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95439A - 卡供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卡供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95439A
CN106395439A CN201610608787.9A CN201610608787A CN106395439A CN 106395439 A CN106395439 A CN 106395439A CN 201610608787 A CN201610608787 A CN 201610608787A CN 106395439 A CN106395439 A CN 1063954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disk
disk group
feedway
feede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087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95439B (zh
Inventor
山宫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95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5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95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54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1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controlled by height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4Endless-belt separators
    • B65H3/042Endless-belt separators separating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10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 G06K13/103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using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1/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 G07F11/02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 G07F11/04Coin-fre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or the like, discrete articles from non-movable magazines in which magazines the articles are stored one vertically above the other
    • G07F11/16Delivery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3Depiling;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a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3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4431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by means with operating surfaces contacting opposite faces of material
    • B65H2301/44318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by means with operating surfaces contacting opposite faces of material betwee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3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4432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by means having an operating surface contacting only one face of the material, e.g. roller
    • B65H2301/44324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14Cards, e.g. telephone, credit and identity c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卡供送设备实现了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该设备包括卡供给装置、卡保持和供送装置以及控制器。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包括:盘组,其具有保持来自卡供给装置的卡的盘;盘组支撑结构(即,框架);盘组移动装置(即,升降机构);以及卡输送装置,其输送保持在盘上的卡。响应于卡供送信号,以使通过所述信号从多个盘中指定的目标盘位于卡输送位置的方式使用盘组移动装置使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并且致动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由此通过卡输送装置供送目标盘上的卡。

Description

卡供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供送设备,更特别地,涉及具有将卡从卡垛供给到对应的盘上并将载置在对应的盘上的卡逐一地朝向外部供送的功能的卡供送设备。
本发明优选地适用于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卡”泛指卡状物品,该卡状物品不仅包括诸如电话卡、预付卡(prepaid card)、字符卡(character card)、肖像照片(portrait photograph)、IC(集成电路)卡、磁条卡(例如,信用卡和银行卡)和条形码卡等的常规的卡,而且还包括厚度等于或大于这些常规的卡的、由纸、塑料等制成的其它薄板状物品。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现有技术,已知于2012年8月8日公布的日本专利No.4991995中公开的如下卡供送设备:该卡供送设备用于从上下堆叠成列的多张卡的卡垛中逐一地分离出最低位置的卡,并且用于沿预定的供送方向供送被如此分离出的卡。该现有技术设备包括:卡存储部件,其用于将多张卡以上下堆叠成列的方式存储在卡垛中;以及卡供送部件,其用于从卡垛中分离出最低位置的卡并用于沿预定的供送方向供送被如此分离出的卡。
在卡存储部件的卡垛中,两张相邻的卡的相对面彼此接触,并且所有堆叠的卡以形成四棱柱的方式配置。
卡供送部件包括:基部,其在输送期间供卡压靠;输送构件,其供从卡存储部件的卡垛中分离的卡以夹在基部与输送构件之间的方式载置;以及平坦的环形移动部件,其用于使输送构件以画出平坦的环形的方式移动。通过平坦的环形移动部件的运动,利用卡、基部和输送构件之中的摩擦力沿供送方向供送由基部和输送构件保持的卡(参见图1、图4和图5以及第0040至0049段)。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现有技术,已知于1993年8月20日公布的日本特开No.5-210783中公开的自动卡发行设备。该现有技术设备包括:卡堆叠器,其用于在使卡不相互触碰的情况下以垛的形式存储多张卡;推动构件,其用于将选自卡垛的堆叠的卡中的期望的卡推出卡垛;以及卡检测器,其用于检测卡垛中是否存在对应的卡。卡堆叠器和/或卡推动构件上下移动。
在卡堆叠器和/或卡推动构件上下运动地移动的情况下,卡检测器检测是否有卡保持在卡垛的卡位置中的特定一个卡位置。如果在该特定卡位置处未发现卡,则卡检测器再次检测是否有卡保持在下一卡位置。重复该检测工序,直到在特定卡位置处发现卡为止。另一方面,如果在特定卡位置处发现卡,则使推动构件移动至该特定卡位置,并且推动构件将保持在同一位置的卡推至卡堆叠器的外部(参见图1至图3和第0015至0023段)。
近些年,这种类型的卡供送设备的用途已经变得多样化。例如,该设备的一种用途是在单个卡供送设备中根据需要随机地供送多张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
在出于该目的而使用前述第一现有技术的卡供送设备的情况下,多张不同类型/种类的卡以预定的顺序上下地堆叠,以在卡存储部件中形成卡垛。如果这样的话,根据卡的预定的堆叠顺序来确定待被供送的卡的类型/种类,这意味着,不能根据需要随机地供送不同类型/种类的卡。如果为各类型/种类的卡提供日本专利No.4991995中公开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卡供送设备,则能够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性地致动多个第一现有技术卡供送设备中的一个卡供送设备以随机的顺序供送不同类型/种类的卡。然而,在该情况下,会产生如下问题:第一现有技术的卡供送设备的组合的整体尺寸过度增大,并且还增加了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在出于该目的而使用日本特开No.5-210783中公开的前述第二现有技术的卡发行设备的情况下,仅能够在卡检测器检测到有卡存在的卡位置处执行推动构件的卡推动操作。这意味着,会产生待被供送的卡的总量受限的问题。如果增加能够存储在卡堆叠器中的卡的总量,则能够解决该问题;然而,会产生卡堆叠器的尺寸过度增大的另一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卡具有不同的类型或种类也能够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卡的卡供送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设备的整体尺寸过度增大并确保待被供送的卡的期望的总量的同时,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的卡供送设备。
从以下说明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以上目的和其它未具体提及的目的将变得清楚。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包括:
卡供给装置,其包括卡存储部和卡输送部,所述卡存储部用于以形成卡垛的方式上下(vertically)地存储卡,所述卡输送部用于将期望的卡从所述卡垛逐一地输送至供给口;
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其用于保持通过所述卡供给装置的供给口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并且用于沿预定的卡供送方向将所述卡逐一地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供送;以及
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卡供给装置的运行以及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运行,
其中,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包括:
盘组,其包括以如下方式以预定的间距(pitch)上下堆叠的盘:通过所述卡供给装置的所述供给口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载置在对应的盘上;
盘组支撑结构(例如,框架),其以包围所有的所述盘的方式支撑所述盘组;
盘组移动装置(例如,升降机构),其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移动;和
卡输送装置,其将保持在所述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的卡沿所述卡供送方向逐一地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输送,
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在通过所述盘组移动装置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移动的情况下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在与所述卡供给装置的所述供给口对应的预定的卡输送位置,并且致动所述卡供给装置以及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由此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载置在所述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
