气体发生剂22均匀地燃烧。燃烧产物进入空间18。
燃烧产物从空间18通过第2多孔板构件24的贯通孔,使第2燃烧室25内存在的第2气体发生剂70着火。
由于从第1燃烧室20产生的燃烧产物一旦进入空间18,与第2多孔板构件24相邻的第2气体发生剂70会从端面均一地开始燃烧,因此难以产生着火斑。
对燃烧气体及燃烧产物而言,一边在第1筒状构件30的第1气体出入孔37、第2筒状构件40的第2气体出入孔47及第3筒状构件50的第3气体出入孔57与筒状空间60之间反复出入,一边向扩散器部12方向进行流动。
在此过程中,燃烧残渣附着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并被保持。
进一步,燃烧气体及燃烧产物与扩散器12的凸缘部12a碰撞并改变方向,从连通孔65c向杯构件65内部侵入。在此过程中,残渣被袋67捕获。
随后,燃烧气体及燃烧产物与扩散器12的底部12c碰撞,进一步改变方向,从气体排出口15排出。
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由于为如上的结构,因此可以抑制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斑,提高整体的着火、燃烧性能。特别是针对在壳体为轴向较长的形状,且第1燃烧室与第2燃烧室在轴向上相邻的结构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实现顺利进行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迅速工作的气体发生器。
(2)其他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
通过图3、图4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就图3(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组合使用了长度和内径相同的第1筒状构件101、第2筒状构件102、第3筒状构件103这三者。
第1筒状构件101、第2筒状构件102、第3筒状构件103的连接形态与图1所示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第3筒状构件50相同。
在图3(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在需要增加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除去第2筒状构件102,形成第1筒状构件101与第3筒状构件103的组合。
通过这样的操作,燃烧室25的容积增加,因此可以增加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
相反地,在需要减少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的情况下,从图3(b)向图3(a)那样操作。
图4(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组合并使用了长度和内径相同的第1筒状构件201、第2筒状构件202这二者。
第1筒状构件201和第2筒状构件202的连接形态,与图1示出的第1筒状构件30与第3筒状构件50相同。
在图4(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在需要增加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用长度较短的第3筒状部材203代替第2筒状构件202,成为第1筒状构件201与第3筒状构件203的组合。
通过这样的操作,燃烧室25的容积增加,因此可以增加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
相反在需要减少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的情况下,从图4(b)向图4(a)那样操作。
对各自的组合筒状构件的数量而言,不仅可以配合气体发生剂70的填充量,还可以配合筒状外壳10的长度进行调整。
(3)具有图5、图6的内筒构件的气体发生器
通过图5、图6对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内筒构件(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进行说明。
对图1所示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而言,互相的连接部分为图2所示的凹凸部的组合,但对图5的内筒构件而言,连接部分为凸缘部。
图5的第1筒状构件130对应于图1、图2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140对应于图1、图2的第2筒状构件40。
第1筒状构件130在与第2筒状构件140的连接部分侧具有第1凸缘部131,在周面具有多个第1气体出入孔137。
第1凸缘部131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的8个第1贯通孔132。
第2筒状构件140在与第1筒状构件130的连接部分侧具有第2凸缘部141,在周面具有多个第2气体出入孔147。
第2凸缘部141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的4个第2贯通孔142与4个第2突起143。
对第1筒状构件130和第2筒状构件140而言,如图6所示,通过将第2凸缘部141的4个第2突起143相对于第1凸缘部131的4个第1贯通孔132进行嵌入,从而装卸自如地连接。
此时,第1凸缘部131的剩余部分的4个第1贯通孔132与第2凸缘部141的4个第2贯通孔142,是以互相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而进行连接的。4个第1贯通孔132与4个第2贯通孔142的连接部分作为筒状空间60中的气体排出路径。
对包括图5、图6所示的筒状构件的内筒构件而言,第1筒状构件130的第1突出部可以是与图1相同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与图5所示的第1凸缘部131相同的凸缘部、与图7所示的第1凸缘部231相同的凸缘部(不需要孔232)中的任一方。
(4)具有图7的内筒构件的气体发生器
通过图7对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内筒构件(多个筒状构件的组合)进行说明。
对图1所示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而言,互相的连接部分为图2所示的凹凸部的组合,但对图7的内筒构件而言,连接部分为凸缘部。
图7的第1筒状构件230对应于图1、图2的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240对应于图1、图2的第2筒状构件40。
第1筒状构件230在与第2筒状构件240的连接部分侧具有第1凸缘部231,在周面具有多个第1气体出入孔237。
第1凸缘部231被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的4个部位的切口部233分离为四份(具有4个突出片231)。分离成4个的第1凸缘部231(4个突出片231)分别具有第1贯通孔232。
第2筒状构件240在与第1筒状构件230的连接部分侧具有第2凸缘部241,在周面具有多个第2气体出入孔247。
第2凸缘部241被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的4个部位的切口部243分离为四份(具有4个突出片241)。分离成4个的第2凸缘部241(4个突出片241)分别具有第2突起242。
