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6453A - 元件吸附嘴、元件搬送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吸附嘴、元件搬送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16453A CN106416453A CN201480079069.6A CN201480079069A CN106416453A CN 106416453 A CN106416453 A CN 106416453A CN 201480079069 A CN201480079069 A CN 201480079069A CN 106416453 A CN106416453 A CN 1064164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rnal force
- component
- unit
- force input
-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元件吸附嘴,包括:吸嘴主体部;元件吸附部,以能够绕水平的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吸嘴主体部支撑;保持机构,将元件吸附部保持在该元件吸附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位置切换机构,包含在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第一保持状态下基于接受外力而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的第一外力输入部以及在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第二保持状态下基于接受外力而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的第二外力输入部,而且,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外力输入部的位移变换为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元件吸附部从第一位置位移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外力输入部的位移变换为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元件吸附部从第二位置位移到第一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吸附并搬送元件的元件搬送装置的元件吸附嘴、具备该元件吸附嘴的元件搬送装置、以及具备该元件搬送装置的元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的元件搬送装置: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头部,通过设置在该头部上的元件吸附用的吸嘴来吸附元件并搬送到指定位置。该元件搬送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元件安装装置等,该元件安装装置从元件供应部取出元件并且将该元件安装搬送且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等基板上。
元件安装装置中,吸嘴朝下地设置,其通过吸附元件的上表面来保持该元件。头部通常以能够绕垂直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设置。这样,通过使吸嘴与头部一起转动便能够绕垂直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的被吸附着的姿势。
近几年,元件安装装置中,随着被安装元件的多样化,存在着如下的要求:利用吸嘴吸附例如横向置放的元件,将该元件的姿势变更为立起姿势并搭载到基板上。因此,对于元件安装装置而言,不仅要求能够绕垂直轴的轴心来变更吸嘴吸附着元件的姿势,而且还要求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吸嘴吸附着元件的姿势。
此处,作为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的姿势的机构,例如可考虑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机构。也就是说,可考虑通过气压缸或伺服马达来驱动被头部支撑的吸嘴,以使其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转动。
然而,在设置为了绕水平轴的轴心驱动吸嘴的专用的驱动源(气压缸或伺服马达)的情况下,会导致头部的大型化,进而会导致元件安装装置的大型化,助长成本增高。因此,这并不理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10848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68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且以简洁的结构便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吸嘴所吸附着的元件的姿势的技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元件吸附嘴设置于头部,该头部吸附并搬送元件,该元件吸附嘴包括:吸嘴主体部;元件吸附部,以能够绕大致水平的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吸嘴主体部支撑;保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吸嘴主体部,将所述元件吸附部保持在该元件吸附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位置切换机构,包含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保持状态下该第一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二保持状态下该第二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二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而且,该位置切换机构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一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二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一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元件安装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嘴(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的立体图。
图4是吸嘴在安装于头部中的状态(元件吸附部设置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吸嘴(元件吸附部设置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吸嘴的剖视图(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基于控制装置进行的元件安装动作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8是吸附着元件时的状态下的头部的侧视图。
图9是元件的姿势变更动作中的头部的侧视图。
图10是进行元件的姿势变更后的头部的侧视图。
图11是元件吸附部的复位动作中的头部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嘴(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的侧视图。
图13是吸嘴(元件吸附部设置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吸嘴(元件吸附部设置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述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简略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安装装置M,图1是俯视图,图2是主视图,分别简略地表示元件安装装置M。此外,附图中,为了明确地表示各图的方向关系而示出了XYZ直角坐标轴。X方向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在水平面上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
元件安装装置M包括:基台1;设置在该基台1上,搬送印刷电路板(PWB:PrintedWiring Board)等基板P的基板搬送机构2;元件供应部3、4;用于安装元件的头部单元5;驱动该头部单元5的头部单元驱动机构;用于识别元件的摄像单元6。
所述基板搬送机构2包含在基台1上沿X方向搬送基板P的一对传送带2a、2a。这些传送带2a、2a从图1及图2的右侧(X1方向侧)接受基板P并搬送到指定的作业位置(图1及图2所示的位置),通过省略图示的基板保持装置来保持该基板P。而且,在安装作业后,将该基板P搬出到图1及图2的左侧(X2方向侧)。