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响应于发送自所述设备的上级装置的卡供送信号,以使所述盘组的盘中的通过所述卡供送信号指定的目标盘位于所述卡输送位置的方式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并且致动所述卡输送装置,由此沿所述卡供送方向将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输送。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设置有均具有前述结构和功能的卡供给装置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并且通过控制器控制卡供给装置的运行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运行。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在通过盘组移动装置使盘组支撑结构竖直移动的情况下,使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在与卡供给装置的供给口对应的预定的卡输送位置,并且致动卡供给装置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由此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的卡载置在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
因此,如果提前以在卡供给装置的卡存储部中形成卡垛的方式存储不同类型/种类的卡,则不同类型/种类的卡能够被载置并保持在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
另外,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响应于发送自设备的上级装置的卡供送信号,以使盘组的盘中的通过卡供送信号指定的目标盘位于卡输送位置的方式使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并且致动卡输送装置,由此沿卡供送方向将保持在目标盘上的卡朝向设备的外部输送。
因此,即使已经将不同类型/种类的卡载置并保持在盘组的对应的盘上,也能够根据需要沿卡供送方向将期望的卡选择性和随机地朝向设备的外部供送。
因此,即使卡具有不同的类型或种类,也能够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卡。
另外,与前述日本专利No.4991995中公开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卡供送设备不同,无需为各类型/种类的卡设置多个卡供给装置以及多个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整体尺寸不会过度增大。
另外,与前述日本特开No.5-210783中公开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卡发行设备不同,能够响应于卡供送信号沿卡供送方向选择性和随机地逐一供送已经保持在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的卡。因而,通过适当地确定卡供给装置的卡存储部的尺寸,能够消除对待被供送的卡的总量的限制。
因此,能够在抑制设备的整体尺寸过度增大并确保待被供送的卡的期望的总量的同时,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额外的卡载置在所述目标盘上的运动与输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连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输送保持在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之后立即执行将额外的卡从卡供给装置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所以存在使卡供送设备更有效率或以较高的速度运行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供送设备还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用于使所述盘组的盘中的特定的一个盘以与所述盘组的上下运动连动的方式选择性地滑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而不使其余的盘滑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卡供给装置与盘组之间设置间隔,所以存在能够确实地避免卡供给装置与盘组之间的干涉的额外优点。
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卡供送设备还设置有对应地配置在所述盘组的相对于所述卡供送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壁;其中,所述一对侧壁中的每个侧壁均包括凸轮孔,所述凸轮孔具有第一直线部、第二直线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直线部与所述第二直线部之间的弯曲部。所述盘组中的每个盘均具有右凸轮从动件和左凸轮从动件,所述右凸轮从动件和所述左凸轮从动件分别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凸轮孔接合。所述一对侧壁中的所述凸轮孔和所述盘的凸轮从动件构成所述滑动机构。
在该情况下,由于无需设置用于使特定的盘选择性地滑动的新的驱动机构,所以存在能够防止卡供送设备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输送装置包括一对辊,所述一对辊能够与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接触。当供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时,转动着的所述一对辊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两侧缘处与该卡接触,由此沿所述卡供送方向输送所述目标盘上的卡。当所述盘组上下移动时,保持在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上的卡被保持与转动着的所述一对辊脱离。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更确实地输送保持在目标盘上的卡,并且能够消除阻碍盘组竖直运动的风险。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盘组中的每个盘均包括杆,所述杆响应于载置卡的运动在待机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通过检测所述杆是位于所述待机位置还是所述突出位置来判断各所述盘上是否存在卡。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发现各盘上是否存在卡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盘组移动装置包括从动销和一对齿轮,所述从动销分别形成于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一对侧板,所述一对齿轮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并分别与位于所述一对侧板的所述从动销接合。所述盘组支撑结构通过所述一对齿轮的正反转动而上下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盘组移动装置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供送设备还设置有多个操作突起和多个传感器,所述操作突起配置于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侧板上上下延伸的对应的配置线上,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配置线上,用于感测对应的所述操作突起。基于所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组合检测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上下运动期间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在盘组支撑结构的竖直运动期间检测盘组支撑结构的位置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从所述卡供给装置移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的卡;第二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被所述第一辊单元输送到所述目标盘上的卡;和第三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被所述第二辊单元从所述目标盘向前输送的卡。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卡的输送操作被分成三个部分,并且这三个部分被分别分配给第一至第三辊单元,所以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通过卡输送装置输送卡的复杂操作的额外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均以固定的间距上下地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中独立地前后移动,并且为所述盘组设置滑动机构。当所述盘组中的任一盘被指定为所述目标盘时,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与通过所述盘组移动装置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地移动至指定位置同步地,使用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目标盘向后移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通过简单地使盘组支撑结构竖直地移动至通过卡供送信号指定的指定位置来将目标盘确实地移动至卡输送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将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定义为第一盘至第n盘,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时,所述控制器执行卡载置工序和卡供送工序。在所述卡载置工序中,将卡从所述卡供给装置依次供给至所述卡输送位置,并且依次载置在所述第一盘至所述第n盘上。在所述卡供送工序中,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向前输送载置在从所述第一盘至所述第n盘中指定的目标盘上的卡。
在该实施方式中,最开始,在卡载置工序中将来自卡供给装置的卡依次载置在盘组中的第一至第n盘上,此后,在卡供送工序中响应于卡供送信号向前选择性地输送载置在目标盘上的卡。因而,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在开始卡供送工序之前,将卡确实地载置在盘组中的所有的第一至第n盘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与输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同步地执行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额外的卡载置在所述目标盘上的运动。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额外优点:在输送载置在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刚结束,就能够开始将额外的卡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这能够通过使用共同地用于将额外的卡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和输送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的卡输送装置容易地实现。这些额外优点将提高本发明的卡供送设备的运行速度或运行效率,并且使卡输送装置的结构简化。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容易地实施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供送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卡供送设备的一部分的卡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在斜上方从前方观察到的、示出构成图1的卡供送设备的一部分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在斜上方从后方观察到的、示出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框架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框架的右视图;