对第1筒状构件230和第2筒状构件240而言,通过将第2凸缘部241的4个第2突起242相对于第1凸缘部231的4个第1贯通孔232进行嵌入,从而装卸自如地连接。
此时,第1凸缘部231的4个部位的切口部233与第2凸缘部241的4个部位的切口部243,是以互相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而进行连接的。
4个部位的切口部233与4个部位的切口部243的连接部分作为筒状空间60中的气体排出路径。
对包括图7所示的筒状构件的内筒构件而言,第1筒状构件230的第1突出部可以是与图1相同的第1环状倾斜面部31、与图5所示的第1凸缘部131相同的凸缘部、与图7所示的第1凸缘部231相同的凸缘部(不需要孔232)中的任一方。
(5)具有图8所示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内筒构件的气体发生器
如图8(a)所示,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外表面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之间,形成在周向上连续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筒状空间60。
如图8(b)所示,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外表面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之间,形成在周向上分割为四份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空间60。
另外,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为正三角形的情况下,形成在周向上分割为三份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空间60,在第1筒状构件30、第2筒状构件40及第3筒状构件5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的情况下,形成在周向上分割为六份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空间60。
在组合并使用具有如图8(b)所示的那样的截面形状的多个筒状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外周面的角部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而受到支撑。
因此,诸如组合使用如图8(a)所示的截面为圆形的多个筒状构件的实施方式(图1)那样,第1环状倾斜面部31、第1环状倾斜面部31的外周部31a与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11抵接的部分(第1抵接部分)、第3环状倾斜面部51、第3环状倾斜面部51与杯状构件65的底面65a与周壁部65b的边界部分抵接的第2抵接部分,变得不需要。
对多个筒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而言,除了为图2所示的凹凸部34与凹凸部44a、凹凸部44b与凹凸部54的组合以外,也可以为图7所示的具有贯通孔的4个突出片231与具有突起的4个突出片241的组合。或者,可以在形成筒状构件的各个面的开口部侧,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部,将筒状构件彼此在圆周方向上错开并将凹部彼此进行啮合而连接。
如上记载了本发明。显然本发明在其范围中包含各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所有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地认为是本发明的变形这样的情形,都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9)

1.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嵌合而连接的凹凸部分,
作为所述连接部分的凹凸部分,
连接的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
连接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侧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和在相邻的凸部间存在的凹部的组合,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已连接时的点火机构侧的端部和扩散器部侧的端部侧,均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通过互相的凹部与凸部啮合的方式进行嵌入而得以连接,
所述点火机构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
所述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直接或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
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1抵接部分及所述第2抵接部分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2.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抵接的凸缘部,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已连接时的点火机构侧的端部和扩散器部侧的端部侧,均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所述点火机构侧的第1突出部的外周部作为第1抵接部分,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且扩散器部侧的第2突出部的面作为第2抵接部分,直接或经由其他构件与扩散器部的一部分抵接,
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1抵接部分及第2抵接部分,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凸缘部B的全部突起相对于凸缘部A的一部分的贯通孔嵌入,
凸缘部A的剩余部分的贯通孔与凸缘部B的全部贯通孔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从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和多个贯通孔,
凸缘部A和凸缘部B的贯通孔的总数多于突起的总数,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凸缘部A的突起嵌入凸缘部B的贯通孔,剩余部分的贯通孔彼此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从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
进一步,凸缘部A和凸缘部B在没有所述突起和贯通孔的部分具有多个切口,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
凸缘部A的多个切口与凸缘部B的多个切口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从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互相的凸缘部抵接,