所述元件供应部3、4设置在基板搬送机构2的两侧(Y方向两侧)。元件供应部3、4中的位于元件安装装置M的后侧(Y1侧)的元件供应部4上,沿着传送带2a设置有多个带式供料器4a。各带式供料器4a供应IC、晶体管、电容器等小片状的电子元件(芯片元件)。另一方面,元件安装装置M的后侧(Y2侧)的元件供应部3上设置有料盘3a、3b。料盘3a、3b供应电子元件,该电子元件是QFP(Quad Flat Package(方型扁平式封装))及BGA(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封装))等封装型元件、或包含连接器等插入到基板等中的引线且因该引线较长而在载置状态下该引线易于呈横向的电子元件。元件供应部3在这些元件载置于料盘3a、3b的状态下进行供应。
所述头部单元5从元件供应部3、4中取出元件并安装到基板P上,其设置在基板搬送机构2及元件供应部3、4等的上方。
头部单元5基于所述头部单元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沿X方向及Y方向移动。头部单元驱动机构包括:一对固定轨道8,分别固定在基台1上所设的一对高架梁上,沿着Y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单元支撑构件11,被这些固定轨道8支撑,沿着X方向延伸;滚珠螺杆轴9,螺合插入于单元支撑构件11,被Y轴伺服马达10驱动。此外,头部单元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轨道13,固定在单元支撑构件11上,将头部单元5可沿X方向移动地予以支撑;滚珠螺杆轴14,螺合插入于头部单元5,被作为驱动源的X轴伺服马达15驱动。即,头部单元驱动机构基于X轴伺服马达15的驱动,通过滚珠螺杆轴14而使头部单元5沿X方向移动,此外,基于Y轴伺服马达10的驱动,通过滚珠螺杆轴9而使单元支撑构件11沿Y方向移动。其结果,头部单元驱动机构使头部单元5在一定的区域内沿X方向及Y方向移动。本例中,所述头部单元5及所述头部单元驱动机构等相当于本发明的元件搬送装置。
头部单元5包括:用于安装元件的多个(本例中,为六个)轴状的头部16;将头部16可升降(Z方向的移动)及可转动(图2中的R方向的转动)地予以支撑的梁架构件;用于使头部16升降及转动的以伺服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头部驱动机构。基于该结构,头部单元5利用各头部16从元件供应部4、5中取出元件并搬送到基板P上方,将该元件安装在基板P上的指定位置。
各头部16在其远端具备吸嘴20(20A、20B)。详细而言,头部16包含头部主体17(参照图4)和可装拆地安装于该主体的远端的元件吸附用的吸嘴20(20A、20B)。吸嘴20经由头部主体17内的通道164及切换阀而能够与负压发生装置、正压发生装置及大气的任一者连通。即,吸嘴20通过接受负压的供应而吸附元件,之后,通过接受正压的供应而解除该元件的吸附状态。
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位于头部单元5的六个头部16中的基板搬出侧(X2侧)的末端的头部16具备适合于连接器等的搬送的第一吸嘴20A,其余的头部16具备适合于所述连接器等以外的电子元件亦即以安装到基板等上的安装面朝着Z1方向的状态收纳于带式供料器4a或设置于料盘3a的电子元件的搬送的第二吸嘴20B。第一吸嘴20A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如在后面所详述,在元件吸附后其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变更该元件的姿势。另一方面,第二吸嘴20B是以吸附着元件上表面的状态就(无需绕水平轴的轴心变更元件的姿势)进行搬送的一般的吸嘴。
所述摄像单元6是为了对头部16(吸嘴20)上的元件的吸附状态进行图像识别而拍摄该元件的单元。摄像单元6包括用于对元件进行拍摄的CCD摄像机和具有多个LED的照明装置。摄像单元6分别设置在各元件供应部3、4与基板搬送机构2之间的位置。
下面,说明所述第一吸嘴20A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第一吸嘴20A的说明中,以该第一吸嘴20A安装于头部主体17的远端的状态为基准,相应地根据各图所示的XYZ直角坐标轴来进行说明。
图3以立体图来表示单件的第一吸嘴20A,图4以剖视图来表示安装在头部主体17的状态下的第一吸嘴20A。图中的符号C1是被该第一吸嘴20A安装的元件,该元件C1是如后所述般的插入型连接器。
第一吸嘴20A包含吸嘴主体部22、以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该吸嘴主体部22支撑的元件吸附部23、在转动方向的特定位置保持元件吸附部23的保持构件24、用于切换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的位置切换机构。
吸嘴主体部22具有俯视下呈大致圆形的上表面,在该上表面的中央部具备连结部25。第一吸嘴20A经由该连结部25可装拆地安装于头部主体17的远端(下端)。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连结部25包括从吸嘴主体部22的上表面朝上地延伸的圆筒部25a和从其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5b。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头部主体17包含被头部单元5的所述梁架构件支撑的空心的轴构件17a和设置在该轴构件17a的远端(下端)的卡夹机构17b。卡夹机构17b具有能够开闭的一对卡止片171和对这些卡止片171向闭合方向施力的板弹簧等弹簧构件172。而且,如图4所示,当第一吸嘴20A的连结部25(延伸设置部25b)插入到卡夹机构17b的一对卡止片171之间时,该连结部25基于弹簧构件172的弹力而被所述一对卡止片171夹持,由此,第一吸嘴20A可装拆地安装于头部16的远端。
元件吸附部23在其远端具备元件的吸附面23a。该元件吸附部23经由沿水平方向(图4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X方向)延伸的支撑轴28而被吸嘴主体部22可转动地支撑。详细而言,在所述吸嘴主体部22的下部设置有在X方向上排列且互相平行地朝下延伸的一对脚部26,元件吸附部23的基端部插入在该一对脚部26之间。元件吸附部23的基端部可转动地由固定在两脚部26间的范围的所述支撑轴28所支持。
基于该结构,随着元件吸附部23转动,该元件吸附部23能够绕支撑轴28(水平轴)的轴心变更吸附在吸附面23a上的元件的姿势。具体而言,元件吸附部23能够在如图4所示的吸附面23a为水平且朝下的第一转动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与如图5所示的吸附面23a为垂直的第二转动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的范围转动。即,元件吸附部23能够使吸附于吸附面23a的元件的姿势绕支撑轴28的轴心转动90°。
此外,吸嘴主体部22中设置有: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与该元件吸附部23抵接而限制其转动(图4中绕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的第一限制部22a;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与该元件吸附部23抵接而限制其转动(图4中绕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的第二限制部22b。基于第一限制部22a、第二限制部22b,元件吸附部23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第一转动位置至第二转动位置之间的90°的范围内。
切换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的所述位置切换机构包含:形成在吸嘴主体部22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工作缸部32;能够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工作缸部32内的活塞33;设置在工作缸部32内且朝下对活塞33施力的弹簧34(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构件);沿着与支撑轴28正交的方向(图4中为Y方向)延伸且将活塞33与元件吸附部23连结的连杆构件35;固定于该连杆构件35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销37。
连杆构件35设置在工作缸部32的周壁32a中所形成的狭缝321内从而横过该工作缸部32,在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处被固定于活塞33。由此,连杆构件35能够沿着狭缝321而与活塞33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连杆构件35的一侧的端部(图4中为Y2方向侧的端部)经由长孔而可转动地与元件吸附部23连结,另一侧的端部(Y1方向侧的端部)中压入固定有朝上延伸的所述销37。由此,销37的上下方向的位移经由连杆构件35而变换为元件吸附部23的绕支撑轴28的转动位移。即,位置切换机构在外力未作用于销37的状态下,基于弹簧34的弹力(作用力)将活塞33下推而使元件吸附部23压接于第一限制部22a,由此,使元件吸附部23设置于第一转动位置,另一方面,当一个克服弹簧34的弹力的外力作用于销37而将活塞33与连杆构件35一起上推时,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位移到第二转动位置。