图10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盘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构成图10的盘组的一部分的盘的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图11的盘的在将卡载置并保持在其上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B是示出图11的盘的在将卡载置并保持在其上之前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3A是示出图11的盘的在将卡载置并保持在其上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3B是示出图11的盘的在将卡载置并保持在其上之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1的盘的安装有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盘的状态的主视图,其中框架中包围有八个盘及其对应的盖;
图16是示出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卡输送装置和驱动装置;
图17是示出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其中省略了卡输送装置和驱动装置;
图18是示出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其中省略了卡输送装置和驱动装置;
图19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卡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20A是示出图19的卡输送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示出了输送卡之前的状态;
图20B是示出图19的卡输送装置的平面图,其中正在向前输送卡;
图21A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卡传感器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卡未载置在盘上;
图21B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卡传感器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卡载置在盘上;
图22是示出构成图3的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一部分的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的右视图,其中框架位于最高位置;
图24是示出图22的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的右视图,其中框架位于第二最高位置;
图25是示出图22的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的右视图,其中框架位于最低位置;
图26是示出图1的卡供送设备的控制器的功能的功能框图;以及
图27是解释图1的卡供送设备的运行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供送设备1。该设备1包括:卡供给装置10,其从多张卡C上下堆叠成列的卡垛(card stack)中分离出期望的卡C并供给被如此分离出的卡C;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其暂时地保持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并沿预定的供送方向CD选择性地供送被如此保持的卡C。
卡供给装置
首先,以下将参照图2解释卡供给装置10。该装置10包括:卡存储部11,其用于以上下堆叠的形式存储多张卡C;以及卡输送部12,其用于将最低位置的卡C从存储在卡存储部11中的卡垛朝向装置10的供给口13选择性地输送。
在卡存储部11的卡垛中,两张相邻的卡C的相对面彼此接触,并且所有堆叠的卡C均以形成四棱柱的方式配置。
卡存储部11具有一个存储空间11a,存储空间11a的水平截面为矩形,存储空间11a的尺寸略大于卡C。卡C上下地堆叠在存储空间11a中。从卡垛的剩余的卡中选择性地分离出最低位置的卡C,并且通过卡输送部12将该卡C供送至供给口13。根据需要重复该操作。
卡C以水平位置被维持的方式上下堆叠在存储空间11a中。存储空间11a中仅能形成一个卡垛。
卡输送部12包括:基部(未示出),其在输送期间供卡C压靠;输送构件(未示出),其供卡C以夹在基部与输送构件之间的方式载置;以及平坦的环形移动部件,其用于使输送构件以画出平坦的环形的方式移动。通过平坦的环形移动部件的运动,利用卡C、基部和输送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将由基部和输送构件保持的卡C沿预定的方向向前供送至供给口13。
由于卡供给装置10的结构与作为前述第一现有技术的日本专利No.4991995中公开的卡供送设备的卡供给装置相同,所以这里将省略对装置10的进一步解释。
无需赘述,可以使用具有采用卡垛形式的卡存储功能和从卡垛至供给口13的卡供给功能的任意其它装置来替代前述卡供给装置10。
卡保持和供送装置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3至图5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
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包括:主体21,其具有U字形截面;盘组(table set)22,其由用于对应地保持卡C的八个盘162A至162H(参见图10)形成;框架23,其位于主体21中并包围盘组22(即,所有的盘162A至162H);以及升降机构24,其用于使框架23上下移动。
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还包括卡输送装置28,卡输送装置28用于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输送至对应的盘162A至162H,并且用于沿预定的卡供送方向CD供送保持在盘162A至162H上的卡C。卡输送装置28包括第一辊单元25、第二辊单元26和第三辊单元27。
另外,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还包括:卡传感器装置30,其用于感测保持在各盘162A至162H上的卡C的位置;第一驱动装置31,其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4;第二驱动装置32,其用于驱动卡输送装置28的第一辊单元25、第二辊单元26和第三辊单元27;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其用于感测框架23的位置;以及控制器40(参见图26),其用于控制卡供给装置10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运行。
主体
接下来,将参照图6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主体21。
如图6所示,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主体21具有以使框架23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框架23的功能,并且具有供升降机构24、卡输送装置28、第一驱动装置31和第二驱动装置32安装的壳体的功能。主体21包括: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它们彼此平行地配置;以及底壁104,其使右侧壁102R的下端与左侧壁102L的下端相互连接。右侧壁102R、左侧壁102L和底壁104均为板状且一体地形成。在右侧壁102R中,形成有用于引导将稍后详细说明的设置于框架23的对应的导辊148的竖直引导槽106R和108R。类似地,在左侧壁102L中,形成有用于引导将稍后说明的设置于框架23的对应的导辊148的竖直引导槽106L和108L。这些竖直引导槽106R、106L、108R和108L被形成为从底壁104的内表面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到达右侧壁102R或左侧壁102L的上端。各竖直引导槽106R、108R、106L、和108L均由一对突出引导壁112和114限定,突出引导壁112和114彼此分开地形成在右侧壁102R的内表面110R或左侧壁102L的内表面110L。
在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中,在构成升降机构24的一部分的从动销144A至144H形成于框架23所在处,分别形成有用于接合从动销144A至144H的长引导孔116R和116L。这些引导孔116R和116L分别位于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的中间的后方的位置(换言之,位于较接近卡供给装置10的位置),并且被分别形成为从右侧壁102R的下端附近向上端附近竖直地延伸和从左侧壁102L的下端附近向上端附近竖直地延伸。
另外,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中分别形成有用于使盘组22能够滑动移动的凸轮孔118R和118L。各凸轮孔118R和118L均具有第一直线部120、第二直线部122以及形成于第一直线部120与第二直线部122之间的弯曲部121。弯曲部121具有类似横着的字母V的形状。凸轮孔118R和118L分别位于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的中间的前方的位置(换言之,位于较接近前端的位置),并且分别与引导槽106R和106L相邻地定位。
在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的大致中央区域中,分别形成有用于分别接收第二辊单元26的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的辊装置接收孔119R和119L。各引导槽106R和106L、引导槽108R和108L、引导孔116R和116L、凸轮孔118R和118L以及辊装置接收孔119R和119L均具有相对于主体21的中央平面CP(参见图6)对称的形状,并且均配置在相对于同一中央平面CP对称的位置。
框架
接下来,将参照图7至图9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框架23。
框架23具有以使盘组22(即,盘162A至162H)能够在框架23内前后滑动移动的方式包围盘组22的功能,并且能够使用升降机构24在主体21内沿竖直方向移动。如图7所示,框架23为盒状,换言之,其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开口的长方体形状。框架23包括顶板132、底板134、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顶板132和底板134为矩形且彼此平行。顶板132与右侧板136R和左侧壁136L的上端连接,底板134与侧板136R和136L的下端连接。
在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的各自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九个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用于可滑动地支撑盘组22。各纵截面为矩形的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均从右侧板136R或左侧板136L的内表面向内横向突出,并且均与卡供送方向CD平行地延伸。如图7所示,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中分别形成有竖直延伸的矩形开口140R和140L。这些开口140R和140L被设置用于能够使第二辊单元26(参见图19)的右侧辊部230R和左侧辊部230L的辊232进入框架23的内部。
在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中,形成有用于引导盘162A至162H的引导销172和174(参见图10)的引导孔142R和142L。形状大致为椭圆形的引导孔142R和142L与卡供送方向CD平行地延伸。侧板136R中的引导孔142R在板136R的相对于开口140R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中以均等的间隔上下地配置,侧板136L上的引导孔142L在板136L的相对于开口140L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中以均等的间隔上下地配置。引导孔142R配置在侧板136R上的开口140R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各引导孔142R和142L均位于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中的两个相邻的盘支撑构件之间。引导孔142R和142L具有相同的长度L1,长度L1根据盘组22的水平移动距离设定。
在右侧板136R和左侧壁136L的后端附近,设置有用于使框架23上下移动的八个从动销144A至144H。如图9所示,从动销144A至144H具有直径为D1的相同的柱状,并且以预定的间距H1上下地配置。
