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94455B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94455B
CN106394455B CN201610543926.4A CN201610543926A CN106394455B CN 106394455 B CN106394455 B CN 106394455B CN 201610543926 A CN201610543926 A CN 201610543926A CN 106394455 B CN106394455 B CN 106394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bumper beam
front side
vehicle fram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39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94455A (zh
Inventor
加濑文俊
滨野阳一郎
芝田泰之
鬼原诚
峰嶋美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94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94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使前侧车架更水平地延伸设置,并且将保险杠横梁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该车身构造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设在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上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上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连接部,其连接有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延伸部,其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上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SUV为代表的车身高较高的车辆中,保险杠横梁的位置也具有增高的趋势。但是,当保险杠横梁的位置过高时,在与车身高较低的车辆等发生碰撞时,存在保险杠横梁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为使保险杠横梁的位置更低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车辆,其具有根据碰撞预测结果而使保险杠横梁(保险杠加强件)向下方移动的机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624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构造复杂。作为使保险杠横梁的位置降低的构造,例如可以考虑到使支承保险杠横梁的前侧车架以向着车辆前方变低的方式倾斜或弯曲而配置。但是,当前侧车架倾斜或弯曲时,在前碰撞时容易在前侧车架上作用强弯曲荷载。在前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力的方面,与倾斜或弯曲的前侧车架相比水平延伸的前侧车架更为有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前侧车架更水平地延伸设置,并且将保险杠横梁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设在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上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梁延长部,上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连接部,其连接有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延伸部,其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上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前侧车架更水平地延伸设置,并且将保险杠横梁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身构造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图1的车身构造的局部立体图,是图2的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变换视角来观察图3的剖视图的图。
图5的(A)是图1的车身构造的局部立体图,图5的(B)是沿着图4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6的(A)是沿着图2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6的(B)以及图6的(C)是表示荷载的传递方式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A车身构造;1保险杠横梁;2前侧车架;3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3连接部;34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身的前后方向,FT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箭头W表示车宽方向,在车辆的行进方向上来看,LT表示左侧,RT表示右侧。箭头H表示上下方向,UR表示上侧,LR表示下侧。
<整体构造>
图1是车身构造A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车身构造A的主要表示左侧部分的局部立体图。车身构造A是构成车身前部的构造体。虽然车身构造A能够适用于所有汽车,但是对于车身高较高的汽车(例如SUV、四驱车),在能够使保险杠的位置比较低的点上是有利的。
车身构造A包括:保险杠横梁1;一对前侧车架2;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副车架5;托架6;上构件7;将发动机室与客舱隔开的仪表板9;和前隔板10。
保险杠横梁1是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的部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俯视下左右的端部向后侧稍稍弯曲。保险杠横梁1的前侧由未图示的保险杠外观件覆盖。
一对前侧车架2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各前侧车架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前侧车架2从仪表板9向车身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
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设在一对前侧车架2的各前端与保险杠横梁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经由各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而使保险杠横梁1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与前侧车架2连接。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具有中空构造,且在前碰撞时会由来自保险杠横梁1的冲击荷载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后所述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也具有相对于前侧车架2而使保险杠横梁1的位置更低的作用。
副车架5是支承未图示的减震器装置或转向装置等的车架。副车架5在整体上与一对前侧车架2相比配置在下方。副车架5包括沿车宽方向分离的一对前后延伸设置部5a。前后延伸设置部5a以与前侧车架2上下重叠的方式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前后延伸设置部5a和前侧车架2通过连结托架6而连接。
一对上构件7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且与一对前侧车架2相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各上构件7以从未图示的轮罩的上侧通过的方式,边从仪表板9向着车身前方从上侧向下侧弯曲边延伸设置。上构件7在仪表板9侧的根基部分处,位于与前侧车架2相比靠上侧的位置上,且在车身前侧的前端部分处,位于与前侧车架2大致相同的高度。
前隔板10是被一对前侧车架2支承的框体,其支承散热器等辅机类设备。另外,在图1以外的各图中省略前隔板10的图示。
<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以及周围构造>