在所述吸嘴主体部22中的该销37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开口部38,销37在连杆构件35与活塞33一起上升时从该开口部38突出到吸嘴主体部22的上方。此外,销37的下端部相对于连杆构件35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此外,在连杆构件35中的销37侧的末端部设有向外侧(图4中为Y1方向)隆出地形成的卡止部351。而且,在活塞33上升至元件吸附部23与第二限制部22b抵接的位置亦即位于第二转动位置的位置时,保持构件24与卡止部351卡合,由此,元件吸附部23被保持在第二转动位置。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保持构件24是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远端(下端)具备卡止爪241的板弹簧,其基端部被固定于吸嘴主体部22,从而形成为在水平方向(图4中为Y方向)上可以弹性地弯曲变形。而且,如图5所示,基于该保持构件24从外侧卡合于卡止部351来将连杆构件35卡止于吸嘴主体部22,从而元件吸附部23被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本例中,该保持构件24及卡止部351等相当于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的保持机构,所述弹簧34兼备作为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一转动位置的保持机构的功能。
此外,所述销37的下端部在连杆构件35被上推后的状态下位于比保持构件24的下端更下方的位置。这是为了在基于后述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而将销37与连杆构件35一起上推时(参照图10),能够让保持构件24保持连杆构件35而不让姿势变换用撑件7与保持构件24的下端干涉。此外,本例中,销37的下端从连杆构件35向下方突出,不过,也可以采用不向连杆构件35的下方突出的结构。此情况下,只要将连杆构件35设定为如下的形状便可,即,在基于后述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而将连杆构件35上推后的状态下,连杆构件35的一部分相对于保持构件24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以使后述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与保持构件24不发生干涉。
在头部单元5的下端部,详细而言,在沿上下方向引导头部16的套筒161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解除保持构件24对连杆构件35(卡止部351)的卡止状态的复位构件162。复位构件162是朝下延伸的销,其设置在以头部主体17为中心的圆周亦即第一吸嘴20A的所述销37所存在的圆周上的位置。亦即,在头部16的转动位置(R方向的位置)被调整为复位构件162与销3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状态下,当使该头部16上升至指定的复位高度位置时,复位构件162与突出到吸嘴主体部22上方的销37(参照图5)抵接从而将该该销37下推,由此,保持构件24的对连杆构件35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该解除后,弹簧34基于弹力而下压活塞33从而将到元件吸附部23按压于第一限制部22a,由此,将元件吸附部23设置并保持于第一转动位置。
此外,本例中,销37的上端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力输入部,销37的下端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力输入部。此外,后述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力施加构件,复位构件1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力施加构件。
第一吸嘴20A中设有用于将通过头部主体17的内部通道164供应的元件吸附用的负压引导至所述元件吸附部23的负压通道40。如图4至图6所示,该负压通道40包含:在连结部25的上端部开口而且在吸嘴主体部22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40a;从该第一通道40a的下端部分支并且通过各脚部26的内部而与所述支撑轴28的内部所形成的第三通道40c分别连通的一对第二通道40b;形成于元件吸附部23的内部而且将所述吸附面23a上所设的凹部231与所述第三通道40c连通的第四通道40d。各第二通道40b与第三通道40c经由支撑轴28中形成的两个上侧开口部28a而彼此连通,第三通道40c与第四通道40d经由支撑轴28中形成的下侧开口部28b而彼此连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头部主体17的内部通道164而供应给第一吸嘴20A的负压通过吸嘴主体部22、支撑轴28及元件吸附部23的内部而被引导到吸附面23a。
此外,承受弹簧构件172的弹力的卡止片171将延伸设置部25b按压于轴构件17a的远端,从而使延伸设置部25b的上端部中的第一通道40a的开口周边部与轴构件17a的远端中的内部通道164的开口周边部彼此紧密接触,使内部通道164与第一通道40a连通而不会让负压从连接部位泄漏。
上述的元件安装装置M包括以周知的微电脑为基础的控制装置45(如图1所示),头部单元5及各头部16的动作通过该控制装置45而被集中地控制。
下面,参照图8至图10并且按照图7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装置45所进行的利用了所述第一吸嘴20A的元件的安装动作控制。
在说明安装动作控制之前,首先对利用第一吸嘴20A来安装的元件C1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作为该元件C1的代表例,有图1等所示般的插入型连接器。该插入型连接器(为方便起见,称作元件C1)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Ca,具有对方侧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用凹部(省略图示);多个引线Cb,设置在该壳体Ca中的与所述嵌合用凹部侧相反侧的面上。该元件C1基于引线Cb插入到基板P上形成的通孔中而以所述嵌合用凹部朝上的状态安装于基板P。这样的元件C1难以以与搭载到基板P上时的姿势相同的姿势进行供应。因此,该元件C1以载置在所述料盘3a、3b上的状态详细而言以嵌合用凹部呈横向的方式而载置在料盘3a、3b上的状态被供应,在由所述第一吸嘴20A从料盘3a、3b中被取出后,通过该第一吸嘴20A变更姿势。
图7的流程开始后,控制装置45使头部单元5移动到元件供应部3,通过第一吸嘴20A来吸附元件C1(步骤S1)。详细而言,控制装置45以使第一吸嘴20A位于载置在料盘3a、3b上的元件C1的上方的方式使头部单元5移动,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并通过该第一吸嘴20A来吸附元件C1,之后使该头部16上升。此时,第一吸嘴20A处于元件吸附部23基于弹簧34的弹力而被保持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控制装置45通过控制所述切换阀,在元件吸附部23的吸附面23a与元件C1(壳体Ca)接近的状态下或吸附面23a与元件C1抵接的状态下开始对第一吸嘴20A的负压供应。由此,如图8所示,基于第一吸嘴20A,元件C1被吸附。
其次,控制装置45使头部单元5移动到基板搬送机构2的近傍,在使第一吸嘴20A位于沿着传送带2a设置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的上方后,通过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到预先设定的姿势变更高度位置来变更元件C1的姿势(步骤S3)。
详细而言,在元件供应部3与传送带2a之间设置有沿着该传送带2a的例如剖面呈矩形的所述姿势变换用撑件7(参照图1)。如图9所示,控制装置45以销37的下端部位于姿势变换用撑件7上方并且工作缸部32的周壁32a相对于姿势变换用撑件7向Y2方向相离开的方式设置第一吸嘴20A,在该状态下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若如此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便能够使姿势变换用撑件7不会与工作缸部32的周壁32a干涉,克服弹簧34的弹力而将连杆构件35及活塞33相对地上推,伴随该上推,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于是,元件吸附部23到达第二转动位置时,亦即元件吸附部23转动到与第二限制部22b抵接的位置时,保持构件24与卡止部351卡合,从而元件吸附部23被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其结果,元件C1绕支撑轴28的轴心转动90°,如图10所示,元件C1的姿势被变更为引线Cb朝下延伸的状态。
元件C1的姿势的变更结束后,控制装置45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上升至呈朝下延伸的状态的引线Cb与摄像单元6或基板P上的安装完毕元件不干涉的高度,之后使头部单元5移动到摄像单元6的上方,通过摄像单元6拍摄该元件C1,从而根据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元件C1的识别(步骤S5)。
其次,控制装置45使头部单元5移动到基板P的上方,将第一吸嘴20A所吸附着的元件C1安装到基板P上。详细而言,在使第一吸嘴20A所吸附的元件C1位于基板P的目标位置的上方后,使头部16(第一吸嘴20A)下降,在元件C1载置在基板P上的时候切断负压供应从而将元件C1安装在基板P上(步骤S7)。此时,控制装置45按需要根据步骤S5中的识别结果来补正元件C1的R方向上的指向。