在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的各自的角部处,设置有导辊148。导辊148中的位于侧板136R和136L上的对应位置的两个导辊由介于这两个导辊之间的对应的支撑轴146可转动地支撑。导辊148分别与主体21的对应的竖直引导槽106R、106L、108R和108L接合,由此以使框架23能够在主体21内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框架23。
在右侧板136R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操作突起301至304、311至314和321至324,用于在框架23的竖直移动期间发现框架23的位置。稍后将给出关于操作突起301至304、311至314和321至324的详细解释。
盘组
图10至图15示出了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盘组22的结构。当观察图10时,盘组22包括八个盘162A至162H。由于这些盘162A至162H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出于简化说明的目的,这里仅给出关于盘162A的解释,省略了关于其余盘162B至162H的解释。
盘162A具有搬运(carry)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并暂时地保持该卡C的功能。如图11所示,盘162A具有浅的U字形截面,并且包括板状的主部163以及分别形成在主部163的右侧缘和左侧缘的侧壁164R和164L。侧壁164R和164L被设置用于引导卡C。侧壁164R和164L之间的间隔略大于卡C的宽度。这利于从盘162A直线供送卡C的动作。侧壁164R和164L的后端均形成有渐缩部165,由此逐渐地增大了侧壁164R和164L之间的间隔。这利于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的接收。主部163的上表面166a中形成有沿着主部163的前后方向(或纵向轴线)延伸的四个槽167。这防止了当卡C载置在上表面166a上时卡C与该上表面166a紧密接触。如图11所示,主部163的右侧缘和左侧缘分别形成有在平面图中为大致矩形的两个缺口部168R和168L。缺口部168R和168L分别位于主部163的右侧缘和左侧缘的内侧且较接近相对于主部163的中间的前端的位置。
引导销172和引导销174形成于对应的侧壁164R和164L。前引导销172位于较接近盘162A的前端的位置,后引导销174位于较接近盘162A的后端的位置。所有引导销172和174均从对应的侧壁164R和164L横向突出。侧壁164R和164L上的前引导销172贯穿框架23的对应的引导孔142R和142L,并且与主体21的对应的凸轮孔118R和118L接合。侧壁164R和164L上的后引导销174插入框架23的对应的引导孔142R和142L并与其接合。归因于该结构和关系,当使用升降机构24使框架23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前引导销172和后引导销174被框架23的引导孔142R和142L引导,同时,前引导销172被主体21的凸轮孔118R和118L的弯曲部121引导。结果,与凸轮孔118R和118L接合的前引导销172用作“凸轮从动件”,由此使盘162A来回滑动。这意味着,引导销172和174、引导孔142R和142L以及凸轮孔118R和118L的组合用作使盘162A选择性地前后移动的“滑动机构”。
以这种方式,前述滑动机构选择性地实现了使盘162A至162H中的特定的一个盘以与盘组22的竖直移动连动的方式沿着卡供送方向滑动。因而,当实施另一张卡C的载置操作时,换言之,当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另一张卡C载置在该特定的盘上时,能够使用滑动机构使该特定的盘朝向卡供给装置10的供给口13滑动。这意味着,卡供给装置10与框架23之间能够形成间隔。结果,存在能够确实地避免卡供给装置10与框架23之间的干涉的额外优点。另外,由于无需驱动机构来实现前述盘162A至162H的滑动运动,所以存在能够防止增加卡供送设备1的制造成本的另一额外优点。
在盘162A的侧壁164R和164L上,形成有能够供盖192(其示出在图14中并将稍后解释)安装于盘162A的四个接合部176。接合部176中的两个接合部分别位于较接近侧壁164R和164L的前端的位置,另两个接合部分别位于较接近侧壁164R和164L的后端的位置。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盘162A的背面上,即在主部163的下表面166b上,设置有能够在与缺口部168R重叠的位置绕着预定的轴线AX摆动的摆动杆178。杆178的平面形状类似于字母C。杆178具有主部180和形成在杆178的轴线AX所在端的相反端的顶端182。如图11清楚地示出的,杆178的顶端182形成有从主部163的上表面166a向上突出的突起184。突起184从主部163的下表面166b向上延伸。杆178利用偏置或施力构件(未示出)被朝向待机位置SP(参见图12A和图12B)偏置或施力。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卡C载置在盘162A上,卡C与突起184接触,则杆178会因卡C而抵抗偏置/施力构件的偏置或施力向外摆动(即,沿图12B中的顺时针方向R摆动)。结果,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杆178移动至突出位置TP,在突出位置TP处,突起184的外表面与右侧壁164R的外表面齐平。以这种方式,能够利用将稍后说明的卡传感器装置30检测卡C。
由于各盘162A至162H均设置有摆动杆178,所以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发现各盘162A至162H上是否存在卡C的额外优点。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14解释盘盖192。
如图14所示,为盘162A设置盘盖192。盖192具有使载置在盘162A上的卡C稳定的功能。具有与盘162A大致相同的轮廓的盖192包括主部194和均从主部194向下延伸且为大致矩形的四个连接部198。主部194在其后端包括大致矩形的缺口部196。载置在盘162A上的卡C的后端通过缺口部196露出。在与盘162A的各接合部176对应的位置均形成有接合孔199。当从上方位置将盖192安装至盘162A时,盘162A的四个接合部176与盖192的对应的接合孔199接合,由此将盖192固定于盘162A。无需赘述,如图15所示,也为其余的每一个盘162B至162H设置盖192。
如图15所示,构成盘组22的八个盘162A至162H中的每个盘均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中的两个相邻的是支撑构件之间的位置。具体而言,盘162A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A和138B之间的位置。类似地,盘162B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B和138C之间的位置,盘162C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C和138D之间的位置,盘162D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D和138E之间的位置,盘162E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E和138F之间的位置,盘162F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F和138G之间的位置,盘162G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G和138H之间的位置,盘162H布置在盘支撑构件138H和138I之间的位置。因而,可以说,盘162A至162H被配置成与框架23的对应的引导孔142R和142L对应。
升降机构
随后,将参照图16至图18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升降机构24。
升降机构24具有使框架23上下移动的功能。换言之,升降机构24具有使包括在盘组22中的八个盘162A至162H共同上下移动的功能。此外,升降机构24具有使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换言之,目标盘)向后移动至预定的卡输送位置的功能,在预定的卡输送位置处,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载置在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即,目标盘)上,并且使用卡输送装置28沿卡供送方向CD向前供送被如此载置在目标盘上的卡C。
如图16所示,升降机构24包括:八个从动销144A至144H,其设置于框架23;以及一对升降齿轮202R和202L,其被设计成与从动销144A至144H选择性地啮合。从动销144A至144H具有相同的长度和相同的直径D1,并且以间距H1上下地配置。作为具有八个齿的正齿轮的升降齿轮202R和202L由共用的支撑轴204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分别载置在主体21的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的外侧。升降齿轮202R和202L的齿距和齿宽均相同并根据从动销144A至144H的直径D1和间距H1确定。
升降机构24被设计成按如下方式运行。具体地,通过升降齿轮202R和202L的单次转动,使最低位置的盘162A至最高位置的盘162H中的每个盘依次位于相同的卡输送位置。当图16中的升降齿轮202R和202L逆时针转动时,框架23(即,盘组22)下降。当图16中的升降齿轮202R和202L顺时针转动时,框架23(即,盘组22)上升。因此,根据升降齿轮202R和202L的转动角度,能够将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即,目标盘)移动至卡输送位置。
图16至图18示出了最低位置的盘162A位于卡输送位置的状态,在卡输送位置处,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放置在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即,目标盘)上,并且从该期望的盘向前供送被如此放置的卡C。在该状态下,盘162A已经通过前述滑动机构(即,引导销172和174、引导孔142R和142L以及凸轮孔118R和118L的组合)相对于其余的盘162B至162H水平向后地滑动了预定的距离。
输送机构
接下来,将参照图19、图20A、图20B、图21A和图21B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卡输送装置28。
卡输送装置28具有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输送至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即,目标盘)的功能,并且具有沿卡供送方向CD向前输送载置和保持在盘162A至162H中的期望的盘(即,目标盘)上的卡C的功能。卡(即,目标盘)输送装置28包括:第一辊单元25,其布置在盘162A至162H(即,框架23)的后方;第二辊单元26,其布置在盘162A至162H的右侧和左侧;以及第三辊单元27,其布置在盘162A至162H的前方。第二辊单元26在卡供送方向CD上位于第一辊单元25与第三辊单元27之间。在图20A、图20B、图21A和图21B中,示出了最低位置的盘162A位于卡输送位置的状态。
第一辊单元25具有如下结构和功能。
具体地,第一辊单元25包括一对辊214和一对辊218。一对辊214以间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固定于沿着与卡供送方向CD垂直的轴线水平地延伸的支撑轴212。类似地,一对辊218以间隔开与一对辊214相同的间隔的方式固定于与支撑轴212平行地延伸且布置在支撑轴212下方的支撑轴216。支撑轴212和216由主体21可转动地支撑。成对的辊214和218彼此接触。支撑轴212和216的右端分别固定有彼此啮合的齿轮222和224。归因于该结构,一对辊214和一对辊218沿相反方向转动;具体地,在图19中,一对辊214顺时针转动,一对辊218逆时针转动。因此,通过一对辊214和一对辊218的运行,能够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输送至盘162A(即,目标盘)并载置在盘162A上。
第二辊单元26包括形成对称结构的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因而,这里省略关于左辊子单元230L的解释,以下将给出关于右辊子单元230R的解释。
右辊子单元230R包括均固定于支撑轴234的辊232和齿轮238。位于辊232下方的齿轮238与辊232一起随着支撑轴234的转动而转动。右辊子单元230R还包括与齿轮238相邻地设置且与齿轮238啮合的齿轮240。支撑轴234和236固定于位于它们下方的杆237。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轴236由形成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外表面的轴支撑构件125可转动地支撑。轴支撑构件125被形成为在位于辊装置接收孔119R正下方的位置从右侧壁102R的外表面横向地突出。轴支撑构件125可转动地接收支撑轴236的下端。
由于左辊子单元230L和右辊子单元230R相对于盘组22的沿卡供送方向CD的中央轴线形成对称结构,所以左辊子单元230L与右辊子单元230R对称地运行。