在图1以及图2的基础上,参照图3、图4以及图6的(A)来说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以及其周围构造。图3是车身构造A的局部立体图,是图2的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将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以及副车架5的前后延伸设置部5a的前侧部分由垂直截面截断来表示的图,另外,是省略(透视)了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接合的凸缘部3b’的图示的图。图4是沿图3的箭头D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构造的图。图6的(A)是沿着图2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对一对保险杠延长部3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左侧的保险杠延长部3以及其周围构造进行说明,但是位于右侧的保险杠延长部3以及其周围构造也是相同的。
首先,说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周围的连接构造。在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后部3b上接合有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凸缘部3b’,且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经由凸缘部3b’而固定有连结托架4。在以下的说明中,连接有后部3b是指经由凸缘部3b’而连接的意思。
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后部3b经由连结托架4而与前侧车架2以及连结托架6和上构件7连接。连结托架4虽然可以为一个部件的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连结部件41以及42这二个部件的结构。
连结部件41以及42都是板状的部件,沿车宽方向并列地配设。连结部件41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内侧,连结部件42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
连结部件4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将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后部3b、与前侧车架2的前端以及连结托架6连接。连结部件41具有进入至前侧车架2的内侧的部分41a,通过该部分41a固定于前侧车架2。
连结托架6以将前侧车架2的前部2a和副车架5的前后延伸设置部5a沿上下方向连接的方式沿上下延伸设置。连结托架6是前侧开放且水平截面为方型的部件。连结部件41具有将连结托架6的前侧部分封闭的部分41b,且由该部分41b和连结托架6形成闭合截面。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经由连结部件41而与连结托架6以及副车架5的前后延伸设置部5a连接。
连结部件42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将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后部3b、与上构件7的前端以及连结托架8连接。
连结托架8以将前侧车架2的前部2a与上构件7的前部7a沿左右方向连接的方式沿左右延伸设置。连结托架8虽然可以为一个部件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内侧部件81以及外侧部件82这二个部件的结构。也参照图5的(A)来说明连结托架8。图5的(A)是车身构造A的局部立体图,是从后方观察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周边构造的图,且是省略了上构件7的图。
内侧部件81以及外侧部件82都是前侧开放且垂直截面为方型的部件。连结部件41、42将内侧部件81以及外侧部件82的前侧部分封闭,且由连结部件41、42、和内侧部件81以及外侧部件82形成闭合截面。内侧部件81以及外侧部件82沿车宽方向并列地配设,且相互固定。内侧部件81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内侧,且固定在前侧车架2的侧壁23上。外侧部件82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且固定于上构件7的前部7a。
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通过这样的构造而与保险杠横梁1、前侧车架2、副车架5以及上构件7连接,能够将输入至保险杠横梁1的冲击荷载向前侧车架2、副车架5以及上构件7传递。
接着说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构成。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由包括上壁31以及底壁32的周壁而划分,且具有后部开放的中空部30。关于中空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其在车宽方向内侧在整体上长,在车宽方向外侧在整体上短。换言之,中空部30的容积在车宽方向内侧相对较大,在车宽方向外侧相对较小,在连接有保险杠横梁1的部分周围,中空部30的容积变大。由此无需增大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就能够确保因来自保险杠横梁1的冲击荷载而压溃的量来吸收碰撞能量。
上壁31作为整体以相同高度延伸设置。此外,如从图6的(A)所理解地那样,上壁31以与前侧车架2的上壁21连续的方式设置。通过以使上壁31与上壁21连续的方式设置,而能够提高从上壁31向上壁21的荷载传递性能,使冲击荷载容易向前侧车架2的整体分散。另外,如图6的(A)的示例那样,上壁31与上壁21连续至少包括上壁31与上壁21在其端面处高度一致的结构,高度一致包括二个壁的各端面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情况。
底壁32包括沿车宽方向折曲而彼此高度不同的部分。具体地说,底壁3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底壁32a、和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底壁32b。底壁32a位于低位,在连接有保险杠横梁1的部分周围,中空部30的容积变大。由此无需增大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就能够确保因来自保险杠横梁1的冲击荷载而压溃的量来吸收碰撞能量。
此外,如图6的(A)所示,底壁32a位于与连结托架6交叉的高度h2上。能够提高从底壁32a向连结托架6的荷载传递性能,并经由连结托架6而向副车架5传递冲击荷载。
接着,参照图5的(B)来说明上壁31以及底壁32b与连结部件82之间的位置关系。图5的(B)是沿着图4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外侧部件82如已说明地那样,是前侧开放且垂直截面为方型的部件,且具有上壁82a以及底壁82b。上壁31与上壁82a以相互连续的方式设置,此外,底壁32b与底壁82b以相互连续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提高从上壁31向上壁82a的荷载传递性能以及从底壁32b向底壁82b的荷载传递性能,使冲击荷载容易向前侧车架2或上构件7分散。
另外,如图5的(A)的示例那样,上壁31与上壁82a连续至少包括上壁31与上壁82a在其端面处高度一致的结构,高度一致包括二个壁的各端面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情况。对于底壁32b与底壁82b连续的意思也是同样的。
此外,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上壁31与连结托架8的上壁可以整体连续,也可以一部分连续。对于底壁32与连结托架8的底壁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的。
接着,在中空部30上设有将其内部空间沿左右分隔的分隔壁35。分隔壁35是沿上下延伸的壁体,与上壁31和底壁32连接。如从图4所理解地那样,分隔壁35以与前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23连续的方式配置。通过该配置,易于从分隔壁35向侧壁23传递冲击荷载,能够提高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向前侧车架2的荷载传递性能。另外,如图4的示例那样,分隔壁35与侧壁23连续至少包括分隔壁35与侧壁23在其端面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的结构,且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包括二个壁的各端面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情况。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6的(A)来说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前部3a的结构。前部3a包括连接部33、和与连接部33相比位于上侧的延伸部34。在连接部33上连接有保险杠横梁1的后壁13。保险杠横梁1的上壁11位于高度h1的位置上,保险杠横梁1在比前侧车架2的上壁21低的位置上与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的底壁32a虽然位于比保险杠横梁1的底壁12高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位于与保险杠横梁1的底壁12相同的位置或比保险杠横梁1的底壁12低的位置上。