元件C1的安装结束后,控制装置45使头部16上升,使第一吸嘴20A从基板P退避,并且如图11所示那样,以复位构件162与销3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方式一边使头部16转动一边使该头部16上升到所述复位高度位置,由此,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复位到第二转动位置(步骤S9、S11)。即,控制装置45使复位构件162抵接于销37来解除保持构件24的对连杆构件35的卡止状态,由此,基于弹簧34的弹力而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移动到第二转动位置。
以上是利用了第一吸嘴20A而进行的元件C1的安装动作的一个循环,在继续进行元件C1的安装时,控制装置45在步骤S13之后,使处理移到步骤S1,反复进行步骤S1至S13的处理。
这样,根据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的元件安装装置M,能够绕水平轴(支撑轴28)的轴心来变更元件C1的姿势,因此,能够毫无困难地将横向载置在料盘3a、3b上的插入型连接器亦即元件C1搬送并安装到基板P上。而且,根据该第一吸嘴20A,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头部16的下降动作来使销37(连杆构件35)与姿势变换用撑件7抵接或利用头部16的上升动作来使销37与复位构件162抵接,从而使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位移到第一转动位置或第二转动位置,无需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便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C1的姿势。
因此,根据该第一吸嘴20A,不会助长头部16的大型化进而不会助长元件安装装置M的大型化或成本增高,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C1的姿势。
此外,根据该第一吸嘴20A,由于元件吸附部23基于弹簧34的弹力(作用力)被按压于第一限制部22a,因此,能够将该元件吸附部23稳定地保持在第一转动位置。因此,在元件吸附时,能够在使元件吸附部23稳定地接触于元件C1的状态下恰当地吸附元件C1。而且,若解除保持构件24的对连杆构件35的卡止状态,则基于该弹簧34的弹力,元件吸附部23迅速地从第二转动位置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因此,元件搭载到基板P后,能够使元件吸附部23迅速地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而移到下一个元件吸附动作。因此,下一个元件吸附动作的开始便不会伴随因元件吸附部23的复位动作而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元件C1的安装作业。
此外,根据该元件安装装置M,头部单元5上设置有用于将处于第二转动位置的元件吸附部23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解除保持构件24的对连杆构件35的卡止状态)的复位构件162,在元件C1的元件安装后,在头部单元5的移动中通过使销37与复位构件162抵接,从而能够将元件吸附部23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因此,在这一点也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元件C1的安装作业。
下面,利用图12至图14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吸嘴20A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吸嘴20A(为方便起见,将其称作第一吸嘴20A′)的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共通,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吸嘴2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之间的不同点进行详述。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作为用于切换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的位置切换机构而设置有工作缸部32、活塞33、连杆构件35及销37,作为用于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在指定的转动位置的构件而设置有保持构件24等。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这些结构设置有两组。
具体而言,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的位置切换机构在以支撑轴28为中心的其中一侧(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的Y1侧,亦即在头部16的转动位置(R方向上的位置)被调整为复位构件162与后述的第二销37B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状态下的Y1侧)具备第一工作缸部32A、第一活塞33A、第一连杆构件35A及第一销37A,而在另一侧(图12所示的状态下的Y2侧)具备第二工作缸部32B、第二活塞33B、第二连杆构件35B及第二销37B。此外,在支撑轴28的一侧(图12所示的状态下的Y1侧)具备第一保持构件24A,而在另一侧(图12所示的状态下的Y2侧)具备第二保持构件24B。
第一工作缸部32A、第一活塞33A、第一连杆构件35A、第一保持构件24A及第一销37A与第二工作缸部32B、第二活塞33B、第二连杆构件35B、第二保持构件24B及第二销37B以所述支撑轴28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图13中为左右对称)地设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销37被固定于连杆构件35,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第一销37A被固定于第一活塞33A而与该第一活塞33A一起被收容于第一工作缸部32A。由此,第一销37A随着第一活塞33A的上下移动,通过第一工作缸部32A的顶部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8A而能够在吸嘴主体部22的上方出入。另一方面,第二销37B被固定于第二活塞33B而与该第二活塞33B一起被收容于第二工作缸部32B。由此,第二销37B随着第二活塞33B的上下移动,通过第二工作缸部32B的顶部上形成的第二开口部38B而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部22的上表面在上方出入。
而且,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连杆构件35A及第二连杆构件35B以如下的方式连结于元件吸附部23: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销37B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38B而从吸嘴主体部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一销37A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38A而从吸嘴主体部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此外,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保持构件24B与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部351卡合,另一方面,在元件吸附部23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一保持构件24A与第一连杆构件35A的卡止部351卡合。
基于第二连杆构件35B被第二保持构件24B卡止,在元件吸附部23被保持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下,若第二销37B被复位构件162下推,则第二保持构件24B的对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而且,若进一步被复位构件162下推并克服弹簧34的弹力而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位移到第二转动位置时,连杆构件35A被第一连杆构件35A卡止。由此,元件吸附部23被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图14所示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若第一销37A被复位构件162下推,则第二保持构件24B的对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复位构件162的下推,也会基于以朝下地对第一活塞33A施力的方式收容于第一工作缸部32A中的弹簧34的作用力而使元件吸附部23位移到第一转动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二连杆构件35B被第二保持构件24B卡止。在第二保持构件24B的对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进一步下推复位构件162时,基于下推力和弹簧34的作用力双方的作用,元件吸附部23位移到第一转动位置。此外,弹簧34在第二保持构件24B的对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元件吸附部23迅速地位移到第一转动位置。由此,防止元件吸附部23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的中间位置摆振。