在图19中,如果右辊子单元230R的支撑轴236顺时针转动,左辊子单元230L的支撑轴236逆时针转动,则在右辊子单元230R中,辊232因齿轮238和240的啮合而逆时针转动,杆237顺时针摆动,同时,在左辊子单元230L中,辊232因齿轮238和240的啮合而顺时针转动,杆237逆时针摆动。如图20B所示,因为杆237在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这种摆动运动,所以右侧辊232的一部分进入盘162A的缺口部168R的内部,同时,左侧辊232的一部分进入盘162A的缺口部168L的内部。以这种方式,使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两个辊232与已经通过第一辊单元25载置在盘162A上的卡C的两相反侧边缘接触。如果在该接触状态下右辊子单元230R中的右侧辊232逆时针转动并且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左侧辊232顺时针转动,则因辊232的转动而将卡C向前发送至第三辊单元27。
另一方面,如果在图19中右辊子单元230R的支撑轴236逆时针转动,左辊子单元230L的支撑轴236顺时针转动,则右辊子单元230R中的杆237逆时针摆动,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杆237顺时针摆动。因此,因为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杆237的前述摆动运动,所以如图20A所示,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两个辊232分别从盘162A的缺口部168R和168L的内部离开。以这种方式,右辊子单元230R和左辊子单元230L中的辊232从载置于盘162A上的卡C的相反侧边缘脱离,从而产生非接触状态。在该非接触状态下,通过升降机构24执行框架23的向上或向下运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辊单元26被构造成在该非接触状态下通过升降机构24执行框架23的上下运动,所以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更确实地供送保持在指定的盘(即,目标盘)上的卡C,并且能够消除阻碍框架23竖直移动的风险。
第三辊单元27具有与第一辊单元25大致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具体地,第三辊单元27包括一对辊244和一对辊248。一对辊244以间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固定于沿着与卡供送方向CD垂直的轴线水平地延伸的支撑轴242。类似地,一对辊248以间隔开与一对辊244相同的间隔的方式固定于与支撑轴242平行地延伸且布置在支撑轴242下方的支撑轴246。支撑轴242和246被可转动地支撑。成对的辊244和248彼此接触。支撑轴242和246的左端分别固定有彼此啮合的齿轮252和254。归因于该结构,一对辊244和一对辊248沿相反方向转动;具体地,在图19中,一对辊244顺时针转动,一对辊248逆时针转动。因此,通过一对辊244和一对辊248的运行,能够沿卡供送方向CD进一步向前、朝向本实施方式的卡供送设备1的外部发送目前已经被第二辊单元26输送了的卡C。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卡C的输送操作被分成三个部分,并且这三个部分被分别分配给三个辊单元25、26和27。因而,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卡C的复杂的输送运行的额外优点。
卡传感器装置
自此,将参照图6、图21A和图21B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卡传感器装置30。
卡传感器装置30设置于主体21的各盘162A至162H。卡传感器装置30具有感测盘162A至162H中的对应的盘上是否载置有卡C的功能。这里,将以盘162A上载置有卡C的情况为例进行解释。
如图21A所示,卡传感器装置30包括:杆264,其固定于支撑轴262;以及光电传感器270,其用于感测杆264的运动或位置。如图6所示,支撑轴262由形成于主体21的轴支撑件126可摆动地支撑。轴支撑件126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外表面横向地突出,因而,支撑轴262在水平面中能够绕着轴支撑件126摆动。具有大致L字形轮廓的杆264包括:下部,其被载置成比支撑轴262低;以及上部,其被载置成比支撑轴262高。形成在杆264的下部的端部处的第一操作端268位于盘162A附近、与盘162A上的摆动杆178的突起184相对。第一操作端268与突起184之间形成有间隙G。形成在杆264的上部的顶部处的第二操作端266位于为盘162A设置的对应的光电传感器270附近。在图21A中,杆264受到偏置或施力构件(未示出)的顺时针方向上的力。
光电传感器270为具有倒U字形轮廓的透射式传感器(transmission-typesensor)。传感器270包括形成于其一端的光射出部和形成于其另一端的光接收部。传感器270以使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维持在水平方向上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外表面。杆264的第二操作端被以如下方式设计:插入传感器270的光射出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并且根据杆264的摆动运动从所述空间离开。这意味着,传感器270的输出信号响应于如下而改变:杆264的第二操作端266是否遮挡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即,截断光束的光路)。
如图21A所示,如上面所解释的,在卡C未保持在盘162A上的情况下,盘162A的摆动杆178的突起184位于待机位置SP;结果,杆264的第一操作端268与盘162A的突起184是分开的。为此,杆264的第二操作端266不会遮挡从传感器270射出的光束,这使传感器270的输出信号维持在预定高(H)的电平。如上面所解释的,在卡C保持在盘162A上的情况下,盘162A的摆动杆178的突起184转换至突出位置TP;结果,杆264的第一操作端268被盘162A的突起184加压。为此,杆264抵抗偏置/施力构件的偏置/施力逆时针摆动,杆264的第二操作端266会遮挡从传感器270射出的光束,这使传感器270的输出信号从H电平改变至预定低(L)的电平。以这种方式,能够利用光电传感器270的输出信号检测卡C是否保持在盘162A上。
无需赘述,对于盘162A的前述解释可适用于其余盘162B至162H中的任一者。
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3至图5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第一驱动装置31和第二驱动装置32。
载置在主体21的凸轮孔118R和118L后方的第一驱动装置31具有借助于驱动一对升降齿轮202R和202L来驱动升降机构24的功能。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驱动装置31包括:第一电动马达281;齿轮283,其与第一马达281的输出轴282同轴地连接;齿轮284,其与齿轮283啮合;齿轮286,其借助于轴285与齿轮284连接;齿轮287,其与齿轮286啮合;以及齿轮288,其与齿轮284啮合。输出轴282和轴285水平地延伸。第一马达281载置在主体21中。齿轮283、284和288以与左侧壁102L相邻的方式载置在主体21的外部。齿轮286和287以与右侧壁102R相邻的方式载置在主体21的外部。几乎整个轴285载置在主体21中。右侧升降齿轮202R与齿轮287同轴地布置,左侧升降齿轮202L与齿轮288同轴地布置。
齿轮283、286和287的组合用作用于设置在右侧壁102R附近的右侧升降齿轮202R的减速齿轮组。齿轮283、284和288的组合用作用于设置在左侧壁102L附近的左侧升降齿轮202L的减速齿轮组。来自第一电动马达281的驱动力借助于齿轮283、286和287传递至右侧升降齿轮202R,同时,借助于齿轮283、284和288传递至左侧升降齿轮202L。通过两个升降齿轮202R和202L的转动,使升降机构24竖直地上下移动。
几乎全部地载置主体21的辊装置接收孔119R和119L上方的第二驱动装置32具有驱动卡输送装置28的第一辊单元25、第二辊单元26和第三辊单元27的功能。
第二驱动装置32包括:第二电动马达291;减速齿轮机构292,其与第二马达291的输出轴(未示出)连接;斜齿轮293和294,其与减速齿轮机构292的输出轴(未示出)同轴地固定;斜齿轮295和296,其分别与斜齿轮293和294啮合;轴297和298,其分别与斜齿轮295和296同轴地固定;以及连接机构(未示出),其与减速齿轮机构292连接且分别与第一辊单元25和第三辊单元27连接。轴297与右辊子单元230R的支撑轴236连接。轴298与左辊子单元230L的支撑轴236连接。
第二马达291、减速齿轮机构292以及斜齿轮293、294、295和296载置于主体21的顶部。轴297和298以分别沿着右侧壁102R和左侧壁102L竖直延伸的方式布置在主体21的外部。
第二电动马达291的驱动力借助于减速机构292、斜齿轮293、294、295和296以及轴297和298传递至第二辊装置26。同时,第二电动马达291的驱动力借助于减速机构292和未示出的连接机构传递至第一辊单元25和第三辊单元27。
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22至图25详细解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
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具有在使用升降机构24使框架23向上或向下移动时感测框架23的竖直位置的功能。这意味着,装置33检测盘162A至162H中的哪个盘位于卡输送位置。
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包括:十二个操作突起301至304、311至314和321至324,其形成于框架23的右侧板136R的外表面;以及三个光电传感器331、332和333,其安装于主体21的右侧板116R的内表面110R。各操作突起301至304、311至314和321至324均具有长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均位于右侧板136R上的预定的位置。各光电传感器331、332和333均为具有倒U字形轮廓的透射式传感器,并且均包括形成于其一端的光射出部和形成于其另一端的光接收部。
光电传感器331以使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维持在水平方向上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内表面110R。操作突起301至304被以能够竖直地穿过传感器331的光射出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计。这意味着,传感器331能够检测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是否被突起301至30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
类似地,光电传感器332以使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维持在水平方向上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内表面110R。操作突起311至314被以能够竖直地穿过传感器332的光射出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计。这意味着,传感器332能够检测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是否被突起311至31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
光电传感器333以使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维持在水平方向上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1的右侧壁102R的内表面110R。操作突起321至324被以能够竖直地穿过传感器333的光射出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计。这意味着,传感器333能够检测从光射出部射出的光束是否被突起321至32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
如图23所示,操作突起301至304以预定的间距H2配置在竖直延伸的第一配置线AL1上,其中间距H2为从动销144A至144H的间距H1的两倍。突起301与从动销144A对应地布置,突起302与从动销144C对应地布置,突起303与从动销144E对应地布置,突起304与从动销144G对应地布置。光电传感器331也位于第一配置线AL1上。
操作突起311至314配置在与第一配置线AL1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配置线AL2上。突起311和312之间的间隔(间距)以及突起313和314之间的间隔(间距)与从动销144A至144H的间距H1相等。突起312和313之间的间隔(间距)为H3,H3为从动销144A至144H的间距H1的三倍。突起311与突起302横向地相邻,突起313与突起304横向地相邻。突起311与从动销144C对应地布置,突起312与从动销144D对应地布置,突起313与从动销144G对应地布置,突起314与从动销144H对应地布置。光电传感器332也位于第二配置线AL2上。