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A),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贯通孔和多个突起,
另一方的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凸缘部(凸缘部B),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具有多个突起和多个贯通孔,
进一步,凸缘部A和凸缘部B在没有所述突起和贯通孔的部分具有多个切口,
凸缘部B的突起嵌入凸缘部A的贯通孔,凸缘部A的突起嵌入凸缘部B的贯通孔,
凸缘部A的多个切口与第凸缘部B的多个切口以在轴向上正对的方式抵接,从而形成气体能够通过的间隙。
7.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在第1端部侧配置有点火机构,在轴向上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配置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外壳,
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了内筒构件,在包含所述内筒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
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与内筒构件的间隙,作为到达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
所述内筒构件为多个在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筒状构件在轴向上连接而成,各个筒状构件在周壁部具有多个气体出入孔,所述多个气体出入孔用于连通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与作为所述气体排出路径的间隙,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各自连接部分的开口部侧能够互相嵌合而连接的凹凸部分,所述凹凸部分通过互相嵌合而得以连接,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的外周面的角部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周壁面抵接而受到支撑,
所述连接部分具有气体能够通过的孔或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多个筒状构件为相同形状、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及截面面积相同、且长度相同或不同的构件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进一步配置有用于将内筒构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筒状外壳内的筒状间隔件或筒状多孔构件。
CN201580033524.3A 2014-06-23 2015-06-02 气体发生器 Active CN106457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7953 2014-06-23
JP2014127953A JP6261458B2 (ja) 2014-06-23 2014-06-23 ガス発生器
PCT/JP2015/065829 WO2015198802A1 (ja) 2014-06-23 2015-06-02 ガス発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7185A true CN106457185A (zh) 2017-02-22
CN106457185B CN106457185B (zh) 2019-07-05

Family

ID=5493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3524.3A Active CN106457185B (zh) 2014-06-23 2015-06-02 气体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9317B2 (zh)
JP (1) JP6261458B2 (zh)
KR (1) KR20170021236A (zh)
CN (1) CN106457185B (zh)
DE (1) DE112015002937T5 (zh)
WO (1) WO201519880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6959A (zh) * 2015-02-09 2017-09-26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11278545A (zh) * 2017-11-20 2020-06-12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4143B2 (ja) * 2014-12-03 2019-01-1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619293B2 (ja) * 2016-05-23 2019-12-1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650365B2 (ja) 2016-07-26 2020-02-1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867897B2 (ja) * 2017-06-29 2021-05-1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封止構造
JP6946097B2 (ja) * 2017-07-21 2021-10-0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DE102018112010A1 (de) * 2018-05-18 2019-11-21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Treibstoffkäfig für einen gasgenerator, gasgenerator mit einem solchen treibstoffkäfig, betriebsverfahren und verfahren zum führen einer schockwelle eines gasgenerator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9045A (en) * 1970-01-27 1972-03-14 Ensign Bickford Co Fluid supply device for vehicle safety system
US20020007755A1 (en) * 2000-05-30 2002-01-24 Livbag S.N.C. Hybrid generator with perforating pillar and two-tube body
CN101233021A (zh) * 2005-08-10 2008-07-30 株式会社大亚特 用于车用气囊的充气机内气缸的结构
CN101529196A (zh) * 2006-10-26 2009-09-09 塞瓦技术公司 气体发生器