像这样,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也作为使保险杠横梁1相对于前侧车架2而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的部件发挥作用。作为使保险杠横梁1的位置降低的方法可以考虑扩大保险杠横梁1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而使其延伸至低位的方法,但是这会使保险杠横梁1大型化而招致车辆的重量增加。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考虑使前侧车架2以向着车辆前方降低的方式倾斜或弯曲地配置,但在前碰撞时容易在前侧车架上作用强弯曲荷载。若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能够使前侧车架2水平地延伸设置,并且将保险杠横梁1配置在更低的位置。
延伸部34构成中空部30的一部分,且在保险杠横梁1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延伸部34可以与保险杠横梁1的上壁11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延伸部34的前端34a位于保险杠横梁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B内。这样在由未图示的保险杠外观件覆盖保险杠横梁1的前侧时,延伸部34不会与保险杠外观件发生干涉,从而不会妨碍其安装,在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通过设置延伸部34,能够使碰撞时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所压溃的范围(容积)扩大而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而且,能够使延伸部34对从斜下向保险杠横梁1的冲击荷载施加阻力,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参照图6的(B)以及(C)来说明在保险杠横梁1上输入有冲击荷载的情况下的荷载的传递方式。
图6的(B)例举了如由箭头IN所示地冲击荷载相对于保险杠横梁1而大致水平地输入的情况。冲击荷载经由连接部33向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输入,冲击荷载边使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压溃,边如该图中由箭头所示的那样,经由包括上壁31和底壁32在内的中空部30的周壁而向前侧车架2、连结托架6、副车架5以及在该图中未图示的连结托架8以及上构件7传递。即,即使将保险杠横梁1通过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也能够将冲击荷载传递至前侧车架2等,从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图6的(C)例举了如由箭头IN所示地冲击荷载相对于保险杠横梁1而从斜下方输入的情况。荷载传递的方式在基本上与图6的(B)所示的方式相同,但是在相对于保险杠横梁1而施加了向上的荷载这一点上不同。此时,在保险杠横梁1之上存在有延伸部34,由此当保险杠横梁1要向上方移位时,如箭头F所示地延伸部34会与其抵接而施加阻力。另外,也能够防止保险杠横梁延长部3向上方向的倾倒。所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从上壁31向前侧车架2的上壁21传递。像这样,能够提高相对于保险杠横梁1从斜下所输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实施方式的总结>
1.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例如1);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例如2);设在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上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例如3),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例如21)低的位置(例如h1)上与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例如3a)具有:连接部(例如33),其连接有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例如13);和延伸部(例如34),其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上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
根据该构成,使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夹在上述前侧车架与上述保险杠横梁之间,使上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因此,能够使前侧车架更水平地延伸设置,并且将保险杠横梁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上。输入至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荷载经由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而输入至上述前侧车架,因此在上述前侧车架中能够吸收碰撞能量。此外,使上述延伸部相对于从斜下向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荷载施加阻力,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而且,通过设置上述延伸部,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所压溃的范围在整体上变大,从而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2.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以使其各上壁(例如31)与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例如21)连续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构成,提高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上述上壁向上述前侧车架的上述上壁的荷载传递性能,使冲击荷载容易向上述前侧车架整体分散。
3.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相比配置在下方的副车架(例如5);和将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和上述副车架连接的一对上下连结托架(例如6),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后部(例如3b)与一对上述前侧车架中的一个以及一对上述上下连结托架中的一个连接,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例如32)位于与一对上述上下连结托架交叉的高度(例如h2)上。
根据该构成,能够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经由上述上下连结托架而向上述副车架传递冲击荷载,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4.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相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且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上构件(例如7),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与一对上述上构件的前端连接。
根据该构成,能够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向上述上构件传递冲击荷载,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5.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将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例如2a)与一对上述上构件的各前部(例如7a)连接的一对左右连结托架(例如8),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上壁(例如31)至少包括以与一对上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上壁(例如81a、82a)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且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例如32)至少包括以与一对上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底壁(例如82b)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例如32b)。
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上述上壁以及上述底壁向上述左右连结托架的上述上壁以及上述底壁的荷载传递性能,提高向上述前侧车架以及上述上构件的荷载传递性能。