操作突起321至324以间距H1配置在与第一配置线AL1和第二配置线AL2平行地延伸的第三配置线AL3上。突起321与从动销144E对应地布置,突起322与从动销144F对应地布置,突起323与从动销144G对应地布置,突起324与从动销144H对应地布置。光电传感器333也位于第三配置线AL3上。
光电传感器331具有感测根据框架2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的操作突起301至304的功能。当操作突起301至30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位于来自传感器331的感测光束的光路上时,换言之,当突起301至30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来自传感器331的光束时,传感器331的输出信号会改变。
光电传感器332具有感测根据框架2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的操作突起311至314的功能。当操作突起311至31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位于来自传感器332的感测光束的光路上时,换言之,当突起311至31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来自传感器332的光束时,传感器332的输出信号会改变。
光电传感器333具有感测根据框架2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的操作突起321至324的功能。当操作突起321至32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位于来自传感器333的感测光束的光路上时,换言之,当突起321至324中的任何一个突起遮挡来自传感器333的光束时,传感器333的输出信号会改变。
基于三个光电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的组合,能够检测出竖直移动的框架23的位置。例如,在图23的框架23位于其最高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布置在最低位置的从动销144A与升降齿轮202R和202L接合或被升降齿轮202R和202L支撑。在该状态下,传感器331、332和333均未检测到操作突起301至304、311至314和321至324,结果,所有的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均处于电平L。
图24示出了框架23位于其第二最高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布置在第二最低位置的从动销144B与升降齿轮202R和202L接合或被升降齿轮202R和202L支撑。在该状态下,仅传感器331检测到突起301,其它两个传感器332和333均未检测到突起311至314和321至324。结果,仅传感器331的输出信号转变至电平H,其余传感器332和333的输出信号均维持在电平L。
图25示出了框架23位于其最低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布置在最高位置的从动销144H与升降齿轮202R和202L接合或被升降齿轮202R和202L支撑。在该状态下,三个传感器331、332和333分别检测到突起304、314和324。结果,所有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均转变至电平H。
下面的表1中示出了从动销144A至144H(即,从动销144A至144H中的被升降齿轮202R和202L支撑或与升降齿轮202R和202L接合的那个从动销)的支撑或接合状态与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电平(L或H)之间的关系。
表1
这里,光电传感器331、332和333分别指代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数字,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的电平L或H分别表示为“0”或“1”。如此,在下面的表2中表示出从动销144A至144H的支撑或接合状态。
表2
从动销 二进制数 十进制数
144A 000 0
144B 001 1
144C 010 2
144D 011 3
144E 100 4
144F 101 5
144G 110 6
144H 111 7
以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三个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的组合来区分从动销144A至144H的八个支撑或接合状态。这意味着,能够根据传感器331、332和333的输出信号容易地检测框架23的位置。
由于设置了具有前述结构和功能的框架位置传感器23,所以存在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在框架23竖直运动期间检测框架23的位置的额外优点。
控制器
接下来,将参照图26详细解释控制器或控制装置40的操作。
控制器40以如下方式控制卡供送设备1的总体运行。
控制器40:(i)向卡供送装置10发送用于控制卡供给装置10的卡供给运行的卡供给控制信号CSCS,(ii)向第一电动马达281发送用于控制升降机构24的运行的第一马达控制信号MCS1以及(iii)向第二电动马达291发送用于控制卡输送装置28的第二马达控制信号MCS2。基于发送自与卡供送设备1连接的上级装置或主机装置2的卡供送信号CPS,执行控制器40的这些控制操作。
另外,控制器40接收发送自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的框架位置信号FPS和发送自卡传感器装置30的卡感测信号CDS,由此监测框架23的当前位置和各盘162A至162H上是否存在卡C。
卡供送设备的运行
接下来,将参照图27详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供送设备1的运行。
在卡供送设备1的运行开始之前,将卡C上下地堆叠在卡供给装置10的卡存储部11的存储空间11a中。
首先,执行卡载置过程。在该过程中,将卡C从形成在卡供给装置10中的卡垛依次供给至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并且依次载置在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
在步骤S1中,控制器40基于发送自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的框架位置信号FPS判断最低位置的盘162A(即,第一盘)是否位于预定的卡输送位置。
如果最低位置的盘162A不位于卡输送位置,换言之,步骤S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2,在步骤S2中控制器40向第一电动马达281发送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4的第一马达控制信号MCS1,由此使盘162A位于卡输送位置。此后,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3。
如果最低位置的盘162A(即,第一盘)位于卡输送位置,换言之,步骤S1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过程流直接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控制器40向卡供给装置10发送用于使卡供给装置10运行的卡供给控制信号CSCS,由此将第一卡C供给至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卡输送装置28。响应于此,使来自卡供给装置10的第一卡C移动并停止在卡输送位置。
随后,在下一步骤S4中,控制器40向第二电动马达291发送第二马达控制信号MCS2,由此驱动卡输送装置28。此时,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第一卡C位于卡输送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卡输送装置28向前输送第一卡C。因此,通过卡输送装置28的第一辊单元25将第一卡C输送至最低位置的盘162A并载置在盘162A上。
在随后的步骤S5中,对最高位置的盘162H(即,第八盘)执行与步骤S1相似的判断。具体地,控制器40基于发送自框架位置传感器装置33的框架位置信号FPS判断最高位置的盘162H(即,第八盘)是否位于预定的卡输送位置。此时,最低位置的盘162A(即,第一盘)位于卡输送位置,因而,步骤S5中的判断为“否”,然后,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器40向第一电动马达281发送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4的第一马达控制信号MCS1,由此使第二最低位置的盘162B(即,第二盘)位于卡输送位置。此后,过程流返回步骤S3,在步骤S3中控制器40向卡供给装置10发送卡供给控制信号CSCS,由此将第二卡C供给至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卡输送装置28。响应于此,使来自卡供给装置10的第二卡C移动并停止在卡输送位置。
在下一步骤S4中,控制器40向第二电动马达291发送第二马达控制信号MCS2,由此驱动卡输送装置28。此时,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第二卡C位于卡输送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卡输送装置28向前输送第二卡C。因此,通过卡输送装置28的第一辊单元25将第二卡C输送至第二最低位置的盘162B并载置在盘162B上。
随后,再次执行步骤S5。
对其余的盘162C至162H(即,第三至第八盘)重复前述步骤S3至S6的过程。结果,将第三至第八卡C依次供给至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并载置在对应的盘162C至162H上。
最后,第一至第八卡C被分别载置在盘162A至162H(即,第一至第八盘)上。此时,最高位置的盘162H(即,第八盘)位于卡输送位置,因此,步骤S5中的判断结果转变成“是”。然后,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7。
从此,执行卡供送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需要将载置在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的第一至第八卡C选择性和随机地供送至卡供送设备1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面所解释的,在向前供送盘162A至162H中的指定的盘上的现有的卡C之后立即将额外的卡C快速地供给至该指定的盘,这借助于单独的输送卡工序来实现,存在卡供送设备1更有效率地运行的额外优点。
在步骤S7中,控制器40等待接收发送自上级装置2的卡供送信号CPS。卡供送信号CPS为如下指令:从盘162A至162H(即,第一至第八盘)中指定第n盘(n为选自1至8的整数),并且指示从被如此指定的第n盘进行卡C的供送过程。当在步骤S7中接收到包括前述指令的卡供送信号CPS时,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8。
在步骤S8中,控制器40判断被所述指令指定的第n盘是否位于卡输送位置。如果步骤S8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9。在该步骤中,控制器40向第一电动马达281发送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4的第一马达控制信号MCS1,由此使通过卡供送信号CPS指定的第n盘位于卡输送位置。此后,过程流进入下一步骤S10。
如果步骤S8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通过所述指令指定的第n盘位于卡输送位置,因而,过程流直接进入下一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控制器40向卡供给装置10发送用于使卡供给装置10运行的卡供给控制信号CSCS,由此将额外的卡C供给至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卡输送装置28。响应于此,使来自卡供给装置10的额外的卡C移动并停止在卡输送位置。
随后,在下一步骤S11中,控制器40向第二电动马达291发送第二马达控制信号MCS2,由此驱动卡输送装置28。此时,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额外的卡C位于卡输送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卡输送装置28向前输送该额外的卡C。另外,此时,保持在第n盘(即,从八个盘162A至162H中指定的那个盘)上的卡C位于卡输送位置,这意味着,第n盘上的卡C处于能够被卡输送装置28向前输送的状态。
因此,通过卡输送装置28的第二辊单元26和第三辊单元27的运行沿卡供送方向CD向前供送保持在第n盘(即,从八个盘162A至162H中指定的那个盘)上的卡C。紧接着,通过卡输送装置28的第一辊单元25的运行向前输送已经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且位于卡输送位置的额外的卡C并将该额外的卡C载置在该第n盘上。