JP2010264773A (ja) * 2009-05-12 2010-11-25 Daicel Chem Ind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10280376A (ja) * 2009-06-04 2010-12-16 Alliant Techsyst Inc 粒子保持構造体を備えたガス発生装置及び関連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110187088A1 (en) * 2010-02-03 2011-08-04 Teppei Hanano Gas genera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1724A (en) * 1993-09-14 1996-09-03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Treatment of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inflator particulate-containing gas with expanded metal
US5836608A (en) * 1996-12-11 1998-11-17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irbag deflection mount
DE29702011U1 (de) * 1997-02-05 1997-06-05 Trw Repa Gmbh Baugruppe aus einem Gasgenerator und einem Abströmrohr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S7367584B2 (en) * 2004-04-19 2008-05-06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Gas generating system
US7343862B2 (en) * 2004-05-27 2008-03-18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Gas generating system
US7654565B2 (en) 2005-06-02 2010-02-02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Gas generating system
US20080078486A1 (en) * 2006-09-30 2008-04-03 Khandhadia Paresh S Gas generating system and composition
US7568728B2 (en) * 2006-05-25 2009-08-04 Autoliv Asp, Inc. Inflator device having modular construction and radial inflation gas flow
DE102011086838A1 (de) * 2011-11-22 2012-07-19 Takata-Petri Ag Gasgenerator
US8702125B1 (en) * 2013-01-18 2014-04-22 Autoliv Asp, Inc. Multi-strainer emission treatment for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inflators
JP5965334B2 (ja) * 2013-02-18 2016-08-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184829B2 (ja) * 2013-10-11 2017-08-2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374811B2 (ja) * 2014-05-16 2018-08-1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9045A (en) * 1970-01-27 1972-03-14 Ensign Bickford Co Fluid supply device for vehicle safety system
US20020007755A1 (en) * 2000-05-30 2002-01-24 Livbag S.N.C. Hybrid generator with perforating pillar and two-tube body
CN101233021A (zh) * 2005-08-10 2008-07-30 株式会社大亚特 用于车用气囊的充气机内气缸的结构
CN101529196A (zh) * 2006-10-26 2009-09-09 塞瓦技术公司 气体发生器
JP2010264773A (ja) * 2009-05-12 2010-11-25 Daicel Chem Ind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10280376A (ja) * 2009-06-04 2010-12-16 Alliant Techsyst Inc 粒子保持構造体を備えたガス発生装置及び関連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110187088A1 (en) * 2010-02-03 2011-08-04 Teppei Hanano Gas genera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the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6959A (zh) * 2015-02-09 2017-09-26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11278545A (zh) * 2017-11-20 2020-06-12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2937T5 (de) 2017-03-16
WO2015198802A1 (ja) 2015-12-30
US20170151543A1 (en) 2017-06-01
KR20170021236A (ko) 2017-02-27
JP2016007559A (ja) 2016-01-18
CN106457185B (zh) 2019-07-05
JP6261458B2 (ja) 2018-01-17
US10179317B2 (en) 201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7185A (zh) 气体发生器
EP2531381B1 (en) Gas genera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9114778B2 (en) Gas generator
EP2429867B1 (en) Gas generator
CN102317124B (zh) 气体发生器
CN106458138B (zh) 气体发生器
CN107000671B (zh) 气体发生器
CN108349457B (zh) 气体发生器
US10723308B2 (en) Gas generator
WO2019230503A1 (ja) ガス発生器
WO2019111566A1 (ja) ガス発生器
US20200164327A1 (en) Gas generator
KR20200029444A (ko) 가스 발생기
JP7354033B2 (ja) ガス発生器
KR102580603B1 (ko) 가스 발생기
JP7270793B2 (ja) ガス発生器
JP2020040453A (ja) ガス発生器及びガス発生器用のクッション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