本例中,第二销37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力输入部,第一销37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力输入部。另外,复位构件162相当于本发明的外力施加构件。此外,各保持构件24A、24B及各连杆构件35A、35B的卡止部351相当于本发明的保持机构。
使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时的控制装置45所进行的头部单元5及各头部16的动作控制基本上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时(图7的流程图)共通,不过,在以下几点,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时的动作控制相异。
即,在步骤S1中,保持在第一转动位置的元件吸附部23吸附元件C1后,控制装置45以第二销37B与复位构件16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方式使头部16转动并且使该头部16上升到所述复位高度位置(步骤S3)。由此,控制装置45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移动到第二转动位置,变更元件C1的姿势。详细而言,控制装置45通过使头部16转动以使复位构件162与第二销37B在上下方向上相向,通过使复位构件162与第二销37B抵接从而解除第二保持构件24B的对第二连杆构件35B的卡止状态,并且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移动到第二转动位置,由第一保持构件24A卡止第一连杆构件35A。控制装置45在元件吸附后一边将元件C1搬送到摄像单元6的上方一边在途中进行上述般的元件C1的姿势的变更动作。因此,在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时,不用所述姿势变换用撑件7。
此外,在步骤S7中,元件C1的安装结束后,控制装置45以第一销37A与复位构件16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方式使头部16转动且使该头部16上升到所述复位高度位置(步骤S9、S11)。由此,控制装置45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二转动位置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详细而言,控制装置45使复位构件162与第一销37A抵接而解除第一保持构件24A的对连杆构件35A的卡止状态,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二转动位置移动到第一转动位置,由第二保持构件24B卡止第二连杆构件35B。
根据具备如上所述般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的元件安装装置M,基于头部16的转动而使第一销37A和第二销37B择一地与复位构件162相向,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头部16上升,从而仅以复位构件162(亦即无需使用姿势变换用撑件7)便能够进行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的切换(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之间的切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元件吸附后,能够一边使头部单元5从元件供应部3直接移动到摄像单元6的上方一边在该移动中变更元件C1的姿势。此外,在元件吸附后,能够一边使头部单元5从基板P上方直接移动到元件供应部3一边在该移动中将元件吸附部23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相比,无需经由姿势变换用撑件7,从而相应地能够更效率良好地进行元件C1的安装作业。而且,元件吸附部23的位置的切换如上所述地利用设置在头部单元5上的共用的复位构件162便能够进行,因此,根据具备该第一吸嘴20A′的元件安装装置M,能够以合理的结构效率良好地进行元件C1的安装作业。
另外,上述的元件安装装置M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安装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例示,元件安装装置M的具体结构或应用于该元件安装装置M的第一吸嘴20A(元件吸附嘴)的具体结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的。例如,其也可以应用如下般的结构。
(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也可以省略弹簧34。即,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基于活塞33、连杆构件35及销37这些构件的自重而下降,从而使元件吸附部23与第一限制部22a抵接,亦即利用活塞33等的自重来使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一转动位置。根据该结构,弹簧34被省略,从而相应地能够使第一吸嘴20A的结构实现简洁化、轻型化及低廉化。
(2)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基于由具备卡止爪241的板弹簧构成的保持构件24而将连杆构件35卡止于吸嘴主体部22,从而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然而,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二转动位置的机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本发明的保持机构还可以应用止动机构等各种的机构。对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也同样如此,作为将元件吸附部23保持于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的机构也可以应用止动机构等各种的机构。
(3)图4所示的元件安装装置M中,为了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二转动位置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而在头部单元5上设有复位构件162,不过,也可省略该复位构件162而采用姿势变换用撑件7。即,也可在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二转动位置复位到第一转动位置时,基于控制装置45的对头部单元5等的控制,在以销37位于姿势变换用撑件7的下方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吸嘴20A后,使头部16上升而由姿势变换用撑件7下推销37。根据该结构,头部单元5上无需设置复位构件162,从而相应地能够使头部单元5的结构实现简洁化及轻型化。
对于图12所示的元件安装装置M也同样如此,也可以通过姿势变换用撑件7来将第一销37A及第二销37B下推。
(4)在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的说明中,对如下的情形进行了说明:将横向载置在料盘3a、3b上的元件C1(插入型连接器等)吸附,在将该元件的姿势变更为立起姿势之后将其安装到基板P上。然而,该第一吸嘴20A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情形:将以立起姿势载置在料盘3a、3b上的元件吸附,在将该元件的姿势变更为横向之后将其搭载到基板P上。这一点,对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也同样如此。
(5)在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的说明中,元件吸附部23为能够绕支撑轴28的轴心转动90°的结构,换言之,是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转动元件C1的姿势90°的结构,不过,元件吸附部23的转动角度并不限定于90°,也可以是小于90°或者大于90°的角度。这一点,对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也同样如此。
(6)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中,以如下的方式来构成位置切换机构:将销37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通过连杆构件35变换为元件吸附部23的转动方向的位移,从而变更元件吸附部23的转动位置。然而,位置切换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如下的结构:在销37侧设置齿条,而在元件吸附部23侧设置与该齿条啮合的小齿轮,由此,将销37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变换为元件吸附部23的转动方向的位移。这一点,对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吸嘴20A′也同样如此。
(7)图1所示的元件安装装置M中,为了切换元件吸附部23的姿势而沿着传送带2a设置有姿势变换用撑件7。该姿势变换用撑件7也可以固定在传送带2a的梁架侧面等,也可以经由梁架构件等而固定在基台1上。此外,除了如此设置专用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以外,也可以采用将传送带2a的特定部分兼用作姿势变换用撑件的结构。即,也可以利用传送带2a上形成的凸缘部等,使销37(连杆构件35)与该凸缘部等抵接。根据这样的结构,无需专用的姿势变换用撑件7,从而相应地能够使元件安装装置M的结构实现简洁化及低廉化。