在对第n盘完成前述卡供送工序之后,过程流返回步骤S7,并且再次重复步骤S7至S11。响应于发送自上级装置2的卡供送信号CPS,根据需要重复这些步骤S7至S11。
以这种方式,能够根据来自上级装置2的卡供送信号CPS沿卡供送方向CD选择性和随机地供送保持在盘162A至162H(即,第一至第八盘)中的通过卡供送信号CPS指定的任一盘上的卡C。
如从前述详细解释中看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供送设备1包括:卡供给装置10,其包括卡存储部11和卡输送部12,卡存储部11用于以形成卡垛的方式上下地存储卡C,卡输送部12用于将期望的卡C从卡垛逐一地输送至供给口13;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其用于保持从卡供给装置10通过卡供给装置10的供给口13供给的卡C,并且用于沿预定的卡供送方向CD朝向设备1的外部逐一地供送卡C;以及控制器40,其用于控制卡供给装置10的运行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的运行。
在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中,盘组22包括以如下方式以预定的间距H1上下堆叠的盘162A至162H:通过供给口13从卡供给装置10供给的卡C载置在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框架23以包围所有的盘162A至162H的方式支撑盘组22。升降机构24使框架23竖直地移动。卡输送装置28沿预定的卡供送方向CD将保持在盘组22中的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的卡C逐一地输送至设备1的外部。
在控制器40的控制下,在通过升降机构24使框架23竖直移动的情况下,使框架23暂时地停止在与卡供给装置10的供给口13对应的预定的卡输送位置,并且致动卡供给装置10以及卡保持和供送装置20,由此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卡C载置在盘组22中的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
因此,如果提前以在卡供给装置10的卡存储部11中形成卡垛的方式存储不同类型/种类的卡C,则不同类型/种类的卡C能够被载置和保持在盘组22中的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
另外,在控制器40的控制下,响应于发送自卡供送设备1的上级装置2的卡供送信号CPS,以使盘组22的盘162A至162H中的通过卡供送信号CPS指定的目标盘被定位于预定的卡输送位置的方式使框架23暂时地停止,并且致动卡输送装置28,由此沿卡供送方向CD供送保持在目标盘上的卡C。
因此,能够根据需要沿卡供送方向CD将已经载置并保持在盘组22中的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的不同类型/种类的卡C选择性和随机地朝向卡供送设备1的外部供送。
因此,即使卡具有不同的类型或种类,也能够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卡。
另外,与前述日本专利No.4991995中公开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卡供送设备不同,无需为各类型/种类的卡设置多个卡供给装置以及多个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因而,卡供送设备1的整体尺寸不会过度增大。
另外,与前述日本特开No.5-210783中公开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卡发行设备不同,能够响应于卡供送信号CPS沿卡供送方向CD选择性和随机地逐一供送已经保持在盘组22中的对应的盘162A至162H上的卡C。因而,通过适当地确定卡供给装置10的卡存储部11的尺寸,能够消除对待被供送的卡C的总量的限制。
因此,能够在抑制设备1的整体尺寸过度增大并确保待被供送的卡的期望的总量的同时确保沿预定的方向随机和选择性地供送不同类型或种类的卡。
在本实施方式中,盘组22中的所有的盘162A至162H均以固定的间距H1上下地配置并能够在框架23中独立地前后移动,为盘组22设置前述滑动机构。当将盘组22中的盘162A至162H中的任一者指定为目标盘时,响应于卡供送信号CPS,与通过升降机构24使框架23竖直地移动至指定位置同步地,使用滑动机构使目标盘向后移动至卡供送位置。因而,存在如下额外优点:通过简单地使框架23响应于卡供送信号CPS而竖直地移动至指定位置,就能够将目标盘确实地移动至卡输送位置。
另外,当将盘组22中的所有的盘162A至162H定义为第一至第n盘,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时,控制器40执行卡载置工序和卡供送工序。在卡载置工序中,将卡C从卡供给装置10依次供给至卡输送位置,并且依次载置在第一至第n盘上。在卡供送工序中,响应于卡供送信号CPS,向前输送载置在从第一至第n盘中指定的目标盘上的卡C。
为此,最开始,在卡载置工序中将卡C依次载置在盘组22中的第一至第n盘上,此后,在卡供送工序中响应于卡供送信号CPS向前选择性地输送载置在目标盘上的卡C。因而,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在开始卡供送工序之前,将卡C确实地载置在盘组22中的所有的第一至第n盘上。
另外,与输送保持在目标盘上的卡C的运动同步地执行将供给自卡供给装置10的额外的卡C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因此,存在如下额外优点:能够在输送载置在目标盘上的卡C的运动刚结束,就开始将额外的卡C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这能够通过共同地使用用于将额外的卡C载置在目标盘上的运动和输送目标盘上的卡C的运动的卡输送装置28容易地获得。这些额外优点提高了卡供送设备1的运行速度或效率,并且使卡输送装置28的结构简化。
变型例
前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实施示例。因而,无需赘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任意其它变化均可适用于该实施方式。
例如,在前述卡供送设备1中,升降机构24(即,盘组移动装置)使用从动销144A至144H以及升降齿轮202R和202H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升降机构24(即,盘组移动装置)可以通过使用齿条(rack gears)和小齿轮形成。
另外,为了使盘162A至162H可滑动地支撑在框架23中,在前述卡供送设备1中,框架23的右侧板136R和左侧板136L形成有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然而,可以省略盘支撑构件138A至138I。这是因为,能够使用盘162A至162H的引导销172和174与框架23的引导孔142R和142L之间的接合使盘162A至162H被框架23可滑动地支撑。
在前述卡供送设备1中,卡传感器装置30的光电传感器331、332和333为透射式;然而,它们可以为反射式。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直接地检测盘162A至162H的卡保持状态。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框架23作为盘组支撑结构;然而,可以用任意其它结构替换框架23,只要该结构以包围所有的盘162A至162H的方式支撑盘组22即可。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升降机构24作为盘组移动装置;然而,可以用任意其它机构或装置替换升降机构24,只要该机构或装置使诸如框架23等的盘组支撑结构竖直移动即可。
虽然已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变型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12)

1.一种卡供送设备,其包括:
卡供给装置,其包括卡存储部和卡输送部,所述卡存储部用于以形成卡垛的方式上下地存储卡,所述卡输送部用于将期望的卡从所述卡垛逐一地输送至供给口;
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其用于保持通过所述卡供给装置的供给口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并且用于沿预定的卡供送方向将所述卡逐一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供送;以及
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卡供给装置的运行以及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的运行,
其中,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包括:
盘组,其包括以如下方式以预定的间距上下堆叠的盘:通过所述卡供给装置的所述供给口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载置在对应的盘上;
盘组支撑结构,其以包围所有的所述盘的方式支撑所述盘组;
盘组移动装置,其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移动;和
卡输送装置,其将保持在所述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的卡沿所述卡供送方向逐一地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输送,
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在通过所述盘组移动装置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移动的情况下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在与所述卡供给装置的所述供给口对应的预定的卡输送位置,并且致动所述卡供给装置以及所述卡保持和供送装置,由此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卡载置在所述盘组中的对应的盘上,
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响应于发送自所述设备的上级装置的卡供送信号,以使所述盘组的盘中的通过所述卡供送信号指定的目标盘位于所述卡输送位置的方式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暂时地停止,并且致动所述卡输送装置,由此沿所述卡供送方向将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朝向所述设备的外部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额外的卡载置在所述目标盘上的运动与输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连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供送设备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用于使所述盘组的盘中的特定的一个盘以与所述盘组的上下运动连动的方式选择性地滑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而不使其余的盘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供送设备还包括分别配置在所述盘组的相对于所述卡供送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壁;
其中,所述一对侧壁中的每个侧壁均包括凸轮孔,所述凸轮孔具有第一直线部、第二直线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直线部与所述第二直线部之间的弯曲部,
所述盘组中的每个盘均具有右凸轮从动件和左凸轮从动件,所述右凸轮从动件和所述左凸轮从动件分别与所述一对侧壁的所述凸轮孔接合,
所述一对侧壁中的所述凸轮孔和所述盘的所述右凸轮从动件和所述左凸轮从动件构成所述滑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输送装置包括一对辊,所述一对辊能够与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接触,
当供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时,转动着的所述一对辊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两侧缘处与该卡接触,由此沿所述卡供送方向输送所述目标盘上的卡,
当所述盘组上下移动时,保持在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上的卡被保持与转动着的所述一对辊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组中的每个盘均包括杆,所述杆响应于载置卡的运动在待机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通过检测所述杆是位于所述待机位置还是所述突出位置来判断各所述盘上是否存在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组移动装置包括从动销和一对齿轮,所述从动销分别形成于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一对侧板,所述一对齿轮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并分别与位于所述一对侧板的所述从动销接合;