6.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一对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分别具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例如35),各个上述分隔壁以与一对上述前侧车架的各外侧侧壁(例如23)连续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构成,能够从上述分隔壁向上述外侧侧壁传递冲击荷载,提高从上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向上述前侧车架的荷载传递性能。
7.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A)的特征在于,上述延伸部的前端(例如34a)位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例如WB)内。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上述延伸部与安装在上述保险杠横梁上的外装部件发生干涉。

Claims (15)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
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
设在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且具有后部开放的中空部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
连接部,其连接有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
延伸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在所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且具有形成所述中空部的一部分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以使其各上壁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连续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配置在下方的副车架;和
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的一对上下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后部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中的一个以及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中的一个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位于与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交叉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配置在下方的副车架;和
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的一对上下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后部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中的一个以及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中的一个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位于与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交叉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且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上构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与一对所述上构件的前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一对所述上构件的各前部连接的一对左右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上壁至少包括以与一对所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上壁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至少包括以与一对所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底壁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分别具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
各个所述分隔壁以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外侧侧壁连续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分别具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
各个所述分隔壁以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外侧侧壁连续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6、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内。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位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前部的所述连接部形成所述中空部的一部分。
13.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
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
设在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
连接部,其连接有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
延伸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所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
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配置在下方的副车架;和
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的一对上下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后部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中的一个以及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中的一个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位于与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交叉的高度。
14.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
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
设在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
连接部,其连接有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
延伸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所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以使其各上壁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连续的方式设置,
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
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配置在下方的副车架;和
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的一对上下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后部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中的一个以及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中的一个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位于与一对所述上下连结托架交叉的高度。
15.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
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前侧车架;和
设在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端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一对保险杠横梁延长部,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在比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上壁低的位置上与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连接,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前部具有:
连接部,其连接有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壁;和
延伸部,其与所述连接部相比设在上侧,且在所述保险杠横梁之上向车身前方延伸,
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相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且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的一对上构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与一对所述上构件的前端连接,
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将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各前部与一对所述上构件的各前部连接的一对左右连结托架,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上壁至少包括以与一对所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上壁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
一对所述保险杠横梁延长部的各底壁至少包括以与一对所述左右连结托架的各底壁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部分。
CN201610543926.4A 2015-08-03 2016-07-11 车身构造 Active CN106394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3481 2015-08-03
JP2015153481A JP6546030B2 (ja) 2015-08-03 2015-08-03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94455A CN106394455A (zh) 2017-02-15
CN106394455B true CN106394455B (zh) 2019-07-19

Family

ID=5798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3926.4A Active CN106394455B (zh) 2015-08-03 2016-07-11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55974B2 (zh)
JP (1) JP6546030B2 (zh)
CN (1) CN1063944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7291B2 (ja) * 2017-06-27 2019-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10894469B2 (en) 2018-02-19 2021-01-19 Dura Operating, Llc Automobile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roll-formed members
KR102663542B1 (ko) * 2019-05-07 2024-05-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프런트엔드모듈 프레임
KR20210158681A (ko) * 2020-06-24 2021-12-3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전방구조
EP3936391A1 (en) * 2020-07-10 2022-01-12 Constellium Singen GmbH Crash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n additional element connecting the absorber to the cross bea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705A (zh) * 2002-12-25 2004-07-2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侧梁和保险杠连接结构
CN1621273A (zh) * 2003-11-27 2005-06-01 铃木株式会社 保险杠横梁的安装结构
JP2006192982A (ja) * 2005-01-11 2006-07-2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0654B2 (ja) * 1995-06-20 2000-1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取付構造
DE50113885D1 (de) * 2001-02-21 2008-06-05 Alcan Tech & Man Ag Fahrzeug mit Stossstange und Deformationselement
DE202005008321U1 (de) * 2005-04-27 2006-06-08 Alca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Ag Stoßstange mit Halterungen
JP4862499B2 (ja) 2006-06-05 2012-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可動バンパ装置
CN105073562B (zh) * 2013-04-04 2018-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端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705A (zh) * 2002-12-25 2004-07-2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侧梁和保险杠连接结构
CN1621273A (zh) * 2003-11-27 2005-06-01 铃木株式会社 保险杠横梁的安装结构
JP2006192982A (ja) * 2005-01-11 2006-07-2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30602A (ja) 2017-02-09
JP6546030B2 (ja) 2019-07-17
US9855974B2 (en) 2018-01-02
CN106394455A (zh) 2017-02-15
US20170036704A1 (en)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94455B (zh) 车身构造
CN10311892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27618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9764765B2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3587366B (zh) 用于车辆的减震器外壳支撑装置
CN106864592B (zh) 车身前部结构
KR101448788B1 (ko) 엔진룸 인캡슐레이션 보강유닛
CN107074297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10304152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4015803B (zh) 悬挂车架的构造
CN110304151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030414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5730509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5829195B (zh) 以受剪区形式的车辆加固结构
CN103661621A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03429461A (zh) 用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架
CN104276214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005023B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CN106467134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604345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4512466A (zh)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09906174A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CN107953846A (zh) 保险杠强化部与纵梁的联结结构
KR20210012339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JP201403110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