(8)此外,所述姿势变换用撑件7除了如上述那样设置于传送带2a或基台1以外,也可以例如在支撑头部单元5的单元支撑构件11的一端侧(X2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通过臂构件等而被支撑。此情况下,在使头部单元5移动到单元支撑构件11的所述一端侧之后,在该状态下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使销37的下端部与姿势变换用撑件7抵接便可。由此,来使元件吸附部23从第一转动位置切换到第二转动位置。此外,姿势变换用撑件7也可以设置在固定有支撑所述单元支撑构件11的固定轨道8的高架梁中的一端侧(Y方向一端侧)。此情况下,在使头部单元5与单元支撑构件11一起移动到高架梁的一端侧之后,在该状态下使安装有第一吸嘴20A的头部16下降,使销37的下端部与姿势变换用撑件7抵接便可。
(9)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具备该元件吸附嘴的元件搬送装置)应用于元件安装装置的例子,不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具备该元件吸附嘴的元件搬送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元件安装装置以外的装置。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元件检查装置等:从设置在指定位置的元件供应用料盘(元件供应部)中吸附电子元件,将该元件搬送到测试装置上并实施各种电检查。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设置于头部,该头部吸附并搬送元件,该元件吸附嘴包括:吸嘴主体部;元件吸附部,以能够绕大致水平的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吸嘴主体部支撑;保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吸嘴主体部,将所述元件吸附部保持在该元件吸附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位置切换机构,包含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保持状态下该第一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二保持状态下该第二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二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而且,该位置切换机构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一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二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该元件吸附嘴,在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若外力被施加于第一外力输入部,元件吸附部便从第一位置位移到第二位置。此外,在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若外力被施加于第二外力输入部,元件吸附部便从第二位置位移到第一位置。由此,利用头部的移动,并且伴随该头部的移动而使第一外力输入部及第二外力输入部与适宜的位置抵接,以施加外力给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及第二外力输入部,就无需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便能够使元件吸附部的位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即,无需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便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吸附嘴所吸附着的元件的姿势。
该元件吸附嘴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位置是吸附所载置的元件时的所述元件吸附部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在元件搬送后将元件载置到目标位置时的所述元件吸附部的位置,所述位置切换机构包含向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至少一者侧施加作用力给所述元件吸附部的施力构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基于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能够使元件吸附部移动,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元件吸附部的位置切换。而且,由于向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至少一侧施加作用力给元件吸附部,因此,在将吸附着的元件搬送到基板的上方时切实地将元件吸附部保持在第一位置,从而能够更确实地防止搬运中的元件的脱落,此外,在将所吸附着的元件安装到基板时切实地将元件吸附部保持在第二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元件的安装不良。
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侧施加作用力给所述元件吸附部。
根据该结构,在元件搬送后,能够将元件吸附部迅速地从第二位置复位到第一位置。此外,由于元件吸附部更稳定地被保持于第一位置(吸附载置状态下的元件时的位置),因此,在元件吸附时,便能够使元件吸附部稳定地与元件接触,其结果,便能够更良好地进行元件的吸附。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元件搬送装置包括:能够移动的头部;元件吸附用的吸嘴,吸附元件而且设置于所述头部;其中,所述吸嘴是所述的元件吸附嘴,该元件搬送装置还包括: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从而能够分别对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施加所述外力。
根据该元件搬送装置,基于头部移动,使第一外力输入部及第二外力输入部与外力施加部抵接,便能够使吸嘴的元件吸附部的位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因此,基于例如如下的a)至c)的动作,便能够效率良好地反复进行元件的搬送动作。即,a)在元件吸附部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元件吸附;b)使第一外力输入部与外力施加部抵接来变更元件(元件吸附部)的姿势并搬送到目标位置;c)在元件搬送后,使第二外力输入部与外力施加部抵接从而使元件吸附部的姿势复位。
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所述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外力施加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从而分别对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及该第二外力输入部施加所述外力。
根据该结构,随着所述外力的输入而使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因此,能够使吸嘴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为紧凑的结构。
该结构中,在还包括将所述头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的头部单元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头部单元包括所述外力施加部,该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头部相对于头部单元上升,使所述一者的外力输入部与外力施加部抵接,便能够切换元件吸附部的位置。
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力施加部包含:第一外力施加部,设置在所述头部单元的可动区域内的指定位置,而且基于所述头部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第二外力施加部,设置于所述头部单元,而且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能够与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头部单元移动到其可动区域内所设置的第一外力施加部的位置,并且使头部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一外力输入部与第一外力施加部抵接,能够将保持在第一位置的元件吸附部变更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使头部相对于头部单元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外力输入部与第二外力施加部抵接,能够将保持在第二位置的元件吸附部变更到第一位置。