所述盘组支撑结构通过所述一对齿轮的正反转动而上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供送设备还包括多个操作突起和多个传感器,所述操作突起配置于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侧板上上下延伸的对应的配置线上,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配置线上,用于感测对应的所述操作突起;
基于所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组合检测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上下运动期间所述盘组支撑结构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从所述卡供给装置移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的卡;
第二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被所述第一辊单元输送到所述目标盘上的卡;和
第三辊单元,其用于向前输送已经被所述第二辊单元从所述目标盘向前输送的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均以固定的间距上下地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中独立地前后移动,并且为所述盘组设置滑动机构;
当所述盘组中的任一盘被指定为所述目标盘时,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与通过所述盘组移动装置使所述盘组支撑结构上下地移动至指定位置同步地,使用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目标盘向后移动至所述卡输送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盘组中的所有的盘定义为第一盘至第n盘,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时,所述控制器执行卡载置工序和卡供送工序;
在所述卡载置工序中,将卡从所述卡供给装置依次供给至所述卡输送位置,并且依次载置在所述第一盘至所述第n盘上;
在所述卡供送工序中,响应于所述卡供送信号,向前输送载置在从所述第一盘至所述第n盘中指定的目标盘上的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供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与输送保持在所述目标盘上的卡的运动同步地执行将供给自所述卡供给装置的额外的卡载置在所述目标盘上的运动。
CN201610608787.9A 2015-07-29 2016-07-28 卡供送设备 Active CN106395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9088 2015-07-29
JP2015149088 2015-07-29
JP2016-068005 2016-03-30
JP2016068005A JP6286697B2 (ja) 2015-07-29 2016-03-30 カード送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95439A true CN106395439A (zh) 2017-02-15
CN106395439B CN106395439B (zh) 2018-05-18

Family

ID=57988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08787.9A Active CN106395439B (zh) 2015-07-29 2016-07-28 卡供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86697B2 (zh)
KR (1) KR101787725B1 (zh)
CN (1) CN10639543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1078A (zh) * 2017-08-05 2017-11-07 广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助领卡机的送卡机构
CN108146955A (zh) * 2017-12-18 2018-06-12 浙江诺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卡证双用设备
CN108423416A (zh) * 2018-03-21 2018-08-21 潍坊学院 散热器翅片分离取送设备
CN112623805A (zh) * 2020-11-24 2021-04-09 杨恒鑫 一种用于彩色打印的送纸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7496B (zh) * 2017-12-13 2023-03-10 广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盘式卡片储存设备
CN108116927A (zh) * 2017-12-27 2018-06-05 珠海市新德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港澳通行证废卡收集装置
KR102550347B1 (ko) * 2021-08-12 2023-07-04 주식회사 에이텍에이피 매체 저장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87A (ja) * 1990-05-30 1992-02-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カード連続処理装置
JPH05210783A (ja) * 1992-01-31 1993-08-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ード自動発行装置
US5374043A (en) * 1993-09-30 1994-12-20 Xerox Corporation Sorter with stapler actived release gate mechanism
EP0812790B1 (en) * 1996-06-13 1999-03-17 Asahi Seik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paying out a sheet body
JP2008254923A (ja) * 2006-08-30 2008-10-23 Asahi Seiko Kk カードの送り出し装置
CN102043968A (zh) * 2009-10-23 2011-05-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卡送出装置及卡送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016151A (zh) * 2014-05-29 2014-09-03 深圳市创自技术有限公司 暂存器
CN204360394U (zh) * 2014-12-11 2015-05-27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皮带升降式自助退卡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9613A (ja) * 1996-08-19 1998-03-0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87A (ja) * 1990-05-30 1992-02-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カード連続処理装置
JPH05210783A (ja) * 1992-01-31 1993-08-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ード自動発行装置
US5374043A (en) * 1993-09-30 1994-12-20 Xerox Corporation Sorter with stapler actived release gate mechanism
EP0812790B1 (en) * 1996-06-13 1999-03-17 Asahi Seik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paying out a sheet body
JP2008254923A (ja) * 2006-08-30 2008-10-23 Asahi Seiko Kk カードの送り出し装置
CN102043968A (zh) * 2009-10-23 2011-05-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卡送出装置及卡送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016151A (zh) * 2014-05-29 2014-09-03 深圳市创自技术有限公司 暂存器
CN204360394U (zh) * 2014-12-11 2015-05-27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皮带升降式自助退卡机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1078A (zh) * 2017-08-05 2017-11-07 广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助领卡机的送卡机构
CN108146955A (zh) * 2017-12-18 2018-06-12 浙江诺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卡证双用设备
CN108146955B (zh) * 2017-12-18 2021-05-18 浙江诺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卡证双用设备
CN108423416A (zh) * 2018-03-21 2018-08-21 潍坊学院 散热器翅片分离取送设备
CN108423416B (zh) * 2018-03-21 2019-08-16 潍坊学院 散热器翅片分离取送设备
CN112623805A (zh) * 2020-11-24 2021-04-09 杨恒鑫 一种用于彩色打印的送纸机构
CN112623805B (zh) * 2020-11-24 2024-04-05 杨恒鑫 一种用于彩色打印的送纸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15201A (ko) 2017-02-08
JP6286697B2 (ja) 2018-03-07
JP2017033535A (ja) 2017-02-09
KR101787725B1 (ko) 2017-10-18
CN106395439B (zh) 2018-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95439B (zh) 卡供送设备
ES2212293T3 (es) Impresora con funcionamiento auxiliar.
US7959146B2 (en) Banknote handling
CN100560457C (zh) 纸装载机构、折纸装置、纸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152805A1 (en) Banknote Handling Apparatus
EP3124410B1 (en) Card feeding apparatus
CN104837753B (zh) 取入送出装置、介质收纳库和介质处理装置
CN104756162B (zh) 操作纸币的装置
US10297098B2 (en) Paper sheet storage apparatus and storing method of paper sheet storage apparatus
JP6197615B2 (ja) 硬貨収納庫、硬貨収納庫の制御方法、及び硬貨処理装置
JP6317560B2 (ja) 硬貨処理装置
CN106056754A (zh) 纸币交易装置、动力传递机构
WO2016117193A1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媒体取引装置
JP6506323B2 (ja) 紙葉類処理装置
JP4791145B2 (ja) 紙幣入金機
JP5101153B2 (ja) 紙幣払い出し装置
CN103787156B (zh) 存放模块
KR101212109B1 (ko) 지폐 처리 장치
EP1965357B1 (en) Bankno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792805B2 (ja) 紙葉保留装置
JPH06144672A (ja) 紙幣収納装置
JP2023050372A (ja) 硬貨集積機構及び硬貨包装機
JP2021018629A (ja) 紙葉類収納装置および紙葉類取扱装置
EP1936573A1 (en)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nd storing articles
JP3258580B2 (ja) 紙葉類結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