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是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上侧而且分别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外力输入部,所述第一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第一外力施加部向下方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共同的构件,因此,能够使元件吸附嘴的结构简洁化。
所述的元件吸附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头部能够绕垂直轴的轴心转动地被所述头部单元支持,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吸嘴主体部的上部且所述头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所述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转动而设置到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择一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基于使头部转动而使第一外力输入部及第二外力输入部择一地与外力施加部对应,并且在该状态下使头部上升,便能够利用共用的外力施加部施加所述外力给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的双方。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元件安装装置将元件供应部所供应的元件取出,将该元件搬送并安装到基板上,其包括上述的元件搬送装置,以作为从所述元件供应部取出元件并搬送到所述基板上的元件搬送装置。
根据该元件安装装置,能够利用吸嘴吸附元件供应部所供应的元件,能够在绕水平轴的轴心转动该元件来变更其姿势之后将其安装到基板上。而且,无需设置为了变更姿势的专用的驱动源且以廉价的结构便能够实施伴随这样的元件姿势变更的安装作业。
此时,在所述元件搬送装置还包括将所述头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的头部单元,而且该头部单元包括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抵接的外力施加部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力施加部包含:第一外力施加部,设置在所述头部单元的可动区域内的指定位置,而且基于所述头部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第二外力施加部,设置于所述头部单元,而且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能够与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头部单元移动到其可动区域内所设置的第一外力施加部的位置,并且使头部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一外力输入部与第一外力施加部抵接,能够将保持在第一位置的元件吸附部变更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使头部相对于头部单元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外力输入部与第二外力施加部抵接,能够将保持在第二位置的元件吸附部变更到第一位置。
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是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上侧而且分别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外力输入部,所述第一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第一外力施加部向下方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共同的构件,因此,能够使元件吸附嘴的结构简洁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吸附嘴、元件搬送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无需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便能够绕水平轴的轴心来变更元件吸附嘴所吸附着的元件的姿势,其在元件安装基板的制造领域中尤其具有实用性。
Claims (12)
1.一种元件吸附嘴,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头部,该头部吸附并搬送元件,该元件吸附嘴包括:
吸嘴主体部;
元件吸附部,以能够绕大致水平的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吸嘴主体部支撑;
保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吸嘴主体部,将所述元件吸附部保持在该元件吸附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位置切换机构,包含第一外力输入部和第二外力输入部,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保持状态下该第一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设置于在所述元件吸附部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二保持状态下该第二外力输入部接受外力的位置,基于接受该外力,该第二外力输入部向该外力的输入方向位移,而且,该位置切换机构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一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的所述位移变换为所述元件吸附部的转动位移而使所述元件吸附部从所述第二位置位移到所述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吸附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是吸附所载置的元件时的所述元件吸附部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在元件搬送后将元件载置到目标位置时的所述元件吸附部的位置,
所述位置切换机构包含向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至少一者侧施加作用力给所述元件吸附部的施力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吸附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侧施加作用力给所述元件吸附部。
4.一种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移动的头部;
元件吸附用的吸嘴,吸附元件而且设置于所述头部;其中,
所述吸嘴是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吸附嘴,
该元件搬送装置还包括:
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从而能够分别对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施加所述外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
所述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外力施加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从而分别对该第一外力输入部及该第二外力输入部施加所述外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头部单元,将所述头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其中,
所述头部单元包括所述外力施加部,该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力施加部包含:第一外力施加部,设置在所述头部单元的可动区域内的指定位置,而且基于所述头部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第二外力施加部,设置于所述头部单元,而且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能够与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是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上侧而且分别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外力输入部,
所述第一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第一外力施加部向下方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能够绕垂直轴的轴心转动地被所述头部单元支持,
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吸嘴主体部的上部且所述头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所述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转动而设置到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择一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
10.一种元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元件供应部所供应的元件取出,将该元件搬送并安装到基板上,
包括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以作为从所述元件供应部取出元件并搬送到所述基板上的元件搬送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搬送装置,以作为所述元件搬送装置,
所述外力施加部包含:第一外力施加部,设置在所述头部单元的可动区域内的指定位置,而且基于所述头部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第二外力施加部,设置于所述头部单元,而且基于所述头部上升而能够与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及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是所述第二外力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的上侧而且分别基于接受上下方向的所述外力而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外力输入部,
所述第一外力施加部基于所述头部相对于该第一外力施加部向下方移动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外力输入部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64495 WO2015181977A1 (ja) | 2014-05-30 | 2014-05-30 | 部品吸着用ノズル、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16453A true CN106416453A (zh) | 2017-02-15 |
CN106416453B CN106416453B (zh) | 2019-02-22 |
Family
ID=54698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9069.6A Active CN10641645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元件吸附嘴、元件搬送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47928B2 (zh) |
CN (1) | CN106416453B (zh) |
WO (1) | WO201518197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9557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Juki株式会社 | 部件抓持机及具有该部件抓持机的部件安装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84749B2 (ja) * | 2016-03-08 | 2020-11-11 | 株式会社Fuji | 部品取出方法 |
CN117956700B (zh) * | 2024-03-26 | 2024-06-21 | 晋江市小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路板贴片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39000U (ja) * | 1984-08-08 | 1986-03-1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部品保持装置 |
JP2008023641A (ja) * | 2006-07-20 | 2008-0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保持ハンド、部品挿入方法および部品挿入機 |
JP2010135487A (ja) * | 2008-12-03 | 2010-06-1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実装機 |
CN103391708A (zh) * | 2012-05-11 | 2013-11-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或基板的作业装置和元件安装装置 |
-
2014
- 2014-05-30 CN CN201480079069.6A patent/CN10641645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WO PCT/JP2014/064495 patent/WO20151819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30 JP JP2016523080A patent/JP614792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39000U (ja) * | 1984-08-08 | 1986-03-1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部品保持装置 |
JP2008023641A (ja) * | 2006-07-20 | 2008-0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保持ハンド、部品挿入方法および部品挿入機 |
JP2010135487A (ja) * | 2008-12-03 | 2010-06-1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実装機 |
CN103391708A (zh) * | 2012-05-11 | 2013-11-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或基板的作业装置和元件安装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9557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Juki株式会社 | 部件抓持机及具有该部件抓持机的部件安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81977A1 (ja) | 2015-12-03 |
JPWO2015181977A1 (ja) | 2017-04-20 |
CN106416453B (zh) | 2019-02-22 |
JP6147928B2 (ja) | 2017-06-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91408B2 (ja)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US10492350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 |
KR101633689B1 (ko) | 이재 방법, 보유지지 장치 및 이재 시스템 | |
CN108293324B (zh) | 部件实装机器人系统 | |
CN104838739B (zh) | 搬送装置、元件安装装置及抓持件 | |
WO2016129069A1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13222771A (ja) | 把持ノズル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CN102340981B (zh) | 安装机 | |
CN106416453B (zh) | 元件吸附嘴、元件搬送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
WO2016135909A1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装着機 | |
JP2007096062A (ja) | 電子部品移載装置 | |
JP2012033592A (ja) |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実装機 | |
CN102340980B (zh) | 安装机 | |
WO2015097865A1 (ja) | 部品実装装置、部品実装方法 | |
JP4713776B2 (ja) | 電気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 |
JP2012028587A (ja) | 実装機 | |
CN111096100B (zh) | 装配元件保持用夹头及元件装配机 | |
JP4989384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JP2005285840A (ja) | 部品搬送装置、表面実装機および部品試験装置 | |
WO2014118929A1 (ja) | ダイ供給装置 | |
WO2015040701A1 (ja) | 部品吸着ノズル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
JP5946343B2 (ja)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CN110036707B (zh) | 元件安装方法 | |
JP6792631B2 (ja) | 基板作業装置 | |
JP2007311692A (ja) | 部品保持方法及び部品実装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